體育統計學的學科性質范文

時間:2023-07-12 17:4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育統計學的學科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育統計學的學科性質

篇1

關鍵詞:統計;職業行動能力;情景教學

傳統的統計課堂教學是按學科體系組織教學,教師采取講臺講課的方式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都傳授給學生。盡管老師備課、上課很認真努力,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講話、玩手機、睡覺等現象。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不能兼顧學生的不同能力、個性化學習、知識基礎和能力程度不同等要求,這也是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統計積極性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等到學生出去實習或找到工作時,總感覺學校的教學和實訓與實際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對涉及的實際統計工作無從下手;自信心不足,語言交流、人際關系、團隊合作等能力都有所欠缺。課堂改革迫在眉睫,為此,筆者在統計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基于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高職統計技術情境教學的課堂改革研究和實踐,希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提升他們的職業行動能力。

一、職業行動能力內涵

統計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職業能力,對職業能力的不同理解影響著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1]德國著名職教改革專家托馬斯?胡格教授認為,在社會向知識社會和信息社會轉變的背景下,專業知識的統治地位逐漸讓位給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為了能夠在當今變化迅速的勞動力市場中生存,學生必須具有職業行動能力。從概念上看,職業行動能力是在個人、職業和社會領域里所采取的自我承擔責任的能力,表現為“做事”的本領。其具體內涵是:職業行動能力首先是能夠評價某事是否正確及某種方法對于達到目的是否實用的能力,其次表現為以何種順序引入何種方法的決策能力。從內容上,職業行動能力是由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組成。為了掌握這種能力,要求學生范例地、自我負責地、整體地以及過程導向和行動導向地學習。此外還應考慮個體的學習途徑和學習需要。胡格教授認為學生剛進入學校時,其專業能力很弱,教學的重點、能力培養的重點都應該放在方法能力上,隨著教學的深入,專業能力越來越強,對專業知識的關注越來越多,對其方法能力的關注越來越少。社會能力從開始入學到畢業總的來說變化不是特別大,一開始就比較重視,到教學的后期階段,同樣也很重視社會能力。為此,筆者在教學改革中就是運用了胡格教授的職業行動能力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中,最初統計專業能力關注點最小,統計方法能力關注點最多,社會能力放在中間,方法能力建立起來以后,專業能力關注點越來越多。

二、統計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課堂情境教學改革目標

谷歌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瓦里安指出:“完美決策=直覺+經驗+數據,未來十年統計學將會是最性感的職業。為你打開一扇洞察人類本質的窗戶。”統計職業的前景非常好,但如何培養學生的統計職業能力是擺在高職統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進入了統計教學改革的三叉路口:是選擇按傳統的統計專業知識課堂講授進行教學,還是以專業知識為主,輔助一些實訓進行教學,或者是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目前職教界對合格學生的標準已達成了一定的共識,認為合格的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方法+人格魅力。為此筆者借助情境教學模式,以職業行動能力培養為目標進行統計課堂改革,把德國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進行統計課堂改革嘗試。在統計課堂教學改革中一直遵循了以統計專業知識為載體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即借助六步教學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以提升學生的統計職業行動能力。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堅定樹立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理念,改變自己的角色,從傳統的教學工作者向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轉變,加大統計課程開發建設和課堂改革的力度,從演獨角戲的個人精彩轉變成更多地關注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統計知識和統計技能。

三、統計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課堂改革路徑:創設學習情景

為了以統計專業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統計職業能力,筆者經過了實際統計工作過程的調研,在此基礎上根據統計課堂改革的目標,分析了統計工作的典型任務,把統計工作轉化為典型的工作過程,即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最后形成統計報告;再通過課程開發,把各個典型工作過程轉化為學習領域。經過兩次轉化,實現統計工作過程到統計學習領域的跨越。在學習領域,根據統計職業能力遞進的要求,目前創設了四個學習情景,即例行統計調查、問卷統計調研、問卷設計與統計調研、行業統計實戰,根據學習情景,采用項目化或案例化的方式進行課程的系統設計。下面具體介紹如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借助這些學習情景來提高學生的統計職業行動能力。

(一)例行統計調查學習情景

根據例行統計調查學習情景的內容,教學中采用項目化方式進行課程的系統設計。在例行統計調查學習情景中,主要借助兩方面的知識,即全國統計證考試指導用書上的知識和實際企業的一些統計報表進行情境學習。實際企業的統計實踐情景主要是利用筆者在浙江省新世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搜集的從車間產量統計到公司整套報表作為參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每班學生分成幾組,每組確認一個組長,要求學生樹立為自己負責、為團隊負責等理念,教師靈活采用關鍵詞法、旋轉木馬法、擴展小組法、交頭接耳法、專家小組等方法,以統計專業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統計職業行動能力。

(二)問卷統計調研學習情景

如何對問卷進行調查和整理分析,是統計工作人員的一項職業能力。在問卷統計調研學習情景中,主要涉及到如何把已經設計好的現成問卷進行調研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調研報告。在該學習情景中,教師在上學期結束前就提前介入,召集下學期要上統計課的各班同學,分發問卷,進行簡單培訓后,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在家利于調查的便利條件,進行問卷調查,進行實際統計工作的學前體驗。學生回校后,回收問卷,并對問卷質量進行打分,隨著教學進度進行相應的問卷編碼、問卷輸入、問卷分析等操作。由于這一部分內容傳統的統計書涉及不多,教師相對工作量大些,可按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把相應的知識點做成相對詳細的PPT供學生參考,作為學生完成任務的資訊之一,布置工作任務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主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整個任務安排盡量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組織教學。

(三)問卷設計與統計調研學習情境

問卷設計與統計調研學習情境與問卷統計調研學習情景相比,多了一項工作任務就是問卷設計。在本學習情景中,以分好的小組為單位,首先要求各組尋找一個調研主題,確定調查目標并自行設計問卷,并開展后續的工作,一般也按六步法進行教學。筆者主要按照浙江省統計調研大賽的要求,要求每組學生進行調研方案的設計和實地調研,并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形成調研報告。調查報告完成后,要求學生把整個問卷設計與統計調研工作過程及成果制作成8分鐘的PPT進行自我陳述。PPT的內容包括調查選題的目的和現實意義;介紹調查方案(包括方案的科學性、先進實用和可操作性);簡述調查報告(含調查活動的總結、調查數據分析、結論與建議等),其中簡述調查報告部分內容匯報時間不少于總匯報時間的60%。要求4個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自我陳述任務,然后每組回答教師的一些問題。在本情境的教學中,必須注意把工作任務盡量分得仔細,教師給學生作為資訊用的PPT也應詳細,要不斷給學生信心,讓學生不斷在錯誤中總結經驗,用心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如在每個任務完成時,都要求學生上臺進行PPT的自我陳述,如調查背景和目的的確定匯報一次、調查方案的確定匯報一次、問卷的確定匯報一次等,讓組跟組之間進行交流,相互指出缺點等,這樣才能保證最后任務的質量,也培養了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四)行業統計實戰學習情景

學校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社會上的正式調查,接受行業專家的指導,學會統計實戰的能力[2]。由于調查數據質量影響全局,相對責任更大,因而更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培養其統計職業行動能力。由于受人數限制,學生大規模地去企業進行統計實踐活動不現實,為此,筆者經常聯系一些政府組織或行業組織讓學生參與統計實戰。到目前為止,參加規模比較大的行業統計實踐主要有兩次,一次是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二是學生參與規模最大的是2012年6月1日的交通流量調查。因為黃巖區交通狀況存在行路難、行車難和停車難,這三大難題是急需政府解決的,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拿出交通流量流向調查數據。為此筆者在學院的組織下,帶領300名學生先接受了無錫市明大交通科技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給學生進行的交通流量統計技術培訓,并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培訓后,全體調查人員在兩位老師的帶隊下分成27組,參加了黃巖區交通流量調查,分兩個時段,即早高峰7∶30-8∶30和晚高峰17∶00-18∶00,根據組長指示確認自己的調查站位以及調查方向,熟悉掌握車種識別和記錄填寫方法,在各自的指定路口進行交通流量統計。此外,筆者還帶領部分學生參與了第三次經濟普查,聯系了統計事務所,讓部分學生參與統計事務所的一些調查。

四、結 語

基于職業行動能力提升的統計課堂改革任重道遠,在改革過程中可能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堅定信念。在改革中,一定要牢記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讓學生練習,并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當教學改革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是現行的改革模式可能出現了問題,教師必須進行反思,找出問題的癥結,加強學習和調研,找出適合的改革方式進行微調整。總之,教育教學改革是教師從改變自己開始的,學生的學習表現就是一面鏡子,教師要時時通過照鏡子來反觀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學校體育學 發展趨勢 存在問題

1.歷史回顧

我國學校體育學的前身是體育理論,其主要內容來源于體育理論的有關章節。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專家凱里舍夫將《蘇聯體育教育理論》傳入我國,內容以學校體育教育為主。從此以后,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和我國體育理論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編寫了體育理論講義,作為各體育院系的教材,學校體育學是體育理論講義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第一本《學校體育學》問世,在全國體育院系試用,被作為規定或選用教材,填補了我國體育理論學科的空白。

2.學校體育學簡介及發展趨勢

學校體育是教育科學和體育科學的綜合體系,它目前形成了一門研究其現象和規律的學科――學校體育學。

學校體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體育現象及其規律。所謂體育現象是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生態環境中,以身體運動、衛生保健、體育鍛煉等為手段,采用體育教學、課外活動和課余體育訓練等基本組織形式,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體育能力、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規律即各種內外關系;學校體育學要研究的學校體育外部關系有:學校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等關系;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的關系;學校體育與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關系;研究課內與課外體育的關系;普及體育和提高體育的關系、體育保健和體育鍛煉的關系,等等。學校體育學的學科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從理論上揭示學校體育系統的特殊規律、探索學校體育內外系統之間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闡明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學校體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并朝著整體優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從思想觀念上正確認識學校體育在整個教育和國民體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正確理解學校體育系統目標和發展前景;正確處理好學校體育內部、外部關系。另外,學校體育在培養新型學校體育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等方面有著重要功能,通過學習、研究和運用學校體育學,能使學校體育行政管理人員和體育教育者們有效地組織與實施學校體育工作,順利完成學校體育使命。

3.我國學校體育研究存在的問題

3.1在研究方法上不注重“實證―實驗法”

從目前學校體育的研究論文來看,很難見到運用“實證―實驗”方法的研究成果,令人不能不質疑它的科學性。我們從那些有“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內容與分析”、“結論與建議”的科研論文來看,大多是借用統計的方法:統計學是工業文明社會的思維產物,強調正態分布的意義,也就是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排斥“變數”、“偏離”。將數值中的眾數視為“常態”,以此常態構成“理想型”、“個性”的意義被忽略。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不同身體條件、不同心理狀況的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個體,其差異性遠遠要大于一致性,如果不采用“實驗―――實證”研究方法,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體育學習效果進行實驗對比研究,其采用統計法得到的結論的真實可靠性便值得商榷。

3.2把學校體育只作為一個單一知識體系

學校體育學不僅是一門單獨的體育學學科,而且是一個動態的綜合知識體系。學校體育學的研究因為學科性質定位認識上的模糊,在對學校體育學進行研究時把它當做一個單一的學科體系來對待,而不去考慮與之相互交叉融合的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對體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致使一些研究成果著眼點較低,沒有以更寬的視角去審視影響學校體育發展的各種因素,使一些研究局限性很大,不能起到真正有效指導教學實踐的作用。

3.3當前學校體育研究效度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質”的效度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借鑒思想嚴重,自己從實踐出發的理念研究較少。隨著學校體育研究的不斷深化,大量的學校體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為廣大體育工作者所關注,在這些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健康第一思想、終身體育思想、快樂體育、選項課教學、俱樂部教學、小群體教學等體育教學模式。同時,一批大同小異的描述學校體育思想與教學管理模式和宣講學校體育方針、政策的文章不斷涌現。學校體育活動過程中師生之間具有動態靈活性和個體差異性的特點,而研究者卻誤認為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和因果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學校體育學科的人文性,影響了學校體育研究結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潘紹偉.關于學校體育學研究對象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1994,15,(6):40-41.

篇3

體育管理學是一門正在形成與發展中的學科,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體育管理學的學科形成過程滯后于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領域管理的科學化進程,這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但是,隨著體育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發展為體育管理學形成與發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現代經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成就對體育管理理論的輻射作用等因素的影響,體育管理學的發展正成迅猛發展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強體育管理專業建設,以適應體育管理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如何調整體育管理專業結構,以滿足體育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如何強化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管理,以保證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體育管理人才的產生?都是體育管理專業建設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體育管理專業面

體育管理專業面是指體育管理專業的知識容量。為了發揮體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不能越學越窄。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偏重于強調專業性,強調對口,而且口徑越來越小,突出體現專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這種觀念自然有其主客觀原因:第一,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過去一個時期內未能發展起來,長期處于本科教育狀態,這樣造成了本科畢業生已成為直接對口的對象,因此必然強調他們的專業性,強調他們必須是專業人才或專才;第二,目前高校從業教師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師一般占據著各專業學科帶頭人的位置,他們的學歷基本是本科,因此導致他們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時的感受而特別強調專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國高等教育觀念中過于強調應用,強調適應,強調服務的情況是十分突出的。應用、服務、適應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講適應,也不應作過窄的理解,觀念上的這些問題也造成了影響。

針對以上體育管理專業面的問題,我們在認識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的過程中,必須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變化、用人標準的變化等因素入手,改變過去對于“應用、服務、適應”的狹隘看法,摒棄體育管理專業所謂的“對口”培養方案和知識評價標準。當然,在體育管理專業的“專才”與“通才”培養目標上,確實還應該掌握一個度的問題,盡管不能籠統地說體育管理專業必須進行“專才”教育,但是,一定的專業基礎還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說既有較寬的知識面,又有較強的專業性,這是最理想的。盡管僅靠4年的時間達到理想境界是困難的,我們也要盡可能的這樣做。為了實現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的拓展,需要擴大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的跨度(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與拓展),使本專業內的課程跨度也適當的大一些,以便使學生站在本專業的同時能有較寬的視野。這樣,就可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職業或繼續在本專業方向深造,即使轉到與本專業相近的行業,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難。

二、體育管理專業結構

使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具備較寬的知識面,關鍵的影響因素在于體育管理專業結構設置。

1.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體育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各級各類體育行政管理、體育產業管理、俱樂部管理等。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每位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都要與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問題,因此應當具有人文知識;都要與社會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會科學知識;都要與自然打交道,與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學一些理工知識。從體育管理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不難看出,體育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學科的交又與互融。要避免體育管理過多的考慮體育專業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學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幾個具體學科知識簡單的匯合。其實,當今蓬勃發展的生物學和發揮巨大作用的經濟學,已為體育管理學專業建設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達使生物學與數學,還有計算機技術及其交叉同放異彩;經濟學中的兩大分支——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與數學在極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數理經濟學,其重大成就幾乎既是經濟學的,又是數學的。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從體育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以及知識結構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種學科這一事實不難看出,綜合性大學辦體育管理專業的優勢及效果已凸現出來。

2.要形成敏銳的思維結構。解決復雜紛繁的社會問題,或者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求人們具備敏銳的思維能力。一談體育管理,僅用常規思維考慮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體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須集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操作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于一體。而理學知識偏于一般原理,邏輯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學、自然科學知識雖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學思維的發散性特點更顯著。當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廣泛涉獵這些知識領域時,就有可能受到多種特性思維方式的熏陶,使思維結構更合理,使思維水平提高,使人更聰明。

3.要產生積極的價值結構。不同類型的知識向人們揭示不同的價值觀念。事實上,不僅不同人的價值判斷可能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問題上的價值判斷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價值判斷,構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系統。我們希望人們所采取的價值判斷更先進一些,而當他在許多事物上的價值觀念都比較先進時,他的整個系統就會比較先進,從而,導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發展。覆蓋面較寬的知識為這一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類知識從不同角度提供了觀念選擇,例如各類知識所提供的美學價值判斷及其差異就使這種選擇也成為可能。所以,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是同時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學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加之以邏輯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對人生,面對世界,從而也使人有更先進的價值觀念系統,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價值結構的形成所賦予人們的力量已得到共識。不同的價值結構融合所迸發出的價值結果已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價值域。體育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結構形式應該如何建立,理應依據怎樣把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成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選擇,理應從社會價值、人文價值、科學價值的不同知識提供中尋求答案。這是進行體育管理專業結構設計的理論基點。

三、體育管理專業課程建設

專業建設能否達到預期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除了應對專業人才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充分考慮外,其落腳點應該依附在課程建設上。課程建設不僅包括圍繞專業建設而進行的學科課程組合,而且,也包括具體的課程教學質量。

1.體育管理專業通識課程設置。通識課程即為全校所有學生、所有專業都開設的必修課。從通識課程的定義可知,體育管理專業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應該服從于學校統一安排,而目前學校一般的通識課程主要是外語、計算機、政治、高等數學、體育(體育專業除外)。

2.體育管理專業主干課程設置。專業主干課程對保證專業培養整體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專業主干課程是從十余門,乃至20余門專業課程中抽取出來的,是專業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這些專業主干課程一般又是基礎性的。例如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古典文字等,中國歷史專業的中國通史等,美術專業的素描等。對體育管理專業而言,管理學概論、體育管理學等課程,自然就成了該專業的主干課程。

3.體育管理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為了實現體育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按照體育管理專業面和課程結構組成的要求,體育管理專業基礎課程應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人體科學、管理科學、運動科學的知識內容,即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運籌學、社會體育學、體育經濟學、系統科學基礎、體育統計學、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法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網球、武術、游泳等課程。

4.體育管理專業專業課程設置。抓住專業主干課程這一環.就基本保證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質量,但對于全面的培養質量來說,僅有這一環還不夠,必須合理安排一般專業課程。其實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一般課程對保證專業知識內容又是相輔相成的。主干課程不能脫離一般專業課程而獨立存在,專業課程中也不能沒有重點。為此,在體育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圍繞主干專業課程應該設置的一般專業課程還包括: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學、經濟管理學、管理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競賽學等。

5.體育管理學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按照現代課程論的觀點,以及人才培養中的個性化發展目標要求。在進行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除了科學安排以上體育管理專業必修課以外,還必須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為學生提供門類較多的專業選修課。

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的設置,首先應該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而設計,要把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價值結構盡可能的體現在選修課程內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湊足畢業學分而忽視知識結構搭配等現象發生。為此,我們可以考慮將選修課劃分成幾個模塊,在模塊設計時實現結構的合理配置。按照這一指導思想設計了以下三種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模塊形式(見表)。

表 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模塊形式

附圖

注: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學生運用知識和提高能力的具體體現,應特別予以重視。

篇4

 

1.關于電化教育的定位

 

電化教育姓“教”不姓“電”,應定位于教育m,理由主要有四點。一是電化教育的研究對象是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二是辦電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效果、效益,高效優質地培養人才。三是電化教育關注的主要不是電光、電聲、電控等現代技術本身,而是各種現代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它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機械化,而是教育的最優化。四是電化教育作為一種事業,是一種教育事業;作為一門學科,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電化教育工作者,不論從事教學、研究、軟件開發還是硬件建設、資源管理等,都是教育工作者。

 

2.關于電化教育學的性質

 

從電化教育學的來源說,它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是教育科學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它的本身來說,它屬于交叉學科中的綜合性學科。它的“家庭出身”是教育科學,它的“本人成分”是綜合性學科。它既非純理論性學科,又非純技術性學科,而是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理論性與應用性緊密結合的綜合性學科。這種定位觀已成為本階段的主流觀點,很少有爭議。

 

(二)1995-2004年:多種定位觀爭鳴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美國AECT1994定義的引進和學科名稱的改變(1998年,教育部的《髙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電化教育學”改為“教育技術學”),在我國教育技術領域引發了一場廣泛的關于學科名稱、定義、定位、邏輯起點等問題的爭論,出現了多種學科定位觀,下面略舉數例。

 

例一,“教育技術是教育科學的一門分支,而它的定位卻在于技術,具體地說,就是有關對促進學習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幾個環節”。

 

例二,“教育技術雖說是應用于教育領域的一種技術,仍屬于技術的范疇,主要回答‘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教育技術學科應定位為技術性質的學科”。

 

例三,由于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和研究領域都與教育教學過程及教育教學資源有關,所以教育技術學自然應定位于“教育”,而非定位于“技術”。

 

例四,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研究方法也是教育學中采用的方法,因此,它屬于教育學科應當是無可爭辯的。

 

例五,“我國的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學科,應定位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完整公式是:現代教育思想理論x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

 

例六,把教育技術學定位在現代信息技術和視聽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的應用上的同時,就圈定了它的研究范圍……表明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是一種特定的教育教學現象。

 

例七,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領域中技術學層次的方法論性質的學科。

 

例八,“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門類中技術學范疇的、具有方法論性質的綜合應用學科,是教育科學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梁"。

 

例九,“教育技術學科具有雙重屬性,既有教育屬性,又有技術屬性。因此,它應是‘教育一技術’雙重定位”。各家爭鳴,定位迷失,這是本發展階段的基本情況。

 

(三)2005年至今:三種定位觀并立

 

本發展階段關于學科定位問題的討論,主要是圍繞著對“信息技術”概念內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而展開的。

 

什么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對信息的獲取、儲存、處理、傳播等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對信息技術的這個定義,人們的分歧不是很大,只是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較大的分歧在于對信息技術概念內涵的不同理解和界定。對信息技術的內涵,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第一,信息技術=全部物化形態技術+全部智能形態技術;

 

第二,信息技術=當代物化形態技術+現代智能形態技術;

 

第三,信息技術=現代物化形態技術+現代智能形態技術。

 

對信息技術概念內涵的三種理解和界定,產生了三種不同的學科定位觀:第一,教育技術應定位于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是教育學科;

 

第二,教育技術應定位于技術,教育技術學科是技術學科;

 

第三,教育技術應是教育一技術雙重定位,教育技術學科是綜合學科。這三種定位觀形成三足鼎立,成為當前發展階段的基本景況。

 

筆者翻閱了33年的歷史答卷,學科定位問題依然懸而未決,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答案。我國的教育技術學科研究應該怎樣定位?筆者對教育技術學科定位和發展問題也進行了一些思考。

 

(―)以定位為“教育一技術”(雙重定位)較好

 

1.雙重定位能較好地體現學科的本質,認清自我

 

教育技術學是現代教育科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產物,它由兩個基本要素——現代教育科學和現代信息技術構成,兩者缺一不可。雙重定位能較好地體現這個學科的本質,而單是定位于教育或技術,很難體現這個學科的本質。

 

在一次研討會上,談論“教育技術:他是誰?”。光知道他(教育技術)姓“教”,能從人群中認出誰是他嗎?不能,因為姓“教”的學科很多,教育心理學、教育傳播學、教育統計學等都是姓“教”。只有知道他(教育技術)是姓“教”名“技”(雙重定位),才可能認出誰是他。

 

2.雙重定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現代教育科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是教育技術學的特色和優勢,是它和其他教育學科或技術學科不同的地方。有人說,教育技術學的學生,比教育理論,不如教育學專業的學生;比信息技術,不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是的,單比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可能不如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單比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可能不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但是,比教育理論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卻比他們都強。李龍曾借用相聲演員馮鞏的一段臺詞:“我就是和潘長江比身高,和姚明比說相聲,和克林頓比說中國話,比的就是綜合實力。”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跟教育學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比的就是現代教育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綜合實力”優勢。

 

3.雙重定位有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雙重定位可使本學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更加切合教育信息化建設人才的需要,培養既懂教育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當前,我國教育技術領域正在做四件大事:理論方面為學科理論體系的重構;實踐方面包括“三通兩平臺”建設、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建設、微課程教學設計培訓。這四件大事都是圍繞深化教改四大主題(素質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質量、協同創新)進行的,都離不開既慊教育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的參與,否則是難以做成的。

 

(二)關鍵在改名:改教育技術為信息化教育

 

2011年4月,教育部《普通髙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一稿)》,擬將教育技術學”改名為“教育信息技術”(可授教育學、理學、工學學位)并發出征求意見表,征求各方意見,筆者也提出四點意見。

 

1.改名很有必要

 

本學科專業原名“電化教育學”,1998年改名為“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這個名稱自美國引進,不適合中國水土,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導致了研究領域的泛化、培養目標的模糊、管理機構的混亂,對該學科專業發展很不利,改變“教育技術學”這個名稱很有必要。

 

2.改成“教育信息技術”不合適

 

改成“教育信息技術”易導致本學科專業的技術定位姓“技”不姓“教”,去培養“匠人”。用4年時間培養“匠人”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3.改名為“信息化教育”比較好

 

“信息化教育”這個名稱屬于“中國造”,以之概括該學科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最為恰當。這樣,既可不定位為技術,又能準確反映學科的本質——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融合;既可保持中國特色,又可凸顯時代的特征。新時代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這已是人們的共識。

 

4.將可授學位改為“可授教育學、工學、藝術學學位”

 

按照我國30多年的辦學經驗,本學科專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教育電視、教育播音、教育影視攝制等能力,這是當今社會對本學科專業培養人才的需求。現在,筆者堅持認為:改名很關鍵,不改名,很難解決該學科的定位問題。

 

(三)以“信息化教育”名義,走向一級學科

篇5

關鍵詞:體育教師;媒介系數;交際

人的交際是借助語言(有聲語言、無聲語言、潛在語言)來進行的。在交際進行的過程中,參與交際的人們各自形成對交際客體的印象。在一定的社會人群中,這種印象的深淺程度與人際間的融洽程度是一致的,它反過來又確定相互交際的性質和級別。在這里我們把這種對交際活動起功能作用的,對交際客體的印象稱之為社會媒介,用社會媒介系數來說明對交際客體印象的深淺程度。

社會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這種社會媒介系數的大小,又能客觀地標識著接受交際客體的思想、情感、知識、經驗、興趣、愛好等等影響的可能容量。對于學生這個特定的社會人群來說,他們對于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的大小,尤其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能非常敏感地、極少失真地反映出接受教師潛移默化式教育的可能程度,正因為如此,通過測定某一類教師在學生中的社會媒介系數,也可以作為研究這類教師教育空間的一種反證式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學中的知覺測試法。

根據心理學中知覺的整體性、恒常性、選擇性等基本原理,以及知覺與感覺、表象、以往知識經驗密不可分的特點,設計了本研究方法。該方法為:

1.1 在單位時間內,測定研究對象對各類試驗材料的正確識別情況。

1.2 依照公式

某類試驗材料

被正確識別數

被正確識別率

研究對象的總體數

計算在研究對象中被正確識別的百分比,以此作為某類試驗材料構成者在研究對象中社會媒介系數的定量代表值。該方法在理論上可以保證測試結果所反映的社會媒介系數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本測試方法中所采用的知覺方式為視知覺與聽知覺。

2、試驗材料與研究對象

2.1 試驗材料

2.1.1 體育教師、專業課教師、基礎課教師各兩名,計六份20X12cm加遮蓋的正面放大頭部照片。

遮蓋標準:上遮至眉下際,下遮至鼻翼與鼻唇溝交界處。

2.1.2 上述六名教師每人的錄音效果2′30″―― 2′45″。

錄音材料系經實驗者統一刪裁選定與參與實驗材料的教師所教學科無關聯的內容。錄音制作時選用了失真度較低的大型臺式錄音機,音量、音頻、錄放速度均控制在同一限度之內。

對參與試驗材料的教師按實驗設計要求進行了篩選,在允許的條件下采取了以下均衡化措施:

年齡:波動范圍+8歲

外貌:均無明顯特征

口音:均無特殊方言語調

任研究對象課時教:+1節

與研究對象公務關系:均為科任教師

2.2 研究對象

為保證研究對象與參與實驗材料教師之間交際率的一致水平,選定下列研究對象:

2.2.1 高職一年級學生824人

2.2.2 研究對象與實驗材料的一對應地取自兩所高校。進行實驗的兩所高校為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和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3、結果與分析

實驗過程中執行了實驗設計中的要求細則,考慮到了干擾因素。將實驗結果經過相應計算可知:體育教師在學生中的社會媒介系數為0.5814;在女學生中為0.4720;在男學生中為0.6371 ;文科教師在學生中的社會媒介系數為0.4356;理科教師在學生中的社會媒介系數為0.4583。

經統計學處理,可知在學生中所反映出的體育教師與文、理科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之間均呈現非常顯著性的差異(P

而文、理科教師在學生中所反映出的社會媒介系數之間,則無顯著差異(P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在學生這個特定的社會人群中,對體育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同對其它文理科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相比,以非常顯著的優勢列居首位。而在男學生中所反映出的體育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又高于女性。我們認為這一實驗結果,基本上反映出了各類教師在向學生實施教育這一事物運動過程內部的真實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3.1 體育教師與學生正面接觸的機率大

高職體育教師除體育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正面接觸外、還在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全校性的運動會、全校性的體育節活動等場合上與學生進行正面接觸。每當這時體育教師往往處于發號施令的核心地位,與在場的每個學生都存在著直接正面接觸的條件。一般說來,體育教師與學生正面接觸的時間要較其它學科教師多5――10%左右。

3.2 體育教帥與學生側面接觸的條件優越

高職體育教師所完成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在體育館進行的。教室教學只占相當小的部分。這樣體育教師所進行的一切教學、輔導、訓練活動,除與參加活動的學生存在著正面接觸外,還同時與另外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存在著側面接觸。尤其是高職體育教師的服裝、姿勢、動作等都構成了與背景極易區易區別的反差,這也是造成同學生進行側面接觸條件優越的重要因素。這都是其它學科教師所不具備的。

3.3 體育教師對學生存在著強烈的易感染性:

對于自我意識不斷完善的青年學生來說,高職體育教師所表現出的許多行為和活動,都是他們所追求和效仿的目標。高職體育教師那健美的體魄、剛勁的步履、出眾的運動能力、嫻熟的運動技巧、勇敢頑強、朝氣等一系列心理活動所構成的,對體育教師的易受感染性,無論在與體育教師的正面接觸和側面接觸中都廣泛存在的。

3.4 作為一門學科的體育具有其它學科所無法比擬的教育優勢

作為一門學科,高職體育以它本身所固有的健身性、競技性、娛樂性等特點,吸引著大多數青年學生。據觀察在大學中好多對其它學科不感興趣,對體育卻有濃厚的感情。這種情形在男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也是體育教師社會媒介系數在男,女學生巾呈現顯著性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高職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絕大多數學生由于愛妤、必趣所產生的動機和周圍環境、氣氛的激惹,神經中樞的興奮性也較進行其它學科學習時強。顯然,體育本身所固有的這些特點,也都是造成在高職學生中體育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高于其它學科教師的原因。

3.5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與教材被學生知覺的一致性

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的示范、幫助和保護等,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即是說體育教師的自身即是教材的一部分。學生在知覺教材的同時也就知覺了他們的體育教師,從而能夠在頭腦中留下他們的深刻印象。而在其它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被學生所知覺的首先是教材,而后才是他們的教師,這當然也是體育教師的社會媒介系數高于其它學科教師的原因之一。

4、結論

4.1 在教師學生這個特定的社會人群中,用本實驗方法測定某類教師在學生中的社會媒介系數,進而評價其教育空間是可行的。

4.2 在高職院校中,體育教師在學生中的社會媒介系數在同等條件下與其它學科教師相比,以非常顯著的優勢居于首位。

篇6

1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又名公共課程,是公共社會科學和公共自然科學課程,目的是培養現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化修養和掌握公共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中國醫學檢驗高職教育基礎課程院校間大致相同,美國醫學檢驗高職教育基礎課程院校間也大致也相同。但是,由于中美兩國社會制度、國情、價值觀等存在巨大差異,在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綜合素質培養也必然有相應的不同,基礎課程的內容也必然有所不同。兩國都開設了語文、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課程,這些知識是現代高素質技能型從業人員必備的文化素質和基本的工作技能。美國一些學校還開設了口頭交流基礎,以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流能力。英語課程是中國高校的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掌握現代檢驗知識。美國的醫學檢驗高職學校不開設外語課程(美國普通高校都開設外語課程)。中國醫學檢驗高職教育基礎課程中開設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時事與政策等課程,要求大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具有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立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做貢獻。開設這些課程符合中國國情,是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必由之路。由于美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基礎、文化背景、世界觀和價值觀與中國有巨大差異,學生不問政治,重視個人奮斗和自我價值,所以沒有開設政治課和道德修養課程。體育課是中國大學教育的必修課,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合格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每周兩節,開設一年。中國高職院校占地較小,體育場地狹窄,設施少,且較差,學生開展體育活動受限。建議中國學校加大體育設施投入,學生也要更加主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美國大學生健身意識較強,喜歡體育運動,加之學校和城市(社區)的體育設施普遍且齊全,學生自行鍛煉很活躍。所以,美國的高職院校沒有開設體育課。《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是中國高職院校的一門必修德育課,學時24~40學時不等。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需求,實現就業。隨著中國實行全民醫保,基層醫療單位急需大批實用型醫學檢驗從業人員,近幾年高職醫學檢驗畢業生就業形式較好。美國醫療保健事業發達,醫學檢驗高職畢業生供不應求,學校設置就業辦公室提供就業相關信息,幫助學生實現就業,不開設•有關就業教育課程。

2專業基礎課程

中國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共有17門,平均為10.4門。美國高職院校累計有10門,平均為4.7門。兩國共同開設的課程是解剖學、生理學、化學,(包括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這是醫學檢驗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兩國所有院校都開設了這三類課程。余下的課程差異很大。總的講,中國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偏向于臨床醫學,而美國偏向于醫學檢驗;中國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涉及面較廣,而美國相對較窄,緊密圍繞專業。中國開設了病理學基礎、藥理學和臨床醫學概論,這三門課程是重要的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內容涵蓋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和診斷治療。這些課程對臨床專業非常重要。然而,這些課程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全面簡要了解臨床醫學知識雖有積極意義,但對檢驗工作直接聯系不大。檢驗工作的任務是對患者標本進行檢測,提供患者體征數據和參數,為臨床醫生診斷、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在美國,醫學和藥學專業是最高學歷教育(博士學位教育),鑒于醫學高職檢驗工作性質、任務以及學制短的情況,不開設上述課程。中國高職醫檢開設的《病理學》采用的是本科教材體系,學科性很強,主要講授組織病理學內容。醫學檢驗工作中很少涉及或不涉及組織病理學,而涉及細胞病理學(脫落細胞檢查)知識較多。建議減少學時,刪去組織病理學,增設病理技術和細胞病理內容。美國開設了《醫學術語》(Medicalterminology)課程。該課從詞根經過前綴、后綴、詞組和縮寫等構成醫學術語。課程學時少(36學時),內容寬泛,不系統,無章節,簡介了臨床醫學的重要名詞和意義。中國醫學檢驗專業還開設了儀器分析、臨床實驗室管理學、醫學遺傳學和生物安全知識等課程,占有較多的學時。而美國未開設這些課程。可否考慮對上述課程進行合并、優化與簡縮,減少學時或以講座形式講授。中國可否借鑒美國開設《醫學實驗室介紹》課程,本課程內容包括生物安全、倫理學和檢驗科設置等,替代中國的上述相關課程。中國一些院校開設了《市場營銷》課程,該課程與醫學檢驗工作無直接聯系。鑒于絕大多數醫學檢驗畢業生從事醫學檢驗,而極少數從事檢驗試劑營銷工作。所以,可否考慮把《市場營銷》課程設為選修課,這樣既免除了絕大多數學生學習不必要的課程,也照顧了少數學生的從業取向。

3專業課程

中美兩國醫學檢驗高職專業教育的專業課程門數和種類很相似,雖有一些課程名稱差異,但內容相似,這充分體現了兩國醫學檢驗高職專業教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的高度一致性。但是,兩國專業課程各門課程占的學時比例有較大的差別。如中國血液學課程占專業課總學時的15.6%,而美國占到27.6%,顯然高于中國。血液學包括血細胞的發生、形態、生理和病理過程,是一門經驗性很強的學科,具備豐富的形態學知識,需較多時間的訓練。行業和實習學生普遍反映血液學知識匱乏,建議增加學時,加強訓練。美國高職醫檢教育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時間安排順序上差別已不太明顯,從第一學期就開始安排了專業課的學習。中國高職醫檢教育課程安排上有明顯的“三段論”的痕跡,即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基本以公共基礎課為主,第二學期則以專業基礎課為主,第二學年學生才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建議中國去掉“三段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輪流安排。這樣既有利于減輕學生第二年專業課程的繁重任務,同時也把學生的素質教育(基礎課)貫穿于校內學習的全過程。中美兩國都很重視實踐教學,校內理論與實踐課程學時比例都在50%左右。中國醫檢高職教育是三年制,學生有一年的醫院實習。美國的高職醫檢教育是兩年制,學生只有半年實習。美國有少數學校是集中上一門課程,完成一門課程的校內教學和醫院實習后再上另一門課程。這種教學安排的好處是集中強化訓練,學生對某門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系統全面和扎實。然而,中國高職學校實行學生校內寄宿和實習期間集中住宿,由于校內教學和校外實習安排的復雜性,國內學校難以實行這種教學模式。

4選修課

高等院校都開設有選修課程。修課程是與專業相關的拓展課程和與學生興趣愛好有關的文學藝術修養課程。相對于本科院校和文理學科而言,高職院校選修課較少。美國高職醫檢教育實行的是學分制,學生必須完成2~3個學分的選修課程。中國實行的是學年制畢業制度,對學生選修課未作強性要求。兩國醫學檢驗高職院校的選修課大都是文學和藝術修養方面的課程。中國有的學校開設了專業英語和醫學科研方法。專業英語對學生在工作中閱讀簡單的英文資料很有幫助,個別畢業生就業于生物醫學相關的行業,醫學科研方法對他們工作也有些用處。美國的畢業生幾乎都從業于醫院檢驗科,所以不需此訓練。

篇7

論文關鍵詞:旅游管理學 研究對象 學科性質

論文摘 要:旅游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對象、性質、研究方法等等。通過對旅游管理的幾個角度來詮釋旅游管理的內容。

旅游業是在19世紀40年代后開始走上規模經營、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從那時開始,旅游經營者一直都在積極地尋求如何借鑒、吸取管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業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來改進旅游服務質量,提高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但在學術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沒能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70年代以來,這種現象有了比較大的改變,旅游管理研究領域公開發表的論文、刊物、專著已日漸增多。旅游管理學學科建設問題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有些學者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設想與建議。但人們對學科建設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如對學科研究對象,學科原理命題,學科的性質與理論框架,學科的前沿問題,學科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的確定等問題的認識,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為發展旅游事業而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調節和監督的活動。旅游管理活動,具有多層次、多結構、多方面的內容,它貫徹于旅行游覽管理事業的全過程之中,從旅游管理的過程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確立旅游管理目標的活動,建立旅游事業信息系統的活動,進行旅游事業開展預測和決策的活動,制定旅行游覽事業發展計劃的活動,以及對旅游事業發展的監督活動,等等。

從旅游管理的內容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旅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旅游物質資源管理活動,旅游財力資源管理活動,旅游科學技術管理活動,等等。

從旅游管理的業務經營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旅游資源管理活動,旅游設施管理活動,旅游服務管理活動等。旅游資源管理,又可以分為旅游風景名勝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設成就管理活動,旅游設施管理又可以分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鐵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賓館、飯店、餐廳、游樂場所管理活動旅游服務管理,又可以分為旅游客房服務、餐飲服務、導游服務、司機服務、引導購物服務管理活動,等等。

從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動包括用行政辦法管理旅游事業的活動,用經濟辦法管理旅游事業的活動,用法律辦法管理旅游事業的活動,用思想政治辦法管理旅游事業的活動,用科學技術辦法管理旅游事業的活動,等等。

二、旅游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為了定居與就業的人,離開其常住地外出旅行與逗留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旅游資源、旅游者與旅游業是旅游活動產生與發展的三個基本組成要素。所以,廣義上的旅游管理學研究對象應包括對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激勵、活動導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組織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業單位的影響與制約,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主要也由當地的旅游企事業單位負責。因此,狹義上的旅游管理學研究對象主要指的是對旅游業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學的學科性質

旅游管理學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學科?或者只不過是管理學底下的一個研究領域?學術界曾為此爭論不休。一門科學,它必須要有明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從實踐、大量的研究成果中總結出來、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科學原理。旅游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盡管與其他科學或學科的研究對象有明顯的不同,但考察國內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們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絕大多數是其他一些科學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管理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獨立、清晰的理論體系架構也尚未建立起來。如果把它定位為管理學或是其屬下某個分支的一個研究領域,又明顯地讓人感到忽視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現代管理科學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事實上,如果人們認真思考一下它的學科原理基本命題,回顧旅游管理研究所走過的漫長歷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學的根基在管理科學中,管理學的理論與基本原理對旅游管理實踐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旅游管理學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學科。

與其他部門、行業的研究或者說管理對象相比,旅游管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旅游活動的異地性:旅游活動的產生與發展總與旅游者的外出旅行與逗留分不開;接待同一對象通常必須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業、旅游從業人員共同協作來完成。(二)旅游產品的文化性:旅游產品表現為直接的或間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費品上、有針對性的旅游服務。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旅游產品它都必須蘊涵著較強的文化性,這是因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他們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滿足。(三)旅游消費的綜合性:旅游者的消費需求通常是綜合性的,雖然他們絕大多數都有比較單一的旅游動機,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娛、購六個方面的消費一般都會有。而且,近年來旅游消費需求還在向其他服務領域內延伸。(四)旅游服務的社會性:旅游服務離不開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接觸,供需雙方的溝通與情感、思想交流,不僅有可能影響到彼此原有的意識傾向與價值觀念,而且還可能從中締造出一種新的公共或人際關系。(五)旅游經濟活動的普遍性:在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發展旅游業,首先是為了創匯、創收。旅游業在許多國家里已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點產業甚至支柱產業。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以就業人數比例、所創造的利稅等社會經濟指標來衡量,旅游業已超過汽車、石油和化工等行業,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六)旅游資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構成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歷史的,也可以是現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有些在空間上是不可以移動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修復,如名勝古跡;另有一些則是可以移動的,而且是可以不斷地充實與更新的,如體育賽事、文娛節目表演、節日喜慶活動等等。

四、旅游管理學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旅游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應視具體研究問題的不同,分別采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問題。

從定性分析描述問題到定量分析描述問題,這是一門學科日漸成熟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標志。在信息時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員要能熟練地掌握、使用計算機,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用統計學、經濟數學、管理數學的定量分析方法來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問題,以推動旅游管理學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2] 田里 .旅游管理學(M).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對現代旅游管理學科建設的淺層分析(J).企業導報.2009(07):153 . [5] 顏醒華 .淺談旅游管理專業選修課教學改革總體思路(J).旅游專刊.1999(09):42-46 .

篇8

【關鍵詞】 精神衛生;對比研究;回歸分析;學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12-1119-02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教育的改革,護理本科教育在國內已有了較大的發展,近幾年護理本科男生的數量越來越多。由于傳統觀念和護理職業的特殊性,護理本科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將來的工作影響至關重要。為此,本研究于2007年5月對3所院校護理本科男生的心理狀態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為福建與湖北3所高等院校護理學本科專業男生162名,其中一年級學生81名(50.0%),二年級52名(32.1%),三年級29名(17.9%);獨生子女23名(14.2%),非獨生子女139名(85.8%);學生來源為城市33名(20.4%),農村129名(79.6%)。年齡(19.8±1.2)歲。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1],該量表包括90個項目,其效度系數為0.77~0.99[2]。因子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本次調查以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考慮篩查為陽性[1]。其中SCL-90中任一因子得分≥3分,表明有明顯的心理問題。(2)自行設計問卷,包括8項一般情況和14項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問卷經6位專家評估修改。

1.2.2 調查方法 由經過嚴格培訓的調查員對所抽取的學生進行無記名調查,統一指導語講解調查目的、內容和填表方法,調查表當場收回。發出問卷163份,回收有效問卷162份,有效回收率為99.39%。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計算機后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u檢驗、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LSD-t檢驗和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等處理。

2 結果

2.1 SCL-90評定結果與全國青年常模[3]比較 在校護理本科男生檢出陽性79人(48.8%),其中有明顯心理問題的有20人(12.3%)。SCL-90各因子得分、總分均高于常模,其中強迫、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專業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見表2。

男護生中對專業的主要態度依次為不滿意(60.5%)、非自愿報考專業(85.8%)、擔心就業問題(43.8%)、缺乏發展空間(63.6%)、難于承受輿論壓力(56.8%)。

以篩查出陽性的79人判定為有心理問題(記為1),其余為正常(記為0),作為因變量;以12項對護理專業的態度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最后有2個變量進入方程(模型似然比檢驗中的Model項χ2=12.096,P=0.002,說明模型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男護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青年常模,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有強迫、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與張運生[4]研究一致。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護理專業在人們印象中是一種不被看好的專業,特別是對男生來說,100%男護生認為社會偏見和傳統觀念是使他們不愿意從事護理工作的原因[5]。由于社會偏見和傳統觀念,選擇護理專業就讀大都非出于自愿,并由此產生心理困惑。本次調查也發現,只有23名(14.2%)男生是自愿報考護理專業;自愿報考護理專業對發生心理問題有保護作用(OR值為0.282)。

Logistic逐步回歸顯示,覺得當護士低人一等進入回歸方程,提示男護生感覺當護士的社會地位較低,且無職業成就感。多方面調查顯示,社會地位低、就業待遇低、無職業成就感、工作性質、晉升機會少、工作環境差等也是促使男護士離開護理崗位的原因[6]。

心理健康是醫學生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將來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7]。加強護理本科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為促進男護生的心理健康,建議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專業價值觀的教育。講解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護理事業發展前景及男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的作用;邀請優秀護理前輩以身示教,講述其先進事跡和從事護理工作的經驗體會;開展護理知識和技術操作比賽等職業素質培養活動,增添課余樂趣,增強男護生正確的職業信念和對前途的信心。(2)提高男護生應對壓力的能力。男生具有性格直率、膽大、心胸開闊等特點,要指導學生通過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來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善于采取科學的方式如體育活動、交友、娛樂的方式來緩解壓力。(3)完善社會支持系統。學校、社會和家庭要各司其責,多角度地開展關愛男護生成長的教育活動,提高男護生的社會支持水平,維護男護生良好的情緒體驗,保持其健康的心理水平。

4 參考文獻

[1] 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增刊):118-121.

[2] 張明島,陳福國.醫學心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37-138.

[3] 張明圓,主編.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27.

[4] 張運生.男護生心理健康狀況探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21(3):7-88.

[5] 張穎,鄭蔚穎.男護生的職業困惑及臨床帶教思路.護理研究,2004,18(10):1 775-1 776.

[6] 霍健梅,胡憲法.我國男護士的現狀及其改善對策.護理學報,2006,13(5):22-24.

[7] 胡建利,方益榮,張金國,等.安徽省衛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43-44.

篇9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建設中,已經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內容為例,第三部分的六個章節和第四部分的五個章節的實質,都是闡述未來10年為實現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發展任務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從教育管理學角度看,可以視為教育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范疇。這就是說,在國家教育總體戰略、發展任務確定以后,涉及體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目標實現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從管理學探尋管理學規律

從教育管理的學科屬性看,有歸屬教育學或歸屬管理學的不同觀點。認為屬于教育學的學者指出,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教育管理學、教育行政學、學校管理學都屬于教育學范疇”。離開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個“空殼”,教育管理應屬于教育學。認為屬于管理學的學者指出,管理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它存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管理學就是研究管理各種社會活動如何適合社會生活的理論,它包括社會一切領域,也包括教育領域。教育管理學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觀規律來管理教育,對影響教育質量和效益的各個要素進行規劃、組織、指導、協調和控制。教育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是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而不是教學、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育管理學基本概念,都可以與管理學概念通話。[1]筆者認為,把教育管理學歸屬于管理學科,可以充分借鑒管理學理論,吸取管理學研究成果,認識教育管理現象,揭示教育管理規律。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總體看,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運籌學、統計學等定量定性分析)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交叉學科。從社會科學體系看,管理學是國家12個學科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是一個邊緣交叉[2]和綜合應用學科。國務院學位辦對國家社會學學科管理及學位授予規定顯示,教育管理并沒有列在“教育學”學科門類中,而是列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中,從學術分類講,教育管理應歸為“管理學”學科門類。現實國家教育科學規劃管理中,教育類科學研究作為國家社會學學科管理中單列的學科,劃歸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科一并歸為該辦公室管理。這就是說,在學科分類上“,教育管理”歸為“管理學”,在現實管理上,“教育管理”劃在教育部門歸口管理。因此,無論是職業教育管理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實踐,都應當更多地汲取管理學理論,能動地從國內外管理學理論寶庫獲得管理規律理性認識,探索中國職業教育管理規律,規范我國職業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論主要流派與特征

職業教育管理從管理學角度追溯,它的理論淵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現代管理理論。研究發現,世界管理理論的許多經典理論,對當今職業教育管理仍具有啟示意義。

(一)行政管理理論

行政管理理論是研究國家行政管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理論。世界現代管理的行政學理論有兩大源流,一是德國的行政管理理論,二是美國的行政管理理論。

1.德國的行政管理理論

德國的行政管理理論著眼于國家和國家特性,研究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行政學者施泰因。施泰因是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1865年施泰因撰寫的七卷本《行政學》最早提出“行政學”一詞,用行政法觀點闡述行政問題。施泰因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理論,二是行政學與教育行政學及其理論。他的《行政學》主要強調以下方面:(1)行政學的政治屬性。行政學是研究國家行政管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會性。行政學揭示的是行政組織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規律。行政學一方面為統治階級服務,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規律又被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傾向的管理者接受和共享。(2)行政學的原理。行政學的原理或原則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行政學系統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有很強的實用性。(3)行政學的學科性質。行政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它的基本原理廣泛運用于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統計學、法學、財政學、系統學、信息學等學科。但是行政學又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是一門獨立的學科。(4)行政學的變化發展。行政學所揭示的國家行政管理規律,諸多管理原則、管理程序、管理機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帶有規范性。決定行政管理科學規律的是行政環境、行政主體和行政客體等多元因素。行政學處于不斷變化中,行政學也要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當代社會學古典理論三大奠基人之———馬克斯•韋伯(1864-1920)曾提出,官僚制度就是要在組織中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建立系統的組織制度,運用制度來管理。官僚制度就是理性制度管理。官僚制度理論重心是組織制度的科學化和體系化。

2.美國的行政管理理論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美國的行政管理理論是研究行政工作合理性和效率性的理論。美國行政管理理論代表是泰勒。泰勒管理理論提出,管理是一門建立在明確的法規、條文和原則之上的科學。泰勒的科學管理有兩大貢獻: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學,二是勞資雙方的精神革命。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泰勒科學管理內容分三個方面:即作業管理(工作定額原理)、組織管理和管理哲學。泰勒認為,工人的工作定額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科學地加以確定。泰勒通過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去掉多余動作,改善必要動作,減少疲勞,提高生產率。泰勒通過對工人使用的工具、機器、材料和工作環境等標準化設置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泰勒提出能力與工作相適應原理,指堅持以工作選工人,每一崗位都挑選一流工人,確保較高工作效率。泰勒認為,要科學地制定勞動定額,采用差別計件工資制來鼓勵工人完成或超額完成定額,定額部分按單價計酬,超額部分按比正常單價高出25%計酬。如完不成定額,則按低于單價的20%計酬,泰勒的差別計件工資制提高了工人勞動積極性,同時對雇主也有利。[3]泰勒認為最佳管理方法是任務管理法。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工人們發揮最大限度的積極性;作為回報,則從他們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這種管理模式將被稱為“積極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稱任務管理。泰勒提出新管理任務: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挑選工人,并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三是與工人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發展起來的科學原則去辦。四是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分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部分工作承攬下來;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職責都推到工人身上。泰勒的科學管理將科學化、標準化引入管理,提出了實施科學管理核心問題———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雇主和雇員雙方利益一致。雇主追求的不僅是利潤,更重要的是事業發展,事業的發展不僅會給雇員帶來較豐厚的工資,更意味著充分發揮雇員個人潛質,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事業使雇主和雇員聯系在一起,雙方共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產出更大利潤,使雇主利潤增加,企業規模擴大,雇員工資提高,滿意度增加。科學管理的實質就是思想革命。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幾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則和方法,都是經過自己親自試驗和認真研究提出的,都是以前各種管理理論的總結,從提高生產效率角度看,在所有的管理理論實踐中,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最成功的。從20世紀初提出,科學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90多年來,科學管理思想發揮著巨大作用。直到今天,科學管理的許多思想和做法仍被許多國家參照采用。(2)威爾遜的行政管理理論美國現代行政管理理論創始人伍德羅•威爾遜,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行政學研究》(1887)一文。威爾遜開辟了從行政學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科學領域。威爾遜的研究,是基于當時美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暴富起來的工業資本巨頭利用手中的財富進行“權錢交易”,收買拉攏國會議員以圖操縱國會的決策,各級立法機關因此而聲名狼藉,美國受到“腐敗”和“低效率”政治困擾,迫切呼喚政治改革,擴大政府職能,強化行政權力,以制約國會權力。威爾遜從對歐洲幾個重要國家的政治制度詳細深刻的分析出發,得出美國式的行政規劃布局,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將行政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旁征博引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內容,對行政問題有深入探討和突破性的貢獻。威爾遜主張政府官員應具有的素質是:良好的工作態度,大公無私,絕無官僚作風。威爾遜提出通過高薪、激勵等手段提高政府官員的工作質量。認為“在美國展開行政學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最佳方法以建立下面這樣一種文官班子:他們受過足夠的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信,工作起來既有見識又有分量,通過選舉和經常向公眾咨詢,與公眾思想保持密切聯系,以使專斷成為不可能的事情”。美國一百多年行政實踐證明,政治與行政二分原則對文官制度的成長和完善,起到了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威爾遜的行政學理論把行政研究從政治學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項獨立的學科。威爾遜認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夠適當而且成功地承擔什么任務,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樣才能夠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盡可能少的金錢或人力上的消耗來完成這些專門的任務”。行政學應當把“行政方法從經驗性實踐的混亂和浪費中拯救出來,并使它們深深植根于穩定的原理之上”。后人把這一思想概括為“政治與行政二分原則”。政治與行政的分野是威爾遜的最大貢獻。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架設了溝通19世紀和20世紀行政學演變的橋梁,架設了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德國行政研究學與美國行政學研究的橋梁,還架設了政治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等交叉的橋梁,使行政學研究的中心從歐洲轉向美國。威爾遜的行政監督思想是他的行政學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

(二)人際關系理論

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1880—1949)與羅特利斯伯格在美國進行了有名的霍桑試驗,經過9年的霍桑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工人是“社會人”,人們的行為動機除了經濟因素,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敬等心理因素,后者更為重要,新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滿意度。人才是企業當中人、財、物三大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但是,人的創造性發揮是有條件的,只有具有滿意心理的員工才有創造力。梅奧和羅特利斯伯格的研究為行為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人際關系理論是管理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人際關系理論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力資源為首要資源,高度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際關系理論提倡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工人,通過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者工作生活質量;通過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技能;通過民主管理,激發企業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創造性,進而提高勞動效率。人際關系理論的這些思想有利于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多年多位專家的研究,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一次跨學科會議上,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行為科學對管理學貢獻主要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引起了管理對象重心的轉變,從對事和物的管理轉移到對人及其行為的管理上來,管理者通過對人行為的預測、激勵和引導來實現對人的有效控制,達到對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實現管理預期目標。二是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轉變。由原來的監督管理,轉變到人性化的管理。梅奧等人創立的人際關系理論得到流行。

(三)官僚組織理論

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Weber,1864-1920),曾擔任過教授、政府顧問、編輯,對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與政治學都有相當的造詣。韋伯首推官僚組織理論,認為組織應以合理合法的權力為基礎,沒有某種形式的權力任何組織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在19世紀盛行于歐洲。韋伯理想的官僚組織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組織中成員應有固定和正式的職責并依法行使職權。(2)組織結構是由上而下逐層控制的體系。在組織內,按照地位的高低規定成員間的命令與服從關系。(3)強調人與工作關系,成員間只有對事的關系而無對人的關系。(4)每一職位均根據其資格限制(資歷或學歷),按自由契約原則經公開考試合格予以使用,務求人盡其才。(5)對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并明確每個人的工作范圍及權責,并不斷通過技術培訓來提高工作效率。(6)成員按職位支付薪金,建立獎懲與升遷制度,使成員安心工作,培養其事業心。韋伯認為,具有上述六項特征的組織可以表現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員的工作行為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組織目標也能順利達成。韋伯管理思想最大貢獻在于,為官僚組織指明了一條制度化的準則,韋伯官僚組織理論的生命力至今尚存,韋伯依然是今天管理理論大師。20世紀70年代以后,企業環境的不安定性、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使世界企業經營成敗壓力劇增。以理性為本的管理科學理論獲得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理論界將管理理論研究的重心轉向戰略管理,形成了“戰略熱潮”,并促成了戰略管理理論和方法的誕生。

(四)世界管理理論流派的局限性

世界古典管理理論代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已經延續了一個世紀,至今其科學管理思想和做法仍被許多國家參照采用。但20世紀初,泰勒的研究側重于生產作業管理,范圍較小,內容較窄。他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紀律性,但對管理中人的因素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對人性假設僅僅是一種經濟人,曾經造成勞資關系緊張。泰勒對于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等沒有涉及,具有一定局限性。梅奧等人創立的人際關系理論高度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了勞動效率,得到流行。但人際關系理論過于強調人的作用,忽視了經濟技術等方面作用,有其局限性。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為組織指明了一條制度化準則,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盛行于19世紀歐洲。但韋伯理論“忽視人的行為因素,缺少民主性質,鼓勵成員固守具體規章制度,容易導致行政權力膨脹”。韋伯的組織形態以犧牲人們自由和有意義的私人關系及全面發展為代價,使感情世界極端冷漠,顯示出其局限性。受時間、地域及條件的制約,世界管理理論經典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盡管如此,其所具有的不少理論亮點至今仍對世界各國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改革具有啟迪意義。

四、世界管理理論對職業教育管理改革有啟示作用

篇10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國以來,物流行業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物流熱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場的不規范、物流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緊缺和低質量等問題一直制約著物流業發展過程中量變到質變的轉變。根據教育部高校物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到2010年,我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為30萬至40萬人,在職人員培訓需求達到100多萬人。而國內物流教育起步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1]在這種情況下,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適應新的形勢,紛紛開設了物流專業,可以說物流專業教育在高等職業院校日漸興盛,并且隨著物流業的高度發展,這種規模還在不斷擴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專業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達171所,其中,專科層次的院校為124所,占全國812所高職高專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國高職(專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從現有數據看,已有220所高職學院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占全國872所高職學院的25.229%,有的還專門成立了物流系。時至今日,高職院校已成為培養物流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力量。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在物流人才的培養上,多下工夫,在結合行業對物流人才需求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擁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物流行業輸送適合企業實際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職物流專業設置分析

從設置物流專業的高職院校來看,總體分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經濟)兩大類,一般情況下,物流學科是在每個高職院校自己的相關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物流專業的師資力量和培養形式也借鑒了這些相關學科。拿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來說,為了適應現代物流的發展需要,該院于2002在經濟管理系設立了物流管理專業,進行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物流專業的師資大多來自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模式也借鑒了這兩個專業。還有一些學校以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機械工程、物資管理、工業工程、交通工程為相關專業,設立了物流專業。因此,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設置應該以相關專業為依托、突出院校的專業特色、培養具備現代物流基本原理與方法、知識結構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職物流專業培養方向分析

根據高職院校自身的條件和物流學科的特點,有必要對物流專業的培養方向做一個劃分。根據目前我國高職物流教育的現狀,現階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學科的研究、培養方向劃分為以下4個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學的重點是對物流整個系統的管理與運作。涉及的面比較廣,是物流學科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運輸、物資管理、工業工程、企業管理等學科為背景的專業都可以歸為這個培養方向。大部分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屬于這個培養方向。

2.物流信息技術方向

物流教學的側重點在與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統的設計,運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統中的通暢流動。如: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上海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就屬于這個培養方向。

3.物流設備方向

物流教學的側重點是物流設備與設施的設計、使用與保養、維護等。如: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現代港口物流設備及自動控制方向)、北海職業學院的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專業就屬于這個培養方向。

4.國際物流方向

物流教學的側重點是培養懂得國際物流法律與政策,國際物流事實務。能進行國際物流活動的人才。主要是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開設物流相關課程。如: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物流專業就屬于這個培養方向。隨著物流學科的不斷完善與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級學科并可考慮設立物流工程與管理系,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級物流人才,并在專業培養方向上有所側重,為不同的物流領域構建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物流業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職物流專業學生知識體系分析

高職物流專業學生均應具備的知識體系,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大塊,即支撐知識、核心知識和外延知識。

1.支撐知識

由于物流學科是交叉學科,具有經濟學屬性、管理學屬性、工學和理學屬性。因此物流運作離不開這些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支撐。對于支撐知識的課程的設置與不同的院校的學科背景有關。如果物流學科設置在有經濟管理背景的學院,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經濟管理的知識會豐富一些;設置在有交通運輸管理背景的學院,運輸系統的知識會豐富一些;設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知識會豐富一些。但是不管設立在哪個學院,物流專業人才的支撐知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專業培養體系中應該包括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學、會計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學、物流環境與地理、物流基礎設備管理與養護、環境工程、運籌學等課程。

2.核心知識

是指物流專業的人才需要具備物流領域的基本知識,理解物流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會用物流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能夠解決物流領域的一般問題,能夠為以后的繼續學習提供工具支持。從目前來看,在高職課堂上主要開設:現代物流學、供應鏈管理、配送管理、商品養護與運輸、物流信息技術、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物流案例教學、國際物流學、采購管理、倉儲管理等核心課程。

3.外延知識

一個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個人素養,才能夠很快的融入社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外延知識主要包括個人品質、法律基礎、英語、計算機、語言能力、身體素質等幾個方面。在大學課程中主要開設:思想道德、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基礎、法律基礎、體育、大學生心理學等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外延知識。

五、高職物流專業培養體系分析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整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安排上,各高職院校不僅要突出特色,還要加強基礎課程的配置,必須在“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上下功夫,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學生。因此,課程體系也要向綜合化發展,整個課程體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我們根據物流學科的特點與性質,結合對各大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的培養計劃的了解,對物流專業培養體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頁標題#e#

1.課堂教學環節

該環節以理論講解為主,可開設的課程有(表略)。

2.實踐環節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職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用人單位對我們高職學生的要求也是畢業后能立即上崗。因此,實踐教學已成為高職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和特色部分,物流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十分強的學科,其實踐技能課程是高職物流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確定了具體的專業培養目標后,高職院校必須構建一整套保證培養目標實現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為了培養物流管理一線、實踐型、崗位操作型人才,必須打破傳統的學科教育體系,強化實際操作與技能。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應該選出針對培養目標的實用性理論知識,增加實際崗位訓練和實務的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可以考慮采用以下實踐教學模式。

(1)建立校內物流專業技能訓練中心 校內建立物流綜合實訓室,包括物流功能實訓、供應鏈一體化實訓、物流裝備與技術實訓。按照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保證學生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進行模擬實訓,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例如,我們可以建立現代化“多媒體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擬實驗室,利用教學軟件模擬企業實操流程,讓學生進行定崗訓練;同時,我們還可以建立配備有“自動分揀機”、“條形碼識別機”、“標準化集配車”等設備的物流管理模擬配送實驗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環節的實踐性教學。此外,應配置合適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人員,以保證實驗室的正常運作和應對未來的專業發展。

(2)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建立實習基地是我們加強實踐教學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論教學對有些專業知識、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可組織學生去物流企業進行參觀學習,或把相關課程安排在企業中,并邀請有經驗的物流工作人員進行實踐指導和知識點的講解。另一方面,學生在經過專業知識和模擬實訓后,一般能滿足企業相應崗位的任職要求。不過,學校的模擬訓練環境與企業實際運營環境畢竟有一定差距,為了真正能培養出具備一定操作、實踐型的實用人才,保證達到培養目標,實現專業主干課程的消化,將課堂知識實踐化,最大可能的實現學生專業技能與企業崗位要求零距離,就必須經過企業實地演練這一環節。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與運輸企業、倉儲配送企業、商貿流通企業、生產制造企業合作,建立校外教學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有機會到相相關物流企業或物流崗位進行頂崗實踐。同時,還應安排相關老師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跟蹤與指導,為學生提供崗位實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指導學生完成頂崗實結。在此特別提出的是,對于畢業班學生的頂崗實習,我們除了要保證學生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外,還應盡量爭取使學生在實習結束后可以留在該單位,以部分解決學生就業問題。

(3)招企業進駐學校 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資源,學校與企業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學校提供場地、管理,由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師資等,即學校留有一些實訓空間,招企業進駐學校,而企業的運營可由物流專業的學生參與。如“華潤萬家校園超市”進駐于各大高職院校,首先選派華潤萬家的管理人員組織學生培訓,然后提供商品給校園超市,由在校學生全權負責校園超市實體店的運營,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價、進貨、理貨、銷售、貨款結算、退貨、運輸等。這樣不僅打破了部門、行業的界限,實現資源共享,而且也為物流專業甚或其他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實踐鍛煉平臺。

(4)積極開展各類物流競賽活動 組織學生團隊參加全國性物流知識、技能競賽,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進取精神。

(5)舉辦各類專題講座 聘請高等院校和著名企業的物流專家和代表定期地為學生開展專業知識和行業動態方面的講座,使學生及時了解物流行業的動態和發展趨勢。

3.職業資格培訓與認證環節

目前,我國的很多行業都設置了行業認可的職業資格(技能)證書和行業準入制度。為此,國家教育部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實行“雙證書”制,也就是要求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必須在取得高校畢業證的同時,還擁有“職業資格(技能)證書”。但傳統的課程設置往往做不到學校教學與“職業資格(技能)證書”考試的同步完成,經常是學生在校學完專業課程,通過校內考試即可。學生如要考取“職業資格(技能)證書”則要另外參加考前培訓,重新組織考試。結果是費時、費力、通過率不高。高職院校要想真正實施好“雙證書”制,必須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將“職業資格(技能)證書”考試的國家職業標準和考試大綱直接引入到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中。[3]同時,有條件的學院還應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近早在學院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以方便學生的培訓和考證。目前,物流專業可以考的資格證書很多,如報關員、外銷員、外貿單證員、助理物流師、進銷存管理師等。各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在指導學生考證時,應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培養目標及物流行業崗位要求,有所側重和選擇,但要注意盡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證書類別,使學生在考證上能有更多的選擇。此外,還可以考慮在相關專業之間進行證書替換,如,學生可以用助理電子商務師證替換助理物流師證,或用高級營銷員證替換物流師證。這樣即能保證學生的“雙證書”要求,又可以滿足個別學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學生的就業面。

六、高職物流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分析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物流管理作為一個比較新的專業,師資力量極為匱乏,教師的專業結構比較單一,拔尖教師數量少,社會經驗少,且大多數教師原先所從事的并不是本專業,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經驗不足。同時,由于高職院校在開辦物流專業上整體起步較晚,使得許多高職院校在物流管理課程專業建設上尚處于摸索階段,物流的整體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構建一支高素質的物流師資隊伍,已成為高職物流教育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最為迫切的任務。我們認為各高職院校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打造一支優良的物流師資隊伍。第一,引進高學歷人才,派遣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物流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和碩士學位。第二,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通過派教師到物流企業進行社會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第三,鼓勵教師參加全國物流專業師資培訓班和物流方面的學術會議和論壇。第四,從企業、社會和有關學校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中選聘兼職教師。#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