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勞動教育實踐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勞動教育實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勞動教育實踐

篇1

關鍵詞: 勞動合同法 大學生兼職 糾紛 類型 解決途徑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事關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成長牽動著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而大學生兼職是一個普遍存在并將在后期很長一段時間必然存在的社會現象。隨著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從法律方面對大學生兼職這一普遍的社會現象進行規范與保護已成為現實需要。本課題從大學生兼職這一社會現象入手,以法學專業學習者的身份,從勞動合同法的全新視角探究大學生兼職糾紛現狀,系統分析大學生兼職糾紛產生的原因、基本類型、特點和解決途徑,旨在探討在校大學生作為勞動合同法特殊調整對象的法律地位可行性的同時,為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這對于國內各城市大學生兼職糾紛的研究與解決具有現實理論參考意義。

一、調查對象的選擇及調查情況的說明

岳陽是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次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僅次于長沙,居湖南省第二位。在十三五規劃的推動下,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型,這使得岳陽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將會在原有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一的基礎上有較大幅度提升,從而提供更多的兼職崗位。而大學生兼職作為大學生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此次本課題小組以岳陽市為例,基于對四大高校的了解,對其學生進行兼職糾紛的調查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和三線城市的代表性。

此次調查,課題小組采用以封閉式題目為主,輔以個別開放式問題的調查問卷對岳陽市周邊四所高校――湖南理工學院、岳陽民族學院、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和岳陽廣播電視大學的08級、09級學生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000份。本次問卷實際回收1826份,回收率達到91.3%,有效問卷1798份,占回收總量的98.47%,符合調查科學性的要求。以實證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為基本研究方法,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岳陽市四大高校大學生的兼職情況作為調查主線,得出大量第一手真實、有效的數據。同時,通過回訪典型兼職大學生和走訪相關政府部門、機構和中介組織,全面掌握岳陽市大學生兼職的相關信息,確保研究內容符合實際,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兼職現狀的調查

從調查數據反映的兼職參與比例來看,有近58%的大學生從事過兼職,約42%的大學生未從事過兼職,在岳陽從事兼職的大學生比未從事兼職的比率高約16%。在對未參加兼職的這部分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我們發現,在能及時獲得兼職信息的情況下,有51.49%的在校大學生希望嘗試參加兼職,有36.08%的在校大學生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也可能從事兼職工作。這個數據表明,在校大學生的兼職欲望是非常強烈的。相信大學生參加兼職的這一比例在岳陽產業化轉型的過程中會愈來愈高。

從兼職動機來看,參加兼職的大學生主要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為目的,其次才是以掙錢為目的。在此前提下,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實習在高校受到大力追捧,大學生以“鍛煉自己的能力”為目的也廣泛存在,他們一般都不會太計較工資的得失,也無心關注是否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以掙錢為目的大學生并未像全日制職工一樣敢于對老板直接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他們選擇順其自然,認為有錢就好,老板能給多少就拿多少,也不知道何為自己的合法權益,更談不上會自動去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從目前兼職的獲取途徑而言,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在此次的調查中占43.44%參加過兼職的在校大學生都是通過親戚朋友獲得兼職工作,所以參加兼職的在校大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對工作進行具體的考察,更加不會對用人方產生懷疑,對產生的勞動糾紛自我保護能力差。而通過有學校保障的勤工儉學機構提供的兼職只占10.02%,這說明大學生參加兼職并沒有健全的校方管理機制進行維護,也正是由于此原因使得整個大學生兼職現狀呈現無序的狀態。

此外,結合兼職類型來看,在校大學生主要從事促銷、家教與培訓等兼職,兩者比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比率較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能夠得到學校提供的助學措施的人數僅為1.26%。由此可知學校所提供的助學措施遠遠不能滿足在校大學生的兼職要求,我們簡要分析,兩者數據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高校的勤工助學中心重在幫助貧困學生,緩解其經濟壓力,并因其在機構設置、人員安排及責任承擔方面的缺失較少提供大學生兼職。另一方面,學校提供的助學措施相對于從社會上的獲得的兼職在工資、安全和針對性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越性,所以許多大學生更希望從學校方面得到兼職信息。據此,高校的助學措施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對大學生兼職糾紛現狀的調查

如圖表所示:27.48%的兼職大學生遭遇過兼職,大學生遇到兼職糾紛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78.72%的大學生未要求簽訂兼職合同,81.87%的參加兼職的大學生未簽訂具有直接法律保護力的書面合同。一旦遇到糾紛,在校大學生在維權途徑上便處于不利地位,自我維權陷入困境。絕大部分參加兼職的在校大學生沒有要求用人方簽訂合同,這反映在校大學生在參加兼職中法律意識不強,造成大學生兼職中沒有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勞動合同,因此沒有事后可以作為維權的憑證,產生糾紛后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課題小組針對大學生兼職發生糾紛的數據進行了專門走訪,分析得出了以下原因。

1.無政府機關對其進行直接管轄。政府勞動部門的相關規章制度均是針對全日制用工和畢業生的創業與就業,而非全日制用工與在校大學生兼職既無規章、政策進行規范,又無專門部門、機構或組織監管。

2.高校對大學生兼職的管理和引導不夠。高校內部設置的勤工儉學機構是負責在校學生勤工助學活動開展、管理的唯一合法機構,且重點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扶持和幫助。勤工助學機構缺乏聯系用人單位的主動性,而機構運作經費和兼職崗位的有限性加劇了這一矛盾,廣大大學生的兼職需求很難被滿足。

3.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兼職態度不端正,中介公司、用人單位將在校大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對待。用人單位常常以各種名義延長工作時間、無故克扣工資、以臨時工代替正式員工來逃避福利或保障措施,沒有將兼職大學生作為普通員工來正確對待,抓住大學生生活閱歷少、工作經驗不足,又迫切需要兼職工作的心理,最大限度榨取大學生廉價勞動力。

4.大學生兼職法律身份不明,立法欠缺。本課題認為大學生兼職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學校在籍大學生與企業、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其他組織和個人建立的勞動關系,包括各種通過付出體力和智力勞動而獲得物質和精神回報的社會實踐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滿18周歲,低于退休年齡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均適用于《勞動法》。按照此規定,兼職大學生應當屬于勞動法的約束范圍。然而,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意見》中第十二條規定,在校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兼職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一法律規定又將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做的兼職排除在勞動法的保護之外。因此,大學生雖為“勞動者”但不受勞動法的保護。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從問卷的開放式問答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兼職糾紛主要有以下幾大種類:首先是工資問題,其次是“義務”加班、職場刁難、見習問題等。初入社會的“天之驕子”們放不下臉面,缺少職場經驗,導致工作中出現特殊情況時,工資的支付就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老奸巨猾的老板們擅長“迷魂法”,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們注定成為待宰的“羔羊”。加班是工作中最常見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作為兼職工的大學生們卻基本上沒有與《勞動合同法》保護下的勞動者們一樣,有要求和獲得加班報酬的相同權利。而且在對兼職大學生尚無明確立法保護與政策保護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對這些員工的權益保障和救濟自然是一片空白。作為大學生兼職特殊形式的見習是在校大學生為提高自身從事實際工作的職業技能能力,嘗試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求而自愿提供的一種無償的服務。其相關權利和義務、福利和救濟都處于空白狀態,自然談不上保障。

通過后續的跟蹤調查訪問,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到,雖然有些用人單位會與臨時工簽訂協議,但正如被調查的同學所說“不知道具體簽了什么”,這樣的協議毫無保障意義。此外,人生地不熟是眾多外出打工的大學生不敢對工廠方面提出異議的重要理由,這也是許多遠走外省的暑假工對工廠胡亂增加工作時間忍氣吞聲的原因。受很眾多大學生青睞的餐飲工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此種兼職按時結算,多出現在學校周邊的餐館。據訪問得知,這類餐館很多時候以生意不好為由拖欠或克扣工資。而兼職大學生們往往因涉及數額不大、途徑單一而很少采取行之有效的維權措施,這使得產生的兼職糾紛最終不了了之。

(三)對大學生兼職糾紛解決情況的調查

在對“兼職維權過程中,已經遇到或可能遇到哪些困難”這一項調查中,“維權成本高”、“維權途徑單一”、“維權所費時間與學業沖突”三者所占比例高達69.45%,其中“維權之路與學業沖突”的占28.48%,學習成為了從事兼職的在校大學生維護自己權益遇到的難題。同時我們很驚訝地發現,選擇“其他”選項的概率達30.56%,那究竟還有多少種維權困難是我們所想不到的?可想而知,維權之路漫漫其修遠。

數據表明,在糾紛解決情況這一方面,“基本解決”達到了39.40%。然而在此數據中還包含不公平的協商、拖欠到無心解決或是被迫接受不公平的解決方案等情況。而雙方退讓,基本滿意的情況達36.25%說明在校大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協商或其他維權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仍有24.33%的糾紛擱置,解決無果,因此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保障糾紛的解決。而在對糾紛的態度中,16.42%的大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21.74%的大學生持有無奈、有心無力的態度。而這些糾紛態度與兼職維權過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難息息相關,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普遍缺乏社會經驗,自我保護意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淡薄,獲取的維權途徑甚少,加之對兼職所需成本往往不能承受,又對兼職時間與學習相沖突顧慮重重,所以消極應對兼職糾紛的人數占一定的比例。他們對遭受侵權后選擇的協商解決方式,大多數時候也只是抱著討個說法或者無所謂的態度。這說明在校大學生權益的維護從培養在校大學生法律觀念入手也是必要的。

由以上圖表可知,在解決大學生兼職糾紛方面,大學生缺少基本的鑒別能力和警惕性。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經驗十分匱乏,缺乏基本的鑒別能力和警惕性,對一些廣告陷阱、變相收費根本不懂得如何分辨。所以在校大學生兼職權益的方案具有多樣性,而在校大學生認為提升自身法律意識是最重要的。提升法律意識需要學校介入,學校應對大學生兼職加大管理力度,設立勤工儉學組織、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司法管轄,成立小額訴訟法庭”、“政府保障”、“立法保護”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是從行政、司法、立法三方面解決兼職糾紛,而立法保護以21.08%的比率占首位,這反映在校大學生相信法律的強制性能更好地維護其權益。

綜上情況,大學生兼職日趨日常化,但隨之而來的兼職糾紛也比比皆是。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欠缺、維權法律意識淡薄,兼職管理體系不健全、維權途徑單一等問題,導致在兼職過程中,他們的權益屢屢遭受侵害。因此,對高校學生兼職權益進行保障,不但是高校的分內事,更是立法部門和執法部門的責任。維護大學生兼職期間的合法權益,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個人利益,更是社會進步、文明的重要體現。只有社會各界相互協調才能實現現階段無序的大學生兼職市場的有效治理。

三、大學生兼職糾紛的解決途徑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題小組認為: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應受到特有的法律保護。在大學生兼職糾紛產生的原因中,一部分是大學生自身法律素養不夠,另一部分是法律法規不完善。而法律法規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相關部門的執法力度不強,勞動合同法并沒有明確大學生作為特殊調整對象的法律地位,最重要的是沒有明確大學生兼職的書面合同簽訂的要求及規范。依此,本課題小組提出幾點關于大學生兼職糾紛解決途徑的意見。

(一)法律方面

1.立法。立法上,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做擴大解釋,努力把大學生兼職納入《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的規范范圍。從保護大學生切身合法利益來說,我們僅從勞動法的廣義上去理解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即只要滿足年齡大于18周歲小于退休年齡,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任何企業、任何個體經濟組織形成勞動關系(包括事實上的法律關系)的勞動者,均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而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的兼職必然會與用人方產生事實上的勞動法律關系,如此一來大學生的兼職行為理所應當地可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來規范調整,大學生的勞動權益便有了明文規定的法律的保障。

2.司法。司法上,應建立相應的小額訴訟機制。據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在遇到糾紛之后主動放棄權利或者被動放棄權利,其中與涉及金額比較少有關系,即大部分情況下沒有達到勞動糾紛上的最低立案標準。這使得即使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法律手段也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從課題組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與國外的現有機制相比,國內的小額訴訟制度十分不完善,并沒有與現代社會需求相平衡。從法律角度來說,使用小額訴訟制度是一個效率較高、滿意度較好的解決大學生兼職糾紛的方式。原因在于:首先,從涉案金額來看,大學生兼職糾紛所產生的標的金額往往較少,滿足小額訴訟的必要要件。其次,從大多數大學生兼職糾紛的案例來看,一般都是案情較為清晰,使用小額訴訟程序,能很有效地解決問題。

3.行政。行政上,大學生兼職糾紛維權難,主要是沒有經驗,沒有指導意見,也沒有相關的救濟途徑。因此,由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授權高校成立一個職能部門,類似于保衛處的設置。具體職能為:一是在簽訂兼職合同時代表學校,進行三方簽約,保障對大學生兼職的監督工作。二是可供大學生在遭遇兼職糾紛的時候直接詢問相關問題的服務。三是對在校大學生宣傳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注意事項。在進行法律意識上有所增強,維權能力上有所提高,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同時獲得更大的利益。

(二)學校方面

成立專門的法律援助。大學生因為自身原因,維權力量十分有限,為其建立專業的救濟途徑是必要的。大學生法律援助站可以很好地為在校大學生的兼職提供法律保護,一方面法律援助中心設立在學校內部,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能夠為兼職中的大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援助。另一方面法律援助中心有利于整合學校的各項資源,例如學術資源、行政資源等,能更好地解決大學生兼職糾紛。

(三)自身方面

大學生為維護自身的兼職權益可以主動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通過類似法律講座的方式來加深對大學生兼職的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其次,積極尋求專項的法律援助。通過與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的相互配合,有效利用各項資源維護自身兼職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不論是基于經濟動機還是自身素質發展的需要,大學生兼職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具體而言,國內研究處于較為零散的階段,對于大學生兼職的法律定性更是乏善可陳。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大學生兼職進行規范,又因大學生兼職自身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兼職糾紛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大學生被陷傳銷團伙、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報道頻見報端,更是向全社會敲響了警鐘。本課題從勞動合同法角度對我國大學生兼職糾紛情況進行調查,探索大學生兼職法律現狀,豐富我國相關領域的理論體系,提升大學生兼職的法律意識,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提供理論參考。

基金項目:2010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基于勞動合同法視角下的大學生兼職糾紛情況調查――以岳陽市為例》的階段性成果(湘教通[2010]244號文,項目編號:270),指導老師:喻永紅,廖丹。

篇2

關鍵詞:思政教育;勞動教育;服裝設計專業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勞動教育中,能夠將知識與實踐進行結合,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開展勞動。

1勞動教育的意義

(1)加強合作交流。在集體勞動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集體的勞動目標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因此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識,并且嚴格按照課堂秩序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展開導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學生具備的特征進行合理分組,并且確定每一組的組長,學生在接受課堂反饋的過程中,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提出疑問。學生在這種小組學習合作中更積極投入,更樂意地參與其中,更珍惜這樣的小組學習合作方式,通過小組協作進行小組學習,并徹底檢查問題,以解決現有的教學問題。學生在反復的問題討論和實驗過程中,充分利用科學知識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勵中不斷完善相應的知識體系結構,最終追求驕傲和榮譽,克服問題解決中的困難,以促進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1]。(2)促進動手實踐。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缺失了勞動教育,也就失去了實踐的重要含義,一些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形成的過程,能夠促進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值得教師注意的是,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需要推進高階思維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將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唯一途徑,否則會失去實踐學習的重要價值。因此,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勞動實踐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折射到學習中。例如,在進行教學分類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劃分不同的知識點,也不知道分類背后的依據是什么。因此,教師在合理分類時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性的模擬情境,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學分類的意識[2]。(3)累計問題經驗。勞動教育涵蓋了很多方面,在進行高校勞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動手實踐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而是希望學生通過實踐產生價值。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勞動經驗更好地學習,充分發揮教育的真正價值,使得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決問題及經驗累積的過程。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通過經歷和學習形成經驗、技巧、方法等,最終能夠解決各類問題,確保學習的多樣性,培養思維創新能力、意義認知建構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勞動教育中的融入與創新應用

(1)創設勞動情景。作為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據及重要資源,在文化傳承及知識傳遞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教材,并且創造性地完成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有關勞動教育及思政的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當下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價值。通過圍繞教材例題創設相應的情境,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落實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功能。同時,教師應從勞動教育這一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探索,并且創造性地對教學資源展開利用和挖掘,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確保課堂教學質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專業特征,將軍隊文化及企業文化貫穿于專業教學中,以校企合作項目、畢業設計項目的各項措施作為重要的載體,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宇航服、戰訓服等類型的服裝進行項目探究,最終融入愛國教育及勞動教育。(2)打造師資隊伍。想要推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更加專業化,應當建立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及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背景下開展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應當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在為學生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當加強理論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責任感及使命感。同時,服裝設計專業可以在校內選擇一些具有相關教學背景的教師擔任課程講師,也可以對外聘請一些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及實踐經驗的勞動教育傳遞者,如勞動模范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構建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從而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根據教學規律設計多媒體課程,收集數據,逐步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思維、練習等教學聯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正逐漸從被動傾聽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校企合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圍繞品牌文化及畢業生案例等多項內容出發,使得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融入文化教育,強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3)開展教學評價。首先,素質教育要求服裝設計專業勞動評價機制更加關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達到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的最終目的。故而,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目標構建不能過分依賴傳統評價體系,而是應敢于挑戰,突破原有評價體系的桎梏,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與創造、合作與共享等目標設定其中,立足“教”和“學”兩個基本點制定綜合性評價目標體系。其次,教師主導下的教學目標體系構建不能只拘泥于勞動知識的建構,應充分了解學生勞動學情,預設教學目標,并預測教學目標達成度[5]。教育事業是人的事業,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底蘊。因此,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的建立也應是動態發展、有機生成的。服裝設計專業勞動教學評價應從對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文關懷和美育情感培育出發,從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出發,把美育能力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設計到教學評價中,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首先,評價的因子設計必須體現學生持續發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創造力等內容;其次,評價措詞要彰顯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持續提高的特點,如“不斷改進”“學會使用”“持續提升”;最后,評價的標準要符合服裝設計專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美育培養規律,不能出現“揠苗助長”式標準[6]。(4)開展提問教學。高校勞動學科內容具備較強的綜合性,蘊含豐富的知識量,其教學的有效性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課堂上實現有效提問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師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中,教師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等合理設置相應的問題,使課堂提問環節得以發揮其積極作用,為后續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動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并圍繞重難知識點作相應的知識延伸,根據學生整體的學習水平及知識理解能力,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并設計相應的問題,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共同進步。此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需要注重連貫性,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聯系,實現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逐漸理解問題背后所揭示的課程內容。此外,教師需要關注思政學科所具備的較強抽象性而給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記憶帶來較大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設置問題內容時可從現實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結合現實生活展開深入思考,加強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感知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服裝設計專業勞動項目,并且自覺維護勞動的成果,在專業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使專業教育能夠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堅定學生的專業志向及勞動信念,努力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艷.特教中專學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以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6):138-139.

[2]葛彥,傅海洪,呂冬云,等.“服裝結構與工藝”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紡織科技進展,2021(6):63-64.

[3]李仙娥,劉躍強.勞動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剛,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課中勞動教育的教學效果提升問題研究:以統編人教版教材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21(6):102-107.

[5]梁杰,肖揚偉.新時代紅色家書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邏輯與路徑[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1,12(3):1-6.

篇3

勞動技術課程;勞動體驗學習;生涯教育

張德偉,東北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世界勞動教育的兩大源流

從教育史的角度來考察,自學校教育這種正規教育形式產生以后,教育就與生產勞動分了家,教育與生產勞動的割裂狀態一直延續到了近代職業教育產生以后。雖然職業教育是與經濟和職業直接相關的,但是由于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相對而言、作為雙軌制中的旁軌而出現并演進的,所以一直到19世紀末近代教育終結時,普通中小學仍然實施的是與生產勞動不甚相關的知識教育和學術教育。而將勞動教育引入普通學校之中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近代教育向現代教育過渡時期的事情。

從世界范圍看,在普通中小學中引入勞動教育有兩個源頭:一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沿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論和實驗實踐的譜系發展開來,創立了“勞作學校”模式和“做中學”模式;二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教育和生產勞動關系的學說,創立了“統一勞動學校”模式。雖然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點上,這兩大理論體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學校直接針對舊學校的傳統教育這一點上,兩者也有共同點,然而由于這兩大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在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學中的勞動教育可以說有兩個源頭。

二、世界勞動教育的兩個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國家將勞動引入學校課程和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創造了多種勞動教育模式。這些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重視勞動教育與經濟、生產、職業的關聯及其效果,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比較典型的有蘇聯及其后的俄羅斯在中小學中實行的勞動與綜合技術教育、德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技術教育、法國中小學實行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其二,不特別注重勞動教育的經濟效果,側重于其人格陶冶功能,不單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而將勞動教育寓于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比如,日本主要在社會科、技術與家政科、“道德”時間、綜合學習時間、特別活動等課程教學和勞動體驗學習等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

(一)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實施勞動教育――以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為例

在德國,各州普遍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其勞動技術教育不是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訓練,而是為雙元制職業教育奠定基礎的“職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的性質,[1]各州“把它視為學生職業生活和走上社會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就在普通學校里實行了基本的技術經濟教育。1964年,德國教育委員會提出《關于在主體中學建設勞技課程的建議》,主張將勞動技術教育引入主體中學之中,在主體中學開設勞技課,其“勞技教學”“具有自身獨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課的附屬”。這樣,勞技課就確立了獨立的學科地位。自此,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大體經歷了學科建立階段、學科調整階段和學科改革階段三個階段。

德國的勞動技術教育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在小學階段(1-4年級,有的州把5-6年級視為小學的延續),各州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名稱不一,一般叫作“常識課”,即勞技課程包含在常識課之中。例如,巴伐利亞州小學各年級常識課每周4節,其中2節為史地、自然常識,2節為手工勞作[2](另有資料表明,該州小學1年級的勞作課為每周1課時)。其中的“手工勞作”就是勞技課,其教學內容主要有紙工、編織、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亞州和勃蘭登堡州小學勞技課的設置情況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學第一階段(綜合中學、實科中學、主體中學的5-9或10年級),開設勞技課,各州勞技課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綜合技術課”“勞技課”“勞動―經濟―技術課”等30多種。各州勞技課的基本目標在表述上不盡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歸納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勞動、經濟、技術教育,使他們具備適應目前及將來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導學生有責任心地、高度負責地從事生產和勞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環境的行為;幫助學生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使他們有能力在技術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社會中謀求發展。[1]其課程內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樣,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務方面的勞技分支專業,如家政、營養與烹飪、紡織品材料與加工等;技術及職業準備方面的勞技分支專業,如金工、木工、電子電工等;經濟學、信息學、環境科學方面的分支專業等。[1]巴伐利亞州、勃蘭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學勞技課的課時分配情況分別參見表1、表2和表3。

表2 勃蘭登堡州技術和社會經濟教育概況

學段 小學 中學

中學第一階段 中學第二階段

1-4年級 5-6年級 綜合中學 文理中學 實科中學 文理中學高中部

形式 含在常識課中 必修課 必修課/選修課 必修課 必修課/選修課 技術、信息或經濟課作為選修課

課時/周 2 2/2或4 2 2/3 2

表3 柏林各類學校勞技課課時分配情況

學校類型 7年級 8年級 9年級 10年級 形式

主體中學 4 4 8 8 必修

實科中學 0/4 0/4 2/4 2/4 必修/選修

綜合中學 1/4 2/4 2/3-6 2/3-6 必修/選修

在中學第二階段(10或11年級-12年級),有的州(黑森州、不萊梅州、勃蘭登堡州等)也開設一定的勞技課,如表1所示,巴伐利亞州的部分完全中學在11年級開設勞技課;再如表2所示,勃蘭登堡州的文理中學高中部將勞動技術作為專業開設選修課。

德國開設專門的勞動技術課程有其特定的價值取向。比如,1964年,德國教育委員會對于在主體中學中設置勞技課提出的建議期望,勞技課能夠“幫助學生熟悉了解當代生產、服務等領域內各種職業的基本特征,并為其今后能做出明智的職業選擇奠定基礎”。[3]441969年,德國各州文化教育部長常設會議對改革主體中學提出的建議期望,主體中學7-10年級的勞技課要擔當經濟―勞動世界的入門指導的任務。[3]441987年,德國各州文化部長常設會議指出,學校勞技課教學的任務是使所有年輕人學會及時調整自己以適應隨時可能出現的與勞動、技術、家政、經濟等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3]45這些意見比較充分地說明了德國勞技課的獨特作用。

(二)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實施勞動教育――以日本的勞動教育為例

與通過專門的勞動課程實施的勞動教育不同,日本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勞動教育是另一種模式。

二戰后,日本確立了智、德、體協調發展的教育方針,因此勞動教育在日本沒有十分顯著的位置。然而,日本的中小學開展一定的勞動教育是確切無疑的。1947年制訂、2006年全面修訂的《教育基本法》對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作了如下規定:為了實現“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實現“重視(教育與)職業和生活的關聯,培養尊重勞動的態度”等教育目標。1947年制訂、2007年重大修訂的《學校教育法》對勞動教育也相應地作了規定:義務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是“培養關于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尊重勞動的態度和適應個性選擇未來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在發展、擴充義務教育的成果的基礎上,“(使學生)基于對在社會上必須履行使命的自覺,適應個性,決定未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術和技能”。

筆者以教育與經濟、職業、勞動的關系為線索,考察日本現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指導要領,發現日本的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時間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類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

社會、地理歷史、公民學科。小學“社會”科:參觀、調查當地人們的生產和販賣工作;參觀、調查和查詢當地人們生活所需的飲用水、電、燃氣的確保和廢棄物的處理;調查所在縣(都、道、府)的主要產業的概況(3、4年級);調查和查詢日本的農業與水產業、工業生產、信息產業與信息化社會的狀況(5年級);調查和查詢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與日本有密切聯系的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況(6年級)。初中“社會”科:在“地理領域”,認識日本國內產業的動向,概觀其特色;考察以產業為核心的地區,把握其區域特色。在“歷史領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島農耕的擴展與生活的變化、中世紀農業等各種產業的發展、前近代產業與交通的發展、近代日本的產業革命與近代產業的發展、現代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與國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領域”的“我們與經濟”單元,教授“市場的作用與經濟”“國民生活與政府的作用”等內容。高中“地理歷史”學科:“地理B”科目中設有“現代世界的系統性地理考察”單元,教授“資源、產業”等內容。高中“公民”學科:“政治與經濟”科目中設有“現代社會的各種課題”單元,教授雇用與勞動、產業結構變化與中小企業、農業與食材等問題。

家政、技術與家政、“家政”學科。小學“家政”科:了解在家庭中支撐自己和家庭成員的生活的是工作,能做自己分擔的工作;想方設法快樂地飲食;學習烹飪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衣服的穿著和整理以及房間的整理、整頓和清掃的方法;制作生活上有用的物品。初中“技術與家政”科:在“技術領域”,設有“材料和加工技術”單元,對“利用材料和加工技術的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設有“能量轉換技術”單元,對“利用能量轉換技術的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設有“生物培育技術”單元,對“利用生物培育技術的栽培和飼養”等進行指導;設有“信息技術”單元,對“關于數碼制品的設計與制作”等進行指導。在“家政領域”,設有“飲食生活與自立”單元,對“日常食物的烹飪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等進行指導;設有“衣、住生活與自立”單元,對“衣服的選擇與整理”“住居的功能與居住方式”等進行指導。高中“家政”學科:“家政基礎”科目中設有“生活自立和消費與環境”單元,教授“飲食與健康”“被服管理與著裝”“住居與居住環境”等內容。“家政綜合”科目中設有“生活的科學與環境”單元,教授飲食生活、衣著生活、居住生活的科學與文化等內容。“生活設計”科目中設有“飲食生活的設計與創造”“衣著生活的設計與創造”和“居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等單元,教授衣、食、住生活的設計與創造方面的內容。

道德。小學:感知勞動的美好,為大家而勞動(1、2年級);知道勞動的重要性,不斷地為大家勞動(3、4年級);理解勞動的意義,知道服務社會的喜悅,為公共發揮作用(5、6年級)。初中:理解勞動的尊貴和意義,具有服務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會的發展。

綜合學習時間。小學: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社會體驗(志愿活動等)、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參觀與調查、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初中: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和職場體驗活動,志愿活動等社會體驗、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參觀與調查、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高中:各學校要積極地采取自然體驗和就業體驗活動,志愿活動等社會體驗、物品制作、生產活動等體驗活動,以及觀察與實驗實習、調查與研究、發言與討論等學習活動。

特別活動。小學:在“班級活動”中,理解清掃等值日活動的作用和勞動的意義;在“兒童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初中:在“班級活動”中,對于“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動的意義并參加該活動;對于“學業與出路”,要理解學習和勞動的意義,斟酌出路的適應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出路和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高中:在“班會活動”中,對于“適應、成長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動的意義并參與該活動;對于“學業與出路”,要理解學習和勞動的意義,理解出路的適應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確立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自主地選擇和決定出路并設計未來。在“學生會活動”中,要協力進行學校例行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活動。[4]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日本勞動教育都是“隱居”在其所在課程之中的。其所隱居的課程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關于勞動的內容僅是其課程內容的一部分。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實行課程改革時引入“勞動體驗學習”以后,日本表現出日益重視勞動教育的動向。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是指“讓學生在一定的期間體驗實際社會的職業,期望(達到)多樣化教育效果的學習活動”。[5]日本在1977年、1978年修訂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時,將勞動體驗學習引入了中小學之中。當時,日本強調實行勞動體驗學習的背景大體是:其一,過去的學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學校“填鴨式地”教授大量的學科內容,而實行勞動體驗學習,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弊端;其二,伴隨生活環境的變化,兒童們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場合越來越少,因此希望學校通過有組織地開展“制作”和“培育”活動,讓學生體驗工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6]此后,日本的學校教育中關于勞動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不斷加強。“現在,作為兒童們直接體驗活動的一種,各地都在實施勞動體驗學習”。[5]從實施主體來看,日本的勞動體驗學習主要有三種:(1)以學校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2)以行政機關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3)以地區的組織和團體為中心進行的勞動體驗學習。[5]日本中小學在“道德”時間、綜合學習時間和特別活動中實行的關于生產、勞動的體驗性活動基本是這種勞動體驗學習。

三、當代勞動教育的新趨向:

通過生涯教育實施勞動教育

當代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國的教改趨向呈現多元化態勢。從宏觀上看,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教改趨向莫過于生涯教育(Carrer Education,亦譯為“生計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在學校教育中推行生涯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時任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蘭的倡導。馬蘭倡導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為了消除“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鴻溝”,消除“學術與職業之間的藩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馬蘭倡導的生涯教育是一種“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教育”。美國學者薩珀認為,不能把“生涯”作狹義的專門職業或者職業指導來理解,應該從廣泛范疇和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人生全部生活之中來把握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多樣化的,這樣應當把“生涯”理解為人的生涯發展。[7]那么,生涯教育就是促使人們在人生的各個生活階段,掌握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實現生涯發展的教育。在美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場生涯教育改革運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的生涯教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美國的生涯教育主要有四種模式,即以學校為基礎的模式、以家庭為基礎的模式、以雇主為基礎的模式和以地方寄宿制為基礎的模式。[8]其中,最基本、最廣泛的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生涯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把從幼兒園到中學后的職場或大學的期間分為四個階段:(1)從幼兒園至5或6年級的生涯認知階段;(2)6或7年級至10年級的生涯探索階段;(3)11-12年級的生涯定向階段;(4)中學后教育階段。[9]這樣,美國的生涯教育貫穿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各個生涯階段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和接觸勞動世界,探索和參與職業生活,為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定向作準備。美國中小學實施的生涯教育有多種形式,包括組織生涯教育活動和把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結合起來等等。

生涯教育在美國肇始以后,逐漸傳播到了西歐、美洲其他國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輸入國的教育體系中時,其內涵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紀末和進入21世紀以來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為自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視與社會和職業的關聯的指導理念,在實踐中正在采取適應學生發展階段的系統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實際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幾乎被當成了培養學生“理想的勞動觀和職業觀”的有效手段。

應當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勞動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因而與勞動教育發生了交集,這樣,生涯教育只能說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一個平臺。

參考文獻:

[1]傅小芳,周儷.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靜.德國中小學的勞動技術教育及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7(10):26-29.

[3]蕭楓.各國學校的特色教育[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1.

[4]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指бI案[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蓋禾弳Y學のg踐と抗[J].國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號:225-232.

[6]高.學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韋玀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橫浜國立大學教育o要,1985年,第25號: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學人gk_科學部o要,2006年,第1第1號:139-147.

[8]李亦桃,周誼.淺談美國的生計教育及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篇4

當前小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技能薄弱,勞動習慣不盡人意,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責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家庭教育出現的主要偏差有兩點:

1.家長忽視子女的勞動教育,小學生家務勞動的量不夠

許多家庭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認為孩子的天職是上學讀書,沒有必要參與勞動,當然就更不提勞動教育了。這樣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勞動機會,相比之下,家務勞動的量大大不足。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平常所做的家務就是掃地、疊衣服等等。

2.父母包辦現象極為普遍

目前的學生家長,普遍存在著對孩子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的過高期望。家長們普遍認為,要獲得理想的職業,必須有高學歷,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另外,由于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都溺愛孩子,使得家長生怕孩子苦著、累著,該讓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攬下來,只讓孩子埋頭于書本和作業。這樣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甚至有的家長去替孩子做值日、搞衛生。

二、家庭勞動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社會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各級各類學校的素質教育中,小學階段由于暫時沒有升學的壓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總是被作為最先考慮的對象和試點而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由于小學生知識經驗較少,思維水平不高,尚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仍然需要與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從衣食住行到交友、學習,他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隨時都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教育。走讀制是我國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觸父母的時間要比在學校接觸學校教師的時間長,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仍然是對他們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對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習慣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勞動教育的意義

1.勞動教育能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堅金礪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揮灑中,在臟、苦、累的體驗中,學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從而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因此,必須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質。尤為突出的是,學生通過參加體力勞動,親身體驗到“一粥一飯之不易,一絲一縷之艱辛”,從而樹立起勤儉節約的意識,培養艱苦樸素的作風。

2.勞動教育同時還是審美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通過使受教育者處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狀態,于怡悅中獲得心靈的啟迪、道德的升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的審美感受產生于勞動,因為是勞動創造了美。面對勞動成果,作為勞動者一種創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是一股從心靈深處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顯示出的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說,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生活,也創造了美的感受,勞動教育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強家庭勞動教育的探索

1.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子女參加勞動的認識

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學校設計了家長自測問卷,內容有:你對孩子參加勞動有何看法;你對孩子參加勞動的態度是怎樣的;你的孩子會做哪些家務勞動……統計結果令家長們很尷尬。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教育講座,使家長明白了簡單的勞動和讀好書之間其實并不矛盾的,體力勞動有時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換和運用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

小學生只有在直接參加勞動時,才能學會勞動。參加勞動愈早,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愈有成效。兒童生來就有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果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慣于從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務勞動,那么這種心理傾向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小學階段不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會錯失良機,增加了成年后成為一個熟練而勤勉的富有創新能力勞動者的難度。小學生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能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家長委托孩子澆澆花,洗洗手帕、鞋襪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義務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小學生與父母共同勞動,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務,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與人協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參加集體勞動的心理素質。

2.對學生加強家庭勞動教育

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是從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中得到的。我們注重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學校開辟生物角,紅領巾花圃等,在具體的勞動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勞動態度。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鍛煉了他們的人格,把課堂教育和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提高了社交能力。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研究所帶來的可喜面貌,孩子們在家校一體化的共同教育下,學會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學會了尊重別人,以及別人的勞動成果,并能體會勞動的艱辛。

家長們對孩子的家務勞動從小明確分工,比如讓一年級的孩子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系綠領巾,系鞋帶,二年級的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剝毛豆,三年級的孩子淘米,剝皮蛋,做涼拌豆腐,四年級的孩子幫助家長除草,洗碗,五年級的孩子會燒飯,做番茄炒蛋等簡單的菜,雙休日不妨讓孩子來一回小鬼當家,嘗嘗當家的滋味,在實際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充當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給予孩子恰當的勞動技能和安全的指導,既能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又能增強他的責任感。通過勞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

3.制作記錄卡,確保勞動時間和內容的落實

在綜合有關小學生現有勞動水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自測問卷對小學生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進行對照測評,內容包括一年級:自己穿脫衣服、掃地、系綠領巾、擦桌子;二年級:整理書包、書桌、喂雞、盛飯、剝毛豆;三年級:淘米、剝皮蛋、洗碗、打掃房間;四年級:揀菜、買東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課桌椅、拖地板;五年級:燒飯、做菜、付電費、打掃房間、種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學生勞動記錄卡,記錄卡上分別有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和內容,其中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由家長簽名,集體勞動由伙伴簽名,公益性勞動由班主任簽名,確保了學生在勞動時間和內容上的落實,每周班會課上反饋一次,隊員們相互交流勞動體會。

4.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加強勞動教育

篇5

近幾年來,我省許多城市中小學開設《省情》《禮儀》《心理健康》《綜合知識》等地方課程,農村普通中學實行“綠色證書”教育,堅持對學生進行包括勞動技能、社會實踐在內的綜合教育,全面提高了教育質量。但從大范圍看,這些課程的開設還很不平衡,有些教育行政部門對此重視不夠,有些學校在師資、場地、教學設備方面缺乏,社會對開設這些課程的認識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勞動技能教育等仍然是晉通中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薄弱環節。

被扭曲的勞動教育

去年秋季,筆者曾對某縣10多所農村初中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在這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調查手記之一:地方課程尚未登上“大雅之堂”。在少數學校,諸如《花卉栽培與營銷》《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經濟動物飼養》《優質農作物栽培與管理》《名優林果栽培新技術》等課本,包括任課老師都很少翻閱。這些課程雖然納入了教學計劃,也排上了課程表,但因沒有確定專、兼職教師,也不要求教師備課,實際上形同虛設。問起地方課程開設情況,有位校長喟嘆:“難開展啊!升學壓力大,這些地方課程很難顧得上。咱們關起門來說,我們一直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這些課程,不就是以前勞動課的翻版嗎?它能堂堂正正地登上大雅之堂嗎?”

調查手記之二:家長越俎代庖。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了孩子能考大學,把孩子必要的勞動,包括自我服務性勞動全包下來,個別家長還到學校替學生做值日。一位高三“尖子生”接到某高等院校錄取通知書,鄰居們前來祝賀,其父卻眼眶濕潤。“孩子從小沒了娘,他是家里的獨苗,我能不心疼嗎?為了使他將來有出息,大小家務活兒我全攬了,連襪子、褲頭也沒讓他洗過一次。孩子這次遠離家門,我擔心他生活上難以自理……”這位家長邊說邊抹眼淚。

調查手記之三:地方課程教師被看作“矮人半截”。某教師這學期改教“綠色證書”教育課,幾位好友訕笑說:“農村人誰不會種菜種莊稼,還要老師教?莫不是不務正業,領著學生閑玩?”家里人也時常嘀咕:“教了十幾年書,越教越差勁兒,往后晉級、評先,能掛邊兒嗎?”朋友家的獨生女圓圓放學后戴著小紅花一蹦一跳回到家里,高興地說:“今天班里打掃衛生我表現得好,老師獎給我一朵小紅花……”話沒說完,其母上前扯下小紅花摔在地上:“真是個榆木疙瘩腦袋!人家學習上爭第一名,你卻只會出笨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你們老師也太缺德了,老是讓學生干活兒!”

調查手記之四:勞動被作為懲罰的手段。有些學校的個別老師,對違紀學生實行勞動體罰。某教師立下班規:哪位同學曠課一天,罰他值日一周;損壞桌凳、門窗,罰他打掃一周廁所;打架斗毆,罰澆半學期花圃。這種所謂的“勞動教育”,往往被學生視為“勞動改造”,導致他們對勞動產生抵觸情緒,甚至鄙視、厭惡勞動。

忽視勞動教育的后遺癥

削弱、輕視勞動技能教育,勢必給青少年學生留下“后遺癥”。

“后遺癥”一:四體不勤,自理能力差。“如今的孩子真懶!”不少家長雖為此怨氣滿腹,但仍“樂為子孫做馬牛”,使孩子從小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成了生活上的弱者。現在不少孩子到了十三四歲連疊被子都不會,連內褲、襪子都不洗,連家常便飯都不會做。孩子進了大學還需父母輪流打掃寢室的怪事也屢見不鮮。在某市勤工儉學工作座談會上,一位農村中學校長談到學校組織學生到新校舍建筑工地搬磚,兩位女生掏出新手絹,襯在磚下,二人合抬一塊磚。“現在的學生大多嬌氣,經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既碰不得,又害怕風吹日曬。”一些老師這樣說。

“后遺癥”二:不尊重勞動人民。工人緊張繁忙八小時,農民面向黃土背朝天,是他們辛勤的汗水、平凡的勞動使我們的衣食住行得以保證。然而有些學生卻嫌棄勞動人民,說他們“黑、臟、傻、粗”。某示范性高中一位女生,其父和叔父均在礦區工作。五一勞動節期間,礦區放假,其叔父、嬸母到她家做客,中午吃飯她說啥不肯入座,獨自跑到外面的飯館里吃。晚上看電視,眾人正看到熱鬧處,她上前將電視機關掉。客人走后,她嚷著說:“挖煤的,來這干啥哩!”

筆者前不久隨平頂山市職成教育考察團到河北省某縣考察,路過天津在一家餃子館就餐。盡管考察團成員多為處、科級干部,可由于“衣著樸素”,引起一個娃娃的反感:有個七八歲的男孩兒拉著其母的手踏進餃子館,掃視一下我們幾位,生氣地說:“真煩人!今天遇到的都是農村人。媽,咱不在這兒吃啦……”

“后遺癥”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觀念淡薄,不珍惜勞動成果。由于極少參加體力勞動,孩子們很難有“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體會。相當一部分青少年不珍惜勞動成果和社會財富,比穿戴,趕時髦,花錢大手大腳,成為家里的“消費中心”。

一位中學教師反映,有些學生吃雞蛋、饅頭或面包時,咬一口感到不對味,就隨手扔棄。他所在的學校學生每頓飯都要扔掉兩三桶飯菜。不少學生學習上不愿吃苦動腦筋,一味追求吃喝享受,不良風氣便逐漸滋長起來。有些學生湊到一塊兒就比誰的服裝面料好,誰的皮鞋、運動鞋款式新,誰的手機高檔。一位農民告訴筆者,他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寒假回到家里,飯后竟用半個白面饅頭擦碗,擦過后一扔了之……老人氣憤地說:“我當時訓斥他,他還說我不懂什么‘物質不滅定律’。這孩子扔父母的勞動果實毫不害羞,日后能不揮金如土,能不扔公家的財物嗎?”

燃起孩子對勞動的渴望

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化,勞動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技能、社會實踐等教育,旨在使學生認識勞動在改造自然、變革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習慣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養成艱苦樸素、遵守紀律、關心集體、愛護勞動工具、珍惜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并初步掌握一些生產勞動或通用的職業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文化基礎知識和勞動技術方面,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普通教育中,加強勞動技能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勞動技能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使之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

《綱要》提出:“加強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引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會各方面都要積極為學校進行勞動教育提供場所和條件。”一位著名教育家也說過:“教育不但要發展孩子的智力,還應燃起孩子對勞動的渴望。沒有少年兒童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的一切;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少年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勞動創造一切,勞動使人體魄健壯,勞動使人幸福愉快。適宜的體力勞動能使孩子從小養成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在勞動中既動手又動腦,不僅學到了生產、生活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而且開發了智力。“少年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指尖上。”這話很有道理。學生通過參加勞動,可以鍛煉體力,培養毅力,磨煉意志,增強體質。

篇6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無論何種類型的學校,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都必須首先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的教育。而對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針對自身特點和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系統而科學的勞動觀教育又成為端正其學習態度,使其明確學習目的、熱愛所學專業的關鍵。

一、從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自身特點看待中職生進行勞動觀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不同于大學教育,它在培養目標上,尤其突出了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要求,強調培養第一線技術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加大實踐性教學內容。這一辦學特點就要求學生不論在學習階段,還是在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后,都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具備愿意動手、勤于動手的習慣,必須具備不偏愛于腦力勞動、不偏嫌于體力勞動的思想,愿意到生產或管理一線,在腦力勞動付出的同時,更愿意付出更多的體力勞動。這就要求中職生必須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苦樂觀以適應這種需求。

二、從中職生本身的特點看待中職生進行勞動觀教育的必要性

現今中職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他們能夠也愿意接受來自多方面的信息,卻很少有動手的機會親自去實施一項完整的工作。而優越的物質條件有時會成為限制他們發展的不利因素,使相當一部分人養成了不愿動腦、更不愿意動手、怕苦怕累的習慣,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中職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層次,畢業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崗位的工作。另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學生認為:上大學就應該在學校學知識,畢業后搞科研和上層建筑,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培養從事一線技術型的人才,因此,他們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職生自卑”“勞動低下”成為籠罩在他們頭上的陰影,這種觀念嚴重影響著中職生在學業上的進取。

由此可見,必須把的勞動教育納入中職教育中去。

認為:勞動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活動,也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第一性活動,人們通過勞動創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創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條件。這種精神生活的條件就是人們通過勞動所形成的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對勞動價值的豐富內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這種對勞動觀的升華就可以反過來激勵人們更加熱愛勞動,積極投身于勞動中。

要引導中職生達到勞動觀的升華,必須采取正確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徑,具體如下:

1.在理論上,對學生進行勞動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載體的教育,使學生懂得任何知識,如科學技術,如果不通過勞動者的勞動實踐,都只能是一種潛在的財富,而不能成為現實的財富。中職生的所學所用,正是這種載體的傳動者和實踐者。

2.在實踐上,采取學勞結合教育,即在保證學生學好書本知識、專業知識的同時,安排適當的時間到工廠一線,同工人技師和技術工人一起勞動,在勞動中找出書本知識和生產技術的結合點。

3.在榜樣上,經常請在一線生產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技師座談,請他們介紹自己在一線實踐中努力拼搏,通過辛勤的勞動和汗水獲得成績或成果的體會,使學生理解在一線勞動中苦與樂、勞與逸和付出與收獲的辯證統一。我所在學校組織學生采訪生產一線工人技師,每位學生都被他們立足一線、立足基層,不怕難、不怕苦、不怕累、默默無聞地取得許多技術成果和管理業績的事跡所感動,每位學生都寫出了三千字的訪談錄和心得體會。共同認為,中職生只要像被采訪的榜樣那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踏踏實實學好學業,將來一定能有所作為。

篇7

在嚴重的孤獨冷漠癥中,許多學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樣,稀里糊涂地上賊船、破罐破摔。“九龍一鳳”、“金剛”之類的青少年犯罪團伙由此生焉。

據國家公安部統計,中小學生犯罪率已達青少年犯罪的72%,這是一個多么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其次,幫助學生克服厭學癥,這是實施“愛己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濟寧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調查結果是中小學患有厭學癥的學生比率高達47%,即有近一半的學生討厭學校、討厭上學、討厭作業、討厭老師。厭學癥的原因種種,雖不外乎社會影響、家庭影響及同學間的互相傳染,但作為學校,我們完全有責任加大力度幫助學生克服這種“病癥”。學生連學習都不愛,這可算是最大的“不愛己”!

第三是進行勞動教育。有資料顯示,很多國家注意給小學生安排一定的勞動時間,美國為平均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而中國只有0.2小時,即每天才讓孩子“勞動”12分鐘,而且城市的許多父母甚至連1分鐘的勞動時間都沒給孩子安排。我們要記住:勞動教育就是勞動品質的教育,而且是關系到公民將來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應該認識到:無憂無慮、一帆風順的童年環境是使一個好端端的孩子變成懶漢的最合適的土壤。所以我認為,勞動教育是使學生熱愛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從而珍惜青春、珍惜學習機會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愛己教育”。據美國最優秀的教師說:“最好的學生都做家務!”

第四是思想政治課絕對不能放松。鑒于青少年犯罪呈較大幅度增長的趨勢,教師有義務采取適當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法制觀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前幾方面好理解,而現在著重提一筆的是,能否以適當的方式向青年學生傳授高尚的愛情觀,這是新時期教育所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新的難題。據《文匯報》的資料顯示:全國性犯罪的最低年齡是14歲,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齡只有17歲!

篇8

一、忽視勞動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各種傳媒不斷報道有關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差的現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

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作過一次調查測試,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汽爐的占67%。

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答卷”,使我們不得不憂慮,勞動這種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素質,中華民族最為優良的品質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與侵蝕。結果,許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欠缺。從種種調查報告和現實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勞動觀念正日趨淡薄,對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誤區。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責任應在家長身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長思想上的偏差,忽視了勞動教育而產生的嚴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視勞動教育,致使孩子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上發生扭曲,不尊重勞動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體力勞動者的壞思想。某小學校的一個孩子課間不慎將眼鏡掉入便坑中,急得沒辦法。一位工友用手從便坑中幫她掏出來,還給了她。沒想到她轉身就走了,連個謝字也沒有。同學問她,你怎么不好好謝謝人家?她居然說:“謝什么,她就是干這個的。”

沒有經歷過勞動磨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愛惜勞動成果,不知道這些勞動成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不愛護東西,浪費現象相當嚴重。

分析今天在豐盈的物質生活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許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質,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缺少勞動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勞動教育,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勞動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

勞動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培養孩子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取精神。

勞動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活,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學習并不能排除孩子參加勞動。因為勞動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在勞動中,孩子雙手的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聯小學的許衛東和張永義,在他們十一、二歲時早晨起來要幫家里燒飯,但又想利用燒飯的時間看書,有時讀書入了迷,忘了熄火,飯就燒糊了。為了解決看書和燒飯兩不誤這個難題,這兩個孩子一起研制了一個飯熟報訊器。它是利用杠桿原理制成的,一頭是裝了米和水的鍋,一頭是相當重量的沙罐。當飯熟時氣體蒸發,重量減輕,沙罐下垂接通電源,電鈴便自動報警。如果人在外面,聽不到電鈴的聲音,報訊器還可以自動將爐門關閉。這項成果,在湖南省舉辦的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這是勞動能激發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的生動一例。

勞動可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學會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證。勞動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靈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主動地承擔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使家庭氣氛和諧。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做合格的家庭成員,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做父母的勞動強度,而且也是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即在外關心同學、老師,在家關心父母、長輩,長大成家后才能關心妻子、丈夫。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

三、學習發達國家家教經驗,走出家庭勞動教育誤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勞動之美德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篇9

然而,新一代獨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幾代人的寵愛,自理能力的匱乏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近幾年出現的中學生家長陪讀現象,大學生人才招聘家長陪聘現象,足以說明新一代獨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農村,獨生子女們的自理能力也同樣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學生一開始不會系國旗,有時候系好了又掉下來的情況也發生過幾次,有的小學生不會削鉛筆,有的小學生書包不會整理……至于洗衣做飯,那可真是寥寥無幾了。

一、小學生應該具備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個方面內容: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講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學生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自理能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二條是這樣寫的“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條規定“衣著整潔,經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擺放整齊,學會收拾房間、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務勞動。”從《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可以看出,小學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務性勞動,家庭生活服務性勞動。自我服務性勞動包括:梳頭,洗臉,洗腳,洗澡,穿衣、褲,系紅領巾,剪指甲,整理書包,刨鉛筆,包書皮,鋪床單,疊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務性勞動主要包括:掃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鍋、碗、盆,擇菜、切菜,削果皮,燒開水,煮面,煮小菜、湯等。

二、小學生自理能力現狀。

通過對本校學生網絡調查、個別調查,對其他學校小學生通過上網瀏覽了解,筆者認識到當前農村小學生的自理能力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

1、學生不愛勞動,怕臟、怕累。

低年級中大多數學生不能獨立完成自我服務性勞動,往往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的;有的學生真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學生上學遲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長,甚至索性發脾氣;經常進行家庭服務性勞動的學生不到10%。

2、祖輩對孩子寵愛變溺愛,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現在孩子的家長大多受過初中以上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確認識,也有較正確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他們往往對孩子更加溺愛,對孩子護短,更別說是讓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時候還出現家長教育孩子,爺爺奶奶訓斥爸爸媽媽的現象。

3、學校教育偏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勞動教育。

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勞動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動課,實踐課成了自習課、語數課的情況屢有發生,學生失去了活動與實踐的機會;有的老師以勞動為懲罰,致使學生對勞動產生厭惡。

三、對提高小學生自理能力的建議。

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勞動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少先隊活動都是隊員們喜愛的活動形式,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來訓練和培養隊員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做一些簡單的班務勞動;“我是小幫手”,在家長的指導下,練習并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我是小大人”,在師長的指導下,學會一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內容。還可以根據低年級的隊員上進心強的特點,設計一些競賽:整理書包比賽,系鞋帶比賽等。

2、加強家校聯系,更新家長育兒理念。

爺爺、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樣愛孩子,寵愛、溺愛,總之他們對孩子都很關心。這是教師、家長相同的地方,我們要從為孩子的將來為出發點,拉近家校聯系,從而為家長接受老師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礎。學校要組織家長學校,定期做育兒理念講座,有條件的可以請一些專家作專題講座。

篇10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高職師資;雙師素質;入職資格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0140-03

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是德國應用性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對保證德國勞動者的高素質,產品的高質量,以及德國經濟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成效顯者、舉世聞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擁有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

1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

在德國,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師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具有國家公務員身份的各類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另一類是教育培訓機構(企業和跨企業職業培訓中心)中的實訓指導教師。盡管專職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不同,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而規范培養而成。

1.1 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

德國職業學校的專職教師有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之分。理論課教師培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五年大學學習階段,學習內容包括教育科學、職業技術專業、普通教育副專業三部分,同時參加規定時間的實習和社會實踐。第二階段為兩年見習期,職業學校進行實習教學,擔任少量的教學任務,并參加各種研討會,接受更高層次的師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論。兩年見習期滿,參加國家組織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者獲得正式崗位資格證書,應聘到職業學校獨立任教。職業學校實踐課教師所占的比例較小,他們在接受普通職業教育的基礎上,還必須參加1~2年的師傅或技術員培訓和有關的職業教育學培訓。

根據德國各聯邦州的法律規定,職業學校教師要不斷接受新技術知識、新規范的繼續教育,以更新知識、提升管理能力。教師進修深造和繼續教育包括知識更新培訓和管理能力類培訓。

1.2 企業或企業培訓中心實訓教師的培養

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和《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的規定,實訓教師必須年滿24歲,接受過相關職業教育,通過國家承認的相應專業的考試,具有該職業一定的實踐經驗;具備必需的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通過主管部門(如工商業聯合會)組織的考試。實訓教師的培養包括業務資格培訓與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進修。業務資格培訓是在國家認可的各種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培訓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根組織,內容包括職業教育的基本問題、職業教育的計劃和實施、法律基礎知識等。

2 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特點

德國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教育培訓場所進行職業教育,這也決定了德國職業教育師資結構的雙元性。在師資培養上,德國職業教育主要有以下特點: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職教師資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從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過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國建立高素質職教師資隊伍的前提條件。德國關于職業教育以及師資培養方面的法律法規非常健全,包括《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以及各種繼續教育法規等。通過立法手段,明確規定和嚴格執行師資任職資格的具體素質要求以及進修培訓內容,從而保證了職教師資隊伍的高質量。

2.2 “雙師”素質是職教師資培養的核心

在德國雖然沒有明確的“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但是從教師的任職資格可以看出,雙師素質是核心。不管是企業或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實訓教師,還是職業學校的實踐課教師甚至理論教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的學習與進修。實訓教師和實踐課教師不僅要接受嚴格的職業技能訓練,掌握實訓設備的操作規程,同樣要掌握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

2.3 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形成合力,共同參與職教師資培養

德國的職業學校屬各州所有,聯邦政府負責校外及企業內的職業培訓及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與培訓企業各司其職,發揮積極作用,共同參與職教師資的培養。聯邦教育與科學部是政府一級的職教師資基本立法與協調主管部門;州職業教育委員會由雇主、工會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門的代表組成,就職教師資培養方面的問題向州政府提供咨詢;綜合性大學負責培養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工商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都有自己的辦學機構,負責本地區或企業內職教師資培養以及檢查、審核(包括考試)等事務。培訓企業的雇主代表對實訓教師的聘用享有參與表決權。大型企業獨立培訓自己的實訓教師。

教師在企業實習進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教師也利用其長期工作和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企業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企業的經營理念進行理論上的指導。

3 我國高職教育師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但相比國外特別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我國高職師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 師資數量與素質不能滿足高職教學需要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師總規模增長很快,高職教師數量顯得不足;在教師結構上,“雙師型”教師不到30%,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要求;企業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0.2%,也達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標準上的差異,其中真正符合雙師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許多“雙師型”教師只有“證書”但缺乏實際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能力。

3.2 職稱評審標準與教師素質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的設定上與普通高校區別不明顯,仍強調學歷、科研論文數量和進入核心刊物的級別,而對教師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師的實踐能力等缺少考評指標體系,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技能的傾向還十分明顯。這勢必造成高職教師素質能力低下,教學活動大多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實踐指導變成紙上談兵。

3.3 缺乏入職標準,技能型教師引進渠道不暢

目前我國缺乏專門針對高職教育教師的入職標準,致使在教師的入口上,很難按照職業教育“雙師”素質的要求把關;新進教師基本沒有受過專門的職業教育培訓,缺乏職業技能指導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體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學校從企業引進的人才在取得教師身份和職稱評審方面困難重重,使得已經引進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繼續引進人才困難。此外由于學校待遇相對不高,也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導致高職教育發展越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訓任務越沉重,總體上影響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水平。

4 對進一步加強我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結合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優秀成果和經驗,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

4.1 完善高職教育法律法規,嚴格高職教師入職資格

在國家宏觀層面上,要加強有關職業教育與師資隊伍的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建立科學有效的高職教師培養模式,逐步建立高職教師教育標準體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從教育理論、高職教育教學能力、企業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等方面設定高職教師入職資格條件,從源頭上保證教師隊伍的基本素質。

4.2 提高教師社會經濟地位,穩定高職教師隊伍

在逐步完善高職教師資格制度、培養模式的同時,要穩定師資隊伍、吸引優秀人才投身高職教育,社會地位、福利待遇是關鍵。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規范高職教師培養模式、嚴格高職教師任職資格的前提下,賦予高職教師國家公職人員(或類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職教師安心從教,潛心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視教師深造和繼續教育,以“雙師”素質為核心建設師資隊伍

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高職教入職和繼續教育的培訓體系和培訓內容,通過合格的專門培訓機構實施,使高職教師的深造和繼續教育常態化、專業化、終身化。高職院校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學校發展的中長期計劃,制訂科學又切實可行的師資培養計劃,落實教師外出進修培訓所需資金,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接受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執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職教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師資團隊,通過深造、繼續教育等形式進一步強化教師所任教的職業(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積極尋求與相關大企業合作,建立專項經費建設教師掛職鍛煉基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專任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在實踐中積累行業經驗和職業技能,切切實實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

4.4 廣開渠道大力引進行業專家成為專任教師

企業一線的行家能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熟悉企業發展現狀,了解企業組織管理機構、生產經營方式,熟練掌握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師必須是高學歷的觀念,從企業引進能工巧匠,并輔以教育理論的培訓,使其成為合格的專任實訓教師。

4.5 建立相對穩定的企業兼職師資隊伍

隨著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進一步擴大,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的時間相對延長,許多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任務移到企業來完成,其中實訓教學部分基本由企業兼職師資擔任。加強兼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其執教能力是關鍵。

4.6 加強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培訓

生產結構和服務結構發生變化,技術與企業組織、企業管理理念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為了達到高績效目的,要求從業人員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時更新、補充和擴展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并具有適應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創新性等。在職業教育中要大力推進“行為導向”教學法,通過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擬教學等具體形式的實施,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勝任職業崗位工作要求。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更新觀念,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建設一支職教理念先進、專業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職教師資隊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明昆.英、法、德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的社會文化背景比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