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經營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合規經營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合規經營風險管理

篇1

[關鍵詞] 應收賬款;風險;管理對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11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8- 0016- 03

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因為銷售產品、材料、提供勞務等業務活動而向購貨方、接受勞務的單位或者個人應收取的款項,它是企業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動性強弱直接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和經營業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大力開展促銷活動,以擴大產品的銷售數量和市場份額,導致應收賬款數量逐年增加。企業的應收賬款不能及時收回,呆賬和壞賬比例逐漸提高,已經成了企業良好運轉的一大弊端,這不僅給企業的資金流和資金周轉帶來損害,而且會加大企業的財務和運營風險,導致資金鏈斷裂。因此,企業應該在日常資金管理活動中,充分重視應收賬款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應收賬款的風險。

1 應收賬款產生的原因

1.1 市場競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為了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增加市場份額,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出于擴大銷售的競爭需要,企業除利用產品質量、價格、品牌、售后服務、廣告等手段外,賒銷作為擴大產品銷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來越被企業所采用,于是就產生了應收賬款。

1.2 應收賬款內部管理不力

一些企業缺乏商業信用意識,為了擴大銷售,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在事先未對客戶資信程度作深入調查,對應收賬款的風險未進行正確評估的情況下,盲目地采取賒銷策略去爭奪市場,加上追討欠款工作不力,導致貨款難以收回等原因形成應收賬款。

1.3 企業內部控制不嚴,制度虛設、監督失控

有些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管理缺乏規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虛設;財務部門不及時與業務部門核對,銷售與核算脫節,使企業應收賬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時,賬齡老化,卻任其發展,造成應收賬款長期掛賬。

1.4 企業內部激勵機制不健全,加劇了應收賬款的形成

有些企業為了鼓勵銷售人員完成銷售任務,往往將銷售完成情況與工資報酬掛鉤,而未將應收賬款納入考核體系,一些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指標,往往采取賒銷、回扣等手段強銷商品,導致應收賬款大幅度上升,而企業并未對此采取有效措施,組織相關部門和經銷人員全權負責追回貨款,使得企業的應收賬款大量沉積,壞賬產生成為可能,給企業經營背上沉重包袱,影響了企業再生產的正常進行。

2 應收賬款在企業中的風險

2.1 資金周轉困難,企業效益下降

通常情況下,企業銷售收入的實現,往往意味著納稅義務的產生,企業可能會被迫用流動資金墊繳當期稅款。如果企業出現賬面利潤,那么年度實現的利潤還要向投資者分紅,企業可能要墊付股東分紅款,導致企業資金流出增加。這樣,一方面應收賬款占用企業大量資金,另一方面企業要墊付稅款和分紅款,加重了企業資金調度的壓力。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企業不得不通過銀行貸款來補充流動資金,導致財務費用增加,融資風險加大,加重企業負擔。同時,企業持有應收賬款必將付出相應的代價,包括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和壞賬損失等,都將導致企業效益下降。

2.2 降低企業信用,影響企業形象

企業應收賬款余額過大,占用大量資金,如果到期不能收回,導致企業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將使企業喪失信用,進而失去金融機構的支持。企業因此無法從供應商得到折扣,從而增加交易成本。同時,企業保持過高的應收賬款余額極易產生壞賬。給企業帶來損失,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另外,應收賬款長期占用過多資金還會影響企業形象。

2.3 虛增經營成果,增加經營風險

按照權責發生制要求,企業應當在銷售發生當期確認收入,但企業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現金流量也能如期流入。通常情況下,應收賬款的形成與企業賒銷政策密切相關,其規模往往與銷售收入正相關,即銷售收入增長將引起應收賬款規模的增長。企業信用政策過于寬松,導致應收賬款規模迅速擴大,一旦貨款不能回籠,企業將陷入“賬面利潤多多,賬戶資金空空”的虛假繁榮的窘境,企業會計利潤將大打折扣。如果控制不力,企業的利潤將被大量的呆賬和死賬消耗殆盡。這樣,盡管根據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要按應收賬款余額的一定百分比來提取壞賬準備,但是一旦應收賬款無法收回,實際發生的壞賬損失超過企業計提的壞賬準備,將給企業造成實際上的損失。因此,應收賬款占用資金過多,虛增銷售收入,夸大企業經營成果,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2.4 延長企業營業周期,延緩資金周轉速度

營業周期是指企業從取得存貨開始到銷售存貨并收回現金為止的這段時間,營業周期等于存貨周轉天數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之和。如果企業信用政策過于寬松,將導致應收賬款長期占用大量資金,引起企業流動資金沉淀,現金短缺,影響資金循環,延長營業周期,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2.5 增加應收賬款出錯率,造成企業資產損失

企業面對龐雜的應收款賬戶,核算差錯難以及時發現,不能及時了解應收賬款的動態情況以及應收賬款對方企業詳情,造成責任不明確,應收賬款的合同、合約、承諾、審批手續等資料的散落、遺失有可能使企業已發生的應收賬款該按時收的不能按時收回,該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過法律手段收回的,卻由于資料不完整而不能收回,直到最終形成企業單位資產的損失。

3 應收賬款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應收賬款管理責任不清

一些企業在應收賬款管理方面,內部責任劃分不清,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各司其職,沒有明確由哪個部門來管理應收賬款,銷售部門推給財務部門,財務部門又推給銷售部門,相互扯皮,推卸責任,導致應收賬款缺少及時有效的跟進管理,對損失的應收賬款無法追究責任。

3.2 忽視信用管理,缺乏風險防范意識

很多企業對市場缺少應有的風險意識,對客戶的經營狀況、客戶管理層的品格為人等信息缺少基本的調查了解,盲目賒銷放賬,最終形成逾期應收賬款,甚至產生壞賬。還有一些企業,對交易過程中形成的書面憑據缺少法律角度的考慮和設計,導致在應收賬款不能回收而訴諸法律時,因證據不足而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3.3 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

有些企業雖然制定了比較完整的應收賬款制度,但沒有真正落實下來,制度要求和實際完成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有:沒有對客戶進行認真的考察、放賬控制不嚴格、對賬不及時、對賬手續不完善、考核措施執行不到位等。

3.4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由于企業面臨著殘酷的競爭壓力,往往將企業銷售人員的工資與銷售業績掛鉤,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員工的工作熱情,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但是員工往往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采取賒銷和回扣的辦法。雖然銷售任務圓滿完成,大大提高了銷售量,但是也導致了應收賬款的增加。企業如果沒有一套直觀、有效的應收賬款回款激勵機制,則必然會影響責任人的催款積極性,從而給及時回款帶來困難。

3.5 缺乏有效的跟進手段

許多應收賬款在進入呆滯階段后,作為債權人,由于缺少一套迅速、果斷、力度遞進的催收措施,使得呆滯賬款長期得不到收回。

4 應收賬款管理對策

在實際工作中只有采用科學、嚴謹的管理手段,制定并切實落實一套完整而系統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才能保證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工作在一個良性軌道上運行。

4.1 嚴格控制賒銷業務比例

賒銷雖然擴大了企業的銷售量,但是卻無形之中加大了企業的風險,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要加強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首先應從源頭做起,即控制應收賬款的比例。企業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對于賒銷的業務進行特殊處理,比如說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等級的客戶給予不同的賒銷額度,對于以往信用狀況比較好的客戶提高賒銷額度等等。一定要將企業的賒銷額度控制在風險可控水平之內,另外為了便于日常的控制,企業要把已經確定的賒銷額度記錄在每個客戶應收賬款明細上,作為資金余額控制的警戒點。

4.2 做好客戶的資信調查

企業在做出是否對客戶提供商業信用以及對哪些客戶提供、賒銷的額度多少等決定之前,應當深入細致地做好客戶的資信調查,收集客戶的企業性質、法定代表人、注冊資金、財務狀況、經營規模、信譽等資料,建立客戶檔案,為信用評價提供相對完整和科學的依據。企業應根據客戶的品質、能力、資本、抵押、條件和連續性等標準,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進行客戶信用評定。根據客戶信用評定結果,選擇優質的客戶開展銷售業務,確定所能給予的最大賒銷,預防壞賬損失的發生,建立健全營銷網絡。

4.3 劃清責任,建立銷售回款一條龍責任制

為防止銷售人員片面追求完成銷售任務而強行銷售,企業應明確追討應收賬款不是財務人員而是銷售人員的責任,制定嚴格的資金回款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按“誰銷售,誰收款”原則將貨款回籠分解到每個銷售人員身上,并制訂切實可行的收款計劃,明確收款金額和期限。每月,根據貨款回籠計劃完成情況對銷售人員進行業績考核,對于因人為原因造成款項無法收回的,追究銷售人員的責任,并責令其賠償,嚴重的追究其刑事責任,加強貨款的回收。

4.4 加強應收賬款日常管理

當企業發生應收賬款后,不能消極地等待對方付款,財務部門要經常對所持有的應收賬款進行動態跟蹤與分析,加強日常監督和管理,以便隨時掌握企業應收賬款的情況,作出科學決策。①加強應收賬款日常動態狀況的傳遞與報送。應收賬款發生后,企業財務部門應每間隔一定時間,以文書、表格形式向有關業務部門、責任經辦人員和企業領導傳遞應收賬款的動態信息,最好是一月一次(甚至更短),督促和提醒上述有關人員及部門催收。對逾期未結清的應收賬款通報的時間則應更短,這樣既可使企業領導掌握應收賬款的動態信息,也可時常提醒業務部門責任經辦人員對已形成的應收賬款進行催收,增強其責任感和壓力感,杜絕由于互不通氣導致應收賬款到期不付、逾期不收的情況發生,以保證資金及時回籠。②關注往來客戶的經營情況,加強日常詢證。企業要隨時注意了解業務往來單位的經營、財務狀況及人員的變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防止由于對方單位的突然變故或經營失策及有關人員的變動可能造成的應收賬款回收的風險。財務部門要會同業務部門對應收賬款的對方單位定時發送詢證函,核實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完整性并確保訴訟的時效性,這樣可以防止應收賬款體外循環的發生,堵塞違規違法行為的漏洞及防止法律訴訟收債的失效。如發函不回應,要予以充分關注和重視。③建立定期和客戶對賬制度,動態跟蹤,果斷決策。財務部門應協同有關的管理部門對企業所持有的應收賬款進行跟蹤分析,對于客戶比較多的企業,管理部門應該每日打印出會計賬上的全部接近到期的應收賬款記錄,并至少每周將逾期應收賬款記錄分析一次,提出處理意見。一般情況下,應要求客戶還清前欠款項后,才允許有新的賒欠,以防滾雪球式的惡性循環。如果發現欠款逾期未還或欠款額度加大,或者遭到客戶無故拖欠或惡意拒付時,企業應斷然采取措施,首先將其從信用名單中除名,通知有關部門停止供貨,同時視客戶的具體財務狀況,通過發送律師函、法院調解、訴訟等多步措施,適時加大催款力度,爭取盡早收回賬款。目前,有的企業在應收賬款管理上采用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了局域網,將應收賬款的記錄錄入管理系統進行分析,包括客戶姓名、金額、發生時間、到期時間、附加條件等,為各管理部門做出賬齡分析提供了詳細完整的記錄。有些企業還對所持有的應收賬款設置了預警程序,當一筆款到期時,計算機就會自動提示。

4.5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

針對應收賬款在賒銷業務中的每一個環節,健全應收賬款的內部控制制度,努力形成一整套規范化的對應收賬款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程序。

加強管理與監控職能,按財務管理內部牽制原則,定期或不定期對銷售環節進行監察和內部審計,分析應收賬款中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辦法,解決在應收賬款中出現的問題,加快公司的資金循環,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防范因管理不嚴而出現的挪用、貪污及資金體外循環等問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綜上所述,應收賬款對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賒銷雖然可以擴大銷售量,搶占市場,但是也會導致壞賬額度增加,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不利于企業現金流的周轉。因此,我們應該在保證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加大應收賬款的管理,運用合理的制度法規,將應收賬款的風險降到最小。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學功,陳華亭.企業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2]許文珍.淺析應收賬款管理[J].稅收與企業,2002(5).

篇2

摘要:外貿企業風險包括戰略層面風險、經營環節風險和財務風險。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機制,其目標在于合理保證外貿企業財務報告等經濟信息的真實、完整,合理保證外貿企業戰略和經營活動的效率、效果,合理保證外貿企業財務收支活動的合法、合規,合理保證外貿企業各項資產的安全以及促進外貿企業實現其發展戰略。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基于內部控制有效性視角,外貿企業風險的控制對策包括優化內部環境、加強風險評估、健全控制活動、強化信息與溝通和完善內部監督。

關鍵詞:外貿企業風險 內部控制 風險管理 控制對策

一、外貿企業核心業務和關鍵風險

外貿企業是指專門從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企業,在國家規定的注冊地,這些企業對產品和服務有合法的進出口經營權。它的業務往來重點在國外,通過市場調研,把國外商品進口到國內來銷售,或者收購國內商品銷售到國外,從中賺取差價。外貿企業的核心業務主要由出口和進口兩部分組成,簡稱進出口業務。筆者認為,外貿企業風險是指外貿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經濟主體,在存續期間內受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其真實業績與企業目標發生偏離的可能性。關于外貿企業風險,現有文獻的梳理如表1所示。

由此可見,外貿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經營風險,二是財務風險。

(一)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指外貿企業經營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經營風險的極端形式是經營失敗。從廣義上分析,外貿企業經營風險包括:(1)戰略層面風險。是指外貿企業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其戰略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包括政治風險、貿易壁壘風險、政策風險、投資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等。(2)經營環節風險。即狹義上的經營風險,它是指外貿企業經營環節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包括信用風險、結算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等。

(二)財務風險。董峰(1996)認為,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按其財務活動的基本內容來劃分,可分為籌資風險、匯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與收益分配風險。朱威(2005)認為,我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包括籌資決策風險、投資決策風險、股利決策風險、外匯風險(交易風險、折算風險、經濟風險)、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企業重組風險等。吳曉慶(2010)認為,外貿業務財務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外匯風險、結算風險、現金流風險、反傾銷風險。葛維璐(2012)認為,外貿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非關稅壁壘風險。張小宇、王慶敏(2016)認為,中小外貿企業財務風險包括信用風險、融資風險、流動資金不足風險、匯率風險等。筆者認為,從狹義上理解,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外貿企業由于負債融資而形成的風險,或稱資不抵債風險。而從廣義理解,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外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它包括資不抵債風險、壞賬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現金流風險等。 除此之外,外貿企業風險還可以區分為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和非系統風險(企業特有風險)。外貿企業風險的存在往往會給外貿企業各項目標的實現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如何基于內部控制有效性視角,加強外貿企業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研究非常重要。

二、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和要素

(一)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涵義和目標。關于內部控制理念的演變,經歷了內部牽制(20世紀40年代以前)、內部控制制度(20世紀40―70年代)、內部控制結構(1988―1991年)、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2年至今)等階段(宋夏云,2003)。1992年,美國反欺詐財務報告全國委員會下屬發起機構委員會(COSO)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并指出:企業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旨在為達成以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1)財務報告的可靠(可靠性);(2)經營的效率、效果(效率效果性);(3)法律和法規的遵循(合規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指出,企業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以下目標的過程:(1)企I經營管理的合法合規;(2)資產的安全;(3)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4)提高經營效率、效果;(5)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目標是指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預期效果或理想狀態,是構建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的邏輯起點。筆者認為,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可以定義為受外貿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的影響,旨在實現以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過程:(1)外貿企業財務報告等經濟信息的真實、完整;(2)外貿企業戰略和經營活動的效率、效果;(3)外貿企業財務收支活動的合法、合規;(4)外貿企業各項資產的安全;(5)促進外貿企業實現其發展戰略。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體系。

(二)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要素。COSO(1992 & 2013)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以下筆者分別對其進行討論。

1.內部環境。內部環境設定了外貿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調,直接影響到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對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良好的內部環境是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基礎。外貿企業內部環境包括治理結構與權責分配、管理層的理念和經營風格、治理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對誠信和道德價值觀的溝通與落實、對專業勝任能力的強調以及企業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等。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外貿企業選用定量和定性指標,在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和優化基礎上,對外貿企業所面臨的戰略層面風險、經營環節風險和財務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和科學評估,并及時外貿企業風險的預警信息。即風險評估過程的作用是識別、評估和管理影響外貿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

3.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指外貿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將外貿企業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控制活動有助于合理保證外貿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提出的風險管控指令得到充分執行,其內容包括授權、職責分離、業績評價、信息處理和實物控制等。

4.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外貿企業及時、準確地收集、整理、加工、匯總和傳遞與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有關的信息,確保各種控制指令在企業內外部之間進行有效傳播和溝通。其中與外貿企業財務報告等信息可靠、相關的信息系統通常包括以下職能:(1)識別與記錄所有的有效交易;(2)及時、詳細地描述交易;(3)恰當地計量交易;(4)正確確定交易生成的會計期間;(5)在財務報表中恰當地列報交易的結果等。

5.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對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情況實施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有效性。外貿企業可以授權內部審計機構等職能部門對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進行專門的評價,找出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優勢和缺陷,并提出補救建議。

三、基于內部控制有效性視角的外貿企業風險的控制對策

(一)優化內部環境。外貿企業內部環境直接影響到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有效性以及企業戰略目標、經營環節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外貿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理想的風險管理模式,需要外貿企業按照風險發生的輕重緩急進行有效排序。例如,對于戰略層面的風險,外貿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應該高度關注,一旦決策失誤,其前景堪憂。對于經營環節風險和財務風險,企業管理層應該高度重視內部環境的優化,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及時找出關鍵風險因素,按照風險程度高低進行正確處理。筆者認為,內部環境屬于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是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關鍵影響因素。因此,外貿企業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斷優化內部環境,其內容包括治理結構與權責分配、治理層對內部環境的重視、管理層的理念和經營風格、對誠信和道德價值觀的溝通與落實、對專業勝任能力的強調、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等,并確保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得到有效運行,進而合理控制其風險。

(二)加強風險評估。在日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國外貿企業風險不斷凸現,時刻威脅著外貿企業的安全。對于戰略層面風險,應該引起外貿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的共同關注。外貿企業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對外貿企業的戰略及其潛在的風險進行診斷與分析;對于經營環節風險,外貿企業各個職能部門可以采用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構建不同經營環節的風險預警模型,對其風險進行評估和應對;對于財務風險,外貿企業可以采用財務指標為主、非財務指標為輔的評估模式,在指標選取和指標賦權基礎上,合理構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對外貿企業財務風險進行動態、精準評估。筆者認為,風險評估是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是外貿企業風險有效應對的關鍵。在條件允許情形下,外貿企業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管控機構,對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及時提交高質量的風險預警報告,以最大可能減少外貿企業的損失。

(三)健全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指外貿企業對其風險進行正確識別和評估后,制定科學的風險應對政策、程序、機制和措施,對其風險進行有效應對,其最終目的在于將外貿企業風險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例如,對于外貿企業的系統風險,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應該事前評估和科學應對。對于系統風險或市場風險,必須承受的,堅決承受,不能承受的,可以選擇放棄,或者退出戰略;而對于外貿企業的非系統風險或企業特有風險,外貿企業管理層可以考慮事先設定一個合理的風險承受水平,選擇風險分擔或者風險轉移策略。筆者認為,控制活動屬于外貿企業風險應對的重要機制,其關鍵要素包括授權、職責分離、業績評價、信息處理、實物控制等。為了有效降低外貿企業風險,企業可以考慮建立以下控制機制:(1)對于重大投資活動,應該由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共同做出科學、民主的決策;對于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可以由企業管理層進行自主決策;(2)對于企業各項業務活動,外貿企業應堅持責分離的原則,盡量避免出現失誤,甚至欺詐行為;(3)為了避免出現人才流失、業務流失等風險,外貿企業可以建立科學的員工激勵機制。外貿企業可以適時構建合理可行的業績評價體系,對外貿企業業務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做到賞罰分明,并努力留住人才;(4)對于外貿企業,尤其是外貿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等信息披露,其管理層應該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5)外貿企業應該建立、健全實物資產的有限接觸制度,以確保外貿企業重要資產的安全、完整。

(四)強化信息與溝通。良好的信息與溝通機制是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在外貿企業的風險管理中,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應該精誠團結,共同肩負著各自的職責。為了有效識別、評估和應對外貿企業風險,企業應該強化信息與溝通過程,做到企業各個層次的人員都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包括對戰略層面目標、經營環節目標、財務管理目標及其潛在的風險進行有效識別,了解與認識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各個構成要素及其相應的功能,并能夠積極參與到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活動中。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尤其需要外貿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清晰地認識與理解企業風險控制活動的目的、機制、模式和方法,而如何強化外貿企業的信息與溝通能力,是實現企業風險控制目標的關鍵。

(五)完善內部監督。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企業戰略層面目標、經營環節目標、財務管理目標及其風險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調整,這要求外貿企業的治理層和管理層及時監控企業風險管理的運行狀況。內部監督是內部控制的必要環節,外貿企業應設置獨立的機構,配備專門人員,科學、有效地評估內部控制機制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和報告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重大缺陷,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修補。外貿企業的內部監督包括主管部門的監督、外部審計的監督和內部審計的監督。其中內部審計監督在整個內部控制系統中發揮著基石作用。內部審計可以合理保證外貿企業遵循國家的政策與法規、財務報告的真實性、企業投資和經營管理活動的效率效果性,以及企業戰略目標、經營環節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等。正因為如此,外貿企業應當不斷拓展和強化內部審計職能,增強其獨立性,提升專業勝任能力,督促外貿企業優化內部控制的運行機制,以合理保證外貿企業的健康、高效發展。X

參考文獻:

[1]胡通海.試論外貿企業經營風險類型及內部控制的建立[J].國際商務財會,2013,(10).

[2]劉永澤,張亮.我國政府部門內部控制框架體系的構建研究[J].會計研究,2012,(1).

[3]錢劍婉.外貿企業風險控制與全面預算管理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0,(2).

[4]宋夏云.芻議內部控制的運作機制[J].審計與理財,2003,(9).

[5]吳曉慶.我國企業外貿業務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徐芳.外貿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基于寧波地區的研究[D].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徐珂.基于企業財務視角的外貿經營風險防范研究[D].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袁玉霞,張璐,王霞.外貿企業風險管理與控制[J].國際商務財會,2010,(10).

[9]朱威.我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篇3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防范;風險;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2

一、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風險的環節

首先,企業外部原因。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進入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尤其是國外的大型優秀企業把市場擴展到中國后,由于其強大的資金能力、品牌效應以及優質的售后服務,迅速搶占了市場,擠占了國內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給國內品牌的生產者造成了經營風險。

最后,企業的內部原因。企業內部管理是企業風險的重要因素。造成企業風險管理不當的主要原因有:對風險防范意識不夠,沒有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企業面臨的激烈的競爭形勢;企業的運作模式也可能造成企業的經營風險,每個職能部門在運作過程中由于計劃和執行的各方面原因會造成不同層面的風險;內部控制監督管理不善是造成經營風險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因此建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對現代企業來講是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二、對各個環節風險的分析

1.對于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基礎薄弱,缺乏必要的規范管理

在部分企業中,沒有制定規范的規章制度,執行力缺乏,所以這些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在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下,財務管理方面的記賬、報賬等相關程序混亂,沒有按照合理的程序執行,對于企業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2.工作人員素質及知識參差不齊

現階段的財務人員在專業知識以及個人素質方面普遍參差不齊,對于企業的經營缺乏管理和監督。很多的企業中,都是由家族內部人員掌管主要財務,財務人員失去了監督的意義。此外,還有很多的企業是聘請的外部兼職會計,對于企業的經濟只是簡單的報賬,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

3.對于企業中的資產沒有有效的利用,致使很多的閑置資金浪費

主要是受到企業管理者的思維意識影響,有些企業管理者認為只有擁有大量的現金才是盈利的象征,所以致使大量的閑置資金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財務控制出現失靈。此外,企業中的應收賬款沒有得到快速的回收,致使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靈,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4.稅收法制意識淡薄,稅務管理不規范

因為稅收法制意識普遍較為淡薄,會計核算和納稅申報單憑發票進行管理,以發票金額代替會計核算金額,無發票不納稅、無發票不做賬,實施發票會計、發票申報的財務管理。往往因為無知而多次違反稅收法規政策被查處,偷逃稅時常觸及刑律,對企業和經營業主都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

5.企業的內部原因

企業內部管理是企業風險的重要因素。造成企業風險管理不當的主要原因有:對風險防范意識不夠,沒有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企業面臨的激烈的競爭形勢;企業的運作模式也可能造成企業的經營風險,每個職能部門在運作過程中由于計劃和執行的各方面原因會造成不同層面的風險;內部控制監督管理不善是造成經營風險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因此建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對現代企業來講是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防范的手段及措施

1.樹立風險防范意識

自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在面對風險是保持清醒的認識,同時企業也離不開風險識別和防范的知識與方法的掌握;建立有效的風險預測和評估制度,能夠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總之,企業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態度,自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這是企業處理風險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防范風險的源頭。

2.加強資金管理

資金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基礎,只有合理的利用資金才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動力。所以在對企業資金進行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實行統一管理,保持資金的合理調度,運行順暢。在企業的資金比較充盈的情況下,要對閑置資金合理利用,充分的發揮資金的升值價值,但是要對其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利用。對于企業的庫存要嚴格控制,避免因為大量的庫存占用資金,致使企業的周轉資金受到影響,進而制約企業的經營發展。所以要盤活企業的沉淀資金,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對于企業中的應收賬款,要加強回收管理,促進資金的流動,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3.強化成本管理

成本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指標,成本的高低不僅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而且決定著企業競爭的強弱。因此,成本管理不僅是財務管理的永恒主題,而且是全員參加的一項經常性管理活動。它體現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是否扎實、過硬。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向管理要效益。成本管理實際就是通過成本來計劃控制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下,企業自負盈虧,經營好壞與企業和職工的利益緊密相關,降低成本已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客觀要素。

4.構建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財務風險管理處于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地位,即使是非財務風險,也會以財務數據的形式有所體現,也就是非財務信息的財務化。建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對于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非財務風險管理都有著深刻的意義。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以財務管理的內容和重點為依據,選擇諸如資產負債率、資產收益率、債務現金保障率、存貨周轉率、應收現金周轉率等基本財務指標,對具體比率賦予合適的權重,建立一整財務預警機制,參考行業標準,結合企業縱向、橫向業績水平,通過具體的財務數據的對比,來衡量財務績效,進而識別、評估和處理存在的各種財務風險與非財務風險,及時發現并處理風險,最大程度降低企業的風險損失。

5.改進和完善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簡單的說,財務管理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現階段,財務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企業領導應倍加重視。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工作“大出納”的舊觀念中解脫出來,把此項工作作為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抓緊抓好,抓出效果。大力支持并協助財務人員履行職責,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秩序,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關心他們的生活,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大膽提拔和使用懂業務、會理財的人員,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之道,并聽取他們的合理化建議,更好地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進一步轉變財務制度管理職能,財務人員要用好新制度賦予的理財自。在做好記賬、算賬、報賬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為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制定出有意義的內控管理制度和辦法。從而更好的發揮財務工作的職能作用。

6.強化管理,轉變職能

市場經濟機制運行,迫切需要企業強化財務管理,轉變職能,應用“兩則”“兩制”等新的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重塑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新機制。由傳統的管財、守財型的管理方式,向聚財生財型管理方式轉變。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健康地生存,并不斷地發展自己,除努力增加自己的經濟實力。管好用好企業的資本外,必須學會聚財有方,生財有道,必須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和財政金融管理的要求,善于聚財和充分利用社會閑散的資金,廣開籌資渠道。由被動執行型向主動參與型轉變。財務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管理,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企業的財務管理,是搞好經營管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徑。

7.強化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的是實現企業的有效運行、資產的高效使用,由企業的董事、管理層和員工共同制定并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是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內部控制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企業的經營要以事前控制為主,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為輔。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改善企業的內部環境,降低內部風險出現的概率,并且能夠有效的對外部風險進行預測。

8.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審計

建立財務預警機制,識別、評估和處理企業存在的各種財務與非財務風險,但實踐中,很多企業都是通過內審或內控部門來完成,這就不利于考核風險管理的績效,難以客觀評估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企業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審計,在內控或內審部門之外,設立專門的內部風險管理監督審計機構,明確化分內審、內控主體與風險管理審計主體的角色和權限,實行內部監督與制衡機制,有助于提高風險管理審計機構展開工作的獨立性與客觀性,從而能夠對企業風險管理部門的人員配備、風險管理績效、財務預警機制、長遠戰略目標等的實施進行客觀、科學、有效的評估,及時糾正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各種錯誤之處,以提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廣喜.確保安全經營的行為指南[N].建筑時報,2013-03-21005.

[2]本報記者,朱進軍.本報通訊員,黃鋒.把經營風險套進籠子[N].人民鐵道,2013-06-21B03.

[3]宋波.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控 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1):14-16.

[4]周弘.把好經營風險關[J].施工企業管理,2013(03):93-95.

篇4

一要把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我們工作的始終。“基礎牢固,穩如泰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說到底是人的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客戶創造市場,客戶創造價值,客戶是我們的效益之源,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有了客戶,我們的業務才有發展,員工的價值才能夠體現。如果每個崗位的員工都能嚴格要求、嚴格規范、嚴格標準、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業務操作中的風險就會得到有效的遏制。要在全體員工中大力倡導、深入宣傳價值最大化、資本約束、全面風險管理、風險與收益平衡、內控優先等先進理念,讓全體員工了解資產質量與經濟增加值、與薪酬分配的關系,自覺轉變觀念,將自身工作作為第一道防線納入到風險控制體系中,引導和帶領全行員工形成規范操作,防范風險的良好氛圍,真正把為前臺、為基層、為客戶服務當作提升風險與回報管理水平的出發點和歸宿,就能有效提高我行風險管理和內控政策、法規、制度的執行和落實,全面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要更新服務意識。現實看,銀行的業務基礎是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銀行,沒有優質市場和優質客戶就沒有銀行的業務發展,加強市場營銷是目前提高我行核心競爭能力的當務之急。從我行看,我們的經營服務意識與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轉變,但這些轉變還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缺乏更深程度的挖掘。在當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要突破原有的局限,創造個性化服務,以全面優質的服務吸引客戶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市場意識,善于研究現實的和潛在的市場,善于拓展優質市場,善于競爭優質客戶,通過有效的市場營銷促進業務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要準客戶定位,牢固樹立為優質客戶服務的意識,因為20%的優質客戶將會給我們帶來80%的經營利潤。

三要著實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與技能。一方面,從我行自身來看,在銀行成本上受到諸多限制,包括財務成本、稅務成本、撥備成本、資本金成本、風險損失成本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忽略了成本的制約因素,盲目地增人增機構增規模,不計成本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浪費。此外,我們的內部管理在成本約束上也存在漏洞,缺乏控制節約成本的有效措施,許多領導到員工沒有很好地樹立節約成本的意識。實踐證明,無約束下的經營,就會增加經營風險。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盲目地追求規模和數量的增長,重規模、輕效益,重發展、輕風險,重投入、輕產出,重短期效益、輕長期效益的局面,要把各種成本制約的理解貫徹到各級行管理層,要學會在有成本制約條件下的健康發展,每項業務都要講成本管理,每項經營活動都要講成本制約,認真測算評估投入與產出的數額比例,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國外先進銀行強調的“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是以客戶為重要支撐”的理念是我們缺少的。作為一名員工,特別是作為一名領導,只有風險服務意識還不夠,還要有風險服務技能。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育員工的風險意識,讓員工明確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確保在工作中嚴格執行操作流程、崗位制度、合規守法工作標準及紀律懲處規則,把合規管理、合規經營、合規操作落到實處,使警惕風險、正視風險、管理風險、防范風險的意識深入每個員工的心中,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增強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能力,為全面提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有效保障。

四要樹立全面協調均衡的經營理念。目前,我行利潤的主要來源還是依賴客戶業務,但僅僅依靠這一傳統業務遠遠無法達到市場的需求。隨著資本一級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渠道逐漸拓寬,一些優質客戶已不再需要銀行的融資渠道。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客戶需求的日益多樣化,都迫使我們去思考今后的發展問題,真正的優質銀行應該在為客戶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同時,也能夠向客戶提供資金清算、財務顧問、財富管理服務等中間業務。現在,中間業務的內涵在迅速擴充,提升客戶服務價值和對客戶價值的最大挖掘,要求銀行實現資產、負債與中間業務的均衡發展。同時,由于中間業務的發展不受資本金約束,可以彌補資產負債業務發展受到的限制,因此協調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發展,既是市場經濟法則對銀行的要求,也是銀行經營規則的內在要求。為上經,我行在發展業務的同時,要全力推進以員工為主體和核心、面向業務、面向管理、面向操作的合規文化建設,通過強化教育培訓、組織風險點的成因分析,搭建防控體系、優化流程、規范管理,保證業務發展質量等系列活動的深入開展,讓合規人人有責、合規創造價值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讓依法決策、合規經營與管理,按章辦事、合規操作在全行上下蔚然成風。切實整治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屢查屢犯的頑癥,及時消除基礎管理工作存在的隱患得到,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為業務持續健康地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五要創建科學的合規管理機制。縱觀國內許多金融案件的形成,大多是制約機制失控和監管不嚴的結果。如何確保一個“規”在建立好后能夠被大家無條件地遵守,并且保證這個“規”自身還能夠在實踐中被及時加以修改和完善,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機制作保證。要切實建立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就必須從涉及銀行整體的企業文化、組織機構、流程管理、崗責體系、績效管理等方面入手,梳理、整合和優化銀行的規章制度,建立專業化的合規風險管理隊伍,確立清晰的報告路線和問責制、舉報制等,真正在銀行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體現合規風險管理在風險管理乃至整個銀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要將合規文化理念滲透到業務條線和基層崗位員工之中去。要順利實現銀行經營目標就必須在合規價值觀念和合規文化的培育上有統一的合規要求和員工行為規范。加強合規文化的教育要求從上至下樹立合規意識,“合規從高層做起”,要以高層管理人員的合規理念感染和引導員工的合規行為。針對各層面、各崗位員工的違規行為如何判定及如何處罰,做出詳細規定,目的是讓員工明白“能做”與“不能做”的界限,明確違規操作對銀行、對個人的極大危害性,并在實際工作中做到“不闖紅燈”。員工必須熟練掌握合規知識,并能應知、能會、善用。要把合規管理要求結合到各業務條線的操作流程中,實現流程控制、外部檢查、員工自律三者有機的結合,盡量減少各類不應有的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要讓合規文化的理念真正在全行深入人心,落實到我們每位員工的具體行動中,從點滴做起,從基本業務做起,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支持,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全員參與,提高整體合規素質,并長期不懈的堅持下去。

篇5

關鍵詞:鐵路企業 財務風險 對策

目前,鐵路發展戰略發生重大轉變,鐵路企業正致力于轉變發展方式,大力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充分利用鐵路的各類資源開發市場,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增加經濟效益,以實現鐵路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高速鐵路建設的大規模展開,資金保障問題也為社會關注,不斷創新融資方式多渠道低成本籌資、加強資金管理成為鐵路企業面臨的重大考驗。因此,筆者就此對鐵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及財務風險管理概述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企業風險管理都是經營過程中的核心內容。現代管理科學對大量企業長時期觀察得出一個重要實證:有效的風險管理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通過卓越的風險管理獲得競爭優勢,而企業的損失甚至倒閉都是由于不良的風險管理所造成。

1、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理論

(1)2004年,COSO(美國發起機構委員會)在1992年《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礎上,全新頒布《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涵蓋企業全面風險管理4個目標、8個要素和4個執行層次的基本框架。其中,4個目標即戰略、經營、報告、合規;8個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4個執行層次即總部、分部、業務單位和附屬機構。

(2)國內,在借鑒西方國家經驗的基礎上,2006年6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頒布《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試開始在中央企業推行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指引》對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進行重要闡述,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風險管理初始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風險管理的監督和改進。

2、財務風險管理概述

(1)財務風險含義。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未來財務狀況不確定而產生的實際財務結果與預期結果發生偏離,從而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性。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營運資金風險和收益及分配風險等。

(2)財務風險來源。一是源自財務管理風險本身,存在于企業活動全過程,如籌資中自有資金與借款資金的比例及相關的負債經營問題、投資中的多元化投資問題與資金流動性相關的利潤分配中的比例問題、應收賬款管理等問題。企業規模越大,財務風險管理活動越復雜。二是源自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其復雜性和多變性能為企業帶來某種機會,也可能使企業面臨某種威脅,財務風險管理重在關注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如持續的通貨膨脹使資金成本不斷升高、原材料價格上漲致使營運成本增加無法實現預期收益。

二、當前鐵路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

當前,鐵路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來自外部競爭環境和自身經營特性,加上大規模鐵路建設帶來的資金保障壓力。

1、內外部環境

近年來,公路、航空、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快速發展,給鐵路運輸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而鐵路運輸自身經營增長的制約因素也比較多:一方面鐵路行業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基礎性特點,使鐵路運輸價格受到國家嚴格管控,在既有運能規模下,運輸收入增長空間十分有限,致使鐵路企業收入與成本嚴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和安全設施、設備投入需求的不斷增長,導致生產經營成本逐年攀升,加上職工收入增長的剛性需求、前期鐵路建設高額投入的還貸壓力以及高鐵配套設備、設施的高額消耗等都使鐵路經營效益增長受到制約;三是合資鐵路相繼開通,不確定因素將隨之增加。此外,隨著鐵路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財務面向市場所帶來的資金等財務風險將進一步加大,資金持續緊張的局面一時難以緩解。

2、資金保障需求

“十一五”期間,大規模鐵路建設投資對資金需求量激增。運輸支出預算以及更新改造計劃缺口及調整滯后相應產生較大的資金缺口;合資公司委托管理資金到位滯后影響鐵路企業資金周轉;資金結算所內部調劑資金剩余空間十分有限,運營資金保障能力呈下降趨勢。從建設資金來看,國鐵建設資金和合資鐵路資本金由鐵道部負責籌集,合資鐵路債務性資金也由鐵道部統借或設定貸款條件,鐵路企業籌資能力十分有限,同時由于地方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導致建設資金保障壓力持續增加。

三、對于鐵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幾點對策

增強鐵路企業市場主體意識和經營效益理念,夯實財務基礎、落實內控制度,大力開展多元化經營,深入挖潛提效,確保運輸生產安全穩定、資金運行有序、管理依法合規,才能做到財務風險可控,推進鐵路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實現經營管理效益最大化目標。

1、強化經營主體意識

根據深化多元化經營戰略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制度體系,夯實經營管理基礎,明確各級各部門經營管理權責。同時,通過設置專欄以及編發手冊等方式,解析各項經營管理制度內涵,宣傳經營導向和管理要求,強化經營主體意識,引導企業上下深刻領會防范財務風險、提升經營效益是保障運輸安全和職工利益的基礎,營造 “保安全、保穩定、重效益、重發展”的經營管理氛圍,提升鐵路企業主動適應市場的能力。

2、深化內部控制機制

從強化風險防范的角度完善財務內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權力制衡、運行有序、合力形成和考核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制度化、程序化內控流程體系,健全崗位責任制,定期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和分析,并通過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強化內控制度執行情況的動態監督。

篇6

【關鍵詞】物業管理;風險管理;預算流程;流程設計

1 緒論

隨著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的物業管理市場日漸成熟。進入21世紀,物業管理發展到現在似乎進入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市場化正日漸成熟,另一方面競爭的加劇不斷吞噬企業利潤。這種矛盾和不平衡預示著物業管理行業變盤即將到來。

2 物業管理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

2.1 風險管理機制

物業管理企業建立風險管理機制是進行風險管理的基礎,物業管理企業應根據企業自身規模、管理水平、風險程度、發展目標和資源整合、內外環境等因素,在全體員工參與合作和專業管理相結合的基礎上,在公司內部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或者根據物業管理公司組織架構的實際情況,由財務部、物業部、或市場策劃部門兼任此項職業。如能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更是最好的選擇。

2.2 風險識別

2.2.1 按照風險發生的來源分類

(1)企業外在因素

市場環境:物業管理市場的不成熟性和法律法規不健全;

客戶意識:業主的物業管理消費和維權意識不成熟性;

市場媒體:政府及大眾傳播媒體對物業管理市場的引導;

行業氛圍:物業管理行業自律性與誠信度不夠。

(2)企業內在因素

組織文化:物業管理企業的風險危機意識不足;

組織結構:風險與危機應變機制不健全;

管理特質:服務方式和管理風格與文化民俗和消費心理、消費習慣等方面的沖突;

人員因素: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素質與管理行為與服務規范上的沖突;

技術因素:物業本身設計上的錯誤、設備上的瑕疵,以及技術程序上的缺陷等,

而引發的意外風險;

財務因素:物業管理行業的利潤率與服務標準之間的沖突。

2.2.2 按照風險的層面分類

(1)企業決策風險

企業市場定位不明確;

服務產品不準確;

市場發展盲目擴張。

(2)財務風險

只求顧客滿意,不講利潤;

服務標準與收費價格背離;

客戶消費意識不成熟,收費率偏低;

設備大修成本;

物業維修基金不到位。

(3)雇主責任風險

物業管理團隊高流動率帶來的人力成本風險;

公司內部管理及勞資糾紛的風險;

員工工作違章違紀等失職行為所承擔的風險;

員工作業安全風險。

(4)市場與行業風險

政策方向:最無奈的風險;

法律不健全:法律責任無法界定的風險;

行業無序競爭:自相殘殺的風險;

利潤體系:效益與成本分離的風險;

業主委員會不成熟。

2.3 風險評估

根據物業管理企業的管理現狀,本文認為現階段可通過企業風險評估調查表進行物業管理的風險評估。

2.3.1 企業風險評估內容

(1)分析項目:一般按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點確定。

(2)測評方法:根據分析方法確定,一般可采用詢問和檢查兩個方面。

(3)事件的風險等級:一般分為特大、較大、一般、較低、忽略等五個級別。

(4)確定權重:是指某項目在整個風險控制范圍中的重要程度,企業整個風險權重為1。

按其重要程度,在評估前給定權重。

(5)計算風險值:將風險等級分與權重積計算,得分越高表示風險越大,反之則越小。

2.4 風險反應

風險反應是整個風險管理的成敗關鍵。物業管理企業要樹立科學的風險應對策略觀,從企業整體層面來分析風險影響程度,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原則選擇具體的風險應對策略。對于能承受的風險,企業要主動回避;對于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分擔的風險,企業要綜合運用風險管理措施降低風險;對于風險損害程度不大的低概率風險,選擇風險承受也是一種積極的風險管理方式。對于投標風險,應堅持不符合企業戰略目標的項目不承接,業主方資信低、實力不強、合同條款過于苛刻的項目不承接,虧損項目不承接。

3 基于風險管理的物業管理企業預算改進思路

3.1 基于戰略風險考慮的企業預算工作改進

3.1.1 增加全面預算管理組織架構和職責的內容

組織架構和職責是企業風險管理的構成要素-內部環境的重要內容。預算管理的組織架構應當與公司的組織結構相匹配,應有利于預算管理的信息上傳、下達和各業務活動間的流動。各級預算組織成員的職責的分配應提供責任和控制的基礎,應明確關鍵員工的角色。

3.1.2 增加策略計劃。

策略計劃是以企業歷年的經營績效為基礎,全面審視目標市場的政治、經濟環境,判斷它們對于未來企業發展的影響,并通過企業內部的優劣勢分析,制定出企業在未來一年中的經營策略,主要包括政策法規分析、行業分析、地區環境信息、機會與威脅、策略計劃。是企業經營預算的依據和基礎。

3.2 基于經營風險考慮的改進

3.2.1 增加了目標設定

目標設定是以上述策略計劃為依托而制定出企業未來一年內的經營目標,是全面預算的總體概括,是績效考核的重要標準。全面預算業務流程的目標設定包括: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

3.2.2 增加經營預算中的專項預算。

在原有物資采購預算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力資源預算、設備維修預算和項目拓展預算。對影響經營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進行專項預算和控制

3.2.3 增加原有預算項目的內涵

將原有的現金流預算改為資金平衡預算,加強代收資金、應收賬款管理。對公司資金采用三級平衡預算,保證現金流安全、高效流動。

4 全面預算管理業務流程的設計方案

4.1 風險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總則

4.1.1 全面預算業務流程是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一種系統的方法來貫徹、監控企業戰略目標的制定和實施――體現戰略目標。

4.1.2 企業通過全面預算來監控戰略目標的實施進度,同時也是整個績效管理的基礎和依據。企業戰略、全面預算、經營績效是一個密不可分的、高效互動的有機整體,全面預算在其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體現戰略目標。

4.2 預算業務目標

4.2.1 戰略目標

通過預算指導各分、子公司執行公司整體戰略目標,按照戰略規劃下達預算及考核指標,配預算內資源,確保戰略目標的執行。

4.2.2 經營目標

在科學合理的經營預測與決策基礎上,集中體現預算期內的經營方針;保證公司管理目標的實現。

4.2.3 報告目標

確保預算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確保財務數據真實反映預算執行的結果并實現有效監控。

4.2.4 合規目標

復核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會計制度與政策、以及公司有關規章制度。

4.3 預算業務風險

4.3.1 戰略風險

對公司戰略不能做到準確分析和合理把握,預算資源分配不合理,考核指標錯誤誤導,使得戰略得不到有效落實。

4.3.2 經營風險

預算組織不當、職責權限不明確、預算內容的缺失、預算執行的監控措施不力以及預算外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可能導致經營目標不能實現。

4.3.3 報告風險

未制定預算報告制度導致預算編制、執行過程中關鍵信息缺失;對預算項目定義不清、為達到考核業績篡改財務數據可能導致預算數據不準確或考核數據失真;預算流程缺少對關鍵環節的時間點的控制導致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分析數據的延誤。

4.4 預算業務范圍

4.4.1 起草、修改、調整、上報年度預算

4.4.2 編寫年度預算指標及預算說明書

4.4.3 分解年度預算指標

4.4.4 確定年度業績考核方案

4.4.5 組織實施年度預算考核

4.4.6 年度預算及考核效果的評價及修正

5 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物業管理企業中的風險管理,對物業管理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物業管理企業識別戰略風險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及戰略風險和經營風險;總結得出了物業管理企業建立風險管理體系的關鍵點。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對中型以上物業管理企業,尤其對物業管理集團的風險管理及強化全面預算業務流程中的風險控制能有一定參考價值。

篇7

關鍵詞:企業風險;風險管理;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078-02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日趨復雜,企業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市場化程度越高,企業風險的表現和影響就越普遍,尤其一些大型企業的管理高層面對企業快速擴張的勢頭,面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和繁重的經營管理問題,深深感到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與日俱增,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風險管理,也迫切需要內部審計通過一套系統、規范的方法來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及控制、治理過程的效果。

一、 企業風險及風險管理概述

1.風險。風險一詞源自西方,是指可能發生的損失、失敗或傷害的意思。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一定環境和期限內客觀存在的,導致費用、損失與損害的產生,能夠用科學的定量和定性方法進行的不確定性管理,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識別性、可控制性和多樣性等特點。

2.風險管理。2004年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確切地講,風險管理通過了解企業及其市場情況,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估風險,設計并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并不斷監測風險管理過程而使企業達到其戰略目標。一般情況下,企業風險管理由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辨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以及監督等八個方面組成。

二、中國企業風險管理現狀

1.風險管理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部分企業風險意識薄弱,風險管理理念比較陳舊,風險管理意識沒有貫穿到企業全體員工以及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沒有積極主動地進行風險管理工作。

2.風險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建立。中國現代企業制度還未真正確立,國內大多數企業對風險管理沒有明確的定位,在企業的組織結構設置上未考慮風險管理部門和職能,缺乏專職部門和人員來履行風險管理職責。中國很多企業沒有制定一套科學的、合理的風險管理規劃,因此化解、抵御風險的能力差。

3.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中國有關內部控制以及風險管理的指導原則、指引、 規范很多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門,存在互不兼容的情況。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政府的多頭管理,導致企業無所適從,失去了積極性,從而被動執行甚至不執行。

三、內部審計參與企業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1.內部審計自身的發展要求。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2004年《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關于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機構實現它的目標。”該定義將內部審計的范圍延伸到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領域,認為內部審計是針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過程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和改善所必需的。這是內部審計部門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在企業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和發揮更重要作用的要求。

2.企業風險管理發展的要求。作為高層次的監督部門,內部審計機構相對獨立,不同于其他風險管理部門,其風險評估意見直接報告給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足以引起管理當局的重視。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各種風險因素增多,內部審計工作在改進風險管理和完善企業治理機構等方面將發揮更加積極作用,因此,內部審計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責和使命。

3.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目標的一致性要求。內部審計的目標是為企業增加價值并為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風險管理是采取適當的內部方法,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將損失降到最低,達到企業效益的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相一致的。

四、內部審計如何參與企業風險管理

1.內部審計在現有各類審計中發現和反映企業存在的風險,促進企業采取措施進行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是在經營管理部門基礎上的再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整個審計工作根植于以未來為導向的風險分析。內部審計人員應就戰略規劃、企業并購、合資經營、戰略聯盟及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式,強調確認經營風險,并測試這些風險管理政策是否適當,是否得到有效執行。

2.內部審計是防范經營風險,促進企業各項工作規范運行,增加效益的有效保障。通過內部審計,對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弊端,及時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措施,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實施內部審計在防范風險方面的作用表現在:一是通過檢查各項業務活動的合法性及合規性,及時發現背離法規和監管措施的問題,保證業務經營活動在法規和監管措施允許范圍內進行,降低業務經營風險。二是通過對財務數據進行日常監控,及時發現異樣情況,防止財務風險。三是通過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各種章程的合理性、完備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的管理缺陷和控制弱點,防范因缺乏控制而產生的風險。四是全方位、全過程地參與企業管理,特別應加強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真正形成一套對風險的預警系統,時時防范風險的發生。

3.內部審計提供咨詢服務,評價并實施針對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審計還可提供咨詢服務,包括促進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指導和協調風險管理活動、加強對風險的報告、保持和發展風險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風險管理、參與制定風險管理戰略等。具體包括進行控制和風險評估培訓,實施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理;召開控制和風險評估專題討論會,針對重大風險隱患,要集合企業內外部的專家進行專題研討;開發自我評估工具,對風險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利用現代技術開發適合本企業的評估工具。

五、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1.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夠強。許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極不穩定,力量單薄,沒有受到企業領導層的足夠重視,而且內部審計作為企業中的一個職能部門,其人員配置!職務升遷、工作地位等都由本企業領導決定,導致內部審計在組織、工作、經濟等方面都不獨立。

2.內部審計人員本身的素質有待加強。開展風險管理審計,對審計人員的素質要求還是挺高的,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多,除了政治素質要求比較高以外,業務上還要學習財務知識以外的更多東西,需具備一定的經營銷售知識,法律知識、企業自身需要運用的管理知識以及控制理論與實踐、風險管理、經濟預警等方面的知識。

六、如何加強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制定相關的實施細則和行業、部門內審規章制度,從法律上規定內審機構的地位、層次、結構,將內部審計納入法制化軌道,用法律保障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合理設置保證內部審計機構,由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領導內部審計機構,有利于保持內部審計獨立性、權威性和高層次地位。

2.提高內審人員素質,建立專業結構合理的審計隊伍。在風險導向階段,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多元化的專業技能,做到訓練有素,審計人員必須注重知識的更新和知識面的擴展,不僅要精通財會、審計知識,還要具有經濟管理、金融、統計、工程技術、法律、信息和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要不斷通過后續教育,培養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通過審計實踐,提高審計人員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要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現代知識素養和職業道德水準的內部審計隊伍。

除此之外,應結合企業生產技術的特點,增加具備經濟學和企業管理學知識的專家以及其他專業人員,包括內部控制專家、風險管理專家、公司治理專家和信息系統專家,以組成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內部審計項目組,逐步改善內部審計隊伍的專業結構,使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結構趨向合理,以適應現代內部審計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美國COSO制定.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 [M].方紅星,王宏,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呂永紅,夏亨峰.中國內部審計獨立性問題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上旬刊,2009,(11).

[3]毛敢杰.關于強化企業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的幾點看法[J].科學咨詢導報,2007,(6).

[4]王國盛.企業風險管理和舞弊的防范與檢查[J].中國內部審計,2005,(10):41-42.

[5]徐海根.試論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12).

[6]宋東紅,朱秀霞.風險管理視角下的內部審計職能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31).

[7]范太艷,王彬彬.淺議內部審計的咨詢服務功能[J].網絡財富,2008,(6).

Brief Analysis On Internal Audit and Rsik Management

LIANG Rui-hu

(Audit Hunan Coal Group Co.,Ltd,Changsha 410001,China)

篇8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與此同時,其風險也成為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經營空間、拓展市場份額所面臨的主要障礙。本文意在通過對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因素分析,進而尋找有效的防范措施,推動其更好地發展。

[論文關鍵詞]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風險;因素分析;策略

1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1.1信用風險

傳統的信用風險被理解為違約風險,即借款人因為外在或自身的種種原因無力履約的風險。現代意義上的信用風險更多地指借款人失信,承約信用喪失而產生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借款人對借款行為不負責任,沒有按時償還貸款的責任心,或者是有意隱瞞真實目的、騙取貸款的欺詐行為。據統計,我國商業銀行每年因客戶的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幾千億元。

1.2經營風險

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過程中遇到的市場風險,包括利率風險、股市風險、匯率風險等,或者采取不當的經營策略而引發的可能威脅商業銀行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潛在風險等,都可以歸并為經營風險。相對于信用風險,經營風險具有明顯的系統風險的特征,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也較多。

1.3管理風險

管理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信息系統滯后,加之相關的管理人員對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經驗不足,缺乏相應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管理的能力,無視信貸資產風險,違規操作,盲目發放貸款,由此造成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

1.4政策與法律風險

政策風險是指政府的金融政策或相關法律、法規發生重大變化或是有重要的舉措出臺,引起市場波動,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而法律風險通常指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活動或各類交易中違反了相關的商業準則和法律原則或者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做依托和保障所引發的風險。

2產生風險的因素分析

2.1信用風險的因素分析

2.1.1社會的信用觀念淡薄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上的高速發展并沒有與之相配套的社會誠信制度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做保障,使得很長一段時間在經濟活動中誠信守則的人沒有得到相應的利益和獎勵,而違約失信的行為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戒和損失。社會失信現象的泛濫直接導致人們的信用觀念淡薄,從根本上缺乏按時履約的信用道德和信用責任感。這種社會意識和現象自然波及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領域。

2.1.2個人征信系統不健全當前,我國尚未啟動一套完善有效的個人征信系統。雖然人民銀行已經建立了個人征信系統,但是還處于運行初期,征信渠道過窄,征信內容不全面,只有貸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征信的手段單一,征信資料收集速度緩慢等,以至于商業銀行難以對借款人收入的完整性、穩定性、貸款的額度、還款的能力以及以往還款的情況做出比較正確、動態的把握和判斷,造成商業銀行與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往往體現在借款人夸大自身的還款能力,在還款受阻的情況下易導致道德風險問題,增大蓄意逃避還款的風險因素。

2.2經營風險的因素分析

2.2.1市場風險的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的商業活動都處于市場的調控之中,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也不例外,其資金隨著市場價值規律的波動而波動。如遇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時,借款人的貸款金額往往不能滿足其消費的需要,自然也會造成還款壓力的增大;再者,通貨膨脹所引起的利率上升,也會加重借款人的還款負擔。

2.2.2借款人風險狀況的顯著差異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借款人比較分散,并且數量大、周期長、風險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原則上,針對不同的借款人,商業銀行應選擇不同的經營策略以實現貸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商業銀行還無法通過靈活的、有針對性的貸款利率來滿足不同風險狀況借款人的需求,實現差異化的個,因而無形當中增加了銀行對高風險客戶的貸款風險。

2.3管理風險的因素分析

2.3.1管理上劃一現象嚴重雖然目前我國各家商業銀行開展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品種比較多,但是深入到行業內部,則不難發現其實銀行真正開辦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不外乎主要集中于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小額信用貸款、個人存單質押貸款等幾個品種上,并且對各種個人貸款業務的采信、發放以及貸后回收的整個管理程序都是比較單一和程序化的過程,缺乏貸款管理上的針對性,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商業銀行整個的貸款體系比較制度化,在思想上、作風上還依然受傳統對公貸款的影響,沒有形成完善的個性化的管理制度。2.3.2激效制度不科學許多商業銀行盲目根據上級行下分的貸款指標分派貸款任務,一方面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要求個人消費信貸管理人員加大發放貸款的額度,另一方面沒有擺正信貸資產質量、業務發展、經營效益三者的關系,強調片面化的風險控制目標,為了控制貸款風險,制定嚴格的懲罰制度以制約個人消費貸款的風險,造成信貸人員惜貸,辦理貸款瞻前顧后,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員工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政策與法律風險的因素分析

2.4.1沒有健全的相關法律保障我國目前有《擔保法》、《票據法》和《貸款通則》等涉及貸款業務的相關法律,但主要是針對企業貸款而制定的,還沒有針對個人消費信貸的相關條款,尤其是在個人貸款擔保方面缺乏法律規范,風險控制難以有效落實,一旦遇到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在回收過程中發生抵押物的處理、質押物的變現等法律糾紛時,缺乏實質性的法律保障,銀行往往會處于事實上的尷尬境地,沒有統一的強制性標準來對違約現象進行處罰。

2.4.2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事實證明,如何從借款人手中取得抵押物的控制權、抵押物變現前如何管理、價格如何規定等,單純依靠銀行來實施這項工作是遠遠不夠的,這方面還需要許多相關政府部門的介入,更需要出臺一些制度來強制部門之間的合作。

3防范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的有效策略

3.1健全法律法規——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保障

隨著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不斷開拓,原有的法律法規亟待修訂與完善,要出臺針對個人貸款的相關法律法規來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的運作,既保障消費者的利益,也維護商業銀行的正常運轉。目前《消費信貸法》已在醞釀之中,還有一些相關的法律建設正在積極的推進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如2005年1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設定抵押的房屋的規定》,對抵押權人處置抵押物做了法律上的規定,為金融機構維護合法債權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同時,全社會也要積極利用各種途徑大力推廣個人消費信貸風險道德規范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各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同時,也要大力向社會宣傳銀行對違規行為的懲罰措施以及違約現象對個人和家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增強借款人的還款意識和社會信用意識。

3.2完善個人資信評估機構——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根本

針對我國個人資信系統尚未完善,個人信用資料采集、調查的薄弱,人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部門可以聯合金融機構、政法部門、勞動力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等,進一步完善個人收入、信用、貸款、消費等記錄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信息收集與信用評估機制,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科學地評估個人信用等級,為發放消費信貸的商業銀行提供消費者一手的資信情況。此外,各商業銀行在協助人民銀行加大客戶資信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強行業間的合作與聯系,建立網絡管理體制,互通有無,分享資源,既能避免對同一借款人信用的重復調查,又能防止同一借款人超越償還能力進行多頭借款,做到采集與事實相統一、歷史與現狀相貫穿,使收集的資信及時而準確,評估科學而嚴謹,從源頭上做好個人消費信貸的風險控制。

篇9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全面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準則

中圖分類號:F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12)04—0149—07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以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準則體系。但是,由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還沒有理順,這直接導致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定位問題存在較大爭議。正因為如此,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中與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相關的各審計準則之間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明確,譬如:第5號準則《內部控制審計》與第16號準則《風險管理審計》之間是何關系;第12號《遵循性審計》、第21號《內部審計的控制自我評估法》、第25號《經濟性審計》、第26號《效果性審計》和第27號《效率性審計》等準則之間及其與第5號、第16號準則之間是何關系。在實務中,內部審計人員也產生了一些困惑:內部控制審計和風險管理審計究竟有何不同?風險導向審計與全面風險管理之間是何關系?因此,有必要在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修訂內部審計準則之際,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①。

一、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

在2003年6月實施的第5號準則《內部控制審計》中,中國內部審計協會提出,內部控制涵蓋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并專門制訂了《風險管理審計》準則。EOSO(2004)認為風險管理涵蓋內部控制,其表述是:“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謝志華(2007)認為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雖表述不同,但涵義相同。

那么,二者之間究竟是何關系?問題的關鍵在于認清內部控制的本質。COSO(1992)指出:“內部控制是一個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經營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這種將內部控制理解為“一個過程”的做法被2008年5月中國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下稱“五部委”)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下稱《基本規范》)所采用。但是,“一個過程”的提法只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內部控制是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交織在一起而發揮作用的過程,它并沒有給內部控制定性。COSO(1992)對“一個過程”有如下解釋:“組織中各單位或各職能部門內部或跨單位或職能部門所實施的經營過程,都是通過計劃、執行和監控等基本的管理過程來加以管理的。內部控制是這些過程的一部分,并與它們整合在一起。內部控制能讓這些管理過程發揮作用,并對其實施和持續的關聯性進行監控。內部控制是一個管理工具,而不是管理的替代品。”從中可以看出,COSO是結合管理過程來論述內部控制過程的,它認為內部控制是管理過程的一部分,是其中履行監控職能的管理工具。

那么,如何理解作為管理工具的內部控制呢?我們需要從管理的職能談起。法約爾(1982)認為,管理有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五大職能,他指出:“在一個企業里,控制就是要證實一下是否各項工作都與已定計劃相吻合,是否與下達的指示及已定原則相吻合。控制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以便加以糾正并避免重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Robbins(1994)在法約爾五職能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管理四職能說,即: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他認為,控制職能是指監控計劃執行、比較分析偏差、糾正錯誤,確保計劃順利實施。可以看出,COSO對內部控制的解釋與管理學中對“控制”的解釋并無不同,都指出要保證計劃的實施,都提及要對偏差進行監控。這樣看來,COSO所講的內部控制就是管理學中的“控制”。

法約爾(1982)在論述“控制”職能時,就使用了“內部控制”的提法,他說:“這里,我只討論管理問題,所以就不談兩個企業之間的控制問題了……我著重談一下企業內部控制,這種控制的目的是專門為了有助于各部門的工作的順利進行,而總的來講也有助于企業運營的順利進行”(法約爾,1982)。可見,法約爾認為在一個企業內部討論管理中的控制問題,可以用“內部控制”的提法。

以上分析足以證明內部控制就是控制。應該說,我們之所以稱“控制”為“內部控制”是相對于外部監管而言的,強調的是企業自身應該重視對其經營管理活動的有效監控。以COSO為代表所開展的內部控制研究豐富和發展了“控制”理論,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控制”在管理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方式和內在機理。但內部控制并不是一個獨立于“控制”之外的,或與“控制”并列的一個新事物,它就是“控制”。因此,內部控制的本質就是管理職能中的控制職能。

既然內部控制只是一項管理職能,那么只要是管理活動,它就應該涵蓋內部控制,因此,COSO(2004)認為風險管理涵蓋內部控制是有道理的。自然,內部控制就不可能涵蓋風險管理。在中國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中,將風險管理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要素值得商榷。COSO(1992)和中國《基本規范》認為內部控制由五要素構成,即控制環境(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其中,都用到“風險評估”的提法。而COSO(2004)認為,內部控制由八要素構成,將風險評估要素細化為“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等四個要素。但是,無論是五要素觀還是八要素觀,都沒有使用“風險管理”的提法。COSO(2004)的標題就是《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其認為,在內部控制的要素中用“風險管理”的提法容易產生歧義,不如用“風險評估”好。

內部控制職能論也可以解釋謝志華(2007)關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涵義相同的觀點。企業是一個風險組織,不冒風險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企業為達成自身目標,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其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因此,可以認為,企業管理就是風險管理,或是“全面風險管理”。企業在“全面風險管理”之中,要綜合運用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如果側重于強調控制職能在“全面風險管理”中的重要性,則可以將企業管理稱之為“內部控制”。這樣看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是同義語。用內部控制,是從管理職能上來講的,側重于強調控制職能的發揮;講風險管理則是從控制的對象上來講的,側重于強調風險控制的重要性。通俗來講,內部控制,控制的是風險,風險管理,管理的也是風險,二者涵義相同。

二、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定位

在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引入中國后,理論界圍繞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定位問題進行了討論:陳毓圭(2004)認為是經營控制風險(含企業的經營戰略及其業務流程);謝榮等(2004)認為是企業戰略風險及相關經營環節風險(統稱經營風險);王澤霞(2004)認為是管理舞弊風險;許莉(2005)認為是指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趙德武等(2006)認為是治理系統風險(含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評述這些觀點的立場有三個:一是將企業管理等同于風險管理;二是將內部控制等同于風險管理;三是要區分風險評估的對象和結果。風險導向審計中“風險”定位之爭的焦點是審計人員在評估審計風險時,所評估的對象究竟應該是什么。至于評估審計風險后,得出評估對象“重大錯報風險”的情況如何則是評估的結果,不能將“對象”與“結果”混淆。基于上述立場,可以將理論界對風險的不同定位統一于“企業全面風險”之中。具體分析如下:

1.經營風險就是企業全面風險

陳毓圭(2004)和謝榮等(2004)所述的經營控制風險和經營風險,實質上就是企業全面風險。他們將風險評估的對象定位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及其業務流程”和“企業戰略風險及相關經營環節”。從中可以看出,都涵蓋了企業戰略層面和經營層面的風險,這就是“企業全面風險”。但是,用“經營風險”的提法容易產生歧義,以為僅指企業經營層面的風險,而不包括戰略層面的風險,不如用“企業全面風險”好。并且,用“企業全面風險”還可以與“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直接對接。這在國資委《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31000風險管理——原則與指南》、中國標準化委員會國家標準《GB/T 24353—200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的背景下,顯得更為必要。企業要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相應地,審計人員風險評估的對象就應該是“企業全面風險”,從而使得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管理舞弊風險是企業全面風險的一部分

王澤霞(2004)將風險評估的對象定位為管理舞弊風險。這一觀點主要針對管理層財務報表舞弊提出,試圖通過重點評估管理舞弊風險來降低審計風險,這一做法只能算是權宜之計。試想,如果迫于法律和監管的壓力,管理層不敢進行財務報表舞弊了,那么,管理舞弊導向審計也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從內部審計的角度看,審計的目標不僅僅是“防弊”的問題,而是“防弊、興利、增值”三大目標。顯然,王澤霞(2004)對風險評估的對象界定過窄。按照五部委(2008)《基本規范》中的規定,企業全面風險應該包括:戰略風險、合規風險、資產安全風險、財務報告風險、經營風險等。按大類就是兩類,即戰略層面的風險和經營層面的風險。管理舞弊風險只是合規風險中的一個方面。將風險評估的對象定位為管理舞弊風險只能算是一種審計策略,只是注冊會計師在管理層舞弊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在審計實務中運用的一種審計方法,不宜將其作為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定位。

3.重大錯報風險的提法混淆了風險評估的對象和結果

許莉(2005)認為,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無論是所謂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都是指被審計單位可能帶來審計風險的風險,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就是指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這一提法混淆了風險評估的對象和結果。是否存在重大錯報風險是審計人員通過風險評估后進行職業判斷的結果。將一個職業判斷的結果作為風險導向審計“風險”的定位顯然不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區分并不在于審計風險模型用“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取代了“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而是強調了“自上而下”和“風險導向”的原則,強調既要有“森林”也要有“樹木”。不能就報表而審計報表,要站在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視角來看報表。作為風險評估的結果,“重大錯報風險”的提法可以運用于注冊會計師財務報表審計中。但是站在內部審計的視角,就不僅僅是錯報的風險問題,而是企業全面風險的問題。在第17號準則《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第十七條中就有規定:“審計風險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重大差異或缺陷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異或缺陷的可能性;——是檢查風險。是指審計人員未能通過審計測試發現重大差異或缺陷的可能性。”這里的“重大差異和缺陷風險”可以對應于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中的“重大錯報風險”,它也是內部審計人員風險評估后的結果。雖然內、外部審計在風險評估的結果上用詞不同,但是風險評估的對象都是“企業全面風險”。基于此,建議將第17號準則中的“重大差異或缺陷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異或缺陷的可能性”表述改為“重大差異或缺陷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全面風險管理中存在重大差異或缺陷的可能性”。

4.治理系統風險就是企業全面風險

趙德武等(2006)認為是治理系統風險(含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并指出公司治理是針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而內部控制針對的是企業中低層人員。根據內部控制職能論,公司治理也需要運用控制職能,不可能只是對企業中低層人員的管理才需要內部控制,只要是管理就需要控制。撇開此點不論,趙德武等(2006)的治理系統風險也涵蓋了企業全面風險,企業全員參與并受控。一般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涉及公司高層管理,那么,可以認為企業管理涵蓋公司治理。但事實上,企業管理與公司治理的邊界并不清晰,在早期企業中,或者在現代小企業中,一般就叫企業管理,而很少稱之為公司治理。只是自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發表《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提出“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命題以來,理論界才逐漸有了公司治理之說,公司治理才逐漸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但是公司治理從本質上講仍是企業管理,管理的職能仍然適用于公司治理之中。如果把公司治理泛化,使其包括中低層人員參與的日常管理,則公司治理可以等同于企業管理。趙德武等(2006)采取的正是這一做法,而企業管理就是風險管理。因此,治理系統風險就是企業全面風險。

基于以上認識,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應該定位為“企業全面風險”。相應地,就內部審計而言,風險導向審計是指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為有效履行其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基于對企業全面風險的評估,針對重大差異或缺陷風險,制訂和實施的一整套審計方法。

三、風險導向審計與全面風險管理的關系

1999年6月,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理事會批準了關于內部審計的新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來評價和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與此同時,《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IPPF),并于2001年正式實施。新的框架在內容上全面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內部審計進入風險導向審計階段。2004年9月,COSO《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將其1992年、1994年修訂的內部控制框架發展為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強調了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立即做出反應,于當月29日,以立場公告(Position Statement)的形式《內部審計在全面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報告,明確指出: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在于,客觀地保證董事會在企業風險管理活動的作用得以有效發揮,為保證關鍵經營風險被恰當地為管理提供幫助,并保證內部控制系統有效運行。具體包括:為企業風險管理過程提供保證;為正確識別風險提供保證;評估風險管理過程;評估關鍵風險報告和評價關鍵風險的管理。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從2005年底以來,力推內部審計從“以真實性、合規性為導向的財務審計為主”向“以財務審計與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管理審計并重”的方向全面轉型。內部審計應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作用,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這已日益成為中國內部審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

那么,內部審計該如何有效發揮其在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呢?如前所述,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應該被定位為“企業全面風險”,這就為內部審計發揮其應有作用找到了切人點,也為風險導向審計與全面風險管理之間的聯系建立了內在基礎。風險導向審計與全面風險管理存在的聯系和區別表現為:

1.二者之間的聯系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對象是企業全面風險,而風險導向審計中所評估的風險就是企業全面風險。企業推行全面風險管理是基礎,而風險導向審計是保障。風險導向審計通過對企業全面風險的評估,提出進一步改進措施,為全面風險管理的有效實施出謀劃策。同時,內部審計部門也可以通過對企業全面風險的評估合理分配審計資源,將審計的重點放在風險較大的領域,從而更好地提供增值服務。

2.二者之間的區別

(1)實施主體不同。全面風險管理是在企業董事會的戰略決策和領導下,為實現企業戰略和經營目標,由企業管理層組織實施、全員參與的經營管理工作。風險導向審計是在企業董事會的領導下,由內部審計部門組織實施的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進行監控的工作。

(2)內涵不同。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管理過程,而風險導向審計是一套審計方法。

(3)風險導向審計既以全面風險管理為基礎,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評估對象是企業的全面風險。企業管理越規范,開展全面風險管理的水平越高,相應地,內部審計部門開展風險導向審計的基礎也越好,對風險的評估會更為準確,審計工作更為有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企業不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內部審計部門就無法開展風險導向審計工作。企業管理就是風險管理。因此,無論企業是否推行命名為“全面風險管理”的管理舉措,事實上都是在進行風險管理,只不過推行“全面風險管理”會使得企業管理工作更加規范,更能全面識別和防范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審計方法,不依賴企業是否推行全面風險管理制度而獨立存在,這一方法的優點主要有:一是有利于合理配置審計資源;二是能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當然,歸根結底是第二點,因為只有通過風險評估找到“重大差異或缺陷風險”,才能合理配置審計資源,才能指出企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從而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內部審計提供增值服務的對象是企業的管理層,提供增值服務的水平如何體現的是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如果企業風險管理水平較差,內部審計人員將會很容易指出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反之,則對內部審計人員提出了挑戰,很有可能難以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這就說明,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運用的關鍵在于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認識,而不在于企業推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實際情況如何。每一個內部審計人員都應該形成一個對所在企業規范的全面風險管理的總體把握,這是開展風險評估的基準線。在此線之下的,就存在差異和缺陷,需要改進。當然,這條線如何定,體現了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因此,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實施給內部審計人員帶來了挑戰,其必須具有全面評估企業風險管理狀況的水平。這樣看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中,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風險進行評估時,企業風險管理的標準自存在于內部審計人員心中,并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業務范圍的拓展而改變;其標準只能比企業現行的全面風險管理水平更高,至少不能低,這樣才能提供增值服務。因此,風險導向審計具有相對獨立性。

(4)二者對風險的評估結果不完全相同。如表1所示,二者對風險的評估結果有四種組合。二者都評價為高,說明這是一個高風險的領域,管理部門和審計部門均認為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管理和審計。二者都評價為低,說明這是一個低風險的領域,管理部門和審計部門均認為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管理和審計。在呈現高低組合的情況下,若風險導向審計評價為高,全面風險管理評價為低,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管理人員水平低,應該識別的重大風險沒有識別出來;另一種是審計人員水平低,本無風險卻認為有重大風險。若風險導向審計評價為低,全面風險管理評價為高,則一種解釋與前同;另一種解釋是,確實是高風險的領域,但通過管理部門的風險管理,風險降低了,審計人員認為風險管理有效,將其評價為低風險的領域。

風險導向審計與全面風險管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得人們產生了理解上的歧義,有必要對此加以分析。上述研究結論為進一步提出風險管理相關內部審計準則的修訂建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風險管理相關內部審計準則的修訂建議

由于現行內部審計準則是以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所以整個準則體系,從《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到《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和《內部審計實務公告》,都與風險管理相關。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僅探討其中與風險管理直接相關的幾個具體準則,包括:第5號《內部控制審計》、第12號《遵循性審計》、第16號《風險管理審計》、第21號《內部審計的控制自我評估法》、第25號《經濟性審計》、第26號《效果性審計》和第27號《效率性審計》等準則。

這些準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總體層,包括第5號《內部控制審計》、第16號《風險管理審計》和第21號《內部審計的控制自我評估法》;二是具體層,包括第12號《遵循性審計》、第25號《經濟性審計》、第26號《效果性審計》和第27號《效率性審計》。

1.總體層次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準則修訂的建議

首先,第5號《內部控制審計》和第16號《風險管理審計》這兩個準則可以合二為一,因為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涵義相同,所以不需要分別制訂兩個準則,可以用一個準則來涵蓋這兩個準則所包括的內容。也可以考慮為新修訂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制訂一個《風險評估》實務公告,將現行《風險管理審計》準則中的內容涵蓋在內。

其次,第21號《內部審計的控制自我評估法》與新修訂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之間的關系要理順。《薩班斯法案》頒布以后,美國上市公司管理層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控制審計成為法定要求。依《薩班斯法案》成立的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先后制訂了第2號和第5號審計準則來規范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審計。2007年6月的取代第2號審計準則的第5號審計準則命名為《與財務報表審計相結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同年,美國證交會(SEC)《管理層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指引》,對上市公司管理層內部控制自我評估進行規范。中國財政部等五部委為加強內部控制監管,也于2010年4月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含《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

PCAOB第5號審計準則和中國五部委《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都是內部控制審計準則,是站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立場做出的規范。而SEC《管理層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指引》則是對管理層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規范。與之對應的是中國五部委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這一指引的正是為了規范審計部門開展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工作。那么,在中國監管當局已經內部控制相關規范的背景下,第5號準則《內部控制審計》該如何修訂?第21號準則《內部審計的控制自我評估法》該如何定位?

在中國五部委《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后,按要求必須執行的公司,其審計部門每年都要對內部控制進行自我評估,其董事會要據此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內部審計部門進行自我評估的標準就是《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因此,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對第5號準則《內部控制審計》修訂時,有必要吸收和借鑒《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的規定,以便于內部審計人員同時遵循這兩個規范的要求。而第21號準則《內部審計的控制自我評估法》則是規范企業內部管理人員進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準則。評估的主體是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內部審計部門主要扮演組織者和咨詢專家的角色,所以在標題中不宜突出內部審計的作用。建議將題目改為《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以示與《內部控制審計》準則相區別。同時,在行文中,要避免出現內部控制審計的說法。若有,相關條文也應該直接與《內部控制審計》準則銜接,不宜再行做出規定。

2.具體層次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準則修訂的建議

具體層次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準則修訂主要是要理順它們與新修訂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之間的層次關系。從層次關系來看,它們與新修訂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之間是主從關系,《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居于主導地位,具體層次風險管理審計準則居于從屬地位,其相關規定不能逾越《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同時要明確,第12號《遵循性審計》準則是為了防范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中的合規風險;第25號《經濟性審計》、第26號《效果性審計》和第27號《效率性審計》準則是為了防范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中的經營風險。也就是說,“3E”審計并非游離于《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之外,它是《內部控制審計》準則的延伸,是對《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中為防范經營的效率與效果風險和合規風險而開展的相關審計工作的具體規范。審計人員在年度內部控制自我評估時,應該運用具體層次風險管理審計準則的要求,全面評估企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而在日常審計工作中,則可以就某一部門、某一業務、某一流程、某一項目分別運用《遵循性審計》、《經濟性審計》、《效果性審計》和《效率性審計》等準則進行專項審計。

這樣看來,新修訂的總體層次的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準則有兩個,即《內部控制審計》和《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具體層次的準則有四個,分別是《經濟性審計》、《效率性審計》、《效果性審計》和《遵循性審計》。同時,建議從總體層次到具體層次連續編號,或借鑒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編號方式進行分類分層編號。此外,還可以制訂幾個相關的實務公告,如《風險評估》、《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等。

參考文獻:

伯利,米恩斯.2005.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M].甘華鳴,羅銳韌,蔡如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2008.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S].

陳毓圭.2004.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J].會計研究(2):58—63.

法約爾.1982.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周安華,林宗錦,展學仲,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玉廷.2010.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讀[J].會計研究(5):3—16.

王澤霞.2005.論風險導向審計發展創新:管理舞弊導向審計[J].會計研究(12):49—54.

謝榮,吳建友.2004.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發展[J].會計研究(4):47—51.

謝志華.2007.內部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關系與整合[J].會計研究(10):37—45.

篇10

關鍵詞:郵政儲蓄銀行;風險管理: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92(2010)03-0064-02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是指商業銀行通過風險分析、風險預測、風險控制等方法,預測、回避、排除或者轉移經營中的風險,從而減少或避免經濟損失,保證經營資金乃至金融體系的安全,經營管理的核心是風險管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融資需求的不斷增加,中資金融機構網點規模的加快擴張,我國金融業的競爭變得異常的激烈。因此。剛剛成立不久的郵政儲蓄銀行如何從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經營管理風險,建立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是郵政儲蓄銀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革和發展的關鍵。

一、風險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分設機構模式存在弊端,不利于銀行經營管理。郵政儲蓄銀行天津分行分設過程中,按照其總行設定的模式把分支機構分為郵儲銀行自營機構、共營機構、郵政網點三種,從而形成了目前部分機構銀行與郵政混業經營、雙重管理的特定模式。郵儲銀行對自營機構控制力相對較強,而對于郵政公司和郵儲銀行雙重管理組建的共營網點,只有行長由郵儲銀行選派,業務由郵儲銀行指導,工作人員仍由郵政公司管理,這種雙重性管理模式職責不清,隨著業務的發展,矛盾將逐步顯現,風險隱患也越來越大。郵政網點存在混業經營和混業管理問題,在經營理念上先“主業”后“副業”,但工作人員承擔的副業任務非常繁重和龐雜,這種現象郵政儲蓄銀行無權干預,對其內部風險控制的難度很大,也勢必影響郵政儲蓄業務的健康發展。

二是內控制度和機制相對滯后,不適應風險控制要求。郵政儲蓄銀行天津分行成立后,在內控制度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相繼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了由風險合規部、審計部及各業務部組成的內部控制框架,但在內控操作流程科學化、崗位職責規范化、執行制度縱深化等方面仍有待加強,仍然有內控“盲區”。主要表現在內控制度建設與業務快速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部分制度規定和崗位職責滯后、缺失、不當,漏洞較多,授權設置不符合規定,達不到商業銀行規范化管理的要求。

三是內部監督制度不完善。缺乏足夠的監督制約機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經過內部整合,在分行一級設立了風險合規部和審計部,在一級支行配備一名專職風險管理人員負責操作風險管理工作,一個風險管理員。目前在原有小額質押貸款的基礎上。部分商業信用貸款業務以及新的資產業務已開展起來,而新資產業務的開拓與配套政策實施缺乏同步性,而郵政儲蓄機構內部稽核部門及人員。地位不超脫,職能不獨立,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先天不足,柜員在辦理業務過程中,復核人員只負責對辦理業務的金額,有關單據填制的規范性進行監督,綜合柜員負責對特殊業務的授權管理,事后監督人員主要負責網點賬務的核對。事后監督環節和稽核環節監督內容相重合。復核環節和事后監督環節職能交叉,致使稽查人員只注重常規監督,無法對業務單據的真實性、業務的合規性進行有效的監督,而對業務的監督環節重點僅依靠內部稽核部門,對其分支機構業務進行常規監督,明顯存在不能適應新的資產業務檢查需求,無法對新資產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進行有效監管。

四是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不利于業務發展。一是一部分從業人員為勞務工,學歷層次和工作能力不高,特別是有從事金融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很少。二是縣域偏遠網點基本上是郵政儲蓄網點,從事儲蓄工作的人員很少,一般3~5人的網點,其中有2~3人還兼職從事郵政及匯兌業務,而同檔次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基層分支機構人數大多在10人左右,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較高并且工作經驗也比較豐富。三是銀行高級管理人員缺乏,業務素質亟待提高。

五是郵政儲蓄銀行至今沒有一套完整的科技體系,各項業務計算機網絡系統還設在郵政公司信息科技局網絡系統營運中心,調查發現,各網點計算機在業務操作、網絡傳輸過程中一旦出現故障,只能等待郵政公司科技部門人員來進行檢修,這樣既影響銀行機構對外營業、對外服務的形象,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二、建議與對策

(一)內部管理方面

一是完善內控機構建設,解決風險管理體系多元化問題。加強獨立于郵政公司之外的組織體系、內控制度、風險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管理和監督,使其盡快符合現代銀行經營管理要求。這樣既有利于郵政儲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也有利于其金融風險控制能力和業務拓展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二是徹底解決分賬核算問題,確保郵政儲蓄銀行順利發展。進一步理順郵政公司與郵政儲蓄銀行關系,全面掌握郵政儲蓄業務整體情況,統一營運標準,規范核算操作標準,合理確定各項成本費用的分攤比例,準確核算郵政儲蓄的收入和經營成本,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郵政儲蓄業務經營情況,才能保證郵政儲蓄銀行順利的發展和壯大。

三是充分發揮資金優勢和網點優勢,不斷拓寬資金營運渠道。在逐步探索發展小額信貸業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批發”業務,不做直接面對企業的貸款業務,只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做直接銀團貸款或間接銀團貸款。以獲取利差。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其網點遍布城鄉的優勢,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例如發展各種業務,包括保險、水電費、代繳稅款業務、“郵證通”、工資等業務。

(二)機制建設方面

一是要改善郵政儲蓄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隨著郵政儲蓄銀行業務不斷的發展。作為全面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控制環節――決策層和高級管理層,應著力推進全面風險管理,董事會設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應在具體運作、制約機制上根據全行風險控制情況,負責制定、執行內部控制程序,從整體上對全行經營管理風險的控制和管理負責,構建以風險管理委員會為核心的全行經營風險管理體系,這樣才有助于對全行經營風險實行有序、規范的動態分析和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風險防范環節的權限控制、整體運作和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