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模式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旅游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村旅游模式

篇1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策

一、重慶鄉村旅游資源基礎及市場規模

鄉村旅游是一種以傳統的農業經濟和鄉村資源為基礎,以城市居民為巨大潛在市場,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欲望為目的的旅游產品。傳統的農業資源借助這種產品能夠實現更高的附加值。重慶自古就是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之地,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底蘊和社會人文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旅游資源。從田園風光、鄉村聚落、鄉村建筑到農耕文化、民風民俗、節慶文化;從農業觀光到農產品品嘗、購物;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現代化高效農業等等,均有可開發的旅游資源和旅游景觀,為重慶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重慶具有區別意識的鄉村旅游自2000年才開始自主發展,現已具有一定的規模。2006年,重慶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總人數達1676萬人次,占全市國內旅游接待人次數的24.69%,實現直接旅游總收入9.3億元。目前,全市共有鄉村旅游景區(點)數2470個,客房數總量74208張床位;全市被命名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單位共12個;直接吸納農民就業人數5.3萬人,間接提供勞動就業崗位12萬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農業游客總量將達到1850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1%,預計約占當年全市國內旅游總人次的18.5%,重慶鄉村旅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二、重慶鄉村旅游市場發展模式及其面臨的挑戰

鄉村旅游發展具有強大的綜合帶動、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輻射功能,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載體。目前,重慶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大致有五種:(1)農家樂及鄉村飯店發展模式。重慶鄉村旅游發展主要以農家樂作為載體,全市的“農家樂”數量已多達3650余個,年接待游客量達到1000余萬人次,占重慶鄉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還有部分鄉村飯店在傳統農家樂基礎上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一小時經濟圈”區域。(2)生態及高科技農業園模式。該模式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發展勢頭良好,是重慶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慶市現代農業園區(渝北)、重慶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區(北碚)、重慶市農業科技博物館、巴南區百里生態農業經濟長廊、萬州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園等。(3)森林公園模式。該模式是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原始形態。主要分布于南岸區南山、沙坪壩歌樂山、北碚縉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園等。(4)古鎮民俗節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級歷史文化古鎮和民族風情村,如重慶美麗鄉村嘉年華、土家族擺手舞節、墊江牡丹節、三峽柑桔節、永川茶竹文化節、北碚靜觀臘梅節等。(5)景區帶動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剝離出來,吸納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區經濟的互動發展。如南岸南山片區、長壽戶片區、武隆仙女山片區、金佛山片區、東溫泉片區等均屬這種模式。

重慶是擁有8.2萬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萬人口的年輕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的二元結構十分明顯。目前,重慶發展鄉村旅游面臨著以下問題:(1)鄉村旅游模式發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務產品不齊全。目前,除農家樂模式較為成熟外,其他鄉村旅游模式如生態農業園、森林公園、民俗節事旅游等在產品規劃、建設、包裝、宣傳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不能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2)鄉村旅游產品檔次較低,鄉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鄉村旅游產品無法反映農事農藝、鄉村生活、鄉土習俗、勞作體驗等鄉村核心文化內涵,更缺乏具有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動內容。(3)鄉村旅游產業效益不高,經濟聯動效應不明顯。鄉村旅游理應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慶市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還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拉動作用不夠充分。

三、重慶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建議

首先,因地制宜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引導鄉村旅游向優勢地區集中。加強“一圈兩翼”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分類指導和協調,架構“一環四走廊”的都市田園型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旅游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積極推進“渝西經濟走廊”鄉村旅游發展,加速推進渝東南“烏江畫廊/武陵山區”新農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產品從“單一”向“個性化”轉型,旅游經營從“單體”向“規模化”升級。

其次,深入挖掘鄉村文化體驗性內涵,創造差異化的特色品牌項目。充分利用鄉村旅游主體行為上的參與性特點,在鄉村田園風光景觀意象和農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開展生態型農業觀光園,讓游客參與農作勞動,體驗農事之趣;針對鄉村旅游文化層次上的高品位性特點,挖掘鄉村民俗文化意象,設立民俗風情區,開展一系列游客參與性較強的民俗文化體驗恬動。

第三,維護鄉村景觀的原真性,避免出現圍城效應,確保重慶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者參與鄉村旅游活動,貪圖鄉村特有的鄉土文化,他們所荷載的異域文化會與鄉土文化產生互動過程,有時在很大程度上會誘發鄉村固有文化的演化與變遷。這會破壞鄉村的原真性意象,從而降低鄉村吸引力,最終導致鄉村旅游根基的動搖。因此,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來維護鄉村特色景觀的傳統性和原真性;必須認真貫徹“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服從保護”的旅游業發展方針,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走生態文明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馮淑華沙潤: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測評模型——以江西婺源為例[J].地理研究,2007(5)

篇2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中國古村大會主席、中國鄉村旅游年度人物。

古村落是農業文明的結晶。清新空氣,阡陌交通,草戶竹籬,磚墻石瓦是城市人心中對美好鄉村生活的向往,是內心深處無處安放的深厚鄉愁的寄托。然而,高速的城鎮化發展,不可逆的現代化過程,一些過時的法律法規等都在加速古村落的消亡。如何傳承與發展、保護與開發中國古村落是每一個致力于鄉村發展的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傳統村落為什么快速的消失

中國過去的十幾年里,每天有三百多個村落在消失,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現象。為什么會如此?一是現代性的后果,即使沒有旅游開發,沒有新農村建設,鄉村也會消失,這是不可逆的現代化過程。現代性的特征很多,比如說工業社會、城市化、機械化、商品化。將古村變成一個旅游產品、旅游商品,這種商業化的過程有一些專家不能接受,但是它是一個現代性的趨勢。二是政治服從,土地管理法和住建部門推行的“一戶一宅”“拆舊建新”等政策帶來不良的后果。 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所以我們村落面臨著大量快速的消失,這個是最頂層的問題,必須從完善法律做起。三是地方政府財政的驅動。四是農民的房子和地分開,這種設置所帶來的沖突。全國性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來勢兇猛,不可逆轉,加上特殊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說物權不明確的制度,才是古村面臨滅頂之災的系統原因。

城鎮化吸引大量人口移出鄉村,強勢工業化占用大量農地,城鎮數量劇增對應鄉村聚落衰落。同時,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一戶一宅的規定,農民沒有足夠的自,使得拆舊建新屢見不鮮,最終傳統古村落的文化景觀遭到破壞。

活化,一種古村保護途徑

為什么要保護古村?它有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城里人已經沒有文化傳統了,一些人進城以后就會“生病”,鄉村是城市人吃的藥,所以必須把文化基因給保留下來。中國所有的文化景觀,文化內涵都必須從鄉村中挖掘。農村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大基因庫所在地,它的生態作用和經濟作用是它受保護的重要原因。就像馮驥才老師說的那樣,保護古村鎮,不僅僅為了發展旅游,還有其他社會和文化價值。

鄉村應該怎么保護呢?活化,是古村落可持續的一種保護途徑。被動的、排他性的保護是無法真正保護鄉村的。農民不答應,當地政府不答應。為什么要活化?過去的觀念做法已經落后,遇到很多的挑戰,很多的問題。活化工作首先面臨的是傳統觀念和現有法規的阻礙。根據現有文物保護法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物是不可以作為商業經營使用的(2015版《文物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國有文物場所不得企業化運營,這與目前中央推行的國有資源、資產的高效持有、保值增值、提供國民更多“社會共享”要求背道而馳。只允許文物管理所、國有博物館、觀光游覽場所三種利用途徑而一味排斥兼容性、多功能的其他使用途徑和方式,既不符合歷史上文物建筑及其功能空間的真實狀態,扼殺其長期以來的豐富多樣的使用方式。

鄉村旅游,最佳活化式保護模式

中國已經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遷移居住到了城市里。中國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和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現在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達到國際經驗所說的休閑度假需求的指標線。中國私家車已經超過一億輛,自駕游成為鄉村旅游巨大的市場客源。“自駕游應該去哪兒”,最好的去處是鄉村。 隨著大規模、高速度城鎮化、現代化,古村鎮越來越稀缺,越多保留鄉村要素而非現代城市要素的古村,越符合現代都市人的精神需求,通過鄉村旅游來保護古村鎮是最好的活化方式。過去的鄉村旅游不怎么火,因為我們都是觀光旅游。而現在城市人鄉村度假的需求日漸增長,所以當鄉村旅游從觀光旅游變成度假旅游的時候,鄉村就活了。

其次,公共政策越來越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包括把鄉村旅游作為政府精準扶貧的方式。中央政府發了很多文件,比如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等。同時,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投資商、當地農民、NGO、媒體,逐步認識到古村鎮所具有的廣泛的公眾價值認同和懷舊消費需求,人們才開始將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法律法規硬性規制的拆舊建新的腳步放慢或停下來。

在古村里面開展旅游,很多人擔心保護與建設產生沖突和矛盾。其實只要觀念更新、方法得當、投資到位、管理跟上,這個矛盾是可以避免的。正如清華大學羅德胤教授所說:“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并不矛盾,現代元素進入古村落,對滿足村民的基本生活條件來說,是有必要的。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可以通過成熟的技術‘藏著掖著’進入古村落,比如掩在地下、埋在墻里……”。就連一直對旅游開發懷有高度警惕的馮驥才先生也認為:“古村落里面的居民要能過上很好的生活,才能留下他們……村落首先是中國農業社會里一個生產、生活的基本單元,生產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要把保護和發展結合在一起”。

有些人擔心旅游會帶來古村鎮的破壞,恰恰相反,是鄉鎮旅游阻止了“一戶一宅、拆舊建新”法律和政策措施的一刀切帶來的掃蕩式的古村落大破壞、野蠻拆遷。古村落所具有的鄉村觀光旅游、鄉村度假旅游、鄉村文化遺產旅游等經濟價值,給了傳統村落一線希望。正因為古村鎮具有一定的旅游經濟功能,使其避免了在高速城鎮化過程中的“拆舊”厄運。

篇3

鄉村旅游的發展初期是屬于自發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雙休日到附近的農村旅行,以一日游為主,旅游方式簡單,主要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強。鄉村旅游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現在進入了自覺階段。

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一)國際鄉村旅游發展形式

1.休閑、觀光、度假旅游。歐美發達國家的旅游者喜歡到鄉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風景優美、遠離喧囂城市的農村甚至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修養身心,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許多旅游者住在當地農民的家里,和他們一起生活,吃著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農場里勞動。例如在美國西部的許多農場,都有為那些來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設施,這些旅游者還可以和農場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農產品。在勞動中,他們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增加感性認識。

2.鄉村民俗文化旅游。這種模式下的鄉村旅游主要是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游人在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還體味著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民族文化。參與這種旅游的消費者群體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他們來到鄉村主要是體驗和欣賞傳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在工業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沒。來到鄉村的旅游者是要以發現的眼光去尋覓傳統的文化和古老的習俗。比如鄉村的民居、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流傳著的鄉村戲曲、武術、雜耍等。對于這些旅游者來講,到鄉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獲取高層次生活的需要。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更高檔次的旅游方式。國際上開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鄉村旅游模式,即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范式。

3.農業旅游。“農業+旅游”式的鄉村旅游現在正成為許多地方和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又一個模式。以旅游帶動農業,以旅游促進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生產和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使農業和旅游業的相互促進,既能夠增加旅游業收入又帶動農業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據預測,歐洲每年旅游總收入中農業旅游收入占5%~10%。僅法國鄉村旅游每年可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于法國全國旅游業收入的1/4。

4.生態鄉村旅游。把生態旅游和農業旅游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園,用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種植與管理。旅游活動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旅游者通過在農業園內生活,參與農業園的勞動。并且可以通過購買或者租賃的形式在農業園內選擇一塊土地,自己種植一些農作物。有的國家的生態農業園非常大,形成一個聯合體,鄉村旅游活動都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進行生態農業旅游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波蘭。波蘭的生態農業旅游區的面積超過了4000公頃。

(二)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最初是一種自發型的,沒有具體的模式和組織運做,是在探索中不斷發展。最初的鄉村旅游者主要是國際游客,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傳統的旅游熱點,而是到一些比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開發的地方去旅游而且樂此不疲。他們喜歡到中國的內陸和邊遠地區,尤其是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無法體會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習俗,而在上述地方卻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到鄉村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鄉村旅游”這個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并且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鄉村旅游熱點地區。例如江蘇的周莊、同里、烏鎮等以江南的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鄉生活方式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皖南黟縣的南屏、歙縣的鄭村(棠樾牌坊群)、徽州的湯口等村落生產紙、筆、墨等工藝品,以傳統的制作手藝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幾個地方的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以外,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地尚未開發,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些尚未開發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邊窮的地方,那些地方農業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為外界所知。但是當地的風景卻十分優美,并且得以保存了眾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后發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以鄉村旅游帶動扶貧工作,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模式。以貴州省為例,貴州省大約有8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經濟水平比較低。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貴州省提出“以旅游促進對外開放和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創造出四個主要旅游扶貧模式:一是景區帶動,如黃果樹景區就帶動四周村寨的農民脫貧致富。二是發展村寨旅游。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鎮山村等,旅游成了這些村寨經濟發展的支柱。三是企業加農戶生產旅游產品。如臺江民族刺繡廠,帶動千家萬戶在搞民族刺繡蠟染。四是把旅游當作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如荔波、施秉,縣域經濟的發展靠旅游。據不完全統計,到底,貴州農村有53.2萬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擺脫了貧困。

鄉村旅游從發展層次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基礎層次

以觀光度假休閑為主,吸引物主要是鄉村幽靜的環境、秀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和較為緩慢的生活節奏。鄉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體驗鄉村勞作、了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回歸自然的最佳方式。這種以觀光度假為目的的國外游客大多數是來自經濟發達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較高。因此基礎層次的鄉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穩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較高。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表明,有70%游客采取鄉村旅游度假的方式,更有超過15%的旅游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地大多數是以觀光為主。參加鄉村旅游的國內游客,絕大多數是為換個環境來度過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農村旅游,出游的時間也都比較短,一般是利用雙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兩天的時間。

(二)提高層次

注重鄉村旅游的內容和文化內涵。鄉村旅游內容要廣泛而富有特色。在國內客源市場上,許多游客對于農業生產活動很有興趣。“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和采摘各種農產品的旅游很受歡迎。

除了以在農田里耕種、采集等方式讓游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之外,傳統的制作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物加以發揚。天津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濰坊的風箏、手工造紙以及各種刺繡、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文化依托。例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生產制作就成為澳大利亞文化的重要組成,澳大利亞葡萄酒業已成為重要的鄉村產業。并且由此產生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旅游。

在提高鄉村旅游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物就是鄉村所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風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巍峨氣派的鄉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鎮村古塔,村邊的土地廟等等,是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鄉村居民生活。還有一些民俗活動也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一些鄉村風俗習慣像我國各地的鑼鼓戲、舞獅子、扭秧歌、祭祀谷神等,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引力點。

(三)可持續發展層次

鄉村旅游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世界保護聯盟(iucn)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不損耗或破壞資源的情況下所允許的開發過程。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旅游的發展有的是依托美麗的自然風景,有的是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珍貴的傳統文化,有的是以生態農業園區來開展旅游活動。農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帶”,因此才能夠保持一些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但是這些也相對脆弱,而開發旅游,會不會給相對落后的農村帶來沖擊,從而導致農村生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傳統文化的解體?在貴州省早期開發的一些鄉村旅游地就曾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方便游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圍建立起洋樓,往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耳邊到處可以聽見山歌對唱。如今卻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

篇4

[關鍵詞] 新農村 建設模式 鄉村旅游

一、江蘇新農村建設現狀

1.新農村建設的提出與實踐

自2005年以來,關于新農村建設研究是全國各地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對于新農村建設,做了很多嘗試,并形成眾多建設模式。在農村社區發展模式上,我國創造了以華西村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柳市鎮為代表的溫州模式,以深圳萬豐村為代表的萬豐模式,以河南為代表的模式,以遵義市鎮隆村為代表的鎮隆模式,以長溝沿村為代表的鐵嶺模式,以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為代表的興十四模式等。江蘇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但不論選擇構建何種模式,都必須遵循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2.江蘇新農村建設困境

2006年江蘇省2.7萬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創辦各類企業8927個,帶動9.1萬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不容置疑,江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農民持續增收有一定的難度。目前江蘇農民增收主要途徑:一是勞務輸出。在未來勞務輸出的空間有限:(1)勞動力轉移,農村現形成大量留守人員,以及留守兒童教育等;(2)科技進步,企業對于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技術水平很難跟上其要求;(3)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增加,使得企業勞動力優勢明顯降低甚至不復存在,尤其鄉鎮企業;(4)企業發展存在容量及邊界的瓶頸。二是支持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提高經營性收入。其次,區域發展差距,南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縮小差距任務仍很艱巨。目前已達全面小康的縣(市),均名列全國百強縣的前50強,而未達小康的縣(市)中,不少地區的人均GDP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社會結構失衡、城鄉二元化格局、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依然存在。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老人婦女,而且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家庭內部的很多矛盾很難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松懈、制度渙散、文化生活缺失;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日趨復雜。

二、發展鄉村旅游與江蘇新農村建設互動

1.發展鄉村旅游,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國內外經驗證明,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互動,可以增強旅游吸引力,增加外來游客的駐留期,拉動旅游消費,促進旅游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省鄉村旅游區(點)能夠向游客提供的農產品、自制工藝品和深度加工農產品等品種已經多達數百個,其中一大批已經成為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從2003年~2006年上半年,僅蘇州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5億元,接待旅游者2100萬人次,培育了以農家樂、漁家樂和農業旅游示范點為代表的各類鄉村旅游區(點)300余處,建成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5家。

2.能夠順利轉移農村勞動力,緩解社會結構失衡、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

“九五”以來,我省旅游從業人員總數年均遞增8.9%,比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幅高5.8個百分點。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的興起,還轉移了大量企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目前全省間接旅游從業人數已突破325萬,僅蘇州市鄉村旅游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間接就業人員5萬人。2005年,江蘇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12.5148萬人。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之際,充分利用旅游業的就業優勢。通過開展旅游活動,引進城市資金,發揮旅游增量資源價值,增加新的就業渠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改變農村破舊的面貌、穩定農村社會、緩解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層組織渙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促進江蘇的新農村建設。

3.新農村建設的同時也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巨大的驅動作用。同時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數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又會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商業環境,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這樣,形成以鄉村旅游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互動機制。

三、江蘇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稟賦

2006年度江蘇旅游國際旅游接待445.1921萬人次,外匯收入278664萬美元,國內旅游接待19935.7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012.15億元。到2010年,預計旅游增加值達到21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發展鄉村旅游進入壁壘相對較低

江蘇鄉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島嶼灘涂、果林苗圃、鄉居民宅以及獨特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優勢自然生態資源、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場景和濃郁的鄉風民俗等人文民俗資源,已經突破初期單一的“農家餐”、“農家樂”模式,開發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風情欣賞、自助農莊和農業主題公園等多種旅游項目,產業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江蘇旅游業的自身特點看,旅游行業屬于服務貿易業,不存在產業雷同也不容易被壟斷。因此,旅游業是一個市場準入較為寬松的行業,貿易壁壘比較少,同時鄉村旅游企業所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同其他(如工業)企業要求相對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為其提供條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為居民出行、購物和休閑提供了便利,對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1.1%;2006年江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6%。居民家庭文教娛樂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國對法定節假日調整,形成了“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連休7天的長假。2007年進一步調整,總天數不僅有所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歷除夕等民族傳統節日還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職工帶薪休假規定,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時間和經濟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可進入性強

2003年~2005年,江蘇累計建成通車農村公路4.1萬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級公路通達率達到93%,2006年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大中橋梁1050座,鄉鎮衛生院改造、鄉村綜合文化站室建設和以“三清一綠”為重點的環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間,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全面實現縣到鄉通二級、鄉到鄉通三級、鄉到村通四級的發展目標,逐步把農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村居住點,實現真正的“村村通”。

4.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其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2006年江蘇鄉村勞動力2656.80萬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人數為1518.19萬人(包括地域轉移和產業轉移),目前還有約560萬人需要轉移,可供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僅有175萬人,且技能素質,年齡性別結構、文化層次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日趨專業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農村發展旅游業,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鄉村旅游業就業崗位層多面廣,所需技術相對難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訓就可上崗工作,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化。一旦鄉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江蘇農村地區的重要產業后,就可以實現當地勞動力的長期甚至永久轉化。

綜上所述,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按農村實際和旅游經濟規律辦事,發揮農業和旅游兩個行業的優勢,著力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因素。具備資源稟賦的鄉村發展旅游,構建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江蘇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拓展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效率與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素琴: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模型[J].濟論壇,2007.1:P122~124

[2]江蘇省旅游局:統計局.2006年江蘇省旅游業發展統計公報,jssb.gov.cn/sjzl/tjnj/2007/nj00/nj0006.htm

篇5

關鍵詞:鄉村旅游;市場營銷;模式創新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鄉村旅游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不同地區多樣式的鄉村旅游成為當前我國當前旅游市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發展前景廣闊。

一、鄉村旅游概念與特點

1.鄉村旅游概念

在現代人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鄉村旅游逐漸發展起來。所謂的鄉村旅游,就是指以旅游者各種形式步入到鄉村野居的旅游模式,這一旅游模式具有“環境的生態化”與“樣式的多元化”特點。所謂“環境的生態化”,是指鄉村旅游的目的地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一般可以劃分為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指自然生態的形式,如農村田園采摘游,在生態環境下,旅游者可以品味到大自然的氣息,感受到都市文明所不曾擁有的生命力;另一種則是人文生態形式,如民間古居游,在民間古居游中,旅游者可以對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風土人情、民情風俗等有所了解,從而感受到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

鄉村旅游是在當前社會文明進步、都市人們休閑需求高漲的前提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模式,鄉村旅游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整合旅游資源、開拓旅游市場、提高旅游者知識品味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特點

(1)形式的多樣化

當前的鄉村旅游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各地的鄉村旅游出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諸如民俗風情游、農村田園采摘游、民間古居游等都如雨后春筍般繁榮起來,在此過程中,旅游者可以認識不同的民俗風情、體驗農民勞作的辛苦、感受古代文明的偉大;

(2)發展的高速化

鄉村旅游歸屬于旅游產業的的范疇,其產生具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產業轉型的需要,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為滿足旅游消費群體的多元化的需求,鄉村旅游成為旅游產業的一支新生力量,贏得了都市旅游者的歡迎;二是現代都市群體的心理需求,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收入的增加使之具有參加更多的休閑活動的經濟實力,再加之“綠色”與“生態”業已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潮流的原因,鄉村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高,鄉村旅游市場成為了一個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

(3)開發的初級化

從鄉村旅游產生的時間來算,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的時間僅僅二十多年的時間,真正的繁榮發展起于本世紀之初,這也就是說,鄉村旅游市場只是在近十年間才獲得世人的青睞。但是在總體上來說,鄉村旅游市場還只是處于初級發展的階段,基礎設施滯后、人力資源建設亟待加強、整體規劃不夠完善等問題比較凸出,尤其是一些地方的鄉村旅游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同質化的問題降低了鄉村旅游內在的魅力,嚴重阻遏了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

(4)地區的邊緣化

鄉村旅游市場的開發空間局限的范圍較為狹小,大多是處于具有觀賞旅游價值的鄉村或山區,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只有這一地區才可以使旅游者擺脫都市繁華的喧囂,才能夠使旅游者享受到休閑娛樂與清凈,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的鄉村旅游將一些具有遠古氣息的民風民俗也納入到了鄉村旅游的范疇,從而使得鄉村旅游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從總體上來看,鄉村旅游市場開發的地點都具有邊緣化的特點,只有地域的邊緣化才可以與現代都市隔離,才可以以自己的特色滿足現代人的心理需求。

二、鄉村旅游市場的營銷

在整體上來說,我國的鄉村旅游市場發展具有活力,但是在面對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選擇日趨多元的大背景之下,卻又處于一個發展的“艱難期”,問題層出不窮,矛盾日漸尖銳。

1.市場營銷手段滯后

市場營銷手段滯后的表現主要是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營銷手段的單一化。所謂的單一化,就是指現如今許多地方的鄉村旅游市場營銷還未走出傳統“旅行社+鄉村”的市場營銷模式,即依靠旅行社的帶動與引導,促進鄉村旅游的客源量的增加,單一化的營銷模式難以適應網絡化旅游市場發展形勢的需要,目標市場只是局限于較為狹小的地域內,其輻射的范圍較小;二是市場營銷手段的創新性差。在當前的鄉村旅游市場所運用的營銷手段中,常常會滿足于產品的銷售,只要是引來了客人就是完成了自己的銷售任務,至于如何讓客人滿意、如何打造自己的名牌則無人問津,久而久之,鄉村旅游市場必將會出現萎縮的跡象。

如果從深層次來分析,之所以會導致市場營銷手段滯后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場營銷意識不強,即使在某些地方,鄉村旅游市場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再加上當地政府的強勢推進,使之取得輝煌的成績,但是傳統的意識仍然占據主導的地位,被動發展、懶于創新、排斥新生事物的思維定勢影響到了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的方方面面,前景令人堪憂。

2.產品開發不具競爭力

鄉村旅游市場的發展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級的階段,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品的開發存在同質化的問題。許多鄉村旅游市場的產品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有自己的主打產品,缺乏自己特色,更有甚者,一些鄉村旅游管理者脫離當地的文化發展的實際,盲目照搬外地或國外的旅游模式,結果造成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浪費了較多的資源,令人感到惋惜;另一方面,產品設計不具有“人性化”,所謂的人性化,即是指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可以照顧到不同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科學設計、量力而行,既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不會使旅游者失意而歸,但是從實際來說,一些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只是依照主觀的愿望,沒有服務思維與全局意識,比如一些探尋古民居的鄉村旅游產品,在設計的時候只是在吃喝玩樂方面下足了功夫,卻并未在文化價值的挖掘、旅游產業鏈的延伸等方面著力,從而導致產品銷售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3.市場營銷戰略缺失

對于鄉村旅游而言,科學合理的制定出適合于自己的市場營銷戰略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前景,關系到區域旅游市場的穩定。但是,當前的鄉村旅游市場的營銷戰略缺失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從而大大羈絆了這一市場的健康發展。

(1)區域性規劃的前瞻性不強

鄉村旅游往往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這一大力支持往往會起到消極的作用,因為地方政府在急于發展當地經濟思想指導下,在不調研市場、不了解自己、不看清形勢的基礎上就盲目規劃,追求“短平快”的發展模式,“農村一夜改制、農民一夜翻身、建設一夜完成”,如此快節奏的發展極有可能造成“短視”的嚴重后果,不利于鄉村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2)基礎設施建設的尚待完善

正如上文所言,鄉村游游的選址往往是在偏遠的農村或山區,交通不便,衣食住行困難,從長遠發展來看,占據市場優勢的旅游企業必然也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舍得投入,因為當前的旅游市場已經轉向了買方市場,消費者忠誠度將會決定旅游市場競爭的格局,但是一些鄉村旅游企業與政府部門并未重視這一點,基礎設施采購保準低、老化不全、維護保養差等問題較為凸出,基于此而言,從旅游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規劃鄉村旅游基礎設的建設勢在必行,否則將會被消費者拋棄,從而使得自己在未來的旅游市場競爭中落敗。

三、鄉村旅游市場營銷模式創新對策

1.整體規劃,明確市場營銷定位

(1)整體規劃

對于一個地區而言,鄉村旅游市場的發展并不是某一個企業的任務,而是涉及到當地經濟社會整體水平的提升,在其規劃的實踐中,就應該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整體、長遠的規劃。具體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統一規劃協調機構的設立。地政府應該成立統一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協調結構,整合農業、旅游、國土、宣傳、餐飲、住宿、商業等諸多部門,通過科學的論證、合理的規劃確立鄉村旅游市場未來發展的方向;二是社會環境的營造,鄉村旅游市場的凈化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基于此而言,就應該在制定地方法規、加強相關部門的監察力量等方面著力,以此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2)明確市場營銷定位

準確的市場定位是當前鄉村旅游市場營銷模式創新著力點之一,因為不同地區的鄉村旅游所依據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別,據此而言,在本地區鄉村旅游長遠規劃中,力戒重復性、同質化的營銷模式引進,而是要調研自己在地理環境、旅游資源、產品的種類、外在的形象等方面的優勢,對自己的市場營銷予以定位,從而實施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規劃與建設。

2.細化市場需求,推進產品創新

(1)細化市場需求

鄉村旅游市場的發展面臨消費需求多元化的形勢,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盲目進行開發建設,往往就會陷入“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旅游消費不足”的怪圈,長此以往,就無法起到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這一個角度來說,充分調研市場、細化消費者的多元化的需求就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農村田園采摘游中,消費者旅游的需求不僅只是到農家田園去采摘水果、蔬菜,更重要的是去享受在田園勞作的樂趣、重溫自己幼年時期的美好時光、品味農家果品蔬菜,充分調研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就為進一步細化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2)推進產品創新

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對特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強力支撐的作用,在這里所謂的創新包括內容的創新與宣傳的創新。

一是內容的創新。在推進產品的創新中,不要只求產品的高檔化與現代化,而更要注重產品的差異化,創新營銷思路與手段,在維持原汁原味的地域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展現當地農村旅游的魅力;

二是宣傳的創新。將本地區富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出去是實現鄉村旅游市場營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有效地宣傳方式才會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就目前來說,基于網絡為基礎的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的建設是可以選擇的一種模式,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突破了時空的局限,使得潛在的消費者可以通過登陸信息平臺后快捷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旅游目的地,并借助于這一信息平臺得到優質化的服務。

3.更新營銷意識,提升服務水平

從根本上來說,鄉村旅游的發展源于現代人內在的實際需求,更新營銷意識,進一步提升服務的水平,就成為鄉村旅游市場健康發展的條件之一。以民俗風情游為例予以闡述,在民俗風情游中,開發企業的應該立足于買方市場的現實,將原生態的民俗風情資源作為挖掘的重點,在旅游線路的設計、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鏈的延伸、旅游項目的融合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

四、結語

在鄉村游游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市場營銷手段滯后、產品開發不具競爭力、市場營銷戰略缺失等一些列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鄉村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基于此,就應該通過整體規劃,明確市場營銷定位;細化市場需求,推進產品創新;更新營銷意識,提升服務水平等營銷模式創新的方式予以解決。

參考文獻:

[1]果文力,鄧少初.淺析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2(01).

[2]韓盧敏.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動力和價值取向[J].滁州學院學報,2011(01).

篇6

廣西鄉村旅游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是示范效應,各種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和經營模式的創新發展,將為廣西各地方市縣的鄉村旅游發展和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結合本地自身資源特色、發展環境和市場需求來決策選擇適合的開發經營模式。

一、廣西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現狀分析

廣西鄉村旅游經濟經過多年的開發和發展,在借鑒國內外成功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結合自身特點,主要形成了以地域發展模式和開發經營模式兩種模式。

(一)廣西鄉村旅游地域發展模式現狀

鄉村旅游發展的地域模式主要收區位論、交通條件和經濟地理的影響等影響因子來進行劃分的。當前,廣西鄉村旅游的發展的地域模式主要體現在如下三種模式:

1.環都市發展模式

環都市發展模式是依托毗鄰都市的區位優越條件、發達的經濟和交通條件,利用近郊的優美生態環境、農業景觀、鄉村景觀等來吸引都市市民前來觀光、休閑、體驗、度假等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突出特點是都市市場穩定、交通條件好、自駕車方便、回頭客多、參與性強、花費不高等特點。這類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桂林大圩毛洲島、草莓島、桃花江魯家村、陽朔荷蘭飯店等;柳州市添發花果山生態園;南寧市美麗鄉村、鄉村大世界等屬于這種類型。

2.景區依托型發展模式

景區依托型發展模式是以重點景區為依托,以鄉村農業景觀資源或民俗民族文化為依托,突出鄉村農家風情風味特點,重在參與體驗一種發展模式。如桂林陽朔興坪農家樂、遇龍河農家樂、月亮山歷村;桂林龍勝龍脊梯田的金竹壯寨、黃落瑤寨、龍脊古壯寨、龍勝溫泉大唐灣民俗山寨以及欽州三娘灣農家樂、北海銀灘周邊的農家樂等,這類模式發展較為成熟。

3.遠郊型發展模式

遠郊型發展模式是遠離中心城市或為城市的邊緣或山區,區位條件不明顯、交通不便,地方經濟發展不發達,但鄉村鄉土景觀、生態環境、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明顯。這種發展模式對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如桂林恭城紅巖村、靈川江頭洲村、陽朔石頭城、興安秦家大院、柳州三江程陽八寨、賀州黃姚古鎮等鄉村旅游點屬于這樣發展模式。

(二)廣西鄉村旅游開發經營管理模式現狀

鄉村旅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開發經營管理模式,每種模式各具自身的開發經營管理特點,其重點都側重突出當地社區的參與管理模式。廣西鄉村旅游開發經過多年的發展總結,主要形成以下4種經營管理模式:

1.個體經營模式

個體經營模式又分為當地農民投資個體經營和城鎮企業老板投資個體經營兩種模式。

一是當地農民投資個體經營。主要以農民個人或家庭為單位開展旅游接待,這種經營模式適合開展家庭旅館、餐飲、農副產品、手藝品等旅游服務項目,他們除了為旅游者提供食宿外,還可為其提供參與農村勞作和挑夫、向導、講解等服務。因投資少、經營靈活,農活和旅游服務可以兼顧,是農民開發旅游行之有效的起步方式。如柳城縣沙埔鎮景泉農莊就是該村農民藍柳屏嘗試投資農業旅游成功的例子。該旅游點年接待游客近7萬人次,年旅游收入約230萬元,2006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這種模式約占全區鄉村旅游點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城鎮企業老板投資個體經營。這些投資者原先經營著自己的一份產業(如房地產、培育果木種苗、或做生意有了較好地積累等),從中拿出一部分投資旅游項目并直接參與經營。如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北海田野科技種業園、桂林臨桂縣劉三姐茶園等。

2.股份集資模式

股份集資模式一般以鄉村為單位,或若干個家庭(個人)自愿集資、出資源、出勞力,組成產權明確,資產、責任與利益相關聯的聯合開發、自主經營的旅游區(點)或旅游企業(如有限公司等)。這是一種具有集體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形式,實現了資金、人力和智力的結合,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實力,是引導農民共同致富的有效形式。如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賓陽蔡氏書香古宅、融水縣四榮鄉田頭村等。

3.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是指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鎮,通過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進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旅游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分離出來,指導周邊和旅游區內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形成具有濃郁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和招徠國內外旅游者。公司與農戶各司其職、各有所為、各得其利,既解決了資金來源,又能使較少資金得到有效地利用。

這種模式把城市旅游企業的資金、市場和經營管理人才與鄉村中的景觀資源、人力資源和物產資源結合起來,是城鄉結合、旅游支農的一種新形式,亦是統籌城鄉旅游互動的一大創造。如桂林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與龍勝龍脊的平安壯寨、黃洛紅瑤村寨的合作;龍勝森林旅行社與龍勝鎮金車村的合作,桂林蝴蝶谷景區與當地瑤族村寨的合作等,均為此類經營模式的成功范例。

4.綜合開發模式

綜合開發模式是指以具有豐富旅游資源、交通通達條件較好,又有一定經濟發展基礎的鄉村為依托,縣、鄉政府有組織地引導農民經營戶按照統一規劃和建設要求,利用當地生態、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資源,有組織、有規范地進行旅游經營與服務。如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恭城紅巖瑤族生態新村、南寧楊美古鎮、欽州靈山大蘆村等。

二、廣西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選擇建議

篇7

【關鍵詞】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遵義

一、以董公寺為代表的“環城休閑度假山莊”模式

(一)董公寺基本情況

董公寺鎮位于遵義市匯川區城區的北部,東面與團澤鎮毗鄰;西與高橋鎮為鄰、南部和九節灘相連、北面和高坪鎮接壤、面積共56平方公里。董公寺鎮是遵義市的中心城區北部新城區,是匯川區政治、經濟、文化、衛生和科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內的交通便捷,渝黔鐵路、210國道、205省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董公寺鎮目前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區,鎮內現有農家樂9家,休閑山莊4家,度假村2家,每天能接待游客2500人。

(二)環城休閑度假山莊模式

董公寺鎮共有6個村興辦了農家樂、休閑山莊、度假村,但和平村最為集中,一共有六家經營戶。這六家經營戶,全部都是由私人投資興辦的,其中有本地村民也有外來的投資者。六家的經營規模都比較大,主要的經營特色是休閑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來自于遵義市兩城區。因為董公寺鎮離遵義市兩城區比較近,交通很方便,在平時和周末,兩城區的游客來到這些農家樂品嘗當地的農家菜,游覽當地的田園風光。

該模式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董公寺的度假山莊規模比較大,需要較大的投資,一般當地的村民是很難自己投資建設度假山莊的,都需要靠引進外部投資來建設,因此該種模式對招商引資較有幫助。當地政府也鼓勵外部投資進入,實行的是政府引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所以當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為:誰投資,誰受益。這樣,當地建設度假山莊對當地基礎設施及服務設施改善、對當地農業產業化調整起著積極作用。

但這種模式也有著突出的劣勢,因為采用引進外部投資的方式來發展當地的鄉村旅游業,因此外來客商控制了當地的鄉村旅游業,本地村民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參與當地鄉村旅游開發。村民很難從旅游收入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只能以提供勞動獲得基本工資,不利于農戶參與鄉村旅游的積極性。而且,當地度假山莊的數量有限,全鎮只有十幾家農家樂和度假山莊,農家樂和度假山莊的數量太少了,對全鎮的經濟拉動作用不是很明顯,吸收當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很有限。

環城休閑度假山莊模式的適用范圍是在城市周邊,市場較為發達,有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農民的市場意識較強的地區;村集體的經濟實力雄厚,能夠滿足鄉村度假旅游開發所必需的資金的地區。

二、以新蒲為代表的“環城休閑農家樂村寨”模式

(一)新蒲基本情況

新蒲鎮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東郊10公里,東與遵義縣蝦子鎮接壤,北與遵義縣團澤鎮毗鄰,南連深溪鎮,西接禮儀鎮,轄17個村(居)、277個村民組,總戶數9714戶,總人口43368人。國土面積1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509.5畝,是紅花崗區的農業大鎮。新蒲鎮交通便捷,通訊發達。主要盛產辣椒、大蒜、芋頭、蓮藕等農產品;水域面積達80400平方米,既是工農業用水、人畜飲水,也是風光迷人的游覽區,現列入開發利用的水火溶洞、漏阡溶洞奇觀和太平山、平安寺等人文景點,已成為人們旅游觀光、考證歷史變遷的好去處。新蒲鎮文武全村現大部分民居為黔北民居風格,整個村寨內民居風格統一。文武村以蓮藕種植為特色,游客一般以遵義市兩城區為主。

(二)環城休閑農家樂村寨模式

文武村的該種開發模式是以政府引導,村民自主經營為主。紅花崗區旅游局對文武村的鄉村旅游進行指導和服務,并對村內200戶民居進行了改造,其風格統一為黔北民居。區旅游局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采用自愿原則對村民民居進行改造,并出臺了相應的補助措施,改造的費用政府負擔80%,村民只負擔20%。

該種模式極大的促進了村民參與當地鄉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為了開展鄉村旅游,政府對文武村的民居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文武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出村的道路已是水泥路面,村內也修建了機耕道,極大的改善了文武村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發展鄉村旅游,同時也改善了村內的環境衛生。

該種模式的劣勢是隨著當地村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提高,經營者的日益增多,同質化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三、以桐梓為代表的“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一)桐梓基本情況

桐梓位于貴州省北部,面向西南出海大通道,屬革命老區遵義市市轄縣,與重慶接壤,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全縣國土面積3230平方公里,轄8鄉(其中一個民族鄉)16鎮,總人口67萬人。境內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川黔鐵路、210國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縱貫全境,縣城至貴陽、重慶均在2小時車程左右。縣城所在地婁山關鎮距省會貴陽195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43公里,北至重慶市188公里。境內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全縣鄉村旅館主要集中在縣城周邊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大都是家庭經營方式,客源主要為重慶市場。

(二)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該模式是桐梓縣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打造的面向省內主要城市和重慶客源市場的度假避暑旅游產品。該模式因為是度假型鄉村旅游產品,游客停留時間較長,游客對當地農產品消費量比較大,該種模式對當地村民提高收入有著積極作用。

但該模式的劣勢也是比較特出的,游客市場過于集中,桐梓的鄉村旅游模式是外向型的,來桐梓旅游的游客中,重慶游客占了絕大多數,他們來桐梓旅游的主要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避暑。來到婁山村和元田村旅游的游客90%以上都是重慶游客,兩個村子的鄉村旅游游客接待主要來自重慶,游客市場過于集中,不利于當地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產品類型單一,鄉村旅游的季節不平衡,以夏季避暑為主導產品,當地的鄉村旅游產品以夏季避暑為主,產品類型單一,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該種模式適用于有明顯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的鄉村地區,但也要注意旅游季節不平衡的問題,今后桐梓鄉村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不僅要滿足游客觀光的基本需求,還要能滿足游客休閑度假、娛樂參與、拓寬知識、品嘗購物等多重目的。

四、三種開發模式比較

本文詳述了遵義三種典型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并就每種模式進行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經營與管理特征、優劣勢和適用范圍上。

從經營與管理特征上看,董公寺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導,鄉村旅游協會帶頭管理,投資商與經營戶參與。新蒲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導,村民自主經營。村民能從鄉村旅游開發中收益。桐梓模式主要是政府積極引導,鄉村旅游協會服務指導,當地村民自主經營。

從優劣勢上來看,不同的開發模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董公寺模式能夠吸引較大投資商到當地投資,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改善,但當地村民對鄉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不高,受益主體主要是投資商。新蒲模式能改善當地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積極性,但不可避免也造成了鄉村旅游一哄而上的局面。桐梓模式能夠提高當地村民收入,尤其是在農閑時節可以給當地村民帶來額外收入,但此種模式的旅游季節性太強,對外地客源市場的依賴性過高。

篇8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利益沖突

一、前言

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學者將其關注重點放到了鄉村旅游開發的模式上,希望通過對現有模式的分析和總結,探索出具有規律性的發展模式,并基于實踐基礎對各地鄉村旅游發展趨勢和模式進行預測和建構,旨在為我國鄉村旅游開發提供指導和幫助。但是,通過對當前文獻的梳理發現,大多數學者對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研究僅停留于初步描述、介紹階段,缺乏對各種發展模式的運作過程及內在矛盾與沖突的深層次分析。鑒于此,本文基于三個不同模式的開發案例,重點分析開發模式對鄉村旅游的影響機制及其內在利益沖突,以期對當前鄉村旅游開發活動有個全面的認識。

二、山西T縣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利益沖突

(一)T縣基本情況介紹:

T縣位于山西省中部,依山面水,交通便利,面積609平方公里,轄四鎮九鄉,總人口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全縣有國家級旅游示范點2個,省級1個,市級2個,縣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0個。目前,T縣農業旅游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2010年全縣觀光農業旅游人數達到了6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500萬,帶動農戶3萬人,極大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二)T縣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及內在沖突

1.地方政府主導型

案列一:龍山景區位于T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植被茂密,風景秀美。2009年T縣政府主導成立龍山景區開發公司和景區管理局兩個機構,對龍山景區進行統一規劃和經營管理。次年3月,T縣政府以每畝3萬元的價格征收村民土地600畝進行景區擴建。在政府 的支持下,龍山景區于2010年被評為3A級景區。

在案例一中,政府主導了旅游開發的全過程。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開發活動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公司化的運作機制也為旅游開發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加快了旅游開發的進程。依靠這種模式,景區旅游不斷繁榮,票價不斷上漲,現已達到每人90元。經過政府征地,景區規模不斷擴大,游客數量和營業收入也持續增加。2012年暑期,景區創紀錄的接待游客38735人次,營業收入達531萬元。然而,在旅游開發穩步推進的同時,一些暗含的沖突卻引起了外界的關注。沖突的雙方分別是當地村民和地方政府,其矛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利潤分配;二是補償分配。

利潤分配,這里主要是指景區的收入分配。景區于2010年5月開始收取門票,票價為每人40元。為了動員村民配合,旅游公司承諾將門票收入的15%返給村里,作為收入分紅。隨著景區的繁榮,票價一路上漲,但門票收入分紅卻維持在剛開始的水平,這引起了村民的強烈不滿。

其次是補償分配的矛盾。為了擴大景區規模,當地政府加大了征地力度。我國法律規定,征地需要對農民作出現金補償。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征地補償標準常常被壓低,引發了實地農民的生存危機,由此也引起村民的強烈不滿。

鄉村旅游開發的初衷是帶領百姓致富,村民作為旅游發展的主體,理應是主要受益者。但在政府主導的開發模式中,農民在利益分配的博弈中卻時常處于不利地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激起了村民對政府和旅游公司的不滿和憤怒,引發了如堵路、堵門等反抗活動。這些活動進一步惡化了村民與政府間的關系,同時也威脅到旅游的開發與持續發展。

(三)農民自主經營型

案例二:峪溝古村位于T縣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此地歷史遺存豐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2007年5月古村作為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后,村內不少農戶做起了農家樂,一些有條件的農戶還提供住宿和娛樂服務,完善了村落旅游的功能,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來。

在上述案例中,村民依托古村資源發展旅游,最大限度的避免外部力量的競爭,進而成為旅游開發的主要獲益者。村落型的農家樂經營模式形成了集聚效應和口碑效應,促進了當地旅游的發展。但因其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所以在運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沖突與矛盾。其中,一個最為顯著的沖突是收益分配不均而導致的惡性競爭。調查發現,全村現有農家樂21家,其中11家集中分布在村口處,其余的散落在古村內部。位于村口的農家樂由于交通便利,生意較好,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而村內部的農家樂,客源相對較少,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這就導致了各農戶之間的獲益不均,長此以往,一些村民在不平衡心態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就會上街拉客,降價搶客,引發惡性競爭。

由此可見,村民自主經營型的旅游開發模式也存在相應的問題。其主要矛盾由外部轉移到了內部。鄉村旅游開發并不能使全部村民均富,反而還會促使村民分化。利益不均使得村民之間產生競爭和沖突,進而影響旅游開發的持續發展。

三、鄉村旅游開發中的矛盾解決對策

(一)建立公平的對話機制

重視當地居民的主體地位,保護其應有的發展利益。形成一種各利益主體參與的定期對話機制,合理調解雙方矛盾。政府要加強對各種村民聯合組織的引導,完善其對話功能,使其肩負起開拓市場、維護權益的職責。

(二)建立健全多元補償機制

首先,健全經濟補償機制。切實保護村民利益,尤其是那些未直接參與旅游開發,卻要承擔開發代價的村民。向其提供必要的經濟補助,提高其對旅游開發的支持度和滿意度。

其次,完善土地補償制度。參照農民土地補償標準,合理給付土地補償費用,保障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安全。

(三)完善行政監督機制

成立以來監督委員會或村民旅游協會,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全面協調政府、外來資本商、當地村民的利益關系和相關事宜。加強對各旅游參與主體經營行為的監督,引導商戶間的合理競爭,促進旅游開發的平穩發展。

篇9

一、概述鄉村旅游驅動機制與開發模式相關內涵

1.鄉村旅游驅動機制與開發研究相關理論簡介

要研究鄉村旅游驅動機制與開發模式,就要首要清晰相關的六大理論,即推拉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經濟學理論、生態學理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以及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

從旅游者的動機來看,促使推拉理論形成就在于驅力理論和期待價值理論。所謂的驅力理論不是指人在意識形態中已經有了選擇意向,而是因自身的身體一種本能的需求而產生選擇。這種驅力理論重在強調人的個體性外在行為是由自身的內在需求驅使而造成的,與外在的環境因素無關,這也是一種誘因理論。隨著研究的推進,研究人員把誘因理論和期待價值理論相結合,提出了內外動機一體化而形成的行為動機之說,這種論說應用到旅游領域內,就產生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旅游動機的推拉理論。

可持續發展觀是基于人們審視人類發展與自然現狀失衡狀態的根源,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觀。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結構進行勾勒的話,農業社會應該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原初形態,人們在長期的農業勞動過程中把握自然社會的物質規律,并敬畏和遵循這些規律進行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宗旨意在不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而追求并不斷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從旅游產業的視域來看當可持續發展理念,就是要求在旅游的過程中,人們在追求自我身心的滿足同時,不要以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以求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破壞可持續發展的現象越發突出和嚴重,人們開始審視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越發呼吁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旅游產業的使用。

經濟學理論由制度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理論等組成。其中,經濟制度學理論從制度角度論述了經濟活動過程的外部資源、公共財產、產權等問題;經濟地理學是從地理學科視域研究了地域內的經濟狀況、因素以及運動規律等。

生態系統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組成了生態學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系統重在論述生態學的組成部分是哪些且它們之間是如何運作的;景觀生態學理論注重從景觀視域去論述生態學,詳盡地從景觀的結構、功能、整體性、類型以及空間布局等方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理論對隨后的旅游產業來說起了一定的規劃性引導,更奠定了旅游規劃學的基礎。

隨著旅游產業成為一種經濟形態,并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一些學者開始從旅游生命周期角度來研究旅游產業的發展,就誕生了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旅游地形象策劃理論重在以旅游地為研究對象,基于旅游地未來經濟效益考慮,提出整合優化旅游地的旅游資源,提升旅游地的服務和管理質量,意在擴大和樹立旅游地的產業形象,占有旅游市場的份額,從而提升旅游地的市場競爭力。

2.界定鄉村旅游內涵

從鄉村旅游體系出發,對鄉村范疇進行解讀來看,就鄉村而言,應該包括農業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農業生產活動、農村居住分布布局等。人口分布廣密度小、人們生活節奏慢悠閑是鄉村的特有特點。從風光來說,鄉村與城鎮有著明顯的區分,根據生產活動和經濟屬性不同,鄉村區域可以分為農耕區、農牧去、漁林區,且不同的區域其風光也迥然不同。而城市是一定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中心樞紐,是一定區域的綜合性發展導向,其人口分布密度大,人口生活競爭度大,根據每個城市的本質性特點可以分為工業城市、農業、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夠因為每個城市的特性不一樣,就否定了每一個城市具有人文景觀的特性,基于每一個城市的發展主線不同,每一個城市所展示的城市人文風光也不盡相同,其風光恰恰是一個城市與另一個城市區分所在。

目前,國內外學者基于自己的不同視域以及主觀性立場,對鄉村旅游的內涵進行了不同的闡述,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又不能夠在理論界形成統一的定論。綜合各家學說,不難發現可以對鄉村旅游進行一個統一性的概述,筆者認為所謂的鄉村旅游就是:以鄉村風光與環境為依托,從經濟學的視域角度把鄉村風光與環境轉化為消費資源以吸引游客注意,從而引起的一系列鄉村地域的旅游活動。由于鄉村各自的發展特點不相同,因此,鄉村旅游又分為不同的類型,比如產業方向可以分為農業旅游、林牧漁旅游;根據旅游目的可以分為觀光旅游、農耕旅游、采風旅游等。

二、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的意愿

每個鄉村具有鮮明的自我特性,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于鄉村旅游的意愿選擇也各有其特點,他們可能基于鄉村自然景觀、鄉村人文環境、鄉村特色產品以及鄉村自然地理條件等進行不同鄉村旅游選擇。另外,由于旅游者自身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以及職業等因素也成為游客進行鄉村旅游選擇的意愿性條件。

從對目前鄉村旅游產業比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迅猛的原因進行剖析來看,就在于鄉村旅游符合了旅游消費者的大眾化需求,相比城市旅游來說,鄉村旅游消費水平比較低、選擇度大、風光原生態、環境沒有污染、文化富有地方特色,這些恰恰是人口眾多、密度大、交通不便、城市建設沒有個性等城市旅游產業無法比擬的,更主要的是鄉村旅游產業適應了現代人對健康性、生態性消費的高要求。尤其是,緊張的、快節奏生活的城市居民能夠從具有鄉土特色、空闊的鄉村環境中喚回內心對人生價值的審視和本真的追求。另外,鄉村總是與一定的歷史事件、人物以及人文相關聯,這些都是城市所沒有的,這也成為游客選擇鄉村旅游的另一個驅動因素。

三、鄉村旅游的驅動機制分析

綜合考察現代旅游產業現狀,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集合了當地的綜合資源,從整體上推動了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又具有自己獨特性的人文地域氣息,另外又加上物質資源豐富、交流便利、地方性飲食特色等,很自然地就成了旅游者進行旅游選擇的首選對象。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流上的便利,這種旅游上的優勢被物質融合而打破,大量的游客越來越不滿足于這種千遍一律性的現代化城市發展風光,心理渴望一種靜謐的、祥和的、原生態化的風光享受,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鄉村旅游。鄉村地域分布較廣、自然地理風貌類型多、人口分布密度不大、農耕自然化、生活節奏慢、傳統人文風俗保持比較好等特點,這些都成了城市旅游風光不法比擬的優勢,這就使得游客開始向鄉村轉移,寄望通過對鄉村地理風光、農耕生活以及人文風俗活動的參與中從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身心上尋找一種放松,這種旅游者的主觀性和鄉村客觀性的潛在旅游因素極大地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更促使鄉村旅游業成為旅游產業中的一大亮點。

鄉村旅游驅動機制是以鄉村旅游自身的特征為依托,意在為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動機的各個系統的有機組合整體,主要由動力系統、需求子系統、供給子系統、支持系統以及媒介系統組成。對我國我國鄉村旅游動力系統進行剖析,需求系統、供給系統、支持系統和媒介系統又組成了鄉村旅游動力系統,這四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不可割裂看待,它們相互融合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四、探討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1.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目標

我國鄉村旅游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途徑,雖然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不一樣,但是總是有共同的目標:意在提供農民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農民的綜合素養,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意在優化整合農村資源,挖掘農村資源發展的增長點,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促使農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加強農村基礎性建設,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保護鄉土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等。

2.鄉村旅游開發原則

鄉村旅游開發不是盲目地進行,總是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堅持政府政策性指導和措施上扶持的原則,地方性政府對于當地旅游開發要有序、有理、有節地進行;居民積極參與原則,當地旅游項目能否有效地推進,關鍵還在于當地居民是否配合;利益分配公平原則,鄉村旅游資源是廣大農民的共同資源,它涉及著廣大農民的共同利益,在利益分配上要兼顧各方利益,做到公平合理地分配旅游利益,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原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能夠無節制地開發,要考慮到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環境可承受度,資源的開發要建立在保持資源和環境的安全性上;特色原則,每一個鄉村都有自我的個性,要根據當地的本色特征,在旅游產品的開放上突出特色,同時又具有時代性。

3.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其一,企業經營主體開發模式,該模式是由一定的企業為旅游開發主體,以企業經營的模式,統一整合當地鄉村旅游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管理的一種鄉村旅游經營模式,具有現代企業特點。

其二,村集體經營主體開發模式,該模式是由村集體為旅游開發主導者,依靠集體的力量,積極引導當地村民參與和配合旅游開發和管理,旅游產權屬于全體居民共同所有,旅游收益由全體居民共同分享的經營模式,該模式具有集體主義經濟的特征。

其三,村民自主開發模式,該模式是由鄉村居民根據自己現有的鄉村資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家庭為單位提供鄉村旅游服務,其收益由自己的家庭成員共享的經營模式。該模式具有個體經濟的特征。

篇10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創意農業,就是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要求,通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和科學設計,打造資源節約、綠色開放、包容共享的農業發展新形態,走出一條能源消耗低、經濟效益高的鄉村休閑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1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

鄉村休閑旅游指旅游觀光者依托自然鄉村空間環境,以領略美好鄉村奇特自然風光、突出人文景觀為目的,集觀自然風光、鄉村休閑度假、民俗娛樂、農家購物、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旅游形式[1]。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興起了一股“鄉村熱”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角度引導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閑暇時間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組合下,結群到農村體驗鄉村生活,倡導游客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組織形式更趨多樣化,鄉村旅游也隨之異軍突起,鄉村休閑旅游作為提高農村經濟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樣、資源利用高效、消費需求新興而被業界視為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據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經濟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鄉村休閑旅游游客達9519.18萬人次,占旅游接待總人數的49.75%,收入總額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0.06億元),同比增長24.25%。創意農業旨在突出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的創新,注重把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加工過程、生產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檔、產業升級,從而打造具有濃郁“鄉愁”意境的產品和市場[2],并以獨特的創意農產品或農事活動,傳承并打破生態農業、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等農業形態,達到現代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協調包容發展的最佳效果。

2“中國酒村”的基本情況

“中國酒村”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崍臨邛街道文筆山村,距成都65km,項目規劃面積533.33hm2,總投資15億元,以“酒香里的中國、記憶中的老家”為主題,以邛崍千年南絲路農家釀酒工藝為文化基礎,對現有川西民居實施升級改造,打造集“邛崍原漿文化體驗之旅、紅高粱種植釀酒、農家花海田園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展現獨特原酒文化為主題的川西平原鄉村休閑旅游勝地。“中國酒村”規劃建設12個功能區域,分別為:大梁酒莊、田園迪士尼樂園、萬畝紅高粱觀光公園、迷你香豬園、大梁農耕園、酒療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養老院落、未來水世界樂園、天府水浜漁村、太陽部落夢幻樂園、絲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區。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與建設旨在為每一位遠離都市喧囂的游客能在這里隨農家俗、釀農家酒、住農家院、吃農家飯,體驗田園耕種、釀制原漿老酒、尋找兒時的記憶。隨著“中國酒村”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不斷提升,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僅2015年就接待國內外游客約80余萬人次,單體旅游收入總額達3000多萬元。

3“中國酒村”發展創意農業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3.1“中國酒村”發展創意農業的特點

3.1.1“以農養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進了創意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的循環融合發展“中國酒村”在打造過程中,突出農業主線,把周邊農民的農業生產用地通過作物折價、貨幣補償、土地入股等形式進行了使用權流轉133.33余hm2,專門用于種植釀酒原材料紅高粱。游客以認種紅高粱的形式體驗種植、收割、釀酒的樂趣,通過“種酒糧、醅酒窖、事酒藝、興酒禮”等一系列身臨其境的活動讓游客了解中國酒文化的源遠流長。

3.1.2“回味童趣、回歸田園”推進鄉愁記憶與農耕文化深度結合按照“嬉戲田園一天,穿越時空千年”的理念,把農業生產的末端附屬品稻草編制成變化多樣的各種動物形狀,建造一個純稻草主題文化的“農村新型迪士尼樂園”,在給游客帶來耳目一新感覺的同時,又在山水田園間親身感受滾鐵環、扯陀螺、蕩秋千、跳皮筋、蹺蹺板爆米花等傳統老游戲的無限樂趣,找尋孩提記憶,重歸故里田園。

3.1.3“體驗農事、農耕教育”推動鄉村休閑旅游與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結合以親子系列為主題,父母帶領孩子種高粱、探酒坊、碾水磨、進廚房,通過這些農事體驗活動,把碾米、磨面、榨油等傳統手工技藝一一呈現,讓游客特別是青少年游客感知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與快樂,讓城里的孩子在勞動中接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國酒村”在發展創意農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酒村”在發展創意農業進程中,充分吸納前人在開發過程中形成的成功經驗,經過4年多的成長,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績,但是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3.2.1生產的適度經營規模效益不明顯過于分散的經營方式,將會造成投入產出比的偏離,產業鏈條局限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缺乏農業工業化過程,創意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間相對狹小,因此缺少規模化的企業等市場力量的跟進,將很難投放市場,樹立高端品牌,從而將大大限制其資本運作的潛力。

3.2.2創新力度不夠大有重復傳統農家樂的趨勢,產品開發的科技含量偏低,生產加工工藝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術儲備和厚實的農業發展土壤環境。

3.2.3對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協同融合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宏觀愿景和遠期發展目標,還沒有利用好“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這塊金字招牌進行創新品牌的宣傳與推介,缺少全景產業發展的市場化開發理念。

3.2.4缺乏對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發展方面的資本、技術、人才、運作機構的充分培育還沒有從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場等方面為創意農業市場化開發創造條件成熟的外部環境[3]。

4創意農業發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國酒村”創意農業發展的特點和存在問題后,我們不難發現,農業與旅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在呈現多層次創意化發展的農業產業里,要實現農旅互動發展,融合多種產業元素催生新的創意農業發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慶”模式,打造“世界愛谷”把花卉的培育生產與婚慶進行有機結合,打破傳統室內婚禮的束縛,在絢爛鮮花的芳香和美麗陽光的交相輝映中舉行浪漫婚禮,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話花海。推出花卉種植、銷售、鮮切花;推進花卉深加工與鮮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紗攝影勝地、婚禮舉辦天堂和溫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養生、保健、美容于一體發展的世界愛谷特色花卉婚慶游憩綜合項目。

4.2“苗木+休閑”模式,打造美麗生態新村把苗木作為鄉村休閑旅游與創意農業規劃的有生資源,在全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種植旅游觀賞性強、開發價值高、景觀效果好的優質苗木,不斷提高苗木在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中的經濟效益。同時對景觀苗木進行搭配種植,突出苗木種植的空間視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觀效果,把游客帶入一種心曠神怡、如臨其境的林木郁郁叢生的美麗生態新村[4]。

4.3“果業+創意體驗設計”模式,打造創意瓜果王國以“微果園”的模式,由企業主把果園劃分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塊,游客可以根據個人對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節、種植技術的掌握程度等認種一塊果園,平時由企業主代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來照料自己的果園,并在瓜果成熟季節實地感受采摘之歡樂。同時,邀請有經驗的專家對瓜果進行創意設計,形成以瓜果果實、果樹、花朵及其吉祥寓意為原型的各種創意性景觀、休閑空間、動漫體驗項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鮮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態,感受異樣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時的餐具、座椅、房間的包裝設計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魚業+多元化漁樂體驗”模式,打造百漁樂園和蝦兵蟹將王國在傳統垂釣的基礎上,引入摸魚、掏螃蟹、釣青蛙、抓大蝦、粘知了等各種娛樂方式,將釣魚、抓魚、網魚、摸魚、打魚融入相關聯的其他鄉土游樂方式,構筑一個鄉土田園以漁獵文化為主題的游樂游憩綜合體。同時,將魚、蝦、蟹、蛙、貝等進行象形設計,設計成為各種小屋、休閑座椅、景觀設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讓你進入水產養殖的王國。

4.5“民俗技藝+情景化體驗”模式,打造夢回“十八坊”以記住鄉愁為目標,收集整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術、耕作方式和傳統勞作工坊,通過特定區域、方式再現作坊內部擺設、工具、工藝流程等[5],游客既可觀看傳統的勞作方式,又可親身參與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體驗勞作。

作者:龔賢 閆紫月 單位:成都行政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楊暢.鄉村休閑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破解—基于湖南實踐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6(4):50.

[2]李瑞芳.創意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發展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46.

[3]林炳坤,呂慶華.雙鉆石模型視角下閩臺創意農業合作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