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習研究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實習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一生活即將結束,進入大二,我們會有的專業課,與很多專業知識有的接觸,我和上海的同學們參加了為期五天的暑期實習活動。在這短暫的五天里,我們先后參觀了上海動物園、上海植物園、上海海洋大學魚文化博物館。參觀的過程是快樂的,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甚至聞所未聞的動植物,接觸了我國甚至世界前沿的技術和科技成果,這讓我們非常興奮,也大大地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熱愛和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只是一次實習,但對于我個人的意義卻是不同尋常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讓我們這樣的新一代大學生感到自豪不已,但是,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和很多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自然,縮小差距甚至超越的重任就落到我們新一代大學生的肩上。要肩負其這樣的重任,我們要學習和鍛煉的東西很多,而實習的目的也恰恰在于為我們創造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研究創造條件。下面,我從我們參觀的幾個地方具體談談這次實習帶給我的收獲和思考。
7月5日我們參觀了上海動物園。這真是一次難忘又輕松的旅行!因為動物園之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眾多動物零距離接觸的機會。許多在屏幕上看到的面孔立體地展現在面前,真的很激動。當然,和以往去動物園玩不同,我們不但要認識這些動物,還要深入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分布地區等等。比如說眾所周之的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的虎種,生活在中國中南部,這些很多人都已經了解,但是不為人知的是,華南虎雖然體型龐大,但是動作卻很敏捷,而且善于游泳。另外,我國的國寶——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大多數人對它們很熟悉了,尤其是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招牌式的“黑眼圈”,但是如果不是在動物園習得,我們都不知道,大熊貓一天之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吃食或者睡覺,極少數時間運動。這些之前我們都是不太了解的,通過親身實習,我們懂得了的相關知識。此外,我們還參觀了金絲猴、天鵝、黑猩猩等動物,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動物園就像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向我們展示了成千上百種動物。通過這次的參觀,我也懂得,每一種動物都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觀賞的樂趣,也維系著生物圈的平衡和穩定,任何一種動物的絕種或是數量銳減都會嚴重影響到生物圈的平衡,給人類帶來不便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說保護瀕危動物,杜絕使用野生動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刻不容緩。
篇2
關鍵詞:實習制度;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簡介:朱曉曉(1989-),女,湖北黃石人,武漢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236-02
一、大學生實習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大學生實習,就是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帶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和檢驗,以鍛煉工作能力的教育活動,也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提高思想覺悟的過程。它是連接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的重要環節,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也是用人單位甄別和招聘優秀人才的有效途徑。①通過實習,大學生可以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既加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把握,同時又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在與同事合作的過程中還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這些能力正是當今用人單位所看好的,大學生在實習中培養和提高的這些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增添了有力的砝碼。然而,現階段,大學生實習的效果并不理想。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政府尚未出臺專門的大學生實習制度,大學生實習沒有得到制度保障;第二,用人單位對實習生的熱情、重視程度不夠,以致大學生實習崗位難求;第三,高校對大學生的實習工作管理不到位,監督和評估工作不完善。因此,如何完善大學生實習,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校企合作是改革大學生實習制度的必要途徑
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是學校和用人單位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用人單位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來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②現階段,校企合作共有四種形式:高校與大型企業集團合作、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企業作為高校的校外實習基地以及校企合作在高校內建校內實習基地。其中,企業作為高校的校外實習基地這種形式目前較為普遍,例如武漢理工大學先后與湖北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武漢新東方學校、沃爾瑪深國投百貨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將這些企業作為武漢理工大學的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對大學生實習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實習生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現階段,用人單位越來越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實踐型人才。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高校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足,進而導致大學生的實習單位難求。通過校企合作改革大學生實習制度,可以在毫無工作經驗的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鍛煉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增加工作經驗,使他們不僅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通過這樣的鍛煉,使大學生的自身綜合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成為用人單位所需的人才。同時,也為用人單位增添了一條選用人才的途徑。通過校企合作改革大學生實習制度不僅使大學生滿足了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也為用人單位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并且在實習過程中,用人單位也進一步了解到大學生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這為用人單位日后選拔人才起到借鑒作用。
第二,有利于從實習時間和方式上改革大學生實習制度。當前,雖然我國政府和高校都對大學生實習給予重視,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實習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實習的時間和方式也是影響大學生實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在實習時間上,一般的高校都將實習安排在大四,許多大學生就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實習、繼續考研還是專心撰寫畢業論文。在這個選擇上,許多學生猶豫不決,最終耽誤實習的最佳時期,以至于失去了實習的機會。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給予學生實習的機會,可以維持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學生有條不紊地處理實習、學習和撰寫畢業論文的工作,使實習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在實習方式上,大致可分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并且大多數學生都選擇分散實習。然而有的大學生對待實習的態度不正確,就導致實習效果不佳。如果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學生將實習當作就業前的鍛煉機會,而用人單位將實習當作日后招聘員工的借鑒,實習不僅僅只是完成學校任務那么簡單,而是與以后就業相聯系。學生帶著這種目的進行實習就會比其他的實習生更為努力,達到實習的效果。
第三,有利于加強對實習生的指導和管理。大學生實習,不僅僅是大學生的事,學校的管理也尤為重要。現在,高校對于實習這個環節,會給學生安排實習指導教師,他們在大學生實習的過程中要給予幫助和監督。但是,現在高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本身也缺乏實踐能力,不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并且,在分散實習的形式下,教師不便于對實習生進行實時監督和管理。通過校企合作,用人單位也會安排員工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和管理,在具有豐富經驗的員工的指導下,實習生才能真正學到實際操作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同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的實習就會相對集中,這樣更便于學校指導教師的監督和管理。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也能相互聯系,共同指導和監督實習生,并共同制定對實習生的評估標準,使他們的實習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大學生實習制度
上述可見,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實習制度,應該充分開展校企合作的實習模式。
第一,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導向功能,并完善相關制度。在經濟發展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掌控著較多的社會資源。政府應該有效利用這些社會資源,為高校和用人單位搭建一個合作平臺,促使校企合作的實現。政府還應該加大校企合作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高校以及社會力量對校企合作的認識,讓更多的高校和用人單位能夠進行校企合作。同時,政府也是行使行政權力的主體,它對校企合作的建立與完善起著關鍵作用。政府應制定促使校企合作的鼓勵性措施和地方性法規,例如從財政、稅收等方面制定一些有利于用人單位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規,促使用人單位自覺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另外,政府還應該通過成立各類“基金”等方式,對校企合作所需成本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切實解決高校在進行實習工作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為用人單位和高校共同進行學生實習工作提供有利條件。
第二,加強高校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合理安排實習計劃。高校可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管理機構,職責主要就是與用人單位緊密聯系,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信息,合理引導不同專業學生到用人單位進行實習,并且全程督促學生的實習,以及時發現問題,為更好地進行校企合作打好基礎。另一方面,現在高校教師大多傳授的是書本知識,缺乏實踐指導,可將高校教師派出深入到用人單位,也可聘請用人單位里實踐經驗豐富的員工到高校進行校內教學,使高校和用人單位實現真正的合作。同時,現階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學計劃都將實習工作安排在大四,時間相對固定和集中,這樣集中大量地安排學生實習,往往造成實習崗位不夠,實習指導不到位,難以達到實習效果。高校應該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根據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實習時間;根據不同專業進行不同時間的安排,或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進行分批實習。這樣有利于充足安排實習崗位,也有利于用人單位對實習生進行高質量指導,實現校企長期合作。
第三,建立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反饋系統。在實習過程中,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反饋工作非常重要。在現階段的實習工作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與高校指導教師的聯系往往較少,或僅僅是形式上的聯系,而高校在對學生的實習評估工作上也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評估”。鑒于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實習制度應該建立一個由學生、用人單位、高校共同組成的信息反饋系統。校企雙方的領導應保持及時溝通,用人單位的實習生管理人員和高校的實習指導教師要做好相關信息的傳達以及共同監督實習生的工作情況,實習生之間也應選取一個領導者,并向校內指導教師及時匯報情況。在實習工作前,高校和用人單位共同制定實習計劃,確定實習的時間、方式和內容,并指派校內指導教師;在實習過程中,雙方要建立良好的溝通,高校方面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進展情況,有問題要幫助他們,并與用人單位進行有效溝通解決,用人單位方面就學生的實習表現情況也要向高校匯報,雙方共同監督實習工作;在實習結束后,雙方就實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尋找解決方法,改進和完善實習計劃,為下一次合作奠定基礎。同時,雙方要共同制定實習評估準則,切實根據學生的實習情況對他們進行評估,有問題者要對他們進行進一步指導,使他們真正從實習中有所收獲。
第四,整合社會資源,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效機制。穩定的校企合作是順利進行大學生實習工作的有效保障。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政府、高校、用人單位都有著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首先,政府應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為校企合作創造有利條件,起到協調作用;其次,高校方面,要根據用人單位自身對人才、科技的需要,找到與其合作的利益結合點,再憑借自身的優勢資源,為用人單位提供幫助,使其受益。其中就包括了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向其推薦適用的高級專門人才,以及向用人單位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從而提高用人單位的市場競爭力。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要達到校企互利共贏的效果,這樣才能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再次,用人單位方面,應該積極制定對實習生的管理辦法,對實習生實習期間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內容作出具體的規定,并對實習生進行有效指導,讓他們從實習中得到真正的鍛煉。只有三方共同完成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才能營造出校企合作的育人環境,并形成長效機制。
注釋:
①周其鳳.亟待建立長效的大學生實習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08,(12):25-27.
②孫偉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養優秀技能人才[J].教育發展研究,2006,(7):23-25.
參考文獻:
[1]茹娜.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6):218-219.
[2]郭小林.完善高校與用人單位學生實習合作平臺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4):72-74.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011-01
實習對于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高校擴招導致在校生人數直線上升,大學生的實習受到普遍影響。基地少、經費不足、執行困難等問題都削弱了實習環節,嚴重影響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大學生實習基地的重要性
1.實習可以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都是以理論為主,比較抽象,面對問題不知道如何應用到實際中去。學生對于一項技能的掌握總有一個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需要實踐教學去實現,讓學生在不斷地訓練中掌握、熟悉。實習基地就是實踐教學的最好場所,能夠為學生提供崗位技能、單項技能、關鍵能力培養的實戰環境。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大多數的理工科高校以及綜合院校的理工科專業都具有一定的行業背景,人才培養的目標指向很明確,專業性、實踐性尤為明顯。因此,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產業優勢,彌補教育教學的不足,為學生提供一個親身實踐、了解社會、了解職業的地方,促進學校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2.實習可以促進產、學、研三者結合
大學生實習基地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橋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對于大學生走出象牙塔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實習基地就是學校面向社會的一扇重要的大門。實習基地一般都具有專業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能夠很好地將勞動與教育相結合。高校可以參與到企業的技術、產品研發中去,讓學生多接觸生產、服務,實現“產、學、研”三者結合。
3.實習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
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本科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理工科教學的必然要求。校外實習基地擁有真正的生產環境和施工現場,是學生規范職業技能和素養的訓練場。在實習過程中,不僅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還能再實際的生產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些優秀的工程項目、設計項目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專業的思維意識和規范化的職業素養。
二、加強大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1.加強領導重視,做到規范化管理
學校領導重視與否對于大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至關重要,要讓領導意識到實踐是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動力源泉,在強化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建立各專業對應的實習基地。領導抓、骨干帶頭,全員努力,保證實習教學環節的需要。
在尋找實習基地時,一定要做到專業對口,詳細了解各單位的技術優勢、設備資源、產品類型,了解他們能為實習生提供的崗位與資源。在詳細考察的基礎上確保實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實習基地的確立要做到規范化,雙方簽訂詳細的建設合同,明確雙全的權利義務,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實現實習基地的規范化管理。
2.校企密切合作,實現模式多樣化
學校主要的教學環境是課堂,企業主要的教育環境則是實際的生產現場。可以利用這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相結合,在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方面相協調,聘請專門的人員進行實踐教學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要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明白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去,對就業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實際的實習中,還應該根據企業的特點建立多種多樣的實習模式,比如參觀學習型、生產學習型、試用工作型等,還可以將學生的畢業設計與企業的技術研發相結合,讓他們根據企業的科研產品、技改項目來確定自己的畢業設計。由企業為學生提供設備、技術指導,這樣學生在實踐中的畢業設計更具有實際價值,企業也通過這種方式考察學生為員工招聘做準備。如湖北襄樊學院機械工程系每年都會輸送大批畢業生去航空航天610研究所、中日龍模具有限公司、青山電器公司等單位進行實習與畢業設計的研究。為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以及企業的招聘工作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3.改革實習模式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實習基地都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實習都是以參觀為主,走馬觀花似的進行,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還浪費學生的時間消耗企業的資源。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的是高素質人才,高校的實習模式也必須進行改革。根據專業的不同性質、企業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學習模式。首先,可以采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模式,對于一些經典的工程項目可以由專業的老師帶隊統一參觀、統一講解,提高實習的效率。對于那些需要學生去實踐去體驗的實習,由于實習單位的場地、設備有限,可以采取分散實習的方式,將學生分批送往企業實習,每一位學生配備專門的指導工程師,全面提高實習效果。其次,可以采用循環輪換式的實習方式,如果只固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學生接觸到的東西也相對較少,對學生日后的發展有所阻礙。學校可以聯系更多的實習單位,將學生進行分組實習,實習一定時間后再輪換到下一個單位進行實行,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單位的生產企業,學到更多的知識,更了解專業行情,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如湖北工業大學每年都將學生輸送到漢口的遠大制藥、科利爾涂料公司、雙虎涂料,宜昌的宜化集團、興發集團,南京的揚子集團、南化集團等眾多實習單位進行循環輪換實習,有效提高了實習效果。
實習是對大學生最好的實踐教學,不僅能夠鞏固他們所學的知識,拓展專業技能,還能夠強化他們的感性認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各高校一定要做好大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保證實習的有效進行,培養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世芳.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J].廣東化工.2013(40)
篇4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 頂崗實習期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前言
頂崗實習期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而且也可以讓頂崗實習的學生更好的為社會服務,讓自己在工作中變得更加的出色,頂崗實習期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讓大學生將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思想政治內容相結合,也就是說,思想和實踐進行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都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將他們的就業觀擺正確,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培養出有助于國家發展的有用之才,所以要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頂崗實習的大學生之中,就這一問題想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頂崗實習期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1可以幫助頂崗實習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目標,提高其自身的整體水平
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還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許多人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需求,而逐漸轉向精神生活的追求,這其中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許多的人更加注重這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還可以幫助高校的頂崗實習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思想政治課程關于就業教育的這一方面內容做出詳細的描述。現如今許多大學生在就業面試時所產生的一個問題,許多的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的時候要求太高,對就業崗位挑三揀四,既要工作輕松,又要豐厚的薪資待遇,因而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所以說在大學生頂崗實習的時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將大學生這些錯誤的就業觀念糾正過來,他們要想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就必須先將他們的思想觀念擺正確,只有通過這一種方式,他們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生存環境,了解社會,從而更好的去服務社會,加強高校頂崗實習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將他們的大學生活中所學習到的思想政治觀念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確立人生目標,提高他們自身的整體素質水平。
1.2為國家輸送高素質人才,同時企業可以引進高素質人才
現如今社會上知識水平很高,但是思想覺悟不高的大有人在,許多的人運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去做一些有害于社會的事情,就比如進行高科技的犯罪,進行一些電腦黑客之類工作,不把自己聰明的頭腦用于正途之上,造成這一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進行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他們在頂崗實習期間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他們就不會做有害于社會的事情,就會將自己的知識發揮到正確途徑之中去,企業也可以得到有用之才,得到能夠幫助自己公司發展的有用之才,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高素質人才對于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顧名思義,人才首要任務就是要學會做人,懂得如何做人與有才華相結合,但是頂崗實習生只是懂得如何做人和明白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而沒有才華,沒有學習到有用的、對企業有幫助的知識,這樣的人企業不會錄用,如果頂崗實習生,空有才華,而沒有思想政治上的覺悟,那么這樣的人企業也不會錄用。企業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頂崗實習生,錄取對企業能有所幫助的高素質人才,所以說頂崗實習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讓社會上的有用之才增加,企業也可以引進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1.3可以使高職學校的高職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得到創新
頂崗實習對于學校來說很重要,對于學生本身來說也同樣重要,頂崗實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就業作為導向,并且和市場天衣無縫的連接在一起,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實現他們的就業夢想,培養出理論知識和有比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有用的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也是高職院校的重大責任所在,所以學校要想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就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更加的有趣,學校也可以跟上時展的潮流,也可以使校園文化更好的與企業的文化相接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可以讓頂崗實習的學生在企業工作的時候,更好的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更好的了解企業。
2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哪些特點
2.1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改變
學生一開始進入大學校園的時候,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比如,毛概課、思想心理教育,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大學幾年逐漸的適應了在大學的這種環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頂崗實習的時候,學生就由校園環境轉變到社會環境之中,這突然之間的轉變可能會讓學生很不適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明白他們必須快速的適應社會環境,這樣才可以幫助都社會,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為企業增光增色。不同的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在高職院校的時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從而實現全方面的發展,但是在企業的環境之下,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企業文化,從而讓其成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
2.2思想教育的施動者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頂崗實習生在他們還未步入社會之前,對他們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學校,而步入社會后則是企業的責任,總的來說,思想教育的施動者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結語
所以說頂崗實習可以使得學校和企業雙方都受益,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就業工作之中得到幫助,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和社會價值觀,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之人,為企業和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敏.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理論. 2011(15)11-13.
[2]吳加權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科教文匯. 2011(18)03-09
篇5
關鍵詞:自主學習;大學生;體育;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04—0099—06
“體育自主學習”是指“在體育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定學習目標、自選練習內容和方法,通過自我監控練習過程和及時評價練習結果等方式,最終實現學習目標的體育學習。”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自從實施三自主教學改革以來,培養大學生體育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引起廣大高校體育工作者的重視,并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實驗研究方面,主要有:劉云娜(2009)對女大學生的體育自主學習進行了實驗研究,抽取了大學一年級80名女生,將她們平均隨機分配到對照班和實驗班。對照班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驗班采取“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結果顯示:與對照班學生相比,實驗班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更高,對體育課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練習方法也更有創造性;實驗班學生體育成績的提高顯著優于對照班學生。林辛(2006)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選項課中進行了實驗研究,實驗效果較為顯著;王秀英(2007)在體育院系速度滑冰教學中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實施自主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為體育院系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劉鵬(2008)在武術教學中進行了“自主學練法”的教學實驗,結果顯示“自主學練法”在武術成績、教學滿意度、實習效果等方面均比傳統教學方法好,且存在顯著性差異。
縱觀上述相關的實驗研究發現,已有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有效地推進了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但是,一方面,大多數研究都是僅僅集中在某一具體運動項目上,沒有進一步探討自主學習方式對學習不同項目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何不同;另一方面,相關的實驗研究幾乎都是單因素的實驗設計,顯得不夠深入,而且在因變量方面,都沒有揭示出體育自主學習影響創新能力的規律。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因此,為了建設好“學習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培養大學生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時代主題。
那么,是否可以嘗試運用運動訓練學領域里比較成熟的項群理論,通過多因素實驗設計來研究體育自主學習影響學習不同項群大學生創新能力效果的規律呢?這是亟需探討的問題。
項群理論是我國著名學者田麥久教授(1983)以及他的同事在競技體育領域所創立的重要的基礎理論,它是以不同項目的本質屬性所引起的項目之間的異同點為依據,將一組具有相似特征及要求的運動項目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以探求項目的共同特點和發展規律。因此,項群理論按照決定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劃分項群,并進行相應的研究,將競技體育分為體能類和技能類兩大類項群。在體能類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三個項群;在技能類中有表現難美性、表現準確性、隔網對抗性、同場對抗性、格斗對抗性五個項群。田麥久教授和他的同事將運動項目的類屬聚合命名為“項群”,“項群理論”就是揭示項群訓練基本規律的理論。
可見,項群理論鮮明地概括了同一項群不同項目的共同規律,因此,在體育教學研究中,以項群為基本單位去認識和概括同類屬項目的共同教學特點,不僅能夠獲得遠遠大于一個單項運動實踐的視野,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去把握幾個或幾十個運動單項共同的教學規律,也能夠有助于我們對不同項群的教學,實施更為有效的宏觀管理,從而給高校體育教學以有益的啟發,這樣的結合研究,不僅能夠拓展項群理論的應用領域,而且更能夠促進學校體育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研究將基于以下兩點假設:
1)自主學習方式比傳統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好,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
2)體育學習方式與項群之間存在交互作用,自主學習方式影響學習不同項群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效果不一樣,技能類表現難美性項群要優于隔網對抗性項群和同場對抗性項群,并且不同項群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
1
實驗方法
1.1實驗設計本實驗采用2×3的雙因素實驗設計。兩個因素為:1)A因素,即學習方式因素,分為傳統學習方式和自主學習方式兩個水平;2)B因素,即項群因素,分為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隔網對抗性和同場對抗性項群三個水平,其中,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由武術(套路)和健美操兩個項目組成,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由乒乓球和羽毛球兩個項目組成,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由籃球和足球兩個項目組成。
本實驗中的自變量有學習方式和項群兩個,因變量是創新能力,協變量是創新能力的前測結果;控制變量有實驗教師和學生等。依據本實驗的具體情況和各種統計方法的原理,進行單盲法教學實驗,擬運用雙因素協方差分析或方差分析技術,探討不同學習方式對學習不同項群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果。
1.2研究參與者(被試)
選取安徽師范大學“三自主選課”中的武術(套路)、健美操(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乒乓球、羽毛球(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籃球、足球(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課初級班(指沒有技能基礎的班級)的大學生為研究參與者(被試),每個項目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各兩個班級,每個班級學生30~35人。
1.3研究工具
1.3.1傳統教學法和自主教學法本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探討不同學習方式對學習不同項群的大學生創新能力有什么不同的影響。根據“以學定教”的原理,設計了傳統教學法和自主教學法。
這里的“傳統教學法”如圖1所示。主要是指以運動技術傳授為主要目的,以體育教師的講解、示范和輔導為主要教學手段的一種教學法。具體表現為:教學目標以運動技術傳授為主,很少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學方式以體育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為主,很少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及發表自己看法與意見的機會;教學評價仍然以學習結果為主,很少關注學習過程、進步幅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等,幾乎是“我說你聽,我教你學,我做你練”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這里的自主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有利于大學生體育自主學習的有效教學設計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自定練習目標、自選練習方法、自我監控練習過程、自我反饋練習結果和主動尋求他人幫助等環節。為了說明體育教師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程序圖上方添加了體育教師的組織教學、情景導人、目標設置、精講示范和答疑鼓勵等,意思是指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育教師主要起組織引導作用,扮演著“導演”的角色。
該程序圖的主體部分包含兩個閉合的環路。第一個環路主要是由自定目標、自選練法、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矯正練習構成。它所表示的意思是,在體育教師設置參考目標之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練習目標,在一定的條件下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如乒乓球的連續顛球練習,教師可以先設置基本目標為每個人能夠連續顛20次,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設置符合自己的目標(如10次到50次不等),在練習方法的選擇上,學生可以選擇個人垂直顛球、對墻顛球、兩三人自由組合對顛練習等等。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反思自己練習的成功和不足之處。遇到自己不能夠解決的困難,主動請教同伴或者教師來解決,最終達到甚至超過自己設置的目標要求。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的幾個環節主要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體育教師只起引導作用。第二個環路是在第一個環路的基礎上增加了師生共同評價和教師組織引導等環節。盡管如此,這一環路中還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例如,互相評價就是一種集體自主學習的形式;師生的共同評價既能夠體現“課程即對話”的新理念,又能夠幫助體育教師反思并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重新設置“教師組織引導”這一環節,為今后能夠更好地“導演”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依據。
1.3.2體育創新能力評價表
本研究中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設置特定的體育活動情境來進行,例如,以學生自己創編、設計準備活動或放松練習的內容和方法,基本部分的練習方法設計、技戰術使用的合理程度或臨場應變情況等方式來進行。通過專家鑒定和篩選后,確定二級指標有新穎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三個方面,權重分別為0.3、0.3和0.4,由體育教師采用百分制的形式進行打分。此評價表具有較高的專家效度,重測信度為0.87。
1.4實驗程序本實驗主要分四個階段進行,即:1)實驗教師的培訓;2)前測;3)實驗的實施;4)后測階段。
1.4.1培訓階段實驗教師的選擇關系到無關變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選擇實驗教師時,一方面,本實驗要求同一項目的實驗班和對照班都是由同一個教師完成;另一方面,不同項目、不同項群之間的教師都考慮到了年齡、教齡、性別、學歷等方面的均衡。由于實驗教師對實驗設計和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對研究者意圖的貫徹程度等等,都將直接關系到實驗的成敗。因此,在實驗正式開始前,對實驗教師進行了相關的實驗培訓。
本實驗的培訓工作是在前期預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分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兩個階段。在理論學習階段,學習材料主要是預實驗成果材料、不同學習方式的理論材料、教案材料、視頻資料和相關的文獻資料等,在教師們先獨自預習后,再集中討論、交流、總結,達成共識;在實踐操作階段,先由課題負責人演示不同教學法,再由實驗教師們每人都結合自己所教的項目進行試教,一人試教時,其他人均模仿學生參與配合。
在培訓期間,統一確定了前測工作的分工以及注意事項等事宜。
1.4.2前測階段開學初期,每位教師都按照統一的要求,完成了創新能力指標的前測工作。
1.4.3實施階段
在正式實驗前,由課題負責人親自上了一堂體育自主教學法的展示課,全體實驗教師進行現場觀摩和交流,進一步加強了培訓工作,鞏固了實驗技能。正式實驗的第一周,課題負責人和無課的實驗教師觀摩了每位實驗教師的課并及時進行了交流,肯定了優點和不足之處,提出了改進和完善的建議等,這也是保證實驗操作的科學性和實驗結果的客觀性的重要舉措之一。
根據工作計劃(每四周集中召開一次教學實驗工作會議),實驗剛進行了四周之后,召開了教學實驗工作會議,總結了四周來各項實驗工作的亮點和不足之處,聆聽了教師們的體會和困惑之言,同時從側面了解被試的相關反應等等,提出了進一步做好實驗工作的幾點建議。先后共召開了五次會議,每一次會議都是一個階段性總結,確保了實驗的連續性和有效性,此外,為了提高實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采取了必要的激勵措施,確保了實驗的高質量完成。
1.4.4后測階段實驗接近尾聲時,后測工作同前測一樣,按照統一的要求完成,進行了創新能力的測試工作。
1.5實驗時間實驗工作共進行了一個學期合計18周的時間。
2 結果
為了確認不同學習方式對學習不同項群的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具體影響,本研究對實驗結果擬進行2×3雙因素協方差分析,此處的協變量是實驗前測的創新能力得分。正式分析之前通過Levene’s方差齊性檢驗,但是預分析和散點圖結果顯示,前測成績(協變量)對后測成績沒有影響(p>0.05),說明了前測成績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所以不能作為協變量進行協方差分析,因此,直接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所示。
a.R2=0.670(調整R2=0.668)。
從表1可以看出,教學法的主效應具有統計學意義(F=1283.956,ρ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班(自主教學法)學生的創新能力遠遠高于對照班(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并且存在顯著性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在實驗班中,學習表現難美性項群的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顯著高于隔網對抗性項群和同場對抗性項群的大學生,隔網對抗性項群的大學生又顯著高于同場對抗性項群的大學生。
從圖3的交互作用結果圖可以看出,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傳統教學法在不同項群之間的教學效果不顯著,自主教學法在不同項群之間的教學效果不一樣,從高到低依次是表現難美性項群、隔網對抗性項群和同場對抗性項群。
3 分析與討論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而要實現這一戰略,就必須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教育研究的時代主題。
本研究的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自主教學法)學生的創新能力遠遠高于對照班(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并且存在顯著性差異;自主教學法在不同項群之間的教學效果不一樣,從高到低依次是表現難美性項群、隔網對抗性項群和同場對抗性項群,并且各項群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結果基本上驗證了實驗假設(1)和(2)。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可能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1認知方式方面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即表現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是一個過程變量。目前研究較多的是場獨立性認知方式與場依存性認知方式,這是兩種對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這兩個概念來源于威特金(H.Witkin)對知覺的研究。場獨立性者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傾向于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周圍的背景,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體現了創新性;場依存性者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把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難以擺脫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的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等。有關研究還表明,場獨立性者比場依存性者更能有效地壓抑或排除認知加工對象的整體場中的干擾刺激的影響,能夠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較強的認知改組能力,傾向于使用內在加工線索按任務要求對材料進行加工;可見,認知方式是一種認知控制水平,表現在對材料的選擇性注意及其組織材料的方式上。場獨立性者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其具有成熟的元認知技能,包括較強的注意監控技能以及信息的提取和組織能力,場依存性者在尋找問題的關鍵信息時,表現出被動的態度,而場獨立性者采取的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加工。場依存性者在加工信息時傾向于依賴外在參照物或以外部環境線索為指導,場獨立性者傾向于憑借內部感知線索來加工信息,傾向于分析事物,反映出認知改組技能和自主性強。另外,祁樂瑛,梁寧建(2009)的研究還顯示,場獨立性者的心理旋轉效率優于場依存性者,對于同樣的心理旋轉任務,場依存性者加工復雜,受暗示的程度高,體現在服從與被動行為的發生。因此,在學習策略上,場獨立性學習者易于給無結構的材料提供結構,比較易于適應結構不嚴密的教學方法;場依存性學習者喜歡有嚴密結構的教學,需要教師的明確指導與講解。因此,場獨立性學習者往往傾向自主學習,其學習由內在動機支配;場依存性者則易受暗示,學習欠主動,其學習由外在動機支配。
本實驗中自主學習法的實驗干預手段符合場獨立性原理,能夠有效地訓練大學生們的場獨立性認知方式。在實驗過程中,自主教學法為實驗班的學生創設了比較寬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大量的自主創新機會,如在課的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讓學生獨自組織、帶領同學們進行由他們自己設計的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等等;在基本部分的練習過程中,引導他們創編練習內容和方法等。傳統的體育教學體現的是場依存性原理,每節課的準備活動和放松部分幾乎都是由體育教師親自組織、親自帶領,而且每次課的練習內容幾乎都是同樣的一套動作,沒有新意,大學生們甚至從小學到大學階段接觸的練習內容都完全一樣,如此單一的練習內容和方法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剝奪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機會。本實驗中,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生們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驗教師在結合每次課的實際內容和大學生們的身心特點后,提出基本要求,采取激勵措施,激發他們自己主動創編并組織準備活動和放松練習的內容與方法,從而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3.2項群特點方面
由于不同項群的特點導致自主學習對學習不同項群內容的大學生們創新能力的影響不一樣。表現難美性項群(如武術、健美操、藝術體操和體育舞蹈等)有許多不同的單個動作,而且不同的單個動作比較容易創編成不同的組合動作,這樣就更容易發揮他們想象的空間,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武術套路的五步拳教學中,實驗班的大學生們在掌握了武術的五種基本步型:馬步、弓步、仆步、虛步和歇步后,實驗教師積極引導他們把這五個步型自由組合在一起進行練習,再用所學的拳、掌和勾三種手型,進行手型手法和步型步法的不同組合練習。這樣不僅增加了練習的情趣,加強了自主練習的體驗,也加深了對動作的理解,更是促進了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
可見,創新是體育運動的生命,尤其是對技能類表現難美性項群來說,沒有創新也就沒有發展。自主學習對培養學習表現難美性項群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獨特的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大學生們通過思維活動創編成獨特、新穎并具有一定價值的運動技術動作及練習方法,離不開體育教師的科學引導和必要的傳授。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學習、積累,提高多方面能力,激發創新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創造性地思維,發揮想象力,養成研究和探索的良好習慣,培養自我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向他們傳授一定的創編原則、知識、方法與步驟。例如,自我創編環節就包括單個動作、組合動作和完整套路的創編等等,具體方法是:1)單個動作的自我創編:根據動作的結構特點、含義和運動規律,自我創編單個動作和技術;2)組合動作的自我創編:學生在掌握單個動作的基礎上,根據其動作素材和創編目的、要求,自己創編出銜接和順、搭配合理的組合動作。3)完整套路的自我創編:學生依據自身優勢和套路的結構特征,按照套路創編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創編出自己能夠演練的套路,并相互演示和交流推廣。上述方法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中自主學習是基礎,自我創編是手段,提高創新能力是目的。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1)本研究的實驗結果基本上驗證了實驗假設。
2)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體育自主學習方式比傳統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好。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3)學習方式與項群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傳統學習方式影響學習不同項群的大學生創新能力效果沒有顯著性差異,自主學習方式影響不同項群的大學生創新能力效果不一樣,不同項群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技能類表現難美性項群要優于隔網對抗性項群和同場對抗性項群。
4.2建議1)學校要加強選課指導制度的建設,尤其要完善選課指南和規范選課程序等工作,努力創造培養大學生體育自主創新能力的外部條件。
篇6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 學習適應 學習倦怠
【基金項目】“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NJSY16486)。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179-02
一、問題的提出
“倦怠”被學者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最早定義為個體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得不到緩解而產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意,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對工作和他人逐漸冷漠,無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負面癥狀。隨著關于倦怠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學生的“學習倦怠”研究日漸受到相關領域的關注。國內學者關于學習倦怠引用最為廣泛的定義為: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感到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倦怠心理,表現出厭煩、情緒低落、遲到、早退、曠課、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動機下降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特征,從而直接影響到學習質量和效果[1,2]。有關研究指出大學生專業適應性也是其學習倦怠的重要影響因素(Dyrbye, L)。 大學生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成熟的認識,導致專業適應不良,進而導致學習倦怠。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看到, 一些大學生由于未能及時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而引發學習困難與學習倦怠。
在心理學上,“適應”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馮廷勇等(2002,2006)學習適應是指個體根據環境及學習的需要, 努力調整自我,以達到與學習環境平衡的心理與行為過程[3]。
國內外研究者發現學習適應性好的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情況會較輕,反之, 學習適應性差的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會更明顯一些。學習倦怠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情趣以及消極的對待學習環境 (Moneta, 2011)[4]。Kuittinen等人(2011)通過研究商學院學生得出教學環境與學習倦怠之間有相關,不同維度之間分別存在正負相關,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倦怠有預測作用[5]。隋麗麗(2011)對山東工商學院的大學生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學習適應性越好, 出現學習行為不當、 情緒低落的可能越小[6]。李仲平(2013)對于大一新生的研究指出大一學生學校適應不良影響其學習倦怠水平,提高大一學生適應性有利于改善學習倦怠[7]。羅杰(2013)通過對貴陽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調查,得出大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之間呈顯著負相關, 學習適應對學習倦怠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其中學習動機、教學模式、環境因素和學習態度對身心耗竭具有明顯的預測作用[8]。
縱覽關于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間的研究雖然較多,可是針對于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間的研究甚少,由于理工科院校的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普遍存在枯燥復雜性,從而理工科大學生更易于其他專業學生產生學習不適應與學習倦怠。因此,研究以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間的關系,以期為培養合格的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提供依據。
二、研究方法
采用馮廷勇等編制的由學習動機、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環境因素等五個因子組成的《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和連榕等編制的由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等三個因子組成的《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對隨機抽取的內蒙古工業大學不同年級大學生進行學習適應和學習倦怠問卷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22份,有效回收率為84%,其中男生296名,女生126名,大一學生131名,大二學生106名,大三學生88名,大四學生97名。將采集到的數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得出結果。
三、結論與分析
1.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總體狀況
對所得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發現,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水平較好,其個值均大于中值3,學習倦怠總體水平雖然低平均值3,但其行為不當水平較高,這說明理工科大學生的學習倦怠主要體現在行為不當,如出現早退,遲到,課堂不注意聽講等等。
2.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差異分析
通過對數據的差異性分析可知:(1)不同性別的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在學習適應總體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
(2)獨生子女與否變量上學習適應及其因子、學習倦怠及其因子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3)不同年級之間學習適應存在顯著差異(P
對于理工科院校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學習倦怠存在顯著差異(P
3.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的相關分析
對數據進行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可知,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在其兩者的因子上,學習適應各因子除了環境因素以外都與學習倦怠的各因子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環境因素與成就感低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則與情緒低落、行為不當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4.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的回歸分析
以學習適應為自變量,學習倦怠為因變量回歸分析可知,學習適應對學習倦怠有預測作用,學習適應可解釋學習倦怠總變異的33%(R2=0.330,F=206.847,P
四、結論
1.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適應水平較好,學習倦怠水平雖然低于平均水平。
2.不同性別的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在學習適應上存在顯著差異。
3.獨生子女與否在學習適應及其因子和學習倦怠及其因子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4.不同年級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學習適應存在顯著差異。
5.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6.在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的回歸分析發現,學習適應對學習倦怠有預測作用,學習適應越好的學生越不容易發生學習倦怠。
五、建議
1.學校要為大學生積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實踐實習機會。可以通過建立校實訓實習基地和引進企業工廠等外在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機會,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尋找不足,激發自足學習能力。
2.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學校應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
3.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善于觀察學生對學習的不同反應,采用引導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的結合吸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愿學習,從而降低學習倦怠的產生。
4.大學生要有意識的在不影響日常學習下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通過活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增加對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習倦怠的產生。
5.大學生要制定自己的每個階段的生活學習目標,通過每階段目標的完成都會起到對自我的鼓舞和激勵,并對學習產生一種潛在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6(2):54-58
[2]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關系與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5, 37(5) :632-636
[3]馮廷勇,蘇緹,胡興旺等.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J]. 心理學報,2006,38(5):762-76
[4]G.B. Moneta.“Need for achievement, 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leave: testing an occupational model in educational sett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0(2): 274-278
[5]M. Kuittinen, M. Merilainen. “The effect of study-related burnout on student perceptions”[J].Journal of Intenation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1, 1(41):42-62
[6]隋麗麗,楊秀文.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及學習適應性對其的影響[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72-173
[7]李仲平,張海霞,張霞.大一學生學習倦怠與學校適應不良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418-1419
[8]羅杰,周瑗,潘運等.性別在大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倦怠關系中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3(6):69-73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 風險防范意識 現狀分析 培養途徑
現代社會是一個機遇與風險并存的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講,風險多于機遇,風險是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之一[1]。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面臨的風險有很多種,包括經濟風險、兼職與就業創業風險、個人信息安全風險、意外傷害風險、健康風險和情感風險。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是指大學生在高校學習、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風險的認知狀況和應對各類可能發生或已存在的風險的能力。
為對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問題做較為深入的研究,筆者及其他工作人員依托于校專項基金項目,初步確立以合肥工業大學在讀本科生的風險防范意識現狀為研究對象,課題旨在研究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現狀、呈現的特點及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途徑。
一、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現狀分析
筆者及項目其他負責人員在參考中外文獻及總結相關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一份《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為合肥工業大學在讀本科生,按每個學院人數的8-15%進行抽樣調查。問卷發放總份數為5700份,其中有效問卷約5200份,問卷處理方式采用集中發放、隨機問卷、現場回收的方式。本次調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有兩方面:分析大學生對各類風險防范意識現狀和呈現特點;探討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途徑。
1.個人信息安全風險意識現狀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作為網絡生力軍的大學生也飽受信息易泄露之苦。缺乏信息安全知識普及教育、不法分子利用個人信息謀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鏈、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成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的主因。通過調查表明,學生對自己的個人信息、證件號碼、電話號碼都表示不愿輕易透露或填寫。對于收到的陌生來電、陌生信息,89.6%的大學生都選擇不會理會、直接刪除。在是否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方面,38.3%的同學選擇了對個人信息進行加密或安裝殺毒軟件,但也存在14.4%的同學不采取任何措施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在判斷個人信息收集者可信賴程度方面,40.7%的同學比較依賴于機構或個人名聲。在是否透露其他人信息方面,70.9%的同學表示自己從未將社團或班級成員的個人信息透露給其他社團、組織或企業,也有9.4%的同學表示曾將其他人的信息透露給校內組織。在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方面,“依靠立法和執法”、“依靠社會環境的凈化,通過全民自律”、“依靠提高信息保護技術”是受訪者最認可的三種途徑。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在學校有助學貸款經歷的同學,對個人信息安全特別在意,均表示很擔心自己的所有信息在網上可以查到,也表示曾因信息泄露而險些受騙,如有騙子打電話騙取家長信任,要求匯款等。
2.個人財產風險意識現狀
在多元化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網上支付這種付款方式中存在的潛在危險很大,對經濟觀念比較單薄、閱歷少的大學生提出了嚴峻考驗。調查表明:90.4%的大學生有網上支付的經歷,支付方式呈現多種方式,其中以網上銀行支付為主,約占調查總數的72.3%,只有44.5%的被調查人員表明自己對網上支付可能存在的風險有明確的認識。在防盜安全面,有38.1%的同學表明會經常在休息或者離開時檢查門窗有沒有關好。46.8%的同學會在人多擁擠的地方,對自己隨身攜帶的財物格外留心。11.4%的同學表示發生過被盜事件。
3.兼職與就業創業風險意識現狀
由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及學生本人預期的不完善性,都可能會在兼職、就業創業中遭遇低于預期回報的結果,也可能會面臨一些經濟損失。調查表明,63.7%的被調查人員有兼職的經歷,他們獲得兼職和就業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通過學校網站和老師提供的占到66.9%,還有些同學通過一些校外的網站獲取兼職,占到13.5%。只有10.2%的同學表示在做兼職前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在被調查的應屆畢業生中,對與用人單位的簽約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比較了解的只占到被調查應屆生的19.3%。在創業方面,有過創業行動的,只占被調查人員的1.2%,而他們的創業領域多集中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商業經營,如實體店和網店經營,如果遇到資金不足多是向親朋好友借錢,占到所有創業人員的72.9%。通過訪談我們也了解到,學生在兼職中遭遇到亂收費的情況比較普遍,就業中也有同學遇到過違約情況,對用人單位不返退違約金的做法,大部分同學表示如果經濟損失不大,也就不予追討,沒有通過法律途徑追回損失的想法,只有部分同學表示將自己的情況反映給了輔導員和其他相關管理部門的老師。
4.人身安全風險意識現狀
所謂高校學生意外傷害安全是指大學生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校園學習),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校園生活),所受到的生命權、健康權和行動自由權方面的威脅和風險。通過調查表明,82.1%的同學對宿舍樓和教學樓中的安全出口通道表示“不知道”或者“沒遇過什么事,不關心”。在寢室里大功率電器的使用方面,69.3%的同學表示,沒什么問題,可以使用。87.8%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對陌生人的求助“視而不見”或“視情況而定”。去工廠實習、參觀時表示會認真聽取相關安全知識的人只占到被調查人數的21.6%。在學習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的逃生知識方面,被調查人的75.4%選擇不了解或只是通過一些別人發的宣傳資料作一簡單的了解。通過訪談了解到,多數同學對于可能遇到的意外傷害,如體育活動意外傷害,火災、地震防范及自救措施不清楚,或只大致瀏覽過一些別人發放的地震、火災知識宣傳冊。
5.健康風險意識現狀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直接關系到其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所謂“健康風險意識”,是指高校大學生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風險有清醒的意識。調查表明:57.7%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健康關心的程度不夠,其中9.8%的大學生幾乎從不關注自己的健康。70.8%的大學生不經常參加課外體育運動,14.8%的大學生幾乎從不參加課外體育運動。67.2%的大學生不太關注健康方面的相關書籍,9.5%的大學生幾乎從不關注健康方面的相關書籍。另外,通過調查和訪談也表明,當代大學生在理論上普遍能認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對自己身心狀況有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風險并沒有清醒的意識,對健康風險的防范意識也較差。
6.情感風險意識
作為生理成熟的成年人,大學生的各種情感需要屬于很正常的社會現象;但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的心理還處于未成型階段,他們因情感問題而引起的“違規”行為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可以說,隨著大學生戀人之間性觀念、性道德的不斷弱化,大學生非婚也就成為當代大學生戀愛觀教育中應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關注大學生情感世界,解答情感困惑,增強大學生的“情感風險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所謂“情感風險意識”,是指高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自己在情感上有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風險有清醒的意識。調查表明:17.7%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活期間,戀愛是必修課。68.2%的大學生認為戀愛不太會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其中15.4%的大學生認為戀愛完全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學業;13.4%的大學生認為愛情并不需要過重以感情為基礎,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排遣寂寞。
二、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現狀特點
1.風險意識普遍不強
通過問卷及個別訪談,我們發現,被調查的大學生中約87%的學生遇到了來自健康、學業、就業、人身安全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擾,絕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對自身可能將要面臨的各項風險缺乏正確認識,不能做到早預防、早處理,對于已造成的個人損失,有61%的學生認為外部環境的影響是主要原因,反映出當代大學生逃避風險責任的普遍心態。
2.風險成因復雜化
風險是一種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風險一旦未能有效規避,就演變成學生個體或群體受損事件。[2]筆者長年從事學生管理工作,通過自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及對諸多學生問題的處理,發現以往的學生突發事件成因普遍單一,主要原因為學生性格原因、社會經驗不足等。然而,在這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給在校大學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沖擊,特別是網絡的虛擬及不確定性,給大學生帶來了交友、就業、創業等方面的風險。同時,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復雜因素的交織,使得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風險的成因日漸復雜。
3.風險呈現階段性特點
當代大學生由于不同時期的學習任務、心理發展水平和社會經驗的差異,面臨的風險呈現階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調查中我們發現,新生對大學新環境普遍存在不適應性,同時對社會生活的復雜狀況不了解、個人風險防范經驗較低,這些因素都使得他們遭遇個人信息安全、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幾率較高。二、三年級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最多,兼職比例也最大,由此而來的交友風險、購物風險、兼職風險等幾率較高,而畢業班學生面臨的更多是擇業競爭風險及情感風險。
4.與網絡、信息有關的風險形式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與網絡、信息相關的風險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如網上購物帶來的財產風險,個人信息泄露。另外還有一些大學生從網絡上獲得投資創業信息,開辦網店、炒股等。在調查中發現,有十余名同學在網上開設了網店,有炒股意向的學生近10%。由于網絡相關法律不健全,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不良后果,產生的經濟風險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和心理負擔,過度沉迷網絡經營和投資活動也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
三、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工作途徑
1.建立科學有效的大學生預警教育制度和機制
(1)建立有效的大學生風險防范指導機構。
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部門主要為學工部。學工部除了負責學生日常的事務管理,還要處理與大學生相關的危機事件。近年來,隨著大學生風險的影響因素逐步多樣化,很多風險的應對越來越需要專業機構和部門的指導,如心理危機應對、創業風險應對等,這就使得學工部不能有效應對日益多樣化的風險形式。因此,成立專門的大學生風險防范指導機構,系統規劃和設計大學生風險防范體系,成立專家組負責風險防范知識的解答和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2)制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制定學生突發事件處理預案,是有效實施學生預警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應包含組織機構、工作職責、預警分析、相關保證措施、預警對策等內容。其中組織機構、工作職責是提前安排突發事件的相關管理人員,并對機構內參與人員所應承擔的工作職責進行分工;預警分析是對其他高校所出現的重大事件或本校先前已發生的重大事件要認真分析研究,并根據當前學校相關校情、學情,對一些前期癥狀進行識別、診斷、評估,同時提前發出相關預報,以降低或減少突發事件發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3]相關保證措施是指在預防和處理某類突發事件所需要的相關器材、物品或費用。預警對策就是要通過預警分析,對不良趨勢采取相應的方法對策,進行矯正、預警和識別。
(3)實施學生重大信息報送制度,組建信息報送網絡。
實現大學生預警教育,首先要完成對學生相關信息的收集與梳理工作,制定并逐步完善重大信息報送工作制度,組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報送制度,這是積極預防處理學生突發事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實施大學生預警教育的基礎。學生重大信息報送的范圍是指發生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種正面、負面的重大事件。對于學生重大事件信息報送可分為自下而上的程序逐級匯報和自上而下的對學生事件處理的情況通報。主要涉及的人員自下而上分別為:第一級為信息員,一般為班級班長、支部書記、寢室長和其他學生群體負責人。第二級為責任人,一般為各系分管領導、班主任、輔導員和宿舍管理員,他們是學生重大事件的主要處理者。第三級為決策人員,主要為學工部(處)、保衛處、后勤管理部門等相關學生事件管理部門。第四級為負責人,主要指學校、教育部門的相關領導。對于在學生群體中發生的突發事件,相關人員或部門在接到信息后要根據事件情況及時匯報給上一級人員。而對于情況通報,是指學工部(處)、保衛處、團委、后管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之間建立的有關學生事件發生、發展、處理結果情況的及時通報,形成文字紀要,通報二級學院并匯報給學校分管領導。
2.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教育
(1)開設風險教育課程。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相對和平、和諧的環境之中,政府、社會和民眾都缺乏相應的風險知識,目前,很多高校都沒有開設關于大學生風險教育的課程,沒有形成適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對象的、完善的風險教育課程體系,沒有科學、完整和系統的風險教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隨著風險的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加大了對風險問題研究的力度,研究活動如火如荼,研究成果較為豐碩。要廣泛收集有關風險教育的資料,一方面編制有關風險教育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積極探索開設適應社會環境深刻變化的風險教育課程,有條不紊地開展課堂教學,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風險知識,形成正確的風險意識。另一方面,重視心理健康課、就業規劃課中對就業創業知識和個人情感風險等相關知識的教授。
(2)利用多種途徑傳播大學生風險意識防范知識。
首先,除了開設必要的風險教育課程外,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提升大學生風險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學校要通過校園網、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校報、講座各類學生活動等方式,向學生傳授風險知識,讓學生學習到各種風險知識和風險防范策略;結合學校及學校所在街道、社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編制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的風險防范教育校本材料,使學生了解什么是風險源,學校和社區周邊有哪些風險源。
其次,建立有效的防范風險的網絡機制。一要通過網絡將各種風險及其內容、表現形式、規避方法展現出來,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二要通過網絡將高校規避風險的制度、方法、人員、手段告之于大家,形成網絡體系。特別要將應急機制的內容于網絡上,以便一旦發生風險,有機構及時處理。三要在風險到來前,及時收有關信息將其登錄于網上,以便使學生及早掌握其危害和預防措施,并及時布控,使風險得以化解。
三、強化實踐,提高大學生風險應對能力
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風險知識的傳授,并不等于大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敏銳的風險意識。要增強風險教育的實效性和現實性,就必須走出課堂,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接觸風險,體會風險,認識風險,感悟風險及化解風險。為此,高校必須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把課堂教育的內容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掌握預測和預防風險的方法。結合課堂所學的內容,可以設計調查問卷,深入各高校,讓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并對調查問卷進行認真的、詳細的分析,以便了解他們對風險的認知狀況,更好地掌握他們的風險意識狀態和應對風險能力的水平,了解他們希望高校開設哪些風險教育課程的愿望等,從而使風險教育更有針對性。其次,模擬一些現實情景,進行防火、防震等仿真場景訓練。最大限度地還原某一具體災難發生的場景,鍛煉學生臨危不懼、處亂不驚的心理品質。另外,還要鼓勵大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社會實踐,深入了解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具體要求,了解在就業和創業等方面可能面臨的風險。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嚴峻的風險困境,可以有效增強風險意識,自覺地反思自身,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加積極地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
參考文獻:
[1].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藝術設計 實踐教學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
2001年中國首家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在成都誕生,點燃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第一把火。此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迅速發展,并成功引入民營資本,為鼓勵大學生創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政府從政策、資金、管理等各方面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發展,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成效有目共睹,社會、高校對它越來越關注。
大學生創新創業園作為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紐帶,為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為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創業園的孵化,提升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就是指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組成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整體設計,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著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體系。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包括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藝術設計專業要在藝術學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科學方面使學生獲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總體上,設計藝術中富于創造力的藝術構思、源于生活并引領生活的設計理念、形于物質的藝術表現技巧以及生產加工技術,共同構成了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要素。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僅通過課堂理論教學、知識傳授難以實現,只有深入生產生活實際,在實踐中啟迪思維、訓練技藝。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實踐教學,需要在接觸生產、生活實際的過程中發掘學生的設計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特性,決定了藝術設計專業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出現了“學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專業教學的需要⑴、“專業課程內容與社會脫節”等問題。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雖歷經多次改革,但仍滯后于市場經濟中該行業的發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軟件、硬件建設相對滯后。近年來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擴招,許多院校無論是從軟件建設、硬件建設上都相對滯后。忽視了學校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實踐教學場地受限、實習基地建設滯后。(2)辦學理念滯后。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脫胎于美術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傳承著美術教育的思路,注重感性、藝術創造性而輕綜合實踐能力培養。(3)對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缺乏系統的認識。(4)高校與企業、社會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三、結合策略研究
1.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與“雙軌制教學”
“雙軌制教學”最早源于包豪斯。包豪斯創建初期,教學上采用了所謂“雙軌制教學”,即每一門課程均是由一位“造型教師”(形式導師)和一位“技術教師”(工作室導師)共同教授,使學生同時接受藝術與技術的雙重影響。“造型教師”負責教授形式內容、繪畫、色彩及創造思維等內容;“技術教師”負責教授學生技術、手工藝和材料學等內容。包豪斯早期的技術教育是以工廠實習的形式實現的,并建有書籍裝幀、編織和木工工廠等。在當今歐洲的眾多設計藝術院校中,包豪斯初期創建的“雙軌制”教學模式并沒有隨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間,而是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出現了“理論教學”和“工作室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建立,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引入“實踐導師”提供了新的途徑。大學生創新創業園中一般都有創業導師,他們即充當了“實踐導師”的角色。創業導師由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資深員工甚至管理人員承擔,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還能提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高等教育已經從知識傳承教育轉變為知識創新教。尤其是藝術設計,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創造力是設計師的職業能力。
2.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與工作室教學
工作室制借鑒“包豪斯”工作坊的成功之處,結合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形成良好的教學實踐平臺。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學校的職責包括總體協調控制、促進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等。由于學校人事上有特殊的要求,可安排校外設計院公司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設計師進人教學隊伍,補充師資力量。其次,藝術院系的教師和學生是工作室的主要力量,是工作室人才培養的主要受益者。最后,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是開展各項活動的重要組織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各個專業工作室以教師為主導,根據學院專業設置成立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室、視覺傳達設計工作室等等,以實際設計課題、創業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既有獨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專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共融互通,為教學資源整合與交流提供了便利,在教師隊伍、教學設備、實驗室建設、創業園等資源上統籌安排,優勢互補,增進各專業學術交流,學生之間的溝通,在加強有機聯系的基礎上突出各個工作室教學特點,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
3.大學生創新創業園中的實踐教學
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具備企業的部分特征和設計公司的基本特征,同時又是一個教育教學的場所,肩負著人才培養的責任。具體而言,它有院系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兩個培訓主體,兩種教學內容。院系的教學內容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及外語等普通文化知識,創業園則傳授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兩類教師,學院教師和創業園配備的創業導師兩種身份,他們共同參與教學。這種模式由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師、創業導師、資深專業人士組成合理配置的團隊,負責教學、生產和科研工作,并將科研成果和學科交叉思想融入到教學當中。通過創業園的實踐,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軍:打造藝術設計教育平臺,構建工作室教學群模式.藝術教育,2007.8
篇9
各位考生:
歡迎報考西安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現將報名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日程安排
1.網上報名時間:2017年3月11日~3月30日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進行網上報名。
2.現場確認時間:2017年4月5日~4月7日之間(逾期不予辦理),向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提交紙質報名材料進行現場確認,否則視為報名無效。
3.初試時間:2017年4月26日~4月27日。
4. 復試時間:另行通知。
二、招生類型
(一)普通招考
初試考試科目詳見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網站首頁左側“博士招生簡章”。
(二)碩博連讀
1. 初試考試科目為:英語,具體事宜詳見《西安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碩博連讀攻讀博士學位實施辦法》(研究生院網站“招生工作”/“博士招生”)。
2. 錄取后須全日制脫產在校攻讀博士學位。
(三)申請——審核制
篇10
關鍵詞:學生實習;傷害;法律問題
目前,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因學生實習期間的種種傷亡事故引起的法律糾紛也日益增多。實踐中對這類案件的處理大多是,無論學校主觀上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然而學校作為教育職能部門,經費有限,如果不分清責任,無論學校有無過錯都承擔責任,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的開展。由于現行法律對學生實習期間身份沒有明確規定,很多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并沒有與學生和學校簽訂實習合同,一旦學生在實習中受到傷害,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獲得賠償,只能走行政訴訟的道路,這就給學生在受到傷害后的理賠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我國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教育法》、《民法通則》、《勞動合同法》都未對學生實習期間發生傷害事故的賠償問題做出明確規定。2002年教育部出臺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雖然給各類學校處理校園學生傷害事故提供了法規和政策的依據。但作為部門規章,該《辦法》在法院判案時只能作為參考,并不能作為判案的依據。下面就高職院校學生在實習期間傷害事故的法律問題做出一些探討。
一、高職院校、實習學生和接受學生實習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
第一,就實習中受傷害學生與高職院校之間的關系來講,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是接受了十二年初等教育之后經過高考選拔而產生的,從學生的年齡上看,大部分高職院校入學新生年齡都已經滿十八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高職院校不管是在校期間還是在各種有學校組織的學習、實習和活動過程中都不再擔當學生的監護人這一角色。根據《教育法》規定,高職院校只是學生參加的各種活動的教育者、管理者和保護者。學生和高職院校之間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學校的舉辦者應當提供符合安全標準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學校安全工作,指導學校落實預防學生傷害事故的措施,指導、協助學校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五條規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當發生傷害事故時,應當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受傷害學生。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應當針對學生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應的內容和預防措施。《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第六條、第七條規定,學生應當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紀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階段,應當根據自身的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應的危險。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下稱為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法律有規定的或者學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擔相應監護職責的情形除外。以上這些條款充分說明了高職院校和學生之間的義務和權利關系。
第二,就高職院校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來說,《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聘用(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聘用(勞動)合同。”可見,我國勞動法要求建立勞動關系需要雙方簽訂聘用(勞動)合同,而在校生在學習期間到用人單位進行實習,雙方通常都不可能簽訂聘用(勞動)合同。對于參加實習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是為了積累實踐經驗,而對于用人單位實習生與單位的正式員工有著本質的區別,實習生不可能在實習單位受到和正式員工一樣的待遇,用人單位只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參加實踐的機會,同時也是自身考察人才的一個過程,他們往往還要向實學生或者實學生所在的學校收取一定的實習費用,這樣的情形與建立勞動關系,簽訂聘用(勞動)合同的真實意思相去甚遠。所以,按照《勞動法》的解釋,實習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并沒有建立勞動關系,實習生也不是一個受《勞動法》保護的勞動者,所以在勞動當中受到了傷害,很難按照《勞動法》或者《工傷保險條例》來進行工傷認定。
第三,高職院校和接受實習的單位之間的關系。關于兩者的法律關系有學者主張,學校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民事意義上的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實習生所在學校、實習單位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實習協議,如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實習協議,口頭約定同樣也不影響合同的成立。因此,該觀點認為,學生在實習期間受到傷害,如果學校、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簽有實習協議且協議中對責任分擔有約定的,雙方可以按照約定分擔責任,但該項約定不能構成任何一方責任的免除,實習生可以選擇要求其中一方或者兩方承擔賠償責任(該兩種責任為連帶責任);如果學生對損害的發生也存在過錯,亦應承擔相應責任。但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意見,其認為用人單位與學校對受侵害的實習學生承擔的不是真正的連帶責任,學校對受侵害的學生承擔侵權法上的補充責任。
二、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傷害事故的類型
從上面的分析知道,由于學生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維權只能通過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程序上來說,人身損害賠償不用經過勞動仲裁程序,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訟。
作為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一般依據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根據當事各方的過錯程度來確定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如果學生是經學校組織在實習單位受到傷害,則應依據學校、實習單位和學生三方在人身損害事故中的過錯大小或原因力比例確定各自承擔的賠償數額。如果學生未經學校組織是自己聯系單位進行實習、打工,雙方則形成雇傭關系,根據司法解釋,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對此無過錯,不應承擔責任。在賠償項目上,根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除誤工費外,醫療費、殘疾賠償金、后續治療費等均屬賠償范圍。
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傷害事故按照過錯責任原則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由于學校的過錯造成的傷害事故
1、由于學校未履行有關義務而導致的學生人身傷害。如學校未盡對學生的安全保障義務,沒有對實習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疏忽實習設備設施的危險性,學校實習設施設備有缺陷或者學校在學生實習過程中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
2、由于教師或者其他學校員工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實習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其他有關規定等原因導致學生受到人身傷害。
這兩類傷害事故具有相似的特點,即受到傷害的一方均是在校學生,加害人均是負有教育、管理等職責的學校實習指導教師或者其他教職員工,而責任人均為學校。不同之處在于后一類事故的致害原因是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的積極作為,而前一類傷害事故中導致損害的原因是教師或其他學校員工的消極不作為。
(二)由于學生自己的過錯造成的傷害
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違反安全紀律和操作規程而導致的傷害;學生因不遵守工廠師傅指導擅自行動而造成傷害的;學生因有特異體質、特殊疾病或異常心理狀態而在實習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
(三)第三人加害造成的傷害事故
1、由于在實習過程中其他學生的加害行為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相互之間因為游戲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人身傷害。這類事故的特點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均是在校學生。
2、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害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如校外車輛在校內造成的交通事故導致的學生人身傷害;外來人員在校內實施盜搶等犯罪行為而造成的實習學生人身傷害。
這類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特點是:盡管傷害發生在校園內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過程中,但導致學生人身傷害的并非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而是一些外來的突發性、偶發性的侵害。
(四)由于實習所在工廠過錯而引起的實習學生傷害事故
實習工廠由于沒有按照規定提供安全合格的實習環境而造成學生傷害的;實習工廠由于設備和器材有缺陷和管理疏忽而造成學生傷害的;實習工廠的師傅由于沒有盡到指導義務而造成學生傷害的。
三、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傷害賠償處理辦法和建議
由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與實習工廠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勞動合同關系,所以在處理高職大學生實習傷害事故的問題上不能完全依據《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而教育部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僅僅是部門法,其權威性和通用性受到質疑。所以,大部分學生受到傷害后維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將近30%的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其自身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各種途徑維權的也僅占13.9%,而選擇忍氣吞聲者占86.1%。這種情況的出現和當今關于學生實習傷害的法律不健全有很大關系。這時,很多學生實習傷害維權只能走行政訴訟的道路。
按照一般的法律處理原則,法院在處理學生傷害事故問題是一般遵循過錯責任原則。就是在事故過程中,誰存在過錯誰承擔責任,無過錯者不承擔責任,各方都有過錯者按過錯大小共同按比例承擔責任。按照過錯責任原則,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傷害賠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學校在學生實習時疏于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未盡到相關義務,以及提供的實習環境、設施、設備由于存在缺陷而造成學生傷害的,學校應該負全部責任。
第二,在實習過程中,學校沒有過錯,由于學生個人不遵守實習規定和實習教師的指導,自己擅自行動或操作失誤而造成的傷害事故,應該由學生自己承擔責任,學校不承擔責任。
第三,在實習過程中,由于實習單位提供的實習環境不合格,或則設施設備有缺陷而造成學生傷害的,應該由實習工廠承擔責任。
第四,在實習過程中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并非一方原因的,應按照各方造成傷害原因的大小比例分別承擔責任。
第五,如果學生未經學校組織,自己聯系單位進行實習、打工,雙方則形成雇傭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對此無過錯,不應承擔責任。
在我國目前缺乏專門法律規范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傷害事故處理的情況下,大學生實習傷害處理仍然會存在這樣或則那樣的困難。現在全社會已經關注到實學生在實習中受到傷害索賠困難,廣東省已經率先制定了《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見習條例(征求意見稿)》,為高校學生實習傷害事故的處理指明了一條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珠琳.論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9).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黃松友.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