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科研課題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美術科研課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小學數學課堂語言應用存在的問題
1.教學語言語速問題
語速與教師的性格有很大關系。部分教師性格較為內向,講話時習慣慢條斯理,而部分教師的脾氣則稍顯急躁,講話時沒有停頓。但過慢與過快的教學語言,都會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說話的語速過快,會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緊張,學生為了聽清楚教師的話時刻處于緊張狀態,大腦長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無法集中注意力與思考問題。小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有限,當他們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就容易造成信息的遺漏。而教師的講話速度如果太慢,反而跟不上小學生大腦運轉的速度,則容易造成小學生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學語言語調、聲調問題
教師的語調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的學習情緒。部分教師的教學語言語調平緩,不注重抑揚頓挫,導致小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犯困,昏昏欲睡。還有部分教師的語調過于激昂,導致小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而從聲調角度而言,過高的聲音雖然能夠促進小學生聽覺,但也會導致他們過分煩躁與緊張。但聲調過低,則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語言隨意性問題
教學語言應當規范,但隨意性教學語言,仍然廣泛存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有些教師認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總是重復自己的話,反復講解與考查相關知識點,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逐漸喪失。教學語言的隨意性,還體現在教師的口頭語言方面,有些教師經常會在說話前后加上“嗯、啊、對、這個”這類口頭禪,經常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明不明白”。這些多余的口頭禪,會影響數學課堂教學的規范性,也會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
二、小學數學課堂發揮語言魅力的方法
1.利用規范、準確的教學語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數學學科具有科學性、嚴謹性等特征。因此,教師要利用規范與準確的語言組織教學,讓小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的科學、嚴謹性。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對數學概念進行全面了解與把握,深入理解數學術語的含義。習慣用專業術語授課,而不能用口語向小學生講解數學知識。方言則更是禁止出現在課堂教學中,而教師也應該要求學生用規范的語言表達數學理念。
例如,在講解有關乘法結合律知識點的時候,部分教師為了方便小學生理解,便將此知識點概括為:“乘法中結合的規律。”這種語言就缺乏規范性、明確性。規范用語,用專業術語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并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才能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2.利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幽默的教學語言,就如磁鐵一樣具有吸引力,能夠讓學生期待教師的下一句話,更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掌握了教學藝術的教師,會重視各類修辭手法在教學語言中的應用,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讓數學知識點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讓枯燥的數學知識點變得充滿趣味性。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缺陷,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認識鐘表”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幽默的語言為學生介紹鐘表:“鐘表家里住著三個兄弟,大哥腿最短,但最穩重。二哥腿最長,但要聽三弟的。三弟腿不長不短,但說話最管用。”這樣的介紹不僅明確了鐘表特點,也明晰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語言魅力的提升。
3.利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具有魅力的教學語言,與答案式教學語言有所不同。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其次,再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利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組織教學,能夠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能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
篇2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肢體語言運用 提升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a)-0182-01
所謂的“肢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各部分能為人所見的活動來進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稱之體態語或無聲語言。它主要包括手勢、眼神、動作及姿態等。在信息的傳遞中,一句話中的絕大部分信息內容是由肢體語言來傳遞的。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可向學生傳達一種精氣神,吸引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同時還能給學生以鼓勵、提示或是督促。它有時比有聲語言更具魅力。
肢體語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具有較大的發展利用的空間,它在數學課堂上可以說是利用得極為廣泛的。現以筆者的教學實踐詳談一下肢體語言在數學課堂上的運用。
第一,上課之始,肢體傳遞無聲信息
上課之始,教師走進講堂,她的姿態會傳遞給學生無窮的信息。如果教師是面帶微笑,挺胸抬頭,步伐輕快地走進教室的,她會帶給學生精神十足的感覺,學生會覺得教師很親切,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便有了信心。這樣的姿態使師生的關系很融洽,讓學生感覺到正能量,為和諧的課堂氛圍作好了鋪墊。如果教師無精打采地走進教師,他的情緒會傳遞給學生,這將是一節枯燥的數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大打折扣。有的教師會手抱一疊打開的作業本,面露嚴肅之色地沖進教室,此時學生會接受到這樣的信息:上次作業做得不好,這么多老師不滿意的,上課老師要發火了,誰要倒霉呀,有我嗎……小學生特別會察顏觀色。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情態表情及肢體語言,從肢體語言中泄露的含義要謹慎對待,不要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學習壓力。
第二,上課之中,肢體語言勝似有聲
在講課過程中,有聲語言要求簡潔明確,而肢體語言則需要生動具體,兩相配合,會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生動而高效。例如,教師需要某同學發言而又想讓他提前有所準備時,教師通常可以邊陳述問題邊手指向要提問的同學,同時眼睛關注于他,讓這學生心理上準備好;當同學發言結束后,教師的思緒在處理問題上,只須右手輕輕向下一拍學生便知道可以落坐了;當教師宣布小組討論開始時,可將兩臂伸開兩手張開微向上抬,伴隨有聲語言,意為讓大家都積極投入到探討論中去,全員參與;而討論需結束告一段落時,教師只須一拍掌學生們便心領神會地各就各位坐好了。又如,教師要提示學生們看黑板,只需要用板擦輕敲黑板的邊框學生即可理解接下來要做什么;有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的口型提示能讓學生感到教師是站在自己這邊,幫助自己完成答案的,心里感到很溫暖;有時教師會用手指提示得數,當學生和教師的答案相同時,會報以會心的一笑。這種交流于無聲中傳遞了許多的信息。這些肢體語言是師生相處過程中慢慢找到的共同領悟的內容,它省時省力有效,不言自明,使數學課堂呈現出高度的默契感和明朗的節奏感。
第三,鼓勵學生,肢體語言獨具魅力
肢體語言在教學中不僅可以輔助教學,更能給學生以鼓勵,且這種鼓勵比有聲語言更有魅力。當教師提問后,有的學生想回答又怕出錯,在猶豫不決之時,教師面帶微笑地注視于他,右手輕輕向上一抬,或簡單地抬幾下,含義很是豐富:請起立,大膽說出來,不要怕出錯,相信自己!你能行!當學生的回答很出色時,教師不必用多少語言去贊美,只要微笑著點頭,伸出大拇指,同學們馬上心領神會地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們因不同意見發生爭執時,教師可走到弱者一方,力挺他說明’自己的觀點,這一走至身邊,就給要發言的學生帶來了力量,帶來了繼續堅持己見的勇氣;如若學生有板演失誤,教師不必呵責,只輕撫背部,指示他察找錯誤之處,就會讓在眾目睽睽之中頗感緊張的學生放松下來認真查找錯因,而這種鼓勵比指責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警示學生,肢體語言意味無窮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聽課走神、小聲說話等現象時有發生,我們不可能停下講課的節奏專門去處理這些事情,但對此不聞不問不僅影響到老師的授課,也會讓學生錯過了知識的學習。此時,大聲斥責會傷害學生自尊心,曲意表達也會占用課上時間,而肢體語言可以代為行之。首先,當大家在認真看書上的例題有走神的同學,教師可以指指這位同學再指指書本,意為進入到看書狀態,同時將眼睛瞪大,警示他上課要專心聽課,跟著老師的節奏走;當這位同學不能察覺時,教師需慢慢走向他,輕輕地不要引起其它同學的注意,走到這位同學的身邊去指指書,指明要看哪項內容,同時可以幫他拿起筆來,提示他邊看書邊作好標記。這一系列的動作要輕柔到不被其他同學注意到,無聲之中讓這位同學盡快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去。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起到了警示作用: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走神哦。
篇3
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到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當今音樂教育發展改革的必經之路。[1]
【關鍵詞】
音樂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發展
引言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技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進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作為培養音樂人才的音樂課堂也不例外,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嬌子,不僅時代呼喚著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素質教育背景之下音樂課程的標準也對計算機多媒體的教育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中小學音樂課堂與多媒體課件結合的基礎
(一)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多媒體輔佐教學技術用它豐富的表現形式活躍在當今的音樂課堂之中。[2]
1.傳統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工業革命以來,“傳統”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被現代沖擊,音樂教育課堂也不例外。傳統的方式基本上已經偏離了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無聊乏味,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從課堂上收獲的遠遠不足以達到教師預先設定的要求。我們十分有必要對音樂課堂,乃至整個音樂教育進行一場巨大的改革甚至是革命,對素質教育基本精神的偏離嚴重影響著我國當代中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成長,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對學生負責任的教育,具體到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上,就要求我們要運用合理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教學的樂趣使其自發自動投入到音樂的學習當中,讓其在音樂中陶冶情操,啟迪靈魂,讓音樂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更好的參加各種各樣的音樂教學實踐活動,讓他們從音樂教育的活動中感受到音樂之美,生活之美,進而讓他們親近自然,熱愛生活,引導學生更好地采用合理的音樂學習方法,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使他們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正確的人文追求。
2.多媒體教學
計算機多媒體這種教學形式,具有傳統教學形式難以比擬的優點,其一掃傳統音樂教學空洞無聊的缺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生動有趣,易于接受的教學優勢。在先進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引領下,原本很多昏昏欲睡的學生變得精神抖擻,個個生龍活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自然也會有很大的提高。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音樂課堂中獲得音樂樂趣和提升審美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學生獲得更大愉悅感,這樣做就強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全面健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因為計算機多媒體能夠讓音樂課堂更加的生動有趣,對創造出理想的教學學習環境十分有幫助。
(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它已逐步蔓延在現代教育各個領域,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也廣泛運用于中學音樂課堂之中。“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這是愛因斯坦曾說過的話。這句話形象的說出了參與式教學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他是我們當下素質教育的靈魂,只有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其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素質教育才能夠得到良好的施行和貫徹。教學課件里是教師整個的課堂設計,這些課堂設計,優化了板書示范的教學教育效果,提高了教學教育的效率,對于接受教育教學的學生來說,它所呈現的信息提高學生的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和認知水平,擴展了他們的視野,加深了他們知識的深度,使學生更好的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啟蒙和啟發。
二、多媒體應用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辦法
(一)找出音樂課堂教學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在廣泛體現其優越性的同時,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令人眼花繚亂的計算機多媒體的課件在計算機多媒體的應用中得到多元呈現,很多教師把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當作是他們的救星,甚至有的多以計算機媒體課件為主導,音樂課堂的授課成了多媒體課件的單一展示,給學生呈現的教學內容眼花繚亂,用于教學的裝飾性元素蓋過了音樂課堂真正應該擁有的音樂主體元素,忽略了——“音樂是聆聽的藝術”這一基本音樂原理。
1.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音樂活動是音樂審美的體驗,很多音樂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活動中過分依賴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容易導致音樂課程中呈現的信息量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的音樂教學課堂中顯得特別緊張,正常情況下,學生的有效接受時間為十五分鐘,過于冗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處于超負荷的接受信息的狀態,不免出現走馬觀花的情況,審美疲勞的欣賞著計算機多媒體的一次次的播放。在教學設計時,不應該全靠優秀的計算機多媒體的設計來增加教學教育質量。在課程導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知識的貫穿,故事的提示,語言的描繪,學生的演唱來進行導入計算機多媒體內容。
2.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課堂中應該起到主導作用,應該使自己如磁鐵般一樣的去吸引學生和引導學生,如號角一樣去引領學生。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多媒體課件紛繁復雜的呈現,導致教師變得更加依賴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更有甚者以多媒體課件為主導,從而忽視了最重要的內容。
(二)多媒體音樂課堂的優化方法
如何更好的應用好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這把雙刃劍,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于是計算機多媒體音樂課堂的優化策略應運而生。計算機多媒體應用于現代音樂課堂教學教育的優化策略:教師一方面需要有實時進步的教學教育觀念,專業優秀的教學技能和教育方法以及課堂設計,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學過程中依據現實學生的發展需要合理合法地分配教師自主教學和計算機多媒體的比重,廣泛開展師生互動互學的雙向交流,而且需要學校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正確引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好的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教學手段得以更好的實施,這三個才能夠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共同作用。
1.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人,教育好學生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教師必須明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本,尊重和鼓勵學生獨立的個性和思維,鼓勵學生認識到進行音樂創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際的音樂教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認識到轉變教學教育觀念的重要性,更好的詮釋音樂在生活中的多樣性,獨特性與創造性。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面對所有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經驗來正確的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并使之有良好的音樂品味,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自己,使學生為了未來的發展更好地打下基礎,成功的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2.開展師生互動的雙向交流
教師,學生以及教學手段必須正確合理地協調,使它們共同在音樂的課堂教學教育中。在中小學音樂的傳授過程之中,師生互動一方面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可以擴大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調動音樂教學的氣氛,在音樂教育中,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真正意識到音樂的無限美好和樂趣。
結語
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于當今的音樂教學課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學習音樂,能更直接地參與到正規的音樂創作之中。我們必須合理利用當今的計算機潮流和其前沿的發展成果。合理的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讓每一位學生真正意識到音樂的樂趣,培養一顆顆愛音樂,愛生活的心靈,為中國基礎教育事業做出更大,更加卓越的貢獻,這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關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人士共同的美好愿望。
作者:劉藝 單位:新疆教育學院(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小學生;美術課程;創造性:自由空間;激發
G623.75
一、小學生創意美術課堂的概念和研究意義
所謂小學生創意美術課堂,是相對于我國傳統的小學生美術課堂提出來的。其特點就體現在課堂的創意,創新性方面。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手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主動性,促進他們學習進步,成績提高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與它相對的是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它與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特點完全相反。創意美術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方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創意教育和創意課堂得到了我國廣大教育者的一致認同和關注。
當前我國廣大小學開展的小學生創意美術課堂還僅僅處于試驗階段,雖然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是創意美術課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創意教育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它徹底改變了現代美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傳統小學美術教育更類似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學科,無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創造能力和想象力。而現代創意美術課堂則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
其次,創意美術課堂作為未來新型教育方式的一種嘗試,為未來的我國教育發展指明了道路。現代社會,競爭異常激烈,未來的國家社會,拼的是人才。因此人才特別是有創造力的人才就變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未來我國教育更應該以培養創新性的創造生人才為己任,而不能再僅僅以升學,成績的好壞為目標。所以創意美術這一新型的教育嘗試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三,創意美術課堂更受小學生們歡迎。相比起傳統的應試型教育方法,現代創意美術課堂往往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教育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學生自學和主動性學習,這些方法無疑更受小學生喜歡,更能充分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自己去畫,去感受,去體驗。對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發展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創新精神更有效。
二、開展小學生創意美術課堂的技巧和訣竅
我個人從事這一工作有一段時間,對此深有感觸,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得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個人認為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和好奇心,創造新時代下的創意美術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取得孩子們的信任,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
在首先教師需要跟孩子們把關系搞好,只要老師和藹可親,輕聲細語的,在教育的同時也關懷著孩子們,孩子們自然會對教師有一種喜歡和親近的心理。
創意美術教育的第二個要求是給予孩子們充分的自由,讓他們能夠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動性。畢竟小學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學到復雜的知識,而是為了培養興趣和想象力,創造性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2.鼓勵他們多想象、自己動手,不加以約束,多鼓勵,不批評
想象力是人類最可貴的能力之一,它是思維的翅膀,還是創造的起點,又是創造的核心。想象力是天才們創造的基礎能力之一,而幼年和兒童時期則是想象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而這一能力的培養,特別適合在音樂,美術一類的課程中進行。具體作法是小學教師在創意性美術課程中任由學生去想像,發揮。為他們新奇、離奇、夸張、變形、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讓他們勇敢地大膽地毫不顧慮的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畫。
3.激發小學生興趣,讓小學生在學習中保持在輕松、愉快的心情
兒童小學生由于天生好動,活潑,其行為最容易受情緒和其它事物所支配,很難讓他們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集中精力于某件事上,因此在創意性美術教育中更應該不斷的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并不段的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程中來,比如說生動的語言如模仿火車的汽笛聲“嗚……嗚”,動物的叫聲“喵……汪”等維持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可以通過生動的環境刺激比例展示一些模型,講“烏鴉喝水”等有趣的童話故事,并用漂亮的畫面來不斷的刺激他們等等。
4.盡量減少教師講解的時間,多給小學生親身體驗感受的機會
傳統教育中,老師講課的時間較多,給孩子們親自體驗的時間太少,讓孩子們往往只是在聽了后就忘記了。這樣白白的浪費的教育的資源。因此需要進行改革。現代創造性美術教育應該以小學生為本,應注重在課堂中讓小學生不斷的親自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小學生的感受力。而不應該讓他們只是成為簡單的聽眾,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在講解之后不久就把聽到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
5.對小學生的作品給予公正的評價,多鼓勵,少批評
在小學生創作過程結束后,該教學活動的結束不應以作品的結束而結束,而應該繼續進入下一個環節:對作品進行評價。評價作品也是一很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應該首先放棄自己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價他人畫作的習慣。而應該轉變觀念,以作品是否想象豐富,表現力強烈,或者是內容豐富等標準來進行評價。畫作是孩子豐富內心世界的體現,因此應該公開進行展示,讓小學生人人參與,積極發表看法。讓孩子互相審視、教師評價每一副作品,多鼓勵,不批評,也不給作品打分,這樣一來讓小學生沒有心理負擔,以后創作欲會更強,但是老師應暗中記下每個小學生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以后的活動中因材施教。
三、結論
以上幾點就是多年來我在教學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和結果,我個人發現,通過這些教學方式的改革,還對孩子們的其它行為、生活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果斷地摒棄以往舊的美術教學模式,大膽嘗試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作用和效果。在新教學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后,每一堂課,同一繪畫內容,班中會出現風格迥異的幾十幅好作品。說明經過改革,不但以小學生的繪畫技能得到提高,而且還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達到了創造性美術教育課程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吳章新.小學美術課堂創意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2)
[2]王福環.小議小學美術課堂創意教學[J].新課程(上).2013(04)
[3]申艷玲.創意美術課堂打開想象之門[J].小學教學研究,2010(1).
[4]李青竹.小學美術課堂創意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36).
篇5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信息素養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2-0021-02
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在全球得到迅猛發展,而多媒體技術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之一,因此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們都積極推廣和普及這門科學。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多媒體制作技術”這門課程,“多媒體制作技術”是計算機應用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很多高校將其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必修課,也有高校將其作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選修課或公共計算機課程,該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的學科,重點培養學生多媒體制作和應用的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與多媒體信息處理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可以掌握時下應用廣泛的多媒體制作工具的使用,完成教學軟件、產品宣傳、廣告設計等多媒體應用軟件的設計與實現,成為社會所需專用人才。
一、中英兩國高校“多媒體制作技術”課程之對比
本人以鞍山師范學院和英國西蘇格蘭大學關于“多媒體制作技術”課程的本科教學為例,對比研究兩國此門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的對比
鞍山師范學院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在全院各專業的學生中開設多媒體制作技術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師范學生普遍學會使用多媒體制作軟件制作輔助教學的課件;使非師范生具有使用多媒體制作軟件進行產品宣傳設計、廣告設計、網頁設計等基本能力。
西蘇格蘭大學作為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綜合性大學,在其下設的七個學院中的計算機學院及多媒體學院的本科教學中開設此門課程,開設此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從事多媒體作品創作的基本能力;在教育學院中開設此門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制作教學課件的基本能力。兩國的教學目的基本一致,區別是我們的教學是培養一種基本技能,而英國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對比
本人多年來多次從教我校開設的“多媒體制作技術”一課,其教學內容為:Adobe Flash CS,Dreamweaver兩個軟件的基本應用,學生通過Adobe Flash CS課程的學習,可以制作簡單的 Flas,學生通過Dreamweaver課程的學習,可以了解網頁制作的基礎知識,并完成簡單網頁的設計。我們通過一個個案例的講解來闡述制作多媒體作品的知識點,讓學生在一個個案例的模仿中學會使用方法,課堂形式為教師演示案例,學生模仿操作,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我校的授課形式全為上機實踐課,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我們的考試方法是期末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一個個作品。
本人在西蘇格蘭大學訪學期間全程跟蹤“多媒體制作”課程,其教學內容為:Adobe Flash CS、Adobe Director兩個軟件的基本應用,學生通過這兩門課程的學習,學會這兩個軟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獨立完成多媒體作品的設計。該校教學形式為理論與實踐兩種方式,在理論課中講述多媒體作品的設計理念,比如網頁導航的設計、多媒體作品設計的方法等。在實踐課中,學生是主角,教師布置給學生一個實例,方法也給出,讓學生根據講義制作成品,在制作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先自己解決問題,也可以小組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向教師請教,一般情況下學生都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作品,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制作多媒體作品中出現的知識點印象深刻,不容易忘掉。他們的考試方法也是多方位的考查學生能力,首先讓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完成階段性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但要用到所學知識點;其次期末時筆試考試,系統地考察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應掌握的理論體系;最后,在期末時還要綜合本學期所學創造與眾不同的作品。這三部分成績按不同比例匯總才能得到一個該課程的總成績。
二、對我校“多媒體制作”課程的教學改革的建議
通過對比兩校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考試方法,首先,我們教學所用的軟件版本是低一個等級的,這樣我們教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還有通過觀察發現我們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是學一個忘一個,到期末好像沒學一樣。我們只是讓學生能夠生硬地模仿教師,沒有真正地掌握多媒體制作技術,學生的能力也沒有得到更多的培養與提高,學過后更談不上應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而西蘇格蘭大學的教學效果卻是不一樣,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系統地掌握設計多媒體作品的理論知識,形成知識體系,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看到該校學生提交的針對不同方向的帶有不同立意的多媒體作品時,深深地感到有差距。在此,針對我們的不足,充分吸取國外的教學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提出我校“多媒體制作”課程的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改革教學形式
(二)注重教學文件形成
(三)改進成績評定方法
三、結束語
在高校進行課程改革教學、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學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針對中英兩國兩所高校“多媒體制作技術”課程的對比性研究與分析,雖然是兩國的個例,但相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推動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盡一點微薄之力,是本文的綜旨,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我們培養的大學生也將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李雪梅, 張振剛.中英兩國高校計算機課程輔助教學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2002.12.
[2]王強.關于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4.
篇6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可以豐富教師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但是,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否有效,常常受到學習環境、學習形式、學習主體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本次“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小學生科學學習情況”的調查,旨在了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和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認可度與學習利用情況,進而了解學生的多維學習環境狀況,提高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的整合效果,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我校處于城鄉結合區,既有來自城區的學生,也有來自農村的孩子。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處于承上啟下的學習階段,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和投資情況也能體現學校的整體情況,因此,本次調查以四年級學生為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采用問卷的形式,共發放問卷92份,回收92份,其中有效卷92份,有效率達100%。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家用電腦基本普及,學習環境悄然變化
1.調查數據
我校所有的班級和專用教室、辦公場所均已配備多媒體網絡設備,因此,本次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家用電腦與網絡的普及程度。結果顯示:已有八成以上(82%)的學生家庭配備電腦,沒有電腦的學生家庭不足兩成(18%),而有電腦的,基本上都能上網(97%)。
2.分析與啟示
這組數據說明,處于多媒體信息技術最前沿的電腦與網絡已基本普及,學生課外的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產生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和有效利用包括電腦與網絡技術在內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因素,方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幫助學體認可,動手方面有待挖掘
1.調查數據
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技術認可度的調查,分成家庭有電腦(實驗組)和家庭無電腦(對照組)兩組分別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技術幫助科學學習的觀點:實驗組有27%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70%的學生認為“有幫助”,僅有3%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對照組三者的比例分別為41%、53%和6%。
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技術”是否“增進科學興趣”“獲得科學知識”和“提高動手能力”三個具體的學習內容方面的觀點:實驗組持認同觀點的分別為88%、89%、64%,持否定觀點的分別為12%、11%和36%;對照組持認同觀點的分別為100%、100%(1人未選除外)和63%(1人未選除外),持否定觀點的分別為0%、0%、37%。
2.分析與啟示
數據表明,多媒體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的科學學習已成為共識,尤其是激發興趣和獲得知識方面,更是達到或接近了九成以上。這充分證明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其信息容量大和交互性強等特點,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生對科學課堂上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認識比較客觀和理智,同樣證明了上述觀點。
(三)小學科學學習,合理利用網絡
調查顯示:對于網絡學習,大多數家長支持,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即使因學習需要也不支持孩子使用電腦,反映了他們對學生使用電腦的顧慮。
在“你經常利用電腦做什么?”的多項選擇中,實驗組學生從多到少依次為:玩游戲(79%)、查資料(73%)、看電影和聽音樂(61%)、聊天(39%)、看書(19%)、買東西(16%)、看新聞(11%);對照組依次為:玩游戲(71%)、查資料(65%)、看電影和聽音樂(41%)、看書(24%)、買東西(12%),沒有人選擇聊天。
顯然,學生沉迷游戲,正是很多家長的擔心之處。
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使用電腦網絡時,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目標,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提高電腦網絡的有效使用率。
研究表明:多媒體信息技術不僅具有豐富的信息量,其本身也是科技發展的產物。隨著軟件開發的不斷成熟,許多實驗可借助信息技術達到更佳的效果,甚至部分用傳統方法不能進行的科學實驗和無法親身體驗的科學現象,也可以通過數字模擬進行演示或作出解釋、推理。因此,多媒體信息技術雖不易讓小學生展開直接的科學探究活動,但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可以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科學教師要充分挖掘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加強信息技術與科學探究活動的整合研究。
參考文獻:
[1]齊偉.信息技術為科學教育帶來怎樣的變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7(2).
[2]楊鳳寶.信息技術對科學素養培養的優勢.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5).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引言: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她的基礎性、工具性及實踐性都奠定了其在九年義務教育當中的重要地位。小學是人一生中學校生涯的開始。在此階段,課程是否有趣、是否讓學生樂于學習,是一門科目能否得到學生喜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程的趣味性上下足功夫。再者,語文屬于母語教育課程,其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而非局限在課本的內容當中,這樣,學生才能在大量的多樣化的語文實踐中熟練掌握語文的規律。在現代化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引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必要性
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對好的老師”。讓學生對語文這門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大量投入到語文實踐當中,還為其之后學習語文奠定扎實的基礎。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教師可以讓課本中抽象的語言文字內容視覺化、聲音化,色彩化,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發育特點,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有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
新課標提出的語文總目標之一寫到:“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可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是新課標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激發需要在一個充分自由、寬松和多彩的環境當中,學生需要多渠道多感官的刺激,這些都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可以給予教學的。例如,在低年級階段,學生處于識字認字的階段,老師可以用計算機軟件給學生演示該字的象形文字的演變。象形文字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揮卓越的想象能力創造出來的,當代學生在學習現代漢字時,老師向其重現該字的由來,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遞了祖先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運用策略和注意事項
應用策略
針對不同教學內容使用不同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的任務較多,新課標對其進行的粗略劃分就分為了3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包含“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這三個方面。語文的教學內容極為豐富。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切不可“一鍋亂燉”的胡亂使用。一般來說,使用原則如下:
拼音教學時使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例如:學習拼音“a”時,老師在電腦上創設了一個情境“小明感冒了,去看醫生,醫生讓他做‘a’的動作看他的喉嚨。”再找到發“a”時嘴部的鏡頭特寫,讓同學們反復去練習。在這個情境中,同學們輕松看到這個拼音的發音方法,而且貼近生活,趣味十足。
識字教學時使用多媒體提高學習興趣。中國漢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在學生識字的過程中,為了改變枯燥地重復、學習過程,老師可以利用電腦多媒體軟件將字的象形圖像表示出來,再操作將其逐步演變成當時要學習的漢字。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多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活躍課堂氣氛。
閱讀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豐富擴展內容。閱讀是人與書本的直接對話,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進行閱讀內容的教學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材料為學生呈現豐富的擴展內容,讓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
詩歌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放飛想象。古典詩詞歌賦往往會描繪優美的風景。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授詩歌時,只是一味得讓學生機械得朗讀、背誦。然而利用多媒體技術,老師可以用影音、圖像、視頻等途徑向學生直觀的呈現詩歌當中描寫的畫面和意境。利用,學白的《贈汪倫》時,老師可以通過生動得圖片和音樂,把學生帶入到朋友之間離愁別緒的情感基調當中,有利于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和品讀。
協調使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媒體
傳統教學媒體一般指黑板、粉筆、教科書等。與傳統教學媒體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動態、鮮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智力和思維的發展,提高課堂氣氛。但是多媒體在教學中使用,只是一個技術,與傳統教學媒體相同,只能被當作教學的工具,而不能成為教學的主導,為了使用多媒體技術而設計課程。這樣本末倒置,學生會認為老師是在自己面前演戲,反而偏離了教學重心。在教學中,若運用普通掛圖、投影、錄音等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實用計算機技術去浪費時間和人力。
注意事項
杜絕對學習資料誤解
當今互聯網上有大量的素材資料可以使用。但是教師不應直接將未加整理的素材資料直接呈現給學生。首先,應考察資料的真實性;其次,需要將零散的素材資料整合成有機的材料再呈現給學生。這樣就保證了教學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切忌過分依賴多媒體視聽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讓課堂變得氣氛活躍,呈現的素材也豐富多樣。例如,可以在學習優美范文時播放標準的人聲朗讀。但是,應注意的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只能是教學的手段、工具,絕不能成為了教學的中心,教師不能為了使用多媒體技術而使用多媒體技術,反而讓學生失去了自行朗誦課文的機會。使用多媒體視聽技術的目標是讓學生對學習語文更加感興趣,投入更多時間去實踐。
結論: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在打地基,地基打得深、打得牢,學生就飛的更高,更遠。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引入到教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這些對于學生小學之后的學習、事業、生活都是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杜九齡.淺論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及其誤區[J].教育科學.2010年8期:179.
篇8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高中政治課堂 整合 實踐探索
1 問題的提出
由于不同的教學媒體有不同的優勢和不同的適用性,也有局限性和相互間的互補性,因此適時適度地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才能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理論認識、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多種教學媒體素材的有效使用,都還有許多操作層面上的問題需要研究,要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使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做到操作性強、達到教學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必須對多媒體技術與政治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認真的實踐研究,使課堂教學顯示出系統的整體效益。
目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出現了兩種可能帶有極端性的結果,一是課堂上濫用多媒體,把多媒體的演示當成課堂“出彩”的主要措施,另一種是回避使用多媒體技術造成課堂效益的低下。這兩種做法都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糾正。
2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避免片面追求使用多媒體技術,忽視了傳統教學優點的做法。(2)解決忽視整合的目的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特點的課堂教學行為。(3)糾正片面強調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性,忽略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4)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濃縮教材精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育人效果。
3 研究的實踐意義
(1)提高了學生素質,發展了學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擴展學生知識面,擴大學生視野,提升學生使用多媒體技術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發展學生使用信息技獲取知識的能力。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形成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較高業務能力的政治教學隊伍,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3)提升課堂效益,促進學校發展。通過研究,促進教師在多媒體技術使用方面的能力發展,強化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使用有效性的方面的意識,使參與研究的教師課堂教學效益得到明顯提升,進而帶動本學科乃至所有學科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一定有影響的教學成果,對兄弟學校或同類教學實驗起到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4 具體實施
(1)開展理論學習和培訓。我們采取校內外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開展業務培訓,包括“案例的撰寫”、“論文的撰寫”、“課件制作”等,促使教師了解整合內涵、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研究方法,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和必備條件,提升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師的課件制作、案例、論文寫作能力。開展技術培訓。達到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實行資源共享的目標。
(2)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加強多媒體技術在備課過程中的有效性設計研究,讓課堂上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有效、高效。我們在集體備課中探討整合理念,整合思路,整合問題,整合技術。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我們總結出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分層問題導學法,形成了模式流程:“核心備課人制定導學案—組長審核導學案并膠印—教師提前分發導學案—學生根據導學案要求自學質疑并完成預習內容—教師收取并批閱導學案—教師帶著批閱導學案發現的問題參加集體備課—形成教案—教師根據共案二次備課—課堂教學”。教案一般采用紙質教案加課件,每位老師課后必須有反思,反思要把課堂中的閃光點與失敗處、學生的典型錯誤、二次教學建議等都記錄下來。加強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我們還通過課堂實錄,通過視頻案例,通過校本研究,將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政治課整合的有效性要義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將課題研究滲透在常規教學之中,使本課題研究行之有效。
(3)通過各種活動,推進教師對整合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結合省市有關論文、案例、課件評比活動,我們組織政治組教師撰寫案例、論文、制作課件,參加學校和上級教育部門的評比。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寫作水平,也推動了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有效教學的能力,更深化了政治教師對于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整合有效性的理念,促進了政治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帶動教師思考、探究改變學生學習方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教研組通過開展一系列教學觀摩活動,推進全組教師積極投生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教學整合有效性的體驗,并促進全組教師積極參加到各種活動之中,提升了全體教師專業水平和多媒體技術使用水平。
(4)利用網絡開展個性化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政治課整合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變成現實。針對我校寄宿制特點,我們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校園網,針對自己的實際在課內外開展個性化的學習。
這一方法的使用和推廣,擴大了學生的學習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5 研究成效分析
(1)形成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整合的成果—分層問題導學法。這一教學法,以分層問題為課堂教學的起點,以解決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全過程,以問題解決的效度來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它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準則,以對學生的尊重為基礎,以問題為紐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旨,以教師課堂評價為動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對問題解決的自信和喜悅走出教室,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讓他們更加輕松、主動地學習。在使用這一教學法的過程中,我們要求集體備課設計的教案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要適時、適度、有效,大家要充分討論,如何使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政治課課堂效益,堅決避免盲目使用。
(2)完成了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整合資源庫建設。我們通過網絡尋找、篩選、整合、教學資源,以常規教學課件為主,突出網絡課件,資源庫豐富多彩。同時,我們遵循資源庫共享理念。我們規定,從高一到高三,所有課件都必須共享,避免人不在,課件丟失的現象。得到了政治課老師們的好評。
(3)探索出了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的途徑。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政治教師隊伍,提高了全組教師的教學水平。
(4)通過整合實踐與反思,提高了本組教師“案例、論文撰寫”等教科研水平,帶動全校各學科探索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有效性研究。經過實踐,我們獲得了許多感性認識,為我們進行教學研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
(5)增強了對有效教學的認識。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極大地改變了這種狀況: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經過實踐,我們也認識到只注意使用還是不夠的,必須注意多媒體技術使用的度。同時,大家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技術與政治課教學實現整合是必要的,更要實現有效結合。
篇9
蔣曉妹 山東省濟寧市育英中學
(二)等待時間
錢初熹指出,缺乏創意的學校美術教育的主要表現之一即是:學生缺乏想象與創作的空間和時間。就時間而言,很多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每一堂只有三四十分鐘的美術課,制定了看起來似乎全面而系統的三維目標,既想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又要體驗過程與方法,還要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此,就設計了諸多教學環節,而分配到每一環節的時間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無法充分展開思維活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毫無疑問地流于表面。而教學環節中,針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時間同樣少得可憐,所以,提問的意義和價值難以實現,教學目的也難以達成。因此,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合適的思考時間就變得非常重要。
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在課堂提問領域的研究表明,課堂上有意安排并且呈周期性的簡短沉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回答問題,并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些周期性的沉默被稱為“等待時間”,也有學者稱之為“思考時間”,并且認為將等待時間延長至3-5秒會讓課堂提問進入良性循環。美術鑒賞課上涉及的許多問題并不追求唯~答案,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課堂上真正讓學生感到“不會”的問題非常少見,很多時候學生回答“我不知道”或者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的原因之一是教師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極為有限,使得學牛沒有整理好自己的想法,也沒有組織好自己的語言。
1.“等待時間1”
教師提出問題后到第一個學生回答前的時間,被稱為“等待時間1”。問題提出后,留下3-5秒的思考時間,對于學生整合思維和組織語言非常有益。研究表明,運用“等待時間1”,可以明顯減少學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幾率,學生的回答更加自信,能夠組織、闡述一個較為詳細、相對完整的答案;同時,還能提高全班學生的參與度。
2.“等待時間2”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反饋之前的時間,被稱為“等待時間2”。這一時間間隔有利于回答的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補充答案,也便于其他學生思考前面學生的答案是否合理,并做好評價別人答案的準備。
為保證實施等待的有效性,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關于“等待時間”的作用,明確在等待時間內學生需要做的事情。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在課堂氣氛比較民主、互動積極、學生精力比較集中的情況下,使用“等待時間1”和“等待時間2”對學生的思考有益。但如果課堂上學生精力不夠集中,等待時間內有可能加劇學生精力分散的情況,教師應采取一些有效的組織策略以盡可能地保證學生能夠參與思考。
(三)鼓勵發問
美術鑒賞課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美術知識的課堂,更應為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思考、提出質疑提供機會。艾斯納說過:“藝術使孩子們明白:問題不會只有一個解決方法,題目不會只有一個答案。如果說藝術有什么特別之處的話,那便是藝術崇尚多樣性”。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美術鑒賞也存在多樣性,鑒賞本身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解讀作品的視角,這也為學生提出問題創造了更多可能。學生能夠自己提出問題,才意味著真正的思考得以展開。視覺文化時代的美術鑒賞課堂,需要培養的是符合時代需要、利于個人未來發展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讓學生真正學會思考,需要從引導學生發問開始。
研究者指出:“真正的學習只有在學習者理解并能夠自己提出問題時才會發生。”傳統的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課堂上的問題通常是由教師設定的,但并不一定是學生心目中的疑問,教師往往沒有留給學生提出質疑的機會。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從教師到學生,普遍認為教材、權威人士的觀點是毋庸置疑的;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提問,唯恐萬一被問到了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會有損教師威信。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了學生從不敢提問到不會提問,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
1.讓學生敢于提問
讓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是,教師應該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和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提出問題,一般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困惑和好奇。無論出于哪一種原因,在課堂這種公開場合下提出自己的問題需要自信,也需要勇氣。高中學生自尊心強,學生只有感到提出疑問不會受到白眼、責備,不會有負面影響,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問題。
2.教師指導提問技巧
由教師提問變成學生提問,這一傳統的課堂習慣的改變不僅會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有時也會讓學生感到不適應。因為長久以來,對于知識的被動接受,使學生的質疑能力有所下降,突然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很多人會感到比較茫然。要改變這一點,學生需要轉變思維方式,主動思考進而尋找問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天然地知道怎樣提出好的問題;不過,所有的學生都能被教會怎樣形成問題”。教師需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提問技巧。
《優質提問教學法》中提出了針對閱讀文本的提問技巧,“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最有用的方法是運用普遍性的問題結構以及一般性問題”。普遍性問題結構如:“主要的觀點是……為什么……是重要的?”等預設了主干問題。一般性問題如:“這一章或這一段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將這些觀點組織起來的?”根據美術鑒賞課的實際情況,筆者將其進行了適當的改造,列舉出了適用于美術鑒賞課堂的普遍性問題框架和一般性問題。
①普遍性問題框架
a.……與作品主題之間有什么關系?
(例:《漁莊秋霽圖》中的構圖方式與作品主題表現之間有什么關系?)
b.……為什么這樣處理?
(例:雷蒙德·洛伊設計可口可樂瓶時,為什么將外形處理成流線型?)
c.……優點和缺點分別是什么?
(例:印象主義的優點和缺點分別是什么?)
d.……和……有哪些異同?
(例: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有哪些異同?)
e.如果將….-替換成(變成)…..你認為效果會出現什么變化?
(例:如果將《萬山紅遍》中的白色房子替換成其他顏色,畫面效果會出現什么變化?)
②一般性問題
a.觀察作品中表現了什么?
b分析作品表達了怎樣的內涵?
c.觀察并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突出主體?
d.你怎樣評價這件作品?
以上列舉了部分普遍性問題框架和一般性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提問練習。在面對具體作品和藝術形式時,可以根據情況并結合學習目標進行變換和擴充。
(四)評價與反饋的策略
評價是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科學的評價機制和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控,能保證美術教學的有效性。目前國內中小學的教學評價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評價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反對任何以常規為基準的評價工具。他強調個人化評價(Individual assessment)、多元評價(Multiple assess-ment)。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意的能力,也兼顧到情意、技能等學習成果;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比如,采用口試、實踐操作評價、直接觀察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溝通方式及多方面收集學生學習的信息等;主張在真實情境下通過多元智能進行評價。
針對高中美術鑒賞中的問題和有效提問,評價的原則、評價的目標和標準應該有獨特的要求。 1.評價原則
①鼓勵性
高中生由于他們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普遍表現出強烈的自尊,非常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加之大多數學生美術鑒賞常識和方法的匱乏,所以,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愿回答也不敢回答問題,導致課堂問答效果不夠理想。另外,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不經意間把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傳遞給學生,學生受到這種先人為主的影響,不僅很難進行自己的價值判斷,同時,還會產生對自己審美判斷的懷疑。在這種情況下,美術課堂需要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和交流,并在這個過程中樹立審美判斷的信心。民主氛圍的創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對于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要表現出真正的興趣,還要將“尊重回答者和尊重每一個答案”的信息傳遞給其他學生。這種認真的傾聽對于回答者來講,本身就是極大的鼓勵。我們堅信,每一個人的思維都有閃光點。教師需要努力從每一個回答者和答案中尋找可以表揚的具體的點,不僅要重視學生思考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研究者已經證實,表揚無論對于何種程度的學生都是有效的。但是,如何使表揚發揮最大作用?研究者們認為,關鍵在于鼓勵性話語要既具體又可信。落實在美術鑒賞課堂上,對于學生回答的積極反饋,筆者建議可以與美術鑒賞課堂評價量規相結合,從多個角度分析學生的回答行為和具體答案。(詳見表1)
當一名學生意識到他的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尊重他的觀點,并且得到了大家客觀真誠的積極評價時,該生對于自我表達和審美判斷的信心會逐漸建立起來。長此以往,該生將不再是沉默的信息接受者,而會變成主動參與的獨立個體。
②即時性
當學生回答問題或提出疑問后,教師應給予即時反饋。這種反饋具有時效性。教師在師生問答中做出的口頭評價,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還有待改進,為學生進一步思考指明方向。相反,如果沒有及時給出反饋意見,會降低他們答案的價值,容易讓學生對自己的思考感到迷茫。對于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需要讓學生明確給定的答案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答案正確,需要學生做出進一步闡釋;答案錯誤,則要引導學生找到癥結,修正思考方向。對于不具有唯一答案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觀點做出解釋,并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補充答案和進一步擴展答案的過程中去。
③多主體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美術課應“提倡多主體評價”。所謂多主體評價,指的是評價不僅僅由教師來完成,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也應納入對問題回答的反饋中,尤其是學生的自評。以往的美術鑒賞教學中,通常由教師提出問題,指定學生回答,然后由教師給予反饋。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會有什么變化呢?有研究顯示,多數學生對于自己和同伴的評價通常是誠實可信的,只有部分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隱瞞自己的真實狀況。首先來看學生自評。“強調培養學生自評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自己美術學習的態度、方法與成果,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當參照一定的評價標準時,學生能夠對自己的答案進行有效的反思,從而改進自己的思維。而“同伴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努力地投身于學習,并且可以提高學習的品質,增進學生的批判能力,以及讓學生有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通過同伴評價可以互相幫助,提升學習效果”。對于回答者來說,來自同伴的評價似乎更容易接受;對于其他學生,給別人評價的同時也是在錘煉自己的恩維,督促自己辯證地思考問題,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2.評價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評價建議,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展”,這也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最終目標。具體到教學實際中,評價的目標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的內容。《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了學生學習“美術鑒賞”模塊后應達到的成就標準。“知識與技能”維度上,學生需要“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過程與方法”維度上,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美術的有關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上,學生能夠“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和評價的時候,應有意識地做到三者兼顧。而以往的口頭反饋中,教師往往重視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而忽略了學生在參與美術鑒賞過程以及情感領域中的體驗。
②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在師生口頭問答中,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能夠把握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了解學生現有的美術鑒賞知識、鑒賞方法和學習態度;針對具體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哪些方面還需改進,由此決定教師接下來的教學進度和方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
③促進學生,反思,提高參與感,鼓勵元認知
當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和其他學生及時給出客觀的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一方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答案產生的思考過程或請學生對其答案做出進一步解釋,能夠幫助學生運用元認知技能進行反思,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答案負責,同時,練習其他學生的傾聽技巧,營造彼此尊重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同伴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努力地投身學習,提高學習品質,增進批判能力,以及增加參與評價的機會。來自同伴的反饋往往能讓回答問題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在評價其他學生答案的過程中,評價者也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感,促進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3評價標準
筆者根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中模塊A“美術鑒賞”的成就標準,綜合鑒賞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開發了“高中美術鑒賞課堂問答評價量規”(表1)。此評價量規可用于課堂中師生問答的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幫助學生反思他們的學習過程,并為課堂上的問答行為提供高水平的參考標準。
(五).自我反思
課堂設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使每節課提出同樣的問題,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會出現不同的提問效果。教師需要根據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第一時間做出恰當的回應,這要求教師具備熟練的提問技巧和掌控課堂的能力。即使教師在課前做了非常細致的準備工作,電無法充分預測實際提問中的所有情形。因而,每節課之后,對自己的提問行為進行回顧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反思可以幫助教師評估自己在課堂上的提問效果,進一步發掘可改進的空間。表2是一份“課堂設問自我評估表”,可以幫助教師反思自己的提問行為及提問效果。
四、課堂設問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合理組織,讓更多學生參與
根據現階段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實際情況,課堂設問應采用合適的組織策略,力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師生問答的過程中。普通高中通常采用大班額教學,每班少則四五十,多則五六十名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能夠提問到的學生最多不過十來個人,多數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問答中。在這種隋況下,大多數學生是安靜的、被動的接受者,缺少自我展示、自我表達的機會,課堂參與度不高。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將師生一對一的問答形式與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加以結合,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當問題涉及的內容較少夾雜個人情感因素時,可適當采用“個人—群體”的方式進行討論,匯集小組學生的集體智慧,最后給出小組協商后的答案。但有時問題會涉及到個人的感受和理解,需要展現每個人不同的觀點,這時,在教學中就需要注意平衡小組討論與個人思考的關系。美國教育學家斯滕伯格在《思維教學》中提出了四步策略:“讓學生熟悉問題,找出方向;組內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內協作,確定并解決問題;組間解決問題,學生跨組討論如何解決手邊的問題;個人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工作。”“個人一群體一個人”這一順序為美術鑒賞課的小組討論提供了適合的模式。斯滕伯格認為,個人解決問題應放在群體解決問題之后,這是因為經過群體的討論、觀點的碰撞,個人的思維得到拓展,再回到獨立思考中,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多角度的答案。
(二)圍繞目標,合理掌控對話方向和時間
45分鐘的課堂是有限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師生問答充分展開教學對話的過程中,既要保證對話緊緊圍繞既定目標,又要保證對話的廣度與深度,還需合理安排時間,以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師生對話時,有時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料之外的回答,在體現學生思維獨特性的同時,也給教師把握對話方向、掌控時間帶來了難題。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回答是不是圍繞著問題,一旦出現“跑題”的答案,教師需要及時發現并根據具體情況引導學生的思維回到討論主題中,避免越扯越遠的情況。從時間角度來看,盡管教師課前會設定相應的時間進度,但真正實施課堂對話時,因為將思考和回答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師難以完全掌控學生的思考速度、深度和廣度,所以,完全控制討論時間也有一定難度。教學過程通常由多段教學對話組成,如果每一次師生問答的方向和時間都把握不到位的話,整堂課下來,就難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全部完成。
五、結語
- 上一篇:公路交通工程資質辦理
- 下一篇:醫藥廣告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