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研研究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7: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科研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科研研究

篇1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教學 科研

一、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科研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學科研動力不足,訪談中,多數教師表示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都不重視音樂課,音樂教師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大部分農村小學音樂教師都是以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來面對工作,所以多數教師也不愿意搞教學科研。可以看出,雖然大部分被調查的農村小學音樂教師都具有一定的教學科研意識,但教師們的教學科研動力嚴重不足,許多音樂教師表示,不知道怎樣寫出高質量教學科研論文,也不知道怎樣進行教學課題研究。這些數據和訪談表明,目前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相當低下。因為農村小學的條件不好,收入不高,導致教師們無心也無力購買更多的專業類或者教育、教學類雜志、書籍學習。另外,因為學校的經費有限,大部分農村小學都沒有圖書報刊室,更別提互聯網上的教學科研數據信息資源。即使在設置有圖書報刊室的學校,其圖書報刊室里也多以陳舊過時、消遣性書籍或黨政性報刊雜志居多。這些都表明目前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科研資源極其匱乏。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小學音樂教師還是處于邊緣化的境地,不少農村學校領導既不倡導教學科研,也不肯定教學科研活動,對教學科研成果也少予獎勵。由于沒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和適當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們的教學科研價值得不到承認,教學科研積極性也沒有得到保護。音樂教師也只有在文藝表演、唱歌或器樂比賽時才被重視。所以,造成了多數農村小學音樂老師側重點不在這,我國一大部分小學音樂老師能力不行,都是由中等師范學校培養。中師十分注重學生教育教學技能培養,而對學生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科研知識和教學科研能力的培養較為不足,導致許多中師畢業的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教學科研能力低下,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在職培訓機會不僅很少,而且缺乏專門針對山區小學音樂老師的培養和鍛煉。雖然絕大部分的山區音樂老師能夠認識到教學科研必要性,但是對于科研與教學的同一性認識很欠缺。在教學與科研兩者的地位上,不少教師沒有認識到科研與教學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作用,把教學與科研分割開來,認為把教學工作做好才是自己職業的根本,導致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普遍重教學而輕科研。

三、思考與建議

大力開展針對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在職培訓項目,通過參與式培訓、專題講座培訓、現場觀摩學習等多種培訓手段,對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科研知識、教學科研方法以及教學科研能力。農村小學音樂老師應該改善自己的狹小的觀點,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應樹立教研一體化、教學就是研究等新的觀念。認識到教學科研工作從來不是額外的工作,教學和研究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張皮。同時,農村小學音樂教師還應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統計等教學科研的工具性知識,了解和熟悉教學科研的基本過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能力。

我國現有農村中小學90多萬所,其中音樂教師才近10萬人,遠遠不能滿足教育需要。另外音樂教師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部門領導者不重視小學音樂教育;2.同行們的蔑視;3.社會生活環境中音樂老師不受人們的尊重。

在中小學開設音樂課的主要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在生活中很多學生都喜歡聽音樂但是不懂樂器,甚至對音樂的知識懂的也很少,就像一個班級有50名學生都會唱歌,但是沒有一個認識音樂演奏的譜子。根本不會視唱。還有學生對欣賞樂器,對樂器也充滿了憧憬,在老師示范和距離的同時,學生就像看戲法一樣,時不時的發出哈哈的笑聲充滿了神秘和憧憬,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聽流行歌曲或者搖滾樂,這充分的說明了鄉村音樂已經遭到了淘汰,農村音樂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實際達到的目標相差太遠。導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降低。所有的教學設施都是教育基礎的保證,由于很多原因,在農村教育中,音樂教育不受到認可,沒有地位。音樂的硬件配備也受到了影響。在一些貧困的山區中,一些基礎的生活條件都沒有,更不用說電視,電腦了。就像課桌板凳都成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老師的信息受到了封閉,這都是最重要的問題

四、改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更新教育觀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改變當前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狀況,首先黨政教育主管部門和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放在提高我國全民素質的高度,有長遠的教育眼光,將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一變革,大力倡導音樂教育的新理念。其次,建立正確的教師評估機制,徹底消除“正課”與“副課”的偏見,把音樂擺到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讓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讓音樂課成為中小學教學內容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努力加強對農村音樂教學事業的培養和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這樣才能對農村基礎音樂事業的一個保障。對其他教育工作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提高農村音樂教育的基礎問題也是首要問題。因此先要合理的運用所有的師資力量。充分的發揮他們的長處,去教育學生為他們能力的發揮創造良好的環境。

篇2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摘要:教學科研一體化發展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而做好高職院校教師團隊建設,是協調解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有效途徑。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團隊為例,結合高職院校教師團隊的組建與管理,介紹了基于項目管理的教學科研一體化教師團隊建設新模式。

關鍵詞 :常州科教城;高職院校;一體化教師團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教師團隊建設

教學和科研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兩大主要任務,必須牢固樹立“教學立校”和“科研興校”的思想,堅持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形成教學科研一體化機制,使教學和科研實現良性互動。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一體化發展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實現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教學和科研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區別:教學是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共同活動,是一種集體性雙邊活動:科研則主要表現為個人或部分參加者的研究活動,科研的對象主要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學的方法來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活動,是根據已知探究未知、創造新知的行為和過程。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意味著高校教師必須擔負兩種性質不同的工作。為此,在實踐中兩者又常常發生沖突,成為一對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教師個人時間、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學、科研對時間、精力的客觀要求,導致時間和精力上的沖突:二是教師個人特長的局限性與教學、科研內在不同要求之間的矛盾。高校教學與科研這一有機統一的整體在實踐中會經常發生矛盾和沖突,如何協調解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的關鍵。筆者認為,搞好高校教師團隊建設,是協調解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促進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筆者在對常州科教城高職院校教師團隊廣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團隊組建和管理,探討高職院校實施教師團隊建設的途徑和方法,以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為目標,以項目管理為契入點.打造高績效的教師團隊.為高職院校教師團隊建設提供依據與借鑒。

教學科研一體化教師團隊組建與管理

(一)教師團隊組建和管理原則

教師團隊建設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教師團隊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和諧為本、以能為本的“三本”原則,以及專業化、校本化、項目化的“三化”原則。教師團隊建設要遵循項目化管理,運用項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將各項重點工作當做項目來實施,從目標設定、任務分解、任務實施到完成評價進行全過程控制,確保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團隊主要包括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教學團隊的設置要圍繞學院發展規劃,服務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需要,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促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教學團隊的設置要明確工作目標,優化團隊結構,整合教學資源,建立運行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一般可分為專業(群)教學團隊、課程(群)教學團隊和實訓基地教學團隊等。科研團隊進一步整合技術服務資源,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增強技術服務能力,提升服務社會的影響力。科研團隊應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技術服務領域,可以承接較高級別科技計劃項目,培育和產生標志性科研成果,承擔社會技術服務項目,培養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在某領域形成技術服務特色和優勢。團隊改革的目標一是通過教師團隊建設,實現高校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科研高效運作和一體化發展:二是通過教師團隊建設,以科研促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三是通過教師團隊建設,使團隊成員取長補短、減輕工作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二)高職院校教學團隊組建與管理

推進院、系(部)和教學團隊“三級”績效管理工作,發揮教學團隊作為教學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教學團隊是指以專業(群)、課程(群)和實訓基地為建設平臺,是開展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社會服務等工作的基層組織單位。通過建立團隊合作機制,落實教育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開發教學資源,推進教育創新,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圍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隊伍建設與管理,培養和選拔具有較高教學水平與學術造詣的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名師,培養和選拔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課程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打造一批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優秀教學團隊。教學團隊應具有合理的專業、職稱、學歷、年齡、學緣結構以及雙師結構,團隊規模適度、成員相對穩定,校內專任教師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內兼課教師),并聘有一定數量的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

教學團隊分為專業(群)教學團隊、課程(群)教學團隊和實訓基地教學團隊等。(1)專業(群)教學團隊。根據專業設置情況和招生規模大小,按專業(群)等設置教學團隊,以專業或專業群名稱命名。專業(群)教學團隊全面負責本專業(群)建設與管理。在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指導下,制定專業建設規劃,組織專業建設調研,編制專業教學標準,主持實驗實訓室建設,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承擔各級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建設,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庫。(2)課程(群)教學團隊。根據課程組成情況和教學規模大小,按文化基礎課程(群)、專業基礎課程(群)等設置教學團隊,以課程或課程群名稱命名。課程(群)教學團隊,全面負責本課程(群)建設與管理。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學團隊課程建設規劃,編制課程標準,開展實驗實訓室建設,承擔各級教材建設項目,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庫。(3)實訓基地教學團隊。根據專業建設需要和專業基本能力培養要求.按照實訓基地等設置教學團隊,以校內實訓基地名稱命名。實訓基地教學團隊,全面負責本實訓基地承擔的實訓課程建設與管理。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規范實訓基地管理,編制課程標準,開展實訓項目設計,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庫。目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共成立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等29個專業教學團隊,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團隊等8個課程教學團隊,精密加工技術實訓教學團隊等5個實訓教學團隊(見圖1)。

學院、系(部)采用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根據教學團隊建設計劃任務書,對各項工作進行考核驗收。教學團隊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負責實施,教學團隊需制定學期工作計劃,每學期開展一次常規工作考評,主要考核教學團隊主任、副主任履行職責及成員完成工作任務、執行工作規范等情況。教學團隊建設項目驗收由學院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實施。根據教學團隊建設計劃任務書,每年開展一次階段檢查考核、建設期滿后進行驗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項項目的任務落實、建設成效等情況。學院、系(部)每年組織一次綜合考評,評選院級優秀教學團隊,并給予經費獎勵,優先支持建設成效顯著的院級教學團隊申報省級及以上優秀教學團隊。

(三)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組建與管理

科研團隊一般應以省市級或院級技術應用中心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近三年承擔過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或者承擔具有較大經濟效益的橫向科技項目。團隊應該有相對集中、穩定的研究方向,且與學院相關專業發展方向吻合,研究內容應是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關鍵技術創新。鼓勵跨系部、跨專業組建團隊。每個團隊設負責人1名,負責人應有寬容、開放、公正的胸懷,有較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職稱或博士以上學位,年齡一般不超過55周歲。每個團隊成員人數5—8名,40歲以下成員不少于2名。團隊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等合理,有較穩定的合作關系,具有相對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問題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圍濃郁、和諧,在學院學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團隊建設采用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動態管理方式.團隊資助建設期為三年.每年進行一次階段檢查考核,三年后進行總績效考核。每年的階段檢查考核以任務書中的分年度建設任務為依據,由團隊填寫科研團隊任務和目標完成進展報告。第一階段檢查考核不合格的,學院將責令整改。若第二階段檢查考核不合格,學院將取消對該團隊的資助。項目建設期滿后,團隊填寫科研團隊任務和目標完成總結報告,學院組織專家組對項目建設成效進行評估、審計和驗收。驗收結果分為優秀、合格與不合格三類。對驗收結果優秀的團隊,學院將加大建設力度,繼續滾動資助建設:對驗收結果為合格的團隊,學院允許其參加新一輪院級科研團隊的遴選:對于驗收不合格的團隊,學院將停止該團隊參加新一輪院科研團隊的遴選。目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共成立數控技術應用科研團隊等7個科研團隊。

基于項目管理教學科研一體化教師團隊建設新模式

第一,按項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學為中心設置科研工作,把教學、科研工作融合為“項目”。如何從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特點及內在聯系出發,根據項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學為中心設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學、科研工作融合為“項目”,即形成若干個教學科研一體化項目,是組建高校教師團隊、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的基礎。

第二,根據教學科研一體化項目的客觀要求和項目團隊建設思想方法建設教師團隊。應用項目組織和團隊建設的思想方法,根據高職院校教學科研一體化項目的內在客觀要求和每個教師的特長、特點等,來組建不同類型的教師團隊,形成合理的內部分工和密切協作。這是高校教師積極開展有效合作,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的基層組織。

第三,應用項目團隊建設的激勵機制理論和方法,在教師團隊內部建立有利于調動團隊成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激勵機制和制度。這是高校教師團隊高效運行、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的關鍵。教師團隊內部激勵機制和制度建設,要在廣泛征求相關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組織相關教師討論,并經過問卷調查、投票等過程,通過多次反復修改完善后形成書面材料和規章制度。

第四,應用公司項目治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高校教師團隊可持續發展的外部支持保障體系。高校教師團隊的高效運行與可持續發展,僅靠教師團隊這一基層組織的內部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學校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如何建立高校教師團隊高效運行與可持續發展的外部支持保障體系,是高校教師團隊可持續發展、促進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根本。

篇3

【關鍵詞】英語 科研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5-0021-04

【Abstract】Research and teaching are the two major functions of colleges. English teachers in colleges undertake teaching as well as research. How to integrate these two work is crucial not only i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pursuit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oposes that we need to review the aims and conten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level, construct a compatible model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which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re helped to change from pure “teacher” into “researcher and teacher”. This is a good way to realize integr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English Research Teaching

一、高校英語科研與教學現狀

《高中英語新課標》的貫徹實施使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進入大學前就具備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意識,優秀學生在中學就能達到大學英語教學要求的四、六級水平。他們對大學英語學習的期待與改革前學生的期待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許多大學的英語教學延續著傳統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教學模式,為此,學生感到知識需求得不到滿足,大學英語教學越來越難以順利進行。

英語是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交流工具,良好的聽、說、讀、寫技能是使用語言的基礎,但是英語教學不能止步于技能訓練。任何語言都是歷史的、文化的,英語也不例外。使用英語不僅需要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還需要學習與英語使用相關的許多知識,如語言與文化、語言表達與語境,語言與社會,這些知識的教授與教師的科研密切相關。盡管高校英語教師具備高學歷,對英語語言有一定的研究,對語言學習的理解有各自的見地,但是,英語教師的研究內容與當前英語教學內容和要求不相符合,英語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幾乎是兩條沒有交叉的平行線,只有科研和教學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既提高英語教師的科研產出,又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適應學生高層次學習需求,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師發展。

二、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自19世紀洪堡特組建柏林大學以來,大學作為科研、教學與服務“三位一體”的存在物成為共識,科研和教學是絕大多數大學教師的兩大工作。一個人如何既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又能有很好的科研產出?教學和科研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一種觀點認為科研與教學負相關。[3][9][12]從教師精力,時間投入等角度的思考認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投入較多,在另一方面就會相應減少。其次,科研和教學是兩個不同的行業領域,它們對教師個性傾向要求相反。[2]科研是探求知識的過程,它需要研究者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學術界的知識交流,獲取知識是科研的動機和目的。教學則與之相反,教學是傳遞知識,交流對象是接受知識的學生,教學過程歡迎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學生共處,培養情感,用知識、精神塑造學生,培養人才。教書育人是教學的根本。第三,評價機制也加強了科研與教學的負相關性。[1][7][8]教學評價來自很多方面,諸如學生評價、同行評價、教學評比等軟指標,而且獎勵力度遠遠低于科研產出。而科研評價則來自一些硬性指標,管理部門對科研數量、論著發表的學術出版物的級別等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指標與教師評價、職稱評定、業績考核直接掛鉤,對教師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這對“輕教學,重科研”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第二種觀點認為科研和教學密不可分,二者正相關。[5][10][13]他們認為教學和科研都是圍繞知識展開的,對兩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科研是探索知識,教學是將科研探索而來的知識傳播出去,二者是知識體系中的不同階段,科研工作者的知識態度和科研方法通過教學對學生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教學也能激發科研者的研究靈感,促進科研的深入。

第三種研究認為二者零相關(B. Barnett, 1992; Rugarcia, 1991)。他們認為考察某一個或幾個因素來研究科研和教學相關性的做法過于簡單化。科研和教學是復雜的行為過程,影響二者相關性的因素很多,二者之間有許多需要考慮的中介變量。中介變量(mediating variable)觀點(Marsh 1979, 1984; Marsh & Overall, 1979)認為科研能力、教學能力、教學獎勵、科研獎勵、教學時間、科研時間、科研效果和教學效果這些變量之間有的呈正相關,有的呈負相關,有的呈零相關,總體上教學效果和科研效果呈微弱正相關或零相關。干預變量(intervening variable)觀點[4]認為科研和教學涉及許多共同的因素,有內外變量之分。內在變量(Interior variable, 作者加注)包含知識能力、智力投入、組織能力、挑戰精神、獨立的批判的推理能力。外在變量(Extraneous variable)指教師時間、個性傾向、智力。如果內在變量與科研正相關,則與教學也正相關,外在變量使科研和教學負相關,總體呈微弱正相關。Friedrich 和Michalak(1983)指出內在變量是決定因素,它決定了科研和教學的正相關性。外在變量造成科研和教學的負相關,我們可通過控制、管理改變外在變量的影響實現科研和教學的正相關。現實中不乏善于協調的人在科研和教學領域都表現出色,所以理論上講通過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科研和教學可表現出明顯的正相關性。

綜合上述,多數研究結果表明科研和教學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教師同時在科研和教學領域做出成績是可能的。

三、英語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英語是高校普遍開設的課程,英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同時科研的外在壓力和內在需求也很大,教學科研矛盾日漸突出。如何合理處理好英語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關系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由于學科特殊性和歷史原因,英語教學和科研的相關性與其他學科門類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英語教學和科研發展不同步。英語教學歷史悠久,而科研起步較晚,如20世紀70年代初期才出現對語言教學有明顯影響的科研成果,二語習得研究。其次,長期以來英語教學和科研分屬不同的行業,理論基礎不同。教學主要理論來自心理學、語言學和教育學,教師教學觀察和經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不涉足教材。課本由專業人員負責編寫和出版,市場和盈利是編者考慮的主要問題。教師不用從事科研,科研是語言學家的事情。第三,歷史上英語教學和科研經歷了由分離到結合到融合的過程。語言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始于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二語習得的研究,開始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但多數學者還是持謹慎態度,教學和科研平行共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語言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中,90年代二語習得理論成為語言教師的基本知識,語言教學和科研關系逐漸密切。由于共同興趣和關注點,語言教師和科研工作者共同負責數據采集,分析和解釋,形成合作關系。各種實驗研究,無論短期的課堂實驗還是長期的干預研究,都需要科研者和教學者共同設計和實施,科研話語逐漸延伸到教育話語中,教學和科研形成互補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同一個體上,則形成了教學和科研的兼容模式,即教學者也是科研者,科研者也承擔教學工作。

當前,英語教學和科研的兼容模式既是高校執行教學和科研兩大職能的需要,也是廣大英語教師發展的需要,但是目前英語教學和科研兼容模式存在不少問題,從形式和要求上看,英語教師同時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任務,但實質上,教學和科研脫節的問題十分嚴重,主要原因是英語教學和科研分離的歷史影響。在工具性理念指導下,英語被分解為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訓練,英語教師被單純地理解為教學者,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因此英語教師都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雖然,英語教師有科研的愿望和能力,但過重的教學負擔和壓力嚴重扼制了英語教師的發展,另一方面,根據高校教學和科研管理體制,評價機制偏重科研成果。陳舊的教育理念,落后的管理,脫節的評價機制成為阻礙英語教師發展的瓶頸。如何解除瓶頸,構建真正的英語教師教學和科研兼容模式,本文將從英語科研和教學的運作和要求角度探討教學和科研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徑。

四、英語教學和科研運作要素和要求

英語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活動,是英語知識傳遞和技能培養的過程,也是活動的目的。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式,師生言語互動是重要的溝通途徑,知識有效傳遞和能力培養需要大量、頻繁的師生互動以保證教學成效。因此,教學環境要求教師具有喜眾,樂于與人交往的個性品質傾向,有豐富的情感表現。社會互動是教學的基礎。

英語科研是就英語語言文學的某個問題創造性的思維過程。高校英語教師是英語科研的主體,學習新知識、探索新知識是科研的目的和內容,需要獨立的、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思維環境需要充足的信息來源,寬松的時間,輕松自由的學術氛圍,通暢的學術交流渠道。科研要求教師具有理性的思維,喜靜的個性特征,能夠排除外界干擾,潛心鉆研的精神。

可見,英語教學和科研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背道而馳的地方。我們用科研與教學的干預變量觀點[4]來分析英語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在科研產出和教學效果之間的內在變量是知識水平(know ledge ability);知識投入(intellectual involvement);組織能力(organization);挑戰精神(challenge)和獨立、批判思維(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reasoning)。外在變量是教學時間(instructor’s time)、個性(personality)、智力(intelligence)。當科研對內在變量產生積極影響時,這些變量對教學也產生積極影響,科研對教學產生積極影響(見圖1)其原因在于這些變量是科研和教學所需要的共享要素。而科研和教學對教師時間、個性特征要求和智力是占有性的,而教師的時間是固定的、有限的。科研占用的時間越多,則用于教學的時間就越少。對教師個性特征的偏向,科研和教學相反。研究結果也顯示智力(intelligence)變量不能同時對科研和教學產生積極影響,因為過于專業的知識獲取是以犧牲廣博的知識面為代價的,由此,科研者被學生認為缺乏良好教學所需的知識面。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決英語科研和教學的矛盾,特別是促進英語教師的科研需要全面認識科研、外在變量和教學之間關系,使外在變量能同時有利科研和教學的發展。

五、構建英語教學和科研兼容模式

要使高校英語教師更好地肩負起教學和科研的使命,必須構建教學與科研相互兼容的模式。當前英語教學在科研和教學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教師的時間精力,個性需求,和知識的占有優勢明顯。因此,改變科研和教學不平衡格局應從改變教學著手,為科研延伸到教學騰出空間,打通科研和教學兩個領域界限,構建科研教學一體化的知識系統(見圖2)。

1.更新教學理念

改變對英語作為單一工具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英語學習不僅是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還是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信息技術進步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和頻繁的信息交流,中學階段教學改革已大大提高了學生英語技能,高等教育仍著重英語技能培養意義不大。英語作為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語言即文化,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對不同文化的接受力,增強對本國文化理解,是培養國際性人才的重要途徑。此外,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在實際使用中,人們借助語言的變化形式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何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溝通是需要學習的,掌握語法、詞匯的詞典意義不是語言學習的全部,還需要對語言使用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既是教師的科研內容,也是學生急需學習的內容。只有在這種語言教學理念下,教學和科研才能成為一體化的知識體系。

2.構建教師的教學科研雙重身份

教學和科研一體化知識系統中,科研是基礎,是教學的主體內容,是教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教學是空洞的。鼓勵英語教師突破僅作為語言技能訓練師的角色定位和限制,增加科研者的身份權重,加快教師角色的轉型,構建教學者和科研者的雙重身份,1809年洪堡特[6]寫到:教師并不僅因為學生而存在,學生和教師對知識有共同的追求,因此,教育與科研是一個統一體。語言的使用在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研究語言使用需要多學科理論分析,跨學科的研究是語言研究的特點。

3.深化教學改革

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把科研活動延伸到教學活動,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兼容的格局。良好的語言學習效果需要高水平的學習動機和語言實踐情景。對于絕大多數專業的學生來說,外語與他們未來職業生活密切相關,是專業領域國際社團溝通交流信息的必備工具。“每一個大學生,不僅要提高外語水平,而且要在專業知識交往上取得國際的共同語言。”[15]將各種專業領域的語言使用作為教學內容,從學生角度而言,為學習語言創造實際的語言實踐情景。從教師來講,是把教師對語言跨學科的研究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當教師用于科研和教學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對同一個問題的思考時,科研和教學的時間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同此理,當教學內容以科研內容為核心時,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廣博知識面的要求可同時得到滿足。

教學理念和內容的改變勢必帶來英語教學模式的改變,必須構建跨學科的教學平臺。[14]充分考慮學生將來職業生活對外語的需求,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選用適當的專業學習內容作為外語教學的語料,促使外語和其他學科的對話,形成多元的、交叉的教學模式。以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為理論基礎,指導學生分析語言在不同語域中的文化或功能的變化,培養學生高水平的語言能力,提高質疑、批判、論辯和提出問題的思維能力,為他們適應多樣的語言環境打下基礎。

教學方法采用學科內容語言教學法(Content-based approach),[11]以語言學習為核心,與其它專業相互滲透,運用所學語言進行真實且有意義的溝通來學習英語。學科內容語言教學不同于行業英語教學,行業英語的主要內容是行業專用的詞匯和慣用句式等固定的語言知識傳遞與記憶。學科內容語言教學需要適當涉及行業英語的教學內容,但是不是教學的重點,是以學生的專業學習內容及學習生活為語言學習的語境來源,描述、分析、思考語言在不同學科中的文化因素、語言特征。考慮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與結構,收集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真實語體語料作為英語教學材料。這些語料收集和分析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語言研究得過程,因此,除了將科研成果用于課堂作為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可引導學生進入語料收集分析等科研過程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指導學生進行行為研究,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過程中,學會研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構建科研和教學兼容模式的關鍵在于改變教學。鼓勵英語教師進行跨學科的英語研究,改變教學內容,學和科研的知識體系;改變教學方法,形成科研和教學相互滲透,互為補充、相互兼容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模式。

科研可滿足人類最本性的好奇心,教學是大學教師生涯的必要部分,是職責、是生活。科研之于教學,仿若科研為心之所向,教學為身至所屬,倘若心之所向也為身之所屬,身心合一,豈不美哉?

參考文獻

1 Clark, S.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career: Perspectives and problems. Teaching Sociology[J], 1986(14): 24~34

2 Eble, K. The craft of teaching[M]. New York: Jossey-Bass. 1976

3 Fox, M. F. Research, teaching,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Mutuality versus competition in academ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J], 1992(65): 293~305.

4 Friedrich, R., & Michalak, S. Why doesn't research improve teaching? Some answers from a 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J], 1983(54): 145~163.

5 Halsey, A. H. Decline of donnish dominion: The British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Oxford, England: Clarendon, 1992.

6 Humbolt, W.. On the spiri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intellectual institutions in Berlin[J]. Minerva, 1970(8): 242~267.(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09).

7 Ladd, E. C.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college professors[J]. Current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79(22): 135~154

8 Light, D. Introduc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s[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4(47), 2~28

9 Marks, S. R. Multiple roles and role strain: Some notes on human energy, time and commit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7(42), 921~936

10 McCaughey, R. A. Scholars and teachers: The faculties of select liberal arts colleges and their place in American higher learning[M]. New York: Conceptual Litho Reproductions, 1994.

11 Mohan, Bernard, Slater.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critical ‘theory/practice’ relation in teaching language and science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05(16):151~172

12 Moore W. E. Man, time and society[M]. New York: Wiley, 1963

13 Neumann, R.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research nexu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Higher Education, 1992(23), 159~171

篇4

關鍵詞:教育教學,課題;申報

隨著“教學興校、科研強校”人才戰略的實施,廣大教師也逐步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校本研究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課題研究作為教育科研的抓手,更是倍受教師青睞。自然,教育研究課題的申報,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擬對申報教育研究課題的有關問題進行介紹和分析。

一、了解教育課題申報的渠道

1 國家級課題。教育部每年都有社會科學方面的重大課題、重點課題、一般課題和青年基金課題等,在這些課題中,都有教育教學方面的課題。

2 省級課題。省教育廳每年都有教育教學方面的專項課題,省基礎教育科研辦公室也設有教育教學方面的重點課題和一般課題等。

3 市級課題。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工作需要,設有教育教學方面的專項課題。

4 本單位教學課題。根據校本研究需要,設置的教育教學方面的專項課題。

5 橫向課題。有關非教育機構為解決與教育相關問題,設置的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專項課題。

6 自選題。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自擬的教育教學方面的研究課題。

二、加強“課題指南”的學習研究

申報課題,首先要對“課題指南”進行研究,“課題指南”是課題立項的基本要求,是當前教育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教育研究的重點領域。選題一定要緊扣“課題指南”,在“課題指南”的范圍內結合自己的研究特長來確定選題。

“課題指南”對課題申報給出一系列規定。如對課題申報人和參與人的資格都提出要求,課題申報人一次只能申報一個項目,并且不能參與其它課題的申報,有的課題還規定沒有結題的前幾位參與者都不能申報新的課題,對于不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還需要有兩名高級職稱人員推薦,對課題的時間要求和經費等問題都有具體規定。因此課題申報時,只有滿足“課題指南”要求的申報書,才能被專家評審,否則申報書形式審查無法過關,喪失專家評審的機會。

三、重視課題申報人相應的前期成果

通常情況下,課題申報人在某一研究領域需要1―2年的學習和研究,發表相關的研究成果,才有能力完成后繼的課題研究任務。這就需要課題申報人了解該領域的研究動向,掌握豐富的研究文獻資料。主要參考文獻的介紹要突出“新”、“廣”兩字,要列出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論文),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代表性和前沿性。同時也要比較全面地介紹該學術領域重要的著名學者,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你熟悉本學術前沿研究領域,對課題的研究有比較充分的資料準備和研究基礎。有較豐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以縮短研究周期,又可以保證研究質量。如果缺乏堅實的研究基礎,那申報的課題就不可能立項。

四、強調課題組成員的力量

當今的課題研究很難由一個人來完成,需要靠集體的智慧來完成,因此,課題申報人員構成顯得非常重要。課題組成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該課題研究的關鍵,也是評審專家特別關注的內容。課題組的組成要體現學科融合的優勢和特色,在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體現出該課題研究的基本實力。根據課題研究內容的需要,可邀請國內外學者或政府的領導、企事業單位的專家聯合申報。但所有參與人,必須滿足“課題指南”的要求,不得同時參加數項課題的申報,而且這些專家或領導都不是掛名的,而是需要參與實質性研究工作的。當然,從課題培養青年人的角度考慮,也可吸收一些暫時無相應成果的青年人參加課題工作。在課題研究中應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承擔具體的研究任務。

五、選好申報課題的題目

首先,申報的課題要符合“課題指南”的范圍要求。“課題指南”是課題立項的根本依據,是當前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學術研究的重點領域,所以選題一定要緊扣“課題指南”,在“課題指南”的范圍內結合自己的研究特長來確定選題。

做好選題,就是解決研究什么。選題必須有價值(理論與實踐)、有新意(新內容或新角度)、有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內容涵蓋面適度(切忌過寬過窄)、有競爭力(在特色中挖掘、在比較中產生、在優勢中提取)。

選題過程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選題應具有創新性。即,所選的課題是別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是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解決別人沒有解決的方面。(2)選題應具有價值性。(3)選題應具有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這個課題時,各種條件是有可能的、具備的。如主觀條件是指研究者必須具備的知識結構、研究能力、科學品格、興趣愛好及獻身精神等;客觀條件是指所研究的課題必須具備有相關的文獻資料、協作條件、環境條件、相關的科學發展程度以及研究經費等。

在確定課題題目時,還必須注意兩點:(1)揚長避短,突出優勢。在對“課題指南”進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人員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研究特長和熟知的研究領域來確定選題,并且積累豐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現在,課題申報的競爭相當激烈,尤其是國家級課題,在全國范圍內有許多同行在研究,這就需要研究人員正確估計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2)準確判斷、避免雷同。在確定選題時,需要研究人員準確判斷和估計各學校和研究機構同行在自己申報課題領域的研究情況以及往年的申報情況,盡量避免“扎堆”和“撞車”。

六、做好課題論證

課題論證非常重要,因為同樣課題申報者有幾家甚至幾十家,哪些能評上,哪些評不上,主要看論證。進行課題論證,要注意以下問題:

1 關于研究問題的表述。評審者對課題的興趣首先來自題目反映的問題。因此,題目要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題目就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擬定題目要做到:表述簡明;具體不空泛,運用明確概念,不含糊不清、自造或簡化。

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這一部分要闡述為什么要研究這個課題,問題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等。不僅要從一般意義上講清研究的必要性,更要突出該項目研究的現實針對性,并從與同類項目研究比較中體現其獨特性。目的是向評審者說明研究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這部分有幾個問題必須交代清楚:(1)有關概念的界定。概念表述不清,會使評審者對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產生懷疑。(2)研究的現實意義。包括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兩方面。教育應用研究要注重從實踐意

義說明研究的緊迫性和必要性。(3)國內外研究現狀。對這個問題的闡述,一是讓評審者了解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了解申報者研究的基礎;二是說明研究者擬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有哪些創新和發展。這部分內容的闡述要注意:第一,這個問題別人是否研究過,如果研究過,是哪些人,在什么情況下做了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這個問題沒有人研究過,那么是否有人進行過相關的研究,對本課題研究有什么借鑒意義。第二,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主要問題和局限性。第三,本課題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擬解決什么新問題,力求取得什么突破。要突出本研究與他人研究的不同之處,讓評審者了解不是同類課題的簡單重復。

3 研究的內容。任何研究都會涉及研究的具體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研究的內容。任何課題都不可能對涉及的所有因素進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圍和內容。目的是使課題避免過大、過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內容的確定是把大問題縮小的過程,也是把問題分解的過程。

研究內容涉及的主要問題是6個“是什么”:項目研究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項目研究的建設目標是什么?項目研究的技術路線與基本方法是什么?項目研究的具體方案是什么?實施方案的基本途徑是什么?

4 研究的方法。寫清楚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擬采用哪些方法。不僅要寫出方法的名稱和解釋,還應寫出運用這些方法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么。實驗研究類課題還要寫清楚研究的重要變量,主要包括自變量和因變量。

5 研究條件分析。目的是使課題評審者了解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是否具備研究的資格和能力。研究條件包括主客觀兩方面。主觀條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論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礎、經驗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組織能力;客觀條件主要包括進行課題研究的時間、研究資料、研究經費、研究設備等物質方面的保證。

6 研究報告和成果形式。這部分要交代清楚研究大致分成幾個重要階段及具體時間安排,每一個階段具體的研究任務和預期的研究成果。最后還要寫清楚研究的最終成果及形式。

項目研究成果預期內容也是6個“?”:方案實施的預期成果是什么?項目研究最終成果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方案預期效果的評價體系是什么?項目研究成果預期產生的效益是什么?項目研究成果應用推廣的前景是什么?項目研究成果預期的特色和創新點是什么?

七、認真填寫申請書

篇5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4-0118-02

如何更好地發揮臨床醫學院公共研究平臺資源整合優勢,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并實施科教互動,實現科研活動與教學活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結合,使公共研究平臺真正成為科研與教學活動的支撐平臺,構建科研與教學雙軌并行模式,是目前國內許多臨床醫學院迫切期望解決的課題。自2011年開始,按照上海中醫藥大學工作精神,以實驗教學改革為契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積極探索公共研究平臺科研與教學的雙軌并行模式,以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增強醫院科研發展動力。茲介紹如下。

1 構建公共研究平臺科研與教學雙軌并行模式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帶頭學科,其理論與技術幾乎滲透到醫學、藥學所有領域。中醫藥專業的醫、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對學習和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熱情十分高漲。然而,與國內外西醫界相比,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研發中的應用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1]。一方面,對該技術在中醫藥研究中是否能用、為何用、如何用,以及對中醫學術的繼承和發展有何幫助等存在許多困惑,以致在研發中對是否采用該技術猶豫不決,甚至形成學術阻力;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一些技術新、價格昂貴的設備和方法,與原有實驗積累不相銜接,檢測數據不能有效消化,造成資源的浪費。為此,充分發揮公共研究平臺資源整合優勢,從中醫藥研究實際出發,實施科教互動,實現科研活動與教學活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結合,促使中醫藥專業的醫、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進一步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學知識和相關的技術手段,學以致用,使公共研究平臺真正成為科研與教學活動的支撐平臺,構建科研與教學雙軌并行模式,是當務之急。

2 公共研究平臺科研與教學雙軌并行模式設計與實踐

我們以公共研究平臺為依托,開展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課程改革,實踐和探索公共研究平臺科研與教學雙軌并行模式。本課程以第一課堂(實驗室操作現場及授課課堂)為基礎,以自主創新、動手實踐為主旨,以第二課堂(專題研討會、課題論證會等)為拓展,課程得到大學及醫院教學與科研等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資深專家監督指導,同時還得到青年骨干教師的熱情參與,發揮了研究平臺豐厚的科研資源優勢,也得到了廣大醫、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的積極參與及好評。經過3年多的實踐與探索,本課程以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的方式,順利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循環,結果令人滿意。

2.1 構筑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教學體系

本課程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范圍內,以公共研究平臺為依托,針對廣大醫、教、研工作者培訓需求日趨多樣化和差異性明顯的現狀,推出了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使需求調研成為制訂教學大綱的必經環節。篩選了一批典型的科研項目和成果,有效整合實驗內容,提高教學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分別組成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的小單元。其內容涵蓋了分子生物學、組織病理學及細胞生物學等技術平臺關鍵技術和方法,鼓勵新思路、新知識點與經典實驗技術教學內容的融合與滲透。以實驗室為第一課堂,完成了“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性實驗”實驗教學體系的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又互相銜接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將本課程建設中所涉及的教學與課程管理內容納入實驗室標準操作規范(SOP)管理體系,為今后更大范圍和規模教學提供質量控制的保障。

2.2 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本次教學改革充分考慮醫學院校學生的特點,融入了開放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及多媒體教學等多種實驗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輪流到實驗室相關技術平臺,由資深專家和一線青年骨干教師現身說法,用通俗的語言和直觀的形式(如實驗室現場、題板、演示文稿、視頻動畫、前沿報告及啟發式設問等)全方位展示教學內容,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心得體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研究領域所遇到的問題,使學生能將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與臨床實踐、科研新發展相結合。逐漸建立起了一套指導學生自己準備實驗試劑、材料和條件的方法,強化實驗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增強創新意識,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拓展第二課堂,強化實踐教學

由實驗室組成的教學科研服務平臺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第一課堂之外,拓展第二課堂,全面開放實驗室,積極引導課外探究式閱讀,構建專題研討交流、師生共研課題的實踐載體。專題研討會是本課程開展教學科研的另一重要方式。由資深專家主持,全方位探究科研過程,講述項目背景、立項和實施的過程,以及所依托的裝備條件和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組織并開展了20余次課題論證會議,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每周例會制。重視擴大本課程對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發展的輻射效應,以教學促進科研,借助實驗技能培訓與課題論證等方式,促進學科梯隊人才對分子生物與其他常用實驗技能及其應用的理解,規范學科研究項目實驗方案的實施過程,促進學科研究水平的提高。

3 小結

經過2年多的公共研究平臺科研與教學雙軌并行模式實踐與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和互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并增強了本課程的輻射效益,充實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科技強院的內涵建設,不僅促進了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同時也加強了青年醫務骨干對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認識和理解。近幾年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標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特別是青年項目已達到總中標項目的近四成。在今后的教學科研活動中,我們將進一步把研究生課題研究的共性技術和理論問題與個性技術及醫學研究的前沿相結合,進行興趣教學、科研素質教育與針對性更強、更為深入的專科實驗技能培訓等多層次的模式相結合的探索,以期促進人才梯隊科研素質培養和科研實施質量,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增強醫院科研發展的動力,并有望得到同領域的推廣和借鑒。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教學型本科院校中如何處理教師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是一個始終引人關注的問題。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對于教師業務素質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學校自身的良性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應該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原則下,不斷完善學校的教學體制、激勵機制以及對科研與教學的價值評價,從而使教學型高校步入良性發展的正確軌道。

目前在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學型的本科院校中,教師經常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來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針對這一問題,現在大致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涉足多個領域必然導致角色沖突。可能發生沖突的方面有時間、精力和責任等。第二種觀點認為教學和科研的正相關是“顯而易見”的。活躍的研究興趣對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兩個角色是互補的,一個教師在兩個方面完全可能都取得優異成就。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教學和科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業,科研致力于知識發現,教學致力于知識的傳播。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類似于音樂演奏者和樂譜的關系,是不同的兩個領域。針對這個問題,一個比較客觀的觀點是,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與教師的業務素質、科研能力、教學環境甚至學校定位等等因素都有很密切的關系。因此,應該區別對待,根據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側重,使學校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作為教學型的本科院校,肯定是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科研和教學的良性協調發展。但在實際情況中,卻存在一此問題值得我們關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在教學和科研體制上,目前一些高校的體制比較僵化,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門與教學管理部門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與協調,甚至人為的割裂科研與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如科研部門往往只偏重于教師科研的成果的數量與水平,而很少關注這些科研成果對教師實際的教學工作能夠發揮多大作用。許多教師的科研成果一旦完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閣,很少能夠發揮實際作用。而教學部門則只關注教師的授課備課,教學等日常工作。而很少能夠讓教師把他的教學經驗及技巧卜升到理論高度進行總結和分析,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一些領導理念偏頗,重教輕研或重研輕教,對兩者的重要性都估計不足,在教學科研的體制上各自為政,缺乏合作。

1.2對科研和教學的價值評價存在偏差。目前大多數學校在評定職稱和制定教師獎懲制度時,往往采用量化考核的辦法,對科研工作量、教學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細則。現在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性質、特點不同,科研成果比較容易度量和簡單化操作,教師的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社會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成果,很難在價值評價上達到平衡。因此,科研成果的價值比重被夸大了,從而使教師不愿意在教學上投入較大的精力,教師的授課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另一種情況就是學校雖然在名義上非常重視科研工作,但是一些管理部門在實際上卻認為教師科研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對待促進學校科研工作的熱情不高。因此在科研和教學兩方面的經費管理、人員調配、激勵機制甚至生活待遇等方面經常重前者而輕后者。結果造成教師科研缺乏積極性,學校科研氣氛淡薄,難以出現高質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3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管理思想出現誤區。現在全國高校發展很快,相互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一所高校只有不斷提高聲譽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牛。促進學校快速發展。而衡量學校聲譽和地位的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學校的科研成果。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高校如擁有一批學術大師和重大科研成果,學校的聲譽、地位、知名度便急劇上升,各種財源便紛至沓來。否則,學校的前景便很不妙。就各國高校情況看,雖然也有立足本科、搞好本科教學而使學校出名的先例,但畢竟為數甚少。我國高校已逐漸“面向社會、自主辦學”,校際之間的競爭帷幕早已經拉開,實際上面臨或即將面臨著西方國家高校同樣的處境。因此一些學校便將科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分的看重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教學才是教學型高校的中心任務。

二、正確處理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原則

教學型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非常復雜,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無論對于教師個人的事業發展,學生的素質提高,還是學校本身的內涵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該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2.1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相統一。

大學是為培養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置的。因此,高等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學型的高校更應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這一理念。但是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絕不是簡單的教師課堂教學,它是以培養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是融傳授知識與創新知識于一體的教學,包含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需要催生的科研和科研返哺教學促進教學這兩重內容,這正是大學區別于以傳授知識為主的中學和以研究工作為主的專業科研機構之所在。因此,以教學為中心絕對不能理解為僅抓教學工作這么簡單,以教學為中心更為深層的內涵是“以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而高素質和創新卻離不開科研。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以教學為中心,還必須正確理解教學與科研的辯證關系,真正從思想到實踐上都重視教學的中心地位以及科研對于教學的促進作用。高等教育的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是相輔相成的。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應統一起來,教學必須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科研要注意圍繞教學展開,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高校教師的教學過程本身就包含有對科研工作的審視和總結,科技成果可以為教學增添新的內容和活力,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又可加深對科研的要求,教學與科研兩者必須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2.2教學改革促進科研。

科研為教學服務是高校科研區別于專業科研機構的重要標志。高校的科研往往源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及改進教學的需要,青年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使他們在接受新知識信息方面往往走在教師前面,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邊互動使教師不但可以從學生身上得到新的啟示,而且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不得不思考和努力解決教學中所面臨的新問題。這不僅是師生互動對教師的一種動力,而且它也開啟了教師科研的新源泉。此外,大學教科書上的知識是固定的,但時代對于人才的知識要求卻永遠處在不斷更新之中。書本上的知識總是不能滿足培養人才的需求的,書本和時代要求之間的知識斷層必須由教師來填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站在學科前沿問題。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吸取學科領域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和研究現狀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本學科科學知識,而且還必須具有較為靈敏的本學科學術嗅覺及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高素質的教師往往能在教學中注意從深層次的教學內容中提取科研課題,教學內容越深人越靠前沿,學科的疑點和盲點問題就越多,越需要科研攻關。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可以激發教學和科研雙向創新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出題,科研求解,以深化教學帶動科研立項,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學改革,從而真止實現教學與科研相長。

2.3科研反輔教學。

如前面所述,高校的教學是體現和融進了科研的教學。首先,科研有助全面提高教師的水平。教師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提高,除了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其科研實踐上。科研是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更為復雜的腦力勞動,它不僅需要科學的思想方法,而且需要嚴謹審慎的治學態度,細致填密的研究程序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教師的科研活動不僅能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有助于促使教師將科學的思想方法、治學態度向教學轉化,從而提高教學及科研水平。而且,教師在從事科研工作的過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包括創新意識、實踐精神、好奇心和進取心,獨立探索的自覺性,以及不滿足和懷疑精神等。它極大地有助于不斷完善教師的自我形象,提高教師學術品位,從而增強自己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進一步帶動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共鳴,使教師的水平躍上新的臺階。另一方面,科研有助于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學科知識體系的發展。大學教科書及其書本上的知識是永遠跟不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完全滿足有強烈求知欲和充滿好奇心的大學生的要求,這一不滿足就是高校教師施展才華的場所。教師為教學的需要,跟蹤因際國內最新學術動態,及時了解和反映本學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師本人開展的科研工作,不僅能比較有效的解決書本和時代要求之間的知識斷層,而且教師通過自己的科研創新,還可極大地豐富和更新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科發展。

三、加強科研與教學良性互動的建議

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完全脫離科研的教學,也沒有完全脫離教學的科研教學實踐活動永遠是科研創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學型的高校,關鍵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結合的平衡點,把握好兩者結合的最合理度。

3.1建立協調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

實現教學與科研互動,必須建立協調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首先,高校辦學的主體是教師,要建立一系列鼓勵教師積極性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各種激勵機制,協調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學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教學型的高校應提高教學課時補貼,并在晉職晉級、崗位聘任、評先評優等方面設置最低教學要求,注意向教學業績突出的人員傾斜,針對教授等學科帶頭人也要有一定的教學要求,不能由于是教授或有較大的學術威望就可以降低教學考核要求。科研獎金的發放一定要建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同時每年對全體教師實行教學業績量化考核,考核結果計人教師業務檔案,作為教師評聘職務、崗位聘任、晉升丁資、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并同一定百分比的固定工資和職務津貼掛鉤。這對于促進、平衡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提升學校教學和科研的整體水平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3.2加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教學質量評價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重科研、輕教學與此有直接的關系。為加強教學,從政府到學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有的政策本來是以強化教學為初衷,但最后落腳到科研上,成為科研的激勵政策。而有的高校則恰恰相反。校教改項目是為加強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而設立的,但立項時強調課題組成員職稱和學術研究成果,沒有向教學優秀人員傾斜,驗收結題時最重要的標準也是體現在科研上,而實際教學質量、課程基本建設和教學效果則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外,教學質量標準和數量標準的量化涉及標準本身的科學性、執行標準的操作過程的可行性及與科研成果可比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科研管理上,要嚴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質量鑒定關。因為在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中引發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科研成果評定的量化標準,只有嚴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才能端正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態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和教學價值導向失衡的問題。

篇7

關鍵詞:教學實踐;課題研究;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來,我主持完成了3個省市級教學課題的研究工作,極大提升了本人和課題組成員的教研教學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結合教學實踐搞好課題研究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供同仁們參考。

1.養成寫教學隨筆的習慣

從教以來,我養成了寫教學隨筆的好習慣,教學隨筆雖然篇幅短,層次和結構比較簡單,內容涉及面比較小,但長期堅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鍛煉寫作能力;積累教學論文和課題素材。我的教學論文和課題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時關注中學教學科研動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搞好課題研究,首先必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專業水平、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時了解中學教育科研動態,了解哪些問題已經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識,很難有所作為;哪些問題大家關注不夠,可以深入下去。我經常通過期刊、網絡等了解中學教學科研動態。

3.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確定研究課題

回顧我過去幾年開展的課題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認可,是因為都緊扣了初高中教學的實際,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確定研究課題。

如2001年江西省選擇了3+文綜/理綜的高考模式。這次改革不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變化,更是考試內容的改革,當時教育部強調指出,要花大力氣、長時間、深入細致地對考試內容進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試題的設計要增加應用性和能力型的題目,要由知識立意為主轉變為能力立意為主;要考查學生的跨學科的綜合能力等。所有的這些變化要求我們教學一線的高中教師加以深入研究,作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師,要通過研究,明確高考文科綜合有哪些具體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測試中培養提高學生的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請開展了省級課題《高中文科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測試》。

如2008年秋季開始,我們江西省進行了新一輪的新課程改革,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師生普遍感到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不銜接問題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歷史教材脫節的問題,包括教材編寫體例和教學內容;以教學體例來說,與初中歷史教材通史體例不同,高中歷史新教材的編寫采用了專題史體例,盡管這種體例避免了與初中歷史知識的簡單重復,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將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學生初中階段已有的知識經驗不一致,這給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帶來很大困難,給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挑戰。二是初高中歷史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脫節;三是初高中歷史能力培養目標的脫節;四是考試評價方式的脫節,在我省的許多地市初中歷史中考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這些問題已經給參加新課程改革的師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們不及時解決,勢必繼續影響我省我市高中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當然,這些問題也給我們的課題研究很大的空間和價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請了市級課題《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靈誦江西》進行地方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諸多困惑,主要有:沒有專職的地方課程教師,而《人杰地靈誦江西》每冊教材都是各科知識混編,任何一學科教師要從頭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對教材進行再開發和整合,如何對教材進行再開發和整合?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一樣,都是這一輪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地方課程的教學也必須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課程的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還有如何在地方課程教學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壓力,地方課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很難保證一周一課時,如何解決地方課程教學中時間緊任務重的矛盾?如何檢驗地方課程的教學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課程評價機制?……。針對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請了省級課題《江西地方課程教材的教學與整合》,獲省級立項。

4.課題研究成果指導和服務于教學實踐

回顧我過去幾年開展的課題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認可,是因為都緊扣了初高中教學的實際,課題研究成果指導和服務于教學實踐,解決了一些教學問題。

如省級課題《高中文科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測試》,參加課題研究的文綜三科教師明確了各自學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變了教學觀念,在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師根據能力培養的漸進性原則和學生知識年齡特點,探索出了能力培養"三部曲":在高一年級,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高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和比較能力;在高三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所有課堂教學、作業訓練和知識檢測都有意識地圍繞重點展開,日積月累,收到了明顯的效果。這些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學校得到推廣,受到師生的好評。通過系統的能力培養,2006屆、2009屆我校文科實驗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大大增強,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項能力大為提高。事實勝于雄辯,2006屆高考文綜成績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屆高考文綜成績名列全市第二名(僅次于樂平中學)。另外,根據高考文綜試卷的特點和能力要求,課題組編寫了十余套文綜檢測卷,許多試題被有關資料引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題研究只有源于教學實踐,服務于教學實踐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

篇8

關鍵詞:金融學;教學改革;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28日

21世紀,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給我國經濟和金融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我國金融研究、金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也帶來了沖擊。雖然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在這些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培養了一大批各種層次的金融人才,但仍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要想把我國金融學學科建設成國際一流學科,培養出一流的高素質金融專業人才,還必須進行一系列改革與創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完善課程體系

雖然我國金融學教學內容中具有一些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金融活動方面的知識和內容,包括國外金融學的最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但總體上我國金融學的教學內容不少已經陳舊,課程與教材之間重復較多,與發達國家之間有不小的差距。改革中,既要大膽借鑒先進國家金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切有益經驗,又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的有機結合,培養和造就一代德才兼備的新“金融人”。

首先,應注重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微觀類課程建設。隨著金融核心地位的提升,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金融問題的技術性越來越強,涉及面越來越廣,資本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微觀課程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加強微觀類課程建設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加實用的知識,提高職業適應性和就業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國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靈活機動地調整,比如美國高等院校所開設的金融學專業課程都比較新穎,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舊課程,增加約9%左右的新課程。即便是保留下來的課程,任課教師每年都會根據各方面的情況作出調整。這些舉措可以緩解學生的需要及社會的要求與學校專業課程之間的矛盾,從而增加學生在各方面的適應能力。

其次,應加強宏觀金融課程建設。我國的宏觀金融學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的迅速發展,國際間協調與合作得更突出了,宏觀金融的研究內容也需要大大增加。如關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利率與匯率、貨幣政策與宏觀調控等就需要擴展到國際范圍進行研究。因此,宏觀金融研究的傳統思路和方法需要調整,要在全球的視角下進行研究。

二、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金融學課程內容偏重宏觀理論方面,教學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論方面的闡述,而新型的金融學課程體系是以微觀金融為主體,強調實證分析和實踐操作,強調實踐教學的方法已成為各國金融學專業教學的通行做法。而運用案例教學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學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增強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

案例教學包括講解式方法、課堂討論式方法和書面式方法。選擇案例要適量適度、有針對性;應根據教學進程的不同環節,選擇不同的案例教學方式;區別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類型的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國內外金融領域的經典案例和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增加課堂討論,通過創設科學、合理、新穎的問題來帶動教學,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手段

金融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熟練掌握金融經濟理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運用新信息、傳播新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具有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從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引申創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實現這種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教學手段的創新實際上就是教學媒體的現代化與多樣化。金融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更新了金融學教育內容,進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對有關金融市場知識的學習興趣,將金融學全部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都采用PowerPoint電腦幻燈片,進行形象化教學,擴大了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技術在金融學中的應用無論是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長學生才智,還是組織教學、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都顯示了它的優勢。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中重要的技術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必要條件。

四、建設教師隊伍

培養人才,教師是關鍵。高素質的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師隊伍,是金融學專業教育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條件。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基礎,各高校應重視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知識結構的調整,鼓勵有較高學術水平、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脫穎而出。在國外高校從事金融學本科教學的教師中既有世界聞名的經濟學家或金融學權威,也有各類金融行業的佼佼者,他們既對各種金融經濟理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社會對各類金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有著深刻的理解。正是通過教師與社會及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各種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才得以醞釀并付諸實施。

為滿足金融專業教學改革和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的需求,當前既需要采用增加高學歷的全職教師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國內外兼職教師隊伍相結合的路徑從數量上擴大師資隊伍,更需要下大力氣從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等方面調整和改善師資隊伍的結構。要切實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通過鼓勵中青年教師以進修、培訓、攻讀學位、參與課題等形式獲得業務提高;通過聘任、考評、獎懲、有進有出等競爭機制優化師資隊伍,進行梯隊建設;重視教師社會地位和住房、收入待遇的提高,讓一大批有才華的中青年教師安心高等教育崗位,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中,形成穩定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使金融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置于堅實的基礎上。

主要參考文獻:

[1]邵宇.以課題體系優化為核心深化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改革.中國大學教學,2006.5.

篇9

一、高職教育學科參考咨詢的內涵

職業教育學科內涵,一是以建立學科、構建學科體系為重點的理論研究;二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的應用研究。實踐上主要指學科分類、科研項目和學術平臺的整合;理論上主要指其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理論體系和研究學派的集合。這正是高職院校圖書館開展職業教育學科參考咨詢服務應關注的主體視閾。

高職教育學科參考咨詢,是高職院校圖書館主動服務職業教育學科內在特定需求的表現方式與活動。具體說來,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按一定方法有針對性地深層次地為職業教育各學科組織并提供專業文獻參考、學科知識導航、網上學術資源導航、專家信息庫、在線專業咨詢等創新實踐服務活動,旨在整合高職院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及相關學科專家,基于職業院校讀者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和學科研究生涯的“學”、“術”、“業”結合,主動提供諸如高職教育發展動態、學科專業建設需求、對口學科專業的學科服務。它是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讀者工作的發展和延伸。同時也是圖書館開發學科文獻資源、提高學科文獻利用率的重要舉措,是輔導讀者提升學科閱讀素養的重要手段,是宣傳利用館藏學科專業資源的有效方法,是系統地向讀者提供學科文獻資料的重要平臺。

二、高職院校學科參考咨詢的現實取向

1.高職院校圖書館學科參考咨詢供給狀況

從江蘇省116所高職院校圖書館提供學科參考咨詢服務的調查情況看,目前一些圖書館參考咨詢供給狀況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在其校園網上有參考咨詢的服務站點(或接點)的調查顯示,68所圖書館具備了此項服務,但只占調查總體的58.6%;二是對圖書館獨立設置參考咨詢服務部(處、室)的調查顯示,7所圖書館獨立設置了參考咨詢服務部門,約占調查總體的6%;三是對學科參考咨詢服務項目的調查顯示,22所圖書館開展了學科參考咨詢服務,占調查總體的19%;四是對提供參考咨詢服務模式的調查顯示,能夠采用異步服務模式及實時服務模式的圖書館,有5l所,占調查總體的44%。以上統計資料,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其信息服務理念、服務層次、服務手段、服務方式,與現代高職教育個性化發展需求、專業(課程)建設發展需求、科研創新發展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2.學科參考咨詢與培養職業人才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門職業技能人才,而職業教育學科建設始終是高職院校學校工作的主線。為了達到提高高職生綜合職業素質的要求,所需求的學科指導、導航、參考等活動定會大量增加,這種幫助除來自課堂教學環節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外擴大學科專業閱讀,也需要與其他院校和其他學科彼此借鑒。在這一點上,高職院校圖書館恰好能發揮“橋梁”、“紐帶”、“導航員”等專長優勢,以輔助高職生學科專業知識學習,提升高職生職業轉換能力、職業創新能力,為高職生提供職業素質、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專業系統化的導讀服務與學科參考咨詢活動。伴隨這些活動,使高職生在社會職業實踐磨合中成長、成熟、成功、成就。這種關系緊密度,表現在讀者(用戶)對圖書館學科服務項目內容利用的點擊量上,也體現在提供諸如學科參考書目服務、數字化學科文獻推送服務、幫助讀者解決個案問題實效上。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通商貿分院圖書館,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其主動開展的“圖書館知識50問”、“期刊主題篇名索引數據庫”、“12類學科期刊投稿指南”、“專業資格考試題庫”等學科參考咨詢服務項目,其網上點擊率,現累計逾1萬多次。此外,主動聯合本校科研處、各系科等部門的學科帶頭人等,構建學科咨詢專家信息庫,實行網上定人、定學科、定題為讀者(用戶)服務,為學校老師開展課題研究查新及指導,或就讀者的學習、生活、創業等問題提供參考咨詢服務。

三、著力于學科參考咨詢的信息源保障

沒有信息源的建設,職業教育學科參考咨詢,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科參考咨詢信息源的建設,是保障學科參考咨詢服務的基石。高職院校圖書館可利用出版商、書商、網絡資源、E-book等多途徑廣泛搜集有關學科的信息源,經評估篩選,整合成檢索型信息源、知識型信息源、數據圖表型信息源、數字化參考信息源。檢索型信息源,主要包括書目、索引、文摘和名錄。知識型信息源,其功能是針對讀者的咨詢疑問,能夠直接提供答案。主要包括詞典、百科全書、年鑒、手冊、傳記資料等學術性較強的參考工具書,是圖書館閱覽室藏書的主體部分。數據圖表型信息源,是指各類統計數據、歷史年表、地圖、樂譜以及其他器物圖片。數字化參考信息源,主要包括光盤和聯機數據庫、自建數據庫、數字化圖書館、因特網搜索站點和因特網信息服務站等。

四、學科參考咨詢服務的模式、層次、方式

1.學科參考咨詢的模式

現代圖書館學科參考咨詢服務模式,按照咨詢館員、用戶間的接觸方式,可分為異步模式、實時互動模式、合作咨詢模式三種。異步模式,指的是用戶的提問和專家的回答是非即時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圖書館主頁或校園網上,或在“我的圖書館”上,設立“學科參考咨詢”或“學科服務”鏈接。實時交互模式,是當前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的主要模式。實時解答服務的主要特點是實時性、交互性、個性化、能動性、人工智能化。實時交互模式,就是咨詢專家與讀者可以面對面同步交流,能即時顯示圖像和文字,它可收到讀者與咨詢館員當面交流的效果。目前主要是利用聊天軟件,咨詢人員實時為讀者解答咨詢。還有就是合作數字參考咨詢模式。一個圖書館的學科參考咨詢服務由于受限于人員、資源、專業等因素,它的咨詢實力是有限的,在同時面向多個用戶進行咨詢時,可能會因為急于解答而降低咨詢的精確性。這種多任務與精確性之間的沖突需要高職院校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合作數字參考咨詢服務能夠聯合利用無限多的個館學科文獻、人力、資源,提供單個圖書館無法達到的更加優質的參考服務。如應用ThinkUCDRS,可實現多館、多地區無限級聯合,聯合館間可實現數字資源、讀者資源、咨詢專家信息庫的共享,做到多渠道與讀者雙向溝通。

2.參考咨詢服務的層次

在夯實職教學科參考咨詢信息源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圖書館應深化學科參考咨詢服務層次。應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指引型:指導讀者認識圖書館,包括服務設施、使用規則等。

事實型:館員利用館藏學科專業文獻及各種工具書,解答讀者提出的特定問題。

主題型:對某一學科主題做出概念性的認識與了解,這就需要進一步查尋許多相關的專業資料。

研究型:針對某一學科主題而做深入研究,這不僅需要查詢許多資料,而且要對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并提出結論性的意見。

3.學科參考咨詢服務的方式

學科參考咨詢服務主要有以下五種應用方式。

口頭或電話咨詢。這是一般參考咨詢服務利用較早的方式。

提供書目參考。它是一種對于讀者提出的非一般性知識(研究課題等)的咨詢所進行的提供一組專題的文獻目錄,根據這種目錄使之去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自主求得問題的預想解答。

電子郵件咨詢。實現方法有兩種:一是與咨詢人員電子信箱的直接鏈接。在圖書館主頁或其他頁面上,直接做一電子郵件鏈接,鏈接到某一咨詢人員的郵箱,咨詢人員回復郵件解答用戶的問題;二是在某些檢索頁面,進行電子郵件傳送。

電子表單方式。要求用戶須根據圖書館制作好的表格填寫咨詢問題,然后確認提交,等待答復。

篇10

關鍵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295-03

前言

A、B、C、D這四本書都有前言,而且基本內容都是一樣的,主要就是介紹各自的編寫背景;作者對于教育科學的研究歷史;高度概括各自的主要內容;章節分布;對于在編寫過程中給予了幫助的同僚們的真誠致謝。由此可見,前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在現代,基本上所有的專著都有這一項。因為,讀者通過前言可以大概了解此書的研究水平,研究歷程,研究內容從而確定是否能從書中吸收到對自身有用的東西,可以說,前言就是專著的一個“招牌”。

一、概述

1.總體情況: A、C、D三本書都有概述,B沒有。A的概述介紹了什么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及結構分類,教育科學研究的歷史發展和教育研究方法論;C的概述講述了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指導思想,基本途徑,意義與作用,要求,基本原則,內涵;D的概述則講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學研究,教育科學研究的產生和發展,教育科學研究的原則;B則用信息技術對教育研究方法的影響取代了該書這部分內容,因為,這本書主要是講信息化了的教育科研,以信息技術為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元素。

2.各自特點:(1)對于教育科學研究的內涵,三本書都有講述,因為這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論前提,忽視了這方面便稱不上是合格嚴謹的專著;(2)A和C的概述都有關于教育科學研究重要性的內容;(3)A和D都有關于教育科學研究的歷史和發展;(4)C和D則都講述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原則;(5)A是比較前沿的,有結構分類和方法論這些操作性的理論;(6)C是最詳細的。由此可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于教育科學研究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暫且不論它們具體的定義,描述,單單從目錄中就可以窺見它們的不同之處。首先,這三本書都很注重基礎的地方,這是必須的,缺少了理論源泉,文不成文,即使是不同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其次,不同的時代,大家的關注點不一樣,D就是比較保守的代表,從書中內容也可以看出其遵循了老一輩研究者的成果,基本上那個時代的教育科學研究就是一個模板;C則在已有的研究上新加了一些理論性的東西,不過,我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沒有什么創新,換湯不換藥;A顯然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研究模式,即使是概論也在傾向實踐,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二、研究方法

1.方法種數:(1)A雖然含有行動研究和教育敘事研究這兩種研究取向,但是也屬于向我們提供了教育科學研究的一條有效途徑,所以A共有文獻法,教育調查法,觀察法,教育實驗研究,行動研究,教育敘事研究和統計法七種方法,把經典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都介紹給了讀者。(2)B從目錄中看不出什么具體的研究方法,計算方法種數也就比較困難了。包括資料的收集方法,資料的分析方法,觀察法,S-T分析方法,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網絡教學交互信息的研究方法,各種方法范圍再細化就不是個位數可以表達的了。(3)C介紹了幾種常用的研究方法,實驗法,追因法,調查研究法,歷史法和統計法等五種。(4)D幾乎涵蓋了教育科學研究的所有方法,有觀察法,教育調查法,文獻法,歷史法,教育文件研究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個案法,教育統計法等九種方法。雖然不同版本的著作介紹的研究方法種數不一,其學術效果也不一,但是從中可以作者自身的取舍。A在堅持歷來大家津津樂道的研究方法以外還適時地呈現了在競爭不斷激烈的現實中所需要的新的,有用的研究方法;B則因為著作定位的特殊性而隨著改變,不過,也是堅持了傳統精髓的東西;C則比較簡明,另一方面,也稍欠系統性;D力圖將所有的方法都呈現出來,十分全面,有時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