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科研訓練總結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科研訓練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科研訓練總結

篇1

1.1低年級的課堂引導

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科學研究內容,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引導,使大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是培養創造力的前提。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學研究的圖片、案例、視頻等內容,讓學生對所展示的科學研究感興趣;然后讓學生參與進來,就教師所展示的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問,教師也要盡量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其具有創新性。這樣通過“案例教學”及“討論式教學”,在課堂中引入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思維。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自行結成研究小組,進行查閱文獻資料及調查研究,撰寫研究報告等。最后,每個研究小組進行總結答辯,闡述研究過程及觀點。

1.2高年級的創新訓練

科研創新訓練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具體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中進行學生創新引導,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與創新創造力的主要環節。培養與訓練對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學生,在課堂教學引導環節下提出的科研創新目標的大前提下,又具體制定出科研創新課題的主要內容,由參與的學生研究具體可行的試驗方案和內容,并由指導教師進行把關指導后,推薦參加學校及省里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平臺評審??萍紕撔掠柧氻椖勘粚徍送ㄟ^準予立項后,學生們就開始進行科技創新訓練項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為一年。在此期間,指導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討論、研究,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創新試驗訓練中的思維方向,在關鍵環節給予必要的指導,學生也要定期向指導教師進行階段匯報。由于大學生首次參與科研項目,在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與軟件使用方面勢必會遇到許多困難與問題,這時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尋求解決方法,對大學生思維及能力進行訓練。這樣的科研訓練模式使學生克服盲從性和被動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務,體會到創新思維帶來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于學術問題思考的客觀性和多樣性,促進發散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向靈活性、廣闊性、獨創性、深刻性方向發展。

1.3畢業生的科研活動

在這個環節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引導,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關鍵所在,大四的學生即將走出校門,此時的創新實踐是決定著他們未來能否適應社會職業的新的要求與挑戰,為社會做出他們最大的貢獻。大四的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較完善,并且具有自動知識的思維與能力,也具有獨立開展科研和提高創造能力的基礎,這些為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在自主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可以鍛煉畢業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積極創新能力、抵抗壓力能力,使他們在面臨挑戰時有更大的自信心。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適合做科學研究,在進行畢業生科研活動的時候,要進行雙向選擇,即,學生有創新意向要求與課題指導老師根據情況進行篩選,必須確定參加畢業科研活動的學生經過艱苦努力后能夠完成創新研究活動。在選擇參加科研活動的學生時,首先選擇在上一個環節參加創新訓練并完成較好的學生,重新選題或者將之前進行創新訓練時的項目進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創新訓練項目中,筆者指導的一組學生進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學中有2名為大二學生,另3名為大三學生,經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順利結題。此時有3名學生進入大四,開始著手畢業設計,經討論研究后,這3名學生參加科學研究項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學性能試驗研究”,此項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為已經有參加科技創新訓練的經驗和過程,3名畢業生的科研項目也進行得比較順利,在研究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與問題,但都得到積極努力的解決。同學也學會了在正常教學中沒有學到的3種軟件,為加強自身知識體系建設起到很好的作用。

2總結

篇2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項目;項目管理;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搖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134-02

一、引言

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旨在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該計劃項目較原有大學生科研項目更強調過程管理,實施中期考核、經費浮動等管理方式:通過項目中期驗收,給予科研成果突出的項目團隊更多經費支持,同時減少或終止驗收不合格項目的經費支持,此激勵政策給大學生科研項目實施過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各組織單位對本院獲批項目進展情況有實質性掌握。本文擬對目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對國家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及其對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作用的體現做出概述和論證,并對新形勢下對項目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進行探討。

二、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現代社會對大學生培養的質量和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是當今社會發展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也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發展需求。作為教學活動的進一步深入,每年一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提供大學生了解課本和課堂以外更多專業知識的機會,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組隊或獨立完成科研項目,提供學生增強專業素養和多方面能力的機會。通過完成項目的方式,使大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展開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強大學生對科研工作的興趣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管理,對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

三、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舉措

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為例,本文將探索科學、有效地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方式方法及其對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學院基層教學組織的嚴格評審

各教學單位對科研項目申報過程的評選是否公正以及能否嚴格把關,關系著大學生對科研工作嚴肅認真性質的認識,并對大學生建立崇尚科學、求真務實的研究態度有重要影響。在各學院教師認真評審的良好學術環境下,提交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書的各項目組會更加踏實、認真細致地進行前期資料整理及項目調查論證。

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為例,每年申報國家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期間,歷史學院都組織學院古代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和世界史教研室及考古教研室四個教研室負責人、院督導團教師和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師對學院本科生提交的項目申報書進行公開、細心、科學的審核和公平、客觀的排序,為各項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見,并推薦申報國家級訓練項目的項目組。逐年進行之下,這項制度逐漸完善、擔任評審的教師公正認真,使得歷史學院近五年來每年推薦參加學校組織的國家級項目答辯會的過關率都很高,獲批項目數更是連年居武漢大學人文學部中最高。

公正合理的制度和嚴格執行的過程使得師生都受益頗深,嚴謹的學術風氣培養了學生科學論證、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的良好學術習慣,有效地提高了學院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使得學院連續多年在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評獎中獲獎率居全校前列,多年在湖北省大學生科研成果獎中獲獎率居學校前茅,近五年來在兩屆全國史學新秀獎中,學院本科生分別獲得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1名的好成績,2012年學院本科生還在權威期刊《歷史地理論叢》上發表文章,彰顯了歷史學院本科生優秀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宣傳、組織申報和過程管理

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科研項目參與意識不僅需要依靠學院教師的指導、院基層教學組織的認真評審,還需要教學管理人員對申報的良好組織和對獲批項目的有序管理。本科教學院長和副書記及其領導下的教學秘書、學生輔導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組織安排工作需認真、及時、有創意。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每年一度的新生入校見面會上,教學秘書都會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進行重點宣傳,使新生入校時即對參與科研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有全面、耳目一新的了解,繼而介紹培養個人科研能力對其自身專業素養和全方位能力鍛煉的價值和意義。

學院還定期組織新老生交流見面會,為高、低年級學生之間溝通大學學習、科研、生活、就業、考研等信息搭建平臺,使低年級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高年級學生的優秀學習經驗。為保障高、低年級學生間的順暢交流,歷史學院還建設了一項特色制度——“學長制”:優秀學長不定期給予低年級學生有關大學學習和校園生活的指導,這樣一來,在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大獲裨益的高年級學生會在交流中介紹并建議低年級學生進行申報。由于宣傳和組織的到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學生歷來對科研項目申報極為踴躍,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數更是較2012年申報數翻了一番,且歷年申報項目中從來不乏優秀者。

除了申報組織外,對項目的過程管理也是提高項目完成質量的有力保障。作為本科教學秘書,需組織各項目組按時提交申報書、安排好項目評審會;在項目申報階段保持與學校教務部門的聯系,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后,及時通知學生提交項目合同書;在項目進行中期,給予學生關于項目報告書寫規范的指導,組織學生提交科研日志、中期報告和中期報告表,項目完成階段組織各項目組提交項目完成報告表、項目完成報告和科研總結,并把關項目完成報告的格式;結項后期,安排學生經費報賬。整個過程周期長、聯系事務多,事務瑣碎,如何做好該過程的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學秘書認真思考和總結的問題。

作為項目指導教師,不僅要了解項目進程、給予項目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的指導,并嚴格把關每份報告的學術規范。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過程各個環節看似簡單,但是只有本著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處理好所有細小的問題。

(三)創設院級、教研室級科研基金,營造良好科研氛圍

學院為鼓勵學生參與科研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學院設立研究小組,有的學院組織以科研工作為主題的項目大賽。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建立了院級和教研室級科研項目,以支持和鼓勵學生投入科研工作、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歷史學院自2008年起設置歷史學院本科生科研基金,并頒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科研基金與本科生科研項目管理辦法》,以此激發學院各專業本科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努力創新的科研積極性,營造濃厚的大學生科研氛圍,全面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推進學院本科生培養質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研究所科研基金的評審采用的是校外專家盲評制度,將學生已經形成的科研成果匿名發給校外專家,綜合校外專家評審結果,給予學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的獎勵。此舉對學生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項目評審的公正度增加了砝碼,該制度實行以來一直廣受世界史學生歡迎,切實資助和鼓勵一批向往從事歷史學科研工作的學生,使他們在大學學習成長過程中更加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這樣優秀的培養制度下,歷史學院每年都走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他們中一半以上走向了海外著名大學和北大、清華等國內著名高校進行進一步的深造,為歷史學科研究隊伍輸送了優秀的新鮮血液??梢?,院級和所級科研項目的創設為本科生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為提升大學生培養質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四)獎勵機制的創設

1.對學生的獎勵。為鼓勵學院本科生參與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學院在每年一度的保送研究生和獎學金評定中給予主持和參加國家級、校級和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完成項目的成員各自相應的加分,以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熱情。

2.對指導教師的獎勵。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直接影響著學生科研項目完成的水平,所以指導教師對項目指導所投放的精力多少、是否與項目成員間定期溝通等作法關系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質量,所以學院很重視對項目指導教師的支持和鼓勵。每年度本科教學勞酬分配中都對指導并完成結項的國家級、校級和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教師給予分配傾斜。

獎勵機制的創設無疑對教師和學生投入科研項目的激情起到促進作用,使得教師為指導學生科研學習付出大把精力后能得到更多來自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肯定,使得學生在收獲科研水平進步的基礎上,增強對從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興趣。

(五)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與大學生科研間相互促進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先后建立了國家第二檔案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安徽銅綠山考古基地等實習基地作為學院學生集中實習的實踐基地,每年大三年級學生都會在學院指定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奔赴各專業基地實習3~4星期,考古專業實習期為一個學期。

歷史文獻和檔案、文物對歷史專業的學生來說不陌生,通過接觸第一手資料,緊密結合實習內容與平時專業訓練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科研內容,使得學生增強了以后從事史學研究積累處理檔案資料的經驗,真正做到了實習與專業學習的緊密結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科研水平,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需要從宣傳、評審到過程管理都采取認真、公正的態度,并不斷挖掘新的思路來支撐和優化項目的實施,從而形成促進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多角度培養模式,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衛飛飛.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項目管理實踐[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2012.

篇3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實踐;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148-02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我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創新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理所當然肩負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我國在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從而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1]。另外,《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也已把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強調要把握人才培養規律,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材料科學作為一門交叉性極強的應用性學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將理論成果轉化成實際應用的重要角色[2]。同時,由于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導致對新材料的研發、新技術與工藝的開發以及將材料本身潛在的應用價值進行開發利用等都更為復雜。由此可見,這些對高等教育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歐美一些國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開始嘗試將實踐教學融入到本科教育中來,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鑒于此,我國的很多高校也逐漸重視實踐教學在本科生培養中的作用,尤其對一些理工類的學科,已采取了多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改革。如增設實驗類課程在教學中的比例、開展一系列模擬實踐活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搭建開放性實驗平臺[4]。另外,充分利用高校教師的科研平臺對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實踐訓練。在科研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動手操作、感官觀測,還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想象、思考、推測結論,并利用所積累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探索與解決問題。因此,通過科研實踐,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能有效地引導他們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并在開展實驗過程中培養他們積極探索的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盡管如此,我國在本科生教育中實施科研訓練計劃普遍較晚,尤其對很多普通高校而言在這方面的經驗仍然十分缺乏。我們結合多年來在指導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中的經驗,從選題、科學開展科研實踐以及撰寫論文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較詳細的探討。

一、科研實踐與理論教學相契合

科研實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人們持續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就決定了開始從事科研訓練的對象為大二或大三的學生為宜。這個階段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從而初步具備了從事科研實踐的條件,但他們接觸的知識面畢竟有限,且對科學前沿知識大多了解較淺薄。眾所周知,科研實踐不僅需要研究者對問題有較深入的理解,還需要其積極去探索與開展相關的工作。因此,對課程任務本就較繁重的大學生而言,若所選科研實踐方向過于脫離課程教學內容,不僅不能使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還容易因為難度過大使學生失去信心。相反,若以專業課程里邊一些重要的知識點為立足點,同時結合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熱點問題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科研實踐工作,則有利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自主探索與發現問題。如我們在指導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時以材料專業課中涉及的超順磁性材料為研究對象,當制備出的粒子確實具有可磁性回收時發現他們異常興奮??梢?,與理論教學相契合的科研實踐不僅有利于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地促進科研實踐的順利開展。

二、科學安排與開展科研實踐活動

在對大學生開展科研訓練之前,他們在這方面大多仍是一張白紙,而科研實踐是一個較系統的過程,需要學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同時,科研實踐看似復雜、深奧,但也有其規律可循。因此,科學地安排與開展科研實踐活動,有利于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與創新精神的人才。針對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與學習特點,教師在指導科研實踐的過程中往往需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科學訓練。

1.文獻調研與實驗基本技能訓練。所選取科研實踐方向的重要知識點可能在理論教學中已涉及,但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創新性,需要研究者對所選方向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有深刻的認識,同時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仍存在的關鍵問題有較全面的了解,另外還需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啟發下尋找突破口,而這些僅僅通過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如何在龐大的知識庫面前準確地選取所需的內容呢?這是大學生從事科研實踐工作時首先所面臨的問題。對材料類方向而言,盡管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但考慮到大學生在專業英語方面往往基礎較薄弱的現實情況,指導教師可建議學生先閱讀中文類的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最近的綜述性科技論文或優秀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對大學生快速了解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發展動態非常有效。通過對這方面的指導可使學生掌握文獻調研的基本方法,同時也只有經過充分的文獻調研,才能使學生對整個科研實踐工作有較全面的認識并樹立起持續開展下去的信心。

對材料專業的學生而言,科研實踐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材料制備與表征測試,這就需要學生在獨立開展科研實踐工作前先掌握這些基本技能。同時,也應充分考慮到本校及本專業可用的實驗或科研平臺情況,開展相關的科研實踐工作。對常規的實驗制備方法,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相應培訓的時候應詳細地闡述其工作原理、強調可能需注意的事項。如用常規的水熱法進行材料制備時需提醒學生注意反應溫度不宜過高、操作時應注意避免被高溫燙傷;若反應中涉及到強酸或強堿等還應強調酸堿腐蝕可能對人體的傷害。另外,對于某些本校不具備但又常用來進行材料表征分析的大型儀器設備,如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儀,可只教其表征原理及分析方法。

2.獨立設計實驗方案與開展科研實驗。與課程實驗大班教學不同的是,科研實踐主要針對那些專業知識儲備較豐富,同時又渴望探索科學前沿知識的部分大學生。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不再受兼顧大局這一因素的限制,在因材施教的同時既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其有更多的機會去獨立設計與開展科研實踐工作,也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科研知識較薄弱的客觀事實,避免急于冒進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科研實踐的過程中,應側重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待其進行了充分的文獻調研和掌握了相關的基本實驗技能后,可先讓他們嘗試重復別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逐漸學著獨立設計實驗方案與開展科研實驗。在初期,大學生往往較難抓住問題的關鍵,不易把握方案的可行性,這時需要教師多引導,并根據自己的科研經驗和專業知識對相關的問題進行闡述,提供合適的建議。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面對期間的曲折與失敗部分學生往往容易氣餒,作為指導教師應時常注意學生的思想波動并及時開導。另外,為減少科研中的困惑和避免閉門造車這種現象,定期的學術交流與討論對開展科研實踐同樣十分重要。

3.撰寫總結報告與論文。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定期的工作總結有利于加深對前期工作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縷清思路,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如每兩周進行一次總結能有效地提高科研實踐工作的效率。對指導教師而言,也能及時了解到學生的科研實踐進展、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另外,當科研實踐取得一定成果的時候,需要將科研成果撰寫成科技論文并在相關學術期刊上進行發表。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將實驗數據及主要的結論以科學可信的方式呈現在別人面前,另外通過專家對所做工作的認可提高學生的科研積極性與信心,并激發他們更強的主觀能動性與探索新工作的熱情。基于科技論文的發表需要較扎實的寫作基礎與經驗,同時又需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因此可先讓大學生撰寫初稿,然后由指導教師反復指導修改,最后經過教師的潤色來完稿。

三、結論

科研實踐作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過程,同時也跟其他培養模式一樣滿足一定的規律。在科研實踐的過程中,合適的選題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有效培養其創新思維的前提,而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從文獻調研、實驗基本技能培訓、獨立設計與開展科研實踐并撰寫總結與實驗報告步步深入是最終實現培養目標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魏永長,宋安齊,陳雪峰,等.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6):686-689.

[2]鄒云玲,李釅.材料化學科研實踐教學模式與評價體系探索[J].大學教育,2013,(16):94-95.

篇4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0 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5-0023-03

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下滑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及全社會面臨的日益迫切的問題。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創新及實踐動手能力,教育部在各高等院校中實施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項目。本文基于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結合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項目實施的經驗,探討創新項目實施的關鍵因素,分析各方因素的影響和定位,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一、項目開展情況分析

1.創新實驗項目開展情況分析。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資助,面向在校本科生的科研項目,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本科生最高學術水平的科研訓練項目,同時也是培養創新人才、孕育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為本科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創新實踐的空間。自2007年以來,交通運輸學院成功申報10項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其中有70%源自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30%來源于教師的實際工程項目(表1)。

在這些項目中全部是由教授、副教授高級職稱的教師主持,確保了高水平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完成實驗項目。實驗項目的開展對于進一步加強本科生人才創新培養體系的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由于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大多源自教師科研或者工程項目,對實驗環境、實驗條件要求較高,因此轉化為課程設計等大范圍的本科教學環節具有一定的困難。目前轉化成果主要為畢業設計,僅就2007~2011年度已經結題的項目統計來看,超過80%的項目已經通過畢業設計等形式轉化到本科教學中。

2.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開展情況分析。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簡稱SRTP),是西南交通大學建立的本科實踐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SRTP項目資助學習成績優良、學有余力、處于2~3年級(五年制本科為2~4年級)的在校本科學生。SRTP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參與學生在興趣驅動和導師指導下完成項目。2006年全校開展SRTP項目以來,交通運輸學院有100多名本科生參加該項目。這些創新項目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了確保所有項目的順利實施并取得高標準成果,學院在項目申報、推薦立項評審、中期檢查以及結題等各個環節均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配合項目進展開放學院實驗室,在有限的實驗用房條件下,學院組織教師及實驗室工作人員為學生落實實驗場地,確保實驗項目的有效開展。

二、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主體作用分析

在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訓練體系中,學校、學院是培養體系和制度的組織者、策劃者,學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對象,教師是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中的執行者,實驗室及相關培養環境是創新能力培養訓練體系的設備和環境因素。校院、學生、教師和實驗室四位一體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各個環節。

1.學校和院系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中的作用分析。學校及其二級學院是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宣傳引導。學校和院系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要推動這一項目的實施和發展,激發教師和學生的興趣,必須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引導工作,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第二,組織實施。要長期持續地推動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發展,規范有序地引導教師和學生加入創新項目,必須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包括指導教師的獎勵制度、參與學生的獎勵制度、項目實施辦法等。依據規章制度,對項目全程實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第三,經費投入。學校和院系是大學生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計劃的經費保證方,要向項目老師和學生提供研究經費、實驗室及設備、材料等支持。第四,成果轉化。國創項目作為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具有非常明顯的示范作用。因此,學校學院鼓勵教師將取得的經驗和成果轉化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從而增大成果輻射效果,帶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2.實驗室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中的作用分析。實驗室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第一,創新實驗項目體現的是“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實驗室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第二,學校實驗室的安全、便利、高效和便宜是其他實踐場所不可比擬的。第三,實驗室環節的加入,加強了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實施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查性,易于項目的檢驗和評價。當然,實驗環節對指導教師也有幫助和督促作用。

3.教師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中的作用分析。教師是開展科研訓練活動的兩個主體之一。第一,教師是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指導者,項目選題、研究方向、研究思路、技術路線、研究大綱及其實施過程都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的實施效果受導師的影響深遠。第二,導師在實踐環節如何安排、如何購買材料、如何安排經費等實驗外活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指導教師在項目結束后能夠完成項目總結和拓展工作,如可以將項目成果轉化為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甚至科研項目等,都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

4.大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分析。大學生是創新實驗項目的主體和受益人。通過參加實驗項目,其一,可以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及實際成果的能力。其二,通過項目實施過程中調研、實驗、觀察、分析、寫作等科研環節的鍛煉,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第。三,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與同學、老師等的交流,可以促進其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最后,科研訓練計劃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其吃苦耐勞的作風。

三、結論

西南交通大學實施的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和科研訓練計劃項目,通過構造校院、實驗室、指導教師及大學生四位一體的實施體制,發揮了各方的積極性和作用,良好地促進了項目的實施,吸引了大批的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和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在學生選拔機制、指導教師激勵措施、研究成果轉化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學校和院系方面繼續推進和改革,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實施辦法[Z].西南交通大學教務處,2006:1-4.

[2]鄭家茂,張胤.對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篇5

關鍵詞:創新;醫學;科研;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111-03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大學教育改革的重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提高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設計計劃,旨在通過大學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在創新創業設計計劃中深刻體會知識和科技創新的樂趣,激發學生分析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近年來隨著醫學教育的全球化,醫學教育模式的多樣化,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力進行,創新型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新時代對創新型醫學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創新型能力的培養對醫學生基本的科研素質和臨床技能,尤其對于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醫學人才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對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當前我國醫學院校教育和培養方式的重要課題,也是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研究事業不斷前進的重要動力。提高醫學生科研創新素質能力的培養將是我國未來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也為當前醫學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生理學以醫學教育中的重要基礎課程,生理學是研究人體正常機能的一門學科,也是后續臨床課程的教學實施中的重要基礎,生理學同時又是實驗性的一門學科,通過生理學實驗可以讓醫學生更加了解機體生理的功能,對于提高醫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認,傳統生理學實驗只是讓學生按部就班的重復已知道結論的簡單實驗,很多學生也會把它當做任務一樣,只要做出課本上的結論便草草結束實驗,很少主動去思考問題,這樣的實驗教學不利于醫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1]。生理學自主實驗設計可以讓醫學生通過自己查閱文獻,尋找感興趣的課題方向,并探索解決新課題的思路和方法,使醫學生科研創新真正付諸于現實,這一過程對于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素質培養和國家創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

一、實驗室開放管理和指導教師悉心指導

開放的實驗室是醫學生展開自主實驗設計的必備條件,醫學院校生理學專業相關部分應結合自身情況提供相應的實驗條件,并給醫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選擇空間。首先,生理學任課教師可通過課堂將自己的科研基本情況告知學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結合老師的科研情況,并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下,進行實驗性創新,指導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科研經費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和基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指導老師的研究課題進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時院系應對參加創新實驗的學生實行開放性管理。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成立創新小組自主選擇創新性課題,并由學院幫助選擇相近領域的指導老師,可通過創建醫學本科生創新性實驗室或充分利用院系已有的機能中心實驗室,大力倡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研究。醫學本科生進行創新性實驗設計終究離不開指導老師的協助,但生理學課程是醫學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生理學教師可能面臨教學任務繁重的難題,并不能抽出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設計,如果學生僅僅靠自己摸索可能要走不少彎路。也有一些教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加上自己學術水平可能還不夠,對學生實驗過程遇到的問題和難題不能及時解決,這些都無法成為合格的指導老師。因此如何在教學和科研中尋找平衡,在本科生創新實驗過程中如何結合自身科研是指導老師面臨的重要問題,指導老師在醫學生創新性實驗設計中應根據自身科研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課題循序漸進中安排學生的學習和創新實驗[3,4]。

二、生理學自主創新實驗設計的要求

科研是醫學生從事醫學研究的必備素質,科研服務于臨床,臨床需要科研的支撐,生理學作為基礎的醫學課程,醫學生在基礎生理學課程學習中培養科研熱情是非常必要的。醫學生自主創新性實驗設計之前要針對一個生理學現象提出科學假設,并根據假設制定完整的研究計劃。在課題實施前,醫學生要在指導老師協助下,通過閱讀文獻,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已有成果進行總結,儲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認真分析和鑒別文獻,才能提出科學的假說。指導老師要鼓勵醫學生進行大膽想象,追求奇思妙想,真正做到思維創新。在創新性實驗設計中要根據課題關鍵點實施全面細致的實驗計劃,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預防性措施,充分考慮實驗過程中的混雜因素,實驗誤差來源和控制,全面把握整個實驗過程。醫學研究終究離不開臨床,生理學研究也要服務于臨床問題,因此在實驗設計中要把臨床問題和基礎研究充分結合起來,這也是未來轉化醫學發展的需要,也能培養臨床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自豪感。實驗設計應圍繞器官疾病展開,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基因水平等多層次對這一問題展開可行性實驗方案。實驗設計還要注重不同學科的交叉結合,生理學研究不僅僅是機體的研究,還可通過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功能等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實現對科學問題的深入研究[5]。

三、重視經典生理學研究,優化生理學實驗內容

經典的傳統生理學實驗如期前收縮、代償間歇、蛙心灌流、泌尿呼吸實驗和神經干動作電話傳導等,這些經典的實驗可以讓醫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并對生理學有進一步的了解,以便向下一階段的臨床綜合樓醫學實驗過渡。同時生理學實驗教學可通過整合藥理學、病理學實驗等實現綜合性實驗項目,通過觀察病理學模型的生理學指標,并通過藥理學來進行干預,充分培養醫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在實驗教學中聯系臨床知識的可能性。在實現綜合性實驗目標后,生理學實驗指導老師可通過估計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設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要在創新性實驗設計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應避免事必躬親,使學生將實驗技術和理論知識相結合,基礎科學研究和臨床教育有機結合,實現生理學實驗教學從灌知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轉變。教育部是“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旨在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以滿足創新性國家建設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生理學機能實驗條件鼓勵學生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在提高學生科研熱情的同時,也可通過完成創新性實驗訓練提高醫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四、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體驗探索新知識的樂趣

自主創新設計實驗是培養學生動腦、動眼和動手的過程,通過親歷實驗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自主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全面提高醫學生的科研創新素質。親身經歷創新實驗設計過程,在感知實驗的過程中通過手腦結合,形成自己的科學探索能力,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器官參與整個實驗過程,充分體會物質的多樣性,多角度認識實驗的本質,這樣有助于以后科研實驗中形成良好的科研品質[6]。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實驗的思路、設計流程、實驗設備儀器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項等,以科學的態度向學生展示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啟發學生由實驗現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維。醫學生通過親歷實驗過程可以接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和開闊學生的思維,因此盡量讓學生在自主創新實驗過程中親歷每一個實驗過程??蒲幸庾R、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熱藎醫學生通過親歷實驗過程養成探索、思考和解決難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為以后的臨床和科研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加強生理學專業實驗教學的建設

醫學院校應注重教師對醫學生實驗教學的指導,加大對生理學實驗室的資金投入,使生理學實驗室設備得以更新,跟上時代的需要,讓學生充分了解生理學的研究內容,利用本專業實驗室的優勢,不斷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和創新,總結過去經驗,創造出具有特色和高水平的生理學教研室,吸引醫學生來本專業實驗室進行科研創新訓練,形成教研一體化的實踐園地,為創新實踐的學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設備和軟實力。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設置醫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并有自主實驗設計的一套流程,通過開展科研設計講座,科研如何選題、立項、文獻查閱技術訓練,以及實驗項目可行性分析等培訓使醫學生了解科研和創新,并鼓勵本專業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科研實踐創新,使老師和學生在科研教學訓練中各自發揮優勢,充分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六、鼓勵學生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教育部2007年6月正式啟動“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訓練計劃”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動力,調動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大學生掌握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7]。指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并成立研究小組,通過查閱文獻,制作幻燈片,指導老師補充意見,充分體會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核心的團體小組將創新性研究課題作為申報材料去申請“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訓練計劃”項目。課題小組成員在申報該項目前后通過自主查閱有關資料,找出要解決的問題,并經過充分論證,反復修改等過程,倡導了以醫學本科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我院幾個大學生科研小組先后獲得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訓練計劃”項目的資助,這對學生來講不僅僅是自信心的提升,還是科研興趣培養的重要催化劑。重要的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課題小組成員在時間人員安排、實驗資源和平臺以及團隊合作等真實的科研環境中,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尋找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難題的解決辦法,也是大學生實現創新性訓練的重要舉措。

總之,生理學對醫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生理學的研究是對生命現象的客觀觀察的過程??b密的實驗設計以及邏輯巧妙的創新是生理學或醫學實現新發明新發現的重要素質。在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加以各種有效舉措培養醫學生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對我國未來創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生理學教研過程中結合學生自主創新實驗設計可以提高學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研熱情,利于學生形成創新型科研思路。當然在生理學教研過程中如何提高醫學生的科研創新實踐能力可能還需要很多更有效的措施,這就需要廣大生理學教研工作者深刻認識醫學生自主實驗設計的重要性,并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秦偉,陳遠壽,劉愛東,等.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704-706.

[2]吳金星,王曉,王保東,等.教師科研項目是強化實踐教學和培養創新能力的良好平臺[J].大學教育,2014,(1):97-100

[3]孫月明,秦麗娟,張紅云,等.醫學生在創新性實驗計劃中的“二次成長”[J].教育教學論壇,2015,(24):193-194.

[4]宋囡,王瑩,李寧,等.開放實驗室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4):296-298.

[5]馮娜,胡玉珍,張海鋒,等.自己設計生理學實驗,培養創新性科研思路[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3):300-302.

[6]周紅,周業波.在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中如何進行醫學實驗設計[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7):155-157.

[7]何玉玲,王嵐,李莉,等.國家大學生創新課題學生創新理念培養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35-36.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in the Creative Design of Physiology Experiment

SUN Hai-jian,CAI Wei-wei,QIU Li-ying

(Wuxi Medical Colleg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China)

篇6

論文關鍵詞:本科生;科研創新;培養模式

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是指在掌握一定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借助一定的實驗設備和相關技術,運用基礎知識、專業知識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和運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種本領。一般來講包括信息能力、質疑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及寫作能力五個方面。

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可使學生對已學教材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并自發地查閱相關信息,掌握學科整體研究狀況及最新進展,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思考質疑能力、資料搜索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及耐心、細心、堅持等品質也可得到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高低是高校辦學水平及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很多大學都在不斷地探索、借鑒和積累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法與經驗,并逐步構建研究型的教學體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入了實質性階段,許多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由試點走向推廣應用。在這其中,以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為突破的人才模式逐漸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和發展規劃的重點,它們相繼以自身的學科特色為基礎,大力改革本科課程教學方案,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素質拓展活動,制定相關的激勵制度及政策,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華北電力大學(以下簡稱“我?!保┳鳛榻逃恐睂俚膰摇?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立校之本,在“夯實基礎、突出能力、注重創新、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思想指導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實施學生培養過程管理,完善彈性學分制,堅持嚴進嚴出,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向著多科性、研究性、國際化的發展目標邁進。

一、我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及分析

毋庸置疑,大學作為高層次的教育平臺,不僅要繼承和發揚已有學術成果,而且要成為批判性思維的殿堂、原創性知識的源泉。華北電力大學在注重夯實本科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原有科研教學的基礎上,經過創新,總結出了“合格+拓展”人才培養模式和“四模塊”工程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基本實驗教學、校內實踐教學、仿真教學和校外工程實踐教學四部分);在教學建設、實驗室建設、社會實踐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基礎實驗室建設,建立火電機組、核電機組、電網調度等仿真系統;設立了創新人才實驗班,探索培養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和良好工程素養的高素質拔尖人才;等等。在夯實基礎、拓寬口徑的基礎上,對專業教育實行分類指導,設置柔性的專業方向,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修訂,扎實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2009年,我校學生在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ADI中國大學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廣告藝術大賽、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等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國家各類獎項共計190項,省部級各類獎項共計212項。2009年,“馮如杯”第五屆全國高臺人力飛行大賽中,我校的選手獲得競技類一等獎。2010年12月,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組織的北京市二十五所高校參加的“首都高校模擬法庭大賽”中,1995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的法學專業擊敗多所法學名校,獲得亞軍。

但是,我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操作當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通過走訪、發放問卷、統計歷年競賽及、研究相關科研激勵政策制度后,筆者發現當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創新的培養環節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對科研創新的內涵認識不清,活動參與度不高

在調查中,不少學生認為科研創新是指在足夠資金和資源的保障下,經過專門的立項,由專業的團隊所進行的改善現有技術或創造新技術的活動,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沒有實力去開展科研,認為科研創新和自己的學習沒有必然的聯系。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學生普遍不重視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相關課程,并對校內外一系列的學術科研活動產生了消極情緒甚至是畏懼感。

2.科研創新成果較少,表現形式單一

筆者分別對我校某學院兩個專業、三個年級(大二、大三、大四)進行了“關于大學本科生專業調查”的問卷調查,發現在大四階段,只有2%的學生發表了與專業有關的學術論文,其他年級學生尚未發表任何形式的專業成果。除了外,大部分的科研創新成果都是以競賽獲獎等級為表現形式,這無形中造成了重結果輕過程、急功近利、短期突擊的不良氛圍,致使許多科研創新活動周期短,缺乏廣度和深度。

3.科研培訓規模較小、分布零星,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

學校尚未實現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整體性、系統性培養,現有培訓規模只限于部分優勢專業,缺少專門的輔導機構和場所,創新和實踐平臺也不健全。另外,作為主體之一,教師在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普遍希望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能夠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指導,經?;虿欢ㄆ诘嘏c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和學術互動。

4.學校的創新激勵制度宣傳力度不夠,普及面不大

盡管我校明確提出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并制訂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但未能在全校師生中進行廣泛、長期的宣傳和普及,尤其缺少對入學新生科研創新激勵、獎勵制度的說明。因此,學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產生了信息的不對稱,致使出現學校苦于培養措施收效甚微、教師苦于科研項目保障不夠、學生則苦于參加活動鼓勵太少的現象。

究其原因,產生這些問題的首要因素是學生在上大學之前長期接受的傳統應試教育,在思想上形成了重書本、輕實踐的錯誤觀念,直接導致他們缺乏科研創新的意識和積極性,動手能力差,表達能力不強,尤其缺乏自信心。在調查中,將近70%的學生表示由于“自覺水平不夠”而不愿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其次,為數不少的高校教師仍然沿襲著課本加課堂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力度、重視程度不夠,只停留在基礎性的啟示階段,指導方式呈現出偶發性、個別化、指標化的特征。再次,高校仍舊把考試和及格率作為考核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標準,將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定位為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沒有充分認識到科研創新能力在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同時與此相關的考核驗收、評優獎勵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最后,學校制定的以科研創新為主題的各項政策措施缺乏統一有效地管理和指導,實踐平臺多流于形式,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另外很多活動程序設置復雜、偏重結果、忽視過程。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年來,隨著個人計算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加之該群體課余生活方式“室內化”的趨勢,使得互聯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無形中導致了學生閱讀量的大幅下降,信息的繁雜取代了知識的積淀。

二、國內外大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當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作為高校改革的縮影,我校在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成績與不足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國內其他大學在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前進與困擾。隨著世界經濟呈現知識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創新發明能力、獨立研發實力、核心科學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為內容的“軟實力”逐漸成為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擔負著為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大量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各高校在推行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體系的同時,需要放寬視野,多渠道地更新和完善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要求。

1.國外大學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要方法

縱觀世界,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西方國家率先認識到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成熟制度。從下列典型國家成熟的培養制度中,筆者找到了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即這些大學都以學生自主研究為中心,通過科學的訓練課程或方法,把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作為本科教育的基礎,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美國以研究型大學為特色,歷來有注重本科生科研的傳統,從麻省理工1969年首創“本科生科研計劃(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簡稱UROP)”以來,很多研究型大學都紛紛設立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項目。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方式上,注重體系化建設以及培養的系統性、連續性和銜接性,大學開設專門的研究課程體系,例如針對新生開設小組討論課、以頂點課程(Capstone Courses)為代表的高級研討課程及包括寫作、推理、探究方式等方面的科研方法論課程;組織學生進入課題項目組參與研究生或教室的科研活動;設立大學生科研計劃項目;提供進入企業或研究機構從事實踐和科研訓練機會;在校、州及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各種組織機構,提供科研活動、計劃、經費及研討會等資助;等等。

德國大學教育理念主要受洪堡的“完人”與雅斯貝爾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響,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個性,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學術人才與高級專門人才。德國大學一項重要的教學和研究制度——研討課(Seminar)處在所有教學方式的中心位置,它包括初級研討課和高級研討課。研討活動完全由學生獨立設計,在教授的指導下,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定期聚會,共同探討新的知識領域,研究高深的科研課題,這種教學方式催生了德國大學在科研和教學上的創新力。

日本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基本教育國策,提出“創造性科技立國”口號,實行“二十一世紀卓越研究基地計劃”。日本大學為了讓學生有一個能自由發揮的良好科研氛圍,一般都設有24小時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課題,制訂實驗方案,自主設計實驗步驟、統籌實驗時聞、安排實驗用具。這一系列訓練,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

2.國內大學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方法

相比較而言,我國教育界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認識相對較晚。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以高等教育改革為依托,最初加強的是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對世界先進大學的考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人學等一批研究型大學也開始把科研訓練引入本科生教育,把科學研究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措施。盡管還存在著固有教學模式束縛、科研創新積淀薄弱、配套舉措不夠完善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國大學在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部分優秀院校在不斷的探索和嘗試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從1996年至今,清華大學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學生課外學術科研項目支持計劃,主要包括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簡稱SRT)、實踐調研創新平臺、SRT挑戰杯專項、累進支持基金等互為補充的支持計劃。如SRT項目面向全體本科同學,主要由教師立項,學生全程參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科研項目;SRT挑戰杯專項則由學生自主立項,并根據項目的學術背景來邀請指導教師;而實踐調研創新平臺則面向人文及社會調研類項目;每年支持的各類項目近600項。

北京科技大學實施創新加實踐的模式,在校內,學校針對理科與工科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專門建立了大學生自然實驗中心與工程訓練中心兩個校級本科生創新基地,以及土環、冶金、材料、機械、信息5個院級本科生創新基地;在校外,連續4年學校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與100余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地方政府共建了145個實踐基地,覆蓋了學校全部的44個本科專業。

在科研訓練方式上,北京交通大學構建了縱向覆蓋公共、專業基礎和專業3個層次,橫向跨越科研訓練方法課程、科研訓練項目實踐、學科競賽3個平臺的大學生科研訓練體系。其中科研訓練方法課程形包含了科學思想發展類、科學研究方法類、科學研究工具類、科學研究規范類、創新創業知識與能力類課程。

此外,國家于2006年挑選首批10所高校進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試點工作,并通過“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了300多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有力地推動高校創新人才的條件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調動了大學生課外學習鉆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挑戰機會。

三、我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措施的完善

國內外的實踐充分證明,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是造就高素質人才的一個有效措施,而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決定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現程度。華北電力大學在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高校的轉變;由單一的、應用型科學體系向多科性、研究型學科體系的轉變;由傳統的、經驗化管理模式向開放的、科學化管理模式的轉變。因此,在突出“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能力”為目標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構成中,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適應社會需求,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符合學科特色、學生需要的實踐教學方案。為了推進學校教育創新的有效開展,本文綜合學校的現狀和不足,借鑒國內外優秀大學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1.徹底轉變教育思路,明確培養目標和任務

現代高等教育強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我校已經不再把大學生科研活動置于教學計劃之外,而是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下一步則需要加大力度,徹底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教學觀念、學生學習思維的大轉變,明確地認識到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徹底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主、科研創新為輔的錯誤認識。學校應提出更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任務,改變大學生科研活動的無序分散狀態,幫助學生脫離一味地追求參賽評獎的狀態,培養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自己科研活動。各學院作為學校的主體構架,要針對學院自身的專業特點,區別對待不同年級學生,在學校提出的框架內進一步制訂比較詳盡的大學生科研活動培養目標和任務,培養學生獨立地以工作報告、實地調查、文章、專利許可證申請等形式總結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獨立準備報告和公開講演的能力,參加創造性辯論的能力,使大學生通過參加科研工作使自己獲得的知識、能力、技巧,在創新性方面得到逐漸的發展。

2.科學設置研究課程,調整教學評價體系

為了更好地指導本科生從事科研活動,學校不僅要著力將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還應該借鑒其他大學的經驗,開設有關科學研究知識的專門課程,并將其劃分為公共課和專業必修課。其中,公共課由學校統一安排,面向全校所有專業的學生,該課程旨在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想象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認識科研、了解創新,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從事科研的理論知識;專業必修課由各教研室獨立設置,針對各自學科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制訂具體的培養目標,如使學生具有清楚地思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等。同時,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試方法及教學管理進行調整,尤其是要改變現有的教學評價方法,應該根據不同專業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之一。

3.有力保障教師隊伍,調動教學改革積極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大學的主體,實踐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決定了大學核心競爭力,又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教師的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質量和培養水平,因此學校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培訓、進修,促使其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科研精神。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地向學生傳播科學知識、科研方法和科學思想,并及時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和指導大學生選擇課題、尋找突破口、搜集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等,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最后,進一步鼓勵教授率先示范,激發中青年教師參與學生科研活動的熱情。每位專業老師結合自己學科領域的的一些現實和前沿問題,每學期擬定一個以上科研課題供學生選擇;老師指導學生科研,以課時計算應給予一定的工作量補貼,對于取得一定成績的教師,在崗位津貼、年度考核、職稱評定中給予加分;倡導鼓勵老師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學生發表學術論文,并給予指導老師相應的鼓勵。

4.重點增強學生自主性,設立專門機構和基金

作為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象,大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科研興趣以及積極性、行動力是整個培養過程的決定性因素。國外大學特別注意促進本科生選修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對感興趣的學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鉆研。比如,著名的“伯克利模式”——在美國伯克利大學,本科畢業學分要求為120個,其中學生可以用20個以上的學分來進行研究性工作,占總學分要求的1/6以上。

篇7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 大學生 科技創新 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19

0引言

隨著科學的發展,中醫藥學科的縱深不斷拉長,科技教育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此同時,醫藥改革、萬眾創新的政策加速了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中醫藥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鐚W科知識、自主意識、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等能力素質的培養已成為高等中醫藥人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創新的基礎來源于扎實的專業訓練。秉持這一培養理念,山東中醫藥大學于2006年正式實施大學生研究訓練(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計劃(簡稱SRT),迄今批準立項1000余項。“十一五”期間,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啟動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十二五”期間擴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簡稱大創)。2013年,我校加入該計劃,截至2016年,獲批國家級大創立項300余項。在SRT管理的基礎上,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學校層面上規范化、制度化地實施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構建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奠定了有力基礎。

1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圍繞中醫藥院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目標,我校突破傳統的制式教育,采用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相融合的教學培養模式,逐步探索和實踐了以多學科交叉培養、項目化科研訓練(SRT、大創)和綜合型實驗教學平臺集約化管理為主線,以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實驗室建設與開放為保障,以實驗課程動手能力培養、實訓項目開發、學生科研能力訓練以及大學生創新訓練平臺建設為抓手,多課堂聯動、“學校、學院、導師”三級管理的科技創新能力一體化培養體系。

(1)積極引導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加強思維和技能訓練。構建實踐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學校設立“科研與思路”、“實驗室基本操作技術系列課程”、“實驗動物基本操作”等實踐創新必修課和選修課,要求學生獲得SRT立項后,必須參與相關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在實驗實訓平臺上完成對專業知識鏈條的延伸拓展。

(2)整合多方資源,為學生科技新活動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主動作為,促進“科技整合”和“資金整合”,加強資源關鍵要素的協同創新。將原隸屬于各學院、教研室的近30個實驗室按功能重組,創建了以中醫藥為主體,融合文、理、醫的中醫藥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平臺由12個功能模塊組成,實行一體化運行,是省內第一個集約化管理的實驗教學中心。

(3)構建服務型管理隊伍,嚴格規范項目管理流程。通過設計科學的制度安排,引導各類主體加強協同創新??v向建立“學校、學院、導師”三級管理制度,橫向整合學校各機構資源,構建了“全面、全程、全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實現點、線、面全方位立體化的指導服務。

與此同時,出臺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規章制度,把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成功經驗規范化、制度化,完善SRT和大創課題的申報、立項、中期檢查、指導、經費監督、結題驗收等管理制度。

2落實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2.1提升科研訓練實踐性和培優性,促進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進一步融合

根據培養目標不同將教學內容分為基本型、綜合設計型和研究創新型項目三個層次,分類(或分專業)構建實驗教學體系。對中醫藥專業,根據其特點建立了以實驗與工藝操作為基礎,以實驗設計為主線的訓練機制,著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行組建團隊,基于導師科研項目或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課題,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課題論證以及實驗方案的制定。項目實施期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整理分析數據、撰寫總結報告和學術論文、參加結題答辯。

建立完善的學科競賽體系,依托SRT和大創項目,把學科創新競賽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教學環節等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大膽地設計和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新訓練項目,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

2.2實行開放式管理和動態管理,打造有效的運行機制和科學評價體系

建立和優化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管理平臺的運行機制及評價機制,構建“學生、教師、管理隊伍”三向評議機制,形成統一管理、自主研學的管理體系;建立由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專業教師組成的指導教師備選信息數據庫,召集各學院指導教師以培養學生創新、應用能力作為基本出發點,結合自身科研情況報送SRT備選課題。

學校統籌課內、課外學習空間,組織開展了“靈巖論壇”、“鵲華講堂”、“科研能力攀登計劃”、“岐黃之術,革故鼎新”論文大賽等活動,拓展了大學生的科研思維,完善了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為學生參與科研創新工作創造了條件;制定激勵保障措施,提高學生、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重視結果與重視過程相結合,構建發展學生潛質的測評指標,考核過程著重強調創新能力、創新辦法和創新環境等要素。

2.3加強資源共享和多元交流,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臺

聯合教務處、科研處、后勤處、設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營造“全員育人、全員創新”校園文化氛圍,建立集項目管理、項目監控、師生交流和職教協作為一體的信息化交流平臺,為學生實踐創新活動提供便利和保障;加強校企合作,引入企業資源,拓展合作模式,邀請優秀企業家來校開展創新講座或擔任校外導師,專門開辟企業需求類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

實驗中心充分發揮國家級綜合實驗實訓大平臺的優勢,面上覆蓋、點上突破,面向全校學生課外創新研究實行全天候開放。將每一個SRT和大創項目落實到具體的創新訓練平臺,由創新訓練平臺負責對學生項目進行實驗室安全與實驗技術培訓指導、實驗耗材管理等。以“百草園”平臺為例,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和展示野生中藥材,并進行藥用植物的研究和栽培試驗,以供另一創新平臺“GMP”車間進行進一步的藥材加工和技術研發,創新平臺之間相互支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動手和科研創新機會。

3探索與創新

3.1實踐理念創新――“頂層設計、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實踐創新”

(1)實行“項目導師+實驗導師”的雙導師制,雙管齊下,全面加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頂層設計,從培養科研思維入手,對有科研興趣的同學進行系統培訓。

(2)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程體系,更新實驗內容和教學手段,進一步完善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分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3)進一步挖掘、整合教學及科研實驗室資源,購置相關儀器設備,完善虛擬仿真實驗平_,線上線下一體,打造學生專屬的創新訓練實驗室和實踐活動基地。

3.2培育機制創新――“長期培養、內部流動、課題貫穿、精英培育”

(1)創新工作機制,打造創新教育導師庫,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堅持全員參加、專兼結合,配齊、配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

(2)利用創新平臺實現創新培育的長效機制,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創新平臺交流新思路新方法,分享心得,選擇合作伙伴。

(3)建立導師隊伍與學生團隊交流平臺,加強導師學生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引入雙向選擇機制,導師和學生可根據自身研究需要和專業特長,互相選擇。

(4)以課題為抓手,在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中發現苗子,根據學生特長著重培養,打造精英團隊,強化傳幫帶,系統培育高質量創新成果,為成果轉化奠定基礎。

篇8

十報告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1]。高等學校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不僅要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產學研用合作;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儲備科技創新力量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推動涉及多方面因素,高校教學管理人員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管理者,其作用不容忽視。科學合理的定位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角色作用,對于保障高質量的科研訓練順利開展意義重大。

一、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忽視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大學生是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效果與大學生的思想狀態息息相關。教學管理干部往往著眼于繁雜的事務工作,容易忽視對學生思想狀態的關注和把握。當前,部分大學生對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

科技創新的意識薄弱。初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在經歷了多年的應試教育后,習慣于灌輸式教學而非啟發式教學,往往容易“師云亦云”,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積極探索、“標新立異”的精神。高校缺乏針對大學新生的創新思維訓練活動,導致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信心不足,部分學生認為科技創新是拔尖學生的專利,自己不具備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因而缺乏了創新欲望,阻礙了其創新能力的形成[2]。

科技創新的動機功利化。當前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功利性過強,僅僅把科技創新與自身利益掛鉤,如獲取創新學分,為找工作、推免研究生增加砝碼等等,缺少了對于真理本身的熱忱和追求。很多學生不愿意潛心去做長期的、系統的研究,往往在項目申報初期充滿干勁,結題時卻拿出平庸成果突擊應付了事,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深入推進。

缺乏投身科學研究的恒心和毅力??茖W研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學科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動在短期內都很難出成果,如果不能學會承受和享受科研的過程,科技創新活動就很難開展下去。但是,當前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往往對于項目開展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沒有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有的學生一遇到問題就情緒波動、輕言放棄,有的學生進入實驗室后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太瑣碎,于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科技創新活動所需的恒心和毅力。

2.缺乏整體規劃與完善的支撐制度

在歐美發達國家,創新的理念融入在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級教育頂層設計中,不少高等院校為學生開設了結合創新的相關課程計劃,設立有專門的創新訓練研究中心,用以支持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3]。在我國,很過高校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缺乏整體規劃、統一組織和有效指導,還停留在臨時性、隨機性的學生活動或各類、各級競賽的層面,要么活動方式單一、受益面窄、成效小,要么片面追求成果,浮于表面,沒有將創新教育提到一個基礎教育的高度,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開展切實有效的分類指導[4]。有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如項目管理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進行支持,造成管理程序不明確、管理職責不明晰;還有些制度不利于充分調動指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競賽獎勵的風氣不利于學生進行長期、系統的基礎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功利性追求;如何建立為之有效的評價機制、引導機制,以調動科技創新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也是亟需解決的難題。

3.忽略過程管理

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管理,多采用的是目標管理的方式,存在著重立項輕管理、管理方法簡單、管理分散等問題[5]。例如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很重要的是通過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逐步領悟和掌握科技創新的原理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師都承擔有較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很難拿出大量的精力專門指導本科生的科研實踐工作,而教學管理人員往往容易著眼于項目申報初期的立項數量和申報材料,對項目的開展過程基本忽略,沒有對科研導師的教與研、引領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過程進行有效協調,而是聽之任之,導致達不到預想的科研訓練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力度和質量。

二、教學管理人員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角色作用

1.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領航員

教學管理人員要做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領航員,調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和熱情,幫助大學生端正科技創新動機,引導大學生形成堅韌不拔的科研精神,這對于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具有關鍵作用。

調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情感,倡導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樂的良好氛圍,鼓勵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自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創造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形成敢于創新的個性與獨立自主的意識;改革教學管理體制,實行適當寬松、靈活多元的管理模式,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精神開路;建設有效的創新機制,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對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

端正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動機。注重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把科技創新同國家、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在濃郁的學術環境中培育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通過學術講座、科技報告會等第二課堂進行榜樣教育,樹立可親、可信、可敬、可學的科技創新榜樣,使學生通過榜樣的成功事跡與優秀品質受到感染與鼓舞,從而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從崇敬到效仿,最終將科學精神內化。

引導大學生形成堅韌不拔的科研精神。教學管理人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要注意跟蹤關注學生的狀態,與指導教師保持溝通,及時糾正學生科研工作中的隨意行為和責任意識缺失的思想;及時幫助學生克服科技創新中遇到的挫折,引導學生對挫折進行正確歸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為科技創新注入持久精神動力。

2.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劃師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過程的綱領,也是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基礎。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教學:必修課構成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選修課拓寬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實踐教學則是科技創新能力訓練的關鍵環節。教學管理人員作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劃師,在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應預先進行整體規劃,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使之能夠符合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成長的規律??赏ㄟ^開設專門的創新思維教育課程、適當提高選修課程的比例、增設學科交叉課程、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設置科技創新學分等辦法發展學生的個性興趣,提高學生創新動力。

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管理運行制度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力保障,高校教學管理人員應當根據黨和國家對人才素質教育的要求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的制定有關科技創新活動的規章制度,并協調做好機制建設與保障工作。基本的建設內容應包括制定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工作條例,明確各方人員的責任與義務;組織成立專門的科技創新活動專家委員會,負責學生科研項目進行評審與評價;建設教學管理制與導師負責制相互協同的運行機制;創設提供活動基金、創新學分、成果表彰、獎懲措施等激勵制度;勾畫名師參與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的有效機制,通過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有關措施、業績考評、職稱評審獎勵制度等激發名師們培養創新人才的熱情和責任心等。

3.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管理者

教學管理人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中應注意加強過程管理,保障各項管理制度落實到位。過程管理的基本原則是重在過程、允許失敗,主要管理手段是跟蹤管理、加強反饋和持續改進,其目的是使學生在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培養,最終達到預期目標[6]。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管理分為起始過程、計劃過程、實施與控制過程、結束過程四個環節[5]。梳理各個環節的管理流程,規范管理辦法,明晰具體工作職責,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的管理效率與管理效果,推進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篇9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平臺;探索和設想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交往能力,它要求學生從自身興趣出發,緊密結合所學專業知識,自主開展科學研究、社會調研和創業實踐活動,最終形成具有科技創新、實物創新含量的科技產品、研究報告、創業報告或者創業實體。本文將結合大創項目的一些特點,分析創業訓練的平臺,并對如何完善提出一些探索和設想。

通常,二、三年級本科生是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主力軍,作為該項目的主體,本科生自身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的特點,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學科專業基礎較弱。在申報課題時,通常只上過有限的幾門專業基礎課,對一些科學概念或技術還處于模棱兩可階段,對于復雜和系統的科研課題尚不能形成較清晰的認識,難以真正和全面理解課題的研究意義和難點所在。其分析問題能力和總體把握能力有限。② 創新學習時間有限。原本本科階段常規的“第一課堂”的學習內容就非常緊張,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能夠獲得的訓練時間相對十分有限。而大多數科研創新項目,需要對現有的研究背景和現狀有充分的調研,并對某個問題或技術進行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項目實施周期短,若沒有充足訓練時間的保障,項目就難以高質量地完成。③ 本科生發散思維訓練不夠,且心智發育尚不成熟。既然是科研創新項目,就必然存在一定難度,至少不能完全從教科書上獲得現成的解決方案。從書本知識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之間,還需要轉換思維、方法正確和積極思考。一旦遇到項目技術難點不能及時突破,容易產生畏難和懈怠情緒。如果不能正確對待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處理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關系,形成二者良性互動,則可能適得其反,降低專業課程的學習效率,甚至會動搖學習信心,打擊學習興趣,可謂得不償失。

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后簡稱雙創訓練)的目標明確,要落到實處首先得有一些必要的平臺支持。① 基礎設施 給雙創訓練提供場所和場地,包括創業基地、實驗樓、 實驗室等硬件設施。創業基地的建設需要學校層次的支持,或者是校企聯合建設;實驗樓、實驗室可以和本科教學共用。② 儀器設備 給雙創訓練提供必要的儀器設備,大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了解機器設備的使用以加強動手實踐能力。這一條件在各工科院校都沒問題,甚至學生需要的簡單儀器還可以自己組裝得到,更進一步鍛煉其動手能力。③ 信息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環境的不斷改變,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借助網絡將創業者、創業機會與各類資源有效地組合在一起的網絡創業平臺。借助此平臺大學生可以及時獲取有利于自己創業的信息。④ 實踐平臺 學校給大學生提供的各種雙創訓練實踐機會,比如:教學計劃內的各實踐環節(包括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工程訓練、畢業設計等)、各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相關學科競賽項目、各類大學生挑戰杯賽等。

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探索及設想 ① 制定清晰明確的課程計劃 針對項目實踐活動過程中出現的計劃與實施過程存在偏差的問題,高校需要制定更加詳盡完善的教育培養方案,將課外活動與課內教學有效結合起來,使課外實踐活動作為課內教學的延伸。在課程安排上適當安排與項目有關的科目,將項目內容放置在教學活動中。在教學計劃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批判意識,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摒棄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親身實踐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② 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建設 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都對未來有著美好的向往和期許,且大多是處在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歷過狂風驟雨的洗禮,在面對困難時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但是創業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想要創業就應該做好萬全的準備,特別是心理上的準備。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業項目時應該讓學生樹立對創業的正確認識,在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保持良好的心態,善于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③ 加強校企合作,協同開展大學生創業活動 只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是不夠完善的,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需要“真刀真槍”的實戰練習,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創業本身,學??山M織學生進入相關企業切實了解創辦一個企業需要具備的條件,為今后創業活動的開展構建思想基礎。同時讓學生置身于企業的大環境中,促使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汲取工作經驗,幫助學生提升創業能力。

結束語:大創項目已經成為本科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徑。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體會到無法從課本中獲取的寶貴經歷,受益良多。有學生表示:“大創計劃帶給我們‘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從學習中尋求真理,從獨立中體驗自立,從計劃中規劃時間,從表達中鍛煉口才,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從興趣中獲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從實踐中贏得價值’的寶貴體驗。”大創計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無疑具有深遠影響和非凡意義。因此只有各方面得以團結和協調,提供充分的支持,加強必要的管理,才能引領大創項目走上光明和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周鐵成,季冰,尹永生. 切實發揮孵化作用,發展壯大創業基地――五角場創業基地的案例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4(4):78-80.

[2]許良. 論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現代人格培養的重要作用[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2):147-150.

篇10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楊小雄,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廣西南寧530001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10-0211-04

一、引 言

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規范化的推進以及國家地理基礎設施的加強建設,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特別是隨著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融合趨勢的加速,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在大學期間開展科研活動,這不僅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本文結合2l世紀人才需求條件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科特點,探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目標、途徑及其保障措施。

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與途徑

大學生科研活動是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參加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開展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科研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指在運用科學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本領。具體地說,科研能力包括學習與搜集文獻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立題思考的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和推導論證、分析綜合的能力,科學實驗的能力,發明創造的能力等。

(一)培養目標

根據科研能力的這個內涵,同時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特點,本文提出了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的目標,即在堅持土地資源管理總的學科目標的指導下,通過讓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科研活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寬、基礎扎實、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高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專門人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動手能力、實際工作能力以及組織協調決策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競爭實力。

(二)培養途徑

土地資源管理學科是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土地資源學、系統科學為基礎,以公共管理理論為核心,以規劃、信息技術為手段多學科緊密聯系的綜合性學科。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決定了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必須是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和較強綜合能力的人才。而科研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對于土地資源管理這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專業,科研能力的培養更顯重要??蒲心芰ε囵B途徑多種多樣,概括起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把大學生科研工作納入教學計劃,讓科研成分融入課程內容。教學計劃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培養科研能力的教育思想,可以在教學計劃中,開設專門的有關科學研究知識的課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從事科研的理論知識,引導他們從事初級的科研嘗試或開設研討班課程,是以一種研究探討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培養科研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要把科研工作納入教學計劃,還要在課程內容和設置上分層次有步驟的進行。一般低年級(一二年級)學生主要通過研究性課程的學習,初步掌握信息的收集、資料的簡單分析、論文摘要的撰寫等科研步驟和方法。高年級(三四年級)學生可以參與由導師指導的科研項目或導師本人的課題,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項目設計、數據處理、結果分析等環節,最后形成書面報告或論文,使他們在科研實踐中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

2.調整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建立教學科研良性互動的機制。專業課程內容是保證專業培養目標得以實現,按規格、質量培養人才的基礎之一,教學方法則是達到教學目的的有力手段。因此,培養大學生科研能力,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水平,以及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學校應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方法。

要調動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應改善課堂結構,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個性的機會。對具有明顯理工科特征的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的高級人才培養,必須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多采用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充分貫徹“產、學、研”一體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做”中理解知識,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應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形成以科研促進教學改革、以科研促進學術理論、以學術理論指導科研的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機制。

3.以研究課題為依托,指導本科生立項的研究創新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既發揮學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同時又可以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真正地體驗到科研實踐,加深對研究領域的認識,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途徑,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是一個極大的鍛煉,能迅速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有機會和研究人員接觸,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研究問題。

4.吸收學生參加專業教研室或指導老師的課題研究工作,指導學生撰寫課題科研報告。吸收本科生參加課題,是培養研究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指導老師的課題一般針對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大學生參與這樣的課題研究可以得到教師的直接指導,能積累較為實用的研究經驗。學生作為指導老師的科研助手,在指導老師的課題中做研究工作。這樣,圍繞科研課題,學生作為整個科研力量使用的有機部分,被組織了起來。同時,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和學會創新,并且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被置于突出的地位,其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5.鼓勵并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參與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活動。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多數專業課都涉及到對社會經濟狀況的調查、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等領域。如“土地資源學”中對土地利用狀況的調查,就需要收集有關區域的社會經濟資料;“地籍管理”則需要對土地權屬狀況進行社會調查;而“土地估價”不僅需要了解每一待估土地的自然狀況,更需要弄清其規劃限制、收益狀況等社會經濟方面的情況。在課堂和考試中涉及的評估案例均已給出了反映社會經濟狀況的數據,而在學生今后的實際操作中,相關數據都需要學生自己通過社會調查獲得。至于“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等課程更需要根據規劃目的,對規劃區域進行社會經濟方面資料的收集。

由于社會調查并不是兼收并蓄地網羅材料,而是整理和分析材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實施辦、法,所以通過社會調查,學生可以在實際運用中理解、消化、鞏固和豐富在課堂上已學的知識,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使所學知識獲得全面的檢閱,從中可以發現在自己所學知識中,有哪些是社會需要的,哪些是社會迫切需要的,哪些能滿足社會長期需要,哪些知識是還待研究的,等等。

學校還可以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科研能力,與有關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部門或單位,如不動產評估公司、房地產公司、國土局等進行合作,這樣既可以使之成為大學生們參加社會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又可以通過吸收學生充實研究隊伍和力量,為社會提供服務。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項目學習知識、提高素質,把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6.指導并資助學生。通常情況下,在教師的指導、修改、鼓勵和資助下,學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可以通過發表學術論文體現出來。學生在研究問題和成果發表的過程中,由于提升認識的驅動,可以產生極大的創新沖動;也由于初次進入學術領域接受同行評價,能更加深入思考而推動認識的升華,積累自信心;還由于親自接觸更多的學術前輩和同行,受到熏陶和感染產生新的研究火花。可以說指導學生是一個承上啟下,即總結提高其已有研究成果,提升自信心,產生進一步研究沖動和創新想法的關鍵環節。

7.畢業論文及畢業設計的系統科研訓練。畢業論文是大學生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大學生研究能力如科研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搜集和處理資料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的綜合體現。通過就學位論文選題開展的研究和學位論文的撰寫以及學位論文的答辯,可以培養研究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畢業設計是在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總結,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訓練。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論文的選題應結合土地資源管理應用領域或學科前沿來進行選擇,重點解決某個實際問題或在學科前沿領域進行探索,把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綜合應用,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

8.開展知識講座、科研征文活動。開展知識講座、科研征文活動,有利于吸引廣大學生的共同參與,以形成一種良好的科研風氣。因此,學??砷_設課外專題講座,請專家學者介紹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當前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已見。也可邀請國外學者講學,專門為大學生作土地資源管理方向的科普性報告。其次,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開闊視野。同時,要提高大學生獨立思考與科研的能力,僅將目光盯在本系是遠遠不夠的。要讓他們多參加其他院系的學術活動,特別是多參加一些相關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學術活動。

三、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的保障措施

為了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科研能力,必須創造良好的實施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由此要設置職能機構,建立大學生科研制度并不斷完善其培養機制。

(一)建立統一負責的工作機構――教研室

要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必須設立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教研室,以加強對大學生科研工作的規劃、管理與指導。教學是教研室的基本活動,而教學與科研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因此,為了把教學與科研活動有機結合,教研室應負擔起大學生科研的組織管理工作,負責處理大學生科研工作中的日常事務,組建大學生科研小組。此外,學校還應幫助他們成立大學生科研協會,制定會員規章制度、權利義務,聘請校外著名學者、教授擔任名譽會長。

(二)建立以教研室為主、其他職能部門為輔的管理機制

教研室作為教學與科研結合的紐帶,不僅能夠認真貫徹教學計劃中的科研內容,有計劃、有組織地系統完成大學生培養目標,而且可以直接委派教師為大學生科研活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支持或者吸收大學生參加教研室或教師所承擔的課題,為大學生從事科研活動開辟一塊新領域。建立以教研室為主,其他職能部門(如學工處、教務處、團委、科研處等)為輔的大學生科研管理機構,可以推動大學生開展科研實踐活動,為其提供軟件和硬件支持,使大學生能立足于本專業進行科研實踐的嘗試,不斷提高專業科研和技術水平。

(三)建立軟硬件設施保障制度

為了便于大學生科研活動的開展,需要解決計算機等硬件設備的環境建設,同時需配置服務器和局域網絡設施。學生機房的計算機全天向學生開放,掃描儀、打印機、繪圖儀等設備也要向學生開放。

土地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技術基礎是軟件。要將國內外較著名的商用土地資源管理軟件提供給學生使用,如Arc/Info、GeoMedia、ArcGIS、Map-GIS等,以及圖形處理軟件、數據庫軟件、野外測量數據處理軟件等。同時將學生機房所有計算機聯網,將軟件上網供學生使用。

(四)建立大學生科研專項基金

為了調動大學生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保障大學生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建立大學生科研專項基金,為大學生科研活動提供一定資金支持?;鹬饕糜诖髮W生科研活動的組織開展和科研課題的研究。這樣既可以保障科研活動的正常運轉,又可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

(五)學校教研室委派專門的指導老師

科研工作是一項復雜、創新、細微的工作,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理論性、科學性,要求創作者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智能水平,特別應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記憶力、敏捷而全面的思維力。而大學生由于自身知識、能力的限制,在進行科研工作時遇到困難挫折在所難免。實施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專業老師,因此,教研室應當在新生-入校就為其指定專門的指導老師來幫助學生了解學科和專業情況,幫助學生制定符合自己興趣和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計劃、研究計劃,在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從課題選擇、資料查找到內容修改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協助他們解決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幫助他們及時總結經驗,找出差距,指出不足等等。這種導師負責制能更為有效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入科研領域,避免盲目性,提高大學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六)實施優惠政策

首先,要給大學生提供適當的科研經費。科研經費是大學生開展科研工作的先決條件??蒲薪涃M缺乏,科研工作也就無法開展。一般來說,大學生的科研課題多屬于教師課題的組成部分,屬于子課題,故他們的科研經費原則上應由教師負擔。教師為爭取科研經費,可以承擔政府、科研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科研課題。學校也可以建立大學生課外

科技文化基金,以資助大學生進行課外科技制作、社會調查、學術論文的撰寫,鼓勵支持他們積極參加科研活動。

其次,要適當給予一定的硬件方面的方便。圖書資料、實驗基地、儀器設備等是大學生開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有力保證。因此,為了使大學生科研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學校在圖書資料、實驗基地、儀器設備等方面應給予方便,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

(七)實施獎勵政策

科研工作是一項繁重的腦力勞動。因而,為了調動大學生參加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科研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取得科研成果,學??蓪嵤┐髮W生科研工作獎勵政策,建立大學生科研津貼制度。給在科研工作中表現出很大才能并獲得重大成果的大學生頒發榮譽證書、獎金、紀念章等,甚至免試推薦其中的優秀生讀研究生。把學生的科研成果作為考核其績效的重要內容,直接同綜合素質測評、學分掛鉤。大學生科研獎勵政策的實施對獲獎者來說具有巨大的精神動力及激勵作用,能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時,對其他大學生來說也具有導向作用,以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科研風氣。完善對學生科研能力的評價體系,如設立技能證書制、設立各種技能獎項和稱號等,讓學生品嘗到通過努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快樂。

(八)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學生

學校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聯系,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來聯合培養研究生。要鼓勵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調研,參與實際課題的研究,增強社會實踐能力與市場適應能力。同時,學校要鼓勵有關部門、企業到學校建設研究機構、工程中心,提供研究經費和研究設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科學研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