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智慧監管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化智慧監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回溯建庫的必要性
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數據庫建設,主要包括新書錄人和回溯建庫這兩項工作。而僅靠編目新書所錄人的數據,還不能全面反映館藏,還須進行回溯建庫,才能全面、準確地揭示館藏內容的深度與準確度,完善和維護館藏書目數據庫。所以,回溯建庫是館藏數據庫的必要組成部分和補充,它將傳統卡片目錄轉化成機讀目錄的數字化信息和數字化館藏索引,為讀者提供自動化的書目檢索,使傳統手工借閱變為自動化借閱。只有做好這項工作,館藏資源才具有更廣泛的使用價值,才能使高校圖書館的紙本館藏資源和數字化資源并存,逐步建立數字化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館藏數字化是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首要和必要條件,而高校圖書館館藏數字化建設的核心之一,就是回溯建庫。回溯建庫是高校圖書館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工作,在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化的好壞程度,是評價一個圖書館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所以,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數字化的回溯建庫是必要的。
2回溯建庫的作用
2.1數字化館藏書目
對于傳統館藏書目,讀者查找藏書需要依次翻閱卡片目錄,找到卡片目錄的索書號,再通過館員手工借閱藏書。而對于數字化館藏書目,讀者不需要逐一查找卡片目錄,就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自動化檢索借閱藏書。利用計算機或手機網絡檢索,擴大了檢索點和檢索途徑,提高了檢準率,如輸人書名、分類號、作者或關鍵詞等,讀者就可獲悉所需藏書信息并可下載全文。此外,還可以利用Wi-Fi手機聯網查找館藏資源、閱讀電子圖書。總之,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既方便了讀者,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同時也提高了高校圖書館的科學管理服務水平。
2.2資源共享
高校圖書館回溯建庫的書目數據庫,保證了數據庫內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奠定了文獻資源共享的物質基礎和豐厚的資源保障。高校圖書館的回溯建庫若由一個有代表性的文理兼容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來編制完成,其他高校圖書館就可通過互聯網傳輸得到該資源信息,即可在遠距離計算機終端檢索到該館的館藏文獻,達到遠程共享和遠程控制的目的。目前,我館已建好的館藏書目數據庫可遠距離傳送給各高校圖書館,也就是說,各高校圖書館可以查到我館的館藏文獻。近年來,CALIS文獻保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化的發展,使得館際互借成為現實,實現了真正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
3回溯建庫的方式
高校圖書館回溯建庫,就是將圖書館紙本藏書的原始卡片目錄轉換成由計算機讀取識別的機讀目錄,建立并完善書目數據庫的過程,從而使館藏文獻信息資源電子化。而我館采用書卡核對、ILAS編目系統的回溯建庫方式,遵循《中國機讀目錄格式》(C臟ARK),先編輯出標準的回溯建庫規范檔,使其書目數據庫統一化和規范化;將紙本藏書以規范格式錄人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的ILAS編目系統,以ILAS軟件編目系統所具有的自動化功能,統一整理、重新組合;編目程序從010字段開始,在各相應的字段上著錄相關的信息,諸如作者、出版年、版本項、主題、分類號、價格等信息的著錄;在完全著錄后再掃條碼,回溯建庫的書目數據庫就會自動進入中央數據庫,供讀者檢索、流通借閱,為數字化圖書館打下基礎。
4回溯建庫中存在的問題
4.1同書異號或異書同號
由于我館與4所院校圖書館合并,以及新舊書目分類法的多樣性,如有的采用中圖法、有的采用科圖法、有的采用人大法,以及著錄格式的不同等原因,存在同書異號或不同版本的同書異號和異書同號等問題。一種是完全一樣的書目,只是版本或作者不同,但分類號卻不同,造成同書異號錯誤;另一種是完全不同的書目,分類號卻相同,造成異書同號錯誤。
4.2書號不一致
舊書一般都缺乏國際標準書號ISBN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前的圖書,除了4所院校合并之前的舊書和不同年代舊書分類法的各不相同外,也有無書卡、無分類號只有登記號或財產流水號的藏書;80年代前后的藏書大多數只有國家統一書號但沒有國際標準書號;90年代前后的藏書,雖有國際標準書號ISBN號,但標志不一致,有的標在封底,有的標在書名頁,甚至同一種書目有兩個ISBN號,導致回溯建庫時先進行中圖法分類編目工作,然后才能統一著錄。
4.3著錄不統一和誤錄
團體單位、地名等著錄不統一,如“北京師范大學”著為“北京大學中國醫科大學”著為“中醫大、醫科大”,而“嵩山”著為“高山”等。同時,因疏忽錯輸個別數字,如“6”輸成“9”,“210”錄成“201、102”;子字段標識符@的遺漏;分類號大小寫不分,著錄字段殘缺等,致使著錄不統一、不規范,從而影響數據庫的質量。4.4書目排版欠規范
對于無書目卡片或卡片目錄不齊全的藏書,在對照原書回溯建庫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書目排版不一致,給建庫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大部分舊書封面、封底與書名頁目錄不一致,如書名、作者或出版時間有的排在封面或封底,有的卻排在書名頁,均無統一的位置。建庫時不能流水對照原書的固定頁面,而是需要來回翻閱藏書,既費時、繁瑣、效率低,又影響建庫人員的情緒,從而導致出錯。
5回溯建庫問題的解決方略
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回溯建庫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編目數據庫的質量、高校圖書館的自動化管理水平以及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程度,針對以上問題,我館專門派人監督驗收,以保證館藏書目數據庫的質量。
5.1規范統一文獻著錄
我館先將所有的藏書貼上條形碼,對不同分類法的藏書統一執行《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分類號;對于無卡片無分類號的舊書,先按中圖法分類編目;對同一種類不同版本或作者的藏書,都標引一個標準的中圖分類號,然后分門別類地利用假期進行回溯建庫。當時我館藏書共90余萬冊,我們負責南校區館藏書目的回溯建庫,南校區屬于文科,僅舊書就有20余萬冊。我們兩人一組在相應的閱覽室建庫,按照我館制定的規范檔進行統一著錄和完整著錄數據。著錄數據項目完備,達到了一步到位、一勞永逸的目的,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也保障了數據庫的使用價值和永久性。
(1)唯一的書目數據。我館依照中圖法規則,先對照原書所標引的分類號是否能準確反映書目的學科內容,然后對原有的書目數據進行審校、補充。對著錄不正確、不齊全的字段進行改編、補全,對原書卡片目錄上缺少的信息,如主題名、副題名、分輯號、作者或出版年等逐一核實添補,對異書同號的重新進行分類、標引,標著在690@字段;對同書異號的先核對原書校正,并在905@f字段著錄同種書的索取號,便于讀者借閱。對同名不同版本的書目,將統一著錄在字段205@a項來說明該書是第幾版;對同名不同作者的書目,在701@a字段顯示其不同的作者,使之形成一條書目數據,從而避免了同書異號和同號異書問題。
(2)統一書號。為了標準規范著錄,先認真檢查其書號的正確性和一致性,對無國際標準書號和書號不一致的新舊圖書,統一改編為國際標準書號ISBN號。根據規范檔在書目數據010@字段著錄國際標準書號ISBN號,對多卷冊叢書采用集中著錄在“225@”字段自動生成“461@叢書名”的方法,從而保證了同種館藏書目數據的一致性。
5.2規范統一名稱著錄
我館為建設標準規范的館藏書目數據庫,先制定了規范檔。而規范檔就是將著錄規則、著錄字段、每個著錄字段的著錄內容,按照自動化編目軟件ILAS生成的著錄標準,加以標志并印發給每個建庫館員。館員再按照這個規范檔’逐條進行每一字段的回溯建庫。對于無記錄的書目,在著錄時進行新增;對于有記錄但不標準的書目,進行字段的修改,如在館藏書目數據的010@d字段統一了其價格“CNY”的標著,取締了諸如?、$或?等的標著,以保證標引用的規范性和一致性,以及檢索的準確率和査全率。
5.3規范統一排版
為提高館藏書目數字化回溯建庫的工程進度與工作效率,在為讀者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同時,也為了方便館員一目了然地了解回溯建庫,建議將書目信息集中排版在書名頁。如果把最基本的書目信息、索引條件統一集中排列在書名頁,將必須輸人的書名、作者、分類號或出版時間全部標明于同一書名頁上,對照原書回溯建庫就較為方便,也便于讀者檢索數字化的館藏與紙本館藏對接。
6結語
總之,按學科分門別類地回溯建庫,使館員掌握了回溯建庫館藏書目的編目規律、分編分類特點及與傳統手工編目的區別,了解了計算機軟件編目的先進性與優越性’給讀者開辟了自動化館藏借閱的流通服務,有效地提高了館藏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創建了數字化圖書館的基本條件。這也是館員應用新信息技術的必備條件,而且提高了高校圖書館的科學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促進了圖書館數字化的建設。
篇2
一、我區數字化建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區在數字化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各行業、各領域多點開花,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智能智造發展方面基本情況。
在智能智造方面,主要調研了吉通機械、金冠電氣等2家企業,基本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升級。吉通機械引進了5條自動化沖壓生產線,6000平方米的廠房30人管理就可實現年產值6-10億元,人均年產值達3000萬元,并且實現了人員零安全事故。此外,還引進15條全球最先進的鋁鍛、鋁鑄鍛智能生產線,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國產化智能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金冠電氣通過引進1條德國通快鈑金柔性加工生產線,縮短了生產周期,提升了產品質量,從而實現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時,引進了智能自動立體料庫系統,實現所有生產數據由中心服務器管理,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控制,有效提升了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二)數字政務方面基本情況。
在數字政務方面,“一門式,一張網”綜合服務審批平臺現有入網審批事項714項,其中702項為“只跑一次”事項,占全部事項的98%。651項事項實現全城通辦,37項事項可跨地域受理,網上辦事大廳可受理510項,手機辦事大廳可受理204項。創建“政企互動平臺”20個,及時解決企業提出的疑難問題,并通過平臺轉發惠企惠民政策30余項。實施“并聯審批”和“N證聯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90分鐘,88項工程建設類項目審批全部完成對接、即將實現一網通辦理。“一窗受理”“一站式”辦結模式基本建立,區政務服務中心鋪設審批網絡專線45條,對接政務外網3個,辦事企業和群眾只需通過“網上辦事大廳”進行申報,無需再到各部門進行審批。
(三)城市管理方面基本情況。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區主要建設了智慧交警系統、智慧城管系統及智慧綜治系統,智慧城市管理雛形基本形成。智慧交警系統通過網絡監控平臺、視頻采集系統,利用無線傳輸技術,實現了在線報警、在線定損、在線定責、在線報險等創新服務模式。智慧城管系統通過整合現有各類信息資源,實現設備、信息系統的共建共享,重點加強市場商圈、南北出入口等重要區域的視覺管理,實現了從動態巡查到日常監管、從末端處罰到源頭治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防范,著力讓城市管理無死角、監管無盲區。智慧綜治系統在前幾年投入的基礎上,2019年又投入1800萬元,新增了600個視頻監控點位,其中50個監控點位具備人臉識別功能,向城市感知智能化邁出了極具意義的第一步。
(四)民生福祉方面基本情況。
在民生福祉方面,基本實現了生活繳費、生活服務線上辦理的智慧生活模式。從關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水、電、氣等方面入手,通過安裝智能終端,利用物聯網卡穩定傳輸,將用戶相關數據實時回傳,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同時,開發了線上繳費接口,用戶可以遠程繳費,方便了居民生活,基本實現了城市智能物聯。此外,通過手機APP軟件,實現社區信息采集、社區事務管理、社區調度等功能,重點實施“1+N”行動模式,即建設一個數據中心、N個服務模塊,主要包括家政服務、社會救助、退休人員認證、農合辦理等50多個模塊。
二、我區數字化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近年來,我區數字化建設工作不斷加強,實施了多項舉措,切實取得了明顯成績,但與貴州等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解決,想要高質量快速發展,這些問題必須加以解決。
一是缺少規劃引領。從我區數字化發展現狀看,各單位各部門“各自為戰”“煙囪林立”現象普遍,都在建設各自領域的數字化系統,數據還未真正實現共享、開放,“數據孤島”現象明顯,未能實現統籌全局、協調有序發展。二是發展資金不足。受經濟發展形勢影響和企業綜合實力制約,雖然有些數字化建設項目得以實施,但更多的項目缺少啟動資金和金融扶持,仍處于設計調研階段,進展較為緩慢。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是支撐數字化建設的基石。由于我區的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與加快數字建設的迫切需要不相適應。四是缺少專業人才。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政府、建設智慧城市對我區乃至我省來說,都屬新生事物,特別是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而目前我區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十分匱乏,強化人才培訓和引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題。
三、關于加強我區數字化發展工作的幾點建議
數字化發展是當前的時代命題,數字經濟建設也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結合我區“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突出頂層設計,確保數字化建設統籌推進。數字化建設任重道遠,做好頂層設計是關鍵。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數字化建設領導小組,高位統籌解決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為數字化建設提供有力組織保障。要堅持規劃先行。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帶動作用,聘請權威機構,結合區情實際,高標準編制《數字雙陽2020-2025總體發展規劃》,科學確定我區數字化建設的發展思路、主要目標和工作措施,為我區數字化建設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篇3
關鍵詞:智慧城管;數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9-0068-04
0 引 言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數字城管”的升華和創新。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蓬勃興起和發展,城市管理智慧化的實現成為可能。此外,杭州在數字城管建設中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也為杭州推進“智慧城管”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
2012年3月,浙江省提出了“智慧浙江”的戰略目標,并制定了《浙江省2012年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啟動實施首批13個試點項目,要求積極探索智慧城市建設服務和商業模式,杭州“智慧城管”正式列為省智慧城市首批13個試點項目之一。
1 “智慧城管”的特征及價值分析
1.1 “智慧城管”的特征
1.1.1 “智慧城管”是“數字城管”的拓展與升華
“數字城管”側重于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處置,“智慧城管”則在已擁有海量信息的基礎上具備了自我識別、自我分析和自我處置的智慧,并將此智慧延伸到所涉及的人、物。“數字城管”是“智慧城管”的基礎,“智慧城管”是對“數字城管”從體制、機制和技術層面的提升和拓展,是“數字城管”發展演進的更高層次和必然階段。
1.1.2 “智慧城管”是“智慧平臺”和“智慧管理”的有機結合
通過廣泛采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構建一個智慧的信息平臺,讓管理對象更具智慧,實現基礎管理對象和管理服務兩者間的有機結合,提高城市管理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管理信息更全面、管理更高效、服務更便捷。
1.1.3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智慧城管”是開放的、面向未來的、靈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并不是孤立的“智慧”項目,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都應體現出與其他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之間密切的關聯性。“智慧城管”既是一個規范的標準化系統,同時又是一個充分開放的系統。
1.2 “智慧城管”價值分析
據預測,到2015年,世界GDP的構成將主要集中在4大塊:電子信息服務業 (60%)、電子工業(10%~16%)、IC業(1%)以及其他產業(23%~29%)。“智慧城管”是密集應用信息技術及服務的項目,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會加快“智慧城管”建設,“智慧城管”建設將進一步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智慧城管”建設中的企業成長機會主要分布在四個層面。“智慧城管”建設的最底層是感知層,智能設備生產商、基礎設施建設商能從中發掘巨大的市場價值;感知層上面是網絡層,當中網絡服務提供商、運營及服務提供商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再上一層是平臺層及應用層,涉及到各種城管應用平臺的搭建、開發與維護,將為信息服務提供商、軟件及應用開發商提供巨大機遇。
作為城市管理的最新模式,“智慧城管”能夠有效地推動政府管理創新,促進政務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的實現,增強與市民的互動性和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智慧城管”將極大地改善現有的城市問題,通過整合共享交通資源、加強實時監控、進行精細化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2 杭州“智慧城管”的戰略定位
2.1 杭州“智慧城管”建設的總體目標
基于已有“數字城管”的建設基礎,杭州“智慧城管”將圍繞三個目標展開:第一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過程、城市管理決策等全方位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第二是資源整合、促進協同,融合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服務理念,創新城市運營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務能力;第三是打造成為全國“智慧城管”典范城市,形成一整套標準體系,帶動省內優秀的軟件企業和部分產業發展,向省內外實現技術和管理輸出。
2.2 杭州“智慧城管”建設總體定位
首先是發展定位,即逐步建立以公民本位為主導的面向群眾需求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管理參與主體。推進杭州城管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粗放定向型向集約定量型,單一封閉管理向多元開放互動管理轉變。在管理層面上將“四化”管理提升到“格調”管理,以人文和藝術為主線打造個性化的“智慧城管”。
其次,在功能上,要以“智慧城管”的兩大基因知識社會創新2.0和下一代ICT等信息化手段為契機,引出新興商業模式和社會服務型產業,在“智慧城管”的建設過程中積極引入相關成果和理念,樹立項目形象和品牌,通過發展“智慧城管”,助推戰略新興產業,顯著提升區域經濟規模,引領由城市管理者推動的智慧城市建設商業模式。圖1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產業集群策略示意圖。
圖1 杭州“智慧城管”產業集群策略
2.3 規劃結構
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設的總體規劃結構概括為“11365”,即“形成一套標準體系,設計一套管理體系,構建三大基礎平臺,實施六個應用系統,打造五型城市管理”的功能結構。圖2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建設總體規劃結構圖。
圖2 杭州“智慧城管”建設總體規劃結構
2.3.1 形成一套標準體系
智慧的城市管理標準體系不僅涉及狹義上數據標準、技術標準,更要涵蓋“智慧城管”順利推進的管理標準、服務標準、運行標準。杭州根據歷年積累的業務和技術管理經驗,充分參考各種國家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形成杭州市“智慧城管”標準體系,并爭取成為地方標準、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
2.3.2 設計一套管理體系
從業務頂層設計和標準化頂層設計進行雙頂層設計,構建杭州特色的“智慧城管”管理體系,指導“智慧城管”的建設實施工作。管理體系的內容包括體制、機制、規范和評價等方面。
2.3.3 構建三大基礎平臺
構建云計算基礎平臺、物聯網基礎平臺、海量數據資源平臺等三大基礎平臺,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智慧城管”建設提供統一規范的應用、數據和服務平臺。
2.3.4 實施六個應用系統
智慧的城市管理系統,需要運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智慧技術,通過資源整合、手段創新、功能拓展,深化已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成果,建立健全智慧的城市管理應用體系。重點實施智能化數字城管系統、城市管理智能分析決策系統、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系統、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統、智能化城市管理行業監管系統和城市管理綜合指揮系統等六個應用系統。
2.3.5 打造五型城市管理
通過“智慧城管”的建設,打造服務型、開放型、效能型、智能型、和諧型的五型城市管理。
3 “智慧城管”建設核心要素分析
3.1 市民互動與公共服務
在服務型政府理念指導下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必須以服務作為執法導向,放棄以前的簡單執法模式,注重溝通與引導,進一步提高整體素質,打造一支過硬的管理隊伍,實現管理者與群眾關系的和諧。
“如何面向市民”的可選解決途徑有角色轉變、增加互動、參與激勵三種。
所謂角色轉變,就是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城管的角色由管理向服務轉變,城管不再是控制相對人的管理者,而是與相對人平等共處的服務者。
增加互動,就是通過建立杭州城管政務平臺,提高與市民的互動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實時向市民傳播城管動態。
參與激勵,就是對于對城市的管理有良好的建議或者提高可行的方案,或是有效參與城管體驗日活動的市民提供獎勵機制。
3.2 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
城管執法涉及城市管理的諸多領域,執法過程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而這些數據又來源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共享鏈正是連接城管執法部門與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的渠道。杭州市城管委信息資源共享鏈上包括,位于執法信息共享鏈下游的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安監局等,位于中游的市工商局、市財政局、市質監局等,位于上游的市地稅局、市城管執法局等。城管業務協同的五大建設任務如下:
(1)目錄體系建設。參照相關國家標準,結合實際,構建政府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的技術支撐環境,設計開發信息資源的目錄管理與服務功能,實現多種形態信息資源的定位和共享。
(2)交換體系建設。建設跨部門的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平臺,而不是為單一應用建設交換系統。建立市級的信息資源交換體系,實現橫向部門間開放式、松耦合的按需信息交換。
(3)標準與規范建設。圍繞信息資源共享的規劃、編目、注冊、管理、服務、使用等6個環節,以及信息交換的交換橋接、前置交換、交換傳輸、交換管理、交換部署、運行使用等6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
(4)業務協同應用建設。圍繞社會管理、市場監督、經濟調節和公共服務四大政府職能,以部門實際需求為導向,率先推進信息公開、市政監管等與民生密切相關項目。
(5)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圍繞政務信息資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職責履行,制訂相關管理制度和行為規范。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調控,大力推進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工作。
3.3 實時通信與統一調度
杭州城市管理工作在終端應用、平臺應用、網絡應用、彈性溝通等諸多方面存在著統一通信的需求。統一通信是指把計算機技術與傳統通信技術融為一體的新通信模式,讓人們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任何設備、任何網絡,獲得數據、圖像和聲音的自由通信。統一通信作為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為城管工作人員提供了一種更個性化、更及時的通信方法。利用這種方法,能夠理順最重要的業務流程,實現前所未有的協作水平、響應速度、移動能力和安全性。
傳統城市管理模式因其種種弊端已經難以為繼,建立適應現代城市發展需求的“大城管”模式勢在必行。“大城管”以先進的管理理念為指導,由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聯合公安、工商、城管,依靠現代化的數字技術平臺,綜合運用市場、法律、行政等手段,組建聯合執法中心,對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城市規劃及建設等各種類型的城市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及服務。
“大城管”實質上是一種“大聯勤”管理,在機制上按照區設立聯合指揮中心,區內各街道設立調度員,并且借助“數字城管”采集員的設置和萬米單元網格管理方法,發現問題時采用就近原則。
3.4 智能物聯與行業監管
隨著政府監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監管工作也越來越復雜,杭州市城管委在行業監管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何提高政府監管人員的工作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行業動態監管平臺(物聯網傳感器平臺)正是結合政府監管工作的主要業務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高效政府監管業務的一個監管工作平臺。
杭州“智慧城管”建設將轉變傳統監管模式,支持遠程實時采集被監管機構的數據,實現行業動態聯網監管,實現行業監管的關口“前移”。在技術方面,采用增量數據采集技術,實現被監管機構數據的實時采集;提供豐富的監管分析工具,支持監管分析模型的定制。
通過建設行業動態監管平臺,全面地收集監管所需的各類數據,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互通共享。此外,利用預警、模型分析以及知識共享,實現監管人員業務辦理的信息化,提高監管工作人員的效率。實現在各行業的監管應用,從而提升行業監管的水平,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3.5 數據挖掘與決策支持
在城市管理過程中,進行相關決策時需要知道事情的現狀和可借鑒的對策,但是傳統基于模型的決策存在著過程漫長、條件理想化等問題,不利于城市管理中關乎城市運行和民生問題的決策。因此,杭州“智慧城管”建設將圍繞數據挖掘與決策支持這一核心要素,打造全國范圍內的智庫,來提高問題決策的效率和效果。
在智庫體系建設過程中,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考慮:第一是頂層設計,即搭建一個跨部門、跨學科的柔性支持平臺。所謂頂層決策咨詢服務平臺的“柔性”,是指它要適應黨政決策部門和各類決策咨詢研究機構的動態變化。第二是建立跨學科的智囊團,即組建由政府、企業、高校、咨詢機構等共同組成的智囊機構,為行業提供設計、咨詢、方案跟蹤及反饋給決策者等。
4 結 語
“智慧城管”是建設智慧杭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和支撐杭州城市管理工作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是創新和完善新型城市管理體系的重要工作內容。本文基于杭州“智慧城管”建設基礎,從戰略定位和核心要素的視角對杭州推進“智慧城管”建設進行了分析,為杭州進一步推進“智慧城管”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導和針對性建議。
杭州“智慧城管”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理念,緊緊圍繞“打造東方品質之城,建設幸福和諧杭州”的目標,始終貫穿“城市管理,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提高城市管理品質,以科技強管提升城市管理績效,提高城市管理政府監管能力,建立與杭州城市發展水平和發展定位相適應的先進城市管理體系。
參 考 文 獻
[1]陳觀林, 李圣權. 杭州市推進“智慧城管”的優勢及對策研究[ J ]. 現代城市, 2012, 7(2): 11-14.
[2]房立洲, 胡稅喜. 數字城管智慧化的杭州路徑[J]. 智慧城市, 2012(8): 27-28.
[3]劉戀. 智慧城市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及實證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 2012.
[4]郭理橋. 現代城市管理和運行的公共基礎平臺[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
[5]劉建敏. 數字城管資源共享項目范圍管理研究[D].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 2010.
[6]郝力. 數字城管: 革新城市管理模式[ J ]. 建設科技, 2010(23) : 20-22.
篇4
我們團隊縱觀國內外制造領域有關的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并基于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技術,在2009年提出了云制造的的理念,并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云的實踐。
什么是智慧云制造
簡單地說,智慧云制造是一種智慧制造的模式和手段。除了智慧以外突出了云的概念和技術。具體而言,它是基于泛在網絡,以人為中心,借助信息化的制造技術、新興科技技術、智能科學技術以及制造應用領域技術四類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將制造資源與能力構成服務云池,使用戶通過終端及云制造服務平臺便能隨時隨地按需獲取制造資源與能力,進而智慧地完成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活動。
具體來說是由三部分組成,智慧制造的資源和能力、智慧制造云池、智慧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其核心就是知識和智慧。兩個過程,即制造能力的輸入以及智慧服務的輸出。
這里的智慧包含創新驅動,以人為中心的人機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以及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融合。
我們還進一步提出了整個系統的體系結構。第一層就是智慧云制造的資源和智慧制造的能力。上面是云服務的平臺層,這里包括智慧的感知接入和通信,虛擬的服務化的智慧資源和能力層。還有核心服務層,一層是對虛擬的資源能力進行管理,對自身模型,特別是大數據要進行管理風險挖掘,另外一層是對于虛擬的智慧制造的系統要進行構建和管理,要進行運行的管理和評估的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各種各樣的應用支撐軟件,根據企業的需要,有協同設計、仿真采購等。再上面一層就是用戶界面,用戶界面在這個設備的基礎上,有服務的提供者、平臺的運營者營和服務的使用者。
智慧云制造
是智慧制造的一種新模式
為什么稱為智慧云制造?當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還是信息化。此外還有制造資源和能力數字化,就是將制造資源和能力屬性以及靜態、動態等信息轉化為數字、數據或模型。所有制造資源的能力都要跟數字化技術融合形成一個能用數字化技術來控制、監管和管理的制造資源系統和能力。
然后就是物聯化,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等新的技術來實現把軟件的制造資源和能力,全系統、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透徹的接入和感知。也就是說,將制造資源和能力互聯化,以支持制造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間的人、組織、管理和設備的集成和優化。
再者,制造資源和能力要虛擬化,也就是說只對制造資源和能力提供邏輯和抽象的表示和管理,不受各種各樣具體的物理限制。譬如通過虛擬化技術,一個物理資源和其能力可以真正的實實在在的轉化,多個相互隔離的、封裝好的虛擬器件和多個物理資源及能力,也可以組合成一個內部更大的虛擬器件。在必要的時候,當出現故障之時,還可以實現虛擬化制造資源和能力的實時遷移和固態調度,這都是通過虛擬化技術可以實現的,這也是實現制造資源能力服務化和協同化的關鍵基礎。
還有服務化,也就是通過服務計算技術,對虛擬化的能力和資源進行封裝和組合,形成制造合同用戶、租戶所需要的按需的服務。也就是一種按需組合服務,將分散的資源、能力和服務集中使用,反之集中的可以分散使用,或者根據用戶需求來實現產品的增值服務。因此,智慧云制造服務就是按需動態架構互操作、協同、網絡化、異構集成、快速響應周期。
最后是智能化,也就是說系統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都要智能化。這其中知識和智能科學技術將是核心技術,我們要把這些技術滲透到各個環節、各個層面,為兩個緯度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智慧云制造實際上是云計算在制造領域的一個落地和拓展。這個技術的落地和拓展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智慧資源內容的拓展,不僅僅是計算資源還有智慧的軟資源、硬資源、智慧制造能力;其次是服務內容拓展,不管是IaaS、PaaS、SaaS,更加注重智慧制造的資源服務;最后是模式拓展,不光是提交作業、操作計算資源,還有交互、協同、全生命周期的制造服務。因此,其支撐技術不僅僅是云計算和物聯網,還有服務計算、建模仿真、自動控制技術、高性能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安全技術、網絡中心、智能科學技術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化制造技術。因此,我們認為它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智慧制造的模式和手段。
之所以稱為2.0,是因為從1.0到2.0,在網絡化、服務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以人為中心,隨時隨地按需的個性化、社會化智慧制造模式。同時強調了智慧云制造環境里設計、生產、裝備、經營管理、仿真實驗和增值服務都得應需而變,中間智慧化的思維方式和技術創新也更多了,此外還在原來技術上加了大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因此它在應用上更廣、更深。
智慧云制造的下一步
應強調特點和優勢
智慧云制造通過引進新的制造模式、新的手段,產生新的產業形態,創造新的價值。我們在2009年提出云制造理念,即云制造1.0,2014年提出了云制造2.0。目前研究成果正在工業化、產業化,并且在集團和中小企業開展應用示范。
智慧云制造下一步要做的是突出我們國家云制造的特點和優勢,從技術上應該有四個技術要特別加強:一是大數據技術;二是網絡安全防護技術;三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四是嵌入式仿真技術。尤其是云制造與3D打印的相互融合。
最后在云制造實施中,我們要注意這不單單是技術問題,同時要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為目標,走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從需求出發,到建立系統,系統攜帶技術產品研發,新的技術產品研發,對促進系統的改進和完善,改進系統再進一步推進新的運用,這樣的良性循環。
其次云制造本身的實施絕對是人、組織、管理和技術的集成。因此企業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圍繞整個企業的轉變模式,同時堅持效益驅動、總體規劃、突出重點、分布實施的指導思想,密切結合各個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好規劃和階段性的實施方案和激勵政策,同時制定相關的標準和評估標準。
篇5
關鍵詞:數字化;園林綠化;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自2005年數字化城市管理(以下簡稱數字城管)試點以來,全國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數字城管的城市達到128個,36個大城市中有30個已經完成或正在開展數字城管工作。2005年7月,建設部決定在全國試點該模式,深圳市被列入全國首批10個試點城市(區),深圳市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兩步實施的辦法,特區內一期工程于2006年6月底前建成并投入運行,實踐證明,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不僅是觀念上的變革,同時也是城市管理機制上的一種創新。更是真正實現城市“科學、嚴格、精細、長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城市園林綠化信息系統應包括綠化審批管理系統、綠地實景影像養護管理系統、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及城市綠地遙感識別系統與林業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整合。
1.數字化城管系統
數字化城市管理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單元網格數據、管理部件數據、地理編碼數據等多種數據資源,綜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和各類業務平臺,形成完整、閉合、互通互聯的城市綜合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行新的科學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區域達到精細化、管理部件的內容數字化,管理事件的處置精確化。實現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進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質量和水平。
2.建設綠化管理信息系統
綠化審批管理系統、綠地實景影像養護管理系統、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及城市綠地遙感識別系統與林業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整合。
2.1綠化審批管理系統
綠化審批管理系統為加強綠化資源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措施,規范綠化審批程序,及時受理申請,高效完成審核、審批工作,進一步簡化審批環節,盡量縮短審批時限,高效履職,切實保障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提供信息化幫助。
2.2城市綠化門戶網站
建設城市綠化門戶網站,方便市民查詢我市綠化管理有關信息,包括公園和綠地地圖,古樹名木保護情況,擴大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平臺。
2.3實景影像綠化監管系統
基于實景影像信息平臺開發實景影像綠化監管系統,提供全市管轄范圍內的綠地實景影像,使各綠地中的草坪、樹木具體信息,通過實景影像展現出來,并可根據實景影像情況進行各類綠化監管管理。
2.4綠化管養系統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綠化管養系統,通過高新技術的運用及創新的業務管理模式,提供一個作業公司、監理單位共同運用的綠化管養管理系統,實現各管養作業公司、監理單位、管理人員三級的過程管理及管養情況結果管理。
作業管理的網絡化。
2.5古樹名木管理系統
本系統結合GIS、GPS技術,基于深圳市數字地圖和影像,將古樹名木在電子地圖上精確定位。建立記錄古樹名木全面數據的數據庫,將大量的圖形、圖像、關系性數據、多媒體數據存儲于大型數據庫中;對獲取的信息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輔助分析評價;提供各種級別的數據保護和權限控制機制。系統提供市、區、街道三級古樹名木管理平臺,并實現數據維護、查詢統計,快捷的報表生成,專題圖打印等功能。
2.6綠道管理信息系統
基于地理信息技術,對城市綠道進行管理,系統設定市、區、街道三級管理模式,各區、街道可根據預設權限對轄區內綠道進行管理,市主管部門可對全市綠道進行管理。系統內容包括綠道的地理信息展示,綠道長度統計,巡查情況記錄等。
2.7城市綠線管理系統
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對城市綠線進行管理,將規劃局已劃定的綠線直接落實到綠地,提供全市、各區、街道綠化現狀數據(含骨架樹種、風格、管理責任單位、建設時間、改造時間、設施使用時間等)的查詢,綠地面積、喬木數量及各類設施數量的統計,各類報表生成。
2.8林業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整合)
整合現有的林業地理信息系統,林業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建設,以數字的形式再現的林業信息場,形成信息化的林業。系統綜合運用GIS、RS、寬帶網絡、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技術,對全市林業資源進行信息自動采集、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具有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表現等功能,為全市林業和宏觀管理、指揮、調度、協調工作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服務,用信息化技術改變傳統的林業管理模式,從而全面實現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數字化,實現林業和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2.9綠化管理考核評價系統
對我市綠化管理進行考核評價,根據各項指標和責任制考核計分標準進行量化考核,由計算機程序進行自動評分、總計,生成考核評價結果。
3.效益與風險分析
3.1社會效益分析
3.1.1數字城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構建和諧城管需要不斷完善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要把關注民生、維護民意、保障民權作為城市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民生需求呈全面性、均等性、多樣化的特征。通過數字城管建設,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并智能化地作出響應,服務于人民,從而提升民生工程,提高群眾的生活品質,推進群眾生活朝著便捷、高品質、幸福的方向發展,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3.1.2有利于優化政府服務與管理職能
數字城市管理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應用。物聯網、云計算、以及3S技術在數字城市管理領域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通過互聯網把無處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體的智能化傳感器連接起來,形成物聯網,實現對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計算等技術對感知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的融合,并發出指令,對包括民生、環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和智能化決策支持,優化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加強全方位、智能化、實時化的管理系統建設,為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投資創業等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打造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并帶來城市管理領域的三大飛躍:智能識別、智能監測、智能定位。
3.1.3有利于提升城市未來發展的國際競爭力
智慧化是繼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城市、數字城管,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和特征。數字城市管理是在已有“數字城管”建設的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信息技術應用與全新城市管理、運營理念的融合。它站在現代城市管理運營、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城市管理進行前瞻布局。從目前來看,數字城市管理還是一個新事物,處于起步階段,但對未來發展的意義已被廣泛認同。數字城市管理建設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搶占創新型城管建設的制高點,有望在未來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提升我國城市未來發展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所以,我們要加快數字城管建設,走出一條有智慧、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3.1.4有利于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行和人們有序生活的基礎,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影響公共安全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具有突發性和難預測性,這使得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非常棘手。物聯網技術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應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物聯網技術是城市發展通向智能化的橋梁,是數字城市管理的一項關鍵技術,它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了一種防控事故的技術手段,借助物聯網與計算機技術,通過建立一整套監測和預警系統,這樣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有效地進行城市日常管理,從容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從而保障了社會發展的穩定與和諧。
3.2經濟效益分析
3.2.1節省城市管理時間,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直接增加城市經濟效益
數字城管在數字城管的基礎上,融入了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相關的新產品、高技術,是創新城市管理、運營模式的新方法、新思路。它的產生,將進一步提高深圳市日均立案數量,提升任務派遣準確率和月結案率,縮短案件平均處理時間,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而效率的提高必將帶來城市經濟效益的增加。
篇6
在礦山領域,國外對數字礦山的研究較早,數字地球的概念由美國首先提出,隨后被許多專家學者引用。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結合各自的實際,分別進一步提出了數字礦山的發展規劃和建設目標。目前,礦業發達國家建設數字礦山的重點是實現遠程遙控和自動化采礦。
我國對數字礦山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主要科研資助機構和相關行業相繼立項支持了一批數字礦山課題。國內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相繼設立了與數字礦山有關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實驗室或工程中心。山東新汶礦業集團泰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翟鎮煤礦是我國第一座數字礦山,在國內開了數字化礦井技術應用先河。翟鎮煤礦數字技術的成功研制,為我國礦山的數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數字礦山建設中,廣泛應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有效提升了礦山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冶金礦山行業信息化發展趨勢
從規模、內容、作用、地位來看,我國冶金企業的信息化已經發展到了需要進一步深化的階段。這個深化階段的特征就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提升冶金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冶金企業的生產經營水平;通過冶金企業信息化技術的創新,促進冶金工業企業管理水平的創新。促進管理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方法很多,信息化是創新提升的基礎性、長效性方法。在礦山領域,隨著數字礦山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礦山行業的生產和組織方式將會變得越來越“安全、綠色、智能、高效”。冶金礦山行業信息化應用系統的建設將呈現出以下主要趨勢。
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冶金企業的領導慢慢意識到企業信息化要與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相結合。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基礎上,規劃信息系統的建設。目前,一些信息化程度較好的冶金企業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并以企業信息化為契機大力改革企業機制,為信息化鋪平道路。
目前對于信息化基礎比較完善的企業,信息化建設逐漸向企業間協同的方向發展。由于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越來越強調相互之間的協同,因此,企業越來越強調信息系統與價值鏈和企業內其他系統的集成能力。
經過十幾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的冶金企業信息化建設正在朝一個新的高度邁進。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冶金企業對企業信息化的內涵與意義有了新的認識,明顯感覺到信息資源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
通過運用各種感知技術,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實時地感知人、物和環境的信息。例如,在數據采集方面,將會從手工錄入項自動采集,并且實現一次錄入,全員共享方向發展;在裝備方面,將會更加可靠、更加智能,故障修復將會從人工經驗診斷、人工修復向自我診斷、系統自愈方向發展。
運用網絡、通信、交互、集成等技術,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間的信息交互,以及系統間的橫向集成和縱向互通。例如,在通信與網絡技術方面,將會從有限的互聯網互通向泛在的互聯互通方向發展,帶寬將會越來越寬,網絡將會越來越穩定、可靠;在系統人機界面方面,將會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方向轉變,并且支持多種終端界面,例如,PDA、iPad、手機等;在信息系統方面,將會從煙囪式、孤島式信息系統向集成統一平臺方向發展,支持開發的協議,支持SOA架構。
運用數據挖掘、知識發現、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生產調度指揮、資源預測、安全警示、突發事件處理等決策支持功能,實現礦山的智能化。例如,在控制技術方面,將會從手動干預、有人值守向自動控制、無人值守方向發展,從局部的、有限的控制向全局的、泛在的控制方向發展;在安全管理方面,將會由被動的、事后響應式管理向主動的、事先預警、預控方向發展;在決策支持方面,將會從經驗決策向智能化決策方向發展。
冶金礦山行業信息化構架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冶金礦山信息化總體架構分為三個層次: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感知層主要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網絡層主要是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應用層主要是涵蓋冶金礦山行業勘探、開采、冶煉、加工等整個產業鏈的信息系統應用。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冶金礦山行業信息化架構中應用層是涵蓋勘探、采選、冶煉、加工等整個產業鏈的信息系統,主要用來支撐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控,這些系統包括生產綜合監控系統、生產執行系統、經營管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生產綜合監控系統的內容包括剝離、采裝、運輸、生產等主要生產流程,也包括供電、供水、排水等輔助生產流程,還包括其他的安全保障系統。
生產執行系統包括從生產計劃制定、生產計劃執行到生產計劃執行跟蹤全過程的閉環管理,包含了三維展示、生產管理、生產智能調度管理、生產輔助設計、機電管理、安全管理、煤質管理、節能環保管理及綜合分析管理。
經營管理系統建設戶主要包括計劃與全面預算管理、ERP系統、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制度管理系統、本質安全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審計管理系統、科技管理系統、節能減排管理系統、綜合統計系統、檔案管理系統、知識管理系統、行政后勤管理系統、黨群管理系統、煤炭安全管理系統等。
決策支持系統是基于數據倉庫/商業智能技術對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展現,為高層及管理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的分析報表和數據,以提升企業整體生產經營決策水平,借此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冶金礦山行業信息化架構中,網絡層起到傳輸、存儲和計算的作用。網絡層主要包括接入網關、互聯網、通信網絡、云計算、存儲服務、數據倉庫等。
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冶金礦山行業信息化架構中,感知層起到信息采集和信號處理的作用。感知層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傳感器、控制器、讀卡器等設備以及M2M網關、M2M模塊等信息處理系統組成,如Sensor、攝像頭、讀卡器、路由節點和Sink節點等。
信息標準體系大的建設是信息系統開發成功和得以推廣應用的關鍵因素,是信息化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性的系統工程。在標準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著重關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的制定、采集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礦山冶金行業的應用必須遵守一定的標準,才能使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的信息交互,實現本質意義上的信息統一;才能有效利用數據進行分析、決策和使用。
信息安全體系由信息安全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構成。信息安全組織體系明確信息安全領導、信息安全監管和信息安全執行的崗位和職責,確保公司的信息安全工作能夠有效運轉。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從流程和制度上來細化和固化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冶金企業和礦山企業需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對企業在運行和在建的體統進行評級,并根據不同等級設置保護策略。信息安全技術體系是針對信息安全不同層面的防護需求設置多維的技術防御手段,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及備份恢復等方面。
運維管理體系是以ITIL運維架構為知道,以保障和維護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為基礎,以提升用戶服務質量為根本,以建成上下貫通、左右協同、資源共享的一體化運維管理體系為核心。實現IT運維管理的自動化、可視化、規范化、高效化、一體化和智能化。
冶金礦山行業的信息化應用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冶金行業的應用,推進了冶金企業的研發和設計協同化、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加強了集散控制、現場總線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網絡化制造等技術的應用,強化了生產過程的在線監測、預警和控制,實現了冶金企業的節能環保、精確管理、安全生產和高效運營。
其中首鋼礦業就是很好的行業應用典范。首鋼礦業公司以計算機數字技術為中心,以網絡通信為手段,以數學模型為基礎,形成了基礎裝備數字化、 生產過程數字化、 生產執行數字化、企業資源計劃數字化、辦公自動化的數字化礦山,在我國冶金礦山行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同時,首鋼礦業公司注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礦山數字化提供硬件平臺。廣泛采用數字化計量設備和智能化儀器儀表,采、選、球、燒四大主流程和物料運輸系統檢測、計量數字化儀表達到14800塊,為從數據源頭自動采集數據,實現各層面系統的數據接口創造了條件。分期搭建網絡和硬件平臺,共敷設光纖150多公里,形成一個主干帶寬1000M、桌面100M的高速企業網,覆蓋公司各個單位。建成廠礦級網站45個,車間級網站73個,覆蓋300多個班組,聯網計算機達到2600多臺。
實施礦山生產流程管控數字化,提高自動化水平。建立了覆蓋采礦、選礦、燒結、球團、運輸等工序的計量檢測、設備驅動和生產過程控制的數字化系統,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采礦應用Surpac礦山工程軟件,進行資源評估、礦山規劃、開拓設計、決策管理等模擬、仿真和過程分析。自主開發應用礦車自動調度系統,自動進行車流規劃、優化派車,合理分配車流。選礦應用球磨自控系統,對球磨機工藝流程運行參數進行檢測和監控。自主開發球團流程監控系統實現配料、造球、鏈篦機、回轉窯、環冷機和噴煤等五大區域實現集中監控和預警管理。自主開發燒結流程監控系統。通過對現場工控基礎信息的采集和再加工,實現信息、數據不落地和閉環管理,形成全流程800多個點位數據集中監控,為生產決策及操作提供了實時支持。自主開發燒結智能控制系統,實現燒結礦自動配料、混合料自動加水、燒結機點火自動調節、燒結終點自動控制、燒結礦強度與能耗自動控制、燒結異常數據調整六大功能。
首鋼礦業公司積極變革礦山管理模式和手段,推進管理信息化。在創建數字化冶金礦山的實踐活動中,搭建了縱向四級、橫向四塊的數字化礦山整體框架。形成以GIS地理信息系統、MES生產執行系統、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OA信息系統四塊為重點,現場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數字化、生產執行數字化、企業資源計劃數字化四級為基礎的數字化礦山框架。促進了傳統產業與信息化的融合,推進了生產經營的高效化,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智慧礦山建設現狀和任務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智慧礦山”是通過各種感知、信息傳輸與處理技術,實現對真實礦山整體及相關現象的可視化、數字化及智慧化。其總體目標是:將礦山地理、地質、礦山建設、礦山生產、安全管理、產品加工與運銷、礦山生態等綜合信息全面數字化,將感知技術、傳輸技術、信息處理、智能計算、現代控制技術、現代信息管理等與現代采礦及礦物加工技術緊密結合,構成礦山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相連的網絡,動態、詳盡地描述并控制礦山安全生產與運營的全過程。以高效、安全、綠色開采為目標,保證礦山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保證礦山自然環境的生態穩定。
智慧礦山大體上經歷了初級階段、衍生階段和智能遙控階段。
初級階段主要是構建基礎設施和相應的信息化系統,實現礦山生產、運營等數據的共享和深度應用。衍生階段主要是虛擬礦山,是通過虛擬空間技術和井下大量傳感監控設備,將真實礦山的整體以及和它相關的現象整合起來,以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了解整個礦山動態的運作和發展情況。智能遙控階段,就是礦山地面和井下的、人類從事礦產資源開采的各種動態、靜態的信息都能夠數字化,而且用計算機網絡來管理,同時利用空間技術、自動定位和導航技術實現遠程遙控和自動化采礦。
目前我國智慧礦山的建設還處于智慧化階段的初級階段。智慧礦山的建設還處在礦山勘察、規劃設計、生產監控調度、安全生產檢測以及礦山綜合管理等各個系統的建設階段,還不能完全實現各種信息的全面共享和深度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用信息技術武裝礦山企業是大勢所趨,同時,信息技術也是提高礦山企業科學管理的有力手段。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礦山中均有廣泛的 應用。
篇7
關鍵詞:數字環保 物聯網 信息集成 監管預警 環境模擬
1 引言
智慧環保是環境管理工作發展的新興模式,它的本質在于數字化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是環境信息化向更高階段發展的表現。環境監管預警是環境管理的重要職責,隨著智慧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數字環保對環境監管的作用尤為突出,為加快建設數字環保,整合與利用環境信息,積極采用在線監控、移動執法為監管一線服務,加強環境生態資源及環境狀況分析和評估,深圳在數字環保一體化建設時重點分析了環境監管需求,尤其在移動執法、應急管理、環境預警方面加強智慧化應用,對該平臺建設分析總結將對進一步擴展應用深度和廣度,實現智慧環保奠定基礎。
2 智慧化數字環保一體化建設思路
2.1 一體化建設與統籌規劃
數字環保因為覆蓋業務廣、應用模塊多、系統間關系復雜、涉及技術多,系統建設必須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首先主要立足于梳理整合、搭好框架,建立環境信息化標準體系,搭建軟硬件基礎平臺,開展環保監管信息集成系統、移動執法系統、環境在線監控系統、環境應急管理系統及環境數據中心和環境地理信息平臺,在打好基礎后開展城市資源及環境質量分析與預警系統開發建設。
2.2 一體化建設與業務流程再造
數字環保應首先從業務應用入手,對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梳理整合。通過梳理整合,改變以往部門各自為政、串聯操作的工作方式,對主要業務流程實現跨部門、跨時間、跨空間的流程再造,同時也理清了業務流程之間的數據關系,實現信息資源在整個業務流程上的共享使用,保障了輸出信息的同質性。
2.3 一體化建設與標準化體系
在數字環保建設過程中,應該堅持標準先行,以國內相關信息標準為基礎,結合城市環保管理的實際開展環境信息化標準體系研究工作,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要根據元數據、信息分類編碼、數據交換等技術標準建立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搭建數據交換平臺,構建環境數據中心,實現數據共享。
3 智慧化數字環保重要基礎
3.1 智慧環保特征
智慧環保系統是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應用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提升環境執法效能、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和實現環境科學決策的智能化平臺,具有智能感知、智慧分析和智能決策的功能。首先是建立智能感知體系,對水環境、氣環境、污染源等進行全過程監控,以盡可能實時地了解污染狀況;二是建立環保統一的物聯網絡,實現與各感知點的互聯互通;三是建立環保云數據中心,納入環境感知數據、環境管理數據,同時有效整合水文、氣象和周邊城市環境質量信息等公共資源,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四是建立智慧應用及決策系統。包括移動執法管理系統、環境質量評價系統等環保智慧應用系統和環境智能決策系統,使環境管理、環境決策、預報預測更為科學、準確。智慧化數字環保是智慧環保的探索,結合運用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技術逐步形成智慧環保。
3.2 污染源監管信息集成
智慧化數字環保的污染源監管信息集成是將原來的多個業務系統,采用專用的工作流引擎,以任務的形式為驅動,打造業務協同工作平臺,形成一體化業務管理系統,便于對業務辦理進行跟蹤、督辦及考核。
系統內容包括從建設項目審批、建設項目試生產、建設項目驗收到排污許可證、排污收費、污染源日常管理、污染源監測、限期整改、限期治理、行政處罰、環保、固體廢物轉移管理等。信息集成使得污染源從產生開始,自動將相關信息轉后續監管部門共享,并且后續的信息自動歸聚到同一污染源,隨時反映污染源的動態管理狀況;同時加強對環境質量數據的管理,并且在污染源排污狀況與環境質量狀況之間建立聯系,從而達到通過對點源的管理改善宏觀環境質量的目標。
污染源監管在實踐中有統一的污染源臺帳做數據支撐,制定污染源管理辦法,建立完善的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污染源全過程管理(如圖1所示)。
3.3 環境云數據中心
智慧化數字環保的環境云計算中心主要包括環境云平臺和環境云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環境云平臺僅可供內部業務系統使用,以確保環境業務應用和數據安全,實現對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執法和環境管理決策等業務的動態支撐。
環境云數據中心是數字環保核心,云數據中心必須建立完善的資源目錄體系,提供對環保數據的各種查詢。云數據交換的中心,將各個系統以元數據的方式進行共享交換。完成對各種環保業務數據的采集。它能夠快速可靠的與現有業務系統進行數據交換;同時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構建先進的智能分析平臺,如圖2所示。
4 智慧化數字環保一體化平臺
通過智慧化環保系統建設,做到每時每刻掌握、監控環境和污染源數據,再由智能應用系統的業務管理及智能云數據中心的數據處理,進行智能決策,并由移動終端提供報警預警,從而規范并提高環境管理、環境執法與公眾服務能力和水平,保障環境安全、改善環境質量。實現從環境保護向生態保護和生命保護轉變,最終使環保管理更智慧,實現人居環境安全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4.1 環保監管集成系統
環保監管集成系統采取任務管理的模式,加強對每個審批事項的監督管理,并詳細規定每個辦理階段的時限(審批、審核、簽批),保證任務及時辦理,并且可以隨時進行督辦、提醒。在建設項目開始試生產時,自動生成污染源并轉到執法部門進行“三同時”監察并核定排污費。該系統對所有業務辦理的情況進行記錄、跟蹤、督辦、統計,使得各項任務辦理情況一目了然,便于網格化、精細化監督檢查。
4.2 智能化環保移動執法系統
智能化環保移動執法系統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典型應用,在智慧城市中為城市管理和公眾參與提供一種智能化手段,它能隨時通過上網的手機查詢到企業的環保信息;可通過智能手機完成現場取證工作;同時可隨時隨地查看企業在線監測的實時數據和視頻圖像,實行全天候監管。監察部門領導通過該移動執法系統,能查詢指派任務、查看執法軌跡、掌握執法動態、稽查執法質量及專項執法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
各類環境監察任務系統由自動發送至工作人員的執法終端(PDA、平板及筆記本),執法人員通過執法終端隨時查看并完成任務,任務內容涵蓋了環境監察的相關業務,包括:現場執法、排污收費、管理、在線監控以及各類預警任務。
充分利用移動執法終端的便捷性,執法人員和監察部門領導可隨時查詢企業的一廠一檔信息,通過一廠一檔企業信息的執法終端查詢,有效解決執法崗位輪換及人員變動導致紙質檔案管理難的問題,同時便于執法人員及時了解企業的真實環保信息,切實提高環境監察工作效率和改善執法科技手段。
通過移動執法系統的現場執法行業專屬筆錄的使用,在完成監察頻次要求的同時確保執法檢查不留死角,從技術上解決了環境監管瀆職、失職的責任問題,有效規范了環境監察執法的流程和行為。
4.3 城市環境應急管理系統
城市環境應急管理系統實現了環境應急預防、準備階段的應急能力的信息化管理及專業應急信息庫建設;為應急指揮建立科學的應急響應流程和指揮調度的信息即時傳送交互。面對突發事故時,應急部門通過系統進行快速接處警、事故確認、任務指派、方案指導等應急響應工作,并為決策部門提供全方位的事故現場實時情況。
4.3.1 應急信息庫
建設多個應急信息庫: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信息庫、危險源信息庫,應急專家庫、應急文獻庫等。運用數據庫技術對常見危險化學品、深圳市危險源和核管信息做科學的分類存儲和建立多種便捷的數據檢索查詢接口。使得在應急時快速調用出針對性的信息。
4.3.2 應急能力協作管理
各部門通過應急隊伍和應急物資管理功能,明確應急響應時的應急組織架構及各崗位職能,建立應急聯絡和應急值班制度,統一對各部門的應急車輛、監測儀器、處置設備、防護裝備等切實管理。實現有效人員和應急物資的組織管理和調度,實現了多部門管理協作。
4.3.3 事故等級確認與指揮
在應急響應開展前,要根據事故等級、污染影響范圍設定應急區域:控制區、監督區、監測區等(如圖3所示)。各應急專業隊伍在相應的區域展開工作,可以通過GIS平臺對事故位置進行定位,并實施人員進出的控制和在應急區域內組織疏散。
4.3.4 事故可視化模擬
通常在水環境的突發環境事故時,利用以EFDC為核心的水動力及水質模型進行快速模擬預測。針對不同類別污染物泄漏事故(如重金屬、氨氮、有機污染物等),設計多種應急處置預案,可以快速模擬計算并將多方案情況下情景預測成果可視化,便于處置方案比較和優化,為環境管部門應急決策提供依據。
4.4 智慧化環境預警
環境預警系統是利用模型技術與GIS的結合,將模型應用于環境影響評價、應急管理、環境現狀評價、環境污染原因預測預警等方面,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直觀的輔助支持。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面水環境》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建立模型,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進行核實,對環境現狀評價。
水模型主要包括EFDC海灣模型、EFDC河流模型及EFDC水庫模型。利用水網絡數據模型,建立部分流域污染源、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河流網絡和監測斷面的空間拓撲關系,實現污染源的排放去向和影響路徑的查找,影響監測斷面水質污染源的查詢和統計,實現水環境質量的現狀評價,實時動態模擬,原因分析和預測預警。
大氣模型主要建設了高斯模型和MM5模型。高斯模型通過污染源、氣象等參數的輸入,系統可以計算污染物隨風擴散的區域及濃度的空間變化,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可評價污染源對周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為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審查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噪聲模型將噪聲轉化為不同顏色和深淺代替的平面或三維電子地圖,直觀形象表現目標區域的噪聲分布,清晰了解目標區域的噪聲現狀;還可以系統地預測、分析和比較各種降噪措施的效果。
5 結論
智慧化數字環保建設立足于為環境管理服務,在環保監管業務集成系統、環境數據中心、環境地理信息系統、模型分析、移動執法、公眾服務等方面緊密結合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實際,也為進一步智慧環保進行了實踐和探索。下一步在完善提高基礎上,逐步要建立全市統一的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對全市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機動車等進行全面感知和全過程監控;有效整合周邊城市環境質量等信息資源;加強環境智能化監控、監測、監察和信息,構建環境質量智能評價決策體系,保障市民的環境知情權;提高環境的智能化分析、預警和監測水平,為全面提升環境質量奠定基礎,創造技術條件。
[參考文獻]
[1] 徐富春. 環境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實踐[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 聶慶華. 數字環境[M].科學出版社,2005
[3] 詹志明 (2012). 我國“智慧環保”的發展戰略[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10): 4-8.
篇8
一、細化方案,壓實壓緊責任落實
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紹興市建筑施工領域遏制重大事故攻堅整治實施方案》和《2021年全市建設施工質量安全工作要點》要求,結合各地實際,細化遏重大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具體化、指標化和操作性強的工作任務清單。一要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要將“遏重大、控較大”攻堅戰作為建設系統安全生產年度目標責任制管理重要內容,并納入年度考核,完善從市級部門到縣(區)主管部門到建筑企業到項目部逐一簽訂安全責任書的機制,確保安全生產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二要明確責任分工,各地、各單位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重點抓遏重大攻堅戰工作,梳理責任清單,確定責任科室和責任人員,真正做到任務落地、責任到人;三要注重動員部署,各地在確定方案和目標任務的基礎上,要及時開展動員部署,以區域、街道、片區等為單位,部署具體工作任務,切實把任務清單分解落實到各個區塊和各個責任人員。
二、加強措施,深入隱患排查整治
各地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大力推進“三防”(防危大、防高墜、防死角盲區)安全提升工程,一要深入開展以危大工程、事故多發易發部位和環節、安全管理薄弱區域等為重點的系列專項治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對起重機械、深基坑、高支模、腳手架等危大工程的排查治理;二要持續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智慧快速路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安全專項治理行動;三要全面開展城鄉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面排查和科學鑒定,做到底數清晰,并采取強化動態監測和限期整改處置等方式確保房屋安全;四要嚴格監督執法,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原則,對檢查中發現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項目,該停工的停工、該處罰的處罰,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一律頂格處理,堅決做到“四不放過”。
三、創新方式,全面提高監管水平
各地要積極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監管手段,創新監管模式,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和風險管控水平。一要推進紹興智慧建設平臺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子系統建設和推廣使用,運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對危大工程全過程的安全管理;二要積極探索借鑒“三位一體”監管體系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聯合高校、設計院、企業等單位的高層次高技術人員,進一步強化對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努力實現“自有隊伍+社會化隊伍”的監管力量基本滿足工程監管需求;三要全面推行建筑施工領域安責險,探索“保險+服務”新模式,突出服務重點,建立信息化監管網絡,成立專業化監管隊伍,彌補一線監管力量不足和信息化手段欠缺的缺陷,提升全市建設工程整體安全管控水平。
篇9
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計算等新技術逐步廣泛應用,各行各業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深化,信息化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互聯網+”和“信息化”將對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結構、組織形式發生重大變革。“十二五”期間江蘇信息化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在信息化的新形勢下,“十三五”期間江蘇如何保持優勢和發掘潛力值得研究。
二、 “十二五”期間江蘇信息化發展成效
“十二五”期間,是江蘇信息化進程中成效顯著的5年。全省上下緊緊抓住“互聯網+”行動、“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深入推進智慧江蘇建設,深化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應用,全省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
(一) 智慧江蘇建設深入推進,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穩步提高
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在全國的位次實現了再進位、再提升,截至2015年底,江蘇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達到89.17,躍升至省區第二,跨入全國信息化高水平地區;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數達59.22,居全國第一;信息社會指數位居各省區第四位。
(二)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成為江蘇重要戰略性設施資源
“十二五”期間深入實施“寬帶江蘇”專項行動,大力提高城鄉寬帶接入能力,率先開通了南京骨干直聯點。省政府與四大電信運營商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信息基礎設施能力顯著增強。南京、蘇州等市成為國家首批“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和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到2015年底,全省光纜線路長度超過200萬公里;寬帶接入端口5680萬個,接入用戶數達2225萬戶;移動通信基站30.3萬個(其中4G基站數13萬個),移動電話用戶達8833萬戶,其中4G用戶達3356萬;信息終端普及率達190部/百人,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5%。目前,江蘇網絡就緒度指數達到89.09,穩居全國前列。
(三) 兩化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成為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
江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126家超百億工業企業普遍應用信息化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全省大中型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和關鍵生產工序數控化率均達到50%,企業兩化融合整體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個百分點。全省119家企業列入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試點,數量居全國第一。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92.17,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四) 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推進,推動城市公共服務更趨普惠包容
江蘇率先啟動智慧城市群建設,積極推進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工作,入選城市規模數量全國第一。揚州、淮安和南通三市被列入首批中歐智慧城市合作試點。無錫、南通、常州、揚州、鎮江、泰州等6市以及12個區縣(園區)分別被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等列入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入選城市規模數量全國第一。
(五)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帶動產業持續變革轉型升級
江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居全國第一,10年年均增長30%以上。2015年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3.1萬億元,比2010年同期主營業務收入1.85萬億增長67.6%,總量位居全國第二。物聯網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扎實推進,以無錫為核心,蘇州、南京為支撐的物聯網產業聚集區初步形成。
(六) 信息消費創新應用大量涌現,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拓展城市公共服務新渠道
2015年上半年,全省信息消費規模超過1600億元,增長25%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業超過550億元。大中型企業電商應用全覆蓋順利推進,全省75%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建立了銷售、供應鏈管理等互聯網應用模式,行業電子商務平臺超過300家。農村電商發展初具規模,宿遷市正常經營網店已達3.2萬家。蘇寧云商、途牛旅游、焦點科技、同程旅游、蘇州蝸牛科技、江蘇365網絡、好享購等進入全國互聯網百強。
三、 “十三五”時期江蘇信息化發展對策建議
(一) 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十三五”期間,江蘇應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持續推進“寬帶江蘇”建設,加快城域網智能化改造,拓寬寬帶互聯網出省中繼帶寬,打造全光纖、寬帶化接入網絡。大力推進“無線江蘇”建設,加快4G網絡的應用普及,盡快實現市、縣城區主要公共區域的免費WiFi全面覆蓋;提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IPv6,大力加強5G通信網關鍵技術攻關和培育孵化,推進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打造全國下一代未來網絡產業化基地。
(二) 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
江蘇不僅是文化大省,也是網絡大省,應進一步推動文化與網絡深度融合。在“十三五”時期,應推動文化內容數字化。加快建設文化數字內容系統,支撐平臺的關鍵技術開發。大力促進文化傳播網絡化,支持傳統文化企業發展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等互聯網新媒體,加速內容集成和數字傳輸綜合平臺建設。加強對文化創意設計的支持力度,努力建成一批“互聯網+”創意設計產業基地。
(三) 繼續加強網絡空間治理
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治理網絡空間,要與治理好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全方位的投入。為此,江蘇應繼續健全網絡社會安全管理法規規章,落實網絡網址實名登記制度和網絡運營的法律責任,提升依法管理網絡的能力。完善部門協作機制,加強網絡管理力量和技術手段建設,健全網上網下相結合的綜合防控體系。實施網絡輿論生態治理,有效凈化網絡空間環境。逐步健全對網上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監測、研判、預警、處置機制,嚴厲打擊整治網絡違法犯罪。
(四) 大力促進信息技術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1. 以“互聯網+”引領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江蘇農業現代化取得突破的關鍵時期。江蘇應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推動互聯網嵌入現代農業,發展精準農業、信息農業和智慧農業。
2. 以“互聯網+”為重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期間,江蘇應加快構建新載體、應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將兩化深度融合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舉措。建設全國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區,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大力促進信息技術向設計、市場、生產環節滲透,努力推動生產方式向智能、柔性、精細轉變。穩步推進制造業裝備由機械化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應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搭建智能制造國際合作平臺,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智能化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深入推行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制造,同時鼓勵發展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網絡生產新模式,推進數據管理、研發設計、工程服務等制造資源開放和共享,構建網絡化企業集群。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推進“互聯網+制造業”,制定實施企業互聯網化提升計劃,實現設計數字化、產品智能化、生產自動化和管理網絡化。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促進企業管理軟件普及推廣應用。
3. 以“互聯網+”推進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
“互聯網+”催生了服務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互聯網與服務業各領域的融合,促進了服務業的社會化分工重組,催生出網絡購物、互聯網金融、在線租車等大批新興行業和新型業態。
一是大力發展分享經濟。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0億元,參與提供服務者約為5000萬,約占勞動人口總數的5.5%。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市場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江蘇是服務業大省,信息基礎設施完善,網民數量眾多,信用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具備發展分享經濟的條件。應重點支持快遞業、家政服務業、教育業、培訓業、新聞業、租賃業、廣告業、創意業、健康服務業等領域,整合利用分散閑置社會資源,促進分享經濟拓展領域、快速成長。創新分享經濟模式,積極發展眾包、眾智、眾扶、眾籌等新業態。規范市場準入,建立健全行業標準,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機制,營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建立多種互聯網共享平臺,完善網絡信息安全體系,為分享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二是加快建設互聯網平臺載體。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對于做強做大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持續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穩健增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京東在內,全球15大互聯網公司均基于平臺模式運營,而據哈佛大學托馬斯?艾斯曼的研究表明,全球最大100家企業中的60家主要收入來自平臺模式。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平臺經濟的重要形態,江蘇擁有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等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蘇寧易購、中國制造網等一批本地平臺起步較早,并處于行業領先位置,有條件打造一批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定位清晰、錯位發展的網絡銷售平臺企業。下一步重點是培育大宗商品、物流專業服務、跨境貿易、信息資訊服務等電商交易平臺,引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
(五) 以“互聯網+政務服務”引領治理創新
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就是要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離的網上政務服務。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批政務服務改革的創新典型。在推動信息共享和平臺互通方面,浙江建設統一電子證照庫,匯聚37個省級部門860萬條數據,通過政府自身數據共享驗證減少公眾不必要的證明;在強化權力監管方面,浙江、江蘇、貴州、甘肅等地推動省、市、縣政府權力網上運行,對權力事項統一編碼,為每一項權力編發“身份證”,推動實現清單之外無權力、統一平臺之外無審批。在優化辦事服務方面,江蘇積極推動 “多評合一”和“多圖聯審”,極大縮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下一步重點是加快建設省市縣一體化政務服務云平臺、交換數據服務平臺、12345熱線服務平臺,健全投資項目在線并聯審批和監管平臺,全面實行省級行政審批服務“三集中三到位”,完善統一規范的網上辦事大廳和實體大廳,打造“線上線下一體、五級互聯貫通”的政務服務平臺。
(六) 進一步加強智慧城市群建設
各地區的“智慧城市群”相繼出現,廣東開始主導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陜西主導建設關中智慧城市群、江蘇重點打造蘇南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可以充分發揮單個城市的比較優勢、實現城際的互聯互通,提高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十三五”期間,江蘇應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和公共服務智慧化,建設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提升公共服務便利程度和普惠程度。加強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領域集成應用,促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同時,推動建設全省統一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支持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推進無錫IEEE智慧城市建設。
篇10
構建“智慧水系”,助推“五水共治”
拱墅區城管局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積極創新管理方式,通過市場化管網普查、立體式部門協作、復合型智慧平臺建設,進一步深化改革,以科技創新,構建“智慧水系”,助力“五水共治”工作。
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拱墅區城管局進行了自動化、可視化、智慧化地下管網“智慧平臺”系統建設,涵蓋了管網監測、防汛減災、水資源管理、河道工程建設等板塊,其先進性和獨特性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深受行業同行以及各大媒體的褒獎和肯定。多家省、市媒體爭相進行報道,并于2014年12月在中央電視臺央視新聞直播間進行專題報道。
2014年項目伊始,通過專業勘測單位,開展全區地下管網現狀普查工作。調研普查工作共完成地下雨、污水管網勘測231.493公里,測量各類雨、污水井15263個,測繪收集各類數據6.02萬組。此外,普查工作同步理清了全區管網分布情況及主干道路管網完備情況,各項工作為管網市場化養護及截污納管項目儲備提供精準有力的數據支撐,打下了“智慧水系”良性運作的根基。
2015年,完成項目二期建設。利用先進科技技術,突破平面限制,實現地下管網三維GIS展示。同時打破行業構架,積極對接公安、環保、氣象、水利等部門,實現行業間的信息互補、資源共享,將地下管網監控、河道水系監管與氣象預警歸并整合,提升了災害預警、防災減害水平,完善了城區排澇體系。
2016年,在先期項目基礎上,繼續開展三期項目建設。結合部分試點成果,深化閘泵站自動化監控系統及地下管網流量監測系統方面建設。將轄區內所有符合升級改造的閘泵站全部進行自動化監控,繼續擴大相關地下管網流量監測范圍,并于全區各主要道路及治水難點上進行地下管網流量監測設備安裝。本期項目建成后,可通過三維地下管網信息系統,結合閘泵站遠程監控系統和地下管網流量監測系統,構建智慧平臺流量數據模型,實現全區水系立體管理。
智慧街面管控,將執法置于陽光下
2014年,本著新理念、新機制、新方式的創新模式,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方針,拱墅區城管局探索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從法治角度、治理方式以及實際需求出發,引進當時較為先進的4G單兵系統,并建立全面接入轄區內路面、社區等實時監控平臺,建立了拱墅區城市綜合監管平臺。4G單兵系統引進后,一方面起到了對執法隊員的保護作用,有效解決了遭遇暴力抗法時群眾誤解多、取證難等情況,并針對部分市民的惡意投訴以及部分當事人毀滅證據的行為提供有利證據。另一方面也對當事人起到了保護作用,在各種糾紛中,4G移動單兵設備就是“第三只眼”,對規范執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同時,通過綜合指揮平臺的GPS定位及視頻實時回傳功能,可有效整合執法單兵系統、車載監控系統以及路面監控對執法現場的相關信息,提高指揮中心對現場周邊情況、人員調度情況的了解,大大提高在實戰中的綜合調度指揮功能,多次在全區拆違及整治工作中發揮極大效果,起到非常關鍵作用。此外,該系統的建設在取得實際效益的同時,還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益。系統上線以來,受到省市各級多家媒體的關注與報道,更因其先進的性能及工作原理得到了V泛好評,同年還被中央四套報道。
實行網格化管理,實現城市家具信息化
以數字管理平臺為基礎,依托RFID物聯網技術,以涵蓋拱墅區全區區管道路、綠地、河道管養信息的數字化GIS地圖為核心,從地上到地下,全景式展現區市政設施、綠化養護詳細情況,完全擺脫了過去手工錄入、多級派單、處理滯后、效率不高的管理模式,僅需通過平臺內部就能實現設置、維修、養護、管理一體化運作的拱墅區市政設施、綠化養護網格化管理信息化項目,是拱墅區城市管理精細化、長效化、智能化的又一新亮點。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覆蓋全區200多條主次道路、2260000多平方米的綠地、15個綠地標段、73個窨井蓋、10個積水點、12個基站,并以麗水路為試點,對行道樹進行精確定位,實現實時監控。其最大的特點是與今年拱墅區的特色項目市政、綠化、環衛監管重心下移工作同步。以網格為單位,在加強網格化巡查管理的同時,對于巡查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平臺實現“上傳下達”。即巡查人員利用手機(移動端)向監督中心報告問題發生的詳細情況,包括問題的類型、市政家具編號、問題情況及位置描述、問題的照片、錄音以及問題發生的地圖坐標等信息。中心服務器根據位置描述和編號自動進行識別和定位,并直接派單至管理和養護單位,而巡查人員的巡查軌跡,終端也能自動記錄并上報,從而實現軌跡回放功能。這樣的處理流程,免去了中心接收問題后,人工甄別、人工派單的步驟,將實現發現問題與處置問題的無縫銜接,大大節省問題流轉中花費的時間,也將有效避免因地界不清而產生的責任單位互相推諉的現象。
此外,該系統也在統一地理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城市家具GIS的管理,其第一期目標便是城市家具的網格信息化。通過GIS地圖,清晰地顯示市政道路、綠化、城市家具等相關屬性;動態生成地下管網圖,在地圖上進行地下管網、各類井蓋的展示、統計和查詢;接入數字化傳感監控系,通過積水點傳感器及綠化地溫、濕度傳感器傳感信息實現自動預警,自動監控取證。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即可合理規劃養護工作。
拱墅區城管十三五智慧城管簡要思路
未來五年,拱墅區城管局將繼續強化城管數字化建設,圍繞“智慧杭州”總體要求,推進智能技術、設施及設備在智慧城管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的管控智能化、服務人性化、應急快速化、決策科學化水平,加快城管科技創新,深入挖掘區域特色,探索城管執法新思路。適應杭州市“十三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合理規劃信息化項目推動城管指揮體系建設。整合現有資源,以國家級山洪預警平臺、市政綠化網格化系統、數字巡防系統、河道及地下管網智慧平臺等系統采集的信息數據為基礎,建立包含一線工作人員資料庫、全區道路街巷地圖信息庫、城市家具數據庫、河道管網信息數據庫等基礎信息庫。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感知、智能視頻等現代信息技術,依照“實際、實用、實效”要求,出臺項目建設標準,推進重點項目落地。
- 上一篇:拆除工程風險評估
- 下一篇:網絡安全對青少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