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教學全面教育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2: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教學全面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字教學全面教育

篇1

關鍵詞:電子技術應用;非全日制;學歷教育;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812-02485(2-13)05-041-02

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提出要“健全和落實中等職業教育資助和免學費政策”。 目前職業教育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模式在湖北省黃石市、重慶市等地正在開展試點,我校電子技術專業也積極投入這種創新的職教辦學模式中去。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實施中職學校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有利于推動該專業職業教育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二是有利于加快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步伐,為電子企業培養出更多滿足技術升級需要的員工,滿足電子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對于技術型人力資源的需求,有效地緩解電子企業用人壓力;三是有利于緩解電子企業生產和職工繼續教育培訓的矛盾,調動電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促進校企合作。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目的,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提高中職學校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學員的專業技能,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正在探究提高專業技能的措施。

1 明確以專業技能為核心對學員加以評價

中職學校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從事電子設備必需的理論知識和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從事電氣控制設備或電子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生產的中級應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術工人。

基于這一培養目標,我們明確應以專業技能為核心評價學員,這種以技能評價學員的方法也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

2 重視以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為基礎的專業理論知識

通過教學的實踐,我們發現在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班的專業理論課教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基礎理論在教材上都講得清楚明白,學員自己自學就可以了。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教學過程中,基礎理論不僅不能淡化,還必須重視、必須加強。理由如下:

首先,要分析學員的特點。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的對象主要為企業職工,均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恰恰就是在基礎理論存在不足,崗位工作能力提升的瓶頸就在基礎理論上。這就要求非全日制免費學歷教育的專業課教學必須重視基礎理論知識,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基礎理論就是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這兩個基點。忽視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的學習就是建設一棟沒有地基的樓房。

其二,技能的掌握和提升離不開基礎理論知識。學員通過電子技術應用的教育就是要提高技能,在企業生產和管理崗位上做到游刃有余,特別是在技術更新迅猛的電子行業中,想完全靠經驗是行不通的,必須有電子理論作為基礎,才能分析電子產品的原理、故障,進而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有學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臺1kw的空調按照理論計算額定電流大約是5A,但為什么在實際工作中總是要配置10A的保險?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牽涉到電工技術課程的功率因數知識,只有明白了功率因數的理論后才會清楚不能用5A保險的原因。

還有學員在處理家屬樓頂層水箱的電路故障時,總是無法解決微電控制電路問題,究其原因是沒有搞清楚用三極管做開關電路的原理,這需要從電子技術理論入手,明白了開關電路的運行情況,從而能準確地排除這類故障。

3 建設學校實訓室,確保技能訓練的高效。

我校從1988年開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到現在,已經建立了電工電子實訓室、家用電器實訓室、技能操作實訓室、SMT焊接實訓室、單片機實訓室、EDA實訓室。這些實訓室奠定了專業建設的基礎,也是培養專業人才的保障。

學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掌握的技能一般來說相對單一。比如說在流水線上的學員往往對焊接技能很熟悉,但對電路及PCB板的設計不了解,對電子產品的調試不精通;而電子產品調試學員又對焊接不熟悉。這就會造成學員技能單一,不能勝任新技術的發展。

在學校的實訓室完成技能訓練,有助于他們兼顧其他工作崗位、有助于他們容易接受新技術的崗位,當他們提升了技能后,能夠更好地為行業服務。

4 以企業為平臺,培養專而精的技能人才

篇2

1 政府重視,理念領先,確立教育信息化優先發展戰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011年6月,溫江區制定了《成都市溫江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融合,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全區教育發展整體戰略,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教育現代化。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明顯增強,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現多媒體教學。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標準,促進全區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施教育信息化推進工程,探索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到2015年,建成門類齊全,內容豐富的學科課程資源和學習資源庫,實現學校、學科、內容全覆蓋,建成一批網絡課程。支持學校立足傳統和優勢,進一步提高優質高中的效益。

2 以區域為核心,率先實現“三通兩平臺”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了全國教育信息化今后十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建設教育城域網,實現區域“校校通” 早在1997年,溫江區教育局以區域為核心,就已建成了覆蓋公民辦學校和幼兒園的“校校通”網絡。后來根據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監管、分級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管理原則,在區教育局建成了管理全區教育系統的標準化中心機房,實現了“千兆骨干,百兆到校”的高速寬帶互聯的教育城域網。2014年6月,溫江區又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啟動了無線校園網的建設,目前已完成全區所有公辦學校有線、無線網絡全覆蓋,高標準實現了高速寬帶“校校通”。

共建共享,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溫江區陸續為學校班級配備投影機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到2014年,又加大投入,為全區所有公辦學校的教室配備了液晶交互式書寫屏及交互式電子白板,并聯通了高速寬帶網絡。同時,利用四川省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和數字校園云平臺,建立了完善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使區域教育教學資源中心和各校資源庫無縫連接,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區的教育資源網,滿足了教師備授課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交流的需求,真正實現了全區范圍內優質資源“班班通”。

面向用戶需求,實現網絡空間“人人通” 目前,為全區師生提供服務的平臺有“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四川省中小學數字校園云平臺”。平臺提供的“師生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融合了云計算、互聯網、移動通訊網、IPTV、數字閱讀、流媒體等多項技術, 具有鮮明的技術整合和應用創新特點。通過“兩號一名”(教師資格證編號或學生學籍號,身份證號碼,姓名)進行實名認證,構建教師、學生、家長、公眾等不同角色的教育網絡關系,為他們營造了網上工作、學習、交流的個性化環境,率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人通”。

3 以科研為抓手,推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為了變革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效益,溫江區組織了多個信息技術應用性活動和項目,在信息化與學科教學融合、教育技術前沿領域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進而推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強化措施,深度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 溫江區開展了“溫江教育大講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專題培訓活動。培訓會邀請教育技術領域知名學者、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從新技術、新課堂、新資源、新教法四方面全面介紹了時代變革與課堂教學變革,以及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翻轉課堂及微課程等新教育資源。

以新技術為手段,推動“一對一”數字化課堂教學 為推動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溫江區邀請各校校長充當學生,體驗“一對一”數字化課堂教學。體驗課上,“學生們”的一舉一動老師可謂一目了然。數字化教室里,三塊電子白板,全程攝像設備,將“學生們”的做題進度、得分率一一呈現。平均分、最高分、難度系數等教學評價體系在作業提交后便當即呈現,教學過程還可全程回放。“一對一”數字化課堂,創新授課模式,效果反饋及時,提高了課堂效率,受到學生歡迎。教學手段的數字化帶來教學新變化,使教師感到必須轉變教學思想,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開展試點,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模式 試點推廣數字化實驗室,數學創新實驗室、數字化理綜綜合實驗室、數字化美術實驗室、數字化地理實驗室等。開展“未來學校”試點應用,在成都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未來學校”試點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未來班級”應用,逐漸擴大未來班級數量,積極探索具有溫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

篇3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是北京市首批重點建設的普通高中示范校。學校本著“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學生的發展基礎”的教育理念,堅持“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熏陶,強調道德實踐”的教育主張,形成“人文教育”和“自主發展”的教育特色。在60年的辦學中,北京師大二附中繼承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在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校園數字化進程中,學校成為教育部評定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北京市教委評定的第一批數字校園實驗校,并多次在全國及市級學術交流會上展示建設成果、分享成功經驗。

在不斷發展中,北京師大二附中積極打造學習型組織,在制度上突破傳統行政管理機制,開創項目式團隊管理模式。2009年,借助北京市教委啟動數字校園建設的契機,學校設立“數字校園建設工作組”,常務副校長阮國杰擔任組長,統籌規劃,在扁平化項目式管理中群策群力,高效運作。作為領航者和促進者,阮校長帶領項目組本著探究的精神,認真開展專業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來拓寬視野,邀請專家指導,派專業團隊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組建數字校園項目建設檔案資料庫;面對挑戰,不斷總結,研究策略,創新思路,有條不紊地推進數字校園的發展。

阮國杰校長認為:領導學校,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關鍵是文化建設。在“人本和諧?師生共同發展”理念的傳承下,阮校長積極建構“數字文化”,以文化引領發展。北京師大二附中圍繞“學校—教師—學生”三維發展視角,全面搭建“五個中心”網絡平臺(數據資源中心、服務中心、課程中心、指導中心、發展中心),形成以“網絡硬件與應用支撐系統為基礎、運行服務體系與網絡安全體系為保障、數據資源中心為核心、服務中心為支撐、課程中心與指導中心為主軸、發展中心為目標”的數字校園整體解決方案,全面展現數字文化內涵與核心競爭力。

數字文化促使信息技術快速深入學校的核心業務,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數字化學習特色班”應運而生。北京師大二附中以數字課堂建設為切入點,圍繞“體驗、服務、支持與共享”的建設策略,通過理念引領、師資培訓、學校管理、課堂實踐和技術支撐,經歷數字課堂互動入門、摸索數字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究數字課堂互動教學的課程結構等階段,全面構建數字課堂互動教學護航體系。通過不斷的完善,學生在數字課堂上可以即時查找信息解決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更直觀具體地觀察并理解科學現象,在生成性的課堂中高效地與教師同學完成互動。

從2009年至今,北京師大二附中已完成三大階段共九期工程的建設任務,逐步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過渡,再聚焦到數字課堂,滿足師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成效顯著。數字校園提升了學校現代化水平,促進了教與學的變革,帶來了豐富多元的數字空間。“數字文化”已扎根師大二附中人的心底,這種隱性的文化有效地幫助了師生數字習慣的養成和數字素養的提升。在教育探索的征途上,北京師大二附中將在傳承與創新中持續打造數字文化,引領內涵發展。

篇4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建設;問題;對策

數字化校園是指高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以校園網絡為媒介,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和大數據理念對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資源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與整合,拓寬延伸現實校園的時間與空間維度,實現各類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過數字數校園提供的各項功能,實現教育科研環境全面信息化,提高科研質量,提升服務水平,促進人才培養,進而提高整個校園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

1 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觀念滯后

從總體看,我國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觀念還比較滯后。一是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理念較為落后。同時,仍有少數領導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錯誤地認為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無足輕重,對學生知識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數字化校園認識不到位,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的先進教學理念,信息化的教學應用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高校數字化校園工的全面實施。

1.2 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缺乏系統規劃

許多高校開展校園數字化建設時,主要是解決當期的、局部的需求,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部署,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導致大量公共信息資源得不到實質性共享,比如同樣的學生信息會在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后勤管理處等部門各自系統中重復輸入,這樣就可能出現各部門統計數據不一致的現象。因為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技術規格,整個系統也面臨維護成本不斷增加和越建越亂的風險。

1.3 忽視教學系統的建設

在現在許多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比較重視各種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和使用,例如管理信息系統(MIS)、辦公自動化系統(OA),這無疑對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起到了積極的意義。而對于教學系統的建設,則顯得相對薄弱。特別是與教學密切相關的一些網絡教學系統,例如課件庫、輔助資源庫、電子圖書館、網上備課系統、網上教學系統、網上考試系統等的建設,尚未進入到實質性的應用階段。

1.4 缺乏監測評價體系

在校園的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一些學校只重視數字化建設的表面工程,比如花大價錢購買計算機,教學儀器等,但是并沒有建立一個統一有效的管理系統,具體的表現是:校園中對信息平臺進行管理的人員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會使一些管理人員對工作不能產生較大的積極性,造成整個校園的建設出現漏洞。

2 促進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對策

2.1 提高對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認識的重要性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先鋒,是信息化社會前進的重要條件,數字化校園的成功建設更是實現現代化教學的保障。數字化校園完工后可將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各項業務流程實現統一化、自動化和規范化管理,減少人為因素造成工作失誤,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為廣大教職員工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管理目標;另一方面,數字化校園建設完成后將會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擴大和優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改革,推動素質教育進展。因此,數字化校園建設對于教育信息化關系重大。各級人員要提高對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認識的重要性,它的成功與否關系到下一代教育水平的高低,應認真對待,科學部署,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總體規劃,推動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開展。

2.2 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各階段建設目標

科學規劃是做好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關鍵,可以說,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大多與缺乏科學、全面的總體規劃有關系。一個好的建設規劃與實施方案,可以保證在理念上、技術上和應用上的先進性與超前性,可以保證用有限的資金和人力投入發揮出最佳效益,可以綜合考慮當前需求和長遠發展。為避免重復一些高校的老路,即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金來進行各個系統的整合,而且效果又不好,因此一定要在前期就從整個學校全局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規劃。首先,必須組織人員到數字化校園建設水平較高的院校和承建過此類項目的公司進行學習調研,充分吸取他們建設的經驗。其次,要充分分析學校的需求,包括發展的需求,只有在建設前期充分做好各個部門的需求分析,才能產生實際效果。最后,按照總體建設規劃,統一開發平臺、統一數據庫、統一交換數據格式、統一安全管理技術和模塊接口標準,建立身份認證系統和個性化門戶,根據實際情況分部實施各個建設目標。

2.3 加快數字化教學系統的建設

數字化教學系統的建設,主要包括了教學資源數字化;教案數字化;教學過程數字化、虛擬化教學等。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主要包括數字圖書館建設;學科資源庫建設;教學課件和教學積件庫建設。教案電子化建設就是變革傳統教學方式,建立一套網上多媒體電子備課系統。在這套備課系統中,教師能方便地共享和調用各種教育資源、教學積件來組織教學課件,或調用已有的優秀教學課件。突破傳統教案的局限性,制作出集聲、畫、圖、文于一體的多媒體電子教案,創造出一個高度互動、個性化的智能化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數字化建設就是創造出一種基于計算機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技術之上的全新教學氛圍,在這個充滿以個性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以實現教學活動的最優化。

2.4 完善校園監測評價體系

由于數字化校園是一個虛擬環境,在上面的老師與同學都是利用數字身份進行教――學活動,這種活動的效率怎么樣,就需要有一個行之有效的監測評價體系。建立一個校園數字化建設的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小組、數字化業務實施部門等,對校園的信息平臺以及各項數字化工程進行定期的檢查,找出發展中不足,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評價。例如:要建設一個能為全校提供服務的信息數據中心,建立學校統一的身份認證體系,健全全校的計算機運用監督體系等。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摘 要】信息網絡、多媒體技術環境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是近幾年來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新課題,也是國際上現代音樂教學改革的熱點。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廣泛和深入的運用數字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音樂教學觀念轉變、信息素養信息能力的提高兩個方面,才能有效的與數字環境相適應。

數字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僅改變了整個社會,也對人類的學習形式和過程發生革命性的顛覆。高校音樂教學在數字技術的支持和推動下正在發生極大的改革,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開展數字技術對音樂教學介入的首要和關鍵部分。

一、教學觀念轉變與更新

數字技術對音樂的介入使音樂的表現形式、體驗形式出現了極為重要的變化,使音樂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一個飛越的變化,這直接導致了原來傳統音樂教學觀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學觀念的重構,這一信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對音樂教育介入所產生的顛覆性革命的意義必須要真正認識和了解,而高校音樂教師對此的認識和認可,是數字環境下音樂教學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樂表現形式上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介入,音樂視覺因素的動感形象化與音樂聽覺得到完美的結合,這使一貫來以聽覺為主要載體的音樂的動感性得到了視覺上的真實表現。音樂不僅僅是能聽、而且能看,這無疑為音樂學習增添了一個新渠道和新的學習方式,但將“視聽”一體的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新學習內容、形式必須在觀念上得到教師的認可,教師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視覺音樂已成為現代音樂教育重要學習內容這一新的教學觀念。

(二)數字技術對音樂的介入使音樂的體驗呈多元化形態。聲音與視象的快速轉換、超級鏈接以及音樂流動過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數值量化、存儲小型便攜化,使音樂的表現形式和體驗形式增添了新的構建元素。同時,數字技術的強大處理和鏈接特點可以將過去以聽、奏、唱、讀為主的音樂學習形式以極為特殊轉換方式貫穿起來,讓其在四者中靈活轉化而形成嶄新的學習體驗形態。

(三)數字技術使音樂學習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滲透成為常態。音樂教育在數字信息技術介入下內容的擴展和多元使音樂超越了傳統的學科范疇,與不同學科形成更為廣泛結合面和交叉面,并在這種交叉和結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闡互利的良性循環發展效果,使音樂學習在教與學兩方面上都能拓展嶄新的空間。

二、信息素養的培養

新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作為新時代的人必須具有檢索和利用各種信息源以解決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決策的能力,這種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能力是未來信息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樂教師在數字信息技術全面介入音樂教學的環境下,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并不斷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數字音樂的新涵義和適應、參與數字環境下的音樂教學改革。

(一)強化信息意識。高校音樂教師只有加強信息意識教育,把個體潛在的信息需求意識轉化為顯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確地表達、辨析、鑒定信息價值和合理利用信息,從而形成一種對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搶先、信息憂患、信息終身的意識,才能主動的將音樂教育與數字信息技術的特點結合起來,形成具有音樂特點的獨特信息觀念和意識,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礎。

1、對數字信息技術的新知識要有著良好的敏感力、觀察力、判斷力與吸收能力,具體表現為對數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介入發展趨勢特別是對音樂領域介入和運用情況要積極關注,逐步形成對信息技術的接受、了解、利用、開發的主動性思維,拓展性的借鑒和吸取信息技術在各領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態。如對媒體領域中的視聽的動態轉換、表現藝術中音象結合的新型表演,各學科教學上圖文并茂的課件運用等

2、結合音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特點,建立數字信息技術介入音樂教學的階梯目標、高度自覺并且有組織、有計劃、憑借現代技術手段和設備對在音樂表演、音樂體驗、音樂教學研究上有關數字信息技術運用的信息、方法進行追求和捕捉,并積極的將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時與高校音樂教學各環節、階段、目標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點或可借鑒的地方。

3、必須根據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已使傳統的教育理論及觀念、教學策略及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發生深刻變革的這一新前提,盡快的進行教師角色的轉換以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變化,從單純的“教者”轉變成為具有多元身份特點的“指導者”,在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的傳遞過程和演繹體驗形式中以數字信息技術介入為突破點,建立數字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音樂教師從“教”學生轉變為“導”學生的新的音樂教學模式。

(二)信息知識學習。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識,才能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從而提高音樂教學課堂效益,獲取新知識、擴充新知識、更新知識,以適應知識成倍增長環境對當代音樂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如計算機原理、網絡原理、多媒體技術原理、信息傳遞及接收與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選擇、集合、分類、使用的法則,掌握信息技術有關的基本陳述性知識,熟悉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常用術語和符號等;另外,對數字信息技術的特點要有深刻認識了解,特別是介入音樂和與音樂教學結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識和特點,更是音樂教師信息知識學習的重點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學科基本知識,了解與信息技術學科相關的文化及其背景。因為信息技術是一門覆蓋面極廣的學科,因此對音樂學科外的多學科知識了解認識不可忽視,特別是信息技術與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學科的契合層面以及一些自然學科、工科、理科知識的了解;另外,要緊跟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通過對信息技術發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學習,掌握信息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路徑,建立基于數字環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維方式,只有具備這種新的思維方式、了解數字信息技術對社會、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動意義和數字技術對音樂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學好信息技術知識。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進行信息設備與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獲取;分析、加工、運用、傳遞、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兩個方面。作為高校音樂教師的信息技能學習由于其學科教學的特殊性,還必須在這兩方面基礎上具備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結合的教學思維通過網絡和計算機設備遞給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課堂教學設備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先基礎后應用,要將參加分科、分層次進行針對性比較強的數字信息技術知識培訓作為普及基礎,先結合自然學科課程和信息學科知識學習,弄清楚信息技術的基本綱領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備最基本的一些屬于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范疇方面的知識后,再通過應用技能學習,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課堂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和軟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強化智力技能的學習。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實現的活動方式,是利用信息源獲取信息、對信息的處理、重新組織分析、傳輸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是高校音樂教師學習信息技術操作技術的最主要內容。在這一學習中,要特別強化在數字信息技術介入音樂教學中的過程中所新出現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如何與傳統的教學結合起來的新型思維。

3、在具備課堂教學基本操作技能基礎上結合音樂教學專業的特點,對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融合與運用。如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音頻視頻剪輯、拼接、合成,音樂知識的圖文轉換、鏈接、文本設計、掌握文本、幻燈片、三維動畫的制作、鋼琴學習軟件的運用、視唱練耳軟件的使用等,同時,教師要系統的了解和學習互聯網知識,熟悉瀏覽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簡單課件制作技術,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選擇、儲存、傳遞音樂信息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音樂信息化處理能力和信息素養,為開展數字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音樂教學打好基礎。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學習、環境構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樂教學的各個層面是現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樂教師亟待在信息素養上強化提高,讓信息技術成為音樂教學最強大的認知工具并逐步將信息技術作為構建新型音樂教學的重要要素來支持和先導音樂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強高校音樂教師本身的信息素養以適應現代數字信息社會對高校音樂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樂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積極的實踐和探索。

參考資料

[1] 楊志堅.論高等教育對信息素養的培養[J].

篇6

“智能教育推進戰略”是一項教育改革,旨在解決怎樣才能更加智能地開展韓國公共教育(義務教育和公立學校的教育)這個問題,將全面改革教育課程、教育方法、學習評價和教師進修等,主要包含六大戰略:①數字教科書的開發和應用;②在線課程活性化;③構筑教育內容的公共利用環境;④強化智能教育;⑤推行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教育服務;⑥設立旨在推進智能教育的未來教育研究中心。

這是一項旨在有效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實現新型教育的綜合性戰略,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數字教科書。

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定義的數字教科書是指“能夠在學校和家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用,可利用視頻和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將參考書、習題集和專業詞典等合并到現有教科書中,擁有多種多樣的互動性,可供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特性和能力等學習的教材。”

韓國的數字教科書開發歷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而在學校,2000年前后教師就已經開始在課堂上使用原創的數字教材。

2002年,韓國啟動教育行政信息化系統“NEIS”(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System),全面著手開發數字教科書。同年,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了“數字教科書商用化推進計劃”,并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的小學和初中進行數字教科書實驗教學。被指定為實驗學校的小學和初中以語文、數學、英語、社會和科學五個科目為中心,在每個年級指定一個班為數字教科書實驗班,與不使用數字教科書的其他班就學習效果和學生健康狀態進行比較,最后向政府報告。另外,負責教師還會參與改善數字教科書的易用性,研討使用數字教科書的最佳授課方法。

篇7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現代教育教學要求,高校教學改革越發重視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多元化教學資源應用、創新性教學形態改革已成為影響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應用已成為不可滯后的任務。本文從時代數字媒體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應用兩個方面進行探討,闡述了高校教育教學研究與數字媒體技術的相輔相成發展意義。

【關鍵詞】

時代;數字媒體;技術;高等教育;教學;應用

時代數字多媒體作為一種高校的教學工具,與高校的教育實際相聯系在一起,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得到充分的發展。時代數字多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不僅是時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和發展能夠提高高校教學過程整體水平,促進高校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的同時,也助推數字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變革創新。

1時代數字媒體技術的重要性

時代數字多媒體指的就是數字媒體。數字媒體是指數字化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信息媒體;它是以現代網絡為主要傳播載體,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特征。和多媒體比較而言,數字媒體強調了信息媒體的網絡傳播特性及其數字化特征。時代數字媒體技術是高校教育方式改革的重要條件,它能夠促進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育教學手段的多元化發展。系統地開展數字媒體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結合高校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目前高校教學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探索當前高校教學資源開發與教學形式創新的有效解決方案。才能高質量地實現資源內容的數字媒體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資源的優勢與教學形式的創新。時代數字媒體能夠將高校中的教學資源與網絡技術整合在一起,實現高校教學的科學性和快捷性,進一步的實現和發展高校教學的時代性。

2時代數字媒體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將有助于多元化教學資源的挖掘、創新教學法的研究。將教育技術與及時轉變數字媒體技術是網絡教學的支撐技術,網絡教學對數字媒體技術有著較強的依賴關系,對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積極地現實意義。切合高校教育實際情況運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分析傳統教學資源基礎,教學團隊的技術能力條件,教學對象的技術學習能力。在高校教育實際過程當中,分析高等教育教學的課堂特性,課程資源對多媒體技術的需求性,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利用網絡、app,vr虛擬資源等數字媒體技術,結合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收能力、對教學手法適應能力,教學資源承載載體的駕馭能力,實施基于媒體技術應用的有效教學。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須傳承并突破傳統教學資源的應用。結合課程特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解述傳統紙質資源,展示ppt靜態資源、講解、操作過程性步驟等同時,靈活采用手機app互動性教學平臺,pc在線網絡教學資源平臺,虛擬演播室仿真教學,觸屏多媒體教室互動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新教學方法、最大程度整合共享課程資源,是當前數字媒體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中的主流表現。

總之,高等教育教學為數字多媒體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高校教學形態從量變到質變,數字媒體新技術從突破到應用,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教育教學需求與技術革新互為動力,各生成面向不同主體的解決方案,促進高校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的同時,也推進數字媒體技術的全面發展與應用。

作者:龍君君 單位:綿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房亞.高等學校體育信息化趨勢的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2006,06.

篇8

一、教育信息數字化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遠程教學的必然趨勢

隨著因特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千兆網、萬兆網的廣泛應用,已經為各種數據的傳輸提供了一個可靠、高效的技術平臺,而利用網絡進行遠程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拓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1、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網絡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當前世界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關于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所謂教育現代化,包括教育體制、教育結構、學制、專業、課程、教材、教法、教學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根本,教學手段的改革是關鍵。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反映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成就。本世紀中期出現了教育傳播學、應用傳播理論與技術研究探索人類的教育活動,闡發現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它涉及教育的結構與模式、教育設計與組織形式、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育的方式與方法等等。總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一項革命性的內容,就教育手段而言,現代教育已從傳統的電化教學向無紙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利用網絡技術,依靠一定的技術平臺,制作網絡課程,開展網上教學已為國內許多院校所應用。同時,通過實時傳輸技術,將課堂教學搬上網絡,建設開放式的教學課程,這就使得網上的教育資源信息量劇增,使教育形式發生了新的變革。

2、適應現代教育規律,開展信息化教學成為必然。現代教育技術革命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改變教學方式,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教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數字化、網絡化、個性化、交互式是21世紀教育技術發展的顯著特點,教育技術的發展將給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因此,高校如何運用教育規律,探索適應社會對高層人才的需要,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信息化、網絡化教學已成為必然趨勢。我們知道,無論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目標如何定位,但其課程的開設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尤其是公共基礎課,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范圍內具有通用性。而這些課程的教學又非常適合通過建設網絡課程的形式來實現,從而可以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需要適合其自身特點的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第3年度(2000)報告指出:“數字化學習的關鍵是將數字化內容整合的范圍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課程,并應用于課堂教學。當具有明確教育目標訓練有素的教師把具有動態性質的數字內容應用于教學的時候,它將提高學生探索與研究的水平,從而有可能達到數字化學習的目標。為了創造生動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培養21世紀的能力素質,學校必須將數字化內容與各學科課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各級各類高等院校,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培養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有用之才,其培訓模式千差萬別,培養目標基本定位于應用型與研究型兩種人才模式。一般而言,本科以下的教學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而研究生以上的教學一般以研究型人才為主,但部分專業也必須突出其應用能力的培養。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要求,向學生提供的各種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需求,有針對性地建設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通過建設適合專業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層次的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加強公共資源建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的保障力度

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的建設,除依照學科專業的要求進行組織外,還必須以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的公共信息資源為基礎,以提高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的保障水平。

1、公共信息資源的建設是促進學科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根本保證。公共信息資源是指為各種學科專業、不同課程所共有的,具有共享意義的資源體系,這類信息資源可以根據學科領域來建設,也可以根據其表征體系來進行組織,只有具有一定量的公共信息資源,才能推動學科資源的建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各種資源的建設必須依托于一定的素材來完成,因此,公共信息資源的建設可以定義為素材層面上的信息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這些素材可以為開發建設專業素材,建設網絡課程提供最基本的元數據。建立公共信息資源體系,實際上就是通過建立知識資源與管理系統,把教員分散的知識變為單位的系統知識資源,然后在通過寬暢的知識通道,再為人人所共享,反過來又變成教員的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增值,這是一個1+1>2的過程。例如,一個教員在組織一門課程的教學,往往需要本專業其他教員的相關經驗、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各種實例和案例,才能設計出一門完整、內容豐富,生動和具有創新性的課程教學,而這些知識和資料不可能被一個或極少教員所擁有,如果沒有一個高效運轉的公共信息資源體系,制作這門課程的教學難度和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如果建立了豐富的知識資源體系,實現了知識共享,就一定會方便容易得多了。

2、強化教育技術部門的職能,加強公共信息資源建設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保障力度。公共信息數字化資源建設是一個涉及高校各教學單位的系統工程,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依靠教育技術部門來進行,即必須通過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與組織機構來全面實施公共資源建設。應堅持以教育技術中心為主體,統一協調公共信息資源建設,強化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保障力度,并根據學科建設和調整的趨勢,將資源建設重點放在特色學科的建設上。通過統一的領導與強有力的協調工作,來統領全校的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從而確保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適合本校教學需求的教育數字化資源體系建設。

3、公共信息資源建設必須依托于學科力量進行。公共信息資源建設是為學科建設服務的,也是為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后自學所廣泛應用的資源體系,如何適合學校的學科建設需要進行統一規劃與建設成為必須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必須依托于學科力量,也就是通過與各學科領域的專家、教師的通力合作,進行專業資源的建設,依靠建設完成的公共信息資源平臺,將之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成為適應各專業、各類課程所需要的有機體,這樣才能使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體系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三、以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為牽引,努力建設具有政治理論學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體系

近幾年來,我院緊緊圍繞新型政工人才的培養目標,堅持“三個貼近”,即貼近新軍革,貼近部隊思想政治建設,貼近軍事斗爭準備,深入開展學科建設,大力推進教學改革。在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我們從學院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建設。首先,在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系統的總體設計上,充分反映、積極服務于我院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要求,以“三個貼近”為標準,科學統籌,合理規劃,力求建設一個符合我院教學需要,反映我院學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體系,使我院的多媒體信息資源系統不僅能夠為本院教學服務,還能夠成為全軍政治理論教學和軍隊政治工作學教學的信息資源基地。其次,在教育信息數字資源建設項目的立項上,對符合“三個貼近”標準的項目予以優先安排,集中精兵強將,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充分保障,力爭出精品。第三,對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建設提出了“新、快、軍”的建設要求。所謂“新”,是指及時吸納采集與我院學科建設相關的最新資料,使教員、學員能夠獲取各專業領域最新的信息,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所謂“快”,是指信息資源更新快,始終跟蹤信息資源建設的發展,及時充實新的信息,使整個資源體系動態發展,充滿活力;所庫存“軍”,是指建設中貼近部隊建設實際,大量采集整理與部隊建設和軍隊院校教學緊密相關的信息,力求更好地為院和部隊建設服務。目前,我院已初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教育信息數字化資源體系,其內容基本涵蓋了我院各學科專業,為教員利用先進手段開展教學科研提供了寬闊的平臺,也為學員的學習成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篇9

關鍵詞:數字化;信息化;網絡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9-0072-02

自2012年國家召開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定“三通兩平臺”建設目標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及各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大幅加快。截止2014年底,寧夏中小學校80%實現了寬帶互聯網絡接入、60%中小學的班級安裝了多媒體信息化教學設備、20%中小學的教師開通了網絡學習人人通空間。大武口、惠農區、賀蘭縣、靈武市等縣區的所有學校實現了互聯網光纖接入“校校通”,轄區所有學校的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信息化教學設備并網絡連通,實現了網絡教學資源“班班通”,所有教師每人配備了1臺計算機設備,學校基礎信息化教學設備和網絡建設已全部完成。下一步,這些地區的學校將進入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階段。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和利用。通過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應用(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校園的時間和空間,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達到提高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能力。

那么具體到一所學校該如何實施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筆者根據長期從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驗,認為寧夏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不要面面俱到、全面實施,而應講究策略、重點突破,具體如下。

一、掌握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針政策

掌握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針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學校在建設數字化校園的工作上少走彎路、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按照國家“三通兩平臺”建設的整體安排部署,教育資源平臺和教育管理平臺由國家和自治區(省)級建設,中小學校不進行教育資源平臺和教育管理平臺的建設。目前,寧夏已初步建設了“寧夏數字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正按照國家要求進行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免費為寧夏中小學校提供數字教育資源、教師個人學習空間、學校綜合服務空間、優質教育資源交易等服務。同時,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建設了“寧夏教育數據中心”,全面部署教育部的各項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目前已部署了學生學籍系統、學校安全信息系統、學前教育管理系統、學生資助管理系統等6項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其他教育管理系統也在逐步安排部署之中。

掌握和了解了國家以及自治區(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針政策和內容,學校在實施數字化校園建設時,一方面可避開國家或自治區計劃建設的項目,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另一方面,在國家和自治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整體規劃下,實施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不僅可以少走彎路,還可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政府資金支持。例如:學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時,就不再進行教育資源平臺、個人學習空間、行政辦公OA等系統的建設。

二、量體裁衣,數字化校園建設要有針對性

盡管中小學校具有太多的共性特點,但就每個具體的學校而言,學校與學校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特點,因此,制定學校數字化校園實施方案時,學校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點、特色、優勢和長處,以及不足之處。中小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重點、有針對性,其重點是發揚學校的優勢和特色,使其亮點更亮。例如:興慶區回民二小的辦學特色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他們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點依然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即實施“數字化(魔方)科技體驗中心”建設項目,以體驗教學為主,融入電磁、聲光電、力學、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等新奇趣味元素,使學生通過實物與多媒體鮮明的感官刺激,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過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進一步擴大學校的優勢,使學校的亮點更亮。因此,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重點要放在完善校園網絡內外部環境、圍繞課堂教育教學、圍繞學校最具特色的亮點工作而開展。而在大數據存儲、與其他學校相比共性特點較強的教學管理應用方面,就要考慮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有可能統一建設和部署。

三、以一線教師為中心,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

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發展的助推器,同時也是數字化校園的直接使用者和應用者,數字化校園應用工作開展的好壞,關鍵在教師。所以,學校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必須以學校教師的實際為基礎,廣泛征求和聽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尤其是一線教師的意見。只有這樣,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才更貼近實際,建成后的效果才最好。以固原市實驗小學為例,該校在第一次設計的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中,面面俱到、包羅萬象,后經學校教師專題討論商議后,學校對方案進行重新調整:以發揮學校優質師資優勢(學校擁有“塞上名師”1名、自治區級骨干教師4名、固原市級骨干教師4名)為中心,在完善學校內部網絡環境的同時,重點建設名師工作室和學校數字化微課堂教室,以發揮骨干教師引領示范作用,用數字化手段不斷提高本校教學質量的同時,通過網絡幫扶固原市山區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這樣既可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也可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廣泛服務的作用。

四、數字化校園建設要面向學校實際,具有可操作性

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是務虛、不是理論研究,而是實實在在的務實,用信息化手段、用網絡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實際效果。此類問題具有普遍性,學校開始實施數字化校園建設之初經常容易出現此類問題。例如,某中學,千人左右學生無住宿生(全部走讀),學校沒有公車、有1間會議室等等,而在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實施方案中,卻看到以下建設內容:住宿學生管理系統、車輛管理系統、會議室管理系統等等。這種典型脫離學習實際情況、盲目準備建設的案例,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在現階段經常會遇到,因此筆者在此加以強調: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一定要結合學校的實際,不要貪大、貪全。希望其他學校加以注意,避免出現類似問題。

五、數字化校園建設要向企業學習,嘗試校企合作

篇10

關鍵詞 大數據;高職;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4-0058-02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ampus in Health Voca-

tional College under Background of Big Data: in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LIN Jin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health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digital campus, and the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forefront of the school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veral successful cas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big dat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sdom campus

1 引言

大數據時代北京下,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知識增長速度加快,教育逐步由原有的班級授課模式化向網絡化、分散化的個性化教育轉變,教育的環境、學習渠道和方式等也發生巨大變化。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發〔2015〕50號)中指出,探索發揮大數據對變革教育方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支撐作用。到2030年,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決策、監測、預測將全面實現。高職高專院校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大數據時代的浪潮中跟上時代的腳步,在原有數字化校園的基礎上向智慧校園發展,成為現在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2 數字校園的必然趨勢是智慧校園

近年來,我國研究智慧校園的學者逐年增多,關于智慧校園的概念也有很多。清華大學蔣東興教授在《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呼喚CIO體系》一文中對于智慧校園的概念闡述得最為全面:“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高端形態,是數字校園發展的理想追求。它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社交網絡、數據挖掘、知識管理、虛擬化等技術,全面感知校園物理環境,智能識別師生群體的學習、工作情景和個體的特征,在網絡空間建立校園虛擬映像,將學校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銜接起來,通過在網絡空間的計算掌握校園運行規律并反饋、控制物理空間,為師生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改變師生與學校資源,環境的交互方式,開展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實現學校智慧運行,支撐學校開展智慧教育。”[1]

3 該衛生類高職院校建設現狀

截至2016年10月,該校建成雙萬兆上行、千兆桌面、有線無線全覆蓋的校園骨干網,完成了服務器云計算環境建設,開設數字化校園用服務器23臺并投入使用,建成了功能完備的一卡通系統,可實現借閱、消費、洗浴,_通了一卡通手機端、自助終端充值,自助現金充值。

數字化校園軟件平臺建設已經完成四大平臺建設,完成數字迎新、招生系統、學工系統、宿舍管理系統、辦公系統、電子離校系統、財務系統、一卡通系統建設,并完成了財務系統、一卡通、圖書借閱及教務系統數字化校園方面的系統對接,基本上實現了學生管理、電子辦公信息化,為全院師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網絡環境,為學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及軟件支撐。

該校建有98間多媒體教室、6間計算機教室、1個高清錄播教室,購置了網站群建設軟件,已建設成集宣傳、教學、藝術與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技術網站,建設有部分處室(系部)二級網站。

4 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該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1)資源平臺建設和深層應用推進困難。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時建設了很多基礎設施、應用系統和網絡平臺,由于該校數字化校園仍處于初級階段,各個系統仍不夠完善,還有許多應用需要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進行調試更改,使得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減退,因此,應用系統使用率低,資源平臺點擊率低。

2)很多師生認為,將原有的工作模式改為使用OA系統、教務系統、學工系統等需要重新學習,增加了工作量,因此對于新系統熱情不夠高。

5 關于衛生類高職院校智慧校園未來建設的思考

該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數字化校園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如表1所示[1],集成階段、信息化程度不夠高,還沒能做到為師生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開展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借鑒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成功案例,提出以下幾種平臺和應用,以促進衛生類高職高專院校智慧校園的發展。

教學質量監控大數據平臺 該平臺擴大原有的數據源,將數據源分為:學生評教、督導評價、同行評價、教學管理人員評價;運行狀態數據源,包括一卡通刷卡考勤、錄像數據。數據源的擴大,使得數據更加準確、可靠。此平臺實現以下三點轉變:

1)原有的教學質量監控方式模糊宏觀,應用該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量化精準;

2)由原有的每學期一評制轉為常態持續,學生可以在本學期任何適合時間進行評教,數據是實時動態的;

3)由原有的隨機抽取的部分學生進行評教,轉變為全面覆蓋,每位學生均進行評教。

教師綜合檔案平臺 該平臺可以解決數據分散存儲與管理的碎片化問題,是教師職業生涯數據全程記錄,提供各類報表自動填報,實現及時準確的數據分析統計,為學校領導、學院發展、行政部門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是能優化教學內容呈現、便利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環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2]。

智慧實驗室 智能實驗室作為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物聯網、傳感器、射頻識別、云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為師生提供一個智能化實驗環境和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打造一個泛在互聯、互動協作、高度開放、信息共享、智能化、可視化、低碳化、安全化的智能應用平臺[3]。設備資產管理系統由RFID標簽、RFID讀卡器和配套軟件組成,設備、儀器、耗材、藥劑上帶有RFID標簽,實驗室門口安裝有超高頻RFID讀卡器,對設備等采購、出入庫、實用操作、維修進行統一管理。

基于圖書借閱記錄的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大數據在心理學方面應用優勢明顯,具有代表性、客觀性、收集簡便、時效性。由學生日常行為數據挖掘心理狀態,被動式服務轉化為主動式排查,建立心理狀態平臺。借閱記錄放映學生心理需求。

其他應用 如智能電子書、在線學習(MOOC)、翻轉課堂、失聯告警系y、智能助困系統、學生畫像系統、學生個性化學業引導研究等。

6 小結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衛生類高職院校培養與醫學、護理、藥學等相關的應用性技術人才,專業性、技術性更強。高職院校在數字校園建設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也為學院的管理、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離智慧校園還有很大差距,本文提出幾種成功的前沿案例供各高職院校借鑒。

參考文獻

[1]蔣東興,劉臻.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呼喚CIO體系[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