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與教育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化與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學化教育以“心”為中心,注重體育與藝術的訓練,讓個體的精神世界回歸古典接受高雅文化的教化與熏陶,成為野性而又高貴的人,重視內在價值理性的建設;數字化教育以“腦”為中心,注重效率化與普及化,讓人類的行為更加經濟化與實用化,重視外在工具理性的建設,二者缺一不可構成互補。
當代人類教育片面強調了數字化趨勢而輕視了美學化趨勢,使人類教育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我看來,電腦與互聯網就是新時代的“鴉片”,孩子接觸得越早,所受到的不良影響越大,有不少孩子會變得身體、視力變差;信息過量導致過早成熟;心神不定難以靜心閱讀和思考……在美國高科技中心“硅谷”,許多電腦公司的主管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不學電腦的私立小學去上學,喬布斯也不讓自己上小學的孩子玩電腦、看電視。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與了解今天起領導教育變革作用的西方教育: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臘與古羅馬,從古希臘與古羅馬開始的“博雅教育”就倡導“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優雅”這一偉大的品格。
西方社會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技革命”這四百多年的發展以后,國家逐漸進化成了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三位一體的現代社會,學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滿“自由、選擇、責任”的價值引導,社會到處都是教堂,充滿了教會的教化、啟示與心靈的療傷和靈魂的慰藉,這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最根本的成功之道。
然而當今的西方文化與西方社會正在越來越淪落成為單向度的技術化統治的物質社會而不能自拔。在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的主導下,工具理性大大壓抑了價值理性,教育的“沉淪”已成了全世界共同的問題。
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的主導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這一情趣主義的高貴的精神內涵,被數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濫、世俗化浪潮掩蓋。電腦、互聯網與電子游戲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來越成為“空心人”,成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癡”,成為身體虛弱、心無定力與人格萎縮的“垮掉的一代”,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信仰”這五大關系漸行漸遠的疏離,學校與個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圣感”而變得越來越快餐化、工具化、數字化。
教育應該永遠是理想主義的事業,要與社會保持距離并引領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學校的風氣應該永遠是人文主義的、精神的,而社會的風氣則是功利主義的、物質的,這一升一降就構成了社會精神文化生態的平衡。
人的成長是從個體的自然屬性開始的,首先要讓孩子成為自由的自然人。凡是沒有親近大地、親近自然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缺少陽光與大地的哺育,身、心、靈的發育都不會健全。事實上,當今的信息化時代,電子網絡與游戲給全世界的基礎教育帶來了嚴重挑戰,據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專家介紹,美國因上網與電玩成癮的中學生占8.7%,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我認為互聯網的價值一半在建設一半在破壞;一半是進步一半是墮落;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家庭與學校稍不注意,就會毀掉孩子的前程與幸福。
回歸美育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現代社會是圍繞“科學技術本體論”來展開的,倡導的是“工具理性高于價值理性”,“數、理、化”的價值高于“音、體、美”的價值。這種片面價值的發展,使當代社會出現了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嚴重失衡。于是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批評并迫使人類提出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發展戰略。
尼采提出了“藝術本體論”的社會發展觀,倡導價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藝術作為本體價值將超越科學技術而成為現代社會的價值中心。在現在這個特定的時代,我們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審美精神找到一條通向心靈的道路,并喚起一種渴望、一種內在的沖動,讓美成為現實的種種形式。
正如工藝美術運動創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說:“我們必須將這片土地由冰冷無情的工廠改造為花園……直到有一天,我們的頭頂出現清透的藍天,腳下長出茵茵的青草,工人們可以恢復享受四季之美好,博物館與學校不再是專屬于有錢人的消遣,大地之美被重新交還給大眾。”
顯然,今天的世界是一個風險社會,規避風險的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要重建人與自然的聯系,實現由“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型。
教育要從“養心”開始,要回歸天道、自然、傳統、原始、農業社會,倡導“生態世界觀、公民、體育、音樂、文學、美術、哲學學習第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英語、電腦學習第二”的以美育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
培養“文明人”與“工具人”相結合的人才
整個人類要由“培養工具人”的教育體系轉型為“培養文明人與培養工具人”相平衡的教育體系,整個教育體系在學生12歲以前,以“培養文明人”為中心展開,12歲以后,以“培養工具人”為中心展開,把培養“野性而又高貴”的人作為教育奮斗的終極目標,這樣,個體心胸、境界與格局變大,層次變高,眼界也就開闊了,就能看到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就能把個體的成長同人類的文明進步聯系起來,這樣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既能享受感性也能享受理性的狂歡,既能充分享受人類的精神文明,又能充分享受人類的物質文明。變革社會從變“心”開始——從“美”開始,培養“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人。
篇2
1、教育環境的變革
信息時代是一個快捷的時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學環境的變革是信息有效共享與集成,它建立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數字化的信息獲取、存儲、傳輸及處理技術,來控制和操縱整個專業系統的教學和管理事務,對教育教學過程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數字化技術有利于藝術設計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學互動、資源共享,計算機實現了設計數據的儲存及再利用,各種設計素材、設計草圖、效果圖、制圖、圖形藝術、模型等資料都可以用數據來儲存,并且可以隨時方便地進行檢索。專業考試與成績管理系統中可以做到課程設置,試題編輯,自動出卷,試題庫整理,成績錄入與查詢等多項功能。數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學生自主培養自己的協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識,獲得知識的能力。此外,多媒體課件的開發、網絡技術和遠程教育給學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識,通過局域網或Internet網,可實現院、校之間的網上教學,一些知名的專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國藝術設計教育機構。網絡也拓展了藝術設計存在的空間,使藝術設計走向了更廣泛的數字化,讓受教育者輕易地接觸大量藝術設計資訊,有利于學生形成開闊的、前瞻性的視野。
2、教學方式的變革
目前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已經廣泛采用現代數字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并由此引發的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學模式和教育結構的改革已成為共識。這樣一來,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課堂教學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無形的擴展,使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條件,選擇最適合于自己的發展途徑,使因材施教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課堂教學可以達到更加多元化及協作化的學習模式,進一步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豐富的教育資源面前,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學生的個性得以覺醒,創新精神得以彰顯。所有這一切,都將最終導致教育理念的轉變甚至教育理論的創新。在數字化教育平臺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學服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把教學、試驗、科研有效結合起來。如網絡教學平臺中可將教師的課堂教學、反饋練習,課后輔導,乃至個別化學習,在線學習、電子郵件、遠程教學等各個部分包容進來,形成大容量,開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新的教學形式。更有價值的是,因為每個教學內容的數據都儲存在服務器上,數據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被調用,教學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學環節更容易整合。
3、教學管理的豐富
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可以還原本真課堂,通過數字監控進行公開課的課堂教學觀摩,給予課堂上的教師、學生盡可能少的影響。我們可以實現教師自我教學水平的提升。很多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教師的個人發展,不僅是聽專家報告、參加教研活動,更在于自身的針對性的實踐和思考。數字化設備可以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師自動記錄著真實的課堂,無需外人幫助,需要的只是上課后在網絡上靜心點擊和自我對課堂的感悟。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欣喜地積累著優秀的教學資源。很多好的教學課案如果不及時地記錄下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丟失。借助數字化設備,一些優秀的課堂實錄、設計過程等將被忠實地記錄下來,不僅使寶貴的教學資源數字化后便于知識管理,為學校積累具有本校特色的優秀教學資源,也為每一位成長中的教師保留著一份寶貴的財富,一段成長的足跡。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還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將教學實況直接變為網絡上可以實時播放的視頻流和音頻流。這種技術手段的改進,為遠程專家實時點評、課后專家遠程診斷、教師互評、學生學習、自我反思、網絡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實感性的第一手資料。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可以實現更多的人性化教學管理,提供更貼心的教學服務,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深化改革,持續創新,使學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穩步邁進。
4、設計專業的新增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藝術在與計算機技術、工業、建筑、管理等學科的不斷交叉中,衍生出許多新專業,如廣告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目前,在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動漫制作、游戲策劃、游戲設計等數字化專業亦成為了熱門。不過,就其歸屬而言,數字化藝術設計還是藝術學的分支。它雖然以計算機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術問題,但始終以藝術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在題材、技巧、觀念等方面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當數字化藝術設計的作品數量還不是很多,影響還不是很大時,數字化設計只是藝術設計學科的課程之一,隨著數字化藝術設計的日益普及,創意經濟、文化產業、數字影像、體驗時代,成為當下使用最為頻繁的關鍵詞。DV、Flash、電子雜志、動畫、網絡游戲日益成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設計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正在以新產業主體的形象迅速涌入我們的視野,數字化藝術設計已成為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之一。
篇3
關鍵詞:教育出版;數字化;商業模式
G239.2-F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各類移動信息終端逐步取代紙質版書籍,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形式,這對中國傳統的出版業造成極大的沖擊,促使其進行相應的數字化出版轉型,以占據新興的數字化閱讀領域。其中,教育出版領域是三大傳統出版領域之一,其數字化轉型也勢在必行。然而,教育出版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存在重重阻力,需要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分析,形成切實可行的數字化商業模式,從而助力教育出版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對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適應。
一、我國教育出版數字化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1.出版社對于數字化發展存在顧慮
與其他出版領域相比,教育出版領域有其特殊性,其面對的主要客戶群體為教師和學生,客戶需求相對固定,雖然在教學方法、內容和形式上有所改變,但是紙質版書籍仍然是教育活動的基本知識載體,對數字化書籍的應有相對較少,導致教育出版領域的客戶需求變動不大,這使得許多出版社對進行數字化改革存在顧慮,缺乏快速變革的動力,大多持觀望心理,僅進行小范圍或局部的嘗試。
2.教育出版的版權維護問題
一直以來,版權問題都是教育出版領域的難點問題,損害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是嚴厲打擊的方面。在傳統的出版模式下,盜版活動需要進行印刷、運輸等方面的投入,盜版的成本相對較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盜版行為的發生。而數字化書籍,可以通過簡單的復制、粘貼完成盜版活動,盜版的投入極少,如果沒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將導致出版社的數字教育資源被竊取,損害出版社的經濟利益。就目前的數字化書籍的版權維護而言,其主要的難點在以下方面:一是復制盜版的成本極低,操作簡便,導致盜版的實現難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刺激盜版行為的出現;二是網絡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盜版書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傳遍網絡,造成極為嚴重的侵權行為;三是網絡盜版查處的難度較大,人們可以借助聊天工具、下載工具等多種手段進行盜版資源的傳播,查處和禁止的難度大;四是當前國民的版權意識不強,人們習慣于免費下載,對于教育資源的版權歸屬問題缺乏關注,無意中成為數字教育資源的侵權主體。
3.數字出版領域的專業人才缺乏
教育出版從傳統的紙質出版物到數字出版物,兩者之間的技術跨度極大,現有的出版人才鮮有符合數字出版需要的,這導致教育出版的數字化轉型缺乏基礎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導致數字教育產品的研發效率低下,產品質量偏低,影響教育出版的數字化轉型。目前,針對人才問題,許多出版社采取招聘信息專業人才或外包研發工程等方式解決人才專業性不足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此問題,但是相關專業人員和機構對教育出版流程、內容、模式等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產品的出版屬性受到影響。綜上,當前的教育出版領域,復合型人才奇缺,應該制定合理的人才選拔、培養措施,實現對人才素質的提升,滿足教育出版數字化的改革需要。
4.教育出版的商業模式不完善
教育出版社的最終目的在于借助出版物的銷售實現自身的業務盈利,這依賴于合理的商業模式。所以,進行教育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其核心問題在于商業模式的完善,形成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為出版社帶來相應的利潤回報。只有滿足此要求,出版社方能集中精力進行數字化轉型,推動教育出版的數字化發展。然而,當前教育出版的商業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形成完善的商業模式,嚴重影響教育出版的數字化進程。
二、教育出版數字化的商業模式構建的考慮要素分析
1.數字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
所謂數字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是指在數字化背景下,出版社向客戶群體提供的教育資源產品和服務,是傳統的紙質版書籍的替代品。通過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滿足客戶的學習和工作需要,實現出版社自身的出版獲利。與傳統的書籍相比,數字化的出版除了考慮產品以外,還側重對自身服務的提升,通過豐富的教育產品和優質的服務,實現數字化出版物的價值最大化,達到吸引客戶,提升出版銷量的目的。
2.教育出版的客戶群體需求
毋庸置疑,老師和學生是教育出版的主要客戶群體,在進行商業模式的構建時,應該將老師和學生的需求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解讀,以此為出發點,實現出版社自身的消費目標定位,進而對數字教育產品和服務進行創新,形成滿足客戶群體需求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實現自身業務活動的拓展。當今社會,消費者的個性化不斷凸顯,受到外部環境、自身需求等影響,對教育的數字化出版物的要求也呈現差異化,這就要求出版社進行全面的市場調研,根據教育資源的類型確定主要目標群體,進行針對性的商業模式構建,實現消費市場的有效定位和占有。
3.銷售渠道
產品從出版社到客戶手中涉及到銷售渠道的問題,銷售渠道的數量和效率直接關系到產品的效率,與出版社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在數字化模式下,產品的銷售渠道日趨多元化,給出版物的銷售以更多的分銷渠道。,這給出版社帶來新的產品銷售空間,促使其將銷售渠道的確立和完善作為商業模式的核心,通過對網絡、通信運營商、實體書銷售等渠道的開拓,形成教育出版數字化商業模式下的產品銷售渠道,為出版社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
4.收入分析
目前,教育出版社的主要收入來源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銷售產品或服務獲利,二是版權獲利。在數字化背景下,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僅僅是來源獲取形式有所差異。
三、教育出版數字化商業模式的構建策略
1.提高數字教育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出版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商業模式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出版社應該重視對數字教育產品的研發工作。具體來說,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產品的內容,應該保證產品的內容與老師和學生的教學需要相契合,滿足教學活動各階段的使用要求;二是產品的形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產品形式的創新,滿足老師和學生在不同客戶端下的使用需要,降低產品的使用難度,提高操作的便捷程度;三是要求產品具有獨創性,這是產品的優勢所在,只有確保數字教育產品的獨創性,方能夠有效的保有客戶群體,為出版社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2.構建暢通的多樣化分銷渠道
當前,教育出版的產品銷售以實體銷售為主,輔以網絡購物銷售,該N分銷形式是針對實體書進行的。針對數字教育產品,除了常規的銷售渠道以外,還應該加強與通信運營商、在線網絡和高校圖書館等的聯系,構建多樣化的分銷渠道,拓展數字教育產品的分銷渠道,提高產品的銷售效率,實現對消費者市場的迅速占有。此外,還可以將產品銷售與聊天工具相結合,借助QQ、微信等實現產品的銷售,但應該注意營銷方式的規范化。
3.拓展產品的收入形式
當前,教育出版數字化的主要收入內容為產品、服務的銷售收入和版權收入,相對單一且局限,應該進行收入形式的拓展。具體來說,一是加強數字產品與實體書的聯系,通過網絡資料、學習卡等進行聯合銷售,借助實體書拓展數字產品的銷量;二是創新數字產品的銷售形式,打破圖書的整體界限,進行分章節銷售,以此增強產品的適應性,拓展客戶群體;三是構建多元化的產品形式,實現教育資源的反復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意味著重新思考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將是一場從“賣書”到“賣服務”的變革,是教育出版業向知識服務業升級的產業變革。盡管實現真正的商業贏利還需時日,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教育出版的收入來源仍將以圖書產品為主,但數字產品和服務的收入比重將逐步擴大,預示著教育出版數字化的良好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宋怡霏.變化與挑戰――教育出版數字化商業模式難點探析[J].活力,2012(12):129.
[2]宋茜茜.我國出版社數字出版發展策略及商業模式探析[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8):71.
[3]胡升華.美國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與商業模式(二)[J].出版參考,2013(13):56-57.
[4]劉彤.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創新商業模式應對出版業全球化競爭――中國藝術品印刷第一品牌“雅昌”的制勝之道[J].科技與出版,2012(1):25-27.
[5]劉紅,李云雯.近年來我國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2):90-94.
篇4
(1)虛擬交互技術。虛擬交互技術產生與20世紀60年代,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完善,在90年代初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與重視。虛擬交互技術屬于綜合性集成技術,其中包括了計算機圖形技術、仿真技術、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等,能夠實現信息環境的多維化與交互性。當前,虛擬交互技術已經在航天、軍事、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虛擬交互技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多感知性,虛擬交互技術中具有的感知功能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由于傳感技術的限制,當前虛擬交互技術的感知功能并沒有涵蓋人類全部的感知功能;沉浸性,用戶在虛擬環境中所能夠感覺到的真實程度就是沉浸性,虛擬環境的最高境界為實現用戶難辨真假,使用戶在虛擬環境中感覺到自己就像是在現實世界中一樣;交互性,用戶在虛擬環境中對物體的可操作程度及得到的反饋程度。例如,用戶對虛擬環境中的物體進行拿取時,能夠感覺到物體的觸感、重量,還能夠看到物體的移動;構想性,主要指的是可想象的空間,能夠對人類的認知范圍進行擴展,一方面能夠對現實環境進行虛擬;另一方面可以對不存在的環境進行虛擬。
(2)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在現代化的展示環境中,對自然的交互方式有著必然的需求。同時,數據復雜度、網絡資源、數據傳遞速度等因素對交互內容的精確度與實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一種簡單的、獨立的開發框架才能夠確保數字化展示系統的適應性與通用性,從而使系統與設備配置之間能夠相互適應。虛擬交互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上述問題。在搞空間的交互式應用程序中,整合虛擬現實與認知任務的應用能夠使其定向性能得到提高。例如,TOUCH(TelehealthOutreachforUnifiedCommunityHealth)虛擬交互應用程序是一款已經開發完成的交互應用程序,主要是在醫學教學中進行應用。這款虛擬交互應用程序能夠通過耦合創新與先進技術進行加強學習,通過性能較高的計算與互聯網嵌入式技術對現實的環境進行虛擬,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對主動學習方面進行體驗。在教育與培訓中應用虛擬交互技術能夠為學習者虛擬真實的環境,讓學習者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對現實實踐的情況進行安全的替代,即使出現錯誤也不會發生危險或者造成損失。讓學生能夠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提升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與掌握,避免在未來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出現相同的錯誤。數字化展示與虛擬交互技術將虛擬團隊中的成員聚集在了一起,通過虛擬互動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與工作等,為績效考核與資格認證提供了平臺。對數字化展示與虛擬交互技術所具有的潛在價值進行驗證,能夠使知識轉移的分布式得到有效的提高。
(3)虛擬交互技術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實例。虛擬交互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數字化展示設計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應用虛擬交互技術能夠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傳統的商業領域房地產展示或者是歷史建筑展示的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往往是等比例縮小模型方式。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從多個角度對建筑進行展示,但是不能夠對建筑的體積、環境等進行展示。利用數字化展示設計對建筑進行展示,通過虛擬交互技術媒介能夠使觀察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真實地感覺到小區的整體規劃以及房間、環境等方面的展示。這種建筑展示方式已經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得到了應用。此外,在文化遺產建筑的展示過程中利用這種展示方式能夠實現與網絡傳播的結合,可以讓游客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建筑進行游覽,更好地傳播建筑文化。當前,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展示的古建筑主要包括故宮、敦煌等,游客在體驗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對三維場景進行游覽;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文字進行實時地交流。
2總結
篇5
【關鍵詞】西部 人文資源 數字化 高校資源
基金項目:受陜西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2ZX-25)。中圖法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西部地區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民世代相傳,創造和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人文景觀、文物古跡、民俗民風、、歌舞音樂、戲曲繪畫、各民族口傳史記等。“當這些遺產被轉化為一種資源和當今社會發生聯系,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地方文化認同的標志、成為文化產業可開發利用的對象時,才可稱之為是一種人文的資源。”[1]因此,對其保護、保存、展示及開發一直是學者們所關注的課題。
進入全面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與交流的方式呈現出全新面貌,可以預見,未來社會以數字生活為核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會激發新的參與互動行為。在“重拾經典、弘揚國粹”的倡導下,對西部地區人文資源的創新式開發需要通過互動平臺、網絡虛擬、硬件升級、資源共享等的數字化變革手段來實現。而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技創新、人才聚集的優勢,充分調動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共享、共進、共榮的強強聯合產生出強大推力是加快實現這一數字化變革的最有效捷徑。
人文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的現狀分析
人文資源不僅是世界歷史人文的教科書,不僅是對文物遺跡的保護開發,不僅是民族精神的滲透,更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勢體現。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對其的保護與開發,多個國家都已對本國的人文資源進行了數字化的整合與推廣。例如歐盟委員會在2011年向歐盟的成員國提出建議,希望各成員國能夠進一步努力,運用私人力量并資源共享地做好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工作,并期待通過此項目促進歐洲創意產業的成長。而在我國,由著名社會學家先生所擔任總指導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西北人文資源環境基礎數據庫”的研究工作已經于2008年完成了其對西部文化資源數字化的梳理、描述、概括與保存,是建國以來在文化領域里的重要成果。于2012年啟動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文化資源數字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項目,則意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服務平臺,最終形成一套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新型網絡傳播服務模式。
能夠看到,目前國內外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人文品牌的樹立、人文與數字化的關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但大多仍停留在對人文資源數字化數據庫的建立上。針對于調動優勢教育資源,共贏式地開創西部人文資源數字化新時代,努力提升西部人文資源品牌的號召力以及推動人文資源產業創新整合等方面的研究還屬少數。
西部人文資源的創新數字化模式研究
西部是中國人文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域,無論是歷史遺跡、文化遺產、民俗民風還是自然風光,其資源質量高、存量大、種類多、文化積淀深厚,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面對如此富饒的文化資源,新興的本地數字化產業資源以及充裕的高校科研人文儲備,如何對其優勢進行聯合開發、如何獲取產業整合的潛在價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化傳播優勢宣傳與推廣本地人文資源、如何確立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發展路線是目前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1.研究思路
該課題是以地域文化及歷史發展脈絡為課題研究主線,通過中國人文歷史框架分析西部人文資源的歷史沿革及其重要地位,挖掘其內涵式基因,對西部人文資源產業化的進程進行梳理與總結。在研究內容上,著重探討西部人文資源與數字化產業整合的優勢、劣勢,其變革對當前社會所具有的重大影響,以及總結具有實用價值的西部人文資源創新發展模式與內涵式發展路徑。課題在遵循人文科學研究一般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踐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的調研解析。與此同時,充分調研當前數字化發展的進程,力求具有前瞻性地探索和開發出適合于西部人文資源數字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2.創新模式探索
課題研究一方面從深入挖掘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基因入手,系統有效地建立內涵式基因庫,整合數字產業,實現二者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及發展創新。另一方面,對國內外人文資源與數字化產業結合的成功經驗進行辨證分析與思考,通過研究西部人文資源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與民族心理因素,研究西部人文資源體系全面數字化的表現手法、藝術特色、技術方案以及局限性和存在問題,用以指導中國人文資源品牌數字化產業營銷、推廣、傳播、創新的全面繁榮。課題針對如何運用數字化的獨特形式與傳播優勢突出重點地挖掘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基因這一主題展開,力求達到強化西部人文資源品牌意識、統一西部人文資源品牌形象、推進西部人文資源數字化戰略、制訂西部人文資源推廣規劃、優化西部人文資源發展路徑、加強西部人文資源創作創新、提升西部人文資源產業價值的目標。具體措施如:建立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基因數據庫;確立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發展路徑;構建西部人文資源強勢文化品牌;總結西部人文資源品牌數字化產業整合的應用規律等。
3.優質教育資源在人文數字化保護與開發中所起到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快速發展,匯聚教育、科技、創新于一體的高等院校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三大主體之一。以2012年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所立項的科研單位分布為例,所屬高校的科學研發項目達40項,而獨立科研機構僅30項。由此可見,高校在人文、科研、創新等領域所具有的優勢非常顯著。因此,優質的高校資源必然能夠在人文資源數字化的保護開發等方面發揮積極能動性。
首先,高校掌握著現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及知識儲備,同時擁有在科研領域進行國際化合作的活躍力量,因此能夠在生產、應用、傳播等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學科及組織優勢。西部人文資源的創新數字化研究需要結合最新的科學技術,匯聚多學科優勢資源,通過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向學科的綜合科研碰撞出創新靈感。
其次,高校具有更為自由和寬松的學術氛圍,這里聚集著先進理念、思想活躍、勇于創新、新生力量的年青一代學術骨干,具有其他科研領域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這對于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調動西部數字化產業資源與人文資源的充分互動,使西部傳統的地域文化、旅游、歷史、民俗等資源與當今數字化時代接軌,為其注入全新理念與設計元素,實現其數字化的全方位產業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再次,高校匯聚著國內大量的人文學者,在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發展一直比較充分,與一般科研機構、企業相比,高校在人文社會科學同新興科技的結合上具有明顯突出的優勢。我們應當借助高校人文資源的活水,在充分調動數字化產業能動性的基礎上依托西部人文資源豐裕的創作背景,提取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基因,建立西部人文資源內涵式基因庫,探索出真正適合西部人文資源產業化發展的內涵式可持續發展路徑。
結語
文化產業的創新是我國當前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需要政府、企業、院校共同將其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要素培植。因此,應當將西部人文資源與地方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優勢互補,借助高校人才、科技等資源,大力宣傳西部人文精神新形象、塑造西部地域文化新名片,為西部人文資源產業建立新經濟增長點和具有不可復制市場差異性的營利模式開創先機。
參考文獻:
[1].西部人文資源的研究與對話[J].民族藝術,2001,(1).
[2]方李莉.晚年思想錄[M].長沙:岳麓書社,2005.
[3]曹鈺.數字時代大學生書法教育的突圍之路[J].時代文學,2010,9.
篇6
隨著圖形圖像技術發展,相關產業生產當中無紙動畫目前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繪制動畫,90%以上都是使用flash制作動畫。我們在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上也逐步與市場接軌,開設數字繪畫和多媒體軟件教學,實現動畫制作無紙化。
通過flash軟件學習動畫原畫課程,制作流程大大縮減,初學學生很容易上手,操作方法簡單,能快速看到輸出動畫結果,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關動畫的前期設計課程比如角色設計,傳統教學時都使用紙筆繪畫,教師范例時學生只能圍觀,教學效果不理想,繪畫材料也相對比較浪費,不環保,工作環境不整潔。使用多媒體教學,繪畫過程使用手繪板和圖形圖像軟件配合繪畫,過程清晰直觀,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快速反饋,增加了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借助數字化軟件真正實現動畫教學無紙化,不僅教學質量有顯著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而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畢業學生技能與相關產業專業技術的接軌。
第二,三維動畫教學內容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學校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調整是應市場人才需求而調整,目前三維動畫占有相當市場比重,在三維動畫領域主要涉及游戲、動畫和數字特效這樣幾塊,實現的方法就是借助數字化軟件。為適應專業人員技能需求,三維動畫教學這一塊與多媒體就結合得更加緊密了。
在教學中我們把三維動畫制作分為三個板塊,前期設計、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在上個部分中已經討論過關于前期設定課程中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這里我們主要談談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課程中數字化應用。3dmax和Maya軟件是三維動畫軟件教學的主要實現工具,通過多媒體軟件實現角色或場景道具的三維化,逼真或卡通的材質效果,實現三維角色動畫效果活靈活現,還可以實現真實的水、火等特殊效果。
后期合成部分,一般學習AfterEffect軟件和PremierePro軟件對中期制作內容進行鏡頭剪輯,增加視覺效果,音效配音合成內容。還借助數字拍攝工具進行實拍與數字制作內容結合教學,比如,在三維軟件中制作角色,背景內容則使用攝像機拍攝,最后合成輸出。以動畫原理和美術知識為基礎,軟件學習為實現手段的教學方式,最后實現三維動畫效果。在軟件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講解枯燥乏味的技術性內容,在很多教學過程中也配合使用到流媒體,也就是借助傳輸音頻、視頻和多媒體動畫文件等,講解復雜難懂的知識點。這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篇7
關鍵詞:數字化;物理教學;課堂效率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技術逐漸進入物理課堂。各種數字化手段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得出實驗數據。通過分析實驗數據,能夠快速得出實驗結論,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才能發揮數字化技術在物理課堂中的積極作用呢?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不僅需要基礎設施即硬件建設,還需要軟件建設,更要有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一、數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1.數字化是必然趨勢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是必然趨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能夠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
2.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教學手段必然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物理課堂。數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一些抽象的東西更形象、更逼真、更生動、更容易理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3.數字化手段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數字化的運用可以節省實驗時間,有效提高實驗效率,快速準確地得出實驗數據;數字化手段的運用可以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更逼真,效果更佳;數字化儀器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傳統方式無法解決的實驗輕松地解決,讓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數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亟須更新
數字化設備剛興起時,大多數教師都和我一樣,會有這樣的認識:能用最簡單的儀器和最普通的方法將實驗做成功,效果就最好,它更加直觀,更容易讓學生信服。只有當遇到一些常規方法不易測量和不易處理的數據時,我們才想到借用數字化手段來解決。其實不然,我想,如果總是抱著這樣一種態度的話,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會墨守成規,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想想數字化手段的優勢,總是按照固有的思想進行教學,就不會有很好的創新。
2.數字化技術與先進教學思想的有機融合
數字化實驗技術為物理教學提供了先進的實驗手段,但它并不代表先進的教學思想。只有將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與先進的教學思想有機地融合,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充分整合。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更要重視教學思想的轉變,重視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基于數字化實驗技術體現著先進的教學思想,這更有待于更多的教師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研究它,去適應它。
3.數字化技術培訓至關重要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了解,我發現,許多學校花巨資引進了數字化實驗室,但利用率卻非常低,有的教師不敢用,有的教師不會用,還有的教師懶得用,數字化儀器幾乎成為擺設。大多數情況下,數字化實驗室猶如出嫁時才能穿出去的嫁衣。所以說,進行數字化技術方面的培訓至關重要,迫在眉睫!
追求時尚本沒有錯,錯在沒有把時尚當作平常。也許,只有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對數字化技術這一新生事物多看幾眼,多用心去想想,而不是用那么守舊,甚至是排斥的眼光去看待它的話,你才會發現它是那么的美,用起來是那么的順手,它將會成為你的好幫手、好朋友。我堅信,廣大一線教師將會越來越喜歡數字化教學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課堂效率也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
[2]蔡鐵權.物理教學論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視野下的中學物理教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12.
篇8
摘要:本文主要對兩種語言的數字文化內涵進行了初步探索。漢、維兩個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的不同,對于喜愛使用的數字,有著各自不同的、深刻的文化體驗,并且這些數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已深深地固定在了語言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了解這一點,可以加深我們對于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幫助我們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言、學習語言文化,對于我們學習第二語言大有裨益。
關鍵詞:數字;文化內涵;特點
數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民族,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數字文化,且各具特色。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數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數字,或稱之為偏愛和厭惡的數字。這些數字蘊含著該民族的文化習俗,體現出獨特的數字文化。
一、數字的產生與運用
“數字是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適應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在符號的幫助下產生的。”(蘇金智《數的靈物崇拜》)從一個國家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數字的用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數字本身意義上的用法,數字體現純粹的數量;另一種是數字意義之外的用法,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點。在古代,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性,產生了“數的靈物崇拜”,數字變成了充滿神秘的東西。各民族在這方面的經歷大致相同。然而,由于各個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底蘊不同,對數字的崇拜也不相同,所以數字文化在漢民族和維吾爾族文化中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需要我們對數字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探究。
二、語數字文化內涵
作為一種語言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蘊涵著非常深厚的文化信息。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因素的不同,漢民族與維吾爾族對數字的喜好和選擇,是不一樣的。
(一)漢語數字文化內涵
漢語數字在漢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1.數字六
數字“六”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國秦代就已經崇尚“六”這個數字。自秦以后,許多事物都用“六”這數字來概括,如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經”或“六藝”,諸子中最著名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總稱“六家”,周代兵書現存六卷稱“六韜”,也稱“六略”,漢代有“六言詩”。周代行政區分“六鄉”,官制設有“六府”,漢代官職有“六曹”,隋唐政制設“六部”,朝廷的軍隊稱“六軍”或“六師”,皇后的寢宮稱“六宮”,古代把親屬關系歸納為“六親”等等。古歷以天干與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六十年為一周期,稱“六十甲子”;天地四方合稱“六合”或“六幽”,連婦女懷孕也稱“六甲”(六甲指天干地支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據說這六天婦女容易懷孕)。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把它與“順利”聯系在一起了,由此民間就有“六六大順”的吉語,希望自己的生活、事業一帆風順。因此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多選擇帶“6”的日子,像“6日”“16日”“26日”,象征著萬事如意,一切順利。如果陰歷和陽歷都是含有“6”的日子,比如說陽歷是6月6日,陰歷是五月十六日,那就大吉大利了。
2.數字八
(1)數字“八”是一個雙偶數,是一個頗具個性的文化標志,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八仙過海”是中國古代影響深遠、久經傳送的神話故事。它是贊美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成功人士施展本領、各顯神通、創造事業的輝煌。漢語中帶“八”的成語比比皆是,如形容待人接物面面俱到有“八面玲瓏”;形容處事有方是“四平八穩”;形容各方面條件具備得相當好,辦事成功的概率非常高有“八面來風”等。
(2)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間定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奧組委又定為當天的晚8時,這雖是無意中的巧合,但對于百年奧運第一次舉辦的中國而言,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吉祥時刻。
①按照中國的福禍數字學,‘8’是個最為吉祥的數字。‘8’在發音上與‘發’相近,意味著發財致富。祝福國家與人民興旺、發達。
②2008年8月8日晚8時(即當天的20時),2008、08、08、20的數字和分別是10、8、8、2,這四組和是28,28的數字和是10,最終和是10,寓意十全十美。農歷的數字和則是9,九是陽數中的最大數,天長地久、九九歸一,臺灣統一。
如果若將時間具體定在8點8分8秒,國人會更歡,“2008-88888”。把8分8秒用起來才叫好事做到底。而要將這么多‘8’集在一天內,100年才會有一次,作為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就碰到此吉日良辰喜時,“2008-88888”,意思是“2008年8月8日8時8分8秒”,含義是“年年發月月發日日發時時發分分發秒秒發”,另外這組共9位的數字寓意中國人的好日子“天長地久”,加上中間的“-”共10位則是祝北京奧運會開得“十全十美”。
3.數字“九”
(1)過去人們常說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數字“一”為基數之首,萬物之源。數字“九”是個位數中最高的單數,是陽數,象征著極高、極深、極廣、極冷等事物的極限,因而“九”就有了特別的文化含義,受人們的喜愛,推崇。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因此,九為數之極,由此引出“無限”之說,繼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國古代帝王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權力為于賜神賦,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聯系在一起。皇宮殿宇的建筑也與“九”有關,天分九層,冬天分九節;天誕日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北京北海附近有九龍壁,故宮的房間有9999間,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門上的銅釘有9行,每行有9顆;甚至版圖也分9州,以形容疆土之遼闊無垠等等,這些都與數字“九”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在漢語成語中也常出現數字九,這也反映了漢民族喜愛使用“九”的習慣,例如:九霄云外,比喻極高極遠的地方;九五之尊,指的是帝王尊貴的地位;九合一匡,形容有卓越的治國才能等。
4.數字“十”
數字“十”在漢語里有“完整”“圓滿”“吉祥”的象征意義,被認為是最完美的數字。
“十”為偶數之最,自古以來人們就習慣于以“十”為一個周期,而百、千、萬乃至無窮這些數字均與十有關,因而“十”就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用它代表“天”,有了“極致”的含義。
當今社會上推舉十種完美突出的人或事物,如“十大新聞”、“十大名牌”、“十大杰出青年”、“體育十佳”、“十佳金曲”等,都正好是十個。一些帶有數字十的成語,如十發十中,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十全十美,指十分完美,毫無欠缺。這些都體現沿用了“十”的“完整”“圓滿”“吉祥”的文化內涵。
(二)維吾爾語數字文化內涵
數字在維吾爾語中部分的反映著維吾爾族人民的文化傳統和宗教觀。體現著維吾爾族獨特的數字文化。在這千千萬萬的數字當中,維吾爾人民特別喜愛使用數字(七)、(九)、(四十)這幾個數字,這些簡單的數字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1.數字(七)
(七)是維吾爾族人民經常使用的一個數字,自古以來就被廣大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
(1)由于受伊斯蘭教《古蘭經》的影響(七)有了“神圣”的文化色彩。因為《古蘭經》對維吾爾文化影響深刻,而它的第一章又是教徒們日常誦念次數最多的一章,而這一章正好有七節經文組成,故有“常念七節”之稱。另外,在去世十多年之后,公元644年,奧斯曼作了哈里發,他命令人將《古蘭經》字片編成一本,恰好也抄了七部,分送各地。而且根據伊斯蘭教義學家的解釋,穆斯林向往的天堂位于七重天上,《古蘭經》中描寫的火獄也為七層。這些都給數字(七)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因而在伊斯蘭教的建筑中也會經常出現“七”這個數字,如有的清真寺的臺階是七級,禮拜寺的窗戶是七扇,房屋大梁為七根,穆斯林們每隔七天要去清真寺舉行一次集體禮拜,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的念詞要連念七遍,人死后第七天要做一次祭事。
(2)數字“七”既然和伊斯蘭教密不可分的,那它自然就有了“保平安”的文化內涵。人死后第7天要辦乃孜爾祭奠。維吾爾薩滿在進行皮熱行巫時,要誦經念咒7遍,用神器在患者身上接觸7次,從7個家庭收集7種顏色的布條,掛在有7個枝杈的果樹枝上做成神幡。薩滿會圍繞神幡轉7個圈,在7個馕上插7支火燭,從頭到腳在患者身上轉7次,邊轉邊念咒。在維吾爾族戲劇作品《薩木薩克大叔的歡樂》中,左熱汗為了治好薩木薩克大叔的病,跑了七條湖、七眼泉、七條渠,提了七碗水,在七路口拿了七撮土放進七碗水中,用了七種樹枝燒開了七碗水,并請來毛拉給丈夫念經祈禱。
維吾爾語中有很多諺語里也含有數字(七),..(不愿去磨坊,結果去了七次)
在這些諺語里的“七”已不僅僅是指代“七”,而是已經引申出了“多”的文化內涵。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七”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七”、崇尚“七”的習俗與他們古老的傳統和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數字寄托了維吾爾人民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感情,這種數字文化也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數字“九”
維吾爾族人民將“九”視為天數,認為它是自然數中最大的數,把它當成自然數的限制,對它倍加推崇。
(1)對“九”的尊崇起源于古代維吾爾人對薩滿教的崇拜。古代維吾爾薩滿信仰里,“9”代表著“三界”、“四行”、“兩個先祖神靈”的集合體。那時的維吾爾人民認為“世界是由九元素構成的”,所以他們把“九”看成是上天賜予的數字。
(2)數字(九)有著吉祥、幸福、富足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民間習俗上。如,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歷的九月要封齋。在提親時,南方準備的見面禮中通常要有九個馕(也可以是五個或者七個)。在哈密地區,維吾爾族民間有“過九九”的婚禮儀式。即“求婚九次”、“婚后第九日新郎去拜見女方父母”、“男方的彩禮要有九套衣服、九只羊、九斤油、九升米、九桌水果等”這樣的講究,希望婚后的日子美好、幸福。在婚禮等慶典上的祝福中也包含有數字“九”,例如:
(祝你們幸福美滿)
(3)在維吾爾諺語或謎語中也常出現數字(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維吾爾族崇尚“九”的習慣,例如:
(應有盡有,一應俱全)
此外,一些地名中也包含著數字“九”。例如
(喀什一佛教遺址)
(巴楚縣古城址)
3.數字(四十)
在維吾爾族人民的傳統觀念中,數字(四十)有著神圣的地位,與維吾爾族的傳統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
(1)數字“四十”有著“圓滿、完美”的文化象征內涵,維吾爾族人民也十分喜愛使用數字“四十”。維吾爾民間普遍存在著崇奉“四十”的習俗。在“過滿月”時,在請來的客人中要有四十個未滿七歲的孩子,主人要準備四十個小馕發給來做客的小朋友,小孩子們拿上馕后要和媽媽來到搖床錢向嬰兒說祝詞。還有人去世后家人要服喪40天,這40天里不許娛樂,不剃須發,滿40天要舉行四十日祭,即四十日納孜爾。在這些民俗中,“四十”早已突破了數字的限制,而是象征著維吾爾族人民心中的“完美和圓滿”。
(2)數字“四十”還體現了“美麗、美好”的象征意義。到過新疆的人都知道,維吾爾族小姑娘的辮子多,辮子長,兩只眼睛真漂亮。維吾爾族小姑娘的美,和她們的辮子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維吾爾族女孩常把她們的頭發梳成四十根小辮。“四十”在這里展示了維吾爾族人民獨特的審美觀以及對數字“四十”的喜愛。
這些體現出了維吾爾族人民十分喜愛使用數字“四十”,自古以來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
三、語數字文化體現出的特點
從漢民族和維吾爾民族的數字文化中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的不同,數字文化各有特點。從維吾爾語的數字文化中可以看到宗教文化演變發展留下的痕跡。正因為有了宗教、神話、迷信等的影響,維吾爾族崇尚、喜愛數字“七”、“九”“四十”才尤為明顯。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
(一)語數字文化內涵所體現的不同點
1.漢語中有吉利數字的說法,而維吾爾語中沒有這一說法。漢民族很多時候崇尚、喜歡使用雙數,如數字“六”表示“吉祥如意、順利”,“十”表示圓滿之意。漢民族在選擇婚期時,要選擇雙數。婚慶時,裝飾物、“喜字”、洞房的擺設、賀禮也都是如此。選擇慶典吉日也常取逢雙的日子。而這一切正是人們趨吉避兇的心理反應。維吾爾族則多以單數為吉祥數,這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因為維吾爾族人民認為真主只有一個,為了表達對真主的虔誠,他們偏愛、崇尚單數。單數和維吾爾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
2.數字“七”因為諧音是“去”,這對于漢民族來說在多數時候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然而有些時候也不排斥“七”,如有些漢族同志在選擇樓層時往往喜歡選擇七樓,有“七上八下”這一說法,一些想要高升做官的人想方設法買七樓。而對于維吾爾族來說“七”則是一個備受尊敬和崇拜的數字。數字“七”在維吾爾族人民眼中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數字,極富伊斯蘭教文化色彩。
(二)語數字文化內涵所體現的相同點
對于數字“九”的推崇,兩個民族有其相同的一面,都視它為尊貴數、吉祥數。有學者認為,突厥語言中“九”這個數字所蘊含的“吉祥”、“幸福”、“數之極限”等文化附加含義起源于古代,有可能源于華夏族的文化觀念,亦或是不同民族的相同心理使然。現在,漢語數字九諧音“久”,常常表示的是長久的文化含義。在維吾爾語里數字九有著吉祥、幸福、富足的文化內涵。
結語
數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文化現象或數字的語義內涵,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人研究的課題,因為它涉及面廣,文化內涵很深,民族差異甚大,而且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發展、充實、更新,在文化交際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漢、維兩個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的不同,對于喜愛使用的數字,有著各自不同的、深刻的文化體驗,并且這些數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已深深地固定在了語言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了解這一點,可以加深我們對于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幫助我們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言、學習語言文化,對于我們學習第二語言大有裨益。(作者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樓望皓.中國新疆民俗[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
[2]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
[3]曹紅.維吾爾族生活方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4]阿不力米提?優努斯、莊淑萍.維吾爾語數字的文化含義[J].語言與翻譯,2005,(2).
[5]王小平、候漢敏.維吾爾族民俗文化[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6.
[6]陳子涵、馬靜.語種吉利數字的分析對比[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6(6).
[7]王珍.從維吾爾語諺語看其文化內涵[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2004(2).
[8]華錦木.維吾爾諺語中的數字文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9]閆麗萍.語言數字禁忌文化差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1(10).
篇9
關鍵詞:教學資源建設;數控加工與編程;課程改革;工程能力
數控技術專業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主干專業,各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課程的側重點不同,但多數培養操作型的技術工人。沈陽工程學院根據專業招生生源的特點,結合本校在典型企業的就業現狀及發展規劃,確定了本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的“金領”人才,數控機床加工與零件編程是核心技能之一,數控加工與編程課程為主干專業課程,具體的能力目標就是培養具有數控機床加工的高級操作能力,能夠加工中等復雜零件;具有中等的數控加工工藝和編程能力,能夠編制較復雜零件的制造工藝和主流型號數控機床的加工程序。
以就業為人才培養出發點,調研典型機械制造企業,按照企業的生產實踐流程和崗位技能要求培養學生。以企業實踐過程為任務流程,規劃了課程群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育三大體系,并構建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一、數控加工與編程能力課程群規劃
通過調研學生近五年就業的典型制造型企業和潛在的企業,通過與企業負責人、人力資源主管、技術主管、生產主管座談,參觀企業生產車間,了解產品和數控工藝與編程現狀,凝煉出企業對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人員的能力需求,結合大學人才培養特色,對應各職業能力需求,制訂出數控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構建支撐課程群體系。
制造企業需求的數控加工與編程崗位能力包括識別工程圖紙的能力、操作數控機床的能力、數控工藝的制定能力、數控零件的程序編制能力等。理論課程體系方面,在專業必修課中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計算機輔助數控編程整合成數控加工與編程課程,培養典型數控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程序編制和加工能力。在專業選修課程體系中設置數控車(銑)中級工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數控車(銑)高級工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數控工藝員鑒定培訓、制圖員培訓、三維建模資格證書培訓(UG、SOLIDWORS等系列)等,此類課程為學生考取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提供相應培訓,增加就業資本;選修課程開設模具制造、先進制造技術等數控加工與編程的拓展課。實踐課程體系方面,分為理論課程內試驗、課程設計、實習和實訓等部分。專業素質教育方面,為學生課程外自修環節,包括數控車床和銑床的中級工和高級工操作等級證書、制圖員證書、三維設計證書、數控工藝員證書、各種省級以上相關競賽獲獎證書、專題講座等。取得相應相關學科證書的學生將獲得學分加分或課程減免的激勵,專題講座既有教師講座也包括學生講座。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依據課程體系制定資源建設的總體架構,體系組成上包括課程總覽、理論課程、網絡課程、課程設計、實驗、實訓、試題庫、考證培訓、軟件資源、信息交流等模塊資源,具體的資源素材重點建設內容如表1所示。
利用學校的校園網絡作為資源的支撐平臺,利用教務處的清華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庫模塊為資源庫管理平臺,進行資源的管理,教師和學生可以登錄和檢索使用。
資源庫建設首先制定底層素材技術標準、學習情景素材技術標準、元數據技術標準等。資源編目及屬性描述需遵循教育部教學資源數據規范,盡量采用精簡數據格式的視頻和音頻格式文件。在建設上采取校企聯合方式,與專業實踐企業基地密切聯系,媒體素材取自企業實踐的案例;緊跟企業技術發展趨勢,改革課程體系培養“無縫對接”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緊跟企業信息化、數字化、虛擬化、集成化制造的大潮,大力發展工程軟件資源建設,選擇典型的行業工程軟件如表2所示。素材建設著重利用三維實體造型技術和動畫仿真技術,使課程形象直觀。
建設途徑采取教師自制、學生項目參與、網絡下載和企業資助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每位教師負責收集對應的資源,資源收集后定期進行評審和定稿。
利用圖片、視頻和音頻編輯軟件進行素材編輯處理,保證分辨率和清晰度。加強數字化版權保護意識,利用密碼加密的PDF文件代替WORD文本文檔素材,利用密碼加密的PDF文件代替POWERPOINT課件文檔素材;為壓縮打包文件設置解壓密碼;利用視頻加密軟件對視頻進行加密處理,播放時輸入密碼方可播放;利用水印工具為視頻和圖片素材添加可見或不可見水印。
參考文獻:
[1] 陳冰.理實一體化教學在數控專業中的實踐與應用[J].職教論壇,2007,(3下):16-20.
[2] 羅紅.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8,(14):69-70,73.
[3] 王海根,馬劍.仿真軟件在數控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1):30-32.
篇10
當前,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越來越重視,學術界對非遺教育傳承方式的論述、各地對非遺教育傳承方式的實踐研究和經驗總結也越來越多[1]。斗門區是珠海市西部行政區域之一,占地面積較大,人口近60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50多所,近5萬名學生。斗門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文化,民間蘊藏著較多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如水上婚嫁、竹篾帽少女舞蹈、黃楊曲藝、乾務飄色和腰鼓等等,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國家立項有2項、省級立項有3項、市級立項有10項、區級立項有6項,共21項。為進一步了解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傳承情況,筆者隨機抽取了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關注度”、“了解途徑”等維度對中小學生傳承情況進行重點探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關注度比較低,“經常”、“不時”關注的比例比較低,只占25%,還有45%的學生很少關注或根本沒有關注,通過社會教育的方式在青少年學生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明顯不足。從學生了解途徑來看,學校通過正規的非遺課程實施教育基本沒有,學生主要通過數字化媒體了解,占53%,其次是通過身邊的人介紹,占27%。可見,數字化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二、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傳承的意義
(一)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目前,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正在減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非常困難。雖然家庭教育傳承和社會教育傳承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但家庭教育主要通過口口相傳,不利于非遺資料的整理和保存,在傳承的過程中容易造成技藝和文化資料的遺失,并且傳承的面也很窄;社會教育傳承缺乏規范化、經常性的特點,對非遺的傳承也很有限[2]。而學校教育傳承則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學校可以通過組織編寫正規的教育讀本,運用固定時間組織實施,并且可以形式多樣、全員式進行,這樣,就可以更加有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教育傳承和保護。
(二)有利于完善學校課程體系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學校要研制“學校課程規劃方案”,構建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國家課程校本化、綜合實踐和校本課程設計開發。校本課程的設計開發主要是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習的選擇性,而要合理規劃校本課程方案,主要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需求分析,也即合理性論證,主要是學校的培養目標、社區發展需要和學生的課程需求等,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論證。二是可能性論證,就是學校可得到的課程資源,包括學校歷史傳統、社區文化等。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為學校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
(三)有利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質教育和技藝培養
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期,也是各種素質培養和能力提升的關鍵期。在中小學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一方面,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意識;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助于學生素質提升,傳統技藝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基于數字化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義務教育階段傳承的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化的社會記憶,口口相傳和單純的文字記錄很難保持原樣,會發生變形甚至斷裂[3],如果用音頻、視頻等數字化媒體作為補充,必將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而青少年學生又是使用數字化媒體最為活躍的群體,并且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學校和家庭也為學生提供了使用數字化媒體的平臺,這就決定了利用數字化媒體將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傳承。下面就以珠海市斗門區為例,提出一些基于數字化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傳承的途徑,供大家參考。
(一)組織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非遺校本課程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學校教育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課程在注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能力的培養,教材中有豐富的操作實例。為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把信息技術國家課程校本化,用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置換原來的資料,讓學生學習操作信息技術的同時,加深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如在“word綜合排版”一節當中,把珠海市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上婚嫁”的資料作為素材,讓學生編輯,從而讓學生加深對“水上婚嫁”內容的了解。
(二)制作非遺網絡小游戲
符合青少年學生特點的網絡小游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體現學生在“玩中學”的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技藝傳承和文化展現,可以制作如“闖關”等網絡小游戲,將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承技藝和展現形式作為闖關的障礙,學生如果想得到積分或闖關成功,就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技藝的學習。
(三)組織非遺網絡作品制作比賽
為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家每年都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大賽,其中,電腦繪畫也是創新大賽的重要內容。基于此,珠海市斗門區在第十一、十二屆中小學師生電子作品大賽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科技創新大賽結合起來,要求電腦繪畫的制作題材必須是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展示的時候解釋作品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參加電腦繪畫比賽時,就必須加強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
(四)制作非遺網頁和非遺微信平臺
在數字化媒體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學校也積極轉變思路和策略,要將數字化媒體和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結合起來,以數字化媒體輔助教育教學,數字化媒體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鑒于此,珠海市斗門區在傳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既組織編寫了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教材,也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頁和非遺微信公眾號平臺,讓學生有更多選擇學習方式的機會。另外,網頁帶有的音頻、視頻資料,直觀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和制作技藝,也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降低學習的難度。
四、結語
- 上一篇:班組管理建議和意見
- 下一篇:防溺水安全活動策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