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圓的面積教案。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并滲透極限、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動手實際和數學交流的能力,體驗數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
二、教學準備:
1、復習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
2、教具學具:課件、生活中呈圓形的物品、直尺、三角板、棉線、剪刀、圓形紙片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多媒體出示:學校草坪中間的"噴水喉"灑了一圈水
師:看了剛才的演示,你想提出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
(結合學生的提問,抓住有關周長和面積的問題,引導學生區分圓的周長和面積,同時引出課題"圓的面積")
2、"圓面積"的含義:圓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猜想:
(1)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圓,讓學生比較,猜想圓面積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半徑)那么圓的面積和半徑的關系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2)出示邊長和大圓直徑相同的正方形,和大圓比較,你發現了什么?(重疊后,大圓剛好能夠放進正方形里面)這說明了什么?(邊長=2r)
引導學生將大正方形分割成四個小正方形,觀察比較(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r2,大正方形的面積就是4 r2,圓的面積比4 r2小,可能比3 r2大。)
2、驗證:
(1)引導轉化:
師:猜想只能是大致的估計,圓的面積公式需要同學們動手推導出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它們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分別怎么推導出來的?(略)
以上這些圖形都是通過剪拼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再進行推導。那么圓是否也可以把它剪拼轉化成為熟悉的平面圖形,推導面積公式呢?你能猜一猜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2)動手操作:
①分小組動手操作,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剪開后,拼成其他圖形,看誰拼得好,拼出的圖形多。
②展示交流并介紹:你是怎樣拼接的?拼出來的圖形近似于什么?為什么只能說是"近似"?能不能把拼出的圖形的邊變直一點?
學生回答,課件演示(以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為例,平均分成32份、64份)想象一下,平均分成128份、256份…會是什么情形?
③小結: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教案《圓的面積教案》。
(3)動手推導:
①引導:當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后,圓和它有什么聯系呢?(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如果圓的半徑是r,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如何根據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怎樣推導出所要研究的圓的面積公式?
學生討論交流: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即C/2=2πr/2=πr,寬是圓的半徑。教師板書如下: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πr×r=πr2 S=πr2
②自主探究:
A、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圓周長的一半,高是半徑
B、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是圓周長的1/4,高是4r C、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梯形
梯形的上底是圓周長的3/16,下底是圓周長的5/16,高是2r
質疑:為什么不能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正方形嗎?(用假設法,如果圓能拼成近似的正方形,那么它的其中一條邊是圓周長的一半,另一條是圓的半徑。而無論哪個圓,它的半徑都不可能與圓周長的一半相等。)
你還能用其他更簡潔的方法推導圓的面積嗎?
D、用圓的1/4拼成一個近似的小平行四邊形
E、圓的1/16就是一個近似的小三角形
③歸納評價:通過把圓轉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或先算出其中的一小份再求出總的面積的方法,都能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S=πr2
你認為哪種推導方法最好呢?為什么?
理解r2的含義并口答:62、72、102、0.52
(4)情景延續:
①如果"噴水喉"的最遠射程是5米,你可以自己來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嗎?(學生求周長和面積)
②由于改進技術,"噴水喉"的最遠射程是原來的2倍,那么它的噴灑面積也是原來的2倍。對嗎?
3、小結:同學們通過大膽猜想和動手驗證,終于得到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老師祝賀大家取得成功!那么,求圓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呢?(半徑)是否只有知道半徑才能求圓的面積?
(三)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1、求下面各個圓的面積。(課件出示)
半徑為3分米;直徑為10米。
2、拿出自己帶來的圓形物品,動手測量后計算出它的面積。
介紹你測量的方法,為什么可以這樣測量?計算圓面積的依據是什么?
3、一張圓桌的桌面直徑是1.5米,油漆師傅要在圓桌面的邊上貼一圈鋁合金,并在正面漆上油漆。請問,油漆師傅要買多長的鋁合金,油漆的面積有多大?
4、王大伯想用31.4米長的鐵絲在后院圍一個菜園,要使面積大一些,該圍成正方形好還是圓形好呢?你能當回小參謀嗎?
5、城市廣場中央有一個具也沒有,所以無法測量。他一邊延噴泉外圈慢慢走著,一邊想,走完一圈,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算出了噴泉池的面積。你知道小琪用了什么方法嗎?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篇2
一、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動手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墻上寫有這些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記;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所發現,加深認識。
例“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師先出示一個三角形問:“把自己所知道的三角形知識說給大家聽聽。”接著,老師繼續問:“你還想知道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學生有的說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積,有的說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長。老師順勢說:“今天我們都來當一回發明家,請大家利用學具盒中的圖形,分小組進行自學課本、操作、研究和探討,看誰能用更多的方法發現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于是,學生有的自學課本,有的獨立思考,有的小組討論,他們擺弄著、議論著,還不時發出一陣陣爭論聲和歡笑聲。十多分鐘后,學生舉手交流。
生1:我用數方格的方法,發現三種三角形的底都是6cm,高是3cm,面積都是9cm2,面積9cm2正好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底乘高除以2就是三角形面積。
生2:他說得不正確,我數的時候發現,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得出的結論同他說得一樣,而鈍角三角形就不對了,不信我數給你看,滿格的有4格,不滿一格的有11個,這樣三角形面積就是9.5cm2了,所以用數方格的方法還不能說明求三角形面積可以用底乘高除以2來計算,最起碼鈍角三角形就不能用。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仔細,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來不得半點馬虎,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那么數方格不全面,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3:我找了兩個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所以三角形面積就是底乘高除以2。
……
鈴聲響了,雖然沒來得及完成所有的作業,但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發現的這樣一個過程,已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教學手段,而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的。
二、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猜想
波利亞說過:“我想談一個小小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者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種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了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他便會主動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課堂上就不會打盹睡覺了。”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應該給學生一個猜想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展示他們各自的才華。
例:教蘇教版第十冊練習十九的思考題:正方形的面積為8cm2,涂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教學設計時,設計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1)計算周長是31.4cm的正方形和圓的面積并比較面積大小;
(2)猜想周長相等的正方形和圓,誰的面積大?
(3)能否用數學方法驗證上述猜想?
約五分鐘后,學生們開始交流了,為了使學生解題富有層次性,我就按設計好的幾個環節,由易到難的順序逐個讓學生進行交流,得出的結論也是我預見的。就在這時,一位學生滿臉疑惑地問道:“如果用同樣長的鐵絲圍成正五方形、六邊形……它們的面積會比正方形大嗎?”教室里一下子變得十分安靜,大家都好奇地豎起了耳朵,我就順勢推波助瀾:“多有價值的問題呀!誰有辦法幫他弄清楚?”
幾分鐘后,一個學生突然驚喜地叫道:“老師我知道了。”他激動地說:“我用這樣的圖來說明。正五邊形由5個這樣的三角形組成,設三角形底是a,高為h。正五邊形面積S=―ah,由此類推,正n多邊形的面積為S=―ah。可以想象,當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多時,此時正多邊形的周長近似于圓 ,所以正多邊形的面積就逐漸增大。因此,周長為n 的正多邊形的面積,總是邊數多的正多邊形比邊數少的正多邊形的面積大。”
這個想法連我都始料未及,這一發現告訴我們,可以從另一個途徑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我被學生的精辟分析、深層思考、嚴密概括驚呆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
篇3
關鍵詞:小學數學;鉆研教材;拓展教材;調整教材;有效備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6)08-0053-02
在檢查老師的教案時發現一些老師不知道怎樣備課、怎樣去寫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寫教學過程的時候,把教學設計寫成了教學實錄,預設時太理想化,一廂情愿的內容較多,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給課堂生成的預留空間較小,不能很好地體現新的課程標準要求。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備課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更有效呢?筆者認為應當從教學實際出發,深入地研究教材與學情,深挖和拓展教材所蘊涵的數學信息,深刻領會編者的意圖,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實現優化組合,以致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鉆研教材
提起深入鉆研教材有些人認為,這個還用你說,誰不知道。其實事情往往是這樣,大家都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也常常會忽視,熟視無睹用在當前備課上是再恰當不過了,有些人備課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實質。怎樣才能做到二者兼顧呢?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情,優化教法。如,北師大版小學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征實現逐步滲透,對教材進行層次性設置,每學年的每一冊教材分設四大塊:一是數與代數,二是空間與圖形,三是統計與可能性,四是實踐與綜合應用,而且是逐漸深入,難度逐漸加大。所以備課不能只備一節課,要通讀全部教材,整體把握教材的編排特點,對于每一項內容、每一個學段、每個年級、每個學期、每一課時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因為它們側重點不同,教者不能憑經驗,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要耐心細致地從小學的起始階段讀起,認真研究教材的規律;從第一課時起,用發展的眼光,用聯系的思維方式,全面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的設置,了解每一節課的內容、教學目標、重難點,注重前后聯系以及年級、學段之間的聯系。這樣備課才有針對性。
二、善于拓展教材(挖掘與充實)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尤其是數學教學中的境情創設,情境圖的利用。我國幅源遼闊,民族眾多,很難找出一個通用于各地的情境來,所以善教者要會變通,不能教死書,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有位教師在教北師版三年級下冊“體育中的數學”時就沒有依照教材上的情境,他在認真研究教材深入領會編者的意圖后,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重新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對排列隊形的探索,發現隊形隊列與數學的關系,學會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他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先讓1個學生到前面來,并提問“一個同學排隊怎樣排?”學生都笑了。老師問為什么笑,學生說一個人排什么隊,怎樣站都行。老師說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來表示嗎?學生有的說用1=1+0,有的說用1=1-0,有的說用1=1×1。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最后一致認為用1=1×1表示合適。
接著老師又增加1人、2人排隊怎樣排,怎樣用數學算式來表示,3人、4人、5人、6人、7人呢?分別組織學生討論,1人用1=1×1,2人用2=2×1,3人用3=3×1,4人用4=4×1、4=2×2,5人用5=5×1,6人用6=6×1、6=2×3,7人用7=7×1;邊討論,老師邊把學生抽象出來的算式寫在黑板上,組織學生討論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小結,能寫成幾個算式的數就能站幾種隊形。例如,有5人就只能寫成5=5×1這一種算式,所以5人只能站一種隊形;4=4×1,4=2×2,能寫成2個算式,所以4人就能站成兩個隊形。接著讓學生嘗試用他們發現的規律,寫出從8到16人的數學算式來,并用畫圖的方式來驗證能站幾種隊形。
當學生明白了隊形的種類與人數能寫成算式之間存在的關系后,老師又進一步深入引導,讓學生找一找從1~16這16個數字中,能站成正方形的隊是哪些數,學生動手操作發現是4、9、16,4=2×2,9=3×3,16=4×4,因為這3個數都能寫成兩個相同的數相乘。
到這里,不難看出這位教師是一位非常有心的教師,他不僅把握了教材的本身內涵,又進一步豐富了教材,把隊形抽象出算式來表示,用活了教材。
三、善于調整教材
篇4
[關鍵詞]預設與生成;貼近學情;隨學而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8-0045-01
關于教學預設與生成關系的話題,今天再度提出來,旨在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科學地把握課堂的去向,如何更好地貼近教學預設,如何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力四射。
【案例一】師:這里有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你能把它們拼成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大三角形。
師:對于拼成的長方形,你發現了什么?
生1:它是由2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一半,能夠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從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中能得到這個結論嗎?
生2:可以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大家都很聰明,現在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了嗎?
【案例二】師:我們已經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面積的計算方法,你還想計算誰的面積呢?
生:梯形,圓形,三角形……
師:很好!今天我們就先研究三角形的面積。你打算怎樣研究呢?
生1:把長方形沿對角線剪開,得到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的一半,長方形的長是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是三角形的高,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生2:我們是把2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在一起,發現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那么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思考】
1.預設應貼近學情
教學預設是什么?是劇本,是腳本,是師生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從上述兩個案例中不難發現,這兩份“劇本”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推進“劇情”發展的過程中呈現的態勢也大相徑庭。
案例一中,教師給定學具,讓學生在既定的框架中操作,這樣的實踐只能算是經過,而不是經歷,更談不上學生感知的積累和視野的拓展,學生很難獲得深刻的感悟。案例二則給予學生很多的機會,學生既可以在剪紙中,也可在折紙中、拼圖中獲得知識。不一樣的實踐,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這種學習情境中,學生的感知必定豐富。
從學情入手,從引導學生反思處著力,教學A設就會為有效學習助力,成為快樂學習的基本保障。
2.預設應關注探究
精心設計是教好數學的基本保證,精簡設計是教學智慧的體現。因此,教學預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解讀一個個數學現象中發現知識的真諦。
在案例二中,教師的放手體現了教學的智慧,教學預設不再是教學的緊箍咒,它加速了學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學生探索熱情的再現。這種靈活多變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掌控,讓數學教學流淌著智慧的靈光,更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案例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學生能夠動手實踐了,在活動中也有發現了,但教師提供的實踐素材是固定的,是單一的,這樣一來,學生的選擇是有限的,思維的空間也是狹窄的,學生被動執行操作指令的痕跡是明顯的。這樣的學習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3.生成應充滿靈氣
學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因此,教學應在預設的架構上進行適度、適宜、靈活的刪減,使之更加符合課堂教學,貼近教學走向,讓課堂充滿和諧與靈動。
如案例二的后續還出現了這樣的對話“我有一個新發現,把三角形的頂角部分剪下來后可得到梯形,再沿梯形的中位線剪開,也能拼成平行四邊形!”“不對!你剪下的那部分放哪了呢?”……學生有直覺思維,它是一種靈感,也是一種創新。因此,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讓爭辯使學生的感知越加清晰,讓交流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
學會傾聽是教師的本能,如果教師只盯住教案的走向,那么學生精彩的爭辯我們永遠也看不到,也許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也會湮滅。把學生看成人,一個鮮活的人,不僅是教學的本質體現,更是教學機智的再現。
篇5
[關鍵詞] 教學民主 教師角色 數學學習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學觀念滯后的問題,一直沒有很好解決,教學上的三大頑癥,即思想上的專制、形式上的封閉和方法上的灌輸,仍如幽靈一般在一定程度上統治著我們的思想,左右著我們的教學法行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活動中,我們更要解放思想,倡導教學民主,從根本上重構教師的角色體系。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改變自己的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開放的組織者、開明的引導者、平等的合作者。換句話說,教師要依據學生“學”和課堂組織教學活動的需要,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并在整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合作、交流,并給予恰當的點撥。
一、自主參與,做開放的組織者
教師做開放的組織者,就是依據學生“學”的需要,以及課堂教學的互動生成,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性的保持,去組織學生發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
1. 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即將學習的內容,多考慮學生對學習這個內容會有哪些想法。教學中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吸引學生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
例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這一內容,從學生“學”的角度加以考慮,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為什么要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根據這些問題,教學時可以創設情境,,出示一張長方形賀年卡片和長度不同的三條彩帶:(1)猜一猜:如果給賀年卡片鑲花邊,選擇哪一條比較合適?(2)想一想:要準確選擇、確定彩帶的長度,就要探索哪些數學問題?收集哪些數據?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了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數學問題,學生就會熱情洋溢,積極投入到學習之中。
2. 從互動生成的角度優化教學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創新的。教師作為開放的組織者,不能滿足于一步不落地執行教案,應確立課堂中課程開發意識,把執行教案看作課程實施的一個起點,用心收集、捕捉和篩選學習活動中學生反映出來的、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生動情境和鮮活的課程資源,據此來調整教學行為,從而使課程實施由執行教案走向師生互動生成,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從互動生成的角度來優化教學,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教學活動,使教師的教適合于學生的學,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互動。
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出示1/2與1/4比較大小。教師為每位學生準備了一個正方形,要求學生通過折一折來進行比較。匯報時,學生有不少爭議,認為只通過折正方形比較還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教師當機立斷,依據學生思路,改變原教學設計,讓學生盡興探索、匯報,結果出乎意料地出現了許多比較方法:(1)通過畫2個相等的圓,涂出1/2和1/4進行比較;(2)通過畫線段圖表示1/2和1/4進行比較;(3)通過舉例說明:1個月餅,2個平均分與4個人平均分,按每人得到的多少進行比較。學生在交流、爭辯中,形成共識,完善了對分數大小比較的理解。
二、啟迪點撥,做開明的引導者
教師做開明的引導者,就是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使引導成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時,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們去辨明方向,使引導成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畏縮時,不是牽著走,而是鼓勵前進。
1. 啟發學生自己感悟
由于受知識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小學生看問題總是只看到表面現象。同樣,學習數學時,學生容易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本質的東西。為此,教師作為開明的引導者,要想方設法給學生以啟發,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引導他們自己去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直接去糾正錯誤,告訴學生結果。
例如,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當發現213,606,7839等能被3整除時,一位學生興奮地說:“個位上是3的倍數的數都能被3整除。”不等學生思考,教師舉了一個反例:“難道713能被3整除嗎?”雖然,學生的偏面認識被一下子糾正了,但是,提出結論的學生像泄了氣的皮球,整節課再也沒有發過言。其他學生也沒有經歷自己感悟的過程,顯然教師操之過急。另一位教師這樣引導的:“這位同學做出了大膽的猜測,真了不起!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請想辦法加以驗證。”教師巧妙地把“繡球”拋給了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通過舉例,進行合作、交流,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進程中,感悟、體驗,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 鼓勵學生勇于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測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但是,有時學生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當幾次努力沒有得到正確結果時,探索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畏縮不前的情緒。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開明的引導,鼓勵學生不怕困難,勇于前進,激發學習的信心。
例如,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設計了如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一個圓的一部分被正方形遮擋了(如上圖),已知正方形面積為3平方米,求整個圓的面積。” 學生受求圓面積要知道圓半徑的思維定勢的影響,百思不得其解,有的干脆想放棄。這時,教師及時進行鼓勵性引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并設計了如下的階梯:(1)猜一猜,整個圓的面積大約有幾個正方形那么大?(2)這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和圓的面積計算有什么內在聯系?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終于解決了問題,學生品嘗了成功的喜悅。
三、倡導民主,做平等的合作者
教師做平等的合作者,就是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在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鼓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教師與學生分享理解,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1. 平等參與合作
就建構主義的理論而言,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創設的氛圍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師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力求體現民主性、平等性,創設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以平等的一員出現,參與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活動,給學生“潤物細無聲”式的指導、激勵和幫助,而不是什么都是教師做主,教師說了算。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課時,課前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一個紙盒,在每個盒里放有4個乒乓球,球的顏色有黃和白兩種,但不同的盒子里各種顏色球的個數不等,連教師也不知道每個盒子里放的是什么球。上課時,讓學生各自從盒子里摸出球來,并將每人每次摸到球的顏色記錄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有一小組人數不夠,就主動參與這個小組的活動。在這里,教師完全以平等的身份出現。由于教師的平等合作,學生認為得到的“可能性”不是教師事先安排的,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切的理解。
2. 敢于承認自己的未知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由于媒體的多樣、發達,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豐富的知識,某些知識可能比教師知道得早,知道得多。而事實上,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比學生知道得多。所以,在教學實踐中,一旦教師被學生問倒,或者碰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作為平等的合作者,教師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而決不掩飾,要公開向學生表示“我也不知道,咱們課后一起去研究好嗎?”這樣一來,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師不是先知先覺的,他們和教師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愿意積極地和教師一起探索,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篇6
【關鍵詞】負遷移 概念教學 深刻
數學是一門知識延續性很強的學科,原有的學習對后繼的學習既有正遷移,也有負遷移。在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方法是促進正遷移的形成,防止負遷移的發生。其實,教師若能積極有效地利用“負遷移”所產生的錯誤資源,有時反而能讓概念教學更深刻。
一、更新理念,直面學生的負遷移
新課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是時代教學的要求,不但要重視學生的正遷移,更要直面“負遷移”。在教學中,教師對負遷移若能運用得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學中,學生受生活經驗的負遷移,一般認為高都是從上往下垂直于水平底線。針對這一負遷移,我通過旋轉三角形,讓學生感知高不僅使他們有從上往下垂直于水平底線的,而且還有其他各種方向的。接著用幾何畫板拉動三角形,演示從“內高”到“外高”的過程(如圖1),從而豐富了學生對高的認知表象,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他們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定義。
二、了解學情,收集負遷移素材
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是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真正了解學情,才能很好地利用學生的“負遷移”。因此,教師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收集負遷移素材,以準確把脈學情。
1.通過前測收集。
在設計教案前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生長點,明確學生“現在已走到哪里”――即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而前測是準確地解讀學生的一種有效途徑,尤其是有助于了解學生的“負遷移”因素,避免教師“想當然”,使教學更加凸顯“以學定教”。
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一課時,我通過前測發現學生真正的學情是:很多學生都將數學意義上圓的定義與生活中的圓形相混淆。在前測中我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圓形和指出心目中的圓指的是什么。從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大部分是鐘面、硬幣等圓形實物,而這些實物學生感知到的更多的是圓面。因此受生活認知的負遷移,79.8%的學生指出的是圓面積。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的這一負遷移,觸及圓的概念本質――在平面內,到頂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2.收集錯例。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汲取知識比從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作為教師,我們要寬容錯誤,收集錯例,真正了解學生的負遷移,將此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加以運用,使概念教學更科學有效。
例如:下圖的長方形分成兩個部分,想一想,哪個部分的周長長?
較多的學生都認為A的周長長。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周長概念掌握得不理想,沒有從邊的長短去分析,而是從面的大小去分析;二是面積對周長產生了負遷移。對此,我從學生的上述錯誤入手設計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周長的概念及精準地認知面積與周長的關系。
三、加強策略指導,讓概念教學更深刻
1.對比分析,凸顯概念本質。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負遷移現象在某種程度上還與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似性有關,這是造成負遷移的外在原因。在教學中對學生容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更能加深學生的思維體驗。
例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中,已有的長度和面積知識對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產生了負遷移,很多學生局限于關注某個長度或某個面的大小,較難關注到體積是“立體的、整體的”。因此,我在教學時先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空的抽屜和放了書包的抽屜,來初步感知空間的存在,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說明“誰占了誰的空間”,從而使學生理解體積概念中的“所占空間”“空間大小”等抽象詞。接著,我創設了“比一比A、B兩個長方體(體積不同)哪個體積大”的環節。這時學生會受已有知識負遷移的影響出現很多錯誤,如有比較棱長的、比較一個面的面積的等錯誤。這時我引導學生緊緊圍繞課堂中生成的錯誤,創設了猜一猜A、B兩個長方體哪個體積大的環節。(1)先出示一條長:A:20分米,B:12分米,哪個體積大?(2)接著出示寬都是10分米,猜哪個體積大?(3)最后出示高:A:1分米,B:20分米。通過長度、面積、體積三者之間的對比讓學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凸顯了體積概念的本質,同時滲透了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有關,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厘清形式與實質,觸摸概念本質。
學生在學習某一個數學知識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對一些問題已形成了某些自己的觀念。但學生存在的這些觀點往往帶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的甚至和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相矛盾。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獲得的感性經驗來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并積極引導學生嚴格區分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的異同,實現從生活經驗向數學概念的轉化。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中,由于學生受生活中常見的堤壩、梯子、手提包等實物直觀圖的負遷移,他們常常認為梯形就是類似于 ,而沒有真正從梯形的本質概念上去認識梯形。因此,我采用了幾何畫板動態演示的辦法,通過旋轉梯形(如圖2)、拉動梯形(如圖3)等來讓學生觀察感知:不管梯形位置、形狀大小如何變動,它“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本質屬性沒有變,所以還是梯形。以上教學中,學生生活經驗的負遷移引發了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經歷生活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再借助于變式和類比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區分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3.著眼整體,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本身有自己嚴密的邏輯體系。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概念的確定性。但是,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階段進行的。因此,數學概念的系統性和發展性與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成了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對矛盾,由此會產生一些負遷移。
例如,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在小學是分階段的,先認識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還是將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分成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來認識,學生較難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包含關系理解到位。這是分階段教學中沒有系統思考而產生的負遷移。因此,在執教《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用動態演示來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進行了梳理。我根據“只要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出示兩組平行線,問:“當一組平行線旋轉和另一組平行線交叉,中間形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圖形?”然后我演示圖4,讓學生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在這個過程中,中間形成的始終是平行四邊形,你發現了哪一種情況比較特殊?特殊在哪里?
篇7
形式主義型:很多教學課件都只不過是將書本內容搬到電腦屏幕上,原本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變成了簡單的“課本搬家”或者“電子教案”。整節課教師只需動動鼠標,身子都不離電腦,原來的講解變成了計算機的播放。這雖然增強了演示的效果,也節省了教師的體力,但是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遠了,更沒有借助信息技術來突出教學重點和解決教學難點,這種淺層次的應用信息技術很難體現學科整合的優越性。
喧賓奪主型:有些教師盲目地關注技術,使信息技術喧賓奪主,課程成了技術和資源的展示,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只是對信息技術感興趣或對某個動畫,某段音樂感興趣。如某老師上《認識乘法》。在音樂聲中多媒體顯示:一塊綠茵茵的草地中間有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橋,草地上零星地分散著幾棵大樹,還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老師讓學生回答在圖上看到了哪些信息?學生們有的說看到小河,有的說看到小橋,也有的說看到四棵大樹,就是沒有人說看到躲在小樹下吃草的小白兔。這樣的興趣是偏離方向的、短暫的、不穩定的,這種教學目標出現偏移的技術活動,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幾乎沒有多大作用。
棄之不用型:基于對濫用信息技術的反感,也有不少老師用好信息技術確實有困難,在一些老師的課堂上,很難覓到精彩的PPT教程。好多老師倒退到了一段粉筆、一塊小黑板、一本書的年代,多媒體幾乎棄之不用。如某老師上《統計》公開課,老師先與同學們一起在小黑板上完成了兩個獨立的跳繩和踢鍵子的統計表,然后又在第三塊小黑板上填寫復式統計表,完了,又與同學們在第四塊小黑板上制作了二個獨立的統計圖,最后,還要在第五塊小黑板上合成一個復式的統計圖。要當堂做如此多的表和圖都不用課件,其效率可想而知。如果能用多媒體來上課,估計課堂時間會節約很多,而且可以增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時間,而不會光看不練。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得很快,為數學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技術、方法和工具的保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創設了物質條件。學生可以通過現代化媒介獲取信息、幫助思考、促進學習,作為可操作性的探索工具,能幫助學生從一些繁瑣、枯燥和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因此,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巧妙地結合教學內容并依據知識特點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各項功能,才能真正使信息技術起到輔助、增效的作用,達到兩者深度整合的目的。
一、利用多種媒體創設教學情景,感悟生活數學。
受到時間、空間限制的數學知識,往往無法在課堂上直接體驗,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創設各種情景,可以使學習變得更為形象、簡便和高效,學生的學習有如身臨其境般真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如有老師在教學《利息》時,采用呈現現場的方式進行體驗。把到銀行存款、取款的過程拍攝了下來:從選擇儲蓄的種類到填寫存單,再到根據存款到期取款時各種利率、個人所得稅的計算等各個環節都一一呈現。再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后,可以利用計算機創設“虛擬商店”讓學生當售貨員與消費者,進行仿真練習。這些實踐模擬過程,不僅使相關知識得以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利用課件制作展現知識形成過程,突破重點難點。
當數學概念抽象而學生難于把握時,用傳統的教學媒體及教學方法較難表現或難表達清晰,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進行演示,變抽象為具象,變靜態為動態,充分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文字處理內容真實可感,縮短學生理解上的距離,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如《圓的認識》這一課,老師通過借助電腦來演示介紹割圓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隨著割的邊數越來越多,正多邊形越來越圓,它的周長也越來越接近圓的周長!再如《圓柱的體積》,有的老師設計了課件,利用動畫模擬功能,把圓柱體進行八、十六等份的切割,自動拼成長方體,通過切割前后面積和高是否發生變化的直觀比較,最終推導出圓柱體的計算公式。
三、利用網絡資源尋求幫助合作,拓寬學習方式。
碰到一些有現實意義的、拓展性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當學生需要協作解決問題或尋求協作時,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范圍更廣和質量更高的協作學習,來共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學習隱含于數學問題背后的數學知識;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發展自主學習、探究合作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如有老師組織的《年月日》學習,收集了大量的和大小月、平年、閏年有關的文字、圖片、錄像等資料,制作成了小型年月日資源網站。在網站中設計了討論、共享白板、聊天室、記事本等多種交互方式來支持學生的交流與協作,同時根據學習主題的知識體系,設計了內容簡介和學習要求,并提供了與年月日相關的資源網站的鏈接,讓學生在計算機課堂里自主地通過網絡平臺查問資料,尋求幫助,協作學習。再如可以建立師生QQ群等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實現老師無處不在的強大功能。
四、利用電腦智能優化練習,訓練思維深度。
篇8
首先,要打破“線形序列”,給教學設計注入懸念和張力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旅程。”一直以來,我們教師往往把教學過程預先設計得非常周密,形成一種線形序列,然后在課堂上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完了所有預定的步驟,這節課就算圓滿完成任務。看似有條不紊,其實一切都在教師掌握之中,不允許偏離教師這個“軸心”,不允許有任何發散,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
如在教《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簡單復習面積的概念后,給學生提供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幾個不同的長方形,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什么關系。這時,居然有很多學生小聲地說:“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重要量出長和寬就能算出來。”“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此時,該怎么辦呢?如果我按原來設計的教案教學,而學生都已經知道了結果,沒意思了。于是我隨機應變,及時改變預設的程序,創造性的組織教學:讓學生當一回老師,利用手中的學具來證明你們剛才說的這個規律。這樣的教學就具有張力。
其次,要構筑對話平臺,讓情趣和智慧在課堂上閃光
肖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都得到兩種思想。”數學課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教材,與同學、與老師交流對話的情景,讓情趣和智慧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閃光。
如在教《9的乘法口訣》這一課時,當學生根據“下一個算式的積總比上一算式多9”的規律編出“9的乘法口訣”后,學生甲說:“根據這個規律,我還可以擴充9的乘法口訣,往上擴充是9×0=0,往下擴充是9×10=90,9×11=99……”正當我和同學們都感到意外,在夸獎這位同學聰明時,學生乙站起來質疑:“既然下一個算式的積總比下一個算式的積多9 ,那么9×0=0有沒有算上一個算式,積0又比誰多9呢?”“0比誰多9”這個問題涉及到負數。我想一語帶過:“比0少9的數我們還沒學過……”沒等我說完,見多識廣的學生丙說:“我知道,是負數,是‘-9’”。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課堂動態生成的真實寫照。學生敏捷的思路,獨特的見解激活了全班同學的創新思維,使大家的思維亮點聚集在一起發揮,智慧匯攏到一處碰撞,從而推動數學課堂走向豐富、鮮活與深刻。
再次、發掘“矛盾”價值,讓課堂沖突成為新的生長點
在課堂上,教師預設的設計不可能在教學中一帆風順的進行,往往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對于矛盾,我認為教師不但要珍視矛盾,順應學生的學情,“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把暴露的教學矛盾視作最可寶貴的教學機遇,在“山窮水盡”處共同探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而且要善于在教學中制造矛盾,允許課堂“險象環生”,允許學生“百家爭鳴”,要善于把學生中的不同見解,適時引發為中心明確的目的沖突,力求在探討、考慮、權衡的過程中,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
篇9
關鍵詞:預設;生成;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4-067-1
一、精心預設,理智生成
1.預設目標有彈性。
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差異,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制定彈性的教學目標。如:在教學《年月日》時,除了讓學生認識“年月日”、掌握大小月、平年閏年的判斷等目標外,我們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一些天文常識,讓學生深層次地學好有關知識,而在這堂課中生成出來的好多問題,都能從有關的天文知識中獲取答案。
2.設計問題要合理。
教師設計問題時當考慮最后是否能達到學生發展的可能。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時,在學生知道運用“列表法”可以幫助解決相關問題的基礎上,對表格線的省略,表達各種數量與問題,為節約時間,同樣也能解決問題時,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我們偷懶一點,這里的表格不畫,行嗎?”這時,學生回答:“不行!”因為在學生的習慣思維中,“偷懶”是不正確的行為。教師本意是為課堂增添一些亮色與幽默,但事與愿違,這就是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全面而造成的。不妨改為“我們如果省略表格線,行嗎?”學生通過思考,肯定認為“行”。不同的預設,可導致不同的生成,由次可見,課前精心合理的安排預設,很有必要,將影響一節課的順利進行。
3.課前設計要精心。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課堂因為有了生成,才擁有了充滿生命的氣息,才擁有了動人心魄的感動,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課前的精心預設,生成必然變成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說,預設也是一種生成,一種“意料生成”。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發現和疑問:“為什么會有內外圈?量角器為什么是半圓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為什么只出現一次?”……在這些問題中筆者重點選擇了最后一個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導學生發現半圈的度數是180°,順勢解答了第二個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去發現1°,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讀出各種角的度數,在讀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爭議來學習內圈和外圈,確定測量方法。最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測量,歸納方法。教學中有效地選擇了學生生成的問題,同時加以整合提煉,順水推舟。在不斷的生成中,使學生智慧的火花與師生的共同探究與交流中碰撞,從而用獨特、新穎的方法解決了本課量角的難點,而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不拘預設,動態生成
1.活用預設,靈活生成。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前的多維預設為教學活動的展開設計了多種“通道”,教學時,教師就應打破“線形序列”,隨機應變,及時選擇預設的程序,為教學方案的動態生成提供廣闊的空間。
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在讓學生簡單復習面積的概念后,給學生提供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幾個不同的長方形,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什么關系。這時,居然有很多學生小聲地說:“我知道的,長方形的面積只要量出長和寬就能算出來。”“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此時,該怎么辦呢?這時,教師靈活地在“對未知的探索”與“對猜想的驗證”這兩種預設中,選擇“對猜想的驗證”,并利用手中的這些學具來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成功地建構了知識意義,還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形成結論”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2.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由于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開放性,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對這些預設之外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充分發揮教育機智,突破原先教學預設的框框,捕捉臨時生成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及時放棄預設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創造生成新的教學方案,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比的意義》教學時,有個學生提問:“一場足球比賽2∶0是不是比?”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教師沒有直接回答而又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教師因勢利導,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通過辯論比賽,使學生明確足球比賽中的2∶0不是比。這節課,因學生的一個問題而放棄了原先預設的教案,創造生成一節成功的課,滿足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超越預設,強化生成
篇10
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人教版5篇,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1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共有學生57名,中等生約占60%,優生約占20%,反應遲鈍、學習不用功的學生約占20%,總體看經過上學期的管理,學生紀律普遍好些,上課基本能認真聽講,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積極動腦思考,發言不積極,作業不認真,有些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有錯不能主動改。
經過兩年半的數學學習,本班學生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經驗,他們已經能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思考問題,能熟練地運用一、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對表內乘法也比較熟練了,有了計算乘法和有余數的除法的經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和思考問題。在合作學習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本班學生由于年齡、農村家庭環境等差異,導致本班學生差異較大,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今后的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經歷充分發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培養質疑精神,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實驗教材的內容包括:位置與方向、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統計、年月日、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小數的初步認識、解決問題、數學廣角
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在空間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七個方向,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用正確的語方描述行走路線。
在數與計算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例如,用兩位數除多位數,每求一位商的步驟與用一位數除的步驟基本相同;又如,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學習小數乘法的必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本冊還引入了面積的認識和計算。這部份內容也是生活中應用性比較強的,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有關面積的知識和問題,這部份知識的學習,也可以擴大到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教材向學生介紹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習看這兩種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通過學平均數的含義和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實際應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個單元,專門教學生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并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與任務:
使學生:
1、在現實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進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和簡單的兩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口算: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會計算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式題;
能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借助計算器進行較復雜的運算,探索簡單的數學規律。
2.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能比較小數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
3.結合生活經驗,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4、結合生活經驗,能辨認從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導下,能發現錯誤并及時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實施措施:
1、先由學生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并試著獨立解決
2、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小數和面積的意義
3、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位置與方向
4、通過觀察、猜測、操作、討論交流,感知、感受四邊形變換的奇妙,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幫助與輔導
個體分析: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老師應善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把形象的動作思維和抽象的計算思維結合起來,把討論與交流結合起來,實現內化,從而真正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效率,在教學中我們應關注不同程度的學生,讓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課改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學生個體上的差異有的孩子表現得特別優秀,而有的孩子則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針對本班孩子的特點,有選擇的進行幫助與輔導。
輔導目標和措施:通過輔導讓后進生在基礎知識方面掌握比較牢固,成績有所提高,基礎好、智商高的學生更上一個新臺階,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措施:面批作業,及時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多與家長聯系;利用課余時間輔導
六、教學檢查與評價
評價是為學生服務,本著讓每一個孩子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為原則,我從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方式、方法多元化,優化數學課評價過程入手,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七、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2、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結合現實問題教學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加深學生對統計作用的認識,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4、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7、創設一個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點擊,學生的創新火花。
8、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拓展練習,課堂上準備一些不同層次的練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力.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2一.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二、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生逐步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但部分學生活潑好動,學習習慣較差,上課時注意力不易集中,課堂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較被動。還有一些學生作業時常要拖拉,學習上有較大的困難。大多學生學習習慣較好,上課思維活躍,敢于大膽發言。但有的學生有粗心的現象,還有幾位學生學習自覺性還不夠,需要加強平時督促,特別注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我我班繼續保持優勢,并在此基礎上使每個班級總體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了解24時計時法;能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認、讀、寫小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能認、讀、寫分數,會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2、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長度單位千米和毫米的含義,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3、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二)情感與態度
1、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從日常的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有主動探究學習的愿望。
2、學會與人合作,并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的數學活動的過程,了解同一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并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2、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能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3、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五、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自己的觀念,嘗試于實際教學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學,使自己在教學上能有所提高。
2、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的發展。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數學,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游戲、講故事、直觀表演、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多照顧學困生以及思維偏慢等的學生,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用多練,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激發學習興趣。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的幫助和引導,讓學生獲得成功感。
5、運用信息技術與數學有效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幾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又針對性地布置作業。
在教學中,結合課后練習的一些帶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7、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挖掘各種網上教學資源,用好各種教學媒體,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首先從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
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提問、善于傾聽、樂于表達的內在品質。
8、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六、培優輔差措施
(一)培優對于優秀生要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其寫作和寫字和朗讀。
(二)輔差
1、理解,尊重后進生,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
2、以真誠的愛生之情,去激起后進生感情的浪花。
開展“一幫一”活動,號召班上優秀生組成志愿者,每人幫助一個差生。
3、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力爭做到:①關心愛護后進生,激勵后進生“想學”的愿望;
②根據后進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后進生“愛學”;③在講新課時,我適當降低起點,分散難點,讓學生感到“能學”;④根據后進生的學習特點,改善后進生的學習方法,使后進生由“能學”變為“會學” ;⑤及時檢查反饋、輔導和矯正,進一步使后進生提高學習成績。
4、對學生進行分類輔導。
基礎不同的輔導的內容也根據其實際進行,如王燦港,我計劃每天教他一個字,循序漸進,慢慢提高。
5、借助學生家庭的力量及時地給學生提供輔導和矯正。
6、建立檔案,積累轉化經驗。
七、課題研究根據學校的課題研究,我班決定開展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研究。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3新學期開始了,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制定本學期數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51名學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但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一部分學生上課紀律松懈,喜歡隨意講話,作業不肯及時完成,喜歡拖拉作業。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面積,年、月、日,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并通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
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奮斗目標
教學重點和難點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位置與方向和面積兩個單元,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
奮斗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從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積極地參加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對與數學有關的身邊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感興趣,有學好數學的愿望。
4、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能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
初步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培養學好數學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1)課上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多留心觀察他們,提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他們回答。
(2)課堂練習中,督促他們認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膽問。
(3)采取“一幫一、一對紅”的措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2、尖子生的培養
(1)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留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2)發展他們的智力因素,開發非智力因素,多舉辦課外活動。
(3)開展爭做小老師活動,每周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
八、課時安排
(一)位置與方向(5課時)
(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13課時)
1、口算除法3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9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
(三)統計(4課時)
1、簡單的數據分析2課時左右
2、平均數2課時左右
(四)年、月、日(5課時)
制作年歷1課時
(五)兩位數乘兩位數(8課時)
1、口算乘法3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4課時左右整理和復習1課時
(六)面積(7課時)
(七)小數的初步認識(5課時)
(八)解決問題(4課時)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4一、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教材內容安排如下表: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計算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與,使他們養成認真審題、書寫整潔、仔細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2、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完善學生對計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使學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豎式計算的方法。
四、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引導學生利用以有經驗進行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計算方法。
2、在學習中,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親自感悟和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重視口算和估算能力的發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視對兩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的回顧和整理,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8課時。
1、口算乘法。
1課時
2、乘法估算1課時
3、口算與估算1課時
4、筆算乘法(不進位)1課時
5、筆算乘法(不進位)練習課1課時
6、筆算乘法(進位)1課時
7、筆算乘法(進位)練習課1課時
8、整理和復習。
1課時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5一、基本情況
本班學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們通過兩年多的學習,更加明確學習目的,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熱愛勞動,拾金不昧。就上期期末檢測,班平數學成績優秀,如唐戩、何小雨、劉佳等,十名同學語數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數同學年齡偏小,反映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學習和怎么去學課堂紀律較差,想說就說,甚至個別同學上課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業,如張艷瓊等連乘法口訣都不熟,相當大部份同學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根本無法正確管教,從而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結合當前的教改動態,擇其良好的教學方法,耐心指教學生,力爭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建設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七個單元,在編排上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向學生提供了有價值的數學學習內容。
2、倡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
3、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構建新的知識。
4、創設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環境。
5、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
6、提示學習活動的線索和學習方式。
7、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8、設計富有特色的實踐活動。
9、有計劃地介紹數學活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其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相應的計算。
2、初步認識小數,會正確讀寫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能正確地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法計算。
3、正確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意義,會進行面積單位的簡單換算。
4、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會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5、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學習整理數據的方法,進一步學習填寫統計表和制作單式條形統計圖。
(二)數學思考:
1、經歷初步認識小數,進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和整數乘除法計算的過程,發展數感。
2、在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在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
4、在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時,進一步學習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發展思維能力。
(三)解決問題:
1、在各類口算、筆算、估算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
2、能運用本冊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對自己的學習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簡單評價。
(四)情感與態度:
1、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本冊數學知識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2、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3、經歷探索數學問題,發現并總結一些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在學習中培養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
5、在學習中培養計算仔細,書寫工整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在教學中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況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注意應用情景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環境保護的有機滲透,從而使學生的情感、態度、智力、品質價值觀等方面發揮積極影響。
3、重視情境創設,激發認知需求。
4、教學內容設計以活動為主線,倡導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5、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做到明顯、具體、生動有趣,使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6、經常了解學生和分析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現實情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7、教師應以身作則,堅持做好六認真工作,充分運用好實物、圖片、直觀教具,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靈活運用優良的教學方法,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對哪些不明確學習目的,應多花精力和時間,耐心指教,使他們不斷轉化。
8、努力做好與家長聯系工作,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了解和解決本班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查,教導學生發揚成績,克服缺點,爭當優秀學生。
10、認真鉆研教材,大綱和課標,結合教學實際備好教案。
11、練習過程不能單調,注意練習的形式多樣話,要進行大量的變式練習。
12、對接受能力好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動腦筋完成思考題或一題多解。
13、對接受能力稍差的學生要進行耐心的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還可以進行一幫一的活動,對學生的雙基進行落實。
五、課時安排:
一、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16課時
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15課時
三、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15課時
四、統計……………………………………6課時
五、小數的初步認識………………………6課時
六、軸對稱…………………………………5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