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方式探討

時間:2022-09-20 03:26:32

導語:社區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方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方式探討

1相關研究回顧

1.1幾個核心問題的研究頻度對比分析

截止2012年10月29日,通過中國知網對期刊、碩博論文、會議、報紙、外文文獻、年鑒、百科、統計年鑒、詞典、專利、標準進行檢索,以“題名”為檢索項,對社區體育與留守兒童幾個相關問題的文獻進行檢索,結果見表1。檢索詞在題名中出現的頻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被社會各界的研究與關注頻度,從而反映出其問題的時代性與迫切性。由以上檢索結果可以得出,社會對留守兒童與社區體育的關注頻度都很高。相比之下,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度較高,社區體育次之。其中,從檢索到的文獻總量上看,留守兒童相關文獻中,留守兒童體育相關文獻占2.1%左右,留守兒童心理文獻占5.5%;在社區體育相關文獻中,農村社區體育相關文獻占6.1%,城市社區體育相關文獻占17.2%。可見,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度高于對留守兒童體育問題的關注度,留守兒童體育問題的在留守兒童研究中處于弱勢;對城市社區體育的關注度高于對農村社區體育的關注度,農村社區體育研究在社區體育研究中處于弱勢。另一方面,在留守兒童體育相關的128條文獻中有28篇碩博士論文,占21.8%,高于留守兒童問題相關文獻中碩博論文5.1%的比例;在農村社區體育234條相關文獻中,碩博論文24條,占10.3%,高于社區體育總文獻中碩博論文5%的總體比例,說明留守兒童體育及農村社區體育相關研究雖總體不多,卻有了一定深度,這些細分領域的研究不乏慧眼。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與社區體育問題雖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對社區體育與留守兒童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以致于檢索不到相關文獻。

1.2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當前研究基礎

1.2.1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基礎留守兒童統計學研究方面,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約4000多萬人。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占當地兒童總數的18%-22%。蓋正(2011)在《體育干預對留守兒童社會適應危機的實驗研究》中對山東省濱州市的濱城區、陽信縣、惠民縣、沾化縣、博興縣、無棣縣、鄒平縣六縣一區的十一所初級中學(12-15歲)568名學生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研究得出:父母雙親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占總數的48.2%;生活上,有42.8%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單親住一起,47.1%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外祖父母住一起,與其他親戚居住或自己居住的較少。留守兒童體育方面,陳紹艷等(2011)的《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為例》,李華祿(2012)的《農村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以貴州省仁懷市為例》,高建磊(2009)的《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體育鍛煉特征的調查研究———以廣東西部欠發達地區為例》等立足于地方調查,對留守兒童的體育與健康問題進行研究,發現以下問題:(1)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對其體育認識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體育環境;(2)農村留守兒童可用的體育場地器材不足,體育活動內容貧乏,離陽光體育的要求甚遠;(3)留守兒童有一定的體育興趣,但尚未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相關機構缺少專門的引導;(4)留守兒童體育活動缺少必要的家庭經濟支持,體育消費較少。(5)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對老齡監護人的“逆向監護”,加重了其心理負擔與時間負擔。留守兒童心理方面,曾瑾(2004)的《四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況及干預研究》對四川眉山東坡區白馬鎮和南充嘉陵區大通鎮的839個留守兒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總焦慮傾向檢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兒童,除自責傾向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干預研究得出,運用以學校為中心,社區為輔助的參與性干預活動是十分有效的,干預后,留守兒童的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總焦慮傾向各分量表檢出率均下降,除自責傾向外,下降比率都具有統計學意義。留守兒童心理的體育干預方面,蓋正對體育干預作出界定:指有目的地運用體育的某些方法和活動對留守兒童在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心理控制感、心理能量方面上出現的不良行為和表現進行影響,促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和習慣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一種手段。并進一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低于非留守兒童,通過體育干預能有效提高留守兒童的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心理控制感和心理能量。龔風華(2010)的《南通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特征和體育鍛煉干預作用研究》對啟東市志良鎮二效初級中學八年級和九年級3個行政班級共計99名留守兒童心理進行體育干預實驗得出,體育鍛煉干預對男、女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個因子及總水平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張娟(2011)的《身體鍛煉干預對民辦學校留守兒童體質及體育興趣培養研究》研究發現,身體鍛煉干預前后,實驗班留守組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進一步分析得出,體育興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的身體鍛煉干預反而會降低學生的興趣。

1.2.2農村社區體育研究基礎基礎理論研究中,鐘霖等(2008)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發展探析》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角論述了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的概念、特點、建設的目標及其實施步驟。馬新民等(2007)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下構建和諧農村社區體育的思考》論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下構建和諧農村社區體育的意義,提出了構建和諧農村社區體育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基本原則、基本模式以及和諧社區體育的保障措施。現狀研究中,牛永剛(2008)的《農村社區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張龍(2009)的《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等立足整體,從宏觀與基礎理論及宏觀方面對農村社區體育現狀進行了研究;張清江等(2006)的《蘇北農村社區體育多元化發展模式的探討》、彭永群等(2009)的《長株潭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研究》等立足區域調查,使農村社區體育研究進入中觀與微觀世界。從研究結果看,目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存在問題多于成就,問題可總結以下幾點:(1)農民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落后,體育積極性不高;(2)農村傳統體育出現危機;(3)農民的體育消費水平低;(4)農村社區體育的組織管理體制不健全;(5)體育場地設施比較匱乏。針對農村社區體育的問題,學者們提出了一些對策,如張龍提出:強化政府對農村社區體育的公共服務職能;多方籌資,改善農村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發揮學校體育在農村社區體育中的作用;對農民進行體育宣傳與教育;加強立法,完善農村社區體育的評估與管理體制。

2公共治理視域里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前景分析

2.1可行性

2.1.1以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依據以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依據可以從三方面論述:首先是生理方面,生理是心理的基礎,人腦的單位質量的耗氧量遠大于身體的其它部位,對于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青少年學生,充足的氧氣供應對腦的正常發育及智力活動十分重要。體育鍛煉能改變人體腦部的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為人的心理活動提供良好的生理保障。體育運動能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量(腎上腺素分泌量與抑郁有關),使人產生“高峰體驗”,具有消除焦慮與抑郁的作用。另外,根據腦部的功能定位理論,運動中樞與智力活動中樞在興奮與抑制上存在交互作用,當運動中樞興奮時智力活動中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而得以休息。其次是心理方面,現代社會心理學有一種理論認為,人與一切動物一樣,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攻擊性,是保護自我存在的必要條件。行為學家認為,如果得不到發泄,人的攻擊性壓力會積累下來,爆發出人們難以預料的惡性事件。體育被人們稱為是一種“儀式化的戰爭”,是一種理性且負責任的替泄途徑。因此,體育在釋放人們生活壓力,緩沖心理負擔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體育中的“競爭、失敗、成功”的個人感受,有助于使個體的身體認知和自我概念提高,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和更為強烈的個人控制感。另一方面,體育不同于簡單的運動,體育是由生命本能的運動沖動演變而來的運動藝術,源于本能又高于本能。通過體育運動,人獲得來自身體內外的刺激以保持身體內外的聯系與平衡,且能體驗其中超本能的賦予意義。因此,體育的藝術形式對人的吸引力是無限的,以積極的體育興趣占領人們的心理,能避免不良因素對人們心理的侵襲。再次,從社會學的角度,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體育的需求已不分身份或地位,體育已不僅是一種教育,更是一種社會普世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社會權利,體育對于人的價值始終是終極的而不是附加的,它更彰顯著一種對個體終極意義的人文關懷。“體育社會”中的“場效應”通過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愛,從而增加個體的社會資本總量,使個人能更多地從社會獲得心理能量。農村留守兒童因隔代看護或單親看護,缺少來自家庭最基本的溝通與關愛,造成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孤寂感與封閉感。體育是以生理為基礎、心理為中介、以社會為延伸,以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的一種社會性活動,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是綜合的和全面的。從目前的研究看,體育干預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影響是積極的。蓋正研究得出,田徑、球類及拓展訓練對留守兒童的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心理控制感、心理能量方面的社會適應性均有顯著改善。

2.1.2從公共治理視域看,農村社區體育可以作為治理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公共治理提倡動員包括治理客體在內的一切力量,開拓多樣化途徑與手段聯合治理社會公共事務,以實現社會“善治”。從公共治理的視域看,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區成員之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國家與政府的責任所在,更是事關農村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社區居民有權利成為其治理主體。鑒于體育對人心理的特殊功能,以農村居民為參與主體的農村社區體育可以作為一種社會治理途徑,以彌補傳統模式上治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時政府與市場的“失靈”,實現政府、市場與社會(社區)的三邊互動互利。

2.1.3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優勢農村社區體育在治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方面有著“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優勢。首先,農村社區體育正在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共十八大政府工作報告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在多項工作中把“三農”放在了首位。其中第4條“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第6條“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提出,“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第7條,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許多章節直接對農村體育工作作出了部署。如第7章第3節“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提到,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第16章第4節“全面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中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升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體育健身意識和健康水平。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國家體總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公開征求意見稿)》提出“形成遍布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60%以上的農村鄉鎮建有體育組織和50%的農村社區建有體育健身站(點)”。可見,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未來一段時期,農村社區體育將迎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機,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合乎“天時”。其次,從地緣關系上說,農村社區是指縣(含縣級市區)以下的行政區劃分和村民自治的區域性小社會。農村社區體育場地及活動分布一般以行政村為中心向自然村呈輻射狀態,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活動主陣地――農村學校呈相同的分布梯度狀態。在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農村社區體育與農村學校體育和諧發展,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得于“地利”。

再次,從人際上看,社區是居民與政府聯系的紐帶,它貼近人們的生活,崇尚民主價值。從決策機制上說,社區通常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非專制決策機制,能有效地修正由于政府的專制干預導致信息失靈的問題,具有公共服務管理的高度民主化屬性。農村社區體育的參與主體是農村留守人員,他們能為農村留守兒童營造一個“熟人”社會交往圈子,使留守兒童對社區有一種強烈的信任感、依賴感和親和力而接受社區引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緩慢,除了場地設施因素外,農民對體育的積極性不高是另一重要因素。以社區體育運用于留守兒童問題的治理,讓農民有機會與自己的孩子一起運動,既能加強留守兒童與社區(會)及家庭(監護人)的聯系,又能提高農民參與體育的積極性,也能以此為契機把學校體育資源與農村社會體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以提高其利用率,并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可見,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順于“人和”。

2.1.4農村社區體育已初具影響從當前研究看,雖然相對城市社區體育,目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存在諸多問題,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農村社區體育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已初具影響。彭永群等2009年對湖南長株潭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研究得出,社區體育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社區體育產業獲得了巨大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任保國等2006年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研究認為,我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建設成績顯著;民族社區體育文化,獲得很好的發展;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產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張俊偉等2011年研究,湖北省自2006年啟動“兩打兩曬(賽)”工程,省財政、農業廳增資至100萬元,沿國道、省道,逐步為每個村修建一個綜合運動場。江蘇省2007年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任務,在全國率先實現高標準“村村有體育場地設施”目標,并快推進農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向較大自然村、農民集中居住點覆蓋延伸。藏雪2012年對龍口市南山村村民將來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的調查得出,村民們表現出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愿望,有46.2%的人選擇了“非常愿意”,42.6%的人選擇了“比較愿意”。可見,從目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物質條件與文化思想基礎上說,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是能取得一定成效的。

2.2必要性

2.2.1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并迫切需要公共治理的問題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產生的留守人員中的一類,留守兒童問題將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及戶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解決而得到解決。由于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社會轉型需要時間,所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留守兒童問題在我國將持續存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加快,留守兒童日漸成為一支龐大的社會群體。從當前研究基礎看,留守兒童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問題較多。因隔代看護、缺少正確的關愛與引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顯并已經引發了一系列惡性事件。劉潔輝2007年研究得出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特點:(1)犯罪類型多,犯罪率居高不下;(2)惡性犯罪日顯嚴重;(3)犯罪呈低齡化趨勢。所以,留守兒童問題將是一個長期又緊迫的綜合性問題,需要以新的理念綜合治理。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問題是引發許多問題的根源,必須盡快得到解決。從公共治理的視域看,解決當前社會轉型而引發的留守兒童問題,既不能僅把它看成是國家與政府的責任,也不能僅把它看成是農民工家庭問題,造成勞動力轉移是社會的一個表征,其本質是社會發展與轉型造成的。“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型社會管理過程,實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善治”,除了靠國家行政與市場調節及留守兒童家庭自救外,社會(社區)也必須當起自己的責任。換個角度,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區的成員,是社區的下一代,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與治理不僅是權利,更是義務。農村社區體育作為一種治理手段在解決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問題上占有“天時”、“地利”與“人和”優勢,因而作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一條理想途徑必須盡快得到合理利用。

2.2.2離開農村的問題環境,當前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無法獨行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國人口為137053萬人,其中居住在鄉村人口為6741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50.32%。作為開展農村群眾體育主陣地的農村社區體育在我國全民健身計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農村青壯年持續流入城市,農村人口結構越來越趨向于低齡化、高齡化與女性化,人口結構的非均衡發展使農村社區體育的開展首先受到了參與主體的不利影響。另外,“空心村”的形成,農村經濟的滯后發展及農民體育意識不高也都限制了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從當前研究基礎看,農村社區體育不僅起點低,而且發展阻力大,甚至已經成為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實現體育強國的瓶頸。公共治理要求以整體性視域,把相關問題聯系起來綜合治理。所以,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必須與農村留守人員(包括留守兒童)問題、農村學校體育問題等諸多農村問題聯系起來,統籌與和諧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與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相一致。

3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措施

3.1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充分利用留守兒童的社會關系

農村社區體育的參與主體是農民,而留守兒童之所以需要心理干預,主要緣于缺乏直接來自家庭的關愛,所以,也只有讓農民特別是與留守兒童有較近社會關系的農民參與,農村社區體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干預才能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值得強調的是,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還必須讓農民成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責任主體與治理主體,賦予其主人公的責任感,而非僅由行政設置意義上的社區管理層領導下被動的參與主體。另外,目前,我國農村的社會關系普遍以宗族關系和婚姻關系為主。除了雙親以外,宗族關系和婚姻關系形成的社會關系網對留守兒童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能對父愛或母愛缺失起到一定補償作用。所以,農村社區體育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干預應盡量由農民來完成,并考慮利用留守兒童社會關系網的作用。

3.2做好宣傳與組織工作

農民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常對農民的社會活動產生較大影響,農民對體育的功能與意義的認識多處于中間狀態。如果沒有正面的宣傳,他們一般不會把體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常因子女的文化學習而忽視其體育,而一旦有權威宣傳或暗示,他們對體育的重要性或體育的心理干預功能也會認可。另一方面,農村社區體育經費并不充足,而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如果有私人贊助,常給人以商業活動的嫌疑,使人懷疑活動的真正目的,會影響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做好對農民有宣傳與組織工作,一方面社區體育盡量爭取官方的支持與認可,爭取與社會公益組織聯姻,使其對留守兒童的體育干預擺脫私益活動的嫌疑。另一方面,做好農民中潛在“意見領袖”的宣傳工作,充分發揮族長、教師與知識分子家庭的帶動與社會暗示作用。

3.3整合與利用社區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目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資源尚不充足,人員與經費短缺,體育項目不太豐富。所以,要充分整合與利用社區內外的一切可用資源,豐富體育干預的形式與內容。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從體育人力資源與場地器材上相對充足一些,且學校體育資源的利用具有周期性特點。另一方面,現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也要求學校體育建立開放課堂。所以,農村社區體育可考慮與當地中小學或周邊高校聯手治理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問題,這樣也將有助于延伸與擴大當地中小學教育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影響作用,充分發揮現代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

3.4體育干預與其它形式干預相結合

目前人們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干預研究已有一定深度,體育干預只是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干預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也應該被合理利用,但不可被過寬夸大。另一方面,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是綜合的。所以,農村社區體育干預應考慮與其它形式的干預相結合以形成合力,鞏固與擴大其對留守兒童心理成長的干預效果。

作者:柳友榮羅永義柳泳單位:池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