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實踐教學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實踐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學教學評估作為政府對大學教學進行宏觀指導和質量監督的重要方式,已逐步成為大學教學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就是以大學教學活動為觀察視角,對大學教學的組織管理、師生主體、教學實施、資源保障、實際效果等直接與間接相關領域進行評價。為探索大學教學評估的實踐意義和內涵,從評估方法、評估模式、評估方案三個維度對大學教學評估進行分析,指出量性評估方法和質性評估方法、形成性評估模式與終結性評估模式、評估方案設計與評估方案理解之間需加以相互協調和有機結合。
[關鍵詞]
大學;教學評估;量性;質性
我國大學教學評估的研究與實踐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力主導與推動下,經過近三十年的演化發展,大學教學評估在實踐經驗、組織規模、制度體系、文化建設、人才隊伍、理論研究諸領域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教學評估的實踐規模、參與范圍、社會影響逐步擴展。大學教學評估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特有現象與專門術語獲得自身的內在規定性。大學教學是大學實現自身人才培養本位功能的主要途徑與主體內容,大學教學質量是決定大學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大學教學評估作為政府對大學教學進行宏觀指導和質量監督的重要方式,已逐步成為大學教學質量外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就是以大學教學活動為觀察視角,對大學教學的組織管理、師生主體、教學實施、資源保障、實際效果等相關領域進行評價。它不再是單向、單維度地對大學教學之于各類相關主體意義和價值加以判斷的過程,而是對大學教學各類價值主體及其共同組成的大學教學系統的價值進行體驗、選擇、預測、引導、建構以及闡發的復雜過程。如何有效實施大學教學評估,完善大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值得高等教育學界和廣大教育管理工作者深入反思并作出回應。
一、評估方法:量性數據分析基礎上的質性價值體驗
在科學主義評估觀影響下,量性評估方法受到推崇,被視為客觀、精確、科學的評估方法;質性評估方法則因“模糊”“不確定”不被重視。以基于職稱評聘制度的大學教師評估為例,廣泛采用的評估方法是按教師數量與影響進行量化考核與簡單排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雖然我國SCI論文總數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國際學術界具有卓著影響力的杰出學者并不多。美國某高校英語系的職稱晉升委員會主席曾指出:“在晉升為副教授、終身制或晉升為正教授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指定的論文數量要求。但我們有一種直覺,來分辨何謂實質性的、真正的學術貢獻。”[1]教學活動的價值大小或質量高低,無法像解決自然科學問題那樣找到完全客觀的度量單位去精準計算。評估者來自高等教育內外不同行業、產業、專業、職業領域,與大學教學的價值相關程度或方式各異,具有各自獨特的“背景系統”與價值觀念,對大學教學有著不同的感受與體悟。他們即使按照相同的評估指標,置身同樣的評估情境,面對同一份評估材料也會作出不同的解釋,給出不同的結果。評估是“以認知為基礎的,將認知包含于自身的,更高一級的認識活動”[2]。大學教學評估的成功開展,建立在對教學活動價值的合理理解之上,因此需要超越傳統認識論的客觀主義傾向,協同運用量性的數據分析與質性的價值體驗。單一地使用量性或質性評估方法在實踐中并不多見。評估實施一般都基于兩者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結合。雖然人們開始認識到量性和質性方法相結合的意義,但對如何劃定兩者在實際運用中的邊界,以及兩者以何種方式、在怎樣的程度上可以相輔相成地運用,存在不少分歧和爭議。大學教學評估實踐應注重量性和質性方法的有機結合與協同運用,既不盲目迷戀量性指標、數值計算與統計分析方法,也不一味推崇質性描述與主觀體驗,而是在厘清兩種方法發揮各自效用的適用范圍與運用方式基礎上揚長避短,讓兩種方法在各自適用的范圍內通過契合各自特性的運用方式實現兩者優勢的整合。
大學教學系統內含眾多價值無涉、價值中立的要素和參量,如教學資源以及表征教學動態的參數。它們雖不直接反映教學的質量與價值,但卻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從中可以間接推斷大學教學系統的整體價值狀態。因此,對于能夠反映教學資源客觀狀況的指標,如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圖書資料、儀器設備以及反映教學基本狀態的生師比、教授上課比例等,完全可以通過精確計量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測量、收集與統計。當然,這些量性指標的設置并不意味著可以在選優性評估活動中通過簡單類比或順序排名直接確定孰優孰劣;但可以根據長期評估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數據信息,在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基礎上,為這些客觀指標設定明確的、量性的合格標準或底線“門檻”。以師生比為例,如果達不到一定閾值,意味著師資的極度匱乏,此時,無論教學理念多么先進,管理制度多么完善,改革意識多么強烈,均無法使教學系統產生有序化的演進,教學活動的意義、教學系統的根本價值、教學質量的保障均不可能實現。量性和質性的評估方法需要協同運用,無法截然分開。不可否認,量性分析是有邊界的。不加限制地將其擴展至評估各領域,期望給所有評估結果賦予確定的值,無疑是不恰當的。因為量性方法“難于反映不同評估值背后所隱含的復雜教學現象的具體內容,無法區別相同評估值背后所對應的不同教學現象的價值判斷”[3]。數值背后隱含的豐富教學狀態、情境信息,需要評估主體根據自身的“背景系統”從這些經過高度抽象、概括的數據表象中發掘,并從中看到與之相關聯、相互制約的人文意蘊。在美國認證模式中,教育教學條件是否達到標準,不僅體現在數量方面,更體現在這些條件怎樣為實現學校教育目的和計劃提供幫助。
[4]體驗是進入生命的唯一通道。[5]評估過程是基于評估主體生命化的價值體驗而展開的,它要求評估主體“深入教學情境中,從置身之外的旁觀者轉變為價值情境的建構者,與教師、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從而對蘊含于教學實踐活動情境之中的價值和意義進行理解與體驗”[6]。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方案提出堅持主體性評估原則,將個別訪談、集體訪談列為專家現場考察的重要評估方式。這表明,評估主體需要與教師、學生等教學主體開展有足夠深度、廣度、頻度和強度的開放式互動交流,根據自身獨特的價值體驗形成對評估對象個性化的價值理解。在多數正式評估中,出于減少評估成本考慮,評估時間比較短暫,這使評估主體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際教學的機會比較有限。評估資料成為評估主體間接體驗教學實際的主要依據。從廣義上看,評估資料是評估情境的構成要素。為此,評估資料同樣需要包含豐富的生命意義與情境內涵,不應局限于以純文字、圖表、數據“符號”為主的文本呈現方式;而應整合運用網絡、現代通信、全媒體、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采集來自教學一線的視頻、音頻等數據信息,用多維度、立體化的方式呈現教學實際,形成更具人性化與親和力的模擬教學情境,讓評估主體充分運用自身各項感知覺去體驗,從中獲得與實際教學體驗相接近的感受。各類評估主體通過對包含量性數據在內的、各類評估信息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教學狀態、情境信息進行生命化的價值體驗,做出個性化、情境性的價值理解與解釋,異彩紛呈的評估生態由此形成。在新一輪本科教學審核評估中,國家引導各高校建設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作為開展評估的基礎。但在評估指標體系設計與評估結果表達上,改變追求精確計量的做法。過去的三級指標體系被范圍較為寬泛的評估審核要點替代。筆者對部分“985”“211”高校的教學測評指標進行研究,發現諸如“教師講課非常有激情”“教師上課精神飽滿”等注重主體價值體驗與感受的評估要點增多。
二、評估模式: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的融合
形成性和終結性兩種評估模式,表面看來,一個是面向過程的進行時,一個是面向過去的完成時。隨著大學教學評估的深入開展,兩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不再截然分開,涇渭分明。時間之矢指向無窮,任何結果只是之前過程的暫時“停留”,也是其后過程的新起點。若對時間歷程采用更為靈活多元的解釋,就可以在時間歷程中建立兩者相融的互動框架,從而消解不少大學教學評估研究者與實踐者所認為存在于兩者間“不可調和的對立與矛盾”。從足夠短的時間視角看,即使是微觀層面實行過程化考核的某門課程的單元測驗亦具有終結性意蘊;反之,從較長的歷史時期角度審視,終結性評估也具有“形成性”意蘊。大學教學系統是以教學活動為主線,包含各類教學相關主體、動態演化的“活動系統”和“過程系統”。形成性評估重視評估的過程性與發展性特征,對于系統持續向著有序態演化與完善具有積極意義。但完全忽略結果的相對存在,片面強調絕對的過程性特征同樣有失偏頗。這樣做的后果是,教學系統的責任主體失去基本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由于不再擔心受到對自己不利的評估結果的影響,一旦其對待評估的態度有誤,評估就很容易流于形式,無法有效發揮對系統的調節優化作用。終結性評估注重獎優罰劣、分級定等。無論評估對象是有生命的教師、學生或其他主體,還是“沒有生命”的學校、專業、課程,評估的結果都會經由大學教學系統內外主體的復雜非線互作用,對系統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在終結性評估的使用上———特別是相關的懲罰性措施使用上———必須堅持“以師生為本”,采取非常慎重的態度。只有當針對同一評估對象的多個評估活動“不約而同”地給出較為一致的負面評估結論時,評估結果方可作為采取“終結性”措施的依據。
三、評估方案:重設計更重理解
評估方案是體現評估組織者評估觀念的符號載體,它包含評估目標、原則、實施流程與方式以及評估標準與指標體系。作為評估方案的核心模塊,評估指標長期占據評估方案設計的中心地位。評估主體期望通過大樣本實證調查,收集各方反饋意見與建議,匯總分析形成一套“最佳”的、確定的評估指標,但迄今為止,實施過的各類較有影響的評估指標無不遭到質疑與異議。大學教學評估關涉繽紛多樣的生命化的教學活動,蘊含豐富的非線性關系、過程與交互作用,以及充滿不確定性與偶然性因素的隨機事件,無法用確定性的線性因果鏈和簡單的反饋控制回路加以模擬。評估方案不同于工程技術領域的施工圖紙,評估指標亦有別于工程技術參數,不存在絕對客觀的衡量尺度。對于指標體系中經常出現的“水平高”“效果好”等表述,不同評估者對其所指稱的現實會有不同的價值理解。追求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機械的系統性與線性的可控性,可用科學術語與數學公式精確表達的評估指標體系并不可取。這樣的方案設計容易導致評估走入僵化、刻板、生硬的發展歧路。合理的評估指標和方案是評估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礎。為保證評估順利開展,評估指標和方案內容的設計值得重視,并需要反復論證。但“評估是以認知為基礎的,將認知包含于自身的、更高一級的認識活動”[7],并不等同于對客觀事實的認識。在主體的評估過程中,“事實認知活動與價值評估互動、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也是內在關聯、互相滲透和辯證統一的”[8]。在各類大學教學評估中,無論是評估主體據以實施評估的方案還是其在評估過程中接觸的各類評估文本,實質上都是評估活動相關主體之間思想與價值觀念的中介物。“以符號作為手段和形式,表達、溝通、協調和理解意義結構的過程,就是意義結構的中介化過程與不斷區分化過程。而意義結構的不斷區分化過程,同時又不可避免成為人的思想觀念的符號中介化過程,從而實現了符號化的思想觀念自身的區分化過程。”[9]
評估文本的意義形成評估主體自身價值世界的基礎,但在意義的中介化和區分化過程中,“意義不是從文本中提煉出來的,它是從我們與文本的對話中創造出來的”[10]。對話的過程并非對評估文本作者意圖的再現,而是不斷理解和解釋的過程。評估主體之間,在外部環境與內心世界共同構成的“背景系統”上必然存在某種“必要的具有生產性的差異”。評估文本意義的創造是一個不斷反復、持續建構的過程。由于評估活動規模、范圍、組織體系的復雜程度高,專家學者、管理干部、高校師生等各類相關人員眾多,評估文本所含價值觀念與評估標準等意義結構的區分化與中介化路徑與方向異常復雜多元。雖然指標方案會提供某種限定性的評估觀念與行動框架,評估主體在實施評估時,還是需要依據自身“背景系統”,在理解文本字里行間意義基礎上形成各自獨特的、對自身評估行為具有規定作用的評估觀念,從而將指標轉化為個性化的評估標準。在此過程中,評估主體只有具備對教學活動的價值或活動主體的感受加以體驗與解釋的能力,才能對大學教學系統內外價值主體的訴求與期望做出恰當的理解與回應。在評估活動過程中,評估主體面臨“與自己、同事、文本、歷史”的對話。他根據自身“背景系統”獲得對文本、方案制定者以及其他評估主體價值觀念和評估意識更深入、更充分的理解,從而做出獨特的價值解釋并用以指引自身個性化的評估行動。正確處理評估方法、評估模式、評估方案等維度上的幾對基本矛盾關系,使之相互協調、有機結合,進而改進與提高大學教學評估水平,是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這樣做的前提是保持對大學教學評估研究與實踐的“平常心”,讓評估多一分從容,少一點功利。只有當大學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價值的大小不再被視為衡量教學管理者政績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當外部線性的、官僚式的行政指令不再對評估產生干擾之時,著眼于長遠謀劃與整體統籌,促進教學可持續發展,保障大學教學評估常態化開展的一系列長效機制建設才會成為可能。大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涉及眾多領域,教學評估只是其中一環,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僅發揮有限的功能,它不具備教育管理的功能,更不具備高等教育的功能。若將其含義與功能無限泛化,視作解決大學教學質量問題的“靈丹妙藥”,容易導致評估本身的異化。有論者在新一輪審核評估逐漸展開之際,提出“不要給評估搭載得太多,也不要對評估期望得太高”[11]。大學教學評估應從原先搭載過多的甄別與鑒定責任與功能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陳洪捷,沈文欽.學術評價:超越量化模式[EB/OL].(2012-12-18).
[2]馮平.評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31.
[3]張芊.以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的教學評估模式改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6).
[4]趙婷婷,張彥通.高等教育評估模式的理論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5]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86.
[6]韋劍劍.本科教學評價的后現代主義反思[D].蘇州:蘇州大學,2014:130.
[7]馮平.評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31.
[8]黃凱鋒.價值論及其部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78-79.
[9]高宣揚.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83.
[10]〔美〕小威廉姆•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93.
篇2
關鍵詞:交互式網絡英語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
一、交互式網絡視頻顯示系統
多媒體的交互性是教育中最成功的應用視頻系統。交互視頻是利用存貯量大、檢索方便、形象直觀的激光視盤作為信息源;又利用隨機控制、實時處理、交互性強的計算機作為控制手段,使兩者優勢互補,構成學習者與計算機交互問答、動態聲像的程序教學系統,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信息,大大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形成個別化自主學習,增進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二、交互式網絡英語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的教學模式
第一,神經科學理論。《新時代交互英語》(NewEraInteractiveEnglish)課程教學理念是以神經科學理論為依據,結合人體腦神經對語言學習的接受特點。神經科學專家研究證明:語言學習意味著大腦內發生變化.要使習得發生,需要大腦產生變化以及大腦內神經元之間建立新聯結。網絡式英語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視覺、聽覺、概念對神經元的多次反復刺激,以建立鞏固神經元之間的新聯結,從而促進大腦內部產生變化,形成由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順利過渡。
第二,語言學習過程建構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教學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堅信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傳授性的,而是經歷性的,它主張讓學習者體驗學習過程,主張提供學習情境,教學生怎樣借助語言來解決問題,促進與情境的交互,使學習者積極認知參與、在語言使用中感悟其規則系統,在不斷的發現、歸納、掌握、內化規則中建構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系,讓學習者在交際中學會交際、學會活生生的語言,從根本上避免機械學習、死記硬背。
(二)以學生與網絡交互的教學模式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是以閱讀為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網絡式英語教學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動態的、真實的語料和情景,像磁鐵般吸引著學生。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很專注于這種與網絡交互環境下的學習,他們繪聲繪色地模仿視頻人物的語音語調的情景,有為數不少的學生以此作為學習的樂趣這是在傳統英語課堂中很少見的。從這一方面看,強調聽說技能的交互式網絡課程教學模式與強調閱讀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成為最佳互補。
(三)以混元教學法為主的教學模式
混元教學法(BlendedApproach)的本質內涵是:全面考慮綜合經濟效益,以學習過程、效果最優化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始終關注兩者的自主性、創造性;以online+face-to-face為其基本教學形式;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教學指導,實施教學監控;全面科學地汲取、有機地融合、創造性地利用一切能夠正確、有效地指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混元教學法(BlendedApproach)由三部分組成:教師指導、學生上機自學課程和口語模仿練習。混元教學法以學生上機自學課程為語言輸入,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提供豐富的真實的語言情景,使學生接觸到具完整性、有特定語境的、動態的、源自實際生活的語言素材,使學生獲得對英語的真實體驗。混元教學法以口語模仿練習為語言的輸出,把學生的學轉化為活動。在教師的幫助、組織、鼓勵下,在網絡視頻的吸引下,學生完成一個個由易到難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鞏固、擴展、活化上機所學語言知識。學生在上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教師也可清楚地、冷靜地看到學生學習情況,并作出相應的個別指導或集體指導,切中學生的學習需要,也更能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真正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師的角色,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課程設置和過程
調查表明: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最大的困難之一是記不住。要記的太多,記了又忘,這是因為在傳統教學中缺乏及時的復習和多次的重復。兩周學一個單元,考試前才進行復習,學過的知識早已忘記,復習也無濟于事。其結果是費時多,效果差;另外一個原因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沒有理解的基礎上死記硬背所學知識。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如果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死記硬背詞匯和句子,在一定的時間段中不能反復使用這些單詞和句子,這樣的記憶會很快失效。
研究表明短而頻繁的學習需延續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形成長效記憶。在數日或數周的時間中進行短而頻繁的學習和練習是培養語言技能的最佳方法。同時增加重復和復習的頻率是形成長效記憶的最佳途徑。交互式網絡課程就是根據神經科學理論和學習遺忘規律,在每個unit都設置了多次出現的語言資料,并在下一個的unit的熱身中復現,讓學生在特定的交互學習環境中重復所學的語言,如此循環的、層層遞進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減少學習的遺忘,有效形成長效記憶。
三、交互式網絡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個性化的教學模式vs整體化教學模式
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自主利用教學媒體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生無需教師作為中介就能直接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學習。這時,控制學習過程的主體在學生一方,是一種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教育傳播結構模式。集體(整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在傳統的學校班級教學的基礎上,由于視聽媒體技術的引入而形成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這類教學系統的結構是以學校與教師為中心的結構,其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以視聽媒體作為輔助傳播手段,把教學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并通過相應的評價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有的學者稱這種教學模式為視聽傳播教學。通過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個性化課程學習
唐紅梅: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交互式網絡英語課程學習的第一步是上機分級測試.根據測試成績為學生選定學習課程的起始級別。同一個班學生可以學習不同難易程度的課程。教師將同等次的學生分為一組,一個班可分為若干個組,便于教師分組、分級輔導。這樣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個性化學習進度
學生的語言基礎和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或快或慢調整學習進程,實現學生最大化的個性學習和成功體驗。當每單元學習效果完成率達到70%時,系統才讓學生進入測試,測試通過后,方準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否則仍得繼續學好上一單元。在傳統教學中,不論每位學生學得是否達到要求,教師都得按規定的進度進行教學。因為完成教學任務往往被認為是主要任務,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這樣統一進度的教學導致了英語教學中長期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三)個性化的教師輔導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成績報表”,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及時的指導,并以能積極參與、樂于完成各種課堂任務為樂。
交互式網絡英語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克服英語教學兩極分化現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交互式網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不同層次調節難易程度的設置
交互式網絡英語課程沒有為不同水準級別的學生在同一課程學習中提供課程的不同難易程度,因此它也不會隨著學生上機練習的熟練程度、練習和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水準級的高低,自動調節難易程度,不會隨著同一單元學時增加而逐步加大難度直至課程內容全部展開。
(二)缺乏學習信度測試的設置
本課程模式對于自主性強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可以讓學生在交互網絡的虛擬語言環境中無拘無束地進行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的發揮,同時也使他們感受到最大的成功的喜悅,使著一部分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對于一部分態度不端、缺乏自主性學習的學生來說,則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投機取巧的機會,因為系統沒有設置出可控的措施和測試來處置或阻止這樣的學生的鉆空子行為,雖然教師也可從其各項成績以及其開始上機時間和提交時間來判斷其中的真實性和信度,但仍然對教學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使兩極分化的現象更加趨于明顯、突出,同時也對學生學習的效度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五、結語
通過兩年的實踐教學,我們深切體會到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多媒體等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處理信息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越來越依賴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也就對網絡內、網絡間的信息傳輸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是“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受到這種信息高速發展影響最大的群體是教育群體,而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也由此產生巨大的變化和變革,同時這種變革也對我們教師的教學藝術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3
關鍵詞:大學數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8-0180-02
大學數學(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以其基礎性、素質性及應用性等特點,一直是高校大部分專業的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數學的一些基本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近些年高校擴招,以及高中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作為新生首先面對的大學數學類課程教學及課程體系的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挑戰。本文的研究在于探索、改進、建構一個更加有效的大學數學課程教學體系,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提倡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思想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媒介,也是授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因此,教學方法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最終和最根本的落腳點。啟發互動式教學是集素質提高和能力培養為一體,相對于傳統注入式教學思想而言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開展啟發式教學,能夠將教學活動成為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在課堂上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課題討論的方式,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分析應用能力。一般情況,探究性學習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學生為了探究數學的本質,理論聯系實際,利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指聽課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探究式問題的學習。其中,前者重點強調學生數學思維的自我完善過程,而我們偏重于后者的研究與應用。啟發互動與探究性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地分析課程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后續課程要求,對課程的主導思想提出建設性建議,使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探究空間。同時,教師要明確素質教育的方向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講授的過程中,時刻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其自由發揮,并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
二、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增強大學數學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應用性,改變其“陳舊、深難、重疊”的狀況,用動態的觀念看待數學基礎的內涵。繼承傳統大學數學內容的合理成分,選取經典的數學知識作為課程的基本內容,適當刪減一些過于陳舊的知識點以及重疊部分,增加近代數學的介紹和現代數學的觀點以及適應信息時展需要的內容。抓住數學知識的主干部分來講授,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突出共性通法,構建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簡明的、科學的大學數學知識結構。在設置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強調其應用性和實用性,重視社會服務,將數學原理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學生后續課程的設置,從而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更好地發現數學規律,從而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本專業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們對大學數學的關注和學習,既可以讓其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和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又可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在原有知識和生活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優化課程結構,改變大學數學課程過于統一的狀況。注重提高大學數學教學的同時,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性差異,增加盡可能多的選修內容,適應學生發展的多向性。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應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注意數學能力訓練的多樣化,數學問題的層次化,使得不同的學生都能受到與其發展相適應的訓練,從而更好地進行后續課程的學習。
三、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借助現代化技術,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是進行大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數學課程非常重視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傳統的課堂黑板板書教學方式,授課教師能夠快速進入狀態,聽課學生也能夠跟上老師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利用黑板板書教學,不僅有利于授課教師提綱挈領,還能幫助學生縱觀全局。然而,黑板板書的弱點也很明顯,其缺乏必要的形象、直觀、生動的感官效果。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室為大學數學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求逆矩陣,求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解各種方程和方程組,各種求導數、求積分等繁雜的計算,我們只要了解其計算方法,具體計算就可交由計算機去完成。多媒體能夠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擴展了學習的空間,把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以圖文并茂和情景交融的方式表示出來,進而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拉近學生和所學內容的距離,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活潑。總之,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能為學生節省時間學習更多的數學內容,并在培養解決數學問題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但是,多媒體教學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多媒體授課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將課程與現代化教育技術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是老師和學生普遍歡迎的教學手段。
四、把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大學數學課程
所謂數學建模,指的是把實際問題加以提煉,抽象為數學模型,在用客觀的數據驗證模型合理性的基礎上,并用該模型來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數學建模既是工程技術、管理科學、經濟學等多種自然、社會學科與數學的交叉,又是各個數學分支的交匯。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和授課教師之間的互動較少,學生們對教材一般不會提出任何疑問,這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數學建模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和發現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多角度去觀察、分析和探討一個實際問題,采取不同的數學方法和思路,從而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數學模型。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靈魂與核心,也是學生們最缺乏的一種科學思維方式。在學生進行創新活動的過程中,首先要掌握一些創新思維方法,例如類比思維、逆向思維、歸納思維以及發散思維。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群體創新思維能力,或者也稱為小組群體思維的集體思考法。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當一個同學進行發言時,其余學生要仔細聆聽,讓大家在一種自由思考、暢所欲言、不受約束的環境下進行探討和交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爭辯,起到互相學習、互相提高的作用。在講授基礎數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會竭力改變學生那種被動的學習方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和研討式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來發揮聽課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竭力將應用數學的思路展示給學生,遵循認識規律,引導他們多思考、多分析、多提問,鼓勵學生將掌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問題聯系起來,逐漸形成自己的數學建模能力。另外,通過設計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小課題,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動手動腦練習,充分發掘學生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潛能。通過多年的努力建設,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最近,我們更新了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問題的背景和概念的引入,也就是把數學建模的思想引入高等數學的教學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數學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很好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數學建模,學生們可以從實踐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科研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從研究數學向應用數學的轉變。當這種轉變形成之后,學生在今后專業課的學習中便能得心應手地應用數學知識,也為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良好的數學基礎。
五、建立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標準
修正傳統的對授課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標準,改變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指揮棒的評價方式。在重視學生的課程觀、學習觀、數學觀的指導下,尋求數學教育評價的新方法和途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教育評價方法改革。在研究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生數學基礎和觀念的評價以及應用數學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建立健全授課教師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取得客觀的評價結果。在改變傳統期末考試的考察形式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統一性,重視差異性,依照課程目標來制定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標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設計評價標準時,評價的指標應盡可能全面,并保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關注學生作為個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具體的評價方法可以采取考試、課題活動、撰寫小論文、課堂提問、日常觀察、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等。通過改變教學評價標準,也能調動學生學學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對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學學數學的積極性,課程重修率逐年下降,而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的數學通過率在逐年升高。同時我們注意到,大學數學課程的改革是一項長期的課題,需要進一步學習兄弟院校的教改經驗,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大學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德炎.談創新與大學數學教學[J].大學數學,2003,(1).
[2]李大潛.關于高校數學教學改革的一些宏觀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
篇4
[關鍵詞]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實踐教學質量 監控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031-02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良好實驗技能的學生,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是完成上述任務的重要途徑。[1] [2] [3] [4] [5]準確把握實驗教學的現狀,找出其薄弱環節,并進行相應的改進,加強教學環節的訓練,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方法。近年來,我們圍繞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監控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實踐教學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既包括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包括實踐技能的提升。“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進一步獲得知識,甚至創造知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提高密不可分,要綜合、全面地發展。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湖南大學材料學科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初開辦的礦科、窯科和機械科,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則成立于2000年底,具有“老學科,新學院”的特點。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成型與控制兩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其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有兩部分,即培養計劃中的課程實驗及實驗課程。課程實驗隸屬于核心課程,隨課程開出實驗課、課程設計等教學內容;實驗課程則是指單獨開設的,主要以創新性、設計性及綜合性為特色的實驗教學課程。此外,還有未列入培養計劃的實踐教學環節,如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等。
三、監控實踐教學質量的途徑
要提高實踐教學效果,除了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外,還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實驗教學監控途徑。這個過程既是對學生實踐過程的檢查督促,也是實踐教學指導的重要內容。與通過實踐教學進行人才培養一樣,實踐教學過程與質量的監控方式同樣具有多種形式。實踐教學的監控,既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掌握,也是對實踐教學過程的了解,是一種實踐教學質量保證的重要手段。在監控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師生的教學積極性。下面就我們所采取的監控途徑進行逐一說明。
(一)結果監控
結果監控,也就是成績監控,是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表現,是一個具體的成績。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的成績,但也不唯成績論英雄。學院目的是要培養既有較好的學習成績,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學生。
從2012年開始,學院組織了全院本科生參加的金相大賽,并在此基礎上選拔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全國性的比賽。2013年選拔的3名學生在第二屆全國金相大賽中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學院還獲得團隊優勝獎。除此之外,學院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不同級別的大學生英語競賽、物理競賽、數學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道達爾”高校環保科技創意設計大賽、“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長沙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4年3月,學院在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決賽中更是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這充分表明,通過鍛煉,學生已具有良好的實踐能力。
(二)過程監控
經過多年的實踐,作為工科專業的任課教師都深知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學院各級機構和實驗中心也為各位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讓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踐教學中去。
核心課程所屬的課程實驗,任課教師都會準備詳細的教學日歷,對每次實驗內容進行規定,不會隨意減少實驗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因為是課程實驗而降低教學要求,反而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的特點,每隔一定時間就對實驗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
實驗課程和課程設計是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意識到其重要性,并提前做好準備,教師將學生實驗內容的預習情況納入考核,每次上課前,任課教師都會對預習情況進行提問,并做好記錄,作為預習部分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會對學生在實驗中的具體表現情況進行記錄,確保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真正的實驗環節鍛煉,而不是僅僅得到一個最終的總成績。
實習環節的監控相當重要。不論是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還是畢業實習,帶隊教師都制訂了明確的實習目的和計劃安排。實習開始前,教師都會把實習單位的相關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掌握實習的基本情況,通過查閱資料,帶著問題去實習。對于時間較長的生產和畢業實習,學生以頂崗實習或跟班勞動的方式,深入生產一線,掌握現有的生產流程。從具體的操作中,獲得真正的工程體驗,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期間,還通過向實習單位有關人員了解學生的實習表現等情況。在實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要做好實習記錄、實習鑒定,書寫實習感想和心得,最后參加學院組織的實習答辯。同時匯總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給學生一個客觀、公正的實習成績。
畢業論文(設計)則是學生動手能力的集中培養,其分散性更強。除了指導教師的評價外,學院和學校還加強了過程監督,在畢業論文環節開始前,指導教師確定的選題經學院審核通過后下達任務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任務書查閱資料、撰寫開題報告、開展實驗工作。在學期的中間,學院還組織中期檢查,對學生前階段的實驗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后續的實驗工作。畢業論文答辯環節,則要求學生將實驗所取得的結果形成規范的論文,給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走到講臺前講述自己的工作,并接受教師和同學的提問。
通過過程監控的實施,學生在每個實踐環節都得到鍛煉,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得到明顯的改善。
(三)學科競賽監控
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全面啟動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鼓勵結合專業特點,跨學科、跨專業參加校內外各類學科競賽,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增強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院從2012年開始,就在全院范圍內組織金相大賽。2013年學院第二屆金相大賽就有51人積極報名參賽,經過競賽評比,有4人獲一等獎、11人獲二等獎。然后,學院在暑假期間,安排有關教師帶領獲獎的15位同學進行集中訓練,再選拔成績優秀的同學參加全國性的學科競賽。通過實踐教學的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現在,全院已形成通過參加學科競賽來拓寬視野、提高自己的氛圍。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基本技能得到鍛煉和提高,通過參加學科競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在證實自己后,他們會更加珍惜后續的實踐環節的學習,這樣就形成了良好的循環。
(四)畢業后工作監控
大學教育培養的是能適應未來工作環境的人才,無論畢業后是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在未來實際工作環境中的能力和表現才是衡量大學教育的試金石。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校期間實踐教學質量的好壞,推動后續的教學改革,我們定期向用人單位或就讀學校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原來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對實踐教學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以促進實踐教學向著更好的方向進行改革。
調查發現,近年來,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的學生,在學習、論文的實驗過程中,大多數都能迅速適應要求,開展實驗工作。有的順利完成碩士學位,有的由于學業優秀,直接或提前攻讀博士學位,還有的獲得國家資助成為公派出國研究生,前往荷蘭、加拿大、美國等知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3年有6名同學獲得湖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校長獎學金、8位碩士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很多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經過鍛煉,紛紛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核心,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目前,這些做法不僅讓我們掌握了實踐教學過程的優劣,還很好地推動了實踐教學的進步。
四、結論
為了更好地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我們將原有的成績監控拓寬到過程監控、學科競賽監控和畢業后工作監控等。通過近幾年的探索,這些措施已在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這些監控途徑對于其他理工科專業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卿大詠,魯紅升,張太亮.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應用化學專業教學質量[J].化學高等教育,2010(6):61-63.
[2] 趙偉強,魏佩敏,林春梅.工科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8):109-113.
[3] 李靜,郁漢琪,殷埝生.構建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初步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28):130-131.
篇5
大學物理實驗是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調動學生實驗能動性,物理實驗在教學環節上設置了“六性”、“四結合”和“點評”的評價措施,以此來評價學生實驗環節;實驗期末考試方式以仿真實驗上機考試,實現了實驗課程考試無紙化。這種評價和考試結合的實踐真實地反映了師生在實驗上投入的精力,實驗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
物理實驗教學;教學環節;評價措施;無紙化考試
大學物理實驗是學生進入大學階段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農業院校本科生培養計劃中這門課大部分安排在大一年級第二學期,是本科生培養計劃的重要一環[1]。夯實公共基礎課,能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培養目標順利執行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開端[1-2]。同時實驗課也是老師展示人格魅力的場所,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紐帶。實驗教學互動性強,能激發學生對老師和該門課程的認同感,有著理論課無法替代的作用。
1物理實驗成績考評存在的問題
學生課堂實驗時間相對充裕,實驗儀器臺套數充足,有1/2以上的物理實驗項目做到1臺套/人,有力地保障了實驗教學順利實施。但隨著各學校實施學生對教師評教機制,許多老師出于自己評教分數受影響的顧慮,對學生考評過松,學生實驗成績出現虛高現象;隨著學校教師科研壓力增大,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投入的精力不足,對學生考評的一些環節存在缺失現象;實驗過程具有復雜性,教師不可能完全監管到位,學生之間實驗數據作弊現象也時有發生;實驗成績部分當堂考評,教師礙于學生情面,對學生實驗成績評定也會出現虛高現象;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也不能管得太死,必要時用高分調動學生創作和實驗的激情。出于各種因素影響,學生成績考評處理不當,很難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老師的教學效果[3-4]。因此,學生成績考評和教學效果的有機結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主題,筆者通過多年的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實踐,設置了學生成績評考結合機制。
2評考機制設置出發點
學生成績評定中獎勵大于懲罰,鼓勵多于斥責,激發創新思維的火花多于填鴨式灌輸,增強學生對老師和該門課程的認同感;實驗成績評價采用靈活多變的評分機制,實驗成績來源渠道多樣化,給老師更大自由度;考教分離,減少實驗成績判定誤差;評考結合機制能真實地反映師生在實驗上精力的投入和實驗課程開出的效果。
3評考機制的評價措施
3.1適度的成績比例分配
改進原有的考評模式[5],平時成績側重于“評”,期末成績側重于“考”,評考結合,以“評”為主,以“考”為輔。實驗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實驗平時成績為每一個實驗項目評分的算術平均值。一個實驗項目的評分來自實驗項目的“三個環節”:課前預習、課堂操作和課后報告的完善,分別對應的權重為20%、50%和30%。
3.2實驗平時成績“三個環節”的評價措施
3.2.1課前預習要求及評價標準
課前預習,要求書寫規范的預習報告。實驗預習是實驗的重要環節,實驗緒論課時老師以預習報告書寫案例,講解實驗預習報告書寫規范,要求實驗“功夫下在課堂外”。我校實驗中心已有的實驗資源有實體和虛擬資源兩部分[1,5],學生課前可以通過教材、網絡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等資源,進行多方位預習;也可用校園網數據庫系統,檢索實驗項目,了解實驗研究動態。預習效果以規范的預習報告呈現出來。規范的預習報告,并不是簡單地照抄實驗教材,而是包括實驗名稱、目的、儀器,簡要的原理、內容及步驟,數據記錄和處理的表格、思考題和實驗拓展。書寫簡要的原理,是對實驗原理的簡要概括,一定要用自己的話歸納概括,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地寫出實驗原理[6];簡要的內容及步驟,寫出實驗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步驟。照抄的弊端是抄得累,抄完不知所云;用簡要的文字歸納概括,學生必須將該段文字通讀幾遍,知道哪些是關鍵性的文字,哪些是輔閱讀的文字,找出最重要的文字來摘抄。節省學生抄寫的時間,壓縮學生不動腦筋的空間。確立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是引導學生規范預習的指揮棒。學生進入課堂實驗之前,要求老師檢查預習報告,并給予相應的評價。實驗預習報告以“六性”為標準來評價:實驗報告的完整性,實驗原理的概括性,圖文并茂的直觀性,內容及步驟的概括性,數據表格設計的科學性,以及思維拓展的前瞻性,各項占分比例約為15%,約為實驗成績中的3~4分。能在實驗拓展中寫出該實驗研究動態,給出高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對老師要求,能快速評分,評分時間10s/學生,老師檢查和評閱學生預習報告,并通過預習報告及時判斷學生預習質量,及時評價學生預習報告的優劣,引導學生后續實驗預習。
3.2.2課堂實驗要求及評價措施
課堂實驗,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行為、評價學生讀取與處理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規范性。讓老師有足夠的空間點拔物理前沿和實驗項目研究動態,闡釋實驗項目設計的思想,闡述實驗原理,規范實驗儀器的操作,剖析經典的實驗案例[6]。要求做到“四結合”,即講解和問答相結合,突襲式考核和平時實驗考核相結合,實驗報告當堂批改和課后批改相結合,協作實驗與獨立實驗相結合。教師講解實驗課程,講解過程中不斷設問,檢查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實驗的掌握情況,實施獎懲措施,激勵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投入精力。條分縷析地講解,引導師生互動,掌握實驗的規范性操作,培養學生準確操作與快速讀取數據能力。引入突襲式考試,如電學實驗中快速準確地連接線路,講解完實驗后,快速布置實驗評價指標,練習學生快速準確的接線能力,要求老師能20~30s內敲定一組同學實驗線路連接的準確性,10~15min內考核完畢。課堂學生實驗時,要求指導老師不斷地走動,及時發現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學生解答、排除故障和及時指導,要求老師練就“火眼金睛”,并現場抽檢學生實驗數據,快速評分。預防學生實驗數據作弊和造假,不斷察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及時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處理實驗數據。學生實驗報告批改實行實驗室當堂批改、課后批改和下一次課批改相結合。當堂批改評分的弊端,就是老師顧及學生情面,該扣的分數沒有扣到位,分值虛高,導致最后總體平時實驗分數偏高,并且占用指導學生實驗的時間;課后批改弊端就是學生毫不知情,不知自己錯在哪,該怎么更正,后續實驗中怎么避免類似的錯誤,甚至認為評分結束,意味著該次實驗終止,導致后續實驗過程中依然會重復犯類似的錯誤。為彌補該方法弊端,發下實驗報告本時,再次在課堂上集體訂正,并做出明確的評分說明。兩人一組的實驗項目旨在培養學生協調配合能力,一人一組的實驗項目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因此,采用兩者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協調配合能力、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
3.2.3課后實驗報告評價措施
課后完善實驗報告,用物理實驗研究升華學生的創新思維,“以評促考”,鞏固實驗教學成果。“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可通過網絡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學習,數據庫查找文獻,分析總結實驗現象出現規律性,完成實驗的思考題和拓展題,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對實驗思索和研究有多深刻,指導學生實驗就能走得有多遠。教師不可局限于教材,需要不斷補充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能照本宣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創新能力,高屋建瓴地點評學生的實驗拓展部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能”。用科研的標準要求學生的物理實驗,搜索文獻,了解實驗項目的研究動態,對實驗進行拓展,每一個物理實驗項目在CNKI數據庫中都有相關文獻,物理專業人員幾乎對實驗的各方面都提出過問題,解決過問題,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沒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相信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也考驗老師的科研水平,達到教學科研“并行不悖,教學相長”目的。
3.3期末無紙化上機考試
客觀公正的無紙化考試,讓學生成績回歸合理區間。一門課程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最終考試,如何讓學生的成績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驗素質和教學效果,減少人為評價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我們采用了無紙化的虛擬實驗考試系統,由實驗中心統一命題,從仿真實驗中隨機抽取實驗項目,采用人機交互的答題模式,讓學生在統一的時間和統一的機房中,上機操作,然后由電腦統一評分。做到物理實驗考試真正意義上的“考教分離”。
4評考結合的實驗教學效果
大學物理實驗評考機制設置后,學生認識到實驗預習的重要性。經過多年實踐,實驗報告書寫規范,實驗數據記錄的規范準確,實驗數據處理錯誤率明顯降低,思考題答題正確率顯著提高,應用拓展題回答方式靈活多樣。鍛煉了學生嚴謹的實驗思維、實驗時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能力及獨立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學生在實驗課程進行中找到了創新和創意基金指導的老師,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作者:錢良存 泉 洪煒寧 劉家菊 黎珉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洪煒寧,錢良存,劉家菊,等.大學物理實驗開放課程的構建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6):190-192.
[2]於黃忠,劉雪梅.加強物理實驗管理提高實驗教學效果[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0):135-138.
[3]劉文利,劉東紅,李蕾.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14,19:51-53.
[4]陳志強.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改革中學生綜合實驗素質的培養[J].求知導刊,2016,3:121-122.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實踐教學;內容;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4-0153-02
一、創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定位
創業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所謂大學生創業素質,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在創業方面的延續,是指大學生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實踐等教育活動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對大學生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主體特性和品質[1]。它基本包括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創業思維和創業人格等幾個方面。
二、創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
我們在大學生創業實踐的研究中發現,影響大學生創業素質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大的方面來講,有學校教育、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有學生專業背景、家庭支持系統方面的影響,也有社會大環境的制約[2]。但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各類活動和實踐對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創業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大學生涯中,大學生嘗試、參與的創業實踐有很多,大體包括項目實習、自主創業、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四個方面。
1項目實習
項目實習對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提高有較大影響,對創業思維與創業知識的提高尤為明顯。項目實習(project practice)實際上是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教學活動[3]。在很多高校中,項目實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貫穿在大學四年的學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自己確定一個現實生活的問題項目,也可以模擬一個現實場景或者直接接受教師分配的問題項目。學生在確定研究方向和項目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解決途徑。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大學里,項目實習的種類有很多種,比如在教師的指導下申報學校的SRT項目、直接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直接承接校外課題或專業實習項目等等。在參與項目實習過程中,學生為了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往往會在課堂學習之余,有針對性地查閱圖書等資料,主動聆聽與項目有關的學術講座或者自己組成團隊進行專題討論。經過長達一兩年甚至四年的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和積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得到很大提升,創新思維也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創新知識會得到很好的擴充。這些知識和能力遷移到創業實踐中來,其創業思維和創業知識自然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2學科競賽
參與學科競賽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提升。一方面是學科競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競賽題目看,各類學科競賽題目都采用富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要求擬訂解決方案或按所設置的測試標準設計、制作作品[4]。這就要求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各種思維方式來尋求最優解決途徑,有利于訓練創業思維。另一方面,學科競賽有利于整合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豐富創業知識。參加競賽時,學生會自主調動全部所學知識,并將其充分活化、整合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除此之外,還有利于磨礪大學生的創業人格。無論是個人賽還是團體賽,學生都需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毅力和獨辟蹊徑的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恰恰是大學生創業人格形成過程中比較關鍵的因素。
3自主創業
很多高校的創業實踐表明,自主創業對大學生創業素質提升方面的影響不是十分明顯。其一,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有自主創業經歷的學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導致對整個大學生群體創業素質的提升影響不顯著;其二,在有創業經歷的在校大學生中,其創業類型和內容多局限于網店、打字復印、電話卡或書籍報紙銷售、食品餐飲等較為單一的基礎性行業,且創業周期較短,缺少高風險、高技術、高產出的創業類型,因此,對其創業素質提升影響并不明顯。但不管怎么說,自主創業經歷對于歷練大學生的創業人格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4社會實踐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很廣泛。從類型而言,既包括學生自發組織的志愿者活動,也包括以學院、學校名義組織的社會實踐,還包括了教學計劃中的專業實習。從內容而言,涉及到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衛生、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它是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技能、養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和人生觀的活動過程[5]。參與社會實踐可以鍛煉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對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提升自然有很重要的幫助。
三、大學生創業實踐教學的策略
1加強大學生的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以社會對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質量為導向,正確認識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確立以培養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為中心的實踐教學地位,統籌規劃實踐教學各個環節,豐富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育途徑,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具體來講,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科特色、學習進度差異等因素,探索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方式。
一是在低年級學生中,重點鼓勵學生多積累創業知識,激發其創業思維和創業意識。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成立學習興趣小組,以興趣小組的名義開展各類實踐教學。
二是在高年級學生中,要著重提高畢業論文設計、項目實習、各類學科競賽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和效果。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試驗計劃,并在試驗過程中,進一步加大研究性、創新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三是設立相關學分,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或自主申報校內外科研項目,積極參加諸如“新苗人才計劃”、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設計競賽及其他學科競賽,在科研項目或學科競賽的過程中,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素養。
通過分層次、分階段的全過程教育,使實踐教學環節從整體上達到系統、優化、高效,努力實現大學生由知識應用型向創業應用型的轉變。
2加強校內創業實訓基地建設
在創業實踐過程中,實驗室是保證學生有充裕實踐機會的很重要的平臺。因此,學校要想辦法分門別類地建立創新實驗室,實現實驗室全部由學生自主管理,并通宵對學生開放。學生在保證完成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基本實驗的基礎上,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充分利用實驗室的現有條件,自己設計具有一定延伸性和拓展性的自主實驗項目,或者設計具有創新見解的現實問題解決方式。這些延伸性項目或現實問題可以由個人獨立自主完成和解決,也可以由小組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和解決。在這一方面,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嘉興學院等很多高校都做了一定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創業實驗室的存在讓學生有了一個交流創業思想、模擬創業設計、實現技術創業的平臺。
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注重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等模式,努力開發校外融教學、科研、培訓、生產乃至銷售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的創業實訓基地;有條件者,還可以建立大學生創業科技園,使學生的優秀作品可以得以孵化,或在創業科技園中,身臨其境,體會生產、管理的實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興趣。
3加強創業實踐指導教師團隊建設
研究表明,大學生社團活動、學生自主創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之所以對大學生創業素質的提升影響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三類實踐活動的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而導致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于缺乏一支強有力的創業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因此,學校要積極嘗試“內培外引”的管理模式,通過在評優、評聘晉級、進修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以吸引校內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師來從事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指導,同時,為廣大實踐教師提供并創造外出進修和掛職鍛煉、學習培訓的機會,從而激發校內實踐指導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還要積極開發校外師資資源,從校外引進一批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校外指導老師,輔助校內教師完成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指導,甚至可以積極嘗試邀請對本校學生有招聘意愿的就業單位的技術骨干擔當校外導師,傳授實際的工作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劉巧芝浙江省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綜合評價與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1(4)
[2]劉巧芝創新實踐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曾南雁,李慧項目實習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影響[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6(2)
篇7
關鍵詞:大學數學;實踐性教學;教學模式
對于21世紀的工程人才來說,價值判斷能力、工程知識能
力、工程實施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工程設計能力都是他們應該具備的。而數學知識與這些能力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高等學校一門基礎學科的數學,對培養學生思維素質以及各科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從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看,數學所處的位置已經越來越重要,這就給高校數學教育提出一個難題,必須要進行改革,以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開設大學數學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變化,這也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緊跟時代步伐,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高校數學開設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談。
1.過去的數學是按照“定義―定理―推導―結論”這個教育模式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既不知道定義產生的原因,又不知道要怎樣來運用得出的理論,這種模式造成學生的數學學習呈現出紙片算數的現象,并且學生對數學并沒有產生真正的興趣,也不知道怎樣去實際應用,數學整體水平不高,這就要求,高校的數學教育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2.隨著數學教育理念的變化,它也為高校的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數學意識、數學知識、數學能力等目標的教育層次
對數學來說,實際生活產生問題的根源,所以,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動手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對得出的結論加以驗證,以對學生開拓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提高。這就要求高校的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增加實踐的機會,親自體驗動手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思維能力進行培養,這就是大學數學實踐性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標。
二、大學數學實踐課的課程結構設計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這就要求高校在開設數學實踐性教學時,既要培養社會的適用型人才,又要從學生的管理、創新以及動手能力方面入手,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所以,在大學數學的實踐性教學中,應該采取多模塊、多層次的教學模式,比如,將課程結構分為理論應用和能力培養兩大模塊,下面就分別來談一談這兩大模塊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1.理論應用模塊教學
所謂理論運用模塊就是要將對各專業數學需要進行滿足作為基本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內容,老師應該將其分為若干個小塊,認真講解每一個小塊的內容,讓學生對內容有一個透徹的了解之后,再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以及社會的實際需要等角度出發,然后建立一個建構工程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知識的教學體系。
2.能力培養模塊教學
所謂能力培養模塊就是指在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時一定要將學生工程實施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工程知識能力等作為基本前提。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多多的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對數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學習時,能夠更真切、更直觀,從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實踐課的內容。采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升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大學數學的實踐性教學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真正學習到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更應該對學生數學思維、創新和應用能力進行培養。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對工程中經常會用到的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數學工具有一個大致了解和掌握之后,一方面可以滿足以后各科課程數學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學生在具備初步的數學知識分析能力之后,也有助于學生對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三、大學數學實踐課的內容設計
一般來說,高等數學、概率統計以及線性代數等就是構成大學數學實驗課的基本內容,問題在經過淺化、線性化處理之后,就變成了簡單的形式。其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往往介于數學建模和課程之間,屬于應用教學的過渡性內容。在對實踐課內容進行設計時,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在教授微積分時,要在保留課堂教學、日常作業布置等這些常規的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新增加計算機數學實驗
也就是在對求積分、求極限等運算過程中,利用Mathematica、Maple等教學軟件來進行,以對函數的變化規律進行研究,從而畫出驗證定理、曲線等。在數學實踐性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可以對學生計算微積分的能力進行培養,熟練運用計算機,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遇到的數學問題運用計算機來進行解決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對計算機方法的基本方法、概念以及理論進行講解時,應該充分地結合數學軟件來進行
比如,“Mathematica和Mapla”等。提高學生對于程序的編制以及設計算法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如果要真正學好數學,解決數學中所遇到的函數及其用法的問題,就一定要對計算方法的基本理論和概念進行熟練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能夠獨立的運用數學軟件包來處理各種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編制程序的能力。
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分點列條地給學生講解使用數學軟件包的方法、數學建模、數據處理以及實用數值方法等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大學數學中采用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老師和學生雙贏局面的形成,一方面,老師在進行數學改革的過程中,積極進行探索,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數學技能,不斷充實自身,還對教師的科研能力起到了提高作用;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不再厭煩乏味枯燥的數學,對數學真正產生興趣,并且可以通過親自實踐的方式去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全校學生的數學水平,滿足社會對不同人才結構的需求。
參考文獻:
篇8
“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是教育學的基本原則。針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已不再適應當前的學生和社會需求,本校02年進行了大學英語分層分類教學改革,下面本作者就改革的實踐,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與同仁們一起探討。
【關鍵詞】
大學英語;分層分類;實踐
一、前言
高校擴招,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原有的教學模式兼顧不到學生的差異性,弊端凸現。英語課程設置單一和教學方法陳舊,已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學生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加上應試現象依然嚴重,很多高校還是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來檢驗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結果造成學生進了大學后,學習英語目的還是為了應試,他們認為只要通過了等級考試,就等于完成了大學英語學習。大學英語分層分類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因材施教,讓學生感受成功,全面提高效率;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需要和個性發展需要,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分層分類教學充分考慮學生英語實際水平,根據不同層次起點組織學習,調動每個人的學習積極性,因材施教,提供多種課程選擇,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建立輪轉機制,促進學生競爭意識,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因素和學習興趣,以自主選擇為主,使每位學生能找到適合他的學習課程,班級;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學習評價,參加不同層次的學業考試,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
二、理論依據
1.分層分類教學的背景和內容
分層分類教學起源于19世紀末,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子女都有同樣的機會接受同等的教育,但由于學生在社會中所處的環境,學習習慣,家庭背景等因素影響,造成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傳統編班教學組織形式要求各層次學生用齊頭并進原則,造成許多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而留級,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按智力,能力和學習成績分班教學的組織形式。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有提供較好適合他的學習條件。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將學生區分若干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目標、內容、速度及方法更符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力,符合學生實際可能性。”
2.現代教學理論的要求
“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原則要求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客觀存在事實,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原理要求教師在一定的條件下挖掘和發揮各方面的優勢,保證其最佳的教學效果,大學英語的分層分類教學便是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3.Kashen的輸入和輸出理論
他認為:“人類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有可能正常把語言輸出,如果語言輸入內容遠遠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無法與他原有的水平相溝通,大腦就不能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解碼,更不可能將知識儲存,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造成輸入無效。”所以,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相配,難易適度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接受能力來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對癥下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層分類的實踐
1.學生與教學目標的分層分類
新生入學后,根據本人實際水平或參考高考成績,自愿自主選擇各個不同層次起點進行修讀,分為A、B、C三類。A類學生,直接按大學英語三級起點課程組織學習,實行小班制教學;面向基礎好,學習英語興趣濃,口語和聽力能力好,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按照高起點,高目標要求,教學內容多,進度快,強調基礎與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施A類教學大綱。B類學生,直接按大學英語二級起點課程組織學習,面向基礎較好,學習英語興趣濃,口語和聽力能力較好,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實施B類教學大綱。C類學生,直接按大學英語一級起點系列課程組織學習,面向基礎一般或者英語困難的學生,強調基礎教學,實施C類教學大綱。
2.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分層分類
課程設置應體現大學英語課程之間的關聯性,系統性、層次性,開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課程。它的任務必須完成本校多種培養目標,即:培養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和專門用途英語能力的目標。針對學生需求差異性較大,教學效果不盡理想的狀況,科學擬定課程目標供學生選擇,合理推出各類課程讓學生挑選,保證他們各學所需,各盡所能。本校大學英語課程包括通用英語系列課程、專門用途英語系列課程和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通用英語主要是培養學生語言基礎,語言能力方面課程:包括聽說課程和讀寫課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是與某個特定專業相聯系,給專業英語打基礎的課程,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設計,有社科英語、管理英語、醫學英語等;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旨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課程,如跨文化交際、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文報刊選讀等。A類學生課程:通用英語(第1學期);通識英語(第二學期);專門用途英語(第三學期);B類學生課程:通用英語(第一學期);通用英語或通識英語(第二學期,自由選擇);專門用途英語(第三學期);C類學生課程:通用英語(第一,二學期),通用英語或通識英語(第三學期,學生自由選擇)。
3.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分層分類
教學模式打破原來的自然班級和專業界線,課程安排采用模塊化分層分類,在一周內安排2個英語課程時段。授課主要采取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配有多媒體教室,自主學習平臺和自制課件。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不斷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變陳舊的單一的教學方法為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A、B類學生課堂教學方法主要以“互動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相結合”,進行大量的課堂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如:作晨報、課堂呈現、討論總結、問題回答等;C類學生課堂采用“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和講解式教學相結合。”盡量做到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多種活動內容。如:提問、討論、朗讀等。
4.測試的分層分類
分層測試是分層分類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針對不同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測試試卷。為了能體現不同類別的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差異,實行考教分離,建立針對每個不同層次學生的測試標準,組織編寫試題庫,采用標準化學業考試試卷。A、B類學生分別參加三級標準化學業考試和二級標準化學業考試,采用口試和筆試相結合,注重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及實際應用能力考查。C類學生參加一級標準化學業考試,采用口試和筆試相結合,注重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考查。口語考查在內容上也有所不同。A、B類學生考查內容包括背誦課文、話題演講、問題回答、自編對話、即興演講等;C類學生考查內容:朗讀課文、話題演講、問題回答、自編對話等。
5.教學評價的分層分類
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及時獲取教學反饋、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又是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評價體系。①通用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著重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語言知識技能的掌握、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各占50%。形成性評估有課堂表現、測試、自主學習、平時作業及口語測試等。②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著重考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擴大知識面和視野。形成性評估占60%和終結性評估占40%。形成性評估有課堂表現,完成任務,自主學習,讀書報告,小論文寫作等。
四、分層分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存在問題:首先,學生集體榮譽感差,師生之間關系和生生之間關系疏遠,很難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其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組織教學的難易程度也不同,分層班級英語水平各不相同,課堂操作難易也不同,而學用相同的教學質量評教體系,嚴重挫傷了老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最后,學校管理跟不上,造成了教務工作的壓力和負擔。對策:建立qq群,為教學和交流提供平臺。解決班級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每班指定1到2個班級負責人,幫助師生建立溝通橋梁。加強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聯系,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課堂改變教學方法,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①改變老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保持老師的教學熱情。②加強學校、學院管理部門的責任心。③通過獎勵機制,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五、結語
分層分類教學本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對不同英語層次的學生給與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和評價體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更多選擇空間,挖掘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較大程度上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諸多問題,同時,教師也不應忽略它的不足之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善,最大程度地發揮分層分類教學的作用,達到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的目標,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作者:邢林燕 單位:浙江省麗水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士明等.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黑龍江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2
篇9
大學英語是我國各高校開設的一門重要公共課。它涉及的學生人數最多,教學周期最長,教學層次也最為復雜。如何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成為近年來大學英語教育界一直在探討的話題。本著因材施教、逐級進步的原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教學模式日益成為各高校科學且合理地進行英語教學的理想選擇。
2.分級教學改革
2.1什么是分級教學。
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行的是學年制教學。大學新生在入學后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兩學年內完成大學英語一至四級的學習,并參加國家組織進行的四級考試。可是實際情況是,很多學生在接受兩學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后并不能一次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也就是說他們的英語能力并沒有達到四級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這種學年制大學英語教學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此,針對不同層次大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進行差異化、個性化教學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不同于傳統大班統一授課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本著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及其接受英語知識的能力,將學生分入不同層次的班級進行授課的模式。在分級教學模式下,需要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按照不同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安排。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講授、課后輔導與練習、成績檢測和評估各方面都需要充分體現層次性。
2.2分級教學的具體實施。
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指出:“由于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入學水平方面存在著差異,即使同一學校的學生入學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堅持分類教學,因材施教,各校要實事求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參照本大綱列出的預備級、大學英語一至六級、高等英語等各個級別確定自己的教學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入學時經過分級測試,按照實際水平編入相應的級別學習,不同水平的學生從不同的級別開始學習。為了貫徹新《大綱》和教育部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我校于2009年開始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
2009級我校曲阜校區8個普通院系(不包括藝體類)共招生2619人,外語教研部結合學校具體實際,對全體新生組織了一次英語摸底考試,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進行了綜合考核。參照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個人意愿,將全體新生劃分為三個等級:預備級(藝體類新生統一以預備級為起點進行教學和學習)、一級、二級。一、二級學生分別占本院系2009級新生的85%和15%,例如,文學院2009級新生356人,按照比例,54人應編到二級班學習。實行分級教學模式后,曲阜校區8個普通院系2009級共有英語一級教學班31個,二級教學班8個(一個院系一個二級班)。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適合他們的教材也很重要。在分級完成后,經過外語教研部領導和教師們的共同探討,對各級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材。一級班學生占學生總數的絕大多數,他們閱讀能力相對較好,也有一定的聽說基礎。在這個階段,課堂上仍以教師講授為主,但要求學生參與的比例增大且課外閱讀及自學的內容增加,教師會用較少的中文解釋輔助教學。二級班的學生程度稍高,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授課為輔,多采取小組活動的形式鼓勵學生運用英語綜合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多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外完成,多提供相應水平的英語學習資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在教材方面,預備級學生(主要是藝體類學生)使用的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第三版預備級起點;一級班使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精讀》一級起點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視聽說教程》第二版一級起點;二級班使用一級班所列教材的二級起點。一級教學班每兩周六節大學英語精讀課程,兩節視聽說課程;二級教學班每周兩節大學英語精讀課程,兩節視聽說課程。并且,二級班的期末考試成績由單獨的聽力試卷成績,單獨口語測試成績和綜合考試卷面成績構成,聽、說兩部分分別占最后成績的20%。
2.3實行分級教學改革的效果。
截至目前,我校實施分級教學的第一次循環已經結束。這兩學年的實施過程總體來說比較順利,分級教學的積極效果也得到較明顯的體現。
實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同級別的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英語水平,主動學習和積累本級要求的語言知識,為進入更高一級的學習不斷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也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用了多種教學手段。教師結合所教級別學生的實際,實施了不同的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教師充分利用了學校現有的網絡和多媒體資源開展教學,鼓勵層次較好的學生自主學習,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3.分級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務管理上還不是很成熟,在排課過程中曾經遇到一些麻煩。同一專業的學生在同一時間上英語課,但在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老師授課。這就要求保證上課地點、師資配備和教學電教設備的完善。在編班時,一個英語教學班可能會有幾個不同專業班的學生,這又需要全校各院系之間的共同協調,合理安排。
其次,在評獎評優體質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一級班同學與二級班同學的試題難度是不同的,這就對評獎評優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造成了影響。《大綱》明確指出:“成績優秀,學有余力的學生經高一級考試達到一定標準后可跳級,不及格者要留級。”在這一方面我校還沒有明確的跳、留級制度。這就使得一部分二級班的同學沒有了學習壓力和動力,高枕無憂;一些預備級和一級班的同學則是過分憂慮,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得過且過。
最后,實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后的教學內容還不是特別完善。到目前為止,我校還沒有有針對性地為語言能力較好的二級班同學提供豐富的公選實用英語或專業英語等拓展類課程,只是開設了一兩門公選課,不能滿足同學們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后續課程的開設和講授需要占據教師們的一些時間提前準備;第二,基礎類課程結束后,后續課程的歸屬不明確,是公選課還是拓展類課程,仍然需要同學校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后才能確定。
4.建議
4.1科學分級,逐步提倡獎懲制度,進一步完善分級模式。
科學分級是英語分級教學管理的重要一環和基礎。要做到科學分級就要有科學的分級試題和分級標準,試題應以《大綱》為依據,各級詞匯要求為基礎,既要有基本考核要求,又要有較高考核要求,有層次、有計劃地進行。在此基礎上,要恰當掌握跳、留級標準,不應該以按學生比例或考試是否及格作為跳、留級的標準。對于大學英語后續階段的拓展類課程,要在明確方向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如開設高級聽說、文化、科技及其他專業英語類課程。
4.2改革考核標準,科學全面的評估教學結果。
分級考核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是保證分級教學正常進行,教學質量得到鞏固和提高的關鍵因素。要嚴格按照《大綱》中對各個教學級別的具體要求編制考核試卷,逐步建立質量高、容量大的分級考核試題庫,減少或從根本上清除傳統考試出題中教師主觀控制、題目難易程度缺少科學衡量的現象。
4.3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注重情感性策略的運用。
大學英語的分級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情感。教師要用真誠和熱情與學生進行交流,善于引導,多鼓勵少批評,幫助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學生有問題和建議可以直接對教師反映,便于教師對問題做出指導和改進。
5.結語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一個長遠的課題。它有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也滿足了不同英語水平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不斷的改革實踐中,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會受益匪淺。我們不能因為其存在一些問題就完全否定這種教學改革,而是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相信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入,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會變得更加成熟,大學英語教學也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邵永真.大學外語教學大綱修訂說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3]劉潤清,怠慢春.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郭乃照.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芻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3).
篇10
【關鍵詞】大學 物理教學 美育 實踐
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SGH13070)。
物理是對自然規律的把握和反映,在物理教學中使學生感受美、體味美、欣賞美可以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動機和情感,陶冶和形成高尚的科學精神,同時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結構甚至世界觀、價值觀都產生觸動。
大學物理教學美育實施的困境
1.中學教育的束縛
中學階段,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學生要為拼高分,進重點、名牌大學而努力,在急功近利的觀念下,學生將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于應付大量物理知識和解題技巧,即使美育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全面發展有好處,不僅是教師,學生們也只好忍痛割愛,暫時擱置。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從中學看,我國目前的教師大多是恢復高考制度后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有些甚至是中專生。他們自己在中小學接受的美育課程較少,中專、大學也沒有得到很好發展,教育理念、美育方面的功底較差,知識面較窄,加之教師平常工作負擔過重,很難有時間擴大知識面。即使教師本人想去進修,也要克服來自方方面面的困難和阻力。就目前的現狀,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審美修養,絕非易事。
3.編寫的教材缺乏美育基因
沒有好的教材,或者說教材死板、不鮮活,沒有美的基因,也同樣難以產生教學藝術的魅力。現在,時代在不斷進步發展,物理教材也在與時俱進,增添了很多美的因素。例如紙張精美、圖文并茂,形式上有很大創新進步,內容上也增添了很多時代信息,注重吸納新科技熱點,新成果試驗等,突出了觀察和實驗這樣的物理研究特征。但據研究者觀察,大多教材內容沒有涉及到物理美的內容,物理教學中涉及到美,只能依靠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師的發揮了。
4.學生的審美素養普遍不足
我國的大學生與國外著名大學的大學生相比,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普遍不足,原因復雜,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總體給人的感覺是,教與學的功利性太強,因為美而喜歡,因為愛而投入,這種態度沒有成為校園里的主流。功利戰勝了審美,審美被壓縮邊緣化。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素養,才能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理論上的贊同。物理中美的因素非常豐富,但需要我們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與能夠體會美的心靈,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情趣、知識基礎、審美能力和生活體驗。而這些,都是我們大學生所欠缺的。
5.評價體系單一,升學、就業壓力大
大學的基礎在中學,中學的教育落后影響了大學的學習質量層次。高中生的壓力在升學,大學生的壓力在就業。以升學為導向的學習失去了很多美的因子,以就業為指引的學習也會顯得功利化十足。培養出的學生缺少審美內涵,更多的是成為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審美思維、創新進取的時代青年。
大學物理教學中美育的實踐探索
1.更新美育觀念,促使自身認真發掘物理學中的科學美
教師首先須改變對美育的片面觀念,努力明確在物理教學中進行美育的重要意義,自覺地將自己納入美育施教者的行列。同時,教師還須認識到在物理教學中進行美育不僅僅在于向學生講授科學美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培養學生感知、鑒賞、創造科學美的能力,從而能夠更加明確自己肩負的任務。[1]物理教育中的美育還要求教師認真挖掘教材中物理思想、理論框架、物理規律中以及物理學史中的美學因素,積累審美經驗,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學審美素質。
2.創設審美情境,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和體會物理學中的科學美
要想真正在教學中實現美育,關鍵是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引導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積極投身到審美創造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物理學中的美。教師要根據物理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從教學內容中挖掘物理學科的美,并通過美的設計進行物理學審美再創造,在物理教育的各個環節進行美育滲透,充分向學生展示物理學科美的特征和意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美的樂趣、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⑴教學方法的藝術設計
優美的教學方法是通向科學美的橋梁。用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代替滿堂灌、題海戰術的應試教育法,引導學生作為一個參與者與創造者積極投身于審美創造的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物理學本身所深蘊的美,激發其學習的欲望和創新的激情。如進行設計性實驗,由教師提出實驗目的和要求,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自己選擇儀器,設計實驗方案,擬訂實驗步驟,進行觀察測量和分析,直至最后得出結果,完成實驗要求。[2]設計性實驗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后的成就感,獲得美的享受。演示實驗也是向學生展示物理美的特征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物理教學最具特色的學科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演示實驗,努力使實驗具有理想的可視性和最優的教學效果。此外,在物理教學中通常可采用類比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引力場和靜電場中,討論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變化,電場力做功和電勢能變化的問題,結論都是場力做的功等于相應的勢能增量的負值;又如機械波的波動方程與電磁波的波動方程具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對應統一。通過對這些相關內容的講授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可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學和諧統一的美學特征。
⑵優美教學語言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精湛的語言、直觀性和啟發性的形象比喻,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而豐富的想象力正是鑒賞美和創造美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教師平時注重語言的修養,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用優美的、富有激情的語言將物理學之美展示給學生。如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時,可用這樣語言描述:“日升月沉,斗轉星移,星河燦爛,天外有天,這是天體大自然,即宇觀物質世界;山外有天,滄海桑田,百草豐茂,燕舞鶯歌,這是地球小自然,即宏觀物質世界;借助電子顯微鏡,洞察物質構造,小小微粒歷歷在目,瞬息萬變,這是粒子小世界,即微觀世界”[3],將理論變實際,抽象變具體。
⑶現代教育手段的渲染
對于很多難以直接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可充分利用幻燈、投影、錄像、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達到直觀、圖文聲色并茂,在學生心目中引起美的共鳴的效果。如宇宙中天體的有序運動、微觀世界中原子的行星模型及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原子激發時所發出的美麗譜線、電磁波在空間的傳播等都可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將物理世界中運動的真實場景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必然會為這個豐富而和諧的物理世界所深深感染。
3.結合物理學史,鼓勵學生努力探索和追求物理學中的科學美
物理學的美學特征既體現在物理知識的內容、形式及體系上,也體現在物理學研究的思想方法上,還體現在物理學家在探索科學真理時所表現出的科學精神上。布魯諾為捍衛科學真理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法拉第通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布拉凱特從2萬多張云室照片中的40多萬條α粒子徑跡中發現8條產生分叉;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不顧貧病交迫,堅持觀察天體運動,發現了天體運動三大定律;居里夫人為科學一生視苦為樂……這些都體現出科學精神之美, 它也正是物理科學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物理學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發展的歷史就是物理學家對美的追求和創造的歷史,[4]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其產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自覺去探索科學之美,成為有道德的、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蔣家瓊:《論物理教學中的美育》,《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第84-88頁。
[2]馬黎君:《物理實驗教學探究性學習體系的探索》,《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年第24卷第9期,第77-78頁。
[3]陳彩萍:《化學教學中的美育》,《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卷第6期,第77-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