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培養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素質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素質培養

篇1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 培養

一、大學生素質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被認為是天之驕子、國之棟梁,承載著希望,預示著未來。這正如梁啟超先生曾講的“少年強則中國強?!本彤敶髮W生而言他們的素質也決定著國家的未來?,F實生活中當代大學生的現狀如何呢?我們先看兩個例子。

其一,有位企業家曾講過他招聘過程中的一個事例。在一次招聘中,有很多的應聘大學生,其中有位男同學的條件比較突出,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各種資格證都比較不錯。于是這位企業家就親自打電話給他,通話中告訴這位男同學明天可以直接來找他,并告訴這位男同學他的電話號碼。一份優越的很有前途的工作馬上就要成為現實,可是這位男同學的一個小細節卻讓這位企業家改變了主意,拒絕了這位同學。是什么情況使得工作機會瞬間喪失呢?原來在對方要告訴他電話號碼時,這位同學說:“請您稍等,我拿張紙記一下?!笔潞筮@位企業家解釋說:連這十幾個號碼都不能瞬間記住的大學生,不符合我們企業的要求。

其二,每年大學生畢業的時候都要寫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有些細節也能暴露出些問題。論文指導老師發短信通知學生論文指導的時間和地點后,有位同學回電話問老師是不是準點到。

通過以上事例暴露出當代大學生在素質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書本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學的很扎實。但是社會生活能力太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沒有很好的確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印證了“有文憑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識不一定有見識;有智商不一定有智慧”的說法。

第二,有些當代大學生權利意識過重。時時刻刻不忘強調自己的權利,那么也就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素質體現。比如在強調任何一個主體權利的同時,都不能忽視其自身義務的履行,以及基本素質和社會道德的體現,比如尊師重教。

第三,有些大學生的心理不夠健康。有前幾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有最近曝光的高校投毒事件,還有每年都會發生的高校內的自殺、自殘等事件。以上事實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堪憂。

此外,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存在偏離。在市場經濟崇尚個性發展大潮的影響下,受社會上所謂“實惠”觀念和“個人功利”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尺度漸漸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學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發生變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觀點、人生哲學和腐朽生活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來,對現代大學生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的基本素質

好多同學在剛剛進入大學校園時會有些不適應。從原來氣氛緊張、監管嚴格的大環境下猛的釋放出來很不適應,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白白讓廢掉很多大好的時間。因此,要明確大學生基本素質要求,從而努力提高個人素養,正如《禮記?大學》所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高個人修養是作為一個有用之人的第一步。有人說“大學小社會”,大學是從校園到社會的一個過渡,那么,我們就應當好好利用這個過渡。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學習和具備大學生(將來能夠順利步入社會)的基本素質。雖然,因專業的不同大學生所應當具備的素質會有所差別,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有些基本素質是大家都應當具備的。

(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學會做人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上商品品種、規格、花樣豐富,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社會大眾帶來了很大的誘惑。有些人的行為超越了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的容忍范圍,很多個性化的行為,不斷沖擊著我們傳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進而對我們的行為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所受的影響更大、更深遠。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相當重要。

記得我在接受大學入學教育時,系主任老師曾告訴我們在大學里要學會兩樣事“學會做人,學會做學問”。當時不太明白,后來隨著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體會,慢慢理解了老師的意思。學會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人若沒有才華但他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則,能夠自食其力,仍然有益于社會。但是一個人若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即使他很有才華可能也無益于社會,甚至他越有能力對社會的危害可能越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學會做人,這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正如《孟子?盡心上》中告誡我們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二)學好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

在大學里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好專業知識是首要任務。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求大家對本專業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掌握,能夠形成知識體系,并且具備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有些學生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所學專業自己并不是很喜歡,學習過程中沒有興趣,覺得很枯燥,將來也不想從事這方面工作。那么在保證本專業能順利畢業的同時,開拓學習第二專業。在第二專業的選擇上既要結合興趣,又要符合社會需求,有益于社會。

此外,結合所學專業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 正如哲人所說“看專業書能增加知識的深度,看非專業書能增加知識的廣度。”也就是說“開卷有益”。當然一切真知灼見來自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在學習人類科學技術、文明成果的同時,也要有懷疑的精神,沒有質疑也就沒有進步。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素質。

(三)求真務實,具有社會責任感

現代社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的誘惑,使得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當代大學生同樣也存在著浮躁的情緒。表現為學習目標短淺功利性較強,很少考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意識不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當代大學生將來要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干力量,他們將必然要逐漸進入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崗位,歷史需要他們擔負起更為重大的社會責任。從經濟方面來講,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在各方面的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需要我們當代大學生們能肩負起建設國家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必須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能力,使他們認識到責任是具有廣泛的政治、社會、道德內涵的,認識到責任就是一種義務,每個公民都有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并要求他們對自身的所做所為承擔行為責任。如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義務:公民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衛祖國、依法納稅、以及勞動義務、受教育義務、父母有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大學生們去認識,去體悟,從而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

(四)要有強健的體魄,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正如我們主席所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無法完成將來的社會責任。據報道山東省將于2012年增加體育作為高考的組成部分。這也從某些方面反映出當前我國廣大人群,特別是年輕人的身體素質較差。因此,作為祖國未來建設者的當代大學生,有必要鍛煉強健的體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將面臨不同于以往的諸多新問題,此時由于經驗的缺乏,可能頭腦一熱會有些過激行為。面對這種情況能及時疏導壓力,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相信問題中就能解決。為迎接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挑戰,大學生更應具備“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先進的知識、科學的技能、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博大的胸懷。

三、大學生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的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悉心培養。本文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大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

素質的培養必須從基礎做起,要打好基礎。首先要做到的是專業知識教育,提高能力增強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專業、系統、符合邏輯關系的理論知識教育非常重要。同時,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堅實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大學生素質的培養同樣離不開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同時,也要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大學的學習更多的是自學,是在老師課堂教學的引導下,建立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的能力。即使是專業必修課程我們都很難僅僅通過課堂時間完成對本課的學習。而且各門專業課共同組成該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也是需要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獨立完成。通過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我們的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鑒于經濟和社會現實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大學期間不可能學完本專業的所有內容,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更為重要,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p>

(二)開展課外興趣學習,鍛煉思維能力

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僅靠課堂教學是無法順利完成的,因此,開展課外興趣學習,鍛煉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學校應努力開展豐富多采的第二課堂活動,包括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會和專題講座、學生讀書會、學生社團活動、文藝匯演、體育活動等,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學校還應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檢驗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要認真組織學生參加教育實習,積極開展社會文化調查、社會調查和教育調查,讓學生在廣闊而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大背景中接受熏陶,開拓視野,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

(三)科學選擇選修課,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單靠專業理論知識是不全面的。任何問題都和經濟活動、社會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只懂專業知識,面對現實問題時,就無法從整體和全局著眼,也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就需要我們提高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是遵循“開卷有益”原則,大量開展課外閱讀。另一方面的科學選擇選修課,豐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非常重要。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以上的數據和事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當然,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學校的教育,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成立心理協會對大學生提供咨詢;另一方面要靠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個大學生學習必要的心理知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自我教育不僅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中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妨借用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個詞語予以概括,大學生應當吸收、傳播“正能量”,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抗擊打能力。

(五)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近幾年,社會各界都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其中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相對更差一些。于是各種體育活動的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應運而生。同時,不少省份提出中考要加入體育考試,體育不過關學校不予錄取。然而,在大學里并沒有特別有效的措施督促大家鍛煉身體。但是,一國國民的健康素質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作為國家民族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健康素質教育關乎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培養堅強的意志是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學校應成立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舞蹈隊等活動團體,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讓學生自覺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從而提高身體素質。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只有在具備專業素質的同時,提高綜合素養,才能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米加德,楊愛華:《淺談編輯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中國編輯,2010年05期。

[2]胡曉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2期。

篇2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素質

近年來,就業市場出現“就業難”和“招工難”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大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就業難、難就業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直接感受;另一方面,則是企業面對不愿“屈就”的畢業生無奈長嘆,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犯愁,很多職位只能虛位以待。就業“兩難”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養不足,學生職業素養欠缺,不能合理定位個人職業目標,做出理性的就業選擇。因此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努力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成為高校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新常態下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人才是社會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已成為構筑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靈魂。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基礎在于其自身的基本屬性,即學術性和職業性。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化階段,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多層次、類型,形成了分層的高等教育系統,受教育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發展。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養社會精英,也需要為受教育者的實踐做一些準備,即培養企業需要的合格的職業人。智聯招聘副總裁趙鵬指出,“現在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成績、知識和經驗的欠缺,而是職業規范和職業意識等職業素質的缺乏,企業招聘人才的標準有接近七成的權重是放在應聘者的職業素質上?!币虼?,學校在履行教育的職業服務功能時需要考慮學生就業的滿意程度和持久的職業發展,急需樹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職業綜合素質為前提,以提高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強調滲透職業素質的教育。

(二)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浪潮已經來臨,新技術帶來的產業升級換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已經演化為人才與人才的競爭,高素質的人才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擁有高素質的人才,企業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企業在選拔人才時,標準已從注重單一的知識能力轉移到職業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求有良好的文化基礎,還要有良好的職業品格和精神,非??粗禺厴I生的道德品質、文化認同、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創新思想、應變能力、學習能力。企業希望能招到“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人才。

(三)職業素質培養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必然之路

大眾化教育必然導致大眾化就業,高校畢業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陽春白雪”,這種轉變促使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陣痛的壓力。同時大學生個性鮮明,渴望得到認可和尊重,他們明確表示“上大學就是為自我完善,為將來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下,提升職業素質、盡快成為“合格職業人”,是他們今后走向成功的事業基礎,是進入職場前的必要鋪墊和準備,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成功擇業;關系到他們的職業生涯和發展。為此,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強烈的呼聲應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助推力,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合格職業人”是社會所望、學校所求,更是大學生所盼。

二、目前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的誤區

(一)重專業教育輕職業素質培養

職業素質培養是一個綜合系統,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核心能力構成了基本培養內容。個人職業素質的培養就是為了達到職業要求所要具備的素質和追求成為優秀職業人的過程。遺憾的是,高等教育目前所呈現的種種不適應,集中表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究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并未充分認識到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傳統的教育體制注重的只是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人們在思想認識上也大都認為只要掌握了本專業的職業技能就具備了進入社會謀求發展的資本與能力,從而忽視了學生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社會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養。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實施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本專業教育的結合、滲透不緊密甚至完全不相關,忽視了對大學生包括職業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重就業指導輕職業規劃

高校在實踐職業素質教育中,由于人力、物力等眾多因素的限制,把職業素質教育簡單化、短期化。簡單認為素質教育容易實施,短期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認為職業素質教育就是就業指導,在學生求職前進行就業指導,以便學生在就業面試中現學現用便可,幫助畢業生在畢業時找到工作就是職業素質教育的成功。而畢業生能否適應職業環境、畢業生在職場朝哪個方向發展、能發展多遠,學校在培養人才時就無能為力。素質教育不等同于技能訓練,需要把外在的東西內化為自身的素養與品質, 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 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更是一個漫長的陶冶過程。短期促銷的就業指導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職業素質教育,它同學生的職業生涯預備期和發展期相分離,并沒有根據社會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重共性教育輕個性輔導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以及職業情況等方面,職業素質教育和培養的目標在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根據不同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高校在制定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方案時,應試教育依然是主調,如“ 考級考證熱”、“ 汽車駕駛熱”;刮起了“ 輔修風”、“下鄉風”,這種一鍋煮式、工廠生產式人才培養缺乏對個體本身的進一步了解,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盲目地將學習好的或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培養, 而使個體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滿足,培養的人才難以最大程度適應工作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新常態下高校培養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對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在推進職業素質教育時,不能功利,也不是權宜之計,需要高校把職業素質教育提升到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全方位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全程輔導至每個學生發展的各個階段。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滲透性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在推進職業素質教育,其主戰場仍然在校園課堂。目前大學生的培養大部分還是來自于課堂教育,特別是專業教師,他們與學生在課堂上聯系最為緊密。所以在現有的教育形式下,應該充分發揮好課堂教育的作用,調整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職業素質教育的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職業素質教育。所謂學科滲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任何年級、任何課程的每一位教師需盡可能地強調其所授課程具體內容的實際涵義與職業價值。任課老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傳授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注意闡明這些知識與技能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這既可以解釋各種學科的意義和適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學生認識到此課程內容對于將來從事的職業的貢獻和重要性。因此, 實施職業素質教育不能滿足于某些具體的措施和方法, 而要全面反思我們的全部教育教學活動, 特別要從教育的主體文化課和專業課程教學人手, 要從體制上確立素質教育原則和素質教育模式。

(二)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基礎

教師是職業素質教育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師具有的豐富的理論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品格、氣質,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是全面推進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高校要通過各種途徑使每一位教師樹立起新的人才觀、質量觀,積極投入到職業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形成全員育人的有效工作機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教師產生積極向上、不斷學習提高的動力和內在需求,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職業素質教育要求。

(三)搭建課堂與課外、學校與企業合作,拓展職業實踐教育平臺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

學校盡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但畢竟不是職場,因此大學生對外面的職業世界了解較少,實踐能力、業務經驗等方面相對較弱,不利于學生客觀全面把握職業環境,實踐才是職業素質形成的唯一途徑。學校要結合大學生不同階段的職業發展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實踐活動,激活以職業素質提升為內容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利用學生的實踐實習、第二課堂的創新實踐活動、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為學生構建校內外結合的實踐教育平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增強其專業性和職業針對性;在磨煉意志鍛煉能力、了解社會的同時,也可以對其所學專業的應用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相關職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劉鐵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2,31(5).

[2]劉玉珍,袁雪梅,謝芬.大學生職業素質現狀及培養策略探析[J].職業,2014,20.

篇3

關鍵詞:創新能力;社會實踐;素質能力

一、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意識水平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層與生產實踐中。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大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國情、社情,分析社會現實需求與自我價值間的差距,從而有針對地加強自身的能力。高校開展社會實踐,能夠在增強教育實效性的基礎上,豐富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品質素養

社會實踐內容豐富,涵蓋內容廣泛,在豐富大學生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很好地鍛煉了還未真正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叭锣l”、扶貧類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實踐可以很好地磨煉大學生的意志,使其在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身抗壓的能力、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并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從而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緒以適應未知的將來,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

3.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科學素養

大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前接受的大多為書本上的知識,社會實踐能力較弱。理論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再發展,因此開展各類社會實踐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能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并解決新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可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精神,從而形成嚴謹的科學作風、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全面提升科學素養。

4.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往往需要接觸社會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群,也需要得到校內外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協作,共同完成社會實踐的內容。因此,社會實踐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較強的人際協調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激發自身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方案設置重理論輕實踐

人才培養是大學職能的核心,而人才培養方案是基本綱領。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據重要地位。高校在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時,總是將大部分精力花費在如何設置理論課程、如何設置課程順序和課程學時、如何進行課程考核等方面,而對于課程實踐(實踐教學)的考慮嚴重不足。實踐類課程在大部分高校的總課程數中占比極低,即使設置了實踐課程,但教學質量相對較低,并沒有真正達到實踐課程對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2.教學模式單一,實踐性教學質量低

大部分高校課程仍然采用滿堂灌式的傳授性教學,嚴重忽視將科學問題生活化、情景化、社會化的實踐性教學,對學生的參觀、調查、練習、實驗、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重視程度不夠,甚至直接省略某些環節,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不利影響。

3.素質能力平臺建設不足,缺乏規范

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需要學校為學生搭建保質保量的平臺,而這正是高等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平臺、科技創新平臺、職業發展平臺等素質能力發展平臺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而這些往往是學生亟須加強的素質。各高校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與評價比較模糊,沒有形成體系,往往只對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度量,缺乏對學生素質能力的綜合評價,也沒有建立引導性、規范性的文件綱領,無法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實踐缺乏支持度

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了解社情、國情的主要途徑,應當受到高校的重視,而現實情況是高校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導致部分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支持程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同時,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也不夠重視,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不太愿意接收和安排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此外,大學生自身也沒有充分理解社會實踐的教育意義,積極性、參與性、配合度不高,導致社會實踐僅流于形式,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社會實踐缺乏規范的組織制度

社會實踐順利開展的前提是高校要進行細致周密的組織安排。結合實際情況,大部分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創新性,組織形式枯燥、單一,對當代大學生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和開展情況缺乏有效指導和科學監督,考評機制尚未形成,這進一步導致學生的社會實踐僅停留在表面。

3.社會實踐活動成果缺乏實效性

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高校、學生層面都不受重視,導致實踐活動主體的針對性、適當性均存在較大的問題,不能很好地與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進行對接。同時,高校缺乏對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專業性指導,沒有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機制,導致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不規范情況。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也基本局限于假期的短期實踐,這類社會實踐難以得到各方支持,無法達到培養的效果。

4.社會實踐缺乏連續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屬于系統的教學環節,僅依賴于經費、人員、場所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時斷時續地開展,沒有形成穩定、有效且能夠被社會、高校、學生三方共同接受和普遍認可的學習生態。此外,由于高校擴招導致學生數量和高校指導教師數量有巨大差距,社會實踐不能在人員、制度、經費等方面得到保障,且受到多種因素限制,難以進行有效組織并達到預期效果。

四、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對策

1.提高各方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素質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素質能力提高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要求企事業單位應給予大學生社會實踐足夠的重視,使大學生的勤工助學、志愿服務、掛職鍛煉、社區共建、教學實習等各類活動日益常態化。高校也要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讓大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位,并鼓勵大學生群體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促使其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學習鍛煉,發展素質能力。高校教師也應當深刻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培養的重要意義,實行全員重視、支持、參與,提升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

2.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體系,規范素質能力發展體系

高校要將社會實踐納入到完整的教學方案中,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在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中加以體現,從而得到制度保障。在制訂社會實踐的整體教學方案時,將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相關課程進行對接,使其成為一門必修課,進行學時和學分認定,從而進行有計劃性、針對性、目的性、保障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同時,高校要建立激勵管理和評價機制,定期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檢查、監督、總結、表彰,形成長效穩定的運行機制。

3.完善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提供素質能力的場地保障

社會實踐需要長期有效地開展,才能使其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結合。因此,高校要不斷開拓社會實踐基地,整合校內校外優質資源,協調各方,保障大學生素質能力發展的有效場地。同時,高校和地方企事業單位要進行資源配置優化,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滿足社會和企事業單位的發展需要。同時,學生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聰明才智,創新思維,推動科技成果創新,將自身成長與企業和社會發展有效結合起來。

4.豐富社會實踐內容,全面發展素質能力

社會實踐要強化其教學功能,必須加強設計,使其活動主題、內容、形式多樣,促進實踐成果的多樣化。除了設計和大學生理論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還應當設計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在完成系統的社會實踐和理論課程學習后成為擁有良好專業素質、人文素養、綜合能力的合格的服務者和建設者,也使社會得到一批高素質的實踐者,從而有效促進和推進專業領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5.加強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使大學生素質能力指導專業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能力強、勤思考、善鉆研、敢創造的教師隊伍,使得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深入、扎實、有效。指導教師在實際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仔細規劃、全面評估、經驗總結,不斷發現并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創造性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指導,不斷結合社會實際、企事業單位實際和學生實際,進行科學決策,滿足各方需求。綜上所述,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素質能力。為了能滿足新時代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應日益發展和完善社會實踐體制研究生,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和引導,對其活動內容與形式等進行不斷改革和創新,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周貞琪.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中的學生主體性激勵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5):213-214.

[2]劉兼唐,沈伯秀.推進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關鍵問題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2).

[3]李杰.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3.

[4]張志偉,安靜,李炳煥.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J].科技資訊,2010(1):226-228.

[5]楊萍.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素質能力的養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8(6):75-76.

[6]李宏宇.如何發揮共青團組織在大學生素質能力培養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7]劉洋.論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篇4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素質 激勵策略

1995年5月,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論斷,并在此后進一步指出“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作為青年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如果在思想上墨守成規,行為上循規蹈矩,那么肯定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都要靠不斷創新”。寬基礎、高素質、復合型是對優秀人才的高度概括,它要求當代青年大學生必須具有創新素質。創新素質是“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而且善于在實踐中將其良好的心理素質、精神素質和文化素質以高度綜合的形式加以升華和應用”。分析青年大學生創新因素,尋求激勵策略,關注并參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激勵和培養,對于提升我國在未來國際環境中的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 青年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特點。在知識經濟、科技創新的潮流中,社會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勝出與否的關鍵在于個人和團體的創新能力的高低,知識經濟呼喚著創新教育,呼喚著創新人才。已被高等教育界廣為認可的原浙江大學潘云鶴校長提出的KAQ學生培養模式,即:將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質(Quality)三者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要求以這一模式培養的青年大學生不但能夠繼承、發揚、延續人類歷史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經驗,而且主動積極地創立或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科技、新理論、新制度。

青年大學生群體將是創新教育成果的直接體現,是未來社會創新人才的雛形群體。要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尋求有效的激勵策略,必須正確認識青年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特點。青年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特點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1.1 鮮明的時代特征。社會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求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與世界接軌距離不斷縮小的今天,作為我國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力軍的青年大學生,如果接受的仍然是老的思想、觀念教育,以老的眼光、方式去辦事,顯然是固步自封、坐井觀天。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步晚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要迎頭趕上甚至超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更加要求青年大學生能以科學的知識、理論武裝自己,用高尚的情操陶冶自己,具有時代意識和駕馭時代的能力,具有愛國熱情,能適應社會生活,敢闖敢試,敢為人先。

1.2 主動的開放意識。青年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最初是在他們長期所處的教育、生活環境等氛圍中綜合形成,在大學階段將重新整合或趨于完善,主要包括創造精神、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復合型人才的標準,已不允許學生只埋頭學習單一的專業,完全忽視相關專業領域。當前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已突破了以小專業劃分上課的界限,呈不同專業學生共上一門課的大課堂形式出現;迷信權威的現象已在大學生的理性化思維中越走越遠:大學生在與老師、同學的雙邊活動中,呈現出交互式特征;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沖擊、改變著世界的一切,并與國外先進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一起,正成為青年大學生改造自我、提高素質的標桿,這些都為大學生長期處于創造性思維這一積極活動創造了條件。因此,大學生必須具有主動的開放意識,表現出能主動獲取他山之玉,汲取全球知識和信息,充實自我。

1.3 初步完備的人格特質?!叭烁袷窃趥€體內部心理生理系統中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人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大學階段培養的大學生個體人格還不十分健全、完備,但從人才的創新素質培養方面分析,卻顯得十分重要。在今天的生活方式中,一些曾經被廣泛認可的優良傳統或觀念,可能已經顯得呆板、教條、不切實際,這就要求大學生能跳出水面,進行多維透視?,F今社會上的考尚未退去,作為人格特質之一的超越現實的抽象思維,對于大一新生的培養尤為重要,因為現階段的高中教育學習壓力大、量多,己將大多數升學的學生雕琢成“學習機器”,從而在較大層次上使他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想象的空間和能力等等。這都要求大學生不僅具備敢于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對于世界的未知領域、未解難題,能充滿探索的欲望、進取的勇氣;挑戰困難能有持之以恒的品質,直面困難能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良好的條理性,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更要有超越現實的抽象思維和健康和諧的心境。

2 青年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與實踐的主要問題。鼓勵學生跨專業修課,實行彈性學分制、彈性學制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然而,幾十年形成的中國教育模式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功,在大學生身上得到體現。高校教育體制制約大學生創新因素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2.1 課堂教育模式呆板。當前高校教育觀念已有很大的改變,但作為課堂教學,一本本磚頭厚的書籍要作為教學任務完成,就必然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單向式、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的呆板模式。“當學有所成的青年大學生站在我們面前時,總是博聞廣記、學識淵博,卻沒有了求索進取的理想”。其實,十八九歲的青年大學生的可塑性最大,非常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環境的改造。這些大學生剛從繁忙的高中學習中得以喘氣,思想又馬上被禁錮,視野即時被束縛,求知欲逐漸泯滅,創造激情在逐漸消失。

2.2 大學創新教育理論研究缺乏前瞻性和系統性。往往是出現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也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處于被動的應付狀態。正因為如此,大學創新教育理論沒有一個系統的研究脈絡,顯得零散,沒有重點和邏輯線索。許多創新教育理論的根本問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如大學生創新的本質,全面發展教育、素質教育和其他相關的教育思想與創新教育思想的關系等,都沒有得到深入的探究。

2.3 獎勵體系不健全。目前高校建立的僅僅是以獎學金、優秀干部為主的獎勵體系。一些學有余力的同學,可能熱衷的是一些目前難登大雅之堂的愛好或活動,呈零散性、個體性,高校對于這一系列的學生往往因為缺少人數、規模等因素,忽視了對他們的鼓勵。在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愛好、活動中,很多不乏具有創意或新意,可能因為缺少個性化的鼓勵而夭折。同樣不能忽視,獎勵考核中的標準不穩定性和人際影響過大的原因,也將會導致學生創新信心的偏離和獎勵作用的遺失。

2.4 學校和學生的利益不平等。在高校,從事學生工

作的老師經常教導學生“學校的利益應視為高于一切”,從而導致當學校利益與個人利益存在突出的矛盾時,高校一方面視學生為學校的主人,寄望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面對學校,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做這做那,尤其是學生個人正當利益與學校錯誤發生沖突時,認為學校的利益高于一切,學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要求學生毫無條件地服從學校的目標,從而影響個人的創新動力。

3 青年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激勵和培養策略。青年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除個體主觀因素外,優化高校的學習環境、管理體制是重中之重。根據青年大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制定如下激勵和培養策略:

3.1 確立多元參與的思想觀念。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推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的事。因為無論從哪一角度說,我們都不能把創新素質視為一種與人的其他素質不相關的、沒有聯系的、孤立和單獨的品性來培養,尤其是大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素質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基石。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發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訓練,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指導學生,防止形式化傾向。

3.2 制定、完善并切實實施公平、合理、高效的獎勵體系。盡管獎勵是一種外部激勵因素,但當前在我們高校甚至整個社會上,它仍然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激勵方式。因為獎勵體系所提供包含有精神和物質在內的多種形式,不僅是青年大學生自我肯定的基礎,也是大學生產生繼續向更高層次努力和追求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它還是一個學生在校綜合表現好壞與否的重要標志。獎勵體系應該包括獎學金、榮譽、個性化獎勵等多層次、多形式的制度體系。在知識社會里,獎勵性的鼓勵和教育是人創新和學習的重要源泉,獎勵體系尤其應該體現公平、合理、高效,而不要只是要求“貢獻”,不圖“回報”。獎勵體系中提及的“個性化獎勵”,要求作為培養人才基地的高校,首先形成作家和經營策略家斯坦?戴維斯在他《完美未來》(《Future Perfect》)一書中介紹的隨時――隨地――個性化服務的觀念,然后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創新基礎、創新特色和反響的不同,提供個性化獎勵。

3.3 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新世紀素質教育對創新人才的要求,促使我們必須在教育觀念上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要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培養學生會學習和創造為主。二是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從而培養其創新心理素質。三是教師要有創新思想和創新意識。

當前我國高等課程設置存在著一些弊端,極大的限制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及創新素質的培養。許多大學生都認為當前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的陳舊及教師缺乏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忽視了學生客觀存在的素質差異,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脫穎而出,所以教學改革在當前具有一定的緊迫性。

3.4 支持學習自主的創新活動。在充分滿足高校教育教學的前提下,高校應該支持鼓勵學生開展自己感興趣的或認為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社團成立有審批、活動計劃有備案的基礎上,不規定、干涉他們正常正當的工作內容和方法,通過授權、引導、監督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自,允許他們開展、參加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活動,鼓勵他們建立自我管理式團隊,并從人、財、物和時間上盡量支持他們的創新活動。以學生管理為主體的高校紅色網站就是學生典型的創新活動。

3.5 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指出:“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己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天賦和潛能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睂W校要尊重創新、支持創新和鼓勵創新,這種環境有利于創新人格心理品質的發展。大學生創新人才必須有獨立的個性,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新。在創新活動中,個體的個性往往會在他的創新思想和行為中表現出來,所以,只要對文明創造有利,主體的個性都應得到充分發揮,而不應受到遏制。在教學管理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變硬性管理為彈性管理,使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一致性與多樣性統一,嚴格與寬松統一,從注重過程管理到注重目標管理,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從而使其創造個性得以發展。因為創新個性的發揮,往往使創新成果更具有新穎獨特性。對高校教師而言,應及早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情操,保持穩定、積極的心態。

3.6 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推動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加強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方面。目前,高等教育缺乏專門供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環節,實驗課也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學生學習的知識得不到真正的檢驗,他們在學習中就會產生敷衍了事的心理,在學習中就更加談不上創新了。要將創新素質教育引向深入,就必須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學??梢杂杏媱澋亟M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訪談等活動,許多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學生都感受到,社會實踐使他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學到了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所以高等學??梢愿鶕緦W校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如吸收大學生參加教研室的科研工作。據統計,美國大學生參加科研的工作量換算成專職科研人員的工作量,約相當于美國大學生增加了4.3萬名專職研究人員。

創新實踐不僅僅局限于實驗室,更需要將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大學生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成果,只有不斷向市場轉化,得到市場的認可,才是有價值的成果。這種有價值的成果,就必然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也就達到了大學生學習動機中的最高境界。這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加強合作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 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高等教育研究,2008(1):P93

篇5

信息素質是指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素養既是一種能力素質,更是一種基礎素質,其主要內涵可以歸納為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個方面的素質。從廣義上看,信息素質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它包括了社會、文化和哲學等內容。信息素質可以分為工具素質、資源素質、社會結構素質、研究素質、出版和傳播信息素質。

信息素養決定了一個人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是創新素質教育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是人才成功的基礎。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一刻也離不開信息,信息素質已成為國際型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信息素質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適用信息社會的知識結構,繼續學習,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最便捷,最可靠的提供商,是校園網中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文獻信息服務中心,信息素質教育中心,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其成為信息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基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學校信息化建設給高職院校圖書館帶來了極大的機遇,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圖書館義不容辭的任務。圖書館必須把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來。

高職院校圖書館作為高職院校的文獻資料和信息中心,是學校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堅強后盾,在高職院校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圖書館也是大學生吸取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重要場所,隨著自動化、網絡化程度的提高,高職院校圖書的信息服務內容、手段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其教育和信息服務功能已上升到主導地位,向用戶提供所需信息和進行用戶信息教育成為圖書館新的工作重點,使教育職能得到了強化。因此,在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中,高職院校圖書館必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采取更主動的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現狀

有些學生對信息缺乏需求,其求知欲往往局限在教科書上。有些學生,雖然對信息有需求,但信息能力卻不強,具體體現在不能駕馭信息語言,缺乏圖書館、網絡、通訊、計算機知識,不了解圖書館工作性質,不懂得檢索方法,無法簡捷地獲取需要的信息、知識,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無從下手。

個別教師對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不得力,阻礙了學生信息意識的覺醒與提高,還有許多能力較差的館員,不僅嚴重損害圖書館館員的形象,而且耽誤廣大學生的學業。

(三)圖書館如何進行信息素質教育

在實施信息素質教育過程中可把高職院校圖書館和校園網作為重要教學實驗基地,可利用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及其人力資源共同開辟對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新途徑,加強對信息素質的宣傳,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利用圖書館的網站,宣傳欄和剪報欄等工具,向學生提供一些關于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等內容的信息資料,對學生進行信息意識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信息的重要性。轉貼于  營造信息環境,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眾所周知,環境對人的能力的培養起著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質的培養上也不例外。高職院校圖書館是學生頻繁光顧的地方,在圖書館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有利于激發信息意識的環境可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牛增強信息意識。

圖書館必須對學生進行主動地導向,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使其更好的認識圖書館,了解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的組織方式及獲取途徑,使其養成利用圖書館來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是新生入館教育,對新生開展入館教育,剛踏人大學的新生,對圖書館有一種新鮮感和陌生感。通過對新生的人館教育,使他們了解圖書館的館藏結構,工作流程,規章制度等。樹立他們基本的圖書館觀念,為他們以后更好的使用圖書館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新書推薦。通過推薦新書,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來普及現代信息技術知識。

開展讀者培訓工作,我國高職院校文獻檢索課一直存在著實際操作能力不足,現代技術知識不足等缺點。因此,由圖書館組織大學生現代信息技術培訓已成為大學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校圖書館網上文獻檢索網上通用指南,在圖書館網上設立BBS、留言簿、電子郵件等方式接受用戶的問題、意見和建議,工作人員可及時進行解答。通過改革調整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比如減少中外文檢索工具書的理論教學比重,加大電子光盤數據庫,中外聯機檢索系統因特網信息資源檢索的比重。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必須加大信息宣傳,營造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刺激學生的信息神經細胞,組織讀書協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增加對信息的興趣,加大力度抓好學校圖書館建設,使學生有條件并樂意到圖書館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拓展視野。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利用圖書館獲取信息資料,充實教學內容,教師以身作則,在學生中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學有榜樣,信息意識自然會加強。

(四)圖書館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

篇6

關鍵詞:創新訓練計劃;大學生;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166-02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國家教育部門制定了“十二五”期間在全國各大高校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訓練計劃。該訓練計劃是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設立了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1,2],主要目的是在通過實施訓練計劃時,促進高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3]。

一、高校本科生進行創新創業訓練的意義

大學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它對于推動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不斷擴招和國家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高校畢業生在創新精神、主動性和開拓性等各個方面明顯存在不足。所以,通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成為高校面對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同時,培養創新、創業意識能夠為社會輸送大批高素質創業人才,不僅可以實現大學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自覺地將個人發展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相結合,自覺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獲得全面的發展;還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矛盾,進而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業型經濟發展。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對大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作用

石河子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P)的高校之一。筆者指導了多項石河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通過指導這些項目,筆者深切認識到這些項目的開展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的重要作用。

(一)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以筆者指導的石河子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為例。項目確定之后,一系列的問題就出現在學生面前,如鋰離子電池的原理、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合成方法、材料的表征手段與性能測試等內容都了解較少。為了項目順利開展,學生主動要求指導教師,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對自己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全面了解。同時,參加項目的學生深入實驗室,學習如何使用相關專業儀器,集體討論分享資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項目的實施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學習,掌握新知識的速度加快,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均有顯著提高,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不斷加強。學生通過整理分析數據、撰寫總結報告、學術論文、參加結題答辯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溝通與表達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學生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有所提高

開展項目能夠提供給學生參加工程實踐的機會,也可以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讓學生了解工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案。例如,在“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項目實施過程中,帶領項目成員參觀考察了石河子市天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讓學生們切實感受電極材料實際生產、制備過程,并且讓學生與企業技術人員座談交流。實際的考察讓學生們意識到在方案確定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場地情況、技術條件、自身設備、具體問題等,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案來解決問題。與單純的理論教學不同,這些工程思維的拓展,不僅對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有一定意義,更為學生就業后能盡快適應行業需求奠定了基礎。

(三)學生知識系統性增強

參加項目之前,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都是抽象的,所學的知識比較離散、不系統,和實際需求、工程實踐都是脫節的。實施項目時,學生才能夠把之前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令本來很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真實具體,簡易理解。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際需要的推動下,需綜合運用之前學過的課程知識“無機材料合成與制備”、“材料化學”、“材料科學基礎”、“現代材料分析與檢測技術”等來解決具體問題,與此同時還能重新組織之前逐漸忘卻的知識點。因此,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工程實踐、實際需要與學生學到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知識系統性顯著增強。

(四)學生團隊意識、協作精神提升

開展項目會涉及到許多環節,學生想著順利完成項目,就需要在每個環節中彼此相互配合與通力協作。因此,在初期確定項目時,需要先對每位成員進行分工,再一起相互交流討論,這樣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了解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背景、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等多方面的知識,制訂項目實施方案,制作幻燈片,順利通過申報評審環節。

實際實驗中,一個人很難完成全部的工作,因實驗模塊多、重復次數多、涉及面廣,所以工作量特別大,這就需要所有項目成員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和分工。通過完成項目,學生們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更加理解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的真諦。同時,通過實驗中遇到問題時共同查閱資料、相互討論解決,增強了每個人的責任心,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考核評價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建立一個從實施過程到結果均能得到客觀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能夠有效的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評價往往忽視了過程管理,而太過于注重結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案例宣傳較多。但是對失敗案例報道較少,缺乏對失敗原因的剖析及應對措施等的教育。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提倡主動實踐、重在研究過程。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評價應增加項目的針對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評價成員們在實施過程中的努力、進步與收獲,著重培養他們的素質與能力。

(二)處理好大學生學業和項目的關系

目前,我國大學生修讀的課程普遍較多,通過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得到學分對大學生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對大多數準備就業的學生來說,能夠增強他們就業競爭力事情無疑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以及各種資格證書等。而對于準備進一步深造的學生,需要積極備考,可以利用的課余時間并不充裕。因此,應結合具體情況,調整激勵措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如對于研究成果已經達到畢業論文(設計)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項目申請人可申請代替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對有志于進一步深造且對學術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如果能為其保研加分或提供對考研面試有利的證明材料,無疑會更有吸引力。

(三)完善教師隊伍激勵

目前,各大高校對每項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經費支持仍然有限,不足以支持項目開展所需的分析、檢測、調研等的費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開展需要指導老師解決部分經費問題,造成教師的指導動力不足。就拿石河子大學化工院的情況來說,指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教師基本都有主持的項目,研究經費比較充足,在學生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但這樣的教師畢竟有限,造成了不少學生很難尋找指導老師。因此,各高等學校應就如何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到項目中,激勵指導教師的工作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根據自身情況采取措施。以石河子大學為例,教師指導一項大學生研究訓練項目,學生人數不少于3人,一年完成,計工作量60標準課時。每年評選若干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項目作為優秀項目,對其參加者和指導教師實行獎勵,并對組織工作成績突出的院(系)實行獎勵。指導教師的指導成果可申報校級教學成果獎。這些措施對發揮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結論

通過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項目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仍值得每個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

參考文獻:

[1]武廣臣,劉艷.“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推廣[J].高教高職研究,2014,(30).

[2]史寶中,袁俊茹,張雅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10).

[3]魯保富.論教育現代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3).

篇7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素質 培養模式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介紹,2012年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人,比“十一五”時期的年均數多1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是本世紀初的6倍多。目前,我國人才市場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技術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業難則主要是大學生就業難。在大學生普遍反映“工作難找”的同時,用人單位也在抱怨“人才難求”。

而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職業素質的高低。所謂職業素質,是指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在職業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一種基本品質,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質、人格素質、理念素質、健康素質等方面[1]。一個人的職業素質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他的職業生涯狀況。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狀況下,了解大學生職業素質狀況,探討職業素質培養模式已經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大學生職業素質現狀

1.職業意識淡薄

職業意識是作為職業人所具有的意識,如工作積極認真,有責任感,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既影響個人的就業和擇業方向,又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狀況,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面。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有調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標公司的選才要求和用人標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未考慮過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學生入職之后不能很快適應公司環境,組織忠誠度較差,頻繁出現跳槽現象。這些問題反映出大學生職業意識比較淡薄、職業價值觀模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狀。

2.就業能力不足

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和生活中出現變化的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獲得工作的能力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學生不善于推銷自己,把求職當作學校、老師、家長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門來。有些學生分析能力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適合的單位或崗位,造成找工作屢屢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學生雖經過專業訓練,但動手能力較差,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欠缺。還有些學生過于偏重知識經驗的積累,卻忽視了職業職責、內在品質等的培養,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對崗位的熱愛,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職業心理素質較差

很多大學生對自己了解不夠,不能夠很好地給自己定位。有時自視過高,當不能達到既定目標時,就認為自己沒用,產生自卑心理。有時又定位太低,目標很輕松就達到了,這使他們又產生了自負心理。工作中遇到問題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學生不能很好地正視和處理這些問題,抗挫折能力較差,無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走向極端。種種現象,折射出大學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質,它與用人單位所需求的員工心理素質相去甚遠,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方面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構建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模式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系到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養所需要的資源不僅涉及學生個人、高校,同時還需要社會、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個人—學校—社會”全方位的職業素質培養模式。

1.自我培養模式

在所有的影響因素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大學生面對如此激烈的就業形勢應首先從自身做起,做好職業定位、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努力學習專業技能,通過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職業素質,這也是整個模式體系中最重要的途徑[3]。一般而言,大學生的自我培養模式有:(1)做好正確的職業定位。人與職業的合理匹配是大學生做好正確職業定位的客觀基礎。這就需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正確的職業方向。只有做好職業定位,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位,才能順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2)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結合自身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對年輕人而言,職業選擇是否適當,將影響其將來事業的成敗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學生應從入校開始就重視職業規劃,做好職業規劃,及時修正職業規劃,并按照規劃嚴格執行,這樣才能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憑借良好的職場敏感度達到職業成功的彼岸。(3)增強專業技能。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同時要不斷實踐,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只有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才能真正增強專業技能,更快地實現職業目標。

2.學校培養模式

高校是大學生培養職業素質的重要載體。高校有義務運用職業發展理論,構建高校職業素質培養體系,幫助學生通過學習和訓練完成由“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變[4],使他們成為職業素質高、受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首先,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要實現全程化,應以職業生涯與發展理論為基礎,按照不同階段的不同任務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和滲透于大學四年教育的全過程,最終實現畢業生正確擇業觀的確立和價值觀的成熟。其次,學校要堅持實施大學生職業素質相關課程教育,通過群體性教育使學生掌握基本就業知識,得到基本職業訓練。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也要圍繞職業素質教育進行,使學生在學校就得到鍛煉。學??梢岳靡恍┥鐣Y源如生涯輔導機構專家、優秀校友等為學生開設講座,提供可供借鑒的職業咨詢服務。另外,學校應培養一批有專業就業指導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學生工作者,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指導。

3.社會培養模式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質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學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業也應提供相關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制定專項計劃和政策來支持大學生就業前的實習開發,也可以扶持一些職業素質教育的咨詢輔導機構以滿足目前職業素質教育的需要。企業方面,可以逐漸完善大學生實習制度。目前我國僅有5%的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形成吸納大學生實習的意識。因此,應倡導企業開展職業素質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推進校企合作,努力實現資源共享。這些企業的實習制度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培養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機會。如果我國能形成大學生企業實習制度,將提高大學生整體職業素質,實現人力資源共享,真正達到雙贏。

參考文獻:

[1]徐冬蓉,嚴曉蘭.論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148-151

[2]黎家華.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1(5):16

[3]劉洋,付小美.從就業市場需求看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J].廣西教育.2010(01):118-121

篇8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I)06-122-03

伴隨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的熱點。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把眼光放到了自主創業上。然而對于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自主創業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盡管國家和學校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諸多支持和優惠政策,但受擇業理念束縛、創業成功率低等因素影響,自主創業的學生并不多。“在‘學位等于工作’這個公式不再成立的時代。人們希望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是成功的企業家和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外的大學生創業活動普遍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創業活動興盛,而國內的大學生創業還剛開始起步,與國外差距較大,所以沖破思想觀念和傳統文化的束縛,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輔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是時展的要求

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創業對社會經濟的促進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必然成為就業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边@種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變革,同志早在1999年就強調,要通過教育部門的努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2006年初同志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構想,此后國家出臺了大量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國的學生創業機制正逐漸確立和完善,在這種體系下市場經濟的獨立性、平等性、競爭性、規范性特點,為大學生主動立足市場、獨立自主創業提供了發展機遇。但受傳統就業思想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不敢創業、缺乏進取精神,仍然幻想能如計劃經濟時代那樣,企望通過國家機制獲得就業機會,為此公務員考試等成了他們就業的首選,但公務員崗位僧多粥少的現象讓他們的愿望難以實現,因此,高校教育中加強創業心理輔導就成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加強創業心理素質培養是大學生就業的必然趨勢

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據統計,2008年有近100萬大學畢業生尚未就業,2009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達610萬人,至2010年面臨就業選擇的高校畢業生近1600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遞增,以及受美國金融風暴沖擊,企業倒閉、就業崗位不斷減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畢業生面臨的是更加嚴重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不再有過去所謂“天之驕子”的優勢,就業逐漸轉向了買方市場,社會現有的就業崗位要想消化大批的高校畢業生就很難,各級高校對培養出的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也無能為力,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已成了國家、社會及家庭關注的一大難題。創業將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必然趨勢。而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特點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大學生創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要求的創業素質,才能縮小和社會所需人才的距離,通過主動開拓創業之路來拓寬社會就業崗位,減輕總體就業壓力。

(三)加強創業心理素質培養是大學生創業能力提高的現實要求

創業活動是通過獨立自主的經營活動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消費者提品的過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在影響當代大學生創業成功的諸因素中創業心理素質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許多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比較差,他們既不能充分估計創業的風險,又難以承受失敗的打擊。更為嚴重的是,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諸如管理領導才能、開拓創新能力、艱苦創業精神等。雖然現在很多大學生已經看到嚴峻的社會就業現狀急需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在校期間也能夠去努力學習,并主動尋找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個人能力,但由于個人經驗和水平的局限,很多大學生對如何走人社會還是比較茫然,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和明確的奮斗思路,看不到自己和社會的差距,還有些大學生有自主創業的愿望但不知從何做起,個人創業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如不會與人溝通,缺乏團隊精神,沒有創新性的思維和敏銳把握市場動向的能力,缺乏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抗壓能力,誠信度不夠,責任感不強等問題,這些都對他們以后走入社會,順利進入職業生活是極為不利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心理學社的調查顯示,學生們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比較關心,其中性格與氣質、人際交往、成功心理學等成為他們最感興趣的心理話題。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加強創業心理素質輔導,完善大學生人格教育,克服大學生的人格缺陷,健全大學生心理,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使他們的就業思想由等、靠轉為主動創業。國家“十二五”規劃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將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有創新創業型的大學,因此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內容

(一)自主創業的意識

長久以來,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們往往覺得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才是他們就業的理想去向,自主創業被大學生們看成單純的做生意,類似小商小販,對自主創業的錯誤認識以及大學生的虛榮心迫使他們不愿意自主創業,所以近年來公務員報考愈來愈熱,自主創業的大軍里卻很少看到大學生的影子。自主創業還僅僅停留在意愿層面上,就業、考研依然是中國大學生畢業后的首選,自主創業的意識淡薄。自主創業具有很強的挑戰性,能挖掘自身潛力,需要有很強的自信心,因此,自主創業意識是創業心理輔導的首要內容。

(二)自主創業的熱情、自信和勇氣

創業熱情是創業者創業行為和創業思想的動力組織,是決定大學生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每個人都有熱情,但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就業形勢的嚴峻以及自我實現的渴望,促使他們的創業熱情更加強烈,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改變自己的現狀,他們目標明確,企望通過創業積累財富,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同時為社會作出貢獻,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這種創業的熱情是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自我、展現自我的必要因素。創業是非常富于挑戰性的,也是

非常不易的,創業的成敗并存是對大學生素質和人格品質的檢驗,更是對其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中風險與成功并存,大學生要有獨立、堅持創業的勇氣和信心,要有迎接挑戰、實現自我價值的自信,要有敢于冒險以期立于不敗之地的意志,要有應對和處理創業中突發事件的能力,要有耐挫力和尋求變革、大膽創新的意識,惟此方能創業成功。所以,自主創業的熱情、自信和勇氣是大學生心理教育輔導的重要內容。

(三)自主創業的能力

自主創業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業理念要求很高。在當代的創業教育中,“創業”已經超越了“創辦企業”的狹義概念,而是具有開創事業、開拓事業、開拓業績等廣義上的含義,其內涵體現了創業者的困難與艱辛,體現了創業過程的開拓與創新,因此,創業活動對創業者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學習培養自己合理的結構,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識,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稅務、投資、法律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同時通過大學的心理教育逐步養成自立、自強、進取和創新的人格品質,提高自身的開拓創新、協調協作和溝通能力,以較強的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來促進自主創業能力的提高。

三、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

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創業教育,喚醒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業意識。因此,高校應以現代創業教育理念為主體,在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中,逐步將創業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學生要認清社會發展形勢,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樹立自主創業的意識,要讓大學生在創業教育中,轉變傳統的就業理念,樹立自主創業同樣可以實現理想的人生目標和自我價值的意識。目前,我國高校設置的課程較多,但主要傾向于知識傳授,對技能的培養較為欠缺,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有許多高校還沒有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因此加快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維、主動創業意識,對于緩解學生就業壓力、提高學生創業成功比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更廣大的意義。高校應通過策劃、設計、組織創業實踐活動,使課內課外、集體個體活動相結合,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教育,讓那些思維活躍、信息靈通、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及早進行創業模擬實踐,使其在畢業后順利跨進大學生創業的行列,同時帶動其他同學創業。高校應為具有創新意識的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務。

(二)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盡管許多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但創業教育往往側重于倡導,學校未能在創業實踐方面探索出很好的途徑。據調查,高校開設創業大賽的較多,且往往局限于比賽,活動結束后沒有后續支持,獲獎的創業計劃大多因創業基金的欠缺而被束之高閣。所以,高校應建構科學合理的創業體系,在針對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進行創業課程培訓,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同時,還要與社會上相關企業加強聯系,為學生的創業規劃與企業開發搭橋,并大力籌建創業實習基地,廣謀創業基金,組建創業信息咨詢平臺,為大學生的創業出謀劃策,為大學生畢業后開創創業道路積累經驗。此外,高校還要加大創新教育力度,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高??蓮拇蠖W生起開辟專項基金創設大學生創業項目立項申報工作,以此激勵在校大學生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還要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與當地重視科技創新的企業共同舉辦科技文化節或學生創業成果展。或針對有創業理念的大學生,把學校的服務機構管理機會優先提供給畢業生,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產、供、銷相關知識,熟悉創業流程,為走向社會后的畢業生自主創辦、經營企業或實體公司,甚至從事科學技術發明或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奠定基礎。

(三)加強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培養

創業活動是一項面臨嚴峻挑戰和壓力的創造性事業,不僅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商務、稅務、投資、法律知識、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完全的人格品質,如自立、自強、創新等,以及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組織領導、協調協作和溝通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等創業能力。因此,高校應把培養自信、自立、自強、創新人格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作為創業心理教育的核心。大學生創業人格培養與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學校可以采取創業榜樣激勵大學生的創業人格養成。榜樣示范和典型引導可以激發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崇敬,并在人格養成方面促進目標的具體和形象化。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創業環境熏陶,校園文化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促進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形成,學校應該重視校園創業文化建設,在大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因此良好的創業校園文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形成起到幫助作用。在大學生創業人格的養成過程中,學校的創業心理教育應針對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加強全面、細致、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促進學生結合自身特點構筑創業思路,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個性化的心理咨詢,有利于幫助學生遇挫時及時調整心理狀態,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質,正確面對創業。因而,加強大學生創業人格教育,是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的有效途徑。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培養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適調整自己創業中面臨的任何問題,從而消除各種心理不適,恢復平和心態,保持積極進取的工作狀態。為此,學校應加強心理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結合學生心理素質的實際狀況,針對不同特點和需要的學生開展創業心理輔導,指導心理素質訓練,引導大學生挖掘自身創新潛能。心理素質訓練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樂觀的性格和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征,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業欲望,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年輕一代,渴望獲得創業成功的需求心理大,因此在大學既要對知識、事業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更要逐步培養較強的事業心;還要擴大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激活創新思維,學習創業過程中的各方面經驗。大學生只有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創業中不斷根據外界變化調整自己的心態,促進心理品質的健康協調發展。

(五)加強大學生挫折耐受力的培養

失敗或成功是大學生創業實踐和成長壯大的必然過程,勇于創新、樂觀自信、團結合作、鍥而不舍、不怕困難和堅定的信念等是大學生理當具有的重要品質。但目前的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所以抗挫折能力較弱,踏人社會后,殘酷的競爭會對他們的意志力造成很大影響。創業既富于挑戰性,又成敗并存,所以創業的歷程更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檢驗。大學生創業要意志堅定,要具有頑強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夠面對挑戰和困難不退卻,能夠變逆境為動力。大學生的創業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會出現預想不到的很多困難,所以平和的心態和堅強的耐受力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對于大學生而言,通過大學教育中有目的的心理素質培養,就能把失敗看做積累經驗和教訓,通過不斷的積累經驗就能超越失敗迎來巨大的成功。

總之,自主創業正逐步成為大學生擇業的新趨勢,大學生良好創業心理素質的欠缺是導致大學生創業難、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已成為高校創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畢業生是最具創新潛力的群體,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畢業生良好創業人格的養成,并促使其真正成為創業型人才走向社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人創新力量,推進高校創業教育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梅 強,謝振宇,趙現兵,創業輔導體系建設及其績效考核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7,(2):97-98,

[2]高 躍,大學生生存教育問題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89-90。

[3]郭韶敏。高校創業心理輔導實踐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杜版,2011,(3):126―128,

[4]張含瑋,高職院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2011,(2):50-51,

[5]張 楠,北京市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紀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構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128―129,

篇9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096-02

隨著就業競爭的不斷加劇,社會實踐――實習成為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鋪路石。為了推動大四畢業生就業,筆者所在的太原科技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制定大四畢業生就業培訓實習制度,安排我院畢業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2011年暑假,由筆者帶隊到山東臨工實踐實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將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從而融會貫通。同時,開拓視野,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達到鍛煉能力的目的,從而對本專業知識形成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不與社會現實相脫節。另外,還可以使學生與企業相互了解,增強溝通,讓學生感受企業、認知企業。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和目的來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企業進行實習,為畢業后社會角色的轉變打下基礎。筆者認為此次臨工之行,對學生受益匪淺。當今社會,由于人才市場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大學生必須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高校大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渠道。

一、高校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1.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廣大同學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同時,增強了廣大同學的民族自豪感,堅定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近年來,高校在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時,注意引導學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去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去感受市場競爭,去鍛煉意志和品質。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幫孤助殘、環境保護、文化宣傳、支教掃盲、社會調查等一系列具體活動中,得到鍛煉、受到教育、增長才干,切實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青年大學生正確分析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現象和各種社會思潮,培養青年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2.推進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發展。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系統教學與專題講座、傳播知識和營造氛圍、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接受與發現、灌輸與讀書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時,社會實踐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將理論與實踐、教育與勞動、知識與能力連成一體,使大學生在有限的四年時間里累積豐富的文化財富,全面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鄭州大學建筑工程專業的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在省共青團扶貧示范村魯山縣辛集鄉東肖樓村進行了“鄉村建設規劃”活動中,學生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經濟基礎薄弱等實際,積極開動腦筋、出謀劃策,翻閱了大量的資料,請教了許多專家教授,提出了合理的規劃方案,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稱贊。同時,這一活動也極大地開發了學生的智慧潛能,豐富了專業知識。

3.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大力開展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多種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的機會。通過學生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嘗試與摸索,激發創新意識,開發創造能力,并從創業成功者的實踐中受到啟發和教育,逐步具備創業者所需要的觀察力、想象力和遠見卓識。大學生在深入基層、農村、貧困地區的社會實踐中,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以及在實踐單位技術管理人員的幫助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分析研究,提出攻克技術難關或管理難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與方法。同時,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發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別,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發現并尊重學生現有個性,提供有利于學生個性提升的物質條件,促進學生個性釋放與完善,為青年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展現個性和升華個性的舞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大學生獨立處世的能力。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自主地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不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還是獲得成功,對他們都是一種收獲,明確了優勢同時也發現了不足之處,面對社會更加自信。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在現實中強調教育社會功能的同時,也使得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5.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社會實踐活動多是群體性的活動,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參與、合作才能完成,它強調“團隊精神”,講求團結協作的意識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大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逐步實現從學習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轉變,實現大學生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因此,今天的實踐活動,也許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內容。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使他們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重新調整、完善自己,實現理想與實際、理論與實踐、自身與社會的統一,盡快成為一個獨立的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信息化浪潮沖擊著瞬息萬變的社會,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決于能力的兌現情況,這其實是整體素質的綜合運用問題。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及問題

1.社會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不對口。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國情的重要方式,但同時它也是提升在校大學生個人能力和深化對所學專業知識理解的有效途徑。在校大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現實參與意識,渴望在社會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會發展和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從而體現自身價值。但是有的社會實踐組織者在實踐內容的選擇上過于追求社會轟動效應,而忽視社會實踐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的對口。社會實踐所選課題與專業對口少,內容缺乏實際性,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部分學生也由于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單調、脫離實際、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

2.大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不足,自身缺乏主動實踐的意識。近年來,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認識不夠,態度不夠端正。學生把參與活動僅僅視為教學環節一部分,只是簡單地去完成任務,或為綜合測評加分。還有大學生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當作賺錢的機會,有的當作旅游觀光,也有的當作提高社交能力的手段等。這些同學打著社會實踐的旗號,對其過多地投入時間,荒廢了自身學業。由于“考上大學就有了好工作”這種傳統的思維模式印刻在很多大學生的思想中。走過“獨木橋”進入大學校園的學子們,興奮使他們忽略了社會上殘酷的競爭。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還是一味地沿襲著等、靠的思維,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不強,最終表現出實踐能力的缺失。

3.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分散單一。目前的社會實踐大多為參觀考察、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公益勞動和勤工助學等傳統形式。在這些實踐形式中,實踐活動的領域不寬、內容不豐富、時代性不足,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大學生的實踐需要。散兵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涉獵社會的多個方位、多個層次,收到一定功效,但本身就是一種低產出低效益的活動。只有重點突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特色明顯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充分發揮高校專業系統集中、優勢互補、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才能使社會實踐活動發揮最大合力,更有效地體現社會實踐的價值,發揮其最大功能。

4.社會實踐支持系統不完善。我國現有在校大學生約2500萬,做好數量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的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單依靠教育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實踐育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積極努力。由于市場發育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許多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為其社會實踐提供崗位、信息等有效信息。部分家長出于安全考慮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獨立參加社會實踐。同時,大學生深入基層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費用遠遠超過他們在校期間的消費水平,自費參加近兩個月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

三、加強社會實踐,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對策

1.在社會實踐內容上體現專業性。實驗、實習、社會調查、課外興趣活動、暑期“三下鄉”、畢業設計等為加強教學實踐而開展的活動,它們都以社會為課堂,而且是結合專業特點直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組織能力、寫作能力等的有效措施。因為專業化的社會實踐使學校的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我們應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引導、吸引學生積極參加課余活動,開展如科技興趣小組、電腦節、科技節等學術活動。在校一、二年級的大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文化水平,但由于他們的活動范圍比較窄,實踐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比較低,可以安排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方式,即認識實習;到了三、四年級,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實踐能力,可以放手讓他們去做課題調研甚至進行工作實習、開展科研活動,使他們從中學到更多東西。

2.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對大學生而言,社會實踐具有個體社會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論的強化功能。因此,大學生應當把握好“為什么要實踐、怎樣實踐、實踐之后怎么辦”三個問題。在此,就要加強大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意識,在重視理論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應加強對自身一般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多參加社會實踐,盡可能多實習,增加社會閱歷。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他們實際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鍛煉、體驗生活、施展自己的才華,通過社會實踐有所提高,有所感悟,有所成長,而不是走馬觀花般地完成任務。同時,建立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導學生組織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作用。

3.增強社會實踐的多樣性。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方式,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從而不斷探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社會實踐的形式與方法上敢于創新。首先,社會實踐活動要點、面結合,靈活多樣。不論是各實踐團隊還是個人,采取多種方式,形成全面細致的實踐成果。其次,要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形式多樣。倡導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支持學生開展科技發明活動,力爭使社會實踐活動做到重要節點有主題,重大活動有影響,常規活動有品牌。另外,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和創業模擬活動。

4.強化實踐基地建設,拓寬發展空間。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橋梁。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基地的橋梁作用,探索實現社會實踐基地與生產實習基地、創新創業基地、就業實踐基地一體化的道路。首先,高校應本著“雙向收益、互惠互利”的原則,主動加強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的協商協作,為學生參加實習實訓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實現彼此的互惠互利,共贏發展。此時,就要求高校要大力加強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密切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學校辦學規模相適應、數量足夠、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平臺,形成全面開花的態勢。其次,要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系,積極開拓社會實踐市場,使得社會實踐基地不僅為大學生鍛煉自我提供場所,更可以借助實踐之機充分展示自我,創造就業機會。最終,我們要廣泛動員整個社會資源來促進高校社會實踐的發展。

四、結束語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順應了大學生自我成才的渴望,適應了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其影響是長期的、深遠的,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活動的本身。社會實踐是學生了解理論和知識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的重要條件,是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動力源泉,是學生獲得完全的知識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識的必要條件,是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徑。實踐可以很好地解決社會需求與學校教育脫節的現象,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貫穿始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不斷探索社會實踐新模式,為大學生提供更適合其能力培養和自主發展的全新舞臺,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

(課題來源:山西省人民檢察院,課題編號:SX2011C06)

參考文獻:

1.許敖敖.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培養機制探討[C].國際創造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4

2.王艷紅,王艷飛.當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07(5)

3.鄒富發,楊衛平.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淺析[J].科技資訊,2006(26)

4.馬麗,周莉.加強高校社會實踐培養高素質人才[J].科技資訊,2005(26)

5.潘珞琳.淺談高等教育如何加強素質教育[C].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2004

6.夏光蘭.新時期高校企業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素質培養研究.科技資訊,2008(10)

7.李思佳.試論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

篇10

關鍵詞:創新型國家建設;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提高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0-0019-02

一、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創新型人才

2006年初,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此次大會是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動員大會。在大會上,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敝袊鴨栴}專家指出:科技自主創新已成為今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根據有關研究報告,2004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只處于中等水平。自主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全國科技大會后,各大學校長紛紛表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因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問題,必須提上新的日程。

二、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使大學生創新能力先天不足

我國在校學生創新能力較差這一現象并不單單在高等教育階段體現,實際上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形成。如果把前者看做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那么后者就是深藏在水下的巨大的冰山底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指出:“我們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在科學上是很難有突破的。”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有統一的教育大綱、教學計劃,教師必須完成傳授規定知識的任務。因而在素質教育的表象之下,學校依然“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得不仍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特別是在高中階段,教師們仍以“倉庫理論”作為主要教育模式,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給學生提供發表見解和自我表現的機會。而所謂的“標準答案”更是拴住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意識漸漸淡化、退化。

這樣一來即使到了大學階段,我們能夠在思想上、行動上給予學生們松綁,也已為時過晚。正如古代裹腳的女孩,在骨頭最軟、最具可塑性的時候,將腳捆綁起來,長大后即使放開了裹腳布,也還是難成正常人的雙足。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必須貫穿教育的全過程。

2.教育內容、課程體系的改革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素質教育已為國人所共識,但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灌輸式”教學在我國教育界仍處于主流地位。試想,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能主動參與,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師生間、學友間思想的碰撞,言語的辯解,而只是進行耳聽手記的低級學習,那么創造性又從何而來?教育內容在變化,課程體系在更新,但其步伐遠遠跟不上社會和科技知識發展的速度,培養模式仍然較為單一,專業設置面仍較窄,人文教育依舊薄弱。而且在目前的教學內容改革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由于更新教學內容,導致知識總量龐大,傳統內容減不掉,新內容因學時限制無法加入。因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只有從體系改革入手,高校應抓住全國科技大會上總書記提出的“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契機,集中力量搞好教育內容的改革和課程體系的優化。

3.滯后的管理體制與陳舊的評價機制阻礙了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現在學校的管理仍是突出一個“管”字,培養了學生服從的個性,沒有實行開放式的管理來解放學生,老套的學生管理制度對人才培養的影響巨大。有調查資料顯示,大學生對目前自己所在學?!肮芾頇C制上是否對創新人才的形成有促進作用”的選項中,持否定選擇的超過了60%。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當前滯后的管理體制不甚滿意。而在管理過程中,本來是與管理制度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系列評價機制,也同樣存在著問題。

首先,評價觀念陳舊?!案邔W分是人才,高學歷是人才”的片面人才觀長期作為評價人才的重要依據,造成了“高分低能,高學歷不等于有能力”的怪現象。比如當前高等學校在評“專業獎學金”、“優秀獎學金”、發展黨員等問題上,都把學習成績作為“一票否決”的硬件,其他方面的軟件要求并不十分嚴格。這實際上就從制度上強化了學生對“分數”的過分追求。在這種無形的指揮棒的指揮下,創新素質成為了被人遺忘的角落。

其次,評價內容單一。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學生的評價往往仍是知識,特別是理解力、記憶力等方面的評價較多,而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較少,無法做到有效引導學生知道成才的真正標準是什么,從而改變每個學生的思想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創新。

第三,評價方法過死。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更多地注重學習結果的評價,缺少學習過程的評價,致使學生忽視過程的重要性,從而缺乏創新的動力和意識。

三、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和提高的幾點建議

1.基礎教育階段要盡量消除“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打好基礎

眾所周知,中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并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成功,它在高效率的增加學生的知識量的同時,仍然忽視甚至損害了青少年固有的探究欲與創造性,造成了青少年主體性難以發展的內傷,致使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工作難度增加。因而我國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據新形勢下對基礎教育的新要求,多借鑒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增強方法的學習,加強能力的訓練,真正地實施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為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打好基礎。

2.改革教學內容,努力優化課程體系,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我們要盡量根據各學科或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共性,合并大多數共性知識或技術,改革那些教學內容重復,單一課程自成體系的狀況;另外,要大膽精簡或刪除那些不適應當前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把那些反映當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材中,處理好教材相對穩定與內容充實更新的關系,并且應注重采用和引進國內外最新版本的專業教材,把學科的新穎性、權威性、前沿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內容及時引入到教學實踐中,努力做到在有限的學時內向學生傳授最有價值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優化課程結構的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圍繞知識、素質、能力的培養確定課程體系。要加大跨學科課程的比例,以適應寬口徑的要求;要加大選修課的比例,以適應市場多樣化的要求;要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為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創造條件;要突出課程設置中的專業特色,在穩定的前提下,定期對社會、企業進行調查,根據市場的需要及時把最新知識引入課堂,不斷開設新課程。從而強化基礎、拓寬知識,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可能。同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嘗試采用近年來國內外推行的“創造性”教學方法。所謂創造性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創造活動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運用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來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問題所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如潛科學教學法、內容不完全教學法、社會探究法和角度教學法等。

3.建立大學生創新的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營造良好環境

管理者要轉變管理理念,不要以為“服從命令的士兵就是好士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識,改變過去那種管理過度,要求過分劃一的狀態。要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為核心,制定一套有利于大學生創新的管理制度,將管理向引導、咨詢、服務轉變,從垂直、直線的管理體制向網絡化方向發展。另外,高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減少評價對創新所帶來的壓抑。一套科學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不僅要將學生智力作為指標,而且應把學生質疑能力、創新思維、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等作為綜合能力素質評價指標。

(1)采用多種形式考核學生的學習結果??梢圆扇娲鹁砼c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社會調查報告等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荚噧热菀矐休^強的靈活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盡量少出知識再現型試題,多出能讓學生自由發揮的“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使學生不圍著試題轉,而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對知識的學活、學透上,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同時,根據課程類別不同,還應調整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的比例,在評價學習結果同時不忽視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2)建立專門的對學生創新素質的評價制度??梢栽O立創新學分,對學生取得科研成果的課外科技活動予以肯定和鼓勵。對取得創新學分的學生在免試保送研究生、評優秀、獲獎學金等方面都要有優先考慮,從而改變學生的評價標準。另外還可以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建立創新成果的獎勵制度,創新成果的產品保護制度及一些政策傾斜制度等,鼓勵創新,營造一個大膽創新、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

4.強化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參與科研,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提供更好的平臺

首先,學校在實驗教學中應開放實驗室,增加實驗學時,在完成基礎性實驗的同時,減少驗證性實驗,開設創新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實習教學中,努力走“產學研”一條龍的道路,,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主動與產業界和科研單位合作,或者學校自建科技企業,或者接受企業在學校建立研究機構等,以避免由于經費、客觀條件等困難而讓學生去工廠、企業參觀,寫總結,走馬觀花,形而上學,嚴重影響實習效果。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高校要避免學生出現“無處可去”或是“找個單位、蓋個章、編個報告”的這種較為普遍的敷衍現象,最好能努力在各市都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由專業教師或學生工作人員來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其次,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科學研究,這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目前,我國在本科生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參加科研已經作了一些嘗試,但科研訓練內容還比較匱乏,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加大力度、積極創造條件使大學生真正參與到科研工作中來,在研究中學會創新。如從大學低年級開始,就可以適當讓他們參加一些學有專長的導師所主持的科研活動,學習導師的治學思想和精神。到了高年級,當大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就可讓他們參與其中,獲得更多的指導和鍛煉機會;或者設立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基金,由學生做項目計劃書申報,學校組織專家評審,對有新意、可行的項目給予經費支持,并分階段進行參評、把關,給學生施展的空間,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另外,高水平人才的培養與高水平的科研活動密不可分。因此大學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僅要深化教學改革,而且要注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重視科研活動的品質,大力開展前沿創新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素質提供更大的空間。

總之,世界科技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勇于創新、善于創造的新人。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我們只有認清形勢,科學地改革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營造有利環境,才能培養出一代具有良好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深基,喻新軍.論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邵陽學院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