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校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3-03-24 09:5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學校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學校發展規劃

篇1

現代教育是終身教育,基礎教育是現代教育的起始階段。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學生究竟需要獲得怎樣的發展?學校應當給孩子怎樣的基礎?學生需要老師為他們思考什么?做些什么?這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更是我校全體教職工所思考和追求的理想目標。2001年,芮火才校長通過自己多年的探索,積淀了長久的思想,明確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務”的嶄新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基于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而教師與學校的發展歸根結底仍是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服務的,以此來推動全社會教育努力向前,并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

一、緊抓細節管理,積極迎接教育督導評估。

我們一直認為,工作檢查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在問題中改進思路與策略,在成功中優化措施的落實,而不應該是掩飾問題、回避問題。它如同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教育工作的正效應和負效應。因此對于學校來說,必須一如既往地按計劃落實好基本常規管理,尤其是要從管理與教育的細節入手,扎扎實實地在服務中體現教育者與管理者的價值。比如教師的一言一行、身先垂范,學校的環境與文化氛圍的創設,管理者與教師如何為學生的發展而體現出恰當的尊重與服務。

10月24、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將組織評估組對我校近幾年來的教育進行評估檢查。其內容是對照《常州市小學督導評估細則(修訂稿)》,從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學生發展水平和辦學實績等幾方面來綜合審視。評估組在進行聽取專題匯報,觀看升旗儀式,考察校容校貌、教學基礎設施設備及學生的課間活動,查閱系列的臺帳資料,召集教師的個人座談、師生的網上調查、家長的書面問卷,觀摩課堂教學等一系列檢查活動后,認為我校辦學成果、辦學實績突出,辦學經驗豐富,學校管理、師資建設、學生個性化教育等方面特色較為顯著,服務措施與時俱進,服務實效切合于師生及學校的和諧發展需求。評估組還強調,我校的干部隊伍開拓進取、追求執著、團結實干;教師素質好、業務強,是一支學習型、研究型的優秀團體,好課率達95%,市“四類”優秀教師達50%以上,這在整個常州市也是罕見的;管理制度創新,構建了完整的三級課程體系。這是對我校多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它讓我們發展的自信心更足了;同時我也意識到,這也是一份期望,它讓我們發展的決心更強了。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堅持以服務為核心、以細節為載體的常規管理,針對問題與希望,認真研究,積極改進,追求更具本色化與特色化的發展,更具實效的教育質量。

二、深刻反思探討,全面總結三年發展目標。

2002年8月,我們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教育就是服務”的思想指導下,確定了學校三年內總體發展的六大目標:建設校本課程體系,形成較明顯的辦學特色;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實行首席教師制;提高教科研水平,主課題研究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學生具有獨立人格和創新素養;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嘗試進行雙語教學;建造教學綜合樓,改善辦學條件。轉眼間,已到了2005年。雖說實施的每一年我們都要在學期末召開總結大會,但著眼點往往是一個點或一個方面。在實施末期階段進行全面而深刻的總結與思考既是主管部門的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

2005年6月,市教育局呂書記與督導室王主任等領導對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三年發展目標達成情況檢查與分析,肯定了一些成功的做法,指出了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學校作為省內的知名小學、溧陽市基礎教育的老牌實驗學校,教育改革的弄潮兒,如何在全市范圍內起到示范與引領作用更需要我們好好研究。

隨后時間一直延續到這學期,我們一直多方面地組織人員探討三年發展目標的得與失。因為我知道,當代的教育者與管理者不能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撥開云霧見天日”式的善于自我反思才是合乎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們組織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給教師、家長、社區有關人員,及時了解發展目標達成情況;行政人員和校長室多次進行廣泛的交流討論。充分地探討使我們對三年發展目標的各階段實施情況和總目標的達成有了深刻的認識。例如進一步發展了服務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了教師為本的隊伍建設,落實了指向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改革,滿足了家長和社會的需求,實行雙語教學的辦學體制。同時我們也意識到諸如如何處理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生需求日益增長的關系,如何營造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促進教師素質的和諧發展,如何更好地實現校本發展,彰顯學校特色,如何處理學生自由而健康的個性發展和一定的社會規范的關系,如何建立教育共同體,充分利用有效的社會、家庭的教育資源等問題的存在,它們都將成為我們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實踐工作的新起點,也是學校05-07年發展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新方向。

三、貫徹服務理念,科學制定新三年發展規劃。

伴隨02-04年學校發展目標實施和達成的思考,迎面而來的就是新三年發展目標的確定。我首先思考的就是將目標改成規劃,因為目標只是闡述了學校的發展方向,而規劃則包含了基本分析、發展方向、實施優勢與弱勢、實施措施和實施保障等許多方面。將計劃該為規劃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制定科學而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具體內容。我在如何制定的問題上作了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是如何制定,間言之就是制定人員的確定,采用什么樣的形式與方法來產生規劃草案;其二是制定如何,就是規劃的基本內容,它既要符合學校發展實際,也要體現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學生、家長的基本需求。這兩方面工作不是孑然分開的,不能用時間跨度來區別,它們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合體。

我知道,學校三年發展規劃不應該是幾個人坐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它需要集思廣益,參與人員還要包含教師、學生、家長、學校附近的社區工作員,同時還要征求關心我校發展的各界人士和主管部門領導的意見。因此,我們多次組織了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工作員的座談會或調查問卷,在大家的參與下組織人員拿出草案,再組織暢所欲言的研討,形成初步的修正稿,在征求社會人士與主管部門領導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出初步正稿,最后在學校教代會上審議,再次修改后形成正稿。經統計,我們對參與人員的座談與問卷共歸納出借鑒意義較大的建議92條(其中敘述內容重復或相同的歸納成1條),其中提出學校發展現狀問題的30條,提出發展基本目標的31條,提出實施措施的31條,這些意見或建議也成為我們制定05-07年發展規劃的最重要基礎與資源。實際上,這也是我思考“制定如何”的基本所在:從問題與困惑入手,強化優勢,發展弱勢,有針對性地進一步發展與促進學校的教育與管理工作。

四、強化師資建設,因人規劃教師發展目標。

我在這一階段,一直在思考教師隊伍的整體促進與知名教師的培養工作。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師素質的高低;對于我校而言,雖然師資建設已成為一道風景,但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化素質發展和部分名教師的培養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此,我們設計了教師三年(2005年~2007年)發展規劃意向表,內容涉及姓名、出生年月、參加工作時間、學歷、職稱、所教學科、2002.8~2005.7基本情況(包括課題研究、公開課、發表或獲獎論文、考核和主要綜合榮譽)、情況分析(包括優勢領域與弱勢領域)、發展目標與措施、希望學校提供的服務等方面。并在填寫上進行了必要的指導,如指出“優勢領域”是指教師本人目前在職業道德、知識背景、業務水平、人際關系、科研能力等方面發展較為理想的或所擅長的、具有一定領先、超前地位的優勢點?!叭鮿蓊I域”是指教師在上述內容中發展不夠理想的或暴露問題較多的薄弱點。

我們要求教師制定目標必須針對自己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而提出,應該是在2005-2007三年間能實現的基本方向,特別是要能進一步強化優勢,彌補不足,在弱勢領域求得較為有效的發展。不要面面俱到,要緊扣重點抓突破。所采取的措施也應該是教師在達成個人三年發展目標中所能實現的基本策略、思路或一系列實施步驟。同時,我們也希望教師可以根據自我發展需要,在個人努力過程中,可以要求學校給予必要的指導或幫助,充分發揮集體的磁場作用。

評價教師目標規劃的達成率時,我們不僅注重教師的個人評價和學校對其的師德修養和專業化水平等基本素質的綜合評價,還包含了捆綁式評價來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捆綁式評價的實質就是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為重要目標的一項具體評價舉措,其著眼點落實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科教學質量,將學生學科學習質量納入到教師的自我發展規劃中來,納入到學校素質教育的表現成果中來。當然,為避免學習成績的片面追求,我們提出了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三大前提條件:一是全面關心學生成長,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個性;二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保持課程計劃的嚴肅性;三是不得任意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嚴格遵守關于學生作業時間的有關規定。

五、凸顯生命質量,安全教育工作長抓不懈。

在人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本身。生命是不能重復的,它需要我們尊重、呵護和愛惜,警醒我們要珍視現在,提高質量,盡可能地去探索生命的精彩而獨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首先必須的就是為生命負責。為此,開學以來,我們在組織領導、制定規定、案例說法、應急訓練、活動安全等幾方面加強落實,長抓不懈。

組織領導:我們成立了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學校各部門負責人和各年級組長為組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安全常規和教育工作的指導和落實,各組員分工明確,合作協調,定時溝通。

制定規定:11月,我校出臺了2005年第3號文件《安全工作若干規定》,分別從學生上學、放學安全,課間活動安全,課堂教學安全中午用餐安全,大型集會安全,外出實踐活動安全,住宿安全等方面作了詳細而具體的敘述,組織了全校教師的學習與研討活動,逐一強化了規定的落實。

案例說法:學校每兩周有一次的全體教師的集中學習和一次的各年級教師的集中學習,兩次的集中學習我們都安排了案例說法環節。前者由校長室主持,主要針對全校內涌現出的守法與講安全的先進做法,后者由年級組長主持,主要針對年級組內涌現出的守法與講安全的先進做法。這種以教師為主體,以身邊的人和事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很受大家歡迎,其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應急訓練:學校一直很重視住宿學生的安全,如何防患于未然,也一直是我們所思考的。經過學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的討論,我們組織了住宿學生進行了防火、防地震等逃生應急演習,用實戰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自救能力,也為學校打好安全工作戰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應急預案。

活動安全:對學校而言,教育教學活動安全是安全工作的核心。因此,學校開展了安全法規周的活動,邀請了市交警大隊的專業人員來校作交通安全知識講座,聯合城中派出所舉辦了“珍惜生命,安全出行”圖片展出,同時充分結合學校具體的教育活動加強針對性的教育與訓練,與全體教師簽定安全責任狀,由點及面,進一步落實了活動安全教育的達成性。

展望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學校將致力于學校05-07年發展規劃的實施、教師發展規劃的落實和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化上。

學校三年發展規劃的制定僅僅意味著工作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它的實施。為此我們將從以下幾點來加以落實:第一,成立實施領導小組,進行目標分解。領導小組成員將作為各子目標的負責人,帶領并指導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實施。第二,每一學期組織各部門人員對三年發展目標規劃作具體研究,制定學期工作計劃,學期末根據發展情況、學校實際及上級發展政策文件精神進行調整,落實到位。第三,每一學年結束時學校先對目標規劃進行自評,然后接受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的互動評議,最后迎接上級主管部門的綜合評估,并及時進行方向與策略上的微調。第四,實施目標規劃的過程,要加強控制與反饋,要面向全體師生,與教師與學生的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確保規劃的良好實施,實現規劃的真正價值。

教師個人的良好發展是學校發展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我們將從學校規劃中的要求出發,組織中層以上干部及時梳理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意向,并根據每一位教師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做好指導和協調工作,引導教師正視自我發展中優勢與弱勢,合理確定教師的發展定位,幫助教師制定自我發展的階段工作計劃。同時,作為每一位教師的堅強后盾,學校不僅將隨時扮演好物質服務者的角色,更要教師的精神上給予必要的重視,做好監督、指導工作:跌倒了,扶上一把;灰心了,鼓勵一下;得意了,警鐘一敲。

篇2

自1998年師范畢業至今,工作十年,我一直是一個有著教育夢想的人——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能認真學習其他師之長處,隨著課改大潮的逐步深入,隨著新教育實驗的推進,我發現,我的課堂已經缺少了很多,我想,這需要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在年青骨干教師培訓班里,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安于現狀沒有什么進步的人,雖然我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可是由于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強,雖然也有幾篇論文在市縣論文評比中獲獎,但是自我感覺功底較淺,再則由于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惰性也就顯露得比較多,總是缺少各方面的營養,在這個人才濟濟的班級里,我更是認識到自己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基本功以及個人文素養的不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二、近期個人發展目標。

1、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學習學校規定的語文知識,識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2、堅持每天讀書兩時,做到讀書有體會,上網有博客,提高自己閱讀的能力。

3、重視對有效課堂的研究、實踐,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學 型老師。

4、利用現代化設備,借鑒網絡資源,加強對教材體系的梳理,多看名師課堂實錄,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

三、未來三年發展規劃

1、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并能有自己的閱讀心得或是教育隨筆、論文等在市或市級以上教育期刊發表。

2、樹立了終生學習的觀念,在不斷的綜合學習中提升了自己的語文素養,成為了一個有內涵的教師。

3、關注高效課堂的研究和實踐,并能成為有一定個性的縣內或市內知名教師,成為學生喜歡、家長放心領導省心的教師。

4、鍛煉好自己,讓自己的專業知識、基本功以及做人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做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四、具體措施

1、養成天天閱讀的好習慣。

隨著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實驗不斷深入,我真正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我不僅要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之夢》、陶行知的《教育名篇》以及眾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學專著、專業報刊雜志外,我還將閱讀巴金、冰心等國內名家的散文以及國外的名著,以在不斷地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品味,讓自己成為一名有語文素養的教師。

2、做一個勇于課堂實踐的老師。

課堂是老師能力檢驗的一個大舞臺,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節課,不僅是學生的需要,也不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發展教育就是要讓老師的發展帶動學生的發展。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不斷地實踐、探索、總結自己的教育行為,必將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學者型的教師。

3、堅持寫“教育反思”.

教學反思是“老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眻猿址此伎梢钥偨Y實踐、升華經驗,堅持每天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并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課題,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現形式。

4、加強基本功訓練。

“三字一話一畫”的老師基本功要不斷練習,讓自己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庇捎谖业钠胀ㄔ捤讲桓?,今后的學習中,我也將重點訓練這一條,以便更好的與學生進行交流。5、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

篇3

以盧灣區教育現代化目標為指向,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前提下的個性長足發展為根本目的,在“立美育人”辦學理念的指引下,依托“五育并舉”的操作載體,加強藝術教育與基礎型課程學科教學的統整,構建美的課堂、美的教學;拓展藝術教育特色的外延,整合各類美育資源,進而加強美育和學校教育教學生活的聯系,營造美的班級、美的校園;依憑課程實施載體,建設一支術有專攻、教有專長、師德高尚、具有藝術人文素養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在學科美育方面獨有建樹的特色教師,擁有美的教師、美的職業;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內聚精神、外塑形象,在互動交流的活動中展示學校形象,提高開放度,輻射品牌效應,形成美的學校、美的形象。

培養目標

我們認為,在國家培養目標的指導下,七色花小學的學生在以下方面可以形成更加鮮明、更富個性化的狀態,形成富有“七色花”個性的我校學生形象:

1、學業基礎優良基礎上藝術特色的初步形成與潛能的初步激發

這是就學生各方面的學科素養與藝術特色的關系而言,我們期待七色花小學的學生在藝術素養方面形成整體的特色,部分學生藝術才華初步呈現并得到積極的關注與高質量的培養。

而這一特色的形成,同時要求建立在學業基礎優良的前提下,而不是顧此失彼。為此,在全面的課程建設中,尤其是在基礎型課程建設中,要大力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探索基礎型課程與拓展性課程、藝術教育特色的整合,為我校學生藝術特色的形成提供更深厚、寬廣的基礎與平臺。這是我們新三年特別要強化的內容。

2、合作包容精神與交往能力基礎上自主發展意識的覺醒與能力的初步發展

藝術活動中充滿著群體的合作,但同時不掩蓋個體的獨特,反而要求每位個體為群體貢獻其才華,這是一種群性與個性的完美結合。

具體到對我校學生培養目標的思考,我們認為可以突出對當代學生合作包容精神與交往能力的培養,這對于當代獨生子女,對于國際交往、國內交往日益增多的具體辦學情況與社會發展情況,都是非常必要的。

同時,我們將繼續研究培養學生在融入群體、建設群體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因此,無論是在藝術活動中,還是在其他學校生活中,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其自主發展的意識與能力,是我們對學生發展的新期待。

3、行為舉止得體基礎上精神世界的敏感與豐富

篇4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一是、要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教師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造就產品。產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會改變;要說變,那就是磨損、消耗和毀滅。而我們造就的人才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他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著想,讓他們學會認知,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在實踐中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復合型人材。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而不能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教師要把課堂變成學生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樂園,要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健康地發展。新晨

三是、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我們在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個性能力的發展,我們不能抹殺學生的個性,而把學生培養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個性鮮明,具有獨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護和發展學生鮮明的個性,尊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特點及教育的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的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個性。

篇5

1.召開班會,師生共同討論制訂健康教育計劃、《班級衛生管理制度》等。

2.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打掃易,保持難,這是衛生工作的常識。所以要搞好衛生工作,必須從源頭著手,即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養成愛衛生的良好習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養成教育。為養成學生的衛生習慣,充分利用櫥窗、黑板報、晨會等各種陣地,開展衛生教育,號召廣大學生自覺遵守衛生制度,自覺養成衛生習慣,人人爭做文明學生。

3.實行衛生崗位責任制,搞好校園環境衛生,營造健康優美的育人環境。

(1)劃分衛生包干區,責任落實到人,值日生分為四個組,每個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衛生,掃地、拖地四個人,擦窗臺一個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掃走廊各一人。衛生區是男廁所和垃圾車所在的部分校園,面積較大,教育學生不怕臟、不怕累,值日生廁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時打掃,隨時撿拾。每天早上,7點30到校,7點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點30到校,1點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組長檢查效果,每天記錄,班會時間進行總結,獎優罰劣,形成良好風氣。

(2)制定“人人參與保潔”衛生責任區,每周一大掃,保持校園環境潔美觀,教室衛生責任落實到人,要求做到整潔美觀教室窗明幾凈。

(3)繼續做好班級綠化美化,學生認養綠色植物,美化教室環境。

(5)衛生檢查辦法:實行衛生班長負責制,每天記錄各組值日情況,是不是按時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凈,班會時間進行評比,進行督促,形成組組爭優秀的風氣。課間及時到位打掃,保持較室內和衛生區的潔凈。教育學生不亂丟亂扔,主動撿起每一片紙,形成人人講衛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會上公布衛生檢查情況。

4.綠化校園,美化環境。要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物,愛護花壇等風景建筑設施。

6.要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還要注意營養,加強體格鍛煉,保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篇6

一、學校發展規劃與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的關系

學校發展現劃不僅體現學校自身發展的需求和利益,而且首先應當反映國家對教育的根本要求,體現當今社會的主體價值觀。這不僅關系到未來人才的成長模式,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未來。歷經近兩年修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這是21世紀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不僅為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了依據,還是學校發展最重要和最穩定的保障。因此,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必須在自覺遵守國家教育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追求主動發展、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保證學校辦學方向不偏離“法律”的軌道。在國家和學校,依法辦學和自主辦學之間,學校發展規劃起著維系統一的基礎作用。

我國當前學校發展規劃大多是三至五年的中期學校發展規劃,這一方面與國家制定相關的教育方針政策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的時間分段相一致;另一方面,三至五年規劃相對具有可控性和科學性。由于學校發展歷史、客觀基礎、辦學理念、師資水平等不同的差異,在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的思想指導下,不同的學校在其發展規劃的制定方面更多是基于學校自身的特點、目標的適切性、定位的準確性、特色發展的有效性來進行的。盡管存在差異,但每一所學校的發展規劃都應“全息”著國家教育發展規劃,而正是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發展的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也豐富了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的內容,對于拓展和充實其指導性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關系

在“依法治教”的方針指導下,當前,一些學校的發展規劃主要致力于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而如何處理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關系也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首要的就是要求轉變政府教育行政職能,實行管理重心下移,“賦權”給學校,落實學校辦學自,從而進一步加強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專業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持續性發展。一方面,從學校自身來說,制定學校發展規劃要真正對學校的現狀進行系統的分析,找準坐標、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切實承擔起作為政府應履行的職責,通過政策上的支持、資源上的幫助、智力上的引領,努力使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目標一致、功能定位清晰,共同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而不是權責不清、約束過重或放任不管等等?!盵1]教育行政部門在對學校進行督導、檢查以外,更需要了解學校發展規劃的實施情況及預期效果,從而更能對學校的發展水平和辦學水平作出科學的評價,而不再是奉行傳統的外在于學校的考核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校發展規劃也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評價的又一主要依據和衡量尺度。

三、不同規劃主體之間的關系

“誰來參與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對規劃主體認識的模糊會帶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進而會制約學校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對于大多數中小學來說,以校長為首席的學校領導及中層干部是學校發展規劃的主要參與者,普通教師一般沒有“權利”參與。這種規劃更多體現了校長個人經驗主義的“規劃”,是校長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愿景”。但因為缺少教師、學生、社區等其他主體的參與和認同,在實踐中必將難以實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變革走向伙伴合作的模式,由于“U-S”合作的學校變革嘗試存在著多種潛在優勢,尋求與大學研究人員合作,請他們來幫助制定學校發展規劃顯然已成為一些學校的“時尚”。大學研究人員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時更能在戰略性、系統性、理論性、前瞻性等方面實現突破,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大學研究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對學校的基本情況了解有限,對學校規劃實施中的動態指導有限,所以制定的規劃盡管很完美,但往往執行難度較大,不太切合學校發展的實際,也就很難獲得管理者和教師的認同感。

學校發展規劃應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制定應發揮學校共同體成員(包括大學研究人員、校長、中層干部、教職工、學生、家長、地方教育部門等)的協同作用,應該整合多元主體的力量,更應該源自學校自主、自愿的選擇,源自全體教職員工的支持。而整合多元主體的力量,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個規劃團隊,團隊由各方代表組成,主要負責一般性規劃活動并協調各個系統的規劃工作,對規劃過程中發生的突變因素進行協調,同時對規劃隨時作出調整,使其成為漸進性的戰略規劃[2]。這樣,大學研究人員的智力支持、學校領導的統一協調、教職員工的參與與執行、學生及社區等主體的擁護與建議就構成了學校規劃團隊整合了的資源,由于目標清晰、上下齊心、保障得力,學校發展規劃更能有效地促進學校長期、穩定和持續性發展。

篇7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職業發展規劃;高原期;幸福感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意義基礎上,掌握教育規律、拓展學科知識、強化專業技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隨著課改逐漸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課程評價觀,都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制訂合理科學的教師職業發展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小學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涵義

1.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

教師職業是門特殊職業,同其他職業一樣,教師職業具有社會價值,對社會發展有推動作用;同時教師職業也是一門專業,需要掌握系統的學科和教育專業知識技能,接受長期專業訓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指在開放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進行自我規劃、主動謀求個人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的動態活動過程。

2.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結構及原則

(1)中小學教師應根據個人特點、社會要求和學校愿景,做出有計劃、有系統、能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分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一般而言,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處于適應期,思索如何把在師范院校學到的理論用于實踐,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5~10年教齡的教師處于成長期,渴望能力得到提升;11~20年教齡的教師其教學能力、風格和心態都趨向成熟,處于穩定期,對教師專業的發展程度很滿意;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處于衰退期,職業發展停滯不前,若不能突破瓶頸,這種狀態將持續到退休。

(2)遵循原則。①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職業規劃是為更好地發展專業化而量身打造,但同時必須符合社會和學校要求。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所培養的學生必須符合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教師在制訂自身的職業規劃時應處理好個體特點與社會要求的關系。②發展性與現實性的統一。規劃應基于自身優勢和特點,不能過高或過低,過高則希望渺茫,失去信心,過低則太易達到,起不到作用。同時,規劃是對未來目標的計劃,能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職業效能和人生境界。簡言之,盡力而為且量力而行。

二、制訂職業發展規劃對中小學教師的必要性

1.中小學教師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1)自我實現和增強幸福感的有利工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需要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能調動工作積極性,減少盲目性。因此,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有利于專業發展,也關乎職業幸福和人生幸福。教師職業幸福感,指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運用教育智慧,獲得學生好評,感受到作為教師受到的尊重與歡樂。它既是對職業成就的肯定,也有學生對教師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陶行知說過,教師最大的幸福是培養出令自己崇拜的人。

(2)幫助處于職業“高原期”的教師走出困境。上世紀70年代末,“高原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它指職業生涯到了某個點,上升的職業空間最小的時期。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大,經濟收入一般,社會地位不高。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社會對教師期望加大,長此以往,教師對未來感到迷惘、疲憊;再加上大部分教師不能成為領導,從而使其覺得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職業情感逐漸淡漠,職業生涯“高原期”隨之產生。

2.目前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培訓部門、學校及教師本身對規劃不夠重視

(1)社會未充分認識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培訓機構未把它列入議事日程,尚未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

(2)學校認為職業規劃是教師自己的事,不關心也不介入,很少組織專題培訓來提高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

(3)教師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沒有系統規劃,也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

三、研究對策

1.教師應有職業規劃的主人翁意識

教師應表現出自覺能動的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是職業生涯發展全過程的主人翁。成功的職業規劃要求教師基于自身的特點,符合社會和學校對教師教育能力的要求,不斷調整自己前進的步伐。

2.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提倡每位教師進行職業規劃

(1)幫助教師樹立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職業理想,職業理想是教師對工作目標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2)提供職業規劃的培訓或指導。教育行政部門、學?;蚱渌處熃逃龣C構都要把職業規劃列入培養或培訓的內容,滿足教師對職業規劃知識和技巧等的需求。

(3)提供多樣化的發展載體,如教學觀摩、培訓、反思性教學、校本教研、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等活動。

(4)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確立職業規劃的標準,將教師職業規劃的態度、實踐和績效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

中小學教師是新課改的主力軍,是教育的中堅力量,教師質量影響教育質量。因此,教師本身對教師職業發展應高度重視,社會力量應積極提倡并給予支持,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寧本濤.中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及對策再探討[R].“學校變革與教師發展:歷史、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11).

[2]寇冬泉、張大均.教師職業生涯“高原現象”的心理學述[J].中國教育學刊,2006(4).

篇8

一、統一思想,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活動。

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影響著農村中小學教師是實驗教學的薄弱點,教師陳舊的教育觀念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在新課程標準頒布和實施的過程中,我校首先加強了對科學實驗教師的學習培訓,組織了各年級的科學教師,共同鉆研教材和大綱,明確本學期的實驗項目和要求,制定了實驗教學計劃進度表,并要求他們根據教學計劃,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課后撰寫心得體會。同時,很多教師不滿足于課堂上培養學生觀察、探索科學的能力,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野外開展采集、捕撈等實踐活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對大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情感,學校成立了科學學科的興趣小組——標本制作和無線電興趣小組。為學生了解大科學、增進科學科學知識提供條件。

二、實驗室管理制度化,促進實驗教學常規化。

學校實驗室在建設、發展、使用的同時,相應地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科學實驗室管理制度》、《科學儀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學實驗儀器損壞賠償制度》、《科學實驗室衛生制度》、《科學實驗室人員崗位職責》。這些制度不僅張貼上墻,而且在平時教學中嚴格執行。各種實驗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時做好借用、歸還記錄,實驗室各類儀器的說明書及各類帳冊齊全,并做到帳、卡、物相符。實驗室儀器全部按部頒目錄分類編號,并按上輕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進行存放。不僅做到定定櫥定位,還做到科學、整齊、美觀、大方。

三、繼續強化管理,改革實驗教學的評估機制。

本學期,我們繼續對實驗室的財物進行了對應管理,確定了專人用規范帳冊,按部頒目標將儀器記帳,所有儀器都定櫥定柜存放,并將儀器用卡片編號,掛在櫥上。本學期,我們根據學校制定的《竹簀小學科學科學教學常規實施細則》對實驗教學繼續落實兩抓:一抓“實驗教學的開展”;二抓“實驗教學設備的使用效益”。將實驗教學評估納入教育工作和整體評估中。評估的內容為實驗教學計劃、總結、實驗記錄、實驗效果、儀器設備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實驗開出率、實驗室的清潔衛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隨堂聽課等形式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存放教師業務檔案,匯總到教師月考中。通過思想引導和過程管理,學校實驗教學工作已經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

四、進一步加強實驗教學研究,促進實驗教學不斷優化。

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學的活力,因此,我們加強了對實驗教學和過程研究探討,用系統論觀點,認真研究,積極開展實驗試點。具體做法是積極開展探討性的實驗教學研究,舉行實驗教學公開課、研究課和優秀實驗教學教案評比活動,總結交流心得體會,開展實驗教學論文和自制教具評比活動,并且不斷改進評價方式和手段,重視過程評價和多元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科學實驗研究的積極性。這一教學研究和評價措施無疑成為推動實驗常規化的動力。

五、不斷總結與反思,提高教師、學生科學實驗研究成果。

篇9

關鍵詞:中職學校;生涯規劃;就業指導

作者簡介:王琴(1967―),女,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成教所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政策。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加強中職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是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實現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但調查發現,中職畢業生就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就業期望過高,職業意識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中職生的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會,轉變就業觀念,做好個人生涯發展規劃,為他們事業上的成功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開端。

一、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生涯規劃發展與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特征

(一)學校普遍建立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組織機構,確保了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工作正常開展

中職學校普遍設立了負責學校的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工作的機構,這些機構有的是專門設置的,有的掛靠在學生科或市場部,其中,單獨設有就業部的達70%。這些機構都有專門負責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的人員。根據調查結果,總體來說,職業指導隊伍基本穩定。從事職業指導工作6年以上的人員占54%,其中25%已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這些職業指導人員長期從事畢業生的推薦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長期的工作也使他們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人員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系,有助于順利完成畢業生的就業推薦工作。另外,調查顯示,職業指導人員的年齡結構基本合理,其中,30歲以下占10%;30――50歲的占58%;51歲以上的占32%。這種老中青相結合的人員結構有助于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中職學校積極探索“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積極開展頂崗實習,提高了中職生的就業能力

為了培養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中職學校注意緊貼上海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在專業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學校積極開展市場調研,了解市場需求,根據社會需求開設專業。如中華職校成立了“研發部”,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成立了“市場部”,專門調查研究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在培養模式上,中職學校普遍采取了“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三年制的中職學校普遍采取了“2+1”或“2.5+0.5”的教育模式,四年制的中等職業學校實行“3+1”、“3.5+0.5”的教育模式,確保學生在最后一年或至少半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而且,在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時,學校注重實習崗位與未來就業崗位的關系,對前來招工的企業進行仔細考察,對沒有用工誠意的企業單位一般不安排學生去實習,提高了學生就業的成功率。

(三)職業指導人員在實踐中探索了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的多種形式

除了單獨開設的職業指導課程外,職業學校還通過其他方式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1)在實習前開設有關講座,向畢業年級的學生宣傳勞動法、講解有關從業的心理準備、面試技巧等方面的知識,有些還開展了模擬面試活動。(2)邀請中介機構、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部人員來校做就業形勢的報告。(3)邀請學校已走上工作崗位并作出一定成績的往屆畢業生回?,F身說法。使學生擴大對所學職業的了解,建立職業意識和職業興趣,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走向社會就業的自信心。(4)組織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參觀,了解所學專業對口行業的工作情況。如上海商貿旅游學校組織旅游專業學生去東方藝術中心參觀。

二、中職學校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工作未能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目前中職學校的職業指導工作是由兩塊構成的,一塊是由德育課教師講授的《生涯規劃》,一塊是由招就辦負責就業工作的人員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圍繞實習工作開展的就業服務活動,這兩塊工作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調查顯示,有78.9%的學?!渡囊巹潯氛n程的安排由教務處或專業科負責,德育課教師承擔,而頂崗實習前的實習動員、面試技巧、勞動法律法規等講座由招就辦或學生科負責。由于德育課教師與企業接觸較少,對當前的就業形勢了解不多,對中職生在職業生涯中遭遇的問題也不很清楚,因此,教學中出現偏重理論傳授的現象,缺乏生動的案例和實例,對學生思想觸動不大,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的培養流于“紙上談兵”。問卷顯示,在學生認為有效的職業指導方式中,職業指導課程所占比例最低,僅為10.8%。而招就辦在學生畢業前一兩個月開設的講座偏重于學生面試就業技巧的傳授,這對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熟悉職業生涯有幫助,但短期內不可能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可見,中職學校職業指導的課程教學、就業服務工作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和職業素質的提高,并最終影響到學生就業的成功以及學生就業的質量。

(二)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需要進一步提高針對性

職業指導科學性不強,缺乏針對學生個性特點、能力傾向的職業指導,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就業的人職匹配。職業指導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點,并與社會上的某種職業相對應。職業指導最終指向是實現人職的科學匹配。要實現人職的科學匹配必須對個性心理特性和能力素養進行科學的測試和調查分析,否則,可能造成人與職的不匹配,學生不適應崗位的要求。比如,學校招就辦人員在向用人單位推薦學生時一般實行“擇優推薦”的原則,而這里的“優”大多憑借的是學生的平時表現、班主任和教師的主觀印象。這些主觀看法的科學性就值得懷疑。一位中職學校的職業指導教師談到,有一年他們在推薦學生實習時,一位大家都認為非常優秀的學生到了就業崗位卻非常不適應,而另外有一位平時不怎么優秀,甚至可以說是教師心目中比較“差”的學生到了推薦的崗位上卻把與之競爭的大學生給比敗了,不僅如此,用人單位還說,公司所有的崗位任這一同學挑選。可見,教師眼中的“優”與企業用工的“優”存在一定差別。這是比較極端的事例,但在實際的頂崗實習包括就業推薦中,潛在的人職不匹配的情況還有很多,有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感到不適應而跳槽;有的可能在實習考察結束后,更換職業;還有的甚至會在就業與升學中猶豫徘徊,以致于畢業時還沒有作出選擇,最終貽誤時機。

(三)中職學校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

當前,中職學校培養的中職畢業生動手能力不強,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合作意識,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盡管目前一些中職學校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注意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但是,一些中職畢業生進入崗位后,仍然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學校就業辦的問卷顯示,2007年度中等職業學校推薦學生就業,其中一次推薦成功率在70%以上的學校僅占34%,需要學校推薦四次以上的中職生達38%。從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調查問卷我們了解到,認為“錄用的中職生中,有80%及以上能勝任崗位要求”的只占48.3%,而且這些都是與學校建立較好合作關系的企業。可見,學校對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規格還不是真正地了解,中職畢業生達不到崗位要求的情況依然嚴重。我們在訪談中,企業界人士也闡述了這一觀點。中職畢業生不適應崗位要求,主要表現為:

1.動手能力差。對于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專業來說,中職生的技術技能與企業崗位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先鋒藥廠一位制藥車間主任談到,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是非標準的東西,即與企業流水線的標準不一致。如企業的有些設備,學校公共實訓室里也有,但這些設備與企業里的設備有所不同,不能拆卸,而企業則要求員工能夠在15分鐘以內把機器進行拆卸并安裝,了解機器的構造原理,勞動局考證對此也有同樣的要求,然而,學生適應機器的能力較差,缺乏動手能力,每年能夠考取資格證書的寥寥無幾。

2.社會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識淡薄。有的企業用工的專業性不強,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其中,團隊協作精神是用人單位一再強調的。然而,問卷顯示,團隊意識最不被學生看重,有37.2%的學生把它放在就業所需素質中的第五位也就是最后一位,僅有10.03%的學生把它放在首位。學生缺乏合作意識,不能與其他員工和睦相處,也影響到企業的錄用。正如一家企業的老總所言,如果我錄用了你,我還得另外找人幫你協調人際關系。

3.缺乏吃苦精神和責任意識。由于上海技能型人才短缺,一些行業,如建筑業、制造業等,認為中職生薪酬要求不高,穩定性較強,對中職生很是歡迎。然而,這些企業普遍反映,學生吃不起苦,頂崗實習過程中,在崗位工作不幾天就不再來企業工作的學生占1/3左右。而且,有的學生在離開企業時,也不與帶教老師或有關管理人員打招呼,責任意識淡薄。可見,中職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準員工地位,缺乏角色轉換意識。

三、加強中職學校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全員參與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的管理機制

建立一個目標定位明確、組織管理嚴密、運作過程暢通的職業指導管理機制,形成一個有組織、協調一致、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首先,成立主管校長參與的校級職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各部門關系,統整學校職業指導資源,對職業指導的課程教學、學校就業服務工作及學校人才培養過程進行統一規劃,制定學校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方面的規章制度。其次,成立包括學校、企業、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委員會,形成企業關心、家長支持、學生參與的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體系。第三,設置專門的職業指導中心,具體負責包括職業指導課程講授在內的職業指導工作。如為學生提供職業決策咨詢、職業生涯發展咨詢、開設各種講座、對學生進行職業定向測試、收集并職業信息和就業信息;辦理與畢業生就業有關的各項具體事宜,做好畢業生的信息跟蹤和信息反饋工作等;積極與社會職業服務機構聯系,及時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等等。

(二)建立中職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讓學生樹立“入學即就業”的理念

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下,把學生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構建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系統。依照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系統的生涯規劃發展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轉變觀念,樹立“入學即就業”的理念,了解職場要求,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為順利就業做好準備。

一年級是學生職業生涯的探索期,學校職業指導的主要任務:通過測評等手段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為每一個學生建立詳細的個人檔案,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通過課程教學、講座、企業參觀等讓學生全方位了解職業世界,讓學生對就業市場的現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個人條件,初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年級是學生職業生涯的準備期,學校職業指導的主要任務:全面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學專業以及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和職業群,包括該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學識、態度、從業資格以及獲取資格的途徑和方法,職業的發展前景以及薪酬待遇等等,準確地把握職業崗位標準,不斷完善自己,為就業做好準備。

三年級是學生職業生涯的接軌期,畢業班的職業指導側重于就業指導,包括提供就業信息、講解就業政策法規以及指導求職技巧等,積極為學生聯系頂崗實習單位,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為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同時,這一階段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觀念和素質,鼓勵和支持學生自主創業。

(三)提高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性,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活動

為提高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的有效性,有必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活動。(1)開發利用人格性向測試軟件,對學生的性格、能力、價值觀等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薦頂崗實習和就業崗位,努力實現人職匹配。同時,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挖掘個人潛質,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明方向。(2)增加實踐實習環節。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就組織學生到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參觀,了解企業文化和行業需求。第二年,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短期實習,了解就業崗位對學生技能的要求。第三年,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通過企事業單位實習實踐,在真實職業環境背景下認識自我、了解職場。(3)建立和完善學校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網站,建立完備的職業指導資料和各類職業信息資料,諸如勞務市場用工需求情況及預測分析、相關專業的企業情況、企業用工標準、專業技能和工資待遇等信息資料,以及學生的學業成績、技能等級、職業知識、心理素質、家庭狀況、個性差異等資料,以便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進行職業指導和推薦就業工作。(4)為學生提供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輔導。

另外,必須改變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方式,采取討論式、參與式、探究式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職業前景有一個切實的了解,準確認識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位置,科學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

(四)狠抓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

一些中職畢業生之所以在就業崗位上出現種種不適應,問題的關鍵是因為中職生到了工作崗位后沒有成功實現角色轉換,自我角色定位不準確,因此,我們應在中職生一入校就對其進行教育,強化他們“入學即就業”的觀念,狠抓學生的職業道德的培養,始終把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通過各種方式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強化以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為主的職業道德教育。這一點也是學校的職業指導與社會職業指導不同的地方,即學校職業指導不僅是提供就業援助,還擔負著教育的任務。以育人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學做人和學技能結合起來,這不僅是職業學校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基本體現,也是現代化建設對新一代勞動者的基本要求。

(五)強化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首先,職業指導中滲透創業意識的教育。通過創業意識的教育,讓中職生清楚地認識到,自主創業同樣可以塑造輝煌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自主創業是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其次,對希望自主創業的學生給予重點扶持和引導。請一些創業有成的人員來校作報告,讓一部分有創業能力的畢業生對創業的全過程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包括工商、稅務知識、勞動政策法規,業務談判技巧及畢業生創業方面國家的一些優惠政策。力爭通過創業教育,讓中職生從謀業者變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

第三,模擬創業過程,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業設計,討論其創業計劃的可行性,并邀請有關行業專家對其進行診斷。

篇10

關鍵詞:后發高校 高水平大學 超越發展 戰略規劃

高等學校戰略規劃勾勒的大學藍圖,實際是從辦學的歷史、現狀、愿景及其策略等方面對“是一所什么樣的大學”;“將辦一所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成這樣的大學”三個根本問題的回應。后發高校與高水平大學是大學發展的階段性水平描述,呈現了高校“是什么”的歷史現狀和“辦成什么大學”的愿景,而從后發高校躍遷到高水平大學的戰略規劃設計是否具有可行性,依賴于戰略規劃編制的前瞻性預測、現實性考量、行動性設計。

1.后發高校戰略規劃的前景思考

1.1客觀實際

1.1.1 同世界高水平大學比較,我國擁有的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數量很少,后發高校占有比例很大。根據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1年世界大學排行榜,國內有3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強,13所大學進入世界前500名。按照2010年教育部公布數據我國本科院校1112所推算,我國內地世界500強高校比率僅為1.4%,世界一流大學少之又少。

1.1.2 在國內大學間比較,高水平大學數量不多,后發高校還是主體。國內還沒有統一的高水平大學衡量標準。目前主要有兩種參考標準,一是以部委屬的重點院校為基本依據,另一是,以 “211工程”大學、“985工程”大學為依據。國內高水平大學比較而言,截止到2011年,“211”工程大學112所,其中包括了39所“985”工程大學,國內高水平大學所占比率為10%。而我國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地方院校1573所,即使把所有中央部委院校視作高水平大學,也還有67%的高校為“后發高校”。

因此,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高水平大學比較,后發高校是我國高校的主體,“后發”是我國高等學校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后發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邏輯起點和編制戰略規劃的一個事實依據。

1.2歷史邏輯

大學的辦學時間、歷史積淀并不是后發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障礙。對牛津、劍橋等古典大學習慣性認識,構建了高水平大學與歷史的邏輯必然性。事實上,歷史積淀有助于高水平大學,卻并非是一個必要條件。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二戰結束時還只是一所二流學校,20世紀50年代初期才聲名鵲起;卡耐基-梅隆大學成為一所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只用了30 年時間;即便在英國這樣一個非常講究等級和傳統的國家里,沃里克大學也只用了短短30年時間,就躋身于英國大學排行榜的前列;香港科技大學從建校到發展成亞洲頂尖國際一流院校也用了不到20年時間。因此,建設高水平大學不要誤讀了歷史,喪失了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自信,后發高校的超越發展不是唯歷史論。

1.3趨勢及結構異動

目前國內后發高校呈現了三個基本發展趨勢:

1.3.1規模還在不斷擴大。教育部公布數據,2009年普通高校2305所(本科1090所),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本科1112所)。如參照中央部委重點院校的高水平大學而言,后發高校的總量逐步遞增,高水平大學遞減。而以“211”、“985”高校為標準,高??偭可仙咚酱髮W的比率也是下降的。

1.3.2 高校水平大學的結構異動現象。不管是中央部委高校,還是“211”、“985”高校的高水平大學,高校的結構異動現象都正在發生,國內各大學排名呈現了結構性微調趨勢。根據網大2000年至2011年大學綜合排名中,西部12省區的前一百名高校分析。十年間,前100名的高??偭渴?3~15所,數量上基本持平。網大1999年大學排行初,基本上是按照中央部委重點高校來排名,而隨后“211”和“985”高校也進入到排名中。此外,西部12省區的“211” 和“985” 高校數量24所,也還有10多所在100名之外,甚至更落后的排名。從這一側面顯示出了“兩項工程”對原有的部委高水平高校的結構性沖擊,高校排名結構顯示了異動跡象。

1.3.3 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區域,逐漸匯成了對高校排行榜的新沖擊。提出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號召;袁貴仁把“高水平大學”由少數重點大學構成的封閉性概念,轉變為由各級各類院校構成的開放性概念[1]。因此,東南沿海除“211”、“985”高校外,不少的地方性高校也把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上了議事日程,加大了投入和改革力度,勢必再次影響國內高校排名的結構定式。

總之,后發高校存在著激烈的低層競爭態勢,但也具有潛在有利因素,完全具有建設高水平大學,實現超越發展可能性。更要把握高等教育的歷史趨勢,抓住機遇,增強自信,編制出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戰略規劃。

2.后發高校戰略規劃的現實性思考

2.1 后發高校的優勢和劣勢

實際上,后發高校不具有必然的優勢與劣勢[2]。制度差異不足于構成后發高校的劣勢。

我國高等教育也為后發高校的超越發展做出了制度設計及政策安排。一是,法律上明確保障高校的自主辦學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條明確“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二是,在高等教育政策上賦予了高校更多具體辦學自。新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并進一步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等。因此,我國后發具有了超越發展的制度條件。

但是,國內與國外大學自主辦學也存在一些差別。以歐美和香港等地區、國家的大學章程為例,國內主要是注重于校長崗位等方面事務性工作的描述,而國外注重大學校長選拔任命方式及其權利和義務等自主辦學權利的細節闡述 [3]。因此,雖然國內在宏觀政策、法律等方面為大學辦學的自發展做了制度安排,但在微觀辦學領域的章程中卻沒有很好的“自”設計。

根據世界一流大學的排行榜,中國大陸也有一些國際高水平大學,所以不存在制約高水平大學產生的制度預設。此外,雖然目前后發高校的超越現象主要發生在香港、歐美等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是否就意味著制度是后發高校超越發展的劣勢?我國實施 “211”和“985”高水平大學建設還不足20年,把后發超越歸咎于制度的優劣性還為時尚早。

總之,后發高校的超越發展與國家體制并非總是對抗的。事實上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逐步成為了凝聚國家和高校發展價值的契合點,為高校參與國際競爭,形成“后發”超越發展注入了活力[4]。因此,后發高校在編制戰略發展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政策和法律框架內價值契合點。

2.2 后發高校超越發展的時代適應性

在編制戰略發展規劃時,后發高校不能盲目地模仿借鑒國外大學的超越發展經驗,要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需要合理借鑒,科學定位,使規劃更具現實可行性。

2.2.1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后發高校要順應大眾化的需要編制既體現大眾化趨勢又滿足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戰略發展規劃。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水平大學并不矛盾,巨型大學同樣也可以建設成為高水平大學。當然,精英化教育也為后發高校提供了超越發展的可能。小規模后發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例也同樣可以為資源有限的后發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提供思考。如,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幾乎是美國最小的研究型大學,但并無妨成為世界名校。

2.2.2 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利于后發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戰略緣于機遇與危機,后發高校應逐步以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要求拓展人才培養、科技研究視野,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國際競爭行列中實現超越發展。因為,高水平大學總是國際視野中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后發超越的核心理念就是國際化。在《香港科技大學2020年策略發展計劃:建基卓越》中的六大發展領域中幾乎都貫穿著國際化特征。

3.后發高校戰略規劃的行動性思考

3.1制度化與體系化

制度化與體系化是戰略規劃的“硬實力”。

3.1.1 以制度化建設提升戰略規劃的執行效果。以組織機制方式推進戰略規劃流程管理的本身就是后發高校自主辦學、科學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體現。高校發展規劃機構宜向專業化、專門化、實體化方向發展,要從研究機構逐步過渡到執行機構與監督機構[5]。我國目前不少中央部委高校,“985”、“211”高校已經設立了規劃建設管理部門,意識到了戰略規劃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后發高校對戰略規劃的歸口管理,制度化建設認識還不夠。

3.1.2 以體系化建設提升戰略規劃的執行效果。高校發展規劃是一個復雜體系。從規劃的隸屬關系而言,頂層是學校戰略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規劃、學科科技發展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校園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是配套次級規劃。從編制主體,可分為校級發展規劃、二級學院發展規劃與項目建設規劃等。學校規劃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深入相關單位對其規劃編制提供指導與幫助,做好各層次的規劃任務溝通與目標銜接,確保宏觀目標任務能夠成為各相關規劃發展目標的基礎變量,形成學校戰略規劃統領下的有機體系。

3.2民主性與科學性

民主性與科學性是戰略規劃“軟實力”。

3.2.1 民主性是戰略規劃的內在要求。戰略規劃編制過程和實施過程需要動員教職員工廣泛參與,以民主性促進科學性,提升積極性、主動性。民主的戰略規劃編制過程引導學?;鶎雨P注學校的總體規劃工作,做好規劃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互動,逐步養成貫徹實施學校戰略發展規劃的民意自覺。

3.2.1 民主性、科學性賦予了規劃權威性。后發高校對戰略規劃編制、實施的民主性認識不足,把編制規劃當成了一個硬性文件的編撰工作,而不是把它當做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活動廣泛動員,凝聚人心過程。把戰略規劃當文件做很難獲得師生員工的價值認同,從而喪失了應有的合法性,更毋寧說權威性了。

從自主辦學的視角看,行政部門對規劃應是工作指導、政策引導而不是終極性的權威認證。實際上,國外高校尤其注重自主性規劃,而不是依賴性規劃。香港科技大學戰略規劃有專門的“同一科大”的規劃協同措施:為了實現大學的愿景,共同達至卓越水平,整個科大上下一心,校董會和顧問委員會、學生、校友、教師、職員以及支持者會攜手合作。

3.3 戰略規劃的格式化與個性化

戰略規劃的格式化指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確保戰略規劃實施的可檢查、可評估的基本形式。

3.3.1 格式化:主要分為定性和定量格式。定性側重于宏觀目標描述;定量側重微觀任務分解。學校發展戰略規劃由于具有總體性、概括性,權變性,因此,進行全面的、準確的定量幾乎不太可能。當前,對國內高校戰略規劃的批評也主要是發展目標方面往往模糊不清、難以考核。其實,戰略規劃本身就是理念描述,定量并不必要。香港科技大學《2020年策略發展計劃:建基卓越》也只提到了一項具體的定量要求,即“大學將招聘超過100名各級教員,以應付新的教學需要和接替退休的教員”。

戰略的性質規定了文本的表達方式是理念描述而不是指標定量。因此戰略規劃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著戰略管理的終結,其行動性體現于實施方案,要求學校各二級院部將學校規劃任務落實到本單位的學期或年度計劃中,分清責任并配置資源。由于國內高校戰略規劃權變性,其評估指標體系也應作動態調整。事實上,把一個較長時期的指標定量匯總到一個文本文件中是不符合客觀實際。

3.3.2 個性化:個性化的發展理念是后發高校超越發展的根本點?!昂蟀l”是大學改革、創新,基本事實依據,也是超越發展的邏輯起點。曾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校長辛厄特指出:“戰略規劃的目的就是要使學校處于一個與眾不同的位置”,耐基-梅隆大學就是抓住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實現了后發超越。斯坦福大學也是以“優先合作項目”的發展思路,持續不斷的“大學——工商業界”的合作,促成了聞名世界的“硅谷”,并使斯坦福大學享譽世界。

然而,在后發高校超越發展的各種實例中,大學個性特征也呈現了一條超越發展普遍性原則,如紐曼在《大學的理想》所述:大學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6]。不管是什么樣的大學超越發展,在后發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歷史中,都遵循了學科知識的關聯性及其與社會實踐高度關聯性的大學本位原則。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研究項目: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評價標準研究(課題編號:2009tjk124)、廣東省高教學會2012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后發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質量標準研究(課題編號:11GJB1250660)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建設社會主義高水平大學的動員令:學習同志關于建設一流大學的論述[J].求是雜志,2002(7):51-54.

[2]葉志明.談影響后發高校超越發展的因素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1(8):12-13.

[3]湛中樂.大學章程精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204.

[4]葉志明等.建國后我國高等學?!昂蟀l”模仿與超越的理念嬗變[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