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厭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8:3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生厭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學校因素(1)課程結構設置不夠合理。1/3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一般或較差,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容易助長厭學情緒的彌漫[7]。有54.27%和45.12%的大學生對所選擇的學校感到失望,認為學校的基礎設施差、教學設備落后、圖書資料少,與心目中的學校反差太大,內心失落感增強,厭倦學習;學校體制還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4]。有43.29%的大學生覺得專業不理想、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陳舊,是造成厭學的重要原因[4]。調查顯示有近35%的學生認為教學管理還不嚴格,久而久之,敗壞了學風[7]。(2)教材內容陳舊,學生看不到學科的發展,看不到最新的知識,認為還沒有學,課本上的東西就已經落伍的了,從而難以激發其自身內在的學習主動性,產生厭學情緒。教學過程單調,教學方法單一。(3)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師講授方式的單一、教材的陳舊、刻板、脫離現實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現厭學的現象[7]。有調查顯示,目前的教學方法與學生期望的教學方法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的教學方法以“填鴨式”為主,而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啟發式”教學只占教學的33.6%。這種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的“三段論”教學方式,磨蝕了學生的激情和個性,使學生覺得呆板、枯燥、毫無趣味,學習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4)教師素質因素:有38.41%和36.59%的大學生認為部分授課教師道德素質不高、業務能力差、考評機制不健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操作能力、創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觀評價,嚴重挫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信心[4]。教師的“權威”不斷受到“質疑”,學生找不到敬佩的為人榜樣。在對教師的評價中,只有16%的學生認為老師學識很淵博,能學到很多東西,73%的學生認為老師講課還可以,但學問一般,近6%的學生認為老師都不怎么樣。學生對老師“威信”的質疑,特別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也是導致厭學的原因之一[7]。(5)師生之間缺乏教學互動。大班教學時,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疏遠、漠然、不認識、不了解,“一把尺子量到底”致使這些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教師的關愛和班集體的溫暖,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及相應的反常表現:如自卑自賤、自暴自棄、一蹶不振;受委屈受迫害的多疑癥;在眾人面前矯揉造作故作姿態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憎恨學校、班級、教師,并因此產生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有的甚至走向精神分裂。所以,學生厭學并因此產生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大概與我們有些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無關系[2]。(6)考試形式和方法單一。大部分考試課程均采用閉卷考試的方法,這樣的考試形式,導致學生普遍存在臨考前抱佛腳,死記硬背的現象,不能對所學知識深入理解、靈活應用。在考試內容上多數只是局限于教材內容,重視理論知識的考核,輕視能力的考查、素質的培養和檢測。而這樣的考試方法產生的漏洞加上學生的厭學情緒使考試作弊成為學生應付學習和考試的重要手段。(7)高校學生評價體系不夠合理。在當前的大學教育評價體系中,考試成績仍然是衡量一名學生優劣的最主要依據。它決定著獎學金發放、三好學生評比、學位的獲得、組織的發展以及畢業后的擇業等一系列與學生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因此,一方面盡管大學生們在中小學就已經厭倦了各種考試,但為了應付,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機械練習,使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厭學行為。另外一方面,由于個別教師不完全以學生學習的好壞而是以親疏、好惡給分數,使一些平時學習刻苦勤奮的學生成績反而不如貪玩的學生。為了分數,大學生們平時可以少學或者不學習,而考試時則不擇手段爭取高分[8]。(8)學校管理存在缺陷。46.65%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寬進寬出、疏于管理,使厭學學生有可乘之機[4]。學生進校后專業思想教育、就業觀教育的工作沒能及時跟上,對專業前景,發展方向認識不足,使得部分學生的專業思想不明確,思想上有失落感,學習上不感興趣。個別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學生逃學上網、打撲克、玩麻將,夜不歸宿,無人過問。上課遲到、早退,課堂上睡大覺、玩東西,任課老師聽之任之。在考場上,對于學生的作弊行為,有些監考老師常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些學生平時學習很認真,但期末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而另一些學生,平時根本沒有用心學習,通過作弊卻考出了高分,這種不正常現象對于努力學習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由于考試容易蒙混過關,許多學生平時也就不愿專心學習,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6]。3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失衡又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搖籃[5]。(2)家庭經濟困難:29.27%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狀況差,家庭教育缺乏合理性等因素[4]。
4個人因素大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固然有著深刻的學校、社會的原因,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個人來說,更有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個人因素在影響著他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1)許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便喪失了奮斗目標。(2)一些學生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心態。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國力的強大,而是為了自己的舒適的工作環境、較高的工作地位。考慮最多的是自己的一切,愛國心、集體主義淡薄。國家花費大量的資金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為的卻是能出國定居國外。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做貢獻,這給當代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2]。(3)專業與興趣不符,學習目標不明確。厭學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專業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混學現象嚴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7]。對于上大學后該如何完成學業,自己將來應成為怎樣的人,諸如此類的問題根本沒有思考過,沒有奮斗目標。調查顯示,同學們課余時間上網的比上自習的要多出3.9個百分點,逛街和閑聊的同學也占很大比例。(4)心理不夠成熟,心態容易失衡。很多大學生不能夠適應從高中到大學生活、學習狀態的改變,不會與其他同學交流,變得孤僻自閉;有些在戀愛、學習過程中受到挫折。(5)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大學的學習方法不同于中學,大學培養目標要求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要求學生學習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提供了鍛煉能力,擴充知識面所需的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而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能適應這種變化,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厭學[8]。(6)學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過分強調自我意識和個人愛好,加之自我調控能力差,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必然會對學習產生畏拒情緒,導致學生厭學[5]。(7)學習專業興趣不高:據調查,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的學生只占被調查者的13.8%。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學生中有48.6%非第一志愿錄取,有44.1%的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很滿意或不滿意[3]。(8)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調查顯示,25%的學生一天能堅持學習一到兩個小時,9%的學生每天學習不到一個小時,甚至還有5%的學生回答為不清楚,沒堅持學習過;還有一部分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意志力較差,沉湎于網絡等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抗挫能力不強,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特別關注,因此在心理上產生不適感;也有一部分學生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過大,心理上就處于消極防御的狀態,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與學習無關的事上[7]。
參考文獻
[1]劉寶春,吳高波.從大學生厭學看教育教學改革的迫切性[J].工會論壇,2008,14(1):123-124.
[2]王海洋,李文淵.大學生學習動機欠缺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8(4):32-33.
[3]張婉瑩,車恩利等.藥學類高校管理專業大學生厭學情況研究[J].科技信息,2008,24:8.
[4]周佩杰,馬學伶.甘肅省合作民族師專大學生厭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甘肅科技,2008,24(15):178-179.
[5]姜寧,張競文.當代大學生厭學現象分析與對策[J].商業經濟,2008,8:122-123.
篇2
助研型實踐教學新體系的構建
助研型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各年級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研討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在公共實驗中心或在教師研究團隊實驗室中參與多種形式的科研項目。為了建設整個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使其順利運轉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精簡理論教學,調整課堂教學安排,為助研型實踐教學騰出時間生物技術專業所學基礎理論課程較多。長期以來,學生一致反映“學得多,用得少”。過多過量的理論學習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而且容易對學生學習造成“消化不良”的效果,嚴重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精簡理論教學,可以為實踐教學騰出更多時間,使教學充分體現“學以致用”,提升教學效果。助研型實踐教學和實驗教學不同,它需要一段連續的時間,這就要求對目前十分分散的教學課程安排進行調整,使課堂教學日程更加緊湊,這樣就可以在每個學期初或者學期末有一段連續的時間以進行助研型實踐教學。
2.調整實驗室資源,建立開放性實驗中心,為助研型實踐教學騰出空間
各類實驗室多年來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有著嚴重的重復建設、設備利用率不高、占用實驗室面積過多等現象。我們可以按照統一管理、優化配置、資源共享的原則建立實驗儀器共享中心,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生物技術公共實驗中心的雛形。這樣不但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還能在現有的條件下,為助研型實踐教學騰出資源和空間。實驗儀器共享中心和生物技術公共實驗中心在統一管理的情況下,面向學生開放。
3.創建基于網絡平臺、全開放的生物技術實驗教學模式創建嶄新的實驗教學模式,制作實驗教學課件,按實驗目的與用途、實驗原理、數據結果測評、實驗成績評定等幾個部分進行設計。實現實驗課課件的課外輔導與課堂教學指導功能的有機統一。建立師生實驗課研討的交流平臺,引入研討式實驗教學。在原來實驗分組的基礎上,以3至4個小組組成一個實驗課研討小組,教師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提前認真擬好對上次實驗課的書面材料并提出自己的在實驗中的收益或疑問,由教師來進行解答,最后歸納總結。
4.學生參與到助研型實踐教學中的方式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是科研的主力軍,有可能也有必要將科研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將科研與教學有機的結合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科研工作是實驗的延伸與深化,讓學生參與科研工作不僅培養了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更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飛躍性的提高。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鼓勵本科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從簡單的科研前期工作開始充當老師的小助手獨立設計、自查資料、自擬實驗方法進行探索性、創造性實驗,最后根據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或相關論文,從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對本專業的興趣及創新思維。二是組織學生進入開放的公共實驗室。學生可以設計自己感興趣的實驗或選擇教師的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參加各種實驗技能競賽培訓和開展其它類別的實踐活動。這兩種方式都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篇3
1.1定量生理學課程簡介
定量生理學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該課程以物理學原理和數學方法學為基礎,從工程技術討論人體的生理過程,學習并掌握生物膜與生物膜電位原理和方法,進一步學習并掌握基于電生理測量技術的原理以及相關技術,使學生建立起從基礎理論學習到實際生物醫學工程中有關生物電信號測量以及應用之間的橋梁;并且能夠運用物理學和數學的觀點和方法論進行多個層次和水平上探索生命現象及其規律性,培養學生對生理系統進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跨越生命科學、計算科學、數理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大科學”素質和意識,為今后選擇新興交叉學科領域進行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礎。因此,該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不僅重要而且要求極高。
1.2實驗教學方式改革
長期以來,許多高等院校對實驗教學重視不夠,重理論輕實驗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由于不重視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資金投入相對不足,有些陳舊或損壞的儀器設備沒有及時更新,這無形中就影響了學生的實驗興趣;而且傳統的實驗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受到一定限制。許多實驗項目與當今飛速發展的前沿科學新理論、新技術嚴重脫節,使得實驗教學存在很多問題。而且傳統實驗教學的最大弊病就是開設的實驗往往只是一個“裝配”實驗,培養的也只是一個裝配工,不能鍛煉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更無從談起。實際上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是實驗教學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實驗技術人員的日常工作繁雜、瑣事多、重復性強,每天除了要為即將進行的實驗教學完成大量的準備工作外,還要做好實驗所用儀器設備的維護保養、修理、保管等工作。這些工作看似簡單,但對實驗技術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然而目前實驗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定、進修以及工作量待遇等方面明顯處于弱勢,不利于發揮實驗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這兩方面因素嚴重影響了目前高等實驗教學的質量及效果,因此現有實驗教學急需改革。為了解決上述傳統實驗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我們提出將科研創新引入到實驗教學中,結合科研進展不斷更新完善實驗教學內容,使實驗教學與科研創新相結合,使其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一方面,我校的科研創新生物醫學實驗室注重開放和創新實驗的建設,徹底改變“照方取藥”的被動實驗方式,采取“引、點、撥”的實驗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達到的目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動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學生充分施展個性的余地,從而達到彌補現有實驗教學的不足。另一方面,以教學科研型教師為實驗教學主要人員,構建教學科研互動基地,使其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學實驗平臺,讓學生在本科基礎學習階段能較早地開展帶有課題研究性質的實驗活動,更多地接觸科研實踐,提高工作能力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1.3將科研創新引入實驗教學
隨著知識經濟和技術經濟的飛速發展,創新已成為時展的要求和社會進步的動力,而科研創新是創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其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陣地,在本科生教學中將科研創新引入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有利于培養本科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有利于促進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學科和專業的建設;有利于為地方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借助于生物醫學高水平實驗室,我們通過開展綜合性實驗、科研訓練計劃、學科競賽、課外科技活動等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創新過程,為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1.4開放實驗教學
在增加理論課綜合性實驗的同時,由于課程實驗學時的限制,學生能夠親自動手的實驗遠遠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我們開設了“開放性實驗”,這樣就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例如,“數字腦電圖儀的使用與EEG采集”“蛋白質-核酸復合物氫鍵與范德華力作用位點分析”“腦電信號的Hurst指數研究”等多項開放實驗。此外,我們一般從大二學生中選取有科研潛力的學生,開展“本科生科學研究訓練計劃”教學,如國家級“基于GIS的移動生理信號監測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基于JSD的注意力腦電研究”“基于超臨界新技術的石墨烯功能化及生物傳感器應用研究”。本科生在確定課題,進入實驗室后,將由指導教師對其直接負責。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會學習很多課堂上不教的東西,提高學生學習、科研的興趣、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激發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堅定從事相關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一些本科生發表或錄用了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SCI/EI刊源雜志論文多篇。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科技創新等活動。因為有了開放實驗及本科生科學研究訓練計劃教學的推動,我們學院的科研氛圍濃厚了許多。因此很多本科生有了要進實驗室的要求,這樣本科生的日常學習變得充實,許多學生一有時間就去實驗室看文獻做實驗,并在實驗中體會了科學研究的樂趣和魅力,培養學生動手、創新、協作能力,對學習能力的提高、團隊精神的培養、心理素質的鍛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都說明依托科研創新生物醫學實驗室的開放實驗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有較大的貢獻,對新時期的大學生培養意義重大。
2結束語
篇4
對傳統實驗內容進行改革,減少驗證性試驗,開設具有設計性的綜合性實驗內容。在新設實驗內容中應重點突出學生以下綜合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自由分析問題的能力、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合理安排課時,充分突出課程的專業性,立足于培養當前社會形勢下所需的創新性人才,又可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提升其實驗綜合能力以及深入探索的主觀能動性。
(二)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教師在實驗講授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程式化”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在實驗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大膽的提出質疑,積極進行各種探索,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潛能[4]。
(三)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設立綜合性實驗:通過優化整合將生物化學所包含的各類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術,全部貫穿在某個綜合性實驗教學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例如,在進行“質粒DNA的提取、純化和鑒定”實驗時,融合了吸量管、移液器、振蕩機、分光光度計、電泳儀、離心機、搖床、超凈工作臺等儀器設備的操作和使用;同時綜合了混勻溶液、配制培養基、無菌操作、破碎細胞,蛋白質與核酸的沉淀,離心技術,DNA的酶切,瓊脂糖凝膠電泳等實驗技術。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制作一套應用于本校生物化學實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應用Flash做為主創軟件[5],融合其他電腦技術,將實驗操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通過動畫形式進行演示和模擬操作,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保證實驗安全有效的進行。
(四)優化考核制度
筆者采用的是綜合評定的實驗考核方法,將實驗成績分為平時成績60%和實驗考核40%相結合。平時成績評分標準包括:實驗用品的準備、實驗的操作過程、結論的得出和報告的完成。這樣的實驗考核方法可以直觀有效地反映學生對整個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實驗操作的掌握程度。
(五)結語
篇5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自殺率遠遠高于同齡人,是非大學生同齡人的2-4倍,并呈上升趨勢。教育家李鎮西曾痛心感慨:我們教給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沒有教給學生正確面對社會的態度和方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元的,筆者用倫理學的觀點,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思考。
二、大學生輕生原因的倫理學分析
大學生本是人們口中的天之驕子,但太多的原因使他們一個個本應美麗的身影逐漸消失,這是令人痛心的。筆者認為導致大學生輕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生價值的存在喪失了其合理性,也就是說大學生生存所依賴的核心價值不復存在了,使大學生感覺到生存的意義不明確,生無眷戀。導致傳統價值合理性喪失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人生信仰缺失
在人類文化史上信仰長期作為價值生活的依據。有堅定信仰的人,無論是宗教的信仰、政治信仰抑或是職業的信仰,這樣的人是從不缺乏價值合理化能力的。然而,現代社會似乎正在經歷一個信仰的低谷,不僅有信仰的人數在減少,就是那些宣稱自己有信仰的人,對于信仰之物的態度也不全是精神性的,而表現為能帶來相應的物質性的利益。
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舊的信仰體系已經打破新的體系尚未建立之時,他們缺乏堅定的信仰。對于部分大學生來說,宗教信仰是迷信而虛幻的;信仰迂腐而不切實際;對于未來的事業或者工作,更確切的說是作為個人的謀生手段而不是終生奮斗的理想信念,更多的是陷入迷茫狀態。如果非得給大學生加個“信仰”的話,那恐怕是“金錢”,以及金錢所能帶來的安逸的生活。過分地看重物質,更加淡化了對精神信仰的崇拜。
在缺乏人生信仰的情況下,大學生遇到重大挫折、各種壓力或突發事件,外在表現便是意志薄弱,焦慮、抑郁,甚至是長期困擾于某個或某些問題而走極端。
2、個人主義盛行
大學生中嚴重的個人主義阻礙個體社會性的發展。現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一代,這樣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倫理學中的個人主義是相對于集體主義而言的,目的是反抗集體控制個人的行動。但人首先具有社會性,在社會中生存是不能擺脫各種社會關系的,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往往忽略社會關系對個人的影響,如家庭關系、朋友關系等。很多情況下這些親密關系都能為個人提供價值生活的依據,例如“為爸爸媽媽而活”的說法并不少見,因為多了一份責任感,生的意義又厚重了一些,更多了一些生的眷戀。
社會親密關系在個人遭遇到重大挫折時,還能夠給予支持、開導、幫助、啟迪、寬慰等,阻止其走上輕生的道路。然而受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這些親密的社會關系逐漸在解體,如大學生在家中跟父母有代溝,認為他們思想老化;在學校中過分注重個人權益,與同學格格不入,人際關系惡劣。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找不到可以療傷的避風港,情緒得不到安慰,甚至輕易否定自我價值,淡化個人的責任意識,放棄生命。大學生否認了社會關系對個人的支持作用,有可能導致其走上輕生的不歸路。
3、缺乏理想的道德人格
在倫理學范圍內,人格通常被理解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質,相當于“人的品格”。關于自殺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在國外已有相當多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不管哪種自殺類型都隱含著共同的人格基礎:孤僻,退縮,焦慮,敏感。就個體而言,如果在這些特征方面發展到極端,自然屬于異常人格。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存在重智能、輕人格的誤區,即片面強調智能培養,忽略人格的塑造。這導致了學生的人格發展不健全,不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不能勇敢地面對和接受現實,沒有積極樂觀的情緒情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差。例如因生理上的傷殘、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自我認識不清而產生消極的態度,心理失去平衡,因而終日憂慮不安、抑郁沮喪乃至自暴自棄。
三、大學生輕生問題的倫理學干預
1、樹立追求自我幸福的人生信仰
大學生若是有正確的宗教信仰,他們不會選擇自殺,在他們極端無助的時候還有終極信仰來依靠;倘若沒有終極信仰就需要樹立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即以幸福作為精神的支柱。人道主義學者弗洛姆認為,人生的任務和意義就是成為自己,充分實現自己的潛能,追求自我的幸福。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在具有人的特性之外,他的性格、氣質、天資、性情等都與其他人相區別。在個體遭遇各種逆境時,應該具有生存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的信念,然后才能發展人的潛能,成為獨立的人。幸福是一種持續的快樂的體驗,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有必要成為挽留生命的理由。擁有強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相信自己具有實現幸福的潛能,這所有的一切的前提要求是個體必須繼續生存,必須活著。
2、培養生產性的愛
弗洛姆首先肯定了自愛是合道德的,并指出,“愛是人與他人及與自己之關系的生產性形式。它包含著責任、關心、尊重和認識,包含著對他人成長和發展的愿望。”愛自己首先要關心自己,這要求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更需要對自己能力的發展負責任。愛自己就要使自己健康、自由、全面的發展,而不是輕易否定自己,剝奪自己生命存在的權利。
生產性的愛不僅包括愛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還包括愛他人,愛身邊的人。作為教育者,應當培養大學生具有生產性的愛,真誠的愛護家人,真心的對待朋友和同學,尊重老師,承擔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個人的行為結果。當個人將別人對自己的愛作為一種財富,倍加珍視時,家人的愛與支持,老師與同學的關心與幫助,也會使其獲得生存的依據。
3、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體現著一個時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我們應該培養大學生當想的道德人格,即主體性道德人格,培養大學生獨立、理性、自為、自由的道德人格。這樣他們才能以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毅力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才能以無限的熱忱和堅定的信心去寬容生活中的各種不幸,成長為自由的全面發展的個人。具有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大學生,他們懂得如何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使生命具有尊嚴和i價i值。
篇6
師生互動交流,促進創新性思維
教師在提問中要以共同探討問題的方式,不要凌駕于學生之上,好像自己無所不知,也不要讓學生覺得老師在拿問題考他,檢查他。要以幫助他、提醒他、引導他的方式去促進他們思考問題,學生回答不上來很正常,可以叫他繼續思考,學生回答不全面也很正常,以中肯的態度去補充、糾正他們的回答。將課堂提問,變成一種互動、一種交流。教師要引導促進學生思考,幫助他們思考、分析、推理問題,以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互動,將老師的提問作為師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不要作為考核學生的方法,以免產生學生怕老師來問他,因而躲避老師的情況。通過在生化實驗教學中采用這種提問的模式,老師的最大感受就是師生關系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們覺得要得到學生的尊敬,最基本的就是在教學中尊敬每個學生,哪怕是最不聽話的學生。因為他不聽話可能有它的理由,也許就是你講得不好或分析的不透徹,作為一名教師沒有盡力。任何改革都意味著嘗試,意味著打破傳統,需要教師的耐心、愛心和一如既往的堅持,逐漸地你會發現這種付出有了收獲,這種嘗試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愿意改變,逐漸喜歡思考,喜歡探討,喜歡推理和分析了,以及改變了他們的習慣。教師的真正快樂也在于看到自己的學生通過努力而進步了。通過運用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后,我們發現學生的實驗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樂意做實驗,大大改變了原來部分學生沒有做完實驗就準備溜走的現象。學生樂意和老師討論實驗過程中的任何問題了,改變了以前從來沒有思考實驗環節的習慣。學生在實驗現象不明顯或結果不理想時更愿意分析推理問題的根源,更愿意再試一次。
重視結果分析,強化實驗教學效果
在傳統實驗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的實驗報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很簡單,甚至無話可說。這就暴露了一個問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僅僅是簡單地完成任務,沒有思考,沒有將實驗結果與所學理論聯系起來,沒有考慮實驗結果為何不和理論有出入,沒有考慮可能存在影響實驗結果的多種因素,更沒有考慮這個實驗延伸了,在實際中還可以有哪些應用。很多學生為了應付分析就簡單地找借口,如沒有操作好,實驗條件限制,沒有重復等等一些完全站不住腳的所謂“理由”來搪塞實驗分析。不知道本次實驗成功之處或失敗之處以及原因。對此,我們強調重點在實驗結果的分析。根據分析的合理性、全面性、邏輯性來評定本次實驗的成績等級,這樣做就促使學生全面、合理地分析實驗結果。甚至我們強調,結果的正確與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無論結果的正確與否,關鍵要分析的合理,也就是錯也要有錯的原因,只要分析得當,同樣可以得到較好的實驗成績。要讓學生養成善于合理、充分地思考試驗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問題。通過實驗教會學生反過來思考實驗原理,試圖通過實驗去解釋理論,去試圖擴展理論,看看理論在試驗中還需要哪些補充,或者條件的限定,通過這樣舉一反三讓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更加理解實驗步驟設計、先后順序的原因,更加理解實驗操作的要點和關鍵;還要嘗試改進實驗,試看實驗在現實中有哪些實用價值,有哪些可以改為創新性實驗,一旦學生有這種想法就要鼓勵他們去試探。學生考慮較為成熟時,就鼓勵他們自己設計一個實驗步驟,教師指導、修改后,鼓勵他們將其作為創新性實驗在開放實驗室去完成。剛開始時,可能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但逐漸地發現一些思維較為活躍,肯動手的學生,先鼓勵他們去做。然后,一些學生的思維逐漸地開始活躍起來,一些學生的分析方法開始全面了,思維開始多元化了,動手能力增強了,邏輯思維開始加強了,思考的理論根據更加充分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希望將這種方法推廣應用到其它課程中去,以不斷保持學生這種良好的苗頭。
及時總結實驗,揚長避短共進步
在我們的實驗教學模式中,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后加進了實驗總結的環節。教師在提問學生時自己認識的改變,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中普遍存在的分析或推理上的問題,在批改實驗報告中遇到的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與學生交流中得到一些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新的想法等一些素材都成為本次實驗總結的內容。提醒學生更正分析和操作中的錯誤,共同分享其他同學好的想法、分析方法和創新思維。當然這些也要作為教師以后備課的內容補充進教案。經過學生的實踐、教師的提問,乃至于追問,學生的回答,最后的總結,可以將實驗的目標提升。一個好的實驗應該是沒有結尾的,要留給學生更加廣泛的思考余地。
精選實驗項目,擴展實驗覆蓋面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只是注重一個實驗,沒有針對一類實驗,這樣一個實驗的輻射面不大,我們最重要的是授之于漁[4],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個實驗,要擴充為一大類實驗,一種實驗操作模式,一種實驗處理方式。這就要求教研室在選實驗項目時要仔細考慮,既要考慮實驗的類型,如蛋白質性質實驗、核酸提取實驗、酶的性質實驗,還要考慮到實驗的操作類型,既要有定性實驗又要有要求較高的定量試驗,還要充分考慮實驗儀器的操作,有高檔儀器操作,更要注重簡單儀器的使用,因為一些高檔儀器的自動化程度很高,不利于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教學實踐逐步加以篩選,逐步確定一門實驗課程中的經典實驗項目,同時也改進一些實驗項目,使每一個實驗項目都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作為某一個方面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典型。同時教師在備課時也不能局限于一個實驗,而應是一類。這使得學生的思考更加廣泛,不僅學會了一個實驗的一種方法,更會觸類旁通,學會一類實驗的操作方法、分析方法,學會了一類問題的處理和分析方法。
篇7
物理學中有不少實驗很難演示和觀察,尤其是對于聾生來講,他們缺少了聽覺,對一些抽象的物理現象很難理解。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物理課堂教學,聾生很快就能掌握和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媒體的應用對教師素質和教學都發生了質影響,利用信息技術媒體和資源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例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這節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演示小孔成像的實驗讓聾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提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多媒體演示讓聾生一目了然,學生易學易懂,記憶深刻,突破教學的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如,在“熱機”這一節,利用多媒體顯示動畫課件,使學生了解汽油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每個工作循環的環節,四個沖程的銜接都看得清清楚楚,增強了聾生的定性印象,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研讀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由于聽力障礙,聾生感知速度較慢,語言識記能力差,但他們的視覺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聾生可以不受噪音干擾,用眼睛感知事物,他們的觀察非常細致,思維形象性較正常學生強。例如,在學習“透鏡”這一節,實驗凸透鏡對光線有匯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將凸透鏡和凹透鏡都正對著太陽,問學生在光屏上能觀察到什么,實驗簡單易操作,學生參與性很高,焦距測量的問題也迎刃而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又如,在講“密度”一節,準備一個杯子,放一個冰塊,然后倒滿水。提問學生當冰融化后,杯內的水會溢出來么。有一部分學生說水會溢出來,另一部分學生說不會溢出來。增加了趣味性,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改進實驗,培養聾生的發散思維
思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聾生,思維更是關鍵。物理是一門邏輯思維強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發散、靈活思考,提升教學效果。
1.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猜想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例如,在研究金屬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在實驗進行前,先要求學生對有可能發生的現象或者結果先進行猜想,之后再做實驗,啟發引導學生猜想導體的電阻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然后再利用實驗對學生做出的各種預測進行檢驗。
2.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許多學生,尤其是聽力有障礙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喪失了探索的樂趣。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學“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之前,可先不進行相關規律的教學,將實驗教學移到規律教學之前,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過程如下:先準備相關實驗器材,讓學生按照要求讓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利用打點計時器記錄重物的運動情況;然后,選定紙帶讓學生進行分析,分別計算紙帶上任意三點0、1、2所對應的動能、重力勢能,并算出三點的機械能,學生根據一系列數據分析討論就可以得出機械能守恒定律;最后,師生共同討論重物在下落過程中系統機械能守恒的原因: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系統機械能守恒。
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啟發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例如,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先用一支短鉛筆或圓珠筆做實驗,再用礦泉水瓶、水、沙做實驗。后者的實驗方法如下:在礦泉水瓶中裝半瓶水,蓋上蓋,先把底部朝下放在沙上,再把瓶倒轉過來放在沙上,探討“壓力的作用效果跟手里面積的關系”。在礦泉水瓶中裝滿水,蓋正放或者倒放在沙上,與前一次實驗比較,探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關系”,我們就地取材進行實驗,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或者課外進行探討物理規律,這樣可以有力地促進物理教學。
篇8
思維能力中在思考過程中發展和提高的,而思考過程是別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思源于疑,沒有問題就無以思維。思維總是從解決問題開始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出啟發性問題或質疑性問題,創設新異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讓學生經過思考、分析、比較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硝酸的氧化性時,可提出:酸能跟多種金屬反應放出氫氣,但是為什么在制備氫氣和硫化氫時,卻要用鹽酸或稀硫酸,而不能應用稀硝酸?在講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質時,可利用其性質的對比和分析,從而提出除去雜質二氧化氮的方法。在進行硫化氫還原性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1、硫化氫是酸性物質,為什么不用濃硫酸干燥?2、硫化氫和濃硫酸會發生什么類型的反應?3、硫化氫在反應中作氧化劑還是還原劑?通過設置總是情境,把學生探索的熱情激發出來。
設置問題時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的內容應潛伏著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符合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一環扣一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叩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使學生感到新穎,造成連續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內驅力,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調動每個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這樣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種形式訓練思維能力
思維方法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維運動通向客觀真理的途徑和橋梁。科學史上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正確的思維往往就沒有科學上的新發現。沒有分類法和歸納法,就沒有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沒有理想實驗方法和演繹法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模型方法就沒有原子世界微觀結構的發現,沒有類比和模擬法,就沒有維納的控制論。
掌握了辯證的思維方法,并實際運用于認識和實踐,就能使我們的主體思維能力發生層次的飛躍。
1、基本思維方法的訓練
1)分析、比較思維的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識不斷地涌現,新概念不斷的引入,這些知識和要領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儀器,都能量出一定體積的液體,所以學生使用時容易混淆。只有引導他們從容量范圍,刻度規格以用形狀對精確度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種儀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用哪一種儀器。
教師應經常將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識地提出來讓學生展開思索,進行比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錯誤的認識,將原因加以分析,使學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將錯誤扼殺在萌芽之始,這樣才能使學到的知識正確可靠,而且思路正確,并提高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維的訓練
信息的輸入誘發了思維,引起了質疑,從而產生了問題,提出問題總是希望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尋找解決所需要的信息。對一個問題的解決有時需要幾分鐘或稍長時間,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學生的認識過程大部分屬于前者,課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對若干對象的認識過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認真探討點撥的最佳時機,選擇最優的知識媒體。例如在討論膠體的穩定性時教師提出為什么制得的膠體沒有沉淀呢?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播放Fe(OH)3膠體的電教錄像,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紅色的膠團在陰極附近上下浮動的情境,僅用五分鐘就看到了Fe(OH)3的制備、凈化和電泳的全過程,使學生很快得出膠體之所以穩定,一是帶電膠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運動的擴散作用。這一認識結果的完成,實際上是對客觀對象的本質的規律性的反映。是對所見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3)推理能力的訓練
推理是根據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導出一個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可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個別的特殊事實推出一般結論的推理。例如:在講到導體時,從銅、鐵、鋁、金、銀等金屬導電,推出一切金屬都導電,這就是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則是從一般到特殊,即從一般原理到個別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堿金屬元素都具有較強的金屬活動性”和“鈉是堿金屬元素”這兩個判斷推出“鈉具有較強的金屬活動性”的結論,在學習元素及化合物時,在學習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經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學性質。就是演繹推理。在化學教學中經常要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演繹推理,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學生立體思維訓練
立體思維是在基本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以智慧為軸心,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打開一個又一個的空間。變點的線的思維為立體思維,變靜態思維為動態思維。培養多系統、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徑的高效率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的品質,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開啟智慧的大門,打破傳統和習慣的惰性,產生大量的創造性思維。
1)整體思維。整體思維就是思維的廣闊性、高度性和整體性。站得高,看得遠,既有廣闊的視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跟工業、農業、國防、日常生活、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其它自然科學、哲學等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應經常地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在講二氧化碳時介紹“溫室效應”,講二氧化硫時介紹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講鹵化銀時介紹變色鏡的原理,講乙酸時介紹我國中醫用食醋滴鼻治療感冒等等。在化學教學中結合教材適當地聯系實際,不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
2)動態思維。就是用動態平衡的觀點觀察現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質的性質,掌握物質的制備原理,分析反應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氨的分子結構和性質”時,通過觀察紅色噴泉的演示實驗后,使學生認識到氨跟水發生了化學反應,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動態平衡:
NH3+H2ONH3•H2ONH4++OH-
運用上式的動態平衡規律,組織討論下列問題: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區別?
(2)氨水應如何保存?為什么?
(3)如何鑒別某一氣體是否為氨氣?
(4)為什么可以在濃氨水中加入固體燒堿制以氨氣?
(5)夏天打開濃氨水瓶子時應注意什么?
通過討論,增強了氨的性質跟組成、制備、貯存、檢驗的聯系,活躍了思維,變靜態為動態,同時也將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逆向思維。英國化學家戴維了現了七種元素,這在元素牟發現史上是罕見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就在于他運用了逆向思維。當1990年意大利科學家伏特,發現了伏特電池,第一次將化學能變成了電能。化學家戴維則思其反,進行了電化學研究,用電解法制取物質。1907年,他選用電解熔融的蘇打和苛性鈉制得了鈉。同年用電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電解法制備的汞齊加熱制得鈣、鍶、鋇、鎂等堿土金屬。
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從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質疑,不僅加深了知識理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也有利于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甚至會發現個令人驚奇的新天地。如在講化學鍵時,可要求學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斷題:
(1)極性分子一定具有極性鍵,那么具有極性鍵的化合物一定是極性分子。
(2)只有非極性鍵的物質一定是非極性分子,那么非極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極性鍵。
(3)具有離子鍵的化合物一定是離子化合物,離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離子鍵等。
4)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的思維形式。收斂性思維是以集中思維為特點的邏輯思維,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較性三個特點。對于已設計出來的方案,它能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審查比較,以確定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一種批判的思維過程。
篇9
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設置的根本依據。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要體現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應當具備的能力及特點。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兩大類。早期只有科學學位護理學研究生,各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國家碩士研究生培養總目標結合護理專業要求而制訂,如復旦大學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要求學生經過3年理論知識學習、臨床護理實踐和護理教學實踐,掌握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臨床護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有護理教育和較高的護理研究能力等。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置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并提出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本學科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解決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護理問題,并具有較強的研究和教學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護理專門人才[2]。可見,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重在理論知識的學習,畢業后從事護理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是高層次的臨床護理技術人員和護理管理人員,培養的是臨床專家。
2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現況
2.1課程結構與內容
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歷史相對比較短,目前各院校沒有統一的課程結構模式和課程內容,多數是沿用臨床醫學專業模式[3]。目前,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科學學位主要是學科式的課程體系,多數院校由三大模塊組成:公共必修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如哈爾濱醫科大學科學學位課程設置的公共必修課有自然辯證法與科學社會主義、學術交流與科研寫作等;專業課則根據研究生專業方向選擇;選修課有護理教育學、衛生政策學、護理研究方法論等。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啟動晚,其課程結構和科學學位類似,如南方醫科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開設的課程中,除公共必修課外,還有專業基礎課,如護理理論、高級健康評估、病理生理學等;還有專業及選修課,包括護理教育和護理管理理論與實踐、老年護理與實踐、高級護理實踐等。可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課程模塊類似,并且公共必修課多為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英語等,但是專業課和選修課側重點不同,科學學位課程內容側重理論研究,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側重臨床實踐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技能的培養,尤其注重臨床專科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2.2課程實施
國內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公共課多數是與醫學其他專業一起上課,采取大班集中授課,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穿插課堂提問和討論環節。第二軍醫大學則比較提倡研究型學習,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主張開放性教學,實行教授負責制,授課形式多采用小班上課,教學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4]。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設置側重于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5]。李亞潔[6]指出,研究生臨床教學可采用自主學習法、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法、項目作業法、專題講座法、錄像教學、計算機模擬教學等。北京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課程教學采用多種靈活方式,如角色扮演、病例匯報、讀書報告、分組討論等。可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實施形式比較靈活,學生自主性比較強,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指導作用的特點,即以“導”、“研”為主的教與學。
2.3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保證護理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護理專業尚未建立專門的研究生課程評價機構和評價體系,其質量評估主要是由教育部或衛生部統一負責,與醫學教育評估一并進行,且與醫學教育評估執行同一評估標準和方法。
3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3.1課程設置不能體現培養目標
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要體現培養目標中要求的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及特點。秦永杰等[7]經調查訪談指出:研究生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體現專業培養目標,并且國內雖然規定了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的培養目標,但只是籠統地要求具備護理教育、管理、科研和臨床護理方面的能力,沒有進一步量化和標準化,整體還是缺乏統一性、專業性[8]。為此,國內許多學者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進行了研究。2012年張文文等[9]應用Delphi法對33名專家進行調查,得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主要培養臨床高級實踐者,應具備人際溝通能力、臨床綜合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自我管理學習能力等,這與2011年王澤瑋[10]、孫宏玉[11]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美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比較明確具體,主要是培養臨床專業型人才。據美國護理大學聯盟最新公布的《TheEssentialsofMaster’sEducationinNursing》中指出,護理學碩士研究生除了要具備所有醫務人員應有的五大核心能力外,還要具備九大知識和技能:具備從自然學科到人文學科的實踐背景、組織領導能力、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和安全、促進學術成果應用于實踐、掌握信息學與衛生保健技術、參與健康政策的制訂并倡導其實施、能夠進行跨學科合作、能進行臨床預防以促進人群健康和具備碩士研究生水平的護理實踐[12]。借鑒美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經驗,國內的研究生教育可嘗試構建以角色為基礎,以核心能力為主的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從品德、知識和素質3個結構上分別制訂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維度,還要重視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并明確指出要具備的各項能力。
3.2課程資源匱乏
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層次性、專業性、探究性和創新性的本質特征[13],汪健等[14]指出:國內部分院校護理學研究生課程種類比較少,學生選擇的余地小,研究生的課程設置與本科階段差別不明顯,有的課程內容幾乎和本科階段的內容相差無幾,課程內容相對落后,缺乏反映學科最新進展的知識和信息。國內學者李芳芳等[15]對上海3所院校在校護理學碩士研究生進行了專業課程資源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對專業課程數量和課程滿意度均較低。
3.3課程設置不能體現專業特色
研究生專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科知識體系的構成[16],而課程內容是依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設置的。但是國內多數護理院校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是相似或近乎相同的[5]。李春玉[17]指出:研究生專業必修課設置對于護理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沒有側重,課程設置沒有支持各研究方向,也沒有設置相應的課程群。李芳芳等[15]調查指出: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均提出了要設置與自身研究方向相符的專業課程的需求。護理學科的發展以及專業學位的增設,要求細化專業方向,構建匹配的課程體系。因此,專業方向的設置勢必要逐步規范完善,課程設置內容不僅要凸顯護理專業特色,還要體現專業方向的不同。
3.4課程設置不能反映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的不同
課程設置應該圍繞教育的哲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角色勝任力為根本進行設置[18],反映護理學專業的特色和標準及社會的需要和期望[19]。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培養模式各有特點,但是他們的培養都是以達到某種專科能力為目標[20]。胡翠環等[5]指出:國內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缺乏統一的課程設置標準,目前各高校課程設置不盡相同,但卻有一個共性:不管是科學學位還是專業學位護理學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對此,國內專家學者展開了大量研究。2012年,譚靜等[21]分析了國內外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的發展現狀,提出以核心能力與知識要求為指引,以臨床實踐為導向,按模塊化構建課程體系。其中,專業課程模塊開設專科疾病與護理學課程,根據專科特點安排培訓內容,突出專科護理技術和專科癥狀管理。
4結語
篇10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社會發展
【Abstract】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isthestudenthealthydevelopmentfullscaledevelopmentneed,shouldbringtohighlytheattention.Thefamilyandthesocietymustprovidethegoodeducationenvironment,theschooldealwiththestudenttocarryon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enableseachpeopletoreceivethegoodpsychologicalqualitytheraise,hasthehealthpsychologyandthegoodpsychologicalbearingcapacity,adaptstheintensesocialcompetition.
【Keywords】Youngpeople;Psychologicallyhealthy;Socialdevelopment
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后果。
本文對這個問題,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
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否則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2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青少年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有些青少年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等。
3應試教育,是孩子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愿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使他們逐漸失去自信。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于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比如,用遠大的理想激勵學生,并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總之教師要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細節決定成敗“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培養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質要從細節開始,因為道德體現在細節里。細節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時,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習慣與品德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質,自然會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反之,如果一個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習慣,那么他的道德品質也會穩定下來。所以,各種穩定的、良好的細節或行為,既是德育追求的目標,也是評價德育水平的重要標準。
5青少年要有道德準則我國城鄉青少年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雜志、電視、網絡、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父母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青少年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青少年來說,父母的話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要讓青少年們形成良好品德,道德實踐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6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還要深入了解他們,根據青少年的天性來教育他們。如果不能對青少年有足夠的了解,德育教育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明明青少年的性格是內向的,非要培養成一個外向的人,這是比較難的,也是違背青少年的本性的,形成了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