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學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2:4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院校學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院校學生論文

篇1

(1)偏重應用型學習。劉松林和謝利民通過調查問卷研究后發現: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偏好應用型學習的現象,希望通過應用型學習在實踐中嘗試新想法、新理論、新技術,在實踐與應用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2)主觀能動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在中學階段就已經形成了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學習的習慣,不善于對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絕大多數同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乏自我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

(3)網絡操作能力強,接受新生事物快。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由“95”后的年輕人組成,他們的少年時代乃至兒童時代都是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推廣而成長的,具備了豐富的互聯網操作經驗。這使其可以更為廣泛和迅速地接觸各種信息,因此對新事物具有強大的接受能力,同時,他們還喜歡尋求刺激與新鮮,厭倦陳舊和保守。

2學生教學滿意度調查

2.1雙因素理論及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雙因素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Herzberg提出,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行為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具備時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如果保健因素缺失則會導致人們的不滿情緒乃至效率降低。當保健因素的滿足達到一定程度后,無論管理者在這一方面做出多少的努力也很難使人們感到滿意,因此也就難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激勵因素是指能使人們感到滿意的因素,當這些因素具備時,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行動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效率,但這些因素不具備時,人們往往也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滿。因此,本文以雙因素理論為基礎,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滿意度進行分析,從中找出那些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因素。雙因素理論提出后,日本學者高橋文夫、狩野紀昭在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KANO模型,為雙因素理論的確認提供了一種可操作化的方法,該模型根據產品質量與顧客度的關系確定產品質量的五種類型。

(1)魅力要素:當這一要素具備時,顧客會對產品感到非常的滿意;如果該要素缺失,顧客也不會產生不滿。

(2)一元要素:產品在這類要素上表現越好,顧客越滿意;表現越差,顧客越不滿意,質量要素與顧客滿意呈線性關系。

(3)當然要素:這些要素是顧客認為產品必須具備質量,當存在這些要素時,并不會引起顧客的滿意;但這類要素一旦缺失,則會造成顧客不滿。

(4)無差異要素:這種要素無論具備與否,對顧客的滿意程度都不會產生影響。

(5)反向要素:如果產品具備了此類要素會引起顧客的不滿,未具備卻會使顧客滿意。KANO模型提出后,在質量管理、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對這5個因素的判斷,可以確認影響人們滿意程度的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當然因素是人們認為理應具備的因素,因此屬于保健因素,而一元因素和魅力因素的提升可以加強人們的滿意程度,因此屬于激勵因素。本文將利用KANO模型的思想,通過調查問卷和統計分析的方式對高職院校學生教學滿意度進行分析。

2.2調查設計

結合高職院校管理人員與教師訪談的結果,初步確定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對教學滿意度的19項因素分別是:責任心、外語能力、互動教學、學術能力、引導教學、積極交流、結合實踐、知識更新、靈活多樣9項保健因素;系統思考、個性教學、質疑能力、追蹤前沿、人文知識、現場控制、換位思考、自我總結、活躍課堂、風格獨特10項激勵因素,因素的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根據這19項因素制定高職院校學生教學滿意度問卷,問卷依受訪學生對教師某一要素具備與未具備的感受,區分為“不喜歡”、“能忍受”、“毫無感覺”、“理所當然”、“喜歡”五項,請受訪學生依據自身感受作答。為了保證問卷的普遍性,在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冶金機電和冶金化工兩個專業,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1份,刪除錯填、漏填以及大量選項相同的問卷后,共保留有效問卷158份。

3結論

(1)雙因素理論對高職院校學生教學滿意度形成了新的認識。調查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師認為起到“激勵”作用的因素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多時候教師所作的努力只能夠對學生起到安撫作用,學生會把這些努力作為教師應該作出的行為;必須要找到那些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因素,才能提升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職院校學生對于教學的基本要求。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學生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的更新理論知識,另一方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對其進行實踐性的指導,這表明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職業規劃定位,高職院校應對此加以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內容

(3)高職院校學生對于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互動性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這反映出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不滿足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采用更加多樣性、參與性和靈活式的教學方法,針對這樣的需要高職院校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實現從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轉變。

篇2

職業素養是一個大概念,它強調專業的首要效應,但同時也看重除專業外的思想道德素質,它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職業素養越來越被用人單位注重。以前那種一輩子就指望某個專業或一種職業吃飯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所以我們必須將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一起抓,全面提高技校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適應擇業、就業、再擇業、再就業這樣的大趨勢。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90后的學生普遍存在著集體主義思想淡薄,責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怕承擔責任等行為習慣。這將必然導致他們職業素養的缺失,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因此,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的職業素養也應得到相應的提高,我認為健全學生的職業素養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一名優秀的技校畢業生必須擁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這不僅包括本專業的知識同時也應涉獵相關專業的知識,博覽群書,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僅如此,作為一名優秀的技校畢業生,動手能力更是關鍵,它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就業過程中,既懂工藝流程,又能加工出標準合格的工件,這樣的員工最受企業歡迎。為此,當代技校學生要加強實踐操作訓練,在扎實的理論知識指導下,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其次,培養溝通能力。對企業的員工而言,溝通能力,對協調各種業務往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效率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培養溝通能力需要自信心和必要的技巧,對當代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1、注意溝通中雙方的互惠和相互尊重;2、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觀點上看問題,了解對方的思想觀點;3、要積極地在矛盾和沖突中尋找共同點,提高溝通技巧。第三,培養學習和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并不等同于畢業生在學校里所取得的專業成績。“終身學習、成就終生”,只有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才能成為有潛力可挖、有發展前途的員工。而創新是贏得成功的又一個重要保證,創新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培養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畢業生,我們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員工,我們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第四,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現代企業對員工提出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他是否具備團結協作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可以形成單位或部門的凝聚力,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個人要培養自己的團結協作能力,首先要把自己看做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使個人的目標服從于團隊目標。同時,個人的發展、成長隨著團隊目標的實現而實現。現代企業,許多生產任務需要成百上千個員工的協作才能完成。因此,企業在選擇員工時特別注重團隊合作能力的考察,那些集體觀念淡漠、很難和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企業歡迎的。

(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目前,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選擇畢業生時不但關注學生所具備的多種能力,更加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質,尤其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更是如此。為此,我們應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第一,道德品質的培養。許多單位在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時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個人能力。道德品質是個人成才的內在動力,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才的基本構成要素,對于個人成才具有統帥和導向作用。所以,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不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積淀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自覺地向道德榜樣學習,既要立足現實,又要胸懷抱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受企業和社會歡迎的技能型人才。第二,敬業精神的培養。對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個認真的態度,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每一項工作。學生敬業精神的培養一定要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從基礎課到專業課,從校內實驗實訓到校外社會實踐,構建學院全員培養、全程培養、全方位培養的局面。技校學生要想適應當今的職場環境,就必須具備明確的工作目標和強烈的責任心,帶著激情去工作,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第三,誠信意識的培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育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起著主導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誠信意識的過程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教育他們養成誠信的道德品質。可以說:誠信是國家、企業、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不僅如此,我們還可從忠誠、感恩、市場觀念的培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全面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把學生打造成思想素質高、敬業精神強、辛勤勞動、無私奉獻、虛心好學、嚴于律己的優秀員工。

三、結語

篇3

國內學者陳俠提出“創業教育的本質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即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存能力以及進行自我創業的方法和途徑”。可見創業教育屬于狹義的教育范疇,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指高等院校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滿足自主創立企業所需要的,并可以開展自主創業的人的教育活動。

二、地方院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舉措

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大學生就業難,是全世界的難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必然產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世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高等學校開展了創業教育,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從而自主創業。這一舉措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一般在10%—20%,而美國高校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創業教育,他們的創業教育非常成功,其中有近30%的大學畢業生實現了自己創辦企業,當代社會大學生自主創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的重要就業方式之一。可見,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是破解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應然訴求。

(二)地方院校生存與發展的訴求

縱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地方院校處于生存與發展的弱勢。地方性院校要改變弱者態勢,只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推動改革,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提高質量,提高畢業生的社會生存和競爭力,從而增強地方院校的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創造出有利于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三)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

我國創業教育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勢頭迅速,開展創業教育的高等院校總數量以及實現自主創業學生人數的總量出現“雙增”的喜人前景。2002年,教育部確定9所大學為我國創業教育的試點大學,隨后迅速擴大,2005年全國實現自主創業的高校本科畢業生近1.4萬人,比2004年增長55.2%。相關統計顯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分別是1.0%、1.2%、1.5%,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連續出現上升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地方院校只有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才能適應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

(四)推動國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我國經濟歷經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國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過去靠拼資源、廉價勞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這種高耗低效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必須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革與發展,實現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創造技術含量更高的企業,發展第三產業。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改革,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創業能力和創業技術的人才。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開展創業教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創業人才是國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求。

三、影響大學生創業能力形成的關鍵要素

(一)必備的創業知識體系

創業知識體系是指大學開展創業必備的知識結構。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想創業,先需要學好知識,而每一種能力的形成所具備的知識是完全不一樣的,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差異。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養成需要具備下面知識:扎實的行業專業知識。具備扎實的行業專業知識,為大學生形成本行業創業能力提供可能。中國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道出不同行業的工作需要具備不同行業的專業性知識,如醫學專業的創業與營銷專業的創業,這兩個行業創業需要的行業專業知識就是風牛馬不相關。豐富的經營管理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包括相關金融財務管理知識、市場調查與市場營銷知識、領導科學知識、法律知識等相關知識,經營管理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大學生經營管理能力的形成。常用的創業社會性知識,包括常用語言、寫作、計算和現代計算機技術等等方面的知識,工具性的知識起到輔助作用,但是不可缺少。

(二)完善的創業能力體系

創業能力是影響創業實踐活動效率、使創業活動順利完成的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大學創業能力體系主要包括專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社會能力等多種能力構成的統一體。專業能力是指將大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如計算專業開發軟件的能力,土木工程學生專業的設計能力等等,專業能力是創業的基礎和前提,是創業能力體系的核心。經營管理能力指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對產品的營銷和管理能力、對員工的領導和協調能力、對財務的管理能力等等,經營與管理能力是創業發展的有力保障。社會能力是指創業過程中開展社會行為的能力,包括人際關系的交往與公關、同其它相關企業的談判與合作、利用現代媒體為企業服務的能力等方面,社會能力為創業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三)良好的創業動力體系

創業的動力體系是指驅動大學生開展創業內在動力的總和。大學生創業動力體系包括創業興趣、創業動機、創業理想、創業的世界觀、創業的意志以及創業的價值觀等等。具有良好的創業動力體系的大學生,不但能激起創業的激情,保持激昂的斗志,而且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奮不顧身獻身于自己的創業。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有必要的知識,也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如果沒有創業動力體系,即使機會來到其面前也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讓創業機遇瞬間消失。

(四)完善的自我體系

創業是開創前人沒有過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且一個人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們的大學生能夠根據創業工作的需要,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勉勵、自我學習,從而進行自我不斷的完善。因此,大學生創業完善的自我體系主要包括正確的自我認識、自覺的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勉勵、自我學習體系。

四、地方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條件,促進學生必備創業知識體系的構建

1.建立科學的創業教育知識體系,構建地方特色的創業課程群。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而課程是知識的載體,大學生學習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知識,即學習課程知識。大學生掌握課程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潛在能力的發展。因此,地方院校要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首先要建立科學的創業教育知識體系,構建地方特色的創業課程群。地方院校在編寫和建構創業教育課程群時,要遵循以下原則:其一,科學性原則。課程的編寫,必須緊緊圍繞“大學生創業能力養成”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模塊(行業專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常用的社會性知識)進行構建。其二,地方性原則。由于我們地方院校創辦歷史短,開設創業教育的歷史更短,所以在建構創業課程群,既要學習“拿來主義的精神”,注重學習國內外先進院校的經驗,又要突出服務地方,扎根為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構建地方特色的課程群,實現個性與共性的統一。2.建立一支高素質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提高創業課程教學質量。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施教者,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素質的高低對創業教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據有關研究顯示:目前,國內地方院校創業教育的課程主要由分管學生思想工作的輔導員或二級院部的副書記擔任,師資缺乏專業性,課堂缺乏吸引力;許多學生選創業教育的課程是為了學分,上課時,常常出現逃課或者塑性逃課的現象,課堂教學質量低。因此,地方院校開展創業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兩種途徑比較有效:其一,立足校內,通過整合校內已有的資源,把其分為創業行業性專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常用的社會性知識三大塊進行整合與建設,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創業師資隊伍,同時,讓在職教師進修學習,甚至委派到企業第一線學習實踐經驗,走內涵提高與發展的道路;其二,立足地方,他山之石為我所用。我們聘用地方成功的創業家,兼任我們創業課教師。師資建設,立足校內是根本,立足地方是補充,要正確處理好這兩者的輕重和辯證關系。目前,有些地方高校花高額經費聘請外校專家來為在校生講授創業課,而對校內教師相當吝嗇,這是方向性的錯誤,是本末倒置行為。3.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評估體系,保證創業教育的質量。科學的創業教育評估體系能為創業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導。但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高校都沒有制定出相應的評估體系。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評估體系構建應充分考慮影響大學生創業能力形成的關鍵要素,遵循系統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為地方院校量身定做,評估體系構建要起到引導和激勵的作用。

(二)打造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創業能力

有了知識并不等于能力的形成,能力形成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也在實踐中體現。我們開展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養成創業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需要打造良好的實踐平臺,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歷練機會。地方高校打造創業實踐平臺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其一,創建創業團隊,開展創業活動。如有些地方高校,根據學生的創業興趣和他們的專業特長,創建團隊,開展建筑、廣告策劃、服裝設計創業活動;其二,打造校內創業孵化園,孵化園具有創業教育實踐中心與企業孵化器性質,通過校內創業孵化園的創業活動,培養學生的行業能力。相關報道顯示:玉林師范學院于2012年創建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其孵化園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設立50個創業項目,近500名學生參與創業實踐。孵化園實現了服務地方經濟,推動地方高校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多贏目標;其三,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構建創業實踐基地,派遣學生到實習基地,開展調研和實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四,開展課程設計或者畢業設計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利用后兩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過有些地方院校,由于管理不到位,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前兩種培養形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實踐效果比較好,很受學生的歡迎。

(三)加強教育與引導,激發學生創業原動力

創業原動力具有激發、維護、調節創業的功能,創業原動力源于創業者個體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崇高的理想、創業深厚的興趣、強烈的動機和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向往及其良好的敬業精神。創業需要創業者有扎實的創業知識、超強的創業能力,更要其具有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這種百折不撓精神源于學生的創業動力體系。如何構建學生創業動力體系呢?第一,加強核心價值教育。核心價值教育包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金錢觀、國家觀、人民觀和自我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對于創業具有強大的動力,能為創業者保駕護航。第二,激發學生的創業需要、創業興趣和創業動機。創業需要、創業興趣和創業動機都能直接激發學生創業動力,推動學生的創業行動。第三,切實利用創業典范的榜樣作用,激發學生創業信心。相關研究顯示:地方性大學學生創業信心不足,很需要充分利用創業典范的榜樣作用,激發學生創業信心,特別是聘請自己學校培養的而且成功的創業學生,進行現身說法,傳授創業經驗,效果會更好。第四,創造創業氛圍,打造創業項目,激發學生創業熱情,釋放學生的創業潛能。英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提供創業資金,為大學生開設創業項目,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地方院校可以參照英國通用做法,設立相應的創業基金,培養創業項目,營造創業氛圍,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

(四)強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構建完善的創業自我體系

篇4

1.1學校難以高質量實施畢業實習過程管理

畢業實習過程管理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最大難點,實習過程能否管理到位直接決定了畢業實習質量高低。而高職院校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專業指導教師指導學生人數過多,學生實習單位分布過于分散,在指導力量、指導時間、指導方式和手段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也因工作任務而忽略了實習的學習任務,這些因素容易造成畢業實習環節成為學校管理的最薄弱環節。

1.2專業所學與崗位所需不匹配

教師的觀念中仍然大量存在沿用本科教學模式和知識體系,了解高職生在企業崗位中的具體應職應崗能力的教師比例較少,具有培養高職生有效形成應職應崗能力的專業教師更為缺乏。學校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不合理,也使得學生難以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學生專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工作崗位所需仍有較大差距。

1.3國家相關政策落實率比較低

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對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實習方面作出了規范性的引導,對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相當多的規定和政策沒有落實到位。一是畢業實習中的企業、學校、學生等法律主體關系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二是主體之間的權利和責任規定不明確,界限模糊。三是在相關規定中缺少具有明確強制性的條款,法規常變異為“倡議書”。四是調節工作不力。政府部門之間缺少配合,發揮作用不明顯。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對各方的參與缺乏約束,對各方應切實承擔的責任缺乏激勵和監管制度,對參與各方的利益關系也缺乏平衡機制。

2畢業實習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企業缺乏參與實習的內驅力

除了大型企業對新員工有專門的上崗培訓外,中小型企業基本上都在招聘有工作經驗的員工,不愿意也沒有能力對新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因為這方面的投入相當于提高了企業的成本,短期內實習生又不能給企業帶來明顯效益;另外,如果企業投入大量財力和精力培訓實習生,形成勝任工作崗位的能力后,部分實習生卻會選擇跳槽,這對企業來說,相當于給其它企業培訓新員工,甚至可能是為企業的競爭對手培訓員工。在勞動力供給大于企業需求的情況下,企業寧可招聘有工作經驗的老員工,也不愿意招收實習生。因此,企業就缺乏對實習生進行高質量培訓的動力,而高職院校畢業實習環節的教學效果如果沒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將得不到保障。

2.2學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實習時間至少在半年以上,分布地域廣,實習單位多,又多在中小型企業,學校教師現場指導的機率極大下降,一般通過現代通訊手段聯系指導,再加上辦學規模的擴張,師資力量的緊張,教師指導的學生數多,而且教師在校內的教學任務繁重,專任教師大多數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對遠在外地的實習生指導工作往往被忽視;而學生處于企業中,接受的是企業制度的約束,完成的是企業的生產任務,所以,實習生在這期間不太愿意再接受學校的管理約束或以應付的心態對待學校的管理,這往往導致學生管理制度在管理畢業實習工作上失去效力。

2.3學校與企業缺乏深度融合

第一,校企雙方沒有找準利益結合點。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校企沒找到對兩方都有吸引力的共同目標,學校主要希望解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難度,企業接受學生實多是希望為此能夠帶來勞動成本的降低,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共建、開發教材等方面開展真正有深度的合作確實存在現實難度。第二,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機制。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已經得到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校企合作的水平也是評估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從目前來看,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都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和政策體系,所以校企合作表面上雖然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存在的風險還是不容小覷的。第三,校企沒有形成可靠的工作機制。政府、企業、職業院校三方至今未找到一個可靠并有效運行的工作機制,無法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和利用,無法發揮整體合力的優勢,導致出現各方都有意愿卻又各自感嘆獨枝難秀的局面。政府部門對職業院校用行政指令指導,讓學校感到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壓力;政府部門對企業優惠政策的力度并未引起企業的興趣,又讓企業感到社會責任的壓力;反過來學校的期望和企業的現實又讓政府部門感到壓力和無奈。

2.4中介組織作用發揮不突出

行業協會除了為協會成員提供服務外,還通過制訂并監督執行行規行約來規范行業行為。行業協會居于社會和政府之間,一方面在政府監督下協助政府管理行業成員,另一方面代表行業成員的利益對抗侵害成員利益的行為,同時加強政府和協會成員間的溝通和協作。行業協會與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但職業院校通過加入并利用行業協會這個媒介,實現與企業高質量合作的并不普遍。

3解決畢業實習問題的制度對策

3.1建立完善的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但存在明顯不足。在修訂和實施過程中,尤其在法律制定的技術上要特別關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效力級別、層次以及內容上完整性、協調性和適用性。盡量減少以政策性文件代替法律,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政策性文件在職業教育領域所起的作用往往大于相關的職業教育法律,并且成為指導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的規范性依據。但政策并不具有法律特定的規范性、強制性和國家意志性,應該盡可能地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不是多變的政策性文件。只有及時地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體系,才能推動職業教育自身發展和滿足改革的客觀需求。完善地方法規,落實條款,才能真正起到推動職業教育的作用。2009年,全國首部職教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規《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以下簡稱《促進條例》)出臺。在《促進條例》的推動下,截至2011年年底,寧波各職業院校與1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校企合作在路徑、方式、內容都不斷創新,原來合作培養為主,合作育人,現在已經變成合作就業、合作創業,校企合作形式也多種多樣。”陳文輝說,寧波市把校企合作作為破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的突破口。經過努力,現已初步建立政府引導、院校主動、行業中介、企業參與的“四位一體”校企合作發展機制,為寧波職業教育繼續在高位發展奠定了基礎。2011年,寧波政府推出了《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實施辦法,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寧波校企合作進入立法深水區。寧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也實現了五大轉變:一是由學校主動轉變為校企互動;二是由校企雙方合作轉變為政府部門、學校、行業組織、企業等多方協同;三是由“求企業合作”轉變為“為企業服務”;四是由學校“關門辦學”轉變為“開放辦學”;五是由松散型合作轉變為緊密型聯盟,構建起服務型職業教育體系。像寧波這樣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法規建設經驗,應該得到全面推廣。

3.2修改稅收政策

目前,國家未有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稅收方面的法律性文件。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了《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6]107號),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了《企業支付實習生報酬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7]42號)這兩個政策性文件,對具體稅務優惠政策和操作辦法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調查發現企業一般都沒有實施,規定的優惠政策并沒有引起企業的重視,甚至一些企業根本就不太清楚有這樣的優惠政策,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稅務部門、學校、企業都要廣泛宣傳和落實這些優惠政策;國家還要在調查的基礎上,盡快修改稅收政策,提高企業持續參與畢業實習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3.3完善實習合同內容

高職院校實施畢業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建立在學校、企業、學生及家長三方確認的聯合培養合同的基礎之上,盡量保證實習崗位與學習專業的相對一致性,實現工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避免工學脫節;要保證學生的實習工作不違反國家《勞動法》;要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確保三方認真參與人才培養工作,讓三方共同找到一個真正合作的利益切合點。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畢業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發展。在國家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先在實習合同上尋找比較可靠的保障性制度,以便為畢業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3.4完善高校畢業實習管理制度

篇5

1.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明確學生自主學習主體

高職院校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言行舉止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因而,教師必須轉變填鴨子式的灌輸教學方式,樹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同時,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做主動學習的好表率。任課教師、教輔人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的通過行為、制度、觀念的灌輸,引導要轉變學習觀念,明確學習主體,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個人自主發展的意識觀念。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獨生子女占據相當一部分,而高職院校中又是相對綜合素質較弱,學習主動性、自我控制、自我指導等能力相對較差。因此,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應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引導和教會學生積極主動、自我監控、自我提高等,讓學生在三年的高職生涯中學會自主學習,以應對畢業后出去社會的激烈的競爭和挑戰。

1.2創建自主學習條件,激發自主學習熱情

在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逐漸被隨時隨地的的學習環境所取代。作為高職院校領導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環境的建設,積極推進和改善學生自主學習場所的環境,例如通過設立學習小包間、計算機室、飲水間、建立無線wifi或局域網等,構建一個現實的學習場所和虛擬的學習空間,為學生創建一個舒適、優越的自主學習條件。同時,學工和教學管理部門,根據本部門主管的職能,考慮將學習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適當在品德分和學業分上給予獎勵,如學生參加的mooc學習和其他相關考取的證書者給予加分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在校時的自主學習,逐漸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為人、學會處事、學會技能,具備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基本素質。

1.3構建師生互動課堂,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創新

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選取部分章節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或者翻轉教學,讓學生課余時間完成作業或者將實習實踐中學到的帶到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互動,鼓勵和輔導學生對相關作業進行講解,然后教師引導,全體討論,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理論結合實踐,即可有效的達到課程教學的任務,又可激發和學習興趣和學習創新.發揮尖子生的帶動作用。邀請專業學習尖子或者優秀校友為學生做講座,講述他們的學習心得和成長經歷,很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學習借鑒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1.4專業教學與就業崗位需求對接,增強自主學習動力

為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以催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職院校應當對崗位需求進行調研,結合本校實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高素質為本、高技能為重”,不斷的完善和改革專業設置和教學方案。結合就業崗位需求,尋求最佳的人才培養方案,順利完成校企完美對接,實現“校企訂單式”培養,讓學生感到學習的重要性和當前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就業和生存發展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欲望。

2結語

篇6

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近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公考熱”“北漂”等現象愈演愈烈,盲目擇業、頻繁跳槽的現象也相當普遍。造成此類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就業機制市場化過程中法律制度不完善,培養目標與職務要求不對稱,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相符等問題。除此之外,畢業生缺乏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對自身職業生涯缺乏規劃,也是造成學生就業出現種種不良現象的主要原因。職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職業行為中的具體體現,即人們從某種職業中所能取得的終極狀態或行為方式的信念。如何引導學生順應時代要求,樹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適應的職業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職業價值觀教育不夠重視,認識不明晰

面對著空前的畢業生就業壓力,窮盡各種措施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水平,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職業價值觀的教育不同于就業指導,就業指導側重于在實踐操作層面,如在就業政策與信息傳達、面試技巧等實務方面給予學生幫助;而職業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意圖是培養學生的價值理性,引導他們建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價值信念以及選擇能力,并合理地與職業生活相結合,引領美好職業生涯的創建,在集體組織和社會發展中成為一個積極的角色。二者在目標與內容上都大相徑庭。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不能解決學生的職業期望過高、職業價值目標不明確、職業評價偏差等問題。

(二)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體系不完善,缺乏時代性

目前,我國很多學校開設就業與職業規劃類課程,但有關職業價值觀教育只是職業規劃中的次要內容,沒有系統的清晰概念。無論是就業指導教師還是學生,更為關注的是求職中的實務性問題,對職業價值觀的關注少之又少。而且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未能準確把握當今大學生價值觀的多樣性與時代性,缺乏對當代大學生個性化差異的了解,致使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缺乏獨立、完整、科學的宏觀框架體系,背離了社會實際和青年大學生職業觀念,嚴重制約了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成果。

(三)缺乏系統的教育模式,施教主體不明確

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無論是專業課程,還是德育課程與就業指導課程,在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養中都應承擔重要的引領作用。然而,專業課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就業指導老師關注的是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和學科的學生,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導致因缺乏明確的任務目標指引,職業價值觀教育逐漸走入了真空地帶。原本應該在系統中整體協作完成的一項重要的教育職能,幾乎在高等教育實施過程中被遺忘,或是從系統中被剝離出來,由單獨的部門可有可無地承擔著,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構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機制

(一)明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目標與內容

職業價值觀內容體系的完善,需要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并在把握當前經濟社會形勢的基礎上,結合高等教育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特點,完善以下幾方面內容: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核心價值觀引領職業價值觀;2.以職業道德教育為本,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操守;3.強化職業認知教育,使學生形成合理的職業預期。缺乏合理的職業預期,過于追求穩定性與工作環境的舒適性,是當前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的主要問題,也是目前大學生職業認知不清的體現。加強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提高其職業認知水平,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的職業需求,了解職業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的知識水平、職業能力、專業特長等職業素養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與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動機與積極的職業態度。

(二)構建系統化、科學化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模式

職業價值觀教育模式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是提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系統化和科學化的教育模式對職業價值觀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教育要有機地滲透到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與實踐的每一環節,要與高校的教育教學形成有機的整體。1.發揮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課堂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主陣地,在專業課堂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應自覺地把職業價值觀念滲透給學生,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職業認知,塑造學生高尚的職業價值觀。同時通過見習、畢業實習等方式,加深學生對職業的了解和認知,在培養學生專業操作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其踏實的職業作風。2.強化政治思想理論課程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的指導作用。當前,政治思想理論課堂仍然是學生價值觀培育的主渠道,因此,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育需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引導作用,將職業價值觀教育有機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之中,通過教育和引導,使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成為學生個人理想與奉獻精神的基石。3.提高創業教育在職業價值觀形成中的引領作用。當前,各高校普遍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將職業價值觀教育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并使之成為保障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的一項重要環節。

(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實現的載體,要將專業教師、輔導員與德育理論課教師整合到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隊伍中,形成合力,這是職業價值觀教育科學化、系統化的保障。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專業認知,確定正確的職業目標,培養良好的職業價值觀。

篇7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條件、學科建設、師資情況和本科教學體系建設以及大學的文化內涵、積淀等相對于辦學歷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優勢,甚至在傳統本科院校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處于“尷尬”的處境,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現實,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來高專升格,所以地處非省會城市的居多,從地理上看劣勢更加明顯。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困難肯定比傳統高校要多。雖然,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而且有些高校還形成了“本土化”的實踐經驗與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回避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響,抹不去“師專”或“高專”的痕跡,非常注重學生專業學習的理論性、系統性與完整性,而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沒能達到一定的重視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標語式”的內容,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辦法,流于形式。首先,應該是部分高校領導的觀念沒有轉過來,他們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關部門、二級學院在具體操作層面,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層面,沒有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動力,因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學生本人,還是以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及內容創新不夠

雖然,隨著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學校自身的發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順應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求,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積極的實踐,有些高校還取得了“本土化”的經驗和富有個性的模式。但從總體看,其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還遠遠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還是采取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等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授課,這種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的教學形式效果較差,不受學生歡迎,而且也不能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比較偏向宣講政府各類政策、講述創新教育的基本理論或個人案例分享等,缺乏體驗式的學習環節設計。綜合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創新不夠———最典型的就是從案例的角度看,現在很多教學案例都是圍繞成功人士或大集團、大公司的運行情況來介紹的,但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創業起點比較低、形式比較散,和所講述的案例之間相距較大,不切合實際,也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三)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不夠

師資隊伍建設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專或高職升格而來,其總體的師資就是非常薄弱的,距離本科教學要求還比較遠,長期處于“爬坡”階段。為了應付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等各種檢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進人才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竭盡全力。但是,人才引進主要還是考慮學科建設和專業布局,極少會考慮到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是由原來的高專教師轉型而來,他們相對來說職稱、學歷偏低,雖然近年引進的高學歷優秀輔導員充實到該隊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學經驗,總體來說,結構性矛盾問題依然突出;第三個方面,就是教師本身屬于傳統的以教學為主營業務的師資群體,自身沒有創業經歷,在實例講授和實踐操作中無法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創業故事分享,這不但會影響學生對于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勢必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

二、推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處理好幾種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單純的某一種知識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統設計、系統推進的綜合素質提升,例如該教育涉及了創新精神培養和工商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審批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必須要處理好幾種關系,這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專業教育中去的首要條件。

(一)知識普及教育與實際操作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而言,關鍵還是實際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動中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劃定它們的比例,合理掌握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學體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別是原來由師范專科學校升格而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學環節設計上,始終走不出“師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論教學,在教學方式上也采取單一的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這個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好,在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先考慮起來,側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強調實踐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專業課程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學生需求的不斷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門專業課程。當前,在我國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應該嘗試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之一,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創業熱情,傳授創新技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該從低年級學生入手,逐步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專業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與培育重點學生之間的關系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嘗試創業,而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對于絕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為了樹立創新意識和學習創新技巧,極少部分學生真正在大學期間嘗試創業或是畢業之后自主創業的。因此,這就需要高校處理好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培養重點學生提升創業能力之間的關系。其次,當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課程體系和實踐經驗都不夠完善,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和實踐訓練的平臺還沒有搭建好。所以,我們需要有重點、有選擇地開展創業人才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大眾化、重點化和特色化結合起來,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要對具備創業熱情和基礎的學生開展實際的創業指導和培訓。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構建

(一)建設專業、穩定的創新創業教學團隊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較大缺陷,在隊伍建設上應當以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指導實踐背景、工商管理知識背景的專業教師為主,吸引部分有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經驗的教師和輔導員,擔任學校該項教育的核心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和研究創新創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同時,鼓勵教師前往其他高校學習成功經驗,再結合本校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此同時,要聘請企業家、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投資專家、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示范、激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內還可設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和創業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負責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活動訓練和項目孵化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工作,以及就業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大學生職業發展總體課程中,融合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內容,將“創業基礎”納入公共必修課,啟動校級重點教材開發項目;開設SIYB、KAB等課程,在通識課程中逐步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的數量;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鼓勵開設若干門如管理學、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創業教育選修課,針對特殊專業(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應該將創新創業課程增設為必修課程。

(三)有步驟、有重點地開辦創新創業實驗班

在學生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創新創業基礎教育課程后,由學生自主申報,從中選拔出創業熱情高、創業資源豐富、創業基礎較好的少部分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實驗班。這部分學生仍然歸屬于原二級學院,再通過一個學期左右的課余時間接受更為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如開設“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管理”“商業計劃書”等創新創業類課程,經過一年的專業訓練,最終確定以創業為方向的學生,以創新創業實踐代替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經過試點,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開設單獨的創新創業實驗班,單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學生入校到畢業、從學習到生活、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訓練、從課堂內到課堂外———開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實踐性強的創新創業活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課程的基礎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創業實踐的經驗積累。課程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在總學分中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必修學分,條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學分,修訂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學分認定管理規定,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整體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學分體系,推行學分替代制度,試行將學生創新創業標志性成果替代畢業論文和課程修讀制度。

(五)拓展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篇8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形勢的變化,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有了一定的變化。作者通過對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o3和o4級的540個學生擇業標準的變遷及其原因的調查分析,揭示了環境的變化及職業興趣類型對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同時探討了不同職業興趣類型的人在職業價值觀上的異同。

一、前言

價值觀是指人們認識和評價客觀事物和現象對自身或社會的重要性時所持有的內部標準。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也可稱之為擇業觀。它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對高職大學生的擇業決策起著指導和決定性作用。

職業價值觀在大學生對各種職業的認知過程中起了過濾器的作用,它使個體的擇業行為帶有一定的選擇性和指向性。這種選擇性和指向性體現在人們對不同職業的認知與對不同職業種類的篩選活動中。它既是判斷職業的性質、確定個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責任、態度及行為方向的“定向器”,又是抉擇職業行為方式并進行制動的“調節器”。而職業價值觀是一個人知識經驗中的重要組成成分,正是職業價值觀的存在,使人們只選擇那些看起來對自己有價值的職業信,本調查的目的有二:一是探討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變化情況;二是正確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職業。

二、方法

(一)研究工具

采用沈登學、孔勤編著的“職業價值觀量表(wvl>”的60個項目來進行價值尺度重視度的測試。

(二)被試

抽取我院03級和04級s類科系共s4o名大學生作為被試,男291名,女249名。

(三)步驟與程序

1.讓被試對職業價值觀的每個條目,在其選擇職業時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按s等級記分。采用每個條目從極重要到極不重要的分數依次為s,4,3,2,1分記分,根據不同價值尺度的得分高低來判斷被試者是否重視該價值尺度,以考察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因素結構。

2.要求被試對各職業價值觀條目在其擇業上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3.比較巧種職業價值尺度在職業價值觀項目重要性排序上的差異。

三、結論

(一)職業價值觀的因素結構

根據被試人對60個條目的不同評價,按5種為一類分為巧種價值尺度,分別為:智力激發、利他主義、經濟報酬、變動性、獨立性、聲譽、美感、同事關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監督關系、工作環境、成就感、管理水平、創造性。

通過數據的分析,第一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我院2003級和2004級的同學在價值觀的看法上存在明顯的不同,表現在03級的更看重同事關系和成就感,占被測人數的85%以上,而04級的則比較看重同事關系、生活方式和成就感,占被測總人數的80%以上。這種現象表明,現在的高職大學生更多地關注以后工作中同事是否容易相處,自己在工作中是否能取得成就,很看中個人價值的實現。而與以往我們認為會把經濟報酬放在第~位有差異,這也說明隨著就業形勢的改變,高職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在隨著變化,這是好的。第二,我們還可以看出,03級和04級的同學都不太重視安全性,而對于安全性的忽視恰恰說明他們對于現代社會工作節奏比較快,工作種類的日益增多所面臨的危險性和職業保障還不夠重視。而作為高職大學生來說以后的工作更多的會在生產第一線,而工作環境的安全性會直接影響到工作是否可以長期的進行下去,試想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生命還能談其它的嗎?可見,我們以后在職業選擇的教育時,一定要把這一職業價值觀作重點介紹,逐步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加強自我保護。第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兩個年級的學生都對工作中的變動性不太重視,大多數的人都得的是10-14分,這就可以看出現在的年輕人的職業價值觀還是比較傳統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跳槽,還是希望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這樣才能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畢竟頻繁跳槽并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能選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因為只有干一行愛一行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第四,生活方式這一價值觀也是現代大學生們普遍看重的,這也說明現在的大學生們更多地在工作的同時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不同的變化,而不是只工作不注意生活的工作狂,那樣的人生依然沒有意義。畢竟有好的生活方式會給工作帶來好的效率。

(二)對職業價值觀項目重要性的排序結果

每一個職業價值觀項目都被分成”極重要、重要、不能確定、不重要、極不重要”五個等級。每個被試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在選擇職業時是如何考慮各個項目之重要性的。

從表中可以看到,全體被試者他們認為最重要的都有4個項目不僅內容一致,而且重要性的排序也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高職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擇業標準是:工作中能結交很多朋友,能有許多親密的同事,并且交往良好,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和成就,在生活方式上更加追求個性化,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業余生活舒適,很看重自己的工作是否被他人重視和尊重。在這4項中,除生活方式體現個人因素外,其余3項均為自我“發展”因素。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數據中看到,男生和女生的職業價值觀也有明顯的不同,即03級的男生和女生都比較看中同事關系和成就感,04級的男生和女生就比較注重生活方式、同事關系、成就感,而對經濟報酬卻看得不是那樣重,究其原因,應該是高職學生已經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在職業中的位置,而對生活方式就更加重視了,也越來越會生活了。

四、對策:尋找屬于自己的天地

在就業市場上,高職生與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同臺競爭,面臨著學歷上的明顯劣勢。那么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如何揚長避短,在學校的專業學習應該注意什么呢?

筆者覺得對專業的學習還是主要放在掌握扎實的基本功上面,最好動手能力強、思維敏捷。因為高職學生大多數都會在工廠或是生產一線工作,若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較強的動手能力,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就會被人看不起。

因此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是從根本上解決高職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一)教育高職大學生更新職業價值觀念。

大企業已經人才濟濟了,但中小企業還求才若渴。城市已經人滿為患了,但廣大農村還大有用武之地。就業環境的變化,要求大學生必須改變就業觀念,但現在不少畢業生,包括高職畢業生,常常抱怨一線的技術工作辛苦、工作環境差,總想坐辦公室當白領,看不到行業的發展前景和廣闊空間。這就需要大學生下決心轉變觀念,立志獻身于每一個有前途的行業。“全民保險、集體危險、個體冒險”的傳統職業價值觀必須轉變,那種認為只有到了國有單位才算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想法已陳舊過時。應當樹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擇業觀念。

(二)教育高職大學生堅持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

在當前的形勢下,有些學生會認為只要自己能找到工作就不管其它的,但是學校要教育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其核心就是要倡導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并不抹殺個人的價值,它恰恰是個人價值得以真正實現的保證。

(三)教育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理想、

首先必須弄清楚生產和技術型企業在招聘人員時有哪些標準?用人單位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有目的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其次,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思路不應放在大企業上,因為最需要人的是中、小企業。它用人不需高學歷,喜歡踏實肯干之人,因此要教育高職學生正確地樹立職業價值觀,即選擇自己能發揮用武之地的中、小企業或私營企業。

(四)高職院校應該強化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訓

篇9

(一)留學生整體規模比較小

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專業主要圍繞農業學科設置,這些農學類專業作為學校的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擁有一流的師資力量、齊備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高等農業院校傳統專業對留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3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向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同時,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備受青睞。然而,當前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與中國傳統文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文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使得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數量始終保持在比較小的發展規模上。

(二)來華留學生生源所在地以亞非為主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種生源來源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類似的文化產業結構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更具親和力。另外,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學學科的國際學術地位比較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毋庸置疑。多年來,我國針對亞非國家制定了合理的留學生招生政策,這些亞非國家愿意繼續向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派遣留學生。

(三)來華渠道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

留學生來華渠道主要分為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外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校際交流項目派遣、自費留學四種。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接收的留學生主要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生為主,他們在政府的經費支持下學習農業科學知識的愿望非常強烈。同時,由于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非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這也是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構成以政府獎學金資助為主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留學生教育理念需要轉變

高等農業院校的留學生教育對于擴大國際影響力、加大學術宣傳、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留學生培養不僅要滿足他們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迫切需求,還要滿足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知識、技能、文化、思維等角度教育他們,不僅要履行好教書的職責,還要擔當起傳遞文化的使命。在日常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東方文化思維方式,轉變教育理念,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培養留學生。

(二)留學生教育問責制度缺失

留學生教育作為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其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高等農業院校留學生數量較少,學生培養還沒有形成規模。相對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顯得十分薄弱。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項目劃分、管理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完善,這種局面導致留學生教育問責制度缺失,對于培養效果和水平要求得不夠嚴格。

(三)留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存在不適應時展需要的現象,高等農業院校在留學生教育管理方面受限頗多。填鴨式教學堪稱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代表,留學生與國內學生在思維、文化、習慣上存在著眾多差異,他們比較開放、自由,對于學校的管理模式很難適應。部分農業院校的課堂教學方法不適合留學生教育,教師選擇的教學形式不具有針對性。同時,在留學生教育中還存在教學設施不齊備、英語授課不足、課程內容陳舊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留學生教育質量。

三、基于留學生教育的教師教學發展策略

教學發展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勝任教學工作、促進教師全面和整體提升的一個過程。教師只有結合留學生的愿望和需求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事半功倍。

(一)完善制度,創造教師教學發展氛圍

教師是高等教育建設的主體,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很多留學生漢語水平很差,基礎薄弱,過語言關、適應教學環境是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適當放寬課堂教學要求,以幫助其順利渡過調整適應期。學校要為教師教學發展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氛圍,引導他們學會與留學生溝通和交流,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靈活多變地應用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課堂組織和語言表達上要符合留學生的習慣。同時,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教師要加強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以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緊跟時展趨勢,滿足留學生掌握世界前沿知識以及創新性科研方法的教育需求。

(二)加強宣傳,發揮教學名師示范效應

篇10

(一)學生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

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學生,高校應搭建學生信息管理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自主獲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過管理系統查詢、統計、總結及分析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大學生因為缺少父母及時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懶惰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考勤,詳細記錄上課遲到、缺課、違紀的學生信息并錄入考勤系統,也可以記錄下遵守紀律、表現突出的學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領導及時了解學生情況,也便于開展學生評估工作。

(二)網絡交流平臺的建設

為了在大學生和院系領導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個網絡交流平臺。“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發表對于學校規章制度的意見、上報學校基礎設施的缺失情況、反映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個人主頁”的方式可以在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建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大學生可以分享書籍信息、優秀視頻及精品課例等等;“班級論壇”的方式有助于班級內學生的溝通交流,進而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學生間的知識水平差距不大、興趣愛好也幾乎相同,彼此間擁有很多的共同語言,經過班干部的帶動一定會傳遞出正能量。

(三)學生管理信息平臺的建設

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項學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專門建立一個管理信息平臺,及時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進情況。此外,學校的重要信息和會議通知需要輔以短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與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臺,包括每周的寢室衛生情況、寢室違規違紀情況、公物損壞情況、月末綜合評比情況,院校領導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總結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點。

二、網絡傳播視角下的管理創新

(一)把握學生的網絡思維,實施針對性管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的網絡思維得到充分的激發,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思維方式多樣化,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通過網絡傳播獲得異常的發散,這也是網絡獲取信息的一大特點,當學生搜索某一條網絡信息時,會出現一系列與之相近或有關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學生在拓展知識范圍的同時間接改變了發散式的網絡思維;但是,這種發散式網絡思維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不能讓網絡上虛假與不良的信息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第二,思想平面化趨勢。網絡中的各類知識都以網址鏈接的形式存在,學生掌握的各種知識也都是基于網址的印象,較之傳統的知識記憶需要常年的日積月累,網絡傳播使得知識結構的記憶方式發生了變化,便于大學生全方位地獲取知識和看待問題;另外,網址的呈現方式既簡潔又實用,極大地方便了學生記憶。第三,思想被動性。網絡信息量十分龐大,大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地選擇信息,接受新鮮事物、提出全新見解,在網絡環境中暢所欲言;但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和思想上還未完全成熟,判斷是非的能力相對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網絡信息的牽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學生的網絡思維,進行有針對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網絡教育環境,引進情景化管理

現如今,加強大學生的生活體驗意識極其重要,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網絡教育環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謂情景化管理,就是讓大學生在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各抒己見、自由溝通。創建一個既有利于師生又利于管理者進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為了讓大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學生為中心,使大學生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占據主導的地位,使他們擁有獨立自主的選擇權,教育管理者則在教育和教學中發揮輔助和引導作用,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推進情景化管理,分享優秀的網絡教育資源。第二,選擇恰當和優秀的信息資源陪伴學生成長。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和團隊意識是大學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創建一個共享的活動情景來培養大學生的團隊意識,還需要充分掌握各種信息資源,換句話說,教育管理者要把傳統的直接干預轉變成利用信息資源的間接干預。第三,為大學生的勤工助學提供服務,為大學生排憂解難。教育者借助網絡平臺的交換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給予相應的幫助和引導,通過教育者敏銳的觀察,學生的困難也一定會得到解決。

(三)注重網絡與現實的互動,優化教育資源管理

現實世界和網絡虛擬世界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成長,只有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協調才能實現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這就要求現實生活中的學校、家庭、社會與網絡虛擬環境中的社區團隊共同努力,優化教育資源管理,在肯定網絡教育環境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相互促進,共同輔助大學生的成長。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