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0:4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與生態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與生態論文

篇1

1.1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對復雜的系統進行評價通常是依靠多種指標進行的,而指標的選取在復雜系統的研究中是一個關鍵問題,更是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指標數量過少會使信息量不足而影響評價結果,指標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大量的冗余信息,加大了分析計算的難度.所以指標的設計一定要堅持全面性、發展性、特殊性、可操作性和側重性等原則.

1.2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目前對于指標的篩選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主觀性較強,由于評價者的不同偏好,對所給出的方案評價不一,導致部分信息失真;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雖然能減少指標間的相關性,但是剩下的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評價目標的特性.該文構建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的大體思路如下:首先根據專家經驗初步擬選出能夠反映該體系脆弱度的相應指標,構建一個初步的指標體系,然后利用spss軟件對該體系中各個子系統中初步選取的指標進行聚類分析,選擇出最能代表該子系統的指標并建立最終評價體系.

1.3脆弱性評價模型的建立

該文將模糊數學方法和傳統評價方法相結合來分析系統的各方面相關信息,首先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合并相似度過高的指標并選出代表指標,同時引入區間變量,建立系統間的發展階段的模糊區間,以模糊辨別兩系統的演進模式,并結合模糊函數建立評價模型,以此研究兩系統間的脆弱狀況。

2結果分析

2.1評價指標的初步選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和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帶動經濟的發展;二是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周邊的用地性質發生了改變,進而改變了當地人們的生活觀念.因此,城市化子系統應該包括經濟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間城市化和社會城市化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又選取了多種指標,該文城市化指標共選取了27個.生態環境是指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資源環境或與生物體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眾多因素的集合.生態環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物體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二是影響生物體的各種生態因子.因此,本文從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噪聲環境和生態保護五個方面構建生態環境子系統.每個方面也同樣選取了多種指標,該文生態環境共選取了20個指標.

2.2評價指標的篩選

以經濟城市化子系統為例,運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得出樹狀圖,五次迭代內被歸為一類的說明指標間相似度較高,可以合并為一類,從而得出該子系統內的代表指標.同理可以得出其他子系統的代表指標,該文不詳細列出.最后得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

3結論與討論

該文采用系統聚類分析方法,并根據聚類分析后得出的樹狀圖確定分類個數,構建了評價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解決了指標在選取時的信息重疊和篩選后的指標存在片面性的問題.從總體上看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中某些城市脆弱度隸屬度基本維持不變,而其他城市則有向上一級脆弱度過度的趨勢,整體來看沒有逆向發展的趨勢,說明這些地區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對各個城市之間進行比較,鶴崗和雞西2004~2010年基本維持在較重脆弱度等級中,而雙鴨山則基本維持在較重脆弱度和中度脆弱兩等級中,雖然這些城市沒有逆向發展,但是由于該種脆弱度較為低級,所以以上城市應加以應對,扭轉現有形式向良好脆弱度等級發展;佳木斯2004~2010年間雖然也基本處于較重度脆弱度等級中,但是佳木斯卻呈現出了向中度脆弱度等級過渡的趨勢,說明該城市治理的方針政策是有效果的,但是力度不大,所以趨勢較緩較慢;七臺河基本以中度脆弱度等級為主,近幾年呈現了逐漸向較輕度脆弱度等級過渡的趨勢;而牡丹江則是這些城市中發展最好的城市,總體上以較輕脆弱度等級為主并且還明顯的有向輕度脆弱度等級發展的趨勢,說明該地區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力度較大.

篇2

1技術與成效

1.1創新種植模式促進農業增效

云和縣屬浙南山區,山多地小,造成本區域具有明顯的垂直性氣候差異,山區氣候特征明顯,形成了光、熱、水、氣不同的生態環境特點,為創新種植模式提供了生態環境條件。按照創新模式、產業循環發展的要求,推廣輪作、間作、套作等農作技術和農牧結合、糧經結合等農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廣了稻-魚﹙鴨﹚、耳﹙菌﹚-稻、稻田養鴨、稻田養螺(甲魚)、稻藥輪作、果藥套種等多種農作制度,年均推廣耳-稻輪作面積150hm2,稻田養魚230hm2,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其中耳-稻輪作栽培模式、浙貝-水稻模式分別獲麗水市十佳和十佳優秀農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

根據減少農業投入品減輕農業污染的要求,實行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清潔化生產,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規范農業生產和使用農業投入品。云和縣年均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5340hm2,占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314hm2的73%。推廣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和水稻統防統治面積1600hm2,通過推廣應用生物、低毒、低殘留農藥,2013年化學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較常規減少20%左右,病蟲危害損失率下降5%以下。據調查,水稻統防統治實施區全年平均用藥防治3次,667m2農藥用藥量(有效成分)為258g,常規區全年平均防治5次,農藥用藥量為319g;水稻統防區平均節約工資84.1元;統防統治區平均667m2水稻產量497kg,比常規區增產9%;水稻統防統治實施區比常規區667m2節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三品一標”認證

按照質量安全、環境生態的要求,實行農產品安全、綠色生產。以提升品牌公信力為主題,圍繞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加強“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企業生產管理、產品認證和證后監管開展工作,實行“三品一標”(一標指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2013年,云和縣通過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整體認證)1160hm2,通過“三品”認證的農產品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個、有機食品1個。開展“三上墻、兩規范”,即安全責任制度、內檢員責任制度、質量安全承諾書要上墻,生產記錄、農資管理要規范。

1.4做好畜禽糞便處理促進畜禽清潔養殖

為進一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加快推進“五水共治”,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根據云和縣委《關于全面實施“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要求,編制了《云和縣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調整了云和縣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出臺《云和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養殖“減量化、規模化、生態化、無害化”的原則,對全縣范圍內的所有畜禽養殖場進行整治。通過建設沼氣池或格柵式厭氧沉淀池,利用農田、園地、林地等就地和異地消納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進入氧化塘,畜禽養殖場達到了雨污分流、干糞收集、固液分離等生產工藝標準。逐步實現養殖場排泄物達標排放。

1.5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和沼液(渣)綜合利用

近年來,云和縣積極推廣農村沼氣建設,把農村沼氣項目與“千萬工程”、村莊整治工程、農村污水治理等緊密結合,實現了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氣池建設與改造圈舍、改造廁所、改造廚房同步設計、同步施工)的模式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到2013年底,全縣共建沼氣2543戶,服務網點31個。年處理養殖污水15.3萬t,年產沼氣100萬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萬t。通過引導和扶持養殖戶走向養殖-沼氣-種植為主要模式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1.6實施生態循環農業項目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為進一歩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標準化和經濟生態化。農業部門積極爭取生態循環農業項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農業、財政廳爭取生態循環農業項目11項,爭取項目資金280萬元,2014年儲備生態循環項目5項。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云和縣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稈、食用菌廢菌棒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0.7萬t,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2.56萬t。

2工作措施

2.1加強組織領導

云和縣農業部門成立農業水環境污染治理領導小組,農業局領導任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加強對縣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領導。以農業生態能源辦公室為主,成立農業治水辦公室,農作站、質監、畜牧等相關專業的技術骨干為成員,負責規劃、指導全縣農業治水各項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農業水污染

根據浙江省農業系統水環境治理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及云和縣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結合云和農業發展實際,制定云和縣農業水環境治理實施方案,明確今后一段時期農業治水目標、任務及措施,有計劃地開展農業水環境治理。

2.3政策激勵積極推進農業水環境治理

2007年以來,云和縣出臺的云和縣糧食生產意見,明確對水稻開展統防統治給予600元·hm-2補貼,對全年統防統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組織財政再給予150元·hm-2的獎勵,有力地推進了統防統治工作和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應用。云和縣政府出臺了《云和縣農業產業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關于全面實施“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云和縣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進了水環境保護和治理,通過畜禽養殖污染整治,使畜禽養殖逐步達到水污分流、干糞收集、固液分離等工藝標準。

2.4加大宣傳力度,發揮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

認真總結和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好做法、經驗和好模式,以生態循環項目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循環示范項目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

3問題與討論

篇3

中學地理教材中涉及到許多環境問題。如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致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加之破壞植被等原因,使全球氣候異常。工業制冷劑氯氟烴的排放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太陽紫外線無情地損害著地球上的生命。濫捕濫獵致使地球上的珍惜物種瀕臨滅絕。破壞生態脆弱帶的植被,導致沙塵暴肆虐,吞噬農田、村舍、城市。甘肅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包圍,區域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24倍,屬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石羊河中上游共建水庫13座,截水自用,導致地處下游的民勤嚴重缺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數以萬計的“生態難民”四處流浪;破壞植被,使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黃河年輸沙十幾億噸,甚至幾十億噸,使下游地區水患嚴重,出現了“神奇”的地上懸河,而黃土高原上的居民還在維系著“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2013年初,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中東部大部地區相繼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PM2.5“深入”人心,“沁人心肺”。大自然毫不示弱地報復著人類。要防治和保護生態環境,除靠完善的制度、嚴密的法律、大量的資金外,還須依靠道德的力量。必須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內化為人類的行為準則,才能使其主動、自覺地維護它,這就要對全民進行生態環境道德教育。青少年純樸、朝氣蓬勃、可塑性強,一旦接受了某種道德信念,就會對他們的人生態度、價值目標、行為習慣產生終身影響。因此,加強青少年的生態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它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二、通過地理研究性學習,增強青少年的生態環境道德觀

地理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方式去獲取地理知識并加以應用的方式。它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即通過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學生生活環境中能夠接觸到或容易獲得資料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課題,指導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走訪專家、采訪居民等形式獲得資料,分析這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化的改進意見或治理措施,甚至可以將課題報告呈送相關職能部門,為其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如寧夏賀蘭縣曾大力發展造紙產業,對周圍的河湖以及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我曾指導學生以賀蘭縣某一造紙廠為例,實地調查該廠每年造紙生產的耗水量、污水處理程度、排污量,學生還在化學實驗室測定了污水的生化需氧量,調查排放的污水對河湖及大氣的污染和破壞程度,查閱有機質污染和治理措施。對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計算、分析,制成專題圖表,研討可行性改進和治理方案,撰寫研究報告。該成果曾在寧夏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過自治區一等獎。通過這種形式的研究性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其親身體驗到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被污染和破壞了的環境反過來危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培養其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性和保護環境、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生態環境道德觀。

篇4

關鍵詞:區域金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經濟發展

一、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

生態環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雖然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但兩者并不等同,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被包含關系。將生態環境這一自然科學的概念引入金融領域,與金融這個社會科學的概念相結合,便產生了具有嶄新內涵的金融生態環境這個概念。

從理論上講,金融生態環境是個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態學上的提法對金融環境進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運行的一系列環境要素。廣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宏觀層面的金融環境,指與金融業生存、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強調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是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狹義上的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社會誠信狀況、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的發展狀況及銀企關系等方面的內容。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則是指某一個區域內的金融生態環境,即某一區域范圍內金融運行所涉及的所有影響因素,其狀況的演化與變革是整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優化的前提和基礎。由此,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義上的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也包括整個金融市場得以生成的環境。與通常的金融市場的概念相比較,金融生態環境更強調金融系統與所處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以及協調發展。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從生態角度看金融發展問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觀念的體現。

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良好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地區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對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提出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必然的要求。

(一)促進地區經濟與金融和諧發展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國金融生態環境本身基礎差,起點低,加上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觀念下遺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尚遠不能滿足該地市場經濟環境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有些企業利用破產法的不完善,以破產逃避還債,導致銀行內大量壞賬的產生;由于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及其相應的管理系統,銀行在通過借款人信用對貸款風險作合理評估方面還有很多困難;由于會計、審計、信息披露等標準不高,“騙貸”現象依舊屢禁不止;相關的中介行業的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買通作假。所以,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達到金融與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適應新形勢下對內、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各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各地區吸引外資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過優惠政策(主要是稅收和土地兩個方面)鼓勵外資到本地進行投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這種在所得稅、土地等生產要素上,對內資、外資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差異的繼續存在將對本國以及本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利,對國家和本地區的稅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同時,經過這二十年的發展,國內可利用的資金總量也達到了相當水平。因此,下一階段的發展就應該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擴大對內開放,逐步實現包括企業所得稅在內的內外資優惠政策體系的并軌,逐步把外資的激勵機制由優惠政策轉變到公平競爭的軟環境上來。而建設公平競爭的軟環境的關鍵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三)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正反饋機制

市場經濟條件下,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能促進區域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并且通過金融核心作用的發揮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會推動對區域金融的發展,從而形成兩者良性互動的正反饋機制。因此,應該采取措施,不斷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實踐證明,一個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必然吸引資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把加強和改善本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

三、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對策

(一)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實力

加快本地區經濟市場化進程,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區的市場經濟氛圍,不斷改善經濟運行環境。加快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要根據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和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切實加強和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使地區經濟真正實現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積極深化本地區企業的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完善公司制度建設,特別是要健全財務會計制度,規范財務報表行為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企業贏利能力,從根本上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

(二)健全地區社會信用基礎

健全維護金融債權的法律和執法體系,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和規范交易主體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法律體系,在立法上要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特別是在企業合并、分立、中止等過程中,要突出和強化銀行權益,切實保證債權人權利。建立和完善多種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評價體系,各級有關部門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信用評價機構,制定出統一的信用體系、規范標準和查詢體系,提高信用數據的開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為銀行在考察貸款申請者時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塑“誠實守信”的社會價值觀念體系,把強化信用意識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加強全民信用教育,強化道德約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質。

(三)加快地區金融市場建設

要發展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構建多類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利用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借助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樹立區域金融機構的優勢;規范發展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要提升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和誠信水平;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與金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專業化的中介機構的發展,培植一批誠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專業化中介機構,形成良好的中介行業道德風范;要繼續提高審計、會計、信息披露等標準,在向高水平國際標準看齊的同時,結合我國自身行業和企業制度特點,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標準的審計、會計、信息披露標準;同時還需要在標準的執行方面進一步改進,努力保證審計會計準則不論在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中都得以真正嚴格執行。

在建設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地方政府應重視商業銀行在內部評級中對本地區的看法,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評級等級,以此爭取商業銀行在資金調度、信貸授權等方面對自己給予支持。同時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行政務公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規范政府服務收費,取消不合法的收費項目,合并或取消重復設置的收費項目,進一步簡化抵押、評估費用和手續,降低企業經營和信貸成本。

參考文獻:

1、徐亞軍.優化區域生態環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篇5

1.1水利工程建設對大氣溫度會造成影響

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庫的區域原先可能是陸地,現在為了能夠適應水利的需求,就將其改造為水面,這樣大氣和陸地之間的空氣對流就變成了和水面之間的對流。所以能量的交換的強度和方式都與之前不同,那么必然會導致大氣的溫度發生變化。一般來說,冬天的時候空氣和水庫之間的溫度要比陸地的高,但是在夏天就截然相反,空氣和水庫之間的溫度要低的多。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大氣溫度有明顯的改變和影響。

1.2水利工程建設對雨水會造成影響

隨著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對當地的雨水的量和降雨的時間都會造成影響。在影響降水的諸多因素中,其中一個是如果溫度比較高,導致水面蒸發的水蒸氣比較多,那么空氣中的濕度會相應增加,從而會導致降雨。另一方面,如果在起大風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流線輻射,這樣對降水量會造成減少。因為庫區是水面,若是在暖季的時候,水面的溫度會比較低,其大氣的結構會比較穩定,從而不容易發生對流,也會致使降雨量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就會有水庫的存在,那么在不同的季節,就會對降雨有極大的影響。在空氣濕度比較大的地區,其空氣中蘊含的水蒸氣比較多,那么這時降雨的條件就取決于對流的發展或空氣上升運動的強弱,因此在氣候較暖的時候,庫區上方氣壓穩定,就會導致其附近的降雨量的減少。相反在氣溫比較低的季節里,庫區的上方氣溫比較高,空氣濕度大,所以就會導致附近地區氣溫降水比較多。對于在比較干旱地區建成的水庫,由于水庫的影響,水庫所在區域常年的空氣濕度比其他干旱區域要大的多,因此無論氣溫是高還是低,都會有較多的降雨量。唐康綏化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綏化152062

2.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生態壞境其他方面的影響

2.1對生物的種類會造成影響

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就會對經過長期優勝劣汰形成了的物種平衡的一種狀態造成影響。對于生態環境是需要平衡的生態體系和規律的,這其中生物的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種類的繁多對生態環境也是重要的構成環節。隨著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中的生物和陸地上生存的生物都會產生影響,影響了它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據調查情況來看,在水利建設工程中對生物種類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的。在眾多的影響中,對于在建造水利工程的水域中的生物的影響是最大的。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比如會導致在水庫中的儲存的水比外界的水位要高,那么在水中生存的生物如果遇到要產卵,其需要的壞境就發生了變化,就會比之前要困難的多。同時,水位的升高會造成河流的生態環境和系統發生變化,水中生物的生長環境也會受到影響。在河流中生存的魚有其本身的生存習性,比如其每年都會在規定的時間進行遷徙,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造成其遷徙路線的路線被阻斷,那么就會使得魚的種類急劇的下降,從而對魚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影響。不僅是水中的生物會遭到影響,對于陸地上的生物也不能免于受影響。如果需要建成一個水利工程,就會占用陸地,那么就會占用陸地生存的生物的土地,對這些土地的開發和利用而造成的破壞是永久性的。因為水利工程的用地,那些生物永遠都不能回到他們原來的家園。與此同時,對于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地區的土地,其會造成土地的土壤的特質發生變化,其中土壤很可能會出現鹽堿化和沼澤化,這樣對生態壞境的破壞非常大。總之,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水會淹沒大量的地區,奪取了各種生物的生存地點,和改變了它們的生存環境,這就造成了生物種類的急劇減少。

2.2對生態系統的平衡會造成影響

為了適應我國發展的需求,水利工程的建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逐漸擴大,但是與此同時給生態系統的平衡也造成了巨大了破壞。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對我國生產用水上有巨大的幫助,同時可以根據意愿調節水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設整個過程中,必然會占用土地,各種施工材料的運輸,人員的工作,各種施工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在水庫建成后,對當地的環境和氣候也造成了改變,從而對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影響,因此對整個的生態系統的平衡產生了破壞。水利工程的建設,會淹沒大量的草地和森林這些寶貴的生物資源,使原先生存在那里的生物造成了影響,同時對氣候、降水、土壤等各種方面都會造成破壞。而且水利工程的建筑選址會在高山峽谷地區,這都是一些生態壞境好和生物種類豐富的地區,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就會使當地的生態系統平衡造成了破壞,而且會造成永遠也無法恢復的狀態。

3.結語

篇6

產業生態轉型,最重要的是產業生態建設和創新,其核心是處理好資源、產業、環境之間的關系。實質是資源掠奪型和環境破壞性工業產業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的過程。實現這一轉型過程,必須以循環經濟的產業重組、建設生態產業等有關理論為指導,促進形成產業鏈的有效循環,變單向流動為環形流動,使物質、能量達到多級利用與高效產出,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正向積累和持續利用,使環境污染的負效益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正效益。主要有以下的內容:

(一)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生產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實現經濟活動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動,容環保于生產和消費過程之中。

(二)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是具有較強生態系統承載能力、高效生態過程及和諧生態功能的集團型產業,是對行業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各環節建設的縱向結合和不同行業生產工藝橫向耦合。

二、寶雞產業生態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一)區位優勢。寶雞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處在西安、成都、蘭州、銀川省會城市的交通中心,是連接西北與中原、中原與西南的重要通道。隴海、寶成、寶中鐵路交會在此,是連接包蘭、成昆線的全方位鐵路交通樞紐。境內公路里程12280公里,以310國道和GZ45為主軸,以西寶南北線及關中環線干線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脈絡,形成了“三橫五縱一環”公路網絡。寶雞機場也正在規劃建設,是西部地區交通物流的重要樞紐。

(二)資源優勢。寶雞各類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有色金屬鉛鋅和金的儲量分別占到全省的77.36%和35.2%。化工、冶金、建筑的原材料石灰巖儲量居全省之首。煤炭遠期儲量約61.3億噸,埋藏深度1000M以上的淺煤層規模較大,形成了戚家坡煤,北馬坊、郭家河、麟游—隴縣煤礦區,是我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境內有渭河、嘉陵江等大小江河三百多條,水資源總量55.45億立方米,占關中地區的44.8%。電力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總發電能力可以達到135億千瓦時,是西北電網的重要樞紐。

三、寶雞產業生態轉型與循環經濟建設的思考

(一)循環經濟建設目標。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中心,以調整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合理引進項目為方向,促進工業生態化、園區化,農村經濟產業化、現代化。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為著力點;建設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為特征的循環經濟體系,實現人居環境和諧、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篇7

>> 強化環境法,建設生態文明 淺論生態文明中的環境法倫理 論環境執法建設與環境法的信用 生態文明建設中利益協調的法律分析 生態文明理念在環境法中的發展 環境影響評價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作用與改進建議 論生態文明建設中“人本”原則的哲學底蘊與當代價值 論森林公園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對策 論環境法中公眾參與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警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偽生態文明” 論環境法的調整對象 環境運動和環境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論生態文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負載有度:論環境法的生態承載力控制原則 論環境法的實施和環境執法能力建設 政府資源環境審計的內涵及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機理 地質環境管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為 環境審計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環境美學在河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 7]蔡守秋.環境政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 8]李希慧,董文輝.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修改研究[J].法學雜志,2011(9):8-11.

[ 9]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完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63.

[ 10]焦艷鵬.可增設超越環保標準生產罪[N].檢察日報,2014-66-04.

[ 11]焦艷鵬.我國環境污染刑事判決闕如的成因與反思――基于相關資料的統計分析 [J].法學,2013(6):74-83.

[ 12]趙秉志,陳璐.當代中國環境犯罪刑法立法及完善研究[J].現代法學,2011(6):90-98.

篇8

開幕式由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杜寶貴教授主持。東北大學宣傳部部長丁義浩、遼寧省社科聯主席張沈立、遼寧省教育廳科技處處長陳濤、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盧風教授、中國環境倫理學會會長、哈爾濱工業大學葉平教授、遼寧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會理事長、大連理工大學學院院長魏曉文、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軍出席了開幕式并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在13日上午的大會報告階段,先后做主題報告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葉平教授、吉林大學的劉福森教授、北京大學的郇慶治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曹孟勤教授、東北大學的秦書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學的王魯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會交流階段,清華大學的蔣勁松副教授、南京林業大學的曹順仙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的唐代興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解保軍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的楊志華副教授、東北大學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題發言。專家學者們就生態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論體系構建、實踐路徑選擇等相關主題做了報告。

13日下午的分組討論會持續了三個多小時,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展開了激烈的對話與爭鳴,現場氣氛熱烈,迭起,圍繞“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這一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充分交流。

篇9

科技論文;生物科學素養;文獻檢索

高中生物學教學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書籍與生物科技新進展存在較大的時差,將生物科技論文中的新觀點、新作法,以及相關的新知識、新成果和新應用傳播給學生,可促進學生對不斷發展的生物科學及其研究的理解和應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生物學學習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

一、科技論文的概述

所謂科技論文是指論證、描述運用科學技術,開展科學研究,獲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學術性文章。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明確指出:“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做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科技論文能體現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發展,科技成果已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科技論文,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二、科技論文的選擇

應選擇近期發表的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注意選擇研究角度新穎、涉及生物學熱點話題的研究文章。如學習有關育種知識時,介紹有關華中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該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兩系”不育系培育,促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引導學生由此相關信息為主題,檢索有關科技論文,讓學生獲取科學性、權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種的最新科學進展。

還應注意選擇有關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論文。例如,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時,根據不斷加劇的“霧霾”天氣,引導學生學習《北京一次持續性霧霾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北京地區持續性霧霾天氣過程中的氣象因素和氣溶膠演變特征。學生結合“霧霾”天氣親身體驗,加深了對“霧霾”天氣的了解,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許多實驗驗證性的科技論文包含有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和結論,不僅具有科學的、最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還有翔實的實驗數據,讓學生易于理解實驗過程、實驗數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體現科技論文的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

三、科技論文的教學應用

首先在課堂上為每位學生提供一份論文,要求學生圍繞“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對象、研究的結論或結果、研究的問題對社會或研究領域有什么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閱讀,培養學生快速地獲取有關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導學生羅列論文中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難理解的專業名詞,并嘗試理清生物學概念與難理解的專業名詞之間的關系,通過新情境的構建,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等遷移能力,為理解實驗和科學進展打下良好基礎。

科技論文表述的實驗原理和步驟等具有前瞻性,專業性比較強,學生難以理解。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簡要地解釋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新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設計,嘗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簡化復雜的實驗條件和方法,設計相關類似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四、科技論文的教育價值

1.促進學生學會文獻檢索

指導學生從公共媒體如報紙、公共科學雜志,比如《新科學家》《科學新聞》或者中國知網等相關網站,采用“文獻檢索方法”“數據庫檢索方法”“出版物檢索方法”,使用關鍵詞搜索,在論文期刊上網站上或搜尋合適的論文,比如早期原創性研究論文,進行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最迅速、最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2.促進學生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規律之上的對生物學核心問題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生命的本質,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生物學主干知識。在有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學習中,以關鍵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檢索到《不同營養條件對金魚藻凈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態的影響》《靜止和充氣培養條件下光強對龍須菜光合生理效應的影響》等科技論文,通過學習,拓寬視野,加深對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凈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學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

生物科學經常以生物繪圖或圖表方式呈現科學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學中嘗試將論文的數據用簡化的圖表進行特殊處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將圖表與文字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習慣,提高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加深對新的科學實驗的理解。

4.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篇10

1引言... 1

1.1城市濱水區的概念... 1

1.2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2

1.2.1國外的研究現狀... 2

1.2.2國內的研究現狀... 3

2目前國內城市濱水設計的利用狀況... 4

2.1濱水區在城市中的作用... 4

2.2目前國內城市濱水設計存在的問題... 4

2.2.1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

2.2.2濱水與城市在空間上缺少整體性... 5

2.2.3土地使用形態片斷化... 5

2.2.4表面化的照搬照抄... 6

2.2.5對生態概念模糊... 6

2.2.6交通組織混亂... 6

2.2.7護岸景觀缺乏連續性... 7

3城市濱水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8

3.1城市濱水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 8

3.1.1自然性原則... 8

3.1.2整體性原則... 8

3.1.3連續性原則... 8

3.1.4多樣化原則... 9

3.1.5安全性原則... 9

3.1.6親水性原則... 9

3.2城市濱水設計應遵循的方法... 10

3.2.1人文設計... 10

3.2.2生態設計... 10

3.2.3景觀序列... 10

4以廣州新電視塔濱水區為例... 12

4.1珠江濱水區的過去及不足... 12

4.2珠江濱水區的規劃建議... 13

4.2.1大珠江理念... 13

4.2.2文化珠江理念... 14

4.2.3多功能復合珠江與生態珠江... 15

4.2.4親水性珠江... 17

4.3以新電視塔濱水區為例看濱水設計的成果... 17

4.3.1景觀的二元性... 17

4.3.2對功能空間與生態的協調... 17

4.3.3親水性的體現... 18

4.3.4公眾參與理念的深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