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解決問題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3:4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解決問題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教學設計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P63~64例1、例2及練一練。
2、教材結構、地位及作用:
本課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列表和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部分內容可分為兩層來安排教學。第一層:認識列舉法。第二層:學會列舉。即:例1作為本單元教學的起始,讓學生初步體會按一定順序列舉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然后通過例2的教學,進一步突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時需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最后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獨立解決問題,幫助他們鞏固認識、加深體會。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增強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特點靈活選用策略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等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學習和運用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感受了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識。在思維方式上,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與經驗,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論文,但抽象思維一般都還處于無序狀態,通過學習,使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范化。
三、設計理念
1、貼近生活,激發興趣?!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和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于小學生而言,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到的或者間接看見、聽說的事物,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設計中,我在不改變教材的設計意圖的同時,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真正把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活需求聯系起來,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自主參與,親歷過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本節課教學設計,我力求“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他們的學習,更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
3、尊重差異,分層施教。“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壞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的設計,我對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大膽的預設,根據預設的情況,靈活選擇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努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發展他們的個性小學數學論文,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四、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預設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復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策略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我擬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
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能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有條理地一一列舉,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五、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表格。
六、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設計思路:本節課的教學力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充分體驗策略的價值,促使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設計思路是:創設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體驗策略——比較反思,感悟策略——運用拓展,形成策略——總結反思,內化策略。
(一)創設情境,感知策略
1、問題引入:用1、2、3這幾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
2、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把組成的三位數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個不漏地列舉出來,這在數學上叫一一列舉。(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也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一種策略。
【設計意圖:導學的藝術在于喚醒。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正式學習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但在他們的知識經驗中已模糊地經歷過類似的方法,只是還沒有建立起一種完整的數學模型。所以在課的引入部分,創設用不同數字組成三位數的問題情境喚醒了他們頭腦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下面的探究過程做好心理準備和認知鋪墊?!?/p>
(二)合作探究,體驗策略
第一層:教學例1 (簡單列舉)
1、情景創設,呈現問題。
出示情境圖,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引導學生明確:花圃是長方形的小學數學論文,周長是18米。
呈現問題: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設計意圖:將教材中的“圍羊圈”改成“圍花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p>
2、動手操作,交流圍法。
提出要求:周長是18米的長方形花圃可以怎樣圍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試一試。(提示:可以圍一圍、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與生交流。
提問:你是怎樣圍的?圍成的長方形花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學生匯報,課件相機出示圍成的4種不同的長方形。
【設計意圖:“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學生明確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長和寬的關系,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圍法,需要有條理地一一列舉。】
3、填表列舉,解決問題。
談話:長方形的周長是18米,說明長與寬的和是多少?(9米)
師:你能把這些圍法一個不漏地列舉出來并填寫在表中嗎?
長方形的長(米)
長方形的寬(米)
篇2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激發興趣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相關的教育理論將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景,收集信息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借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具體如下:
1.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問:“圖上畫得是什么,寫得是什么,你發現了什么?”
2.讓學生認真獨立地觀看,分組討論和交流,并匯報和交流獲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4頁“解決問題”??蓪⒄n本上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有了前面解決一步計算問題的經驗,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們分小組討論和交流,很快會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學生在看圖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這樣有利于理清思路,并為將來找中間問題打下基礎。
二、小組協作 探究問題
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后,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還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小組中去及時獲取信息,適當加以引導和調控。具體如下:
1.個人或小組針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討論、實驗、等方法自覺矯正錯誤,逐步得出結論。
2.教師啟發點撥。引導學生回顧探索過程,指導解題策略。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31頁“解決問題”。先引導學生結合圖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當學生發現小汽車的價錢不知道時,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發現必須先求“買一輛小汽車用多少錢”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師的點撥,讓學生根據“12元可以買3輛小汽車”這個信息可以算出一輛小汽車的價錢,再根據一輛小汽車的價錢和第二個信息“想買5輛小汽車”就可以求應付多少錢。對于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
三、交流評價 解決問題
交流評價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主要責任在于組織學生進行有成效的數學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讓學生獨立選擇算法。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進一步歸納整理算法。最后通過集體交流,明確算法。具體如下:
1.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研究成果。
2.各組成員認真傾聽相互評價,表示贊同、反對,開展有競爭的合作。
3.組織引導各小組提出不同的想法,發現新的思路、方法及時擴散,并給予及時評價和指導。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8頁“解決問題”。主題圖上是小朋友在蹺蹺板樂園游玩,學生通過觀察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教師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可以怎樣算?”。當小組發表自己的解題方法時,就會出現幾種不同的解法,有的先用乘法算出坐蹺蹺板的人數,再加上沒有坐蹺蹺板的人數、有先用加法算出坐蹺蹺板的人數,再加上沒有坐蹺蹺板的的人數、有的先直接數出坐蹺蹺板的人數,再加上沒有坐蹺蹺板的的人數。讓學生通過互相評價和交流,尋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師要合理地指導學生選擇快捷、有效的解題方法。
四、鞏固方法 拓展思維
學生掌握了方法,還要不斷練習應用中深化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安排一些基本題,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解答,以達到鞏同應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發展性習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具體如下:
1.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好練習。結合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異,組織學生分層練習。
2.學生人人完成基礎題的練習,低等生在完成基礎題的基礎上,盡力完成綜合題,中等生在完成綜合題的基礎上,盡力完成提高題,優等生三種練習都完成。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55頁的“解決問題”。通過例題3的學習,學生明確了“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問題應該怎樣解答。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看圖題“左邊小兔有18只,右邊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數是小兔的幾倍?”進行鞏固練習,還可以設計在多個信息中解決“誰是誰的幾倍”的問題。教師注意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五、幾點建議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師需要注意的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時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
篇3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合理搭配 獨立思考 有效評價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主精神。”小組合作學習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及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發展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它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實現英語課堂教學交際。但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通常僅有少數幾個小組能夠較好地開展活動,其他小組或只在形式上“合作”,或中途草草結束,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合作實效性不高. 具體來說,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學習小組劃分不合理
我們在實踐中,會經常發現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小組合作實效性不高??茖W劃分學習小組,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因此,了解和掌握學生的人格特征是小組劃分的心理學基礎。同時,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建立學生的性別、學習能力、原有成績、文化差異等生理、文化檔案,為學習小組的劃分提供科學的信息。
1.學習成績是分組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要避免出現某一學生唱“獨角戲”,其他成績差的學生總是少言寡語,甚至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成為小組學習的盲區,或形成全組都無所作為的局面。分組應注意將優生和差生或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適當搭配,恰當分工,優化組合,以便能在組間形成良好的競爭。這樣既有利于活動的順利展開,又能真正做到取長補短。
二、合作學習不能與獨立思考相結合
合作學習指在通過小組交流,達到優勢互補,以解決學生個人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但是如果合作過于頻繁,就會缺少優勢互補的實質內容。沒有獨立思考前提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比如在教授living well一課中,,教師先呈現幾幅殘疾人的圖片,然后布置討論任務,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d what these people have achieved even though they have a disability.各小組都積極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當小組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均推薦代表匯報本組通過“合作學習”得出的結果。但如果仔細觀察活動過程便可以發現,英語優秀生、性格較外向的學生掌握了思考和發表觀點的優先權,因為思維活躍,英語基礎好,他們搶先將自己的理解、想法或建議說出來;而英語基礎薄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并沒有獲得足夠的用英語表達的機會,他們要么人云亦云,隨聲附和,要么始終保持沉默;即使個別英語薄弱生代表本組發言,其內容也并非自己思考所得。如果小組合作活動前,教師安排足夠的時間讓組內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然后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而且每位學生要有自己的觀點,引用別人觀點時也要有自己的感想。再討論形成集體意見。合作活動就會更具有實效性。
三、合作太頻繁,合作內涵不深
如果一節課的合作活動過多,學生的興趣會受到影響,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產生疲勞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把握好合作的頻率和合作時間的關系。比如在教授A 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合作任務,Read about Isaac Isimov and complete the timeline of the events in his life.一開始,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就不高,結果,英語優秀的學生很快就排好了順序,而英語基礎差的學生還沒把課文讀完,更不用說排序了。所以備課時,教師要在活動的內涵、難易度以及價值方面把好關,力求讓活動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探究性,盡量少而精,減少合作學習活動的隨意性和形式化。
四、教師評價重視結果,忽視了過程
有的教師在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往往只重視對小組整體的評價而忽視對個體的評價,只重視對合作成果的評價,而忽視對合作過程的評價等。在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把“一次考試訂終身”的終極性評價制度轉變為互助學習中的日常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行為,具體地講,應當做到:
1.評價日?;?,具體體現為評價的精確量化、常規化、結構化等方面。在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期間,教師應每天讓值日生把每組的各項得分填入考核表,把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便于各組隨時掌握本組的學習情況,增強集體榮譽感。
2. 強調互動互參與。應當通過互動,使“學有所長者”為師,不僅把語言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充分體現出來,而且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塑造具有獨立思維的科學探索精神。
篇4
一、創設問題解決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引導者.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時,采用問題引導的形式,幫助學生在問題中分析出問題答案.有些學生對于數學沒有那么多興趣,正是因為突兀的數學題,學生看了以后覺得沒有太好的解題思路,這個階段的學生可能就放棄去思考了.那么教師采用問題的教學模式,學生一步步地跟著教師的步伐思考,思維集中到課堂中,教師再采用有趣的生活情境,那么學生很容易就會開始變得思維活躍起來了.例如,在教學“計算百分比”時,學生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百分百的概念,那么教師可以將問題生活化,創設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問一問學生:“有沒有同學喜歡喝糖水?就是在水中加上糖,水瞬間變得非常的甜美,那么現在有一杯含糖量為25%的糖水,我覺得不甜,那么你們能用什么辦法讓水變得更甜呢?如何能將含糖量變成50%呢?”在課堂中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積極地調動起來,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會提升許多.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問題以情境的形式出現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為找出解決問題策略提供保證.
二、教師進行有效提問,啟發學生解決問題思維
我們知道,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媒介.數學教學中總是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才能達成共識、形成一致意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就需要通過問題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成為積極探索的人.學生在分析問題時也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對于許多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心的時期,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分析生活問題,分析自己不會的問題,那么學生的積極性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許多學生對于一些知識點感覺難以理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結合實際進行思考問題,按照學習的數學思維進行思考,學生的學習效率比較低.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不多,能夠產生的聯想思維不多,而生活中的內容就顯得更加豐富.比如,學習幾何中的對稱問題,學生對于這方面的了解其實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只是學生沒有意識到而已,就比如,建筑物許多就是采用對稱產生的美感.中國古代宏偉的建筑物許多都是采用對稱的原理,教師利用多媒體將壯麗的建筑物圖片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在課堂中與學生積極互動.這樣,通過提問有效的互動開始了.在接下來的交流中,通過啟發學生的思維力爭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充分以學生為主體,改進數學問題解決方法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總是用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用教師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這是因為教師覺得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強,想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但是學生在課堂中聽講的時候,其角色已經定位成了被動接受的人,思維是不主動的,但是作為這個時期非常活躍的兒童,對于知R的接受自然更希望用實踐的方式,豐富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學生在課堂中雖然可以接收到許多的知識,但是課堂就顯得非常的無趣.教師可以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去學習一下知識,自己去推理、探索知識.讓學生自己嘗試講解一些自己學到的知識點,將課堂的氛圍變得積極活躍.讓學生去自己推導一個幾何體的面積,學生可能可以推理出來,但是課堂的氛圍并不顯得有趣、活躍.那么教師可以轉化一下角度,用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引導.比如,“亮亮家要給一個長1米、寬0.5米、高2米的簡易衣柜換布罩,你能計算出需要的布料么?”對于學生而言這就是一個實際問題了,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興趣更加的濃厚,而且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手動去做一個燈罩.通過這樣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與能力.
四、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篇5
關鍵詞:矛盾;方法論;高校;學生干部;問題
高校學生干部作為高校特殊的群體,具有雙重身份,面臨著雙重壓力。他們在整個的學習和工作中存在著諸多矛盾,如何用矛盾觀點來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素質成為每個學生干部自己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高校學生干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構成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和實質內容,“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務的‘自己運動’的鑰匙”[1],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矛盾觀點認為: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學生干部由于自身身份的雙重性,面臨諸多復雜矛盾問題,
1.許多學生干部無視矛盾、不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隱瞞矛盾。
高校學生工作中包含著許多辯證法的范疇,充滿了諸多矛盾,但是許多學生干部一方面基于追求上級領導、老師的認可及獲得相關榮譽的需要,追求所謂的“政績”,往往隱瞞矛盾,讓上級領導認為自己的工作很出色,各方面關系都協調的很好,沒有任何矛盾存在;另一方面,學生干部基于自身的雙重身份,有著一種特別的優越感,往往會高高在上,忽視或者無視身邊的矛盾,而且老師和領導往往直接從學生干部那里得到信息,對于諸多矛盾卻全然不知。實際上高校學生干部身邊充滿諸多矛盾。
2.學生干部與相關關系人之間存在多重矛盾
學生干部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工作、學習過程中要與諸多關系人產生聯系,這在客觀上就滋生了矛盾土壤的產生。相關關系人之間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對。
首先是學生干部之間的矛盾。學生干部之間在工作協調、評獎評優、爭寵(贏得老師的贊賞,同學的支持)、競選等諸多方面都面臨著相互競爭。
其次,學生干部之間的矛盾。往往因為評獎、評優、入黨等方面的公平性問題、學生干部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風等方面的問題,使他們存在著矛盾。公平是相對的,絕對公平是不現實的。有時候學生干部在處理涉及學生利益方面會多方面考慮,盡可能給予大家公平對待,但實施起來卻很困難,滋生矛盾產生。
最后,學生干部與老師之間依然存在矛盾。學生干部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紐帶,學生干部往往會處在兩難的境地,有時由于偏袒學生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責難;學生干部在執行老師交代的任務時往往會由于執行力不夠或者效果不好也會受到老師的評批。另外學生干部在學習、工作中出現落后、失誤等情況時也會受到責難。
3.學生干部的學業與工作之間存在矛盾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為適應社會需要,一方面要學好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必須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兩者都是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亦是矛盾統一體。高校學生干部具有雙重身份,那首先第一個身份應該是學生,學業無疑是最重要的。其次在學習之余才是可以考慮工作的問題。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學生干部往往不能尋求好一個平衡點:有的學生干部一心撲在學生工作上,每天起早貪黑的忙在學生會辦公室里,一天到晚圍著領導、老師轉悠,有時甚至連正常的課程都不去上,更談不上平時的預習、聽課、作業、查找資料了。相對應的另外一種學生干部是擔任了某種職位,但一年下來,幾乎什么事情都沒做過,同學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些同學有這個職務。這兩種極端現象在高校學生干部中尤為普遍。這也是長期困擾許多高校學生干部的難題。
二、運用矛盾方法論解決高校學生干部面臨的問題
高校學生干部中存在著上述普遍問題,結合矛盾方法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科學的認識和有效的解決方法。
1.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敢于直面矛盾。
矛盾具有客觀性,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既不能創造矛盾,也不能消滅矛盾,因此對于高校學生干部來說首先要承認自己身邊矛盾的客觀存在,要知道不管我們怎么隱瞞,這些矛盾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有的矛盾到達一定的積累還會釀成更大的深層次的矛盾。學生干部唯有通過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加強與其他學生干部的協作、尋求老師的精心指導,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不斷尋求化解的方法,才能促進矛盾的轉化和合理解決,而不是一味的隱瞞矛盾或者無視矛盾的存在。
2.面對復雜的矛盾,要全面看待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促進的矛盾的轉化和解決
學生干部面臨內部之間、與老師、與同學之間的諸多矛盾,面對這些矛盾時,應該如何應對是擺在學生干部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矛盾原理要求我們面對復雜矛盾時,要全面看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要看到同一性又要看到斗爭性,不斷促進矛盾的轉化。事實上,的確存在上述三種矛盾,每一關系主體之間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學生干部不僅要看到矛盾的斗爭性也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例如:學生干部之間在工作協調、評獎評優、競選等諸多方面的確存在著矛盾,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為什么要評優、為什么要設置學生干部競選,那是為了讓大家去良性競爭,通過競爭讓每一個人都去不斷的努力,激發每個人的潛力,樹立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如果別人評上獎學金、如果別人競選某個職位成功了,也不能說明他各方面一定比其他學生干部都強,只能說明他某一方面或者幾方面比較突出,那么落選的學生干部就應該首先看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其次就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不斷的充實自己,讓自己不斷的進步,要知道我們的競選并不是僅限于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學生干部要有一個更寬廣的眼界。通過這樣的競爭,個人不斷找到差距,才能真正的提升自我,在競爭中獲得成長,才能在畢業后面對更大的競爭時可以輕松應對,這樣學生干部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一種和諧的競爭。
3.根據兩點論與重點論的原理,學習與工作是辯證統一的,同時在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
根據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不僅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也要看到二者的統一;并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即要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作為解決一切矛盾的根本點和出發點。
乍一看,學習與工作在時間上是矛盾的。用于工作的時間多了,學習時間就少了,反之亦然。根據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學生工作和課業學習作為矛盾雙方,的確存在相互沖突的對立面。但是,矛盾雙方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學習和工作也可以相互促進。諸如工作可以帶來自信,從而在學習上更加敢于鉆研,學習中學到的原理可以指導工作實踐等方面。現代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而我們培養造就的一代新人應該具有多方面的良好品質和能力,否則就不能達到全面發展,也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高校學生干部已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支強大的力量。高校學生干部只有正確認識自己身邊存在的諸多矛盾,根據各矛盾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自身找原因,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才能做到工作與學習的平衡、服務同于與鍛煉自我的平衡,才能建立老師、學生干部、學生之間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
篇6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篇7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 教師隊伍 專業成長
作為解決“三農”等國家重大問題,實現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等目標具有基礎工作地位的農村職業教育,應把提高教育質量擺到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提高質量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所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整體的師德師能是農村職業學校要抓緊抓好的一項主要工作。
一、當前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政策環境
2011年12月教育部發出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該文件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確定了建設工作的重點和政策措施,明確了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為貫徹黨的十關于加快建設現代教育體制的重大部署,2012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2013年9月教育部又發出了《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公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實施要求做出了具體的部署。
為使國家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上的各項政策得以全面落實,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也先后相應出臺了一系列組織和指導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專業課教師下企業實踐培養等的規定和辦法,為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做好教師專業培養成長工作明確了指導思想,確定了目標任務,搭建培養平臺,提出了培養措施。
二、對制約農村職業學校教師隊伍成長主要問題的認識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中職學校辦學規模和不斷提高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近幾年來,農村中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在人才引進、培訓培養等方面的政策和資金上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無論是教師隊伍總規模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上都有長足的發展。但與農村職業教育要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創新驅動和服務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等方面的要求相比,教師隊伍的成長仍然存在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內部結構不合理
經過21世紀以來十多年的大力建設,目前桐鄉市(縣)職業教育的教師總量已經基本達到省一級重點職業學校的要求。據本地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的2013年《教育統計年報》顯示,2013年秋季全市(縣)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10795人,專任教師為609名,生師比約為17.7:1,雖只略低于省一級重點職業學校的16:1的標準,但仍存在一些結構上不合理的情形。
(1)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教師比例不合理。桐鄉本市(縣)中職學校專業課“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不足45%。按照目前學校試行的本省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的要求,專業課的課時約占到總學時的約三分之二,專業教學工作量與專業教師數量的占比不匹配,專業課教師的人數尚不能較好地滿足實際開展專業實訓實踐教學的需要。
(2)各專業之間專業課教師配備不均衡。少部分專業現有專業課教師比較充裕,如商務英語專業班均專業課教師達到約1.8人,工藝美術專業專業班均專業課教師達1.5人,能較好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工作需要。部分專業能基本滿足正常開展專業教學的要求,如機電專業、服裝專業、會計專業、計算機技術應用專業等,班均專業課教師約1.2人。但有一些專業教師顯得十分緊缺,如汽車維修專業、旅游管理與服務專業、烹飪專業等,班均專業課教師約為0.8人左右;園藝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目前無專任教師,盡管每年招生只有一個班,卻一直長期依靠外聘教師。因為專業課教師緊缺,因而一大批專業課教師的周課時量少則15課時,多的達18課時,個別教師甚至更多。在這樣的工作量下,教師無心也無力進行反思調整、外出進修、下企業實踐等。
(3)專業課教師知識能力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技能教學的要求。桐鄉市的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來源中只有極少部分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吸收來的。除了這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數專業教師是從基礎教育學校繼承或選調而來,前者從高等技術師范或工程技術高等學校畢業分配、考試錄用而來,大批教師都沒有企業生產實踐的經歷。盡管桐鄉市(縣)早已啟動專業課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工作,但總體來講,他們還是相當缺乏企業的生產實踐知識技能和生產實踐的組織管理能力。
2.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不足,個人成長目標不明確
篇8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育 價值觀 問題 對策
【論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形式趨向多元化,出現了許多不良傾向,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搞好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響了高校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正確認識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高校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引導作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趨向多元化,當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目前大學生的價值觀較之以前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辯證地認識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有效地解決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搞好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是我們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1 新形勢下大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總體上來說是好的,他們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建設祖國的使命感,他們積極進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熱衷于參加社會實踐,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少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向往金錢,向往享樂,價值觀出現了扭曲,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由、競爭、利己思想的傳播,當前大學生在追求人生價值實現過程中,片面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忽視社會價值,過分強調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情往往從自己的價值立場出發,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忽視集體和他人利益。同學間團結互助意識逐漸減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為自己帶來利益為標準,利己思想逐漸蔓延,社會責任感日益喪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為他們普遍存在的一種趨向。
(2)部分大學生開始崇尚金錢,傾向于拜金主義。在金錢誘惑下,很多學生把掙錢作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錢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錢看為了衡量認識價值的唯一尺度①,將發財致富視為他們人生所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貢獻感逐漸淡漠,因而他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掙錢上,對學習漠不關心,對班級集體活動概不參加,有的為追逐財富甚至逃課曠課,放棄學業選擇經商…他們把金錢的多少視為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標準。
(3)部分大學生喪失了崇高的價值目標,將人生價值目標定位于享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學生開始追求高消費的生活,做事情講求排場、闊氣,以個人享樂為目的,將理想、信念等拋之于腦后…他們不愿意參加志愿者活動,不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后也不愿意到基層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艱辛的勞動,他們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們將人生價值的目標定位于享樂,將個人價值看地高于社會價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搞好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國高等院校在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不可否認,在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依然存在著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響了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正確認識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保證高校教育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我國高校教育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教學途徑比較單一。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和其他零散的課程活動來進行,很多高校只是為了應付教育部部署,開設了基本的德育課程但是并沒有真正貫徹落實到實處,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擺設。課程安排的時間與課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學生只是為了賺取學分,為了通過考試而去學習這些課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對知識的渴望,對知識的需求而去學習。教學途徑的單一性使得大學生很難掌握基本的價值觀知識,很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我國高校教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論的教育,偏向于課本知識的傳授。在教學方法上,以單項的講授為主,更多地是單純的老師授課,講述課本的內容,學生聽課,記筆記,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太多的交流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當做了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看到學生的主體性。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導致缺乏一種寬松、民主和熱烈的教學氛圍。教學方法的單一,很難使教育的真正意義落實到學生教育中,學生很難在那樣簡單傳教授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教育內容比較空泛。我國高校教育缺乏應有的價值教育目標,在價值觀教育內容上比較空泛,理論內容居多,比較形式化,不形象具體,很難讓學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內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認知的理論傳授,側重于大學生掌握理論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卻忽略了大學生實際的道德困惑和價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對大學生現實問題的指導。同時,在整個教育系統中重智輕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價值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德行修養的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環境與健康教育、審美教育等匱乏不足②。
3 不斷完善高校教育,充分發揮高校教育在大學生人生觀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學校是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搖籃,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體陣地,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主要場所,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為了充分發揮高校教育在大學生人生觀教育中的作用,針對當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網絡,占領網絡領域。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很多大學生不滿足課堂知識的講授,開始通過網絡來獲悉知識,網絡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空間越來越大,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占領網絡領域,使其更好地發揮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引導作用,比如說,在網絡上建立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團隊的素質,對網絡進行科學地管理,進行正面的輿論宣傳與導向,弘揚主旋律,弘揚科學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通過有效地技術手段來防止那些低級庸俗的東西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從而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2)要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適應新的形勢,要創新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使其充分發揮在大學生價值觀中的導向作用。對于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絕不能僅僅停留于理論教育上,不能單純的講授理論,而要多采用啟發的方式、參與的方式、討論的方式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應該更多地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達到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從而要引導大學生學會從實踐的角度去認識、理解、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說可以讓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走進革命老區,聽取革命戰士的英雄事跡;學校可以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學生去參加支教、扶貧計劃,讓更多的學生體驗艱難的生活等,以此來觸動大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 從而逐步確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點。高校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應著重加強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思想,加深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從而排除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當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點上構建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高等學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把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將其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切實制定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案,落實組織機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把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會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教育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家庭、學校、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學校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主戰場,家庭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主要陣地,而社會是一個大的舞臺,是練兵場,對學校家庭起著補充和完善的作用。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須將高校教育和社會家庭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實現三者的和諧統一,使其充分發揮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引導作用,學校要引導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會要配合學校的工作,只有將三者結合起來,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攜手共進,才能更好地使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21世紀是科技和人才競爭的時代,而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大學時期,正是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要貫穿和體現人生價值觀教育,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注釋
① 袁貴仁著.《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頁
② 吳亞林著.《價值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頁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所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人生觀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吳亞林.價值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學學院組編.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黃艾華、郝琴.論新時期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D].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
篇9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一批研究型的中小學教師成長起來,教育科研的地位不斷提高,教研成果也越來越豐富。但中小學教師中也普遍存在著“教育科研是錦上添花”“教育科研就是寫論文”“教育科研太深奧,不知從何下手”“教育科研的程式太瑣碎,要耗費大量時間”等錯誤認識。與高?;驅iT科研院所的專業研究相比,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以改進課堂教學實踐為主要目的,問題來自課堂,研究場地在課堂,邊實踐邊研究邊改進。
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是將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管理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課題,通過反思、學習以及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和科學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和揭示規律的一項實踐和認識活動。它能夠幫助教師以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提升教師自己的專業素養。中小學教師在開展教育研究時應該具備問題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方法意識和成果意識。
一、問題意識
中小學教育研究以教育問題、教育現象和教育事實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圍繞學科教學問題,如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及教學工作的組織管理等微觀教學領域方面的教育問題。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要從教育目標提出的根本問題、教育改革關注的熱點問題、教育教學實踐的弊端問題、影響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教育研究的薄弱環節等角度選擇具有理論價值或實踐價值的問題,以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為開端,在教育教學實際情境中研究,以反復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過程,以解決問題改進實踐為主要目標導向。
二、發展意識
中小學教師的研究以“學習———研究———實踐”的模式開展,在研究中學習教育理論、學習研究方法,以研究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研究,教師在研究中樹立新的學生觀、教學觀,改進教學,從而優化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教育研究過程中需要學習學科理論知識、教材相關知識、課程教學知識等必備知識,能提高整體知識水平,更新教育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在研究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技能,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創新意識
創新是衡量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成果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的重要標準。教育科研的選題最好是在借鑒的基礎上選取本學科中前人未曾涉足的研究領域,填補學術空白;或前人雖已研究,但尚未完善或有錯誤的領域。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必須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選擇那些居于學科前沿、填補學術空白、補充前人學說、突破實踐禁區等方面的具有創新性意義的選題。我們要抱著科學、求真務實的態度開展教育科研,在選題、文獻檢索、形成研究方案和實施研究、分析研究資料等過程中,要盡量突出我們自己在教育科研中所創造的新觀點、新措施,以凸顯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四、方法意識
中小學教育研究主要是為解決微觀、具體問題服務的,體現在如何將已有的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盡快地轉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并解決目前教育領域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矛盾,因而,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堅持經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思考方法,學習用質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教育敘事法、課例研究法,輔之以教育實驗、教育調查、教育心理測量、評價學習方法,并努力將新的技術手段引進教育研究。
五、成果意識
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成果可顯現為先進經驗總結、研究報告、教學論文、教學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敘事等,也可以顯現為教師的專著、軟件、課件、教案、學生作品等,其特點是有新知識產生、新規律揭示,表現為創新性和實踐的成效性,更加注重的是對教學微觀問題的具體解決和規律應用,往往是局部的、微觀的問題解決,更加具有個別意義,要重視研究成果在一個學科、一個地區或一個單位的推廣應用。
篇10
一、抓好校本研究工作,促進學校全面發展
本學期,教科室組織全鎮教師廣泛深入地開展校本研究,不斷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一)校本教研:
具體做法: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以讀書自悟、集中學習與教學沙龍相結合、請進來走出去、隨堂聽課、專題研討等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過教學觀摩、教學開放、教學反思、經驗交流、教師優質課評比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設平臺、創造條件,各種活動都收到很好的教研效果。中心校每月定期舉行教學研討開課日活動,供全鎮教師學習研討,并于11月份請青口中心小學的六位優秀教師為全鎮教師開課。
(二)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利用雙周日下午的時間,把課標解讀、教材疏通和專業技能培訓作為重點,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培訓活動,進一步完善了以會代訓、以課代訓、以研代訓、以評代訓、以考代訓的“五訓”機制,積極探索培訓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培訓,基本使45歲以下的教師初步達到“五能”要求(即能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能上出有益的課、能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能進行課件制作、能搞好課題研究)。使老年教師初步達到“四能”要求(即能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能上出有益的課、能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能搞好課題研究)。
二、堅持課改科研結合,探索教學改革新路
學期初,學校對教育科研工作做了具體布置,要求各課題組要堅持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教育科研的理論方法,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問題,努力提高科研與教學的互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學校通過開展課題研討、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活動,引導教師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改進教法,使課堂結構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征,從教學問題入手,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結束。各課題組都能圍繞課題研究的目標,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討活動,圍繞問題各抒己見,積極探求問題的答案。認真地探討和研究活動,有效地促進了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學校教科室注重對課題研究的指導、檢查,切實抓好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及時了解各課題組的研究進展情況,督促他們按時完成每一階段的研究任務。對已經完成研究任務的課題組,督促他們整理相關資料,總結研究成果,指導課題主持人撰寫課題研究報告,認真做好結題工作。
抓好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是深化課題研究的關鍵,我校學期初有10個縣級課尚未結題,XX年是“十五”課題研究的最后一年,這10個課題能否在“十五”期間順利結題,管理過程則顯得非常重要。于是在本學期初,學校進一步要求:課題研究管理要貫穿于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做好課題結題最后階段的工作。為及時總結交流課題研究經驗,于9月10日,召開了“十五”課題研究匯報總結會和尚未結題10位課題主持人的專題會議,會上,每位課題主持人分別匯報了本課題組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還存在什么問題,并提出下一步的打算。最后,教科室對本學期課題研究情況作了總結,肯定了成績,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對下一步如何做好課題結題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三、積極推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新課改的實施,激活了沉悶的課堂,一改傳統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新局面,達到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是達到這種理想境界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新的課改形勢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反觀我鎮小學的現狀: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還是以傳統式的接受教學為主,靠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提高成績,至于用新的課改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就更談不了。針對這種現狀及有效的推進新的課程改革的步伐,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本學期,我鎮小學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廣大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確立以人為本,立足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觀,確立學生是學習主人的學生觀,確立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教學觀,確立加強實踐性和創造性的學習論。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我們的教與學。共2頁,當前第1頁1 四、指導教師撰寫論文,做好評選推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