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點初中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6 13:3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知識點初中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氣候特征對農業產生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全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么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并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于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于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于英國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后,獨立后,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
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
以圣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于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
篇2
關鍵詞:初中地理;地圖;應用;策略
一、地圖的重要作用
1.內容豐富,便于學生記憶和分辨地理知識
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大量復雜繁瑣的地理專業名詞,如氣象圖標、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對于這些大量需要記憶的專業知識點,很多學生會出現學習困難,尤其是對于一些記憶力能力較差的學生,想要在短時間內記憶和分辨類似的地理知識更是“難于上青天”,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地圖作為地理教學的輔助工具,不是單純字詞的展現,各種地理知識都有自己專屬的立體空間畫面形式的地圖。地圖的出現可以將平面化的地理知識空間化,更豐富形象地展現各種抽象難懂的知識點。通過地圖教學方式來認知地理知識,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學生腦海中構建永久性的記憶模塊,幫助他們記憶和分辨地理知識。
2.空間立體,便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隨著多元化教學手段的不斷深入,當代初中地理課程中很多教學要點都可以使用各種手段來進行平面或者立體的地圖展示,如多媒體、沙盤立體模型等。以多媒體展示地圖為例,這種富有空間變化的地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能力,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為立體的影像進入大腦皮層,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層面的了解。各種空間感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知識的想象和思維能力。借助于空間思維的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對地圖視覺上的觀察分析將地理知識與現象結合在一起,發現其中隱藏的各種地理規律。深入學習的過程可以給學生的情感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驅使下,他們會更愿意積極面對各種地理知識難點。
二、 地圖應用的具體策略
1.以圖激趣,強化學生地理學習自主性
興趣是一種富有積極感彩的心理活動,可以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進而演變為良好的學習動機。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體和心理發育正處于一個急速成長的階段,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往往更感興趣。針對現階段大部分學生覺得地理教學枯燥的現狀,教師可以借助地圖的優勢,以圖激趣,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自主性。
結合這一學習特性,教師可以在課時教學中采用地圖的形象性特點抓住學生眼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導入新課。如在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水資源”學習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資源分布的地圖、水資源需求地圖以及與水有關的中國地區彩圖等,讓學生通過觀察,很自然地將中國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北方干旱廣袤的沙漠景象等與中國水資源分布的地圖結合起來。通過圖片導入以及鮮明對比,將中國水資源的分布現狀、分布特點、需求特點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眼前,直觀簡約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學生總結出中國水資源的特點,如總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圖,作為書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圖的存在不僅可以簡化書本的文字描述,還能起到“索象于圖、以圖析文”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圖作為形象直觀的教學工具,更便于學生理解復雜的地理知識,擴大學生視野,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人口”的學習中,關于世界人口的特點,可以讓學生觀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區與世界人口稀疏區”、“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對比性地圖。讓學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現一個不均衡的狀態,如面積廣袤的美洲人口數量不是最多,但是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小面積區域中人口密度反而過大。再通過觀察“世界人口稠密^與世界人口稀疏區”地圖,總結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帶,通過引導學生研讀這些地帶的地形、氣候、溫度、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總結歸納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圖。從這些總結性的地區分布上,學生可以很明顯看出地區所屬的國家范圍,如中國、印度等,在這個基礎上研讀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困擾就顯得輕松許多,更容易明確人口過多導致的貧窮、住房緊張、資源破壞等帶來的消極影響。利用以圖析文的優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人口問題的治理,學生通過分析思考給出諸如“人口多的國家如印度可以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少的國家如歐美等可以采取鼓勵生育的措施”等解決辦法。
3.引入板圖,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板圖屬于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一種簡化形式,相對于豐富翔盡的地圖而言,板圖更直觀、形象、重點化地展示地理要點,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借助板圖的優勢來突破教學重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國的地形”教學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國山脈走向的知識,通過常規地圖也可以觀察到山脈的走向特點,但是總體感覺較為混亂,不利于學生分門別類地掌握山脈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先畫出中國的輪廓圖,利用中國山脈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依次進行勾畫,如從東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畫出: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用其它顏色的彩色粉筆進行文字標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畫出所屬山脈形狀和名稱。這種每勾畫一組搭配一組山脈知識點講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地認識中國每一條山脈的走向、特點,加深山脈差異性的記憶。同時,在結合對應山脈圖片欣賞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圖作為當代新課標改革后的重要教學輔助工具,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圖,最大化地發揮地圖的教學優勢,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學習也可以變得津津有味。因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師,要學會發現地圖教學的好處,懂得活用地圖的技巧,將地理知識與地圖完美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在看圖、用圖的過程中輕松掌握各種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向陽.地圖教學三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
[2] 厲斯亮.最近發展區與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綜合版),2010(08).
篇3
【關鍵詞】閱讀材料;初中地理;教學;運用
初中學生通常會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表現出對其陌生、枯燥、記憶性東西過多而出現厭學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又會導致學生們對其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出現錯誤的思想——“地理知識不重要”的錯誤思想。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把枯燥乏味的地理轉變成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對其的學習興趣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新版材料內的“讀一讀”等的閱讀材料,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從而顯著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成績?,F將心得闡述如下。
一、重視對閱讀材料在教學中的作用
我們地理教師首先應該把新版地理教材精選的“讀一讀”等內容的閱讀材料重視起來,而不要只是側重地理基礎知識及重點知識點的教學,這樣只會將地理知識的枯燥性加強,不利于引發初中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地理教師還要善于將這些閱讀材料與地理教材中的重點知識點合理、有效地貫穿起來,這樣才會更加利于在教學活動中將其生動性、趣味性體現出來。
二、充分利用閱讀材料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興趣
因為此部分閱讀材料內容都是非常精彩、生動的,極利于激發初中學生對新鮮事情的探求欲與求知欲。通常,一些地理教師會將材料中閱讀材料布置給學生們自己進行課后閱讀,這樣雖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面的擴寬、提高其對閱讀能力的提高,但卻沒有達到對學生們基礎知識及重點知識點的學習,未能達到真正提高學生們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們往往只是通過對重點知識的死記硬背去應對考試,從內心深處沒有達到對地理知識的主自、積極、探索的學習目的。因此,我們地理教師則需要充分利用好這些集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閱讀材料。如,在“西雙版納”一節的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歡樂的潑水節”閱讀材料中的知識,利用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教師則更要生動地把傣族人民的潑水節具體細節講解給學生們,在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望與興趣的同時,還會激發他們對其他地區、民族的民風、民俗、地理位置的了解欲望,而我們教師再適時地融入相應的地理基礎知識與重點知識。而學生們在處于對知識求解的興奮與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下,其對知識的吸收與記憶能力也會有極大的提高。從而不但達到了教學目的,同時還會顯著地提高其對地理知識的求知欲。
三、利用閱讀材料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精神
如何有效地培養與激發學生積極地對地理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精神呢?這往往也是我們諸多地理教師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我們完全也可以利用閱讀材料來對學生們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與培養工作。首先,我們可以利用閱讀材料的趣味性,來提出問題,并將問題留給學生們,讓其去在材料中尋找答案或是尋找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點。如,我們在講“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一節,完全可以從香港和澳門的閱讀材料進行著手,而對學生們提出疑問“為什么香港與澳門是單獨的省級行政區域?”、“為什么會有這一說法?”讓學生們自己去在書中尋找答案,并讓學生們自己盡情說出自己的答案。而教師這時只是傾聽、并對學生們的答案進行總結、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學生們沒有挖掘到的知識點,而不要打斷學生們發言的積極性,也不要阻止學生們可能會出現偏離原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引導,使其回歸到問題解決的思路中去。并在適時給予學生們相應鼓勵的同時,再將本節的基礎知識與學習重點講解出來。這樣一來,不但學生會積極地、自主地去對未知的地理知識的學習,還會有效地培養學生們對地理知識采取進一步的求知性的探索精神。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教師還可以引入“香港的愛國人士登上的愛國行為的真正意義”,并提出“的地理位置”、“臺灣省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理位置”,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進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去尋找答案。這不但可以豐富、擴展學生們的地理知識以及相關其他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的愛國精。這些做法,都是通過閱讀材料來不斷的、潛移默化的去引導、培養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自主學習與探索的學習精神,并對其他學科或是未來的學習都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結語
地理知識的確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乏味性,但是只要我們地理教師充分利好閱讀材料的豐富性與趣味性,并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及閱讀材料進行合理、科學的有機融合,在激發初中學生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上會有極大的幫助,同時,還會形成一個對地理知識的愛學、想學、繼續學的良性循環,也必將會顯著地提高其對地理知識學習效率,并對提高學生們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有著極大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燕萍.基于教材活用的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綜合版).2009(11).
[2]韋志榕.地理教材編寫感悟[J].課程·教材·教法.2011(02).
篇4
【關鍵詞】 高中地理 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 生活實際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人類不同時期的活動,是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自然學科都離不開實踐活動。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將感性知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通過社會實踐聯系在腦中構筑地理知識體系。在新舊知識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維靈感。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高一階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將地理擱置,造成學生知識上的斷層,在接受新知上感覺困難;高三學生,由于知識密度大,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要完成三年的復習任務,迎接決定自己命運的高考,學生感覺壓力很大。凡是對地理學科感到厭煩的學生,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維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維缺陷的表現
1.1 對地理學科缺乏重視
由于高考將地理納入文綜的考試范圍,但是由于在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出現過時間上的間斷,這樣就造成文科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缺乏足夠的重視,學生從初中就沿襲下來一種學習地理知識的習慣即對結論機械地背記,不重視知識理論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時教學與高考,都側重于地理知識的綜合性考查,其實地理學科既是一種自然學科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科學。對于需要思維轉換的題就會感覺無從下手。
1.2 對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維廣度深度受限
筆者通過近五年的文綜試題刊看,學生的對于活題的應對能力較差,關鍵是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思路的寬度都很受限,導致在做題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出現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對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綜合地分析問題,找準地理問題的切入點。如光和熱,學生多數認為太陽輻射能強烈,其熱量必定充足,卻不清楚熱量體現在何處。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青藏地區,思維出現梗阻。
1.3 思維定勢干擾了邏輯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對每一章節的知識要做到脈絡清晰,對于跨章節的內容要能夠實現知識網絡的構建,從而為形成準確的地理知識體系。但是一些學生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較大,單項的知識掌握的還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亂了手腳,不能在頭腦中形成較為完整的邏輯體系,最后的結論經常出現錯誤。如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形成熱力環流,這就要求學生對高、低氣壓產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邏輯分析,但是不少同學出現混淆就是思維定勢在干擾。
2 以生活實際為契機,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筆者結合最近帶過的幾屆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在一起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嘗試多種改進的方法。進過不斷的實踐研究,發現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能夠對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幫助作用。
2.1 穩扎穩打構建知識結構,夯實地理思維基礎
任何一學科知識思維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的基礎之上,地理學科更是如此。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地理思維具有較強的發散性,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于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要為學生講到位,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注重逆向性思維的思考方式的練習。如“為什么北美大陸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而沒有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卻有大面積的溫帶大陸氣候?轉看中國,由北向南分別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筆者就從問題的關鍵------兩種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兩個地區的地形、風帶等的作用的不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建立地理思維能力。
2.2 定準位深理解,重塑正確的地理思維
學生地理思維的形成,需要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定位。讓學生在對知識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挖掘知識點間的聯系。如,筆者在講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資源的開發》筆者定位學生身邊生活實際,通過多媒體展示嫦娥奔月的圖片,今天變成現實,展示我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短片。接著問學生嫦娥一號的旅程需要動力的推動,那么這個動力依靠什么能源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能源資源的開發。然后讓學生結合身邊實例說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進行再生與可再生的分類。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合理開發能源走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思維。
2.3 截取實際實例,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的學以致用的特點很明顯,因為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筆者根據地理知識的特點,經常在講課的過程中,截取學生身邊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通過分析來探究地理知識。如高中地理專1《時間計算》,計算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或-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大西小,東加西減)。筆者舉例北京時間15點,重慶(106°E)的地方時為多少?根據公式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得出為14點4分。
3 小結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有較好的理思維能力做支撐。教師能夠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現象與知識點相結合,便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提升學生正確的地理思維能力。
當然,地理知識的牢固掌握和思維方式的培養,也需要教師在將方法傳授給學生后,通過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與現實生活實例的練習。通過實踐,加強學生的能力與解題技巧的提高,通過鄉土校本資源的充分利用來加強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曹方.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0(7).
[2] 胡萬賢.培養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淺談[J].甘肅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談地理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2005(Z2).
篇5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2―0079―01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有效工具,是地理教材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利用地圖教學可以直觀呈現地理知識,地圖相對于文字敘述更具形象性與直觀性,符合學生認知事物、學習知識的特點。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養成讀圖的習慣,對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是以興趣為支撐的,學生對學習對象感興趣,就會產生對問題探究的動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需要將讀圖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把復雜的文字信息轉換為地圖信息,將枯燥的地理知識用直觀形象的地圖來顯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在對其他各科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是以讀取文字信息為主,學生沒有形成用讀圖來分析與學習知識的習慣,所以,地理教學要強化學生的讀圖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讀圖是地理學習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圖,要結合課本文字提供的知識點,再將這些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還會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讀圖,去發現課本上沒有提到的知識點。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地圖,不僅閱讀教材提供的地圖,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其他與地理教學有關的地圖,強化學生對地圖直觀語言的認知與理解。對于不會讀圖的學生要耐心引導,例如,讀一張中國地圖時,教師要先訓練學生整體觀察這張地圖,了解我國的形狀及版圖面積,然后再看每個省的分布狀況和形狀。并引導學生對每個省的分布情況與形狀進行仔細觀察,然后再觀察每個省的河流分布情況,這樣從整體到局部地訓練學生讀圖,讓學生享受通過讀圖獲取地理知識樂趣。
二、培養學生析圖的能力
析圖是建立在學生會讀地圖基礎之上的,分析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呈現地圖與記憶地圖上的地理事物,用地圖來思考地理特征、現象、規律、成因等。教師還要在教學實踐中訓練學生分析地圖的技能與技巧,才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析圖能力的作用。例如,執教“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這課內容,如果教師單憑自己的說教、敘述、闡釋、剖析,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讓學生閱讀文字資料,學生又會感到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動力得不到有效激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觀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認真觀察,獲取地理信息,這樣把教師的講解與文字枯燥的解釋轉換成圖片,直觀形象,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地圖,并且通過觀察與分析,總結歸納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與特點。同時,結合“世界地形圖”,讓學生分析降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學生把“世界降水量分布圖”與“世界地形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并進行交流與思考,不斷總結與完善,總結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與影響降水量的因素。在地理教學中除了教師引導讓學生培養析圖能力外,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大量的析圖訓練,在此期間,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讓學生自主去分析地圖。例如,在遇到課本中的地圖時,教師不要急著告訴學生地圖中的知識點,而是讓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析圖技巧進行分析。如教師可以問學生通過讀圖得到哪些地理信息,可以提問不同的學生,讓學生把地圖的信息補充完整,也可以請學生談談自己在讀圖中獲取了哪些地理信息,說出來與大家分享與借鑒。
三、培養學生畫圖的能力
篇6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創新思維的工具,對于初中地理教學起到重要作用。思維導圖以圖文并茂的方法,為初中生更好地展示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地理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做出積極貢獻。因此,如何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學習效率,就成為了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地理教師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式,為初中生建立知識框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初中地理;思維導圖;邏輯;課堂氛圍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運用思維導圖輔助教學是意義深遠的,不僅有利于設計人性化和開放性的地理教學方案,還可以優化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進一步深化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地理課程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以進一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滿足不同學生的求知欲,巧妙運用思維導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初中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還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嘗試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引導初中生積極實踐,交流學習經驗,反思學習地理的體會。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緊密結合地理教材,營造高效課堂氛圍
很多初中生面對抽象的地理概念都會感到迷茫,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緊密結合地理教材,利用思維導圖優化教學節奏,給初中生講述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初中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積極的學習動力,讓初中生對地理課堂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找回學習地理的信心。比如,講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我深入研究地理教材,給初中生繪制了內容豐富的思維導圖,用簡單的線條把整章的知識點都清晰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的梳理學習的思路,營造高效的課堂氛圍。在思維導圖中分別向初中生介紹了自然界的水循環、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并加強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講解,減輕初中生的學習負擔,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對于考點,我通常會讓初中生在小組中探究,共同分享學習心得,如暖流和寒流,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等。我還會給初中生設計小專題研討活動,如研究三峽工程的意義,移民安置政策,面臨的挑戰等,讓初中生有展示才華的機會。
二、構建正確知識體系,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初中生對地理課感興趣,才會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的配合地理教師完成教學人物。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注重初中生的情感體驗,運用多種有效教學方式,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為初中生構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實現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比如,講初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為了加速初中生對地理知識的積累,我利用思維導圖給初中生分別展示了人口的數量變化和人口的空間變化,并且給初中生分析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人口的數量變化時,我告訴初中生目前人口的數量變化主要表現為人口增長,一個地區的人口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我給學生列舉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對比圖,以及人口增長的速率隨時間發展的曲線圖。在講人口的空間變化時,我告訴初中生目前人口的空間變化只要表現為人口遷移,我給學生講解了人口遷移的過程和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最終提出人口的合理容量,讓初中生明白人口的變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
三、拓展地理學習思路,利用網絡開發資源
有的初中生學習思路不開闊,學習動力不足,對地理資源掌握的有限,針對這樣的問題,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學情,充分利用網絡,挖掘更多的學習資源,從而拓寬初中生的學習思路,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全體初中生的共同進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需要地理教師勇于探究,積極實踐,引導初中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比如,講初中地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為了讓初中生從資源狀況、市場和交通條件三方面記憶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越條件,我制作了思維導圖,帶領初中生一起分析和討論,讓初中生能理解我國為何要加強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設,了解能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對環境的影響等。我還在網上給初中生下載了許多與教學相關的學習資源,初中生對山西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逐漸學會了分析一個區域的區位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初中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有利于師生關系的進一步提升。
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培養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將需要初中生掌握的地理知識設計成思維導圖,讓初中生找到學習的方向,避免初中生過分依賴答案和地理教師的現象。同時,初中地理教師還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積極組織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活躍地理課堂氛圍,展現新時期初中生的風采。比如,在一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本學期地理教材的全部知識點都制作成了思維導圖,并且分層次的帶領學生進行復習和訓練,降低地理知識的難度,優化初中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再如,對于某一知識點的復習時,我通常會將知識點制作成思維導圖,便于初中生從中找到學習規律,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總之,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還需要不斷的研究,地理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還要注重教學的多元化和全面性,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水平,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思維導圖,為初中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坤.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12,(95).
篇7
一、學會閱讀和使用地圖
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地圖非常地直觀,讀圖能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區域中的許多要素在地圖中都有明確的反映,因此,必須學會從地圖中獲取地理知識、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培養讀圖能力:讀出所學區域的經緯度坐標或找出經過這里的特殊緯線;找出一些重要的區域界線;找出區域周圍鄰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辨別區域內事物的特征和相關事物等。讀圖一定要按照方位或順序進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感。
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制簡圖,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清晰的地圖,并能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二、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區域地理
烏申斯基說:“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石。”地理比較法是一種用來確定地理對象異同點及其內在聯系的科學認識方法。由于地理對象的區域性以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性,運用比較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習我國的北方和南方地區時,引導學生將氣溫、降水、河流、植被等自然條件與主要農作物、作物熟制、飲食習慣、傳統民居特點、傳統運輸方式等人文條件列表逐項比較。通過比較這些地理條件的差異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學生非常清楚南北方人們主食的差異(南米北面)是因為所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不同;主要農作物的差異,又是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不同區域,自然條件不同。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在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基礎上,會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運用比較的方法,既反映了南北方的地區差異,又突出了各自的區域特征,并且使學生明白區域特征的形成是各地理條件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
三、學會歸納總結,把區域地理知識組織起來
新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后獲得的知識。新知識建立起來后,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新知識通過歸納總結組織起來,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以便于記憶和提取。即建立知識結構圖。通過歸納總結,把零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把一些隱性的知識顯性化,明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便于思考、交流與表達。知識結構圖由節點、連線(箭頭)組成。其中節點是各個知識點,連線(箭頭)表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學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時,先讓學生了解新疆各地自然條件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結構,如下圖:
圖中的核心是新疆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為什么干旱,以及在干旱的影響之下其他自然條件有什么樣的特點都反映了出來。將零散的知識納入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體系中,這是在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無論是學習新課還是復習,歸納總結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篇8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而人文地理學的學習,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人文地理;認識
人文地理包括地域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遺產、建筑特點等多個方面,是構成一個區域的重要區域特征。學生通過對自然地理的學習和了解從而掌握人文地理的知識點,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特點和學習任務之一,認識人文地理是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初中地理教材編排的特點
人文地理包含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一個章節,包括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建筑特點等,整體上是依附于初中地理教學來向學生們呈現的。在每個章節中,關于人口、經濟、文化、語言以及種族等都是被頻繁提及和敘述的,這樣一來,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增加更多的有趣的東西,這對于初中生來說更是激發了他們去探索新事物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對人文地理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學體系中,自然地理相較于其他地理學知識而言是比較有難度的,因此,在自然地理中穿插人文地理教學,對學生們而言是既在枯燥的學習中加入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有助于提高學生自然地理的學習成績。這樣一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者相互結合、共同作用,對日后更進一步地接觸地理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人文地理知識的特點
1.運用故事法教學提高趣味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想象力更為豐富,因此,對于故事性的敘述還是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的。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時可以將關于該地域的故事穿插在地理教學中,以此來增加學生對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在講解國際日界線時,教師可以先在正式講課之前向學生講解麥哲倫在環球航行回國夠,發現船上的航海士在航海記錄中少記錄了一天,這對于當時航海技術還不發達的他們來說是相當困惑的。然后,教師可以通過這個故事很自然地引出是國際日界線的存在使得東西兩邊的日期出現了差異:每過一次國際日界線,日期就要變更一天。教材中也提到了雙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早出生了一天,也是因為國際日界線的存在。學生通過對這個趣味性問題進行探究的同時,更能將國際日界線的重要意義、變更方法等牢牢地記在心中,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另外,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國際日界線進行引申,例如,為什么國際日界線是彎的,而不是直的等等,這些都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國際日界線的真正含義。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關系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同時是初中地理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同樣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礎,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向前推動的因素。因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學好初中地理的必然條件。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國是能源需求大國,同時也是自然資源較為緊缺的一個國家。因此,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依附于自然資源的,也就是說,自然資源越短缺的地方,人口就越稀少;自然資源越豐富的地區,人口就越多。在我國典型的地區就是華北地區,華北地區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其可探明儲存量可占我國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國重要的煤炭開采地區,此地區也是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
3.人文地理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規律性特點
古代時我們的祖先沒有先進的氣象儀器,都是通過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實踐經驗來判斷氣候和播種的。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諺語。例如,“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意思就是說臘月七號、臘月八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兩天,因此我們要喝臘八粥取暖,才不會凍掉下巴。像這樣的民俗諺語還有很多,都是我們一代又一代根據大自然的變化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人文地理附屬于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礎,研究人文地理時,自然地理能夠起到很強的輔助作用,同時,研究人文地理也是對大自然的探索和規律的總結。初中地理知識面廣,學習難度大,因此,學生在理解和學習地理知識時并不容易,特別是在區域地理這一塊尤為復雜,學生對于其他陌生的區域本就了解不夠,再加上要記住許多零散的地理知識點就更加困難了。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時,要讓學生將人文與自然聯系在一起,綜合記憶,這樣能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對全面認識區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區域定位能力和對地域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魅力的了解,如同學生在世界各地暢游,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初中人文地理知識內容廣、學習難度大,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學習進度。但是如果從自然地理教學的角度引申出學習和認識人文地理,那么對于學生來說,不失為是培養學生興趣、鞏固學生記憶的一種良策。
作者:曾志彬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初中地理 高效課堂 教學方法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學模式得到了改善。初中地理教材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將這一學科分為自然和人文知識兩大塊。尤其是對于初一新生來說,之前接觸過的地理知識甚少,特別是自然地理這一部分,它比較抽象,難度比較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例如人教版的第一章講的是地球與地圖,第二章是陸地和海洋。這就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世界這個概念,老師可以引入世界各國很多最熱最新的新聞事件,通過講解使師生、生生共同探討。這樣的課堂不乏熱鬧,可熱鬧后要把學生的思維聚攏到這些知識點上是重中之重。例如:馬航MH370航班的丟失,這些乘客是來自哪些國家,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哪些大洲、瀕臨哪些海洋、海陸位置如何、哪些國家是陸上相鄰、隔海相望,哪些位于北半球抑或是南半球,等等。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高效準確完成地理題,從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下面對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性進行探索。
一、精心設計導入,增強吸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全神貫注的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奧秘的勇氣和毅力;有了興趣,學習就會充滿熱情,因此,應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該有的放矢,拋磚引玉,講好每一節課,增強課堂魅力。講好每一節課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導入??刹捎酶柙~、謎語、動漫圖畫、創設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通過觀察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努力尋求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在高效的課堂氣氛中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并且合理記住重難點。這對于教師來說,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使整個課堂實現了雙贏。教師還可以應用簡潔、風趣、恰當、幽默生動的導語,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形成教學。比如,我在講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中的第二節《中國的省級行政區》時,先讓學生觀察一些省區的輪廓,然后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進入課堂情境中。形象記憶一些容易記住的省份,如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像只展翅飛翔的老鷹、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陜西省像一把鑰匙或者跪著的兵馬俑、山東省像攥起右手伸開拇指的拳頭、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個菠蘿、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頭像、遼寧省像個大問號,等等。在本課小結時采用七字歌讓學生記住省份。如: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陜甘,云貴西四北上天,內蒙臺海福吉安,還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蘇、新疆、江西、黑龍江、浙江;“二寧”指寧夏和遼寧。)對于這些輪廓“四不像”的省區,記憶時不能“心急”,經??纯淳涂梢杂涀?。還可以找一張彩色的中國地圖,貼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墻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币粋€有深度的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探索的興趣,還可以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但要圍繞本節所講的重點知識點,而且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問題的設計才具有說服力,才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日常生活知識都離不開地理知識。比如很多火車票都與地理知識有關聯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字母K(快車)、T(特快)、D(動車)、Z(直達)和T176等引出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日趨完善的立體交通網》這一節關于鐵路線和運輸網絡。一切關于交通網的地理知識都會以對問題的興趣為目的,從而將知識清晰化、系統化,深刻記憶。教師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結果。
三、利用小組合作,精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在高效的學習中,更應重視培養自主性責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在學習中,組織指導學生加強合作學習,為小組合作提供有利條件,使合作交流成為互助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課堂上學生除了個體自主學習、自主練習外,還要進行討論交流,前提是在各互助學習小組內進行。這種方式,可使學生受到啟發。研究表明,學生處于積極主動探索狀態下,對于知識的記憶和能力的獲得效果最佳。
篇10
一、區域地理復習應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簡單堆砌知識,缺少對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系統整體全面的認知。
區域地理復習在高二年級春期和高三年級都會復習到,表面上是初中七年級世界地理、八年級中國地理四本教材的復習,其實質卻不僅僅是對初中知識的簡單概括,而是深加工。不是要單單記住每個區域有什么河流、什么山脈、什么城市、什么氣候特點、什么農業特點、什么工業特點等這些純記憶的東西,這是達不到復習目標的,也是達不到高考相應要求的。能夠記憶這些東西,但卻不會對所記憶的知識點(如區域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農業生產、工業布局等)進行思考、分析、加工,去全面整體地認識區域各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統一的關系,也是不行的。2006年筆者教的一位學生,初中四本課本背得滾瓜爛熟,但一旦遇到初中課本上沒有的單一具體區域問題分析,往往答題錯誤,得不到高分。根本原因就是只會記憶知識,不會分析區域問題,沒有掌握區域分析的方法,所以高考成績也不高,她平時的大量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二、區域地理復習應避免教師機械重復,搞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
教師從根本上變“教教材”為“用教材”,著力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多創設問題情景或活動情景,多讓學生分析、總結、描述、概括,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各類圖表的分析應用,圖文結合,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理解分析新情景下的新問題,讓學生由“學會”達到“會學”,直至“會用”。筆者第一次教高三時,在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認為初中地理知識沒什么教的,讓學生多做多練,見得多了,做得多了,學生自然就會有做題的感覺。于是每節課針對一個區域,出一頁習題訓練,做完后公布正確答案,一個多月下來,題做了不少,時間也花了不少,但在一??荚囍袑W生整體成績平平,后來反思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才意識到根本就沒有教會學生分析區域的方法。如:學生知道俄羅斯的農業分布在東歐平原,尤其是頓河流域,但不能通過練習,得出緯度同樣較高的加拿大的種植業也只有分布在國土的南部的結論,進而理解高緯度地區農業發展的共性特點;這就是蠻講、海練、盲考帶來的嚴重問題,不用“大腦”加工分析的學習者是愚笨的,不教會學生思考的教師是不合格的。
三、區域地理復習還要避免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脫離。
離開自然地理知識分析和人文地理問題研究的區域地理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初、高中地理知識的整合,在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規律的基礎上,把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總結規律,比較異同,歸納特征,注意知識的整理加工,提高解題思維能力,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有機結合,綜合分析,找到聯系;關注區域發展問題,突出可持續發展觀念,按照“區域特點區域發展區域整治”的思路去分析每個區域,這樣的區域地理才是有“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