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基礎期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9:1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學基礎期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媒體;管理學;考核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8-0142-02
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課程考核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檢查學生學習狀況、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在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許多高校都在針對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實踐,課程考核方式作為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會對其他教學環節的改進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會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一、管理類課程考核方式調查與數據分析
筆者對所在高校管理類課程考核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25份,收回295份,有效問卷275份,并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希望能以此了解該校管理類課程考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列出對部分重要問題進行的統計分析。
被訪學生對其課程考核中采用的考核方式,按由多到少排序,絕大部分學生的排序是閉卷、論文、開卷、口試,所有學生排在第一位的都是閉卷考試,說明高校課程考核是以閉卷筆試為主。
對于“課程考核中記憶性知識的通常比例”,55%的被調查學生選擇60%~70%,20%的被調查學生選擇80%~90%,可見考核中記憶性知識所占比重很高,課程考核忽視了學生自我思考、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評價。
對于“課程考核是否忽視對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有8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課程考核忽視對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從數據看,管理類課程考核中可根據培養對象需求適當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
二、《管理學原理》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根據筆者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目前《管理學原理》考試方式的形式、內容、方法、過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問題。
1.考核方式單一且與教學目標脫節。近年來,各高校在培養方案、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考試改革方面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管理學原理》期末考核形式仍以傳統的書面閉卷考試為主,期末試卷成績占課程總評成績的70%,平時成績僅占30%。試題中客觀題比例占卷面總成績的35%,主觀題占65%。此種考核指標體系存在如下問題:(1)期末試卷成績占總評成績比例過高,容易導致學生忽視學習過程而只注重考試結果。(2)主觀題所占比例雖高于客觀題,但大部分試題內容以對書本中部分知識點的記憶掌握為主。(3)記憶性試題所占比例過高,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注意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是造成當前部分畢業生空有理論而工作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會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勢必影響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2.考核方式無法體現學生能力。管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較強的學科。管理學界流行一句話: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表現為管理學眾多理論的科學性、普適性和嚴謹性;藝術性體現在將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在實踐中加以創造性的運用,針對不同的組織、不同的管理對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這就要求管理人才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擁有發散性思維、實踐和創新能力。而傳統的書面筆試只能考核共性的內容,為了保證評分的公平性,教師只能依據評分標準進行打分,學生也只能迎合評分標準進行作答,缺少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缺乏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以及發散思維的評價與培養。
3.未能與信息化發展趨勢緊密結合。當今社會,互聯網與信息化已經融入到生活、工作與學習的各方面,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普及也使人與人的交流打破了時空限制,變得更為高效和便捷。與此同時,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與信息化教學已經融入到大部分教學環節中,例如多媒體課件、軟件實訓平臺等,但唯獨考試這一環節,管理學科大部分課程的考試還只停留在傳統筆試形式上,沒能跟上信息化發展的腳步。長此以往,勢必會拖其他教學環節的“后腿”,進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三、新媒體環境下《管理學原理》考核指標體系設計
考核方式改革還應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充分利用MOOC、大數據、APP、微信、微博、在線平臺、資料庫建設等途徑,豐富考核媒介和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正確使用手機、互聯網海量信息的同時,又能創新性的將信息化發展前沿科技和理念引入到課程考核方式中,真正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針對目前考核方式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管理學原理》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考核方式改革的總體思路應為:建立與培養目標相吻合,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來豐富考核方式,將知識考核、能力考核與素質考核融為一體,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并重,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考核與評價,以達到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職業素養的目的。
根據以上目標,筆者設計出從三個層面對學生展開全方位考核的《管理學原理》課程考核新體系。
(一)考核內容
1.專業素養與能力。專業素養與能力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管理崗位的重要素質,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是《管理學原理》課程的首要任務,其主要內容包括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的培養。考核時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課堂提問、團隊活動、讀書筆記和課前報告來進行。
2.理論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管理學的各種理論博大精深,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才能指導實踐,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此部分考核主要包括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學術論文及答辯、綜合方案撰寫及答辯等。
3.學習態度。積極正面的學習態度是學習效果得以保證的基礎,因此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考核必不可少。此部分主要考核學生對待課程任務能否積極參與并完成以及學生精神面貌等,可以從學生的課堂出勤及參與情況、任務作業上交情況、小組成員互評等指標中獲得結果。
(二)成績評定
成績評定采用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例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在教學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協作精神、完成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定,作為過程性考核成績,占總評成績的70%;課程結束后,教師結合班級學習情況,采取一種考核形式進行考核并評定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各部分指標組成如下:
課程考核總評成績=過程性考核成績×70%+期末考核成績×30%
過程性考核成績(100分)=案例討論×20%+課堂提問×10%+團隊活動×20%+讀書筆記×20%+課前報告×20%+學習態度×10%
期末考核成績(100分)=(論述題+案例分析題)×50%+學術論文及答辯(或綜合方案撰寫及答辯)×50%
四、新媒體環境下考試方式的創新運用
首先,在課程開始之初,組織學生建立班級微信群、小組微信群及公共郵箱,課后可利用微信群作為交流平臺,進行案例討論、問題討論、團隊交流、完成課后任務等。相關討論的參與度和活躍度以及討論內容可作為教師和學生過程性評價的基礎。
其次,利用MOOC和大數據資源,努力搭建《管理學原理》課程在線平臺,教師和學生可共享課件、課上和課后任務、案例、資料、論文、網絡課程等,可輔助對學生完成讀書筆記、課前報告、論述及案例分析題、學術論文、綜合方案撰寫等指標的考核。同時,學生的相關筆記和報告可提交至此平臺,便于教師收取作業、打分和統計。
最后,在學生管理方面,可采用APP進行課堂點名、課堂提問及統計等指標的考核,以便更為高效便捷的對學生出勤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
管理學課程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在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管理學也是國際貿易、電子商務、財政學等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管理學課程的開設,旨在使學生通過系統學習,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該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最新發展,而且能夠運用基本原理指導現實中的實踐,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管理學還是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但從這門課程的課程內容來看,一般學校還在沿用傳統管理學教材的理論框架,偏重于理論講授,而案例和現場實踐教學很少或是沒有;從教學方法來看,多仍然以口授加板書為主,基本都是教師從頭講到尾;從考核方法來看,目前,大部分院校教師課程考核方法主要是較大比例的考試成績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主要是出勤、聽課態度加上作業或筆記。這種狀況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靈活應用。
為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必要對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展開研究。
1.改革教學模式,構建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體系
管理學課程雖然是一門和實踐有密切關系的課程。但一般學校的教學內容都偏重于理論教學,很少涉及到運用部分。為了解決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有必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
(1)通過課堂案例教學提高學生消化理論知識的能力
如在每一節教學內容前,先導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案例,然后通過所選案例的關鍵詞或中心思想引出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最后讓學生再根據所學知識或原理分析案例。這種在課堂上用鮮活具體的實際案例把管理的理論形象化地表示出來的授課方式,可以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感受到管理的實踐環境。
(2)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和學生實習基地
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和一些大企業搞聯誼活動,并組織學生參與企業調查、企業咨詢等實踐活動,或到各類工商企業生產經營現場進行參觀考察,組織學生參與企業調查、企業咨詢實踐,或者邀請企業家來校舉辦管理學講座,并面對面和學生交談。
(3)構建實驗體系,模擬管理實踐情景
管理學課程是一門和實踐有密切關系的課程。但由于條件的限制,管理學很難通過真正的企業管理實踐去體會。因此,探討管理學的實驗教學有助于改進管理教育的模式。如用友公司的ERP沙盤模擬電子化與手工結合的訓練軟件,以及最早產生在國外的GMC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中國賽區的競賽應用的軟件等等都是專供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模擬管理實踐和實戰演練。通過模擬演練使管理學基礎這門課更具有生動性、啟發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4)開展創新實踐教學,動員學生充分參與管理學基礎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活動
如借助學生會的“經濟管理學會”等學術團體,組織學生參加優秀管理學小論文和案例的評選活動;指定專業教師擔任技術指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論文大賽、全國大學生沙盤大賽、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創新能力。
2.以綜合運用能力為考核內容,按照過程重于結果的原則,構建過程考核體系
為達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的,在改革考核內容的基礎上,改期末突擊并一次考試定終身帶來的知識與能力掌握不扎實的弊端,改革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內容可按照平時作業(習題、案例分析)、單元模塊、實習報告和學期綜合進行考核,并分塊加總確定本門課程的最終成績。
在實訓中或實習前,首先確定好實習企業,教師將實踐課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提前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必須在實習前通過網絡資源對該企業及企業所處的行業做深入的了解,以便實習結束后能完成實習報告(調查報告)的撰寫,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3.派遣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培養,提升教師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其理論,還要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因此,管理學的師資隊伍不僅要求教師的學術性,而且要求教師的工程實踐性。
高校的管理學任課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普遍存在著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專業實踐技能薄弱、知識與技術能力相脫離的現象。因此,教師親自參與了管理實踐,就能克服遠離實踐、“紙上談兵”的弊端,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更加貼近現實。如教師到企業中兼任相應管理工作職務,通過參與生產實踐與企業管理,就會對現代生產管理模式、企業理念,團隊協作意識等管理學的理論有比較具體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術特長,參與企業的一些研究項目,為企業進行咨詢服務,這樣既能夠較全面地熟悉整個行業的運作,把握行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也在貢獻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參與生產管理咨詢服務,可以緊密跟蹤行業的發展,把握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因此,只有深入企業,參與生產、參與管理,才能深刻體會管理的精髓,這對于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可以把實際生產中的案例拿到課堂上與學生分析。結合實際案例去教學,突出了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加強了專業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對于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也有極大地提高。
參考文獻:
[1]吳菁.掛職鍛煉是高校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J].人力資源管理,2011(5).
篇3
【關鍵詞】壞賬 賬齡分析法 余額百分比法 賒銷百分比法
去年的學年論文我的題目是《淺析應收賬款》,當初的設想是希望可以讓大學期間的學年論文寫成由淺到深的過程,但是說到應收賬款就必須提到其中很重要的壞賬這一塊。個人認為對壞賬的論述也是對應收賬款的深入,因此今年的論文就選了這樣的一個題目作為去年學年論文的補充,希望通過本學期對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大四的畢業論文可以對這塊內容做更深的探討。
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對外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時用賒銷方式向購貨或接受勞務的單位收取的款項。而賬是指企業無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極小的應收賬款,由于發生壞賬所產生的損失。為了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和提高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企業對應收賬款要及時進行清理和計提壞賬準備。企業可以自行確定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并且制定計提壞賬準備的政策,明確范圍,提取方法,還要報相關部門備案,一旦確定不能隨意更改。
在確定壞賬準備提取比例時,企業應當根據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相關信息予以合理的估計。除有確鑿證據表明該項應收賬款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如債務單位已撤銷,破產,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停產在短期內無法償付債務等,以及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下列情況不能全額計提壞賬準備:(1)當年的應收款;(2)計劃對應收賬款進行重組;(3)與關聯方發生的應收賬款。
壞賬準備的核算方法有直接轉銷法和備抵法,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只能采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備抵法是按期估計壞賬損失,形成壞帳準備,當某一應收款項全部或者部分被認定為壞賬時,應根據其金額沖減壞賬準備,同時轉銷相應的應收賬款金額。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預計不能收回的應收賬款作為壞賬損失及時計入費用,避免企業虛增利潤;在報表上列示應收賬款凈額,可以讓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可以消除虛列的應收賬款,有利于加快企業的資金周轉,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今年我國頒布了38條新會計準則(具體),但是新準則對這部分內容沒有多大的影響,因此在在核算壞賬損失時還是可以沿用以前的賬齡分析法,余額百分比法,賒銷百分比法。
首先,是賬齡分析法它是依據應收賬款拖欠時間的長短來分段估計壞賬損失的一種方法。通過分析應收賬款的賬齡,對不同應收賬款拖欠的期限分別確定壞賬計提比例。拖欠時間短則計提比例可以適當低些,拖欠時間長則計提比例應該相對高一些,三年以上的則可全部計提。計提時,收到債務單位當期償還的部分債務后,剩余的應收賬款不應當改變其賬齡,仍應按原賬齡加上本期應增加的賬齡確定;存在多比應收賬款且各比應收賬款賬齡不同時,要逐筆確認,按先發生先收回的原則確定。另外,在清理應收賬款時,對于應收賬款余額較大的,可采用老賬優于新賬的原則確定還款對象,即先發生,先償還。
其次,是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這是期末按應收賬款余額一定比例計算的金額為本期壞賬準備期末貸方余額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是較為常用的一種發法。
第三,是賒銷百分比法,這種方法是按本期賒銷金額的一定比例計算的金額為本期壞賬準備計提數。它著眼于損益表的正確,其各年的壞賬損失費用與當期的收入相配比。賒銷百分比法的出發點是:壞賬損失的產生與賒銷業務直接相關,壞賬損失估計數在賒銷數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比率來計算。這種方法與余額百分比有幾分相似,不同的是賒銷百分比法的基礎是賒銷凈額,它反映的是一個時期的數字,以這個為基礎計算出的壞賬損失估計數也是時期數,即當期應計提的壞賬準備金額。賒銷百分比法與余額百分比法相比的優點是不論各年實際發生的壞賬如何,只要賒銷業務收入波動不大,壞賬損失就將保持平穩。這種方法計算比較簡便,容易理解,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還有的情況是本期發生的一筆賒銷業務,該業務的款項在本期已經收回,但賒銷百分比法仍在期末就其發生額計提一定的壞賬準備金,這就顯得不是那么科學了。
以上提到的是壞賬準備的核算方法,通過研究這些也可以學習一些對應收賬款壞賬損失預防的方法:在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各企業各種業務愈來愈頻繁的發生,有業務的發生就會有賒銷,有商品賒銷就存在壞賬風險。為將壞賬風險降到最低使企業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財務危機即壞賬發生時不至于引起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收支的困難,因此就要預先提取壞賬準備,在壞賬實際發生時,可以沖銷已提的壞賬準備從而避免財務危機。
應收賬款作為流動資產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它的數額大小直接影響企業資金周轉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的相關部門應該努力配合分析應收賬款盡早收回應收賬款,減少壞賬發生,將應收賬款損失降到最低。而對于壞賬的預防管理也可以利用管理應收賬款的相關方法:一是對應收賬款采取較好的收賬政策。收賬政策是指當客戶違反信用條件,拖欠甚至拒付賬款時企業所采取的收賬策略與措施,在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時,要考慮客戶是否會拖欠或拒付賬款;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客戶拖欠賬款;一旦賬款遭到拖欠甚至拒信,企業應采取怎樣的對策。這要靠信用調查才能得以充分的落實。二是要根據市場行情和企業產品質量制定合理的信用條件。信用條件是指企業接受客戶信用時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現金折扣等。信用期限是指企業為客戶規定的最長付款時間。不適當地延長信用期限,也會給企業帶來不良后果,占用在應收賬款上的資金相應增加,從而導致機會成本增加,因此在掌握各部門相關數據時嚴格限定欠款單位的償還時間;現金折扣和折扣期限 。現在的很多企業(一般比較大型的企業)為了及時收回貨款,減少壞賬損失,會采用一定的優惠措施。即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前償付貨款的客戶可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享受折扣。但應著重考慮提供折扣后所得的收益與現金折扣成本的大小關系。只有當收益較大時才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李天民.管理會計學概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0.
[2]戴德明.財務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荊新,王化成.財務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4]婁爾行.基礎會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5]李百興.會計管理學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一)專業設置及培養目標
根據我國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以下簡稱2012版專業目錄)中規定,管理學為12個學科門類之一。其中工商管理類是管理學大類下的一個分支,包括工商管理專業在內共有10個專業。我國大部分高校均設有工商管理學院(或管理學院),一般包括工商管理、會計、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和旅游管理等專業。目前設置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在培養目標方面雖然各有特色,但其內容基本與2012版專業目錄的培養目標一致。
(二)課程設置
我國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共同特點:1.課程模塊趨同。大部分高校在課程模塊設置上均由通識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實踐和畢業論文、選修課等模塊組成。其中必修課程占70%左右,選修課程占25%左右,實踐和畢業論文占5%左右。2.基礎課程設置基本一致。大多數高校在基礎課程(包括通識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方面,主要設置大學數學、外語、計算機基礎、思想政治理論、體育、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市場營銷等。3.核心課程各有側重。許多高校在核心課程設置方面,根據學校所在地域和師資具體情況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一些高校側重于運營管理,一些高校則側重于人力資源管理或市場營銷等。4.實踐課程比重逐年增加。我國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從最初的傳統理論教育,逐漸向實踐型轉變;從最初的全理論教育,逐漸轉變為以理論教育為主、技能教育為補充的培養模式。縱觀近幾年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看出,培養學生技能的實踐類課程比例逐漸增加。
(三)教學安排
近幾年,部分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安排方面積極探索新的方式,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建設網絡課程等。但課堂教學仍是教學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也廣泛應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比較模糊,并且多數高校提出的目標沒有自身特色。培養目標大體描述為:培養具備管理、營銷、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學科研方面工作或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相應領域的管理工作以及工商管理學科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程內容與實踐聯系不緊密。工商管理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其課程內容應以應用為目的,與實踐緊密結合。但由于教材的實踐性不強、課程內容陳舊或完全照搬國外教材等原因,導致學生學量理論知識,卻很難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2.課程關聯性不強。關聯性強的課程,先修課程是后續課程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后續課程時,能夠加深對先修課程的理解,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群。而許多高校的課程設置沒有考慮課程間的關聯性,只是課程的簡單堆砌。
(三)實踐教學薄弱
在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教育中,實踐教學的比重仍比較低,居于從屬地位。大多數學校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理念還未深入人心。在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大多數院校由于專業實驗室過少,實驗教學設備不足,實驗教學軟件落后等無法滿足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薄弱還體現在校外實訓基地數量少而且與專業匹配度不高。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需要大量實踐才能鍛煉其應用能力,但企業出于自身經營考慮很少接納實習生,這使得高校很難建立滿足自己需求的校外實習基地。同時,工商管理專業教師自身實踐能力不強,也是實踐教學薄弱的一個主要因素。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導者,如果教師自身缺乏實踐經驗,那么必然會影響到實踐教學的開展。如今,高校的教師大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幾乎沒有實踐經驗,指導學生實踐就更無從談起。
(四)教學手段及評價方法單一
多數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也采用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等,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依然居于主導地位,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并無實質性區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在學生成績評價方面,多數高校一般采用期末筆試考試方式,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實踐證明,對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訓實驗課程不應采取這種方式考核,但目前尚未有普遍通行的實訓實驗課程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工商管理專業應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訴求,將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社會對企業管理人才的需求相結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企業需要的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為目標來構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為企業培養具有計算機和外語基礎,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具有經濟管理知識,具備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的中基層管理人才。
(二)優化課程設置
采用模塊式的課程設置體系。包括通識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和專業實訓課程模塊。通識課程模塊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為目的。設有思想品德修養、法律基礎、數學、計算機、外語、大學語文、體育、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社會人文類課程、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模塊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模塊,包括經濟學、高等數學、基礎會計、財務管理、管理學和市場營銷等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中必修課程為工商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模塊為工商管理類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實訓課程模塊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各類實訓實驗課程和企業見習實習課程。
(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以實驗室實驗、實訓為基礎的模擬實踐教學和企業實習、見習為拓展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實驗通過ERP沙盤實驗、企業經營模擬實驗,進行企業經營管理教學。專業實訓通過VBSE綜合實訓平臺,進行崗位專業實訓。通過企業實習見習,了解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熟悉企業管理模式。并通過各類學科競賽,如ERP沙盤大賽、會計手工大賽以及營銷策劃大賽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興趣。
(四)豐富教學手段及評價方法
在專業課程教學方面,區分為基礎理論教學和專業技能教學兩個方面。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以掌握基礎理論為主,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如講授法、案例教學法等。專業技能教學方面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主,教學方法應采用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同時,強調授課教師要完成角色轉換,授課時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導。教師由“講課老師”轉變成“輔導師”和“培訓師”。在實踐類課程的評價方法方面,應加強對課程學習過程的控制和檢驗。采用包括課后作業、案例討論、平時測驗、平時出勤、期末測試在內的全過程考核方案。在課程的每個重要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對學生進行考核,而不是期末一次性的筆試考試。
作者:李福生 韓 東 孟祥霞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姚暉.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3.
篇5
關鍵詞 專業方向建設 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農經專業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專業方向建設是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實使得很多高校都開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環節。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其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會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關系到該學生的質量和就業競爭力。面對用人單位的多樣化需求,各專業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適應性建設就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①
對于一個專業,其人才培養的共同定位決定了不同院校在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統一性,用人需求的差異性則要求專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能夠適應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間存在統一和差異的對立。因此,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安排要求能夠很好地實現二者的協調。從實踐來看,利用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課來保證基本課程體系的統一,通過彈性專業方向建設及方向教學環節和內容安排的調整來適應差異性需求及需求變化,是實現矛盾協調的基本手段。②沈陽農業大學農經專業近些年也是在不斷強化和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同時,通過專業方向的建設及方向課程的調整來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
2 專業方向建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專業方向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構成
從學院就業辦提供的數據來看,農經專業學生的畢業主要去向是讀研、進入企業做管理或銷售等,或進入政府事業單位。基于這種就業狀況,根據教育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的指導思想,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農經專業在2010年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對專業方向進行重新調整,確定了三個專業方向:企業管理、農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創新型。
其中,企業管理方向是個老方向,主要是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據當前企業管理的新變化,增設了領導策略和藝術、企業文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等理論課程。考慮到部分學生將來可能會自己創業,及學生到企業主要從事財務、市場研究和市場推廣等工作的需要,在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企業管理模擬實習和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兩項實踐。
研究創新型是原有農村發展方向的調整、凝練和培養定位的明確。它定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后續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雖然農村公共管理是個新設方向,但也是原有農村發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農經老傳統的延續。在實踐環節,專業在提升農業經濟和農村統計學習要求的同時,輔以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要求學生撰寫調查報告。
2.2 專業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具體工作
在專業方向建設過程中,圍繞著各自的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在三個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在企業管理方向,針對該方向實踐教學課時較少的問題,增設了企業管理模擬實習和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實習。在企業管理模擬實習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聯系好實習企業后,將學生送到企業去實習1周,這期間要求學生實地觀摩企業的整個運營流程,熟悉企業管理崗位的職能,幫助企業完成一些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工作。
在研究創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農業經濟前沿課程論文、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來完成實踐教學內容。較之以前,實踐環節沒有增加,實踐形式還是采取原有的方式。農業經濟前沿課程論文采取為每位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完成文獻搜集和閱讀、選題和撰寫小論文的工作。老師主要是教學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獻,如何確定論文選題,及農經論文的寫作規范和注意要點。畢業調查和畢業論文通常是整合起來進行,同樣也實行導師制。這兩個實習是在課程前沿論文上的進一步深化,實踐過程除增加要求學生在選題確定后自行到農村進行實地調查,搜集畢業論文所需數據資料外,其余環節如課程論文。整個實踐的目的是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知識分析農業和農村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熟悉運用統計學、計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農村公共管理方向,整個實踐以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實習為主體,畢業調查及調查報告為輔。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實習是將方向的學生送到校外實習基地,要求吃住在農戶家里,并在農戶所在村莊及周圍村莊完成自己感興趣某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問題的調查,最終撰寫出一份調查報告。畢業調查由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地點,其形式同農業經濟與農村統計調查。
2.3 存在的問題
(1)部分理論課程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就專業的師資來源和構成來說,專業現有的教師除少部分人是產業經濟學等專業畢業外,其余都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教師所學專業的集中雖然有利于提升整個農經專業的整體教學深度,但對于部分專業方向而言,它會影響有些理論課程的早期開課質量和效果。比如,在企業文化與CIS策劃、農村公共管理等新開理論課程上,專業雖然能夠安排教師去開課,但由于這些教師都是新接觸課程,也沒有在相關領域系統訓練經歷,他們在開課初期對課程的理論內容理解不夠透徹,這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內容深度總體都不夠好。
(2)現有實踐環節設置的針對性不強,研究創新型和農村公共管理方向實踐環節設置較薄弱。總體來說,在現有三個方向上,專業除在企業管理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兩個方向都未能新增實踐教學內容,實踐形式仍是專業傳統的實踐方式沒有突破。在現有設置的實踐環節,所有環節除企業管理模擬實習明確針對企業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實踐基本都沒有區分方向來進行。特別是針對研究創新型和農村公共管理兩個方向,沒有設置特色明顯、針對性強的實踐環節。也正是實踐環節的針對性不強,目前專業方向給人的感覺是無特色。
(3)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實踐指導教師力量不足。對于各個方向建設,專業雖在依托實踐來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業管理方向增加ERP實習,在研究創新型方向增加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軟件應用實習和學年論文,在農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農村公共管理實習,但一方面由于沒有相關的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再加上計劃學時的總額約束,這些特色實踐都沒有條件開設,也沒有教學時間開設;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實踐要求指導教師在相關領域有較長的從業經歷、熟悉該領域的問題,專業現有師資限于所學專業限制沒有能力承擔起全部指導任務,因此無法開設。
(4)部分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實踐課程效果不佳。在教學計劃調整中,各門課程的知識點、上課時間銜接是否合理關系到教學效果。雖然在近幾年的計劃調整,專業在課程銜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實踐課時在四個學期的分配原則,仍有實踐課程的時間安排不合理。比如涉農企業創業管理實習要求是在學生學習完經濟學、管理學、財務管理和投資項目評估等理論課后才開設,但目前該實習只有安排在投資項目評估課以前。從近兩年的實習來看,這導致學生在創業計劃書寫作中無法將創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寫好。
3 適應專業方向建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調整思路
一是在后續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增加農村公共管理、學年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改變課堂講授所占學時過多的狀況。通過加強將暑期社會實踐與方向教學實踐結合的方式來切實落實和保障這些新增實踐環節的教學時間和效果。二是將現有實踐課程按內容大類進行優化篩選,實踐形式相同、實踐內容相似的實踐課程進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學和學時資源,提高實踐效果。三是將與理論課程銜接不合理的實踐調整學期安排,同時將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實踐調整周次。比如在統籌所有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關系后,將涉農企業創業管理由當前的第六學期末最后兩周調整為第七學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寫。四是依托學院建設的科研平臺,通過輸出學生到這些機構幫助的形式來實現一些實踐課程的開設和完成。五是加強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通過外聘專家的形式增強實踐指導師資力量,為各專業方向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專業方向的社會影響力,強化專業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導師制。根據專業教師的意愿,在學生選專業方向時,按雙向選擇原則為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學生要求協助老師完成一些科研項目和社會工作任務。通過此途徑增加各專業方向學生的實踐機會。
項目資助: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陽農業大學校級教學研究立項(2011-114;2014-09),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JGJX2013Z001)
注釋
篇6
關鍵詞: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教學模式;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051-03
《管理學原理》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入門課程,它并不是研究具體專門的管理實踐活動,而是系統地研究其共同遵循的基本原理、普遍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原理》課程在我國推廣與發展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啟蒙引入階段、迅速發展階段、鞏固提升階段。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教師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與總結,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同時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教學成效。但是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人才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在《管理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國內學者已做了很多研究,總結了一些改進的方法,但是似乎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此,本文將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問題,進一步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一、《管理學原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適用性不強。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管理類教材大致有四類:第一類是從國外引進或翻譯的教材,比如哈羅德?孔茨等人所著的《管理學》;第二類是國內學者根據西方的管理學而編寫的教材,如周三多等人編寫的《管理學》、《管理學原理》;第三類是國內學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或科研見解而編著的。第四類是各個院校根據自身學校特色、教學建設項目等而自編的教材。從這些教材來看,第一類教材與我國國情相差較遠,并且缺乏生動實際的本土案例,適用性較差;第二類教材是國內學者在消化吸收西方學者所著的《管理學》的基礎上不斷編寫的,比較注重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而對前沿性和實踐性的知識關注度不高;第三類是各學者在自己的教學或科研方面對管理產生不同的見解,雖然注重規范的學術傳承,突顯自己的特色,但結構體系基本類似。第四類教材雷同較多,對管理學原理研究不太深入,使用范圍較為狹窄。總而言之,當前管理類的教材良莠不齊,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目標不明確。《管理學原理》是一門專業必修課,很多高校一般都在大一開設這門課程。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管理的基本內容,很多知識點到為止,操作性與針對性都不強,給學生的感覺就是內容空洞,不能獲得立竿見影的專業技能。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看不到其重要的實際作用,從而會帶來學習上的懈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會出現教師難講、學生難理解的現象。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所造成的。在《管理學原理》教學過程中,現在大多數教師還是傾向于將書本上的相關概念、基本原理、結論的學習放在重要地位。許多教材也按照我們的閱讀習慣大多樂意去集成管理學原理的一些經驗結論性的知識點。例如激勵理論這部分內容:需要層次理論、雙因素理論、公平理論、期望理論等,它們之間有關聯也有沖突,而這些理論的提出,是基于不同角度和不同樣本下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非常多元化。如果我們僅僅羅列式地介紹,然后給出一個權威式的總結,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不明確,可能會導致教師無法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最終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授課方式較單一。《管理學原理》這門課程側重于對相關概念、基本原理的介紹,大部分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的傳統授課方式。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開設的《管理學原理》課程一般安排是32~48學時,在這么短的授課時間內要講完教學大綱所囊括的內容,那么留給教師安排互動教學的時間少之又少,而互動教學一般相對比較費時。二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課堂游戲的愿望不是十分強烈。很多學生往往不在意學習過程,而是追求考試結果。這樣一來,學生秉承了長期養成的被動學習知識的習慣,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總而言之,雖然很多教師也進行了多種授課方式的嘗試,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還是走上了傳統授課方式的老路。
4.案例教學建設滯后。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質上是模擬企業真實情境或事件,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通過學生討論的方式,可以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在學生的相互討論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但是,目前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仍存在很大爭議。因為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擁有一定實踐經驗或閱歷,而對于沒有任何企業管理實踐經驗的大一或大二學生,其教學效果是難以保證的。另外一方面,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仍處于探索階段,適合課程內容的本土案例相對較少。很多情況下是直接借用國外現成的案例資料,這使得學生對案例的制度背景、人文環境等方面難以理解,達不到所期望的教學效果。當前高校在《管理學原理》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而國外案例一般陳述篇幅較多、案例相對陳舊、案例所涉及的企業較為陌生,學生接受程度較低。國內案例大多數偏重綜合案例,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新穎案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的效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其他案例教學設施也不完善,在大學實驗室里很少見到案例教學管理實驗室,難以使學生親身體驗基于現實而構建的管理與運營情境。
5.考核方式較為死板。考核方式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管理學原理》教學效果和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據了解,我國大部分高校對《管理學院原理》這門課程考核的方式相對單一,一般由兩部分組成:期末成績、平時成績。期末成績主要通過閉卷考核方式來衡量。有的院校采取教考分離的方式,對所有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用統一的試卷進行考核,在這種考核機制下,迫使學生更加注重機械式記憶,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象。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解決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卻難以考察。而注重過程考核的平時成績所占比重較小,一般不超過30%,這樣學生參與平時的課堂討論、案例討論的主動性降低,甚至表現為消極、排斥。這樣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的培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達不到課程的培養目標。
二、《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思考
1.選擇或編寫合適的教材。教材是《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對于管理類教材的選擇,主要有前面所述的四類教材。所以教師在選擇教材時,首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因為專業不同,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有所不同。比如對于理工類學生要求理解管理的理論體系與框架,選擇較為精煉易懂的教材,同時可以賦予其專業特點,這樣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覺這些內容和自己的專業是緊密聯系的。比如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教材中所列舉的案例是關于橋梁、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學生的興趣會比較容易調動起來,教師對此進行適當的解釋說明與啟發,教學效果會明顯提升。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教學目標來編寫有針對性的教材,以便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2.明確《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管理學原理》教學出現上述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歸根于教學目標的單一化,即傳授管理相關理論知識作為其唯一目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只是為了獲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這說明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成功的《管理學原理》教學,應在理解管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讓他們運用管理學的框架和理論體系對實際問題進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管理學原理》作為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應為學生的專業培養夯實基礎。從專業培養的角度來看,馬洪波等學者提出了――興趣(I)――對于管理的興趣,對于課程內容的興趣;知識(K)――課程所講授的專業知識,從學生經驗系統中整理歸納出來的管理理念;能力(A)――溝通與信息獲取能力,理解能力,判斷(批判)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決策的能力,持續學習與不斷創新的能力;素質(Q)――科學精神,價值判斷,做人與做事――四個方面的培養目標,簡稱“IKAQ”目標。“IKAQ”四個教學目標,我們需要盡量做到全面兼顧。如果無法全部達到這四個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寧可犧牲知識(K)和素質(Q),也要成功實現興趣(I)和能力(A)的基本目標。
3.豐富授課方式,優化教學手段。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手段的不斷優化,可以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因此,豐富授課方式,優化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針對當前高校授課方式單一的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思考:①可以適當增加《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實踐學時,給任課教師開展多種授課方式留有一定空間。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好的教學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地進入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因此,授課形式的改變,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針對《管理學原理》具體的內容,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比如講授管理思想及學派,可以通過學生辯論的方式開展;決策可以通過決策模擬游戲完成;計劃與組織可以通過一些切合實際的案例來進行討論;領導與激勵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案例來實施。在實施這些教學手段時,需要注意課前學生的認真準備、課中教師的積極引導與總結、課后的溫習與鞏固。此外,還要建設自己的課程網站,在網上進行討論、自主學習、答疑、測試等教學活動,能實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其他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真正獲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4.建立教學案例庫、完善案例教學設施。建立好的教學案例庫,完善相應的案例教學設施,是《管理學原理》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典型實用、科學真實、時效性強的案例,能引起學生的密切關注,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案例內容與教材知識點緊密構成一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哈佛大學,每年都要更新現有的案例庫,編寫教學案例已成為該校教師指定的教學任務。因此,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做法,根據本校《管理學原理》的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來組織教師編寫案例庫。在選取或創作案例時,我們必須要注重案例的教學適應性、典型性和啟發性。以后每年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變化,選編新的案例加入到案例庫中,并把時效性差的案例加以剔除。為激發教師編寫案例的積極性,學校應制定相關的獎勵措施,鼓勵教師走訪企業或掛職鍛煉,積極參與各種企業管理實踐活動。同時,學校還應完善其他案例教學設施的建設,比如創建案例教學管理實驗室、沙盤實驗室等,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模擬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交易等程序,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5.實施科學、具有彈性的考核方式。《管理學原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僅僅通過閉卷考核方式是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勢在必行的。針對不同專業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采用論文式、答辯式、論文加答辯式、操作式、開卷式、半開卷式、閉卷式等。將傳統的以考查“知識”為核心轉變為以考查“能力”為導向的“靜態+動態”考核方式。靜態考核的重點是知識的掌握;而動態考核的重心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管理學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比如與我院合作的英國考文垂大學規定學生成績的60%取決于課堂討論、書面報告、大作業,期末考試成績只占40%。這種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分析問題、決策、解決問題、表達、創新等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核。因此,實施科學、具有一定彈性的考核方式,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改進學生的學習習慣――變“死學”為“活學”,從而更加切合《管理學原理》的教學特點。
通過對《管理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存在主要問題的梳理,從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的角度,探索了改革的方向與路徑。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需要堅持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理念,遵循人本觀念,給予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相信他們的潛力,尊重他們的創造性,努力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素養,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滿意度,進而提高《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學原理》實踐教學改革與實施芻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4):122-123.
[2]馬洪波,唐劍.《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重構和建設思路探索[J].高教論壇,2010,(11):72-76.
[3]張巍巍.案例教學法在財務管理學教學中的引入及應用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2):71-72.
[4]尹小勇.本科類“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75-176.
[5]袁紅清,朱慧新.本科院校“管理學原理”教材建設及實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128-130.
[6]姚國榮.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8,(10):66-68.
[7]何得桂.談公共管理專業管理學原理課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2,(11):37-39.
篇7
關鍵詞:建筑法規;課程改革;實用性
一、優選教材,根據專業特色優化教學內容
工程類專業《建筑法規》課程內容繁雜,集建筑學專業知識和法學專業知識于一身,加大了教材編寫的難度。目前,市面上供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建筑法規》教材都有一個弊端,即缺乏針對性,純文字的教材內容抽象,工程類專業知識及法律專業知識都是淺嘗輒止,對需要探究的問題并未深入討論。工程類《建筑法規》課程的授課對象是缺乏法律基本理論知識和人文知識教育的工科類學生,對于他們來說,有公式、計算、圖形的教材才是理科專業的重點,純文字的《建筑法規》會給工科學生產生誤導,認為該門課程只是副課,并不重要;另外,工科類學生缺乏法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建筑法規》教材幾乎沒有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的介紹,整篇都是專業法律知識,學生課前看不懂,課上就會聽得云里霧里,從而降低課程學習興趣。因此,一本好的《建筑法規》教材是課程效果實現的關鍵之一。針對市面上的《建筑法規》教材都未考慮到工科學生的法律基本理論知識和人文知識教育缺乏的弊端,獨立學院在優選教材之后還應該根據學院工程類專業特色編寫輔助教材。以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為例,學院開設《建筑法規》課程的對象是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輔助教材內容應以購買的《建筑法規》教材為基礎,從中梳理出與造價工程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并配套相應的法學基本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在了解法與道德輿論、公權與私權、罪與非罪等法律基本理論知識后,結合自己專業,結合實際案例,主動學習,從而學以致用,達到課程開設目的。
二、雙重考核,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
目前,獨立學院工程類專業《建筑法規》課程雖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但同時也被列為考查課,以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為例,造價工程專業開設的《建筑法規》課程的考核方式要么是課后案例分析,要么是論文寫作,考核重點不突出,考核難度不大,這種考查方式無法讓學生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掌握,無法在遇到實際問題時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本應是一門專業應用較強的課程因考核難度的降低被學生誤以為是不重要的課程,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把精力都放在其他需要應試的課程上,降低本門課程的學習主動性。筆者建議實行雙重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五五分成,平時考核以考勤和案例分析為主,期末考核采取應試方式,讓學生既要重視平時課堂的學習,也要掌握重要知識點,以備遇到真實案例時,能運用所學知識及所學案例處理方法解決問題。
三、健全培訓機制,夯實教師自身知識水平
影響課程實效性的另一關鍵因素便是任課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建筑法規》作為一門集工程類專業知識和法學專業知識于一體的課程,僅靠一本優選教材和短短32個學時的課時講解,并不能讓學生很好地把握重點和運用實踐。因此,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至關重要。對于獨立學院來說,以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為例,師資力量本就薄弱,承擔課程任務繁重,像《建筑法規》這樣的考查課程一般是由青年教師擔任,青年教師多是剛從學校畢業,并未從事相關工作,不具備相關工作經驗,同時要么是工科類專業未受過法學知識教育,要么是法學專業老師兼任并未受過工程類專業知識教育,這類青年教師由于自身知識水平和經驗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抓住課程重點,只能照本宣科,案例講解也只能浮于表面,本就對純文字教學不感冒的工科類學生更是失去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建議獨立學院重視《建筑法規》課程,對造價工程方向教師進行法律基本理論知識的培訓,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或者律師給做培訓,并鼓勵青年教師多學習、多去掛職,努力夯實自身知識水平,提升授課能力,促進課程實效性目的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田蓉.關于<建筑法規>課程改革的思考與探討[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11-04.
篇8
論文摘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組織對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且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積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造就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落實這一方針,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學生能實現就業,適應工作崗位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并在實施過程中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對于高職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實訓教學進行了探討研究。
1 基層管理崗位對高職學生能力的需求情況
高職經營管理類專業主要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是他們在人才市場上獲取工作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為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觀念、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工作中的表現滿意度、對基礎管理能力的評價和要求,對高職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中的能力表現及基礎管理能力向用人單位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看,高職院校經營管理類專業畢業生大多從事基層管理工作,屬于基層管理者,也是第一線的管理人員,是一線從業人員與中高層管理人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崗位職責要求其一般應具備如下能力:正確理解上級指令,分解工作任務的能力;指導他人活動的能力;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的技術能力;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激勵員工的能力。
管理學基礎是高職經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嚴格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注重學生適應現代企業工作崗位的相關能力及綜合素質是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的基本任務。針對調查中反映出來的情況,結合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及其他高職院校的教學情況,筆者認為,改進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關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處理能力、計劃和決策能力、組織創新能力、協調溝通能力、領導及指揮能力。圍繞這些能力的培養,確定教學目標,構建教學體系,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真正實現教育教學為社會實踐服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2 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管理學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而開設的,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綜合素質的養成起主要支撐作用,尤其對營銷類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至關重要。實踐性教學有其獨特的功能與價值,它是高職學生對所學課程建立感性認識、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專業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通過對經營管理類各專業基層管理工作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學基礎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及職業能力形成、發揮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為各專業后續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和促進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類組織對基層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順利就業為目標,加強實訓教學是社會發展、教學理念進步的一種表現,也是高職教育對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一般要求。高職教育是一種融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純粹的技能型職業教育,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管理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日常管理活動,培養學生識別、分析和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而高職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不滿足被動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動地探求相關的知識。理論學習是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的弱項,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則理論講授過多,他們是很難接受的,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以培養生產技術的管理者、技術標準的執行者、創新力的思維者、凝聚力的實施者等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根據專業基層管理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典型工作任務出發,分析出勝任崗位的基本職業能力,并找到基本職業能力與管理學基礎課程基礎知識的結合點,設計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具有訓練和指導意義的實訓教學體系,使學生在實訓中學習理論,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從而提升整合其職業素質。
3 管理學基礎課程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管理學基礎作為經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受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較單一的“傳授——接受——再傳授——再接受”的課堂教學方式。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首先確定書本上本節課程的知識點,然后確定重點、難點,按照先后順序將概念、理論講解清楚,再配合一些習題或案例,最后布置作業。這種常規課堂單元教學設計,使學生覺得學習管理學基礎就是要進行專業理論研究,從而使教學內容忽視職業崗位的現實需求,不能突出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現有教材內容嚴密而系統,條理而規范,使教師沒有施展才華的余地,學生無法在體驗中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都導致教學過程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參與的機會,缺乏系統的實訓內容,沒有形成完整的實訓教學目標體系,只有導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夠。這就造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違背認知與能力形成的內在規律,結果是教師墨守成規,教學能力止步不前,學生沒有真正獲得學習的主動權。這樣的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根據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性和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符合高職教育目標的畢業生。
4 基于崗位要求的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的設計
實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出發,針對基層管理崗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狀況分析,就各種能力的培養制定相應的實訓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關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關管理概念是基層管理者從事專業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是對基層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貫穿在每一章節的課堂教學中。針對這一能力,筆者設計課堂討論、調查與訪問、課堂辯論、多媒體教學、專題研究等5個實訓項目。首先通過課堂討論,認識什么是管理,在現實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實踐活動,認為哪些管理實踐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等等,讓學生明確管理無處不在,管理既是理論又是實踐,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在課堂討論對管理理論有所認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調查與訪談,了解管理者、管理職務、管理層次及不同層次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然后組織學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關系進行辯論,使學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實踐、管理理論產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實踐又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組織學生觀看反映管理理論發展不同階段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到管理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最后通過專題研究,探討中、日、美三國企業文化的不同,使學生認識不同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環境分析能力
這一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企業調研及小組討論來實現。首先是劃分小組,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調查內容,設計調研方案;其次是進行市場調研,收集影響某一特定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因素并分別進行記錄;每個小組運用五力分析法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討論,形成企業外部環境分析方案;最后運用SWOT分析法對企業內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形成企業內部管理環境的分析報告;實訓結束后各小組上交一份管理環境分析報告。
4.3 計劃及決策能力
這項技能可以通過3個實訓項目實現。首先通過測試評估每個形勢的計劃能力,使學生明白計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其次通過為班級編寫計劃書的形式,訓練學生計劃書的撰寫能力,為他們畢業后撰寫各類計劃書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通過管理游戲衡量個人決策、集體決策與專家決策的異同,使學生基本掌握個人決策與集體決策的優缺點,掌握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決策方式,提高決策能力。也可以結合管理環境分析能力訓練的內容進行,讓學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礎上模擬寫出一份創業計劃書。
4.4 組織及創新能力
采用分組調查、討論和模擬招聘的形式進行組織及創新能力的訓練。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則組成5~7人的學習小組,各小組討論產生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然后可以自由選擇比較熟悉的企業或到學校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調查訪談,了解該單位的職能部門設置情況,掌握該單位的部門設置、各部門的職責和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結合教材學習內容提出改革部門設置和部門工作的創新意見,寫成調查報告,并畫出該單位的組織機構圖。在這一項目的實施中,教師要對如何進行調查采訪和撰寫調查報告給予輔導,預先檢查各組的調查提綱,并配合做好各單位的聯絡工作。
4.5 領導意識及指揮能力
通過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領導藝術,引導學生分析不同領導者的領導風格;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領導的實質及領導者與管理者的聯系和區別,理解和把握領導者擁有權力的過程,培養學生處理管理沖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現場模擬指揮,訓練學生有效指揮的能力;最后通過領導方式傾向測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6 溝通協調能力
溝通協調能力是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所需要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包括正確認識、對待、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關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種生存能力,也是一種發展能力。通過管理游戲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溝通體驗,加深對雙向溝通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能重視雙向溝通,提高個體的溝通能力;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溝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方式
5.1 通過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構筑課堂內實訓教學體系
在本門課程中,至少拿出1/3的課堂時間進行各種形式的參與式、交互式教學,這是管理學課程實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式、互動式課堂教學是指結合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發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中,教師不再以講解為主,而是充分運用預習和復習環節使學生充分理解書本理論知識,指出本章節的學習目標和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對重點、難點知識作扼要的說明,大部分時間則用于收集各種實際管理問題,采用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臺發言、管理游戲、自我評估、學生模擬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講解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避免單純的課堂講授,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課外收集資料,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種技能一樣,都要利用經過整理的基本知識,并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
5.2 校內模擬實踐活動
管理學基礎作為一門經營管理類學科,要在企業進行大規模較長時間的實訓確實很困難,因而在校內進行模擬實訓必然成為專業實訓的主要途徑。在各種理論知識及單項技能訓練結束后,利用學期末一周的時間,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一系列的實訓活動,系統模擬一家公司從組建到營運的全過程,以創建公司為主線,讓學生小組設計創建屬于自己的公司,通過介紹公司主要業務和目標顧客定位、總經理就職演講、公司發展戰略規劃、組織機構設計、招聘模擬、領導風格優缺點分析,激勵、溝通等實訓項目,再現實際管理中涉及的各個環節,提高學生管理素質,增強學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業的管理調研與崗位見習
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職業氛圍,要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邀請相關行業專家、崗位能手、職業專家來校示范性教學,以烘托整個職教氛圍。同時,組織學生到有先進管理理念、績效顯著的知名企業進行參觀訪問,聘請企業的管理者為本門課程的客座教師,為學生做專題演講,帶領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崗位見習等。
管理學基礎課程實訓教學模式的探討和研究只是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職院校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要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原則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其人才培養定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高職高專管理學教學盡可能向應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安萬明.《管理學》實訓方法初探[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3):83-85
篇9
關鍵詞:高校;教務員;工作效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6-0072-02
教務員在高校的教學工作中起到劑的效果,高校好比一輛飛馳的汽車,本科教學工作是核心是“發動機”,教務員在教學管理工作的全過程無處不在,卻又潤物無聲,是各種教學管理信息上傳下達的橋梁,是連接學校、學院及師生的紐帶,是院系常規教務管理工作的執行者,是領導在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參謀和得力助手。教務員除了應對平日瑣碎的教務管理工作,保證本科教學工作運行順暢,還要能夠鉆研業務,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實踐,在研究中提高。本文試從當前高校教務員工作的特征出發,總結教務員工作規律,探討如何提高高校教務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一、高校教務員工作的特征
學分制打破了傳統教學管理模式,使教學管理呈現出動態性、開放性、多維性,學分制的學籍管理、選課管理、考試管理、成績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及教材管理等大量工作都是現代化的系統管理。因此,必須能夠熟練操作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具有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務員。
教務管理工作首先具有連續性,業務性強的特點,教務員對教務管理工作的熟悉和精通需要三年。其次是服務性,教務員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服務性。為學校的教學服務,為全院師生服務,因此教務員需要具有主動服務的意識。三是能動性。教學管理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而人又是有主觀能動性、有思維活動和情感反應的,是個動態的管理,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工作方式。四是耐勞性。教學管理工作瑣碎、繁雜,它是連結多方面、各部門之間的管理,具有承上啟下、橋梁連結的作用,因此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二、高校教務員工作的內容
以黑龍江大學為例,每學期18個教學周,在開學前一周需要做好課表的工作,提醒有教學任務的教師準備好上課并制定教學檢查工作方案。
第1周解決開課初期教師遇到的困難,完成試卷存檔;提醒全日制本科雙學位班師生按時上課,準備期初補考,成績上報學校;辦理學分制選課的補選、免聽等手續,解答關于學分修讀、選課、補考、畢業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問題;完成開課審核,對選課人數過少的課程及時了解情況,協助任課教師辦理停課手續或向教務處申請繼續開課;安排學生助理的值班表;春季學期須通過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監控教師的畢業論文指導進度,及時向主管領導匯報,經常和系主任溝通,對指導進度滯后的要督促;秋季學期須完成畢業論文存檔,籌備并組織雙學位開學典禮。
第2周制訂各項教學管理工作計劃,包括學業導師工作、雙學位工作等;組織雙學位補緩考;春季學期解答師生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問題。第3周英語四六級報名開始;重視對教學工作的宣傳,注意相關教學活動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秋季學期時需在教務管理系統上做好新生的分班工作;完成學業導師的推薦,并在學業導師網站上創建導師班級,提醒導師按計劃對新生開展指導;向新生介紹選課網站和學業導師網站的使用;協助教師完成優秀畢業論文校對;和新生學委、雙學位班干建立聯系;第4周期初補考后,需要連同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一起提交成績單給教務處。
教務員的日常工作比較瑣碎,隨時辦理調串課手續,解答教學管理系統使用的疑問;對轉專業和停學、復學的學生做好登記,在電腦中有專門的記錄表。在教師節和相關的節日做好對教師的慰問工作,與師生、領導、同事保持融洽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習委員的作用,使其成為教務員在班級的代言人。定期開展教學管理改革專項調研、組織并參與師生座談、整理教學數據、總結教學管理經驗。注意重大活動影像材料的收集,本科及雙學位畢業論文答辯、實習、考試、教學檢查、教學評估工作、上級部門的專項教學迎檢等。
第6周安排雙學位課程和考試,同時確定考核方式、參考書目,在課表中標注學時構成;整理以往試卷送教務處大庫存檔上附說明,說明內容包括學院、學年、學期、年級等信息,學院只保存近兩學年的試卷。在秋季學期籌備雙學位招生;春季學期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完成中期檢查,確定答辯日期。
第7周開始排下學期本科課表,首先確定教學任務書和專業協調課,配合系主任落實教學任務;在春季學期安排畢業生大補考命題,通知畢業生提前準備好復習,聯系結業生參加考試;向招生辦提供當年本科生招生手冊的宣傳材料;組織雙學位學生填寫畢業生登記表、學籍附表。第8周確定伊春分校雙學位授課安排;春季學期時需組織系主任完成學生論文答辯稿的提交,按時向黑龍江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系統以word文檔格式提交畢業論文(設計)電子版,逾期未提交者按畢業論文(設計)撰寫不合格處理,延期答辯。
第10周發放四六級成績單,做好成績的存檔工作,統計考試通過率;秋季學期核對本科生未報到情況,刪除未報到的學生,做好學籍管理;協助院領導組織系主任、實驗室主任、教學秘書填寫教學質量年報;參照學校相關時間安排設定畢業論文時間點,向全院;春季學期發放實習手冊,大三學生開始畢業實習,在實習期間補充缺少的實習協議。雙學位招生集中宣傳;獎學金評選和發放;本科畢業論文反剽竊檢測,組織本科和雙學位畢業論文答辯。
第12周安排期末考試考場和監考;秋季學期開始大一新生選課指導,介紹選課系統、校園網及教學在線、學業導師網站等,同時講解黑龍江大學的學分制和專業培養方案;第13周統計雙學位工作量上報課時費。春季學期14周報送優秀畢業論文評選材料;站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終稿提交完畢。
15周調停課補課,如果已經補課請在“申請停課、補課”網站填寫補課信息,如未補課請在該網站上提交補課預案,以上工作需要在17周前完成,否則因教師個人原因臨時停課而沒有按時補課的學時,將在審核總學時數中減除;組織四六級監考報名,提醒學生參加四六級考試。秋季學期填報本人的年終考核材料;春季學期第15周統計雙學位學生的畢業信息,了解其修讀雙學位的收獲。
16周開始計算本學期本科教學工作量;報送公共課監考教師名單;確定伊春雙學位課表;錄入本學期期末考試考表;學期優秀學業導師考核;提交學業導師工作總結;組織學生和學業導師領導小組對學業導師工作進行考核,上報考核結果。17周去教材科領取考試用品;春季學期實習工作收尾,完成實習材料歸檔;發放雙學位畢業證、學位證。18周開始組織期末考試,期末教學文件歸檔。
三、提升教務員工作質量和效率的策略
從上述的工作內容可以看出,教務員的工作貫穿學期,主要是教學計劃制訂、考務工作、學籍管理、日常教學工作、教學檔案管理和處理隨機性、突發性工作。每學期前兩周十分重要,“一年之計在于春”,要在學期初科學、合理地制訂好各項工作計劃。
教學管理文件、工作方案都是相關部門集體智慧的結晶和教學管理經驗的凝練,作為一個基層教學管理人員熟知學校的教學管理文件是至關重要的,并且要對每一項工作的各個步驟胸有成竹。作為一個好的執行者,一定要相信上級,認真貫徹執行教學計劃、規章制度、工作安排。教務員不但要做好一個執行者,還要給教務處積極的反饋,幫助學校完善教學管理。
更新和轉變管理觀念和管理手段。教務員積應極參加業務培訓以及學習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識;從煩瑣的事務性工作中抽身出去學習其他高校的先進管理經驗,管理方式勇于創新,注重管理科研的積累。同時教務處把優秀的教務員送出去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使其開闊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在同行中推廣先進教學管理手段。
提高責任意識。責任意識需要在工作中用心培養、努力提高。教務工作看似都是些瑣事,但其實是一項嚴謹的工作,每項工作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俗話說“教學無小事”,上學期有兩名教務員由于工作瑣事處理不當而被通報批評,調離原崗位―――只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工作方式科學規范,才能使自己少犯錯。
為確保教學工作穩定運轉,在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管理工作同時教務員需要有“搶前抓早”的觀念,要有憂患意識,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辦事效率。教務工作復雜而瑣碎,必須學會合理地安排時間并要“彈好鋼琴”,善于處理中心工作和其他一般工作的關系,既要抓住中心工作,又要兼顧其他各項工作,統籌兼顧、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
主動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管理學等相關知識,接受過系統的理論基礎培訓,對高等教育發展及改革新動向關注和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學管理事務,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地工作,要積極學習和應用新技術,主動適應教學管理現代化的要求。
用真誠、熱心的態度和精湛的業務能力為師生提供服務,通過優質的服務最終提高高校的教學管理水平。一支素質較高、經驗豐富、熟悉教學管理工作規律和特點的教務員隊伍,會使高校的教學秩序穩定,教學改革事半功倍,提高教學質量,較好地服務于師生,全面推進高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艷.高校教務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8,(12).
[2]李漪.當前高校教務員工作中存在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5).
[3]李良菊.從自身實踐淺談教務員的工作[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13).
收稿日期:2013-10-25
篇10
關鍵詞 物流管理專業 教學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物流人才的支撐,在我國,物流人才被列為12種緊缺人才之一,近幾年,物流管理專業成為最熱門的專業之一。高校是為社會提供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培養物流人才、推動物流業發展,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國在2001年才開始增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設立時間較短,經過幾年的發展,雖然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師資匱乏、課程體系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嚴重影響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質量。可見,針對物流學科的特性,進行特色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意義重大。
1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
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國外的物流管理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依據物流管理的主要職能,主要課程有:物流戰略、供應鏈管理、倉儲規劃、運輸規劃、配送系統、操作系統設計等,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目前,我國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培養的畢業生知識面窄,能力弱,不能滿足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急需改革與創新。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上,在遵循管理學科的主干課程體系的同時,還應該體現專業特色,建立特色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塔里木大學為例,2014年5月該校經濟與管理學院對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寬口徑、厚基礎”的改革和創新。其中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以管理學科大類課程為基礎,加大基礎課程中專業英語、高等數學、統計學、成本會計、計量經濟、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課時,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規劃設計等方面打好基礎。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設置物流管理專業主干課程,主要有物流學、倉儲、運輸、配送、供應鏈管理等課程,同時加入一定的自然學科課程,使文科、 理科、工科相互交叉,相互結合,拓寬物流管理專業口徑。因物流管理專業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需要學生掌握相關的決策軟件系統知識和實際設備操作能力,后期課程設置注重專業教育和應用教育,加強物流管理專業特色課程的學習,依據當時本地方對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學生的興趣,按特定的方向進行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后期設置的課程主要包括物流實踐、物流工具操作與物流規劃方法等的學習和應用。
2教學方法創新
2.1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參觀教學相結合
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都應該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建設核心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在授課過程中隨時調動網絡資源,進行視頻教學,利用各類輔助教案或網絡視頻,并結合實地參觀教學。在倉庫、物流設備、配送中心等內容講解中使用實物圖片;在物流運作、物流系統、供應鏈運作等內容講解中使用視頻輔助教學;在條形碼、管道、設備、倉庫等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參觀學習,邊參觀邊進行講解,學生可以隨時與物流管理人員進行互動,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以達到直觀、深刻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感性認知。
2.2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
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的案例資源庫,要精選國內外物流領域經典案例,更要開發本地區案例。講授物流管理課程的講師應該到本地區有代表性的企業實地考察或掛職鍛煉,真正地參與到企業物流管理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發出高質量的、實用性強的本土物流案例,并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注重案例討論的設計,提升物流管理專業的案例教學效果。案例討論部分在設計上要參考該專業學生的人數、學習態度,知識水平、參與度和綜合素質等。靈活組織案例討論,可以結合案例隨堂進行自由討論,也可以事先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或者提前將案例發放給學生或小組,在課下準備,上課時抽選部分學生展示案例討論結果。
2.3依托科技活動,注重研究型教學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整體規劃能力,因此,在該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能力。研究型教學就是以課程內容為基礎,依據學術前沿擬定研究課題,學生通過查文獻和實地調研,完成課程論文或研究報告。在實施研究型教學時形式多樣:傳統的研究型教學,通過指導課學生程結課論文來增強其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參加創業活動,通過國家創業計劃大賽,模擬實體建立模擬基地,以及邀請企業家和創業者舉辦學術講座等科技活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快速提高;鼓勵學生參加科研課題,例如塔里(下轉第66頁)(上接第48頁)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正在組建“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團隊制度,初步已經實行,教師重大課題聘用學生,讓部分學生參與助研,接觸到前沿學術動態,培育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2.4應用“教師主講+企業經理參講 ”教學模式
在物流專業課程教學中,由教師結合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研究型教學等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進行主講,使學生整體把握知識體系。同時,可以聯系當地的企業,帶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并聘請當地有代表性的企業家、經理人進入課堂,給學生講實際企業運行中的物流相關知識的應用,以及企業中現實發生的案例,增加學生對企業實踐的了解和物流知識的應用能力。
2.5運用實驗模擬教學
實驗模擬教學能夠模擬物流的全過程,使學生直觀地認識物流流程,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物流專業課程都可運用實驗模擬教學,例如供應鏈管理課程,可以在教學中運用供應鏈綜合模擬軟件進行輔助教學,來模擬供應鏈的運作過程。為了保證物流管理專業能夠實現實驗模擬教學,應提高物流實驗室的配備,建設實用型特色物流實驗室。物流實驗室至少要配備物流教學系統、物流影視、物流設備、實訓手冊、實戰推演課件、實驗教學計劃、操作單據、運作案例等方案。
2.6建立實習基地強化實踐教學
高校應在相應的區域內,根據學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和本地方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積極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注重實踐教學,把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納入培養方案中,按比例設置課外實踐的必修學分,實行“課內學分+課外學分”。與本地方的特色企業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本科教育的過程中,有機會把所學的物流管理相關知識,真正地與企業實際相結合,達到提高素質、加強就業競爭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