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9:07: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學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管理學教學論文

篇1

1.1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管理能力。

管理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管理學的藝術性主要就在于管理科學的實踐性,在企業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管理人員主要是在一定的科學管理的原理之下去學習怎么管理。這個學習的過程當沒有固定的模式,在獲得管理辦法的時候主要還是依靠管理的相關科學知識,同時還需要通過一定的管理實踐來培養和鍛煉。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通過具體實踐所獲得的知識更加的可貴,因為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這些知識受到了失敗和成功的考驗和洗禮。管理的案例則正是從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管理的藝術。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很好地去掌握這種管理的藝術,那么對于他們的管理能力培養以及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

1.2案例教學法對于學生已經學習到的知識應用能夠起到很好的強化作用。

在管理學科的教學當中,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使他們能夠很好地駕馭這些知識,同時要讓他們具有豐富和發展知識的能力。只有通過自身的培養和實踐,學生才能夠很好地擁有對知識進行自我更新的能力。而案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是其他人在對企業經過實際的調查之后寫出來的比較客觀的書面描述,所以選擇案例教學法是一條捷徑。案例教學能夠使得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從而達到對知識進行活學活用的目的。

1.3案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

管理學科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如果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只是依靠課堂進行灌輸的話,就很難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有的時候采用語言也不能夠很好地表達出管理的情景。在采用了案例教學法之后,因為案例本身就具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會覺得很多情景都和他們家人平時的工作情況比較相似,在學習的時候也能夠更有興趣,使得他們的學習方式從之前的被動接受到現在的主動探索轉變。而且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時候,學生也能夠積極地發言,教學的效果就能夠有效地提高,而學生學習的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1.4案例教學法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幫助。

管理學科采用案例教學法主要就是組織學生對相關的管理問題進行的一種分析法或者是討論法。管理的案例在主觀上面能夠有效地誘導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和鉆研問題,這樣的思維過程在無形當中就能夠使得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增強。而且在對案例進行討論的時候,需要用語言來把那些經過思維整理過的東西表達出來,所以案例教學法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2在大學管理學科當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原則

2.1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應該要有一定的標準。

案例劃分的類型非常多,但是對于那些質量比較高的案例來說都應該要符合下面這些標準:對于學習的目標比較明確,而且范圍也適當;覆蓋的面比較大,綜合性比較強;案例的說明線索應該比較清晰,信息含量也應該比較大;沖突情節或者是疑難問題應該能夠引人深思;通過一定的努力之后就能夠獲得一些相關的信息;教學的案例應該簡潔,盡量包含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或者是人物。

2.2對于案例教學和傳統教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應該要比較明確。

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傳統教學的目的則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案例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方式主要是啟發式,而傳統教學則是講授式;案例教學的溝通渠道是多相流動,而傳統教學則是單向流動;在案例教學當中教師的地位是輔導地位,而在傳統教學當中則是主導地位;在案例教學當中學生是主動學習,而在傳統教學當中學生則是被動接受;在案例教學當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而在傳統教學當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則比較低;案例教學法在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時候效率比較高,但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效率比較低,而傳統教學在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時候效率比較高,而在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時候效率比較低。但是要想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那么就必須要掌握科學的理論知識,從而在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時候才有最基本的能力。如果在開展案例教學的時候,脫離了理論知識,那么案例教學也不能夠取得預期的目標。所以在大學管理學科的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傳統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

2.3對于案例教學和舉例教學的不同作用應該要把握好。

很多教師認為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給學生討論和講解各種各樣的例子,然后再讓學生做很多的習題。舉例教學方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告訴學生在抽象或者是遐想的情景當中什么才是正確的,而案例教學的特點則是開闊學生在觀察問題時的視野,使得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提高。

3大學管理學科中案例教學的基本步驟

①教學之前的教師準備工作。教師在課前應該要對案例進行仔細的挑選,熟悉那些需要討論的材料,然后提出一些需要討論的問題,讓學生也做好課前的準備。②教學之前的學生準備工作。在案例的教學當中,學生是主要發言人,所以在上課之前,學生也應該進行認真的準備。首先學生應該根據教師所布置的案例進行仔細的閱讀,熟悉案例的一些主要內容。其次針對需要討論的問題查閱相關的資料。③對案例進行討論。在對案例進行討論的時候可以全班一起討論,也可以劃分成小組進行討論。④教師總結和發言。在案例討論結束之后,教師應該做一個比較簡短的總結。

4結束語

篇2

一、重點、難點與關鍵點

在新課學習中,教學的重難點總是與學生原有知識存在一些距離,教學的任務就是縮短乃至消除這種距離。教學關鍵點突出反映了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認識上的矛盾性,體現了教材內容上已學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展示了教學過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過渡。因此,確定與處理好教學關鍵點,對于順利學習新知識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在鉆研教材時,弄清教材內容的層次與聯系,明確重難點是抓關鍵點的基矗例如初中化學中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這部分內容,教學重點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純凈物的質量。由于這部分化學計算是學生初次接觸,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配平及如何理解題意方面存在一些困難,這就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而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是如何根據題意,找出已知物與待求物之間的質量關系,這就是該內容的教學關鍵點。教學中抓住已學知識,如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書寫、配平及質量比的計算等與新課題的聯系,提出幾個有坡度的問題,讓學生逐步領會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原理,初步學會抓住關鍵點分析題意和計算的方法、步驟。這樣就能把握教學關鍵點,順利地達到突破重難點的教學目的。所以,關鍵點是“課眼”,處理好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關鍵點的確定與處理

確定與處理教學關鍵點,必須抓住兩方面的矛盾。一是學生在學習認識過程中新舊知識或經驗之間的矛盾;二是教材內容安排與合理的認識順序之間的矛盾。要針對化學學科的特點,在深入鉆研教材、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做好確定與處理關鍵點的工作。

1.深入鉆研教材,在明確重點、難點的基礎上確定關鍵點。

要確定與處理好關鍵點,最基礎的工作是深入鉆研教材,弄清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不僅要對所教授的內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識的層次與聯系,還要相應地找出已學知識和后續知識與這些內容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本單元的重難點、本課時的重難點,進而確定關鍵點。以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原理教學內容為例分析如下:重點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裝置及制取方法;難點是從設計思路出發進行學習。怎樣突破難點,抓住重點呢?從學生已經學過的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歸納和總結出氣體實驗室制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1)先要了解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用什么藥品,通過什么化學反應來制取這種氣體;(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所需條件和生成氣體的性質來設計實驗裝置;(3)需要通過什么實驗來驗證制得的氣體就是所需制的氣體。當學生明確了以上三點后,討論本節課的內容,教學關鍵點就選在這里。抓住這個問題不放,追根求源,學生會對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有豁然開朗、恍然醒悟之感。

2.突破教材框框,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

合理的教學程序設計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學生認識順序的科學統一上。就把握關鍵點這一教學環節而言,合理的認識順序應該是:從整體看,要把握住教材體系、編者意圖,抓住知識間的聯系與銜接,了解學生學習的難處,調整教學程序,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作好準備;從局部看,在解決關鍵問題前,要通過直觀手段使學生感知問題所在,并進行必要地鋪墊,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思維的注意力集中到關鍵點上,在著手解決關鍵問題時,通過適當的發散與收斂,達到突出重點、難點的目的。例如:實驗室制取氧氣,有關催化劑的概念就是一個關鍵點。如果按照教材內容平鋪直敘地進行教學,就不能根據實驗現象突出地創設問題情境,就不能及時地把學生的興趣及思維聚集到關鍵點上。而如果把課文中三個實驗同時集中演示給學生看,使學生通過現象對二氧化錳有一個生動直觀地認識,再在總結實驗現象,初步得出有關結論的基礎上給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結合實驗,通過閱讀、自學、討論、思考來解決關鍵問題。

3.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強化實驗問題的研究性。

化學實驗中所產生的問題,往往對確定與把握教學關鍵起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所產生的問題在教學上往往是提示物質變化規律的突破口。與化學實驗有關的教學內容,其關鍵點的選擇與處理大都是從這個“突破口”開始逐步深入的,如證明質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燒實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強化實驗問題的研究性,對于把握好關鍵點是至關重要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變消極的接受為積極的觀察與思考。如電解水的實驗有兩種做法:一是觀察實驗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負極上產生的是氫氣,反應是什么;另一種是觀察后問學生,負極上放出的是什么氣體。學生可能會說是氫氣,教師追問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氫氣?”顯然只有第二種做法才會使學生產生急切的探究心理,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此基礎上,才能根據發散、收斂的思維規律,聯系實驗現象,針對關鍵問題做不同角度的研究,直到探究出實驗現象與變化規律的內在聯系。通過實驗問題的研究來把握教學的關鍵點,不但能達到理解重點、難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研究實驗來體會科學研究的樂趣,學會科學思維方法,促進其智力與能力的發展。

4.在“結合部”選擇突破口,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同樣的教學時間內,在相同的教育對象和教學條件下,怎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實踐證明,選擇與處理好教學關鍵點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如:在講溶解度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濃溶液”和“稀溶液”這些概念,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少學生仍分辨不清。在他們看來,“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因為在一定條件下,溶質不能再溶解了;反之,“稀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這種看法正是“先入為主”造成概念性錯誤,也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所在。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應把問題具體化,巧妙地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分析、判斷。例如先讓學生計算20℃時氫氧化鈣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啟發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這時氫氧化鈣溶液是否飽和?(2)這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3)這時溶液是濃溶液還是稀溶液?(4)飽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濃溶液?這樣組織教學,既解決了疑難,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消除心理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學習的正遷移。

篇3

一、常用的學具及其功能

根據低年級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常用的學具有以下幾種:

1.實物圖畫、數學、符號、幾何圖形卡片(或塑料片)。將兒童喜愛的小動物(如小鳥、小兔、小雞、小鴨、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圖案(如紅花、黃花、蘋果、梨、桃、五角星等)繪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卡片上。(如圖(1))

數學塑料片有:0—20這20個數的塑料片。(如圖(2))

符號塑料片有:運算符號片和關系符號。(如圖(3))

2.小棒。

小棒有單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圖(如圖4)),用來學習認數和計算。

(附圖{圖})

(1)(2)(3)(4)

3.計數器或計數表(如下圖),用來學習百以內、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附圖{圖})

4.口算練習卡片。這種卡片可根據各冊的口算內容和教學要求進行編制。如第一冊的口算練習卡可編制如下:

(1)(2)(3)學完6以內數的加減法:學完10以內數的加減法:學完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試題,可讓學生定時地進行練習,以提高計算能力。

5.圓形口算練習板

(附圖{圖})

可根據不同的口算內容制作不同的練習板。用它進行口算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如上圖的表內乘法口算練習板。制作時,先將兩個圓形剪下來,然后切掉大圓中帶有陰影的長方形,把小圓(右邊的)放在下面,用大頭針或鐵絲在“·”處釘住,使兩個圓都可轉動。這樣就可進行口算練習了。

6.鐘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個鐘面模型(如下圖(1)),幫助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

(附圖{圖})

(1)

七巧板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拼板玩具。由7塊形狀不同的板塊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個,正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如下圖(2))。用它可以拼組各種各樣的圖形。通過拼擺,能加深學生對已學的各種幾何圖形的特征的認識,同時豐富想象力,培養空間觀念,提高學習興趣。

(附圖{圖})

(2)

7.釘子板

釘子板又叫幾何平板。它是用一塊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一般是16個、25個、121個),每一個小正方形的每個頂點都釘著一個釘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釘子上圍成各種圖形,如下圖。釘子板操作方便,變化快,用途廣,便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認識平面圖形的特征。

(附圖{圖})

8.奎遜耐彩條

奎遜耐彩條是一種結構性強、近三十年來國外廣泛使用的小學數學學具。它是由比利時的一位叫喬治·奎遜耐的小學校長設計出來的。這套學具由10種彩色木條組成。每根彩條的橫截面都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種彩條的顏色分別是白色、紅色、淺綠色、紫色、黃色、深綠色、黑色、藍色、咖啡、橙色,所對應的長度分別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圖)奎遜耐彩條在小學各年級都可使用。學生通過操作,可以理解所學的概念、法則的意義等。

(附圖{圖})

二、學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具的種類較多,不同結構的學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這些學具,使之真正達到既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又發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簡述一些學具的主要使用方法。為敘述的方便,按數學內容進行簡述。

1.數的認識和計算

在低年級數的概念和計算教學中,可選用的學具有各種幾何形狀的塑料片、數字、符號卡片、小棒和奎遜耐彩條。還有計數器、計數表、口算練習卡片和口算練習板等。

運用這些學具,可表示數概念和運算意義、法則等。如,學習基數和序數的含義時,可用不同的幾何圖形塑料片進行操作活動。學生擺出然后教師提問:“一共擺了幾個圖片?”“從左往右數,第5個圖片是什么形?”學生擺完后,對著擺好的圖片敘述:“一共擺了5個圖片。”(理解數5的基數含義)“從左往右數,第5個圖片是正方形(理解數5的序數含義)。通過擺、說這兩個環節,理解了一個數所表示的兩種不同的含義。

(附圖{圖})

又如學習數的組成時,可用彩條進行操作,使學生探索出數的組成規律,并能很快地記住某一數的組成。如用彩條擺出7的組成:

(附圖{圖})

學生通過自己操作,能有序地發現7的組成有以下6種:

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學百以內、萬以內數的讀寫時,把計數表和奎遜耐彩條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好,這便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計數單位、數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時掌握讀、寫數的基本法則。如,用彩條表示數2103。

(附圖{圖})

又如學習乘法的含義時,用奎遜耐彩條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

3個22+2+2

4個33+3+3+3

5個44+4+4+4+4

(附圖{圖})

3根紅色彩條表示2+2+2,4根淺綠色彩條表示3+3+3+3,5根紫色彩條表示4+4+4+4+4。這些操作活動都表示同數連加。學生通過操作,在頭腦中便形成了一個個同數連加的模型,這時候,教師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個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個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個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義:

“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又如學習有余數除法時,用彩條擺:10里面有幾個3?還乘幾?

(附圖{圖})

通過擺彩條,學生直觀地看到10里面有3個3,還剩1,列式是:10÷3=3……1。這樣,使學生自然地從數學模型過渡到數學計算式,對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較透切。

2.應用題

在學習應用題的最初階段,為了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選用的學具一般是各種幾何形體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遜耐彩條。用卡片、小棒等進行操作的活動在教學參考書上已有介紹,這里著重介紹如何用彩條來進行操作。如第二冊教學兩數相差關系的應用題:

“學校里養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幾只?”(用彩條擺)

(附圖{圖})

一根橙色條(表示10)和一根紅色條(表示2)連起來,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條(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幾只,就是求這兩行彩條的長度差。從圖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條比下面一行長了一截,因此可將上面一行的彩條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樣長,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長的,只要去掉同樣長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長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數。

通過操作,學生從具體數學模型領悟到抽象的數量關系,逐步學會解答相差關系應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條在學習倍數關系的應用題和兩步應用題中,都可作為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舉例了。

3.幾何初步知識

在低年級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需準備的學具有各種形狀的圖形卡片和實物。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實物或卡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實物或模型;還有奎遜耐彩條、釘子板和七巧板等。這里著重談談奎遜耐彩條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導學生在奎遜耐彩條的6個面上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

(2)用4個白色方塊擺成不同的長方體。

(附圖{圖})

(3)用8個白色方塊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

(附圖{圖})

(4)用4根紅色彩條(表示2)擺一個正方體,用9根淺綠彩條(表示3)擺一個正方體,用5根黃色條(表示5)擺一個長方體等。

(附圖{圖})

(5)運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課本上所示的圖形外,還可拼成許多有趣的圖形。如:

篇4

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又是先決條件。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提升與否.因此,抓好教學管理,對學校管理工作有著顯著的增力作用。

一、嚴抓教學管理,增強教師的責任心和事業心。

教師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要制訂系列的教學管理措施。

1、創設寬松的工作環境

在實行制度管理的范疇內,讓教師有自由活動和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師工作效率,使他安教、樂教、善教來增強教育事業心.如學校在教學常規檢查時,允許從事不同學科的教師根據自身教學實際“各行其事”,讓精力放在“教”與“學”的探討研究上,不搞形式上和表面上的工作,以減少干擾,使教師選擇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育人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潛能。

2、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

學校良好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可以增強教師教學行為的內驅力,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激發教師的內在潛能和職業精神。如學校實行教師目標量化管理、教師崗位評聘制度和教師績效激勵機制,根據教師不同學科的分工和工作量的大小進行量化考評,向工作業績突出和多挑重擔的教師實行傾斜,注重一線教師,在津貼分配上適當拉開差距,使教師勇挑重擔,爭出成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敬業精神。

二、通過教學管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學管理的工作重心應放在教學過程管理上,而教學能力的培養則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在這種并行運動中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1、抓常規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水平。

學校依照《教學工作常規》制訂出與之相配套的教師考核方案,要求教師制訂出學科教學計劃,教務處組織督促檢查落實,并將信息反饋給教師,查漏補缺,取長補短,主管教學領導組織學科教研組長實行推門聽課,并在課堂上檢查教師的備、教、輔、改.查等常規工作,課后及時評課等,通過這些常規性的管理檢查,促使教師規范教學工作,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落實教學管理的“實、細、新”。

在教學常規檢查管理中,檢查考核成員要按照教務處制訂的檢查方案逐項檢查落實登記,如對教師集體備課的檢查(記錄應包含時間、內容、中心發言人、記錄人等)逐項進行督促落實;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對教師常規檢查(學生作業、試卷測評、聽課記錄等),及時反饋信息,查漏補缺,達到教學目的。

在教學管理中,注重精密細致,如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做到“四有”,即有評定等級,批改時間,批改內容,綜合評定,教師針對學生作業存在的問題做好詳細記錄進行反思教學。

為適應現代化教學要求,對傳統的學校教學模式采取改革,大膽嘗試素質教育下的新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如在學習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以及東廬中學課改模式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創新,學習不等于照搬,只有在學習中借鑒,在借鑒中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樹立教師管理意識。

教師除了必備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教學能力外,管理能力突現出重要的地位。教師具備教學管理素質,就會有力地推進學校教學工作,使教學管理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而教學管理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又會促進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能力.

1、選派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到外地參加學習培訓,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參加在各項教學管理研討活動的過程中,影響教師專業成長。

2、選派部門負責人參加業務培訓,提高管理水平,開拓知識視野,讓有效的學習投入到學校管理實踐當中。

3、讓教師參與管理活動,如優質課的評比及教學考核和教案評比檢查等,使教師在檢查對比中提高。

篇5

思路教學的關鍵就是將教師的思路轉變為學生聽課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師應把教材的思路轉化為講課的思路。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潛心鉆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舊知識的聯系,建立起知識體系,然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突出每節課的主線和知識點,使學生的思路按照主線和知識點去展開。譬如我在教《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一節內容時,按照教材內容設計了這樣的講課思路:“演示實驗不同物質溶液的導電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不同電解質有強弱之分,具有化學鍵的類型不同。”抓住這個中心主線,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去思索,這樣既突出了教材的關鍵,又使學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課下來,學生接受知識普遍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閱讀時,引導學生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

閱讀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基本方法。對于教師來說,在閱讀時,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對于學生來說,在閱讀時不僅要知道學習哪些知識,學會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即教材的編寫思路。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學。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講的知識點一一列出,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自學,去進行討論。從中讓學生潛意識地去領悟教材的編寫思路。如學習《化學平衡》一節課,我首先列出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兩個基本概念(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平衡移動),三個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濃度、壓強、溫度),一個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樣討論和分析這些問題的?”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閱讀,學生有意識地領會到本節內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和改變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其方法是:①對于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和特點,教材中是以反應為例,分析了在一定條件下,當V正=V逆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進而揭示出化學平衡狀態的“動”、“定”、“變”三個特征。②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是通過幾個實驗幫助理解化學平衡原理的。通過這樣閱讀使學生很自然地領悟到本節教材的編寫思路說明化學知識是從生活實踐和化學實驗中獲得,又以此為基礎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分析和認識的,從而使化學知識得到深化,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學的方法。

三、解題時,幫助學生尋找解答的思路

化學習題浩如煙海。教師在習題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精心選題,善于分析題目中的因果關系,讓學生掌握題給條件,明確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化學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化學問題的正確思路。我的具體做法是:

1.逐步提問,打開學生的思路。

2.一題多解,拓寬學生的思路。

3.一題多變,活躍學生的思路。

篇6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曾經讓學生剪紙,讓學生準備一張紙,自己剪出梯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菱形等圖形,并從直覺上判斷出它們的邊、高,從而熟練地掌握這些圖形的面積的計算。這樣的開場白,不僅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還成為啟迪學生思維、強化學生記憶和培養學生能力的“催化劑”。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是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主要途徑

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還體現在課堂提問上。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沒有被忽視、被遺忘,都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經驗的教師的課堂提問巧妙、到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對基礎不好的學生提問,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基礎性,問題要偏容易些。這樣,他們會獲得一種成功感,一旦學生有了這種感覺,他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就會格外集中。尤其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提太難的問題,這樣既浪費了課堂上的時間,還會大大影響學生的自信,使學生產生一種挫敗感。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提問的語氣、方法和技巧,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學生答不上來,教師要多鼓勵,千萬不能懲罰或訓斥,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重要條件

人人都有表現欲,尤其是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都很高。因此,為了得到更好的課堂教學管理效果,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教師要精心安排和組織,比如,建立課堂討論小組和學習互助組等,爭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去。例如,我通常在講了一個題型后,便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自己出題,然后交換來做,看看誰出的題新穎準確,比比誰做得既快又好。這樣,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度,既考查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又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四、合理的評價是搞好課堂教學管理的有力保障

篇7

一、講風太盛

講風太盛,是目前全國范圍內的最大流弊。有些教師一上“講臺”,就名副其實地當好“講師”,一堂課從頭講到尾,唯恐講不夠。這些教師把無休止地講當作萬能的法寶,唯講至上。

講風太盛,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①機械重復。一步一回頭,時刻擔心有疏漏不周的地方,自然而然的重復一通。有時為一個無關緊要的細小問題也總要糾纏幾分鐘方肯罷休。②照本宣科。死搬硬套教本、教參及有關教育教學報刊上的內容,把類似的內容一一搬進課堂里,教學內容成了參考資料的簡單羅列和堆砌。

③肆意拔高。有些教師總嫌小學課本里的內容太淺,沒有“教頭”,因而憑著自己的性子肆意拔高教學難度,或把高年級的內容提前到中年級來教,或把初中的內容提前到小學來教。由于難度提高了,教師也就感到“有得講了”,于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什么“超綱脫本”,全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同時也把學生帶進了云里霧里,摘得稀里糊涂。

克服和糾正“講風太盛”,關鍵應抓好三條。第一是認真備課,在備課時將課上要著重講的內容寫進教案,力求語言簡練、明白,切忌語無倫次,雜亂無章。

第二是認真學習和優化選擇教法,采用那些先進的教法,克服單純使用“講授法”,堅持“一法為主,多法相助”。第三是切實控制好課堂教學結構,除在新授部分作適當講解外,其余教學環節盡可能少講或干脆不講。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的自我控制,你就會越來越明白“講風太盛”不僅害學生,也害自己,真是得不償失,適得其反。

二、形式過多

教學過程離不開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形式過多,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時間和效率。現在有些課,一會兒比賽,一會兒表演,一會兒唱歌,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讓人看不懂到底是數學課還是班隊活動?

有些老師還美其名曰:“愉快教育”;真叫人啼笑皆非。

形式過多也表現為三種形式。

一是展覽型,把數學課當成了教學具的展覽會。

二是熱鬧型,以說、跳、演等外化活動為主要特征,是一種表面、膚淺的思維過程,真正有效的思維應當是靜悄消的內化過程。三是魔術型,教師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試就準、一列就對、一驗就靈,把思維過程全部掩蓋了,學生只知道結果而不知道來龍去脈,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神秘的魔術,把學生思維活動量降到了最低限度。

要克服和糾正“形式過多”的不正之風,關鍵要抓兩條,一是認真學好兒童心理學,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恰當地選用必要的教學形式,堅決杜絕追趕時髦、盲目效仿、華而不實的種種做法,使教學形式成為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載體。二是要注意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加強智力活動的內化設計與實施,使知識教學落實到思維訓練上去,教學形式有力地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發展。

三、負擔偏重

篇8

一、運用微格教學理論,準確有效地反饋教學信息

微格教學是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原理的指導下,通過設定教學行為目標,傳遞教學信息,反饋調整,使教學活動達到最優化的動態平衡系統。幾年來,我們化學組在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提高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上運用了微格教學理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前,我們對重點章節進行集體備課,將復雜的課堂教學活動分解,劃分為導入、提問、講解等分項教學技能,然后將分解的內容分配給各位老師,由他們提出每一部分如何講解,這樣對青年教師來講,如何上好這節課就做到心中有數。

在備課活動中,我們還通過觀看一些化學教師的教學錄像,特別對一些獲獎的優秀課片,我們經常搬入微格教學的角色錄像中,進行分析評價,這樣教學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反饋,特別有利于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例如,我們將一個獲獎的優秀課片搬入微格教學的角色錄像中,微格課型為提問類型,內容為高二化學“乙酸的化學性質”一節的總結歸納部分。他首先讓學生復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的概念及酯化反應的過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學性質。在6min的微格錄像中,提問的語言、問題的明確性,新舊知識的連貫性,語速、啟發與暗示等提問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課后,我們立即對照目標要求進行反饋評價,經過重放錄像觀察、發現有待于改進。提問設計的層次不到位,不利發展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設計出更高層次的提問呢?在部分討論后,建議教師可設計:“乙酸為什么能與碳酸鈉溶液反應?”,“在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中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應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這樣會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貫徹微格教學理論,有利于更新教學思想

微格教學從整體上看,符合人類認識的規律,符合教育學的觀點,符合控制論、心理學原理,它對提倡教師改進教法,更新教學觀念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我校電化教學設備許可的條件下,我們利用微格教學中的模式行為規范,重點講述和訓練下面的語言表達、板書、導入、提問、講解、演示、變化、強化、課堂組織、結束等十種教學技能。

現以一實例說明通過微格教學對改進教法的作用:有兩位高中化學教師畢業年限與任職資格相同,分別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學的實踐錄像,都以“元素性質跟原子結構的關系”一節作為講解課型的內容。

甲老師:語言生動、教態自然、板書規范,他用流利的語言和規范的實驗操作,進行比較歸納,引導學生根據反應現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乙老師:語言和教態略顯緊張,他選在實驗室上,他首先讓學生根據預習的實驗去做,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后,很容易得出結論。

根據微格教學具有模式規范的目標要求,運用教學評價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雖不如甲,但在“啟發教學應用”、“知識輸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見,微格教學表面上看只是一種教學行為的模仿與糾正,但實質上卻隱含著深刻的教學思想,對于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極為有效。

三、運用微格教學理論,科學地評價教學行為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評價授課老師的課堂教學整體與分項的優劣上,以前沒有精確的限定規則,在評價上過于籠統空泛,利用微格教學理論就能比較科學地、真實地評價教學中的每一環節。

在教學評價中,我們采用微格教學中設定的教學行為評價系統,以一定的數量參與者作為評價員,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打分。幾年來,我們采用蒙城師范學校楊景宇老師編寫的《微格教學之路》中的微格教學技能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量表和評價單的規定,對授課者的教學技能進行科學的、真實的評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5人次獲市級優質教學課,有7人次獲縣級優質教學課,發表和獲獎的論文在10篇以上。實踐證明,利用微格教學的評價系統,有利于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篇9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并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由此可見,“表象”在兒童的認知活動和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要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通過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借助實物直觀、圖像直觀和語言啟迪獲得有關形體及特征認識的表象,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有關概念,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他們思維的廣闊性。

(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有關形體的表象。

1.立體圖形的認識要建立在對平面圖形認識的基礎上。本單元是學生比較深入地學習立體圖形的開始,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由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一次飛躍,教學時要注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有關立體圖形的表象。有的教師作過這樣的教學嘗試:首先,教師拿出一根小棒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條什么?(線段)然后讓學生拿出3根同樣長的小棒,首尾順次相連圍成一個平面圖形(三角形),認識線段可以圍成平面圖形。緊接著復習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還有哪些(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最后讓學生拿出6根小棒圍成4個三角形(見右圖),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教師還可以邊講解邊板書:線——面——體。并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立體圖形,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立體圖形的表象由特殊推向一般,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附圖{圖}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象要建立在觀察和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可用切蘿卜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認識長方體。第一步,教師在一個蘿卜上橫切一刀,得到一個橫截面,讓學生觀察并摸一摸,直觀感知面,獲得“面”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第二步,在切得的半塊蘿卜上垂直于橫截面縱切一刀,得到兩個面,并指出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緊接著讓學生摸一摸棱,獲得“棱”的表象。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多少條棱,量一量每條棱的長度,思考哪些棱的長度相等。第三步,在切得的蘿卜上垂直于橫截面和縱截面再切一刀,得到三個面、三條棱,指出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頂點”,并讓學生數一數,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最后系統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的認識,其教學過程與長方體的教學過程類似,但要注意加強與長方體的聯系。

3.表面積與體積的概念、計算方法和公式,要建立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理解表面積的意義,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理解,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時要通過操作活動(把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的6個面展開),幫助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例題教學有關形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材中沒有給出計算表面積的公式,目的在于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從面積到體積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因此,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都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分三步幫助學生認識:第一步,感知物體所占的空間。先把一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觀察水面的上升變化,并組織學生討論水面上升的道理;再取一只裝滿細沙的杯子,把沙倒出來,放入一塊長方體木塊,然后再裝沙,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討論為什么不能把倒出的沙全部裝回去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出;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第二步,比較物體所占空間大小。教師可出示實物或掛圖,讓學生比較大小不同的幾個物體,哪一個物體所占的空間大,使學生感知物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第三步,歸納體積的意義,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要通過擺小木塊的實驗,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積的關系,從而直觀地推導出體積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可以直接由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導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最后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統一成用底面積乘以高。

(二)重視抽象和概括,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表象只是從感知到抽象的中介和橋梁,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教學過程中及時的抽象和概括,不僅有利于學生理性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在本單元還有利于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例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還應抽象概括出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樣便于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見下圖),讓學生識記。而直觀圖去掉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非本質屬性,保留其本質屬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附圖{圖}

二、加強比較,促進學生掌握易混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比較。

教學時要通過實物的對比觀察,引導學生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明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特殊的長方體),會用集合圖表示出正方體和長方體之間的關系。學生掌握了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有利于較簡捷地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二)表面積和體積的比較。

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有的學生可能會對表面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發生混淆。因此,教師應結合實物(或圖形)進行對比,使學生從這兩個概念的含義、計量單位、所需數據的測量和計算方法等方面進行區分,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三)容積和體積的比較。

容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體積是指一個物體自身所占多大的空間,容積是指一物體中間所能容納多大體積的其它物品。容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雖然相同,但測量所需數據的方法卻不同。計量容積一般用體積單位,但計算液體的容積常用單位是升和毫升。容積和體積這些細微的差異,在教學中都要加以認真的對比和區分,以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比較。

在引導學生推導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后,應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列表進行對比,以加深學生對體積單位及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認識,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體積單位和進行有關體積單位間的換算。

三、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一)結合表面積的教學,進行變式訓練。

本單元教材第2節例1的教學,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變換思維的角度,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既為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有蓋和無蓋物體的表面積計算)奠定了思維方法的基礎,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

(二)設計富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

例如: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可設計這樣一道題目,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題目:如下圖所示,這是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請在頭腦中將這幅沒畫完的長方體想象出來,再填空。

附圖{圖}

1.長方體后面的面,面積是()平方厘米;

篇10

[關鍵詞]運用思想理論圍繞核心重視資源實現整合

多年來,我們進行了很多教學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內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沒有真正進行教學結構的改革。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它不能夠完全代替教師的教學工作,準確、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應從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原則,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教學效益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原則,對教學環節做周密安排,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是一種認知工具,信息技術課是一種工具課,其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呢?

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在信息時代,有很多問題是傳統理論所不能回答和解釋的,需要我們具有探求新知識、新理論、敢于向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挑戰的勇氣和精神。

在上初中《化學》第三章第五節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氯化鈉的形成過程中,如果就憑教師按照書本內容直接講解,學生很難想到氯化鈉的結構情形,但做一個Nacl形成的課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提高了教學效果。

可見,從內容、手段、方法、教學結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從而真正實現了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的有機組合。然而這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地、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而教學系統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就是教學結構。這樣就避免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傳統教學系統中四個要素的關系是: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學過程的絕對權威,教師通過口授、板書把知識傳遞給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用耳朵在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當于收音機或電視機)。而此地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作為輔助教師教、即用于演示重點和難點的直觀教具,在這種結構下,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老師講這本教材,復習和考試都是依據這本教材。

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核心來進行整合。

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即徹底改變教學系統中四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

多年來我們培養出的大多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比較缺乏創新型人才。“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上主席還進一步提出:“要把增強民族的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在上初中《化學》緒言這節時,如果單憑教師用語言描述,無論你怎樣繪聲繪色地講解,學生只能憑自己的生活實踐來理解,很難起到好的效果,但我們制作一個課件,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形形、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潺潺的流水能蒸發變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變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變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在地面等有聲有色的一段音樂片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在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進入開門教學的情境中,引人處勝,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聯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新人才)的目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要高度重視化學教學資源的建設,這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化學概念、原理大多數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例如:解釋化學反應時,動畫模似“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拆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過程。又如:在做“Cu——Zn原電池”的演示實驗的同時,通過動畫模擬,使學生地看到電子運動方向和兩極電子得失的情況。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實際上信息技術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即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所創建的理想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

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的整合的原則

怎樣實施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的整合,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大課題,在整合的過程中又必須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則,否則將會事倍功半、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所以認識并遵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條件。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這一中心來整合,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看看通過自己將要進行的“整合”,能否使各個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和傳統教學過程相比發生某些改變?改變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將會改變?哪些還沒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通過最終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這樣的整合才是有意義的。化學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和直觀性,給學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所以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