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8 06:1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1

一、我市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兩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見成效、十年實現跨越的目標,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驅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結合,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狠抓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各縣區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功能持續完善,城鎮品味不斷提升,城鄉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縣區發展定位準確,城鎮化發展方向明確。根據省、市人民政府批復的我市各縣區總規,各縣(區)城市發展定位為:畢節大方中心城區定位為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以新興產業為基礎的山水園林宜居城市。金沙縣定位為以發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定位為具有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黔西縣城著力打造成為以能源工業為主,具有獨特自然風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務城市;織金縣定位為西南地區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黔中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納雍縣城定位為以煤電產業為依托的旅游服務小城市;威寧自治縣定位為貴州省西部門戶和西部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之一、區域物質集散地、以發展旅游業和輕工業為主的高原生態城市;赫章縣定位為全國知名的休閑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區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點規劃設計,城鎮品味不斷提升。市縣區在城鎮化發展中,不斷強化規劃龍頭意識,注意發揮規劃對城鎮建設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市提出兩年內完成城鄉規劃全覆蓋 的工作目標,各縣區對不夠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原有規劃及時進行了修編,一些縣聘請資深策劃人士參與城鎮發展策劃,編制了各種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各縣區重點發展的鄉鎮政府也都積極編制了集鎮發展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同時,以規劃為引領,對重點打造的街道、廣場、標志性建筑等進行精心設計施工,著力提升城鎮品味。

(五)五園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畢節特色的建設項目有力助推城鎮化發展。全市實施以四在農家為特色,以五園新村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改治結合試點建設為載體的新型農村社區創建工作,建設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產業發展、個性鮮明、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如織金縣珠藏鎮罵丫村、威寧縣迤那鎮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著眼于在挖掘歷史、民族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建設出一批規劃起點高、規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鎮,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大方縣六龍鎮,黔西縣素樸鎮,金沙縣巖孔鎮,織金縣熊家場鄉,納雍縣勺窩鄉,威寧自治縣迤那鎮,赫章縣六曲河鎮等等。大方縣慕俄格古城、織金縣官寨古街等五古保護項目建設,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點,提升了畢節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導產業初步確立,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各縣區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全面實施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著力實現三化互動。一是全面建設以畢節經濟開發區、織金經濟開發區、威寧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12個重點產業園區,通過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大企業帶動、大項目支撐等方式推進園區發展。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三是大力發展旅游業,努力將建設成為中國西部獨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積極發展壯大現代物流、金融、房地產為主的新型服務業,為城鎮化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增強城鎮發展后勁。

二、我市推進城鎮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市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二)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一方面,由于財政壓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設的資金不足,導致城市建設中的功能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資金嚴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區位條件有限、交通滯后、政府貸款融資難,沒有穩定的融資渠道,導致資金匱乏。

(三)基礎設施仍較落后。由于我市城鎮化建設起步晚、欠賬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起點低、標準差,導致配套功能設施還不完善,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民行車難、停車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入廁難、賣菜難、健身難、休閑難等等矛盾和問題。

篇2

一、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1、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對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共同體。工業化可以帶動城鎮化,城鎮化又反過來可以推動工業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要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的推進有賴于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城鎮化不能離開工業化,同樣,工業化也離不開城鎮化。只有把作為經濟過程的工業化與作為社會過程的城鎮化結合起來,整體推進,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2、工業化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根本動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和基礎,城鎮化最初是由工業化引起和推動的。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拉動了對勞動力、資金、土地、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的需求,從而帶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相對集聚和滾動擴張,提高了城市的競爭力,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離開工業的發展,城鎮化必定失去經濟的支撐,進而導致城市自我發展能力的缺失和城鎮化進程的遲滯。

3、城鎮化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城鎮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和資本等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城市規模的擴大、數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組織形式、生產形態等方面的轉換。因此,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互促共進的,工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城鎮化的支持與響應。城市日益提高的綜合承載能力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生產要素資源,其支撐作用和集聚效應,為加快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體而言,在城鎮化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人均gdp和產業結構層次也高。

4、經濟的現代化必須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基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證明,只有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才能實現地區經濟的現代化。當前,我國工業化剛剛達到工業化中期水平,而城鎮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縣市的競爭就是城市經濟的競爭。對于我縣這樣一個深居內陸、自然條件艱苦的縣份來說,提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提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是建設“和諧xx”,實現xxxxx目標的必然選擇

建設和諧xx,落實科學發展觀,首要之義就是發展壯大經濟實力。著眼“十一五”發展,xx縣xx次黨代會在全面分析縣情基礎上確定了“xx”的宏偉目標,五年內,實現投資、消費、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四個翻番,使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在全省排位至少前移1位。到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30億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達到1.6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以上。“xxx”符合xx縣情,符合xxx萬人民的期盼,內涵豐富,目標明確,任務艱巨,只有在提高工業化與城鎮化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才是根本出路。必須堅持以戰略思維來謀劃,舉全縣之力來投入,用市場化的方法來推進,探索一條符合xx實際、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

1、科學準確定位,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xx縣地處西部內陸地區,當前還處在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和現代經濟轉型的階段,及早做好科學的建設規劃、選準定位,可以避免走傳統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所帶來的各種經濟社會問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發揮后發優勢,加快發展進程。xx縣提出的“翻番升位”的宏偉目標是對xx未來發展的準確定位,符合瓜州實際,既體現目標、決心和氣魄,又體現科學性、務實性。從目前xx縣的情況來看,一產農業的發展空間已經很小,三產還處于起步破題的階段,無論是從長遠的戰略考慮還是現實的選擇,都只能而且必須靠發展工業、走工業強縣之路。沒有工業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全面建設和諧瓜州的目標就很難實現;沒有工業經濟的大發展、大提高,要實現城鎮化、城市帶動農村,就會力不從心。據測算,若全縣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縣財政收入將會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上一頁[1][2]達到2.5億元。由此,足以證明工業經濟在全縣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園區投入,構筑工業化發展載體。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必須選準切入點。繼續實施項目帶動和工業強縣戰略,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構筑載體上項目,依托項目引資金、引技術、引人才的發展思路,既是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符合瓜州縣情的切入點。xx縣目前已建起

xx、xx兩大工業園區,形成了以兩大工業園區為兩極,風電產業帶為聯接的“啞鈴”狀工業格局,累計入駐企業73戶,形成了20萬風力發電、300套風機塔筒加工、70萬噸鐵精粉、100萬噸鐵球團和20萬噸生鐵冶煉、10萬噸鉛冶煉的生產能力,但總體上來說,xxx縣兩大工業園區還算是初具雛形,處在局部區域能基本滿足項目入駐最基本的條件,處在需加大投入、完善設施、配套提升、健全機制、加強管理的建設期,對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支撐力還顯得遠遠不夠。當前和今后幾年,瓜州縣要實現“翻番升位”的奮斗目標,項目是核心,工業是重點。要實施工業強縣、項目帶動戰略,園區是基礎,環境是關鍵。要牢固樹立“園區優則項目興、項目興則工業強、工業強則財力盛”的思想,繼續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建園思路,規劃完善風電產業園區,快速提升xx、xx兩大工業園區,石材園、冶煉園、硅產業園三個園中園的軟硬環境,緊緊圍繞“園區規劃科學嚴謹、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產業特色初步顯現、縣域經濟貢獻率顯著提升、各項服務快捷高效”的園區發展目標,努力把兩大園區建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新型工業園區,使之成為全縣要素聚集的高地、項目生成的載體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

3、培育壯大支柱,強化工業經濟主導地位。缺乏支柱企業,工業產品競爭力就會弱,發展后勁就會不足。作為地處內陸的xx縣,要立足資源優勢,優化要素聚集,壯大“三大”工業發展體系。一是能源工業。根據今年通過審查的《xxx風電基地規劃報告》,到2015年,xx市風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1271萬千瓦,其中:xx縣裝機容量620萬千瓦。“十一五”期間,我縣風電場總裝機規模達到385萬千瓦,其中新增裝機規模365萬千瓦。二是礦產品加工業。加快非金屬礦產品開發力度,抓好5萬噸電鉛冶煉、20萬噸精密鑄造、3萬噸粗銅冶煉、玉石板材、花崗石板材、工業硅加工項目。三是農副產品加工業。重點扶持和發展在棉花、蜜瓜、葡萄、番茄、酒花、甘草、枸杞、蔬菜、糧食、畜禽養殖等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方面具有一定商品優勢和市場潛力的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和節能降耗,抓好“改造提升、新建提升、淘汰提升、延長提升”等四大提升工程,促進縣域工業經濟邁上新型化、科學化發展軌道。

4、加大招商引資,實現縣域工業化的借力發展。xx縣近幾年的項目建設中,招商引資項目逐年上升,作用凸現。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僅靠國家的支持和自身的積累是有限的,招商引資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快慢。而推進工業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招商引資,借力發展。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大力實施“引強入瓜、引強做大”戰略,切實引進一批能帶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大企業,通過他們的資金和技術,實現借雞生蛋、借力發展。要積極策劃召開閩浙客商、魯晉客商投資峰會,重點圍繞五大引強目標,開展五大招商活動。一是圍繞豐富的石材資源,招引石材加工、雕刻工藝先進的強勢企業落戶瓜州,推進玉石山、石盆溝等非金屬礦山的整體深度開發,形成年加工20萬平方米玉石、花崗石板材生產能力;二是立足現有的風電規模和今后的風電規劃,加大向國家省市發改部門的爭取力度,強化與華能、中廣核、中電投、潔源、酒鋼等知名企業的銜接,在穩步推進風電項目建設的同時,積極招引企業籌建核電、火電、光電、水電等風電配套產業;三是圍繞做深生鐵冶煉和鑄造產業,招引客商建設規模以上生鐵冶煉和精密鑄造等金屬冶煉企業;四是堅持內培與外引并舉,積極發展蜜瓜、葡萄、加工型番茄、甘草、酒花、枸杞、蔬菜、畜禽養殖等新興高效產業,引進釀酒葡萄榨汁、甘草深加工、酒花浸膏生產、蜜瓜儲運保鮮、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等具有一定商品優勢和市場潛力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落戶我縣,帶動產業發展;五是擴大招商的深度和廣度,積極趕赴港澳臺、韓國、新加坡等華人聚集地,開展慈善募捐活動。

5、強化基礎配套,不斷提升城鎮集聚服務功能。城市經濟實力越強,城市規模越大,城市對財富的集聚能力就越高,經濟發展的成本也就越低。工業化與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兩個輪子。xx的城鎮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縣域經濟工業化為著力點,立足培育區域經濟中心,按照東延、南伸、西擴的思路,不斷完善縣城、xx新區綠化、供排水、電力、通訊、廣電、道路、供暖等專業性建設規劃。加大縣城破舊道路和房屋的改造力度,著力實施縣城靚麗工程、商業門點門楣廣告改造、縣城平房區路燈架設、公交車停靠點建設、垃圾箱配套、休閑座椅安裝、貨運集散中心建設、公園改造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加快xxx等四大集鎮的配套建設,進一步提升中心鎮區的聚集、輻射和服務功能。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擴大招商引資、發展配套產業、美化生活環境,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城區和中心集鎮聚集,形成縣域經濟增長,力爭到2010年,有5000左右的勞動力流向城區就業,帶動全縣gdp、財政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全縣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8%左右。

6、以工促農,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工業的發展能夠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帶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向縱深推進,不斷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穩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xx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的絕大多數,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要以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鼓勵、扶持新建龍頭企業、可以依托的外地龍頭企業、本縣現有龍頭企業、專業(綜合)批發市場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經營,著力培育、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要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和資金保障,通過項目支撐、招商引資、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支持已建成的禾麟棉仁蛋白、龍興畜牧、神州棉紡、西域陽光、惠安牛羊屠宰加工廠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盡快達產達標,積極引進蜜瓜營銷、釀酒葡萄榨汁、瓜干、瓜汁、枸杞制品、甘草深加工企業,提升改造現有的啤酒花加工企業。通過加快龍頭企業發展,盡快建立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戶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使每一項農業重點產業都有可以聯結的龍頭企業,帶動廣大農戶積極投身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企業、農戶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三、正確處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與和諧發展、科學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服從宏觀調控與搶抓機遇發展的關系。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次國家宏觀政策的重大調整變化既充滿挑戰,又蘊藏機遇,在同樣的宏觀形勢面前,有的地方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就爭先進位了;有的地方消極等待,無所適從,就落伍掉隊了。而且,近幾年我們國家宏觀調控,顯著特點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其中“保”就突出了向新農村建設、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我們要緊緊抓住十七大國家再次進行宏觀調控機遇,順勢而為,創新破難,努力克服資源環境約束下難以發展的思維定勢,克服矛盾交織中難有作為的思維惰性,在轉型、調整、提升中加快發展。具體到我縣來說,一是要抓住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立足現有的風電規模和今后的風電規劃,進一步加大風電項目,并極招引企業籌建核電、火電、光電、水電等風電配套產業,拉長風電產業鏈條;二是把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大力推進番茄醬加工、棉稈造紙、棉紡、羊腸衣加工、蜜瓜保鮮貯運等農業產業化發展;三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和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抓好“四改”:以提高產業效能為目標推進鐵球團燒結爐爐改工程、圍繞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礦山采選企業水改工程、立足實現節能減排強制目標推行冶煉行業的廢改工程和著力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推行建筑建材領域的墻改工程。

二是正確處理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當前發展是長遠發展的基礎,長遠發展是當前發展的目的。因此,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從本縣實情出發,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我們既要確保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又要不斷夯實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牢固基礎;既要積極應對十七大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切實抓好適應性調整,妥善處理好當前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又要著力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謀求長期穩固的發展。按照“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繁榮”的思路,優化城鎮體系布局,強化中心城鎮建設,擴大建制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發展工業園區建設、休閑娛樂業、商貿物流業為主,努力打造酒嘉地區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中等城市。要以瓜州、柳園兩個工業園區為依托,致力于不斷改善縣城和柳園鎮區的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建設具有經濟和消費兩方面輻射力的中心城鎮,逐步培育縣域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搞好三道溝、南岔、鎖陽城的鎮區規劃、建設和管理,建設功能完備、經濟發達、文化活躍、生活便捷的新集鎮,努力打造農業產業化和加工制造業平臺,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民營企業向城鎮聚集、農民生活向全面小康過渡。

三是正確處理加快發展和集約發展的關系。長期以來,傳統陳舊的發展模式和思路,在我縣一部分人的頭腦中形成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和認識。有人認為,凡是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地區,工業都相對發達,我們目前工業化程度還很低,換句話說,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業還發展的不夠。還有的人認為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建立節能減排基礎設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要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發揮和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必須走出上述認識的“兩大誤區”,正確處理推進新型工業化與節能減排之間的關系。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步伐,通過對傳統產業進行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使其逐步達到節能減排目標。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來逐步規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度,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促進節能減排。同時,結合本地實際,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前提條件,從節能降耗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得工業經濟的長足發展。總的來說,就是要處理好縣域經濟發展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統一起來,統籌推進,以促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推進。

四是正確處理農村發展與城市化建設的關系。農村發展與城鎮發展、城市化建設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農村發展離不開城鎮的輻射和帶動,推進城市化進程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加快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的發展步伐,搞好城鄉產業銜接,全面繁榮農村經濟,逐步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堅持“三化互動”,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積蓄后勁。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支撐工業化,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把工業化作為全局發展的基礎,把城鎮化作為全局發展的關鍵,把產業集聚、城鎮建設作為突破口,促進生產要素向主導產業集中,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協調推進。

篇3

全市人民調解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

金融支持錫赤經濟帶戰略發展研究

赤峰地區契丹遼文化遺存開發利用研究

赤峰市小微企業用工情況調查報告

赤峰市新登記注冊企業情況調研報告

對一枚承安寶貨鉛制方孔錢的幾點思考

價格下跌赤峰市玉米出售進度趨緩

推進赤峰市城鄉支付環境一體化建設研究

國學“尚智”思想與智慧人生

赤峰市城鎮化現狀及問題和建議

赤峰保稅物流中心業務發展情況調查

赤峰市新登記注冊企業情況調研報告

赤峰市金川市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踐行群眾路線共筑精彩中國夢

在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深遠

2014年度赤峰市社科聯工作要點

2014年度赤峰市社會科學科研課題指南

2013年赤峰市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分析

2013年赤峰市建筑業生產經營形勢分析

推進赤峰市新型城鎮化問題研究

提升赤峰市社會科學科研課題水平研究

赤峰市社會組織建設管理情況調研報告

赤峰市城鄉一體化發展問題研究

赤峰市旅游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研究

赤峰市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研究

赤峰市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

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根

依法治國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檢察機關責無旁貸

新常態下赤峰市金融業發展的應對措施

“四中全會”為法院降下“及時雨”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健全機制創新形式著力打造學習型領導班子

國學“崇禮”思想與優雅人生

赤峰殯儀館始終在改革創新中提升殯儀服務

新常態下赤峰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赤峰市工業企業科技活動情況的分析與思考

赤峰市農村牧區土地流轉現狀及問題、建議

拓展財產性收入升值空間加快農牧民收入增長

“十二五”期間赤峰市農牧民耐用消費品更新加速

經濟下行持續期赤峰市經濟運行的現狀、問題和對策

赤峰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研活動開展情況簡析

赤峰市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黨建工作問題研究

力推規范決策權新舉措開啟建設法治政府新局面

淺談促進紅山區非公經濟發展的稅收對策及建議

赤峰老街區的保護與再設計研究——以頭道街為例

篇4

縣城是實施城鄉統籌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平臺。近年來,***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產城一體、四化同步”發展戰略,把生態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促進了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和經濟社會加速發展,走出了一條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成功路子。為總結**縣城規劃建設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帶隊組成調研組,赴**縣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

一、主要特點和成效

近年來,**縣在城市建設中,按照“四位一體”新型城鎮化要求,著力做大中等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有效投入,努力突出生態特色,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在造林綠化、水系治理、市容整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城市品位明顯提升、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等特點。

一是規模迅速擴張。近年來,**縣城市建設按照“拉開框架、壯大體量、提升質量”的目標,以道路建設為脈絡,全面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構建了以老城為基礎、以新城為方向、以產業為支撐、以路網為先導的城鎮體系。

二是特色日益彰顯。近年來,**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打好生態牌,做活水文章,著力營造“城中水、水繞城,城中綠、綠繞城”為特色的生態園林城市,為市民打造了人水親和、綠水相依、宜居宜游的生態美景。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近年來,**縣在城市建設中,緊盯建設“新型能源城、生態旅游城、濱水園林城、文明宜居城”目標不放松,以“四城同創”為抓手,重視科學規劃,突出濱水園林特色,堅持建管并重,強化產業支撐,走出了一條新型城鎮化路子。

(一)高起點規劃。把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龍頭和第一道工序,認真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促進建設的協調、有序、可持續發展。一是準確把握定位。注重規劃的超前性,著眼于與***城市圈相對接,規劃了五大城市板塊,形成產城一體、功能完備的發展格局。注重規劃的科學性,邀請高水平專家,實地考察,反復論證,提出方案。同時,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公開進行規劃聽證和公示,在認真吸社會各方意見后修訂完善了城市總體規劃、控規和詳規等。注重突出規劃的特色性,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立縣”作為科學發展的主導戰略之一,扎實推進生態式園林綠化,建設“綠色、休閑、健康”的特色生態園林城市。二是完善規劃體系。突出規劃的整體性,按照“東擴、西拓、南展、北優”的發展思路,根據縣城實際規劃組團式空間布局,體現特色。突出規劃的統一性,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完善了各區域建設的總規、控規和詳規,以及道路、綠化、供水、商業、市場等各類專項規劃。同時,注重規劃的導向性和協調性,高品位規劃城市建設項目的結構、材質、風格等,保持城市建筑法風格的整體和諧,確保城市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梯次推進。三是嚴格依規實施。為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在總體規劃確定后,**縣嚴格按照“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審批一支筆”的原則,一任接著一任干,完善審批例會制度,嚴把工程規劃審批許可關,嚴防政出多門、隨意更改。落實規劃監管分片包干、動態巡查和全程跟蹤制度,嚴格批后跟蹤監管和竣工驗收。

(二)高標準建設。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力度,是**縣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城市面貌、樹立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一是突出外延拓展。按照“東擴、西拓、南展、北優”的建設思路,拉開框架、壯大體量,加快城市路網建設,統一規劃建設供電、給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按照水先行、綠先行、路先行的要求,全面啟動新區建設。二是突出內涵提升。在擴張規模的同時,堅持新區開發與老城改造同步進行。牢固樹立安置優先的理念,堅持把最好的地段留給老百姓,最好的房子蓋給老百姓,最好的配套建給群眾,妥善解決群眾安置問題。對老城區環境進行綜合改造,提升老城區道路標準,進行了城區道路“白改黑”工程,因地制宜拓寬道路,提高老城區通行能力。實施黑臭水體治理、污水管網改造以及街頭游園升級改造工程,著力提升城市內涵。三是突出建設管理。嚴把工程規劃審批許可關、工程監管關、竣工驗收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選擇實力強、資質好、水平高的企業參與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工程監理等各個環節。

(三)高水平管理。在高標準建設的同時,**縣堅持建管并重,大力實施精細化、網格化、常態化管理,著力構建城市管理長效機制。一是理順管理體制。成立高規格的協調機構小組,新老城區統籌兼顧,深化從規劃到建設全過程監督管理,努力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嚴格實行城市綠化建設“綠線管制”和項目規劃建設“綠色圖章”制度,制定出臺了《城市綠色圖章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加強綠化工程監管,實行綠化規劃公示制、設計方案評審制、招投標公開制、竣工驗收監督制,加強審核把關,形成依法治綠的局面。二是開展綜合整治。集中開展了市容環境、交通秩序、控違拆違等專項整治。嚴格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集中開展大排檔、小攤點、占道經營、戶外廣告整治行動,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營造濃厚的城市創建氛圍,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建設與管理,徹底改變城市臟亂差的面貌。三是嚴格督查執法。對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實行縣級領導分包、責任單位負責的管理制度,定領導、定職責、定任務、定時限,確保重大項目落到實處。完善定期調度機制,實行月調度、旬報告、周督查制度,及時了解掌握建設進度,切實解決存在問題。加大城市執法管理力度,壯大執法隊伍,實行網格化管理。加大控違拆違力度,打擊違規開發、違法建設行為。

(四)水綠共融。**縣充分發揮生態良好、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園林綠化和水系整治為重點,實施生態城市建設,形成了公共園林綠地為面、水系綠地為線、道路綠地為網、單位和小區綠地為點的城市綠化格局。一是以路構筑城市的綠脈。堅持“綠隨路建、有路皆綠綠美結合”的原則,確保綠化景觀與道路工程建設同步進行、同步實施,做到路修到哪里、樹栽到哪里,打造城市綠軸,形成了綠化隔離帶游園,達到四季常青、“一路一景”的景觀效果。二是以水凸顯城市的靈性。發揮河網眾多的天然優勢,引水入城,疏浚溝通市區水系,形成“城中綠、綠繞城、城中水、水繞城”的城市風貌。三是以生態小區體現城市的人本理念。全面開展創建文明小區、綠色小區活動,嚴格實施小區園林綠化,堅持小區建在哪里,綠化跟進到哪里,推進老城區大型綠地新建項目建設,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大片植綠。

(五)產城融合。圍繞解決“有城無業、有城無市”這一難題,**縣著力強化產城一體,積極培育主導產業,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大人氣和堅實產業支撐。一是實施工業突破。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傾力打造服裝紡織、機械電子、農產品加工、醫藥化工、新型建材等工業集群。二是打造旅游產業。**縣始終把發展旅游產業與推進城市建設相結合,把生態綠化和旅游產業相結合,大投入夯實旅游發展基礎,不斷提升旅游產業對經濟發展和群眾就業的貢獻率。三是做大做強平臺。**縣突出發揮園區的平臺作用,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和產業集聚度,著力打造“產城一體、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三、幾點啟示和建設

**是一個典型的中部農業大縣,在傳統農區邁向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立足自身的優勢及特色,以生態縣建設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咬定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豐富實踐內容,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積累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給我們以下啟示:

(一)樹立人本理念,是建設現代城市的本質要求。要始終堅持城市人本觀,把人作為城鎮化的核心和本質,使人在城市中找到歸宿感,把讓群眾生活更舒適這一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重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挖掘城市個性,確立建筑風格、文化建設和產業發展特色,走特色城鎮化的道路。

(二)突出規劃引領,是加強城市建設管理的根本前提。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必須找準城市建設發展與經濟發展、歷史人文、自然資源的契合點,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城鎮體系規劃,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發揮好規劃的指導、引領和調控作用,形成總體規劃、重點規劃、專業規劃等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銜接有序的統一的科學規劃體系,切實增強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三)注重生態建設,是彰顯城市特色的核心環節。縣城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綠色環保理念,突出生態宜居功能,把生態建設作為縣城建設的核心環節,適度超前、合理安排縣城建設規模,加強規劃管控,努力提升生態縣城規劃建設水平。

篇5

2017年春節回鄉調研報告一

今年過年,我們家人特別齊,兄妹親戚都回去了,真是個團圓年。這次回鄉過年,一改往年假期整天在家聊天、打牌的習慣,而是全家人一起來了個訪親出游,看了看家鄉的變化。

家鄉交通

老家在吉安縣指陽鄉,屬于山區,發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頸都在路。前幾年,借著新農村建設的東風,村干部才終于在鄉村道路建設上花些心思。村里那條夏天泥濘、冬天顛簸的土路終于真正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別看只是一條水泥路,它給老家人們帶來的可不僅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變,村里有些年輕人買了車,搞短距離載人載物運輸等。路修好之后,鄉親們致富的途徑更加寬廣了。

但與新建村路功能發揮不相適應的是村路管理養護方面的滯后。路修好才一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現嚴重破損了。可是,鄉村道路管養的主體責任與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誰來誰負責協調管理?誰來組織維修隊伍?誰支付維修資金?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棘手問題。俗話說,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養護,真不知這條承載著鄉親們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發揮多久作用?

家鄉文化生活

每年過年,村里最熱鬧的地方就在村上的小店里,麻將、撲克、骨牌樣樣有,往年特別多。今年,村干部倡議全體村民大年初一進行宗族集會拜年,并舉辦了一些拔河、扛菩薩等積極健康的過節方式。因為外出務工人員多,年輕人回鄉結婚特別集中,新式婚禮流行,強調節約、低碳的文明方式正在散播。

家鄉教育

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農村老家培養出一個真正走出農村,脫離農業的孩子雖說要不了上百年,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鄰村黃老師在村小任教近三十年,他總是感嘆:這些年,學校里走出去真正考上大學,留在城市工作的學生十個手指數得過來。十多年前自己就讀的小學校園已經被廢棄。緊靠公路新建了一所村小,修了圍墻,蓋了新校舍,換了新桌椅,配備了微機室,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完備,環境優良,圖書、文體器材、教學儀器等也都有相應的配套。可是越來越好的教學環境并沒有激發起孩子們學習熱情,目前初中畢業,高中沒念幾天就輟學在家的農村學生特別多,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抬頭。

家鄉養老

平日里村里人口少,留守農村的大多數都是老人小孩,春節人氣空前旺盛,一改往常的冷清氣象。在家駐守多年的

老人們這個時候是最開心的。但是,年過到了初七、八,農村青壯年又都回到了大城市,留下來的長輩、小孩子們,他們缺少溫情關懷,精心呵護。他們的困境該怎么走出?

春節返鄉,真正深入到中國農村的最基層,雖說只逗留了短短幾日,但卻足以讓我感受到這個小山村由里到外的變化和日復一日的進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豐富了,干群關系更加融洽了,黨和政府的許多強農惠農政策都落到實處了。但同時也必須看到,老家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還很薄弱,農業經營方式依舊粗放,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鄉村教育的發展阻礙重重,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等問題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老家的發展。相信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正確引領下,在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家鄉的面貌會越來越好,人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7年春節回鄉調研報告二

我的老家在九江市廬山區新港鎮,春節期間,我按照縣直屬工委轉發的《關于開展全省機關黨員干部2017年春節回鄉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利用過年回家向13戶親朋拜年的機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和掌握了不少來自家鄉的第一手信息。現將回鄉調研的成果報告如下:

一、家鄉的變化

首先,住房條件明顯改善。這次春節回鄉所見變化最明顯的便是矗立起來的一棟棟新民居,由于新港鎮附近大范圍道路改建及工業園新建,許多村民經歷了征地拆遷還房,新房為電梯房,普遍建在九江石化總廠-新港-806廠沿線,13戶親朋中有8戶參與拆遷活動,現已搬入新居過春節。

第二,交通和網絡有較大改善。新港與九江石化總廠周邊地域已全面改造,處處都有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網絡鋪設范圍廣,家里13戶親朋分別位于新港和九江石化的不同地區,但家家都有寬帶和wifi,與外界聯系更密切了。

第三,經濟增長、務工創業機會增多。在濱江東路建成了石化工業園(廬山區新港沿江工業基地),多家中大型企業落戶于此,為周邊百姓提供了大量崗位,許多原本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如今可以在家門口選擇就業,家鄉人民門口就業和三留守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私家車數量明顯增多。

二、家鄉存在的問題

第一,留守老人問題依然存在。奶奶家位于老新港集鎮中心居民區,回家大掃除時發現,周邊青壯年面孔罕見,僅剩老年人在家的情況居多。據了解,全鎮80%以上的青壯勞力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包括在九江市內定居,但老人不舍離鄉,寧愿與孩子兩地分居也要守在老宅。三留守如今多變成了單留守,留守老人存在的起因有所變化,但是問題依然存在。

第二,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雖然近幾年新港小學、新港中學、九江石化中學有的校址搬遷,有的校舍翻新,硬件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師資力量及教學水平距離市里的學校還有較大差距。據筆者接觸發現,在鎮村級學校讀書的孩子,高中轉到市里讀書后,難適應教學節奏,加之原先初中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高中與城里孩子相比,排名在班上處于中下游,導致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產生心理落差,進而更難集中注意力學習,惡性循環。筆者認為,鄉鎮學校在強調提升文化教育水平的同時,更應當重視心理素質教育。

第三,過于注重城鎮化發展,忽視農村潛力,造成資源浪費。此次回家鄉,仔細觀察發現,閑置房屋、耕地增多,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等新型產業模式的覆蓋面狹窄,新農村的新流于表面,舊農村的分散型傳統生產經營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城鎮化進程加快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發展新型城鎮化并不意味著讓農村凋敝,如何加大新型產業模式的宣傳推廣,引導更多的農民朋友參與進來,并做好閑置耕地的規劃利用,是當前鄉鎮政府應當重視的問題。

二、調研工作總結的問題。

通過與調研對象的交談了解到,大家認為2015年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本身的出發點很好,也確實起到了較大成效,明顯感到鄉鎮干部更加務實,辦事效率有所提高,吃請現象也看不見了,對于大多數干部,群眾感到十分滿意。但是也有反映問題的,還是有極少部分干部,尤其是領導,玩雙重標準,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不善傾聽,工作態度蠻橫。大家希望今年能繼續加大三嚴三實的開展力度,希望能在區級網站上增加鄉鎮干部的考評成績公示及點贊模式,讓百姓能為自己敬愛的干部點贊,同時也能對不實的考評結果進行監督舉報。

大家對我省實施十三五規劃的企盼主要有以下六點:

1、企盼能有常態化的培訓機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

2、企盼鄉鎮領導干部下基層能常態化,少宣講,多傾聽,少訴苦,多務實。

3、企盼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關愛服務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從根源上解決三留守問題。

4、企盼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管護機制、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篇6

>> 濟寧市商貿物流發展戰略淺析 寧波市中小型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戰略研究 吉首市商貿流通業發展研究 南平市商貿流通業發展分析與思考 網絡生態視域下咸陽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大數據”背景下青島市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對策研究 電子商務環境下贛州市農產品物流發展對策研究 推進重慶市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探討 發展武漢市商貿物流的對策建議 蚌埠市商貿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濟源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建議 電子商務技術在商貿流通領域中的應用與發展 專業市場、電子商務與快遞業聯動發展研究 商貿流通業發展與北京市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大慶市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大數據背景下電子商務與快遞業聯動發展策略研究 深入實施商貿興市戰略營造川東北服務業發展高地 電子商務環境下廊坊市香河家具特色產業群的發展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十堰市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研究 恩施市加強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陸立軍,楊志文,于斌斌.基于萬家商戶問卷的電子商務與專業市場聯動發展探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2).

[3]馬斌,徐越倩.論專業市場與電子商務的互動發展[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3).

篇7

【關鍵詞】行動規劃 近期建設規劃 總體規劃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總體規劃是戰略性規劃,重點在于中長期的發展控制,在城市規劃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詳細規劃是規劃實施的具體依據,但必須根據總體規劃進行編制。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城市總體規劃以建設項目在物質空間上的定位和落實為手段,偏重于對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理想狀態的描繪,是終極藍圖式的規劃[1],規劃實施的指導性差,在規劃實施中面臨著或被違反或需反復修編的境況。

1現有規劃體系的缺陷

總體規劃的藍圖不可能與城市發展道路完全相符,首先在于城市未來的不可確定性;其次在于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發展的終極性定位和靜態思維,忽略了實施過程和實施機制;最后,在于現階段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特殊性,如近年來城市與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市場推動機制還不健全、受政治因素影響大等。根據總體規劃而來的詳細規劃依然無法擺脫這種缺陷。為了突出規劃指導作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強化了近期建設規劃的地位和作用,但近期建設規劃更多還是作為總體規劃基礎上的近期建設目標、內容和實施部署的羅列,實施的指導作用仍有不足。

2海鹽開展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實踐

2.1工作組織與運作程序

《海鹽縣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是2004年3月經嘉興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通過的,在第一輪近期規劃完成后的2009年,由海鹽縣規劃管理部門牽頭開展近期建設規劃的調研工作,力求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把3-5年內城市建設任務在開發重點、方向、時序、空間上進一步落實與明確,并確定重要建設項目的重要舉措,提出2009~2011年建設規劃及后兩年的延續考慮。該調研報告最后經過縣政府常務會議和縣委常委會審議,并以縣委、縣政府文件《海鹽縣實施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形式確定為全縣性的城市建設行動計劃。

2.2重點幾項工作

2.2.1對總體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

通過對過去5年總體規劃實施情況的客觀評價,認為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海鹽縣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總體規劃目標實現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公共投入不足且不集中,影響城市發展的道路框架、土地使用、城中村、城市特色等問題依然沒有很好解決。

2.2.2確定城市發展策略

基于海鹽縣在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定位,及交通區位進一步改善、填海圍墾工程的實施等,同時正逢國家四萬億刺激政策出臺形成寬松的貨幣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抓住城市開發建設的有利機遇,力求加大投入和拆遷、建設力度,實現城市框架形成、功能提升、特色顯現的目標,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兩路兩區”為中心引領城市開發建設新局面,以外接高鐵內暢路網提升區位價值,以二、三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城市功能,以地域文化與城市建設充分融合彰顯城市特色、品位。

2.2.3確定重點發展地區與重大建設項目

到2011年,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主城區的主要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建成主干道路約38.7公里,形成五橫四縱的交通格局;交通聯系啟動建設;在25KM2建成區范圍內形成設施齊全、建設節約集約的城市功能區;重要區塊、路段城中村問題基本解決,完成農房拆遷約3700戶 ;通過整理可騰出約1萬畝建設用地,力爭3年內3000畝經營性用地推出,其中房地產開發用地不少于1500畝。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安置房建設、房地產開發三年實現100億的建設投資規模。

為了確保城市規劃實施的連續性,2012-2013年規劃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完成濱海新城中央水系景觀建設,為區域開發營造環境;城北功能區圍繞客運中心項目建設商貿、物流等產業綜合區;研究啟動東西大道改城市道路。

2.2.4保障規劃實施的機制和政策保障措施

將城市規劃從法律文件上升為全縣性的城市建設行動指南,確保了共同推進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同時,建立以城市競爭力為導向的、動態、連續和各方參與的規劃體系,不斷提高規劃、經營、管理城市的水平。積極引導推動各種資源要素投入城市發展和建設,加大征遷與安置房建設力度,以“有形改造”與“無形改造”相結合加快改造城中村,確保各類項目的實施。

2.3實施效果

通過首個三年城市建設計劃的實施,完成城市建設投資101億投資,156個重點項目順利完成,制約城市發展的一些薄弱環節得以加強,提升城市功能,帶動老區提升、新區開發的旗艦項目紛紛建成,海鹽成為浙北海岸線上的璀璨明珠。

3對于行動規劃的思考

3.1行動規劃的概念

行動規劃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被定義為“在地方層次上解決問題的、實施導向的規劃過程”,并體現了“規劃和行動走到一起并相互融合”[2]。行動規劃具有短期性和直接性特點,與傳統規劃側重終極藍圖、體現靜態思維相比,更注重規劃實施過程的動態控制和把握,特別為當前我國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城市規劃實施所需要,成為城鄉規劃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3.2行動規劃的意義

海鹽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它符合了當前城市發展的現實情況,首先,它維護和促進了總體規劃的實施;其次,它的多元化目標促成多贏的局面,對于政府來說,實現了培育和發展城市競爭力、吸引投資、促進社會整體進步等政治目標,對于市場來說,給予更加清晰的市場預期(城市發展重點、每年推出土地等信息公開明確),對于市民來說給予更可感知和把握的家園近期建設計劃,居住環境和配套功能得到迅速改善;最后,它將平面藍圖增加了時間維度,對于時間節點的把握可以更好地發揮城市建設的綜合效益。

3.3行動規劃改進方向

回顧海鹽縣首輪(2009-2011年)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應該加強公眾參與,特別在計劃決策和制訂階段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增加實現目標多樣性;加強實施機制的研究,保障措施和方式的多元化。在第二輪(2012-2014)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有所改進。

4 結語

加強動態規劃研究和編制,有助于快速城鎮化時期城市規劃的有效實施,同時辨證解決城市規劃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戰略性、原則性內容,在總體規劃中體現;變的是戰術性、具體性內容,以不斷適應現實環境,最終還是服從于戰略規劃所確定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張曄華,閆旭東,趙旭花.從終極藍圖到滾動規劃[J].山西建筑,2007(10).

2 陳瑋瑋.行動規劃:完善城市近期建設規劃的方法探索[J].規劃師,2007(9).

篇8

針對目前禹州市開展農村居住環境改造提升工作。近期,禹州市規劃局組織了對禹州轄區內部分村莊的實地調研,現把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禹州市村莊的基本情況

(一)我市村莊現狀

禹州市全市域面積1461平方公里,轄城區4個街道辦事處(潁川辦、夏都辦、韓城辦、鈞臺辦),18個鎮(神垕鎮、方山鎮、順店鎮、無梁鎮、鴻暢鎮、梁北鎮、古城鎮、火龍鎮、文殊鎮、鳩山鎮、褚河鎮、郭連鎮、范坡鎮、朱閣鎮、淺井鎮、張得鎮、花石鎮、方崗鎮),4個鄉(萇莊鄉、小呂鄉、磨街鄉、山貨鄉)。共657個行政村,2056個自然村,5100多個村民組,每平方公里約1.4個村莊。全市現有總人口約130萬,常住人口113萬人,流動人口約17萬人,城鎮化率42.8%。

禹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鈞瓷文化、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禹州現存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00余處,**年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中,針對全市657個行政村的規劃編制工作,規劃局已統籌考慮,充分結合規劃管理工作實際,已制定實施方案,對于每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將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實地調研和深入座談的基礎上,以村規民約為指導,正在科學規劃編制各村莊規劃。目前正分批次進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莊規劃編制267個(含傳統村落,其中傳統村落共52個:16個已完成評審,25個完成規劃待評審,11個正在編制)。

(二)村莊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現階段特色農業發展優勢明顯(紅薯煙葉種植、三粉加工、中藥材種植),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突出,生態類型多樣,水資源較為貧乏。

農業地區村莊現狀按照特征分類,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①村莊數量眾多,空間分布不均,西部山區村莊建設分散,自然村較多。如:鳩山鎮李村就包含14個自然村;②部分現狀“空心村”現象明顯,土地浪費嚴重,有的村莊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張得鎮、小呂鄉、范坡鎮,以及西部山區;③煤炭開采區村莊房屋存在安全隱患,有些已經實施了村莊的整體搬遷。建設的比較好的有磨街鄉的大澗村、孫莊村、玉泉村,方山鎮的莊溝村,鴻暢鎮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設時有發生,受長期以來馬路經濟的影響,部分村莊沿路建設情況比較嚴重。如:張得鎮、小呂鄉、花石鎮;⑤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居住環境較差。如:一些山區村莊,一些相對偏遠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村莊。

(三)村莊環境改造提升規劃建設

近年來,禹州市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統攬“美麗禹州”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啟動了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文殊鎮陳南社區、神垕鎮鳳陽山社區、褚河鎮小劉社區、磨街鄉玉泉社區等12個新型農村社區,這些社區大部分已經建成投用。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對農村村莊以整治提升為主,著重進行村容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其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縮小了城鄉差距,共打造人居環境先進村290個,美麗鄉村117個,美麗鄉村群10個,創建省級生態鎮6個,省級生態村29個。我市被評為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進縣。我市城鄉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了《總規綱要》省級評審,《市域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基本完成,規劃形成“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五級城鄉居民點體系。對產業基礎相對較好的村莊優先編制村莊規劃,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優秀民風民俗,正在編制歷史文化民村保護規劃和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村莊有4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問題是當前農村改造提升建設的主要瓶頸。由于村莊的改造提升規劃建設,一般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農村經濟發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莊沒有經濟能力去進行規劃編制和基礎設施建設。

(二)農村人口的規劃意識較為薄弱。相對于城鎮人口而言,農村村民的規劃意識較差,規劃宣傳少,亂蓋亂建、不服從規劃管理現象較為普遍。

(三)鄉鎮規劃管理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一些鄉鎮的規劃管理人員,專業技術較為欠缺,難以形成高效的指導,且鄉鎮分管領導更換較為頻繁,總體業務素質相對較低。

(四)有些村莊受自然條件限制發展困難。部分村莊地處偏遠,村莊所處位置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其規劃建設難度大,基礎設施修建困難。

(五)整治空心村辦法不多復耕率低。雖然也有一些村莊在空心村整治中創新了一些辦法,給予了有效解決,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進展慢,政策的引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復耕率低也導致了建設用地指標的匱乏。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當前村莊環境改造提升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村鎮規劃編制力度。1、督促萇莊鎮、鴻暢鎮、方崗鎮、朱閣鎮、郭連鎮、順店鎮等鄉鎮進行總規修編工作。 2、鴻暢鎮、花石鎮和淺井鎮三個歷史文化名鎮初步規劃已編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進行評審及其他后續工作;3、對財政局審定的18個傳統村落規劃進行費用請示、招投標、并督促規劃編制進展工作。(18個傳統村落包括神垕鎮東大村、鴻暢鎮冀村、山底吳村、無梁鎮王家村、龍門村、高垌村、張得鎮張西村、方山鎮方山村、鳩山鎮天垌村、魏井村、朱閣鎮大廟村、磨街鄉黃溝村、關廟村、青山嶺村、萇莊鎮萊溝村、五坪村、古城鎮獅子口村、淺井鎮麻地川村)4、申請財政資金對未進行傳統村落規劃編制的村莊進行傳統村落規劃編制。5、督促需做村莊規劃的鄉鎮積極進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二)區別對待,分類推進。結合國家和省關于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按我市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堅持“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則,根據村莊所處的處置及產業等,結合禹州市村莊發展實際,將村莊劃分為城鎮化改造型、重點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議搬遷型和特色保護型五種發展類型,制定異質化發展路徑,以“配套提升為主、改造重建為輔”,分類指引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村落。對城鎮化改造型村莊,按照城鎮社區或城市居住區建設要求,生產和生活方式轉型,以改造重建為主,為城鎮和產業發展騰讓更多建設用地指標;對重點提升型村莊,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搞好環境整治和設施配套,整合現有資源,調整完善功能布局;對整治完善型村莊按照傳統村落建設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為主;對建議搬遷型村莊,遷入附近的城區或鄉鎮、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設,或合并部分遷并村進行異地新建;特色保護型村莊,在保持村莊現有基礎格局、布局形態、建筑風貌的前提下,對現有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和改造,對村莊環境進行美化。

(三)廣開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爭取上級資金。國家每年都會投入巨資支持民生項目建設,要緊跟國家投資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項目前期各項工作,對符合上級投資政策的項目進行整合,爭取更多的農業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建設的盤子,爭取到更多的資金,為我市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對已經爭取到的上級資金項目,盡快開工,加快推進;二是建立和完善財政投入機制,財政新增投入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對上級資金項目的配套資金列入年度財政一般預算,按時足額撥付;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財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籌資體系。加大農村社會事業投入。

(四)重視宣傳,加強引導。新農村規劃建設涉及面廣,必須加強宣傳,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一是加強新農村政策宣傳。向群眾大力宣傳國家、省、市關于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方針政策,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二是加強規劃法規的宣傳。增強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認識到規劃管理的嚴肅性和強制性,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三是加強規劃編制工作的宣傳。使農村干部群眾充分認識規劃在提高農村居住環境和質量、加快農村發展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共同參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注重培訓,強化管理。積極組織對鄉(鎮)領導干部及從事村鎮工作的人員的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專家介紹好的思路和理念,學習借鑒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經驗、好理念、好思路,重點培訓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規劃建設知識,不斷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新農村規劃建設。每個村都要確定相對固定分管村規劃規劃建設的村干部,經培訓后,負責管理本村莊內的規劃建設工作。

篇9

關鍵詞:西部地區 城鄉一體化 對策

城鄉一體化是指逐漸破除城鄉二元體制,使城鄉公共資源得到均衡配置,城鄉生產要素實現雙向平等流動,從而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度得到進一步提高,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我國其他地區。加快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能提高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縮小和中東部地區的差異,實現區域性協調發展。同時,還能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一、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面臨的難題

(一)工業化程度不高,以工促農能力弱

工業化水平成為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標準。我國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偏低,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的過渡期。另外,各省、市、區的工業化發展極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傳統農牧業仍占據主導地位;二是工業化基礎條件差,吸引與利用外資的能力差;三是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質偏低,文化素質差;四是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資源利用率偏低;五是鄉鎮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因此,當地的工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益均嚴重滯后,無法反哺當地的農牧業,以工促農的能力不夠。

(二)城鎮化水平低,以城帶鄉能力弱

城鎮化發展水平與規模均對農業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城鎮化與工業化程度越高,對農業的反哺能力也越強。根據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相關實踐顯示,在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中心城鎮與重點小城鎮發揮的作用能發揮出特別明顯的作用。不僅能讓農民就近就業,還能集約節約農業用地,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西部地區城鎮化率為43%,仍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51.27%。2014年青海省常住人口為583.42萬,其中,城鎮人口290.40萬,占比為49.78%,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少,規模小,城市相關基礎設施落后,無法起到以城帶鄉的作用。另外,西部地區城鎮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頸有三點:一是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制約了當地中小城鎮的發展,特別是戶籍、社保、醫療、就業等方面的政策有待改進;二是城鎮規劃欠缺合理性,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不明顯;三是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與對農業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均不足。

(三)二、三產業發展支撐力不足,就業崗位少

城鎮化的實質是通過生產力的變革來促使人口與其他經濟要素從農村逐漸轉向城市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標志就是產業結構的變遷,傳統農業比例減小,而二、三產業比例增加。我國西部地區二、三產業比值非常低,據研究顯示,該地區一、二、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的比例為51.3:17.9:30.8。第一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1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9個百分點[1]。這表明西部地區仍以傳統農業為主,而二、三產業極不發達,工業化程度非常滯后。

二、加快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到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戰略意義。這不僅是經濟問題,關系到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均衡,更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和平崛起等戰略問題。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聚居著眾多少數民族,近年來,境外屢屢制造破壞我國西部邊疆地區安定局面的犯罪活動,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安定統一,并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可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關系到區域穩定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破除“二元結構”模式

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是制約當前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盡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對現行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逐漸實現城鄉戶口管理一體化。通過政策引導,讓更多有資金、有技術的人員向城鎮聚集,并讓進入城鎮的農民工子女在上學、就業、參軍等方面享有和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逐步改革勞務用工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住房政策,允許農民在小城鎮與中小城市落戶,調動農民進城的積極性。建立健全農用土地流轉機制,在不違反相關法律的前提下,落戶城鎮的農民可按照本人的意愿保留土地經營權,允許其將土地進行依法有償轉讓[2]。這將盤活大量土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達到節約用地、合理用地的目的。

(三)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由于西部地區是勞務輸出的重要區域,農民外出務工現象更為突出。正因如此,盡管農民工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仍受到歧視,這也降低了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因此,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通過政府財政扶持,下撥專項資金,著力發展農民工職業技能教育。一要把握市場用工需求,為農民工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職業技能教育,提高其就業競爭力;二要在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農村現代職業教育與遠程教育;三要重視對農民科技培訓服務機構的管理,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服務體系[3]。

(四)重要地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思路

逐步提升城鎮縣域經濟實力與吸引力。首先,要挖掘區域特色資源優勢,并因地制宜,培植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大戶、科技示范戶、專業合作社,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村域經濟。其次,以中心村、特色村、重點鎮為代表,加快城鎮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特色小城鎮,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再次,鼓勵農民將富余資金投資到鄉鎮企業中,從而將農民利益與鄉鎮企業發展相結合。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要逐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道路交通設施、供電供水工程、通信網絡工程、垃圾處理工程等。同時,在政府的主導下開辟更多的融資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

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倡導合理消費。一要制定更合理、更積極的多元化就業政策,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二要加大保障性財政投入,逐步構建系統、全面的社保體系,提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4]。三要凈化城鄉消費環境,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并加強宣傳,引導城鄉居民合理消費,培植消費新增長點,促進城鄉經濟的良性發展。

(五)劣勢地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思路

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要轉變發展觀念,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經費使用以及建設項目時,要逐步向支農、惠農政策傾斜,以發揮出政策的導向性。通過發揮財政支農的二次分配效用,將更多財政資源與社會資源吸引到農村基礎建設上來。同時,要逐步構建長效的資金投入機制,為農業基礎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保證。除了要爭取國家財政的資金支持,還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道路建設、農村通信網絡建設、農田基本建設中來。

加大市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惠農資金支持力度。一要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明確農村稅費改革后縣、鄉鎮的事權與財權,確保二權對稱與統一。二要對地理條件比較惡劣、經濟水平嚴重滯后的地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著重發展當地的農業基礎設施。同時,要盡量爭取國家對農村民生工程與農村基建工程的資金與政策支持。

發展農村經濟,打造農村特色產業。要依托小城鎮興起的農村產業發展現狀,深挖地區優勢,明確區位發展定位與功能定位,并著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鎮[5]。比如,可發展旅游名鎮、商貿集鎮、工業重鎮等。同時,政府要加大對鄉鎮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地方龍頭企業,建設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產業。

生態脆弱地區實行移民搬遷辦法。生態脆弱區一般位于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對抗外界干擾力差,生態功能十分脆弱。當地人一般都處于貧困線內,溫飽問題仍未解決。這類地區無法照搬上述城鄉建設模式,而應采用移民搬遷辦法。通過將當地人口轉移到生態條件較好的城鎮地區,解決這些人的教育、就業問題,也能讓生態脆弱區得到保護,遠離人類的破壞。

總之,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是振興西部經濟,改善當地群眾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這對維持西部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穩步增長,盡快讓西部人民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劉以雷.中國西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思路及政策建議[J].新疆農墾經濟,2010,25(3):1-6.

[2] 滕忠.推進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化的思考[J].新經濟,2014,9(23):51-52.

[3] 劉菊.農業省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以安徽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9,15(7):91-95.

篇10

 

鄉村生態文明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農”問題的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迫在眉睫,自從20XX年,XX省首倡文明生態村建設,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生態文明村的熱潮。XX省滕州市緊跟社會潮流,應廣大農民朋友對生活環境質量的需求,加快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步伐,取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XX省XX市XX鎮XX村是一個擁有XX余戶,近XX人口的小村莊由于近幾年廣泛種植溫室大棚馬鈴薯,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改善,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該村村民委員會與黨支部經過商議于20XX年下半年申請創建文明生態村,當我去該村調查的時候生態文明建設的二級工程已經接近竣工,該村的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已經建成整齊化一的街道,每一個胡同都建成了統一的標準,這就應驗了老百姓常說的那句話“要想富,先修路”,自從街道竣工后,街道上的人多了,嬉笑打鬧的孩子們多了,一塊談天說地的老年人多了,人們走在路上精神多了,再也見不到以往雜亂的街道,垃圾亂放的胡同……20XX年底,XX鎮XX村被XX市市委評為“XX市級生態文明村”,這位整個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調查期間,通過和該村黨支部書記的談話中我了解到,該村已經建立了生態文明戶80余家,種植綠化植物一千余株,購置垃圾桶二百余個,基本上每一個胡同能夠平均四個,該村計劃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氣池,現階段該村建有自己的沼氣池配件廠,包括沼氣池主池體和沼氣池蓋,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磚廠,生產各種彩磚,用來內銷和外銷,還有自己的農產品購銷服務部,方便了農產品的銷售。該村街道建不設別具風格,除了道路兩旁間隔栽種了不同種類的綠化樹,還在兩棵樹之間栽種了各種花草,各戶門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來栽種一些蔬菜之類的東西,各個胡同安排了具體的生態文明負責人,具體負責該胡同的衛生以及治安問題。

 

通過調查訪問,該村的生態文明村的資金除了廣大村名的集資外還有好多關注村莊發展的熱心民眾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過這一村莊建設可以發現,一個人,當他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會用各種辦法回報生他養他的家鄉,也可看出一個人奮斗的重要性,為了自己的親人,為了家鄉……

 

雖然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就在一開始,村干部就面臨了各方面的壓力,一是資金問題的緊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對,他們的思想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沒有遠見卓識,只能看到當前利益,無法正確的衡量生態文明村的利與弊,得與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動員上做了很多的工作,這為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排除了一部分障礙。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個社會階段,建設生態文明村都要充分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

 

1、建設生態文明村就是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所以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真正成為文明生態村創建和收益的主體,切實增強創建工作的責任感讓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支持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工作。

 

2、建設生態文明村還要樹立和增強科學發展的觀念,堅持文明、生態一起抓,軟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說不干”的現狀,三番幾次的將農民朋友對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熱情涼到了最低點。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還要充分發揮農村文體中心或活動場所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功能和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使農民朋友不僅在物質上有一種富有感,還要在精神上有一種充實感,例如: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文化科技知識講座等,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傳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倡導文明新風。要通過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改造,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進而全面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最終達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

 

3、要堅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長效建設管理機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樣,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周而復始的就會影響生態文明村在廣大群眾心中的地位。首先,作為村干部要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當作一件長久的事情來做,不管到什么時候,都要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時刻想著為老百姓謀利益,謀發展,只要能為百姓辦實事,就會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切實增強創建后勁。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態文明村當作一件長遠的事情來抓,要根據自己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更加促進整個村莊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據村莊需要建立自己的廠房,既能促進村莊的經濟發展,還能為村民提供一些相應的就業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邊建設、邊治理的建設模式。農村不比城市,雖然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挺快,可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是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農村的環境問題,包括村道的衛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莊河流的治理,農作物秸稈的存放問題等等,應該嘗試建立一套生態鏈,使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6、要堅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創建規劃。可以根據當地的土地情況制定相應的種植方案,盡最大的努力提高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村向城鎮化過度奠定一定的基礎。

 

在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問題以外,還要正確處理文明生態村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其一,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立足滕州實際的戰略選擇,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經濟發展狀況。其三,既然是模式,就應該有多種,而不是一種,要允許各個地方領會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創新。三層含義歸結起來,就是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文明生態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蓋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氣池,種花種草,等等,這些確實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措施,因為他們可以使“村容整潔”;同樣,在農村搞多種經營也可以適當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但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態村。文明生態村有其獨特的內涵和理念。更為根本的是,要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因為這是文明生態村的經濟基礎。生態經濟搞不好,即使生活再寬裕,村容再整潔,鄉風再文明,管理再民主,也不能叫文明生態村。所以我們必須提高認識,走出單純的把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理解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誤區。如果那樣,文明生態村就會失去了核心內容而流于一種口號和形式,文明生態村也會因此變成一個外殼,空泛無物。當然,這樣講不是說生態環境基礎薄弱的地方不能搞文明生態村建設,而是強調要把發展生態經濟放到文明生態村建設的首位。

 

通過這次調查,我對關于生態農村的建設有了自己的些許想法,對于XX鎮XX村的農村建設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也學會了怎樣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

 

鄉村生態文明調研報告

 

xx市戶籍人口數xxx萬人,約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個鄉鎮和xxxx個行政村。自xxxx年開始,隨著xx生態省和xx生態市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全市各鄉鎮已全面完成生態建設規劃,并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x個,省級生態鄉鎮xx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xx個,分別占總鄉鎮數的x%、xx%和xx%;市級生態村xxx個,占總行政村數的x%。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文件精神和《xx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要求,鄉鎮生態建設工作還僅處于起步階段,離全面建成省級和國家級生態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成為各級各部門當前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一、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的必要條件。根據《xx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xx將于xxxx年前建成國家級生態市,而xx%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要求是生態縣(市、區)建設的前置條件。要真正達成生態市建設目標,基層創建工作是關鍵,開展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能夠豐富生態市建設內涵,提升生態市建設水平,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生態市建設工作的客觀需要和必然基礎。

 

(二)是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契機。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鄉鎮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基礎設施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鄉鎮調整發展思路,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轄區內居民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發展空間。

 

(三)是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是指該區域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散資源、提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各項生態建設創建工作從公共設施完善程度、污水處理、大氣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等xx多項指標對鄉鎮進行考核,有力地促進當地政府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環境質量,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從整體上改善當地投資環境,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四)是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經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在認真總結人與自然關系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德倫理基礎。生態文明強調“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適應“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整體利益。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的生態文明。鄉鎮生態建設創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鄉鎮的整體生態文明水平。

 

二、當前鄉鎮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