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9 08:1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篇1

2017鄉鎮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1】 黨的十報告全篇提及城鎮化多達七次,并首次將城鎮化上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與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為進一步落實中央精神,推進衡陽城鎮化發展,十二屆省人大代表石鼓區小組一行深入石鼓區角山鄉,就角山鄉小城鎮發展這一命題,采取問卷調查、走訪調查、網絡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了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鄉(街道)干部、居民群眾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積累了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角山鄉小城鎮建設的調研報告。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石鼓區及角山鄉基本情況

石鼓區現轄2個鄉、7個街道(其中金源街道屬松木工業園區),總面積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59萬人。作為石鼓區兩個鄉之一的角山鄉,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西北部,東接松木、黃沙灣,南依蒸水,西連蒸湘區呆鷹嶺鎮,北靠衡陽縣潮江鄉,現轄楊嶺、茅茶亭、旭東、三星、五星、角山、楊泗、云山、蓮花、銀杯等10個行政村,總面積約34.88平方公里,總人口1.97萬人。

二、角山鄉小城鎮建設現狀

近年來,石鼓區按照“南優北拓,城鄉一體”和“一軸兩翼”的區域發展思路,十分重視角山片區的開發建設。在區“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七大功能分區”(蒸水以南傳統商貿區、蒸水北岸特色商業區、合江套新興商業中心區、蔡倫大道沿線新型服務業區、火車北站物流區、角山都市農業區、松木精品工業區)中,角山片區被定位為都市農業區,擬以特色三星蔬菜基地為支撐,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盤活角山小城鎮周邊土地,把角山鄉建設成為“衡陽的菜籃子,石鼓的后花園”,打造特色宜居衛星城鎮。通過近三年的努力,目前角山片區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交通更為便捷。衡角公路縱貫南北,衡邵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內環西路橫穿東西,南岳高速、蔡倫大道縱橫交錯,鄉村組道路均已硬化且形成網絡。供電供水更有保障。電網改造已完成,220千伏衡陽變電站在角山鄉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供水具備條件,探明地下水儲存豐富,日供水能力在1萬噸以上。城鎮功能更加完善。鄉政務大廳、中心衛生院、中心學校、中心幼兒園、綜合文化站、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下一步,還將建設廣場、公園、給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

三、角山鄉小城鎮發展優勢

(一)有優越的區位優勢。角山鄉小城鎮毗鄰城區,它距衡陽市中心城區僅6公里,距離投資120億元的商貿物流航母---華耀城不到5公里,距離衡邵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出口不到4公里,距離華源、中湘等大型專業市場不到6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上北下南、東來西去都很方便、快捷,可以建成衡陽最具潛力的衛星小城鎮

(二)有良好的環境優勢。角山鄉依山畔水,森林資源儲備豐富,植被豐茂,蒸水河、杉旭河穿鄉而過,水資源充足,自然地形地貌保護完好,遠離工業園區,位于中心城區邊郊,既無污染,又無喧鬧,實屬適宜家居的一方風水寶地。

(三)有殷實的產業優勢。2010年,三星蔬菜基地進入衡陽市蔬菜基地項目籠子。三年來,三星蔬菜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線一品、一方一品”的發展思路,朝著“全國一流、萬畝連片無公害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的目標,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三星蔬菜基地現已發展成為全市規模最大、品種最多、品質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種植面積達4887畝,核心示范區連片蔬菜種植面積達2800余畝,建設蔬菜單體大棚600個,連棟大棚43500平方米,年產各種反季節蔬菜8000余噸,引進了領軍現代農業、樂富蔬菜等14家現代農業企業,華桂、君玲等2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三星等于放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特別是經營元宵、粽子及月餅等傳統土特產品的君玲食品有限公司,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居湘南市場第一,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

(四)有明顯的規劃優勢。根據衡陽市最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衡邵高速公路以南區域已規劃為城市拓展區。這必將極力推動石鼓區現代商貿、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并為角山鄉的小城鎮建設提供絕佳契機,加速融城步伐。衡邵高速公路以北區域則適宜發展蔬菜生產、牲豬和水產養殖等現代都市農業,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堅實后盾。衡陽市“十二五”規劃和石鼓區“南優北拓”發展戰略也明確提出,要將角山鄉的水、電、路、氣統一納入規劃,屆時角山小城鎮基礎設施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五)有突出的商貿物流優勢。當前,石鼓區項目建設來勢較好,區域布局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比如投資120億元的華耀城項目將打造成一個輻射湘南、粵北、桂東、贛西的現代商貿物流基地,項目現已動工建設,計劃在5年內建成;投資12億元的集購物、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崇盛國際中心項目已破土動工,將于2017年建成。這些大型現代商貿物流項目為角山鄉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角山鄉位于3條高速公路出口處,并且緊鄰華源建材裝修市場、中湘機電市場、五一批發市場,發展商貿物流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鎮規劃滯后。角山小城鎮既沒有總體發展規劃,又沒有控制性詳規,在建設過程中也對規劃不夠重視,先建設后規劃、邊建設邊規劃等情況時有發生。雖然2011年,角山鄉就開始著手制訂小城鎮建設規劃,但因規劃設計經費過高(達到15萬元/平方公里)等原因,至今仍未出臺,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居民建房的自發性較為普遍,集體建設的隨意性較為突出,使小城鎮的總體布局愈加凌亂、無序。規劃滯后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群眾對小城鎮投資置業的積極性。

(二)基礎設施不全。2012年,投資建設和完善了1個集鎮農貿市場、1個公辦中心幼兒園、1個綜合文化站、1個居民集中建房示范點等基礎設施。但是,城鎮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供氣、污水垃圾處理、防災減災、公共綠地等基礎設施明顯滯后,導致有條件的農民不愿意到小城鎮居住,小城鎮人氣無法聚集。

(三)產業支撐不夠。三星蔬菜基地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基地目前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企業不夠,產供銷產業鏈還未完全建立,旅游休閑、綠色餐飲等種養殖衍生產業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對繁榮小城鎮的貢獻非常有限。

(四)資金投入不足。小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盡管近三年區、鄉兩級政府加大了投入,但區級財政是名副其實的“吃飯財政”,而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蔬菜基地建設上,開發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夠。與此同時,角山小城鎮還處于一個自我發展階段,自身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的能力不足,使得角山小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十分緩慢。

五、幾點建議

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加大力度消除瓶頸、突出重點,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

(一)高起點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是龍頭。角山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既要保證科學性、超前性、發展性,又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要聘請專業設計機構做控制詳規。具體來講,角山小城鎮建設總體布局,從空間分布上,應突出“兩點一線”,即以華耀城項目和角山鄉政府為點,以衡角公路為軸線;從建設上,應突出發展重點,實行梯次推進,按照“中心城——中心鎮”兩個層次,統一規劃布局,梯度建設,合理確定市區和城鎮體系的發展框架,讓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使其更好地發揮輻射作用。對小城鎮的建設要體現“八個一”目標:即有一條示范街道;有一幢標志性建筑;有一個小型公園廣場;有一個高標準住宅小區;有一個水、電、路相配套的產業園區;有一處具有特色的小景點;有一個標準化的學校;有一個規范的農貿市場。政府在財政上應拿出資金扶持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時規劃、設計等部門應按最低的收費標準,幫助鄉鎮進行規劃設計。

(二)多元化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問題是癥結,必須實行多渠道投入。政府財政投。區、鄉政府要抓住新一輪小城鎮建設機遇,積極向上爭取國家政策資金,用于完善城鎮功能設施。充分整合新農村建設等配套資金,投入到小城鎮水、電、路等公共設施建設。積極發揮好該區在村民建房“統規統建”和“統規統建”方面的優惠政策,切實改善設施條件,提升城鎮品味。社會資本投。充分盤活土地資源,把那些地段較好的閑置空地、過時建筑物等整合起來,通過運用BT模式吸納外地、本地投資者,實施以產換資搞建設,以其土地開發權為回報來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實行以地生財,做好土地文章。金融信貸投。努力爭取國債、政府貸款貼息補助等扶持政策,通過建立城鎮建設投資公司,向農民及農村非農業企業發行城鎮建設證券等方式吸納資金,逐步解決小城鎮建設項目的資金瓶頸問題。

(三)全方位建設。擴大招商引資。政府要盡快出臺小城鎮建設規劃,策劃小城鎮建設項目,包裝閑置市場資產,積極參加招商活動,借助招商聯絡點、互聯網等平臺,引進商家打造商貿或加工業中心,在實現經營業態升級的同時盤活閑置資產,提升經營效益。優化投資環境。對在沿街老房內隨意亂建,不批先建的違建戶,不能以罰代批。要以集中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建立有關規章制度,加大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法規的宣傳力度,并嚴格管理,營造良好的環境。另外,精簡、規范和取消一些行政收費項目和審批事項,實行費用包干,政府、“一站式”辦理制和集中審批的辦法。凸顯地域特色。經濟發展是城鎮發展的基礎,特色經濟是城鎮建設的動力源泉。角山鄉小城鎮建設要按照“衡陽市的菜籃子,石鼓區的后花園”的思路,以三星蔬菜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和培育龍頭企業,圍繞蔬菜生產,建設好角山鄉農產品交易市場,狠抓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貯藏、包裝;形成龍頭企業聯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加、銷一條龍生產格局。同時,結合蔬菜種植在抓好休閑農業,不斷開發旅游項目,帶動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積聚人氣。充分利用角山鄉地處城郊結合部、無工業污染和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盤活土地資源,引進一批投資者,將之打造成為具有現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生態宜居型小城鎮。

2017鄉鎮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2】 為有效推進梁集經濟建設發展,促進各項工程進度,盡快展現梁集小城鎮規劃建設的目標。5月15日,梁集鎮人大組織了人大代表對梁集鎮小城鎮規劃進行了調研和視察,并召開了座談會。

一、梁集鎮小城鎮建設現狀及形成原因。

1、現有規劃已經嚴重不適應梁集小城鎮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梁集房屋建設一度出現了任其自由發展,一派無序、雜亂、不協調、缺乏科學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規劃水平較低,缺乏小城鎮體系規劃和詳細規劃,跟不上建設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現就是在建筑風格方面出現千戶萬面的現象,建筑風格和周邊的環境不協調,缺乏美感,同時建筑房屋還出現各自為陣,缺乏統一協調。

2、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從調研中看出,當前梁集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設缺乏科學的規劃,雨天還會出現積水現象,給人們出行帶來不便。同時由于居住的相對分散,電網、郵電通信、信息網絡等配套設施建設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的推進。

3、粗放建設,房地產發展十分緩慢

由于前期缺乏統一規劃,和人們觀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設多沿街建房,呈現商貿和居家相結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調研中還發現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積嚴重浪費,土地利用率低,從面積來看已經超出了單純住房的需要。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鎮化的發展,土地面積將會越來越少,土地緊張局面也必將出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減少浪費。在這一方面,住宅小區的規劃建設就顯得舉足輕重。縱觀全國,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已經出現了房地產開發,發展住宅小區的局面,而這些經驗可以借鑒和學習。

二、梁集鎮小城鎮建設的幾點建議。

座談會上代表們指出:

1、新農村與小集鎮建設有機結合。

當前梁集鎮新農村安置點選擇在劉場組睢魏路以西,既建設了新農村,又壯大了小城鎮建設。建設后無論是逢集還是平時,給居民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機實行了新農村與小城鎮的結合。梁集鎮是縣城的后花園,北邊是同益農業示范已初具規模,梁集新農村建設要繼續引用自我摸出的拆遷置換的成功模式,同時要有所創新,改變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爭取將成功經驗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新農村的基礎設施藥盡快施工,以利于提前投入使用。目前,正在進行新農村農戶拆遷安置工作。

2、加快招商引資和工業突破,發展高效農業,促進小城鎮商貿繁榮,推進小城鎮建設。

由于寧江工業園和農業園的劃出 ,使梁集的工業和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性的限制限,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工廠落戶梁集,使農村居住人口流向小城鎮。同時還要發展高效農業,釋放農村勞動力人口,把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人力保障。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多,交易的頻繁,一方面繁榮了小城鎮的商貿,另一方面又會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鎮尋求機會,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為小城鎮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3、重注前期規劃設計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吸引房地產開發商投資開發。

首先,規劃設計是建設好小城鎮的前提條件,它有利于協調發展和統籌兼顧,也有利于處理好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經濟、發揮小城鎮的集聚功能。梁集應依據本地區條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學的小城鎮戰略發展規劃,為小城鎮發展提供依據,在城鎮布局規劃、建筑風格、顏色基調等方面都要協調好。

其次,還要加大對道路、電網、信息網絡等硬件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吸引房地產開發商到梁集來投資開發,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精品住宅小區,成為梁集的標志性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居住環境。

4、新農村與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項目密切結合起來。

首先梁集鎮政府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積極爭取農業開發項目,進行土地綜合治理,要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利用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與新農村建設同步實行,有機結合起來。借勢使徐州同益農業項目成為省內一流,領跑江蘇的示范項目,要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將項目區的功能定位于生態、環保、綠色、有機及循環的現代農業。重點在于發展蔬菜種植和果蔬深加工。

篇2

一、湖北小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6年以來,湖北以“百鎮千村”示范工程為重點,以“產業興鎮”為目標,從現實條件出發,突出小城鎮發展重點,不斷優化小城鎮發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鎮功能和改善小城鎮生產生活環境,有力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小城鎮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的重要載體和城鎮化的基礎支撐。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城鎮化水平達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個百分點,湖北省現有小城鎮942個,其中建制鎮735個,鄉集鎮207個。

(一)小城鎮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鎮成長為新的區域中心。近年來,湖北各地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工作三大戰略之一,與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二次創業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鎮迅速崛起,涌現出了宜昌龍泉、荊州容城、襄樊雙溝、陽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聞名遐邇的明星城鎮。小城鎮已經成為全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中心、產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務工經商農民集聚的中心,成為湖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撐。如監利縣容城鎮是一個緊鎊長江的著名歷史古鎮。為了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鎮委、鎮政府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充分發揮發展城郊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機械、化肥、造紙、陶瓷、鑄造、棉紡、毛紡、制藥、食品、釀酒、木材加工、電器儀表等行業生產的優質主導產品馳名省內外。目前,該鎮城內各村擁有較大規模的村辦、組辦企業,市場、商店等經濟實體近100家,城區大部分村級收入超過了100萬元,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全鎮經濟規模效益明顯,已率先形成了農村產業化格局。同樣,夷陵龍泉鎮在多年的實踐中,堅持把實現龍泉率先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探索推動鎮域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出一條“城鎮工業化、農村集鎮化、鎮村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發展模式。他們一方面扶持本土企業稻花香集團打造百億產業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強以三峽泵業為龍頭的機電工業集群,科學規劃建設魏家畈輕工業園。2008年該鎮規模工業企業7家,中小企業197家,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0億元,同比增長5.9%;稅收入庫額完成4354萬元,同比增長12.3%。農民人均勞動所得實現10757元,同比增長10.3%,成為夷陵區經濟重鎮、全市工業第一鎮、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和全國文明村鎮。

(二)小城鎮的城鄉融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幾年,全省各地通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同時實施一批農業重點工程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主要體現在全省鄉鎮企業正迅速突破“三就三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為生產、為生活、為市場)的分數布局模式,向農村小城鎮、工業小區集中。2008年全省鄉鎮企業進城辦企業和異地辦企業6923家,創增加值24.35億元。全省70%以上的鄉村企業集聚在小城鎮,已設立鄉鎮工業小區78個,一批經濟發達的鄉鎮以企業為支撐,把發展工業小區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如近年來,鐘祥市以中小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不斷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86家,擁有7個省級農產品名牌產品,6個湖北省著名商標,28個綠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糧集團為主的糧油加工集群,以雨潤集團為主的肉類加工集群,以匯源集團為主的飲料食品加工集群,以進鑫公司為主的棉紡加工集群。鐘祥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6%,農產品加工業集群被評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產業集群。去年全鐘祥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9.3億元,比上年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78元,增長14.4%。

(三)小城鎮的產業經營,夯實了縣域經濟的經濟基礎。2008年,湖北省79個縣(市、區)生產總值達6060億元,增長14.0%,增速高出全省0.6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的比重為54%。其中21個縣市區的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比前年新增10個,仙桃、潛江和曾都區的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縣域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732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增速高出全省4.2個百分點,在全省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達45.1%。同時,縣域和農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湖北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09.9億元,增長25.2%

,其中縣以下農村消費增長22.8%,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56%。

(四)小城鎮的園區建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年來,湖北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規模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跨省轉移700萬人。2008年全省鄉村從業人員總數達到2078.77萬人,比上年增加48.1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達到35.92萬人,比上年減少0.59萬人,同比下降1.6%;非農業勞動力達到20.4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49萬人,同比增加7.8%。小城鎮的迅猛發展,使城鎮吸納就業、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鎮的城郊經濟,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近幾年,全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本方略,把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作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同時,一批重要城鎮的城郊經濟發展迅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幫助了農民增收。如十堰市張灣區立足城郊優勢,圍繞豐富城區市民“菜籃子”、“果盤子”、“餐桌子”、“茶杯子”、“錢袋子”,采取政策驅動、典型帶動、項目拉動、科技助動“四輪驅動”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養殖、打工經濟”為主導的“四個億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加快了農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區僅蔬菜專業村達到43個,菜農達到3萬多人,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年蔬菜上市量8500萬公斤,實現產值1.3億元,為當地農民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鎮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城鎮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目前,全省734個鎮是近年并鄉并鎮的結果,大多為“小鎮區、大農村”,甚至未脫離集鎮的痕跡,城鎮平均人口不足1.2萬人,多數建制鎮不足1萬人,最小的鎮人口僅千余人。由于小城鎮存局不合理,人口規模小,產業不集中,難以形成支柱產業,經濟實力弱,發展后勁不足。在2004年、200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兩屆全國“千強鎮”的名單,湖北由3個變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個,山西有7個,安徽和江西各有2個。在2008年的中部百強縣(市)名單中,山西有15個、安徽有12個、江西有9個、河南有41個、湖南有17個、而湖北有11個,與湖北在全國和中部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

(二)產業層次低,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多數城鎮屬于自發形成的傳統農業服務型的行政中心,結構單一,沒有使得資源優勢真正轉化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缺乏產業支撐。全省小城鎮產業發展基本上還是呈現出以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為主體、二、三產業比重很小的結構特征,總體產出功能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特別是飲食服務業、商品零售業等第三產業仍處于落后狀態,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文教衛生、金融保險等高層次的行業比重偏低。2008年湖北農產品加工率45%,低于全國50%的水平。湖北農產品加工值相當于江蘇64%、廣東51%、山東41%。

(三)環境設施不全,生態污染嚴重。隨著城鎮人口的迅速增加,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大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城鎮廢水、廢氣、廢渣不斷增加,噪聲加劇,嚴重污染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有關調查顯示,在建制鎮中,工業廢水有專門處理裝置的鎮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時清運的鎮只占49.4%,加上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廢物總量增加,造成城鎮周圍的大部分水體制質量在三類水以下,大氣、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較嚴重。加上小城鎮受財力所限,環境治理差。

(四)市場網絡落后,產品銷售不暢。當前,全省大多數城鎮市場特色不明顯,為農服務、為主導產業服務的功能不完善。其中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都不到位,資源和產品輸出渠道不暢;工業主導產品市場規模小,銷售乏力,產品外銷的售后服務水平不高。生產要素市場剛剛起步,缺乏強有力的經紀人隊伍。各鄉鎮大多是處于獨闖獨干狀態,秉持“溝通信息、整合資源、團結互助、合作發展”的服務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規劃中重點抓好100個小城鎮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100個年營業收入過20億元、50個年營業收入過30億元的小城鎮的目標相比,任務還比較艱巨。

三、制約湖北小城鎮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規劃起點低,體制改革滯后。小城鎮的暫住人口雖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們長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難以發揮其吸納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一是現行的戶籍制度限制了進城經商的農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農民的夾心階層。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事業的農村勞動力取得城市戶口的機會。二是現行的土地的買賣、出租、抵押、轉讓、入股存在很多問題,農民放棄土地難以獲得合理補償。三是城鄉不平衡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多數農民連基本的養老保險都無法滿足,更談不上像城鎮居民那樣還擁有醫療、失業、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險,使農民顧慮很多,不愿意放棄土地遷居城鎮。同時,城鎮管理機構和法規不健全,市容市貌、環境衛、社會治安、市場管理、文化娛樂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會問題沒有列入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城鎮臟、亂狀況較為普遍,城鎮建設活動失控,城鎮總體環境嚴重失調。可見,我省小城鎮建化設還處于一個低水平階段。

(二)資金投入不足,延緩了小城鎮建設。2006年省財政安排了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實施“百鎮千村”示范工程建設(其中5000萬元用于100個重點鎮建設,5000萬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帶動全省100個重點鎮計劃投資8.31億元用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8.4億元,占全年計劃的101%。但全省城鎮建設投資只占gdp的比重為2.59%,比全國5.22%的平均水平低2.63個百分點。與江蘇、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別低1.15、0.70、3.24、0.50個百分點。2007年全省重點鎮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5億元,示范村完成投資5.2億元,分別比上年度增長13.1%、20.9%,啟動了500個示范村的村莊整治任務。但國內不少省份對小城鎮的發展實質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廣東省在2003年下發了《關于加快中心鎮發展意見》,明確提出了對277個中心鎮給予10個方面來源的建設資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體制等的支持,并從2003年開始連續三年,省財政每年撥出2500萬元作為全省中心鎮規劃補助經費。僅2003年省直部門就對中心鎮的各方面建設投入達數億元,廣州市則明確規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安排每個中心鎮1500萬元統籌建設資金,一定5年不變。相比之下,湖北省財政加入小城鎮建設的投入相差明顯。

(三)建設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鎮化的進程。1979-2008年,全省耕地面積累計減少了478.74千公頃(717.11萬畝),年均每年減少15.96千公頃(23.94萬畝),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畝減少到2008年的0.81畝。可見,小城鎮化的土地利用已成為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城鎮建設利用率低,許多城鎮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現象嚴重。二是城鎮建設用地結構不盡合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工業用地等生產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產業為龍頭的鄉鎮經濟,其聚集效應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數鎮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分有限,在城鎮基礎建設上投入普遍較少,加之小鎮融資能力較弱,建設資金短缺,導致小城鎮建設吸引力不強,集聚效應難形成。同時,引進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鎮的建設規模,延緩了小區的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顯現。如2008年全省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2.5萬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戶中小城鎮,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產品質量不穩,缺乏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市場競爭力弱小。

(五)科技創新水平低,創業領頭的人才不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鄉鎮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現出人才的需求。當前,全省小城鎮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懂生產、會管理的開拓型的青年人才貧乏,雖然近兩年有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選調下鄉,但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對城鎮建設是杯水車薪。另外由于小城鎮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機制不夠健全,現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訂優惠政策,吸引鼓勵各類大專院校畢業生、科研人員深入農村一線,為農村小城鎮化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的建議

作為擴大內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鎮的建設應重點發揮重點小城鎮的示范效應,優先支持經濟實力較強、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小城鎮;優先支持有資源、有特色和有主導產業支撐的小城鎮;優先支持經濟發達、城鎮密集的小城鎮,通過重點發展、整體推進的發展方式,形成抓好一個點、帶動一個面、影響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強重點鎮建設,提升城鎮集聚發展能力。當前,要重點地建設和發展中心城鎮。高起點編制中心鎮鎮域、鎮區和中心村三個層次的規劃,并與城市總體概念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態建設等專項規劃相互銜接。應當在積極發展大中城市的同時,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動小城鎮發展,應積極推進優質生產要素向小城鎮集中,強化小城鎮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單純把小城鎮視為培育市場、聚集人口的場所,而應以實現現代化、社會化、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的高度,著眼于從提高小城鎮的整體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鎮的發展,打造一批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和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消費中心。

2.依托城鎮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農村主導產業。當前,中小城鎮的發展要抓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按照“分類指導,扶優扶強,梯次推進”原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以經濟大發展促進小城鎮的大發展,做到以特色興產業、贏市場、增活力,努力實現興一座城鎮,繁榮一方經濟,轉移一批農村富余勞動力,致富一方群眾。一是把小城鎮發展與農村工業化結合起來,立足自身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合理確定主導產業,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型小城鎮。二是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建設小城鎮工業集中區,以工業集中區建設推進小城鎮發展。三是積極引導和鼓勵大中城市的工商企業到小城鎮開展生產經營,鼓勵社會力量特別是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到小城鎮經商辦企業。四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市場為依托,大力發展相關商貿流通業。五是引導發展小城城鎮房地產業,鼓勵引導城鎮居民向現代化住宅消費模式轉變,提升小城鎮的品位。堅持在“好”優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鎮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

篇3

“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是加快城市化進程和實現土地、產業、人口“三大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建立健全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向社區集中的政策和機制,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現狀

農村居民居住方式正由分散逐步向集中轉變。全區鄉鎮域面積×××××km_,集鎮規劃區面積共××km_,建成區面積××km_,鄉鎮域總人口××萬人,集鎮人口×萬人。行政村總數××個,自然村×××個,工商小區及住宅小區××萬平方米。____年農民“造城”,全區共吸引農民進鎮建房×××戶,建筑面積×萬平方米。第一、四期移民建鎮共移民××××戶,移民人口××××人,總建筑面積××萬平方米。據調查,有近七成的農村居民表示愿意進城集中居住,這與黨委、政府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是一致的,是執政為民和實現“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部分家庭已在城鎮購有住房,還有一小部分也打算在三、五年內進鎮購房。他們主動向城鎮集中主要是為了子女更好的成長和改善生活條件。還有部分農村居民希望政府將農村老宅置換,進而實現進城居住的目的。

二、影響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居住的主要因素

_、經濟因素。進城居住要購房,生活費高,需要一定的經濟保障,因而收入較低就成了制約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的主要因素,而且區域間農村居民的收入差異對進城意愿影響很大。

_、觀念因素。青年人進城鎮居住愿望迫切,而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由于習慣了恬靜安逸的農村生活方式,對節奏較快競爭激烈的城市生活有所顧慮,無法完全從傳統的“鄉里鄉親”熱熱鬧鬧向住宅樓里的“左鄰右舍”各自忙碌、較少往來的生活方式轉變,同時對土地的眷戀和傳統的家鄉觀念使得他們長期的農耕生活形成對土地較強的依賴性。

_、產業因素。缺乏產業支撐,企業、耕地分散,導致小城鎮的生產與消費活動是分散的,使得第三產業所必需的基礎設施不能集中充分延伸,從根本上導致了城鎮人口難以集中。

_、土地因素。現有的土地制度是農村人口難以集中的根本原因,村與村、鎮與鎮之間的農村人口難以流通與集中,農民住宅很難按照規劃實行易地集中建設。

_、戶籍因素。戶籍管理制度的制約,導致一系統社會保障制度如入托、入學、醫療等成了進鎮農民的后顧之憂。

三、加大推進我區農民向城鎮集中的政策與措施

_、規劃先行,促進農民向城鎮集中

⑴、加強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體現特色,借鑒外地城鎮發展的經驗,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重視合理布局,科學規劃。

⑵、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完善城區功能,改善農民生活質量。

⑶、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善公建設施配套及基礎設施配套,創造良好的環境質量,圍繞“適時改造、完善配套、做精老城、增加亮點”和“拉大框架、豐富內涵、做美新城、營造特色”的城建工作指導思想,合理規劃住宅小區和民心工程。加大綜合開發的力度,建設戶型合理、功能完善、面積適度、設施齊全、切合華容實際的新型住宅。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加強城鎮管理,以人為本,努力營造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讓農民低門檻進城,引導農民不斷向城鎮集中,安居樂業。

⑷、交通資源與設施共享。加快鎮與鎮之間的交通及基礎設施的聯系,使得各種要素流通和相互作用,同時有限的鎮級經濟可以合理投入,提高設施建設標準,提高資源和設施利用率。

通過城鎮發展建設,促進城鎮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增強城鎮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力,增強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從而加快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的人文意識。

_、完善體制,加快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

⑴、行政管理體制、土地所有制等方面應加以完善與突破。應突破農村集體土地“三級所有,組為基礎”的所有制束縛,鎮(鄉)、村、組三級所有的體制,使農民中心村建設的推行很難實現,缺乏在三者之間進行利益協調的體制改革。

⑵、探索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小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耕地總量控制,動態平衡,易地復墾。政策上應扶優助強,在下達的非農業建設用地計劃中,調劑一定數量的額度向中心鎮傾斜。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由政府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出讓(出租),統一管理。除法律規定可以劃撥外,一律實行有償使用,用地單位和個人可自主選擇出讓或租售方式處置土地使用權。經營性土地出讓,可實行公開招標拍賣。小城鎮建設要堅持節約用地、合理用地、按規劃和計劃開發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保留進鎮落戶的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承包權不變,同時,根據進鎮農民自愿,通過委托經營、租賃經營或有償轉包等形式,解決好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問題。集中使用農民住宅用地指標,允許進鎮農民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按一定的折算標準置換城鎮住宅用地。

⑶、從體制上對現有城鎮農民建房進行控制與引導。形成區域內管理體制,對農民建房進行有序的控制,并加以政策性引導,加快推進社區(中心村)規劃編制,通過規劃引導,推進農民向社區(中心村)集中。

_、政策配套,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

⑴、改變現有的市政設施統一建設與管理的模式。加大政府對市政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城鎮供電、供水、供氣、給排水、環保、綠化等綜合基礎設施系統。同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種社會公益事業設施,堅持環境建設、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

⑵、加大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中“鎮保”政策的力度,增加就業崗位。積極推行“鎮保”政策和建立相關的產業,使被征用土地和農民利益得到保障,就業得到保障,減少社會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土地使用者的積極性。

⑶、探索市場化的投融資政策,挖掘發展潛力。資金匱乏是城鎮發展的主要瓶頸,但由于城鎮目前各自為政,分頭建設,使得有限的資金分散投資,導致效益低下,并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建設與大量浪費。一要充分發揮銀行等多渠道資金運作,以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發展為根本目標,從城鎮規劃、節約土地、環境保護、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入手,科學評估,綜合考慮,拿出正確的信貸政策。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基礎上,推進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二要通過區域財政、稅收等手段,建立區域建設發展資金,合理、統一支配有限建設資金,投入城鎮基礎建設,避免重復和盲目建設。三要充分吸引市場化資金,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思路,發揮市場化運作機制和手段,以土地作為投資,吸收外來資金,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提高城鎮的發展水平。

⑷、加快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積極進行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鼓勵和吸引農民進鎮落戶、務工經商。經批準在小城鎮新落戶的人員,在子女入托、入學、就業、參軍、計劃生育等方面,享有同原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將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中心鎮,計劃、公安、城建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落實工作,不得收取或變相收取城鎮增容費。加強小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統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解除進鎮落戶農民及相關人員的后顧之憂。

篇4

生態城鎮建設在當今世界方興未艾,是指以“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促進小城鎮達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的運行狀態,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促進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今年,在大連西崗區建設局掛職鍛煉了三個月,進一步增長了見識。大連是一個沿海發達城市,不僅市區環境優美,而且生態小城鎮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果。城鎮建設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綠色經濟發達。城市與鄉村旅游景點比比皆是,無污染工業和高新技術項目較多,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發展迅猛,處處顯示出十足的發展后勁。二是城鄉生態保護得力。城市與小鄉鎮園林綠化水平較高,處處可見公園、文化廣場、樹木、花園和草坪,仿佛一個被綠色植物和花園包圍的城市;市容環境清潔有序,垃圾回收系統安裝了GRS衛星定位系統,污水及垃圾處理到位及時;夜景霓虹閃爍,五彩斑斕,景色優美;農村環境也比較整潔,家庭式的旅館較多。三是社會文明程度高。城鄉居民素質較高,教育文化事業發達,社區、鄉村圖書館、體育健身設施齊備,各級政府組織民間文化活動較多,城鄉居民素質較高,不但自覺維護優美的環境,而且很多群眾自覺加入市容市貌志愿者服務隊。四是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小城鎮建設,從招商引資把關、政策引導、行政法規等多個方面努力維護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門下形成合力加強管理,建立了長效機制。

生態小城鎮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建設生態北杜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尤其是近幾年來,鎮域劃歸開發區統轄,為生態北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建設生態北杜有利于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創建安居樂業的和諧環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生態田園示范鎮,提高城鎮品位;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轉變城鎮發展方式,壯大鎮域經濟實力。本文對照大連生態城鎮建設的相關經驗,調查研究分析北杜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建議與對策。

一建設生態北杜的有利條件

北杜鎮下轄13個行政村,人口近2萬,毗鄰旅游文化古城咸陽,發展環境優越,陸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國道環繞鎮域,機場高速穿鎮而過,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設生態建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1經濟發展為建設生態城鎮創造了物質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和生態文明,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建設生態城鎮不可缺少的條件。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發展迅速,20__年GDP高達#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元。現代農業發展較快,優質櫻桃示范基地、南鴨北養示范基地、土雞養殖基地、歐亞種豬基地等大批重點農業項目相繼建成,南華集團、石羊集團等農業企業蓬勃發展,農業走上了市場化、規范化、規模化、效益化軌道。###、#等重點工業項目落戶鎮域,第二產業產值逐年增加;商貿、餐飲、服務等行業全面發展,為建設生態北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社會進步為建設生態城鎮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社會文明進步是生態城鎮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累累碩果。建成了軟硬件設施齊全的鎮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7個,綠色家園示范村5個,高標準的村級 衛生室##個;鎮域內公路、飲水工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鄉風文明、環境整潔的新農村已具雛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高達97%,創業培訓持續不斷進行,深入開展了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和諧部門創建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鎮逐步形成了科學文明、勤儉持家、團結誠信、和諧相處的良好風尚,一個安全、文明、和諧、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準實施,西咸新區的全面開發,為建設生態北杜提供了良好機遇。新區規劃強調依托周秦漢歷史遺跡和渭北帝陵遺存帶,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漢文化、古都歷史三條文化帶;強調生態建設,重點打造城市綠色廊道和都市綠心,建設大面積濕地公園和水景公園,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化體系和水脈滲透、綠水相融的城市靈動空間;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田園小鎮和社區;強調保護生態,建設西咸新區百里渭河生態景觀帶,把渭河打造成在國內有重大影響,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態河,形成以自然保護區、林地、大遺址為基本要素的一廊、兩帶、多水系的區域生態體系。

總體來看,北杜以農業為主,無污染型工業,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初步具備了建設生態小城鎮的基本條件。建設生態北杜符合西咸新區發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區的一大亮點。

二建設生態北杜存在的問題

1缺乏明確的思路與定位。

幾年來,北杜鎮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為宏偉目標,堅持不懈地實施“重工、強農、興商”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建設生態北杜”這一理念符合科學觀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的宏觀目標要求。也就是說,建設“生態北杜”是“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的應有之義。但是建設“生態北杜”的發展理念還未被突出強調出來,還未有明晰的發展規劃思路,還未將“生態北杜”單列出來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大重點。認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建設生態北杜的社會實踐需要思想與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鄉文明環境需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北杜在城鎮環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與過去5—10年相比,城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與大連的生態小城鎮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鎮域主干道、主要商業街的環衛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垃圾處理還不夠規范,占道經營的現象大量存在;社區、農戶家庭環境需要優化;花園、公園、綠地還不夠多;多數地域,夜晚還是一片漆黑。

3城鄉居民素質需進一步提高。

鎮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質、思想文化素質、法制意識和誠實經營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長期存在欺商、擾商、拒商等現象,破壞投資發展環境,影響了外商以及外來旅游人員的投資消費的熱情,是不和諧的音符,不符合生態城鎮發展要求。

4經濟結構需進一步調整。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僅為##%,第三產業占有比重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農業經濟結構上,需進一步強調強調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無污染農業;在工業經濟結構上,還需突出發展高新技術型、環保型、低碳節能型項目;在第三產業結構上,大力商業、物流業、倉儲業等,尤其注重發展旅游業,盡量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四建議

建設生態北杜涉及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國土、市容監察、環衛、宣傳教育、建設等各部門實現聯動,更需要從宏觀角度進行細致謀劃。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政府引導功能。

結合西咸新區創建生態田園小鎮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確發展思路,即將打造生態田園北杜作為城鎮發展目標方向,從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環境、加強教育宣傳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設生態小城鎮的基本要求,制定具體可行的發展規劃,全面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確保北杜城鄉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導。政府在出臺的工農業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對各行業各業的行為加以規范和指導,使各項政策服務于生態的和諧發展,積極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策環境,為建設生態城鎮營造濃厚的氛圍。比如政府扶持的企業是否是環保型、生態型產業,政府倡導的農業是否是無污染的綠色有機農業,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業是否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諸多的因素都需要納入政策考慮的范圍。另外,加強法規引導。生態城鎮規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甚至需要幾代人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生態城鎮理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是對傳統城市建設與傳統工業社會的否定,是人類對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反思總結。傳統的工業社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破壞了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出現了高污染、高發展的狀態,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人類面臨能否永續發展的危機。這種狀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改變,需要以法律法規的固定形式加以維護。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設與探索中不斷完善法規。大連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范社會個體、企業以及農戶的行為。比如,對于亂排污水、亂倒工業垃圾的企業如何處置,對于危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如何懲罰,公民應該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結合國家法律有一套細致系統的規定。也就是說,要結合建設生態北杜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規。

二強力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近幾年來,北杜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后亦應在大力發展現代農畜產業基礎上,把握以下幾個方向:一要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所謂旅游觀光農業是指將農業產品生產、旅游觀光融為一體的產業結構,不但要獲取產品自身的價值,還要獲取旅游價值,并帶動農村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同步發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擁擠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車、噪雜的城市噪音無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壓力,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體驗原生態的農業生活成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觀光農業在北京、大連、沈陽、石家莊等地區非常流行。隨著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市民體驗田園生活必然成為一大趨勢,因此,北杜亦應抓住機遇,前瞻性規劃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 提供工具等設施,讓旅游者親自動手采摘,親自動手制作食品,品嘗綠色有機農業產品;建立觀光果園,除了可以讓旅游者自己動手采摘外,還可提供設備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飲品,更要完善園中打球、讀書、垂釣、露天歌舞廳等娛樂設施,同時配置以石頭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務活動,開發新的休閑項目,滿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旅游業是世界性的綠色朝陽產業,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跡、民間歌舞、民間手工藝術項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設立旅游景點;要創建一批生態田園、生態農戶,帶動鄉村旅游發展;要鼓勵農戶發展自然風味農家菜館、野菜館等,助推鄉村旅游發展。

3大力發展環保型工商業。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嚴格按照“政府指導、社會投資、市場運作、環保達標、科技領先、特色明顯”的建設思路,堅決廢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業項目,重點引進高新技術型、環保型、低碳節能型項目,比如電子、服裝、食品、玩具等外貿加工企業,引進農副產品與畜牧飼料加工企業等。同時,北杜鎮交通條件得天獨厚,還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大型商業,物流業,倉儲業,餐飲業,賓館業、汽車等交通工具維修保養服務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創建文明示范企業,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名優新特產品的集散基地與集餐飲娛樂、休閑購物、商貿物流為一體的特色明星鄉鎮。

4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工作。

持續不斷地開展創建平安北杜活動,抓好社會治安與安全生產;經常性地開展欺商、擾商、拒商等專項整治活動,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加大對生活生產垃圾、亂貼亂畫、違規占道經營、集貿市場、鎮域主干道、公共場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將環境整治活動延伸到每個農業基地、家庭與農戶,評選一批衛生明星單位與家庭,引導全體居民自覺維護周邊環境;重視對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開展文明施工活動,堅決避免粉塵、噪音、夜間施工擾民現象出現,杜絕建筑材料亂擺亂放;繼續深化家園創建活動,積極推進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綠化工程,使鎮域整體面貌改觀,文明整潔形象進一步提升。

5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綠化工作。

在建設商貿經濟一條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飲水工程的同時,還應注意細節性的內容:一、借鑒大連的做法,可以實施“光明工程”,鎮、村、社區、商業區、消費區主要干道的燈光設施要齊備,商貿大樓、辦公大樓等公家單位主要建筑物和標志性建筑物的廣告牌與燈光要經過統一的設計,適當的位置安裝霓虹燈、LED電子顯示屏、滾動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電視屏幕,既可播出企業廣告,亦可宣傳政策法規;同時也能帶動夜間消費,發展“夜間經濟”;更要達到五光十色、絢麗斑斕的可視效果,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每個社區、每個花園要增添體育文化設備和休閑娛樂設施,方便居民生活,營造和諧環境。同時,還應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綠化工作,做好各類企事業單位、行政村辦公場所的綠化工作,建筑屋內設立盆景、盆栽花卉,結合城鎮規劃,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園、小片綠地,創建處處可見綠色、時時可見花草樹木的綠色城鎮。

6創新宣傳教育,提高鎮村居民文明素質。

篇5

一是專班組織落實。年初調整五型機關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學習計劃和制度,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局長專題辦公會議,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機關創建氛圍形成。二是學習任務落實。組織開展自學和深入基層調研等學習形式,年集中學習達12次,基層調研5次,形成《危房改造》等調研報告6篇、取得《城鎮垃圾低碳收集處理》可研成果一個、上報各類建議30多條、在區以上新聞媒體刊發信息文章百余篇。機關檔案管理達省一級標準。三是配套設施落實。配置電視、電教設備、辦公電腦,實現辦公網絡化,更換密封垃圾桶;建起黨員學習活動室;完成黨報黨刊征訂任務,訂閱《中華建設》等22種50余份報刊雜志,豐富學習內容。

二、推行“三個到位”,完善機制抓機關管理創新

一是機關制度完善到位。制定《機關工作運行細則》,規范干部職工的日常行為準則;推行完善《月工作項目化管理》工作模式和《全員參與項目建設機制》,以項目化表的形式分解全年工作任務,細化到每月,實行月述職、月考核、月點評、月測評、月督辦,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年工作得到落實。與區委區政府簽訂的危房改造、白色垃圾處置試點、聯楠路民居改造、天燃氣進工程、江南大道改建刷黑工程、五龍污水處理廠等重點目標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全省現場觀摩會在召開,做法和經驗在全省推廣。二是項目爭取跟蹤到位。我局把爭取項目有成果作為機關工作創新的重大舉措來抓。建立城鄉建項目庫,爭取危房改造指標913戶、資金548萬元,超計劃456%;爭取市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9656萬元、市政維護資金150萬元、小城鎮建設資金15萬元、省級新農村建設資金85萬元。總額超億元,實現歷史性大突破。三是職能管理創新到位。建立施工企業市場準入機制;推行區域環衛綜合考核管理,延伸管理層面和范圍;開展區域防控拆違迅雷行動,全年拆違面積近8000平方米,違法違章建設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區委區政府及區人大政協重視,市城市管理局與區人民政府在全市率先簽署《加快城市管理事業發展,推進濱江生態新區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

三、立足“三個加強”,防控并舉抓機關黨風廉政

一是廉政警示教育加強。加強黨員干部職工的政治思想、法律知識和職業道德及勤政廉政教育培訓;組織學習《廉政準則》專場講座;在樓道、會議室懸掛警示匾牌;開展廉政文化進家庭活動。二是廉政建設常規管理加強。推行局支部成員與機關黨員廉政建設談心制,全年進行集體談話6次;簽訂黨風廉政責任書15份。三是預防腐敗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狠抓預防腐敗“十個全覆蓋”工作;對參與重點工程和項目的局班子成員、中層干部進行廉潔自律承諾書約束;重點開展《建設工程實行九制管理》的監管落實工作;在網上公示舉報電話,辦公樓底層設立舉報信箱,防控體系基本建立。

四、促進“三個提升”,凸顯亮點抓機關效能增強

一是民主決策意識提升。堅持局長辦公會決策處理機關事務機制,全年召開局長辦公會14次,局務會12次,處理市清真寺征地補償遺留問題、江南大道征地搬遷等集體事件30多起,克難攬難,把矛盾和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消化在基層。二是綜合辦事效率提升。推行窗口服務辦公,為區域群眾辦理無房證明30多份,接待投資與政策咨詢40多人次,審查建筑施工企業、招標公司、工程監理單位60余家,簡化辦理市政施工許可6份;推進電子政務工作,回復行風熱線26件,辦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26件,政務公開信息250多條。三是應急處理能力提升。組建城市管理處置中心,成立應急搶險分隊,完成城市區域市政設施部件調查錄入,通過網絡平臺處置塌方、路邊淤泥及排水,應急能力全面增強。

篇6

泰興市七圩鎮鎮長董劍東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對我鎮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研,先后在全鎮8個行政村召開由鎮分管農業負責人,農經站、農技站、企管站負責人以及村委會成員,純農戶、種養大戶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廣泛收集情況,深入開展討論,突出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在農民增收方面對鎮黨委、政府有何意見和建議三項內容。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績

近幾年來,我鎮農業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落實政策為動力,堅持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控減農民負擔,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別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鄉鎮企業和三產企業的加快發展。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在利用“三資”(外資、民資、內資)、園區開發、小城鎮建設、致富群眾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強鎮的步伐。2003年全鎮共有鄉鎮企業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業人員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發放勞動報酬4190.25萬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長820元。同時2003年三產企業發展到2397個,個體戶增加到65個,吸納從業人員2600人。

2、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勞動力轉移輸出規模不斷擴大。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把它作為世紀工程來抓,建立了專門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強勢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001年、2002年、2003年勞動力轉移輸出人數分別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勞務輸出300人,農民人均勞務增收84元。

3、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全鎮農業圍繞增值增效抓調整,圍繞江灘優勢抓調整,圍繞品牌創建抓調整,2003年農業的比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養殖規模擴大,養殖面積擴大到1000畝以上;二是江灘意楊種植取得突破,種植面積達到近1000畝;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設面積就達500畝;四是訂單農業鞏固發展,全鎮夏秋兩熟主導農產品,全部實現了訂單化。

4、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是農村各項政策得到落實。強化減負管理,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強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強化財務管理,村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強化資產管理,集體資產進一步增值。村組債務化解力度加大,債務總額逐年下降。積極實施實事工程,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扶貧工作,一大批貧困戶家庭解脫貧困。所有這些,對促進農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農民增收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這段時期,是農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是農產品供給最充裕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最困難的時期。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影響我鎮農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干部群眾的整體素質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民創業致富缺乏積極的內在動因。目前,我鎮面臨發展市場經濟和實現全面小康的艱巨任務,干部和農民群眾的自身素質必須與時俱進。從調查的情況看,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發展技能方面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思想觀念上,干部群眾雖然都想富起來,但是,落實到具體行動,往往“怕”字當頭。干部怕難怕冒風險。對現階段村干部的職責認識模糊,滿足于村內事務的協調服務,認識不到農民增收致富是各項工作的中心任務,很少想到在經濟發展上開拓創新。群眾怕苦怕出門。有的認為只要有幾畝田就不怕沒糧吃,只要有幾畝水面就不怕沒有錢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說得過去就行了;有的認為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外面遇到一點苦就受不了。

行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問題辦事情還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的習慣做法,整天忙于開開會、理理帳、學學文件、忙忙事務,很少外出跑市場、找項目;農民群眾還習慣于自然經濟和傳統農業時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圖享受,一稻一麥,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時間;有的生性懶惰,指望靠國家和社會的救濟維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發展市場經濟的本領不高,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能力不強,“老板型”、“經濟能人型”的干部不多;農民群眾大多數文化偏低,更無一技之長,特別是一些青年農民怕學習,對政府組織的培訓積極性不高,農民群眾缺乏技能,直接影響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的收益。很多農民只靠賣苦力,吃的是青春飯。

2、一些村組織經濟狀況內外交困,制約了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債務包袱和農民負擔仍然很重。沉重的債務包袱不但影響干部為民服務的工作精力,而且影響嚴重農業生產投入,農民增收的硬環境難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響。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應該是服務于農村、農業、農民的金融機構,銀行能轉變為商業銀行后,存貸款政策向服務效益轉變。貸款受擔保、質押、抵押等影響,農民用于生產性的小額貸款非常艱難。這些鎮基層的銀行,只吸儲,不放貸。因資金缺乏,農民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影響了農民增收。

3、農用耕地減少,耕地質量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鎮農村經濟取得了持續、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農田被占用、征用的現象也同步上升,農用耕地逐年減少。據統計數字,近五年來,我鎮耕地面積減少近千畝。農用耕地質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隨著我國化工業的發展,化學肥料已成為當今農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農田普遍缺乏有機質肥料,出現了無機肥與有機肥使用不協調的現象,影響了農作物的高產優質。

4、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年攀升。糧食的價格上漲遠遠低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速度。近三年內,菜油、化肥、農藥等雖然供應較暢,但價格不斷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農藥價格更是無正規價格。農民沒有增加多少收入,經商流通人員首先賺足農民的錢。

二、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當前緊迫而繁重大的政治問題。要“富民強鎮,率先崛起”,必須首先引導廣大農民走上富裕的軌道。針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市場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關鍵的是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堅持流通、生產一起抓。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及時把市場行情反饋給農民,使農民從流通環節中獲得效益。這就要求我們部門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農民經濟人隊伍,讓我們沿江開發的農副產品走向市場,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溝通、左右呼應、內外銜接”的農副產品銷售網絡。

2、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按照“調優種植業、調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格局,努力引導農民實現“農產品種植結構合理化、特色產品規模化、農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標。圍繞國際市場的價格和需求。在確保“三增四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生產、保供應、保儲備、保穩定)的基礎上,擴大糧田,多種弱筋小麥、優質大米,同時種一些花卉、苗木、水果、無公害蔬菜。

3、擴大勞務轉移輸出,提高農村非農化水平。認真落實省市關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將勞動力轉移輸出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關鍵措施來抓,不斷壯大全鎮“勞務經濟”。一是要培訓農民。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完善職業技術培訓網絡,科學制定年度勞動力培訓計劃,鼓勵農民經紀人創辦或聯辦就業培訓班。。二是要組織農民。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鼓勵他們外出打工創業,確立“外出打工光榮、爭錢致富有功”的新觀念。堅持就地轉移和向外輸出兩手抓,推進農民就業多元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村服務業,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大力發展民本經濟,促進農民穩定、持久增收。

篇7

一、*鎮基本情況

(一)基本概貌。*鎮位于武宣縣東北部,距縣城25公里,北與金秀縣接壤,東連桂平市,20*年*鎮由原*鎮與河馬鄉合并后,行政區域面積擴大為239.5平方公里,*鎮主干道交通條件便利:武平二級公路貫通*鎮大部分區域,其余為三級柏油路面;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電視、電話。*鎮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多地少,全鎮轄24個村民委(共117個自然村、屯),總戶數1.20萬戶,人口共5.4萬人,其中農業戶數1.1萬戶,人口4.61萬人,聚居著壯、漢、苗等民族,壯族占70%。20*年全鎮生產總值2.8億元,其中農業生生產總值2.0778億元,比上年提高7.4%;財政收入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元,比上年增15.7%。

(二)農業生產概況。*鎮共有耕地面積5.42萬畝、林地面積25萬畝,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1畝余、高產水田人均不足5分;水利設施條件總體上較為薄弱,耕地澆灌渠道多數沒有硬化;特色產業為茶葉種植,以雙髻龍茶葉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茶葉種植近3000畝,其產品暢銷區內外;優質谷生產面積達20772畝,占全鎮水稻面積的90%。

(三)農村政策落實情況。農村低保戶應保對象接近4.2‰左右,其他民政應保工作基本落實到位;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75%;年內通過了自治區“兩基”驗收;黨委、政府對計生工作極為重視,支持力度大,將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納入重點工作議程,計生各項指標完成較好,計生工作處于全縣中上游水平。

(四)基層組織建設情況。目前鎮班子成員共11人,平均年齡為34歲,均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班子整體素質較高,在“雙帶”工作中目標明確、引導得當、成效較顯著;全鎮42個黨(總)支部,共有黨員1145名,其中農村黨員875名;黨校體制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年通過鎮黨校、教學培訓點、惠民課堂,共辦培訓班83期,培訓黨員、積極分子、群眾共3530人次;基層民主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做到了下轄各村均村務公開,當地民主管理、監督工作各項措施較到位;群眾議政、參政意識較強;民風質樸、熱情好客,是武宣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五)優勢所在。一是隨著武平二級公路的開通,*鎮將面向著更廣闊的市場經濟舞臺,以此為契機,該鎮將可望成為武宣經濟發展的又一中心區域;二是境內有廣西風景名勝區百崖大峽谷,武平二級公路即將開通,該鎮將成為大量游客及交通的重要進入點、中轉站;三是特色產業競爭優勢較為明顯,隨著茶葉、優質米進一步品牌化,其經濟效益升級空間潛力巨大;四是*鎮鐘靈毓秀,歷史人文資源豐富,*人中有被譽為“廣西二賢”、謝家“雙鳳”的歷史名人謝家兄弟謝洪、謝澤(宋宣和三年同科中進士,*波斗村人),有西王肖朝貴、天官正丞相曾水源等著名將領;在莫村仍殘存洪秀全稱天王時的宮墻遺址;文化可進一步挖掘利用;*也是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相當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二、面臨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貧困現狀不容樂觀。目前*鎮總體來說已解決溫飽問題,但發展不夠平衡,表現在:*鎮原河馬鄉一片與原*鎮相比年人均純收入約少100多元;交通便利、耕地較多,有甘蔗種植項目的村民委人均純收入普遍要比其他村高得多,如甘蔗較多的莫村村民委比沒有此種植項目的洛橋村民委人均純收入要多200元左右;一些村民委雖然沒有列入貧困村,但實際收入與貧困村無異,如洛橋村民委,據調查人均純收入約為700元;在一些村內部農民之間貧富差距也較為明顯,新樓旁邊破房無數的狀況仍較為普遍。從整個鄉鎮來看,新建樓房總量較少,村容還不夠整潔。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貧困的主要原因是:1、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業品種較單一,單位產出經濟收益低。2、因殘、病致貧,幫扶手段跟不上。3、小農意識作用,束縛了農民解窮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建設家園的觀念還不夠強,一些致富者不愿投資于本村本鎮,也不愿在本地新建樓房,而是將資金轉移到縣、鎮所在地。5、欠缺能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農民難以從中拓寬增收渠道。

同時,我們還發現,*鎮貧困的因素還有:1、在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方面,前瞻而又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還不是很多;2、部分群眾發展意識不強,欠缺大局意識,如在百崖大峽谷停車場征地工作中,由于一些村民對該項工作的不理解,至今仍無法落實,導致景區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的作用難以實現;3、思想觀念還須進一步解放,促進增收手段亦須加強多樣化;4、在招商引資方面,雖引進了一些投資,但農民直接、持續受益面還不夠廣。

(二)“鄉風文明”工作還須進一步加強。1、文化建設陣地基礎條件還較薄弱,設施、設備較差,人手不足、素質還不夠高;2、引導農民樹立新意識、新觀念轉變,推進“鄉風文明”的活動較少;3、新思想、舊陋習相互影響,呈現復雜局面。

(三)村辦集體經濟薄弱。目前11個村民委中,有集體經濟收入的只有4個,即:華樂、三多、河馬、金崗村民委,其中收入最高的華樂村民委每年的收入也不過在1.5萬元左右,其他村均在1萬元以下,且多年均為單一的收入渠道(如華樂,多年來僅靠荔枝園收益,三多,主要以出租門面獲益),增收措施欠缺、后勁不足。

三、幾點想法

從大方向而言,即充分發揮本地優勢,針對薄弱環節,加強前瞻性和及早謀劃意識,有的放矢、逐步推進。具體來說,*鎮的發展應充分考慮五個方面因素:

一是結合一條路。即途經*鎮的武平二級公路。此路全面開通后,*鎮直接與130多萬人口的平南“對話”,因地域相連,歷史上兩地民眾交往較多,交通直達后,其歷史及近鄰擴散效應將會發揮直接的促進作用,*鎮在武宣經濟發展的地位將會以一種新的姿態呈現,其相對優勢和核心城鎮的作用將會日益明顯。此路一通,*鎮“一盤棋”全活。

二是借助一個景。即百崖大峽谷景區。實際上就是考慮以旅游業帶動其他當地產業發展的問題。隨著百崖大峽谷景區經營質量的不斷提升,其運轉過程中實際上也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動,借助景區這個固定的宣傳大平臺,*鎮的知名度會進一步提高,這將會為*鎮旅游產品開發、景區服務周邊行業、招商引資等工作提供更多的機會。

三是開發一片茶。即當地的無公害生態茶業。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當地金龍茶即以“謙益”牌商標飲譽國內外;1996年金龍茶注冊商標為“雙髻”,茶名易為“雙髻龍茶”,2003年成為紀念誕辰110周年活動及全國國防教育神州行活動唯一指定用茶。不僅要從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再生產規模、工藝水平上下功夫,也要從充分發揮其歷史文化內涵、借勢于百崖景區擴大宣傳效果上下功夫,著力將其打造成*鎮的重要支柱產業。

篇8

關鍵詞:新農村,住宅建設,居住質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廣大的農村正逐漸富裕起來,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但是,與城市住宅和居住環境相比,農村民居和環境沒有得到實質的改觀,仍然比較落后,隨著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傳統村鎮體系和傳統民居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現代生活。為此,在我國政府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社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農業大省,長期以來,河南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農村住宅居住質量和住宅建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在分析農村住宅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農村現狀,深入探討了出現問題的原因。

1 農村住宅存在的問題分析[1,2]

1.1總體設計規劃不合理,“空心村”現象嚴重

首先絕大部分農村沒有按照《村莊規劃標準》要求進行總體規劃,反映的是村莊布局散、規模小、建設亂、交通不便、社會功能不完善。村民根據自己的選址要求,拿到審批手續后,便自行建造,缺乏全局意識導致住宅自然分布。有些村民修建新房,并不在以前舊宅上翻新,而是重新選址,一戶多宅,重復占地。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村組,村民考慮到鄉村內部基礎設施較差,許多村民選擇在村莊外部,道路附近建新房。形成村內大量舊房閑置,破爛不堪,村莊周圍新建房屋布局零亂的“空心村”。此外,村民單戶獨立式住宅比較多,住房面積喜歡偏大,不考慮自家人數,間數越來越多,房屋越高越好。一些先富起來的農民建起了三層樓房,農村人始終堅持的片面風水原則,認為自家西邊鄰居的房頂不能高過自己家的房頂,如果高過自己家屋頂是一定要阻止或加蓋,迫使有些會建造所謂的假三層,就是從外觀上看是三層,實際只有兩層。諸如此類而產生的糾紛層出不窮,浪費的建材不勝枚舉。且臨路、臨街亂搭建生產經營性用房,房屋的層數、進深、朝向等均參差不齊[3]。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居民爭相蓋房改善居住條件,新建房屋不斷向村外延伸,大量占用耕地,形成帶狀、塊狀式新村。

一方面,村莊規模盲目擴大,給耕地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據《中國土地統計年鑒》統計1995年全國農村個人新增建房用地29090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0637公頃,1996年全國農村個人新增建房用地29109公頃,其中占用耕地10174公頃。另據全國土地詳查提供的數據,2000年我國村鎮居民宅基地己達2.5億畝,大大超過規劃用地2億畝的控制指標[4]。

另一方面,農民每人法定擁有的宅基地面積大于城市居民,再加上宅前宅后的場地、與鄰居山墻之間的距離,使得農村人均居住用地面積過大。此外,很多農村居民建新房但卻不拆掉原來的舊房,一戶多宅的現象普遍存在,或者造成“空心村”的情形,或者將多余的房屋出租,造成土地的浪費,也使得農田難以形成成片規模,影響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和農業的規模經營[5]。

1.3缺乏設計,住宅功能失調

農村住宅建設極少經過正規設計,建房施工基本沒有正規的設計圖紙,多是簡單模仿,自籌自建,導致農村,設施嚴重不足。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極不合理,人畜混居、生產生活不分、內外不分、動靜不分、干濕不分、設施不全、設備簡陋。,居住質量。廚房衛生間功能不齊全,室內污染物嚴重超標,難以滿足新農村農民的正常居住需求。

1.4建筑質量參差不齊,安全隱患較大

從事鄉村建設的施工隊伍大多由鄉村木匠和泥瓦匠拼湊而成,由于缺乏對其管理、培訓,稍有點砌墻抹灰技術的農民就拉起施工隊承攬工程,沒有營業執照,更談不上資質等級,隊伍素質低,缺乏必要的技術裝備,施工無監督,質量無檢驗。其施工前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大,往往忽視水文地質因素,施工中砌筑墻體不講質量、混凝土使用不按規定操作、屋架承載缺乏科學計算等,導致房屋功能和質量低下,建筑質量隱患較大。

1.5民居抗震性能差

近年來發生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地震都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居住質量。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地震災害威脅。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是農村地區人員傷亡的重大直接原因。文獻[6]對我國某地區民居調查發現,具備一般抗震性能的只占當前農居總數的10%,而大約90%的房子不具備抗震性能,91%的人口居住在這些沒有抗震性能的房子里。抗震性能差已成為我國各省農村亟待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

1.6建筑室內環境與居住條件較差

目前,河南農村住宅多為低層磚混結構,其外圍護結構過于單薄,外墻墻厚不夠;水泥面層的平屋頂幾乎沒有任何保溫隔熱措施;門窗過大面積大且材料低劣等均是造成用能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農村住宅實際能耗遠高出國家標準。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能耗將加快提升,這將對全國能源供應造成巨大壓力。

2 原因探討

2.1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

長期以來,由于一系列制度的實行,我國農業與工業處于對立狀態的二元經濟結構,也就必然導致城市與鄉村對立的二元社會結構,二者相互影響,形成了城鄉分隔、工農排斥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城鄉居民在生存和發展等基本權利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表現在城市社區發達,現代化程度高;農村社區封閉、落后,帶有濃厚的傳統特征,發展緩慢[7]。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存在,使得農村生產率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不到轉移;削弱了農村發展的物質基礎,延緩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約了現代文化的傳播。

雖然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制度創新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但中國社會的二元性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制度約束仍然是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居住質量。其對農村建設影響具體表現為。

(l)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與滯后的城鎮化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變化迅速、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出現了剩余資金的積累,同時勞動力的剩余也逐步顯性化,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城鄉二元對立的杜會體制,因此,農村的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不能順利進入城鎮,由此引發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大量農民工的出現。隨著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戶的收入逐漸增高,其來源也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8],然而此時我國城鄉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戶籍制度、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等的差異使得農民資本與勞動力轉移的門檻過高,嚴重阻礙了農民進城的步伐。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活保障資料,假設農民徹底放棄土地進城發展,意味著失去土地這一保障,而進城后農民文化水平低、其他各項技能較差,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工作強度大,工資水平低的行業,隨時還有可能失業,生活基本沒有保障;如果農民不放棄土地做全職農民或兼業農民,首先他們有土地這一重要的生活保障資料,而且在熟悉的行業、熟悉的社會圈子中收入相對穩定。,居住質量。所以在進行充分博弈后,絕大多數農民選擇了保留土地多產業發展,只有少數所謂的農民精英敢于放棄土地進入城鎮發展。

(2)家庭結構的變化

由于農村經濟結構非農化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來源開始多元化,人們對大家庭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聯合家庭開始消失,主干家庭也逐步向核心家庭過渡、家庭分戶開始出現,進而引發了建房的高峰,這在當時城鄉對立的背景下進一步為宅基地面積的擴張提供了可能。

2.2村莊規劃編制滯后

長期以來,各級部門對農村規劃意識比較淡薄,至今都未建立完整的村鎮規劃體系[9]。據建設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曾經編制過村莊規劃的占村莊總數的51.1%,曾經完善村莊規劃的占村莊總數的21.6%。根據部分地方調查估計,農民建房按照規定經過規劃建設審批的,僅占30%左右。,居住質量。上述兩項綜合計算,目前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制度的實際執行率僅在6%一15%之間。國家雖然制定的很多規定,如《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圖集》,但很難真正的執行,同時缺乏審批監督的管理措施。農民建房只需要找相關的管理部門批地基,就可以建房了,至于房子的質量、式樣、結構、住宅之間的密度和間距不在規劃范圍。使得日本式、歐式、英國式等等形式都有,樓房越建越高,住宅之間的間距越來越小。不僅使不少地方出現了“只見新樓,不見新村”的尷尬景象,還增加了耕地的壓力[10,11]。

2.3缺乏技術指導

各級領導十分關注農村的住房問題,編制了成套的施工圖,但不是所有的建筑施工人員都能看懂,這些施工者幾乎沒有一個是建筑相關專業的人才,接受培訓的機會也很少,加上簡陋的施工設備,導致施工方面存在問題。設計人員也是良莠不齊,設計市場也是十混亂,幾個人或者一個人就可以成立一家單位,沒有經過深入調查,七拼八湊也能設計出一套房子。那些有資質的規劃師、建筑師,結構師很少農村開展工作。

2.4農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較低[12]

受傳統文化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等歷史原因的影響,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及對社會文化的認知和接受能力都較低。農民居住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的封閉性、社會交往與聯系的局限性,造成生產者的觀念和心理在農民思想中普遍存在。建房時置規劃于不顧,貪大求洋、隨意搭建,蓋了新房,舊房宅基地仍不肯退出,環境意識、文明意識、衛生意識淡薄,垃圾亂堆、臟水亂排、雜物亂堆。這也是造成村莊環境臟亂差的主要原因。,居住質量。此外,一部分農民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還沒有消除,認為現有住宅地理位置較佳或所謂“風水”較好等等。

3 小結

由于存在上述原因,河南農村大部分住房,已不能滿足新時期新農民的住房需求,河南新農村建設應注重民居建設問題,從深層次原因出發,政府重視,社會關注,大眾參與,上述問題將得到合理的解決,農村居住質量也將進一步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2]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統計年鑒2008.

[3]孫丹.農戶住房消費影響因素分析[D].華中農業大學,2008:30-31.

[4]周筱芳.農村人居環境與新農村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6(l2):65一67.

[5]賈安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莊建設規劃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8:12.

[6]盧煥濤.農村民居抗震保安研究[D]. 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9.

[7]河南省環保聯合會.環境保護要向農村延伸---河南省農村環境狀況調研報告.2009.2.

[8]趙之楓.城市化加速時期村莊集聚及規劃建設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1:12,34,127.

[9]于靜波.我國農村住房消費的比較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1996(6):37-40.

[10]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對策探討——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規劃,2001(6):9-14.

[11]高燕.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適宜性評價、模式及政策選擇[D].浙江大學,2004:15-20.

[12]張光波,劉復國.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J].維坊學院學,2004:10-12.

篇9

而目前,由于農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顯,農村金融服務落后,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

“瓶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強化“三農”金融服務,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破解的難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健康、完整的金融體系對于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投入是資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現有金融體系在為農村服務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退位,服務功能弱化。由于農村經濟貨幣程度較低,農村金融賴以生存的微觀經濟基礎脆弱,正規金融因農村的比較弱勢而選擇“自我糾正”,國有商業銀行大量退出農村市場,導致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下降,農村金融出現“空洞化”和邊緣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對農業發展銀行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與其承擔的農村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存在一定的矛盾。農發行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政策性農業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太窄,主要負責糧棉油收購、儲運等環節的資金提供,農業發展急需的其他貸款業務基本沒有涉足,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將面臨業務嚴重萎縮的問題,沒有真正起到支持農業開發的作用。其次,農業銀行支農功能“邊緣化”。隨著農行商業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經營原則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長期性”向背離,農業銀行將農業資金從以農業為主轉為以工商業并舉,競爭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使得貸款業務逐漸離“農”。再次,農村信用社支農有限。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占主導地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較好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但由于受自身經營規模和經營體制所限,其資金供給總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存在“農信難為農”的嚴重問題。

2.信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農民很難取得貸款。為防范貸款風險,面對農村貸款規定較為苛刻的條件。大部分農民貸款因提供不出相應的質押、抵押及不動產等擔保而與農貸失之交臂;另外,由于農村貸款期限、結構、金額等方面設計與農村資金需求特點不相適應。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周期長,而現實的貸款產品金額偏小,期限一般為1年,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信息不對稱;此外,浮動貸款利率制度使農民承受能力嚴重受挫。實行浮動利率制度后,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處于壟斷地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貸款一律實行上浮,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農戶的利息負擔。

3.農村金融服務環境較差,金融生態斷裂。由于社會信用環境差,借款人信用觀念淡薄,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農村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考察其財務狀況和信貸條件較為困難,同時貸款需求總體缺少有效的擔保、抵押,使農業地區需求量大、亟須支持的大額農戶、個體公商戶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小城鎮建設貸款、水利建設貸款等難以形成需求。另外,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尚未建立,農戶信用信息處于零散分布狀況。

4.民間借貸缺乏規范,金融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但良莠不齊,同時,也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和農村金融風險。由于對民間借貸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和正確引導,其風險、隱患日益凸現,由此引發的經濟糾紛呈上升態勢,間接殃及社會穩定;另外,民間借貸不規范,無借據、合同,缺乏擔保,隱蔽性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坑蒙拐騙在所難免,甚至引發刑事案件;民間借貸利率一般高于同檔次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風險集中,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響金融宏觀調控。民間借貸活動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誘發大量資金以現金形式流出金融機構,加大現金“體外循環”,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擾央行對社會信貸總量的監測。民間借貸投向具有一定的趨利性、盲目性,資金流向與國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不能配套,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落實效果不佳。

5.農業保障體系存在許多障礙。農業保險機構運行障礙主要表現有:保險基金規模較小,政策性農業保險與商業性保險項目界定模糊,農業險種劃分及其保費標準正在探索中,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后,貼農、為農保險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規模偏小,經營行為不規范;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關系不順,行業自律以及監管不到位,風險及補賠機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要求下,現行農村金融體系需要積極地進行變革和創新,適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農戶、鄉村企業多樣化、多層次金融需求

特點,積極構建以合作金融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有機結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有效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合力。

1.構筑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導、橫向聯動和金融服務“三位一體”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機制,并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和監測,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量化考核,并不斷健全金融生態環境法律基礎,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的外部生存環境。首先,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融資成本,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健全信用文化,廣泛開展誠信宣傳,強化農戶誠信教育,培育農戶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農戶的信用素質。政府采用補助的形式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強化新型農民整體素質。另外,深化農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完善內部治理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農村市場主體。盡快建設和健全企業和個人的誠信系統,加快誠信立法,實現銀行、政府、執法部門間的社會信用信息數據互連互通,提高社會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運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經濟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規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信評估等誠信機構,提升其公信力。建立農村信用的激勵和懲戒機制,完善企業市場競爭和退出的公平環境,創造農村金融生態良性發展的誠信環境。其次,轉換地方政府職能。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要加強對創建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指定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目標、任務以及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切實轉換服務理念,強化農村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結合當地農村經濟金融狀況,加快支農金融相關的制度建設,并保證

規章制度的完善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護農村投資者、存款者的合法權利。再次,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與支持力度。財政是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構筑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以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農業產業環境,投資環境和農村經濟的運行質量。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滿足農村金融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農村金融生態比城市金融生態相對脆弱,因此,需要加強國家財政與政策性金融對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的項目支持力度。同時,需要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途徑與制度設計。

篇10

--__縣供銷社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情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__供銷社按照全國總社"新網工程"和自治區供銷社"四大體系"建設要求,緊貼縣委政府中心工作,堅持為農服務方向,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推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先后投融資945萬元,新建改造經營網點13713m2,社有企業3家,農資配送中心1家,鄉級連鎖加盟店12家,村級農家店35家,行業協會3家,專業合作社6家。20__年實現商品銷售2300萬元、農資銷量3.2萬噸、農產品銷量0.6萬噸,分別占全縣社會總量31%、87%和11%,已成為推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__供銷社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的主要做法

(一)發揮優勢,因地制宜,推動農村流通網絡建設。以實施"新網工程"為抓手,整合基層供銷社現有的流通資源,打造集農村消費購物、農產品購銷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一是參與新農村建設改造農村流通網絡。按照全縣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在鄉鎮政府駐地,結合小城鎮建設,對9家基層供銷社,15家綜合服務社全面改造。城陽供銷社聯合鄉政府投融資125萬元改造供銷社大院,建成占地6958m2的農貿市場,引進24家工商戶開展農產品購銷、日用消費品經營,供銷社用資產收益建成營業及辦公設施400m2,改變了城陽有街無市的現狀。小岔綜合服務社對原有門店進行拆除,聯合13家業主投資53.1萬元,建成22間營業房960m2,進行農產品收購加工、日用消費品經營,改造的基層社網點已成為新農村流通網絡建設的亮點工程。

二是整合網絡資源改造農村流通網絡。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多方籌資16萬元,對基礎好、輻射功能強的王洼、新集供銷社,建成區域性中心社。對基礎和效益較差,但有一定潛力的李寨、石岔、交岔等5個供銷社,改造成綜合服務社。堅持因勢利導、廣泛聯合的原則,引導農民經紀人和供銷社職工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則自愿聯合、自籌資金120萬元,興建古城、新集農資批發市場,采取連鎖配送、"市場+協會"等方式,規范了農資市場秩序,農民買上了放心肥,年銷量1.1萬噸,市場占有率達到90%以上,基層社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是結合"新網工程"建設改造農村流通網絡。認真實施"新網工程",依托"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按照"國家補一點、縣社擠一點、基層社籌一點"的籌資原則,先后籌資35萬元,在紅河、王洼等12鄉鎮發展農資連鎖加盟店12個,還對石岔、溝口等35個村的"夫妻店"、"代銷店"進行統一標準改造,農家店覆蓋了全縣29%行政村和100%鄉鎮。為增強為農服務功能,紅河、孟塬等供銷社利用庫房、院落等經營設施,引進河北客商建成2個面粉加工廠和1個飼草加工廠,年購銷1.7萬噸,助農增收120萬元,使基層社網絡為服務農民所用。

(二)勇挑重擔,主動作為,推動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開通信息網絡,搭建農產品現代流通平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創辦行業協會,搭建助農增收平臺。充分發揮供銷社資產、人才、網絡等優勢,聯合農民經紀人和民間農產品營銷組織,發起成立__縣農民經紀人協會和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發展社員2963戶,帶動農戶1萬戶,占全縣農民總戶數23%,覆蓋種植、養殖、農產品運銷等行業,引領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積極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開拓農產品營銷市場,搭建現代化流通平臺。近三年來,累計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2.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988萬元。同時,積極推動行業協會上下銜接,千方百計自籌資金3.2萬元,聯合自治區農民經紀人協會邀請專家和科技人員舉辦農民經紀人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知識培訓班3期,培訓農民經紀人及農民362人,提高了農民經紀人的綜合素質。

二是成立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揮供銷社的優勢,圍繞馬鈴薯蔬菜、紫花苜蓿、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的開發,牽頭興辦農民合作組織9個,成為政府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力抓手。王洼供銷社圍繞馬鈴薯產業發展,聯合23名農民經紀人,50家種植、販運大戶,組建王洼馬鈴薯購銷合作社,帶動大量馬鈴薯外銷,使馬鈴薯售價較上年增加0.12元/公斤,畝均增收100元以上。紅河辣椒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引導入社農戶由42戶發展到830多戶,辣椒種植面積由80畝發展到6000多畝,入社農戶人均純收入106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被全國總社評為示范專業合作社。堅持"由供銷社推動,農村能人帶頭,群眾自愿參與"原則,支持農民經紀人韓萬里牽頭聯合農民社員46戶成立的城陽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發展訂單藥材800多畝,年固定推銷地產中藥材200多噸。楊坪中藥材協會以新產品試種推廣為工作重點,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被確定為鄉土人才"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__養雞專業合作社以當地特色土雞為主,實施規模化養殖,已納入總社"千社千品"工程項目。

三是借助信息網絡,開拓農產品流通渠道。為了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爭取自治區供銷社支持,20__年創辦了__農產品信息網站。網站開通以來,免費給農民提供1500多條有價值信息,收 到了很好的促購促銷作用。20__年紅河鄉共種植辣椒、西瓜等8000多畝,總產2.5萬噸,縣農副產品信息網站辣椒銷售信息,讓辣椒等蔬菜搶得商機,銷售形勢全線走紅,全鄉80%的種植戶借助網絡做"買賣",網上交易額達到50%。辣椒銷售旺季,通過農副產品交易網售出辣椒9700噸,占總產量的75%,實現銷售收入575萬元,助農增收40萬元,推動辣椒產業健康發展,有效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

(三)突出重點,做強主業,推動農資流通網絡建設。堅持以現代營銷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絡,按照"上聯龍頭保資源,中聯系統建網絡,下聯農民保供應"的營銷思路,充分發揮優質產品、龍頭企業和銷售網點的作用,加快推進農資網絡體系建設。

一是依托優質產品擴大市場。發揮裕豐公司龍頭帶動作用,做實總總經銷,先后與漢中化工、楊凌肥業、中農金合、銅凌二銨等生產廠家達成產品區域總經銷總,依托化肥產品的質量、價格優勢,優先發展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農資營銷體系,提高了市場竟爭力,擴大了市場份額,目前已輻射到西吉、隆德、甘肅鎮原、環縣、莊浪、靜寧等地,形成了區域性農資商品集散市場。20__年銷售農資3.2萬噸,農膜370噸,總價值2750萬元,市場占有率達到87%,發揮了供銷社農資供應主渠道作用。

二是依托龍頭企業整合資源。隨著農資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縣農資公司受歷史形成的政策性虧損掛帳等歷史包袱和機制不活的制約,經營業務逐步萎縮。我們及時采取"擱置舊的、發展新的"措施,組建了縣社控股、職工參股的裕豐農資有限責任公司。新公司輕裝上陣,圍繞農資主營業務,以現代營銷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絡,從整合系統經營網絡入手,兼并、重組2家社有企業和4家基層社,大力發展連鎖配送,擴大輻射半徑,在網絡內通過電話、傳真、計算機信息體系開展預約訂購,推動了連鎖配送,及時把化肥、農藥等物資送到村到戶,服務到田間地頭,讓經營者和農民都得到了實惠。20__年裕豐農資公司實現銷售1.8萬噸,市場份額占到48%,已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力和市場控制力的龍頭企業。

三是依托銷售網點保障供應。抓住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縣機遇,以縣城建有配送中心,鄉鎮有連鎖店,村有加盟店為目標,按照"整合、規范、延伸、提高",以裕豐公司為配送中心,改造建設鄉級農家店12個,村級農家店36個,經區商務廳等單位驗收合格率為100%。同時,實施化肥、農藥、種子等重要農資商品的"放心"工程,堅持"一批一檢"、"一品一檢"和"先檢后銷"的管理制度,著力做到"四個到位"(質量管理、價格執行、技術指導、優質服務到位)和"六統一"管理模式(統一標識、進貨、配送、價格、管理、服務),杜絕了坑農害農現象發生,保證了農資消費安全。

(四)黨委政府支持,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近年來,__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支持供銷社發展,認為供銷社根基在農村,主戰場在農村,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農業和農民,重視、加強供銷社就是讓農業、農村、農民得利受益。

一是在政策上,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彭黨辦發[20__]143號)、《關于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施意見》(彭黨發[20__]31號)、《關于加強全縣農業生產資料經營管理的實施意見》(彭黨辦發[20__]10號)、《__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規劃》(彭政發[20__]21號)等配套扶持政策。

二是在項目資金上,鼓勵支持供銷社參與地膜種植推廣等高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每年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旺季,都要調度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供銷社調運物資,并爭取固原市商務局把__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交給供銷社負責實施,扶持供銷社發展連鎖超市、農家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作用。

二、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這項真正讓農民得實惠、企業得市場、政府得民心的建設新農村戰略工程,經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由于__地處寧南山區,交通條件相對不便、人口居住分散,農村市場體系基礎設施薄弱,流通網絡不健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村流通網點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深入推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網點建設、人員培訓、檢查指導等經費投入不足;二是縣級農資、日用品配送中心流動資金及建設改造資金短缺,配送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三是將供銷社"農資進村"、"農產品進城"等連接產銷、雙向流通的網絡建設納入政府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項目相關配套政策缺失。四是要認真落實自治區政府將縣級供銷社經費納入同級財政的有關規定。五是對供銷合作社歷史形成的政策性虧損掛帳等等歷史包袱,要研究對策,妥善處理。

三、推動農村網絡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幾點建議

供銷社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也是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組織形式,對于做好農村現代流通工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黨委政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加大扶持力度,努力為供銷社參與農村現代流通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從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民利益的大局出發,與農業、農村、農民這個全局問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狠抓政策落實,以實施"新網工程"為抓手,切實幫助解決供銷社推動農村現代流通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和實際困難,發揮供銷社經營點多面廣、倉儲設施齊備的優勢,加大農村現代流通工作力度,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網絡,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流通體系,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努力把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功能完善、流動有序、誠信和諧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