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8 08:03: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月,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我被選派到忙懷鄉村黨支部擔任第一書記,機會難得,到任后,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就在今后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對策進行了調研。
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環境和條件惡劣。一是地理劣勢。山區群眾常說“看到屋,走得哭”,真實地反映了山區溝渠縱橫、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這一特征使農業生產生活異常困難。二是土壤貧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襲刀耕火種,產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災害頻繁。山洪、干旱、風雹、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年發生,僅丫口組目前就有15戶農戶居住在滑坡危險地帶,而農民抗御災害能力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區大部分人口多為散居,密集度不高。據實地調查,村的人口密度僅為168人∕平方公里,很顯然,村新農村建設的聚集動力非常弱。
(二)社會服務體系不到位。一是基礎建設落后。由于多年來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落后,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問題比較嚴重,普遍存在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二是社會保障不完善。村衛生室形同虛設。山區群眾無錢治病,大多數農民生了病也是硬撐,小病釀成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突出。據實地調查,村農村婦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醫院就醫。同時,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養兒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成為重要支撐。三是文化生活匱乏。由于缺書少電,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情況較為普遍。“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村現狀的真實寫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封建迷信、賭博等乘虛而入,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四是城鄉人民權利不平等。由于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阻止農民進城找工作,實行了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使農村人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民在教育、就業、衛生、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受到與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沒有真正解決,現在農民進城打工還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甚至還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又造成了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三)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但由于歷史原因,村的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據實地調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專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學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讀書的兒童199人。貧困山區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或兒童,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同時,農民培訓機制在貧困山區難以建立,有培訓點也是流于形式,使農民的發展技能、思想水平與新農村還存在較大差距。山區農民普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和黨員干部的事,爭取政府下撥資金踴躍,自己出資出力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不高。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對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種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經濟成份較重、農戶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信貸困難、農資價格高質量低的市場調控不力等原因,農民增收仍然十分緩慢。村地處大山深處,全村有513戶2019人,可耕地面積3749畝,其中:水田只有522畝,多數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歷史和人口素質低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山上農田水利設施難以配套,交通狀況極差,雨天山體滑坡時有發生,村民缺乏教育,整體素質偏低,群眾生產生活困難,雖然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300元,但發展不平衡,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達1373人,占68%,這一現狀是制約新農村建設最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抓組織,發揮黨員干部作用。貧困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建設一個富有戰斗力的村級班子,一支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黨員干部隊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設戰斗力強的村支部,帶領貧困山區農民艱苦創業,建設新農村。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通過“三培養”,把優秀村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和村級后備干部,解決接班人問題。二是完善干部激勵機制。健全村干部工資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完善村干部正常離職后一次補發補貼機制,積極探索村干部“職業化”及養老保險制度的新途徑,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頭,工資上有保障,正常離職后有依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二)抓規劃,引導科學有序發展。貧困山區的現狀決定了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從制定規劃著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一是科學制定區域規劃。對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經濟發展基本一致的貧困山區制定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對發展定位、村莊布局、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學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二是統籌制定村域建設規劃。突出山區特色,找準每個村的優勢和劣勢,合理確定村莊規模,統籌規劃產業方向,村莊布局、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三是妥善把握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要突出農民的主導地位,認真聽取農民建議;要體現和諧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順從山地勢,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嚴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確立示范點,并實行動態管理;要選好切入點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實施安全民居建設、人畜分居和安全飲水建設等;要整合資源和項目,將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辦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樹立“沒有新型農民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一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農民教育責任制,改進教育方式,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文明村(戶)評比等,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內容和政策措施,營造新農村建設氛圍,引導農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勵農民群眾發揮好主觀能力作用。二是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民培訓機制。要以村小學為依托,運用農民技校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加工業生產操作技術培訓,使年滿16周歲的山區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和非農領域就業技能,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對“守護型”農民中的種養大戶、個體經營者、產業化帶頭人、返鄉創業等進行重點教育,著力培育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從現狀來看,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山區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事業,使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得起學,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篇2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articipates in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social practice having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advancement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the activity has played the vital role, we must encourag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positively practice, causes it to integrate i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displays own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fully, to construct the motherland contribution strength.
關鍵詞:大學生 “三下鄉” 社會實踐 新農村建設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social practic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前言
“三下鄉”是指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文化下鄉包括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電影、電視下鄉,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等;科技下鄉包括科技人員下鄉,科技信息下鄉,開展科普活動等;衛生下鄉包括醫務人員下鄉,扶持鄉村衛生組織,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參與和推動當地合作醫療事業發展等。“三下鄉”活動成為連接城鄉、服務“三農”的橋梁和紐帶,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的意義
1.政治層面的意義
通過“三下鄉”活動,我們國家把發展經濟、建設小康和扶貧攻堅結合起來,為農村中心工作服務,為農民致富服務;把集中活動與經常工作結合起來,抓好集中活動,發揮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滿足農民需要;通過“三下鄉”活動,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增強致富能力;通過“三下鄉”活動,使得各部門的業務工作結合起來,服務農民,鍛煉隊伍,推動部門工作,加強自身建設;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導扶持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事業的繁榮發展。
2.歷史層面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 ,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3.大學生自身層面的意義
大學生通過大學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
通過參與“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可以將自己在校所學的先進科學的生活觀念在廣大農村傳播,他們緊密結合所學專業技術知識,在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和生活觀念的宣講活動。大學生通過參與“三下鄉”活動,感受不同地方的新農村建設,更加能夠理解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的深遠意義。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學生“三下鄉”發揮的作用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學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
廣大青年學生作為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有責任、有義務用所吸納的先進文化去武裝人們的頭腦,充實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滯后面貌,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青年學生深入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3.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青年學生和在“三下鄉”活動中,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為新農村服務的本領。
4.開展大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架起高校與農村,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有效地加強高校與新農村建設信息交流和互動,把高等教育與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密切結合起來。
三、大學生“三下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的途徑
1. 送精神食糧下鄉,促文化大院建設
2. 文藝下鄉新農村,與民同樂促和諧
3. 科技興農送文化,科學宣傳造氛圍
4. 農村調研進農家,義務支教到鄉村
“三下鄉”服務團利用廣播、分發宣傳材料、開展農戶走訪等方式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問卷調查,對當地的種植業狀況、生活水平、教育狀況、醫療狀況和農村基層民主五個方面進行了調研,為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的撰寫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加深了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大學生在深入田間,與農民群眾共同勞動時,也再接受著生動的勞動教育。
三、結束語
大學生“三下鄉”是一種非常可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參與這一活動,將使自身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堅定了大學生建設祖國的責任感,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實踐這一活動將得到不斷的完善,它必將在農村的廣闊土地上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篇3
信息調研是黨委辦公室拓展信息深度和廣度的必要手段,是開發高層次、高質量信息的重要途徑。近年來,__市委辦公室把抓好專題調研作為提高黨委信息工作質量的突破口,不斷創新方法,努力發揮調研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了為黨委決策服務的能力。
一、注重選題的針對性。一是從專題研究入手,瞄準“重點”選題。緊緊圍繞黨委中心工作,確定有全局指導意義的調研題目,深入調研。如針對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開展部分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形成《關于部分鄉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調查》,得到市委主要領導的肯定。針對工業強市戰略的實際,以“加快工業發展”為主題,形成《以工業的大發展推進全市經濟的大跨越》,為市委、市政府推進工業強市戰略提供了決策參考。二是從典型研究入手,追蹤“熱點”選題。抓住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總結成效,推廣經驗。__縣__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闖出了山區發展新路子。為此,我們深入該村,形成《__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啟示》,在全市推廣了__村的新農村建設經驗。三是從動態研究入手,突出“難點”選題。立足領導關注和廣大干部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以及黨委工作面臨的各種矛盾、困難和問題,開展即時調研。針對當前各地在推進項目建設中頻繁發生施工受阻而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重點剖析典型事件,總結經驗、做法,為黨委、政府依法化解阻工矛盾提供了參考。
二、提高調研的科學性。一是堅持深入一線調研。注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努力擴大調查覆蓋面,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在開展部分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專題調研時,曾深入到__個區縣__個鄉鎮,通過隨機走訪,與農民和村社干部座談、交流,及時掌握了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手資料。二是積極開展聯合調研。調動部門和區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調研工作合力。為掌握全市個體工商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情況,抽調區縣與工商、稅務、城管等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聯合調研組,有針對性地走訪了一些個體經營業主,形成了《__市個體工商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引起了市委主要領導的關注。三是主動隨同領導調研。主動跟隨市委主要領導深入區縣、企業、學校調研,既了解了主要領導關注的重點,把握領導工作思路,又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方面實際情況,更好地為黨委提供政務服務。
三、增強調研的實效性。一是將調研成果形成專題報告。調研結束后撰寫專題調研報告,避免“調而不研”或“只開花、不結果”等現象發生。二是將調研成果轉化成領導決策。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和指導性的專題調研,通過文件、領導講話等形式反映出來,指導工作實踐。三是將調研成果變成基層工作指導或參考。以《__》和《__》為載體,刊載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成效,并在全市廣泛推廣,促進調研成果轉化。
篇4
我們調查了整個xx鄉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70%受過初等教育、50%受到過高等教育。經調查多數家庭都有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6歲,但有50%的孩子八歲才開始上學。
我們還調查了農民的生活狀況,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100元以下。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后的根源不在于觀念的落后而在于經濟的落后.
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么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于教育的開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后,但也正因為落后,他們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著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么,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于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不是因為我是一個農村的學生我才說這樣的話,而這是我們調查的真實情況,而且在這一方面我以過親身的體驗。
從開始調查到調查結束,我的心情經歷過一次次的萬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與鄉親們從接觸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鄉親們對我們關懷備至,待我們如親生兒女,我們體會到鄉親們淳樸的情懷,也感受到了農村對知識的渴求,對富裕的渴望。面對這份深重的情誼,我們都想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xx的父老鄉親們做出貢獻。但是對于有一些想法我只是想得到卻無能為力幫助他們,然而現今我們只能在宣傳成功的經驗的同時,提一些不夠成熟的建議。
以前該村是連鄉村公路都沒有通,目前,村民們的收入主要是靠養豬和種土豆,公路以到了村公所,這樣就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賺錢機會,比如,他們可以種很多的土豆,還可以養豬,養牛銷售出去。 當然,這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村領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廣大村民的辛勤勞動。
通過幾天的實踐,我們發現該地農民的經商意識非常薄弱,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其時,逐步使他們轉變觀念對經濟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在我們調查完了以上的項目后我還參加了建設新農村對政府的要求調查報告。 縣鄉政府最貼近農民,更容易獲得和把握農民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信息,由縣鄉政府分析利用這些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在政府間傳遞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信息不對稱乃至信息失真,從而可以使公共支出的安排更有效。與中央和省級政府相比,由縣鄉政府負責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具有信息搜尋費用低、安排的項目針對性強和更便于引導農民參與等優勢。
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角度看,縣鄉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范圍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基本的公共管理服務,包括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所提供的管理服務,以確保縣域社會經濟運行的協調有序。這是縣鄉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二是落實中央提出的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的目標,促進縣域范圍內的公共事業的發展。一方面,為轄區內農民提供教育、衛生、環保等公共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完善農村優撫、救濟、救災等社會保障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失業保障制度,創建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三是把握轄區的社會經濟走向,特別是區域的比較優勢及其變化,并通過制訂新農村建設規劃和提供政策指導,為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做出應有的貢獻。
開展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要轉變縣鄉政府職能。縣鄉政府要通過職能轉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層組織保障,促進政策的合理調整和資金的優化配置,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后,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這次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一。
社會上的很多東西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農民的現狀,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增長我們的才干。
還有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于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于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篇5
關鍵詞 農村教育 新農村建設 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526 文獻標識碼:A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Take Shanxi Wanrong Xish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Yuncheng City Wanrong County Xishi village survey, to underst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新農村建設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農民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對山西省萬榮縣西師村的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民義務教育現狀進行調查,通過對當地的教育行政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農村義務教育現狀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做法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 農村教育現狀
萬榮縣西師村是一個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比較典型的一個村莊,是萬榮縣的“新農村示范村”,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萬榮縣政府和鄉鎮領導積極努力,將農村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為新農村建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西師村的成立是在2001年,由于減少土地資源和實現資源共享將五村合并為一個,早在1997年便建立聯合學校,稱為“五聯校”,但是由于當時條件有限,聯合學校和其他村的學校并無差別,后來在國家政策和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逐漸發展現在的“中心小學”。
1.1 農村義務教育現狀
一是實行教師聘任制,對年輕的教師開展一對一的幫助,增強年輕教師在學校的重心力量,并且定期組織教師去縣城中培訓,提高教師素質,縮小與城鎮教師的差距。二是增加硬件設施,設立農村圖書室,擁有圖書2500冊,主要包括農業技術知識和兒童讀物,定期對村民和教師學生開放。三是建立“人性化”通道,為外來學生建立“學生宿舍”,實行餐補,關愛留守兒童,在學校里專門設置檔案室,為留守兒童建立檔案,與兒童父母及時保持聯系,保證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的成長,同時讓家長安心外出打工。四是開展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增強為農服務功能,實現電子資源共享,今年增加電腦至30臺,教師學生上課時可以使用網絡服務。
1.2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現狀
西師村的經濟收入除了外出打工辦廠經商之外,主導產業是種植紅提葡萄,西師村依托當地的地理環境優勢,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對于農民的技術教育主要集中在這個方面。一是針對農民對于科技知識的需求,設有專門的科技圖書室,在規定的時間開放,農民各讀所需。二是村委會提供技術支持,及時與外界溝通,引進美國紅提,在文化活動中心,通過多媒體播放農業知識,農民自主學習,此外農民還開展文化活動和藝術活動。三是設立果農協會和西師村葡萄生產科技合作社,請農業專家為農民講授知識,果農們可以互相交流種植經驗。
2 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而言,西師村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農村教育的發展還是不容樂觀的,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
2.1 教師素質偏低
在西師村中心學校中,僅有40%的人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學校主科(語文、數學)教師占專人教師的80%以上,由于教師人手不夠,有的班級一名教師同時擔任三門以上的課程,而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老師嚴重缺乏,美術音樂課在初中幾乎被主科老師占用,由于教師的人數不夠充足,專業課程教師的缺乏,使學校中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發展,錯過了很多機會。總體而言,西師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教師發展水平不能夠滿足當地教育的發展。
2.2 農民技術教育的低效
通過調查發現,西師村對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較少,主要是針對農民,西師村的主導產業是葡萄,對農民進行的農業技術推廣也主要集中在這一方面,農民剛開始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是現在只有種植葡萄的個別人去參加,對于葡萄種植技術的推廣雖然從總體上擴大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是西師村農民本身從其中得到的優惠并不顯著,后期的葡萄銷售,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對于技術的操作并不是很專業化和熟練化,大面積推廣可能帶來的是貧困而不是富裕,教育轉化生產力的速度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技術教育的作用。
2.3 遠程教育裝備不足
西師村雖然有遠程設備,但是覆蓋面不大,受益面不寬,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資金的短缺,導致學校沒有能力購買附屬設施和維修的設備。經過調查發現,對于遠程教育設備教師也是經過短期的培訓,使用并不熟練,對資源的下載次數也很少,由于缺乏維修技術人員,設備一旦出現故障,修理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也有可能被擱置很長時間。在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時,由于多媒體資源和培訓員的有限性,也只是通過播放,也沒有具體的教農民如何操作和使用。
3 思考及對策
面對西師村農村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鄉鎮政府及本村村委應將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農民技術教育,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培養一批批農村實際發展所需要的各種人才,并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發展作貢獻。
3.1 提升教師素質
農村義務教育要解決的重大和首要問題,便是擴充師資隊伍和提高教師的素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萬榮縣政府制定從業優惠政策,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和福利,吸引高校畢業生去農村工作。二是實行教師培訓制度,規定農村教師每年必須去縣城中進修和培訓,當地學校邀請縣城中的優秀教師定期去農村組織座談會或示范講課, 加強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的交流,盡量縮小二者的差距。三是實行教師資格制度,應避免在農村中出現的代課教師現象,對于新聘請的教師,在學歷上基本的要求是大專和本科,并且持有教師資格證,規定相應的試用期。
3.2 提升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
西師村中心小學本身是綜合學校,可以聯合當地的職業學校或成人學校,結合當地的世紀經濟發展需要,與職業院校聯合辦校,依托當地政府的支持,明確辦學的方向,西師村學校可以提供教學場地,職業院校提供教師和實習地方,在二校合作的基礎上聯系當地或外地的企業,了解用人單位的要求,實行專業化教育和培訓,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培養技術型農民打好基礎。
3.3 加強遠程教育管理
遠程設備不能流于形式,首先要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遠程教育教師培訓計劃,例如西師村先選拔本校的優秀計算機教師,經過推薦參加縣城的培訓之后,回來對本校的教師進行再次培訓和指導。其次可以聘請專家為農村教師進行示范和講解,讓農村教師真正感受到遠程教育資源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有效媒介。三是購買維修設備,提高遠程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并且培訓專門的維修教師,輔助講課教師共同實施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王永平.試論農村教育如何服務新農村建設[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2] 馬連奇,唐智松.農村學校與新農村建設[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3] 田茂仁,謝雪梅.鄧華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教育問題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7(2).
[4] 田征.農村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人民教育,2006(21).
[5] 付柳林,陳建軍.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育發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0).
篇6
關鍵詞:農村;志愿服務;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其中志愿服務活動在農村的開展,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增強了農民群眾的專業技能,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生活習慣,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目前農村志愿服務發展現狀
(一)農村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
志愿者們堅持以服務農村為宗旨,經常組織志愿意者深入各村,開展慰問老黨員、特困人員和孤寡老人,給他們送去關懷和溫暖,志愿者們還經常開展公益活動,并將具有農技、醫療、文藝等方面特長的志愿者骨干逐步充實到服務新農村志愿者隊伍中去,使志愿服務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樹立了志愿者服務群眾的良好形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愿服務人士參與到志愿隊伍中來,服務內容也更加廣泛,為推進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發揮著積極貢獻。
(二) 建立村級志愿服務站
近年來,在很多行政村都建立起了志愿互助幫扶管理站點,負責發動本轄區內村民開展志愿互助幫扶。同時也加強了對村級志愿服務站的指導,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村級志愿服務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農村志愿者招募、選拔、管理、監督、考核等方面工作。各行政村由村兩委組織,組建以村民小組組長為主體的村民互助志愿者隊伍,使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跟市、縣、鄉鎮志愿工作有機統一起來,使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年初有計劃、年終有總結,活動之前有動員、活動之中有指導、活動之后有反饋。
(三) 服務領域不斷拓寬
農村志愿服務在服務領域的開拓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在扶貧開發、愛心助學、青少年維權、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活動等多個領域實施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務項目。此外,技術性領域的工作是知識、科技含量較高的志愿服務,這一領域的開拓是農村志愿組織未來工作的重點。在新農村建設中,成立以青年企業家、科技星火帶頭人、青年經濟人為主的科技志愿者服務隊,開展送政策、法律、科技“三下鄉”活動,指導農村廣大農民和青年科學種植養殖,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務隊還深入農村社區、農村中小學校園、鄉鎮企業宣傳科普知識,發放科普宣傳單;醫療服務隊每年深入農村社區免費為60歲以上老人體檢;防火宣傳隊在防火期間深入各林場、社區、人員密集場所宣傳防火知識,發放防火宣傳單等。
(四) 進一步走向規范化
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正逐步走向規范化,根據農村現實需要確定服務項目,組織相應的志愿者開展服務,促使志愿者與服務項目之間更為契合。不僅提高了志愿服務的頻率,而且還擴大了志愿服務的規模和內容,使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真正符合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為農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農村志愿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 農民參與志愿服務意識不強
目前農民對于志愿活動的認識還是不夠,農民收入普遍較低,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年輕人甚至是老年人都會利用休息時間做一些其他工作,以期獲得更多的生活收入,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做志愿服務。另外大部分農民對志愿服務了解程度并不高,對有關概念、價值、特征等知識缺乏認識和理解,志愿服務意識尚未真正融入農民生活,農民參與度低,志愿服務人員結構呈現單向發展趨勢,難以滿足農民多元化的需求。
(二)農村志愿服務社會化水平低
農村志愿服務依然局限于組織推動,受政府政策影響,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農村志愿服務深入發展固然需要加強黨政部門的領導和扶持,但過多地介入,單憑行政手段來組織志愿行為,難以保障志愿服務的實效,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導下的各類志愿組織難以實現步調協調、資源共享。因此,農村志愿服務常會受到服務時間、服務規模、服務內容等方面的限制,比如農技方面的指導,上級在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時候可能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是當農民朋友遇到農作物、禽畜等發病的事情,往往會因得不到及時指導而錯失防治時機。
(三) 部分流于形式,不注重實效
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盡管有詳細的活動計劃和執行負責人,在肯定大多數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也應看到一些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由于責任人思想意識上不夠重視,使得有些農村志愿服務活動流于形式,沒能真正起到實際作用,在農民群眾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覺得我們農村志愿服務活動是一些務虛的工作,面子工程。因此對于志愿服務新農村這項活動,必須更加注重實效,讓農民群眾在志愿服務中真正收到實惠,只有實實在在對農民群眾有益的東西,才會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推廣、更容易產生效益。任何脫離農民群眾流于形式的農村志愿服務活動,都要在今后的實施計劃中刪除,因為衡量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的標準只有一個,農民群眾接受不接受、歡迎不歡迎。
三、加強農村志愿服務的思考
(一)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供公共財政支撐
可探索通過政府公共服務項目與農村志愿服務相結合、公益事業與農村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經費支持。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積極發掘政策潛力,加強宣傳,倡導社會各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持農村志愿服務事業,在慈善機構設立基金會,通過建立志愿服務基金會的方式,為志愿服務提供有效的資金保障,同時還要建立基金財政投入逐年增長機制,逐年按比例加大基金投入,并建立基金規范使用與監督制度,在政策上鼓勵引導社會資源對農村志愿服務的投入。通過搭建社會參與公益活動的平臺,建立項目合作機制,吸引企業冠名贊助、充實農村志愿服務經費,打造農村志愿服務品牌。同時農村各社區也要與各單位建立良性互動的共建關系,通過不斷創辦農村社區服務項目和設施,吸引單位資源,拓寬農村志愿服務活動領域,不斷深化農村志愿服務。
(二) 加強志愿隊伍建設,提升志愿服務水平
廣大農村青年應當成為志愿服務新農村的主力軍,村級志愿服務站要在志愿招募、選拔、培訓等方面進一步走向規范化,爭取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符合新農村建設特點,滿足農民群眾迫切需求的農村志愿服務隊伍。比如在農村黨、團員青年中率先進行一些知識技能培訓,并逐步推廣,將農村種養殖作為農村青年學習農業技能的大舞臺,請農業產業化帶頭人為農村青年進行技術指導和幫助。一是廣泛宣傳發動,實行農村志愿服務注冊登記制。通過網絡、朋友推薦、手機短信、宣傳冊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志愿服務隊伍。二是健全志愿服務網絡,以市直部門和單位、鄉鎮(街道辦事處)為骨架,村(居、社區)為輔助,建立志愿服務小分隊,實現志愿服務全覆蓋。三是建立定向志愿服務制度,市直部門和單位定點聯系幫扶一個村,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初步形成城鄉統籌一體化的志愿服務新格局,促進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 夯實基礎拓展領域,打造志愿服務品牌
堅持以創新思維推進農村志愿服務工作,在激發參與積極性、增強志愿服務成效的同時,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工作品牌。為使農村志愿服務成為建設文明鄉風的有效載體,召開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現場會,創作農村志愿服務相關戲劇、歌曲,在報紙、電視等媒體開辦專題專欄,宣傳農村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先進經驗和事跡,使志愿服務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在進一步夯實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愛心助學,青少年維權,環境保護,巡防,青年就業等方面的志愿服務基礎的同時,要繼續拓展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領域,如將問題青少年、殘疾青少年、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列入志愿服務對象,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以“建設和諧新農村”為主線,堅持文體形式多樣化,豐富農民群眾的業余生活,以村級文體活動中心為主要陣地,以農村青少年活動之家為輻射,以農村團組織為依托,經常性地開展農村群眾性文體交流活動。
(四) 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增強志愿服務意識
在農村,積極拓展志愿服務工作領域,加快推進志愿服務社會化進程。弘揚志愿服務精神也應成為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更多的農民群眾認識志愿服務,增強志愿服務意識,參與志愿服務;努力實現從單向服務到雙向互動的轉變,從組織推動向自發行動的轉變,從組織覆蓋到全社會參與的轉變。首先,在發揮青年志愿者主力軍作用的同時,依托志愿服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成立巾幗、科普、紅十字、老齡、城建、教育、村居等志愿服務組織,形成全社會參與農村志愿服務活動的良好局面。其次,加快推動志愿服務由城區向農村拓展。依托開展的各類干部駐村強基工程,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開展以整治農村環境、幫扶困難群眾和困難學生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志愿服務活動,正村風促文明,進一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第三,培養網絡愛心志愿者,引導他們充分發揮網絡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優勢,不定期在網絡空間學雷鋒倡議,吸引愛心網友廣泛參與。近年來,網絡愛心志愿者相繼組織了“關愛特殊兒童健康成長、愛心讓你我同行”公益演出,“關愛白血病兒童”,無償獻血。搶救病危產婦等影響力較大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贏得了全社會的贊譽。
當前,農村志愿服務已在各地農村扎根開花,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這個行列當中來,為建設富裕、和諧、美麗社會主義新農村默默奉獻,成為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不斷將志愿服務新農村活動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嘉興共青團.桐鄉市屠甸鎮團委關于志愿服務新農 村現狀調查與思考.2007-12-26.
篇7
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畢業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會,并且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問題,我們懷著同樣的夢想參加了這次的社會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體會快樂,在活動中我們汲取更多的知識;在活動中我們深入民心!我們深入農村,了解民情。參加暑期“三下鄉”,我真的感到很榮幸。雖然是短短的十幾天,卻是截然不同的體會。
這次我們去的是秦安縣西川鎮王灣村,在這里開始了我這個假期的社會實踐。實踐,一方面,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么所學的就等于零。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調查報告2.實踐內容
三下鄉已經結束已經一個月,回顧那段難忘的日子,我感慨良多,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感動,還有成長。對比以前,感覺自己成長了不少,變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對我如此慷慨,讓我在付出一點點的時候卻讓我收獲了很多,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而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財富。為了讓我們“三下鄉”這個品牌活動更出色,這次活動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主要內容涉及以下六個方面:
2.1、“法制下鄉、法律宣傳”
我們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發揮我們的特色,根據農村法律普及率低的情況做一些法律宣傳。我們可以通過彩頁宣傳,傳單宣傳,走訪宣傳等。
2.2、法律調研
利用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國家制定的有關政策法律法規,深入實際的調查該地的農民對“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認識。調研主要有三個大的課題:
(一)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保護;
(二)農民工打工難;
(三)農民的維權途徑;
2.3、模擬審判
在農村可能審判案子可能大多適用“簡易程序”,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炕頭審案”,所準備的“模擬審判”項目可以讓村民了解真正的審判程序,認識法律的威嚴性。為此我們準備了兩個案子,一個民事案子,一個刑事案子。
2.4、支教
在支教方面,我們結合自身的特長,給初中孩子們進行授課,內容有,首先,我們講述我們的大學生活,讓他們更好的了解大學校園,促進他們的求知欲。其次,我們將自己成功和學習的的經驗傳授給他們,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2.5、文藝演出
將我們將為為村民準備兩臺臺晚會節目有印度舞、話劇、獨唱等,以進一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2.6、支農
在業余時間,我們將深入基層,幫助農民干農活,真正的走進農民,了解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同時也是實踐與知識的一個結合過程,是我們的“第二課堂”。
2.7、支持環保,低碳宣傳
當今社會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環保意識也逐漸在人們頭腦中淡化,加之我們實際行動的破壞,整個地球的環境問題不能忽視,熱愛我們的地球,熱愛我們的家,就讓我們獻出自己微笑的一點點力量,所以我們設計了這次活動。
2.8、電影法律宣傳
通過農村題材維權電影的放映,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是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因素,更是農村法制建設的艱巨任務,農民的法律意識將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支教、法律宣傳、低碳宣傳、趣味心理游戲、文娛匯演?、模擬審判……這過程的點點滴滴,我仍然歷歷在目,卻無法用筆一一記錄。每次,當我想起大伙在例會上激烈討論的情景,我滿腔熱情;當我想起在每次活動中大伙忙碌的身影時,我滿懷感動;當我想起學生淳樸的笑容時,我滿盈開心……成長看似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我知道,我是在經歷中體會成長。這種成長,何其珍貴!
調查報告3.實踐感想
從活動進入最后的籌備開始,我就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團結的力量。我們齊心合力的備課,我們認真的排練,我們激勵的討論。這一切都是“我們”,而不是“我”,團隊凝聚力、團隊合作精神就應該是這樣的。十八名隊員在陌生的地方,面對陌生的人群,總有眾多挑戰和艱難,但是,當十八個人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團結互助,挑戰艱難,這是本次活動的主旋律。
在實踐的這段時間內,我們穿街走戶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都是在學校里無法感受到的,在學校里也許有老師分配說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這里,不會有人會告訴你這些,你必須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盡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畢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為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著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樣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里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盡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歸保持著學生的身份。接觸那些剛剛畢業的學長學姐,他們總是隊我說要好好珍惜在學校的時間。在這次實踐中,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在學校,理論的學習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
回想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從我接觸的每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社會經驗,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這些在學校里是學不到的。在社會上要善于與別人溝通是需要長期的練習。以前沒有工作的機會,使我與別人對話時不會應變,會使談話時有冷場,這是很尷尬的。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在工作上還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會經驗缺乏,學歷不足等種種原因會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實有誰一生下來句什么都會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礙,那一切就變得容易解決了。知識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猶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這次接觸的釀造業,對我來說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須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對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應用于工作中。
近現代史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大學生2018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6年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3000字
大學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6年大學生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6年7月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6年空巢老人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16年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社會實踐電腦市場調查問卷
大學生關愛留守兒服務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暑期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關于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
關心老年人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8
【關鍵詞】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 反哺 農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011-04
要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人才資源的引進比物質資源的投入更加重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急需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然而高校畢業生出于種種考慮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對于回到農村就業更是望而卻步。眾多畢業生待業在家,農村基層求才若渴,于是就出現了“有業不就、無業可就”的現象。透視當前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出現的障礙性因素,我們可以發現,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難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社會、家庭、學校的因素,又有個人因素,既有經濟上的困難,又有心理上的困擾,既有傳統觀念的影響,又有自身綜合素質的制約。本研究希望通過此次調查,描述當前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的現實狀況,大學生對反哺農村的看法及態度,展示當前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的工作成績和差距,為國家、農村、高校和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個人認識到反哺農村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想方設法為他們反哺農村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幫助他們積極投入農村建設提供信息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查閱資料
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和相關書籍,了解高校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的現狀及國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的各項優惠政策,為本次調查提供方向。
(二)發放問卷
通過網絡派發問卷與實地發放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使接受調查的大學生涉及面更廣,調查結果更具普遍性。通過問卷測量了解高校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現狀,找出影響大學生反哺農村的主要原因。
(三)訪談實錄
調研隊伍深入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枯隆村岑吞屯、岜乙屯、板飲屯,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木山鄉廠圩村和南寧市西鄉塘區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那蒙坡示范村和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柳楊村與村里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進行訪談,更直接地了解對大學生反哺農村的看法和態度,為鼓勵更多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提供思路和可供借鑒的對策。
二、研究設計與操作
(一)研究對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是指在農村地區出生、成長,具有農村戶口,由于家庭貧困,在考入各類大學后受到不同程度的資助,如辦理過生源地貸款、助學貸款,獲得過國家或地區學費減免、各類獎助學金、高校勤工助學崗位等的大學生。
(二)樣本特征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醫學院、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等五所院校中的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作為被試對象,所取樣本絕大部分來自于廣西各地市生源的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63份,有效回收率為90.75%。
三、研究結果分析
高校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難現象的產生,既有社會、農村、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業意愿特點及成因
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畢業后愿意回農村或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為22.59%,而愿意去沿海開放地區和發達城市的比例高達77.41%。如圖1所示。
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選擇去沿海開放地區和發達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業具有良好的發展機會,而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希望改變家庭命運、工資待遇豐厚和戶籍、職稱晉升、社會保障等制度更完善都是大學生選擇離開農村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圖2所示。
在眾多的行業中,最不受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待見的要數民營企業了。而薪資、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較高的政府公務員、外資企業、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則受到普遍青睞,成為大學生最理想的職業。如圖3所示。
與沿海城市和發達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就業崗位少、工作崗位不穩定、戶籍、職稱晉升、社會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工作環境惡劣,因此更多從農村出來的貧困大學生不愿意返鄉就業。如圖4所示。
(二)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的認知情況
有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也不關注家鄉經濟發展以及就業需求現狀。調查數據顯示,在“您對家鄉經濟發展、就業需求等情況了解嗎?”問題上,34.99%的大學生認為“了解”,57.02%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還有7.99%的大學生表示“不關注”。如圖5所示。
農村籍貧困大學生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普遍不關注。在問到“您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了解嗎?”問題上,89.53%的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不了解”或“不關注”。如圖6所示。
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普遍認為家鄉的政府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宣傳的力度不夠。在問到“您家鄉的政府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宣傳的力度如何?”問題時,45.45%的學生認為“宣傳不及時,不全面”,19.83%的學生對此并不關注。如圖7所示。
高校在針對農村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展開的職業生涯規劃較少。在問到“高校單獨為農村貧困大學生組織過職業生涯規劃嗎?”問題上,50.69%的大學生表示“偶爾有”,36.09%的大學生表示“從來沒有”。如圖8所示。
農村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到的針對他們這部分群體的感恩教育較少。在問到“高校為農村貧困大學生開展過感恩教育嗎?”問題上,60.6%的大學生表示“偶爾”開展,而13.5%的大學生則表示“從來沒有”開展過。如圖9所示。
調查數據顯示,在問到“高校開展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宣傳嗎?”問題時,60.88%的大學生表示“偶爾”開展過,21.49%的大學生表示“從來沒有”開展過。相信每個高校都應該開展過此類政策宣傳,部分表示從來沒有開展過類似宣傳的大學生應該是對學校的宣傳工作關注不夠,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宣傳的效果并不樂觀。如圖10所示。
(三)回鄉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父母的意愿對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業意愿影響較大。在問及“您的父母希望您畢業后回老家就業嗎?”問題時,僅有14.05%的大學生表示父母不希望他們畢業返鄉,但是有55.92%的大學生表示父母沒有明確要求。如圖11所示。
接下來的數據調查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父母的意愿對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影響較大。在問到“父母是否從小教育您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離開農村,出人頭地?”時,48.48%的大學生表示“時常是”,38.29%表示“偶爾是”。如圖12所示。
在問到“父母的意愿會影響你的就業去向嗎?”問題上,60.33%的大學生表示“有部分影響”,17.36%的大學生表示“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如圖13所示。
在問及“您畢業后更愿意前往哪個地區就業”問題上,我們欣喜地看到有22.59%的大學生選擇回到農村或西部地區(如圖1所示),且他們選擇回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原因主要有“服務農村、建設農村”和“有很多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如圖14所示。
四、原因與結論
(一)國家對大學生在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從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業意愿來看,絕大部分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或發達城市,而不是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比較發達往往意味著就業機會多,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解放,各項制度比較規范,職業發展潛力大。”在農村大學生看來,農村發展現狀的就業吸引力仍然不足,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政策傾斜和配套措施尚不夠完善。國家只有營造更加適合大學生在農村發展的政策環境才能不斷提高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積極性。
(二)農村政府與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及其家庭缺乏聯動
國家雖然對農村有詳實的政策支持,廣西新農村建設也有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相關部門、新聞媒體等也做了大量的宣傳,但大學生對此仍知之甚少。這也反映了農村基層對這些政策的宣傳還不全面。農村基層往往以大學生常年在校無法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為由,將國家政策宣傳的工作完全推給高校。農村基層如果能與大學生家庭建立聯動機制,及時、全面地向大學生家庭宣傳中央農村政策和大學生基層就業優惠政策,便能有效轉變農村家庭的傳統觀念,進而有助于解放眾多大學生及其父母的擇業思想。
(三)高校對中央農村政策和大學生基層就業優惠政策宣傳力度不夠
大學生常年在學校學習和生活,對于各項政策關注程度不夠、了解不到位等的主要原因還在于高校對政策宣傳不全面、不深入,對農村籍受資助大學生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目前高校的教育定位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但在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和日常教育中都帶有明顯的城市特征,還是在為城市的人才培養服務,對非農專業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校的普遍做法往往只在固定的時間段,如僅在每年的資助活動月對受資助的貧困大學生進行誠信、感恩等教育,只是在每年的畢業季例行公事般對應屆畢業生進行“選調生”、“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優惠政策的宣傳,宣傳教育工作缺乏系統化、常態化。對于農村政策和建設等問題,如果沒有高校和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少會自發主動地去了解、關注。
(四)家長的觀念對子女的就業去向選擇有較大的影響
中國素有“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尤其在農村這樣的觀念更是根深蒂固。一個農村大學生往往承載著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家族的期望。在農村基層調研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對于大學生就業去向的問題上,父母嘴上往往都會說隨子女的意愿,但是內心上還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農村,總是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體面而穩定的工作,光耀門楣,不少父母甚至認為上了大學還回到農村是件很丟臉的事。如果農村籍貧困家庭能夠理解和支持子女大學畢業后返鄉就業,那么將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建立返鄉就業的信心。
(五)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就業目標定位存在偏差,擇業期望值偏高
不少農村籍貧困畢業生將就業目標定位在地理位置優越的大城市,薪水較高的外資、合資企業和待遇、福利、社會地位較高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但是這些行業每年的職位供給十分有限,競爭必然激烈,往往是一家歡樂九家愁,而大多數貧困生即使在城市就業競爭中失利,也很少有主動回到農村、服務家鄉、奉獻基層的心理,他們總感覺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回鄉就業就有失顏面。”面對目前社會新增就業崗位遠遠低于求職人員的巨大缺口,農村籍貧困大學生如果能夠主動轉變就業觀念,而且誰能更早轉變,誰就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盡管大部分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畢業后希望離開農村,但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村建設的投入以及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很振奮人心的。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凡是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新農村建設已見成效的農村家庭和大學生普遍表示畢業后愿意回到家鄉參與建設。同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兩成的大學生對反哺農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肯定的態度(見圖1)。他們親身感受到家鄉巨大的變化,對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也比較了解,愿意回到農村,服務農村,建設家園。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通過中央、基層政府、高校、家庭多措并舉,大學生自身調整就業觀念,就能夠引導更多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回鄉就業,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 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邵雅利.農村籍大學生回鄉就業意愿及影響因素――以福建為例[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2(4)
[3]王昌松.高校貧困生工作(上)[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廣西高校農村籍受資助貧困大學生‘反哺’農村的現狀與對策研究”(2014ZZ006)
篇9
一、農村信用社問題分析
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入股,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地方性金融組織,它的服務對象是農民,服務區域在農村,服務目標是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農村信用社建社50多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及農村社會穩定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截至2005年6月末,不良貸款率由2002年底的37%下降到17.5%,資本充足率由2002年底的~8.54%上升到5.89%,資本凈額由2002年底的-1280億元上升到1083億元。資產質量明顯好轉,支農服務得到改善。且農業貸款已達到10300億元,比2002年底提高84.6%,其中農戶貸款提高了95%,小額貸款提高了140%。雖然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與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還有很大差距,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經營目標模糊
近幾年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目標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表述,搞合作制規范時,強調主要為人股社員服務;作為地方金融機構,又要服務于地方政府財政的需要;作為政策工具,又要求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服務;在現代金融浪潮的推動下,作為金融企業,又要制定商業化運營目標,開辦商業銀行的諸多業務品種,追求盈利。目標的模糊,使得農村信用社成為了“四不像”,既不像合作金融組織、又不像地方財政;也不像政策性銀行,更不像商業銀行,迷失了自我,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
(二)產權歸屬虛置
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的產權表面上是明確的,由社員入股組成,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模糊。一是所有權不清晰。在計劃體制時期,由于社會資源的配置都是以政府為中心進行,政府對農村信用社資金的來源與運用都具有壟斷性的支配權,也就是說,全體社員對他們出資組建的農村信用社產權歸屬不明確。二是農村信用社積累缺乏人格化的代表。目前農信社的實收資本中,入股資金約占實收資本的20%左右,大量的是農村信用社依靠政策扶持所形成的集體積累。按照現行制度,集體形成的積累是不可分割的,但這塊資本金應由誰來代表,始終沒有明確。三是農村信用社作為法人,主要服從縣聯社的行業指令,沒有真正的財產經營權。
(三)自有資本缺乏
以浮動利率改革促進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試點,從實踐的效果來看尚未有效發揮資金流動的約束與導向作用,農村資金的流失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利率彈性缺乏與民間利率的相對競爭優勢,再加上試點范圍有限,必然制約改革的示范效應的有效擴張,從而使民間利率在農村金融市場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有較強的資金吸引優勢;另一方面,郵政儲蓄抽血功能的增強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的缺乏,也降低了利率改革的導向作用。同時,政府對農村信用“反哺”機制的缺失,在體制上也增大了農村信用社靠自身積累增加自有資本的壓力,可以說,在目前的形勢下,單純依靠農村信用社自身積累補充自有資本基本是不可能的。雖然目前農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水平與商業銀行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由于農村信用社信用創造能力的局限,加上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元發展,這一政策能否對農村資金的流失發揮一定的制止作用,尚需實踐驗證。所以在“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制約下,農村信用社從根本上缺乏按照市場的差異與區域特點創新自有資本增長的激勵。
(四)供給能力弱化
從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歷程看,政府的長期包辦,弱化了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對市場的靈敏性遠遠低于其他金融機構,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較低。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信貸市場的撤離,以及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深化改革,為農村信用社的信貸供給提供了擴張機會,但由于農村信貸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使單一依靠農村信用社的供給能力滿足日益多元的農村金融需求的增長,事實上是困難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在目前“利好”的市場條件下有效解決,新的市場競爭格局必然出現,農村信用社現有的市場優勢將可能喪失。農村信用社長期存在的體制、管理和經營等方面的問題,一直制約著經營創新能力的增強。目前,我國銀行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大調整之中,很多因監管差異導致的機會損失,是無法單純通過自身努力求得的,農村信用社要解決好“供”、“求”矛盾,抓住機遇破解兩難局面,并獲得后發優勢,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方向,切實增強農村信用社的供給能力。
(五)市場理念陳舊
面向農村市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是農村信用社的立命之本。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農村市場形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農村信用社的職能也應有相應變化。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加速,社會勞動力的城鄉互轉,以及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三農”的構成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有的地區甚至將變為“二農”(如上海、深圳將不存在農民這個群體)。因此,“三農”應有新的內涵,農村市場也應首先在空間上延伸,如果仍以自然區域為界,必將影響到農村信用社市場增量的有效擴張,導致市場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建設主體的多元發展以及需求供給渠道的創新,農村信用社難以長期做到一枝獨秀。因此農村信用社要持續生存和發展必須重新確立發展定位,重構市場開發理念,即加大市場水平開發力度,逐步向城市市場滲透。由此需要農村信用社在鞏固現有市場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素質,強化品種的創新和營銷,并建立健全風險防范預警機制。
(六)人員素質較低
人的素質始終是決定任何類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農村信用社也不例外。與各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信用社的人員素質比較差,學歷低、知識老化、觀念陳舊、工作消極被動,普遍缺乏責任感、事業心。造成這一結果的深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和科學、開放的用人制度。同時,我國農民中的絕大多數缺乏足夠的民主觀念,這也是發展農村信用社很大的一項障礙。
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資金支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一場深刻的變革。如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更好地融于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是當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要明確新目標,按照國家銀監會
的要求,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要堅持市場化、商業化取向,爭取用5-10年時間,分期分批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符合現代金融企業要求的“農民的銀行、社區的銀行和零售銀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
(一)確立正確的經營目標
作為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首要的服務對象便是人社社員,要將對社員的金融支持作為其首要職能。其次,要支持“三農”,經營要圍繞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戶開展,促進農村的發展和穩定。具體包括:一是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業務經營要與當地農業結構相適應;二是以支持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大力支持農村市場流通體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如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支持特色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尤其要重點支持專業村、專業鎮、專業市場以及農副產品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四是對近些年來形成的一批初具規模的農業專業戶、個體工商戶和產權清晰的改制企業戶,即所謂的“三戶”進行重點支持。最后,作為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也要兼顧“三性”,即安全性、流動性和低盈利性,由于農村信用社不同于商業銀行的特性,就決定了農村信用社不能盲目地向商業銀行靠攏,一味追逐高盈利,否則便會脫離農村市場,失去服務弱勢群體,弱勢產業的職能。上述的三大經營目標也是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調查報告顯示,農業和農戶貸款,尤其是“三戶”貸款還款率高,風險小,市場潛力大。對“三農”支持比較好的農村信用社,往往效益也比較好,資產質量也比較高。反過來,那些效益好的農村信用社也能夠較好地實現為“三農”服務的目標,這就進一步證明,農村信用社是政策公共性與市場效率性有效結合的典范,可以很好作用于一般商業性金融機構不宜涉足的領域。
(二)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
鑒于我國廣大農村經濟結構的多層次性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平衡,采取一種規范的全國統一的產權制度模式不切實際。農村信用社改革應該是目標一元、模式和路徑多樣。只要農民的融資需求能夠得到滿足,農村信用社或組建獨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或股份制合作銀行,或作為農業發展銀行的基層機構,或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加強管理,改善經營,都是可允許的選擇。為明晰產權、落實風險責任,從長遠和最終目標來看,股份制改革是一種可行的制度安排。無論采取何種產權形式,都必須在法人治理結構、股權分配、運行機制上進行規范改造,使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地方性金融機構。無論采取何種產權制度的組織形式,農村信用社都要堅持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從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增強和完善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功能。
(三)給予優惠的扶持政策
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扶持,消除社會對農村信用社的各種猜測和疑慮,增強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聲譽和“主力軍”地位。一從銀監會的角度來看,主要措施應包括:降低農信社的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農信社的再貸款支持,并降低再貸款利率;特許農信社一些政策性業務和專營業務;給予農信社市場融資的優先權和便利權,增加農信社的資金來源;加大農信社的利率浮動范圍,給予其一定的主動權。二從財政的角度來看,要從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地位、作用的實際出發,制定與國有商業銀行不一樣的稅費政策,建立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的破產企業債務低扣營業稅制度,進一步調整農業生產貸款利息、開辦教育儲蓄利息所得稅等政策,切實減少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性虧損和包袱。三從立法的角度來看,應盡快出臺《合作金融法》,以法的形式明確規定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地位、權利、義務、遵循的原則和優惠、扶持政策,以規范農信社的經營,維護其合法權益。
(四)引入現代金融經營管理理念
現代金融經營管理的核心是風險控制,作為金融組織之一的農村信用社也不例外,除了政策性支持以外,農村信用社發展也要符合經濟規律,在既有經營目標和業務領域內自覺控制風險,體現其首先作為市場主體的特征。具體來說,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要引人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增加自有資本,確保資本充足比率符合《巴塞爾協議》8%的要求,加強對存款業務和貸款業務的管理,重視對服務對象和市場的分析。必須說明的是,在農村信用社模式中,十分強調資本充足比率,這是因為它與商業銀行國有控股模式不同,不可能獲得政府的最后支持,因此資本充足率是抵御風險的唯一有效辦法。
(五)加大金融業務創新力度
業務創新是強化“三農”服務的關鍵。農村信用社必須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不斷滿足農村市場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的形成,農村經濟商品化、市場化、貨幣化、金融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對金融服務提出了全方位、多層面的更高要求。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也希望能投資于多樣化的金融資產,以獲取收益的最大化。創新業務品種:一要大力增加小額農貸、助學貸款、住房、購車等消費貸款的比重,積極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拓寬信貸領域,放大小額農貸支農效應,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二要不斷拓展中間業務,根據轄區經濟特點,設計出靈活多樣,符合不同類型農戶、社區居民和小型企業需求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三要有創新組合性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綜合信貸業務。同時,要轉變新方式積極開辦“金融超市”,為農民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全面推行支農客戶經理制。農村信用社要全面實行“包村、包片、包戶、包社區”的支農客戶經理制度,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使農村信用社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融專家。
篇10
一、活動主題:
宣傳榮辱 共建和諧 崇尚科學 重視實踐
深入企業 了解社會 體會親情 完善自我
二、主要內容:
2019年寒假社會實踐活動要充分發揮我系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為主,我系學生在家鄉就近就便參加分組進行以下社會實踐活動:,
(一)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結合全國各地農村區域經濟、社會、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狀況,進一步加強聊大東昌學院與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開展聊大東昌學院2019寒假大學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實踐活動,形成書面調查報告,并結合此次調研成果開展關于鄉情調查的主題征文活動,并進行表彰。
(二)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竭誠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大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我系學生可利用返鄉機會,自主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就業見習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加大學生職業體驗,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三)廣泛開展服務當地經濟文化建設活動。我系青年學生應主動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對挑戰,把服務地方作為每一位學子的義務和責任,充分發揮我系專業學科和創新人才優勢,積極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掀起青年學生廣泛開展服務當地經濟文化建設熱潮。要圍繞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奮斗目標,立足山東,輻射全國,積極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獻言獻策,要深入調查研究,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
開展廣泛深入我為家鄉獻力量的社會調查、主題征文活動,并進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長,孝心回饋父母為主題的體會親情實踐活動和真情送萬家志愿服務活動。全系學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開展家庭親情教育、禮儀教育活動,學會一項家務小技能,為父母減一分辛勞,添一分愜意,送一分親情,做快樂的、有責任的家庭成員。也可深入開展真情濟困進萬家活動。每位經法系學生在春節期間自行組隊集中開展真情濟困進萬家活動,為人民群眾和廣大青年,特別是下崗失業青年、貧困學生、農村貧困青年、殘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難的青年群體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辦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辦團組織的關心和幫助送到他們的心坎上,不斷提高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能力。要從困難群眾的實際出發,積極深入廣大農村和城市社區開展真情送萬家志愿服務活動。
三、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