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專業見習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9 18:0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教育專業見習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我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育見習屬于實踐環節,分別在第三和第五學期開設。兩次見習的任務不同,第一次見習為宏觀見習,是從整體上了解小學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如校園文化、小學課堂管理、班級設置、課程安排、課外活動等等;第二次見習為課堂觀摩,即微觀見習,通過對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現場的觀摩體驗,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類型、目標、組織形式并掌握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方法,為以后進行小學教學設計和組織小學課堂教學活動打下基礎。每次見習時間為一周,兩次見習都采取全程跟班形式進行,各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分配到小學各年級各班(每小組4~6人),全程體驗小學教學工作。這種見習方式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已經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這種見習模式雖然便于統一管理,安排也相對簡單,但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一)教育見習的目的、任務不明確,見習前的準備不足
目前我系教育見習的動員方式主要是:舉行見習動員大會和發放見習手冊。見習動員大會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鼓勵,是一種口號式的動員,缺少專業性指導。教育見習不僅僅是熟悉教學工作情況、積累間接或直接教學經驗的過程,更是感受教師生活,提升教育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在回答“見習之前學校為您做了哪些前期工作”時,有50%的學生選擇了“召開見習動員大會”,20%的師范生選擇“課堂教學視頻觀摩”,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選擇“教育見習專題講座”。雖然,多數見習之前都召開了動員大會,但大會上并未對見習期間的任務進行明確。學生不了解見習的任務,將見習狹隘地理解為“聽幾節課、寫課后感受”,大大降低了見習的效果。同時,當被問及“每次見習之前,您會主動了解見習學校哪些情況”的時候,多數學生選擇的項目是“學校地理位置”,選擇比例高達90%。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只有18%的學生主動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20%的學生選擇了解現任學校領導。僅有2%的學生選擇主動去查閱見習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因而從總體上看,學生在見習之前并沒有對見習學校有深入的了解,僅僅一周的見習時間無法讓他們在見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理論建構和實踐教學之前是否存在差異,見習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見習時間較短,建立的實踐基地學校過少
見習應該讓學生了解體驗到小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如:校園文化、班級設置、課外活動、班主任工作、第二課堂、教學設計與組織等等,而在實際見習活動中,由于時間只有一周,所以通常都只是學生在課堂上聽聽課,幫小學教師批閱作業,同時,據部分學生反映,由于見習時間過短,有的班主任教師怕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將一周時間縮短為三天,集中聽幾次公開課,這樣導致學生沒有機會了解小學階段整個學科設置,更不能參與體驗班主任工作、第二課堂、集體備課等等活動。
(三)見習過程中,學生表現被動,指導教師也未發揮應有作用
雖然教育見習活動中都安排了教師帶隊指導,但指導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大部分教師一般都是以組織者身份,將學生安全帶到所在見習學校,然后在安排的班級里聽夠所要求的課時數,再將學生安全帶回學校,就算完成了見習指導任務。同時,由于見習指導教師本身有教學任務也不能時時跟班檢查指導。所以,對于指導見習生如何觀課、議課、如何與小學生接觸并召集學生及時反思總結見習心得等具體工作做得很少;另一方面,筆者觀察發現見習過程中,見習生比較傾向于和同伴交流,不愿意直接主動地與在職小學教師進行交流互動,他們既沒有在見習聽課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有積極主動地發起互動。在訪談中,見習生告訴筆者,“老師們的工作任務都繁重,每天的工作一環接一環很緊密,哪有時間和我們交流。”“我怕自己說的內容太幼稚,讓人家笑話。”“我們見習生一批一批地來,估計老師們都煩了吧,不搭理我們。”“我們到了見習學校,感覺自己和老師們完全沒有共同語言,不好意思向他們提問。”
(四)見習結束后,缺乏總結反思
多數學生認為聽課結束也就意味著見習結束。在訪談中,筆者發現,當被問及“聽完課后是否會積極反思”時,大部分見習生回答:“聽課時,我記錄老師課件上的內容,教師提問后我常常在思考該問題的答案,并不會主動思考教師的教學行為背后的用意。一節課結束我記完聽課記錄應該算完成任務。”可見,學生在見習期間仍然只注重教學內容而非教學過程,不會主動記錄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師生互動效果等,無法理論知識與現實的教育現場聯系起來,在聽課時表現出思維定勢。常常是“帶個本子去,帶個本子回來”,沒有對問題的預設和思考,見習過程完全是“隨波逐流”。此外,多數學校都是見習生在見習結束后,將自己寫的見習心得體會及見習手冊填完交給帶隊教師,然后,帶隊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主觀印象打一個分數。見習心得體會應該算是學生的反思性作業,是反映學生見習效果的重要參考,但由于見習前學生沒有得到專門的指導,見習心得體會大多是一般性的感受,專題報告和研究很少。由于一般作業是由帶隊教師負責批閱,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老師很難從學生教育見習中存在的問題來改進自己的教學,這使得教育見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進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見習的幾點建議
(一)確立教育見習課程地位,明確教育見習目標
教育見了作為教育實習和某些課程教學的一個環節之外,還應當作為課程計劃中不缺少的、獨立的重要教學實踐性課程加以實施,應當把它放在與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性課程同等地位予以重視。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在實踐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教學技能(包括備課和教案編寫能力、課堂教學能力、評課能力、課后答疑和作業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課外活動組織能力和學校工作協調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學調研技能。根據理論教學的進度和學生知識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觀摩學習進行規劃,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見習中去。各批次見習目標規劃好后,應寫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這樣才能使見習活動目的性更強,更好地達到教育實踐效果。具體來說,應當在每次見習之前明確向學生告知見習的性質、任務、要求、紀律和安排,并說明見習之間的遞進關系,讓其有所準備,有所提升。具體而言,第一階段的分段目標是初步體驗,學生初次走進實踐基地學校,探索教學實踐過程,以體驗、觀察為主,要求學生聽課10節以上,做好聽課筆記和觀察記錄;第二階段目標是在第一階段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觀察,要求學生至少自己撰寫2份教案,與指導教師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探討教學實踐問題;第三階段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進行一次講課,或者由小組代表進行講課,全體組員評課,從而直接獲得實踐經驗。
(二)準備充分,合理安排
見習前,應當對見習生進行培訓,使其明白此次見習的目的、任務、要求,使他們提前做好見習的充分準備。帶著任務去見習,學生就知道自己在見習中應做好那些事。充分準備還包括提前與見習小學取得聯系并告知他們見習目的及應提供何種幫助,對于接納不了或無法提供幫助的小學應及時更換。合理安排體現在以下方面:合理安排時間,根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安排調整見習的時間,使其能與相關課程保持一致,同時,考慮實踐基地小學承擔的大量接待見習生的任務,可適當擴大見習學校而不是縮短見習時間。
(三)優化指導教師隊伍,使教育見習的指導專業化
學生見習過程中離不開指導教師的指導,見習指導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安全進入見習學校,管理學生見習紀律等,還應該對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這就要求見習指導教師不僅要有大學課堂教學水平,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擁有小學一線教學經驗并掌握最新小學教育理念。為使教育見習高質量地完成,首先要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比如:派青年教師進小學掛職鍛煉;與小學教師結對子,搞研究;聘請業內專家或小學名師進行講座等。通過這些措施提高指導教師的素質,對于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能給出專業的解答,并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四)及時總結,做好見習評價
見結是對見習工作的整個過程以及效果進行綜合的、客觀的評價,也是一個消化、吸收、提高的過程。及時有效的見結是見習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的保證。見習中所獲得的感性經驗,只有經過認真深入的總結才能轉變為理性認識。在每一次見習結束之時,指導教師都必須及時召集學生進行見結。
(五)建立高校與教育實踐基地合作共贏的關系
篇2
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包括教學技能訓練、教材教法研究、模擬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內容,它應有別于傳統師范實踐教學,它不只是傳統意義的一個教學環節,更應是一個教學過程,它是師范生在校期間都要不間斷地進行的逐漸完善的教學過程。我校小學教育專業成立以來,我們在廣泛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并改革了實踐教學,在落實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驗、見習、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的同時,確立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大實踐全程教學觀,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在大實踐全程教學觀的指導下,我們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主要體現在重視實踐課程的設置、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總量、拓展豐富實踐教學的形式等方面。在課程設置中加大了專業主干課程量,開設了“心理學原理”、“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班主任工作概論”、“小學語文教育學”、“小學數學教育學”、“小學科學教學法”、“小學教育科學方法”等課程;在大實習之前安排了總課時為四周的三次見習,改變了以往只注重畢業前“一次性”大實習的實踐教學形式安排,其目的在于為今后的大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一次見習,主題是“教學觀摩”。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全天候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觀摩小學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校內外活動等,聽取有關講座和經驗介紹;第二次見習,主題是“教學助理”,觀察了解小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程序的安排、課堂的調控以及教師教學風格特點,了解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情況,協助小學教師開展班隊活動,幫助批改作業等等;第三次見習,主題是“教學模擬”,我們稱之為小實習,重點在于聽課、評課、教育調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這一階段的學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等方法與技能的課程學習相結合,并在小學教師的指導下試教語文、數學各一節。另外還通過說課、評課、“拜師學教”、課件制作、創新實驗、四年全程性培養與考證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專業興趣小組、“園丁杯”活動等途徑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磨練扎實的教育教學能力。努力開拓實驗、實習基地,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通過校、院學生科研課題的申報、立項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二、確定職業技能訓練制度,形成實踐教學特色
為實現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保證質量,確保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必須使師范類學生練就扎實、有效的教師職業技能。為此,我們在廣泛調研、論證及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制定了《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方案》,實施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考證制度》。確定普通話、朗讀與演講、鋼筆字、粉筆字、課件制作、班隊活動為必考項目;毛筆字、視唱與樂理、應用文寫作、美術字、口令與隊列、簡筆畫、鋼琴或其它樂器、黑板報設計、書法藝術、說課、圖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兒童想象畫等為選考項目。考核統一安排在每學期的第十二、十三周進行,每個項目都制定了考核標準,把考核結果與《教師職業技能證書》掛鉤,實施學生實習準入制度,即考核項目沒有達到規定的學生不能參加大實習;與此同時,學院還制定并實施了《小學教育專業說課實施方案》,利用學校微格教學設備和多媒體教學平臺,強化學生的校內“說課”訓導,指導學生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此外,學院劃撥重點建設專業專項資金,投資建立了“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應用”實驗室、創建小學教育綜合實驗室以充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動手能力。最后,學院成立了相應的學生社團及興趣小組,由專任教師組織基本職業技能訓練與輔導,通過各種比賽,如“園丁杯”大賽、說課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等方式,全方位、全過程地開展實踐活動。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探索,現已初步形成頗具時代特色的“四化”實踐教學模式,即:教學行為模擬化、角色體驗提前化、技能訓練全程化、現代教育技術制作專長化。
1.“教學行為模擬化”:利用學校微格教學設備和多媒體教學平臺,大力強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推廣與應用。同時,強化學生的校內“說課”訓導,創建小學教育綜合實驗室,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爭取盡早養成將理論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意識,培養其能力。
2.“角色體驗提前化”:推出“拜師學教”導師制活動,安排學生長期與重點實踐基地教師結對,參與實踐基地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課題的教學研究活動。從教學計劃的制定開始,將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教育實踐模式納入制度化軌道,保證學生的課堂教學同課外實踐緊密結合,以形成“學中做,做中學,學做互動”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遷移。
3.“技能訓練全程化”:制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方案及考核標準,每學期定期安排考核,并據此與學生的考評及今后實習準入制度掛鉤。
4.“課件制作專長化”:從重點建設專業中,劃撥專項資金,投資建立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應用實驗室,以適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使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熟練掌握過硬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并將“課件制作”作為該專業學生的專長加以重點培養。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開展“拜師學教”活動
在開拓實驗、實習基地的同時,充分利用教育實習基地資源,開展“拜師學教”導師制活動。“拜師學教”活動是對舊的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它強調“做中學”,強調教學技藝的模仿與熟練,強調與指導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強調對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化與建構,強調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拜師學教”活動充分體現了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是小學教師專業化培養的一種有益嘗試。具體做法為:從二年級開始至三年級有組織、有步驟地與實習基地小學的優秀教師結對子,每個指導教師帶三名學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時間。整個過程分四步走,第一,觀摩指導教師的教學生活及工作,同時擔任指導教師的教學助手,從事學生輔導、作業批改等工作;第二,著重建構現場實際教學經驗,包括教材分析、教學活動準備、教學活動演示、聽課與評課等等;第三,模擬教學,試講一堂課,課后與指導教師共同反思;第四,教學總結與科學研究。根據小學教育對教師一專多能的要求,我們對學生“拜師學教”的科目每學年進行一次調整,使學生接觸小學語文、數學及其它一些科目的教學,使學生具備現代小學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職業技能。“拜師學教”活動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接觸兒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兒童心理與行為特征,懂得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和特點,掌握啟迪和開發兒童智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兒童學習理論、掌握指導兒童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通過“拜師學教”活動,可以盡快使學生熟悉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的教學,熟悉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關注當前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初步開展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開展小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根據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的內容、任務及目標,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序推進,為今后的大實習及畢業后走上教育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篇3
(一)以小學教師崗位任務為導向的專業能力培養
通過調查了解與專業相關的小學教師崗位知識和能力群,嚴格按照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選適合的相關課程,將小教機構的崗位任務要求轉化為小學教育專業的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能力培養目標,把專業能力與崗位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要求相結合,歸納出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若干行動領域,確定支撐專業能力培養的實踐類課程設置,并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中。如以實踐教學為中心設計課程鏈,把小學教師的崗位技術標準與實踐教學標準相銜接,將證書考試大綱與實踐教學大綱相融合,將職業資格鑒定考核與實踐類課程考核相貫通,實現實踐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二)以小教崗位素質要求為依據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知識的學習通過實踐檢驗,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強化,素質的形成依托實踐打造。按照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知識應用為重點,學生專業技能與崗位對接為突破口,構建了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目標的“12345”實踐課程體系,對實踐類課程進行優化和整合,改變以往實踐教學形式的單一、封閉,通過技能強化訓練和針對性指導,將專業技能訓練融入到實踐教學全過程中,突出專業實訓,強化專業實操,多方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
二構建:與崗位技能對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與崗位技能對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旨在探索符合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的形成過程。在進一步明晰“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基礎上,構建了“一主線、二模塊、三層次、四結合、五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主線”:指專業所有的實踐教學活動都圍繞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而展開,包括專業基本技能、實踐應用能力以及綜合教學技能。專業基本技能主要是指專業崗位或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訓練,專業教學技能主要是指教師崗位應具備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筆字(毛筆、鋼筆、粉筆)、語言表達與溝通(演講、朗誦、講故事)、教案撰寫、課件制作、說課、講課等;實踐應用能力主要是指學生通過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訓練,包括制定各種教學計劃或方案的能力、教學反思能力、觀察記錄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分析評價能力等;綜合教學技能主要是指學生在實際崗位上各種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訓練,包括自主學習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等四個方面。[2]
“二模塊”:分別是指課內實踐和課外修煉,分別是指課內實踐和課外修煉,課內實踐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主,課外修煉以教師素質修煉指南為主。在講清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課程教學加大學生教學實踐活動的比例,如《小學生心理學》實踐目標除了觀察小學生的行為發展以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心理測量或實驗等活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在小學組織開展專題性的德育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勞技活動等。課外制定《小學教育專業教師素質修煉手冊》,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及興趣愛好,自行組成興趣小組、特長小組或學生社團,自主開展三筆字、表達與溝通、教學活動設計等技能修煉活動。
“三層次”:為課程實踐(學中做),包括隨堂實踐、實驗室實驗、教學模擬等各種在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等理論教學中穿插的實踐環節。各課程實踐以“點”的形式散布,實踐的內容圍繞著各獨立課程的核心知識點,表現出彼此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二是專項實踐(做中學),每學期進行一項有針對性的專項技能訓練活動,如三筆字、表達與溝通等,實踐的內容是用相對完整的單項技能以“線”的形式貫穿整個學期的技能訓練。三是綜合實踐(學做結合),在課堂外進行的教育調查、見習、參觀、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的內容以“面”的形式覆蓋前三年所學課程和技能,以實際項目進行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學校用人的標準和要求。
“四結合”是指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依托校內實踐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體教室、心理咨詢輔導室等)和校外實踐基地(如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等),由專業教師進行課堂和課后集中輔導,包括理論與技能類的學習。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學生按特長分組,針對不同專長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證集中指導的有效性。分散訓練則根據實踐內容、學生個性特點以及學生發展目標的不同,自行組建興趣小組或進行個別訓練,合理、靈活地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進行訓練,查漏補缺,通過小組模擬訓練、社團活動、各種教學競賽等活動,強化某一或某幾個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礎上做到“一專多能”。
“五環節”是指把大學四年實踐教學活動設計為“講習—見習—演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五個環節,突出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價值取向。講習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個環節,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去小學前,通過書本、錄像、講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和小學生的情況,培養熱愛教育事業和熱愛教師工作的專業思想,建立做小學教師初步的感性知識。教育見習的重點是讓學生參與到小學活動中,感受教育環境,觀察教師及小學生活動,充當教師助手,觀摩優秀教師的“演示課”等,讓學生與職業進行“零距離”接觸。演習則是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在校內實訓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擬創設小學教學環境,組織教學活動的實際訓練。實習是指通過畢業綜合實踐,為畢業生提供在教育實踐中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使他們能以真實的教師身份去親歷整個教育過程,深入了解學情、校情,領會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專業技能。教育研習是指通過教育實習后的回憶、反思等認識活動,關注自身的理論缺失,總結教育教學實踐的經驗與教訓,從教育教學活動中選擇和確定有價值的研究專題,主動發現問題,并能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增強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顯:與崗位技能對接的實踐教學特色
(一)對接職業標準,構建課程體系按照《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建立一套比較科學、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貫穿于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中。這些內容的安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如第一學年以講習為主,課內有入學初期的入學教育,有專業的現狀、前景介紹和為期二周的下校觀摩,有與專業學習結合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有教師書法技能訓練、表達與溝通、教師口語等專業技能修煉。第二學年以見習為主,專門的實踐教學包括每學期2周的教師素質訓練實踐活動(一共4個學期),每次帶著不同的任務深入到不同的小學觀摩、調查,填寫見習報告;開設有聲樂、形體訓練、素描與簡筆畫、寫作與創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等相關職業技能訓練。第三學年以演習為主,除了社會實踐活動、教育見習、教師技能培訓等專門實踐課程繼續開設外,專業課程小學語文教育學、小學數學教育學、小學心理輔導與咨詢、班主任工作藝術、小學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學中包括大量的實踐內容,還有微格教室中的說課、試上課、評課等教學技能的培訓。第四學年以實習和研習為主,主要有為期12周的教育實習、2周教育調查和8周畢業論文撰寫。教育實了課堂教學實習和班主任實習外,學校管理、教研活動、教職工會議、家長會甚至在職教師培訓等活動也被納入實踐內容。
(二)對接工作環境,建立實訓基地根據小學教師崗位的需求,按照實踐教學實施要求,校內建立實訓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統訓練室、心理觀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擬訓練的任務,創設學校環境,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進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論;校外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這是學生進行教師素質訓練實踐活動基地,成員由三部分人構成:小學一線教師、小學專業學生、大學專業教師。實踐基地提供的指導教師需有豐富教學指導經驗,要求指導教師“導教、導研、導管”,不只是知識的、理論的、技能的學習,更包括價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態度的學習。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聽取指導教師的示范課,說課、評課、上試教課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熟悉并逐步開展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班隊活動,參與課題研究等。通過傳、幫、帶過程中教學技藝的模仿與培育,與指導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對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化與建構,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初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同時還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實踐基地豐富的教學資源,讓高校教師深入小學一線,與一線教師共同立足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實現研究者和行動者緊密結合,讓研究者參加行動,讓行動者參加研究,在進修培訓、聯合攻關、合作研究和資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補共進的多贏局面。
(三)對接用人要求,實施個性教學深入了解學校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實施個性教學,完善質量監控。由學生自主成立專門的素質修煉中心,下設各專項技能訓練小組,必修項目包括三筆字、表達與溝通、綜合教學技能等,在專業閱讀、寫作與創新、教案撰寫與課件制作、班級管理等選修項目中可任選二項,由學生自行制定修煉計劃,自主在課堂學習、實踐環節、社團活動和個人課余時間內開展修煉,老師充當項目教練,為學生咨詢與服務。出臺素質修煉手冊,規定修煉目標、前期準備、檢測內容、檢測方法,并附測評標準,形成一個技能培訓與考核序列,進行規范化的考核,采用優秀、合格、不合格的達標考核辦法。在各項訓練獲得通過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綜合性訓練,如說課、試講、見習、實習、調研、論文的寫作與答辯等,形成綜合的教育教學能力。建立一個專門的素質修煉QQ群,搭建網絡平臺,學生在這里展示技能學習、訓練的成果(如書畫作品、演講視頻、上課錄像、教學課件、研究論文、教案設計等),獲取或傳遞相關信息,交流技能修煉中的心得體會,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篇4
一、對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思考
當前,設有小學教育專業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養,全面發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學生文理兼通,學有專長,以求培養出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高素質小學教師。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色,體現小學教育綜合性特點,在造就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同時,注意加強學生學科專長、教研能力的培養。
這種課程設置體系,在結構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二元結構特征,表現出“雙專業”的目標取向。教務部門力圖把課程設置與小學教學科目一一對應,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拔高對學生的學科專業要求,細分課程,增加學時, 有些院校學科專業課程課時量已經占到了總課時量的42%,而學科專業課程的課任教師仍覺得課時不足,無法達到教學質量的要求;學生則處于疲于應付的狀態,無法靜下心來自主學習。
單純對知識儲備數量的追求會造成課程體系的無所不包,簡單的學科綜合或不同課程的內容綜合也無法達到高等教育的質量要求。課程知識綜而不合,學生在學習上囫圇吞棗,知識體系缺乏系統完整性。從高等教育的視角來看,無論在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上,專業的學術標準和學術水平的要求與大學本科層次的要求會產生一定的差距,學生在知識的體系與結構上會產生一定的缺陷。最終造成小學教育專業學術水準下降,課程設置專業指向不明,專業培養的目標規格再次游移于學術性與師范性之間,不利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建設。
二、構建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路
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簡化其多元結構模式,回歸高等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一般結構模式。以小學教育基礎理論和實踐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由此確定專業課程的結構配比,建立起由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到專業基礎課程,再發展到專業研究課程的有機的、呈梯度分布的課程體系。以系統的小學教育基礎理論和實踐課程為核心課程,以大學文化通識類課程為基礎課程,以選修課程為支持學生自我發展的輔助課程,構建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這一課程設置體系,注重加強學生的小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素養,使學生具有系統的小學教育理論知識,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礎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學課程理論,掌握小學課堂教學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學教育科研能力。這有利于突出小學教育專業特點,明確小學教育專業方向,提高小學教育專業的學術研究水平;防止小學教育專業“雙重標準”的出現,符合高等教育的標準和要求,達到當前小學教育對“研究型教師”的培養需求;同時,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學”這一專業定位。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小學教育的專業基礎理論,在小學教學中,并不能轉化為直觀的教學效益,小學教師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語文、數學等教學科目的相關知識,這種課程設置是否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我認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小學教師應該是兒童教育專家,而非學科專家,作為一個教育家所需要的決不是單純的知識。小學教育,因其啟蒙性、基礎性、綜合性的特點,教育的重點在于發展兒童的個性,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態度。教育的難點也不在于教師如何精通并傳授學科知識內容,而在于教師是否有能力使學生熱愛學習。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自控能力差,對小學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藝術的要求更高,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視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教育心理學素質的培養。
在這里,我并沒有貶低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們每一個小學教師都是無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學生的一切疑難問題。面對現代社會知識的容量與更新速度,我們只能要求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建立起小學教育專業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具備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能力。馬斯洛說過:“課程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通過知識達到人的個性自由和解放。”我們要培養的是充滿想象激情和創造欲望的教師,是兒童眼中個性鮮明的人生導師,而不是單純的課任教師。如果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對目前過早的將小學生置于學科體系之中,造成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狀有所觸動,也算是一個收獲吧。
三、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大學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可分為文化通識類課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選修類課程三部分。
1.文化通識類課程
文化通識類課程應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水平上達到大學本科水平,并增加藝術審美修養。課程主要有哲學原理、法學概論、大學語文、大學數學、大學英語、自然科學概論、計算機基礎、體育、音樂、美術等。在課時比例上,應占總課時的30%。在教學計劃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學一、二、三年級。
2.小學教育專業課程
小學教育理論類課程是提高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檢查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學生在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及能力上應達到高等教育本科層次的要求。學生應培養自己內在的教育理論素養,掌握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掌握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與知識結構,并具有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小學教育基礎理論課程、小學教育技能課程、小學教育實踐課程。以上兩部分課程,在課時比例上,應占總課時的30%。在教學計劃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學一、二、三年級。
小學教育實踐類課程在時間安排與過程評價上應按專業課程標準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進行。要改變傳統師范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從新生報到一直到畢業前,讓學生不間斷地深入到小學教學第一線,目的是使學生對現代小學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的機會。在教育實踐中有意識的開發隱性課程,堅定學生的專業信念及對小學教師職業的熱愛,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教學藝術和教育教學科研能力、自我學習和發展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課程可分為教育見習、教育實習、課程實踐、教育調查、論文撰寫等。在課時比例上,應占總課時的20%。在教學計劃安排上,一年級在每學期第一周及學期中間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見習。二年級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組見習,并開始為小學教育調查研究做好準備。三年級學生自由實習,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教育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定期檢查,并對學生的教學、調查給予指導和評估。四年級學生連續實習時間應不少于十二周,學生實習授課種類應不少于三門,教育調查和論文撰寫時間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論與實踐課時數占總教學課時的50%以上,這樣,就可以起到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突出專業特點,提高小學教師培養的專業化程度的作用。
3.選修課
選修課以增加專業知識深度、培養學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長為目的,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進行選修。學科選修課,在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上,重點應放在學生日后自學方法的指導上,學生應在學科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按照學科知識體系選修。
四、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與方法
課程的教學直接關系著課程設置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師在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應以“教學做合一”為指導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學習模式,提供民主的學習氛圍。
篇5
關鍵詞:應用型創新人才 教學模式 研究 中期總結
作為新開設的本科專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的培養目標即是“綜合培養、發展專長”,為了研究適合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我課題組進行了各方面的調研、學習和座談,現就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1.到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進行調研、座談
2015年6月29日課題組前往北京,到事先聯系好的首都師范大學東區初等教育學院進行調研,同我們進行座談的專家主要有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王智秋,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務處處長王杰以及講授小學語文專業的幾位教授。此次調研主要就培養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設置、學科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進行交流學習。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小學教師培養理念是走在全國前沿的,緊緊把握國家大的小學教育發展趨勢,在調研座談會上我們通過提問的方式向專家們了解并學習到了小學教育人才培養的最權威的咨詢,以“培養小學教師要為當地教育服務”為宗旨,專家們指導意見對課題的研究給出了寶貴意見,綜合起來有如下幾點:第一,注意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性知識結構。第二,教育要把握國家大的發展趨勢,教學設計應科學合理。第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學生見習、實習、研習。第四,學科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起來,比如兒童文學與課文教學的結合,兒童劇創作與課文閱讀指導的結合,修辭與文本解讀的結合。通過去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調研、座談,課題組對培養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思路打開,一些具體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計劃和明確的方向。
2.到北京進修學習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幾所小學聽課調研
課題申請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間到首都師范大學進修,深入首師大初等教育專業課堂學習應用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間利用進修的機會在首師大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查閱大量的圖書資料,掌握了較為科學和先進的小學教育專業教學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這對于課題組研究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課題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深入小學課堂聽課調研,了解小學教育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在大學教育中更能有針對性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小學教師。
主要走進的小學有:
人民大學附屬小學,聽了公開課《搭石》。教師講課,還有專家點評,受益頗多。
首都師范附屬朝陽實驗小學,聽了幾節課,同時參加了首師大和朝陽附小一起舉辦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有教師講課環節,特級教師和專家點評環節,還有專家答疑環。此次活動令人開拓眼界,收獲小學教學的最權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區進步小學,聽了一年級和二年級的精講課,理解了小學教師講好語文課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識,當然包括實踐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鋒路小學聽課,呼和浩特呼倫南路小學聽課,初步了解內蒙地區小學教育的特點,了解小學教師講課的特點,逐步掌握關于小學教學的調研資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區教育教學特點和需要,才能為本地區培養適合小學教育的人才。
3.參加全國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會議和講座
2015年11月20日,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上午由北京各參會小學的優秀教師講示范課,特級教師點評,下午開展“小學語文教學論壇”,交流教學心得。
2015年11月21日,聽了梁曉聲專家的講座“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
通過會議和聽講座學習就小學語文的閱讀、古詩等教學研究規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獲了權威觀點。
4.課題組邀請系部小學教育專業教師開展座談會
從首都師范大學6月份調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課題組及時邀請系部小學教育專業教師開展座談會,總結調研心得。座談會主題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心得”,會上教師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貴的意見,為下一步課題研究打下基礎。
課題組認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講課方式越來越體現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標準,對孩子們的啟發,關注孩子們想象力的發展在教學中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小學教育(語文)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學里把小學教育(語文)專業的大學生培養成具備當前教育理念的準小學教師,才能為今后的小學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經過研究和探討,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導師制,進行技能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早期科研訓練。導師指導學生完成學年論文,幫助學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適的部分,直至最終完成寫作,培養學生早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師們認為應該增加實訓比重,實踐應用性創新教學。
同時教師們提出要帶領實習生走進小學課堂能再局限于中學的實習基地。
課題組在課題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計劃繼續深入調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請專家來學校給小學教育的學生做專題講座。
2.帶領大學生走進小學課堂。
3.課題組再次舉辦座談會,探討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4.教師在課堂初步應用研究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實訓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莊惠龍、楊淑林.本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集美大學學報,2013, 10.
[2]莊華杰、周金其.本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作者簡介:
李曉雯,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篇6
關鍵詞:實踐導向;小學教育;課程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給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的小學教育對實踐性要求很高,小學教師必須掌握有效的教學實踐方式。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是培養小學教師的重要場所,只有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過程中,設置具有實踐導向的課程,才能提升小教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適應時展的需求,因此,加強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導向課程設置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1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中以實踐導向為依據的重要性
在實踐性教育理念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也對實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畢業生,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新時期,小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具有教育創新的能力。以實踐為導向的小教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正是側重于對小學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基于實踐導向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將教學重心向學生方向轉移,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對今后學生教師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現階段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導向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的開展,在課程設置中也加強了對實踐導向的運用。但是由于對實踐課程理解程度低,在課程設置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定位不準確。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教學模式定位中,主要要求學生將學習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將實踐教學作為了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降低了實踐教學的作用。而實際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認識,在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中,以實踐導向的教學還處于被動局面,學校更加傾向于文化課程教學。第二,課程形式過于單一。高校開展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過程中,往往以簡單的理解為主,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評價指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夠積攢更多的學分,學習內容實踐性偏弱,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執教生涯造成不利影響。第三,實踐與理論脫節。很多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課程設置過程中,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放在了對立面,認為實踐與理論是對立的,兩者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少。然而,實際上兩者存在必然的相互依存關系,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的進行必須以理論為依據,同時也能夠對理論進行驗證。
3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導向課程設置策略
3.1找準定位,保證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在設置教學課程前,必須明確教學的目標,明白通過教學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以培養結果為目標,保證實踐導向教學設置的合理性。另外,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必須保證實踐導向貫穿于整個理論知識教學中,確保理論教學中包含有實踐操作,而實踐教學中也貫穿有理論講解,真正意義上實現實踐導向課程教學。
3.2加強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導向課程的規劃與設計
傳統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更多的是體現學生小學教育理論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走向教學工作崗位時遇到了很多的困難。通過前沿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非常樂意參與到實踐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需要增加實踐課程在小學本科教學中的比例,增加課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現階段的小學教師培養還要不斷豐富實踐教學的形式,保持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興趣。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不被學生接受,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特別是小學教育改革的需求,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必須以實踐為導向,采用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方式:或見習實習、或技能培訓、或微課教學等,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實踐教學能力對今后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3.3不斷完善實踐導向課程教學支持體系
為了保證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導向教學更好地開展,就必須建立足夠多的實踐教學基地,并保持與各類實習小學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滿足學生實踐需求,還能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利用實踐基地,學生可以把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基地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得以相互促進,綜合提升學生素質。廣泛建立高校與小學的合作機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對未來工作意向選擇不同類型小學進行實習,通過比較,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例如有的學生多才多藝,可以在偏重文藝培養的小學得到鍛煉和才能的發揮,通過實踐基地與小學實習比較,還能總結屬于自己的教學方式與風格,為今后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模式必須更新,以適應時展的需要。目前,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的目標之一,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具有創新實踐能力,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重要場所,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必須以實踐為導向,增強課程的實踐性,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王華剛 單位:銅仁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 實踐教學 環節設計
1.問題的提出
許多小學教育教學的事實表明:教師通常僅用“學科成績”的變化評判學生水平的變化;教師純粹通過直覺或經驗來評價學生學習;教師無法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感和體驗。新課程要求每個教師能夠檢查和評價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能夠監控、評價、反饋和調整相關的教學活動;能夠做出更科學、更客觀的評價以促進自身和學生的積極發展。為能讓師范專業的學生提前具備扎實的教育測量與評價能力,作為教師教育的培養機構,就要確保有訓練學生這方面的操作與實際運用。我校在小學語文、數學教育專業開設了《教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為體現課程的專業特點和實用性,避免課程開設的形式化,對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設計,從2007年起,在語文教育06級、數學教育專業07級和08級學生中作了嘗試,并對實施的意見進行了調查。
2.設計方案
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部分是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在這過程中又注意關于統計軟件使用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統計實踐能力。
2.1 校內實訓
校內實訓內容的設計突破傳統的以教師、教室、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結合課程的學習,既調查、測量和評價了學生的學習方面,又直接對任課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評價。這種在真實的情境中建構知識體系,培養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實際能力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2.2 校外實踐
結合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內進行明確的分工和安排,以合作的方式,到所在的見習或實習小學開展調查研究,了解該學校教育測量和評價現狀、問題和改革情況;調查及測量某班級或年級的教和學情況,找出問題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輔助學校教師的評價工作,參與設計試題、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診斷。通過課外實踐,加強本課程理論聯系實際的鍛煉,學生掌握了教育測量和評價的技術,提早適應了今后教育崗位上教育教學的評價和改革。
實訓或實踐項目完成后,通過撰寫分析報告或是以總結的形式進行考核。考核結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及專家評價,從實踐態度、實踐能力、完成效果等幾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課程實踐部分的成績。
2.3 統計軟件的應用實踐
教育測量和統計中涉及大量的數據處理,讓學生掌握一門具有數據和統計功能的軟件也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本課程選取SPSS專業統計軟件處理測量所得數據,側重于使用該軟件中的統計檢驗和量表分析方法進行成績的分析、評價量表的分析、調查結果的統計等。
3.課程意見調查
3.1 調查結果
在06、07和08級學生中發放352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答卷331份,統計結果有:
3.2 結果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72%的學生對本課程實踐環節的設計持贊成的態度,在不贊成的學生中深入了解后發現,這部分同學之所以不贊成多是存在畏難情緒,擔心課程考核不通過,并非否決實踐環節對課程學習的作用。超過65%的學生肯定自己經過課程的實踐訓練,教育測量與評價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4.結語
本課程的實踐設計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學習理論知識,鍛煉實踐能力,有利于他們今后在教育崗位上貫徹新課改理念,實施素質教育。將學生見習或實習的小學作為本課程教學的課外實踐基地,既節約了費用,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讓學生掌握SPSS軟件的使用,不僅能提高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效率和正確率,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也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摘要: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培訓,不僅是師范教育特色的體現,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小學教育專業的個性的要求。在認識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構筑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體系、優化行之有效的培訓管理過程是培訓有效性的保證。
本科小學教育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新興的專業,它既有高等教育各專業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保證辦學的高等教育水準,堅持并發展小學教育專業的辦學特色,應是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同時,應按照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的一系列問題,形成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培養本科層次小學教師的途徑和方法。其中,反思傳統的對學生的“基本功”的訓練,以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系統設計并實施符合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培養要求的教師職業技能培訓方案,是本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課題。
一、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
重視教師職業技能培訓是師范教育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原國家教委師范司1994年頒布的么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中明確提出:“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是高等師范學校各專業的學生都應具備的,是學生必修的內容。對高等師范學校在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系統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目的是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具體從師任教的職業行為方式,并使之趨于規范化,對于形成學生教育和教學能力,對于學生畢業后勝任教師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專業化的小學教師的需要
我國小學教師專業化意味著在高等院校中設置本科小學教育專業,通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使學習者具有完善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具有成熟的教育專業技能,形成良好的專業精神和專業道德。提升小學教師學歷層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專業素養。教師職業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必備的素養,它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優劣。因此,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學生的專業化技術水平是培養專業化的小學教師的當務之急。
(二)小學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發展期,尤其是其思維的具體形象的特點,對教學活動外在表現的興趣比對教學內在內容的興趣高的特點等,在小學,“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識決定了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比中學、大學教師有更為特殊的要求。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小學教育專業比其他專業更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系統培訓。具有過硬的教師職業技能是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富有個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生源狀況的需要
培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應認識到處理好課程與教學模式的學術性與師范性、深度與廣度、理論與實踐等問題的關系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高中起點的大學生,與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點的專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強,再加上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生源質量、專業思想、教師職業技能的潛質水平等方面明顯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學中,用大學的文化影響、提升和完善小教專業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應引起我們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高度重視。 二、構筑科學合理的職業技能培訓內容體系
根據原國家教委師范司1994年頒布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2001年頒發的《關于印發搞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的通知精神,參見浙江省高等師范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要求與考核辦法,以及根據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由中專或大專培養的技能型的小學教師轉向培養研究型、反思型的專業化的小學教師,應重新審視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拓展原中師“寫一筆好字,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演講”等單純的訓練項目和要求,構筑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與圖形表達能力、課堂教學基本技能、現代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美育與藝體活動技能、學生教育與班級管理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技能七個方面的系統的培訓內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養和訓練的基礎上,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研究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使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總結性學習的技能。在此基礎上,還應細化基本技能和專業方向技能的具體項目,既要包括教師的初級基本技能,還應包括教師的高級職業技能,由理論體系、操作體系等構成完整的整體網絡式的系統結構體系,使初級階段的基本功訓練走向高一級的教師職業技能的系統培訓,著力體現本科教育思想性、師范性、專業性、學術性相統一的理念。
三、優化職業技能培訓管理過程
第一,制訂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將這一計劃納人課程建設整體中來統籌考慮,在必修和選修課程中應分別設置教師職業技能類模塊,開設音樂基礎、美術基礎、體操、舞蹈、寫字、教師口語、小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班隊工作原理、小學各門課程的微格教學、小學教育科研方法等課程。同時注重內容安排的系統性,體現一年級到四年級從基本技能訓練到專業技能訓練的逐步深化過程,并對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進行綜合訓練及考核,頒發《教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第二,采取開放多元的培訓方法。可以將訓練內容列人教師職業技能類課程以及教育類、專業類、相關的選修課程的教學大綱之中,將一般技能訓練與專業方向技能訓練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采用課堂訓練與課外自練相結合、理論指導與實際訓練相結合、單項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相結合、自覺訓練和考核評比相結合等方法進行,并重點通過安排學生自主的分散訓練與有教師指導的、集中的訓練等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階段性與全程性結合,做到課內有教學指導、課外有訓練目標,并有多元化的展開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訓練體系,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提高學生對教師職業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領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訓組織機構,完善培訓質量監控。為了保證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建立專門的組織培訓機構,如指導測評中心等,出臺培訓與考核規程,由專人主抓,任課教師、學生“小先生”積極參與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形成立體式的質量監控體系。結合有關學科的學習,形成一個技能培訓與考核序列,進行規范化的考核,采用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達標考核的方法,不達到合理要求不允許參加教育實習。在各項訓練獲得通過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綜合性訓練(如說課、試講、見習、實習、調研、論文的寫作與答辯等),使各種技能達到熟練與和諧,以形成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
篇9
一、課程和教師安排
本學期,屬于我們所開設的課程門類仍然很多,但是教師太少,課程安排困難很大,經過多次和教務處磋商協調,我們創造性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二、制定工作計劃
學期初制定了教育系工作計劃;
教育學和心理學學科組成立以后又制定的學科組工作計劃;
學期初還制定了各科教學進度;
這樣就保證了全所各項工作計劃性。
三、計劃執行情況
開學以來,我們通過各種形式對各種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了指導和檢查。如隨機到教學班了解教師教學和作業批改和輔導情況;利用每周的教研例會聽取教師教學匯報和問題反饋,共同研究計劃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修正。并且在四月和六月分別集中進行了作業和教案完成情況的檢查。
結論:計劃執行情況基本良好。
四、其他工作
1、三月份組建了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個學科組,進一步完善了教學管理體制。
2、四月份組織有關學科教師為學生的教育見習進行了必要的輔導,為學生順利完成教育見習任務奠定了理論基礎。
3、五月份組織有關學科教師在參與實習的班級開展了教育見習經驗交流會;組織策劃了渾源師范學校首屆教育見習征文大賽;編寫了教育見習點點滴滴發放各班。并且在此基礎上組織成立了教育見習巡回演講團。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放大了教育見習的成果,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職業意思和專業思想。
4、六月份組織了學生評教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所教師的學生滿意率在95%以上,說明本學期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教學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在問卷調查和教學常規檢查的基礎上,我們對全所教師進行了年度考核。
5、編輯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習題集。
6、修訂和完善了部分學科的教學大綱。
7、作為網絡交流平臺的博客訪問量接近兩萬人次,極大的提高了我校和我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8、圓滿地完成了學年和學期學業成績考評工作。
9、組織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并且在學習的基礎上完成了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為我所的今后發展明確了方向。
10、初步確定了下學期開設課程和教師配備方案。
五、存在的問題
1、教育系改為小學教育研究所,到現在找不到“研究”的感覺。
2、教育學和心理學兩個學科組仍然沒有進入狀態,這個或許和我們研究所人數太少有關系,也或許缺乏物理環境有關系。
3、部分教師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敬業精神有待加強。
六、整改措施
1、著手研究未來發展方向,認真思考“研究”問題,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協調發展。
2、認真思考研究所內部運行體制,科學靈活的處理內部協作和分工問題。
篇10
1.1白城市小學教育發展現狀
對于白城市小學教育狀況的了解,筆者是以洮北區明仁小學、海明小學、靖安小學和鐵路二小四個實習基地為對象展開的.調查了4所小學的8位業務校長,他們中4位主抓語文教學,4位主抓數學教學,對小學教育發展、小學教師素質、小學教育教學需求都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四所小學現有情況如下:第一,教師數量不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每所學校按照標準的生師比都有較大的缺口.海明小學缺口28人,明仁小學缺口48人,鐵路二小缺口20人,靖安小學缺口26人,這樣的計算結果還不包括在崗教師中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第二,教師補充機制不暢,補充速度低于自然減員速度.近10年,城市小學教師補充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偶爾有某所鄉村小學解體,教師流動到城市小學,或偶有因工作調轉到城市小學,基本沒有正規的渠道補充新教師.而且后補充進來的教師都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或不能承擔教學工作,所以造成各小學的教師教學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現在在崗教師中最小年齡段的教師都在35歲以上,鐵路二小教師的最小年齡段在38歲以上,教師年齡普遍偏大,自然減員數量逐年遞增.各學校教師需求越來越大.第三,教師的學歷層次偏低,知識結構比較落后.在崗教師中70%是中等師范的畢業生,這一教師群體也都經過了學歷提升,但相對今天的工作需求還是顯得知識結構落后,接受新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不能很好地轉變觀念,調整思路.30%是白城教育特殊政策下委托培養的小大專畢業生,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5年,學校負責培養,各縣市教育局負責分配,這一群體因為當時是包分配,招生錄取中摻雜了太多社會資源的因素,好多生源質量差,到小學后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人數較多.從2009年開始,吉林省通過特崗補充的教師都分配到農村,現在農村教師整體水平較好,學歷層次達標,教師年輕化,知識結構專業化.如,洮北區永勝中心校,近200名學生規模的學校現在擁有11名特崗教師,這些教師均能達到白城市各小學較高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農村孩子非常幸福,家長也非常滿意.
1.2白城市小學教育發展對未來小學教師的需求
調研中,我們分別對八位校長進行訪談,請他們談談對“理想教師”的看法,他們的意向基本一致:第一,用人單位最關注的是教師人格,希望我們培養的小學教師能熱愛教育事業,有責任心.安心教育教學,工作上有耐心,有付出精神,有責任感,工作態度積極,少一些功利性,少一些任性,少一些拈輕怕重.第二,小學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能站到兒童成長的角度來教書育人.在兒童生命的早期,更需要教師溫柔的對待.沒有正確教育觀、兒童觀的教師會用社會眼光來看孩子、評價孩子,就會因為孩子天生稟賦、家庭條件、父母地位等讓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造成終身的心理陰影.另外,學科教師由于缺少教育素養,不能站到孩子全面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孩子,只是站到學科學習的角度要求孩子,這一學科學不好就會遭到教師的否定,根本不能從孩子心理角度出發去幫助孩子學習和成長.第三,小學教育需要全科型的實用型教師.即使是城市小學,一、二、三年級語文數學均由一位教師完成,如果是專科背景培養的學科教師,就會造成另一學科的“瘸腿”,對后續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另外,在小學教育中,隨時需要老師承擔多科教學工作.小學課程的綜合性比較強,要求小學教師掌握一定的復合型知識和教學能力.實踐證明,小學教師采取全科培養的方式是切合社會發展要求的.[1]第四,小學教育需要具有持續學習意愿和學習能力的教師.學科知識的豐實,教學改革思想的領悟,教學實踐領域的創新探索,都需要教師具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是一個重要任務.第五,新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尤為重要,有校長甚至提出,讓學生先到學校見習、實習,使其明確看到這份工作的狀態,從而清晰自己缺少什么,再回到課堂上學生就知道自己該學什么、怎么學、為什么學了.建議在教師教育過程中,盡早地接觸教育教學實踐,有利于培養出適應性強的教師.這一現實需求是符合國際視野下小學教師培養的趨勢的.比如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教育實踐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不同的教育類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課程要求,確定自己的教育實踐任務,在實踐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學實踐任務.[2]
2舊版小學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反思
舊版小教人才培養方案在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分析如下:
2.1課堂教學時數多,學生自主支配時間少
課堂教學時數多,學分多,學生被束縛在課堂上,缺少自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及主動性的培養.我們當初的想法是你不設課,學生也不學習,時間也是浪費.其實學生在成長中,生命體驗是成長的重要部分,學生們因為被規定在課堂上,所以很茫然和麻木,不去思考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慢慢地人的主動性就喪失了,人活動的積極性是由生命的積極感受促發的.因為在自我活動中體驗到新的感受,感受到新的成長和成就,才會主動去做,創造條件去做.生命中的這些感受體驗很重要,是一個人精神豐富性的表達,也是一個人生命厚重性的體現,也才能避免“空心人”現象.
2.2理論課時多,學生缺少知識整合過程
理論課時多,期末以考試形式結業,學生缺少知識整合過程.我們教育理論課時較多,基本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滿堂講,學生全程聽,期末考試以記憶方式復現知識,學生缺少知識運用內化整合過程,不利于知識的主體化.知識和素養是兩回事,知識只有進入到認知主體,并內化為主體的獨特感受和經驗,并外化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生成為素養.所以我們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培養模式,不利于教師素養的養成.
2.3缺乏全程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由于技能訓練沒有納入到培養方案中,造成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虛無化,其落實的程度完全取決于各學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技能訓練的制度化就無法保證其效果.
2.4實踐教學基地不能滿足實習生成長的需要
小教專業的學生教育實習采取集中實習的管理方式,有兩個實踐教學基地,一是白城市區的四所小學,二是廣東廣暢集團的頂崗實習.白城市區的實習基地由于多年沒有補充教師,每位在崗教師的壓力都很大,他們非常歡迎實習生,歡迎的原因是實習生可以幫助他們做大量的費時費力的重復性的工作,比如批改作業,每天接送學生等.由于教師素質不高,小學教師還不能站到培養未來小學教師的角度來全面地安排實習生的教育教學生活,導致學生在實習期間聽課機會少,講課機會更少,不能較好地實現在實習中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標.廣東頂崗實習學生能夠得到全方位的實踐鍛煉,因為那里沒有老師,我們的實習生在那里要獨自帶班,獨自授課,根本沒有老教師指導,學生在那里就全憑自己的悟性,很多時候因為教學和管理的壓力,實習生并沒有反思的機會.綜上所述,實踐教學中缺少負責任的一線指導教師,直接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3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構想
小學教師的培養,應從基礎教育的需要和可能出發,合理吸收國外經驗,積極優化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以便為基礎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小學教師.[3]在前期調研基礎上,白城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將從以下五方面重構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
3.1明確方向,準確定位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以轉型為契機,準確定位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小學全科教師是指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能承擔小學階段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工作,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的教師,具有“知識博、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的特征.[4]同時以“應用”為導向,將人才培養落到實處.據此,我們定位小教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熱愛基礎教育事業,對學生有愛心,體現人文情懷,具有創新精神和寬厚的文化素養,樂教、善教,具備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和實施管理等基本的教育能力,滿足吉林西部地區基礎教育需要的全科型小學教師.
3.2整體壓縮理論課學時學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
壓縮理論課學時,讓每門課程的任課教師講出課程最精華的部分,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學科、一個領域,帶領學生深入思考探索,教師講的精彩,學生聽的有成就感,讓課堂更有吸引力,學生更容易產生學習興趣.把師生時間精力解放出來,學生可以選做更多有益的事,教師可以到中小學體驗課程、體驗教學,深入調研,了解中小學情況,使教學更有的放矢.
3.3改革考核方式,促進學生知識主體化
理論課讓學生以完成作業論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習成果,比如《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學生就應該去觀察兒童的學習行為、生活行為,用所學的理論去分析兒童心理,自己拿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樣更有利于理論知識的運用和主體化,也能助推學生更好地學習教育理論.同時,注重平時課程的訓練過程.每節課結束,要求學生用10分鐘時間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所得,包括學會了什么知識,有哪些觀點對你有思想促動等等,通過每次課的訓練,學生學會隨時把聽課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體驗性知識,有助于知識的主體化和結構化.
3.4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程化,提高師范生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