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4:5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很多歷史學科任課教師抱怨歷史與我們太遠,中學歷史難教!我認為那些天天喊難的教師沒有真正將歷史領悟透徹,沒有用發現的眼光來研究歷史的教學。雖然我們要承認歷史是對過往的片段式的記錄,是對過去時間的回顧與重溫,中學的歷史時間跨度確實很大,但這并不表明歷史不在我們身邊,并不表明歷史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理念的興起,每一座城市都開始注重對其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挖掘,因此,我們教師何不因地取材,借助所在地現有的古跡、文物、歷史人物開展案例教學,這樣既減少了教師組織案例教學的難度,也可以放開學生的腳步,到生活中,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學習歷史,培養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例如在講授“”一節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走訪社區的老、老革命,聽聽他們親歷過的,聽聽他們對那段民族抗爭史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獲得對抗戰的感性認識和進一步了解、研究抗戰史的濃厚興趣,在引發學生了解研究這段歷史的興趣之后,老師再順勢和學生一起分析的宏觀背景,繼而到整個中國抗戰的背景和歷史。這樣由身邊的微觀而具體的史實案例入手,學生就會覺得教科書上的歷史其實和我們自身密切相關,這樣也就能產生并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二、以歷史體裁的課外書為依托開展案例教學
歷史是一門人文內涵極高的學科,它的內容之豐富,跨度之長久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歷史時不能只依賴教科書,要廣泛的閱讀史料,廣泛的積累歷史知識,從而為歷史教學做好積淀,方便學生更好地領悟知識點,更好地將歷史教學內容串聯成體。我們歷史教師要承擔起為學生推薦課外書的任務,讓學生學會學歷史,學會用時代的眼光看待歷史。課外書中有豐厚的歷史故事和歷史史實,這些拓展性的知識是大多數學生所感興趣的,而且這些故事比教科書中的故事更具備完整性和趣味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增加學生以感性的眼光來洞視歷史的滄桑與變化。比如在講解“明代中央集權制”一節時,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風靡一時的歷史書籍《明朝那些事》,讓學生提前通過看這本書來了解明朝的政治機構,政治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推進教學的進度,還可以在教學中一針見血地抓住重點,讓學生輕松理解明朝集權的來龍去脈。
三、以人物傳記為底本熟悉案例教學法
篇2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不能依靠灌輸,而應當依靠熏陶。通過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讓學生在民主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氛圍中開展學習活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產生自信心與安全感,并且可以受到民主意識、人文關懷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參與性。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應當重視構建和諧平等的人文環境,這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并重視完善學生的人格、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同時提倡學生開展自主探索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平等交流,從而使教學氛圍體現出民主特點。這要求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克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師道尊嚴”與“教師權威”理念,并且摒棄忌諱民主與平等的陳舊觀念,以便為中學歷史教學的平等化與民主化創造良好基礎。在此前提下,學生能夠在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中開展學習,并與教師構建平等對話、共同成長的關系,從而使中學歷史課堂中的教學觀與教育觀體現出人文特點,并使學生受到良好熏陶。
二: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元素來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素養的提高
歷史學科具有著人文性的特點,其內容涉及到了政治、藝術、科技、思想、經濟等諸多方面,并且具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培養資源與素材,通過對這些人文精神培養資源與素材的挖掘并滲透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具有著重要意義。在此方面,首先教師需要重視挖掘與整合中學歷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人文知識不僅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要求教師能夠重視人文知識的熏陶與教學工作。歷史知識中具有著優秀且豐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師通過對中學歷史教材的把我、挖掘與整理,能夠讓人文知識教育滲透到中學歷史教育過程中。當然,這一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具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開展深入鉆研,以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為重要出發點之一來對教學內容做出精選,從而找到人文精神培養與歷史學科教育的契合點,從而確保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氛圍中使用最短的實踐掌握歷史教學內容中的內涵,并讓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中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質;其次,教師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當重視分析典型人物以及任務事跡,通過人物品質來對學生的精神和情感產生影響,從而推動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篇3
(一)使學生認識歷史規律和歷史知識初中的歷史教學是離不開史料知識的。但是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史料知識的運用一定要恰到好處。少量的史料知識無法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而史料知識使用得過多則會出現喧賓奪主的可能。只有將史料知識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歷史規律和歷史的本質。例如,在對清朝末期出現的一些歷史事件進行教學時,教師應恰當地運用史料知識,使學生充分了解到清政府所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體會近代中國逐漸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充分領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使學生充分理解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二)培養初中生對歷史的學習能力在對初中生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逐漸培養學生的時空概念,讓他們熟練地掌握正確的歷史年代計算方法以及使用和識別歷史圖表等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時,應使學生初步具備閱讀、理解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熟練地進行書面和口頭表達,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明白人類的社會是由低級向著高級不斷發展的,歷史的發展是有自身的規律的,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學會客觀地對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進行評價和認識。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教學的需求作為根據,對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史料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有效信息,并且對其進行整理、分析、歸納以及判斷,從而充分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和技巧。
二、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合理運用的建議
(一)運用史料的過程中應該以教材為主體初中的歷史教材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除了正文之外還包含了圖片、陰影文字等一些其他的組成部分,其他輔助材料還包括一些音像制品。教材中的史料知識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對其進行認真解讀,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一定的補充。但是不能一味地進行補充,課外史料知識運用得過多極容易淡化教材原有的材料,使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產生不了應有的作用。課外史料的應用目的是輔助教材的觀點,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歷史,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運用史料時應該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初中時期的學生身體和心理正處在一個發育的階段,其思維方式正從具體思維向著抽象邏輯思維逐步轉換,但是有一些時候具體思維還是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時,初中生能夠很好地進行假設和邏輯推理,可以更好地去判斷推理過程本身的邏輯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同時,具體形象也會經常影響到初中生的思維,在對問題進行剖析和了解時還是會習慣性地關注表面的直接關系,或者不能夠突破感官經驗的限制對現象的本質進行了解。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著他們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較直觀易懂的內容,例如故事和圖片等。因此,在選擇史料時,在滿足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運用史料時應該注意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路人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激發出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情景和教學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史料的收集,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合理運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篇4
在歷史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為歷史教學服務,要靈活的把教師自身的講述、演示和學生的觀察以及問題的探究結合起來,創設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歷史情境和現象,尤其是要把歷史現象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入手,為學生搭建起一個個能夠展示個性的舞臺。
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使歷史課堂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走進歷史、理解歷史,記住歷史。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認識和理解歷史的內在思維路徑是得到歷史知識的“同化”,也就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構架為平臺來認識歷史、分析歷史,把一些歷史現象進行歸類以后進行整合,構建起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
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要巧妙地借助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例如我們在學習有關的歷史內容時,需要揭示這一歷史運動的弊端,也就是絕對平均主義的危害,我就引用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諺語,通過這個諺語就能夠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絕對平均主義的危害,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生動而深刻歷史表象。再如在學習《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這一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畫一幅畫或者講一個故事的方式來描述山頂洞人是怎樣度過自己的一天的?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對山頂洞人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認識,還能展現學生的個性和才能,為他們的才藝提供一個很好的舞臺。
二、教學內容的學習上要體現生活化
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源,這些歷史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歷史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選擇那些能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這不但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還能讓學生感悟到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首先要以社會熱點和焦點進行歷史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中學生因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往往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最希望了解每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社會熱點和社會新聞,還渴望得到交流和傾訴。
篇5
關鍵詞: 歷史 三維目標 教學
三維目標是感知歷史、學習歷史、理解評價歷史的有機結合,是由淺入深,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只有落實“三維目標”,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呢?
1、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簡稱之為“雙基”。
學科基礎知識——指各個學科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學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實、概念、規律、規則、原理、定理等。
學科基本技能——指各學科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學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識和技能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與學,都是通過知識與能力來體現的。知識與能力是傳統教學合理的內核,是我們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把“知識與技能”列在三維目標的第一維,既肯定了“雙基”本身半個世紀以來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也是肯定了“雙基”現在乃至今后在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仍應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過程——指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的過程。包括:文本的認知發展過程;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強化思維訓練,提高思維品質,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過程;情感體驗的內化升華過程。
方法——指學生在動態的、開放的思維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標達成時的最好方法。
過程與方法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過程中常常蘊含著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體現在一定的過程之中,并通過一定的過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方法的選擇,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是從廣義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質,包括動機、興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個性等在內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態度——是指最根本的態度,是對人生的態度,涵蓋了一個人對方方面面的正確態度,社會責任。包含著德育的全部內容。
價值觀——指一個人一生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價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
1、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過于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密切地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提出的“黑貓白貓論”也告訴我們,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在教學方法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情分析,從學生實際出發,必須選擇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達到課堂教學的最高效。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因此,在教學方式設計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自身素質等綜合因素,實事求是、科學地取舍各種教學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標新立異”,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觀察、模仿學習;不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儲備,也沒有具體目標,徹底放開,讓學生憑空想象,無據辯論”的形式主義的怪圈。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方式,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重要前提。因此,課程目標特別強調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方法。在這方面,課程目標特別提倡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與辯論;舉辦歷史故事會、演講會、講座等;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進行歷史考察;仿制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編輯、出版歷史板報、刊物;舉辦歷史專題展覽;擬寫歷史論文、札記、社區史、家庭史等;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搜集各種歷史材料;制作、填寫歷史圖表和年表;學唱歷史歌曲等。
學習歷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記憶、聽說、閱讀、觀察、練習、寫作、參觀、表演、欣賞、研究、總結、評論、創作、討論、調查、游戲、收集資料、制作圖表、社會活動、辯論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結構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則、不同的呈現方式和不同的獲取手段。但無論怎樣,歷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完成。歷史學習的許多特有的方法,帶有技能性質的,如閱讀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其他帶有綜合性的方法,如搜集與整理材料的方法,運用歷史的
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方法、遷移的方法等。歷史課程目標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表明,新課程不僅關注歷史學習的結果,更關注這種結果是如何獲得的。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把“以教論學”,轉變為“以學論教”。教師要重視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并以好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注意以下幾點。
①善于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
②善于從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出發提出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篇6
要創新歷史和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具有層次性和聯系性強的特點,其中包含了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聯系、歷史發展的起因和結果、中外歷史間的關系、歷史和現今的聯系等。學生通過學習歷史,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自主分析歷史和了解歷史的能力。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重視學生在分析問題、概括問題、比較問題等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二、歷史教學理念需要創新
要想創新教學,離不開教師新的教學理念,這是創新的前提。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著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但是在當今歷史教學中,還延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還是比較重視應試教育的,正沒有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體驗和發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既教給學生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主宰者,只強調自己的教,而不重視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的。為了學生將來的發展,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使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成為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場所把課堂還給學生;注重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會給學生增加更多的學習負擔,抑制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所以,新時代的教師要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要在教學中樹立創新理念。
三、歷史教學手段要創新
在歷史教學中,教學手段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技術隨時變化著的。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和內容都在不斷地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需要不斷變換教學手段,而這些變換都需要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對教材鉆研的主動性。在歷史課堂上,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依靠學生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所以,初中歷史教師不管運用哪些教學手段,都要考慮到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另外,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可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所以,教師在課前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有效利用校本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進一步探究歷史資源,達到歷史教學創新的目標。
四、師生關系要創新
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整個過程就是教師在不停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的是緊張和無趣,對歷史教學毫無興趣可言,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所以,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首先,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其次,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不管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下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都要體現民主和尊重,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了解,共同合作探究。最后,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大膽想象、大膽發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總之,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五、培養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篇7
為歷史教學搭設平臺新課改指出:有效的課堂應強化主體的實踐與體驗。歷史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之間交往合作的過程。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應當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要積極推進師生之間互動,讓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互換角色。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由,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例如可通過小組討論法、學生授課法、歷史辯論賽、教材分析法等,給學生搭建施展自己天賦的舞臺,盡情表現自己的才華。把枯燥的歷史知識融入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中,給學生搭載交流合作的橋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內因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不容假設,歷史是一門嚴肅的人文學科,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觀。首先要發揮教師率先垂范的作用。歷史教師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富有親和力,學識淵博、講課幽默、教學藝術較高的學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勃勃生機的課堂。教師要教會學生尊重歷史、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教師必須打破“唯我獨尊”的傳統觀念,放棄權威性的發號施令,為學生創造一個能闡述自己觀點的寬松環境。呵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只有在民主、自由無拘束的和諧氣氛中,學生方能夠自由地自主地探索疑問,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老師要注意發現學生思維上的閃光點。特別是獨特的見解和批判性的思維,老師要動之以情地鼓勵;觀點偏頗固執己見的同學要曉之以理地啟迪,要加以引導讓其自己通過讀書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巧用教學資源
為歷史教學拓展平臺歷史是人類過去的記憶,包括人類過去的生產、生活、戰爭、建筑、文學,藝術等,歷史包羅萬象無處不在。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只拘泥與教材,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但絕不是全部。真正鮮活的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歷史是蘊含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圖書、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人文遺跡、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效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一)教師用活課內多媒體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走進了課堂教學當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我們利用教學資源提供了平臺。而借助多媒體聲、光、色、像的特點吸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大量的歷史知識,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資源。特別文獻記錄片能真實地再現某個歷史事件,剖析某些歷史人物,提供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歷史,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例如在講解《第二次》時,播放電影《》片斷,那一幕幕生動的畫面、感人的場景,使學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在影片中,自然迸發出愛國之情,再結合文本閱讀,使學生樹立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決心,這種教育效果是傳統教育模式難以企及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學會利用身邊人文資源不光教師在教學中會利用教學資源,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身邊資源學習歷史。電視、網絡資源是豐富而又便捷的教學資源。不僅老師會利用網絡為教學服務,也要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利用電腦查閱歷史資料,全面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歷史教科書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有限的,圖書也是學生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簡單地用教科書會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如“中華五千年”“中國皇帝傳”等歷史讀物。這類讀物篇幅短小精悍、文筆生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主選擇,輕松學習歷史。身邊人文資源是學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歷史資源。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很感興趣,喜歡探究。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當隨時隨地帶領學生拜訪那些歷史見證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閱歷豐富的長者等。讓他們現身說法,從不同層面,多種角度為學生再現真實的歷史。每個家庭都經歷了歷史變遷,家庭歷史就是國家歷史的縮影。教師引導學生看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聽長輩講過去的事情。學生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學習歷史,感受歷史,不僅能夠豐富其歷史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時,課文講述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生沒有興趣。針對這一狀況,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小記者訪問自己爺爺奶奶,聽老人講述過去的經歷,并記錄,在課堂上開個故事會,讓小記者講述祖輩的故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建國初期經濟建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有更為直觀的了解,從而對我國取得的巨大建設成果加深認識。
三、借史育人
篇8
傳統歷史教學中,為了適應不同學生對于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差異,教學節奏進行得比較緩慢。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并不適用于微課教學的展開。微課教學要求時長較短,使得每位學生在微課教學過程中都能保持較高的注意力和積極性,能夠比較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調查發現,教學時間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可以使學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對集中地狀態,因此我們建議將每段微課視頻的播放時間設置在五分鐘到八分鐘左右的時長。由于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因此在選材上要注意精簡、同時要能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在開始時播放微課視頻,開門見山導出主題和主要知識點,能夠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縮短傳統課堂的導入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而微課設置方式可以是一個題目或者是結合學過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社會新聞、生活現象,當然也可以開門見山以名師講堂的方式直接進入知識點的展示。
(二)微課教學選材內容單一,沒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現在雖然教師們對于開展微課教學的熱情比較高漲,但是受備課條件和微課教學認知所限,教師通常只會準備一套微課內容,但是我們知道,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他們對于新知識點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學內容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于學生整體的提升效果是比較小的,這就與我們實施微課課程的初衷相悖。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在微課課程的選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微課素材,即使是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受眾不同、他們對于舊知識的掌握度和新知識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針對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調動學生興趣,重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微課設置要更加靈活、內容要更加豐富有趣;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先幫助學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識點,才能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連貫性,那么在微課選材上就不能有過多新內容,要重在舊知識的鞏固和新知識的連貫上,教學進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師對于微課教學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視自身課堂定位
推行微課教學以來,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部分教師以名師錄制的微課課程來代替了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整個課堂都是由一連串的視頻貫穿下來,放映結束,一堂課45分鐘也全部過去了。而學生對于視頻內容的把握、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以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于重點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熱鬧,而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那么針對以上現象,教師需要找準自己在課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課占據課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課視頻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現知識點和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課引入歷史課堂后,教師在前期需要謹慎細致的選擇微課素材,課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課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對微課中的知識點重難點有一個更加準確的把握,微課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作好小結工作,幫助學生鞏固在微課中學到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時反饋和總結,完成對課程學習的鞏固和升華。
(四)總結
篇9
現代多媒體可以使抽象的知識更形象,符合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能夠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歷史教學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歷史教科書的歷史照片、地圖、圖像等文獻資料豐富,但是尋找起來不是很方便。多媒體豐富的視頻信息功能和快捷的查找搜索功能,可以把歷史教科書的歷史照片、地圖、圖像等文獻資料口語做成做課件,豐富的課件教學信息容量,快捷的演示效果,對于增加教學的密度,提高課堂訓練的效果都是很奏效的。從多媒體快捷的查找功能中擠出更多的教學時間和空間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優化教學過程,豐富學生的知識,都是非常有益的。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教學內容既抽象又復雜,單單靠教師的只言片語表達清楚很困難,但是運用多媒體進行歷史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變化過程,同時對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也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和記憶,這就為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便利。例如,“一國兩制”的概念學生不容易理解,對香港和澳門的歷史,學生不是很了解,這就成為學習這一課內容的瓶頸。運用多媒體播放香港和的歷史事件,通過畫面,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對科學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有了較深的理解,對“一國兩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意義就跟容易理解了。使用多媒體使抽象的知識多角度,多層次變得具體,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有效地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突破了教學重點、突出難點。
三、烘托教育氛圍,渲染歷史場景,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下的歷史教學真實、感人的場面,具體強大的吸引力。強烈的歷史場景,讓學生置身于歷史背景的歷史年代,,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如短片電影鏡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譜寫了民族英雄頌歌。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同時還應該挖掘道德教育教材,教育學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如使用多媒體播放“”“”等悲慘的影視視頻再現歷史場景,歷史故事,使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氛圍,更多了解關于的歷史事實,特別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史詩故事,深深感染學生,生動的教育學生。英雄的故事感動了每個學生,看后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較好的實現了歷史教學的目標。
四、使用多媒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篇10
(一)問題審視
以上案例中,歷史教學依然沒有走出知識教學的桎梏。Z同學所在學校的歷史教學將歷史知識作為主要學習內容;L同學所在的南京某中學雖然已采用開卷考試形式,但是平時教學依然圍繞歷史知識點的資料收集展開,教學實踐依然處于一種“考試為中心,知識為砝碼”的慣性思維之中。兩所學校都存在將歷史教學簡單等同于歷史知識教學的傾向,這是上述案例所暴露的第一個問題。更為深層的問題在于:在此種知識教學模式的主導下,學生成了知識存貯的容器,花大量時間用于知識的記憶,而歷史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蘊在教學中得不到挖掘。比如Z同學認為歷史教材本身對她來說具有教育價值,但是由于教師缺乏道德敏感性,很少就歷史事件的道德內涵與學生進行討論,而是就歷史言說歷史,更很少聯系學生當下的生活。這使得歷史教學的德育價值在教學中得不到體現,最終阻礙了歷史教育德育功能的實現。
(二)原因探析
要探析以上問題出現的原因,需要從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考核方式入手。在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以試題考試為主的教學評價方式依然是最為重要、最有效率的評價方式,而考試成績依然是評價教師教學的最主要指標。因此,平時的教學以考試為目標,學習是為了考試等固化思維依然影響著教學實踐,考試這根指揮棒依然決定著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根據筆者調查,受訪學校平時的考試主要是教師自己命題,這些教師受傳統的應試教育考核方式的影響,依然選擇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作為考察內容,其中,對客觀性知識點的考核仍然占據著最大的比例。這種考核方式容易將學習結果進行量化處理,同時,客觀性知識點在考核中作為答案容易辨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評價的效率。由于學校跟不上考核制度變革的步調,每逢全市歷史統一考試,歷史成績就會集體大跌,暴露出了學校歷史教師這種固化的應試思維對整個歷史教學實踐所產生的消積影響。在這種考核模式的指揮下,歷史教學沒有擺脫知識學習為核心的痼疾,更為重要的是,德育價值被忽視,道德意涵被知識教學消解,有違教育的最終目的——育德樹人。
二、歷史教育的德育價值分析
歷史教育的使命不僅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也承擔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培養良好德性的功能。
1.歷史的存留蘊涵著人們的倫理訴求,歷史教育傳遞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這對于幫助學生反思當下的生活并建構未來的美好生活具有積極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歷史不是一堆關于已經發生了的事實的簡單堆積,而是承載著人類特定的價值訴求。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就指出,其目的在于“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成一家之言”即史學家借史傳遞其價值判斷。而歷史對事件真實性的追求決定了,歷史必然以某些已經發生了的事實為基礎。所以說歷史是事實與價值判斷的結合。歷史不能脫離人而存在,人是倫理性的存在,因此,歷史的價值判斷中又包含一種倫理判斷。倫理判斷是對日常生活中人們行為、品性的有關“善惡正邪”的判斷。歷史的存留與傳承必定承載著人的倫理訴求,歷史教育可以通過向學生呈現歷史上人類生活境況與歷史故事傳遞豐富的倫理意涵。例如,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中“百家爭鳴”,不僅呈現了每個學派的思想主張,更暗示了每個學派都有其所代表的價值立場,儒家所提倡的“仁”與墨家的“兼愛”都有具體的道德意涵,至今仍有深刻的啟示。
2.歷史教育能打破時間的界限,使不同時期的人與事在同一平臺上得以呈現。
學生通過學習自己民族的歷史,能夠塑造一種民族的集體人格,從而獲得一種歷史責任感。個體通過回望自己的意義世界建構完整自我,每一個正在生成著的自我都離不開過去的經驗,而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是對民族過往的回望,通過這樣的回望建構一種民族的集體人格。雅斯貝爾斯在《德國罪過問題》一文中指出,人類需要審視作為整體民族中的自我,每一次人道的災難都是整體的民族所犯下的罪過。災難幸存者之于死難者存在一種經由內心審判的行而上的罪責,這種來自內心審判的基礎即是將自己作為人(或者說普遍理性存在者)本身去思考民族集體的人性。這種集體人格能夠使我們獲得存在的歷史感和責任感。例如,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向學生講述日軍侵華時期我國百姓所受苦難、所有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抵抗日軍侵略的故事,能夠讓學生獲得民族歸屬感與責任感,通過歷史教育所培育的歷史存在感與責任感是其他學科教育無法替代的。
3.關于世界歷史的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世界公民意識。
全球化進程以及多元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使得世界各民族的發展與命運緊密連結在一起。為此,全球化時代對傳統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每個公民不僅要作為一國公民積極參與本國事務,而且還要做一個具有國際視野與全球意識的“世界公民”。與此相適應,旨在培養負責任的并具有國際視野與全球意識的“世界公民教育”,也越來越成為各國公民教育共同關注的新的維度與亮點。世界公民教育要求學生不僅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而且關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從而實現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相互寬容。而世界歷史教育能夠讓整個世界各個民族的發展脈絡在學生面前得到清晰呈現,在拓寬其視野的同時,培育學生對人類共同生活世界的關懷與熱愛,培養作為一個合格世界公民所需的品格。因此,世界歷史教育是培養世界公民這一教育目標的重要形式。
三、道德立場下的中學歷史教學
要發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讓教師走出知識教學的窠臼,具備一定的道德敏感性;其次,將歷史事件還原為生動的故事,使學生更為深刻地體驗歷史;另外,為了使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需要充分利用活動課的特殊價值。
(一)提高教師的道德敏感性
就教學內容來講,歷史教育本身蘊涵著豐富的倫理價值,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讀本。提高一線歷史教師的道德敏感性,使其能合理利用歷史教學中的各類資源,才能使歷史課堂成為學生與歷史進行對話與思考的平臺。教師應有意識地就存在倫理爭議的歷史事件與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思考與判斷,培養學生運用自己的道德理性思考自己當下的生活能力。例如在學習“”一課時,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解釋當時社會整體的動亂,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思考人性惡在動亂中是如何被釋放與展現,又如何摧毀了人的尊嚴與社會正常的倫理生活。提高教師道德敏感性的另外一個層面則是建構德性的教學課堂,使得課堂教學本身具有道德性。教師需要從教學方式、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方面反思其教育是否是有道德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合德性的學校生活的一部分。
(二)將歷史事件還原為生動的故事
歷史,特別是人類早期的歷史經常以文字而非圖像為存儲形式,所謂“歷史感”即一種距離感,這種距離感通常使得今人對歷史的理解過于模糊單調而不夠豐滿逼真。而現代影視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對于歷史教育來講,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要選擇一些符合史實的影視作品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歷史,從而獲得更加真實與深刻的歷史體驗。影視作品能夠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歷史故事在學生面前呈現,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關于世界各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良好的契機;更重要的是,影視作品以一種敘事的倫理角度讓學生在移情中獲得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例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就是讓學生更深入、細致了解二戰的優秀影視作品。
(三)讓歷史走進學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