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日常生活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8 06:3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日常生活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日常生活調查報告

篇1

【關鍵詞】網癮大學生;狀況調查

一、網癮定義及危害

“網癮”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隨后,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Dr.Kimberly Young)發展完善了他的這一概念?!熬W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IA)、“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或“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1]。本文所指的網癮為每天連續長時間上網進行與學習和工作無關的行為,包括網絡游戲、單機游戲、聊天、視頻、購物等。

目前,遼寧省高校大學生的網絡使用非常普遍,網絡對他們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影響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負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沉湎網絡使得學生日常生活規律被打破,生物鐘紊亂,身體虛弱,性格變得孤僻,容易產生悲觀沮喪等心理障礙,甚至導致思維混亂、非正常死亡。一些學生因“網癮”而降級、退學、犯罪等現象層出不窮,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小的傷害,也給當前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如何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正常的上網行為,己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二、調查對象

為了調查遼寧省大學生的網癮現狀,本課題組在2011年6月至10月期間以遼寧省10所高校大學本科生為主體調查樣本,包括的高校有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建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沈陽化工大學、沈陽理工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沈陽體育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東北大學。此次調查投放問卷數1600份,有效問卷1341份,有效率達83.8%,其中男生為73%,女生為27%。

三、調查結果

1.遼寧省大學生網癮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于2010年2月2日在京了2009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2009年青年網癮調查報告》顯示:每次連續上網時間的統計是確定網癮的最佳隱性指標,目前我國城市青少年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的14.1%,18—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達15.6%[2]。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遼寧省大學生連續上網4至8個小時的有161人,占被調查總數12%,屬于具有網癮傾向的人群。連續上網8個小時以上的有82人,占總數的6.1%,屬于重度網癮的人群。把以上兩個數據相加,18.1%應該是遼寧省大學生的網癮比例??梢娺|寧省大學生的網癮比例比全國的調查數據要高。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需求源越來越多,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深。

2.高年級學生網癮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本科四個年級網癮人數和所占網癮總人數的比例如下表: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高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網癮人數較多,上網是一種中,從一方面來看,高年級同學設計到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知識和就業信息,需要從網絡上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年級的增高,高年級學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出現逃課和包宿上網等行為,利用大量時間來上網,進而發展成網癮。

3.使用手機在課堂上網現象嚴重

手機這種移動通訊工具已經在大學生人群中實現全面普及,而且隨著這個領域科技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手中的絕大部分手機都能夠實現上網功能。根據調查問卷統計,1341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均有手機,其中有1298名學生的手機具有上網功能,占總數的96.8%。在這1298人中,經常使用手機上網的有897人,占總數的69.1%,在課堂上使用過手機上網的有798人,占總數的61.48%,其中經常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有432人。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由于用手機上網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很多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聽課的質量。

4.網絡社交平臺和網絡購物逐漸成為形成網癮的新誘因

眾所周知,網絡游戲是導致網癮的最重要原因,有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無法自拔。相比于大家所了解的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網絡娛樂等會導致網癮,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一些網絡上新興的事物正在逐漸成為網癮的新誘因。

根據調查統計,有1211人在使用微博、人人網等網絡社交平臺,占總人數的90.3%,其中有64.5%人認為他們的主要信息來源來自于這些網絡社交平臺。有445人每天都會堅持登錄這些網絡社交平臺。有231人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會登錄這些網絡社交平臺。網絡社交平臺提供一種信息溝通渠道和交友的平臺,方便大家了解知識和信息的同時,也容易讓大學生沉迷于其中。

同樣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756人曾經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過網絡購物,占總數的56.37%,有209人經常使用網絡進行購物,占總數的15.58%,有85人對各類團購網站上癮,占總數的6.34%。網購雖然有它的優勢,但在網絡上瀏覽大量有關商業信息,期望更低的價格購買到理想的商品和服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購買很多不實用的商品,甚至會為了購買而購買,消磨很多時間。

參考文獻:

[1]付洪濤,姚飛,鮑杰,張艷輝.淺析大學生網癮及輔導員因對之策[J].科技教育,2011.

篇2

【關鍵詞】網絡消費;非安全支付;影響因素

一、引言

隨著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進入全球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當今互聯網絡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對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非常明顯。大學生不僅可以從網絡中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且利用網絡進行消費也日益成為大學生日常消費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國內外頻繁發生的網絡欺詐事件,加上眾多的釣魚網站等,都為網絡消費的安全性敲響了警鐘,網絡消費的非安全支付日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現有關于網絡消費安全支付問題的研究主要從如下四個角度展開:其一,研究當前我國網絡消費存在的主要問題,如康貽建(2010)[1],李茂春(2010)[2];針對存在問題,李庭春(2009)[3],龔冬梅(2010)[4]等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其次,研究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結構和特點,如楊立峰,吳婷(2009)[5]。再次,研究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心理,如宋曉欣(2010)[6],杜經緯(2010)[7]。最后,研究在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支付存在的問題,如劉紀峰(2010)[8];此外,雷懷平等(2010)[9]學者研究了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防范??傊?,現有研究文獻為網絡消費安全支付問題提出了眾多寶貴意見。由于大學生的支付能力有限,加上各種外界影響因素,大學生更需要關注網絡消費安全支付。那么,大學生網絡消費非安全支付受到怎樣的因素影響?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二、大學生網絡消費的現狀

(一)網絡消費規模

從整體來看,網絡消費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社會經濟形式,本土化的各種網絡購物商務模式已由最初的模仿引進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商務形式,主導了國內網購市場,并成為國際網購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長忠,2011)[10]。根據CNNIC于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另據2011年11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電子認證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預計,“到2015年,電子商務年交易額(包含除網絡零售之外的企業級B2B貿易)將突破18萬億元人民幣”??梢?,中國的網絡消費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網絡消費規模也呈快速上漲之勢。據CNNIC的互聯網調查顯示,中國1700萬在校大學生中有超過1/4的大學生青睞網上購物,網購規模達到430萬人。

(二)網絡消費類型

消費經濟學指出,消費水平是考察一種消費行為的重要指標[11]。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月生活費在不斷增加。據2011年9月出爐的《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指出,大學生人均月支出980元,這也為大學生更多的選擇網絡消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具體來看,大學生的網絡消費構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費、學習消費、休閑娛樂消費以及人際交往消費等四大方面。加上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涉及到的網絡消費類型將會更多。

(三)網絡消費的網站選擇

當前,大學生網絡消費經常光顧的網站比較多,如淘寶網、當當網、卓越網、易趣網、凡客等等。據調查顯示,通過淘寶網購物的大學生占35%,其次是當當網(占30%),再次是卓越網(占25%)。大學生選擇淘寶網、當當網和卓越網是由于網上的商品種類比較齊全,價格更為低廉(宋朝陽,2009)[12]。可見,大學生網絡消費所涉及的網站相對比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網絡消費安全支付。

(四)網絡消費的支付方式

據2011年7月CNNIC的《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網上支付用戶數從2010年年底的1.37億增至2011年中的1.53億,增長11.7%。大學生網絡消費支付方式主要采用線下支付和網上支付兩種方式。其中,線下支付比較傳統,包括貨到付款以及通過郵局、銀行匯款;網上支付即在線支付,買方在互聯網上直接完成款項支付,這種支付方式又包括銀行卡在線轉賬支付、電子現金、電子支票、第三方支付平臺結算支付和移動支付等[13]。其中,通過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大學生網絡消費支付的安全。

總之,大學生的網絡消費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大學生通過網絡消費能夠帶來效用的同時,在支付方面也面臨著眾多非安全因素的影響。

三、大學生網絡消費非安全支付的影響因素

(一)法律監管層面

我國網絡消費安全支付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大學生網絡消費的不安全事件,充分說明了當前我國的網絡消費安全支付涉及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對于網絡消費,網絡法律規范的立法剛剛起步,《電子簽名法》雖然已經頒布,但建立和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的電子支付體系、制定調整網絡交易行為的法律規范、建立并維護網絡交易信用記錄和保障體系等問題尚有待解決,尤其是在建立并加強消費者對網絡信任的網絡消費者權利保護法律體系和法律規范急需創建或完善(郭超,張鑫杰,2008)[14]。

篇3

[關鍵詞]中國移動;網絡滿意度;大學生;手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6

[中圖分類號]F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8-00-02

作為網民主體之一的大學生對于手機上網的滿意度,直接關系著網絡用戶的主要體驗感受。目前在日照大學城,中國移動正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在不斷完善網絡,提高服務質量。在這種競爭形勢下,中國移動若想吸引客戶甚至是拓展更多的客戶業務,占領更大的學生市場,就必須了解客戶的需求。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上網滿意度的實際情況,筆者于2016年6月,以日照大學城的200名中國移動學生用戶為樣本,對大學生手機上網滿意度進行了問卷調查。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為了了解在校大學生對網絡的滿意度情況,筆者對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1個選擇題,1個問答題。200名學生分別來自生物學院、管理學院、藥學院及醫學信息工程學院等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經篩選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190份,其中包括男生145人,女生45人。

1.2 研究方法

將發放到各專業的調查問卷回收后,運用統計學、信息分析與預測方法,從調查問卷中獲取相關信息,分別經過建表、分類統計、匯總整理后,對大學生關于每題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大學生手機網絡的滿意度情況。

2 結果分析與討論

2.1 手機網絡使用的基本情況

手機網絡的基本情況包括手機卡類型的選擇、數據流量類型及使用量、流量資費的使用情況三方面。

2.1.1 手機卡類型的選擇

在手機卡類型的選擇調查中,選用動感地帶的人數為132人,約為被調查人數的2/3,而神州行、全球通等其他套餐總共不足1/3,故目前來看動感地帶的配置更符合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需求,以絕對的優勢占據極大的市場份額,吸引較多的大學生。為此,中國移動應結合實際情況推出更多符合大學生需求的套餐,給予大學生們更多的選擇。這就要求運營商制定套餐時需符合大部分大學生消費群體的意愿,費用太低可能包含的服務太少,不能滿足需要;費用過高,超出學生的需求,過于浪費。這組數據讓移動運營商更能了解大學生消費群體的消費欲望,制定合適的套餐吸引消費者,占領市場。

2.1.2 數據流量類型及使用量

調查數據顯示,選用4G的人數為146人,約占被調查人數的4/5,而使用2G、3G等其他數據類型總共約占被調查人數的1/5。月流量在1 G以上的為89人,接近總人數的1/2,200 M~500 M和500 M~1 G人數均為40人左右,200 M以內人數最少。

可見,4G成為大學生群體主流的數據類型,占據超高的市場份額。大學生消費群體由于日常使用網絡較多,對網速的要求也更加嚴格。由于4G網絡網速更快,大學生每月手機上網的時間基本不變,故整個消費人群月用流量都集中在1 G以上。由此可見中國移動無論提供單種流量優惠,還是套餐中流量種類優惠,數量應接近大學生的需求,只有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其中包括既保證足夠使用,又不至于浪費),才能吸引大學生眼球。這組數據讓移動運營商更能了解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從而制定合適的價格策略吸引消費者,占領市場。

2.1.3 流量資費的使用情況

在對流量資費占總消費比重的調查中,被調查者中接近一半的人流量花費占手機消費的70%以上,一方面說明現在的市場對流量需求很大,而對于那些最基本的通話、信息功能的需求明顯減小,大學生愿意把重心放在流量的消費上;另一方面說明流量的資費較貴,造成了接近92%的人對手機流量的資費不滿意。

2.2 手機網絡使用滿意度情況

在對手機網絡滿意度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得到初步結果后,筆者對于大學生對手機網絡滿意度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該部分共包括3個題目,內容具體涉及網速、上網信號覆蓋、手機通話質量3個方面。

2.2.1 數據上網網速的滿意程度

大學生在上網時非常注重上網的體驗,而數據上網的速度對體驗的好壞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也會影響到用戶對中國移動公司的網絡滿意度。從調查數據可知,雖然大學生普遍認為網速有待提高,但并不影響體驗,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了該項,達到了58%;而認為“偶有卡頓”和“感覺很快”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分別為21%和14%,而認為大多數時候達不到要求的學生項所占比例較小。

可見,上網速度受到了較高的關注,而大學生對移動公司數據上網的速度滿意度較高。由前面分析可知,有超過7成大學生選擇使用4G網絡,也可以看出中國移動用戶對新推出的4G網絡的數據上網速度認可度較高。

2.2.2 網絡覆蓋率的滿意度

在對大學城上網信號覆蓋滿意度的調查項中,認為中國移動信號覆蓋率一般的學生占據絕大多數,為主要評價。而約占24%的人認為網速過于慢,只有28人對中國移動網速很滿意甚至非常滿意,占總人數的15%??梢娋W絡覆蓋率仍有提升的空間,中國移動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上網信號覆蓋率,以提高用戶滿意度。

2.2.3 通話質量的滿意度分析

關于通話質量滿意度,190個調查對象中對通話清晰度評價,很好占15%,好占51%,為最大比例,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認為一般的占24%,而對通話質量感到不滿意甚至很不滿意的人數分別占了6%和1%,二者之和不足總人數的1/10。這表明移動通話清晰度總體較好。針對這種狀況,移動公司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保持用戶對通話質量的認可,以提高其在通信市場上的競爭力。

2.3 手機網絡服務滿意度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移動在手機消息通知及停機恢復速度方面上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提高學生對其滿意度。移動工作人員處理問題效率或話務員的回答方面僅僅達到了55%的滿意度。在評價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效率時,有3%的同學非常滿意,有49%的同學認為處理問題效率還可以,34%的同學認為其效率一般,14%的同學認為其是低效率的。這一比例說明中國移動在處理問題的效率方面有待提高。

2.4 手機網絡滿意度綜合分析

2.4.1 性別與流量使用情況交叉列聯的影響結果

為了研究流量使用情況是否受性別影響,進行了性別與流量使用的交叉列聯分析,結果表明手機流量的使用仍受性別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女生普遍使用的流量在200 M~500 M,而男生普遍在500 M~1 000 M之間,由此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上網更多,需要的流量更多,移動通信公司可以根據這種情況推出適合不同人群使用的套餐,來滿足不同用戶對數據上網的需求。

2.4.2 手機卡類型與手機通話質量交叉列聯的影響結果

調查結果表明,手機通話的質量受手機卡類型的影響,選擇神州行的一半的用戶都認為質量不錯,選擇全球通的絕大部分用戶都對通話質量不滿意,卡頓現象嚴重,選擇動感地帶的用戶絕大部分對通話質量比較認可,說明中國移動的各個手機卡的類型對通話質量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全球通類型,雖然覆蓋的范圍比較廣,但通話質量尚未達到用戶的要求,此方面仍需提高。

3 結 語

由上文分析可知,大學生已普遍使用4G網絡,已有一半的同學使用流量超過1 G。運營商可以主推4G網絡,并完善4G的各項服務,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絕大多數學生對于移動網絡的各項服務包括信號覆蓋、通話質量等方面基本滿意,但對于各項流量資費普遍反映較昂貴,移動公司應充分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出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使之更適合人們的需求。對于手機欠費停機、網絡維護問題的總體反饋比較不錯,用戶在消費選擇過程中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當今大學生對手機網絡的依賴程度不可小覷,該消費群體占據著巨大的市場份額。中國移動應抓住契機,了解大學生可以接受的網絡資費,適當地調整價格,了解用戶的消費心理,并適時地推出各項優惠政策,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選擇,發掘更多潛在的用戶,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錢浩韻.中國移動滿意度調查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1(9).

[2]徐森.關于提升移動通信網絡客戶滿意度探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3).

[3]林世品.提高移動通信網絡客戶滿意度[J].電信科學,2004(12).

篇4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與媒介素養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不僅信息的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而且它的擴展領域也已達到無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信息傳播載體與平臺的各種媒介,其類型也極為多種多樣,包含從傳統的報刊、雜志、書籍、廣播、影視,到近代的網絡、手機、視頻、數字出版物、電子報刊、動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們通過文字、圖形、藝術、影像、聲響、數碼、符號等形式的信息產品的傳播,對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施加各種影響。媒介已成為近代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媒介本身也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它對未來社會與文明將產生更為廣泛與深入的影響。在精神上與物質技術上預先做好各個方面充分的準備。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類型的媒介所傳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評估與創制的能力。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養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導美國學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與環境》一書中最先提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所具有識別選擇能力,理解與使用能力,媒體的互動能力以及能夠創制與生產媒體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養的培養中,特別注重下述兩種能力的培養:一種是對各種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種是獨立創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謂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夠對信息的作者、動機和觀點,以及信息的真實程度等進行判別與鑒定的能力,進而甚至能對媒體的結構性技術與類型、媒體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體的經營背景具有識別推斷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種媒體特殊性質的基礎上,通過積極參與媒體活動,逐漸使自己成為媒介信息獨立創制人的能力。媒介素養的樹立有助于把媒體消費過程轉化成積極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納過程,對某些基于不良商業動機和其他罪惡動機所產生的具有嚴重誤導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備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養是反映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所展現的一種人文素質,也是媒體消費者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文化品位。

二、大學與媒介素養

大學是集知識、人才、信息于一體的重要集體,也是近代信息的創制、儲存、傳播和頻繁使用的一個集中場所。特別是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與處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評價與創制,規范大學校園信息網絡的管理,確保校園以至整個社會的網絡安全,不僅是當前大學教育改革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全國經濟穩步發展和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還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艱巨工作。根據2005年“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調查報告”,上海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費的主要動機方面,在對媒介的理解與判斷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動應用與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比較先進的地區,也是傳媒產業和傳媒消費比較發達的地區,上海一般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為今后制定提升全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規劃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大學中擁有大批具有較高科技與文化知識水平的青年學生,同時他們已構成當前媒介信息的一個主要消費群體,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條件也有可能普及與加強媒介素養的教育。樹立起這種理念,不僅有助于直接提升當前大學生本身的媒介素養,今后還可以通過他們的引領帶動全民媒介素養的普遍提升。這是我國高校面臨的一項不可推卸的重大社會責任。

三、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的幾項部署性建議

中國大眾傳媒在文化產業的推動下正逐步步入產業化進程,各類傳播媒介尤其是網絡與電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響著社會和廣大受眾。大學生作為思想和行動最活躍的社會群體,已把各類傳播媒介視為課堂之外最為主要的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大眾傳媒對大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正日益加深和擴大。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面對媒介傳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與認知,成為大學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去年傳媒信息中出現的“我爸是李剛”事件和“藥家鑫殺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來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也說明了在高校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國阿拉巴馬州大學傳播學教授詹寧斯?布萊恩特曾提出:“大學生進入到一個社會化的環境,傳媒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就像諺語所說的水容易被魚遺忘,大學生經常接觸一些關于傳媒對大眾文化影響不準確、夸大其詞的宣傳,以至于創建與傳媒效果直接相關的記錄已經成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種經常被稱為傳媒素養和傳媒教育的現象?!贝髮W生通過個人的直覺領悟來形成自身的媒介素養,很少通過正規的科學理論指導和系統訓練的途徑來獲得。這是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而他們無法在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的同時,判斷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與信息本身的價值,無法將信息內容與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聯系起來,從而無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資源。我國一部分大學及傳媒類高校已開展對媒介素養問題的研究,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已逐漸被一部分高校列為具有跨學科特性的基礎培養項目。媒介素養教育也是近年來倍受各界重視的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為大學生培養人格和提高綜合素質的一個核心內容。在現階段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鑒于媒介素養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應通過教育主管部門、高等院校, 學生本身和社會大環境的緊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門應進一步重視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

教育主管部門應從源頭上重視媒介素養的培養,建立起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管理機構,要在著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知識及媒介素養認知度的基礎上,研究并制訂高校的媒介素養的教育綱要及其逐步實施的計劃。要加大媒介素養的教育經費投入、擴大有關設備,增加師資力量,提高師資水平。要規范高校網絡管理,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 增強校園網絡安全。要大力組織各學院有關專家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課題的深層次的研究,加強研究者之間以及相關研究領域之間的交流探討。 媒介素養的培養還應充分發揮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誘導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門應通過各種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體資源為媒介素養培養工作服務,并在努力將媒介變成積極向上的傳授知識技能和文化娛樂領域的同時,要設法堅決抵制不良的社會信息,控制與防御網絡犯罪的發生。

(二)高校應繼續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工作

高校應發揮其應有的硬件設施和師資人力優勢,強化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要注意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將媒介素養課程內容編排或滲入到日常的課程體系中,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提高的實踐活動,為大學生們搭建一個廣闊的媒體實踐平臺。開展類似“媒介素養論壇”的活動,以學校自身影響力邀請知名媒體人士來校園開設講座,開辦培訓班等。高校還應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到涉及校內報紙、廣播、互聯網、電視等的校園媒體活動與組織中,鼓勵他們積極地與校外媒體接觸,增加實踐經驗和提高動手能力,開闊視野。

(三)大學生應不斷增強對媒介素養培養的自覺性

大學生本身應明確樹立媒介素養的目標,制訂出自己對媒介素養培養要求的計劃。要對準積極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為意識。努力掌握各類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過程,認識媒介產業的運作機制; 盡可能多地參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過程,加深對媒介實質的整體理解。作為有較強認知判斷能力的大學生,更應學會正確處理與運用媒介信息。當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養的群體來正確引導全社會對突發媒介信息的正確認知。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媒介一樣,擔負著信息正確導向的社會責任。

(四)社會大環境應有利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 提高與鞏固

媒介的消費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養教育也應該邁向社會化和全民化。由于歷史與現實條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充分覺察到媒介的巨大影響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劇擴張。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我們的準備工作顯得十分滯后,經常受困于由信息匯成的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確應對。而在某些西方國家和其他地區,由于很早就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工作,情況就好得多。我國應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積極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啟蒙和普及工作。除重點抓好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外,還應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未成年人教育內容中去,再通過逐漸普及,實現媒介素養教育大眾化和社會化。 應將個人、公眾、組織等多方力量結合起來相互促進與相互激勵,形成全國重視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不僅有助于推動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培養,也有助于大學生在全民媒介素養教育作出積極的貢獻。 還應從整體上注意防御與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產生的消極作用,提升社會媒介信息環境的凈化度與安全性。

結語

正確地使用傳播媒介,發揮其應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響,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大眾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不僅出于媒介自身,有時還可歸結于某些社會原因,媒介素養的培養也是信息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對于作為未來社會發展一種主要力量的大學生而言,必須責無旁貸地學會如何主動地取得信息,正確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爭使自己成為主宰信息的主體。

參考文獻:

篇5

分 院: 學生姓名:

專業班級: 學 號:

2017年10月

班級:

本次我的調研主題是:環境保護;調查內容:對環境知識的了解情況、、對環境現狀的了解情況以及環保對策;調查目的: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宣傳環保知識,共建綠色家園。

與所有的縣城一樣,我縣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九十年代前,我縣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但生態惡化問題經歷數千年的累積,已經積重難返。八十年代后,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初見端倪。但這時候污染范圍仍局限于城市地區,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較為有限。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縣的環境污染漸呈加劇之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環境污染向農村急劇蔓延,同時,生態破壞的范圍也在擴大。時至如今,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成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兩大難題。從全縣總的情況來看,我縣環境污染仍在加劇,生態惡化積重難返,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環境保護又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和創建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規律變化著。社會環境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以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人類與環境不斷地相互影響和作用,產生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干旱、臺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和公害。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出現了范圍擴大、難以防范、危害嚴重的特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世界自然災害顯著增加。 一、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一)、工廠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

(二)、人們生活中排出的廢煙、廢氣、噪音、臟水、垃圾;

(三)、交通工具排出的廢氣和噪音;

(四)、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五)、礦山廢水、廢渣。

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許多環境隱患:

(一)、土壤遭到破壞。

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御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屎娃r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三)、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里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氣體主要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

(四)、草坪上的垃圾越來越多,影響小草的生長,原本生氣勃勃的小草變得奄奄一息。同時,垃圾散發的難聞氣味把我們那平靜的生活被攪得不得安寧,人們不再在它周圍乘涼,而是避而遠之;蜻蜓、蝴蝶很難再看到它們的影子了。這嚴重破壞了小區的生態環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區范圍內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五)、由于人們環保意識薄弱,經常是垃圾到處亂扔。所以草坪上垃圾箱周圍各種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在草坪上,你可以看見被丟棄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體也能看見,原先美麗整潔的草坪變得慘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來越大。人們在清潔了自身的同時,卻把所有的污垢留給了草坪,這是多么不道德。

三、形成原因

(一).人口壓力增長快

(二).資源的不合理運用

(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四、建議:

(一)、繼續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教育,結合普法教育,融入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內容,推進公眾參與保護環境。切實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繼續抓好。

(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源地不受污染。繼續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教育,結合普法教育,融入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內容,推進公眾參與保護環境。

(三)、針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發展廢品回收業。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距離縣城較近的村鎮可采用村收集、鎮(鄉)中轉、縣(市)處置的模式,做到統一收集、定點存放、定時清運、科學處理;對于交通運輸不便或運輸成本較大的村鎮可采取統一收集后進行簡易填埋處理的辦法。

(四)、切實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繼續抓好重點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煤金等礦山企業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整治力度,確保達標排放,防止污染反彈。

(五)、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六)、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克服重審批輕管理的傾向,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

(七)、加強環保隊伍自身建設,提高環保人員的執法水平和能力。

五、對策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商品市場環境衛生好壞,關系到我市省級衛生文明城市的創建,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認真履行職責,切實把市委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落到實處。

(二)、積極服務,建立綠色通道。環境衛生管理有關部門要對商品市場熟食、飲食經營人員進行督查,對沒有辦理健康證的經營人員,采取上門**服務,不符合條件的堅決取締。

(三)、繼續完善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對商品市場的環境衛生保持24小時清潔,積極加大環境衛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環境衛生各項規章制度。

(四)、建立綠化帶。對有條件的商品市場要逐步進行改造或創建綠化帶和公共綠地,提高商品市場的綠化覆蓋率。

(五)、切實加強市場內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聯防聯動機制,為經營者和消費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安全環境。

(六)、建議有關部門徹底清除城區內的衛生死角,同時就近規劃興建一個農貿市場,以方便這一帶的居民生活。

(七)、建議市政府從每年的城市建設配套費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城區商品市場環境衛生的改造和建設,使我市商品市場環境衛生真正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調查報告

姓名:張

院系:

學號:

時間: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環保已成為一個全球的熱點。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因此,在學校中開設環境教育和有關環境保護的活動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當前,新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將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發生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變化,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社會行動力的主體,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將決定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向。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行動意識,是環境教育的首要任務。

因而學校的環境教育也應從傳統的環境教育向新時期的環境教育轉變,同時把培養學生的人格、能力、行為提上環境教育的日程,把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來越多的事實和經驗也證明,光有環境保護的認識是不夠的,怎么樣落實到實處才是最重要的。

二、調查方法:

對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的部分學生采取了隨機抽樣調查。

三、調查時間和地點:

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綜合樓,2013年5月22日下午5點到6點。

四、調查基本資料:

1、總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別占40%和60%。

3、調查對象主要為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在校大學生,全為大一學生。

4、本次調查對象來自不同的院系。

五、調查內容分析及建議:

(一)調查內容分析:

本次針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問卷,主要從環保行為、環保意識和環境問題對策這三方面進行了調查,就這三個方面進行如下調查結果分析:

1、環保行為方面

問卷的第2題至第6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環保行為:

① 一次性盒飯問題:只有5%的學生會絕對不會在吃放打包帶走時使用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飯盒,24%的同學是幾乎不會使用一次性飯盒,而40%的同學偶爾會使用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飯盒把飯打包帶走,16%的同學會習慣性地使

用一次性飯盒。

② 踐踏草坪問題: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踐踏草坪的同學中,幾乎每次都會那樣做的占40%,偶爾會做的占40%,經常那樣做的占20%,這表明大部分同學都會為了方便而踐踏草坪。

③ 燈和空調的開關問題:在自習室時,看到人不多的情況下,偶爾會自覺地關掉一些燈或關掉空調的同學占大多數,占56%,幾乎不會那么做的占20%,絕對不會那么做的和習慣性那么做的分別占12%.

④ 垃圾分類問題:偶爾會分類扔垃圾的同學也占大多數,占50%;而絕對不會分類扔垃圾的占24%。

小結:由①②問題可得同學們為了方便,會經常使用一次性盒飯,也幾乎每次都會踐踏草坪,可見當面臨便捷方法與消極的環境保護行為的選擇時,大家會選擇對環境造成危害或消極影響的行為;而由③④問題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的環保行為還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節約資源,會主動做出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的行為。

2、環保意識方面

問卷的第7題至第9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環保意識:

①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問題:有40%的同學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學認為起到比較大的作用,10%的同學會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沒有人不知道個人環境保護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關環境保護的關注問題:在有關平時是否會關注保護環境這方面的新聞的問題上,36%的同學的回答是經常,62%的同學選擇了偶爾,還有2%的同學從不關注保護環境方面的新聞,這表明大家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別關注,這點值得大家注意。

小結:①表明大家對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的,也許改變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數據表明,同學們的環保行為過程中大家環保意識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學的環保意識需要加強。

3、環境問題對策方面

問卷的第10題與第11題涉及到被調查者面對環境問題的對策:

發現有污染現象時,只有20%的同學會直接找有關部門反映,而卻有50%的同學會想參與但認為由于身單力薄而放棄 ,有24%的同學會直接撥環境問題免費舉報電話,竟也有6%的同學認為無所謂,事不關己,這可見面對環境問題時,大部分同學會選擇逃避,也許這也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放棄為環境問題出對策的現象。

(二)有關環境保護意識的建議

就調查結果分析從學生自身、整體文化氛圍、學校管理這三個角度出發給出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意識的建議:

1、 從學生自身出發

(1).大學生應積極了解與環境問題相關的知識和新聞,提高環保意識 :

在問及大學生環保意識增強的想法時,選擇學生自身素質高的大學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見多數的大學生認為提高環保意識的根本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在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對環?;局R的了解較少,對環保知識或者新聞的關注度并不高。對于與自身密切相關并且具重大意義的大會,作為大學生,應該做為常識了解。

(2).大學生應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雖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介紹到大部分有較好的生活習慣,但在對白色污染這一世界性的難題上,我們需要每一個大學生的參與。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事業中 :

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不僅要從自身出發,做個環境的守護者,也要讓自己的行為感染周圍的人,譬如在面對亂扔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時,我們自己撿起來的同時亦需要勸導他撿起來,重申維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不必區分是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大學生是應當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從整體文化氛圍出發

整體文化氛圍好是大學生認為群體環保意識最強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們建議大學校園中,各類學生組織,如學生會,團委,各類社團都可以通過一些宣傳活動,如舉辦知識大賽,晚會來營造良好的氛圍,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環保事業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絕大部分大學生用實際行動響應低碳。我們相信,在他們的影響下,更多的同學也能積極地參與到響應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為環保發現自己的力量。【保護環境調查報告】

3、從學校管理出發

(1)多進行環境保護意識宣傳:

學校可以 開展關于保護環境的班隊會,讓同學們自由發言,想出保護環境的辦法,讓同學們更多的為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做貢獻;多開展一些環保手抄報制作活動,多貼一些環保手抄報和一些關于環保的資料在展示區里,讓同學們多了解環保,知道環保的重要性等等。

(2)對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過調查可知,有94%的同學希望通過雙面打印,并適當降低打印價格以節約紙張,由此我們認為對復印或打印實行雙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減少紙張被使用的目的。從而我們對學校復印店提出有償使用雙面打印或復印的建議。而同學們為了方便會使用一次性飯盒和踐踏草坪,因此學校可以對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議,如改變食堂飯菜分類方式,擴建食堂以至于學生不會因為食堂擁擠而選擇使用一次飯盒把飯帶回宿舍等等。

六、調查結論:

此次環境意識調查活動雖然只在一所大學一個年級進行,但具有以點及面的效果。調查結果也確實反映出學生普遍環境意識水平較高。在學生的環境意識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認識,但在行動力方面就顯得略有不足,表現出知與行有些脫節,令人擔憂。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結果的顯示,讓同學們有所深省。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

一、調查基本情況

調查時間:2009年5月。調查地點:永城職業學院。調查對象:永城職業學院全體學生。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問卷情況: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37份。收回135份。有效問卷135份。

調查目的:了解大學生消費觀念和價值取向,以便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永城職業學院經濟貿易系2007級公共事務管理專業13名同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查。然后進行分析,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一)永城職業學院大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較少,經濟獨立意識較為薄弱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永城職業學院學生的生活費來源于自己打工所得的僅占5.70%,而父母給與的占58.55%。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潮流中,大學生不應該僅僅依靠父母。應該出去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永城職業學院學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

經統計分析有5.14%的學生看到別人擁有好的物品不僅會羨慕而且也會去買。特別是對于一些校園時尚用品,如手機、MP3和MP4,甚至是電腦。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存在因虛榮心的驅使而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永城職業學院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經調查顯示永城職業學院學生每月的上網費用在10元以下的占41.09%,上網費用在10―20元的占35.66%,結果導致有的學生開學一學期了計算機水平還低得可憐。特別是對于那些占總人數63.2%的農村學生來說,在上大學之前有的幾乎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即使有些學生去上網,大部分男生在玩游戲,女生在聊天、看視頻,很少有學生去用心地學一些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需要的電腦知識。

(四)永城職業學院學生的消費結構存在多元化,但消費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的消費已經不僅僅在生活支出和學習方面。他們把費用更多的花在購買服飾、人際交往、旅游、時尚消費品方面。經調查顯示大部分女生在服飾方面的費用占總費用的63%,請同學吃飯、給同學買生日禮物占9%,而在學習方面的費用支出僅占不到2%,基本的生活費用占20%多一點。從中可以看出永城職業學院學生的消費結構不合理。作為大學生學習應該是主要任務,但經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每學期購買學習資料的錢。10元以下的占41.5%,10―50元占49.5%,50―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梢姶髮W生平時買書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各種資格證的學生外,一般不買教科書以外的書。另外,有些學生為了購買服飾或玩游戲不得不節儉生活費用的開支。

(五)永城職業學院學生的儲蓄觀念淡薄,財商需培養和加強

“財商一詞的提出者羅伯特曾經說過:“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苯浾{查顯示永城職業學院學生從來沒有理財計劃的占24.44%,偶爾有的占74.81,并且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的錢花在哪里了,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可見,當前永城職業學院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三、當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偏頗的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無計劃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等問題,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不無關系。

大學生生活在“沒有圍墻”的校園里。全方位地與社會接觸,當某些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學校老師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容易形成心理趨同的傾向,當學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經濟上滿足較高的消費條件時,這些思想就會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上得到充分體現。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家庭經濟狀況不允許高消費的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甚至喪失人格、法理不容的事情。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費觀念存在誤區,又何以正確指導自己的孩子呢?

學校教育環境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的重要影響作用??筛咝K枷胝谓逃龑W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校風建設范疇中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力度不夠。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除了在個人喜好、穿著打扮等較少方面比較注重突出個性以外,他們對于時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費用的額度等主要消費內容都具有群體從眾心理。高校校風主要體現的正是學生的群體心理和行為特征。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

四、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總體上處于成長健全期,他們站在追求流行與時尚這個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適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過分的攀比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對于大學生在消費中產生的問題,我們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鼓勵大學生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增強經濟獨立意識

學校應該多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或者鼓勵他們到校外打工掙錢,讓他們依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不向或者少向家里要錢,增強經濟獨立意識。

(二)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教育學生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逐漸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給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學生的確需要競爭意識,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需要爭,生活上次于別人,并不可恥。在以寄生性消費為主的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科學的價值觀應是當務之急。

(三)學校營造相關環境

學校多為學生提供上機時間,不定期的對學生進行免費的培訓,另外多鼓勵學生考取一些相關方面的證書。學生自己也應該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

(四)增強獨立意識。培養和加強理財能力

現今的大學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獨立理財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個人盲目的沖動不是獨立,是任性的表現,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腦中有獨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獨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

篇7

關鍵詞:大學先入為主媒介素養

在信息時代,媒介已經超越本身而成為環境,如同空氣、陽光和水,是生命與生活的要素;媒介更是教育環境,人人通過媒介認識世界。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現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為他們信息的重要來源。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在許多國家,媒介素養教育被視為一種積極的保護方式,用來保護面對媒介巨大影響表現脆弱的、易受傷害的青少年,保護被媒介侵蝕的傳統文化。

西方媒介素養教育路徑:自下而上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英國學者FR?利維斯和D?湯普森出版《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 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反對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20世紀60年代以后,學者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發生轉變,即由抗拒轉變為培養辨別能力。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始形成規模。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

西方許多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雖然各有特色和側重點,但總體來看卻都體現出“實施主體多樣化、被教育對象涵蓋全體公民”的特點,它們的媒介素養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擴及社會不同群體,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教育。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引入“媒介素養”的概念。在介紹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有人提出了我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呼吁和初步設想,如也主張自下而上對中小學生、大學生、城市社區居民、企業職工甚至農村居民等統統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這顯然是盲目照抄照搬境外模式,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了在媒介素養教育路徑上的不同選擇。

“大學先入為主”――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選擇

目前我國大陸的媒介素養教育尚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系統化地展開大規模的學校教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媒介素養教育可資借鑒,但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先從高校入手,“以高校的大學生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和側重點,不啻為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特色,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達到本土化階段和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表現”①。

我國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現實存在。世界上已經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從中小學開始的,這與媒介素養教育旨在保護青少年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內弱化,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相當繁重,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這就使得我國中小學現階段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面臨重重困難,也是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小學難以落實的根本原因,盡管它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

我國高校具有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一,大學生學習壓力較中小學生小,課余時間較多,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接觸課堂以外的知識。第二,在經過了中小學十數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在中小學的語文和信息技術等課程中有一些傳媒知識介紹)以后,大學生群體具備了一定的媒介識讀的能力。第三,我國高校的總體硬件資源相對于中小學來說要完善優越許多,能夠提供相關器材及實驗場所供大學生們學習媒介相關知識和技術。第四,大學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特別是大多數高校設有新聞傳播類專業,這為在我國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最重要的師資保障。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數據,我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已達661個(《中國青年報》2005年10月27日報道),這些點將成為啟動和推廣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龍頭和骨干力量,如中國傳媒大學2004年開始招收傳媒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承擔“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5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正式開設了面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養課程。因此,選擇高校“作為啟動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陣地……是一個現實可行又功效顯著的戰略”②,它必將能使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盡快走出“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尷尬境地。

能產生社會輻射作用和普及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321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全國高等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數超過2700萬。大學教育是“優質公民”教育,大學生畢業后多數成為社會的主流階層。如果高校對他們進行過媒介素養教育,那么步入社會后,他們會在與社會的各種交流互動中,利用自身的媒介素養影響身邊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實現媒介素養教育從大學到社會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本人的一生,還將惠及整個社會。另外,“大學生畢業后多數都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在哺育下一代中,這些受過正規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將傳媒素養融入到對子女的教育中……這也將部分彌補我國媒介素養教育一時無法從幼兒園、從小學啟動,進行自下而上的‘草根’運動的缺憾”③。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大學先入為主”,能產生很好的社會普及效應,且具有以點帶面的社會遞延效果。

高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自身發展,推動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媒介時代的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是與社會隔絕的世外桃源,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一般無所不在的大眾傳媒所制造的媒介文化的浸染。大學生處在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階段,他們求知欲強、興趣廣泛,但卻缺少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由此造成大學生在了解社會、學習課外知識及娛樂方面,較之其他人群會更多依賴傳媒。據對上海大學生的調查統計數字表明,大學生每天對各種媒介的平均消費時間分別為:網絡2.4小時、電視1.22小時、報紙0.84小時、廣播0.79小時。這樣,上海大學生平均每天接觸各種媒介總的時間達5小時以上,且每天接觸最多的媒介是互聯網。④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網絡、手機等媒介幾乎能無限制地滿足大學生的視聽感官需要,使媒介文化信息對校園的影響已經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體已經成為“第二課堂”,“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們很難做到真正自發地、不受媒體文化影響和媒體描述方式所干預地來觀察和認識世界”⑤。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媒體文化正在逐漸消解和動搖著學校教育的權威地位。

據調查⑥,當代大學生具有的媒介素養尚處于自發狀態,使得他們的媒介素養層次水平低,集中體現在大學生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卻無法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為準確的評價,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介所提供的內容有效聯系起來,使得他們不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

高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符合現代大學的功能和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目標。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行了十多年,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認同度,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可以以素質教育為依托,畢竟兩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專家指出:“大學的出現,是為了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通過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個性化、文明化,從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雹邚母旧险f,媒介素養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媒介化的社會里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質教育,如臺灣學者吳翠珍所說,是一種“優質公民”的教育。因此,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大學啟動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現實可行又功效顯著的戰略,對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完善與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8y223)

注釋:

①樊亞平:《試論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3)。

②馮恩大:《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見蔡幗芬等《媒介素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第50~54頁。

③林愛兵、王希華:《面對當代受眾:媒體的素養教育》。

④劉佳:《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新聞記者》,2006(3)。

⑤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頁。

⑥鮑海波、楊潔、王喜嚴:《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新聞記者》,2004(5)。

⑦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省略/20021118/3072318.shtml,2002-11-18

篇8

(一)微信對高職學生社會交往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交往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從現實生活到虛擬網絡,從熟悉親朋到陌生路人,從原來的一對一交流到現在的一對多交往,微信平臺則完美地集合了多種交流渠道和方式,這也是微信用戶激增的重要原因。有調查報告顯示,高職學生除了使用微信發送語音、發送文本和多媒體等核心功能外,用于和查看朋友圈信息占94.20%,用于接收QQ離線消息占61.51%,用于查看附近的人和使用漂流瓶找朋友分別占49.65%和44.10%,上述功能都屬于社會交往層面。微信提供的動態人際網絡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為學生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和情感表達提供了新渠道。但是,微信導致高職學生群體內出現了明顯的“馬太效應”,朋友圈給用戶提供了極大的自主性,一旦用戶進入了熟人名單就可以進一步增進了解,反之,落選的人際鏈條將會日漸松散,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二)微信對高職學生學習的影響

有調查顯示,從使用手機場合來分析,三分之二的學生有上課使用手機的經歷,根據2013年國際移動互聯網產業高峰論壇公布的數據,我國每人每天平均手機上網時間為158分鐘,而在校學生群體的校園生活節奏較為寬松,因此在校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應該在3小時以上,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在45分鐘以上,由此可見,微信對學生群體的巨大吸引力。其中有21.98%的學生以為微信對學習有負面影響,而認為微信有利于學習的比例為13.66%,雖然微信的主要功能不是學習,給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較強的負面影響,但是實際情況確實豐富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惠東方式中蘊藏著很多學習功能,因此可以認為,微信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利弊參半,如果通過正確的引導來放大微信對學習的正面作用,值得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微信對高職學生思想的影響

微信作為為用戶推送信息的重要渠道,各類功能層出不窮。一項針對某高職院校微信公眾平臺使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學院和社團都沒有微信公眾平臺的占15.54%,學院和社團都有微信公眾平臺的占32.18%,由此可見高職院校通過建設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信息傳遞和思想引領已經逐漸形成。但是調查中也發現該院校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缺位,大多數學生不會通過微信與輔導員溝通交流,只有極少數學生經常聯系。高職院校的微信公眾平臺與社會第三方機構推出的公共平臺存在激烈競爭,尤其是在主導思想層面上,微信作為專門的娛樂商業軟件,極易受社會負面風氣影響而淪為不良思想滲透的工具,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信息質量,為學生推送符合心理情趣和正確價值取向的內容,勝利爭取高職院校思想主導權。

二、微信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一)輿情傳播速度加快且不可控

輿情是個人和社會群體在一定時間段內對社會公共事務所展現的意愿、態度、情緒等交至的總和。輿情的研判是根據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研究,并通過信息的傳播對決策行為產生影響。高職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數百名學生時,妥善處理和控制緊急情況是其工作的重要內容。高職學生通過微信信息同時也在使用微信接收信息,這種多層次的信息傳播機制和獲取方式,與傳統主流媒體和社交平臺相比,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更直觀、更形象。而且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更容易接受來自微信好友推送的信息,他們認為來自非官方的信息源立場更鮮明、更可靠,尤其對學校和社會上重大事件,微信的病毒式傳播極易利用輿論的導向影響事態的發展。因此,在微信背景下,對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確判斷和控制輿情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輿情收集渠道逐漸弱化

微信平臺之所以在學生群體中影響廣泛,是因為該交流平臺為個人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渠道,這對高職院校全面收集學生思想動態工作帶來了困難。高職學生使用微信大多數熱衷于關注學校熱點問題、評論社會事件,而且將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鮮明地在微信群組中和朋友圈中,與熟悉的人展開討論??梢哉f微信平臺屬于矩陣信息獲取平臺,不僅可以用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傳遞信息,同時也可以聯系其他平臺,如:QQ離線消息、郵箱助手、公眾平臺和朋友圈等。微信平臺“一對多”的顯著特點為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立體式交流體驗,從當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多數學生在新媒體工具的選擇上首先會選擇微信。微信中朋友圈是一個既可以表達自己又可以關注熱點的窗口,而這一功能又具有一定的信息隱秘性,確保了用戶交流信息的安全,這也是微信的一個顯著的優點。基于上述情況和微信的火熱使傳統渠道的訪問量逐漸降低,削弱了信息的獲取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微信用戶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朋友圈,以此全面收集學生的思想動態,為教學工作提供指導。

(三)學生與思想教育管理者的信息鴻溝進一步擴大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群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宅”,而且很多學生寧可在網絡世界中與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談天說地也不愿意和老師面對面交流或者給朋友、親人打個電話,從另一層面說明當代學生物質生活越豐富精神世界越匱乏。網絡上對微信時代總結為《微信定律》:再關心孩子的父母也無法了解自己孩子微信的聊天內容。這就導致原先通過班干部可以了解的信息的樞紐已經逐漸斷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更加困難,信息鴻溝進一步擴大了。

三、微信在高職學生思想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使用微信的教育

高職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對新鮮事物較為關注和感興趣,也有很強的創新精神,但是社會經驗和認知水平有限,容易產生片面思維甚至是錯誤觀點,在心理和情緒上容易受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認識學生這一特征,其次是了解微信平臺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的有利性和局限性,趨利避害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信。

(二)加強對學生思想教育引領

第一、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形式,增強思想教育實效性。針對當前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教務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及時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大綱,在抓好《基本原理》和《西鄉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基礎上,結合微信對學生的思想帶來沖擊,挖掘思想教育題材、深化思想理論年日韓,指導學生使用正確的理論武裝頭腦。同時可以配合思想教育理論開展講座和專題報告分析微信帶來的機遇,全面消除微信給學生價值觀念產生的不良思想影響。第二、使用微信開展主流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活動。同樣的工具到不同人的手中可以變為精美的藝術品或者殺人武器,因此事物的好壞在于設計師的理念,微信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傳播不良信息,同樣也可以被思想教育工作者使用進行主流家住觀傳播,我們應該積極主動使用微信開展價值觀構建,努力爭取新的思想教育陣地。微信對高職學生的影響異常深刻,高職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順應時展實時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例如:開通微信公共賬號、推送信息等,在微信平臺上向學生不斷推送正面、健康的主流價值,用這種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開展工作,而且還可以進行無間隙的交流和討論,對同一件事情各抒己見,不僅可以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微信環境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支撐體系

第一、構建微信組織平臺支撐體系。在使用微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班級組織構架,以學校團委為中心向下輻射,這種層級式逐漸鄉下延伸的微信使用組織構建能夠確保信息從上而下直達和由下而上反饋,形成信息雙向交流通道,不僅可以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時也能確保思想教育工作的質量。老師和學院領導可以通過向下的線條為學生推送優質的學習信息,包含正能量的圖文資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通過向上的反饋線條能構及時地掌握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想動態,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學生當前的活躍程度,根據反饋的數據構建學生思想變化的“動態表”。第二、構建微信功能平臺支撐體系。當前微信公眾賬號存在功能混亂現象,因此在使用微信平臺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時應該加強學院平臺的整合,以學生的實際應用為基礎,目前高職院校需要建立三個不同平臺:學習平臺、主流價值觀引領平臺和互動交流平臺。學校建立微信公眾平臺一方面可以使廣大學生養成使用微信對思想政治理論進行零碎化學習的習慣,減少學生使用微信進行不良交友的時間,同時也是思想政治課堂的有力補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班級團組織可以通過微信群通知學生日常工作安排,圍繞每天的學習熱點和生活熱點開設微信專題,確保微信推送信息的生活化和規律化。

四、結束語

篇9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來華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在留學生管理與中國學生趨同化趨勢下,還需要對留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與建構主義理論相吻合的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可以給我們借鑒。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師制,可以培養出更多富有科學素養,獻身科學與文化事業,親華友華的高級人才。

關鍵詞 :牛津大學;導師制;教育管理;啟示

一、碩博留學生快速發展的現狀

根據《2013年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2013年來華留學生創歷史新高,共計有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的356,499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46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留學生占在讀學生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大學是否為國際一流大學的不可忽視的指標。

“衡量一所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這所大學中外國留學生所占學生的比例,特別是外國留學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盵“1] 目前,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教育已發展到以研究生為主,本科生、進修生為輔的階段?!盵2]隨著招生力度的加大,來華留學生數量還會繼續攀升。對外國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可以趨同化管理,但趨同不是相同,在對留學生管理與中國學生趨同化趨勢下,還需要對留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碩博外國留學生教學管理進行研究,是一個富有魅力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二、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國際碩博學生的教學模式與管理方式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決定學校聲譽的籌碼之一,是吸引留學生流向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外國留學生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對許多學生進行大堂授課講授、學生記筆記、定期考試的方式,簡單易行。進行論文寫作時,學生提供原稿,老師提出修改意見,學生照單修改。這種教學和指導模式起源于教師以及圖書資料極其缺乏且昂貴的年代,但一直延續到現在。事實上,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顯得與人才培養目標、與當今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國際趨勢不相適應,尤其是不適合來自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學習基礎不同、語言文化有障礙的外國留學生。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跨文化柔性管理[3],留學生因文化背景的驟變、語言的障礙、專業學習遇到的挫折等,身心會產生各種不適,影響正常的留學學習生活。如何解決留學生日常生活教育與業務教育相分離的現象,牛津大學導師制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啟迪。

三、牛津大學導師制

牛津大學是英國第一所國立大學,辦學歷史近900年。因深厚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眾多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成果,涌現出的一批批科學大師、治國棟梁,為世界發展進步做出的重要貢獻而享譽世界。這一切的背后與其優秀的辦學傳統和人才培養模式,寬松而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尤其是堅持了700多年的學生導師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導師制已成為牛津大學生活至關重要的一部分”[4],甚至有學者認為“牛津的學生被導師的煙槍熏出真學問來”,近年來出版的有關牛津大學的教學制度的書中都屢屢提及導師制。[5]

牛津大學導師制最初產生于14 世紀。但是直至19世紀以前,牛津大學的導師只是私人導師,不被認為是學院的正式教師。導師的教學只是學院正常教學的補充。19世紀大學考試制度改革之后,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牛津大學導師制逐漸向學科化、學術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牛津大學導師制開始建成,導師職業成為一種真正的學術性職業。概括來說,牛津大學的導師制是一種以學院為依托,以導師個別教學為主要特征的本科人才培養和教學制度。

研究生的導師稱Super Visor。導師是學生所選擇科目的學者,他負責指導學生的學習和道德品德,布置學生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如何取得進步。學生在開學期間每周至少到自己的導師那里去一次,進行Tutorial(個人輔導)。導師在對學生實施學術指導前,如果是文科生首先會為學生指定閱讀書目,要求他寫出讀書報告。學生按時去見導師,把報告交給老師,師生一起討論、評價。導師通過查看學生的報告,檢查和了解學生對所讀書籍的消化和理解程度,有沒有創新,行文如何,最后作一些點評,然后建議學生去看指定的書籍,去聽指定的學術演講。理、工、醫科的學生,需要將必修課學習情況、實驗室的實驗數據匯報給導師,讓導師為自己做指導做周論文,學生在準備周論文的過程中,在導師的指導下將學會如何獨立地搜集資料,篩選、加工和準確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何質疑、如何討論、如何準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導師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業,也涉及道德、經濟等多個方面。

四、牛津大學導師制的理論基礎

牛津大學明確學生的課業品性均由導師負其全責,也就是所謂的既教書又育人,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用西方學者馬勒的話來講,導師“剖析疑難而外,并得指示學生修養之法,解答學生個人問題”,“學生受其潛移默化,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6]牛津大學的做法恰與建構主義理論相吻合。導師的主要任務不在課堂講授,而在個別指導。導師不急功近利,而貴在啟發學生思想。實施導師制的中心環節是師生共同探究,這是一種典型的“合作探討式”教學。是一種典型的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投入的不僅是教學技巧和教學內容的闡釋,還包括教師的個人品德和價值觀。

建構主義理論研究表明,教和學是兩個行為主體的互動過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知識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師簡單地教出來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模式和學習策略獲得的。或者說,學習是學習者對自己頭腦中已有知識結構與新的信息進行積極組合、重新建構的過程。這一知識組合的主要條件就是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廣泛參與。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充分驗證了上述理論。

五、創造性地借鑒牛津大學導師制

把牛津導師制度形象地介紹給中國大眾的,是在中國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家。錢鍾書在其筆下《圍城》中描述道:“兄弟從英國回來。在英國的時候,和有關專家學者討論過有關導師制的問題?!趯熤朴懻摃?,部視學先講了十分鐘冠冕堂皇的話,平均每分鐘一句半‘兄弟在英國的時候’……”[6] 林語堂先生在《話牛津》中講:愿意用功的人,也可以用功,有書可看,有學者可朝夕磋磨,有他們所私淑的導師每星期一次向他聊天談學——這便是牛津的大學教育。[7]

中國完全照搬牛津大學的導師制,也不現實,具體內容具體分析,我們可以創造性地借鑒和使用。

1.形式創新

時間上,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牛津大學的導師教學由導師和學生一個星期一次,一對一地在導師指定的地點進行。我國由于教師資源有限,可以改為一個導師兩個星期一次與4-5名學生在教室完成。強調對學生的個別輔導,關注學生個體的智力水平和興趣愛好。近年來,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主要是經濟原因,牛津的一對一授課也漸漸趨同于美國的小型討論班,而且幾年前的一個調查結果表明,這種新的授課制度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8]

地點上,在牛津,師生相聚一堂,或在教室相對論學、思辨,可共處茶點小飲之處或共處于導師之家,剖析疑難、釋疑解惑。我國由于教學的秩序性、餐飲之地的嘈雜性,建議還是把地點定于教室。

2.內容創新

外國留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語言、文化、教學制度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導師制除解答學生學業外,還應指導學生個人品行、學問修養,解答學生跨文化障礙產生的個人問題。這樣一來,新的導師制給了學生三個方面的指導,一是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個別指導中差缺補漏,因材施教;二是通過具體且具有針對性的指導,了解學生獨特能力和想法,讓其與教師一起探討教學內容中的關鍵問題。只有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對教學內容進行探討時,“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學生才能真正從教中有所“學”,把握住學術前沿及發展方向;三是認真指導學生克服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跨文化障礙,讓其了解中國文化,親華友華。

3.制度創新

為提高導師的積極性,以及強調實施導師制的必要性,我們可以把導師與學生的見面指導,以課程的形式列入培養計劃,給導師記工作量,給學生換算成每學期2學分。沒完成該門功課者不能升級畢業。

借鑒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新型的導師制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新型的導師制從制度上規定教師具有育人的責任,使導師在從事教學科研以外,將對外國留學生進行思想、學習、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作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體導師關注外國留學生從入學至畢業的整個教育過程和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教育環節,對外國留學生的教育有整體性和一貫性的觀念,對他們自始至終和任何環節都不放松地教育和指導。這樣一來可以使教師重思想見解,重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實施啟迪誘發式教育,關注外國留學生的跨文化溝通障礙,及時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從而培養出更多富有科學素養,獻身科學與文化事業,親華友華的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學生教育發展的限制性因素調查報告[J].中國高教研究,2008(7):48.

[2]趙萬霞,辛暖,趙偉.改進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辦學國際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41.

[3] 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8, p.2.

[4] 徐志摩.吸煙與文化.編入.巴黎的麟爪[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

[5] 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regamon Press, 1968,p. 571 in C.E. Mallet,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odernOxford,London:Methuen,1927,iii.

[6] 錢鍾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7] 林語堂.話牛津.林語堂文集(第九卷-散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8] James Clark,“The Oxford Tutorial from theStudents’Perspective”in The Oxford Tutorial,ed. David Palfreyman, Blackwell’s, 2001, pp.105-109.

篇10

關鍵詞:農村寄宿小學生; 心理適應; 對策

中國分類號:G444

引言:近年來農村寄宿制學校不斷擴建,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地方小學的主要辦學模式,由此寄宿小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寄宿制一直飽受著各種贊揚和批評,甚至有人提出“小學生是否適合寄宿”的呼聲。在農村寄宿生中留守兒童占一部分,因此有學者也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研究,在留守寄宿兒童與非留守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的研究中表明,寄宿兒童中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主觀幸福感、考試成績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一 、小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的心理適應問題

1、與自身因素有關的心理適應問題

由于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的不同,再加上環境和生活的變化,寄宿小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的產生,其主要一方面是自身因素的適應不良所導致的,他們來到新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劉朝暉等研究表明剛寄宿不久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精神癥狀自評量表中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偏執顯著高于非寄宿生。

2、與學校環境有關的心理適應問題

寄宿制學校不僅是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地方,也是學生集體生活的樂園。學校應該力爭創造育人的效果,楊潤勇在對中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反映寄宿制生活十分沒意思,也有不部分學生反映除了課本和練習冊之外,沒有課外書可讀,也沒有課外活動可進行,這對寄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不利影響【7】。因此可以反映出寄宿制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

3、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心理適應問題

小學生在寄宿生活中交往最多的是生活學習中的教師和同伴,人際關系在寄宿生活中顯得異常重要,群居生活和學業的壓力使得寄宿小學生的心理異常的敏感,尤其在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方面寄宿小學生心理更加敏感,研究表明寄宿生的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集中體現在人際關系方面,主要表現為自卑、嫉妒、多疑等。

二、 農村寄宿小學生產生的心理適應問題的原因

1、面對新的環境,心理適應不良

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是促進智力發展,形成和諧個性,培養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更是心理發展的轉折時期。儲小慶采用了《小學生學校適應問卷》對重慶各個縣區的寄宿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寄宿小學生對學校環境的總體適應狀況不容樂觀,感覺不太適應和非常不適應學校環境者占寄宿總人數的45和39.寄宿小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適應的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是值得我們積極關注的 。

2、愛的缺失而引發孤獨感及情感焦慮

寄宿學校生活導致父母和孩子溝通時間和溝通頻率的減少,造成寄宿小學生愛的缺失,由于愛的缺失小學生會感到孤獨和焦慮,雖然他們獨立性提高了,在面對許多事情上具有一定的自和主動權,但是寄宿小學生缺乏安全感,情緒很不穩定。

3、同伴交往不良易引發消極心理

同伴交往是在同伴關系基礎上建立的,同伴關系的發展是小學生心理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兒童從同伴關系中獲得友誼支持和尊重。如果在同伴交往中被孤立或是邊緣化,將是對兒童很大的精神創傷。武海英等對北方農村寄宿制兒童心理發展狀況調查報告中研究發現,農村寄宿制小學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自我意識水平較高;社會焦慮水平偏高;面面對人際關系沖突時較多的采用問題解決策略,較少采取求助,逃避,內傾化,外傾化等方式;學習適應性處于中等以上。寄宿小學生在同伴交往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能夠承擔一定的責任并服從權威。但是如果同伴交往發展不理想就會產生自私自利的心理,不利于良好個性品質發展。

三、寄宿小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的教育對策探索

1、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

寄宿制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學生的本體性和生活性,有針對性的對寄宿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開展。例如,可以設置一個大家都喜歡的主題以及活動的目標,采用情景式的教學如角色扮演或是集體討論法,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愉悅的互動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釋放自己,增進心理健康。

2、開展學生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景下開展的,通過團體內人際交往互動團體成員之間彼此了解相互扶持。寄宿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有孤僻,冷漠,攻擊性強,環境適應能力差等,針對寄宿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進行心理干預。團體心理輔導的開展有益于學生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和認知方式,正確認識自我,改善人際關系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克服心理發展的阻礙。

3、豐富課余文化活動

班主任可以組織班會活動來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如一些趣味性的比賽活動等?;顒涌梢猿浞掷谜n余時間發揮教育的效能,在豐富課余文化活動的同時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得到更多鍛煉,使寄宿生活不再單調乏味,促進寄宿小學生的學校生活的適應和心理發展的社會化。

4、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

師生關系是學校學習生活中的主要關系之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習,增進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導師更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監護人,教師恰當的給予學生情感關懷。用心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用飽滿的熱情真正關心學生,與學生和諧溝通,形成積極融洽的師生關系。

5、密切家庭與學校的合作

家校合作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方式,家庭的功能不僅能密切的親子關系使寄宿小學生獲得安全感,滿足他們愛的需求,有利于良好個性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是學校教育有力的支撐,學校教育以家庭教育作為輔助,家庭和學校的密切地聯系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學??梢酝ㄟ^家長會,訪談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6、創設溫馨的寢室環境

寢室是小學生課余休閑活動和休息的居所,有條件的寢室配有電視和廣播來豐富小學生的課余生活。溫馨的寢室環境也是教育資源的一種體現,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寄宿小學生在溫馨的環境中體會到家的溫暖,親人的呵護,得到心靈的慰藉。

[1] 賀武華 琚成朋.透過孩子眼睛看農村寄宿制小學:辦學現狀及發展建議-基于山東蒙陰想8所小學的調研[J].教育學術月刊2012

[2]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