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長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31 07:0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校長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校長考察報告

篇1

一、學校基本概況

**附屬小學創辦于1970年,2002年被確定為福建省課程改革基地校。學校現有教職工104人,37個教學班,學生1965人;校園占地15畝,現有建筑面積16623平方米。

學校以“勤奮、自主、合作、創新”為理念,沿著“實施主體性教育,培養發展型學生,創建精品型學校,形成學者型教師群體”的辦學思路和“面向全體,重視個體,發掘差異,激活潛能,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的教育目標,扎實探求教育發展新路,取得明顯成效。學校在各項工作務實求新,鍛造品牌的同時,重視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使學校成為閩東基礎教育的龍頭學校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基地

二、辦學條件

走進學校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優美整潔的環境。操場鋪設橡膠跑道,建有校園電視臺;學校現有計算機200多臺,有完整的校園網,并創建“**附小”網站在互聯網上開通;全校37個教學班擁有電腦、實物展示臺,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實施網絡化教學;還有德育室、少先隊活動室、電腦室、語音室、音樂室、美術室、階梯教室、電子備課室、實驗室、標本室、勞技室、圖書館、師生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廳、排練廳、器材室等專用室20多間,室內裝備齊全,各種教學設備均按一類標準配備;學校建有網絡中心、教學資源庫,教師實施電腦備課,實現資源共享,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物質保證,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條件。

學校布局合理,校園內碧草如茵,形成立體的綠化格局,成了融學園、花園、樂園于一體的學校;校內板報、標語、專欄體現人文關懷,凸顯教育功能。學校通過現代技術教育,提升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爭創文明學校的教育環境,提高教學效益,形成辦學特色。

三、學習收獲

(一)學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了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德育工作總體目標,落實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多方位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勁。重點落實以下幾項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全體教師都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激愛國之情,導愛國之行。在各種活動中強化品德、紀律、法制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校、愛集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養成教育。全體教師明確職責,針對"**附小學生一日常規"要求,在教育教學中逐項抓落實。以"德育實效性"實驗為抓手,以晨會、班隊會課為主陣地,以一日常規為主教材,對各項內容進行訓練,達到落實行動的目的。養成教育從"五項評比"的小處抓起,堅持天天評、周周比、半期小結、學期總評,表彰先進,使之成為每個學生的自覺行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3、公民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教育20字規范化為“少先隊五小行動”的要求,并對學生進行教育訓練。通過課題研究,取得點上的經驗后再面上推廣。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做文明少年”,“加強文明教育,告別不良行為”活動,并做到“兩個堅持”:堅持常規訓練,堅持日常行為的檢查評比,促進學生社會公德水平不斷提高,形成講文明、講衛生、講禮貌、講道德、講秩序的良好風尚。

4、校園文化建設。舉辦“健身節”、“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慶六一老少同樂”、“畢業晚會”、“親子營”等活動,通過“電視臺”、“小記者站”、“新蕾報”、“教海探航”、“附小簡訊”、“學校宣傳欄”、“校務公開欄”等宣傳陣地的規范建設,提高了校園文化品位,進一步創設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

5、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融入學科教學和學校各項工作中。在師生中倡導“幫助你、鼓勵我、夸獎他,我們一起成長”;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變化的目光去注視的學生,用贊賞的口吻去評價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多種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滿足,都相信“我能行”。學校設“校長信箱”“心理咨詢室”,創設讓學生傾訴的氛圍,與學生溝通交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二)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制定完善制度,規范教學流程。學校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齊、開足、上好各門課程;結合實際制定了《**附小各學科教學常規》及實施細則,以及備課制度、聽課與評課要求、作業設計批改要求等,使教學過程有章可依,制度完善。學校加強指導、督促、檢查、反饋、評比,落實教學常規。

2、變革備課方式,保證教學質量。學校加大對備課環節的管理,注重體現以學生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新理念;注重方法、過程、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探索;倡導“集體備課、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個人增減”新的備課方式。教學設計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法,尊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講求教案的實效性和創造性。提倡教師寫課后記,強調課后反思的重要性。

3、緊抓課堂教學,力求減負提質。素質教育的實施關鍵在課堂,學校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經常隨堂聽課,并進行面對面的教學評析,共同探討新型的教學模式;同時,強調作業設計與批改的針對性,層次性,實效性。

(三)學校以教科研為先導,改革課堂教學,探討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確定學校教研課題。學校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實施“主體性教育”為根本,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多層次的課題研究。2、提出全員參與要求。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圍繞素質教育,結合自身實際,結合學科特點,選擇課題,確定子課題,參與教科研活動。研究過程要切合實際,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給學生提供適宜的土壤和適宜的發展空間。

四、反思

1、環境育人尤為重要。我們考察的寧德附小,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結合得十分完美,校園清潔優雅,文化氣氛濃厚,充分利用墻壁、走廊、門窗辦起了墻報專刊,名言警句、書櫥等,營造了濃厚良好的育人環境。

篇2

(一)學習他們先進的辦學理念。

縱觀這三所學校,都有著先進的辦學理念,如石牌小學提出“以人為本、發展為本、創新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格健全、體魄強健、基礎扎實、特長明顯”的培養目標;香洲第二小學創建英語特色中的“敢問、善談、能演、愛唱、會玩”的思想,德育工作中的“環境育人、活動育人、常規育人”的思路;深圳螺嶺小學“在創造中獲得自我發展”的辦學理念。

這些先進的教育觀念體現了前瞻性和科學性。可以說,以上學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長嶄新的辦學觀念。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正因為這些學校的校長很好的實踐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才真正找準了學校管理的切入點,從而實現了從經驗型、業務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轉變。尤其是珠海香洲第二小學的呂校長在這一方面表現了更為突出。他提出,21世紀的教師要準備跨越四道門坎:一是雙語教學,即非外語類學科要用外語教學,既用母語又要穿插外語對話,這是應對21世紀和國際接軌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培養更多的國際人才;二是學會運用現化信息技術,不僅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而且學會用現化信息技術手段獲取知識;三是人文素質,要求教師必須有相當厚的人文底蘊,有人格魅力;四是有較高的師德修養。他的觀念表現了很強的超前意識和創新意識,很值得我們深思。

(二)學習他們濃厚的科研意識

正如香洲第二小學校長呂校長所說:“學校的提升和發展靠科研,同時必須以科研為先導,人人要有科研意識。校長必須把科研思路貫穿于教學管理之中,要有一個大的課題來整合小課題,使之網絡化,從而帶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整體邁上新的平臺。”在參觀考察中,我們也深切感受到了幾所學校濃厚的科研氛圍,如螺嶺的課題:“學科教學中創造活動的研究”,石牌小學的“三位一體的大教育網絡構建研究”,香洲小學的“雙語教學的研究”等,都給我們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深刻的啟迪。

(三)學習他們獨特的校園文化

從參觀考察中我們發現,這幾所學校之所以被學生喜愛,被教師滿意,被家長稱贊,被社會肯定,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首先,表層的物質文化投入很大,校舍、設施、環境建設都是高檔次,高品味。學生的行為習慣,教師的行為風尚,都是學習型的;學校制度層面文化建設很完善,特別是學校的精神文化,這是深層次的,學校的辦學思想,教師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校風、學風,并且,學校都非常有自己的辦學特色,要想在眾多學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創出自己的特色。學校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坐標,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我們考察的學校都是特色鮮明,如石牌小學的“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香洲小學的英語和計算機教學特色,螺嶺小學的雙語教學,各種活動訓練基地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結合學校實際,我們應該怎么辦?

(一)提升自己的辦學思想

先進的辦學觀念是治校之本,而先進的辦學觀念的提出,必須建立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而且要符合各自學校的實際,必要時采用“拿來主義”,但更可以采用“改良主義”,可以觸類旁通。我校注重對教育觀念進行提煉升華,逐步確立探索三維教育,構建全方位、立體型、多層互動的教育新格局,促進了學生主動和諧全面發展。

(二)把“思想”轉化成全體教師的教育行為

首先校長必須時時以先進的教育觀念指導全校工作,而且必須把先進的教育觀念內化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素質教育不能僅停留在領導層面上,應該使上下成為一部和諧的機器,通過中樞系統指揮,“讓每個齒輪都轉動”。如何使每一位教師學會研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作為校長必須首先思考的問題,也是每一位干部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使全體干部教師都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中,投身于教育科研中,并不斷地豐富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養。

(三)創造自己學校的文化特色。

學校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斷思考自己學校的優勢是什么,薄弱環節在哪里,揚長避短,創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像廣州石牌小學的三十余個專用教室和乒乓球訓練基地,螺嶺小學教師出國培訓,就充分發揮了以上兩種優勢,他們的經費與學校對學生的收費都無關,我們考察了其他學校在開放辦學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如各種實驗班、特色班。因此,我認為我們在開放辦學方面,思想應進一步解放,像沿海那樣放開搞活,思路要開闊一些,不要把眼光禁錮在學校的小圈子里縮手縮腳,要善于借助八面來風,挖掘學校內外的各種潛力,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篇3

一、教育環境明顯改善

一是經過積極協調,縣委、縣政府于年初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工作的決定》(*發[20*]7號)、《關于大力加強職業教育的決定》(*發[20*]8號)兩份重要文件,從政策上為教育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僅就這兩份文件中明確提出的由縣財政單列的除正常撥款外的各類教育專款,每年就達1003萬元。二是通過艱苦努力,全年爭取到省、市各類項目資金4200多萬元,惠及1*所中小學;爭取到縣上重點工程資金1600余萬元,并促成縣委、縣政府作出了遷建擴建縣職教中心、新建公劉小學、公劉幼兒園的重大決策,為培育壯大我縣優質教育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是采取作匯報、搞座談、廣宣傳、勤聯絡等措施,積極爭取縣上領導和社會各界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收到明顯成效。后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局機關和基層學校,搞調研,作指導,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教育工作。

二、重點工程進展順利

一是投資1600多萬元,先后完成了*中巷拓寬改造工程和范公中學二期校建工程,相繼啟動了*縣中學綜合實驗樓工程和紫薇中學綜合教學樓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城區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快了城區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二是完成投資944萬元,實施了15個國家危房改造項目工程,新建教學樓、圖書室驗樓18幢13043平方米。截止年底,除6個項目正在實施外,其它9個項目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三是投資45萬元,實施了2個生態校園項目,新建服務用房150平方米。四是投入20萬資金,維修了義門中心小學及城關小學教學樓樓頂,確保了校舍安全。4月份,在縣政府組織的重點項目建設工作評比中,縣教育局被評為“重點項目建設先進單位”。

三、布點調整力度大

按照縣上新農村建設規劃和人口分布變化情況,縣局及相關校區制定了切合實際的布點調整計劃,強化了實施辦法和措施,進一步加大了布點調整工作力度。暑假期間,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和艱苦頑強的協調督查,全縣先后撤除小學25所,使我縣中小學總數由原來的226所減少到201所,進一步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新民學區在布點調整工作上意識超前,措施得力,步伐快,力度大,效果好。今年,該學區共撤除小學5所,學校總數由原來的10所一下子減少到5所,從根本上解決了學校數量多、規模小、師資力量分散、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這一做法值得其它學區借鑒。

四、“兩基”工作成效顯著

一是工作精神感人。為了鞏固“兩基”工作成果,提高“兩基”工作水平,全面做好“兩基”迎驗工作,全縣教育系統的廣大干部和教師,積極主動,全員參與,夜以繼日,加班加點,跑資金,購設施,刷墻壁,建部室,補資料,填表冊,幾上幾下,毫無怨言,用實際行動向社會展示了教育系統的良好形象,為我縣“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龍高鎮、車家莊鄉、城關鎮、炭店鄉等鄉鎮的中心小學,“兩基”迎驗工作策劃實、工作細,動勁大、效果好,為全縣中小學做出了表率,為我縣教育工作爭了光,值得充分肯定。二是“兩基”工作取得實效。“兩基”迎驗期間,全縣累計投資475萬元,刷新墻面69300平方米,修砌圍墻3000余米,添置各類教學儀器13252臺(件),購置圖書5萬多冊,建成標準化部室23個,進一步充實了學校內部教學設施。同時,全縣累計整理完善各類檔案資料15萬冊,編寫鄉鎮《“兩基”資料匯編》16本,縣局還組織力量精心編寫了《*縣“兩基”資料匯編》,印制了規范的中小學分布圖。三是“兩基”工作獲得殊榮。我縣的“兩基”工作順利接受了朱靜芝副省長的檢查和驗收,受到了朱省長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我縣在市政府組織的全市“兩基”工作專項評比中,被評為一等獎,并被省政府命名為“兩基”工作先進縣,受到省市的表彰獎勵。

五、教育創強步伐加快

一是初步完成了教育強鄉鎮創建任務。經過艱苦努力,年內相繼有城關鎮、炭店鄉2個鄉鎮順利通過省上驗收,被命名為省級教育強鄉鎮;底店鄉、韓家鄉、永樂鎮順利通過市上驗收,被命名為市級教育強鄉鎮。截止目前,我縣已建成省級教育強鄉鎮5個,市級教育強鄉鎮10個,基本上完成了教育強鄉鎮創建任務,為20*年全面實現教育強縣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中小學骨干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車家莊中心小學、炭店中心小學被命名為市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西坡中學被命名為省級平安校園,龍高中學被命名為市級平安校園,范公中學被評為市級文明校園。

六、德育工作得到加強

一是德育制度落實較好。全縣大部分中小學均能貫徹落實縣局制定的《*縣中小學德育工作常規管理辦法》,堅持開好“三會”,即學年德育工作專題會、學期班主任工作交流會和月德育工作例會,搞好“兩活動”,即家長接待日活動和家長開放日活動,學校德育工作初步邁上制度化、經常化的軌道。二是德育活動開展經常。多數中小學普遍開展了爭創“新三好”,文明行為養成年、“遠離網吧、告別陋習”演講、征文和簽名等系列主題活動,基本上做到了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實驗小學、龍高中學等校區,常規德育工作持之以恒,主題德育活動開展扎實,德育工作富有特色,效果實在。一年來,全縣中小學累計舉辦法制安全講座120多場次,舉辦各類主題德育教育和實踐活動280多場次。三是德育工作收效明顯。年內全縣中小學未發生重大學生違紀違規事件和違法犯罪案件,廣大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明修養明顯提高。全年累計涌現出省級三好學生2名,縣級三好學生48名、優秀學生干部32名、優秀少先隊員31名、優秀幼兒41名,縣級三好學生300名。在全國中小學書信大賽和全市環保征文活動中,我縣共有48名學生獲得等次獎。同時,全縣還評比表彰了*縣中學等9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孫錄群等55名德育工作先進個人、蒙銀栓等20名優秀班主任、武會芳等38名優秀輔導員,德育骨干隊伍進一步得到壯大。

七、學校管理日趨規范

一是加大了監控矯正力度。針對全縣中小學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縣局組織力量扎實開展了“常規管理百校行”和“常規教學一日查”活動,檢查組采取不打招呼、隨機抽查的方式,針對性地進入學校,深入課堂,發現問題,現場剖析,強力矯正,有力地規范和加強了過程管理。一年來,兩個檢查組深入學校120多所,走訪師生200多人次,召開座談會20余場次,聽課160多節次,編發專題通報18期,責成管理混亂的4所學校和嚴重違規的3名教師做出了書面檢查,進行了認真整改,并對這些學校和個人進行了追蹤復查。同時,縣局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也經常帶隊親自深入基層學校,查實情,找問題,搞座談,作指導,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二是學習借鑒了先進地區的管理經驗。年內先后3次組織部分中小學校長和局機關管理人員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借鑒了先進地區的辦學經驗和管理方法,更新了管理觀念,激活了管理思路,促進了我縣學校管理改革。三是征集了加強管理提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為了全面提升我縣學校管理效益,縣局多次召開了不同層次的座談會,發放了意見征詢書,征集到建設性意見和建議20多條,既體現了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又促進了全縣中小學管理工作。在廣大校長和管理人員的辛勤努力下,大多數中小學管理工作嚴格規范,教育教學井然有序,學校管理基本上邁上了規范化的軌道。*縣中學、范公中學、城關中學、紫薇中學、北極中學、新民中學、小章中學、龍高中學、車家莊中學、城關小學、實驗小學、城關學區、水口學區等校區在實現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管理方法,在學校管理改革上有新突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

八、質量措施不斷完善

一是建立了教學質量目標責任制。實行領導包片、股室包鄉鎮、干部包學校的質量包抓責任制和校區質量目標責任制,縣局與各校簽訂了教學質量目標責任書,提出了數字化的硬指標。各中小學也逐級簽訂了教學質量目標責任書,把抓質量的任務分解到了每個班子成員、每個任課教師,逐層夯實了目標任務。二是加強了質量考核。一方面,加大了教學質量在校區綜合工作評估中的賦分權重,突出了教學質量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除嚴密搞好畢業年級的質量檢測之外,還組織了部分年級部分科目的質量抽檢,并將抽檢成績和學科競賽成績按一定比例納入了質量考評。三是加大了教學質量末位淘汰力度。年內除對3名教學質量位居同類學校末位的校區校長進行免職之外,還對2名教學質量連年靠后的校長做了調整。四是全力培養壯大尖子生隊伍。縣、校兩級大力開展各類學科競賽活動,積極組織尖子學生參加省市和國家舉辦的各類學科競賽,并對部分年級20%的尖子學生進行了質量檢測,有力地培養和壯大了尖子生隊伍,初步提升了我縣高考后勁。一年來,組織各年級學生開展縣級學科競賽18次,參賽學生達9000多人次;推薦學生參加市級以上學科競賽7次,參賽學生1600余人,120多名學生獲等次獎。五是狠抓了高考管理。在指導督促四所高中召開好高三復課動員會的基礎上,縣局研究制定了20*年高考復課工作安排意見,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三復課工作的措施和要求,并及時召開了全縣高考復課工作會,對20*年高考復課工作進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11月上旬,縣局組織*縣中學、范公中學校長及高考管理指導小組部分成員赴蘇、浙兩地考察學習。考察歸來后,及時召開了考察學習座談會,研究撰寫了考察報告,提出了抓管理促質量的10項具體措施。秋季開學以來,縣局主要領導、主管領導經常帶領高考管理指導小組成員深入*縣中學、范公中學推門聽課,召開座談會,為高三師生鼓勁加油。六是狠抓了優質生源鞏固。*縣中學和范公中學采取減免學費、發放獎金及入戶動員、政策吸引等措施,全力動員,爭取全縣中考前600名學生和高考落選高分學生入學報到及插班復習。經過兩校師生的艱苦努力,今年我縣優秀高中學生外流的現象明顯下降。

九、教研教改成績明顯

一是順利實施了高一年級課程改革。暑假期間,縣局組織各高中全體教師參加了省、市、縣三級課改培訓,為高一年級實施新課程提供了師資保障。秋季開學后,全縣四所高中充分發揮高一年級組和學科備課組的職能,組織教師認真鉆研新課標、新教材,積極探討新思路、新教法,邊教邊研,邊學邊改,高一年級課改工作實施順利,開局良好。二是加強了對初中、小學課改教學的全方位指導。縣教研室全年組織教研員深入基層聽評課900余節,作專題講座20余場次,上示范課25節次,有效地指導了課改教學。同時,縣教研室還組織相關校區開展了新課程特色創建活動,指導、幫助城關小學等4所學校總結、提煉了特色創建成果和經驗,并利用《課改通訊》進行了推廣和交流。三是新課程常規教學建模研究取得實效。縣教研室組織專職教研員與一線教師結對研究,共同探索,歸納總結出了12種各科常見教學模式,并通過《課改通訊》推廣到各校區,有力地指導了課改教學。在此基礎上,縣教研室組織力量研究制定了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較好地規范了課堂教學。四是教育科研成果較多。一年來,全縣廣大教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專任教師緊緊圍繞管理與教學,潛心研究,認真探索,撰寫了大量論文和案例,其中有60余篇獲得省市級獎勵,160多份被縣教研室作為優秀教學成果收存。

十、隊伍建設有新進展

一是充實了師資力量。通過面試和試講,擇優招錄了82名師范類本科應屆畢業生,并為職教中心招聘了3名專業課教師,進一步優化了師資結構,有力地提升了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強化了隊伍培訓。先后選派41名中小學校長參加了中、省、市三級校長提高培訓,2名管理人員赴江蘇省南通市掛職鍛煉,進一步提高了校長隊伍的管理水平。組織278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不同層面的新課程培訓,352名教師參加了市級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同時,縣局還舉辦了現代遠程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考核,參訓教師達1800多名,其中800名教師取得合格證書。三是狠抓了技能競賽。年內相繼開展了中小學教師“同課競技”、初中教師基本功大賽、優秀課件展評、新課程資源與學科整合展評、“教學能手”、“教學新秀”評賽等崗位業務技能競賽活動,參與教師達1000余人,300多名教師獲等次獎,47名教師被評為教學能手,24名教師被評為教學新秀。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提升了廣大教師的執教能力和教學水平。四是實施了“三名”工程。年內推薦31名校長、3名教師參加市級知名校長、知名教師聯評,另有4名教師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五是推行了支教制度。選派了20名城區骨干教師到韓家九年制學校、蒙家嶺九年制學校和底店學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改薄支教活動,加強了偏遠山區的教師隊伍建設,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下鄉支教的絕大部分同志,勤教敬業,堅守崗位,勇挑重擔,悉心指導,為三個偏遠校區帶來教學的活力和清新空氣,受到當地師生的一致好評。六是落實了相關待遇。首先是經過積極協調,為教育系統304名臨聘和44名退養民辦教師提高了工資待遇,其中合同民辦和縣聘教師月工資提高到400元,副業工工資提高了200元,退養民辦教師提高了100元;目前,學前教師的工資待遇問題正在協調解決之中。其次是按政策落實了“三五”人才、特級教師等特殊人才的相應津貼,并為城區下鄉支教的教師每人發放了1000元生活及交通補助。這些問題的適時解決,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治教理念,極大地調動了特殊群體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有效地增強了教師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七是加強了教育和管理。在縣局依規嚴肅查處一批反面典型的基礎上,8月下旬,各中小學普遍開展了師德行為自查自糾達標月活動,切實進行了師德教育和紀律作風整頓,收效顯著。各校區組織全體教職員工認真對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八榮八恥”要求,查找問題,強力整改,有效地遏制了違紀違規行為和師德失范現象。

十一、電教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設施配置成效顯著。經過積極協調和全力爭取,為部分中小學爭取到78套衛星接收系統,42套光盤播放設備,一套計算機教室設施,總價值達155萬元。這些設施的到位,使得我縣初小以上學校基本普及了天網系統,有力地加快了我縣教育信息化進程。同時,為7所中小學爭取到“陜西省基礎教育專項經費”采購項目配發的圖書、實驗儀器和體音美器材,總價值37萬元。二是網絡建設進展明顯。年內為蒙家嶺和韓家九年制等中小學接入寬帶,連通了教育局域網,如期完成了市上下達的60所學校的上網任務。三是信息傳遞力度加大。全年下發信息200多條,上傳新聞66條。四是管理應用再上臺階。縣電教中心組織全縣中小學深入開展了遠程教育管理應用年活動,采用以查督用、骨干帶用、活動促用、研究善用等鮮活形式,收到了明顯成效。

十二、職業教育成績喜人

一是實訓基地建設邁上了新臺階。縣職教中心搶抓機遇,主動出擊,爭取省撥資金320萬元,建起了23個高標準的實訓室,進一步增強了辦學實力,提升了辦學品位。二是專業建設實現了新突破。經過艱苦打拼,截止目前,我縣職教中心機電一體化專業已基本達到省級骨干示范專業的標準和要求,鉗工、電焊、煤炭及計算機專業已基本達到市級品牌專業的標準和要求,初步構建起拳頭和骨干專業體系。三是招生工作成績斐然。按照“思想認識硬轉變,行政推動硬到位,招生任務硬完成,招生工作硬考核”的思路,全縣上下一心,普教職教聯手抓,全年完成職教招生任務2290名,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1920名的職教招生任務。四是就業安置穩妥到位。縣職教中心采取企校聯辦、訂單培養等辦學模式,并在安置地設立了聯絡處,派出了長駐人員,確保了畢業學生人人有事干,個個有工打,建立起了良好的安置信譽,受到企業和家長的雙重歡迎。

篇4

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研究和教學工作30年。

曾任全國教育軟件評審委員、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參與修訂《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曾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機器人學組負責人。

曾任《信息技術教育》和《網絡科技時代》雜志主編。

前不久,按舊例過70歲生日,老友送來賀聯。聯曰:宏論數百篇確有真知灼見;教學三十載分明非夢非煙!橫批:敢為天下先。

“真知灼見”,愧不敢當!“非夢非煙”,令我感慨良多: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二三十年前的物件,不說是甲骨文,也是老古董了。但令人遺憾的是,彼時我們討論過,而且自信已經給出答案的問題,今天照樣被重新提出來,且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真的是并未“云消霧散”,真的是“非夢非煙”!

因此,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編輯之約,摘錄舊作,再次就正于各位。但愿溫故可以知新,能有助于年輕教師了解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來龍去脈,以便理清頭緒,做好教學和教研工作。

拙作發表于十幾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其中大部分文章網上可以查到)。為了尊重歷史,以下摘錄不對原文進行改動。

21年前,我發表了《關于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的幾點思考》(《課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期。以下標注①),指出:“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有三條途徑:一是開設計算機課程;二是計算機輔助教育;三是計算機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這三條途徑應該并行不悖,因為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有各自獨立的意義。各國、各地區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條件對這三條途徑有所側重是正常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必須用某一途徑取代另一途徑的結論。”

信息技術課程建設

以下摘自《正確認識和處理計算機學科教學中的十個關系》(《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8期。以下標注②)和《計算機與創造教育》(《課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以下標注③)。

1. 為什么中小學學生要學習現代信息技術

“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實際操作的需要出發,人的素質從宏觀上可分為道德倫理素質、身體心理素質、文化科技素質、信息素質和創造素質五類。”

“創造教育是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教育。這類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和創造素質。”(③第46頁)

“信息素質教育實質上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而且是學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率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樹立起終身教育的觀念。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就是讓學生們‘學會學習’。當學習成為第一需要、知識成為生命價值、創造成為人生最大樂趣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他們就擁有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生存的真正資本。”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應是各科教學共同承擔的任務。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應該責無旁貸地和更多地承擔起教會學生學習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任務。我們應該明確地提出,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創造素質,只有從這樣的高度看待中小學計算機教育,才能促使它健康蓬勃發展。”(③第47頁)

2. 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內容

“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促進著人類智力的解放和發展,而人類智力的發展也必將促進計算機科學取得更長足的進步。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存在著需要全體公民了解或掌握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則及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這些構成了計算機文化的內涵或部分內涵,同時也成為我們制訂基礎教育階段計算機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主要考慮的對象。

基礎教育有別于職業教育。基礎教育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不能片面地和機械地執行‘學以致用’的原則,而是必須具有文化和素質養成的意義。 ”(②第45頁)

“實際上,越是基礎的越具有普遍適用性。無論學生今后從事何種職業,他們在中小學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有意義的。中小學的教學應使所有學生終生受益。我們不敢茍同的是,那種試圖把現在的教學內容同若干年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的實際需要簡單地和直接地一一對應起來的主張。這種實用主義的教學模式曾在‘’期間實施過,例如,‘三機一泵’、制取‘三酸二堿’、種麥、種棉加養豬等實用技術,曾經替代了理、化、生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那時的做法已經成了教育史上的笑柄。作為一門新興的計算機課程,不應再犯這種錯誤。”(②第46頁)

“計算機程序設計以動態數據處理形式反映客觀世界數量變化及運動過程。變動性、發散性、時序性和創造性是計算機程序設計中動態思維的重要特點。計算機程序設計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動態思維訓練。動態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循時序不斷變化的問題)的重要方法。動態思維訓練是與傳統數學、物理等學科運用公理系統進行的演繹思維訓練相平行的另外一種重要的思維訓練。同時,計算機程序設計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一個極好手段。”(《郭善渡先生談程序設計教學》,《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7年第6期。)

“必須從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其創造力的角度選擇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那種‘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只需教會學生使用一些應用軟件’的主張,我是不敢茍同的。我始終主張,應讓我們的青少年學一點計算機高級語言和程序設計。這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創造教育的需要,更是發展我國信息產業的需要。有一種流行的說法:‘電腦是天才的設計,傻瓜的應用’。我們不能允許‘天才的設計’屬于外國,‘傻瓜的應用’屬于我們自己的現象永遠存在。”(③第47頁)

近日,北京景山學校等單位的一批青年才俊將Scratch編程語言引入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并初步取得成效。我為此感到鼓舞和欣慰。

3. “黑箱”與任務驅動教學法

1992年,我在《課程·教材·教法》第2期發表《黑箱方法與中小學計算機教學》(以下標注④),《中國教育報》在1993年分兩期轉載。以下是該文的摘要。

“控制論的創立為科學方法論和哲學認識論引出了一個新概念——黑箱。黑箱就是只知其輸入和輸出,不知其內部結構的系統。或者說黑箱是內部結構一時無法直接觀測,只能從外部去認識的系統。”(④第35頁)

“就某一具體的認識者而言,對某一事物往往只能或只需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允許(實際上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學生只能‘知其然’的內容。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選擇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內容的思路就會大大拓寬。”(④第36頁)

“可以考慮以黑箱的觀點向小組同學介紹計算機科學的理論或技術上的基礎知識,以及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如邏輯代數、圖論、門電路、形式語言、圖象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專家系統、智能機器人,等等。總之,黑箱方法使我們敢于并且能夠把那些高深的知識或概念介紹給青少年。我相信,今天這些孜孜不倦地探索計算機科學‘黑箱’奧秘的學生,明日必將是占領計算機科學最高峰的勇士。”(④第37頁)

以黑箱方法作為理論基礎,我提出并介紹了“任務驅動”教學法。(詳見《探究式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技術》,《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計算機輔助教育(CBE)

我在《中小學計算機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國家教委人事司組織編寫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教材中的第三篇,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以下標注⑤)中指出,應全面認識CBE,不要將其窄化為CAI(⑤第144-178頁)。“CBE是一個‘大概念’,絕不僅局限于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一部分計算機軟件,而是‘以計算機為工具,以網絡為資源’,讓計算機和網絡全面進入教師的備課,輔助授課,輔助練習、測試,輔助教學分析、管理等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同時,‘計算機是學具’,計算機和網絡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學習的諸環節發揮應有的作用。”(《淺議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定位》,《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以下標注⑥。)

正確認識CBE與教師的定位。“CBE促進教育信息優化。教育信息優化的過程是人與技術融合的過程,必將帶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變化。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削弱更不能取代教師的工作。CBE的‘輔助’含義沒有消失,在可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CBE仍然只能輔助教師的工作,而不能取代教師的所有職責。”(⑥第62頁)

計算機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課程整合

“基礎教育與計算機相結合的第三條途徑,美、日等國做過一些嘗試。由于關系到對傳統學科內容的改造,實行起來困難較多。但必須看到在這一領域是應該大有作為的。例如,小學自然課本己有計算機及信息與編碼方面的知識介紹。語文教學能否考慮增加介紹人工語言、漢字編碼等方面知識的內容。物理課不僅可以指導學生用計算機處理實驗數據,也可以考慮在講授電路時適當滲透邏輯電路的有關知識。數學課是否應該講點布爾代數以及程序設計中用到的一些算法。英語教材中最好選編一些含有計算機常用單詞的課文。將計算機知識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去,不僅可以促進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而且對于這些學科教學內容的現代化也具有重要意義。”(①第36頁)

1979年,我在北京景山學校主持“一至九年級綜合理科教改試驗”,我在試驗報告中指出:“人類的個體精神發展也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縮影。人類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孔夫子和亞里士多德時代,一名學者既是物理學家、哲學家,又是詩人。近代才出現分科,而且越分越細。到了現代,又開始綜合。這樣看來,人類的個體精神發展也應該有一個合—分—合的過程。”(《課程整合是否還要開設信息技術課——請聽郭善渡先生一席談》,《網絡科技時代》2001年第10期。以下標注⑦。)因此,學校的課程設置亦應有一個“合—分—合”的安排:小學、初中宜適當綜合,高中和大學應分科,研究生、博士則應再次強調某種層次上的綜合。

“20世紀以來,出現了一個新的教育概念,即‘generaleducation’。由于它是針對學科壁壘分明和日趨專門化的所謂‘專才教育’提出來的,在我國一般譯為‘通才教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的興起,要求學生必須擁有較為廣博豐厚的知識基礎,才能融會貫通、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因此,實施創造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學科界限,適當開設綜合課。”(③第46頁)

“現代教育技術引入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了以超文本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這為實施‘通才教育’,開設綜合課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③第46頁)

“創造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跨學科。我們發現很多創造性人才都不是單打一而是跨學科的。傳統的學科教育往往片面強調線性思維,缺乏培養發散式思維和‘跳躍式’思維的教學模式和手段。這樣就培養不出創造性人才。應該看到,利用現有的計算機師資和軟硬件設備,適當開一些計算機作文課、計算機算術課等,是完全可能的。但囿于學科界限,計算機教師不肯或不便于開這樣的課,而其他教師由于對計算機操作尚不熟悉等原因,也難以開這種綜合課。這使得不少學校的設備沒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浪費。”(③第47頁)

“‘課程≠學科’。我在多次講話中談到基礎教育中的‘學科本位’是與素質教育不相適應的甚至是相對立的一大弊端;從‘學科本位’向‘學生發展本位’轉軌,就是向素質教育轉軌,而這一‘轉軌’難度頗大,其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師幾乎都是在學科本位的傳統教育下培養出來的。”摘自《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名師訪談》。(《中小學教材教學》,2002年第34期。)

2011年,我還聽到一位知名專家在評課時說:“你這是什么課呀?怎么在計算機課上講美術(語文)呀?可不要種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可見“學科本位”真是根深蒂固。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影響極其廣泛和深遠。如何應對這一機遇和挑戰,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問題。從宏觀層面回答這一問題應該很簡單,不外乎兩個字:一個是“學”,一個是“用”。CBE談的是“用”,而信息技術課程和課程整合這二者談的都是“學”。這是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多地具有綜合實踐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的特點。”(⑦第32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應改革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將信息技術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以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基于上述原則和我國國情,我建議: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繼續執行“一綱多本”的政策,即:教育部組織專家制定《綱要》(注意:不是《課程標準》!)。各地區(或學校)根據自身設備、師資等條件,既可以將《綱要》規定的知識與技能分散到各相關課程(例如,語文:漢字編碼和鍵盤輸入、文字處理軟件應用、網頁制作、計算機科普文章等;數學:二進制數、數制轉換、表處理、算法與程序設計;物理:傳感器、數字電路,等等),也可以相對集中地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學。需強調指出的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應該有自己相對穩定的基礎性教學內容,即它還有一些教學內容不可能被其他課程整合過去。例如,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計算機語言和程序設計以及智能機器人等。所以不管是當前還是將來,中小學都應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單獨設置。”(⑦第33頁)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專家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如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法研究、教學模式轉變等)投入精力較少,而熱衷于把宏觀層面的簡單答案復雜化,不時引入一些大而無當的口號和所謂的時髦術語,且在那里不斷地進行“闡釋”和爭論。這非但不能給一線的具體工作指明途徑,反倒徒增混亂,讓人無所適從。1996年7月,我在《評Allen博士訪華考察報告》(參見北京景山學校紀念刊《計算機教育二十周年》)一文中指出:“如果概念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將無法把問題討論清楚……類似的邏輯混亂根源于Allen博士和某些專家的如下一種武斷,即計算機或者是教育目標,或者是教育工具,二者只能擇其一。Allen博士認為‘把計算機看做教育的目標還是教育的工具,這是當前中國的計算機教育政策和美國以及其他工業國家計算機教育政策的根本區別所在’。”

Allen博士的訪華報告未在我國媒體上發表,但有專家以全盤肯定的語氣,在公開發行的報紙上評介了這篇報告。由此,引發了“兩種模式”說和是否以“課程整合”取代信息技術課程的論爭。

實際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有歧義的。它既試圖代替CBE,將信息技術“看做是教育的工具”,又似乎指將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滲透到其他課程中去,將信息技術“看做是教育的目標”。同一詞組中,“信息技術”既指教學內容,又指輔助教學的工具,顯然容易造成混亂。

遵守語法和邏輯,是教育和科研的底線。突破這一底線,就是“言語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