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作文素材范文
時間:2023-03-30 23:5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與自然作文素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的熱點”。關注社會、評論時政已成為現代中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電視、網絡、報紙雜志、手機是其關注社會、關注時事的主要渠道。在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題中有6道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熱點,如北京卷的“科學家與文學家有關手機的對話”來自于央視訪談楊振寧教授與作家莫言有關手機的談話。因此,在復習備考中,考生要注意關注社會和生活,對社會、生活現象,要加強感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悟出生命、生活的真諦。另外還要注重細節。考生看待事情往往更注重事情的整體輪廓,而忽視細節,這常常會影響考生對社會、生活的深入思考。
二、辯證思維,彰顯深度
2013年高考作文題大都充滿哲理思辨,旨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彰顯崇高的社會價值觀。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考生的作到“切合題意”“立意深刻”,這就需要考生運用辯證觀點,認真思考所給材料,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在緊張的復習備考中,考生要充分運用學過的辯證法,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作文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訓練,努力做到透過表面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同時,在平常的寫作訓練中,力爭抓住所給材料的本質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三、選好素材,提升品位
精心選用和合理使用素材是使文章內容豐富的重要方法。作文素材運用最重要的原則是運用得準確,在此基礎上,考生可以運用各種素材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情感。在運用素材表達觀點時要注意準確清晰,靈活多變,不僅要善于取舍材料,而且要學會分析材料。在選用材料時,考生要注意:活用教材中的素材,彰顯學以致用的能力;剖析時事素材,更能證明觀點的現實性和正確性;引用名人名句可以表達深刻的見解和人生智慧。
四、穩中有變,不斷創新
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的范圍定位在培養健康心理素質、掌握科學思維方法、注重個人品德修養、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復、不能怪誕、穩重有變、變中有穩”的命題規律,結合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筆者將命題點歸納為以下13個方面的內容,考生不妨圍繞這些萬變不離其宗的作文命題進行預習:
1.人生哲理,如冷熱、遠近、曲伸等。
2.人生觀、價值觀,如生命、奉獻、幸福等。
3.人與自然,如環保、自然對人的啟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
4.學會認識,如認識自己、自然、人生、社會等。
5.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智慧、自我等。
6.傳統美德,如禮貌、孝順、謙遜等。
7.現實生活,如貧富、生存、奮斗、堅持等。
8.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9.集體觀念,如團結、合作等。
10.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獨等。
11.人文關懷,如關愛老人、殘疾人、乞丐、農民工等。
篇2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能夠充分地體現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精神。魯人版高中語文教材具有人文性、審美性、情感性的特點,而且風格多樣、人文內涵深厚。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開發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資源,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解讀,培養學生養成自己的見解,使學生能夠開拓視野、陶冶情操。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能夠使學生領略自然之美,提高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在遭受了重大打擊之后,逐漸走出頹廢、尋找生命意義的心路歷程,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母親對作者深沉博大的愛。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解讀,思考生命的意義,使學生能夠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樂觀、沉著、通達、堅韌,將其化作學生自身的生命力量。
二、在閱讀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將人文精神融入到閱讀教學之中,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閱讀挖掘和提升自身潛力,獲得全面成長和自主發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絕不能以教師、教材中的見解扼殺學生的思想,要讓學生接觸原著、體驗原著,從而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1]。
為了使學生能夠開拓視野,教師應該將閱讀教學擴展到課外,為學生提供備選書單,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每周可以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進行閱讀交流。例如在學白的《蜀道難》之后,教師就可以將“李白的詩歌”作為閱讀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開展自由閱讀,寫出閱讀心得和筆記。在閱讀課上,學生可以對自己的閱讀心得進行交流,這樣既能夠積累知識,又能夠實現自主學習。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閱讀環境,鼓勵學生就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或獲得的感受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
三、在作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非常重要。學生的作文水平不僅能夠直接反映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知識儲備量,還能表現出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人文內涵。教師在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時,應該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塑造和啟迪,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寫作是一項綜合化的精神創造活動,能夠自由地展現學生個體的獨特個性和精神,展現學生的審美情趣、個性風格、價值取向和處事態度。在作文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首先,應該培養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仁愛之心,這也是學生立身處世的基本素質。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成才之志、愛心和求知欲。當代高中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選擇社會中的一些熱點新聞、具有爭議性的社會問題作為作文背景,讓學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和見解,并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對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進一步的優化,達到“我手寫我心”的目的。
要使作文教學和人文精神融合起來,教師就要摒棄僵化的作文教學模式,避免學生作文中出現過多的模式化、公式化的內容,要使學生學會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同時使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熱愛生活、積累作文素材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使作文結合學生的真實需求,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同樣也要在作文教學中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認真評改。作文評改的過程事實上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師的評語應該能夠切中實際,糾正學生的錯誤、發揚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寫作心態[2]。
結語:高中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全面融入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明.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快樂閱讀,2011,(02).101-103.
篇3
再反觀現在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寫作訓練課,學生內心焦慮。一方面他們深知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確實無從下手。教師講解很多方法與技巧,可真正寫起來又不知從何人手。而教師也很辛苦,在備課時需要借助網絡與參考書查找很多材料,從而保證將一堂寫作課上得精彩。可批閱時又發現問題還是很多:記敘文的寫作無生活經歷,缺少情感,更不會描寫議論文寫作時無有力論據,缺少邏輯性和論證方法。
以上兩種情況說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利用率不高,這就在無形中浪費了教學資源。因此,立足課本、系統整合寫作資源就顯得異常重要。洪宗禮在《讀寫結合,相輔而行》中提到:“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各自的任務、內容、要求和特點,兩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始終是相輔而行、緊密結合的,他們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總之,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可引證,教材中的詩詞可引用,文章中的事件可體味,文章中的技法可應用,文章中的結構更可仿作。筆者對教材的具體整合如下:
一、從教材中積累寫作素材
1.從專題整合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
人與自然:“像山那樣思考”(必修一)“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必修五);人與社會:“獲得教養的途徑”(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必修一)“歷史的回聲”(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必修二);人與自我:“向青春舉杯”(必修一)“珍愛生命”(必修二)“號角,為你長鳴”(必修三)“我有一個夢想”(必修四)“此情可待成追憶”(必修五)。
2.從單篇整合
如必修二《我與地壇》、現代散文選讀《想念地壇》中選出史鐵生和地壇。從史鐵生整合出:直面苦難、問、生與死、母愛、悔。如“直面苦難”:史鐵生,一個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強者,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何謂苦難,用他的一生闡明了何謂不屈。輪椅將他與大地隔開,信念卻使他重新站起。他用筆訴說苦痛,用文字點燃斗志。生活的苦難不期而至,但對他卻是一筆財富。他明白了上帝的恩賜,接受了厄運的襲擊。從“地壇”整合出傾聽自然、自然啟示、自然的力量、發現。如“自然的力量”:“要不要去死?為什么活?嗎寫作?”荒蕪但不破敗的園子點燃了他的生命:石門中絢麗的落日余暉,映著晨光在草葉上滾動的晶瑩露珠,如一朵小霧穩穩停在半空中的蜂兒……美,給他那個干涸凋敝的心靈注入了甘洌之泉,滋養出蓬勃的生命。其實,活著離生活并不遙遠,只不過生活是美好地、有價值地活著罷了。
3.從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如《勸學》中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必修五《論厄運》中培根說:“一切幸運都并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絕非沒有希望”,“正如惡劣的品質可以在幸運中暴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厄運中被顯示的”。
4.從專題中積累專題提示語
如必修一中的“向青春舉杯”:青春,是人類生命激情的贊歌。十六七歲的青年,在人生的航道上,應該珍愛青春,敞開心扉感受多彩的生活,編織斑斕的夢想,實現精神的成長。青春孕育著所有的希望。來吧,讓我們向青春舉杯!“像山那樣思考”: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它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人們感懷并摹寫它亙古如斯的美麗,將身心沉浸其中,在聆聽萬籟的時候體味人世的紛繁,感慨歷史的滄桑。人類一直思考應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需要我們深切關注。
二、從課文中學習文章結構
從《六國論》(必修二)《諫太宗十思疏》(必修三)《拿來主義》(必修三)整合議論文的常用結構。如《六國論》中心論點的提出與分論點的設置。中心論點開門見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先破),弊在賂秦(后立)。”分論點層次清晰:分論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諫太宗十思疏》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先提出問題(是什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后分析問題(為什么):“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最后解決問題(怎么辦):做到“十思”。如《拿來主義》先破后立的論證方法(也就是正反對比論證):先論證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危害,再論證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從《我為什么而活著》(必修五)學習整篇議論文的處理:引論——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本論——愛情的渴望+論述;對知識的追求+論述;對人類苦難的同情+論述。結論——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
三、從教材中學習文體寫作技巧
如記敘文,從《項脊軒志》(必修五)《鞋的故事》(現代散文選讀)學習以物為題的擬題技巧;從《祝福》(必修二)《項脊軒志》《紀念劉和珍君》(必修五)等學習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來表達情感;從《我的五樣》(必修一)《送考》(現代散文選讀)等學習心理描寫的技巧;從《金岳霖先生》(必修二)《品質》(必修三)《老王》(必修三)等學習人物的外貌描寫技巧等;從《荷塘月色》(必修二)《聽聽那冷雨》(必修二)等學習從多角度刻畫事物。
四、從教材中學習語言表達的技巧
學習了《聽聽那冷雨》:“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一位學生模仿道:“一位高三學生,經得起多少次考試?他的肩膀是大理石雕成還是混凝土筑成?他的心底到底有多少根支柱?高考的長路走了十余年,一座夢想的大學路在另一端等他,一盞燈在路的前方高懸,等他前去,用晚自習上的沉思冥想去整理生生不息的渴望。遠方隔山。前程有路。想想夜色后隱藏的曙光。”學習了《荷塘月色》:“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學生寫道:“今晚在宿舍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學校里日日走過的生態小公園,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長高了,操場上同學們的歡笑聲,已經聽不見了,室友在宿舍里聽著MP3,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上衣裳,帶上門走到陽臺上。”
教材的資源是豐富的,五本必修加上四本選修《唐詩宋詞選讀》《史記選讀》《現代散文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筆者所在學校選用的選修教材),文章的題材涉及各個領域,文章的體裁也是面面俱到,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一邊帶著學生學習課文,順便積累寫作資料,這樣豈不是教與考都可落到實處了嗎?
篇4
關鍵詞:特色;農村;作文教學
農村經濟與城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不足的狀態,而且農村環境對于孩子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弊端。不論是在硬件設施的供應上還是從學生的文化軟環境來看,農村學生在作文的學習當中都處于劣勢。但是所有的因素都不應該成為教學能力不強的借口,為了彌補農村學生作文教學的不足之處就應該就地取材,取長補短,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優勢,發揮農村的特點,使學生的教學成為一種特色,從而在整體水平上趕超城市學生。現如今城市環境壓力大、空氣質量差這些焦點問題恰恰給農村的作文教學提供了機會。農村學生在這些問題上存在很大優勢,農村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并不是一種模式,在培養農村學生作文水平,開展教學方面,農村獨有的特色都可以讓學生就地取材,成為農村作文教學的獨有特色。
一、作文教學緊抓學生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農村學生學習作文,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抓起,這樣學生的農村生活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題材,在教學當中就應該從這些實實在在的題材入手,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假大空的內容上。這樣才能使農村作文教學符合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在作文的教學當中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而不至于使學生的作文枯燥乏味。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寫作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不同于城市學生,相比之下,農村的學生更加接近自然,這樣就更加能夠給作文的課堂教學增加豐富的內容。這也應該成為農村作文教學的一大優點,不同的生活實際會促進農村作文教學生動化和靈活化。
二、著重培養興趣,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
對于寫作,看書自然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但針對于農村作文教學,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增加學生課外知識以外,更多應該利用農村的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去實踐引發感悟,從而使學生對作文教學產生極大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讓學生多寫多練,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寫作技巧,從而對寫作產生興趣。對于農村學生寫作長久以來存在的一種不良習慣,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不能夠抓住有效素材進行利用,從而造成無病的現象。這樣的寫作教學不能產生效果,學生的作文質量也不高,學生繼而練得少了。正所謂熟能生巧,作文也是如此,老師一開始應當順其自然,讓孩子們學會就地取材,在農村,各式各樣的活動不少,大可以先讓學生口頭敘述活動,然后落實到書本,等蓄水平鍛煉到一定階段再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如此也可以更自然更有效地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寫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老師可以利用每周的空余時間讓孩子們寫些他們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帶領學生一塊寫隨筆、日記等。這樣采用不同的形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用這些形式為學生的作文教學打下基礎。豐富的寫作形式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更多的生活素材,這樣可以使學生找到感興趣的寫作形式,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方法,自然也是農村寫作教學有效性的表現。有條件的可以定期挑選優秀作品進行發表,或大或小,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有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提升。
三、加強實踐,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
篇5
一、多媒體作文能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除了依靠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還受興趣、情感、動機、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多媒體信息以視覺和聽覺的感知為主,運用多媒體網絡圖文聲像并茂的優勢,把抽象的事物變為生動逼真的畫面,美麗的畫面再伴以悠揚輕快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動靜相生的教學情景,喚起了學生的審美感受,觸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和表達的欲望。現代教育技術更有利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真摯的情感,面對情境,人人興趣盎然,情緒高漲,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求知,去發現,去創新;促使他們進行情感的表達、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轉變為學生的情感交際和需要,學生從“要我寫”轉化為“我要寫”。這樣,作文就成為學生心靈的釋放,是對自己心境最好的詮釋,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戰。
二、多媒體作文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生平時積累少,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文章自然寫不好了。《新課標》要求作文指導要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鼓勵學生寫想象的事物。
要解決“言之有物”的問題,讓學生做“有米之炊”。首先得找到“米”,傳統教學“米”來源于學生的自身生活,而學生從記事到上中學,能發生多少“難忘”的事呢?而多媒體網絡資源豐富,信息傳遞快捷全面,為學生提供了精彩紛呈的生活畫卷和生動活潑的知識長廊,讓他們走進五彩繽紛的信息世界,可謂掉到了“米倉”里,學生可憑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獲得,揣摩資料,通過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處理、應用能力。自從多媒體作文進入課堂,課堂便活躍起來,學生在找到寫作材料的同時,又了解到課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寫真”,“風土人情”,“人與自然”,“各地攬勝”,“名山大川”等,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甚至更遠的時代或地方。
三、佳作共賞,優化評改途徑
篇6
一、準確把握習作的目標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寫作能力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教師要指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就要加強對習作指導課的研究,加強對習作指導課的精心準備和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作為作文課,關鍵是要提高習作指導課的質量。可以說,習作教學的課堂效率的高低決定著學生寫作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要課前認真研究習作目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課上堅持做到先說后寫,適時引導,指導學生理清思路,使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要給學生創設自由、寬松、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真正產生寫作的興趣,自動自發地去寫。要激發學生興趣,打開他們習作的思路,喚醒他們的記憶與聯想,激發他們的真情實感。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如果能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讓學生在沒有束縛、輕松快樂的氛圍下討論習作,然后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完成作文寫作,那么效果一定很好。
二、利用好課堂教學主陣地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文章,是學生寫作的典范。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認真把握教材,找準閱讀與習作的結合點,使二者緊密聯系,指導學生勤練習,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提高了習作水平。
1.注重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輝。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引導學生把在課堂中學到的優美片段,自己最喜歡的詞語、最想積累的句子,多讀一讀、記一記,促使其逐步把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
2.啟發、引導學生大膽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教材中蘊含著許多可以發展學生想象、引導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的契機。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章略寫處想象,可以對文章的情節延伸想象進行續寫。只要教師善于挖掘,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想象的時間、空間,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就能擴寬學生的習作思路,豐富習作的內容,使學生寫出生動活潑的文章來。
3.及時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章的寫作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安排一些習作小練筆,讓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把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寫出來。隨文小練筆題材單一,內容精簡,選題角度小,學生易于駕馭,寫起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4.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
教材中的文章有的寫作特點突出,有的標點符號典型,有的文章過渡突出,有的文章引入獨特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模仿、學習作者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法和技巧遷移運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達意的技能,把學與練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注重習作素材的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習作的關鍵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指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一是積累生活感受;二是積累豐富語言;三是積累寫作基本功。學生的生活豐富了,習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
1.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課外活動中積累習作素材
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鷹抓小雞、籃球賽、演講比賽、成語接龍、自編手抄報、演課本劇、到著名景點游覽等。活動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捕捉素材、認真思考;活動后讓學生說說觀察到的事物,糾正觀察的不足及語言組織的不足,使學生準確、生動地把觀察到的事物敘述出來,從而提高積累素材的能力。
2.引導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實踐中發現習作素材
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出家門,認真觀察社會、觀察自然,增強對生活的熱愛,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比如,組織學生定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學校附近的花園參加愛綠護綠活動、到消防支隊參觀、當一名小交警指揮交通等。學生親身處于社會生活中,經過親眼目睹,親耳聆聽,感受頗深。季節變換時,及時提醒學生觀察一下自然界的變化,主動到大自然中賞花、觀草、看動物,游山、看樹,積累個人習作素材。
3.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尋覓生活素材
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每天發生著不同的故事,只要細心觀察,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如陪爸爸、媽媽走親訪友,家庭喂養的花、鳥、魚、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新聞聯播》、《人與自然》、有趣的兒童節目等,都能夠起到豐富學生見聞,充實學生生活的目的。
4.引導學生在培養愛好過程中體會習作素材
當今小學生興趣廣泛,愛好多種多樣,有的喜歡彈琴,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愛踢球,還有的愛做手工等。學生在學習某種技藝的過程中有喜有憂,有苦也有樂,這些都豐富了他們的閱歷,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因為是自己的愛好經歷,所以才能寫起來有血有肉,學生既學有所長,又豐富了作文素材。
5.引導學生在記述日記中儲備習作素材
篇7
關鍵詞:作文教學;初高中銜接;思考
想要實現初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銜接,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有合適的選擇,并且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師要讓學生慢慢適應高中作文的寫作要求,并且在寫作方法與文本構思的思路上有一些積極轉變。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新的寫作要求,并且讓學生找到高中作文的寫作方法與正確的寫作思路,進而寫出更好的文章。
1、讓學生適應作文教學的轉變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適應作文教學的轉變,這是實現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的第一個突破口。一方面,要讓學生對于新的作文寫作的要求,作文寫作的一些方法與技巧有所認知,這是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高中作文教學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給學生一個不斷進步與成長的過程,要多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適應新的學習變化。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對于實現初高中作文教學的銜接會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教師在引導學生積極適應初高中作文教學的轉變過程中,自己也應當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并且要適應這個教學過程。有的教師只要看到高一新生的作文就老是不滿意,甚至有一點點嘲笑的意味,都高中生了,還寫這些小兒科的東西,于是在作文指導的過程中總是硬性要求,要做到這樣那樣,批評的語言很多。這并不是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師應當意識到,老師不能奢望初中生一踏進高中的大門就立刻變成見識廣博、思想深刻、文采斐然的大孩子,不考慮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基礎進行毫無過渡的指導也沒有太大作用。教師只有自身在教學觀念上有正確認知,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適應初高中作文的轉變,進而有效實現教學過程的銜接。
2、深化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作文教學進入高中階段后,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教師在作文教學的指導方式上要有所變化,要讓學生適應新的寫作要求,并且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深化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的適應高中作文的寫作要求。與初中作文不同,高中作文中更多的是話題作文,需要學生就某個特定話題展開自己的思考與論述,這對于學生的思維是一種很深入的考察,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夠寫出有質量的文章。因此,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化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能力。
高考作文一貫強調的審題立意、創新,其實就是讓學生作文內容豐富起來,深刻起來,成熟起來。不能一談到愛,就是父愛母愛老師愛,而是能想到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愛、個體與集體的愛、人與自然的愛,還要想為什么愛、如何愛、愛的意義等等。教師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要將學生的思路打開,要讓學生以愛為中心有效進行思維發散,這樣一來,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才能夠有更多富有感染力的論述,才能夠寫出質量更高的文章。
3、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
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語言基礎,基本的寫作能力也已經形成。然而,仍然會經常看到學生的文章中缺乏亮點、沒有新意,這和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較為匱乏有關。因此,作文教學進入高中階段后,教師一定要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并且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些都是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有效模式,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技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語文課堂是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完美“陣地”,教學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如教材中的課文。經過筆者的引導,學生已經學會用課文中的內容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豐富充實起來。《長亭送別》、《辛德勒名單》、《一個人的渡口》等課文都被學生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再如,課堂中講解的習題中有文言文閱讀和實用文本閱讀,學生在完成習題學習的同時,把其中的人和事摘抄到作文積累本上,寫作文的時候將其引為論據,這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一種方式。只有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有實質上的提升。
4、結語
在展開初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銜接時,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有效選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適應作文教學的轉變,這是實現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的第一個突破口。同時,教師要深化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的適應高中作文的寫作要求。此外,教師一定要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并且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技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雪峰.為初高中作文教學架好橋梁[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年20期.
篇8
【摘要】語文教師要建構生命形態的作文課堂,用動態生成的觀點創新作文教學,從而豐富學生生活和寫作素材,讓作文與學生的真實世界越來越近,使語言的載體很好地承載學生真實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中學生的創作情趣,切實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
【關鍵詞】作文課堂;創作情趣;作文能力;生活體驗
一、豐富學生生活,搭建寫作平臺
寫作強調讓學生直接或間接地積累更多的生活體驗、社會實踐經驗,以增加寫作素材,增強寫作時的真情實感,這已經成為國內作文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誠然,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這本身無可非議,但是脫離了“生活”這塊寫作的“土壤”,寫作技巧的指導就成了空泛的說教。
(一)實施開放式的作文課堂教學,是豐富學生生活空間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把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要從寫的角度來引導閱讀課文,要從分析作者為什么要寫,寫什么,怎樣寫,這樣寫有什么效果等方面來學習理解課文,這樣做,作文教學就會向閱讀教學開放,課文作者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就會交融,學生就能間接地與作者一道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
(二)把作文教學與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結合起來也是豐富學生生活空間有有效方法。這一寫作理念,將最大限度地利用寫作資源,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熱情,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意志,實現寫作的可持續發展。語文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打破“以本為本”的教科書壟斷地位,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豐富多采的生活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的“源頭”。通過各種途徑,豐富學生的生活,讓他們在廣闊的沃土良野之中,采擷生活之“蜜”,使他們空蕩的腦瓜充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二、關注生活過程,培養寫作能力
生活過程本身既是作文的內容,也是作文的過程,生活中處處潛藏著培養、提高寫作能力的機會。要注意在生活的全過程和作文的全過程中,在生活實踐和作文實踐的全過程中培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關注生活過程是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農村的優勢,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選擇農村中的自然美景或人或發生在身邊的事讓學生觀察。比如:春天,到麥地、油菜田去欣賞,熟悉事物的色彩、形狀,了解農民活動情況;夏天,到池塘邊看一看荷花,聽一聽青蛙的叫聲;秋天,到稻田,到果園,讓學生體會農忙勞動艱辛,領略豐收的喜悅;冬天,組織學生堆雪人,打雪仗,讓學生從迷人的雪景及快樂活動中,體驗雪天的樂趣。
(二)關注生活過程是培養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只有把學生置身于生活的過程中才能教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生活,學會在生活中發揮聯想和想象,豐富認識和思維的內容,增加他們認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認識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在生活中孕育升華,培養寫作情感
作文絕不是無病,東施效顰;好的文章必然真情四溢。情真才能使人信服,感摯才能打動讀者。朱自清的《背影》寫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真實地反映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愛和兒子對父親的親情。試想,如果沒有這濃濃的真愛深情,只怕很難寫出如此優美動人的文章來。
(一)開設作文情景課是培養學生寫作情感的有效方法。面對實情實景,師生共同在創設的特定范圍內有組織、有目的、有對象地寫作,容易釀造氛圍,調動情緒,激發興趣,觸發靈感,最終形成穩定的情感。教師要充分利用模型、掛圖、燈光、色彩、音響、多媒體等設備創設物理環境;要充分利用誦讀、表演、講述、討論、聯想、想象等手段創設心理環境。要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觀察、感受、體會;要在情境中激發起情感,激發起寫作的欲望;要在情境中提出作文任務;要在情境中完成作文。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真心感受真實生活也是培養寫作情感的有效方法。中學生既具有兒童天真、純樸、善良的心理特點,也具有少年勇敢、堅定、進取、創新的心理特點。要注意引導學生面向社會,關注生活,以飽滿的熱情去觀察和對待周圍的人、事、物,對待周圍的一切現象和變化。要鼓勵學生將感情融入生活,融入寫作過程,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間,最終形成“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在情感中孕育作文”的作文生成機制。
四、把握生活脈搏,讓作文始終洋溢著時代氣息。
雖然是學生作文,也應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也應站在時代的前列,敏銳感應時代脈搏,透出時代氣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要引導、鼓勵學生正視現實,探索人生,及時而準確地提出并回答當代人們普遍關心的各個方面、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
(一)指導學生從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中去積累材料,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有效方法。教師應做有心人,為學生建立寫作素材庫,如剪輯自然風光、人物素描、異域風情、環求動態等圖片或視頻信息:也可利用電視資源,儲備動態資料,諸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人與自然”“軍事天地”“海峽兩岸”“社會廣角”“法治在線”“科技博覽”“文化視點”“法治在線”等,節目時間不長,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對把握時代脈搏,豐富寫作素材,大有裨益。
(二)著眼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等選材也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有效方法。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可以以轉基因植物的出現、破譯人類基因密碼、人類起源的各種學說、環境保護、納米技術的出現、超薄電視的出現、第三代移動電話系統的推廣運用、電腦的普及運用以及現代農村信息技術與遠程教育的實施等為內容進行作文。
綜上所述,寫作課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用生命共同譜寫的一曲生命歡歌,應該綻放出教師自己的生命個性,也應該展示一個個學生的生命光彩。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只要走出淡化生活積累的誤區,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作文課堂,同時輔以寫法指導,就不僅能使學生“有話說”,并知道怎樣說,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寫真文”,進而學會“做真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篇9
一、作文教學病態:形神分離
很多作文課上,教師過多重視作文模式和技能的訓練,沒能給學生一些機會去感受和參與真正的社會生活。很多學生思維枯竭,為了湊足字數而言不由衷、東拼西湊。很多時候,寫作被看作是一種應對考試的技巧而不是一種將來面對社會工作時應具備的能力。
二、作文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筆者在模擬考試閱卷過程中,每每在備受生動的套話、大話折磨時感慨:挑不出幾篇文質兼美的佳作,質樸真實的反映生活、觸動人心的作文更難以尋覓。因此我在這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和關注的生活中積累材料
作文必須植根于自己的生活,這個生活不是一天到晚、吃飯睡覺的生活,而是除了個人人生經歷之外包括社會生活和我們的見識等等。
教師除了利用課文內容適時地點撥、啟發外,還需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廣泛接觸了解社會生活,利用節假日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觸角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觀察、積累、嘗試、體驗,“見多識廣”是日常積累的最終結果。
2.喚回學生的本我與個性,放飛思想情感
很多學生面對作文題時,覺得無話可說,從而為了完成作業任務就組織一些套話空話湊足字數交差了事。作文中的很多想法和情感顯得莫名其妙,言不成理。
特級教師王棟生指出:“作為教師,我不怕學生的幼稚,只怕他們不像個老老實實的人,只怕他們戴著面具……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把這一切都顛覆,還作文本來面目,讓我們每天接觸到學生的真情實感,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作文教學需要喚回學生的本我與個性,還作文“我手寫我心”的本來面目。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感受自己身邊熟悉的一切,并能抒寫個人的感悟,闡明自己的觀點,“以自己所知之事曉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并在放飛思想與情感的同時找回原來就存在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3.創造接觸社會的機會,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
新時代新的選拔人才的標準給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老師不僅要不斷激勵學生課堂作文的興趣,還要鼓勵學生創造機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各方面的生活,關注某一方面并做些思考。筆者在初中的作文教學中,利用節假日讓學生做某一方面的社會調查,或者參與一項社區活動,通過調查親朋鄉鄰、查資料、上網咨詢交流等方式充分搜集素材,寫出調查報告。布置親情互動作業并寫出相關作文,與同學、老師、家長互相交流,為自己創造吐露心聲的空間。這讓學生擁有了更多思考的機會,思想情感從而逐漸深刻而豐富起來,語言表達也隨之豐厚起來。很顯然,從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來看,都強調這方面的要求。
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看,培養學生的目標,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礎常識、手法,而應當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加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辨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會隨之增強。
篇10
一、關注生活小事
學生應有意識地關注生活,可從生活小事中挖掘素材,關注日常生活中迸發出來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真理、善、美和引人深思之處。
上海市一考生的《心里美滋滋的》一文:
媽媽近來憔悴了不少。是啊,為了這個家,她太疲憊了!
……
我拿著梳子神秘兮兮地走到媽媽跟前,說:“媽,我知道您這一段時間夠累的,快坐到沙發上歇歇吧,我來給您梳梳頭,書上說,梳頭可以消除疲勞。”媽媽順從地靠在沙發上,幸福地閉上眼睛。我拿著梳子順著媽媽的頭發,從中間向兩邊輕輕地梳著,突然間,我驚訝地發現,媽媽烏黑亮麗的秀發中,竟夾雜著幾根刺目的銀絲。這是怎么了?要知道,媽媽還不到四十歲呀!哦,這都是為了我們這個家呀!拿著梳子的手一點兒都不聽使喚了。細心的媽媽顯然覺察到了,趕忙問:“寶貝,你怎么了?”我趕快用手揉了揉眼睛,說:“沒,沒什么,有一根頭發碰著眼睛了。”說完,又繼續梳了起來。
“哎喲!”媽媽忽然輕輕地叫了一聲,聲音很小,但我還是聽見了。原來,梳子絞住了媽媽的幾根頭發。我趕快放慢節奏,用心慢慢地梳著,梳著;媽媽閉著眼睛,完全沉浸在這一份無比溫馨的氣氛之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伸了伸懶腰,剛想說:“好了!”可看到媽媽那舒服、滿足的神情,我不忍停止,于是又俯下身子輕輕地梳了起來……
有時,一句話,一個笑臉,一個動作,便能令文章頓然生色。這篇文章講述的只是一個梳頭的場景,但因為有了親身的經歷,有了真切的感受,尋常事件也就變得光彩奪目了。這篇作文的成功之處在于細節的刻畫,如描述“我”幫媽媽梳頭的情景時,透過媽媽一“靠”一“閉”兩個動作,讓其幸福感頓時躍然紙上。又如當“我”發現媽媽的白發時,“用手揉了揉眼睛”這一細節,將“我”感動而又想掩飾的復雜心理展示得淋漓盡致。然而,考生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推進,“又俯下身子輕輕地梳了起來。”這樣,小事便擁有了思想與情感的光彩。
二、關注社會熱點
多留心熱點,尤其是涉及人性評判的新聞報道,比如“東方時空”“焦點訪談”“今日說法”“冷暖人間”等,重視寫作的現實意識,文章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有現實針對性,方有生命力。
事實上,能讓我們嘗到生活真味的事件有很多很多。可以說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最美”的身影從未消失過,愛的接力比比皆是。去年7月,“最美媽媽”吳菊萍徒手接住10樓掉下的2歲女孩;一個月前,“最美老師”張麗莉用自己的雙腿保住了學生免遭車輪碾壓;6月3日,“最美路人”“托舉哥”周沖爬上防盜網,用雙手托住卡在4樓陽臺花架上的小女孩;6月8日,“最美孕婦”彭偉平,身懷6個月大的雙胞胎仍舊勇敢跳進深水中搶救落水兒童……
這些愛的舉動無不綻放出縷縷光芒,讓我們對生活越來越有信心,甜美的生活屬于你我他。
只要我們多關注生活事件,善于積累,就一定能找到我們的想要的素材。
三、關注自然世界
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休戚相關。很多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或倫理道德,同樣適用或有借鑒作用于人類社會。多關注動植物的自然世界,會大大豐富你的材料庫。
人類在自然母親的教化下,懂得了一種合人倫而又美麗的道理——雙贏。
如滿分作文《發現離不開用心觀察》:
桃花春色暖先開。從前是不怎么喜歡桃花的,每逢春意盎然的時節,便會看到一樹一樹的桃花綻放,柔柔的粉色壓低了枝椏,總讓人覺得艷俗。
奶奶家的后院里有一棵桃樹,印象中似乎只有艷陽高照時它那開滿花的身影。而今年回去時,天空飄著細雨。
午后,捧上一杯新茶,倚在檐下。細密的雨簾柔柔灑下,觸到臉頰,微涼綿軟。抬起頭忽然生起觀察這“細雨拂桃花”的情趣來。朵朵桃花綴在枝頭,和著枝椏輕顫。單層羽瓣密密連接,大片銜著小片,沾著絲絲細雨。雨持續已久,終于有瓣瓣粉紅輕盈落下,覆上泥土。也有落紅零落,墜入窗紗,舞進杯盞。我不禁起身,佇立在花樹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雨后桃花似失了明艷,卻如少女初妝,清新脫俗。“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簌簌落花如雪,而枝上殘香覆上眼睫,濃濃淡淡,亦給人無限回味。俯身去看那飄零的生命,是誰說只有梅花才有那高潔風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一片冰心,在這花塵中,不也靜靜焚燒?
作者才思敏捷,筆調清新,文風雅麗。以閑適安然的心情、詩意的語言表述和細致入微的生動描寫,從獨特的觀察視角,描繪了細雨中的桃花綻放時的絢爛風姿,以及零落時的靜美氣質,繼而發現了桃花的生死之美。行文先抑后揚,由淺入深,由桃花悟人生,自然流暢,情真意切。通觀全篇,“觀察”細膩,“發現”深刻,情景交融,把對自然的感悟與對生命的品味巧妙融合,令人為之贊嘆不已。行文不落凡俗的遣詞造句,極具特色,清淡而含蓄,雅致而不艱澀。
四、關注歷史文化
關注歷史文化對自己的啟發、對現實的啟示,從歷史的風煙中透視人類前行的軌跡,品味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從而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多一份理智的人文關懷,提高我們的人文品位。
如滿分作文《微笑面對生活》:
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年輕的時候,做生意、競選議員,前前后后努力了將近二十多次,均以失敗告終。但他最后終于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與林肯相反的,是軍隊的薛岳將軍。薛將軍在國軍中有“華南虎”的稱號,是蔣委員長旗下得力干將之一。他運籌帷幄,巧妙擊退日本人多次進攻。當薛將軍被媒體神化之際,他卻因為驕傲被日本殺的大敗。從此以后,華南虎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指揮過什么像樣的戰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