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一種需要。4月17日下午,社區科協邀請省工青婦干部學校共青團培訓部副主任、社會學副教授劉瑞華老師在園丁小區黨員活動室開辦“人際交往的智慧與溝通技巧”講座。 60余名轄區家長參與了此次學習。
現場,劉老師以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授課形式,結合生活實際,向在座的家長講解了如何學會做一個讓人感到舒服和溫暖的人、如何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優點以及什么是智慧溝通等內容。家長們聽的津津有味,并積極參與互動,現場的氣氛尤為輕松活躍,兩個小時的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通過此次講座進一步幫助家長們群眾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人際關系,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篇2
關鍵詞:護患;溝通;護理
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溝通,即人與人之間交流意見、觀點、情況或感情的過程。護患之間的溝通是護理實踐中重要內容,有著特殊的臨床含義。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常常需要應用恰當的溝通技巧去收集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健康資料,以創建護理計劃并同時建立和發展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復。所以護士必須充分認識護患之間的語言溝通不但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耐心解釋,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才能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
一、增強服務意識,充分認識護患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是護士情感、智力、素質的反應,即個人具有對自己情緒的識別和控制,并能利用新的信息來指導其思維和行動的一種社會智慧。隨著醫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競爭的焦點集中在優質服務上。護士的素質、職業道德、情感、工作作風等,直接影響著護理工作的質量,而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可以通過提高技術、改善環境、儀器設備去實現,但是建立情感上的轉變,要真正地關心患者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主動熱情地為患者服務,盡自己得所能為患者排憂解難,這些只有通過溝通才能夠實現。
二、準確使用語言,加強護患溝通
在護理服務中,語言是護患雙方交流的載體,是護理服務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語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進行護患溝通時使用通俗、清晰、準確符合個性話的語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向患者說明診斷、檢查、手術需要等情況及可能發生并發癥和意外,并認真傾聽患者的意見,準確回答問題,通過準確清晰的語言交流,給患者以更多的關愛,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理活動,以便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和護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暢,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三、注重語言修養準確掌握溝通技巧
護患交往必然涉及到與患者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重要條件。首先,護士要注重語言修養;其次,護士在與患者交往中還必須擅長運用非語言技巧,因為非語言溝通有時傳遞著比語言更為準確更為重要的信息,特別是情感方面表達溝通時,表情要親切自然,處處體現對患者的真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以此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融洽雙方關系。完成護患溝通,不但能取得雙方的緊密配合與合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而且能增進護患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避免糾紛的發生和矛盾激化,從而使護患關系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完成現代規范。
四、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溝通的質量和水平
篇3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90-01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換意見、觀點、情況或情感的過程。溝通與交流普遍應用于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但是對護理工作來說,溝通卻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一名護士,只有掌握了溝通交流的原則,并能恰如其分地運用一些溝通的技巧,才能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從而獲得與病人有關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制定出適合個人特點的護理計劃,使患者處于一種最佳的身心狀態,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現就護患溝通技巧淺談如下。
1重視護患溝通在臨床醫療護理中的作用
過去護患溝通方面護理工作者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主要是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在作崇,護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護士就是服藥、打針、測血壓、測體溫。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患者的心理護理,至于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怎樣與患者溝通可有可無,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而在整個護理學中就沒有把心理護理提高到理論上,更沒有具體措施加以強調,但是這個問題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過去曾有過很多的教訓:某醫院患者跳樓,某醫院患者上吊自殺等,所有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患者的心理問題,而我們醫護工作者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對患者心理問題進行溝通。如果對此問題有足夠的重視,就可以避免上述類似的悲劇發生。因此我們需要轉變觀念,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
2護患溝通的技巧
護理溝通的原則是宏觀的,總體的,在實際溝通中,僅掌握原則是不夠的,具體的溝通技巧和方法能幫助溝通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言語溝通的技巧:
恰當運用溝通語言: 護患溝通的技巧要求護理人員摒棄過去的"啞巴"護理模式,要善于使用美好的語言,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一是運用禮貌性語言,病人評價護士的服務態度,常與護士能否運用禮貌性語言有關,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這充分體現了語言對病人疾病的影響。二是運用安慰性語言,讓處在焦慮和不安中的病人得到安慰,感受到溫暖,拉進護患雙方的距離。三使用鼓勵性語言,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四運用勸說性語言,對于那些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甚至做出錯誤決定的病人,勸導病人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疾病,認識疾病,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五是運用指令性語言,對年幼患者以及理解力較差、神志狀態不佳的患者,適當運用簡潔明了的指令性語言,要顯示一定的權威,避免對方做出不利于護理效果的舉動。另外,說話時的語調、強度、以及抑揚頓挫等超語調性提示都會幫助我們表達語言,使用得當,也會增強溝通效果。
2.2避免運用對溝通不利的言語:溝通過程中,護士應做到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堅決不說。一是要避免刺激性語言,病人往往缺乏專業知識,又處在特別焦慮和恐懼的心理狀態下,如果受到訓斥、指責、譏諷等不當語言的刺激,很容易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二是避免消極語言。病人是脆弱的,特別是在損傷較大的醫護措施面前往往舉棋不定,護士一句無意的消極提示,有可能催毀病人的勇氣,喪失治療的信心。三是避免應用造成負面作用的暗示語言。病人唯恐患上"絕癥",又怕大家瞞著他,這樣患者往往過于敏感地從其他人的言語、表情上捕捉信息,護士與家屬竊竊私語式的談話,被患者發覺,極易被病人誤認為有情況瞞著他,患者從他們的談話判斷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因此對病人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應在溝通中避免。
3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
非語言溝通是指以人的行為和體語作為載體而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護患之間傳遞著信息和情感。交談中除了要注意禮貌稱呼,注意傾聽,適時的贊揚鼓勵之外,在許多的醫療護理工作中,非語言流顯得更為重要。護理人員要善于觀察和理解患者的非語言行為反應,可以從患者的面部部表情和身體姿勢等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獲得真實的信息。護士一定要對患者的信息及非語言性信息及時做出反應。這樣不僅及時處理患者的問題,滿足患者的需求,而且使其感受到被尊重及關心,從而拉近了護患關系。
4調動患者的積極性
密切配合是護患溝通的基礎,若得不到患者良好的配合,即使護士選擇良好的時機,最終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及自身性格特征對護患溝通影響是很大的,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前提就是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患者才能把心底的隱私和治療中的需求講給護士聽,護士才能盡到應盡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縮短雙方之間的心理差距,奠定心理溝通的基礎。護士應該有一顆博愛之心,通過真正的自己表里如一地與患者相處,誠實地向其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發自內心地幫助患者。患者只有體驗到了溝通者的真誠,才會向其表露和傾訴自己的心理問題,才能達到護患關系和諧穩定地進行。
5促進有效溝通交流的技巧
5.1有準備的會談:交談時安排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注意是否存在影響交談的因素,如環境的噪聲、患者有無不適等,盡可能使患者在較輕松、較舒適的情況下進行交談。首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并對交談進行預測和計劃,如交談的內容、時間、目的、以使交談達到預期效果。
5.2傾聽的技巧:護士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談話,并對其所談的內容和表達的方式具有敏感的觀察力,對患者的談話及時作出反應,以鼓勵患者進一步訴說。此外,還應適當的運用沉默、澄清、重復、簡明等技巧,使交談對方都有時間考慮他們正在努力探討的問題,并使雙方建立起一種反饋機制,及時把患者不明確的談話引到既定的重點上,達到預期目的。不要隨便打斷病人的談話,以示對病人的尊重。
5.3沉默 適時、適當的沉默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技巧,以溫和的態度表示沉默會給人十分舒適的感覺,它給人以思考調適的機會,使病人感到你是真正用心在聽他的講述,也有助于病人宣泄自己的感情,特別是當病人因情緒受到打擊而哭泣的時候護士保持沉默是很重要的。如果護士過早的打斷這種沉默的氣氛,可能會影響病人內心強烈情緒的表達,使得他們可能把壓抑的情感而以不健康的方式將其宣泄出來。
5.4創造良好的環境和選擇適當的時間:
環境因素對護患溝通的影響:①物理因素:如有噪音、光線不足、或環境雜亂、缺乏隱私條件等。②社會因素:周圍有其他人,或缺乏能幫助溝通的條件(如模型、圖畫、小冊子等)因而無法進行有效溝通。
因此,良好的環境和適當的時間都是護士與患者溝通的重要因素,護士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時間節律的關系,選擇最佳時機與患者溝通,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的患者喜歡在談笑中進行溝通,有的患者喜歡安靜的環境與人交談,還有的患者不愿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的疾病,對于這些患者,護士在工作中應隨機應變,不一定非要專門拿出一定時間與患者交談。在整個護理治療過程中,隨時隨地了解患者的思想變化和對疾病的態度,在適當的環境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
6體會
由此可見,溝通能促進護患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的關系。同時護士通過溝通去識別和滿足患者的需要。因此,掌握并恰當運用溝通的技巧,將會促進護患關系健康發展,以便充分收集患者的資料,協助患者解決問題,最終達到促進、維護患者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4
一、人際關系研究綜述
1.人際關系相關概念界定
(1)從廣義看,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切方面”。顯然,此種定義沒有解釋出人際關系的特殊性。從狹義看,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它的發展變化決定于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2]。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接觸,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從而在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3]。
(2)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人際適應。人際交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的過程,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4]。“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并且在相對平衡的過程中,又相互促進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5]。人際適應是“個體在進入新的生活環境時。主動調適自己的心理觀念和行為模式去適應新的社會群體,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過程。相應的,人際適應不良的產生是由于個體無法根據變化的社會環境主動地應對變化了的人際關系”[6]。
2.人際關系研究現狀
(1)研究內容。人際關系的思想、觀點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而真正對人際關系進行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那時對人際關系的系統試驗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人們生產活動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以便調節組織中的人際關系,據此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現有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質量對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技能、自我意識、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社會技能、自我意識的發展及學業成績的提高。[7]
(2)研究方法,對人際關系的研究始于實驗法,即霍桑實驗。實驗法的最大缺點是人為控制性,難以真正考察到人的心理狀況,實驗結果推廣度不大,研究者繼梅奧之后主要是進行理論建構,有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以及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建構為人際關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推動了人際關系研究的發展。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綜述
1.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現狀
人際關系是所有大學生都必須面對的直接的、現實的關系,所以自然也就成為影響或制約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溫海芳認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的必要條件,也是其獲得知識,開創事業,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可靠保證。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水平,是素質教育重要內容之一。”[8]人際關系狀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相關。[9]國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夠促進學業的進步;不良的人際關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焦慮、空虛、心情壓抑、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協調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多種人際關系、有親密聯系的人最長壽;人際關系的崩潰與自殺、精神反常有密切聯系。
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的處理過程中所面對的主要焦慮與困惑有以下幾種。
(1)交往與學業發展的平衡、學習與發展智力,長期以來被視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這種觀念自然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在觀念中常常不自覺地把交往與學業發展對立起來,擔心過多的交往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會影響學業的發展,因而缺乏處理人際交往與關系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競爭與人際關系的協調。大學生一方面在青年人所特有的理想情懷的導引下渴望著純潔的友誼與情感,另一方面又面對著由于無法避免的競爭而深恐加劇人際關系的緊張與復雜程度。這種復雜而矛盾的心態,使得當代大學生在人際關系與交往處理過程中躊躇不前。
(3)交往傷害與自我保護等。在人際關系中,交往者的身份、背景、動機,以及交往目的都必然會滲透到交往的過程之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的結果,并對交往者的心理帶來重大的影響。這種日益復雜并極有可能造成交往者情感損傷的人際交往,會使大學生在交往與自我保護之間產生一定的焦慮與困惑。
三、研究結果
1.性別與大學生人際關系
男生人際交往的質量明顯好于女生,可能與社會環境、傳統文化對性別角色的不同預期,以及男女生的性格特點有關。我國傳統觀念認為男性是獨立的、有理性的、積極勇敢的、進取的、不屈不撓的,而女性則易感情用事,是消極被動的,有依賴性和順從性,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男生往往處于主動地位,而女生則比較被動。另外,女大學生普通有這樣的性格特點:依賴性強,理想化色彩濃郁,在人際關系中總希望對方遷就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樂形于色;情緒體驗深刻細致,環境的細微變化、他人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會反復思量想得很多很遠,甚至傷感痛苦;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并常常以他人為鏡評價自己,做出消極的判斷;由于心眼小、喜歡夸張地評價人或事,相互之間就會產生誤解,不良情緒因此進一步加深,導致了同學之間存在隔閡,形成更深層次的孤獨和痛苦;情緒穩定性不夠。同時由于女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轉化負性情緒的時間較長,因此容易發愁、心煩、自卑、憂慮,這些情緒反過來再影響人際關系的處理,形成惡性循環。[10]
2.專業與大學生人際關系
文科的大學生人際關系普遍好于理科大學生,原因可能在于:理科學生的課程任務一向很重,空閑時間少,學生平時接受的大多是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而平時參與的活動不多,與人交往的機會較少,活躍性和創造性則顯得不足。因此,他們在交往中顯得有些過于自我保護,獨來獨往的現象多一些。有時即使參與了一些活動,也大多是在配合別人在做。相對于理科學生,文科學生學習任務輕,平時參與的活動多,接觸同學、朋友的機會多,逐漸積累了許多人際交往技巧,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3.年級與大學生人際關系
年級這個維度在人際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大一學生在人際調控方面占優勢,大二學生在人際知覺因子上得分最高,大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強,總體上看大二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的頂端。大一的學生剛剛從高中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走出來,可以說沒有任何人際交往經驗,自然在人際關系方面有欠缺,但對于本調查“大一學生在人際調控方面占優勢”的原因還有待深入探討。大二學生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并且大多數在大一、大二這兩學年參加了不少活動,結交了許多同學朋友,親身體會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必須有寬容之心,因此在人際知覺方面有了較好的發展;另外大三、大四學生學習任務加重,平時活動減少,因此大二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的黃金時段。大四學生經歷了四年的大學生活,人際交往技巧有了經驗上的積累,另外隨著身心的發展,在處理人際矛盾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人際交往能力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翔,樊富珉.大學生人際沖突行為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364-367.
[2]郝唯貌.人際交往與現代人才素質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97-99.
[3]鄭全全,俞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4]張亞寧.中學生控制源、自尊與人際關系發展的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4.
[5]馮正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3.
[6]馬慧霞,沈德立.人際心理素質探討.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85-86.
篇5
【解題】
考生審題時,必須養成抓住題目中的(敏感)關鍵詞的好習慣,該題的敏感關鍵詞是“不提供”、“wifi”、“抬起頭”、“交流”。通過對這幾個關鍵詞的分析,加上聯想到日常的生活,可以定性為否定觀點題型,依據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咖啡廳不提供免費wifi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顧客彼此之間的交流,說明之前因為低頭看手機而疏于交流的現象比較嚴重;二是咖啡廳本來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場所,而不是相約過來上網的。題型判斷正確后,即可通過定性、表態、分析原因、闡述影響、采取措施這些思路進行解題,并通過“關鍵詞聯想法”和“大小法”思考出要點。
【參考答案】
題中所述咖啡廳的做法,讓我聯想到了許多場合如聚餐時大家都在低頭玩手機的場景,反映了現代人過于依賴使用電子設備交流而忽視了面對面的溝通,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是不正常,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段落分析:答案的開頭,對該現象簡要分析、定性。注意一定要簡明扼要,切不可分析太多內容,主要內容要放在后面回答。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手機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幾乎人人都有,人人會用。而且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甚至還能工作,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導致人們越來越依賴他們,甚至已經沉迷成癮,一會不看就覺得渾身難受。二是這些經常低頭看手機的人被稱為“低頭族”,他們缺乏自制能力,使用手機不分場合、時間和對象,沒有考慮身邊人的感受,缺乏對別人的基本尊重。三是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低頭族”,自己也難免被潛移默化,也養成了低頭看手機的習慣。比如一桌人,大家都在看手機,你如果沒看,倒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段落分析:本段的主題為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通過“關鍵詞聯想法”和“大小法”的解題技巧,由人(物)關鍵詞:“朋友”、“wifi”,可以聯想到手機、低頭族、社會等,再由此展開論述,便可得到3個小要點。對于要點的擴展,要多聯系日常的生活場景(或經驗)。特別是該題的題材,是每個考生都親身體會過的,應該有較深的理解和感悟,如吃飯看手機、聚會看手機,在家,甚至上班都在看手機等。
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現象會帶來哪些不良的影響。一是這種風氣的盛行嚴重地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文字聊天,卻不擅長對話式的交流,長此以往,溝通能力將越來越差。二是這種不良風氣已經蔓延到整個社會甚至侵蝕了下一代,特別是不少家長因為有這些不良習慣,言傳身教下,自家小孩子也沉迷于玩手機或平板電腦,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三是這種做法,缺乏對人的基本尊重,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低頭族經常放著坐在面前的人不談,卻與遠隔千里的網友聊得甚歡,所以現在流行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卻低頭看手機”。四是這種做法存在安全隱患,比如已經發生過多起因走路低頭看手機而引發的車禍。
段落分析:本段的主題為分析這一現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主要從“風氣”、“溝通”、“下一代 ”、“安全”等方面進行分析。
總之,對于這種不良的現象我們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政府宣傳部門應做好正面宣傳引導工作,比如可以建議或要求電影院在放映前播放此類題材的正面宣傳片或警示片,提倡多些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樹新風促和諧;社會各界及媒體應向公眾多宣傳放下手機,比如多報道一些因為過度依賴電子設備而產生不良后果的典型案例,警示人們過多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性;個人也應加強自我認知與管理,樹立正確的社交觀念,尊重他人。
段落分析:本段的主題為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并作為總結來完成答題。同樣還是可以通過“關鍵詞聯想法”和“大小法”的解題技巧思考(下轉第81頁)(上接第70頁)出“社會”、“媒體”、“個人”等要點。
【知識提升】
否定觀點題型:對于題目中給出的社會現象,經過判斷,如果是負面的,或者是不正確的做法,便可定性為否定觀點題型。如“對于醫生收紅包,你怎么看?”、“對于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你的看法是什么?”、“對于網絡上某些人通過裝瘋賣傻、走光等方式吸引網民的眼球,從而達到提升個人名氣的目的這一現象,你有何觀點?”
否定觀點題型思路:1.鋪墊:簡要對該現象進行定性,并表明自己的態度。2.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3.闡述該現象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4.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預防、制止這種現象(行為)。
解題技巧和方法:
篇6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b)-154-02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臨床治療過程中的醫患溝通也越來越被臨床治療所重視。口腔臨床治療中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和背景的口腔病人都對口腔治療有不同程度畏懼癥的產生,在口腔臨床中注意醫患溝通可降低其表現的程度,可以使醫護人員更好地開展臨床操作,創造融洽溫馨的治療氛圍。
溝通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溝通與交流普遍應用于生活,但是對口腔臨床工作來說,溝通卻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一名口腔臨床醫師,只有掌握了溝通交流的原則,才能恰如其分地運用一些溝通交流的技巧,才能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最終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1 良好醫患溝通在口腔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溝通是醫務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的一種治療性的技術。口腔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必須履行了自己的天職,以職業道德、救死扶傷、關愛生命為醫療工作的基礎,發揮自身的專業水平,以信為重、以人為本,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可靠的醫療服務,保證疾病診斷的及時、準確;保證治療行為的準確、有效、安全;保證治療費用的合理、經濟。與此同時還必須明確醫療工作的對象是病人,是來醫院要求解除痛苦,是需要同情和安慰的。通常情況下,病人對醫護人員的語言、態度極為敏感,這就要求醫護人員一言一行替病人著想,時時處處急病人所急,視病人如親人,這樣才能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
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有兩件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一是語言。”語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積極的語言是良性刺激,對大腦皮質起保護作用,增強機體的防御功能;消極的語言是惡性刺激,使人精神和情緒改變,引起身體各部的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惡化。任何刺激性語言、不良的肢體語言均可帶給病人劣性心理應激,給病人以傷害性刺激,擾亂內臟身體的生理平衡。病人猜疑、恐懼、氣憤可導致疾病或加重病情,一句惡性的怒斥,可使冠心病發作,甚至猝死,一句漫不經心的話可導致嚴重的醫源性疾病。
2 口腔臨床醫患溝通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醫務人員就是和患者、家屬打交道,就得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所謂溝通,有時是有意識的溝通,有時是無意識的溝通,不僅是以言語,還可以以動作、姿勢、眼神及接觸等方式進行。良好的溝通意味著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明確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并明確表達自己的意向。溝通最有效的技巧就是重視對方,受人重視可能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需求,肯定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意見,讓對方在溝通中愉快、放心,得到病人及家屬信任。
2.1 醫患溝通中要保持禮儀性和莊重性
醫務工作宗旨是服務于人的,而且病人千差萬別、性格各異。因此醫務人員從事的不僅是一項莊嚴神圣的事業,而且是一項艱難的事業。平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交流時語言尚且要講求禮貌、慎重,何況面對的是身體患有疾病的人。以禮待人才能贏得病人的信賴和尊重;以禮待人才能減輕和緩解病人由于疾病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和不快。
2.2 溝通時要保持微笑表達誠意
大家都知道微笑不花費什么,但卻創造了許多奇跡,它帶給了那些接受它的人無限的美好,而不使給予的人變得貪瘠,它產生于一剎那間,卻給人留下永久的記憶。它創造了人與人的理解,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它是疲倦者的休息室,沮喪者的興奮劑,痛苦者的良藥,悲哀者的陽光,所以要獲得別人的歡迎,首先要給人以真心的微笑。微笑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如果橫眉豎眼,就阻礙了人與人思想感情的交流。
當病人訴說病情時,醫務人員需直視患者的表情,并給以理解性的回應。目光的接觸能顯示你重視對方正在訴說的事情,而誠心點頭則是你自信的表現。患者就會認可你、理解你,就會諒解你在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小差錯。中國有句俗話叫“伸手不打笑臉人,過時不忘解鈴人”。醫務人員的這種表示能給患者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溝通時學會傾聽
傾聽的目的是破解患者講話的涵義,抓住患者講話的基本內容,明確患者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醫務人員應注意在情感上與患者交流,充分真實地向患者表明醫生是理解和認同患者的。
口腔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與患者應保持1米左右的距離;保持與患者穩定的目光交流;身體應正對患者;用提問的方式保持交流;不要看表、傳呼、手機等,消除分散你注意力的行為;面部表情自然而關注; 對患者的說話內容應有適度的反應;注意保護隱私。
人類聽、說語速是每分鐘500字到每分鐘125字,這種聽、說語速的差異可造成醫護人員在傾聽時注意力分散。當患者說話時千萬不要轉移注意力,要認真體會患者訴說的全部內容而非單個字眼,鼓勵病人毫無顧忌地訴說;要認真評價患者流露出的情感或認識;及時地發表評論或點頭;注意尊重患者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不要教訓患者;遇到反感的患者也必須克服自己的消極情緒,積極地傾聽,找到共同點;同時也必須注意在糾正患者的認識錯誤時,不要武斷。
2.4 溝通時學會正確使用語言
現實的語言生活豐富多彩,醫務人員要求注重語境中行為的得體。強化從醫者的角色意識、學習規范用語、關注語言倫理,注重醫學口語、書面語、體態語良好結合的得體性。臨床醫學語言的得體是醫患之間良好溝通的關鍵,禮貌性語言使患者感到親切,醫務人員與患者應建立相互平等、尊重、信任與合作的關系;安慰性語言使患者感到溫暖和體貼,安慰是臨床上常用的心理護理方法,語言安慰是應用最廣泛而有效的;解釋性語言可得到患者信任與合作,患者被疾病折磨得很痛苦,常常性格變得粗攀、固執,加上文化、修養等因素,容易遷怒于醫護人員,因此醫護人員絕不能冷眼相待,更不應針鋒相對,應對患者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付之以行,從而贏得患者的依賴;鼓勵性語言使患者感到生活的希望,醫護人員對致殘的患者應采取鼓勵性語言,喚起他們生活的激情,使其感到生活的價值,對未來充滿希望;暗示性語言使患者樂意接受治療,尤其對身體有缺陷患者的治療有著重大的作用,語言不當會導致患者精神崩潰,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保密性語言要從有利于疾病治療考慮,尤其疾病晚期不宜告訴患者,讓患者懷著希望存活時間長一些。.
溝通中語言要誠懇、明確。盡量講醫務人員對疾病的初步診斷,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的輔助檢查、治療辦法,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療則應提醒其會帶來的不良后果。即使醫務人員認為不好處理,很有難處,也要避免抱怨或指責。消極悲觀的言論會使患者氣餒、消沉,容易導致患者對醫務人員不滿、輕視醫務人員,挑剔醫務人員的工作。只要患者能體會出醫務人員的真心關心,就容易信任醫務人員并建立良性溝通。相反,患者若感覺不到醫務人員關注,就會變得局促不安,懷疑醫務人員的工作,就可能對醫務人員的任何服務感到處處不放心,時時提防醫務人員的一切。如果這時患者對醫務人員的工作有所懷疑,就會立刻和醫務人員產生沖突,輕者投訴醫務人員,重者借事鬧事。
患者對醫務人員工作上的不滿往往是因誤解和誤會而產生。臨床中患者在病情介紹中往往含糊不清,醫務人員要理解對方的意思,抓住主要問題,學會在溝通中重組語言,把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復述出來并詢問對方是否正確,這樣患者會認同醫務人員對自己的了解、尊重,也自然會對醫務人員產生信任。
本質上,醫患溝通在于讓患者接受醫務人員的觀點,讓患者以坦誠、合作、互敬、慷慨的態度接受醫務人員的工作。口腔醫務人員應正確運用溝通藝術,加強溝通訓練和修養,精心使用溝通技巧,給患者和藹、熱誠、充滿信心的表情,讓患者感到親切、溫暖、被重視,對醫務人員產生信任感,使其愿意傾訴軀體及內心的“痛苦”及“隱情”,解除或減輕緊張情緒,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心身狀態, 以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舒家智.醫學語言與醫學模式的轉變[J].醫學與哲學,1992,9:51.
[2]姚玉娟.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1999, 34(9):567-568.
[3]鄒碧榮,王曉慧, 周春華,等.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落實率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1999,14(4):249-150.
[4](美)達何尼?P?舒爾茲.心理學應用[M].第1版,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5]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篇7
關鍵詞:溝通能力;實驗課程;律師
一、 溝通、溝通能力、培訓課程的概念界定
溝通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群體間傳遞,并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溝通能力指溝通者所具備的能勝任溝通工作的優良主觀條件。一個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律師,他可以將自己所擁有的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進行充分的發揮。
培訓課程(Training Course)是為實現培訓目標而選擇的培訓內容的總和。培訓課程的一大特性是要求能夠盡量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工作績效。本文設置的培訓課程目標是提高律師與客戶溝通能力。
二、 開展律師溝通能力培訓課程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一)對律師事務所
現階段,說到底律師事務所之間的競爭是內部人才之間的競爭。通過了律師資格證書的考試,說明在理論知識上每個律師都沒有問題,而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是靠后期的實踐得來。因此,培訓往往會成為提高人才競爭能力的重要環節。而作為律師,實務能力的差異往往從溝通能力開始。
(二)對高校法學專業學生
長期以來,受普遍教育模式影響,我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對實踐性課程設置比較少,如浙江師范大學法學類專業的實踐性課程為民事、刑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這些課程相對于法學理論課程開課課時較少、上課比較輕松。開展該培訓項目有利于法學學生在學習理論課之余學習律師接待客戶禮貌禮節、為人處世之道,為今后的就業添加一個保障。
三、 律師面對的客戶的共性與特性
雖然誰也無法事先決定自己會面對什么樣的客戶,客戶會有什么樣的案件;會提出什么樣的要求,但是對于律師這個職業,他所面對的客戶還有一些共性可循,為了總結近年來客戶的共性,我們翻閱了大量書籍,并對金華某律師事務所的三名律師做了針對性的訪談,發現大致有以下共性。
首先是心理共性:當事人在言語中往往會強調對自己有利一面,說出來的話難免摻雜一定的夸張或掩飾成分,有時候甚至無中生有、顛倒是非。
其次是情緒共性:來律師事務所請求援助的當事人心理多少帶有一些焦慮、懷疑、擔心等消極心理。這源于當事人大多從未打過官司,缺乏確定感和安全感是人類面對陌生環境的必然心理反應。
由于當事人的文化水平、性格、家庭生活環境的不同,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我們應該不同對待。經過我們兩周在5個事務所的觀察和對3位律師的專訪,發現律師們總能從見面開始就抓住客戶的性格,并選擇一種交流方式進行溝通。比如當客戶抱著胳膊、輕輕咬住嘴唇時,表示他在思考問題;抖動雙腿、用手轉筆或不斷做同一個動作時,表示他內心非常不安、正在苦思中;如果談話中常常出現“那個……”、“這個……”的口頭禪的,這些人可能是比較不自信、不善言談、稍帶點神經質的。
再比如當我們遇到文化程度低的客戶,應該要注重以下三點:第一、在溝通時,盡量選擇通俗易懂、客戶能接受的語言方式。專業性強的法律知識以簡單化的語言和方式選擇性的予以告知。第二、在態度上對客戶予以更多的尊重,以更耐心的方式進行溝通。第三、溝通的次數應比普通客戶更多,讓客戶感覺到你特別關注他的案件。
四、 如何提升律師與客戶溝通能力
溝通是律師職業工作的起點,溝通必須講技巧,一個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律師,可以將他自己所擁有的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進行充分發揮。為更好地了解這方面知識,我們拜訪了一些資歷較深的律師,經過訪談稿的整理,得到以下的研究結果。
1、在初次與客戶溝通時,先盡量讓客戶多說,一方面可以對案件的信息多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可以了解客戶對該案件的期望值以及客戶的性格、交流方式等信息。很多當事人很少弄懂他們的問題真正涉及到了什么,例如,一個倍受工傷之苦的人不了解其痛苦真正根源是“醫療失誤”,在被要求描述自己時,他只是局限于“我是因工受傷,我已經三個月沒上班了…我沒辦法工作,所以公司已經停止為我支付醫療費用…”
2、在回答客戶咨詢的問題時,不給予絕對的承諾。但應該根據客戶的心態給于一定的心理支持或將客戶的期望值予以降低,如果客戶有不合實際的期望值先盡量予以說服,如無法說服應該考慮放棄辦理該案件。
3、在辦案過程中,盡量與客戶多溝通,將案件的進展情況及時與客戶溝通,但應結合客戶的接受能力并注意溝通方式和內容,主要目的是讓客戶知道自己一直在高度關注該案件。
4、如感覺該案件可能會出現預料之外的后果,應及時和客戶溝通將案件對自己不利的方面予以告知,讓客戶有個適當的心理準備。
5、案件判決后如客戶對結果不滿,告訴客戶進一步維護自己權利的途徑及在維護權利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五、 溝通能力培訓課程設置內容
律師在溝通中需要耐心、誠懇、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適當簡潔、對自己充滿信心。溝通的基本形式有很多,但是限于培訓課程的特征:時間短、效果明顯,我們主要從聽、說、寫三個方面對律師展開針對性的培訓,課程設置如下:
(一)說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第一印象總是非常重要的,律師的形象與禮儀直接影響到律師價值、與當事人的溝通是否順暢等等,形象與禮儀也是律師走向成功的必修課。所以培訓課的第一部分——“說”包括了律師第一次會見客戶時的儀容儀表培訓、自我介紹時候的語音語調、面對不同類型客戶的神態舉止反應;
(二)聽
在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后,就需要律師們用敏銳的觀察力準確地推測出客戶的大體性格、當時心理類型等以更好地選擇說話方式,讓客戶盡可能地信任自己。因此第二部分——“聽”包括了一部分人際交往心理學課程、邏輯思維能力訓練,一方面培養律師在進一步交談中挖掘客戶的性格、心理,發現一些潛藏的話語;另一方面培養律師在交談中理順客戶話語順序的能力,辨別客戶敘述事件時候的真偽。
篇8
論文摘要:傳統翻譯理論認為,著者、譯者和讀者之間呈不平等關系,譯者處于“一仆事二主”的尷尬地位。根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翻譯應該是主體間的交往與對話,因而譯者與著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在翻譯中應尊重譯者的主體性和不同的譯本,從而促進交往的達成。
論文關鍵詞:交往行為理論;翻譯;譯者;平等;主體性
一、戴著鐐銬的譯者
綜觀西方的思想史,可以發現心物分離的二元對立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始終蘊含著強烈的二元對立色彩,比如理性與非理性、理性與信仰等諸多命題。”…這種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滲透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宗教、哲學、文學等領域。在翻譯界,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同樣成為主宰。
譯者與著者之間的關系是主客對立的關系,譯者永遠在著者的陰影下工作。以傳統的“信、達、雅”“忠實”“通順”等翻譯標準為例,就是要求譯者成為隱身人,成為機械的語言工作者,完全以著者為核心,以全面而忠實地傳達著者的語言與風格為目的。
這樣的標準集中于對外在規則的探討與確立,語言成了一種純粹反映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想的鏡像,譯者則成為失去主體的機械的模仿者。這種理性傳統使得譯者片面追求“語言表達的確定性、唯一性和精確性”,希望通過設立普遍標準而使翻譯規范化。這樣的主客對立的研究范式使得譯者處于從屬地位,也使得翻譯走向單純的技巧探索。
譯者與讀者間之間同樣是不平等的。在譯者與讀者的關系中,譯者在翻譯時除了考慮是否按照標準運用語言、忠實原著外,還要考慮他的接受群體,并依據讀者的需要決定自己采用什么樣的翻譯方法。比如傾向于“歸化”的譯者考慮的是這樣的譯文更符合譯人語的習慣,因此會幫助讀者理解;而傾向于“異化”的譯者是因為相信讀者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總之,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口味是譯者所關心的焦點所在。
這樣,著者就成為譯者極盡所能“盡忠”的對象,讀者在譯者眼里又是盡力想要討好的對象。“戴著鐐銬跳舞”是多年來翻譯界對譯者地位的一種認同,有些觀點甚至認為這是對譯者的一種贊美。而實際上,譯者這種“一仆事二主”的尷尬地位是導致翻譯舍本逐末、單純追求外部標準、忽視翻譯的本質與目的的根源。從根本上說,這是把翻譯剝離出來作為孤立的客觀對象進行研究的方法。事實上翻譯不是孤立的行為,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而是一種對話;它不是一種“主體一客體”的行為,而是“主體一主體”的行為。總之,翻譯過程不是一種單純的來料加工的生產過程,是以人為主體的交往過程。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聯結兩個主體的重要媒介,更應該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
二、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啟示
1.交往理性的提出
人類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通過理性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這種理性傳統一直以來把人從世界中剝離出來。近代的科學實證的理性至上觀點更是把主體的人與生活世界分離開來,人被抽象出來作為一個思維主體,世界則是這個思維主體的認識對象,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這種理性傳統在人文科學領域也泛濫已久,甚至連人與人之間的主體問的關系也降格為主客體關系。當理性深入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那時的理性不再是一種思想方式,而變成一種無所不在的專制。許多哲人意識到理性帶來的暴力,于是當代西方思潮一度矯枉過正地攻擊理性,并把推崇非理性、反理性認為是抗拒工具理性異化的手段。
哈貝馬斯針對理性泛濫、非理性矯枉過正的問題,提出了交往理性。他認為哲學的危機不是理性的泛濫而是理性的匱乏,認為現代社會的核心問題是工具理入到一切領域,而人與人之間的主體交往關系不應受工具理性的控制,應按照交往理性進行。勞動生產過程崇尚工具理性無可非議,在這個過程中人作為主體,致力于征服作為客體的物與自然。然而人與人的主體之間卻不應該是主客對立的關系,應該是通過對話達成共識,也就是一種交往行為。交往行為不是條分縷析的認知,不應該被機械僵化的工具理性所控制,不應因為拘泥于外在規則的理性解析而使交往無法達成,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為了溝通和理解。這種交往行為不是要完全摒棄理性傳統,而是希望以人文理性取代機械的工具理性。所以,交往理性在肯定理性的前提下,肯定人的主體地位,讓具有人文關懷的理性成為人類交往能夠達成的基礎,而不是成為障礙。"
2.交往理性與翻譯
翻譯研究在工具理性的侵襲下,一直以來以制定機械的翻譯標準為主要目標,譯者則在工具理性的壓制下成為“譯匠”。“這一觀念(技術理性)波及到人文社科領域之后,人們在翻譯研究中便制定出一系列的翻譯標準、原則、方法和技巧,并將它們奉為金科玉律,尊為亙古不變的定理和公式,從而使譯者在翻譯時的手腳受到了鉗制,主觀能動性也無法得以自由發揮。”事實上,翻譯是一種典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它的終極目的是促成一種獨特的交往,這種交往是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的人之間進行的。“人類活動的層面可以根據交往性活動的觀念來進行劃分,與其他種類的活動相比,交往性活動是為了達到意見的一致。”這也就是說,交往性活動是為了不同背景、不同意見的人進行交流,最終達成一致的看法。由于語言的障礙,這種特殊的交往需要有人來承擔橋梁的作用。譯者的作用就是進行語言轉換,由此達成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人的交往。
哈貝馬斯在談到語言的轉換時說:“語言所發揮的是一種轉換功能:由于諸如感覺、需求以及情感等心理過程被轉移到了語言的主體間性結構中,因此,內在事件和內在經歷就轉變成了意向內涵,而認知則轉變成了陳述,需求和感覺則轉變成了規范期待。”譯者在翻譯中就是發揮語言的這種轉換功能,這種語言的轉換必然包含譯者的情感、個性等主體內容,因此不可能完全以外在技巧的標準要求和評價譯者。譯者一方面應當遵循翻譯的基本規范,方面不能忽視自己的交往主體的作用。“哈貝馬斯的語言觀是把言語視為言語行為,這個行為施行時,包括兩個部分,即施行部分和陳述部分。譯文只是陳述部分,其施行部分則是譯者的文化立場、目的性、審美傾向、個人偏好、譯文讀者對象的選擇定位等等。”翻譯的標準問題之所以長期糾纏不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只把翻譯視為單純的語言轉換活動,而忽視了施行部分即譯者的主體性。
因此,譯者作為交往過程的重要參與人,應當取得與著者和讀者一樣重要的地位。哈貝馬斯強調,在通過對話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對話參與者的利益均在考慮之列,雙方除了平等地探討真理之外,一切其他的思想動機都將受到排除。翻譯從本質上說應該還原為這種平等的對話關系,打破著者一譯者、讀者一譯者之間的主客對立的關系。譯者作為交往殊的參與者,享受與著者和譯者平等的地位,他的行為可以接受辯論與商榷,但卻不應受到任何外在規則的壓迫。因此衡量譯者的標準不應憑借以各種技巧為準繩的外在規則,而在于譯者的語言能否傳達著者的意見,同時又被譯入語的讀者理解,從而達成主體間的平等對話,達成理解與“溝通”。“‘溝通’詞的基本涵義在于:(至少)兩個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共同理解了一個語言表達。”
譯者進行翻譯的終極目的是使外語讀者與原語著者之間達成溝通,也就是說,能否達成意見的溝通是譯者的根本任務,而非一味強求譯者運用統一的策略、規范的方法。譯者不可能只從語言規范上再現原著,譯者在傳達原著思想的同時必然帶有其主體情感。讀者也不可能只從語言技巧方面接受譯者,讀者所領會和接受的必然是帶有獨特的主體特點的譯者。這種差異永遠是翻譯的必然存在,與其盡一切努力壓制這種差異,不如以一種更為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差異,使翻譯多元化,允許不同譯本的存在,使讀者從更寬泛的角度得以與著者對話。
(1)譯者與著者的關系。譯者是交往行為主體之一,必須擁有自己的主體地位。譯者應該還原自己主體的身份,也就是說,對譯者的評判決不能停留在“技”的角度,作為翻譯的主體,譯者的個性、氣質、思想情感等主觀因素應當受到尊重。然而,肯定譯者的主體地位并不是以排斥著者為前提的。哈貝馬斯主張的交往基礎是主體間性,也就是說,各個主體應該以平等和諧的方式進行對話,單純地強調某個獨立的主體都不利于交往活動的實現。“哈貝馬斯則強調這種個體主體的社會性一面,并把社會理解作為個體理解的參照與檢驗,反對把交往主體視作與世隔絕,天馬行空,不受任何限制與制約的主體。”譯者既不應被看成機械的外在標準的實踐者,也不擁有隨意而為的絕對自由,而應當成為主動承擔橋梁作用的溝通者,那么評判譯者是否成功的標準不應是外在的、僵化的語言技巧,而應考察譯者是否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達成了有效的交往。
因此,著者和譯者之間不是主客對立的關系,而是平等和諧的交往關系。譯者應把自己放在與原著平等的對話者的位置,與原著進行平等對話。以這樣的立場去翻譯,譯者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原著,它的譯文也能真正地達成不同文化間理解的橋梁。
“理解這個詞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狹窄的意義是表示兩個主體以同樣方式理解一個語言學表達;而最寬泛的意義則是表示在與彼此認可的規范性背景相關的話語正確性上,兩個主體之間存在著某種協調;此外還表示兩個交往過程的參與者能對世界上的某種東西達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哈貝馬斯的這句話明確地指出了理解的含義。達成理解的最根本的基礎是兩個主體,即著者與譯者,以同樣的方式去理解同一個語言學表達。也就是說,著者與譯者在對待原文的態度上應該是平等的,絕不是“主體一客體”的關系,而是兩個主體為實現交往進行的平等對話。這樣,翻譯就從形而上的抽象標準中走了出來,也從西方理性主義的邏各斯中心主義中走了出來,擺脫了工具理性的機械的暴力,走向了合作與交往,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和諧地展開交流。"
譯者與讀者的關系。譯者不但不應成為著者的仆人,也不應成為讀者的仆人。在許多翻譯評論中,讀者的意見成為評判譯者的主要標準,而譯者在翻譯時也要充分考慮讀者的審美需求和接受能力,并依照讀者的要求去進行所謂翻譯策略的選擇。比如對于《包法利夫人》中“Ellemort”是直接譯為“她死了”,還是譯為“魂歸離恨天”更好。有人強調譯為“她死了”會使讀者簡單直接地理解原著,而“魂歸離恨天”會使讀者誤以為是在讀中國的傳統作品,從而毀掉原著的“洋味”。有人則認為“魂歸離恨天”意境優美,能促進讀者的審美趣味,直接譯為“她死了”則會令讀者味同嚼蠟。這種因讀者的興趣和接受口味而爭論不休的翻譯評論,最終會抹殺譯者的主體性,抹殺譯者的個性思維及情感取向,從而使譯者成為完全以讀者的口味為轉移的“奴隸”。
其實,真正的翻譯家都是在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情感、個性融進翻譯中,使翻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只要這種個人色彩把握有度,不但不會破壞翻譯的效果,反而使譯文更生動。大翻譯家傅雷n們曾這樣說道:“選擇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終與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強;有的人與我一見如故,甚至相見恨晚。”也就是說,翻譯絕不僅僅是技巧問題,而首先是個人的氣質稟性的反映與呈現。因此,譯者雖然承擔著必須恪守規范的語言轉換的任務,但是由于這種轉換不是單純的機械行為,因而有著很強的主體性。“Herm~neus(詮釋)的任務卻恰好在于把一種用陌生的或不可理解的表達的東西翻譯成可理解的語言。翻譯這個職業因而總有著某種‘自由’。”翻譯中合理適度的“自由”就是要譯者保持自我,不能成為被讀者的價值取向左右的機器。
三、有效交往的達成
譯者既不能在著者面前隱去自我,也不能面對讀者埋藏個性。譯者應該站在與著者和譯者平等的位置上,為達成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語言背景之間的人們交往服務。在達成交往的過程中,譯者的身份是一個言說者,他的目的不應集中于應該運用“歸化”的技巧還是“異化”的策略,不應單純考慮“形似”還是“神似”的翻譯方法更適當,而應把目標放在如何達成理解上。也就是說,譯者要選擇恰當的語言表達以使對話有效。“當主體間達到了‘同意’或‘認可’時,交往就是‘有效’的,同時也就表明,包含在話語中的“有效性要求”得到了Einlosen(兌現或驗證)。”譯者的核心任務是把外來文化中的作品譯為本國文字,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主體間達到“同意” 或“認可”。關于如何達成有效的交往,哈貝馬斯提到了一些要求:“說出某種可理解的東西;提供(給聽者)某種東西去理解;由此使他自己成為可理解的;以及達到與另一個人的默契。”
具體到翻譯領域,這應該是對譯者的基本要求:正確、真實、真誠。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關注的是真實反映原著的思想及文化內涵,應該使用正確的,可以進行交往、達成理解的語言,并且回歸主體意識,關懷自己的主觀世界,不為各種與自身感受相悖的外在規則所困擾,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及意見,承擔起溝通的重要責任。譯者首先要“同意”或“認可”原作者的文本,再用適當的語言轉換這個文本,使譯入語的讀者“同意”或者“認可”。作為翻譯的主體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承擔者,譯者對原作的“同意”與“認可”必然受到其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的影響。在當譯者“認可”了某一文本并開始進行語言轉換時,他選擇的翻譯策略,即使讀者理解他的手段同樣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重“形似”還是重“神似”很大程度上是譯者個性與價值取向的體現,而非由機械的外部標準所決定。
由此可見,譯者作為譯入語文化的一個成員,其審美取向、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等必然會深深打上獨特的烙印,并影響到他的翻譯行為。譯者的主體性必然地活躍于翻譯的全過程,從譯者對于原著文本的選擇直到翻譯技巧與策略選擇都包含著譯者強烈的主觀色彩。任何主體都不是孤立的,而翻譯則是譯者這個特定時期的文化載體和源語文化的能動的溝通與融合。當譯者擺脫了“奴仆”地位和“翻譯機器”的尷尬時,就會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地介入交往行為。譯者主觀性的提升會使譯本帶有強烈的再創造特點,這也正說明了翻譯界要做的是提供不同的譯本,讓不同的譯者對原著進行闡釋,從不同的側重面達到交往目的,而不是用外在的規則要求譯者整齊劃一。這就要求我們對待翻譯更為寬容,對待譯者更為寬容,允許譯者的不同詮釋,允許多種譯本的存在,使交往在開放的、平等的語境中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篇9
管理學是一門純書本的課程,但用科學的方法運用可以使其靈活。而管理的對象主要人,人與人之間溝通接觸是要有技巧的,即一些手段方法,照搬書本上的東西只會把關系越處越差,所以說科學地藝術地運用才是最佳的方式。而藝術就是指一種巧妙的手段。
管理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管理科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是長起以來人門在管理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發展。人們將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統,因此是當之無愧的科學。現在的大學里也在開設經濟管理,財務管理,工商管理等課程,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管理也是一門藝術,管理不只是單純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論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對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同時具備多種素質。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 護士; 病人; 語言; 溝通技巧
[中圖分類號] R47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159-01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需求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人們對生命觀、健康觀有了新的認識,傳統意義上的“治病救人”已遠遠滿足不了病人的健康需求。因此,我醫院在不斷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同時,醫療服務理念也轉向“以病人為中心”。通過與病人溝通,及時發現護理上的問題,更好地為病人解決問題,即提高了護理質量,又減少了醫患糾紛,促進病人早日康復。通過自身幾點體驗,現將我與病人溝通技巧總結如下:
1 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 病人患病后,身體不適,心情不佳,很想找人傾訴,這實際是一種心理安慰。當病人向我們傾訴時,應耐心聆聽,不隨意打斷病人訴說,表示對他訴說感興趣,這體現了對病人的尊重和關心,能取得其信任,有利搞好護患關系,促進護患友誼。
2 善于同病人交流
2.1 人與人交往之間,約有35%運用語言溝通技巧,因為它能清楚且迅速地將信息傳遞給對方[1]。有效的溝通主要是建立在護士對病人真誠相助的態度和彼此能懂的語言上。同病人交談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不能用命令式或取笑與被管的語氣與病人交流,應采取婉轉的正面或啟發性的提問最有效。如我可以協助你翻身嗎?這樣你會舒服些,也避免出現壓瘡。病人會很配合的。②交談時要全神貫注,隨時注意病人反應,觀察語言外的表述手段,從病人眼神和其它表情中體現其心里需求。如病人患腦出血后,非常希望醫護人員說他后不會留有肢體殘疾。③護士對病人的訴說是用插話或通過點頭、微笑、目光等表示,使病人的話得到確認或澄清。
2.2 語言是溝通護患之間感情的“橋梁”[1]。護士的安慰、詢問性語言會給患者帶來一天的快樂,如晨間護理時,對不同病人分別問候:您好些了嗎?您晚上睡得好嗎?您傷口還疼嗎?今天氣色很好等。這些并不是簡單的寒暄,這是護患之間一種情感交流。良好語言能給病人帶來精神上的安慰[1]。
2.3 向病人解釋病情及應注意事項,最好在病人情緒較好,估計易于接受的氣氛中進行,尤其是醫患意見不一致時,更需要解釋交談。如對新入院病人應幫助快速進入“病人角色”,啟發其對生活、工作的興趣,逐漸放松保護,要使病人感受到護士對他具有信心,這樣他才能接受你的信息。
2.4 啟發誘導談,要通過適當簡樸的插話式或提問來啟發誘導病人的話題,使病人少談與病情無關的話題,還得讓病人感受到不拘謹。我們在邊聽邊分析的過程,總結出準確的護理診斷,以便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3 適當地應用沉默 交談對促進溝通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利用一切機會不停的說。適當應用沉默,它可以表示接受、默默地關心,也可以包含反抗或不愿意表態或需要時間考慮思索。如我科一青年腦出血病人,由于留有肢殘,情緒煩躁,哭鬧不止,護士對他說“如果您不想說話,您可以不必說,我希望能坐在這里陪您一會,好嗎?”靜坐一段時間后,病人情緒平穩多了。此時無聲勝有聲,護士的沉默表示對病人的同情和支持,病人也感受到醫護人員對他的尊重、關心、鼓勵。
總之,護理在新的醫學模式中,學會運用一些護患溝通技巧,對于提高護理質量、融洽護患關系、促進病人早日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 上一篇:勞動力市場的核心功能
- 下一篇:夏季消防安全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