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9:45: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與自然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與自然英語作文(1)
The beauty of nature is like a magician. To daub on light green, spring to summer with a dark green, and, with dazzling aureate autumn to winter again put on a white coat; Ding-dong of the spring water gently singing tune, spectacular sea in rhythm, those little the singer with the wind also show up their indirect voice; Beautiful picture of nature is the blue sky white clouds, green hills and water, flowers, quiet mountains...
What a sight!
However, such a view, so beautiful, because human desire is don't have much, everywhere is named "tall buildings" tree; Flow of the river is called "car" of water droplets; Beautiful mountain "has been renamed as" factory "; Beautiful blue sky white clouds seemed to fit the nobility, clothed in black.
Oh my god ~! The beauty of the earth's natural villages? Where is she? Oh, she is still there, just for old face... These, is she the children are making!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can't coexist? As long as we are taki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ther nature will not be ill-treated in human ~! But now? Human unchecked, makes the natural mother scarred, also sped up the earth's resources to reduce...
Stupid human ah, you really are in knowingly ah ~! Preached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crease the demand, this is the face of love your mother? Action! Action! With the practical action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point f!!!!!
美麗的大自然好似一個魔術師。給春涂抹上淡淡的翠綠,贈予夏一抹深綠,又為秋染上耀眼的金色,再給冬披上一件白色的大衣;叮咚的泉水唱著輕柔的調子,波瀾壯闊的大海則打著節拍,那些小小的歌唱家們伴著清風也展示起了自己婉轉的歌喉;大自然中美麗的圖畫則是那些個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幽靜山林……
多美好的景象啊!
可是,這樣的景色,這樣的美好,因為人類的欲望已經所剩不多,到處可見的是名叫“高樓大廈”的樹;流動著的河是名叫“汽車”的水滴組成的;美麗的山已經易名為“工廠”;美麗的藍天白云似乎也裝起了高貴,披上了黑色的紗衣。
天啊~!那個美麗的地球自然村呢?她到哪里去了?哦,原來她還在,只不過是換成了蒼老的容顏……這些,正是她那些兒女們所一手造成的~!人與自然難道就不能和平共處嗎?只要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母親是不會虧待人類的~!可是現在呢?人類無節制的索取,使得自然母親傷痕累累,也加快了地球資源的減少……
愚蠢的人類啊,你們真的是在明知故犯啊~!一邊口口聲聲的說環保,一邊又加大索取,這就是你們愛母親的表現嗎?行動!行動!用實際行動來實行環保,為子孫后代積點福吧!!
人與自然英語作文(2)
It is said that we human beings, is the highest animals on the earth. In their view, it is true: we use by human invention of paper, unlike those animals that without words; We enjoy the high-tech electronic products invented by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and those who will only fun and vegetation in different animals; We eat the food made by ourselves, and those who eat the fruit of animals - but, this really represents our wisdom?
People really are smarter than ordinary animals?
The paper, we use is made of trees into pulp after, the data shows, every tons of paper production to 17 tree, but our country in 1.74 kg per capita consumption of paper towel, it means that 10 million cubic meters of forests have been cut off! What a terrible number! Then let's take a look at these ordinary animals, although they have no words, but they are nourished side discharge waste water and soil, raising them in their own ways to report the nature.
We use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of natural hazards is unreasonable. According to data shows, the battery can b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ubic meters of water pollution. Moreover, two percent of global sources from computer! Then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normal animals: despite their limited to game play, but they have no pollution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When eating at a restaurant, and we often have leftovers, but if there is no deal with the leftovers, but will breed tens of thousands of bacteria, cause harm to ourselves as well as ordinary animals! Then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ordinary animals, although they ate wild fruits on the tree, but they don't create garbage for nature - they do a member's responsibility to nature.
We are also a member of the nature! We are also natural children! People claim nature is his mother, but in humans before to nature, no, is the mother of mankind, for how much damage!
Man, will only be liable for the nature, and animals, i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requests for natural give and protect nature. We really are smarter than they? There is no answer.
有人說,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在他們看來,的確如此:我們使用著由人類自己發明的紙張,與那些沒有文字的動物不同;我們享受著由人類自己發明的高科技電子產品,與那些只會與草木取樂的動物不同;我們吃著由人類自己做出的食物,與那些吃著野果的動物不同——可是,這真的代表了我們的智慧嗎?
人真的比普通動物聰明嗎?
我們使用的紙張,是由樹木打成紙漿后做成的,資料顯示,每生產一噸紙要17棵大樹,而我國年人均消費紙巾1.74千克,這就意味著1000萬立方米的森林被砍掉!多么可怕的數字!再讓我們看看這些普通動物:盡管它們沒有文字,但是它們排出的糞便卻滋養著一方水土,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匯報自然的養育之恩。
我們使用的電子產品對自然的危害更是不可理喻。據資料顯示,一節電池可以污染數十萬立方米的水!而且,全球的污染源中有百分之二來自電腦!再讓我們看看這些普通動物:盡管它們的游戲僅局限于打鬧嬉戲,但是它們卻沒有污染地球的環境。
我們在飯店吃飯時,經常會有剩飯剩菜,可是如果這些剩飯菜沒有處理好,卻會滋生出成千上萬的細菌,對我們自身以及普通動物們造成傷害!再讓我們看看普通動物:盡管它們吃著樹上野生的果子,可是它們不會為大自然創造垃圾——它們盡到了大自然一員的責任!
篇2
在城市,雖然有五彩的燈光,大街上不停走動的人群,汽車的鳴笛聲。但,這些幾乎都是毫無意義的。可是大自然不正是相反的嗎?
在那里,你不必戴著白色口罩在人海里奔波,你可以盡情地暢快呼吸;你可以選擇躺在你腳下的綠草地上,感受泥土與花朵的芳香。
你更可以閉上雙眼,耐心傾聽鳥兒清脆的、如同風鈴一般美妙的歌聲。因為它們是大自然的歌手,它們的歌喉是最能令人忘記憂傷及痛楚的。
讓那些僵硬得像機械似的人去沒日沒夜的應對堆積如山的工作吧!任憑他們去忘卻這瑰麗的自然!更何況——人類本來就是屬于大自然的。
篇3
人與自然英語作文(1)
For the behavior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earth mother gave us a words: "who done no wrong, and that could change, be not." People seemed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and began to enjo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hop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Said to the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for example, we see a tree to plant a tree, to do everything in our power to our compensation fault before, treat every inch, protect animals...
People began to afforest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is also a lot of propaganda slogans on television. People in the desert near to shelter forest, prevent dust storms. Remember there is a news said: "an old man near their HuangShanPo value on trees, trees when I was a child, every day he came to see once, pouring water or weeding, seedlings grown up now, he has to go to other places to plant trees, he said, he is old and his son, and his son is old son's son." Old man planting trees have spent, also. Can such a man, what can't we? Wenxin after reports, it i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plant trees. A lot of naughty children no longer draw out a bird's nest, but long accompanied by building the bird's nest at home. These things have become common now.
I believe in that way, the earth mother will restore the original beauty, man and nature will become more harmonious to get along, is more prosperous, human life more beautiful! Finally remember a words: "be gentle with the earth _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rmonious.
對于人類的這些行為,自然和地球母親給我們留下了一句話:“誰無過,而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們仿佛已經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開始在享受環境的同時保護環境,希望與自然和諧相處。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看一棵樹要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一草一木,保護動物……
人們開始植樹造林、保護動物了,電視上也大量宣傳環保的口號。人們在沙漠附近再上了防護林,防止沙塵暴。記得有一則新聞上說:“一位老爺爺在他們附近的荒山坡上值樹,樹苗小的時候,他每天都來看一回,澆澆水或除除草,現在樹苗長大了,他還要去其他地方種樹,他說,他老了還有他兒子,他兒子老了還有他兒子的兒子。”老人種樹也有大半輩子了,也樂此不疲。一位老人都能如此,我們有什么不能?這則興文報道后,更多的人開始植樹。很多調皮的小朋友不再掏鳥窩了,而是在家長的陪同下筑鳥巢。這些事現在已經屢見不鮮了。
我相信這樣下去,地球母親定能恢復原先的美麗,人與自然會更和諧地相處,是人類更加興旺,生活更加美好!最后請記住一句話:“善待地球_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人與自然英語作文(2)
Nature is great, ecology is complicated, life is a mystery, but we know too little, less than "ephemera to heaven and earth, and are one of the sea corn." The earth is rich and colorful, the myriad of object. A blade of grass, a tree, an animal, a group, a person, a family, a nation, a society. Is the result of a natural progress. Natural animal, natural plant, all the plants in the natural, natural all life is useful. Their existence is useful. To think of the mother at the sight of the forest, wood; At the sight of the rivers of power; At the sight of the grassland, to think of red meat and cashmere sweater; To think of at the sight of the animal, can eat, can use, can be used as a medicine.
Cherish the animal is the wealth of society, we must protect. Although some are common, but beneficial to human animals, we should also take care of. Plants but also the friend of human. Plants can help people purify air, reduce noise, keep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regulating climate. Really done a lot of contribution for the huma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ur country has also established many nature reserve or national park, on the protection of wild animals in danger.
Nature is our friend, they always accompany us. Human and nature is interdependent, and constitute a harmonious nature. I believe that information + create = the 21st century.
大自然是偉大的,生態是復雜的,生命是奧妙的,而我們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地球是豐富多彩,物象萬千的。一根草,一棵樹,一個動物,一個群體,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都是自然不斷進步的結果。天生的動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們的存在就說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發電;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絨衫;一看到動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藥。
珍惜動物是社會的財富,我們必須保護。一些雖很常見,但對人類有益的動物,我們同樣應該愛護。植物也是人類的朋友。植物能夠幫助人們凈化空氣,減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真是為人類做了不少貢獻。
篇4
【關鍵詞】壯族山歌 生態意識 民族經濟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東盟經濟貿易的不斷擴展,使得當今廣西民族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隨之而來的經濟負面效應也在深刻阻礙著廣西民族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在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廣西壯族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壯族是一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從生產勞動到婚喪嫁娶都充滿著優美的山歌,壯族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生態視角綜觀內容豐富的壯族山歌,我們不僅能發現其中蘊含的濃郁生態意識,還能感受到千百年來壯族百姓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通過對壯族山歌中自然生態意識的審視,挖掘并整合壯族山歌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從文化的高度汲取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力量,為壯族地區民族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壯族山歌中體現的自然生態意識
壯族在長期的稻作生產中因地制宜地創造了與大自然緊密相關的地方特色文化―“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即使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壯族百姓耕作、收獲仍然與氣候天象等自然環境緊密相聯。隨著稻作文化的不斷發展,它對壯族山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敬畏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等與大自然緊密相關的山歌應運而生,影響后人。
自然至上的生態意識觀。壯族稻作文化是一種對大自然極具依賴性的傳統文化,這就決定了其農業生產必須符合自然規律,“自然規律須遵照,農事季節要記牢;生產跟著季節走,五谷豐登產量高。春雨驚春清谷天,不誤農時鬧田園;玉米花生須除草,早稻搶種莫遲延。夏滿芒夏暑相連,田間管理要周全;防澇防蟲搶雙搶,插完晚稻在秋前。秋處露秋寒霜降,森林火災要提防;冬種蔬菜效益好,要為明年翻兩番”。①這首節令歌通俗易懂地唱出了壯族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這朗朗上口、好記易學的山歌表達了壯族人民對自然規律的自然觀察,表現了壯族人民勤勞儉樸的高尚品格,同時也警醒世人只有嚴格恪守自然規律,才能順利從事生產活動。
壯族先民對世間萬物都很敬重,有的甚至奉若神靈。在壯族很多祭祀自然、神靈的節日里人們趕歌圩、唱山歌以祈求自然、神靈庇護,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壯族民間有“青蛙(又名螞蟲另)叫大雨到”之說,傳說中青蛙是雷神之女,掌管風雨,不能得罪。而稻作生產十分依賴自然氣候,講究天時地利,因此壯族特別敬重青蛙,奉為神靈。人們唱《螞蟲另歌》、跳螞蟲另舞祈求螞蟲另庇佑。為了獲得需求而使用祭奠禱告的語言,并施加以巫術來打動神靈而唱的祭祀山歌,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觀念,但是卻完整地表達了壯族百姓視萬物生靈如珍寶,敬重自然的生態精神實質。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糧”,壯族村落選址必須依山傍水,與森林共存。在壯族的生態意識中,森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幾乎每一個壯族村落都有一片被認為有神靈依附的樹林,村民對樹林加以保護,禁止任何人在其周圍大小便、扔污物,不許隨意砍伐。每年人們都要在神樹下歡歌起舞進行祭祀活動以表達祈禱神靈保佑的愿望。正是壯族對植物的自然崇拜蘊含了壯族人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倫理思想。
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認識觀。農忙時節壯族人民對種苗進行優勝劣汰的挑選以保證收成更好,而壯族自古以來視自然天地、萬物生靈為同類,能夠情深意切地與萬物平等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就流淌出了有情有義的原生態山歌:“手掌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知我也知,無奈少地土。今日拔掉你,痛心又痛骨。縣官也分家,皇帝還移位。思想世間事,莫論主人非。請你快離座,同我把家回。”這首選苗歌表達了壯族百姓內心對種苗的不舍,以風趣的歌調對它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與它們講述人世間的諸多無奈,把禾苗活生生的當作自己的同伴。這樣的山歌傳唱正說明了壯族人民對自然界的清醒認識,傳達了壯族山歌所包含的對生態平衡,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濃郁自然生態意識。
“有牛來耕田,田里堆黃金;有牛來犁地,田里鋪金銀;人人勤耕種,歲歲樂豐登”②。由此可見,長時間的稻作生產使壯族人民與耕牛結成患苦患難的共同體,明白耕牛對于他們改造自然的重要性,所以壯族先民創造了極具生活氣息的“脫軛節”以表達對牛的敬意。脫軛節這天牛不用耕作,人們要給牛和牛舍進行大清掃,并且拿五色糯米飯、臘肉等供品到牛舍前唱山歌:“牛轎業謀咧,牛轎業牟瓶;四月八到了,脫軛節到了;我把牛來敬,我把牛軛脫;讓你喘口氣,讓你歇歇腳;吃口好料子,聽我唱牛歌。……樣樣經過你的肩膀,人們吃早飯午餐都靠你出力;犁地黃牛犁,耙田水牛干;下雨你也去,刮風你也走;我們永遠不忘你的功勞,牛!”③脫軛節表達了壯族人民呵護自然萬物,真心珍愛勞動伙伴的情感;注重耕牛的日常護理和休養成就了勞作休息、同甘共苦、人畜相親相愛般的兄弟情誼,這可以視為獨特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層次生態意義,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實踐提供鮮活范例。
發展民族經濟對壯族山歌自然生態意識的價值訴求
在推崇生態文明的今天,發展民族經濟必須從文化的高度主動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壯族山歌蘊含著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科學思想,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的壯民族地區以最小的生態破壞,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協調人與自然的現代沖突,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價值意義的參考標準。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價值追求。廣西壯族地區受喀斯特地貌的影響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生態環境,這種“依山而建,臨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自然環境依賴性很強的生存方式正是壯族對于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依賴關系的真實反映,構成了壯族百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
對壯族百姓而言,世間萬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無上的,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們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條件下,才能夠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長久生存下去。這種原生態的自然價值觀念雖然帶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但它與當代民族經濟發展普遍追求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目標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推進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站在壯族共同價值追求的層次上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奠定廣西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文化基礎,這樣才能引導和約束人們在處理經濟與自然關系上的行為方式,實現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合理開發。
約束對自然生態破壞的行為規范。廣西作為中國經濟社會后發展的西部地區,目前正處于趕追趕跑的跨越時期,經濟發展的勢頭變得前所未有的迅猛。但應該客觀地看到廣西民族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對能源資源的無限索取和犧牲生態環境來追逐經濟利益;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給經濟相對落后的壯民族地區帶來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追逐經濟效益帶來的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沖突也會日益加劇,這不利于壯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壯民族地區“美麗廣西”的構建。
壯族人民以山歌傳唱的方式推崇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態觀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傳達人與自然相處的是非善惡標準,規定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行為準則。這種具有約束力的山歌,促使壯族人民更加懂得保護自然,使得壯民族地區深林茂密,古樹叢生,環境宜人,生態優美,因此發展借鑒壯族山歌的這些行為規范,在經濟利益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民族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生態責任。壯族山歌強調的自然生態意識所追求的是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向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方向前進使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處于和諧共進的狀態。壯族百姓這樣傳唱山歌正是由于他們對于自然界的責任,而這種責任不僅僅是山歌中所規定的責任,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社會生態責任。廣西支柱產業大多都是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比如鋼鐵、制糖、采礦、有色金屬等;這些行業在使廣西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導致資源環境狀況加速惡化,霧霾、酸雨隨之而來。這嚴峻的事實一再提醒我們,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并不是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追求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記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需要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揚社會生態責任,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促進民族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因此,在呼吁生態文明的今天,為了維護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關系,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同時,應構建“美麗廣西”,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生態責任。
壯族山歌自然生態意識在民族經濟中的傳承
民族經濟繁榮發展是民族地區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但是我們也看到以自然資源極端利用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對壯族地區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帶來了強大沖擊。因此,更科學更理性的發展民族經濟理應在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上立足于文化的高度,汲取地區民族力量,融合壯族生態價值觀念。
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諸如制糖、造紙、汽車、有色金屬等廣西現有的支柱產業都屬于資源依賴型產業,而且還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科學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對于廣西而言,合理的生態經濟體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推進民族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民族生態經濟建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我們必須依托壯族獨特的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發揮壯族山歌中有利于轉變生態價值觀念的因素,這不僅體現民族文化的心理認同,更能夠成為民族經濟發展的思想凝聚力。
推進民族經濟的生態建設,決不能片面的依賴科技創新和經費投入,要以建設“美麗廣西”為戰略規劃的契機,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主線,改革科學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資源依賴型產業,統籌規劃區域生態資源,深入挖掘生態經濟建設的社會文化問題,傳承壯族山歌的自然生態意識,促進人們從思想上自覺改變生態行為,從而根本上轉變民族經濟增長方向,構建具有民族生態意識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
實現自然生態意識的制度建設。壯族山歌的自然生態意識具有樸素性、直觀性、經驗性的特點,因此不能夠直接拿來當作壯族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現成良藥,只有結合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把壯族山歌自然生態意識的意義性和民族經濟建設的實踐性相結合,才能準確解決壯族地區民族經濟的現實困境。那么將壯族山歌文化的生態意識提高到制度規范建設的高度上來成為題中之義。
第一,加快建立健全自然生態思想方面的立法。將民族傳統生態理念、原則以及價值取向納入相關規章制度中,這不僅能夠激發壯族人民對于民族傳統自然生態思想的認同感,更能夠引導人們將傳統自然生態意識內化為個人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為,規范各種生態經濟活動。
第二,加快制定促進環境保護,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修改不適應當前環境狀況的法律法規,結合廣西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以科學發展觀為根基,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
第三,實現廣西生態環境的監測監管立法,尤其針對工業污水處理、空氣質量監測、工業噪音監管、工業設施運行等廣西尤為突出的環境管理問題實施環境評估監管制度。
加強社會生態責任觀意識。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經濟發展總會或多或少給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破壞,幻想不觸碰自然環境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現實社會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承擔起自然生態保護的社會責任,盡最大努力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民族經濟,使人類的生存和經濟與生態環境向著和諧的方向發展。
社會生態責任承擔的主體可分為政府、企業、公民三方,要以多種形式銜接他們的道德需求進行社會生態責任教育,使社會生態責任以實效性和新穎性融入政府、企業和公民的經濟行為活動中,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責任輿論氛圍。首先,政府作為領導機構和決策機關,必然要首當其沖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各級政府機關履行社會生態責任觀最重要的是將所制定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決策落到實處,并付諸實踐。同時利用政府職能開展宣傳工作,例如利用壯族“三月三”文化歌節的舉辦契機開展生態意識的宣傳等。
其次,企業作為最大的自然改造者,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需要逐漸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生產技術,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企業有責任和義務塑造企業生態文化,通過人文交流方式提高社會生態責任觀念。
最后,公民的社會生態責任承擔主要依靠兩方面:一是自身生態意識的自覺性,踐行綠色文明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一滴水一度電,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開私家車,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等。二是以公民聚居的社區也可舉辦壯族山歌生態意識主題文化活動宣揚社會生態責任觀,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促進可持續發展深入人心。
結語
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堅持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注重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從壯族古樸的山歌文化里汲取其所蘊含的自然生態觀念,發展其生態保護的精神實質,為民族經濟的生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使廣西的民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精神能夠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諧局面。
(作者分別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②覃承勤:“搜集整理”,《民間文學》,1982年第4期。
篇5
高中生作文缺乏思辨性,這是他們作文的通病,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讓作文的思想飛得高遠,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當前務必思考的問題。我認為高中作文教學應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切入點,走作文內涵發展之路,讓學生作文充滿思辨的智慧。
開發寫作資源,厚積薄發。要使學生作文思想深刻、內容充實、語言新鮮、感情真摯,具有思辨色彩,必須解決積累的問題。首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其次,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最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
用邏輯思維指導作文訓練,為學生思辨作文的提升搭建橋梁。辯證的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辯證能力的強弱直接反映思維認識水平的高低。我們認為,有些學生善于寫作,往往不是因為他們詞匯豐富和技巧的嫻熟,而是因為他們能夠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用辨證的思維方法來指導學生作文訓練,為提升學生作文思辨能力奠定基礎。
一、加強多角度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全面性
2015年高考廣東卷的作文題。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題寫作。此題涉及信息化帶來便利,也帶來某些新的問題,包括人與自然的疏遠,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信息社會的發展,都是近來的熱點問題,考生一般都會有所準備。但這個主題寫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講愛護自然,還需要有點哲理的思索。
可見,對一個材料,如果從一個角度去思考,往往會妨礙我們對事物全面的理解,但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便可獲得豐富、深刻的認識。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題目、同一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觀察、去思考、去分析,提煉出鮮明、有見地、有價值的觀點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進行發散思維,開闊思路。
二、加強聯想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廣闊性
由此及彼想開去,在作文中是一種常用的思維方式。它根據事物間某些方面的相似推測出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或者根據已知的事物,推測出設想的未知的事物,使作者思維縱橫馳騁。聯想的方法可以是“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具體到抽象”“由原因到結果”“由生活現象到社會現象”等。
如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走路”是人的日常行為,一旦與“人生”“社會”聯系在一起,就可生發種種聯想與思考:
走路“直”與“彎”――人生路途直接、順暢,沒有曲折(走直道,不繞彎路);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認真,不搞歪門邪道(走正道,不走歪路)。
走路“深”與“淺”――在有限的生命進程中,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無論大小,都是可貴的;人治學要深入,不可淺嘗輒止;人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落實。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個人、社會、國家民族之路由“無”到“有”――無論是個人之路,還是社會、國家、民族之路,都是“走”出來的。
聯想思維訓練,對于學生的議論文的選材,舉例、分析論證以及記敘文的議論抒情,具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加強聯想作文訓練指導,可以使學生看得更遠,思辨更具廣闊性。
三、加強比較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深刻性
比較是思維深化的一種手段,這種訓練常將兩個或多個材料放在一起,通過其相同點或不同點的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個性特征或共性特征,提高觀察力和思辨能力,使其思辨更具深刻性。
指導學生對幾個觀點進行取舍,選篩出有新意、最切題的觀點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一環。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II卷“誰更具風采”,就可進行比較思維訓練。
材料中的三個人物比較,具體表現如下:
由大李的風采可聯想到潛心學術,造福未來的人;由小劉的風采可聯想到創造詩意的人;也可由他人想到自己,談到如何成就“自我風采”。強調:每一個人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都會通向成功”,針對這些觀點,引導學生分析、比較、辨別、啟發學生思考。這種訓練不但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學生的思辨更具深刻性。
四、加強逆向思維訓練,使思辨更具創造性
逆向思維是根據事物的特點以及人們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出現的一種構想方法。它是建立在對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改變人們平常的思維角度,從材料或題目的對立面入手而提出的一種新穎而獨到的觀點。它屬于一種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用得好,常可以開拓出不落俗套、不同凡響的新主題。
篇6
《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電視等的出現使“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成為了可能。通過科技,我們不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還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奧妙。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讓我們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見了世界的壯美與遼闊。目前,一組“世界與內蒙古撞臉”的圖片在網絡上走紅。從圖片中我們能看到世界上許多的景點在許多地方與內蒙古有異曲同工之妙。網友們紛紛感嘆,要是沒有科技,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發現內蒙古那具有“國際范”的美。的確,如今的人們處在邊界的互聯網時代,不出家門,我們就可以看見內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氣勢。這要放在古代,人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憊。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過科技,才能滿足我們對自然無限的好奇心。
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通過科技,我們無需實地考察,就能從宏觀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爾發生了8.0級大地震,令世界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們得以換一種方式心系災區。通過電視,我們了解到災區的各方面情況。通過上網,我們還能了解到尼泊爾此次災難發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發的各種氣象災害等等。科技拉近了我們與尼泊爾的距離。我們無需親自前往災區,便能夠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就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我們能更加理性地面對自然,對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間。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一個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科技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想象,推動了我們去探索。回首在科技不那么發達的時代里,哥倫布歷盡艱險發現新大陸,卻未發現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亞洲;近代中國人因為科技落后而缺乏對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們要好好利用科技,開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師辭職信被稱為情懷辭職信。我們在限度利用科技同時,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
總而言之,在這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里,科技的出現總是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感知自然的。我們應感激: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生命的本質更在于過程》
這讓我想起韭菜與韭菜蘭的故事。韭菜蘭作為蘭花的一種,因極其類似于韭菜,故得名“韭菜蘭”。倘若區別二者差異,僅存在于長熟待取階段,不僅破壞了世間萬物自然規則,也會造成美食的難以下咽。
世間萬物在成長階段都是以“簡”存在。以人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構造已然完成,內心和思想內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標志。倘若以“人的存在僅為存活定義”這是對神圣生命的踐踏。如果以這樣的規則宣講*,締造出來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著本質區別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項成就某項工作某種生命為基礎。若,僅僅以人活著等死校正其意義,這違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顯而易見,乾坤萬物、日月星辰都有著存在的意義,并非僅僅是生存、繁榮、湮滅的生理代換。探索萬物更應該從本質和存在過程出發,生命的結果也只是存在過程中磐涅的另一種“新生”。
萬物或許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許存在于不同狀態、或許相同形式和相似狀態存在,這些都不影響對其生命結果的探索。歸咎其源,這也印證了生命過程存在的意義。
既然,萬物本身都有著自身的意義和本質追求。那么,對萬物結果的探索,不能止步于生命的終結。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關愛,絲瓜和肉豆的藤須雖有著驚人的相似程度,兩者生命的結果卻差異較大。
不論是肉豆和絲瓜、不管是韭菜與韭菜蘭。在生命過程中都有著相似的地方,這些因素極易被誘導成另一個生命結果。但是,出于對生命探索的尊重,你會發現,很多時間,相似的個性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感同身受,誕生的卻是差異較大的人生。比如,現代社會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會接觸相同的時間,卻成不了優秀的“人”。囿于,這是個人對生命本質過程的探索結果。
現實中,人們往往追求過于完美的結果,卻常常忽略過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與韭菜蘭是的佐證,雖然兩者結果有異,過程展現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絲瓜和肉豆、韭菜與韭菜蘭,每個生命的過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這些有可能導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記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離其宗的結果,追求過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義。
《敢問路在何方》
馬云開辟互聯網時代之前,沒人知道有這樣一條路,大家苦苦摸索的或許是別的熱門行業,后來馬云開掘出了這樣一條路,越來越多的人跟上馬云的腳步,于是路漸漸寬廣了起來,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的確,世界上本來是沒有路的,雜草叢生或者泥水橫流,每個人相同的迷茫悵惘,不知道怎么邁出第一步,于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引領眾人開辟了一條路。
什么路走不了?刀山火海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海洋高山也都有齊全的設備助我們翻江越海,沒有不敢走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就像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一樣。所謂事在人為,一個人要努力,勇敢,充滿希望,便什么路都走的過,敢與不敢也是一念之間,一旦勇于邁出第一步,便沒有你走不過的路。
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之所以這么決絕的說,一是因為那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如何不可輕易違背初心,二是走完這看似走錯了路,也許你會看到另外一場風景,也許你會擁有更奇特的經歷。因為未來是未知的,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不要固步自封的以為自己會遇到什么絕路,無限可能在后面等著你。
篇7
關鍵詞: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于選擇與吸收的民族。自古以來就與植物有著不可分割的獨特情緣的日本民族,把來自古代中國的稻、花、茶轉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屬于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足,空氣濕潤。這種氣候環境適宜水稻的種植。日本屬稻作文化圈,歷代日本人在濕潤的環境中以頑強的忍耐力和精細的技術從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對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來是在以耕地共有和為保全耕地而集體協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業共同體的集團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運被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生死與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協作、團結、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進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體團結主義意識。新田開發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作,而這極其艱難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種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對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國佛教的供花,宋元時代傳入日本,到東山時代即十五世紀發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插花的習慣,他們熱愛花的美麗,隨著時間的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愛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廳都會擺有一瓶經過精心挑選的鮮花,給人一種賞心悅目、清新別致的感覺。
插花的種類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時期到戰國時期,產生了立花,主要裝飾在壁龕、起居室、百寶格上。立花很重視陰陽調和和體現季節感,也表現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態。立花可以構成一個立體的圓形的花型,這種圓形在花道中稱之為“圓相”。“圓相”在禪宗中又是指作為悟道的對象而表現出來的“圓”,而且以“圓”來表示人與生俱來的心靈的平等,也就產生了人們所追求的人際關系的“和”。
生花是在裝飾于壁龕處的投入插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論核心認為草木的自然生長蘊含著自己的尊嚴,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戶后期產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稱三財,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種基本資財———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觀。它將引導部分視為天(高的部分),將順從部分視為地(低的部分),將這兩者調和的部分視為人(居于中間保持高低調和的部分),并確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體地位,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無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們理解善良的心,因為插花是表現人的心靈的東西,要用心去體會花道中的“靜、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櫻花一樣表現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間也要把它的美麗展示給別人,體現了日本人特有的執著的信念和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詞沿用漢字,這詞最早見于《封式聞見紀》,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間(810~824 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其為“弘仁茶風”,此階段稱作茶道發展的起源階段。
茶道通常被認為是日本藝術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學習來凈化心靈,磨練意志,提高品行,增強責任感和克服困難的信心,以達到思想境界升華的最終目的。茶道的深刻內涵是:“和、靜、清、寂”。“和”是和睦、和諧、和平之意,讓人們永遠保持和睦相處。“敬”是心靈的誠實,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清”是潔凈、清幽,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凈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寂”是靜寂,倡導無論世俗如何的不穩定,也要求人們如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去面對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會。茶道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通過茶的集會———茶會,讓人們遠離浮躁,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觀,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茶道展現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從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與人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的一種精神。
參考文獻
[1](蘇)佛·普羅寧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2]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與中國古代三才陰陽思想[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
[4]蔡毅.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2.
篇8
壯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知識,創造并積淀了豐富的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民族生態文化。本文從物質、精神和制度方面剖析了壯族地區生態環境與人們相互作用所形成文化中的親生態價值取向,這些觀念對當今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壯族;生態適應;親生態價值
壯族人口眾多,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和貴州等省,而其中以廣西和云南文山為壯族人口主要聚居地。聚居地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境內河流眾多,有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長期以來,壯族人們在與大自然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物質技術手段、制度措施、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本文擬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個方面,對壯族生態適應過程中的形成的生態文化中親生態價值取向進行探討,從而為現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一、壯族生態文化中物質層面上的親生態價值取向
人類生存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而其它的社會實踐也都是以此為核心展開。由于不同的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也會隨之改變,形成與之適應的文化模式。壯族地區的文化屬于傳統的農耕文明,其核心文化是以“那”為標志的稻作文化[1]。稻作文化是壯族生態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標志。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壯族先民摸索出了一套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即稻作農業。壯族人們利用當地的坡地和山地開發出梯田,壯語中水田的讀音是“那”,因此壯族很多地區的地名大多帶有“那”的讀音,比如“那坡”是指山坡上的田,“那們”指圓形的田,所以“那”的地名都和田地有關,依據不用的田地形狀,取不同的地名,說明在古代,稻田在壯族人心中重要地位[2]。稻田不僅能為壯族人們提供基本的糧食供應,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水土和植被,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外,壯族的稻田區別于其他地區,如:他們的稻田泡種時間不是根據時節或者精準的日子,而是根據某樹木發芽的時候,這種是經過幾十代甚至是上千年的經驗累積;壯族的種田是犁三遍,耕三遍使土壤疏松而且可以消滅田里的害蟲,利于日后稻子的生長,這種精耕細作的方式是稻作文明的重要標志,也體現了壯族人們依靠自然、利用自然的生存狀態。
二、壯族生態文化中精神層面上的親生態價值取向
精神層面上的壯族生態文化可以從壯族人們的和自然崇拜中探究。壯族沒有全民族統一的宗教,壯族人的經歷了由自然崇拜到多神信仰的過程。以麼文化和竜文化為代表的和崇拜思想中蘊涵了壯族先民的生態觀。“麼”在壯語中的含義是吟誦經詩,麼教是壯族的本土宗教,所崇拜的是布洛陀神[2]。麼教文化承認自然界萬物享有與人類相似的權利和價值,把自然萬物視為關愛的對象,主張節約用度,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和諧生態倫理追求,它可以喚起民眾的生態意識,使人們在實踐行動中,承認自然的價值,遵守生態道德,不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以仁愛之心善待萬物,從而使整個社會成員保護生態的自覺性得到提升。壯族詞匯“竜”是森林、樹林、山林的意思,壯族人們祭祀以樹的形式存在的神,竜文化在很多壯族地區盛行。有樹神的竜叫做竜奢,竜奢分為祖宗神樹、太陽神樹和寨神樹,它們分別代表祖先神、自然神和社會神,說明壯族的人們對祖先神靈和自然的敬畏。竜文化有許多教條禮儀形式,例如,用茅草編成繩子,纏繞大樹,表示這棵樹為神樹,也就是竜樹。人們既不能砍伐這顆樹也不能放污物在樹的旁邊,甚至不能撿樹上掉下來的樹枝,哪怕是樹葉也不行。這些規定,體現了壯族人們對山林的敬畏,也說明壯族先民很早就已經意識到保護山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壯族生態文化中制度層面上的親生態價值取向
制度層面上的壯族生態文化可以從壯族人們生活中的共同遵循的鄉規民約和風俗習慣中探究。通過研究這些鄉規民約,我們可以對壯族生態文化在制度層面上的親生態價值。1)鄉約制度壯族鄉約制度最為典型的是龍脊十三寨壯族聚居區,該地區的鄉約條款歷史悠久,發展成熟。以《龍脊地方禁約碑稿》為例[3]:“———禁地方各賣管業,柴薪數年禁長成林,賣主不得任意盜伐,如有不遵任憑地方鄉老頭甲送究。———禁地方至春忙栽種之際,各戶不許放牛、羊、雞、鴨踩食田禾,如有遺失等情,各將田蔸賠苗,如有不遵,任憑送究。”這條碑文規定,禁止濫砍濫伐,禁止牲畜家禽破壞農作物,這一條文保護了農林作物的正常生長。
2)水、林保護制度稻作文化為主的壯族,有著豐富的水文化,他們認為無論是江河湖海還是池塘小溪,凡是水聚積的地方都有神靈居住。在壯族地區,飲水大多來自溪水,水源脆弱,易受外界環境的污染。因此,生活中有許多關于水的禁忌:嚴禁在水源及周圍大小便,洗菜洗衣服,洗手洗腳,丟垃圾,嚴禁牲口在水源飲水,破壞水源環境等。在重大節日,還會在水源邊舉行祭祀活動,祈求平安富足。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保障村民的飲水健康。對于灌溉用水,同樣有一些規章制度:共同修建,統一維護,合理用水等。對于樹木山林的崇拜,自然在制度上的規定也會更加嚴加:嚴禁對奉為神樹的樹林砍伐,需要嚴加保護,每年的春秋兩季還需要定期舉行祭祀儀式。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已經意識到保護山林和水源對自身生存的意義,自發形成多種制度來約束民眾的行為,這對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起到一定作用。總結壯族人們在適應生態環境中所形成的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的生產模式,體現著壯族文化的親生態價值取向。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依據的今天,有著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戴光祿,何正廷.壯族文化概覽?導論[J].2005
[2]黃桂秋.壯族民間麼教與布洛陀文化[J].廣西民族研究,2003,(3):73-82.
篇9
古人有文無定“法”之說,但并不等于說文無“法”。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應該有一套獨特的寫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實,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種命題題型,都只不過是題型變化而已,最終的寫作能力考查和選拔目標都是不變的。所以,探討命題規律,總結寫作竅門,這些都是作為備考的我們必須要做的。我比較贊同徐飆老師的《我的非教育寫作觀》一文提出的觀點,即我們可以把寫作分為教育寫作和非教育寫作,那么學生的高考作文寫作就屬于教育寫作。起碼來說,學生的寫作大多都是為應考而作,這也是千百年來繼承傳統文化的一個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備考經驗,我將高考作文寫作的內容劃分為三個大類別。
[作者簡介] 張宇,教育部“十二五”課題組高考作文研究專家,河南省高考語文評卷組專家組成員,中學名師,中國語文教育協會會員,市模范班主任,從事高考語文教學與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課題――“高考寫作熱點問題教學策略研究”獲教育部課題組表彰,參與教育部課題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編寫高考語文書籍8部。
1 和乃萬事萬物之本
和,有相安、諧調以及平靜之意。我們這里所說的“和”,主要包括人與客觀世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等諸方面的和諧關系。“和”這一話題涉及許多方面,例如,和諧、和平、祥和、和藹、和美、和睦、溫和、和氣、和悅、和煦、和約、和議、和順、和暢 、和好、和緩、和會、和解、和局 、和樂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濟、溫和清朗、溫和美好、惠風和暢、和藹可親、和風細雨、和顏悅色等等。
高考作文試題中體現“和”這一話題并非偶然,因為不管哪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和”就談不上自由,更談不上發展。所以,“和”這一話題是高考關注的,是社會發展應關注的,更是人類社會發展要關注的。可見,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樂”之論讓考生探討“和”這一主題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應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際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國之“和”。無論作文題目的客體怎樣變,主體情感是不變的。你可以把客體換成“舊書”“鏡子”“國家巨大政治經濟成就”“假蘋果”這些具體的物象,還可以換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畫”“哲理學說”等抽象客體,主體的愛國愛家的“和”之情永遠不變。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廣東高考作文題 “與你為鄰”,是一道典型的寫人際關系方面的題目,當然這道題目中“你”涉及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題目背后也隱含著“與你為鄰”的另外一個對象是“寫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的材料告訴考生,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實際上,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關于“君子三樂”之論述,是典型的把和諧具體化的作文。一樂為和諧中的和睦,二樂為和諧中的和洽,三樂為和諧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為本的提出,還是人文、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的體現,都足以證明人類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個地球環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與人發生關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體現。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維等內在因素,有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現實、未來、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發展,人與自然的斗爭,人的道德、幸福指數、喜怒哀樂等因素都可作為命題的范疇。“人”涉及的話題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權、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跡罕至、人情世故、人滿為患等等。
聯系到高考作文層面,“人”這個話題并不大。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體、有抽象的理解。作文應以主體――人為中心去命題、去創作。從重視客觀載體到重視人的情感體驗,正是作文變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歸根結底,一切客體只不過是作文命題人拿來考量主體的載體罷了,最終還要歸結到主體――人對客體的理解與看法上,即怎樣達到人與客體的和諧上。在這里,作文命題與寫作中的人則具體指寫作者這一主體,如果這道作文試題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長問題等,那么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主體”的作文試題,如果這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在主體感知中的地位,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客體”的作文試題。當然,一切文章都是寫主體與客體相互關系的文章。只不過這個關系有些人能理得順暢些或者有條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順暢、不那么有條理了。
再具體些說,比如,某一道作文試題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趨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長這些問題,也就是說考生本人傾向自我一類的作文,我們則把它定位為“主體”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誠信價值觀,我的人生畫卷,我的職責,我的奮斗等等,這類文章我們說是傾向于考生內心深處的靈魂觸動性的東西。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題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會中一類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對自己的童年有所憶,有所感。童年不單單是童年的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類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問題也是作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10年高考遼寧卷作文題 “幸福是 ”,給考生留下了自由創造標題的空間。幸福的可感性離不開考生,離不開現實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這道試題也是把命題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這也是高考作文近幾年“向內轉”的具體體現。
2011年高考江蘇卷 “拒絕平庸”這一命題作文緊緊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這一內涵,深刻挖掘自身的價值,培養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題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慶卷的“情有獨鐘”話題是典型的“人之情”話題。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題 “總有一種期待”,題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個心理學話題,更是一種人文情感話題。
……
不難看出,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話題,直接讓考生去體驗,讓考生用自己的眼觀察世界,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考生為本的理念,是大勢所趨。
3 客乃人類生命依存
客在這里指“客體”,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觀事物。籠統地說,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個客觀世界。物象、自然規律、環境保護、環境污染、世界氣候、就業環境、就業條件、生活條件、生存條件、公共設施等一系列話題都可作為客觀世界的客體進入考生的視野,走進考生的高考作文寫作之中。
這里所說的客體,一方面,從命題人的角度講,命題人選擇某類素材中的具體物象就是命題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點,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從考生寫作的角度講,考生應抓取命題人設置的具體物象這一客體,去理解、感知命題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寫才是符合命題人的要求的。由此看來,這里有一點像馬克思發現剩余價值一樣,這一切似乎都應該豁然開朗了。
比如,2011年新課標高考作文試題,命題人提供“祖國的發展變化”這一抽象又具體可感的客體,讓考生去寫對客體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變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歷程等,可見這一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感悟的作文。像這樣的作文試題,在作文中主體情感就不能體現太多,甚至不能直接體現出。
可見,對客體的關注與感知,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命題方式。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對的客體。這兩種客體既可以是具體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與“現實”的兩種概念的交織。考生不管從具體下筆還是從抽象入手,必須對客體――“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試題“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體――我”和“客體――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試題。它給考生指明了寫作的方向,這個客觀的世界不是離開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東卷的“這世界需要你”這一命題作文,把“客體――世界”與“主體――你”之間的關系作為寫作命題的重心,可謂綱舉目張,條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將魯迅先生的畫像作為“客體”讓考生去感知,將“人物”作為客體是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題 “我的時間”,與安徽卷的“流逝的時間”十分相似,而“我的時間”更具體突出了“主體――我”和“客體――時間”之間的關系。
2011年高考廣東卷“回到原點”,“原點”是一個典型的“客體”,前面加上“回到”一詞,將“主體”與原點之間聯系起來。當然“主體”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體”。由此看來,弄清楚主客體之間關系命題是命題者的最終意圖。
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則是一道典型的“主體”(即考生)對 “中國的六條巨大變化”這一大大的“客體”的具體感知的試題。
篇10
我們學校經過慎重研究,決定組織教師自己編寫校本教材《六德文集》,圍繞“仁、義、禮、智、信、公”這六項品德修養,組織經典文章,把品行教育、習慣養成與閱讀傳統經典文化三者結合起來。
一、經典誦讀,有利于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這套教材主體內容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處事準則。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知義明恥”、“和為貴”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國學精粹,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把“國學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深入持久地開展。通過“國學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和優秀的中華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熱情,樹立愛國報國的思想,學習和領悟國學精粹,為今后一生鋪墊正確的道德基礎,厚積人文底蘊,激發民族精神。經過三年多的編寫和閱讀實踐,這套教材利用傳統經典文化對學生心靈的滋養初見成效:我校學生家長和老師們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少教師講,誦讀前校園中不講文明、不講奉獻、不懂孝順、自私、任性等不良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而自從孩子們接受國學教育之后,校園變得文明和諧了,同學們變得謙讓、文明、尊重師長了。大部分家長反映:如今孩子們懂事了,懂得為父母端茶倒水;主動幫忙搞家務了;對師長的禮貌也多了。
二、經典誦讀,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養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我校通過近三年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證明,通過經典文化的誦讀,可以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識素養。以我班為例,我覺得國學經典誦讀給學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就是語文能力的提高。說簡單點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飛速提高。本學期,通過國學經典的誦讀,大部分同學養成了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讀課外書的人越來越多了,特別是一些兒童版的文學名著更是成了同學們的至愛。課余,名著中的各種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學們談論的重要話題。一部分平時不善言談的同學也漸漸參與到對名著的討論中來,口頭表達能力也漸漸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過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來激活低效的語文教學的愿望實現了。特別是習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課,同學們就害怕,現在,全班學生幾乎沒有怕寫作文的,每周都是盼著寫作文,有的還不時提醒老師這周還沒寫作文呢?因為“言為心聲”,他們想通過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這里面的水平是不一樣的,但態度是積極的樂觀的。讀經典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增強了其語言表達能力。有時候我會被遍地開花的真情習作感動不已。
三、國學經典誦讀,促進了學校、家庭的和諧
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內心的關系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的論述。“天人合一”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為貴”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追求人自我內心的和諧。可以說,和諧是國學經典的主旋律。現今我國所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和諧社會”等,基本都能在傳統國學中找到淵源。我校經典誦讀給孩子們帶來的學習上的成功,使得國學教育從學校唱獨角戲,逐步演化成了一個“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經典誦讀活動在廣大家長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影響下,自覺地加入到了國學經典的學習中來。學校的傳統文化氛圍更濃了,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更深了。
四、國學經典誦讀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法寶,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