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關愛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2:3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與人關愛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的姑姑近來正在給一個初中的姐姐補習英語,效果雖不能說是很完美,但也是很有效果的。看著姑姑每周來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對姑姑說:“姑姑您為什么不收點兒學費呢?”聽了我的話,姑姑馬上變得嚴肅起來,地對我說:“別人求我辦事,說明別人對我非常信認,我應該盡我所能。人與人之間不能只講錢,應該多一些互相的關愛。只有你多關心、幫助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給予你的關心和幫助。”聽了姑姑的話,我深感羞愧不已。同時也由衷地敬佩著我的姑姑。
姑姑補課這件事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的確,人與人之間需要的不只是權、錢的施舍。互相關心幫助更為重要。只要你以誠待人,就同樣會得到一顆來自他人的誠摯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不是只存在于親朋好友間,我們應該充滿熱情地幫助任何一個需要我們的人。我、媽媽、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國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說全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既然我們都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那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彼此關愛。人與人之間只有充滿了濃濃的關愛,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與你患難與共;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會享受到更多的來自他人的愛。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擁有了這份愛,世界這個大家庭將會更加合睦、團結。
愛,是人世間最溫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愛的氛圍中,多好!
篇2
關愛他人可以從小事做起,譬如你幫助一個同學輔導功課,一個好老師的一句諍言或幾句鼓勵的話,往往能給學生帶來不懈的動力,還比如你扶一個盲人過馬路,陪老人談心……這都是關愛他人的表現,如果你給予了別人關愛,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悅。”正因為愛,所以會有創造的喜悅,正因為有創造的喜悅,所以對教育、對學生更加充滿愛的情感。老師對我們有關愛,她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給予了我們關愛,他們的愛是偉大的!我們自己也要學會關愛,關愛別人,關愛自己!
記得五年級的時候,我們班組織去養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們幫忙打掃衛生,端茶給他們喝,又陪老人們聊天,還表演節目給他們看,他們不知有多開心,笑得連嘴都合不攏了,看著他們燦爛的笑容,我想哭,他們已經老了,剩下的時日不多了,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多給他們點關心,多點愛護,讓他們老有所樂嗎?!我想他們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華強北買東西,媽媽讓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買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她長得蠻漂亮的,還穿著舊校服,但她沒有胳膊,靠雙腳寫字來乞討,她面前擺著墨、紙還有一個裝錢的小紅桶,腳趾間夾著一支毛筆,沾了沾墨水,開始寫字,她在紙上寫了四個大字:雞年快樂。字還很不錯哦!我覺得她好可憐啊!我毫不猶豫地就走過去在那個小紅桶里投了五元錢,隨后路過的人都紛紛獻出了愛心,可讓人氣憤的是總有一些抱著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沒有一點愛心,這讓那些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響,不利于培養愛心。這個小女孩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更沒有快樂地在學校讀書,她多么需要我們的一顆顆愛心、和一雙雙溫暖的雙手啊!
篇3
一、激發寫作欲望,感受作文樂趣
作文課無非要解決“害怕寫”、“寫什么”和“怎么寫”的三個問題。學生對作文有恐懼心理,都害怕上作文課,“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就犯難。”怎樣激發他們寫的欲望和樂趣,再從有內容可寫到會寫作文。。
如本校老教 師朱和平老師在上《美麗的秋天》的作文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完兩段課件后進行比較想象,體會到聲色兼備的重要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習作層次、習作性格,進行了有意義的內容開掘和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寫作材料,并調用自己記憶倉庫中的相關素材,用心靈去感受體驗,從而燃起寫作,寫出了富有真情實感的片段來。
尤美麗老師代表我校與第二實驗小學、東石井林小學等“協作校”語文課堂教學聯研時,所執教的《剪刀、石頭、布——一起來快樂習作》的作文教學中,一開始就以形象生動的導入談話和有趣的游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和諧的習作環境,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消除了學生的習作畏懼感,還大大培養了學生習作的自信心,讓學生感覺作文就像在玩一樣輕輕松松,得到了與會者及專家的好評。
二、提供寫作內容,講述寫作方法
一些學生之所以害怕寫作,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會寫,沒內容寫,不懂得怎樣寫。作文教學指導中最關鍵的便是方法上的引導。方法對頭,事半功倍。如我在上以“關愛”為主題的習作指導。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激情導入,確立主題
(一邊播放歌曲《愛的奉獻》,一邊播放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圖片。)
師:聽了這首《愛的奉獻》,看完這些圖片,老師相信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請你們把自己的感受大聲地說出來。
生:我覺得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生:我覺得被人關愛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關愛他人是一種高尚美好的品德。
生:我覺得我們需要別人的關愛,別人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愛。只要你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你的身邊有許許多多人們互相關愛的事。
……
師: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今天我們就來寫寫有關關愛的習作。
(二)、讀題審題,明確要求
師:請同學們自讀“習作”部分的內容,想想本次習作向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寫體現相互關愛的事。
生: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
生:要注意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生:要表達真情實感。
師:在這些習作要求中重點要抓住什么?
生:關愛。
……
師:那么怎樣在習作中突出“關愛”這個重點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本單元的幾篇課文。
(三)、回顧課文,體會關愛
師:本單元的幾篇課文寫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事情,請同學們靜靜地回憶,細細地品味,然后交流習作方法。
生:如《窮人》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里采用心理活動描寫,我從中桑娜矛盾的心理中體會到她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品質。
生:在《唯一的聽眾》中“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采用了環境描寫,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為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
生:在《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把魚湯讓給病號喝了,自己卻嚼草根和魚骨頭,那欲吃不能、欲罷不行的神態,逼真地反映了老班長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當病員不忍心再喝魚湯時,老班長“皺起眉頭”,后來病員在老班長的說服下喝下了魚湯時,他“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前后神態的強烈對比、鮮明映襯,把老班長一心掛念革命事業上的崇高精神表現得十分鮮明。
……
師:你們的積累真豐富。這么多的方法我們該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這些方法一股腦兒都用上,還是根據文章的內容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細致的描寫?
生:要選準方法。
師:對了,我們要選準方法進行細致描寫。(板書:選準方法 細致描寫)
(四)、聯系生活,拓寬思路
師:生活中有很多樂于付出的人,有很多感人的事,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心,如長輩與晚輩之間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鄰里鄉親之間的……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的材料或自己親身經歷的事,用一兩句話概括,咱們交流交流。
生:有一次下大雨,我沒有帶雨傘,就站在學校大堂等雨停。黃老師下班看到后,就讓我鉆在她的雨衣后面用摩托車把我送回家。
師:是呀,師恩難忘。
生:我要寫的是我家鄰居。他不僅酷愛學習,還很有愛心。記得在四川大地震的募捐活動中,他把自己所有零花錢都捐給四川的人們。
師:這個人真值得寫。
生:有一次,我送作業本到老師的辦公室,由于作業本太多,十幾本本子掉在地上了。正好有一位同學從旁邊路過,就幫我拾起了本子,還幫我送到辦公室。
師:這個同學真熱心,你選得非常準。
……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從剛才大家的交流當中,我聽出來了,同學們能夠選擇身邊不同的人來寫。
(五)、展示片斷,捕捉亮點
師:現在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習作。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習作)
師:下面請同學們推薦你認為寫得比較好的片段,讀給大家聽聽。
生:我的同桌寫一位“舍己為人的叔叔”寫得非常生動。“李叔叔像箭一樣沖到拖拉機旁邊,猛地跳上車把孩子抱住,一下子又跳到地上。”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真實再現了人物的動作,值得我們學習。
生:這是我的同桌寫的,寫得非常美。“外面寒風呼嘯,風娃娃抱著樹枝打轉,像一位位姑娘在翩翩起舞。” 我覺得這里寫得很傳神,更加襯托出媽媽對“我”關心。
生:我的同桌也寫得很動人。“奶奶補得是那樣認真,靈活的手指在來回穿梭,慈祥的眼神注視著衣服,像深深的潭水……”這里的動作、神態描寫很細膩,能較好地表現人物形象。
篇4
關注社會熱點,呼喚人文精神類
關注社會熱點,呼喚人文精神,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題立意的常用主題,這對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很有意義。
【全國新課標卷解析】
一個油漆工的順手之舉,挽救了數條與己無關的生命,一個微小的因,造就了一個巨大的果。
從油漆工的角度看,修船工補的是小洞救的卻是人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事關乎大局,小的善舉可以造就大的成功。做人就是要坦蕩無私地順從內心法則,心存善念,多行善舉,“勿以善小而不為”,生命面前沒有分外之事。積沙成塔,積水成海,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歷史的進步作出貢獻。
從船主的角度看,漆工的順手義舉拯救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在已經付過工資的情況下,他還拿了一個大紅包來找漆工表示感謝,這是一種知恩圖報的做法,而這種知恩圖報的行為不正是當今所弘揚的時代精神嗎?
核心詞語:小善舉、大恩德、感恩
【北京卷解析】
老計作為一個平凡的火車巡邏員,每天在深山里走幾十里路守護鐵路,可謂辛苦,可謂堅持。這么一個簡凡的崗位,每有火車經過他都會投以微笑,招手,敬禮,送以安全的信號,可謂心態良好,可謂敬業負責,可謂對工作、對人生、對他人生命的珍愛和珍惜。而相應的火車并非飛馳而過,而是鳴笛以示回應和感激,這也讓老計的生活不那么單調和寂寞,讓他的行為更有了理由和動力。那回應的聲聲汽笛,可謂肯定,可謂感激,可謂尊敬,可謂回報。老計的招手和汽笛的回應,讓寂寞幽靜的深山霎時生動美麗起來!
核心詞語:責任、堅守、奉獻、尊敬、和諧
【山東卷解析】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行很長一段時間了,改革是否成功,改革能否堅持到底,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其實,讓改革進行下去不僅需要改革者敢于擔當責任,同時還要堅韌執著,勇猛無畏,更要順應形勢,不能一意孤行。如果改革者一味蠻干,只會換來失敗,甚至帶來災難,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就材料本身而言,可概述為“革命成功不能缺少的N種因素”,推而廣之即是“做事成功不能缺少的N種因素”,因此考生只需抓住材料的任意關鍵詞即可審題立意。
核心詞語:改革、擔當、責任、堅守、勇氣、人情天理
【重慶卷解析】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俗話說“禮尚往來”,一聲“你好”,一句“明天見”,滲透著這位普通工人的淳樸之愛、牽掛之情、善良之舉。正因為他一貫的慈善熱情、禮貌相待、平等友愛,才使得他在困境之中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得到營救。這個作文在主題上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與思維延展性,它在奏響著人文關懷的樂章,跳動著時代的氣息、閃爍著人生的哲理。它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彰顯的是社會的和諧、人性的美好。在這個物欲橫流、道德滑坡、人情冷漠、關愛缺失、危機遍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等良好風尚難以成為大眾的自覺選擇。而這則材料的內容和含意讓我們深感社會中禮儀和諧、關愛仍在,社會也更需要精神的重建、責任的擔當、信念的堅守,因為它是培育健康的社會文化心態的基石,是維系國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紐帶。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這種精神未必高大巍峨,有時只需要一點點光亮,就足以燭照人間。而材料中工人與保安的關系正是這種互尊、互助、互愛的難能可貴的精神的展示,它向我們展示了平易中的感動、平等中的高尚、平凡中的偉大,更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的冷暖、社會的文明!
核心詞語:尊重、關愛、人間冷暖
【廣東卷解析】
目前,人們的生活或事業在現實生活轉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挫折,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現實環境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是回到過去,還是幻想未來?曾兩度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面對這樣的人生課題,命題者希望每個考生都有自己的思考。
本材料的關鍵句是居里夫人在信中的總結——“我以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居里夫人為什么這樣講?起因是湯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說出了自己愿意生活的時代,暗示自己現在生活的時代不夠理想或不好。因此考題旨在引導考生關注現實,進一步思考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因為無論是盛贊過去,向往未來,還是直面現實,都是一個人生態度的話題。我們不能選擇出生的時間與地點,所以只有拋棄空想,腳踏實地地珍惜現有生活,以平和的心態直面人生,才是我們追求幸福生活之道。故而本題可從以下角度立意:①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自我價值;②人生價值的體現與時代環境的關系;③什么樣的時代都有精彩的人生;④做時代生活的主人等。
核心詞語:時代、選擇、有用、有趣、心態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高考語文,尤其是作文,從來就肩負著時代的使命。當我們的現實生活和情感思想表現出某種意識或整體傾向于某種意識時,往往會激起社會生活的漣漪,命題者就會敏感地捕捉到這個時代背景。所以無論是新課標卷的小善舉成就大德,還是北京卷的堅守,重慶卷的關注人間冷暖,或是廣東卷的對所生活時代的選擇,都是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熱點,思考我們的社會,思考我們的生活。
哲理思辨類
哲理思辨是中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中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同時,從選才角度考慮,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學生,因此哲理思辨考題也是歷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篇5
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寫作能力的現狀
當前,由于偏重于數理學科的知識積累與訓練,注重應試教育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與寫作能力的培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方面:學生的知識來源僅僅局限于書本,對周圍人和社會缺乏應有認識。
2、教師方面:在引導學生加強閱讀訓練、寫作實踐等方面,仍沿襲舊方面、老路子,新方法、新手段不夠,特別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造能力上還有欠缺。
3、學校方面: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唯分數論、唯成績論,放松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二、提高人文素養與寫作能力的重大意義與主要內容
人們通常把人文素養的教育看作是關于人生目的的教育,即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比較好地解決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幫助每個人智力、德行、感情、體格各個組成部分達到和諧狀態,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要寫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不是看了幾百篇優秀例文就可以輕易完成的,非得全面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不可。語文課程標準就把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放在語文教育的首位。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科學素質,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寫作能力才會日漸提高。
三、提高人文素養,要強化“三個觀念”
良好的人文素養表現在:具備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不斷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備開闊的視野,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因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強化“三個觀念”。
一是強化閱讀觀念,讓學生在書本中提高人文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關注政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愛別人、憎恨丑惡,可以讓學生增加個性化的語言材料,學會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和認識,糾正概念化的思維方式。
二是強化體驗觀念,讓學生在絢麗多彩的生活中提高人文素養。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教學必須把社會生活引入課堂,強化學生對生活的直接體驗。。
三是強化創新觀念,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提高人文素養。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的作文中有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
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的對策
《語文課程標準》的第一句話就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課程標準》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抓好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應采取以下五項措施。
1、利用語文教材拋磚引玉,從讀學寫。教材所選編的課文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它能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受到啟迪和教育。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例如在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時我通過朗讀和多媒體課件把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奇魅力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看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皚皚雪山、郁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和奇花異草、珍稀動物組成的奇異景觀,感覺到自己猶如走進了神奇美麗的畫卷之中。
2、在課外閱讀中提升人文素養,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單純地閱讀教材里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課外的閱讀中不斷吸收人文知識;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的閱讀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注意拓展延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比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巨人的花園》、《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樹》、《小木偶的故事》)的過程中,向學生推薦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品;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讓學生在童話的海洋里遨游,在精美的故事情節、大膽瑰麗的想象中受到品德方面的熏陶。
3、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教師的人文素養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是要注意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產生急于傾訴的欲望;構建一個融洽、平等的互動平臺,讓學生大膽交流自各自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運用師生間、伙伴間的欣賞和評析,極大地引導和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
二是要尊重學生個性,傾聽學生心聲,肯定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創新才能促使學生在接受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去熱愛語文學科進而熱愛生活。讓學生在每天的每一節語文課中感受到這種被尊重被關愛的平等,在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中成為一個富有愛心寬容待人、關愛人生關注社會的人。
三是開展個性化教學。作為一名教師培養新世紀的現代化建設人才是我們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師應按人文教育精神開展個性化的施教,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認知性兩個特點結合起來。
4、加強學生寫作鍛煉。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不管什么人寫文章都離不開生活的沃土。因此,要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去認識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 激起他們的寫作欲望,在多寫多練中提高寫作水平。
篇6
感謝你,親愛的媽媽,是你把我帶到這個世界;是你哺育我長大;是你教會我做人;是你用辛勤的汗水陪伴我成長,感謝你,親愛的媽媽,你教會了我一切一切……
記得那年夏天,天陰沉沉的,烏云密布,馬上要下雨了。這是,放學了,一個一個家長把孩子都接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了,我當時心急如焚,我知道:爸爸今天有會議開,沒時間,可媽媽的了重感冒。怎么辦呢?
我正在焦急地想該怎么辦的時候,突然,媽媽打著傘,慢慢地向我走來,對我說:“孩子,著急了吧,都是媽媽不好,看,我在家煮了兩個雞蛋,生怕涼了,我特意把雞蛋放在懷里,我知道你中午沒吃飯,現在餓了,快吃了吧!”我的眼睛緊緊盯著雞蛋,眼里充滿了淚水。因為媽媽帶著重感冒來接我還煮雞蛋,心里感動極了。在看看媽媽的手,一個泡連著一個泡,整只手都腫了,紅了。我連忙問媽媽這手是怎么回事?媽媽說:“噢,這你不提我還給忘了呢!只是被熱水燙了,沒什么大不了的。”我望著媽媽,心里有說不出來的感激,只是默默地流淚。媽媽瞅著我,我瞅著媽媽,媽媽老了,媽媽真的老了,眼角的皺紋,頭上還有一絲絲白發…… “孩子,雞蛋會涼的,快,快吃了呀!”媽媽說。“媽媽還是你吃吧。你不用擔心我,你也不是沒有吃飯的嗎,還是你吃吧!”“孩子長大了,孩子長大了,好吧,這樣吧!一人一個”。我點著頭,媽媽用顫抖的手拿出雞蛋,遞給了我,我拿著雞蛋,心里有對媽媽說不出來的感激,只是默默地念道:“這是媽媽用紅腫的手給我煮出來的呀!我含著淚,慢慢地吃著,不知不覺,感覺雞蛋有千分重,怎么也送不進嘴里……
我一定會感恩的,媽媽辛辛苦苦把我養大,她容易嗎?我覺得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會使我快樂。使我懂得珍愛,它教我回報,感恩是偉大的,我一定會感謝我的父母,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所有幫助我的人。
【作文二】
雄鷹高翔,白云逸飛,那是藍天對大自然的感恩;大海壯闊,小溪幽雅,那是河流對大自然的感恩;稻谷芬芳,碩果累累,那是大地對大自然的感恩.
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同學對我們有協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
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感到世界原來是那么美好.只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也將會更加和諧.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有人說善良的本質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都應當懷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應當成為每個人的美德.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篇7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51-02
都說“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但身處廣闊天地的農村學生在寫作時卻“頗感難為”,表現在視野狹窄、信息貧乏,所寫的作文往往選材平淡、內容空洞、語言貧乏。那么,怎樣才能讓農村學生在寫作中“大有可為”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校分低、中、高年段進行“走進生活,優化農村小學習作教學”的策略研究。筆者作為小學高年級段的一名語文教師,經過兩年探索及嘗試發現,學生自主觀察生活只有貴在得法,才能善于在生活中積累有價值的習作素材,收到良好的寫作教學效果。
一、引導學生作選擇性的觀察
學生觀察生活要有選擇性,以一定的目的作為出發點,為寫作獲取豐富的材料。觀察不是盲目、被動的,而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行為活動。比如六年級的一次習作課要求學生“寫一寫體現人們互相關愛的事情”,我校有一位教師做了這樣的嘗試:第一次習作時,教師先不進行指導,讓學生自由寫。結果,大部分學生想到的是父母給自己的關愛,而且大都選擇“自己發燒感冒了,爸爸或媽媽連夜把自己送去醫院”,或是“有一天,放學時天突然下起雨來,爸爸或媽媽冒雨給自己送傘”等事例。還有一部分學生想到了同學之間的關愛,但局限于“自己遇到難題時,某某耐心幫助自己”“放學時下雨了,同學把傘讓給自己”等這類“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教師講評之后,讓學生重新觀察,要求觀察時選擇那些新鮮的,但又能觸動心靈的事例來寫。經過有選擇性的觀察,學生挖掘到了許多感人的素材,如“雨夜,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車后,爸爸怕我冷著,把上衣拉鏈打開,讓我鉆到爸爸寬闊溫暖的后背”;“放假時,爸媽遠在廣東打工,沒人來接自己,自己扛著沉重的行李走在路上,鄰村的叔叔看見了,二話不說用摩托車把自己送回家”;“自己坐車去廣東和父母團聚時,臥鋪上的被子薄,冷得瑟瑟發抖,鄰座阿姨把她的被子讓給自己蓋,她卻只能拿一件厚衣服蓋”等溫暖而觸動人心的事例,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濃濃親情、溫情。學生作文字里行間表達出了寫作者的真情實感,有效達到了預期的寫作要求。
二、引導學生作整體性的觀察
我們要想準確客觀地表現或挖掘某一事物,揭示某一現象本質時,要對事物進行整體性觀察,在觀察中不可忽視把握事物的整體性。許多學生在觀察某一種事物或現象時,往往只注意到該事物當時呈現的特征,而忽略了事物的整體特征,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把事物或現象與它所處的環境聯系起來。比如觀察某個人物時,除了觀察人物的外形、言行舉止、生活習俗,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外,還要注意觀察人物生活的環境,從側面環境烘托主要人物的特點。如教師指導“描寫一個活動場面”的習作時,可以重點引導學生從活動場面的整體氛圍著手,如對“拔河比賽的場面描寫”,先引導學生體會比賽場面的“緊張激烈”氣氛,然后結合緊張激烈的現場氣氛,觀察場上的選手、場下的拉拉隊員,他們分別在做什么、說什么、想些什么,有著什么樣的表情等,整個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最后重點觀察1~2名同學的動作和神態,突出參賽者的拼搏精神,再寫觀眾的喝彩聲、加油聲,從側面烘托比賽的氣氛。有了對事件整體觀察的意識,學生才能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脈絡,在寫作文時自然有話可說。
三、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
學生在觀察中要學會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小學高年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接觸寫人狀物類的文章,那么,他們學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人物的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人物的個性是一個人在思想、品質、行為、語言、習慣等方面異于他人的特征。學生觀察人物的個性時,要善于抓住一個人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感受,抓住體現性格的細節來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等,觀察人物只有從這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積累人物形象的素材。如在習作講評課中,教師以父母在雨中接送學生的情景為例,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衣著、外貌、神態、語言以及細微的動作等,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從父母此時此刻的衣著、外貌、神態、語言、動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而觀察某一事物時,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事物的時令特征、靜態特征、動態特征等。如春天時布置學生到野地里賞桃花,引導學生在觀賞時從遠觀到近觀,從視覺到嗅覺,從靜態到動態,抓住桃花在春天的灼灼姿態、花朵豐腴、色彩艷麗、嬌艷欲滴、樹態優美、枝干扶疏等特點,還要注意本地桃花跟其他地方桃花有哪些不同之處。這樣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引導學生觀察事物要逐層深化
觀察事物應分清層次,逐步深化。比如觀察人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人物的外貌、衣著、形體、表情,再觀察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人在事件中的表現,最后做到通過外表揣摩內心,通過語言判斷思想,通過行動揣摩性格,通過細節尋找特征,通過表現了解品質等。又如觀察景物時,除了觀察景物的形狀、顏色、特點,還要留意景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更要突出景物的有形特點,了解靜物的功能作用,聯想景物與人的關系。如我校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寫觀察習作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逐層深入地觀察,即興為學生表演“拍蚊蟲”,教師即興表演時針對表情、神態、動作、語言等特意稍顯夸張:老師批改作業時被蚊蟲騷擾,不停地驅趕,結果蚊蟲不依不饒,總想找機會叮上一口。老師不勝其煩,想把蚊蟲消滅掉,想盡各種方法要把蚊蟲置于死地,最終與蚊蟲周旋了一翻,用書本把蚊蟲拍著了……在教師表演完之后,學生通過觀察,從神態表情揣摩老師被蚊蟲騷擾時的心情,老師當時可能會想些什么;通過老師追蹤蚊蟲的眼神、動作這些細節,表現出蚊蟲的狡黠、囂張……由于教師引導得當、表演到位,學生興趣盎然,回答時妙語連珠,能通過教師的外在表現,挖掘出豐富的素材……這樣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觀察積累,使學生的觀察不只停留在事物表象,而是看到事物的深層本質,逐步提高他們觀察積累的能力。
篇8
市場經濟是以勞動力、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競爭經濟,企業這樣一種經濟組織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企業要有競爭力,前提是能夠根據市場的要求去整合勞動力、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以獲得最大產出。管理是為資源的最大產出服務的,這就明確了管理的基本邏輯:先確定做哪些“對的事”,并明確做這些“對的事”的基本流程與方法,再探討如何組織人把事做好。
建立在這樣一種邏輯關系之上,我們提倡的科學管理方式是:以惡對事,以善對人。做事最重要的是體現法治精神,約束的是人“惡”的一面,法不容情;對人最重要的是體現人文精神,弘揚的是人“善”的一面,利他就是利己。
具體說來,這種方式包含以下3個方面:
第一:以惡對事,就是“以法對事”。對事管理的起點是“我不相信”,只有在事實與數據的支撐下才能夠相信。
曾任IBM總裁的郭士納講過一句經典的話,那就是:“人們不會做你希望的,只會做你檢查的。”這句話講清楚了對“事”的管理邏輯,那就是凡事不要講愿望、講希望、講良心,而是要講制度、講流程、講檢查。與其相信人的良知,不如相信制度的力量。
對事為什么要用法治?或者說,做事為什么要先從最壞的地方去打算?這涉及到思考問題的一個基本方法,即科學精神。從理論上講,一件事之所以能夠做成功,是因為遵循了科學原理,或者說遵循了事情本身的內在規律性。當然,經營公司的規律性在短期內也許體現得不充分,不容易體現在每一件事上,但如果把公司管理的科學性抹殺了,把經營公司當成“玩權術”,那就是對這幾百年產業變革的無知與狂妄。
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說的就是只要按照科學規律去探索,就總有實現的一天。由此我們知道了在做事的時候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做事”本身的難度,事情做不成,最大的敵人是“人為破壞”。
眾所周知,六西格瑪管理就是以消除“人為破壞”為目標的流程管理方法。六西格瑪管理的核心思想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優化流程,減少人為因素。”道理很簡單,管理中人為因素越少,主觀因素就越少,客觀因素就越多;管理中人為因素越多,主觀因素就越多,客觀因素就越少。
這就是說,“以惡對事”是一種預防管理,預防意味著在事件發生之前采取行動,把如何行動用流程提前固定下來,而不是在事中或事后作出反應,把企業管理者培養成“救火隊長”。
第二:以善對人,講的是“以人為本”,對人管理的起點是“嚴愛文化”。
與做事不同,在人的意義上,追求的是在做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合作。比如在檢查的層面上,對事要設想人可能會“腐敗”、會“偷懶”;但在人的層面上,檢查與監督體現的卻是“關愛”,所謂“愛誰,就檢查誰;害誰,就縱容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意味著我們在企業中要培養一種“嚴愛(嚴格執行規則就是愛)”的文化。中國現在被刑事處罰的官員越來越多,他們的官位也越來越高,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們法冶的力量在加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們的體制不是基于“嚴愛”,而是基于道德說教的“溺愛”——權力不約束,害了官員啊。我不太相信有那么多官員腐敗都是出于“人心”問題上,我更相信這是由于制度監督不到位,導致“以善對事,以惡對人”。
法治文化便是“嚴愛文化”,西方企業制度中有不少體現出基督教的原罪精神。社會學大師韋伯很早就指出,西方企業制度與企業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所謂原罪,講的是:人就是人,是人都會犯錯,沒有人不犯錯。既然大家都會犯錯,那我們基于對錯誤所制定的規則之上的“愛”便成立了。我想,這就是對事要講規則,講規則要從抑制人性中基于“原罪”的“惡”出發;反過來,對人要寬恕、要慈愛,既然是人就會犯錯,那么多一些敬畏之心,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愛就產生了。
第三,以善對人,講的是一種利他的合作文化,一種“利他就是利己”的團隊文化。
按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說法,企業的使命是創造客戶。這一使命顯然是通過員工去實現的,沒有員工,就沒有企業。從更大的范圍上講,企業的員工其實也是整個社會客戶的一部分,企業的終極目的中當然也包含了員工價值的實現。所以,尊重員工、善待員工,幫助員工實現其自我價值,從而獲得員工的認同與自愿付出,顯然是企業最基本的管理要求。
更重要的是,世界千變萬化,環境日新月異,市場的不確定性每天都在增加,特別是中國大部分企業正在從以產品為核心的制造體系轉型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企業中大量的行為并不是事先可以規劃好的,對于客戶需求的變化更需要每個員工的創新行為來適應。
這就是“以善對人”所包含的另一種意義。在這里顯現出一個順序:在做事前,要講科學分析,講流程優化;但在做事的過程中,卻要以人為本,講合作,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種時候就要假定人性是善良的。如果與同事合作的時候,或者上下級一起配合的時候,再以“惡”對人,去假定別人會算計你,會陷害你,那合作起來的成本就會非常高,事情也就難以進行下去。
篇9
我很無辜地望向媽媽,媽媽搖搖頭,嘆了口氣說:“女兒,你的良心呢?”
過后,我漸漸想明白了,是呵。為什么我要說不借給他呢?明知道他沒錢給兒子醫治,我卻很狠心地說出那樣的混賬話!
這一刻,我才感到自己的善心不知何時已被泯滅,我不再是那個天真無邪,善良的女孩子了,我變成了一個冷漠,不再有同情心的女孩!這一刻,我很想笑。因為,曾經的我,曾寫過許許多多批判這個社會世態炎涼,人與人之間充滿冷漠的作文。可我從不曾想象過,我也會是這里面的一份子!我一直把自己扮演得很清高,殊不知,我卻是一個自己寫出來的例子——我冷漠在心,對別人是假仁假義,仁義道德掛在嘴上,并對與自己是同一類人的人進行言語上的攻擊,我們互相攻擊,都說對方的是假仁假義,可彼此卻都在心里捏了一把虛汗。我對別人的關心,僅僅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用例子告訴他們我是個善良的人,我不冷漠。但在人后,我面對需要受助的人總會現出冷漠的本色,置之不理。
可是,為什么我會變成如此的冷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善良與虛偽中掙扎,但一但他們被冷漠的風氣所腐化,這個世界就多了一個良心被泯滅的人,人情就會變得更加淡漠……其實,冷漠是人們對社會的不信任,是這種對別人的戒備,使人們對待別人逐漸變得冷漠!
篇10
從古至今,我國涌現出無數偉大的詩人,他們的作品被后人千古傳誦。而我最喜愛的,是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每每吟誦它,我的腦海中都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滿頭銀發的老母親埋著頭,弓著背,在微弱的燈光下,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補衣服。那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母親對兒子無比深沉的愛。這濃濃的母愛,全都傾注在這一針一線間。母親那無私的愛,作為兒子何時才能報答呢?正所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是什么?有人說母愛就是無私的給予和關愛,而我認為母愛的另一種偉大是愛意的痛棄!
從懂事起,我就認為我的媽媽不太愛我。我比同齡的孩子斷奶早,走路早,自己吃飯早。我自己去上學,自己收拾書包。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媽媽也總是站在一邊,默默地看著我自己去克服困難。看到別人的媽媽為自己的孩子忙前忙后,接送孩子上學時,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我甚至懷疑我不是媽媽親生的。
20xx年我參加了大連夏令營活動,別的孩子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而且還想媽媽。我是營隊里年齡最小的一個,卻是樂在其中。這個時候,我真慶幸我有一個不太管我的媽媽。整整一周,媽媽一個電話也沒有打給我。最后幾天,我也有些想家了,不過想到媽媽那么狠心,我也就不怎么想了。回家的那天晚上,我從車里老遠就看到媽媽站在廣場的燈下,一下車,媽媽跑過來,一下子抱住我,淚水奪眶而出。一進家門,爸爸就告訴我媽媽這幾天,媽媽一直吃不好,睡不好,知道我今天要回來,好幾個小時前就做好了飯,然后就去等我了。我從來不知道,媽媽竟然這么在乎我!再仔細看她,比我離家時瘦多了。我這才明白,不是媽媽不愛我,冷落我,而是她深深地愛著我才讓我自己學會去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