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

時間:2022-07-06 08:27:52

導語:可持續發展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

摘要: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是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新時期人類為建設現代化生態文明提出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平衡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關系的前提。生態的可持續明確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讓人類主動參與到自然生態恢復的建設中來。人類是整個自然生態的一部分,不該凌駕于自然之上,只有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才是人類要走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起點,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落腳點。

關鍵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人;自然

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觀為人類生態建設指明道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處,是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點,同時也關系到整個生態關系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本文通過運用生態學知識分析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強調人是自然生態關系系統中的一部分,在生態關系系統創建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一個系統化和科學化的人與自然關系良性發展的模式,既能滿足人對物質、能量的需求,又能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的正常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及內涵

“可持續發展”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野生動物基金會共同在1980年發表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提出[1]。美國學者布朗在1981年出版的《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中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2]。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生態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是發展可持續性的前提。人類的社會活動和經濟發展不能超越現有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利用現有資源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又不對后代人滿求需要的能力構成妨害的發展,凸顯了人與自然生態關系可持續發展的新認知,進一步強化了社會經濟可持續內在發展關系轉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下的人與自然

地球是一個有機整體,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組成了一個復雜的有機關系系統。從生態學角度分析,人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關系系統組成的。廣泛地說,地球是一個大的內在有機生態系統,涵蓋了全部自然生物群體,而每個生物群體都由系統性的關系組成,是多個內在子系統關系組成的有機自然生物整體。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人與自然生態關系僵持的路徑,貫通式發展推動多樣化、復雜化人類和自然生態循環發展的規律。在遵循可持續發展規律時,必然會牽扯到兩個路徑問題,一個是自然生態環境,另一個是人類。在一段時期內,人類為追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目標,忽視了能量守恒定律原則,過度地開發和生產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而環境聚變問題也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重塑了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強化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二元關系,創造性地全面深化了人這個主體的思維認識和客體自然生態的整體關系。自然生態環境制約著人類的發展,而人類發展又依賴自然生態環境,這讓人類意識到人與自然生態是一個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脫離整體單獨發展。經濟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實踐,以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為總基調,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紐帶[3]。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活動具有社會屬性。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潛意識思維里,人類從懵動接受自然環境到主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歷史進程中,自然界中一切資源都是為人類社會演進發展而準備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人類逐漸意識到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且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我們當前社會所倡導的文明發展道路,也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自然生態環境、人同屬于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屬性關系,如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穩步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是完善綠色發展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商品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社會與人聯系的主要要素;生態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一切物質活動的保障。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首先,在教育上要肯定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一批批懂得保護和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的人;其次,加大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的宣傳,讓人們時刻謹記自然生態環境的警鐘;最后,擬定法律條文,對于敢踏出破壞自然環境紅線的人給予處罰。雖然這些只是防范措施,但可以讓人類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對我們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方位。進一步講,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本質上就是在啟示我們,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在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同時,需兼顧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和在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了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主要關系,人類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消除人與人之間發展關系不公平的基石。人類社會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分布區域的廣泛性,加重了各自地區主要矛盾的爆發點,從而導致出現了一系列因資源不均衡而引發的不可預估的事件。資源危機、土地沙化、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加重,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生態危機,需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歷史上,我們為了優先發展,忽略了環境的自然承載力,造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生態危機。基于這些困難,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要進一步優化空間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目前,摒棄粗放型發展模式,深耕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唯一選擇,是解決從自然界攝取資源而引發一系列問題的關鍵。因此,可持續發展理念明確建立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環境,使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讓人類可以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并且消除了人類為占有資源問題所觸發的矛盾,最終形成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

三、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定位

人類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依靠自然,自然生態環境關乎著人類的生存發展[4]。早期受限于科學技術發展程度與人類思維意識形態,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處于一種不對等的地位,進入新時代,隨著技術的革新,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愈演愈烈,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之前的不對等變為新時期的不對等。生態學告訴我們,每個生物都有其各自的生態位,人類也不能例外。人類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其的發展必然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過去人類的中心主義思想把人當成整個世界的主體,利用科學技術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讓自然界圍著人類運轉。似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資源都是無償提供著人來使用的。但是,從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到“十四五”規劃提出的走可持續的綠色循環發展道路,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開始反思自身的過錯。《瓦爾登湖》曾提出,萬事萬物的自然流露,它本身就是一種標準[5]。所以,人在自身發展的時候,不要忽略客體的承受力,如果超出客體標準,倒霉的仍是人類自己。從長遠來看,我們只有對自然抱著敬畏和尊敬,摒棄那些不好的,與自然共同發展和前進,并時刻警惕我們自己的行為,改正過失,未來才會越來越美好和光明。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當代,自然生態環境問題的呼喊聲一直不斷。環境問題的覆蓋面越廣,問題之間不同的相互作用就越復雜。人類對大自然的改變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加快了速度,在不同利益的相互作用下,單純的剝削自然資源能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任何事物讓其隨意發展必然導致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不穩定,且人與生態環境相互關系的穩定會越來越偏離軌道,逐漸造成難以彌補的過錯。人類在自我中心主義的世界觀里,在自己領域世界里是主體,但是不能忽視主體世界運行也必須遵循客體的發展規律,主體和客體之間是相互的關系,相互之間的關系把主體和客體聯系在一起,共同創造新的整體關系。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客體在自己的世界領域也是主體,因為有人的這層關系,人類主觀思維會把其他一切生物當成客體,從而忽視了其他生物的主體世界思維關系。人類站在主體觀點上看待問題,但也不能忽視客體生物之間發展的系統規律,否則對人的生存將起到反作用。毫無疑問,人類應站在客體角度思考問題,正如賽佛特主張公路應以彎曲起伏的走向與原野相互映襯一樣[6],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也應運用最好的技術對待自然,而這最好的技術就是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充分認識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生態可持續性發展是促進人類生存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著整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是傳承和延續生態文明建設的橋梁;人類作為整個地球有機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自身的文明延續依靠著整個自然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又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人類的社會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供給,但自然資源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久不斷的供給人類。在認識的整體層面上,孤立的個體發展是行不通的,只有擺正自身的位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當前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生態系統整體關系中,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一旦被打破,最終的結局將會走向對立,逐漸演變成人類的生存危機。當前由于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高密度的空間下,任何個體不能獲得充足的資源生活,可能會造成種群崩潰,形成內部種族之間的爭奪競爭,個體與個體之間不能友好相處,導致彼此關系阻隔,不能明確定位各自的生態位,無法形成有效的循環機制。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秩序,打通那些被阻斷的關系,明確各自的生態位所處的位置,使各個子系統在各自生態位上健康有序地運行下去,保持整體關系的有機發展。

四、人與自然是生態環境關系建設的直接路徑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在追尋生態經濟一體化,即整個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的無限循環,最終達到資源的零浪費。可持續發展的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可持續發展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另一種表述,在自然資源、人的整個系統內,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工業方式轉變為生態循環來發展。然而,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使工業經濟像生物圈一樣,具有突出特色,使它輸入或輸出很少,達到封閉系統一樣重復利用?我們的現代工業體系應該向生物圈學習,創建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在資源廢物處理上節約資源、循環利用降低整體成本。由于資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生存息息相關,它是物質基礎,所以能源的生態路徑是發展的核心,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關鍵。“十四五”時期,補齊民生短板,優化產業結構,高質量生態環境保護是統籌貫徹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是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五、結束語

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關乎著整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要達到新水平。走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既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是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偉大工程建設的一部分。總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問題,改變人類原有思維就是解決自然生態問題的關鍵。雖然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會面臨很多問題,但是只要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互惠互利,社會的全面發展目的最終會達到。

參考文獻:

[1]潘厲.可持續發展統計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以寧波市為例[J].寧波經濟叢刊,2016(3):40.

[2]俞博文.綠色營銷與可持續發展探析[J].當代經濟,2016(4):63.

[3]田艷賓.共享經濟的生態哲學解析[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19:10.

[4]趙亞東.綠色中國戰略的內涵解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1):14.

[5](美)亨利·梭羅.瓦爾登湖[M].王燕珍,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114.

[6](德)約阿希姆·拉德卡.自然與權力[M].王國豫,付天海,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299.

作者:袁繼翠 田艷賓 任仲旺 單位:山東省曹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