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0:2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本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本教育論文

篇1

小學生一般指年齡在6~12歲之間處于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心智不成熟,處于心理與生理的發育階段,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需要成年人的監管與教育。但是很多家長卻把“監管”片面地理解為“監禁”,認為孩子是我的,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必須做什么。事實上,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社會都無權剝奪小學生的天性與自。家長和教師都要改變傳統而落后的教育觀念,要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主導者、監護者而不是操控者。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縱孩子,小學生處于成長的階段,需要成年人為其創設健康的成長環境,為孩子成長鋪路搭橋。但是什么樣的環境才是孩子需要的?這就要求家長與孩子更多的溝通與了解,而不能簡單地用家長自己的意志來為孩子做選擇。在我的教師工作中,家長們常常向我抱怨給孩子買了很多閱讀、寫作之類的書,可是孩子就是不愛看,錢浪費了,卻沒有一點成效。我告訴家長,我們要嘗試“蹲下來”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喜歡什么,帶上孩子去選購書目,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而不是我們來代替他選擇。書本只要是內容健康的,孩子都可以讀,都對孩子有益。這樣不但防止了不健康的閱讀內容,也提高了孩子的閱讀興趣。說到底,尊重孩子更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多一點“蹲”下來,多一點民主與平等,在道德倫理允許的范圍內,讓孩子多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既尊重了孩子,也培養了孩子的選擇與判斷能力。這也正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

二、關注生活,開闊視野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6~12歲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孩子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生本教育理論體系不僅僅著眼于條條框框的文字和句子學習,更在乎學生知識的靈活貫通與自我建構,發展感悟才是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現實教學中,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并不是作文難寫,而是孩子們不知道素材從何而來,更不知道素材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成語、名人名言或者古詩固然是孩子要積累的內容,可是在我看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觀察與見解。作文源于生活,學生對生活缺乏觀察,缺乏對美的欣賞,胸中沒有素材,就算有再優美的詞語句子,也寫不出真情實感。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觀察自己身邊的點點滴滴,從小積累素材,讓孩子寫作的時候有事可敘,有話好說,有感而發!生本教育鼓勵學生用生動活潑、主動自然的本性進行積累和感悟,從而取得優秀的學業考試成績。但是這種積累與感悟并非單單停留在一個學科,而是多個學科相互整合所得。曾經有一位家長向我投訴,說我布置的書面作業太少了,學生晚上沒事做。我反復思量,還是認為不應該讓抄抄寫寫的作業占據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書面作業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家長通過家庭旅行、觀看影片、親子游戲等多種途徑盡可能地開闊孩子視野。游山玩水固然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豐富孩子的感悟,但是吃完飯逛逛超市、散散步也是一種生活的積累與感悟。沒有嘗試就沒有感悟,這樣的生活視野比待在家里對著書本把《桂林山水》課文讀數次,把《生活中的小趣事——逛超市》的優秀范文抄數遍來得真情實意,有利于孩子從多方面的視角產生問題與聯想,更有利于孩子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情感,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構建平臺,合作成長

生本教育倡導先學后教,多學少教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通過課前搜索課外資料和關聯內容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在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通過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的合作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認識。正因如此,生本教育為建立新型的親子關系打造了一個現成的平臺。孩子要做到先學,就必須運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時候無形中給了家長一個親近孩子,樹立威望的好機會。與其端著架子讓孩子反復地誦讀課文和簽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查找課文的相關資料,讓孩子通過課文這個載體,與家長一起發掘課文背后的各方面知識,這樣孩子既對課文產生了新的認識,也拓展了知識面。在教授四年級語文的《秦兵馬俑》一課時,孩子只是關注到課文中兵馬俑的種類和特點,很快他們就會把課文忘記得一干二凈。但是如果孩子課前自學的時候,家長能引導孩子搜索兵馬俑的歷史,給學生講講秦始皇的故事,陪伴孩子自學,和孩子一起增長見識,那么家長就能更加親近孩子,樹立起威望,也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兵馬俑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依靠學校教育建立親子平臺,我們還需要把握時機與火候,事前給予學生鼓勵和動力,事后及時讓學生感悟人生的道理,這樣的家校教育相結合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推到極致。僅僅靠學校教育建立的平臺遠遠不能滿足生本教育的知識需求。家長應該多抽空余時間,自己構建家庭平臺,與親友一起組織家庭辯論賽、百科知識比賽、才藝小晚會等活動,寄學習于娛樂,手把手地對孩子言傳身教,讓孩子在平臺中充分地展現自我,發揮個性,收獲知識,這樣的“財富”能讓孩子終身受用。

四、結語

篇2

在高中政治課堂上,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都不一樣,其在政治課堂上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和思維習慣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傳統統一灌輸性的政治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政治學習需求,更容易造成學困生的落后,影響到學生政治學習的自信心,這顯然是與生本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教學,要充分顧及到不同層次學生在政治教學課堂上的個性化差異,制定出富有層次的高中政治教學方案。對此,高中政治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政治學習基礎,選擇富有層次的、有差異的教育素材,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在政治課堂上都能夠實現進步與提高。例如,針對高中政治課堂上的學困生,高中政治教師要先從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入手,提高政治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政治學習活動中既能收獲更多的成功體驗與快樂體驗,又能滿足自身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政治學習自信心不斷提高。

二、積極構建和諧課堂,密切師生互動

在傳統的政治課堂上,很多教師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嚴厲,很少同學生進行互動,也沒有留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教學,必須打破政治教師的“一言堂”,轉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的位置上解放出來,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即讓學生成為政治課堂上的“主人”,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政治學習熱情。對此,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引導學生多關注自我和實現主動進步,把增加學生自、拓寬學生政治探究范圍、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形成等作為基本的著力點。例如,在“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的教學中,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同學生共同探討班級活動的民主管理方案,如怎樣讓我們的班級更加和諧,構建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民主管理的科學性和重要性,還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欲和主動探究欲,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

三、創新教學評價,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高中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個人政治素養以及主體意識的培養對個人日后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現有的高中政治教學評價實施的是終結性評價,且將考核重點都放在了學生解題能力、應試能力等容易考核的環節,反而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個人主體意識的培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在政治課堂上要重視學生自我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挖掘學生的政治學習潛能,通過教學評價手段上的創新,將學生納入到政治教學評價體系當中,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自主評價和相互評價,讓學生在政治課程上及時發現自身的學習缺陷,實現及時查漏補缺和主動進步。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的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將評價的內容延伸到課外,在將學生合理分組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建立學習小組,就萬物之間的聯系進行舉例和求證,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相互評價、自主評價,使學生在加深對哲學觀點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個人意識的覺醒。

四、結語

篇3

通過結合具體的專業培養目標,建立不同的教學技能的相關社團或聯合會,能夠促進校園文化的進一步活躍,也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能力。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社團或聯合會,是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在相同的愛好和特長的基礎上,為了保證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得以發揮和培養而形成的一種團體性的組織。它具備非常廣泛的影響以及非常豐富的內容,與此同時,其組織活動的方式也是豐富多彩的,活動舉辦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培養的過程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說,應該根據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的培養要求來科學合理地建立學生社團。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的培養離不開活動的平臺和空間,這樣的平臺和空間是“第一課堂”很難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須設置各種各樣、豐富多彩并且和教學技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的“第二課堂”的學生社團或聯合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舉例來說,與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存在著非常密切聯系的學生社團或聯合會具體包括英語社、攝影協會、舞蹈隊、書法社、文學社、合唱隊、教育理論學社、系報、廣播站等社團和組織。通過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類似的社團和組織,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地加入到各種各樣的具備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有利于陶冶學生的高尚的情操,讓他們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也能夠促進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實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視教育實習,提高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1.延長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實習時間。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的專業化是借助于“實踐性知識”來進行保障的,而教學實習是培養學生教學技能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為了應對當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實習時間不夠長、實習效果不夠好的問題,有必要進一步延長學生的教學實習時間,從而保證其實習效果。具體來說,可以選擇分散實習(每學期一個星期的實習)和集中實習(八周的實習)相統一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兩次實習,也叫做小實習(集中實習)和大實習(集中實習)相統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集中時間實習一個學期。

考慮到實習自身的具體特征和其他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現走馬觀花的問題,從而不利于學生教學能力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安排學生集中時間實習一個學期。與此同時,可以采取“拜師制”,也就是說,科學合理地確定學生所進行實習的小學和小學指導教師,安排學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學和指導教師進行見面,建立良好的“師徒關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師徒關系的基礎上,學生必須和指導教師保持溝通和交流,從而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教學技能。

三、合理劃分培養階段,做好課程設置

只有合理劃分培養階段,做好課程設置,才能夠保證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的培養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間。

大一、大二期間開展教育教學方面的專業理論學習,保證學生具備堅實的專業基礎;在進行深入地調研的基礎上,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團隊有必要制訂全新的版塊化課程設計方案。在學分分配方面,在專業限定選修課、實踐環節、實驗課程等方面的學分較重。在選修版塊中,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塊、小學數學版塊、小學語文版塊、小學科學版塊、教師成長版塊、課程改革版塊、先進教學方法等版塊,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教學與管理能力。

2.大三期間。

大三期間進行教育實踐類課程學習與針對性訓練,與此同時,進入一線學校進行教育實習、聽課評課,模擬訓練;也可以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教育實踐,采用全景教學方法、現場診斷教學方法、情境教學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大四期間(包括大三期間下學期)。

大四期間(包括大三期間下學期)進入小學當中參與教育實習或“頂崗實習”。以互惠互利的實習基地建設為龍頭,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為小學教育服務,另一方面,實現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技能的培養方法的多樣化。為了保證實習質量,實施“校外導師制”,也就是說,從大三學年開始,就將學生安排到小學和骨干教師確立“師徒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和指導教師保持溝通和交流。

四、結語

篇4

對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整體把握。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提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閱讀文章中的重點、難點詞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與不解。首先,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分析閱讀文章中的重、難點詞句的過程中,應積極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文中詞語與現實生活中的詞句進行對比分析,實現“提出疑問—創立設想—分析設想—理解設想”的良好轉變。通過實施這樣一種引導式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閱讀技巧的逐步養成,為后續閱讀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其次,注重文學內容的提問。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通過提出有關文學作品主要內容的若干疑問,提升學生對于作品內容的重視度,激發學生對于作品內容的質疑,進而主動探究。“提問—質疑—探究”這一教學過程的有序實施,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內容,提升快速提煉文學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從而順利實現閱讀教學目標。

二、不斷優化教學方式

基于傳統閱讀教學存在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語文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讓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趨于多樣化、豐富化、靈活化與高效化,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落實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歸納法”“小組討論法”與“話劇教學法”是最能體現“生本理念”的先進教學方法。

1.探究歸納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探究歸納法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并未預先告知文學作品的相關內容(如作者特點、寫作背景、作品內涵等),而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文學作品,然后帶著問題展開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復推敲,對作品的精華之處進行歸納。通過“探索—推敲—歸納”的活動過程,逐步深化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觀點、體會與感悟,促進分析、探究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組討論法

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的顯著不足,小組討論法被廣泛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各小組成員之間在課外針對文學作品展開討論與思考,對于一些小組內無法解決的疑問,在課堂上提出,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解決。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討論中來,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與良性競爭,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實現“不教自學”。

3.話劇教學法

正處于身心高速發展時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與強烈的表現欲,如能善加引導,將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當前,一些高中語文閱讀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鮮明、情節生動等特點,十分適合進行話劇表演。通過表演話劇的形式重現文學作品,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讓學生以自己的思維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現主人公的行為表現與內心世界。在學生表演完話劇之后,師生之間可就表演展開討論,探討作品內涵與角色特點是否有良好的展現,在一種愉悅的交流與對話中,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學作品內涵,讓學生愛上閱讀。

三、積極擴大閱讀量

傳統閱讀教學多為“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的“閱讀”權利被剝奪,而這顯然是與生本理念相違背的。首先,建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秉承“一切以學生為本”的生本教學理念,高中語文教師應建立閱讀教學重在學生的“讀”,而非教師的“教”的閱讀教學觀,充分重視學生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自身閱讀、思考、感受和領悟,學生才能更正確地理解文章內涵,更真切地獲取生活領悟,更真切地產生情感共鳴。其次,積極擴大課外閱讀量。課外閱讀能在形式與內容上補充、發展和完善課內閱讀,還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培養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對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提高對于課外閱讀的重視度,積極擴大課外閱讀量,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正確度與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延展學生的閱讀深度。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能夠獲取除教材(教本、讀本)之外的大量信息與知識,促進了閱讀技巧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從旁輔佐,發揮引導作用,避免學生閱讀的隨機化、不健康化。在深層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教材文本閱讀的有效遷移,良好掌握語文閱讀的“內引”與“外連”,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生活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所謂“內引”,就是將課堂上所積累的閱讀經驗遷移至課外閱讀中,從而正確把握課外讀物的中心思想;所謂“外連”,則是將課外閱讀過程中所總結的閱讀技巧運用至課堂閱讀中,從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內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師的閱讀量。教師同樣應增大閱讀量,拓展自身的閱讀視野與閱讀深度。在日常工作中,應有意識地注重從各種媒介(報紙、刊物、網絡、廣播等)中獲取信息與知識,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不斷增大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通過課外閱讀量的持續增大,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能夠從廣度與深度上透徹分析教材文本重點、難點,從學生特性與閱讀材料特點出發靈活調整教學方式,進而實現高效閱讀教學。

四、結語

篇5

1.1認知觀念滯后

就全國而言,對創業教育的認知尤其是對創業教育概念、創業教育內容的認知相對滯后。只有少數重點高校比較重視發展創業教育,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創業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一般的理工類高校并不重視學校學生的創業教育,對創業教育研究的熱情也不高,再加上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理解不夠全面、創業意識淡薄,簡單地認為創業就是開公司,忽視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識、新技術在大學生創業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沒有認識到創業教育在未來高校發展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政府部門對創業教育高度重視,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還是有許多高校沒有真正從行動上重視起來,導致大學生對創業和創業教育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區。學生對創業教育的一些錯誤的片面認識,扼殺和挫傷了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思想認識不到位、創業教育意識淡漠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嚴重受阻的原因之一。

1.2重視程度不夠

尤其是理工類高校,就高校來講,開展創業教育關系著教學計劃和教學課程的調整,增加大量的創業課程并不現實。而創業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開設簡單的幾門課程就可以解決的。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校創業教育也不例外,其缺乏良好的社會創業環境,而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提高創業教育時效性的基本途徑,創業實踐是重中之重。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課堂教育,以教師講授為主,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角色,長此以往,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會逐漸喪失,無法提高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本應通過創業實踐活動搭建起大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事件中形成正確的創業目標和價值取向,增強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業的綜合素質,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并不樂觀,也不理想。

1.3教材和課程資源匱乏

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門非常復雜的課程,而課程的載體———教材,作為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很匱乏的。現如今,只有在極少數的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的課程,絕大多數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對創業教育課程重視不夠。有的高校即使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也僅僅停留在就業指導層面,就整個創業教育氣候來說,難以在校園內形成創新、創業的氛圍。以理工類高校為例,課程設置知識覆蓋面狹窄、結構相對單一,大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無法把創業能力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資源沒有特色,在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上有所欠缺。歸根結底,理工類高校沒能把創業教育真正納入到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當中,導致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和基礎知識學習的脫節。課程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理論和實踐脫節,高校創業教育不能融入到學校整體的育人體系之中,不利于高校創業教育教學的開展。

1.4校園創業氛圍缺乏

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是大學生創業的堅實基石。在高校創業教育過程中,校園的創業氛圍尤為重要,現已被各高校重視起來,沒有濃厚的創業氛圍,在校園里尤其在理工類高校的校園里,就不會形成高漲的創業熱情。校園作為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有效載體,應加強自身的建設,把創業教育寓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并有效的培養受教育者的某些創業意識和心理品質。良好的教育氣氛是開展創業教育和培養創業人才的土壤。然而,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未能形成一個完善的、健全的、濃郁的創業文化氛圍,創業氛圍、培養目標、激勵導向、評價體系都未能向創業素質培養傾斜,在創業教育過程中,不能有效地調動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和斗志,往往使得大學生置身于一種靜態、封閉、循規蹈矩的創業氛圍中,營造出一種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使得創業教育過程出現了思想障礙。

2理工類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對策研究

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了其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針對現實實踐工作中面臨的問題,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理應找出高校創業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養出具有創業意識、開拓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開創型人才,進而在就業問題上變被動為主動,在創業過程中,既能夠實現自身的就業,還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培養出一批適應未來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們在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基本主張,大學生創業教育理念是高校在培養創業型人才的過程中對創業教育信念、價值及活動準則所持有的一種認識。創業教育不僅重視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更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功能的定位。在這一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圍繞大學生的興趣點,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得大學生自主完成自身價值得以最大地發揮;堅持以質量為本的理念,在重視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調整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知識結構,優化大學生創業教育知識體系,提高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質量,進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堅持以創新為本的理念,創業教育過程中重視創新教育,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能力,進而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理工類高校創業教育中,更應該以本科教育為基礎,重視實踐教育,將創業教育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面向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2.2組織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創業實踐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訓練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技能,使學生的專業能力特長及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得到增強和鞏固。創業實踐活動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業實踐能力、風險評估和預防能力,通過“走出學校、面向社會”的方式將所學的創業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思想品質。大學生在創業實踐活動中體驗創業的整個過程,在創業實踐中磨練創業意志,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可體驗獲得對創業的感性認識。積極搭建實踐平臺,通過拓寬培養渠道,開展豐富的創業實踐活動,營造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啟發學生的創業思路、拓寬創業視野。在大學課堂上,缺乏貼近社會的實際鍛煉經驗。有人認為大學生在學校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課本知識,社會經驗可在畢業后積累———這樣的說法已不適合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企業越來越缺乏耐心去從零培養白紙一般的大學畢業生。試想一下,如果一名大學生在畢業時已經有了獨立運作一個項目的經驗,無論這個項目是做App、開淘寶網店還是開家教公司,他在求職時就有了更多的經驗值,更有可能爭取到優質的工作機會。在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在全校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在創業作品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鍛煉。通過邀請身邊的創業者來校講座,分享自己在創業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給學生提供借鑒。

2.3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學內容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環節,與教學目標是緊密相連的,要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把握知識間的聯系,抓住規律,突破重點,解決問題。確保高校創業教育功能的最大發揮是非常必要的,而合理、科學的創業課程的設置是創業教育功能實現的重要保證。理工類高校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創業課程的設置,創業課程是實現創業教育目標的手段和工具。要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業教育真正納入到高校課程體系中,并且在專業教育中貫穿創業教育,做到相互滲透、功能互補。高校在重視大學生基本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要制定出適合學校大學生實際的課程計劃,開設核心創業課程,在本科生的課程中設創業教育公共課和選修課。理工類高校在傳授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應更加重視操作性強的技能訓練,更多的傾向于創業實踐教育,通過案例教學、創業實踐和企業運營培養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4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2015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清華大學的學生“創客”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節禮物———總理的回信。總理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大學生“創客”們所具有的勇于打破常規創新創業的開拓精神。創業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那么加入創業大軍的大學畢業生,其創新能力是否能滿足創業的需要呢?麥可思參考美國SCANS標準,把基本工作能力分為35項。在35項基本工作能力中,與創新能力相關的能力包括科學分析、批判性思維、積極學習、新產品構思4種。2014屆自主創業本科生畢業時掌握的以上4種能力水平普遍略高于受雇全職工作的畢業生,這或許說明相比于其他職業,創業活動本身有著更高的創新能力門檻。所以當畢業生自認為已經具備一定能力時才會選擇創業。但同時,由于創業對部分能力要求更高,造成自主創業畢業生某些方面的能力盡管掌握程度較高,但滿足度相對較低。例如2014屆本科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中,科學分析、積極學習能力的滿足度分別為79%、82%,比受雇全職工作的畢業生分別低3個、1個百分點。高校或可由此入手,提升畢業生創新能力以促進創業。鼓勵學生迎接挑戰,積極參加校內外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地方政府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競賽活動。2013年的第十三屆“挑戰杯”中,燕山大學以總分290分、分值排名全國高校第八的好成績首次捧得“優勝杯”。燕山大學參賽的6件作品全部獲獎,分別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燕山大學也成為省內第一所同時榮獲國家特等獎,并捧得“優勝杯”的高校。通過本次比賽,使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在全校掀起了創新創業的。“自強社”是燕山大學學生自己的創業實體———“自強圖文設計工作室”,完全由學生社團自主創建、自主經營、自主管理。這種全新的創業實體化模式,不但讓學生們得到了很好的創業體驗和就業實踐,還在7年的時間里累計發放勤工助學工資近30余萬元,每年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100多個固定的校內兼職及助學崗位,“自強社”同學利用自己的盈利,開辟了“自強圖書角”,購買圖書400余冊,為學生提供免費閱讀服務,開始了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轉變。這也是創業教育工作者結合學校特點、學生特點和專業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創業的成功案例。

3結束語

篇6

高等教育是以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自我國政府提出“以人為本”指導思想之后,國內很多高校紛紛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推出“以生為本”辦學理念。從本源上來看,“以生為本”是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延伸,是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構建的具體表現,也是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為本”基本內涵就是要把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放在教育的首位,從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根本教育目的。大學校園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從另一層含義來看就是為學生成長提供服務的機構,一個學校的辦學效果最根本的體現方式就是學生質量以及學生個人發展狀況,所以我們不能單獨的去看某幾個或者某部分學生的成長,“以生為本”更多關心的是整體發展、未來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起”是我國高等教育建設和改革的方向,是解決當前大學生面臨各種問題的指導方針,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成長變化,關愛學生情緒波動,處理學生生活問題等等,都是“以生為本”理念的主要內容。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實踐活動,更是一種持續、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與大學生成長成才息息相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計劃性、目的性,實踐性,階段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通過開展心理訓練、心理知識講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課程教學、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咨詢等形式的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心理成長與潛能開發,健全人格,解決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增強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國范圍內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當前社會負面影響因素逐漸增多且有向大學校園蔓延趨勢的前提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說遇見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大學生進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時代要求,又是學生個人素質提高的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還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覺摒棄享樂主義、自我主義、攀比心理等,讓他們知道什么才是一個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所應該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傳授學生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高尚情懷和正確觀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從表面上看屬于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對于當前的大學生教育而言,兩者需要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當代大學生教育工作中。

3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雖然多年來我國教育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從整體上看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還比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細節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3.1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特別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項輔工作,大多數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認為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各種專業技能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質量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一門生存或者說就業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或者常識,更多的應該是由家庭進行教育,由家長進行監督和批評。很多情況下都是“不出問題時,高高掛起;一出問題,就召開會議緊急研究”。殊不知,一個人生活習慣一旦養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幾次課,聽幾次講座就能夠形成轉變,就能夠重新樹立三觀的。高尚的道德品質,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識是需要在平時生活中經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夠培養出來的。

3.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內容設計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項內容,我們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首先要明確一點是我們想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到哪些東西,具備哪些基本素質。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礎課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難以起到好的效果。現階段我們必須要將其與“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相結合,從把握學生心理變化的角度出發,全面了解學生所需、學生所求,來逐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但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還不夠具體,導向性不夠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講座。而且在教育教學形式上依然采取傳統灌輸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課枯燥無味,無法有效調動大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3.3大學“以生為本”教育氛圍不夠濃厚生活環境對于一個人性格和思維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大學校園環境是關鍵。高校“以生為本”教育氛圍營造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開展,是否能夠獲得期望的效果。但是這種環境的營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僅僅是學校一方的事情,還需要社會、家庭和學生個人的共同參與。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擾。

3.3.1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我們要“尊師重教”、“師道尊嚴”,受這些傳統觀念的影響,學校內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被定制為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夠重視“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其指導思想就是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制約,類似于學生應該享有的權益基本沒有過多關注。從現階段發生在高校內的一系列不和諧事件來看,學校的這種做法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實質上這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導致學校在學生教育教學模式上出現嚴重錯誤,就像是彈簧,壓力越大其反彈力也就越大。

3.3.2全員育人工作體系不夠完善“以生為本”是教育過程中的一條方向清晰、目標明確的發展主線,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學習主體、實踐主體、發展主體,需要一套科學、規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員育人工作體系,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的要求。而從現階段的高校育人模式來看,存在著教職工全員育人意識不強,教學和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各類崗位工作育人功能統籌協調不夠的問題,沒有形成互相協作、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即教學崗位教師的“教”和非教學崗位工作人員的“管”相脫離,沒有將全員育人的工作落到實處。另外,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員育人工作需要有規范、科學的制度來保障,更需要從組織管理、人力財務方面來提供保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高校做得還是遠遠不夠的。

3.3.3師德建設有待加強《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每一位教師達到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孟子說:“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孟子·盡心上》),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在影響著學生。隨著社會環境的復雜化,高校教師受到了越來越多不良思想的影響,一部分高校教師在價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慮個人得失,沒有將“學生至上,甘為人梯”的服務意識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學歷學位、論文數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級等硬性指標來考核教師績效的情況下,許多高校教師也無形中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偏向,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只管單純的教書、不管育人,不會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學生身上,更不用說以學生為本,尊重和信任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

3.3.4施教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不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是一個復雜而又多變的有機統一體,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夠起到實際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的塑造對于大學生心理素養的提升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但目前我國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明顯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學校并不太重視該方面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沒有什么實際效果。

4“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構建校園心理健康教育體制,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努力營造更加和諧的校園氛圍

4.1.1組建校園專兼結合心理輔導隊伍學生身心健康是關乎到其個人未來發展,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應該積極組建校園專兼結合心理輔導隊伍,號召學工系統每一個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為學生在學校內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必修和選修課程,從根本上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必要幫助。心理輔導隊伍的構建一定要注意有針對性,畢竟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變化,具體必修和選修課程要根據每一個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及該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來設置,能夠讓有心理困擾的學生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和傾訴方式。學校要注重對校園專兼結合心理輔導隊伍的培訓,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心理輔導專家講授心理輔導技術,派遣教師外出學習等方式,全面提高隊伍整體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傳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大力開展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校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通過報紙、校園心理健康網站、校園廣播等形式向學校師生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并通過直接“面對面”的形式來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輔導,逐步形成校園內互幫互助的環境。其次是多組織專題講座,全方位、有針對性的為學生心理需求服務。校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針對學校中某個階段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統計,積極捕捉學生心理變化,了解他們當前最關心和最矛盾的具體問題,然后再針對這些問題有目的性的組織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方面講座。再次是指導組織并鼓勵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團。學校要指導組織并鼓勵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團,從根本上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團能夠更好的融入到學生群體中,掌握更多學生心理變化動向第一手資料。“以生為本”并不是說要對學生所有事物均進行管理,學校要在尊重其個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調動學生認識和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積極性,通過外部作用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4.2切實調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理念理念是教育的關鍵,理念決定著教育最終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質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養任務之一。當代的大學生必須樹立一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學校必須要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觀念高等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導正確看待生活中所遇見的問題,從學生時代開始在其心理上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保證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成為一名具有較高心理素質的公民。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應該明確并適時更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培養大學生自我調節心理問題的能力,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標就是讓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習慣,進而全面提升個人整體素質。

4.2.2注重大學生夢想教育夢想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本質的靈魂,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會受到周圍環境的極大影響。作為高等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學校應該重點關注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現階段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從教學內容上來看,該課程主要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并沒有起到意識引導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的認同態度,使其對自身所生活的環境這一客觀存在具備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對大學生夢想的培養和引導,逐步的讓學生形成切合實際且有價值的夢想作為最高教學目標。

4.3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4.3.1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來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教材也是影響最終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所以,教學教材必須要與時俱進,能夠集中體現當前大學生心理特征。現階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據,該教材已經有很多年沒有進行內容上的改進。雖然說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國家發展形勢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會背景下對國家當前實際情況的解讀方式也會存在一定的變化。現在的大學生不論是在心理素質還是思維方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且社會上存在的負面因素也與以往不同,所以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應該增加更多的時代特點,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滿足現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需要。

4.3.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屬于一個社會意識形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兩者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滲透。道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準則,但受其主觀意識決定;而心理素質是每一個大學生踏入社會之前都必須要注重培養的。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特別注重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這是因為從很多實際例子可以明顯看出,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壞。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能力素質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性格成長的重要指導者和引路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對于大學生素質成長比家長更為關鍵。所以教師能力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影響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現階段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專業教師組成,在心理健康理論基礎上缺乏更為深入的研究。因此學校應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進行更為全面更為專業的心理健康理論基礎培訓,不斷提高該隊伍整體教育教學素質。師資隊伍能力素質提高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才能夠得到根本保證。二是專業教師必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主動發揮育人作用,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學生,用高尚的師德修養和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吸引學生、感召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三是各級各類管理和后勤人員要承擔起育人職責,以人性化的管理與較高的服務標準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最優良的環境和條件;要積極、主動地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交朋友,要善于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技術,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與學生平等地溝通,使學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導;要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條件和設施,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使學生能在學校體會到“家”的感覺。

4.5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發揮學生的心理主動性人性關懷應該是“以生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義,高校應當調整姿態,充分正視、充分研究、正確引導和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從學生的特點出來,在宿舍管理、校園管理、社團管理等方面進行改善以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對現代的大學生來說,開拓創新、團結合作、競爭拼搏是時代給他們的新要求,教育的環境都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學生因學校社團活力不足、勤工儉學崗位不夠、學校與社會脫節、管理制度落后等問題產生的諸多不滿情緒,學校應予以足夠的重視,調整心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問題。同時,學校應跳出“管”的模式,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平臺,鼓勵學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團,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中,讓學生在參與、組織、管理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激發潛能,提升心理素質。

5結語

篇7

關鍵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130-02

農業院校包括林學、農學、園藝等很多需要較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專業。作為實現本科生培養目標重要的一環,畢業論文環節是培養大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同時,畢業論文質量也是衡量學校與本科生教學評估的一個重要依據。做好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貫徹以素質教學為導向的本科生培養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本科生的擴招,學校自身在師資與教學資源上的不足,以及大學生受到找工作與考研的影響在做畢業論文時重視程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下降[1]。

一、農業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1.師資與設備不足影響著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當前農業專業的畢業論文開始要求必須是學生本人通過做科研獲得畢業論文所需的數據,因此,畢業論文要求每位畢業生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才可以完成,同時相應的導師也需要付出較大精力與時間對畢業生進行指導。在當前多數高校存在擴招的情況下,一些影響畢業論文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首先,擴招導致師生比過低,有些老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比重大,對畢業生的指導投入的精力與時間不足[2]。其次,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本身對實驗室、儀器設備資源投入有限,導致當前許多老師沒有足夠的實驗室空間,再加上部分儀器設備由于老化、損壞等原因而不能及時更新,每逢畢業季到來,經常會出現實驗室扎堆,低值儀器不夠用,高值儀器缺乏的問題,從而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3]。

2.畢業論文完成時間經常與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相互影響。許多院校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常常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個學期,考研的學生面臨著考研復試,沒有心思認真做畢業論文,而沒考研與考研落榜的學生多數心思放在找工作上,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4]。許多學生追求短平快,希望老師給個簡單的題目,自己草草應付了事。農業類專業的學生多是實驗類的畢業論文,由于本科畢業生開始做實驗時多為生手,經常由于一些實驗細節沒有注意或自身的粗心大意而沒有取得良好的實驗結果,而在實驗失敗或沒有取得較好實驗結果的情況下欠缺足夠的時間重做,缺乏嚴謹數據支撐的論文質量可見一斑。

3.缺乏科研素養培養導致論文質量不高。當今許多學生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動手能力較差,缺乏與人展開良好協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放在大四最后一個學期開展畢業論文,許多學生在不具備一定科研素養的前提下就開始實驗與論文的撰寫,因此,許多學生實驗記錄的亂七八糟,當要寫論文時常常自己都搞糊涂了。在查找文獻、數據分析、基本的Excel、word與文獻插入軟件使用均相對生疏的情況就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所以經常看到一些畢業論文中存在文字編排錯亂、文獻輸入格式不規范、制圖存在錯誤等問題,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1.提前選定學生,早點開展科學實驗。提前選定一個合適人選,再由選定的學生在本班內選擇同學進行組隊,形成團隊。這樣選定的學生,容易培養較好的合作性,易形成一個相互幫助與學習的良好團隊,有利于培養每個同學的科研素養。在選定好學生后,先指導學生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務必掌握常用的儀器,在熟悉基本的實驗儀器后即帶領學生開展實驗,在大二或大三上學期開始,這樣避開其考研與找工作較為忙碌的大四。讓學生對實驗儀器有較多的親手操作機會,增加其熟練程度。同時由于形成團隊,一些工作量大的實驗由大家共同完成,既減少單個同學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并有助于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實驗開始早,一些失誤與操作不當所造成的實驗失敗可以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補救或重做。

2.科研素養的培養與訓練。鑒于多數學生在進實驗室之前的科研素養普遍較低,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先讓這些學生對照實驗室內已制作好的簡易儀器說明書進行自學,抽時間進行考核學生的正確使用儀器的能力,必要的親身示范。擬定一個題目,讓學生試著寫預實驗方案。要求學生把實驗細節都寫得非常細致,如試劑的配法,步驟要寫詳細,這樣使學生對實驗步驟了然于胸,在開始實驗時可以有章可循,有案可據。在進行實驗記錄時,要求學生把實驗數據與細節記到指定的實驗記錄本上,簡單明了,條理清楚,具有必要的注釋,便于數據的錄入、核對與分析。在數據分析階段,先讓學生熟悉相關文獻嘗試自我鉆研,然后找時間對數據進行親手示范,讓學生逐漸掌握數據的處理方法。一些數據處理的軟件如Excel、Origin、SPSS等采用親手示范的方法教會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

3.科研的興趣激發與對學生的激勵。一定的激勵有助于提高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為榜樣激發大家對科研的興趣,鼓勵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全程跟蹤并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均能克服困難最終取得理想結果,獲得一定的成就與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由于現在部分學校對學生均要求學生要累積有一定數量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因此對從事相關實驗的有重要貢獻的學生均在發表文章中進行署名,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另外一方面有利學生考研及找工作,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與此同時,積極鼓勵并指導學生申請SRTP項目,凡申請到SRTP項目的學生每名同學均可以用于課外素質教育學分加分,由于肩負開展實驗并完成項目的責任,同時也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4.畢業論文撰寫能力的提高。經常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有些學生馬虎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因此,對于教師來講一定要強調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性。這兩年多數高校開始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在答辯前,杜絕一些學生靠抄襲混畢業的行為,對個別學生畢業論得太差的同學要求其進行二次答辯。通過宣講學校的要求,使學生端正態度,重視畢業論文寫作。教師在畢業論文撰寫時期要催促學生及時完成,及時跟進并指出學生畢業論文的不足,防止學生寫作方向走偏。對于錯別字及一些格式錯誤等也要引起足夠重視,指出其存在的錯誤,督促并檢查學生進行修改。

5.答辯能力的培養。在畢業論文成稿后,馬上要進行畢業論文答辯,這是向大家匯報自己成果的關鍵時期,更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提高答辯的質量,要求學生提前做好畢業答辯PPT,對答辯要說的話可以寫好答辯臺詞,反復練習,以控制好時間滿足畢業論文答辯要求。要求學生對本人的畢業論到了然于胸,非常熟悉。為了避免學生在答辯環節出問題,可以組織學生提前進行預答辯,讓老師與其他學生在下面挑錯誤。經常在預答辯時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減少在正式答辯時犯錯的機率。

三、結語

本文基于本人在指導畢業論文中的實踐與體會總結了一些經驗與做法,在這兩年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環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然一些不足之處也一直在激勵著筆者在此方面的探索。畢業論文是對每一個本科生在大學四年學習效果與各方面能力的一個綜合考查,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是每位教師需要探索的課題。只有在不斷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取長補短,才可以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唐琳,羅玉雙,王文彬,等.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0):109-110.

[2]張利霞,常青山.對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4,(17):180-182.

[3]李春艷,李誠,龔江,等.農業類本科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評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56-57.

[4]顏安,張文太,盛建東.新時期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4,(7):249-251.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Graduation Thesi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CHANG Qing-shan1,ZHANG Li- xia2,ZHAO Yan1,WANG Lei1,GUAN Jun- chao1,YU Yu- lei1,XUE Jun -peng2,XU Kai-feng2

(1.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 College of Agricultur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篇8

關鍵詞:成人“專升本”教育;藝術類專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5-0305-02

近幾年藝術類專業持續升溫,報考人數逐年遞增,其中“專升本”專業及招生人數增長趨勢明顯。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人們對藝術類“專升本”教育的認識也隨之改變,但由于生源的復雜化、“專升本”教育目標新的定位以及藝術類學生自身的特點,藝術類“專升本”教育必須面對當前的形勢,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的改進途徑。

一、“專升本”學生的特點

成人“專升本”的學生都已經具備一定的職業背景,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筆者長期從事成人“專升本”教育工作,認為目前成人“專升本”學生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成人“專升本”教育的生源構成較為復雜,學生既有在職人員,也有高職類學校應屆畢業的專科生;既有本專業學生,也有跨專業學生,這就造成了考生的專業素質各不相同。

第二,“專升本”學員求知取向帶有強烈的針對性,在接受教育時,不可避免地和自身的工作或職業規劃聯系起來,職業發展成為強化和認同自身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專升本”學員一般都有較強的學習愿望,希望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多數學員對所選的學科有一定的認識,希望通過學習有針對性解決一些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難題,在獲得學歷文憑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

而藝術類(專升本)學生又有其特殊性。這一群體與其他學科的學生相比較,在學習方式、思維方法和審美觀念等方面更具有特殊性。

第一,學員形象思維比較活躍、敏銳,敢于標新立異,但缺乏嚴謹、精確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文化理論和英語基礎知識尚待提高。

第二,藝術類學生接受藝術熏陶較早,有較多接觸社會的機會,接受到競爭與挑戰的機會也更多,鑄成了創新的人格。

第三,藝術類學生個性張揚,成熟度欠缺,紀律松懈,在思想觀念上容易產生片面性有局限性。

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藝術類學員優秀的一面并加以欣賞和鼓勵,也要看到藝術類學員不足的一面給予體諒并不遺余力地幫助其改進,構建良好的師生溝通平臺,促進師生合作,本著尊重、關懷、理解的態度去接納每一個學員,將學員引入一個充滿愉悅的學習氣氛中,使學員學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在日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專升本”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成人“專升本”教育在教學和管理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方面,我國成人教育管理體系長期以來一直是普通高等學校的“復制品”,專升本教學仍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缺乏成人教育的職業針對性,人才培養模式僵化、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與課程設置陳舊、教學方式和方法滯后、實踐環節薄弱等。另一方面,在機構設置、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至今尚未構建起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模式,教學方法存在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因此,成人教育應超越以往工具性的學習和社會化的形式,強化培養目標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融合,突出“專升本”教育的特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與本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從而使其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而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對藝術設計人才需求日益劇增,藝術類(專升本)的教學與管理也因其特殊性和復雜性而存在著自身的問題。

1.藝術類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藝術類(專升本)在課程設置上,重理論輕技能的現象較為嚴重,過分關注書本知識的獲得,以客觀的標準來強調一致性,而忽視了學員自身的個性特點,忽視了學科探究過程。比如在教學內容、教材等方面基本照搬全日制本科的一套模式,大多數課程重復專科階段的教學內容,甚至連教材版本、課程內容都與專科階段基本相同,在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方面也毫無建樹。

2.藝術類專業教學手段不夠多樣

藝術類專業采取視覺藝術教學,要求學生對待視覺形象具有敏感性,在表現過程中對作品的明暗、結構、形體、透視等構成要進行完美的表現。如果在教學授課中內容陳舊,手段單一,容易形成學員似是而非的認識和習慣,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限制了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妨礙了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

3.藝術類學生專業銜接不夠順暢

藝術類(專升本)的生源基礎來自各種名目的藝術類專科畢業生,設計專業在定位與意義上存有較多偏差,如:高職院校開設藝術類專業有裝潢藝術設計、廣告藝術設計、園林藝術設計、室內藝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及服裝藝術設計等等,專業方向各不相同,教學過程中也很難按照統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程實施教學,社會對藝術類專業方向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創造意識要求存有較大差異,對所培養的學生將來服務社會各層面的要求對象也帶來諸多隱患。

報考藝術類(專升本)選擇專業過少,專升本統考基礎課(藝術類學生統考課都為藝術概論),考生受原專業限制較小,大大降低了專升本的教育入學門檻,使得同一類別、不同專業的學生都只能報考同一專業,擇業方向不明確,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專升本”教育改進的對策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變化,成人“專升本”教育應更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更新和提高,使其更好地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專升本”的教學培養目標應以專業教育為根本出發點,設置全面的可行的綜合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優秀設計人才。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積累,以藝術類(專升本)為例提出一些改進的對策和思考。

1.藝術類(專升本)的課程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

“專升本”教育屬于成人本科教育的范疇,但是它和其他的成人本科教育相比較又有其獨特之處:“專升本”的生源要求是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專科畢業生。這就意味著“專升本”學生在入學前就應該接受過專科水平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且還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因此,“專升本”教育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專升本”學生在校期間不但要學習本科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而且要接受工程設計和學科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針對“專升本”學生已具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特點,培養學生成為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識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總之,“專升本”的學生在學業上應獲得高于一般的本科畢業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水平,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藝術類(專升本)的專業課程設置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一是必須按照社會所需要的職業崗位去設置課程;二是必須在專科教育的基礎上去設置課程。由于成人“專升本”教育是在專科基礎上實施的本科教育,為了使專升本學生的培養能夠科學有序的進行,課程設置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

2.藝術類(專升本)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應符合藝術教育的特點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懂得用自己所從事的理論或科技實踐前沿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以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新知識、新內容,要開展各種形式工作室教學和實踐型課題實訓,引入以精典案例講解、項目培訓、專題講座等教學形式,使學生學到比較實用的專業技能,以提高在工作中的業務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充分因材施教,精心設計教學課程,引進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加強教學互動,加強自主學習,教師的授課行為不再是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而學員的學習行為決定了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激發學員主動學習的行為,形成團隊合作意識,而不單純以考試成績去考量學生的學業,指導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繪圖三大軟件(CAD工程制圖、PHOTOSHOP平面制圖、3DMAX三維繪圖),實行以證代考的模式,鼓勵學生去獲取實踐操作性較強、含金量比較高專業資格證書(景觀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等),教學方式和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能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工學矛盾。

3.藝術類(專升本)的教學管理在保證教學有序進行的同時還應符合藝術類學生的特點

教學管理是保證藝術類(專升本)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嚴格但不失靈活的管理是藝術類(專升本)日常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為了確保“專升本”的辦學質量和信譽,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學管理人員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接受成人教育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有工作經驗的人,社會閱歷豐富,來源復雜,如一味地強調組織紀律,僵化而嚴格的管理勢必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抵抗,失去學習的信心與興趣,而一味地放松管理同樣不可取。所以,作為教學管理人員應采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意,站在學生的立場,尊重學生和理解學生的難處,聽取學生提出的意見,改正在教學管理中的不足,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學習。

參考文獻:

[1]尹小寧.藝術設計專業專升本素描課程教學之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篇9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內容覆蓋面比較廣、更新快,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其鮮明的學科特點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獨特的優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課堂調控和課堂紀律一直以來都是令一線信息技術教師頭痛的問題。一些信息技術教師為了保證課堂紀律,片面追求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采用了“范例—操作—糾錯”的教學模式,控制了整個課堂,導致學生對老師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這顯然對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不利,也影響了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典型的師本教學模式。由于沒有尊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自然規律,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

只有遵循生本教育理論,處理好信息技術課堂的紀律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這門學科才能真正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服務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生本教育理論與信息技術課堂紀律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本文由收集整理旨,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認為:兒童乃是天生的學習者,他會不斷在學習中產生新的學習需求,他的思維器官會不斷地獲得運用的享受。兒童學習符合先行后知的行知律,先做后學反映了兒童合理的腦神經活動過程。他們對人類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

信息技術課堂紀律就是指信息技術課堂的紀律情況。良好的信息技術課堂紀律能使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而不良的信息技術課堂紀律會破壞正常的教學秩序,給正常的教學活動造成消極影響,使課堂教學不能順利地進行。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以下四種類型: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其中,教師促成的紀律是指學生的行為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監督;集體促成的紀律是指良好的班集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是指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紀律,學生對活動任務越理解,就越能自覺地遵守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是指學生的自律,把外部的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所以,倡導生本教育理論與有效干預課堂紀律、維護良好的課堂秩序之間并無沖突,關鍵是教師如何實施,即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創造性。

二、信息技術課堂紀律現狀及原因分析

課堂紀律對于教學有著助長和致弱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和影響,相信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紀律是良好的,對教學起著助長的作用。然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很多信息技術老師總是抱怨自己的課堂紀律,抱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便于分析,我們按照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如下分類:

1.教學內容引起的紀律問題:學生玩游戲,上網,不喜歡聽

課等。

2.教學方式方法引起的紀律問題:由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引起的“亂”,討論、辯論演變成了“吵”論;小組討論變成了小組“聊天”;小組協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分工不明,部分學生做其他事;課堂比較吵、亂等。學生互評自評,出現敷衍現象,比如全是一個分數,或全是滿分等。

3.學生起點不同引起的紀律問題: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起點不統一,水平高的學生無事可做;水平低的學生做不出來等。

4.課程地位和觀念引起的紀律問題: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應該玩的,對于作業敷衍塞責,抓緊時間玩游戲等。

5.學習環境引起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的絕大部分課時是在計算機房完成的,和教室相比存在著更多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其他因素,因此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等。

經過整理我們發現,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的課堂紀律問題不盡相同。以上這些問題都是由信息技術學科的地位、特點及學習環境等方面的因素來決定的。學生對本學科缺乏重視,持輕視態度,從根本上缺失了認真的學習態度;從學科特點上來說,信息技術更多的是學生的實踐和操作,在操作中學生會碰到很多問題,容易引起課堂的突發事件,產生紀律問題。同時,學生基礎水平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造成了學生的水平不一,出現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玩游戲的局面;從學習環境來說,信息技術學科的大部分課時在計算機房進行,與教室相比干擾因素更多,環境更為復雜,帶來

的紀律問題也更多。

三、解決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信息技術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使信息技術課堂“忙而不亂”“研之有物”。我們要轉變觀念,更新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教學的總目標,而不僅僅滿足于讓學生學會操作計算機;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課堂管理能力和專業知識,不能只注重技術而忽視了其他兩方面;要加強分享交流與實踐協作,與其他學科老師交流,與本校老師交流,與其他學校老師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進行有益的協作,共同進步。

篇10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本科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社會各行業越來越多地與其他國家進行聯系,這對就業者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獨立學院畢業的學生在就業中處于相對劣勢,所以無論是在專業知識方面,還是英語能力方面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達到更高的目標。這一形勢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既要能夠用語言與外國人進行交流與溝通,同時能夠理解該國的文化和習俗,不至于在交往中產生誤解和糾紛。這就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提高學生在實際交往中的能力。

1.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稱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之間的交際,劃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是由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Hall在1959年出版的經典著作《無聲的語言》中首先提出的,學術界普遍將這部著作視為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之作。60年代陸續又有一些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著作問世。1970年,國際傳播學會承認跨文化交際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在學會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際學分會,跨文化交際學得以鞏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學者開始了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發展,到現在,跨文化交際已經形成為一門成熟完整的科學體系,在美國有約130多所大學已經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這門課程。

拜盧姆等學者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由態度(attitude)、知識(knowledge)與技能(skill)三方面構成。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基本目的為:一、培養人們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二、培養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三、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能。

2.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提到: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性質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獨立學院的本科生與其他一本二本院校的本科生相比,在英語基礎上薄弱一些,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更欠缺一些。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學,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應用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所有大學生提出的一項要求。因此,我們獨立學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務必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獨立學院本科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法和途徑

3.1 通過講解詞匯的文化內涵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

許多英語詞匯除了其概念意義外,還有其文化內涵。只有掌握了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正確理解詞義。所以,教授英語詞匯不能只停留在講解單詞的字面意義上,還應深入講解其背后的文化涵義。

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比如,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而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是英語中的“red”還含有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的意思,如“red flag”(惹人生氣的事物)。而短語“in the red”則表示虧損、負債。又如英語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眾所周知的是耶穌受難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這個表達,其意思是“愁眉苦臉”;“Black Friday”則意味著“災難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會使人想到耶穌復活、做禮拜、過節,常常有神圣、歡樂等含義。這樣,人們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說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

顯然,若不了解這些詞匯的文化背景,我們就很難理解這些短語的意思。因此,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地為學生講解其文化內涵。

3.2 組織課堂討論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

結合課文內容,適時組織學生對課本中涉及的中西文化進行分組研討。例如討論兩種文化的問候方式、用餐習慣、感情表達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當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列出“family tree”(家庭樹),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 family(大家庭)、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單親家庭),同時可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相同點和差異,從而可比較中西方家庭結構的異同與家庭觀念的異同。

3.3 通過角色扮演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模擬語言情景,要求學生在設定的情景下進行角色表演。表演過程中,提醒學生進行言語和非言語交際時都要符合西式習慣。學生角色扮演不僅有利于交際能力的發展,而且會提升學生的興趣。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打電話和接電話的規范禮儀,正確使用電話用語,教師可以設計前臺服務、客戶服務中心等場合,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3.4 提高教師自身科學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教師的科學文化素養將直接影響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效果。因此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其方式多種多樣,如:派教師到英語國家出國進修學習,親身感受英語文化;聘請國內外專家為教師做相關講座,提升教師的理論修養。有了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點上,我院就做的很好。去年,我院派遣了十名教師赴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學習;今年,我院又將派出15名教師前往該校學習。這樣的出國學習經歷確實讓教師們感受到自身的提高,教師們亦能很好地將自己所看到學到感受到的各種文化知識恰當地運用到日常的教學中。而且,正因為教師們所講的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5 指導學生做好課外自主學習

由于上課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做的也是有限的。因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工作不僅要在課堂上開展,課后還需要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訓練。對于課外的學生,教師主要是起著有效指導的作用,例如:鼓勵學生多與外教及外籍人士交流;為學生推薦一些英語文字、視頻和音頻資料;鼓勵學生開展英語歌曲比賽、原聲電影配音大賽等。有了這些后續活動的支撐,學生們才能時刻沉浸在英語的氛圍里,從思維到行動都在不斷的進步。

盡管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研究和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目前我們仍有很多院校的英語教學主要圍繞大學英語四級等過級考試開展,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強調對我們獨立學院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3.

[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7.

[4]劉可紅,吳華.外語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5(4).

[5]杜瑞清,跨文化交際探索與發現[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