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3 17:36: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本教育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本教育教學案例

篇1

“生本教育”的創始人郭思樂教授說,“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兒童自己,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生本教育”理論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的作用和價值應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這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在“生本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在英語教學中做了些嘗試。

1.“熱身運動”要讓學生出汗

牛津版英語教材8AUnit 4Wildanimals的第一課時中絕大多數生詞是動物名稱。識別和記憶動物名稱就是本課時的目標之一。由于學生已經預習過所有單詞,識別單詞環節就可以省去,直接進入鞏固和運用環節。我使用“猜動物名稱”的游戲。把學生分成4個大組,每組猜4個動物。像《幸運52》一樣的比賽形式,要求同組的學生中一個上臺猜出動物名稱,組內其它人對動物特性和習慣進行描述。若本組人無人描述或猜出此動物,其它組可以舉手搶答得分。為此,全班每個組的學生都在積極思考,準備隨時搶答。整個10分鐘內氣氛緊張、熱烈,思維敏捷。課堂中小型競賽不僅能以防疲勞、提高聽課效率,并激發并保持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興趣。

2.“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在同版教材8AUnit 5 的Birdwatchers Vocabulary中,要求學生能掌握名詞后綴形式-ment, -ness, -ion的用法。我采取以下教學步驟:

1)根據課前預習,讓學生將書中所列出的詞變成名詞,并按變化規則歸類為:形容詞+ ness ,動詞+ ment/ion

2)做書中的相應練習,以便鞏固。

3)“頭腦風暴”大比賽。要求每小組四人合作寫出所學過的帶有后綴的名詞。一個人動手記錄,其它人查閱資料提供詞。八分鐘后全班分成左右兩大組,兩組成員分別把所找到的合成名詞寫上黑板。但不得重復另一組已經寫出來的詞匯。命令一出,每小組紛紛行動起來,各組的查詞策略各有不同。有的查字典,有的使用電子詞典,有的查書等等。當上臺時間一到,兩組同學爭先恐后上臺補充,評價結果是:第一組的特點是數量多,第二組的特點是所寫出的都是不易想到的經典名詞,兩大組各有特色。全體同學八分鐘的智慧結晶比老師一個人總結的齊全,真是“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意大利一位女醫學博士在她的著作里寫道,“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的確,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他們很愿意并快速將近乎一黑板的合成名詞記錄在本子上,那種眼神似乎在告訴我他們如此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3. 課堂設計要從學生的興奮點切入

在英語學習中,背頌課文是英語學習的最好的輸入方式之一。沒有一定量的輸入,就不會有流暢的輸出。很多學生雖明白背誦的重要性,但不能接受其痛苦的形式。

在同教材8B Unit 5 Unicef Integrated skills 教學中,要求學生當堂課掌握關于Unicef 的各方面大量的信息。為調動學生背誦的積極性,筆者改換訓練方式,要求他們用“采訪”的形式介紹Unicef 相關信息。全班所有同桌的兩個人分別扮演校報記者和Unicef的官員,并對Unicef 的信息進行一個回合的問答,但對話不得重復前面人的問答內容,這樣學生就得多準備幾個問題。為了能展示與眾不同的、高水準的問答,大家都在用心準備。這一做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主動地去感受英語;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傾聽別人的習慣和合作能力。由于每組的問答各異,復習的覆蓋面也很廣,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4. 小組合作“書面表達”

教師每次改兩個班學生的作文是很勞神費力的事。同時,大部分學生只關心分數,很少對所指出的錯誤看一看,琢磨一下,后進生更不會因作文“遍體鱗傷”而重寫。老師幾個小時的辛苦近乎白費。那么,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不斷地改進,最后形成一種寫作課的模式。下面以“Myideal school”為題談一下寫作課的過程吧。

1. 自由對話:師生就話題“Your likes and dislikes about our school”自由對話。

2.樣文分析:對書中所提供的樣文進行分析:分段,以及處理疑難問題。

3.獨自寫作:學生根據自己事先準備的素材各自分頭進行寫作。

4. 同桌5分鐘互改:改正同桌文章結構、語法、字詞,并給文章寫一句話的評價。

5.師生共評:我選讀其中一學生的作文,請大家評價。一位學生指出該文有一處語法錯。另一位學生指出該文與書中原文內容差不多,無創意。我給該文的評價是:

(1)字數最好不要超過100字,句子需要精練。如:描述有關學校的設施時,把每段中的inmyschool去掉,開頭留一句即可。

(2)每段需寫主題句。如:We have many school subjects every day, but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3)最聰明的作者應該是“拿來主義者”,用書中現存的英語表達方式闡述你要講的故事。這樣的語言則會很地道,基本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

學生自改:學生再根據點評的標準自改作文,去掉多余、羅嗦的東西,增加有效內容。

篇2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數學;案例

隨著顧泠沅先生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的示范,教學案例作為一種新課程理念的載體出現在各大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并由此蓬勃展開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為主體的校本教學研究。那么,何為教學案例?教學案例又該如何選擇,如何撰寫,本文就這三個問題,簡要說說自己的看法,拋磚引玉,以期與各位同仁商榷。

一、何為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溝通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的橋梁,是教育教學問題解決的源泉,是教育理論的“故鄉”。如果我們在此必須要給教學案例下個定義的話,筆者認為,案例應該是對一件實際情境的描述,可以是事件,是故事,也或是疑惑。而教學案例,則應該是包含著一些教學知識、疑難問題、解題方法的教學情境。所謂教學案例,多半都發生的教學課堂之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這個案例故事,既能反映教師典型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經驗與教訓的獲得,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與保持,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以及其解決辦法等,又能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沖突,創造性的發現,經驗與教訓的獲得,能力的提高等等。

二、教學案例該如何選擇

教學案例是情境故事,但也不能只是故事,需要通過故事的描述,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心理活動、觀念沖突、研究反思等,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方面,一定要精心地考慮,慎重地選擇。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其一,教學案例應該選擇一些容易實現的,避免在案例的設置上浪費太多的實踐。要選擇一些不容易解決的,其中充滿內在矛盾,和相互沖突,看似很難解決的事件,激發學生求知欲;其二,作為教學案例的事件,必須要是以大量的細致的研究為基礎的,能夠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維活動;其三,教學案例的選擇必須要符合教學任務的要求,傾向于對教學內容的歸納和分析,并能促進學生的個人內省的。

此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還應精心地設計一些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探索和師生交流合作的教學案例,這樣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在師生的合作中,增強了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氛圍。

三、教學案例該如何撰寫

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數學案例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有相應的真實案例可供老師在課堂上應用,這時,教師就必須進行教學案例的撰寫了。案例表達的形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格式。但是一般有以下基本結構:其一,案例主題。鮮明的主題對于一個案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課堂教學核心理念,重點內容的體現。案例主題要具有時代性,能夠充分地體現改革的精神;其二,案例背景。一個故事的發生都要有一定的發生環境和條件,交代清楚案例背景能夠幫助學生擺脫情境的束縛,從而更好地理解,更深刻地探討問題;其三,案例描述。故事是怎么發生的,教師要對故事的關鍵環節進行詳細的描述,其中暴露了什么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案例的描述不僅僅是對案例故事發生的簡單敘述,其中包括了教師的心理活動、觀念沖突、反思等等。此外,案例的描述應該是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

篇3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是特殊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它指導學生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學科教學基本理論、一般規律和基本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從事特殊教育學校教學的能力。但是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工作后表現出小學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明顯欠缺的問題,需要盲校、聾校花費較長時間來培訓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小教專業的畢業生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扎實,進入工作崗位馬上能夠適應教學工作,致使許多盲校、聾校在招聘時寧愿選擇小教專業的畢業生。這種現象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現有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學校對師資的需要?應如何有效地設置特殊教育教學法?本文試通過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研究,使學生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基本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力,滿足特殊教育學校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為其他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講授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設計

筆者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2012級和2013級學生――分別是98人和80人為教學對象,根據該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對現有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的教材進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復的內容,重新編排教學大綱,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案,實施教學,邊教學邊調整課題方案,不斷完善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采用了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本課題是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一邊實施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教學,一邊調整教學計劃,使現有的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逐漸符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

三、研究過程

本教學研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收集相關資料

這個階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和信息,擬定課題方案,整合教材。筆者和其他課題組成員基于特殊教育學校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和新課程理念,根據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兩類兒童的特點和小學數學學科知識體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和《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作為教材,選用《小學新課程教學法》和《小學數學教學基本功訓練》小學數學教學法和網絡資源等為教學參考資料,通過對《聽覺障礙兒童教學法》《視覺障礙兒童教學法》及其他教學參考資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內容,包括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等理論知識。

(二)第二階段――實施教學階段,調整教學計劃

1.理論教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著重從理論方面闡述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其中第一部分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法的基本理論;第二部分闡述了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包括數與代數的教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和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

2.實踐教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應通過實踐課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學技能,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突出本課程的實用性。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實踐教學由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部分構成,校內實訓主要通過課內討論、試講、說課和評課等方式,讓學生掌握數學教學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實訓則是利用見實習、畢業實習和就業(頂崗)實習等機會在基層特殊教育學校進行實地教學,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作專業指導。以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為例。該校與廣西南寧市盲聾啞學校、百色特殊教育學校、北海特殊教育學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學校建立見實習基地,為學生見實習提供很好的實踐場所。另外,這個階段根據課程實施的具體要求,選編及錄制了部分學生教學錄像,以配合教學。

3.教學方法的選用。本課程的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借鑒先進的教學模式,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和實踐型教學法等。

4.考核手段的選用。在考核上,改變傳統作業與考試方式,將每部分教學理論與特殊教育小學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寫教案、試講、制作課件等作業形成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理論,同時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本課程采取平時作業和期末考查相結合的方式,平時作業(占總成績的40%)包括課堂討論、教學計劃設計、觀摩課的評析、校內實訓(試講、說課和評課);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60%)為隨堂考查,為指定教學內容按照要求設計一份教案,并選派小組代表在限定時間內進行試講。

在第二階段,筆者采用行動研究法,一邊實施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教學,一邊調整教學計劃,使現有特殊教育教學法的設置逐漸符合特殊教育學校需要。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整理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這個階段筆者將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學法這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課件、教學案例集和學生實踐作品集匯編成教學資源包,這些既是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為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講授特殊教育學科教學法提供參考。

四、實踐效果及反思

本課題立足于特殊教育學校對師資的需要,通過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教學能力。特殊教育數學教學法的教學獲得學生基本認可,學生在見實習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學技能也獲得見實習單位的肯定,2012級學生現已畢業,就業率達到百分之百,用人單位對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非常認可。

篇4

一、開展以學習型教研為基礎的大教研系列活動

1.引領式教研

在校長的指導下,由學校教研室編寫貼近教學實際的案例、專家評論及匯總學校層面的觀點反思,起到學校層面應有的引領作用。

近年來,學校開展了多種類型的引領式教研活動。例如:在2013年下學期“第一周的教研活動安排”中,校長撰寫了《課堂教學之魂》一文并進行宣講,就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幾個關鍵點進行了解剖,指明了課改的方向。在2013年下學期第十周教研活動安排中,學校教研室就“八年級英語詞匯測試”這一案例進行剖析,引領老師們在閱讀本教學案例時,以對比、反思的態度更好地改進教學。

2.分享式教研

根據不同話題,學科組開展討論并派出代表參與大教研展示。通過交流、分享,達到同伴互助、自我培訓的目的。

上學期,我校的主題大教研活動主要圍繞改善、修正“教師有效教學行為”這個主題進行。在校長的帶領和指導下,全校教師在學習《課堂十種有效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之教的有效性》《教學需要返璞歸真》《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等文章后,各教研組教師思考、整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中易出現哪些不恰當言行”,經學校層面匯總出“教師不恰當言行56條”,供全體教師參考。通過系列“分享式”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師的思想得到了統一。在各種教研會議中,大家的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在分享與爭鳴中,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讀書式教研

組織教師閱讀專業書籍,為學習型校本教研提供知識積淀。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涵養精神,提升品位。

我們將教研組讀書活動納入到“書香校園”建設中,通過好書推薦、摘抄筆記、心得交流、共讀共賞、寒暑假集中讀、學期中分散讀、教研組共同讀等形式,培養讀書習慣、營造書香校園。

以2014年下學期為例,我校15個教研組根據《102中學教研組讀書活動方案》選書、購書,從語文組的《致語文教師》到音美組的《最美藝術課》,各教研組齊頭并進,教師們紛紛填報《102中學讀書計劃表》和《102中學讀書活動匯報表》。全校一線教師140多人,全部參加了“教研式讀書活動”,教師群體的業務素養和學術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開展以教學型教研為著眼點的研修活動

課例式教研:開設不同主題的“聚焦課堂”活動,使之成為教師教學技能的“練兵場”。課例研討可以是完整的一節課,也可以是一個教學片斷。

說課式教研:各教研組每學期選取兩三位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思路進行說課,并通過評課,彰顯各自的特色,營造濃郁的研究氛圍。

每學期的“教學設計大賽”,是我校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討的載體。通過開展“說說我的教學設計”活動,教師們了解了不同類型的課程的教學策略和講授原則,厘清了“教”和“學”的關系。

會診式教研:會診式教研是基于某位教師的具體問題,然后運用集體的智慧,幫助其指出“病情”,分析“病因”,并開出“處方”的一種教研模式。

會診式教研往往由學校自下而上進行摸排、搜索一些教育教學案例,通過會診、研討開出對癥下藥的處方,在此過程中提高教師工作的“專業思維”水準和智慧含量。

例如,從“一個上課看小說的學生”到“請不來的家長”,這些案例貼近教師的教學與管理,再加上學校搭建交流平臺,老師們結合經歷和體驗都談出了見解、提升了認識、生成了智慧。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校本教研;策略;創新

目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校各學科教師的教學觀出現了新的變化,小學語文教師為適應新時期變化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要通過語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提高適應新課改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的能力,由此,開展小學語文校本教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由于受傳統校本教研的影響,當前小學語文校本教研存在許多不足,比如,教研形式化嚴重,方法因循守舊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特點提出了小學語文校本教研的策略,希望能夠真正幫助語文教師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一、當前小學語文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師對教研活動不重視

許多小學都比較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而且在每個學期初期都針對教研活動作出了詳細的時間安排。但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重視教研活動,認為教研活動的過程就是聽聽領導和其他老師講講心得,教學方法大同小異,當教學時間多了經驗也就豐富了,沒有從觀念上注重教研的重要性。

(二)校本教研缺乏創新

校本教研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這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學習和研究。但目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課程較多,教學時間比較長,教學負擔比較重,這使他們難以有較多的時間研究校本教研的創新方法。所以,在許多小學語文校本教研過程中,教師只是記錄筆記,走個過場就完事,整個校本教研工作只流于形式而已。

(三)校本教研的信息化落后

互聯網的興起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由于某些學校教育的基礎條件比較落后,不具備開展互聯網教育教學的條件,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加上交通不便,這些因素都造成了學校語文校本教研中信息的閉塞,不能及時了解教育信息的發展變化。

二、小學語文校本教研的策略

(一)創新校本教研形式

1.通過課例進行研究分析

各學校應加大對常規課例研究的重視程度,將小學語文教師分成小組進行單元備課、評課和聽課,每個小組選擇負責人對小學語文的教材進行分析和教學設計,共同找出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并對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討論。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案例的研究中,讓同級語文教師講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過程,以及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不足之處,然后讓教師共同進行探討,展開教學反思。通過教學案例分析,讓教師共同探討教學中應該如何應對困難,從而引導語文教師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順利開展教學。

2.開展師生參與的校本教研新模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小學語文校本教研也應該大膽地嘗試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教研模式。由于教研的目的在于教學的順利進行,作為教學中具有主體性的學生,也需要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參與到教研活動中,結合他們的需求,這樣研究出來的課程才能更適合學生的特點。

(二)發揮專家的引領作用

校本教研的對象是圍繞本校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教研仍然需要專業人員對教師的引領,需要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對語文教學規律進行專題分析,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指導和教學示范等形式,為各教師在教研討論中明確方向。

(三)借助互聯網優勢,開展同行教研互動

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同樣也為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小學語文校本教研也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優勢。比如,建立小學語文校本教研QQ群,教師在群里可以針對常規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發表看法和征求大家的意見,從而提高教研活動的互動性。另外,學校可以建立相關網站,開設各學科的校本教研專欄,將成功的校本教研案例發表在學校網絡平臺上,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校本教研經驗交流,借鑒其他學科的成功經驗。

不僅如此,各學校之間也需要加強互動,實現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教研交流探討,這樣的教研活動大家的參與和互動積極性會更高,教研活動也會更加富有活力。

校本教研活動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學工作者長期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小學語文校本教研需要正視現階段工作中的不足,加強教研形式的創新,利用現代互聯網科技的優勢,提高教研活動參與者的互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校本教研 課題式管理 教師成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1B-0029-01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我校不斷實踐逐步提出“五步”校本教研法,即內容由教師提出,過程由教師完成,結論由教師歸納,實踐由教師執行,經驗由教師推廣。

教研活動采取五個步驟:

第一步:提出問題。教研活動內容的確立,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在教學實踐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再由學科組全體成員共同商討,確立一個大家共同面臨急待解決的共性問題作為本學科組的教研課題。

第二步:解決問題。問題呈現后,教研組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大家共同參與,通過查找資料或研討,提出可能可行的解決方法,集中群體智慧設計解決方案,包括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會出現怎樣的問題,遇到新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

第三步:實踐問題。即將集體研討的方案付諸教學實踐,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記錄及分析,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并靈活調整方案。

第四步:反思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師對研究的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時教師再坐在一起進行研討,交流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研究的問題進行反思與分析,或重新構建實施方案。

第五步:升華問題。綜合大家的經驗教訓,理論升華為學校解決這一問題的實施方案,執行并進一步實踐研究。

任何一項改革都離不開制度保駕護航。要快速適應校本教研的需要,沒有制度約束,完全靠教師自覺行為是不可行的。單靠個別教師的個人行為去影響全體教師的做法顯然不能適應校本教研實施的要求。為此,我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確實可行的制度。

一、課題式的管理,規范了教研活動的實施

科學的領導與管理,是科研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為了進一步貫徹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逐步形成民主、開放、有效的教研機制,進一步改進教學實踐,解決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問題。同時充分展示我校教師在實踐新課程,落實新理念上的積極探索精神,結合我校近幾年教研活動的實際情況和經驗,對“五步式”校本教研實行課題式管理,即對教師提出的所要研究的問題實行課題式管理。教師提出問題后,在教研組內通過后,教師要填寫課題申請書,內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計劃、成果展示形式等。經學校校本教研領導小組審查后,教師要填寫實施方案,重點填寫實施步驟,即本課題將分成幾個階段完成,每個階段的具體工作是什么,最后預期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通過課題式的管理,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動得以科學和規范的進行,學校的校本教研正在發生五個方面的重要轉變:一是教研活動從缺乏系統目標,難以持續跟進的蛙跳式活動轉變到長流水不斷線與教學同步進行的教研,以及能及時回應和解決問題,進行追根尋底思考的教研;二是從少數人的教研轉變到全員參與、人人受益的教研;三是從粗疏、空泛的教研轉變到落實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教研;四是從只重視教師理解課程轉變到同時重視學生經驗的課程;五是從明于一科,暗于全局的單一學科活動轉變到吃透兩頭觀照整體的學科教研與決策咨詢相結合的活動。

二、教研組建設的加強,保障教研活動的開展

為充分發揮教研組長的作用,引進競爭機制,制定了學校教研組建設評價內容及標準。標準對教研組長的工作及教研組建設做了具體的規定。突出強調了每學期不少于2次的主題活動,對教研組的校本教研活動進行一次集中展示。活動形式為:由教研組獨立主持并邀請全校同學科教師參與,教研組成員必須對自己的研究專題進行階段性總結,并提出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他教師可以對課題研究教師進行質疑或提出幫助解決方案,以利于研究的進一步實施。

三、立足校本教研,引領教師成長

學校“五步式”教研活動的空前活躍,使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教學、開展教學案例研究,形成了重研討、重實踐、重反思、重互助的風氣,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針對教育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撰寫反思札記,開展自我反思,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學行動前的反思、具有監控性的行動過程中的反思、具有批判性的行動后的反思。教師總結經驗、撰寫論文、參與課題研究和觀摩教學、開展教學案例研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篇7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多年教學工作過程的重復,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水準上。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育才學校建校三周年大會上作了《每日四問》的講話,這四問是:第一句: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的每日四問,涉及了教師多方面反思的問題,也給教師的反思指明了基本方向。2010年我校出臺了教師每日七問:今天的課我準備充分了沒有?我對學生的狀態關注了沒有?今天的談心對象是誰?我所教班的學生學習、思想狀況是否穩定,我是否需要與班主任作些溝通?有沒有值得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故事?我在教育教學上有沒有新的設想和嘗試,效果如何?我向同事或通過讀書學到了哪些新的觀念和做法,對自己的觸動是什么?這些問題具體實用、有針對性,促進了教師反思習慣的養成。

二、同伴互助

教師的專業素養分為顯性的專業素養結構和隱性的專業素養結構。顯性專業素養結構包括外顯的,易于觀察和測量,也較易通過學習與訓練而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隱性專業素養結構包括職業理想、對教師職業的熱愛、維持專業動機和積極性、教育教學中體現的智慧、實踐性知識等,比如:優秀教師具有的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的能力,把握教育時機、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機智,根據對象實際和面臨的情境及時做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以及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追求創新、愿意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內隱知識難以通過語言傳授和淺層次的訓練獲得,但會以一種慢慢出現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群中散播,因此建構一種合作的教師文化是極其重要的。信任是教師群體團結合作的前提,教師之間彼此信任,會減少溝通的成本和障礙,促進知識的共享。信任的基礎上,才是合作、分享與互助。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積累的知識、體驗和體會如果經常得以交流,不僅使其他教師受到啟發,少走彎路,提高教學科研水平,也使自己在聽取他人意見、吸取他人營養的基礎上改進自己的不足,生成新的知識、升華新的經驗。

1、任務型校本教研與自主合作式學習相互滲透、相得益彰。

任務型校本教研的思路基于英語教學引進的新理念――任務型教學。引入“任務型校本培訓”的核心機制是要通過先期的任務型學習方式,強制規定學習內容、限定學習時間、加強考核評價等手段,引領教師走入校本學習的廣闊天地,通過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來感受學習的成效和樂趣,從而逐步培養教師的自主學習的意識,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進而深化校本培訓的內容,提升學習培訓的成效,達成校本培訓的目標。與此同時,創設條件讓教師更為主動地進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在學科教研方面,任務型校本教研與自主合作式學習的結合更顯得尤為突出。除了學校要求的理念學習、考試研究、教學研究外,學校要大力提倡各學科積極開動腦筋,自主創新,拓寬學科活動的工作思路。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成為學科教研時大家關注的話題;有的學科密切關注前沿信息,為創造性使用教材提供知識保障;鼓勵教師跨學科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有的學科以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為特色;有的學科探索以實驗室為依托的新的教學模式,形成新穎的校本課程資源;有的學科積極探索集體備課的新形式;有的可以把重點放在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題及科學有效的實施方法;還有的學科可以實實在在地積累形成學科動態能級題庫、學案和競賽培訓題庫。

2、特色系列活動為同伴互助創設環境。

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觀摩與反思等活動,以活動促同伴合作與交流,以活動促教師思考與進步,從而帶動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學校還可以進行經驗合作教學模式的嘗試。經驗合作教學指教師在既有教學環境中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教師間在課程資源、教育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整體教學經驗的深層交流合作,全面整合和重構自己各個側面的教學經驗背景,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綜合教學經驗,從而促進自身教學水平全面提高。

3、創建新型的教師組織結構,構建校本教研新格局。

學校可以創建面向青年教師的“未來教育家學校”,幫助青年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扎實掌握教學基本功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除開設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德育工作教育課、教育方法研究課、教育科研輔導課、教學基本功課、計算機培訓課、新教材研討課、心理輔導課等基礎課程,結合學員的教育教學實踐,分別進行基本功展示課、軟件展示課等等,學員要系統聽指導教師的課,定期整理教育案例、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等,并進行命題演講、拓展訓練等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的崗位培訓始終充滿活力,讓不同水平、層次的教師有所追求、不斷提升。

4、以案例詮釋理念, 以敘事體驗成長

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是十分具體的,抽象的理論固然動聽,但面對實際問題卻常常顯得蒼白無力。案例分析和敘事研究正是發掘、豐富教師隱性知識的主要途徑。作為一種新型的研究范式,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 主要是教師) 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從而發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教育敘事研究要求研究者通過對教育教學中發生的事件的觀察、分析、反思, 而獲得一些見解或解釋性的意見,案例研究則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意義在于教師獲得學習經歷和解決問題的樂趣。面對真實的教育教學問題,教師們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入思考,形成多元回答,產生豐富的、個性化的、可以遷移到實際教學中的問題解決策略,并且在此過程中沉淀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教育原則,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無論是開發教育教學案例、讓教師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還是組織“敘事團隊”,都不是在低水平上“就事論事”,而是強調問題情景下的高層次學習,是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教育研究。其根本目的是培養教師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一種“專業自覺”,智慧解決教學問題,發展教師自主學習的能力。每年定期召開教育敘事交流活動,評選優秀教育案例分析,編寫教育敘事精選,創建共享的平臺和環境,為教師分享經驗提供充分的機會和空間,教師不僅會對自己過去的經驗進行重新評價,還能從別人那里獲得啟示和靈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

5、教師論壇為教師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

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省市雙優課評選,讓教師在雙優課大賽中鍛煉成長。為了充分發揮這些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要強調個人反思在校本教研的地位,學校可以舉辦雙優課獲獎教師論壇,除了匯報他們精彩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效果外,更重要的是談體會、聊感悟、傳播新課程理念、交流實踐經驗,臺下與臺上教師互動討論、學習,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和積極的影響。

學校還可以用專門的學習時間,請部分專家教師給全校教師講授他們的教育思想、成長歷程和經驗反思,這是發揮同伴互助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突出作用的又一次很有益的嘗試。

三、專業引領

一是校本教研是一種合作性的參與式研究,同時還需要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需要教師與專家的相互協作與支持。因此,聘請校外專家學者走進學校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方面。二是在經費投入上對教師專業發展加強傾斜力度,為教師專業發展合理安排充裕的時間,并且加強在物質設備建設上的投入。這樣,不僅在教學和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而且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很好的便利條件。教師可以在期刊雜志庫中輕松學習新課程理論、了解兄弟校經驗,還可以收集各種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甚至形成個性化教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案。三是鼓勵參與課題研究。四是發揮校內專家的典型示范作用。五是創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今后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國的一種新型教師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力圖在大學的教育學院與中小學之間建立協作關系,以此實現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體化。它在認可中小學校對于學生發展的價值的基礎上,強調學校也是教師發展的場所,學校應當具有使教師獲得持續有效的專業化發展的功能。學校將通過調研論證,制定教師專業發展的構建策略和運行方式,以滿足新形勢下的教師教育的需要。

篇8

大家好!

2012年,我繼續負責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內,我在縣局教研室的正確領導和王校長的直接指導下,通過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做了一些工作,現在向大家報告如下:

一.一如繼往地在全體師生中努力營造讀書學習氛圍,初步創建書香型校園

根據課改趨勢和縣局會議精神,一年以來,我們組織了多次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考核,使廣大一線教師進一步認識到課標對新課程教學的指導和引領作用,也為一年以來的備課、教研等讀書學習活動指明了方向。

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我認識到:學習、實踐、反思,是每一個青年教師成長的三個重要環節。因此,自09年秋學段起,我們重抓第一個環節,堅持每月編寫學校《教研簡報》,對當月教師學習進行安排和指導;通過常規檢查教師讀書筆記,對教師業務學習的進度和效果進行督促;不定期組織相應閉卷考試,檢查教師業務學習情況。

從2012年春學段起,教研室繼續以《教師讀書制度》為依據,對教師每月的讀書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查和驗收,發現有更多的教師有了明確的業務學習動機和針對性較強的圖書閱覽計劃。從教師成長檔案中日漸厚實的讀書筆記來看,教師的業務學習和業余讀書更趨于自覺性和習慣性。

2012年x月x日,縣局教研室下發征集優秀教學案例的通知,學校教研室組織全體教師認真撰寫,經過評選,許玲、宋麗娜、宋艷麗等教師的教學案例被報送縣局參加評選。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們言傳身教,為學生做出了示范和表率。現在,我們的校園里,無論是圖書閱覽室,集體辦公室,還是教室、走廊乃至宿舍,都飄蕩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二.以校為本,踏實教研,堅持教書和育人兩手抓

2012年度,各教研組在學校統一安排下,積極開展專項教研活動,相互研討課程、互聽互評、交流體會,使校本教研活動正在一步一步地落實。

2020年x月份,教研室在全體小學教師中組織了“校級名師及教學能手評選活動”,通過校內外教學專家的認真評選,楊君霞、趙飛、韓秀麗、張黎芳、宋艷麗、李敏、李芳等13位教師當選,為廣大教師樹立了學習的楷模。

x月xx-xx日,學校教研室組織了“名師示范課”活動,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各科教師從中受益。針對學校部分學科教師專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教研室xx月xx日印發了《關于開展“校級名師收徒輔導活動”的通知》。通知后,一線任課教師涌躍報名參加。后經校委會研究,確定了第一批教師培養名單為:

語文組高段---劉敏,低段---李娜;

數學組高段---宋麗娜,低段---李青青;

綜合組馮斐艷、崔帥路。

在教研室的協調和指導下,她們在2012年xx月初旬相繼找到了自己的導師并簽訂了《輔導協議》,在xx月和xx月份堅持集體備課、互相聽評課活動,收到了一些成效。

三.繼續審訂、完善并印成了校本教材,整理編寫了《教師節專刊》

08-10一學年,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和相關專家的指導、幫助,我對校本教材草案又進行了多次審訂完善和增補優化。學校在10年x月已將校本教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付印成冊,并從10年秋學段起已經投入使用。

建校兩年以來,王校長帶領我們全體教師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和輝煌。在各處室和老師們的協助下,我整理編寫完成的兩本07-08學年和08-10學年《教師節專刊》,就將我們共同揮灑的汗水載入了校本史冊。

四.課題實驗拉開能力評價的帷幕,課題研究向縱深發展

五.持續開展了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系列活動

六.繼續發現培養中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行為

我們所稱的教育教學創新行為,是指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積極轉變教育、教學和評價方面的策略,主動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乃至生活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在教研室的鼓勵和扶持下,一批中青年教師上報了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行之有效的一些創新行為,諸如連晶晶老師的《學生學科學習成長評價》、楊君霞老師的《小學語文科單元課文預習筆記卡》和王昆老師的《思賢語文教學評價積分嘗試》等。盡管他們的創新目前還有這樣或是那樣的局限和不足,但畢竟代表了我們襄礦子弟學校教師在創新教學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

以上是2012年我校教研工作的一些成績,同時我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教研內容缺乏針對性,課題研究尚未形成濃厚的氛圍,課堂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部分教師對考試成績的過分關注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等等。

篇9

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校本教研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夯實常規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繼續保持和發揮外語教育領先、信息技術凸現、人文情操奠基的三大特色,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努力打造學校品牌,提升學校品位。努力打造精品教學,建樹現代“鳳凰”教育品牌。

二、工作目標

按照“扎根課堂專業發展銳意創新全面提升”的學校工作總思路,以全面推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以實施課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以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校本教研為突破口,建立教研制度,規范教研組的建設,加強教師多元化的培訓,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

展。

三、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1、加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

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們必須要構建理想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的建構依賴于不斷地學習、汲取,面對學習內容的無限、學習時間的有限,全校教師都應把學習視為職業生活的迫切需求,在辛勤耕耘的同時,莫忘給自己“充電”:讀讀專著,翻閱教學雜志,做做讀書筆記,瀏覽教學網頁,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爭做科研型的新型教師。

2、立足課堂,探索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落實新課標的主渠道。教師要立足課堂,深入研究。認真備好每一堂課,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維兼顧。倡導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個性發展,加強對課的反思和實踐,及時捕捉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習慣。

3、校本教研,促進素質提高。

(1)目標明晰。

每位教師期初制定教師個人發展年度計劃,建立教師專業成長電子檔案,將教師的專業發展的足跡一一用電子文檔的形式給予記錄。

(2)專家引領。

專家引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否則校本教研就會在同一水平線上反復,難以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創造“走出去,請進來”的機會,滬贛兩地資源充分利用,有效整合,讓教師有與專家名師教研員進行互動的機會,讓青年教師獲得更多成長的機會,真正實現理念的刷新、行為的改變。

(3)同事互動。

各個教研組要充分發揮“教研”職能,通過“共享式的集體備課”、“探究式的課堂實踐活動”和“專題式的學習討論活動”等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要做到“三個結合”:個體備課與集體備課結合,個體實踐與集體評課結合,個體反思與集體研討結合,努力提高教學研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平時加強對教研組活動不定期的抽查、考核,實施動態評估,推動教研組工作的經常化、規范化。

(4)競賽促動。

以強有力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精心組織校首屆鳳凰杯教學比賽,組織教師參加南昌市各級各類教學設計比賽,讓更多的教師沖出學校,嶄露頭角,在競賽的反復磨練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4、優化管理,促進工作規范化。

各教研組制定詳盡的作業格式規范以及上課的規范,期初狠抓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

教研組活動定時、定點、定主講,一周學習理論,閱讀相關教改文章,制定各項計劃、每周的單項練習卷、集體備課、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學習習慣等,總結工作得失,一周進行教學實踐,參加評課。認真做好活動記錄。

教研組長單周查備課,雙周查作業。

教研組每月一節與課題緊密聯系的實踐課,并做好教案積累、教案分析、課堂實錄、反思筆記等資料搜集工作。進行一次“教師教學案例撰寫”競賽,出一本《鳳凰教學案例集》。

加強教學業務培訓,以各種形式提升教師業務素養,

5、關注熱點,提升科研水平

(1)直面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組織廣大教師開展研究,發動教師研究教學,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定期組織案例、反思交流,檢查。

(2)加強課題管理工作的做好學校校級課題,的申報,各教研組將科研研究情況列為教研組考核及評選優秀教研組的指標,定期指導反饋。

6、學科競賽,促進校園文化

以豐富多彩的學科文化節的活動提高學生對各學科的興趣,活躍校園文化,提升教學層次。本學期將開展體育節、英語節等學科文化節活動,以此作為凸顯特色的一個陣地。

7、凸顯特色,亮出學校品牌

(1)繼續加強英語人文環境的營造,精心設計“英語購物樂園”,讓學生身處校園,時時處處能感受到英語的影響。

(2)英語教研組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英語基礎,編寫英語生活用語,利用每天出操時間強化訓練,令英語深入人心。

(3)積極開展英語節、英語沙龍等特色活動,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拓展性的英語課外活動中去。

(4)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加大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的培養力度,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倡導教師充分發揮配置設備的作用,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改變教師工作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開展一次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比賽。

(5)各年級制定清晰、操作性強的信息技術教學大綱,建立一套連貫統一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新模式。

(6)嘗試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每個年級建立一個整合點,各學科教師充分合作,編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校本教材。

8、敢于突破,深入探索課程的內涵

(1)繼續探索“DIY”課程的教學新思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編制“DIY”校本課程教材。

(2)開設棋類、乒乓、足球、籃球、健美操、折紙、閱覽、電腦小報、英語課本劇等興趣課程,讓學生在廣泛的興趣活動中培養個性,發展能力。

(3)重新定位“探究性課程”,不流于形式,以課堂教學為基礎,高于課堂教學,真正體現上海教育的品牌效應。

四、具體時間安排

九月份:

1、質監部和各教研組的計劃的制定。

2、各學科作業規范和上課規范的制定。

3、教學常規檢查(一)

4、交個人年度發展規劃

重點:狠抓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研組長會議上進行反饋。

十月份:

1、校本教研的全面鋪開。

2、第一次質量監控。

3、第二屆體育節。

十一月份:

1、“鳳凰杯課件制作比賽”

2、期中考試。

3、英語節開幕式。

4、家長開放展示活動。

5、教學常規檢查(二)。

十二月份:

1、英語節閉幕式。

2、鳳凰杯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設計比賽。

3、第三次質量監控。

一月份:

1、教學常規檢查(三)。

2、期末小結工作。

篇10

師資隊伍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其結構是高校師資調整與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統計結果(表1)來看,吉林省高校的音樂教師整體質量較高,但各項指標比例差距明顯。7所樣本院校中,執教“音樂教育學”課程的女教師居多,占71.42%,男教師占28.57%;教師的年齡分布表現為:以青年教師為主,30-39歲年齡段的教師占71.42%,40-49歲年齡段的教師占28.57%;教師的教齡低段化明顯,1-5年教齡的教師占42.86%,6-10年和11-20年教齡的教師均占28.57%;教師的學位多為碩士,占85.71%,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14.29%;教師的職稱層次以講師為主,占71.42%,助教和副教授分別占14.29%和14.29%;所有教師為專職“音樂教育學”教師,沒有兼職教師,但卻有50%的教師兼任管弦樂課程,25%的教師兼任教史論,25%的教師兼任教視唱練耳。由此可見,各項指標都有集中點,吉林省高校音樂教育師資建設應朝多樣化方向發展。

二、課程設置方面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推行與音樂教育的發展,新音樂課程標準應時而出,對音樂教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一直將課程改革作為音樂教育改革的突破點。從課程名稱調查結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開設的“音樂教育學”類課程不盡相同。但從名稱分析,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學”類課程內容多具有理論與實踐并存的特點,這也顯示出吉林省音樂教育學科發展逐漸趨于理性、成熟。課程數量。在所調查吉林省高校中開設1門“音樂教育學”類課程的院校有3所,占調查總數的42.86%,這類院校多分布在綜合類高校或者音樂藝術學院;開設3門課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開設4門課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開設5門及以上課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別為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和省級重點師范。課程學分數量。學分的數量能夠反映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對必修課《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的學分規定為6學分。樣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樂教育學類課程達到或超出6學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學分,最低的高校僅對這門課程分配2學分。由此可見,各高校應切實提高音樂教育學課程學分比例,提升學生基礎知識素養。實踐課程。樣本高校對音樂教育實踐課程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調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開設“微格教學”課程,有4所在教育實踐課程中缺少“教育見習”的環節。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高校均要求實習作業反饋,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實習教材。有71.43%的學生認為教育見習的課時不足,有60.31%的學生沒有聽說過“微格教學”這門課。在音樂教育實踐課程中,“教育實習”環節基本能夠滿足師學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學”和“教育見習”兩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薄弱。

三、教材選用方面

教材是教學系統化開展的工具,教材的選擇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導向與社會需求。如今的音樂教育課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傳授知識,教師經常參考多本教材,結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學經驗,開發校本教材。從調查結果中發現,有50.6%的教師使用多本教材作為參考。“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是音樂教育學必修課程,選取尹愛青編著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作為其參考教材的比例最高,為85.71%,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響還不可知。《音樂課程與教學論》和《中學教育實習行動策略》的使用率皆為14.29%,《音樂學科教育學》的使用率為28.57%,《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的使用率為42.86,《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第二版的使用率為28.57%。此外《音樂教學論》(陳玉丹)、《新版音樂教學論》(吳躍躍)、《音樂教育學導論》([奧]沃爾夫岡•馬斯物綱克著;余丹紅,張禮引譯)等也是在高校“音樂教育學”教師中使用率較高的教材或教參。由上可見,吉林省高校音樂教育學教材的選定還是存在活力不足的問題。教材的內容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是相對不變的,但是音樂教育學科的發展卻是日新月異,教師應有與時俱進的意識,根據學科發展的趨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與文化、社會、時展相適應,以反映音樂教育學科發展的前沿。

四、教學方式方面

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實際的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樂活動”是學生最喜愛的教學方式。教學案例能很直觀地讓學生感受真實的音樂課堂,并從優秀教學案例中學習直接經驗;音樂活動是最能體現音樂課堂生動性特點的方式,音樂律動、音樂游戲是如今基礎音樂教學課堂中使用最廣泛的教學方式,學生對這樣教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教師應根據音樂教育內容的不同靈活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五、教學研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