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學習心得范文
時間:2023-03-24 03:0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本教育學習心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從2009年9月,我們有幸接觸到了“生本教育”這一理念,隨后,我們一起聽了一場專家報告和一節生本數學示范課,初步感受了生本課,后來通過看觀摩課、集體學習、個人閱讀生本教育的書籍、上網查找資料,和其他老師一起開始學著上“生本課”,結合自己的實踐,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一、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其中,我們班的韓子健、韓世紀同學的變化就很明顯,原來的時候他們倆在課堂上屬于不主動積極回答問題的那類學生,對學習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但自從我們開始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并走向講臺當小老師為大家講題之后,他們倆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積極性特別高,課下還動不動就問我問題,看到他們的變化,我特別高興、特別激動,甚至都不敢相信。通過看他們兩個的變化使我更加堅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個孩子解放每個老師。本文由一起去留學編輯整理,轉載自一起去留學轉載請保留出處。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上了一段時間的“生本課”,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課堂上該說些什么不該說些什么了,一開始總感覺本節課的知識點應該由學生來生成,自己盡量不敢多說話,但是后來才知道,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并不是什么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后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三、生本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通過看教學視頻,發現生本課上的孩子們都是自信的、快樂的,現在我有時候體會到這一點,當學生從自己研究和探索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悅。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憋著一股氣,每次都在想:孩子們怎么這么不會合作?語言表達能力怎么這么欠缺?每次做總結時怎么總是說不在點子上,還那么啰嗦?實際上,他們的現狀其實很正常,因為在前期,我們并沒有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這些方面的好習慣,現在,我們剛剛開始接觸生本教育,作為老師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夠,又何況是孩子們呢?但是,通過看他們的變化,發現他們在學習上沖勁十足,自主意識很強,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我深切的意識到,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
篇2
【關鍵詞】生本教育;信息技術;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內容覆蓋面廣,更新速度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課相比其它學科,實行生本教育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因為它沒有考試壓力,學生普遍感興趣,又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來掌握知識的學科。在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生本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更能充分體現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更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下面,我簡單談及個人關于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見解:
1. 改變傳統師本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多數時候都是老師給出一個范例,由老師先示范操作,然后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講解去嘗試練習。這是典型的師本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中看似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在練習,但整個學習的過程并沒有遵循學生學習的自然規律,達不到預期效果。然而結合生本教育理念,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教學中老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把有些問題留給學生來解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學生分組討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通過思維碰撞產生答案,甚至可進一步升華得到更深層次的結論。這樣不僅提高學習效率,還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不僅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也體會了知識形成的過程。
2. 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只重視信息科學知識、信息處理能力的學習,也要重視信息情感意識、信息倫理道德的滲透美國教育家歐內斯特·L·博耶曾說:“技術能夠在瞬間把信息傳遍全世界。但是,無論技術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卻不能傳遞智慧。” 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忽視了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教學首先要明確想讓學生學好信息技術就要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如在學習copy功能時,可引導學生討論一下它的利與弊。在上完課后有些學生經常忘記關顯示器電源、鍵盤鼠標亂放、損壞設備等小毛病,這時候要組內同學互相提醒、幫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另外,人機對話不同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缺少情感。不管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到何種地步,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可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師生角色轉換,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將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好的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學。
3. 生本與信息技術要完美結合,達到一個最佳的學習效果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我們采取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學設計思路,結合生本教育 “課前早準備,上課早交流”理念,探索生本教育理念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3.1前置性研究。前置性研究是一節課的開始,與我們常說的預習功能相似。但前置性研究更具目的性。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前置學習,可以精心設計一個與生活緊密相聯的,具有較強目標性、開放性、趣味性而難度適中的問題。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通過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引導與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前置任務。這樣的課前研究,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較好的理解,對課堂充滿信心,能夠進行有效的交流與進一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體現生本教育的“低入”與“先學后教,先會后學,以學定教”教學理念。
3.2明確目標,分組交流。目標是行動的指南。為避免學生盲目探索,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直接提出學習目標,也可讓學生自己提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驅動機制。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學生都可以在小組學習與合作探究中體驗團隊的力量,共享學習的樂趣,相互帶動,共同進步。
3.3研究探討。在學習小組中,每一個任務都可能被激發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習小組明確探究的任務,并適時給予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解答他人的疑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從他人的優點與知識中充實自己,集眾人智慧助自己發展。
3.4交流評價。生本教育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提供了學生自學的空間,又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在班上進行交流,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升思想感悟,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巧用課堂教學評價語言,客觀進行評價,并組織帶動學生在一系列的評價中體驗成功,收獲喜悅。
3.5總結提高。課堂交流是學生的思想表達與技術展示的平臺。因而在討論交流后,有必要設置小結環節,師生共同總結與提高,完善知識體系,交流學習心得。
篇3
關鍵詞:“專轉本”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建議
根據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的文件規定。“專轉本”是指專科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優秀學生通過參加省級統考和招生的本科高校專業考試后,達到規定的錄取分數線轉入本科階段繼續學習深造。“專轉本”工作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可和高職高專院校的重視。“專轉本”教育成為大批專科生、高職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徑,能激發廣大專科學生的學習動力,又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應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專轉本”學生在學習年限、生活環境,以及群體數量等方面的特殊性,導致其在心理、行為等方面與普通本科學生有著一定的差異。筆者作為一名普通高校的輔導員,經歷了多位“專轉本”學生入學后所產生的煩惱和困惑。本文結合筆者擔任“專轉本”學生輔導員的一些工作體會,就如何有針對性地做好“專轉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進行一些探討。
1 “專轉本”學生的心理問題分析
1.1自卑心理。
“專轉本”學生大多是專科階段品學兼優,在班上或學生會擔任職務,深受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和喜愛,但轉入本科階段后,學校、老師、班級和同學等環境都發生了變化,佼佼者聚集在一起,學習壓力更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感覺已蕩然無存。另外,由于進入本科階段后課程難度加大,課程負擔加重,而且有的學生專科和本科所學的專業類別和方向不同,就更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加之兩年后又得面臨就業壓力。無形中在心理上就產生了一種失落感,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1.2自負心理。
由于外在的一些壓力,很多“專轉本”學生取長補短,在找到差距的同時,更加刻苦努力,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各方面仍然能做得很好。但是部分學生卻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改變已經內化在心里的優越感,加入本科生群體后,原有的心理優勢存在的外部環境蕩然無存,但已形成的心理優勢卻無法立即消失,面對學生之間更加激烈的競爭。他們心理上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差距,表現出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
1.3逃避心理。
許多“專轉本”學生是盲從大流,缺乏對人生的理性規劃,回避就業矛盾,忽視專業學習的連續性,以及個人興趣。在轉本后才發現自己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困難,以致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正確地評價和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確地把握機會,認為前途渺茫,產生了浮躁心理。
1.4環境變化使學生產生心理落差。
大部分“專轉本”學生是從一個大學校園走進另一個大學校園,進人大學校園后不會像大一新生那樣產生強烈的好奇感,在人際關系方面也不會有很大的困惑,但他們更愿意將自己所在的學校與專科所在學校、同學所講述的大學及理想中的大學進行比較,內心深處對新的環境有著更高的期望和需求。另外,“專轉本”學生進入新的學校后,會將本科階段的教師與專科時的教師作比較,特別是對教師的評價更加敏感,要求也更高。換句話說,“專轉本”學生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評價所在的大學,通過比較,學生容易產生心理落差。
1.5經濟壓力使學生心理失衡。
一萬多元的高額學費、求學期間的住宿費、書費等經濟支出,對有些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有形的、巨大的經濟壓力。于是他們就想方設法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掙錢,這樣難免會影響學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由于貧困的家庭背景及社會關系方面的原因,就業前景也不看好,這些壓力都容易使貧困學生心理失衡,逐漸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狀態。
2 做好“專轉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2.1做好入學教育。
“專轉本”學生的人學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由于“專轉本”學生經歷的特殊性,使他們更容易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本科學校,也會把專科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帶到本科生活中。所以一定要做好入學教育,其中包括專業教育、校紀校規與安全教育等方面,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本科教學、學習、管理和生活。
2.2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建立個人檔案。
針對“專轉本”學生的心理特點,一是可制作有針對性的問卷,對“專轉本”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并關注經濟困難和學習困難的學生。二是可以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心理行為訓練、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預防和矯正各類心理障礙,使他們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定位自己,增強抗挫折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學會處理好人際交往、交友戀愛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培養健康的人格心理,使個性得到良好發展。
2.3加強感情交流,做學生的朋友。
“專轉本”學生的心理較復雜,更需要我們帶著感情去工作,與學生經常交流,掌握學生的心理現實,及時對異常情況進行溝通指導。我們可以采取小范圍座談,輔以個別學生談心的教育方式,觀察他們的言談舉止,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家庭狀況,以及他們對學習、就業等方面的觀點,適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如“是考研還是就業”、“以后會做什么樣的工作”等。我們要明確求學目標,并加以心理調整,使學生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心理落差。
2.4強化欣賞教育,增強學生信心。
針對“專轉本”學生入學后由于種種原因產生的自卑心理,需要輔導員在工作中加強欣賞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科技、文化、體育等各類活動充分發掘學生身上的優勢,強化學生的自覺參與意識,創造更多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與其他學生交流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不斷克服自己內心的不良心理。
2.5關注貧困學生,減輕心理負擔。
經濟壓力使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心理失衡,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學習。我們要特別關注貧困學生,做好心理輔導,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優秀品質。另外,我們還要積極幫助貧困學生爭取更多勤工助學的崗位,申請爭取各種獎學金,不斷提高貧困學生運用知識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解除貧困學生由于經濟因素造成的心理負擔和困惑。
2.6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篇4
一、于信息技術教材中滲透德育內容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教學中的學科教育內容,是滲透德育教育內容的基石。一個科學合理的信息技術教材,才能讓德育教育內容得以滲透。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與德育教育目標完全匹配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這也是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難點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加強信息技術教材的開發與設計是極為重要的。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制者,應當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適當融入德育內容,加入視頻或者圖片資源,讓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德育教育更加立體化。每一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針對學校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水平,開發校本教材,使信息技術教學更加符合學校的教育需求。舉例來講,如果學校學生的合作意識不足,教師可以在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時,加入更多合作實踐活動模塊,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去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課本內容與德育教育內容具有銜接之處,才能讓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與德育教育進行結合,促進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落實。
二、加強信息技術教師德育水平提高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更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實施者。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教師,要促進德育教育工作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必然要具有較高的德育教育水平。促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教育效果的優化,教師的個人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將信息技術專業知識進行形象、生動地講解,突出學科特點,更要引導學生從學科學習內容中發現德育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在自己認知能力的支持下成為德育內容的體悟者。要落實生本理念,教師需要關注時代特點,利用具有時代性的德育教育內容去充實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比如在講解有關于計算機病毒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從時展過程中找到初中學生樂于關注或者能夠接觸到的事物進行舉例,引導學生從中體悟出一定的道德標準與道理。教師可以借助“木馬病毒”去引導學生分析計算機病毒制作與傳播不良影響,發現其中的錯誤性。只有教師具有開發德育教育內容與實施德育教育的能力,才能促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本,落實德育教育。
三、落實生本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手段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會用到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同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學習內容與德育教育加以結合。示范式、誘導式與滲透式教學方法,都能夠讓學生在接觸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促進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利用以學生為本的評價手段,能夠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得到更多的成長。在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活動設計時,教師要對課堂活動進行精心準確,充分利用學生樂于參與的課堂活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寓教于樂,落實以人為本。比如在學習網頁制作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設計一個班級網站。在指導學生建立班級網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中學生道德標準與行為規范等內容設計到網站中去,從而促進信息技術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除此之外,教師要加強課堂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評價時,不能只考慮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程度,還要考慮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與表現,將學科學習與德育學習綁在一起,從而促進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的有效滲透,也讓信息技術課堂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四、培養初中學生網絡應用正確方法
篇5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訪談等方法,以百色學院2012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為例,針對學生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對提高百色學院及同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體育專業 學生實習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教育實習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將所學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轉化為體育工作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對學生畢業后更好、更快地適應本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加強和改進學校教學工作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百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交流溝通能力不足,自我約束能力不強
交流溝通在師生之間是互補的,有了良好的交流,才會有好的實習效果。調查得知,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缺乏與指導老師的交流,主要表現在課后總結不及時或走過場,沒有通過與指導老師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由于實習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更多是靠自我管理,這就容易使部分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學生養成自由散漫、不遵守實習紀律等習慣,嚴重影響了實習效果。
(二)實習單位領導及指導教師對教育實習的重視不夠
調查了解到,實習單位的部分領導對體育教學實習的重視不夠,部分指導教師對教育實習工作不夠嚴格,甚至不負責任。在實習過程中,實習學校的領導不能深入與實習生交流,對實習生的態度不夠認真,只追求完成任務而沒有讓實習生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指導教師對實習生不嚴格,對實習生上課及課后的評價和指導不夠。
(三)不能適應角色的轉換
很多大學生剛剛走出校園,馬上要轉變角色,從一個學生的角色轉變成教師,很多人都不能迅速適應新角色。在實習過程中,實習生具有雙重身份:老師和學生。作為老師要管理和教育好學生,作為學生又要接受老師的指導。就是因為這種雙重角色使得許多實習生不能很快適應角色的轉換,導致在實習的過程中易出現了兩種問題:一是實習生缺乏工作經驗,在處理一些問題時不知所措,到處碰壁。二是實習生在教學方法上缺乏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做事不夠主動等。
(四)組織教學能力缺乏
組織教學能力表現在四個方面:設計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應變能力。設計能力方面,實習生對教案的設計能力不強,譬如一節課應該如何導入、重點難點該如何突出等環節的設計欠科學;施教能力方面,實習生在講解示范動作上存在口頭表達不清楚、動作示范不到位等問題。控制能力方面,實習教師不能及時和有效了解青少年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不能駕馭好課堂。應變能力方面,在處理課堂上突發事件的能力不足,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課堂上的各種問題。
三、提高百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質量的對策
(一)制定嚴格紀律,進行規范管理
在實習過程中,除了按實習學校的有關管理規定執行外,還應該安排專門的帶隊老師,以便規范管理實習生。這樣以來,實習生在實習中遇到問題或發生突發事件可以請教帶隊老師,既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也能及時掌握實習生的情況,更有利于實習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教育實習基地一個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學校應大力加強與中小學和基礎教育機構在體育教學、培訓方面的機構的聯系和合作,根據最新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為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提出盡可能豐富的、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讓實習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要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中小學和基礎教育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建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
(三)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實習準備工作包括:專業技能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這三個方面。調查得知,百色學院比較重視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對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培養的力度還不夠。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必須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譬如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一些中學公開課的示范錄像或到一些中學進行實地觀摩評課等方式,使學生形成體育教學的直觀認識。
(四)重視專業理論教學,提高學生專業素養
體育專業理論課教學方法陳舊、與實踐脫節等問題是當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因此,學校必須做出必要的的硬性規定,對專業教師和學生進行引導和要求,不斷加強體育專業理論課教學的改革力度,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我國教育方針,知道體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學生掌握一些體育基礎理論知識,運動保健常識,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等,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四、結語
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臨著應用型專業人才的轉型要求,如何培養應用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加強體育教專業實習環節,優化實習內容,提高實習效果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以百色學院為例,對新建地方本科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3JGB237);2013年百色學院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靳軍.高師體育專業教育實習現狀與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6(11).
篇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059-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28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隨著社會的發展,必須給予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素質與文化知識作為大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素質對大學生的發展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的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造大學生心靈的工作,如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被大學生所接受認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充分的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克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弊端,同時也反對行為主義機械的理論,針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實效性的狀況,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一)人本心理學的人性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在柏拉圖性善論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起來,羅杰斯所說:“好的人生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個人的動機受當前意識的支配并隨其不斷變化而不斷改變著。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實際之間的不完善保有的張力是人發展的根本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指導,能夠對所存在的方式負責,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關注自由、尊嚴。只要有適于人性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環境與機會,它就會在自我實現的先天動機驅動下健康的發展。每個個體必須認識到自身最終的責任,并且在選擇的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去發展和完善自我,從而達到自我實現。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價值觀
人本主義價值觀主張建立“主觀內在價值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主觀內在價值觀”,指價值觀前存于人的本性當中,是人性整合的有機構成,也是理解人性的基礎,它是自主的、有意向的健康成長的價值體系,它還是主動的、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積極的、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的價值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動機理論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基于人是被欲望驅使的動物的一種假設,另一種假設則是人類的追求具有普遍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則都屬于低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屬于高級需要。必須通過內部的循環才能夠得到滿足。他以人的需要為基本出發點,來探索和研究人的行為,要想處理好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就必須處理好這五類需要的關系。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
人本主義教育觀既反對傳統的教育思想也反對美國當時的教育制度,主張開展教育改革運動。首先反對教育無目的論,主張培養自我實現或充分發揮作用的人。反對簡單機械的灌輸,開展最佳成長的內在學習。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對學校課程理論脫離價值、價值中立,主張實行有意義學習和經驗學習。主張學習是一種人際的相互影響,應該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督促作用。反對傳統教學中的外部評價,將外部評價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評價。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現狀分析
在大學教學中,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而缺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訓練模式。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全面的人。從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大量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轉到進行專業教學。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教育和積極主體參與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然而,許多學生忽視了自身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更不用說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自己的學習。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這還是大學生自身其自覺的主體意識都不強。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現狀分析
若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得到發揮,就要充分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特點,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價值趨向出現多元化。在我國,高校管理實行“導員負責制”,大學生大部分時間以個體行為為主,造成大學生行為方式個性化的原因。社會的發展,在大學生問題增多的同時解決方式也增多了,就為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彌補大學生思想教育忽視大學生主體地位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在于現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相信人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它的觀念正好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因此,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相結合存在一定的可能。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增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的接受規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尋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大學生期望值之間的契合點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趨向在這種環境下不斷呈現多元化。依舊采用灌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不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反而會影響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實效性,主要問題在于忽視了“關心人…幫助人”的作用。若想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實際效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把大學生看做有潛力的成長中的人,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判斷每位學生,制定一個富有彈性的標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應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然后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而促使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機的結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不是作為教育對象孤立存在的,他們所接受教育的狀況和自身素質水平也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雙向互動關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大學生作為能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每位學生的獨特意識、主觀能動性、接受和反應方式從而充分調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二)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正確對待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實現自我的發展,促進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將大學生看做獨立的個體,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認識到大學生并不是單純的個體,對社會可能產生片面認知。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給予大學生整體性幫助,滿足大學生在思想及其他方面的發展需求,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管理大學生時要本著“民主”觀念,力求滿足大學生的強烈民主意識的需求,力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幫助大學生對自我思想和道德品質的塑造,使他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覺踐行所學到的思想、道德知識。
篇7
[關鍵詞]工程素質 材料 本科生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0-0075-02
一、前言
隨著近幾年高校材料類本科生招生人數急劇增加,再加上實驗硬件建設相對落后的客觀現實,使現行的材料學科實驗教學體系達不到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的,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水平也因此停滯不前。下面,筆者將根據近十年的實驗教學經歷,結合現行的實驗教學體系中存在的某些問題,簡單談一下本人對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一些想法與建議。
二、實驗教學體系改革主要切入點、原因及相關措施
(一)探究新型實驗教學模式,避免“重教輕學”現象發生
“重教輕學”是目前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現象,即實驗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某個實驗“教沒教”,而至于學生“學沒學”,學的效果如何,卻很少去關注。之所以出現上述這種不好的教學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隨著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專業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在實驗硬件條件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實驗指導老師很難保證每個學生均有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此外,每堂實驗課學時數是一定的,因此,當一名實驗授課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眾多的學生時,他考慮的首要問題肯定是如何把實驗課講完的問題,至于上課效果,只能盡可能地兼顧。另一方面,長期的課堂理論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被動學習的思維定式,“只聽不想”或“只聽不問”,這種聽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授課老師“重教輕學”現象的出現。試想,在老師上課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提問的話,那授課老師怎么會不去解答呢?而在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得到提高。因此,結合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要想解決“重教輕學”的不良現象,一定要對現行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首先,在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增加實驗批次,這樣,能有效保證實驗教學人數的小班化,增加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幾率,有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當然,實驗指導老師的工作強度必然會相應增加,因此,相應的考核機制也應該進行必要的更新與完善。其次,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與學,這樣,既能保證學生上課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時,還能使授課老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三,授課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在教學環節中設置學生參與教學的環節,例如完全可以在上一批聽完課的學生中,找出一位或二位學生給下一批的學生進行實驗講解,這樣的授課模式既能充分調動每一批學生聽課的積動主動性(因為每位同學都有可能被選中),同時,又可以在實驗設備較少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上述教學模式筆者已經相繼采用了三年,深得同學們的喜愛。
(二)提高綜合創新性實驗比例,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目前,材料類各專業本科實驗教學體系中,基礎性(認知、演示、驗證)實驗所占比例較大,綜合創新性實驗數量相對較小,這種實驗教學體系的設置不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綜合創新性實驗的教學特點是通過某一實驗任務的設定,使學生利用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技能,自行設計實驗路線并予以完成。當實驗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則由學生自行通過查找資料,分析問題予以解決。由于此類實驗設計技術高、難度大、數據處理較復雜,且有一定的創新含量,實驗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并能夠綜合靈活應用,因此,有助于發揮學生個人特長,鍛煉獨立動手能力,開拓創新思維以及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然而,此類實驗自身較高的科研創新水平,教學時間跨度大以及不菲的開設成本等特點,導致很多老師不希望或不愿意開設、指導此類實驗,這也是為什么目前高校材料類學科綜合創新類實驗數量偏少的根本原因。結合上述原因,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實驗指導老師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或支持鼓勵具有博士學位、科研能力較強的老師開設、指導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教學獎勵機制,適時增加綜合創新性實驗教學的資金投入也是必須考慮的事情。
“有量無質”是目前綜合創新性實驗設置中普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有些高校一個綜合創新性實驗一經設置便長期使用,實驗內容從不更新,這對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亦是非常不利的,畢竟培養學生是以社會需求為最終目的。因此,積極鼓勵與支持具有博士學位的老師參與到綜合創新性實驗的設計與教學工作中,將其承擔的科研課題與實驗教學內容緊密相連,適時將學術前沿的創新內容或者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先進技術引入實驗教學,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手段。
(三)改革實驗考核方式,滿足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
成績考核,是用于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對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實驗教學中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為“考勤+實驗報告”。這種陳舊而單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發揮,已遠不能滿足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因為,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上課人數的增加,上課老師沒有足夠精力照顧每位上課的學生,這在無形中就助長了學生上實驗課注意力不集中、散漫等不良習慣,甚至某些學生只是開課前去一下,點名后趁老師不注意就自行離開,等需要上交實驗報告時,借同學的實驗報告復制一下就解決了。顯然,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上述考核方式有等于無,因此,以滿足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需要為出發點,建立新型多元化實驗考核方式亦是當前實驗教學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各高校已經就上述問題做了一定的探索性工作。筆者認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讓其“動手”,而且還要讓其“動腦”,那么采用一種怎樣的考核方式才能實現上述教學目的呢?筆者認為,在實驗室條件允許前提下,適時增加學生操作動手能力的考核內容,如通過對某一小型設備的拆解與組裝,或給出一小型的實驗任務,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等形式,完成對學生實踐創新動手能力的考核,應該是一種不錯的教學嘗試。即便因為學生眾多,實驗室硬件條件有限,上述考核方式滿足不了全部學生考核需求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抽查的方式選擇性進行,類似目前駕證考試中夜間路考那樣,我相信這樣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學習注意力,增強其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此外,利用專門的模擬實驗操作系統來實現對學生的考核也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建設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嘗試一下。
除了上述幾個問題外,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工作還應該注意其它幾個問題,如實驗教學內容前后重復,缺乏正規的實驗教學教材以及實驗教學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同樣也制約著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進行,因此,上述問題均需要引起高校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并組織人員想辦法予以解決。
三、結論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眾多行業對材料類高層次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而現有的實驗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這種人才需求,因此,作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與實施者,我們必須積極面對這種現實,對現行實驗教學體系進行必要改革,通過改進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實驗教學指導水平,加大實驗教學的資金投入等方式,以達到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的,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國家建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材料類高層次創新應用型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劉英, 李佳, 徐兆軍,等. 工程素質與創新精神的培養與實踐[J].化工高校教育, 2011, 118(2):25-27.
[2] 楊俊堅. 基礎性實驗方法改革與探索[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8, 32(3):90-92.
[3] 黃品梅,黃道平,梁錦.開發綜合設計性實驗促進創新人才之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 29(6):93-95.
篇8
教師《給教師的建議》學習心得1
閑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于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背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
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里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里做媽媽布置的什么《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系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游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吁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給教師的建議》學習心得2
城市的喧囂、娛樂的浮華、旅游的休閑、電話的紛擾,我們如何能建造一座屬于我們自己的心靈牧場,讀書吧!靜下心來讀經典著作吧!隨著“營造書香校園”讀書熱的掀起,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深深地吸引著我,一種心靈的靜寂,一種久違的感動充盈著我的心靈。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許感悟記下來,與同仁們共勉!
感悟一:讀學術著作,走出死摳教科書的浮躁現象
是啊!一個人的成長多么需要有一個“專業引領”的氛圍,讀書便引領你進入書中與大師對話,領教大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而我平時只關注數學學科雜志的教學論文,品味名師的精彩案例,往往斷章取義、人云亦云。因此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斷裂層,看問題不尖銳,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寫教學論文在邏輯上缺少嚴密性和深刻性,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地研究教學。我們每天捧著一本教科書,找些相關參考資料,每天重復著往日的教學行經,跳不出現有的教學方法。讀了蘇文以后,我找到了答案:要善于琢磨一些學術著作,不斷地補充教學技巧。
感悟二:讀心理學教育學等書,擺脫情感教育的浮躁現象
我們每天忙碌著備課、上課、批改等事情,似乎這就是所謂的教學。在兒童心理特點、情感方面研究甚少。當學生犯錯誤了,我們很少蹲下身來聽聽學生真實的聲音,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來個氣勢洶洶的批評。當學生的作業做得一塌糊涂時,我們畫上一個大大的叉,再來個重做,方能解決心頭之氣。不管好學生、差學生,我們都一樣的教法,雖然有人提出分層教學,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在實施著呢?而蘇教育家卻編制了一套專門供學習困難學生做的習題集。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說明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心靈、情感上的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諧、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有助于創設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圍;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么,如何深刻了解學生的心靈、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呢?那還是多讀書、多思考。
教師《給教師的建議》學習心得3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么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二、關心學生
篇9
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結合重慶教育學院的實際情況,首先由學校的教務處牽頭,組織相關的專家組成教學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學計劃,然后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學計劃。其次論證分析,探索出了專題講座、自主教學、課外實踐體驗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
(1)專題講座: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學院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設立了《勵志修身》、《求真明理》、《科學精神》、《社交禮儀》、《奮斗人生》共五個單元。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一方面活化了教學形式,另一方面增強了課程教學的專業化程度。(2)自主教學:自主教學環節主要分為《情感天地》、《審美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四個單元,由各系部學工隊伍帶頭,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比如說討論、情景模擬、體驗式、案例分析等等,主要通過分組教學來完成。(3)學生自主閱讀:本部分包括心理健康和敬業創業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撰寫學習心得,然后由專業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強化學習效果。
2 “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該傳授學生必要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們能夠利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情感、價值觀和態度方面全面提升。因此,教學內容的優化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教學內容的優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理解細化教材,重組教學內容
目前市場上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讀本很多,教師在授課前要精選教材,同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篩選。重慶教育學院對《大學生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課程教育通過研討確定《奮斗人生》、《社交禮儀》、《科學精神》、《勵志修身》、《求知明理》、《情感天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專題。
2.2 吸收生活案例,豐富教學內容
教材上的內容是抽象的,對于學生來說,理解難度大,而且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厭倦心理。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生活中的案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所傳授的知識有血有肉,便于學生消化吸收。同時,案例在選取時盡量抽選一些學生身邊的例子,使同學們切實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通過我們的教學實踐發現,身邊一些優秀學生的成長經歷對學生的觸動作用很大,而且會促使學生將頭腦中的想象或計劃切實的轉化為實際行動。
2.3 運用教學手段,活化教學內容
第一,多種教學工具的綜合利用。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走進了大學的課堂,那么老師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媒體和傳統板書的合理轉化。無論是單純的多媒體視圖還是單純的板書都會讓學生產生視覺上的疲倦,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前要認真的研究與思考多媒體和板書的切換頻率與各個層面展示的內容。第二,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效采用。實際教學中不能單純地評價哪種教學方法好與不好,主要是要結合教學內容來談論。
3 “人文與科學素質” 教育教學保障措施的優化
“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還需要有效的保障措施,建立起長效的保障機制。以重慶教育學院為例,為了確保“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的目標的實現,學校由教務處、通識教育部主辦,形成了學院領導、宣傳部、組織部、學工隊伍廣大成員廣泛參與、分工負責的教學隊伍體系,為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分工負責的領導體制。為確保課程的順利開展,重慶教育學院確立了黨委學工部具體負責的責任體制,這一責任體制的建立為“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
(2)各部門緊密配合的運作機制。本課程由教務處、學生處、同通識教育部統一管理。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務處負責教學計劃的審批,審核經費的使用情況,教學場地的安排。學工部作為具體的組織實施部門,主要負責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組織、學生自主教學的管理;通識教育部負責教學計劃的制定,授課教師的協調以及指導。
(3)優化組合的教學團隊。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確保本課程教學效果,學院抽調各個部門的骨干專業教師來完成整個教學,組成成員中包括學院黨委書記、學院院長和個系部的黨總支書記或副書記。
(4)全方位的后勤服務平臺。為確保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首先在教學經費上分兩個部分:專題講座的教學經費由學院教務處支付,其他部分的教學經費由系、部、院支付。在教學場地安排上,學院辦公室、教務處、物業管理公司三方緊密配合,確保教學所需各項設施設備落實到位。
4 “人文與科學素質” 教育教學效果評價的優化
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一個保障平臺。重慶教育學院在“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教學過程中建立了嚴密的教學評價組織,形成了多主體的評價機制與獨特的評價方法。
4.1 評價組織規范化
“人文科學與素質”的課程教學評價由教務處總體負責,各實施部門具體評價的模式。這樣既能夠提高評價的準確性,也能夠提高評價的時效性。
4.2 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
(1)督導評價。學院組織教學督導和相關人員對上課情況進行檢查,督導主要是學院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組成,他們對教師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基本教學技巧和作出評價并給予指導。(2)系部領導評價。各系部主管教學的相關領導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聽課制,聽課之后,主管教學的系部領導要就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給出評價意見。(3)教師互評。教師之間的互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學院、個系部組織教師進行集中或個別聽課,然后對教師的授課進行研討,提出意見或建議,從而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4)學生評價。通過調查問卷、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教師授課的看法和建議,從而對教師的教學作出評價。
4.3 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規范化
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與評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專題講座學習評定,根據學生專題講座學習考勤及紀律情況進行評定。(2)自主教育部分根據學生參與自主教學情況進行評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由教師及班級成員組成的評定小組是根據各小組展示的學習成果情況或匯報情況給出小組成績。同時根據各個小組的表現由小組成員進行自評和互評給出個人成績。(3)自主閱讀部分主要根據學生撰寫的學習心得進行評定。
篇10
關鍵詞:博客;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6-0001-03
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不僅僅是教育技術手段現代化的標志,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老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的方式。這使得人們能更好地認識新事物、形成新觀念、體驗和接觸現代技術和工具,由此師生們的教學模式、思維習慣、學習方式等都會發生改變。
一、博客簡介
“博客”一詞,源于英文Blog/Blogger,是指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或稱“網絡日志”。本文中的“博客”,指具有博客行為的一類人或博客們所撰寫的Blog;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撰寫這些博客的人就叫做Blogger。[1]博客實際上是一種迅捷的網絡個人出版形式,一種利用一定技術手段(rss、archive、comments、trackback等)實現的信息、傳播信息的在線出版平臺。人們對于博客的理解各異: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著名IT專欄作家丹·吉爾摩);博客就是一個人未經編輯的聲音(戴夫·溫納);博客是互聯網上獨立的思想泡泡(詹姆斯);博客是媒體的開放源代碼運動(方興東);博客是“個人出版2.0”。[2]網絡專欄作家孫堅華認為:“比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其內容主要為個人化表達;二是以日記方式而且頻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鏈接,拓展文章內容、知識范圍以及與其他博客的聯系。”
二、博客的特點
博客的誕生意味著人們開始實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交流方式。一個真正的blogger,具有對知識的激情、對關注領域的執著、對思想與資源共享的開放心態。博客有八個優勢:一是個性化,二是共享性,三是深度交流,四是簡單易用,五是免費午餐,六是更新頻繁,七是超級鏈接,[3]八是開放互動。Blog的個性化特點是指其內容的個性表達。博客是博主(具有博客行為的人,文中均簡稱博主)個性表達的載體,通過博客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博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博客DIY功能越來越強,博主可以隨時換上心儀的背景圖片,換字體顏色,增添動感的特效代碼,做成自己想象的模樣。Blog以互聯網這個開放的信息平臺作為載體,必然面向大眾進行傳播,這決定了它的共享性。它以統一格式提供RSS提要,使其共享更加方便、高效。Blog與其他網絡交流工具一樣,具有交流功能,但它體現一種深度交流。Blog為這些懷著共同目標或對某個問題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聚集在一起研究和探討問題的場所。通過Blog人們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進行持久、深入、廣泛的交流討論,使網上的交流更加深入,討論更加有效。操作簡單是博客發展的推動力,這是其深受網民青睞的最大特點。只要你會上網、會識字就可以寫博客。操作簡單不僅體現在申請注冊上,而且進入管理平臺后,選擇模板、博客設置、日志管理、添加日志、發表日志、預覽首頁,簡單走六步,就會寫博客了。“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使博客真正實現了“零進入壁壘”,這為博主們提供了簡單易用性的同時也讓博主們盡享免費“午餐”。很多網站提供托管博客,無須自己注冊域名、租用空間和編制網頁,人們只要提交免費注冊申請即可擁有自己的博客空間,無需承擔任何費用。持續更新是博客保持生命力的造血機制,博客更新速度驚人,信息傳遞迅捷,博客更新就似生物的新陳代謝,若沒有了更新,博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超鏈接是Blog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運用超鏈接,可以拓展文章內容,實現與其他Blog的聯系。另外,博客的trackback功能通知被你所引用的日志,你引用了它。這樣Blog之間就通過Trackback互相連接了起來,搭建了一座“思想的橋梁”。開放互動是博客交流的推廣鏈。網絡賦予了博客的開放特性,博客對大眾開放,實現大眾傳播,游客的“闖入”和評論就產生交流。游客撰寫評論和簽名留言,博主對他們進行回復,并通過鏈接地址進行回訪,達到互動效應,這就達成了游客和博主間的互動,這種開放互動有利于交流推廣和對外傳播。[4]
三、博客的功能
一般而言,blog具有以下功能:一是信息平臺,人們可以通過博客工作、生活乃至交易信息;二是知識管理系統,博主通過博客的文章分類、blogroll、友情鏈接、tag等功能可以建立并管理自己的知識庫;三是事務處理系統,通過博客的日歷和記錄功能,博主可以方便地安排個人日程,對自己的事業進行目標管理;四是社會化網絡平臺,博主因為博客的傳播和交流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又可以通過博客支持好友甚至組建項目團隊等,通過博客群組建立自己的社會化網絡。博客迅速發展的八個優勢及四個功能正為教育所需,而且完全可以整合到教育領域中,因而博客迅即被運用于教育領域。博客進入教育領域為教師和學生所用,就開發出了以下教育功能。
1.自主學習功能。經營博客本身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積累知識、體驗創造的過程。從接觸博客之始,就注定了要開始學習。管理博客,為了增加內容、美化界面、體驗功能,都要不斷學習博客的相關知識,如怎么添加圖片,如何設置背景音樂,怎么交換鏈接,怎樣修改代碼,這些都迫使博主自主學習。大量瀏覽、學習別人的博客,并通過博客與其他博主交流學習,博主積累了各方面的知識。
2.共享成長功能。人們用博客記錄自己每天突然閃現的靈感,記錄每天的生活、工作、學習、情感,記錄自己對事件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對問題的探索,生活點滴和瞬間思考都可能撞出思想和創意的火花。成長中的教師和學生把這些點滴記錄下來,在記錄思想和創意火花的同時也在記錄著自己的成長歷程。博主們的成長歷程隨著博客的傳播被瀏覽,不斷被別人共享著,這實際上是在共享生命成長歷程(黎加厚)。
3.教學反思功能。反思是師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反思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追尋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整改和優化的方向。很多教師把這些教學反思以日志的形式記錄于博客,既方便了以后自己的教學心得的記錄和整理,也便于同行交流,當同事或同行閱讀到這些反思時能獲得一些教學啟發。當學生在博客上閱讀到教師的教學反思會通過評論的方式對教學進行反饋。此外,學生也可以用博客記錄自己對自身學習的反思。學生通過閱讀教師博客,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并通過反思修正對課堂內容的某些錯誤理解。學生通過評論在博客上與教師交流后還會反思并改進自身的學習方法。
四、博客在教育中的應用
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溝通工具,必然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及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式。Blog使Blogger將工作、愛好和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博客運用于教育,引起了學習方式、教學模式、思維方式乃至教育理念的變化。博客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專業發展平臺、教學輔助平臺以及與學生互動的交流平臺。教師通過Blog進行教學管理,教學信息,進行學業評價、課外輔導,引導學生探討問題,與學生互動交流。博客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個信息傳播平臺、信息獲取平臺、管理輔助平臺和互動交流平臺。博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平臺、娛樂平臺和創作體驗平臺。學生通過撰寫博客,開展自主學習,管理知識,并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和成長。國內外很多師生已經利用Blog進行教育和學習實踐:作為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專業發展平臺、知識管理手段、成長記錄、終身學習助手等。
1.便于自主學習。Blog非常個性化的特征賦予學生學習以極大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按具體情況自主確定學習目標、方式、內容、時空和進度,從而保證了學習的主體性。學習的自主化使得思考個性化,思考個性化的結果就是個人創意。每個人都可能利用Blog自由思考、自由表達,心得體會。自主學習的評價過程中,評價時學生一般會考慮其他同學的觀點,這樣就能夠在評價中進行借鑒,進而提高學習水平;而教師則通過一些問題解決導向的研究與講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種互動可以強化具有不同個性、能力及自信的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利于知識管理。Blog是一個便捷的知識管理系統。利用Blog可以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存儲和查找等,發揮Blog的超級鏈接功能,鏈接與學習相關網站,構建虛擬知識庫。通過Blog也可以對知識進行學習、共享和創新等方面的動態管理。通過Blog,教師可以把研究成果、典型的教學案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進行記錄,儲存教學資源。學生把學習心得和筆記錄入博客,便于移動學習和復習;學生還對海量學習資源進行篩選、整理,收集于Blog中建成自己的主題知識庫。教師記錄教學技能、教學智慧和學生記錄學習心得的過程,也是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利用博客記錄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學習體驗的過程實際上是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以便與他人分享。
3.教學信息。Blog是一種基于網頁的可以迅捷更新的動態媒介,能即時教學信息。Blog都具有信息功能,教師可以創建信息頁面,自動生成首頁新聞鏈接,將教研論文、教學動態等教學信息分類到Blog上。如將課程通知于博客,提前告知學生;將學習資源、講稿到博客,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下載復習。此外,信息的形式還可以是超級鏈接和內容分發與推送。通過訂閱RSS,把內容直接分發到學生的Blog;通過內部用戶的好友功能,Blog之間可以相互短信息;學生讓同學把信息發表到自己的Blog,自己的信息也將到對方的Blog,實現教學信息的共享。
4.搭建互動平臺。Blog可以為師生搭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如通過基于主題的Blog,師生提出探討的主題或問題,然后熟知者充當引導者、志愿者,引導大家把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資料收集起來供人分享與討論,并將對該主題的討論引向深入。Blog為網絡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的交流互動平臺。Blog互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Blog群組。Blog群組是指由擁有同一學習主題的學生在Blog上創建的以網絡社交、學習互動、研究和探討問題為目的的網絡組織形式。另外,師生也可以通過Blog進行交流,在對方的Blog上發表評論,這樣師生間、學生間建立了一個多向互動平臺。
5.促進教學相長。一方面,博客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博客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新的平臺:教育理論和教學反思記錄積累平臺、知識管理平臺、教學經驗與教學資源的交流共享平臺、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平臺。[5]
對教師來說,博客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便利平臺。首先,教育博客為教師個性發展提供了平臺。博客追求個性化,老師把博客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獲得個性化的教學智慧和靈感。其次,博客為教師個人教學資源的積淀提供了空間。教師通過Blog記錄日常教育隨筆、教學心得、教學反思,并把教案設計、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課堂實錄、研究成果、教學課件等上傳到博客,在博客里積淀屬于教師個人的豐富資源,使隱性知識顯性化。第三,博客為教師搭建了教育反思平臺。教師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重要策略。寫博客是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一種極好的方式。博客提供了個人反思的載體,它記錄下了個人思想活動、教育活動、學習活動的變化。第四,博客能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教師作為普通人也經常會遭遇情感衰竭和個人成就感低落等消極情緒,這些情緒得不到釋放易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利于教師的成長。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的消極情緒往往得不到現實表達和釋放。而博客作為虛擬空間卻可以為教師提供這樣一個傾訴和表達的平臺,讓教師有了表達的機會,能自由訴說和自在表達,從而為教師建造了一個自由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博客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成長。學生建立個人或團體博客,記錄自己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通過博客與老師、同學或網友交流討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等,反思自身的學習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無形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反思意識,培養了反思習慣,通過反思提升了思維能力、創造力等學習能力。博客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他們通過博客搭建自己的學習資源體系和知識體系,為自主學習提供便利,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潛能,讓自身不斷成長。[6]
參考文獻:
[1]ithao123.什么是博客(Blog)[EB/OL].(2007-08-05).
.
[2]方興東.博客的世界[J].經濟觀察報,2003,(增刊).
[3]劉萱.Blog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4]徐果萍.博客論:什么叫博客[DB/OL].(2006-06-01).
http:///tag/%e5%8d%9a%e5%ae%a2%e8%ae%ba/page/4/.
[5]朱新華.教師博客——構建教師專業成長新平臺[J].北京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