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范文

時間:2023-03-28 20:3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本教育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本教育理念

篇1

關鍵詞:生本教育理念;育人;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學校育人活動中主要存在兩種嚴重的狀態:一是教師的教育與學生的被教育;二是學生的“縱火”與教師的“滅火”。

教師的教育與學生的被教育:教師長期用說教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學生被動地在聽教,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失去了目的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失去了本該有的活力,難以形成健康的品格。

學生的“縱火”與教師的“滅火”:在長期的被說教之下,學生的反叛心理就會不斷產生,經常出現各種“縱火”――違紀行為,而教師卻每天都為“滅火”――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而忙個不停,可又不見成效,也因經常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而淡化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以上兩種狀態造成了學校育人效果不明顯、學生養成教育的成效不顯著的狀況,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陳舊的育人理念,以學生為本,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各項育人活動,所開展的一切育人活動都要為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設計和開展,真正建立學生自由發揮、自主發展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自由的發展和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對生本教育理念下育人的理解

生本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理論的創立者郭思樂教授認為:“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動的過程,它最終或基本上是由一個帶有整體性、活動性和生長(創新)性的生命自己實現的。”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育人工作應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教育的目的,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確立和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關心、關懷、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的,從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角度出發去開展育人工作,使育人工作走向人格化、人性化,促進學生自主、健康、全面地發展。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育人的具體策略

(一)一切為了學生

1.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往簡單、粗淺的育人方法,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以學生的成長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以關愛之心、服務的態度開展各項育人工作,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引導學生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2.由“獄警”變為“母親”

獄警的主要職責是對在押犯人(嫌疑人)實施監管,他們所面對的并非自由人,而學生是自由人、發展中的人,他們具有極大的活力和潛力,在育人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像獄警那樣時時、處處約束學生,否則將會嚴重制約學生的發展,削弱學生的活力,而應以一顆母親般的心去關愛學生,就像關愛自己子女一樣真誠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教育他們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心,時刻關心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點滴變化,對他們的進步及時加以表揚、鼓勵,對他們的退步及時加以提醒、點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愛的存在。

3.由“消防員”變為“引導員”

消防員的工作性質就是哪里有火災、哪里有危情就馬上趕到,他們救急不救難,把生命和財產轉離危險境地就達到了目的。而育人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哪個學生違紀就處理誰、哪方面有問題就處理哪方面的做法,這樣的育人方式是片面的,收效甚微;而應把眼光放遠點、把思想放遠點,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出發點,從學生的思想、心理、生理、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引導和鼓勵,要不失時機地開展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4.由“纖夫”變為“牧者”

纖夫拉動的是沒有動力的船,失去了纖夫,這些沒有動力的船就將無法行走或隨風移動,失去了目標和方向。而育人工作所面對的是自身有動力的“船”――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目標和方向,和主動發展的潛力,若長年依賴“纖夫”的拉,這艘“船”就會失去動力,一切潛力盡無,因此育人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成為學生“生命的牧者”,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草原,讓學生自由地“吃草”,快樂地成長。

5.由控制生命變為激揚生命

教育的對象是生命自身,教育過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不能過多地對學生進行控制,不能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向、要求去發展,不能采取上古鯀的“堵”的治水方針,而應采取禹的“導”的治水方針,使育人工作回歸到學生的生命機制,一切的育人工作應該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真正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從而使他們內在的生命力、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從而激P學生的生命。

(二)高度尊重學生

高度尊重學生是育人成功的基礎,只有高度尊重學生,才能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使育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要做到尊重學生,關鍵是要全面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盡量以尊重的角度拉近與學生在感情上的距離,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樂于接受意見和教育,朝著更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

1.正視、善待學生的差異

教育是一種大愛,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歷程。我們要承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要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差異,善待他們的差異,為每一位學生搭建自我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塑造的平臺,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育人活動中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賞識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包容學生的缺點,精心引導,潛移默化地激發、引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成功的人生。

2.容學生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我們的學生當中,確實會出現或這或那的錯誤,很多教師在對待犯錯誤的學生時喜歡用最嚴厲的方法去進行處罰,以此來壓制學生并借此警戒其他學生。其實這樣的育人方式會給學生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極易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育人工作的開展。只有學生感覺到被尊重時,他們才會對老師產生信賴、感激之情,從而樂意接受教育。寬容是對學生的最大尊重,在平時,教師對學生要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少一些批評和埋怨,教育學生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對學生寬容相待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真正關心,在學生身上產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促進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

3.從制度育人到人本育人

制度具有標準化、量化的性質,是剛性的;人本則強調從人的情感、需要、發展的角度出發,是柔性的。完全利用制度去育人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育人的過程應該是民主與法制相結合,即教育、管理上以人為本,在制度上體現人文關懷,更多地對學生施以理解、關愛和激勵,使學生能真正從內心深處去接受教育,接受思想的熏陶,變被動的約束為主動的遵守與維護。在制度的實施中要多讓學生“參政”,多讓學生表達、提意見,允許學生作必要的解釋而不專斷,要多方面了解實際情況,確實要做出處理的也要做好后續的跟蹤教育工作,促使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自我調整而不斷成長。

(三)全面依靠學生

全面依靠學生是育人成功的關鍵。“一手包辦”“事必躬親”的育人方法是生本教育理念所不提倡的,在育人過程中,我們必須全面依靠學生,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的育人模式,將育人工作落到實處,達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1.依靠學生開展育人活動

實踐證明,依靠學生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育人活動,能讓學生在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得到自我教育和提高,使學校的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為此,教師要清楚認識到自己是育人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主角,要相信和依靠學生干部和團員,在有效指導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組織和參與各項育人活動,根據不同時期的育人目標和育人實際,就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讓學生通過組織演講、觀看錄像、聽講座、文娛表演、社會調查、簽名活動等形式靈活多樣的活動,創設人人參與活動的機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思想覺悟,不斷得到提高、升華,讓育人目標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得到實現。

2.依靠學生的榜樣力量育人

學生的榜樣是“土生土長”的,它包括了育人目標中的方方面面,且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依靠學生的榜樣力量育人是最有效引領全體學生健康成長的途徑。因此在育人活動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榜樣,要樹典型,依靠學生的榜樣去育人,激勵每一位學生向榜樣奮起直追,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塑造更好的品格。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榜樣作用,讓學生的榜樣多樣化、生活化、全面化,我們可以發動學生開展“找榜樣、學榜樣、做榜樣”的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榜樣氛圍,打造出一系列優秀的典型榜樣,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某方面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讓這些榜樣“亮”起來,并依靠這些力量促進學生向榜樣靠攏,讓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時時、處處都能汲取榜樣的力量,完善自我,使育人目標真正得到實現。

3.依靠學生的自我管理育人

在育人過程中少不了管理和約束,學生長期處于被管理的狀態之下,不利于他們的成長,而自我管理是依靠學生自身的力量進行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一種管理和教育方式,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行動,是學生自我完善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長,我們必須依靠學生的自我管理,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進行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他們自我管理的方法和處事方法。同時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不斷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反省,學會自我分析、自我診斷、自我醫治,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實現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品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育人是一門藝術,我們只有堅決貫徹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教育學生,遵從學生的發展規律,不斷探索育人的良好途徑和方法,才能真正育人、育真人。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關鍵詞:生本教育 小學語文 閱讀 教學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84

生本教育是指在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生本教育是在師本教育基礎上完善發展,與師本教育相區別的同時,亦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現階段二者的關系并非是對立排斥的,相反生本教育與師本教育相互影響、互為補充。

一、生本教育內涵分析

相較于之前的學生,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其知識儲備已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對語文課程的有關內容已有自己的看法,傳統填鴨式教育模式早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此基礎上,生本教育模式的興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在知識大爆炸和互聯網技術普及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在此背景下,生本教育的模式應運而生。在某種程度上,生本教育可以說是弱化教師的作用,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標體系下,教學過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搬運工”――只負責將教科書的內容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需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

如果說師本教育是“授之以魚”,那么生本教育則是“授之以漁”。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和提高,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之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教學模式構建

生本教育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既是對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也是對教育理念的豐富和拓展。生本教育模式從兩個維度分別對教師和學生提出要求。一方面,生本教育模式強調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需求的基礎上,制定出具備針對性的教學任務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與此同時,生本教育模式側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和積極性,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角,是學習過程的直接受益者。

舉例而言,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程的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充分地備課,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制定初步的教學計劃。其次,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環境惡化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的認識程度。再次,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能力,對既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和完善。教師在講授課程前,明確學生的閱讀任務,需要學生找出文章獨特的表達方式,以及寫出閱讀本篇文章最深刻的體會。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自己課前的準備活動進行展示,請其他同學對此進行完善和補充。教師在整理學生發言的基礎之上,概括出文章所要傳達的情感;授課結束后,請學生繼續留意有關環境污染和地球保護的知識,探索如何行動起來,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拯救地球。

三、有效措施初探

傳統的語文授課模式缺乏針對性和人文關懷,教學目標十分刻板和單薄。而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了解、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它的大致流程是教師在了解學生特點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嘗試對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以小組單位進行學習,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講述《小棗樹和小柳樹》這篇文章,可以將教學過程劃分成緊密相連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需將課程學習的任務予以介紹,并將任務化整為零,為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打下基礎;第二個階段,將整個班級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點為其安排學習任務,為有驕傲情緒的學生安排小柳樹的角色,有自卑傾向的學生安排小棗樹的角色;最后一個階段,鼓勵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和發表學習感言,以此達到傳授知識、培養情感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教師可以綜合利用現有資源,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和優化學習效果。教師在講述古詩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引入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內容。就學習《春曉》一詩而言,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詩歌的內容展開描述、繪畫或者再創作。在此基礎之上,將教師對此篇詩歌的理解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供學生分析和批評。

四、結語

生本教育模式是在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產生的,它以師本教育為基礎,對其進行了必要補充和改造。與師本教育相比,它嘗試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生本教育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一次大變革,它對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豐富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小組學習的模式來轉變教育方式,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生本教育模式的發展還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維.試論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3(11):21-22.

[2]秦洪英.淺談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5(5):60-60.

[3]王燕.基于現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5(6):77.

篇3

關鍵詞: 生本教育 數學教學 教學反思

當今眾多教學理念的創建大多是在二元對立思維理念的基礎上產生的。無論是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理念、杜威的五步教學理念、凱洛夫的五環節教學理念還是我國一些傳統教學理念等都是二元對立的思維理念,呈現出來的弊端日益突出。突破這種慣性思維是我國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多種理念的整合中,生本教學理念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它與傳統教學相對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體驗,通過生本課堂、生本活動文化、生本德育等多種理念開發學生生命的潛力,這樣的課堂教學有強大的穿透力、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生本課堂,學生是自由之人,教師的教少了,需要科學有效的課堂管理。具體到一節數學課,我們要解決一系列的新問題:教學目標的提出、前置性問題的設立、學習小組的組建、學生討論的組織、課堂展示的指導、聽課學生的管理、師生互動的情境和教學流程的安排等。

生本教育理念具體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目標明確,全面而完整,內容充實而精練。生本課堂的教學目標就是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和標準,而數學生本課堂的教學目標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意志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注重學生思維,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眾多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解決,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讓教學內容向社會延伸,讓課堂教學貼近社會生活,讓課堂充滿時代氣息。

(三)樹立教學民主意識,營造課堂民主氛圍。在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要十分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始終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服務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所以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自覺抑制自我中心意識,對學生不指責、埋怨,讓學生信任、理解,從而強化教學效果。教師要想方設法營造課堂寬松的民主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敢說話、說真話,沒有畏懼感。

(四)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不教而教。倡導學生采用以個人、小組、班級等多種方式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主動融入學習過程,經受挫折,享受成功,享受成長。在課前完成教師布置的前置性問題,由學生自學完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合作探究。課堂是學堂,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生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勵學生去提升、去創新。每堂課的具體操作流程是: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的組員由A、B、C、D四個等級的學生組成,每小組選出本組的主持人,各小組、各同學按課堂表現進行積分,教學一開始,每小組進行討論,探究老師課前布置的前置性問題,最后每個小組有主持人把各自的收獲、成果向全班介紹交流。例如:在學習用移項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就是這樣進行的。

第一個流程:在課前布置如下前置性問題:

1.何為移項?

2.請同學們找出3個關于用移項方法求解的一元一次方程。

3.通過本內容的學習,你有何收獲?

第二個流程:在課堂上,各小組由主持人主持,在組內進行討論。

第三個流程:選取一個或幾個小組到黑板前進行發言。

第四個流程:教師提供例題,由學生上臺講解。

第五個流程:教師解決全班同學存在的問題。

在活動中,組內分工合作,組際競爭共進,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數學學習的熱愛溢于言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指路人”的角色,從不越俎代庖,只是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點撥。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反思

(一)小組合作問題。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看似討論熱烈,氣氛活躍,并且發言的質量也很高,能緊扣問題的核心。不久,你就會發現這種合作大部分是流于形式,發言就是那么幾個性格開朗的學生,一部分學生夸夸其談,不著邊際,還有一部分學生一言不發,這根本不符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要求。

(二)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沒有教學重點與難點?有沒有板書?是不是所有問題都交與學生解決,即使學生解決不了?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不是不必完成?這些問題幾乎在每一節課都能碰到,需要每一位教師認真研究。

篇4

關鍵詞:生本教育;美術課堂;自主參與;審美意識

一、創設和諧氛圍,激發自主參與

教師要“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能進行只顧眼前利益的短視教育,不能再去搞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解放學生,喚醒和激發學生的熱情,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教師要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去愉悅學生的身心,用睿智的教學去捕獲學生的注意力,用寬廣的胸懷去包容學生的錯誤。例如,在教學“奇怪的夢”時,筆者開門見山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平時都做過夢吧,誰來給大家講講自己的夢?”可是沒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講。于是,筆者話鋒一轉說:“老師昨天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夢,大家想不想聽?”“想聽!”學生急切地想要知道老師究竟做了什么有趣的夢。“你們都知道了老師的夢,現在能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夢境嗎?”筆者在描述完自己的夢后,邀請學生說說自己的夢境里的情況。這時,學生都踴躍舉手:“老師,我先說!”筆者的拋磚引玉,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氣氛,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說夢活動中來,為接下來的夢境繪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創構美好情境,培養審美能力

美術是一種有豐富情感的藝術,創作者將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美術作品便能以情打動人心,欣賞者可借助美術作品呈現的美解讀作品深層的含義,品悟其中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是一種審美的過程,是發現美、享受美的過程。“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情感在具體環境中生成,審美需要基于情境,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產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親歷審美過程,在親自感知體驗中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動物朋友”一課中,筆者設計了一段“小豬的生日”故事情境:幾名學生穿上兔子、猴子、狐貍的服裝,帶著禮物來到小豬家中,為他慶祝生日。有趣而美好的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筆者趁著學生興致正濃,引導他們觀察動物的特點,模仿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組織學生欣賞和描述動物服飾,指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去審視服飾的美感,美好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審美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審美熱情,提高了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美術素養。

三、創建實踐平臺,激勵自由操作

生本教育倡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自主實踐,為了提高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豐富的實踐平臺,賦予開放的操作時空,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美術活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想象和創作。常見的美術實踐活動有泥塑、沙雕、版畫、編織等,這些都是學生喜歡的活動,也是最能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學生操作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學要防止“口頭實踐”和“紙面操作”,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術活動材料,為他們的操作活動保駕護航,讓他們親手實踐、自由操作。例如,在教學“我造的小房子”一課中,筆者鼓勵學生充分實踐,為他們準備了充足的制作材料,有稻草、卡紙、黏土、布條等廢舊材料。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教師不加干涉,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學生通過動腦想、動手做,盡情表現,真正體現了生本理念。

篇5

而教學模式則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活動所建立起來的教學基本結構。筆者試著以本文來探討生本教育理念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 前置學習,以學定教

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業,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前置性學習不等于課前預習,相對于傳統的預習,前置性學習拓展了內容,更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通過先做后學,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會更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的學習,而教師通過前置性學習,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學情,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前置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為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集中探究奠定基礎,即所謂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此處的學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如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存在疑難的地方,即學生“想學”的;其二是從年段要求,單元、文本的目標這個層面來看,是學生“該學”的。教師在正式教學新課之前通過多種方式檢查學生自學的情況,在了解全班學生學習的情況下,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去決定當節課應該“教什么”和“如何教”。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跳過去,對于部分學生還有困難的方面,可以讓學生利用較短的時間在小組內互助解決。這其實就是“生本教育”所提倡的“不教而教”。

前置性學習的內容是多元的。具體內容應根據具體文本、年段目標、學生實際等來確定。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習慣和以學定教的角度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1. 一些較為簡單淺顯的,學生必須掌握同時又具備掌握的能力和條件的內容;2. 學生自主學習中感到疑難的方面。

以蘇教版《開天辟地》一文為例,前置性學習可以這樣設計:

1. 圈畫出文中生字詞,讀準字音,熟讀課文,做到不添、不漏、不顛、不錯、不破。請注意“辟”“頃”字的讀音。

2. 利用工具書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冉冉上升 巍峨 雷霆 縱橫交錯 甘霖

皎潔明媚

3. 標注小節,思考課文中的哪個小節可以概括全文的內容。仔細閱讀這個小節,嘗試給課文劃分段落,說說段意。

4. 寫出你已經閱讀過的神話故事的名字。

5. 提出自己希望解決的問題。

以上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可以在課堂教學前進行檢查,查漏補缺,重點關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懂的問題,以利于調整教學思路、教學流程,以學定教。

本課中學生不懂的問題重點是兩個方面:為什么要開天辟地?為什么要化生萬物?

二、 刪繁就簡,集中探究

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的情況是教師總是“以己為本”,不顧學情,視學生為零起步,以自己的教學預設為綱。課堂上呈現的往往是教師開一言堂,優生唱主角,多數當觀眾,一部分人興致高漲,大部分學生興味索然,整個語文課堂上呈現的是虛假繁榮,高耗低效。

誠如郭思樂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所言:“教育的要義,最終不是著眼于教師們自己如何變得聰明,而是著眼于教師的職業本質——讓別人變得聰明變得智慧。”而這也是現代教育最需要思考的問題。然而,雖然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對象,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對象的認識受到限制;我們關于教學的設計,也就多是著眼于教師,而不是著眼于學生。例如,我們的班級組織、教材、教法以及教學的評價往往是以教師好教為目標而設計的。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給自己準確定位,我們是“學習引導者”,教師必須準確掌握年段特點,對“例子”進行深入分析,科學處理,把握哪些是教師必須講的,哪些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掌握的。學生的疑難在哪里,感興趣的地方在哪里,學生必須掌握的是什么,要大膽舍棄,為學生能力的形成留出足夠的時間。

所以,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從“以師為本”走向“以生為本”需要我們刪繁就簡,尊重學生,把握學情,抓住重點,集中探究。

仍以《開天辟地》一文的學習為例。

1. 在理清文本層次的基礎上,圍繞第一個疑問,讓學生默讀課文1—2小節,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結合課文第一節中的“混沌一片”及第二節中的“他一使勁翻身坐了起來,只聽‘咔嚓’一聲,‘大雞蛋’裂開了一條縫,一絲微光透了進來,”可以體會到對光明的向往。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此,學生的探究只能停留在內容分析上,缺乏對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和深入品味,此時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2—5自然段,勾畫出開天辟地的句子,看看是怎么開天辟地的?(鑿分天地、頂天立地)

3. 默讀第二節,勾劃鑿分天地過程中的動詞,緊扣重點詞語品讀,你從這些動詞的描寫中能體會到什么?

(神力驚人、過程艱難、決心堅定)

4. 默讀3—4節,思考:為了不讓天地合攏,是怎么做的?用文中的詞句來回答。

(通過“萬八千年”“像長柱子似的,撐在天和地之間”等體會創造美好世界的決心,付出的心血)

這樣通過從文本內容的理解到具體的語言文字的感悟,從學生感興趣的較為淺層的問題探究,深入到對語言文字的咀嚼,逐步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

三、 當堂鞏固,動靜相宜

語文作業是學生學習語文,鞏固、反饋學習效果,形成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學生語文作業從內容上看主要是三個方面:課文中涉及的語文基礎知識,如生字詞、語文知識等;當篇課文的理解鞏固;與學習課文有一定聯系的短文閱讀、小練筆等。從時間上看,學生的語文作業主要是課后完成。

教師為什么不將學生的語文作業放在課內處理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模式形成的習慣,大量的語文作業都是在課外完成。語文教參給老師的教學時間建議,也沒有將學生的作業時間考慮在內。

2. 語文教學涉及到文本解讀,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對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時間難以控制,擠占了學生作業的時間。

3. 學生的語文作業,特別是關于文本閱讀理解的作業,需要通過書面語言來完成。我們知道書面語言和課堂上對話的口頭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口語也叫口頭語,是口頭上交際的語言。一般來說它比書面語言靈活簡短,理解時對語境的依賴比較強,但不如書面嚴謹。書面語也叫做“筆語”“書面語”,是書面上交際使用的語言,是文字產生后逐漸形成的,一般來說,比口語精確嚴謹,利于規范。口頭語和書面語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前者是后者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而兩者又相互影響,相互轉換,共同存在,共同發展。通過書面語言完成作業的時候,為了達到表達的精確、嚴謹、規范,學生往往需要思維的參與,會耗費大量時間,教師為了當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一般不會把作業放置在課內。

雖然語文作業在課內處理面臨著耗時多的問題,但同時又有著非常多的益處。

1.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原理,學生可以通過作業及時鞏固、掌握當堂課的學習內容,避免遺忘。

2. 當堂處理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情,可以及時調整補缺,進行針對性輔導。

3. 語文課作業如果節節都在課內處理,可以減輕集中完成給學生帶來的作業負擔。

4. 學生課后的時間可以節省出來用于拓展延伸,便于實現大語文教育。

篇6

位;學生;教學內容;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7―0080―01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學原則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生本教育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學生不斷觀察、操作,進而發現知識,這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過程。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和為了學生一切的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己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自己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在教學工作中要關心學生,無論是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教師還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控制學生的一切行為。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允許學生在教師講課時有序地插話,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給學生提供足夠寬松的心理空間;當有疑問或不同見解時,允許學生隨時發問;當學生回答不出教師的提問時,允許他自己請另外的學生幫他回答;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沒有提到點子上時,教師應該先給予肯定,表揚其提問的勇氣,然后再予以點撥和啟發。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先預習,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合作交流。如果小組合作還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匯報,全班交流,教師適度點撥。這樣的課堂已經成為學生的“動感地帶”,課堂上學生滔滔不絕、妙語連珠,整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交流、辯論的舞臺。

三、課堂內容設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義所在。因此,課堂內容設計也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那么,如何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設計課堂內容,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1.對學生的知識掌握進度、學習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并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節奏。

2.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角的認識”一課,很多學生對角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桌、練習冊等小物品的感性認識上,抽象出角并掌握其定義還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讓學生對學校和住房周圍的建筑物進行觀察,通過實地觀察讓學生對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特點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3.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專題教學。教師應時刻把握學生的接受狀況,對于復合性比較強的知識點,要在教材以外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源,組織專題教學。

四、重視課堂評價

篇7

一、構建閱讀氛圍,提升閱讀技巧

中學生自身對外界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望,教師應結合中學生心理特點來構建語文閱讀課堂。首先需要的是構建輕松活潑的閱讀氛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利用聲音、圖畫和視頻的綜合優勢來豐富閱讀環境,將文章的一些背景資料、相關知識、朗讀樣帶、同名影視作品片斷、作者人物紀錄片等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另外,有些中學生在閱讀技巧方面不太成熟,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構建精讀、泛讀、略讀的閱讀體系,幫助學生合理地利用r間,獲取更多的知識。這一閱讀技巧特別適用于中學生,而且結合不同的閱讀形式,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如略讀、泛讀文章需明確文章段落或整體的大意,精讀文章需能詳細了解文章的內涵、人物、意義等。

二、豐富閱讀模式,引導學生參與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需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來創建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模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學習中來。比如閱讀問答模式就是在學生閱讀之前就規定好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從文章中尋找答案,帶著問題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而游戲化的閱讀模式在于讓閱讀變得更有趣味性,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競技性的、互動性的小游戲來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快樂。讀寫結合的模式能夠實現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共同促進,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散文的仿寫,以讓學生領悟閱讀學習對寫作的作用,并提高寫作能力。另外,分層閱讀教學模式是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新模式,需要對班級內的學生進行觀察和分層,了解哪些學生能夠自主完成閱讀學習,哪些學生必須通過教師的幫助來完成閱讀學習,從而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來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讓班級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閱讀學習,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的分層應是動態的[1]。

三、加強課外閱讀,提高人文素養

課外閱讀是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畢竟中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內容有限,學生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知識的學習上。教師可以每學期都給學生提供一個書單,書單上列出適合當前年級中學生閱讀的書籍,書籍的選擇應該多元化,從國外的《魯濱遜漂流記》《高老頭》《巴黎圣母院》等到國內的《子夜》《平凡的世界》《秦腔》,從人物傳記到科學探索等都應該有所涉及,學生也可以根據書目的推薦來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另外,教師應對學生課外閱讀給出一定的指導,比如哪一本書需要精讀,并寫出讀書筆記等,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就當前來看,教師還應推薦學生多讀一些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比如《論語》《詩經》等,以讓中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2]。

四、完善閱讀評價,增強學習自信

生本教育理念要求關注學生的需求,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關心、鼓勵和引導,因此,教師還應重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閱讀評價。教師應將自身放在“導學者”的位置上,對學生閱讀的結果、效果做出必要的、客觀的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閱讀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地方,并在之后避免同一問題的發生。另外,教師還應與學生多加強交流,并多給學困生以鼓勵,增強這部分學生的閱讀學習信心。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能夠讓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進行閱讀教學,從而達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目的,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中有必要廣泛應用生本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生本教育;英語教學;方法;學生

一、初中英語生本教育模式理念的基礎

學習時,可以通過合適的方法學習,但是學習沒有固定的辦法可以照搬利用,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初中英語教學作為一門學習語言的課程,生本教育理念可以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進完善。在很多學校中,生本教育理念結合傳統教學模式的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英語這一國際語言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需要掌握的,是與國外人員進行交際的必要工具,在初中時期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對以后學生的發展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理念,對學生的日常實踐學習加以重視。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在教學課堂中做大量的有關所學知識的游戲,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英語溝通交流,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并對英語單詞有深刻記憶。

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模式的探索

首先,初中英語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的特點與學習英語的狀態,制定相應的主題;其次,教師要激勵學生積極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的搜索教學資料,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創新和理解,并把所學的勞動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學生在課堂上把勞動成果進行展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方法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歸納總結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教師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完善,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傳授學生知識。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學水平,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在具體的初中英文教學中,教師從生活大課堂中的到啟發教育,讓英文課堂更加貼近于生活。英語學習的重點是單詞、詞組、句子以及段落,這些同樣也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只有把這四大部分熟練掌握,英語學習才得以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課程安排中,不僅僅是單純的練習英語單詞認識和拼寫,以及英語語法的講解,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對英語的聽、說、讀、寫進行全方位教學。語文和英語同樣作為語言類的課程,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英語也要學習語文的課外閱讀環節,學生在閱讀大量的國外經典英文著作時,即對平常所學單詞進行的復習鞏固,也可以在閱讀環節中學習單詞,同時也對英語文化、句子運用等有所掌握,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學以致用”,學生更加能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和英語這一學科的重要意義。

“小立課堂,大作功夫”,這是生本教育理念所主張的教學思想。同樣,英語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的時候要盡量做到簡單明了,節約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活動與溝通交流。教師占主要位置,以教師為本的師本教育理念改革變化為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整個教學關鍵的生本教育理念,是我國教育事業提高的表現。在教育理念的轉變下,教材的使用也發生了變化,從只把教材上的知識進行講解的傳統教教材模式,轉變成了教師對教材知識進行提煉總結歸納,所教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生活的用教材模式。初中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把課本每個單元的主題,進行“提煉加工”,改變成與學生生活相接近的主題,要求學生對文章的主題的理解,用英文進行表達,或者提出關于文章的問題和回答所提問題,甚至英語掌握良好的學生可以內容進行概括和復述所聽到的內容。學生可以自主的根據自身的英語能力水平參加到實踐活動中,同時,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可以激勵學生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主導作用仍然存在,而且把主導作用發揮的更加超脫得體,更加高效科學。教師無需再像傳統的教學理念下,安排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指點,自主的獲取所學知識,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來。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因此,在很多時候,教師應處于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的狀態下,在關鍵時刻對學生進行點撥與引導,充當學生成長道路上的“燈塔”,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指明道路,而不是充當“教書匠”的角色,一步一步的督促學生學習。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在課堂或生活中,大膽的展現自己的才能、勞動成果和積極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與教師、同學的思想相碰撞過程中,每個人的思想都得到了提升。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教學的成效

初中英語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和學習狀況,采取合適有效的方法,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行培養,讓學生學習語言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鼓勵他們大膽的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長期堅持生本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成績或者期末考查中,會發現“生本班”的英語成績和聽說讀寫能力遠遠超過“師本班”。并且,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促進了學習的主動能動性。

結語:

初中英語教師長期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經過一學期的教學,會發現學生的英語會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根本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會全面提高,學習的潛能得到激發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得到加強,讓每個學生在自身原有的學習基礎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麗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論叢,2007,10:48-49+37.

[2]孫宏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語教學學生情感態度培養[J].現代教育論叢,2010,06:89-90+96.

[3]曹亞芬.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03:55-56.

篇9

1.教學中激發寫作興趣

傳統教學方法比較枯燥無味,教師一味教授晦澀難懂的寫作方法,超越了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觀念。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因而,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前,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寫作情景。并在相應的情境中提出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思考,積極討論,然后進行寫作。這樣,不僅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活躍起來,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語文作文教學質量,一舉兩得。

教師在教授作文寫作時,應積極創設寫作情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從而增加他們對于寫作的熱情,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并讓學生相互討論故事的深層意義和內涵,然后確定文章主題。可將學生寫的作文進行歸納整理,選出優秀的作文,貼在教室的墻上,讓學生觀看學習。這樣,學生們就會覺得作文寫作有趣,積累的知識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來。根據大腦的記憶規律,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逐漸提高。

2.教學中結合閱讀訓練

為了貫徹生本教育的觀念,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結合閱讀訓練。閱讀訓練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掌握一些課外知識,從而拓展知識視野。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學習到課外書籍中的知識,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學結合生本教育時,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特性,選擇學生喜歡讀的課外書籍,從而讓學生愿意去讀書。閱讀可以拓寬人的知識視野,拓寬人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陶冶情操。閱讀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積極向上的性格,健康的心理,審美能力及情趣。

因此,學生一定要有閱讀、審美能力,這對學生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特別重要。小學生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他們還沒有能力讀四大名著這些經典作品。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閱讀自己喜歡的作品的機會。這樣,學生閱讀的愿望不僅得到了滿足,還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學會了很多好句子好段落,在以后的寫作中就會如魚得水。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格林童話》,教師從中摘取好的句子,讓學生模仿造句。鼓勵學生用這樣的格式,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通過長時間大量的練習,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更上一層樓。

3.教學中加入生活元素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背誦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希望學生通過背誦大量的作文素材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從而提高作文水平。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有很多的缺點,會讓很多學生寫出相似的作文。作文缺少個性,缺少觀點,沒有思想。現在很多學生寫作文的素材都是通過背誦,這不利于學生個人思想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貫徹生本教育這一觀念,讓學生從生活中取材,立足于當下,寫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作文。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而,將語文教學置于現實生活的大背景之下,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汲取知識,靈活運用。從而把自己學到的生活經驗運用到語文學習之中,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讓學生多體驗生活,把在生活中經歷的點點滴滴寫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帶領學生重現生活場景,結合生活,獲得生活經驗,積累知識。讓語文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從生活中學到知識。

篇10

關鍵詞:生本教育 中學 歷史教學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它所探討的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初步的實踐已經證明,生本教育是一種先進的、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強勢的素質教育發展理念。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學歷史教學具有與以往教學不同的特點。

一、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學歷史教學的特點

1.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所產生的問題要么是膚淺的,要么就是令人頭痛的,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等問題,并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中學歷史的教學方法也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

3.以學生參與為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教學得以開展的關鍵。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4.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來解決歷史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二、運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導歷史教學的方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自主探索法。自主探索法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系、學習材料及學習伙伴影響下,對一些問題進行自我探究。老師教學的著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撰寫歷史小論文,學生自主選題、自主找資料、自主寫出有說服力的論文,通過自主探究,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

2.小組協作學習法。生本課堂強調的小組協作學習法是指以合作的伙伴形式,把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課堂自始至終都是以小組的形式出現,小組協作回答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彌補了師生交流的缺陷,使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群體中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