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02:4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入學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測驗工具
本研究采用盧謝峰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5]測量大學新生和大二學生的適應性狀況。問卷包括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yè)選擇的適應性、生活自理的適應性、環(huán)境的總體認同、身心狀況表現(xiàn)等維度。用自編的《規(guī)則意識問卷》測量大學生關于社會基本規(guī)則、校園基本規(guī)則、學習相關規(guī)則等三個方面的規(guī)則意識。
(二)數(shù)據(jù)收集
1.問卷調(diào)查法:本文旨在探討學生在適應性上是否有差異。故選取2013年新入學學生及大二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大一學生100名,大二學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學科。
2.個案訪談法:對大一學生進行個案訪談,了解學生高中畢業(yè)后到進入大學后一段時間里的生活軌跡,梳理能夠對規(guī)則意識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并驗證問卷調(diào)查所得出結果是否可靠;對大二學生進行個案訪談,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經(jīng)歷,并聽取希望得到怎樣的過渡教育指導。
(三)分析方法
1.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一、大二學生在三種規(guī)則之間是否有差異。
2.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三種規(guī)則意識之間是否有差異。
3.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一、大二學生在適應性各個維度上是否有差異。
4.對個案訪談法收集的描述性信息進行歸納總結。
二、結果與討論
(一)適應性狀況的結果與討論
大一學生和大二學生之間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只在環(huán)境的總體認同一項上,大一、大二學生之間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F(1,217)=4.42,p=0.037]。這說明: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大學新生總體上能夠適應大學生活,不能適應大學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特別支持的學生是少部分。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自然地適應生活,學生有自適應能力,這反駁了以往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人們主觀認為有很多學生需要特殊支持的觀點。長時期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只是個別的存在,而個別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案例干擾到對群體現(xiàn)狀的判斷,尤其表現(xiàn)在大眾對大學生適應性問題的歸因上有偏差。過渡教育既要關注在適應性上有困難的學生,也要大力推進占學生中大部分的一般群體的發(fā)展。
(二)規(guī)則意識的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社會基本規(guī)則、校園生活基本規(guī)則、學習基本規(guī)則兩兩之間的相關性都較低。學生在學習規(guī)則和校園其他生活規(guī)則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學習基本規(guī)則和社會基本規(guī)則之間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校園生活基本規(guī)則和社會基本規(guī)則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能夠在三者之間進行分離。進一步分析得出,大一、大二學生在學習基本規(guī)則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其余兩種基本規(guī)則上并沒有顯著差異。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個案訪談發(fā)現(xiàn):
1.規(guī)則的建立過程
規(guī)則的建立和適應新生活是同步分階段進行的。根據(jù)從訪談中獲得的描述性信息,歸納出學生從高中畢業(yè)到進入大學的初期規(guī)則的建立主要經(jīng)歷以下四個階段:
(1)自我建構階段。學生對大學的學習、生活、課余活動、職業(yè)發(fā)展等有一定的看法。這些看法主要建立在原有經(jīng)驗和來自教師、親朋好友的經(jīng)驗基礎上,都是在非親歷經(jīng)驗的累積,具有模糊、片面、松動的特點。
(2)信息獲取階段。一方面,學生會接受來自學校組織的集中入學教育、參觀、講座、學校管理手冊學習,進行學校正式規(guī)則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學生組織,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了解高年級學生對學校規(guī)則的解讀,這些解讀在學生之間流動。在這個階段,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
(3)評價、重構階段。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評價,將其與自己的價值觀和發(fā)展方向進行比較,尤其是與第一階段自我建構時的信念進行比較,重新審視規(guī)則。對規(guī)則有較全面的認知,構建新的規(guī)則。在這個階段,出現(xiàn)多種形態(tài)。第一,若自我建構的規(guī)則和入校后,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學生間傳播的規(guī)則都較吻合,則能較好地指導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行為;第二,若學生自我建構規(guī)則和學校教育和學生間傳播的規(guī)則之間任意一個產(chǎn)生沖突,都會導致學生的自我沖突,會進行更復雜的評價。
(4)指導行為階段。新的規(guī)則建立起后,在其作用下引導行為發(fā)生。規(guī)則建立之后,學生將會應用規(guī)則來開展活動。
2.學生對規(guī)則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1)信息傳遞與獲取方面。從學生獲取規(guī)則信息的途徑來看,主要有學校集中教育、朋輩學生傳播、教師課堂滲透。教育者希望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期望在最大限度上給學生以指導,希望把更多的技能教給學生,教師在入學教育過程中過度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置,忽略了學生在入學初期需要處理的事情過多,心理能量流失太快,對信息的加工不能及時進行等因素,導致在教育資源分配、教育精力投入、教育方向選擇上出現(xiàn)教育資源分配零散、教育精力投入分散、教育方向不明等現(xiàn)象。入學教育沒有實現(xiàn)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環(huán)境適應、生理調(diào)整、人際適應等方面的自適應性,使得教育資源浪費;而在學習適應、職業(yè)認識等方面缺乏關注,過度寄希望于學生的自適應。在學生能夠自適應的方面采取很多的措施,而在學生不能完全自適應的方面采取的措施太少。
(2)信息加工方面。在以上四個過程中,容易形成對規(guī)則誤解或者對規(guī)則形成沖擊的環(huán)節(jié)在于上述第一個和第二個過程。在非親歷經(jīng)驗中,傳播者的素質、權威性直接影響著學生態(tài)度的形成。在學生組織中,核心人物的態(tài)度對成員的態(tài)度有重要的影響。學生組織中成員的思維在一定時期內(nèi)還是有限的,迫于團體的壓力,成員往往會朝著團體的共同方向轉變,進而保持與團體的一致性,消除壓力感,而傾向的方向多與領導者一致。
(3)學生的個性特征、家庭背景、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大學生規(guī)則建立的因素。綜合以上因素,學生在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過程中可能存在“假性”適應的狀況。
三、對策與建議
(一)過渡教育前置
教育既是一項階段性的活動,也是一項連續(xù)性的活動。學生在度過高中階段的學習之后,要做好進入大學的準備。作為后一個階段教育的高校而言,需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學生,防止脫節(jié)現(xiàn)象的發(fā)生。通過新媒體,學校網(wǎng)站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學校、專業(yè)設置、培養(yǎng)計劃、校園文化等,使得學生能夠獲得更加確切的信息。
(二)整合資源,過渡教育小班化實施
由于目前參與過渡教育的工作者很少,在社會上還鮮有進行適應性支持的培訓團體,在進入高校之后也受制于高校教育資源的限制,沒有充足的師資進行小班化的教育,因此,高校應當充分整合各個部門的教育資源,推動過渡教育的開展。高中也應該承擔起對學生的過渡教育,放棄以往到大學就可以肆無忌憚娛樂的思想,不再把“輕松的大學生活”作為刺激學生學習的手段,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大學的生活狀態(tài),幫助學生建立起關于大學學習生活的規(guī)則,高中教師應當反思自己對大學的態(tài)度。可以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到過渡教育的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技能。家庭也是過渡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總之,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學生構成的一體化教育模式。
(三)朋輩教育者素質提升
朋輩教育是區(qū)別于課堂教學的隱形課堂,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識、行為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建立起規(guī)范的朋輩教育體系,規(guī)范對朋輩教育者的管理,將朋輩教育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把日常教學活動和朋輩教育活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朋輩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朋輩教育的開展狀況,招募合適的朋輩教育者,進行培訓考核;對朋輩教育開展的內(nèi)容,教師要有所了解,并在實施前進行指導,實施之后給出恰當?shù)脑u價,使得朋輩教育者積極主動有效地開展教育活動。
(四)價值澄清
篇2
大一新生的年齡集中在18-20歲,尚處于心理斷乳期,猛然脫離父母和老師的管束,從高壓式學習轉換為自主學習模式,面對全然陌生的人、事和環(huán)境,不少人感到無所適從并隨之產(chǎn)生一系列問題。
1.1填報志愿隨意引起的學習動力不足不少學生對考什么大學、讀哪個專業(yè)沒有明確概念,填報志愿時或者聽從老師、家長的意見,或者憑想象隨意選擇。上了大學發(fā)現(xiàn)與設想有差距,甚至相差甚遠,便產(chǎn)生心理落差,少了歸屬感,如專業(yè)恰是“冷門”系列,則更會打擊他們的信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1.2奮斗目標缺乏導致學習方向不明學生寒窗苦讀十幾載就是為了考上大學,目標一經(jīng)達成,很多人便態(tài)度消極,失去奮斗目標,沒了努力方向。加之缺乏全面的自我認識與遠景規(guī)劃,不少人就更加茫然無措了。
1.3適應能力不足致使學習方法不當對于新生來說,大學和高中有著種種差別,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尤其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令很多人頭疼不已。大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培養(yǎng)目標都要求學生用全新的方式進行學習。老師講課速度快,教授內(nèi)容多,課上無法消化所有知識,需要學生自主預習和復習,對他們的自學能力有較高要求。有的老師甚至不布置作業(yè),又是對學生自覺性的一大考驗。不少人,習慣了被老師“趕著走”、“逼著聽”、“揪著練”,一旦沒了緊拉的繩子,就成了斷線風箏,結果可想而知。
1.4時間管理能力欠佳導致主次不分比起高中,大學的課余時間多得多,學生學習之余還有不少空閑。習慣了高中的三點一線式生活的學生自然不知如何面對,慢慢變得主次不分。或者拼命睡大覺,玩游戲上網(wǎng),自我放縱,淪為特殊群體學生,為學生工作埋下隱患;或者參加大小各類社團組織,忙得暈頭轉向,到頭來卻落得能力、學業(yè)兩頭空,嚴重影響自我發(fā)展。當然,還有學生忙著搞兼職、談戀愛、運動健身等,學習似乎變得無足輕重。
1.5人際關系不和睦誘發(fā)心理問題現(xiàn)在的新生都是“90后”甚至“95后”,又大多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等特點,缺乏感恩意識,為人處事又欠缺一定技巧,容易導致人際關系不和睦。宿舍矛盾、班級同學矛盾、與外界交流有障礙等問題接踵而至,將嚴重影響學生的情緒和生活,甚至還可能引發(fā)各種心理問題。縱觀新生自殺、自殘、退學等案例,與上述因素相關的不在少數(shù),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整改建議
2.1把握好新生入學教育的時間
2.1.1注重“學前”教育。教育者可以通過建立QQ群、飛信群,與新生互加微信、微博好友等方式,深入交流,解疑答惑,使學生較早了解學校、學院、專業(yè)和老師,增強認同感和歸宿感。
2.1.2豐富入學教育內(nèi)容。入學教育內(nèi)容應包括:學校、學院概況介紹、專業(yè)思想教育;學籍管理規(guī)定、行為規(guī)范和安全教育;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才目標和就業(yè)準備教育;學習方法交流、人際關系處理和大學校園生活介紹等。此外,還應開展引導學生分清主次、合理使用網(wǎng)絡和電腦的專題教育等。
2.1.3重視后續(xù)教育。拉長入學教育“戰(zhàn)線”,將課程安排從學期初延續(xù)至學期末甚至學年末,以保證教育效果的充分發(fā)揮、發(fā)酵。隨著學生年級和經(jīng)歷的增加,繼續(xù)進行相應的教育。同時,注意強調(diào)職業(yè)規(guī)劃和就業(yè)意識,引導學生早規(guī)劃、早準備,未雨綢繆,以保證順利畢業(yè)和就業(yè)。
2.2尋求家庭和任課教師的支持
新生入校要召開家長會,為家長介紹情況,向家長提要求,積極獲取他們的支持;校、家兩方多聯(lián)系、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動態(tài),優(yōu)勢互補,共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任課老師和學生接觸非常頻繁,老師的言論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因而,一方面要求老師把好言論關,多對新生在國際國內(nèi)時事、大是大非方面做正面引導;另一方面,請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在生活、學習、做人上給新生一些點撥,降低新生走彎路的機率。
2.3建立輔導員單獨談話制度
入學教育僅僅靠集中新生做集體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輔導員深入學生群體,和每一個人交流感情、增進了解,了解他們關注的熱點、焦點,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2.4開展經(jīng)驗交流會開展校友報告會、新老生系列交流會,邀請優(yōu)秀人才與新生交流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經(jīng)驗,為新生指路,引導新生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5重視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入校之初進行心理測試,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完善檔案,做到心里有數(shù)。對于專業(yè)調(diào)劑生,給予重視,防止他們因不了解專業(yè)前景和就業(yè)方向,產(chǎn)生悲觀失望、甚至厭學的情緒。同時,還應定期邀請心理學專家做報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惑以及心理失衡等問題。
篇3
大學新生大部分是來自天南海北的異地學生,且多數(shù)為第一次離開父母,當初進高校的新鮮感不再后,隨之而來的是對環(huán)境、生活等方面的諸多不適應問題,能否在適應期內(nèi)盡快完成角色轉變,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投入到新環(huán)境中,對于今后的大學生活至關重要。
在大學新生適應期,首先表現(xiàn)出的是對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就意味著遠離過去習慣的家庭生活,開始集體生活。而這個集體暫時還是陌生的,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積極的心態(tài)去共同適應。95后的大學生,大多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強、缺乏集體認同感。自我意識過渡強烈,容易導致忽略他人感受、不懂得換位思考、不能容忍其他人的缺點甚至是不同點,長此以往會造成自我的孤立與封閉,而與其他同學的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集體后,會對集體生活喪失信心,進一步會影響今后的大學生活。這種情況多表現(xiàn)為在寢室生活中作息時間上的沖突、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等。
其次,大學新生適應期內(nèi)還表現(xiàn)為學習環(huán)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首先課表上排課就與中學不同,為了迎接高考,中學的課表安排得很滿,而大學課表會有一些時間沒有安排教學,這就要求學生要學會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再者,大學很多知識是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而不像高中的基礎教學那么細致,因此學生要培養(yǎng)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如果新生無法適應這種自主學習的模式,那么在今后的四年中將會逐步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是學習能力。
最后,大學新生適應期內(nèi)還有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是心理上的不適應。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一方面是自尊心強,而另一方面是心理抗壓能力弱。當一個班集體中聚集著幾十上百個來自不同地域、不同中學畢業(yè)的學生時,一般會出現(xiàn)這么兩種自尊心和心理抗壓上的考驗:一是貧富上的巨大差異,給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自尊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再一個是大家進校前都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而進入高校后,會發(fā)現(xiàn)一山比一山高,這也會給眾多新生的優(yōu)越感上沉重一擊,遇到高考失利或志愿填報不理想的同學,往往會產(chǎn)生厭學、退學的消極心理。
二、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設計
面對這些來自與環(huán)境與心理上的不適應的問題,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就絕對不能僅僅停留于簡單的課堂教學。針對目前新生入學教育“重教學內(nèi)容,輕教育形式”的現(xiàn)狀,可以就具體的入學教學內(nèi)容,采納不同的教育模式靈活多樣展現(xiàn)入學教育,以幫助新生真正實現(xiàn)大學生活的適應。
1、課堂教學。作為傳統(tǒng)的入學教育模式,課堂教學的確承擔了大部分的新生入學教育教學內(nèi)容。在此部分教學中,建議納入愛國愛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規(guī)教育、校紀校規(guī)教育、誠實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衛(wèi)生教育等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而這部分的知識點,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由輔導員和班主任來完成教學。
2、專題講座。專題講座不同于普通的課堂教學,它要求講授者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是普通的輔導員班主任所能完成的工作,因此,采用專題講座的模式,以一學院或多學院為單位,在大型的學術報告廳舉行專題講座,有效解決師資方面的不足。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人際關系交往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納入專題講座模式之中。
3、主題班會。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的模式畢竟還是很有限,因為在一個相對安靜的教學環(huán)境中,必然會缺少了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因此,主題班會的召開,給新生入學教育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首先主題班會時間上可以靈活選擇,其次主持班會的同學也不必局限為輔導員班主任。比如晚上,當老師下班后,同學們都呆在寢室閑得發(fā)慌時,把新生聚集起來,就一些適應期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既能讓同學們盡快熟悉起來,也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而這個組織者可以選用助理輔導員,助理輔導員是事先選拔并培訓后的高年級學生,學長比師長更能調(diào)動同學們的參與性,同時也可以讓輔導員和班主任在下班時間中得到休息。主題班會的內(nèi)容不必刻板拘泥,學習上、生活上、認知上等方面的瑣碎的事情都可以納入其中。
4、座談會。座談會有別于主題班會,表現(xiàn)為迎新晚會、中秋晚會、師生見面會等,它在形式上更多樣更活潑,可以以年級為單位跨班級舉行,是新生入學教育模式中的一個有力補充。比如每年新生入校,都會迎來人生第一個沒有親人的中秋節(jié),如何組織學生愉快地度過這一天,舉行一個小型的中秋晚會,邀請學院領導、教師甚至高年級同學加入,讓新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溫暖。
5、個別談心。在新生入學教育模式中,個別談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才能把入學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在以往發(fā)生于高校的一些極端案例中,都是由于對個別特殊同學的關注度不夠而造成,因此,輔導員班主任一定要重視個別談心這個環(huán)節(jié),主動與新生進行談心交流,不要讓新生入學教育出現(xiàn)缺陷。
篇4
論文關鍵詞:情感教育梯度教育加強激勵動機情感交流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也是一種特定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交往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與質量。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并刺激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運用適當?shù)耐緩胶头椒ǎぐl(fā)學生健康、積極的情緒體驗,形成優(yōu)良的情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哪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深入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
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強烈。由于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情感因素對課堂情緒有直接的影響,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深入學生之中,全面了解學生心態(tài)。根據(jù)情感的遷移、擴散和感染的特性,在實施情感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以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人格魅力、教學藝術來感化學生。其次要依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情緒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課堂情緒它反映出課堂教學情境跟學生心理間的關系教育論文,課堂情緒表現(xiàn)有多種,比如:積極、沉悶、消極等等。因此在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現(xiàn)實情況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進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同時學生們產(chǎn)生一種愉快的心情。作為科任老師,應該經(jīng)常參加所任課班級的班會、集體活動等。如學生得病了,應抽時間其他同學一道去醫(yī)院看望。“愛是心靈的呼喚”,用愛心去打動每一個學生,他們就會對老師”親”,就會喜歡你教的課程,這樣就為情感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適時鼓勵激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鼓勵性教育。對學生適時的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是使激發(fā)學生情感的關鍵性措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獲得成功時,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及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并將價值進一步觀念化,進而轉化為獲得進一步成功的動力。相反學生在遭遇失敗時,幫助學生尋求失敗的原因,并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溫暖,認識自己的不足,吸取失敗的教訓,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情感,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對待后進生,更應該進行適當?shù)墓膭钚越逃T谇楦薪虒W中,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適時鼓勵是增強師生情感的橋梁,是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基礎。 改革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藝術,引導學生體驗積極的情感,促使學生“好學”、 “樂學”。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對學生有一顆愛心,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讓學生從心理上接納你,在行動上接近你教育論文,從思想上樂于接受你的教誨中國知網(wǎng)論文數(shù)據(jù)庫。尤其是對待后進生更要給予溫暖,給予理解,給予尊重,給予幫助。
三、情理兼顧培養(yǎng)情感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科學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滲透德育應做到有理、有據(jù),以理育情。例如,在化學教學中,要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融化學原理和規(guī)律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中,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體生動的事例向學生闡述,中國化學工業(yè)獲得的巨大發(fā)展和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以此激發(fā)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思維發(fā)展。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語言要飽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的期望。如經(jīng)常用“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請你來試試,好嗎”之類的語言,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總之,要用真情感染學生,激起學生以積極情感投入到學習實踐活動中去。
四、梯度教育探索情感
心理學家認為:人有一種自我實現(xiàn)、獲取承認、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敗在學生的心理上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梯度教育。首先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層次(班級),有梯度的進行課程教學教育論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就是所謂的分層教學。其次,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置教學內(nèi)容的層次和梯度,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譬如,教師在組織教學測驗或考試時,要精心設計有梯度的試題,讓學生從考試結果中有所收獲和提高,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學生一旦經(jīng)過努力,對自己困惑不解的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就會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部情感動力。進而產(chǎn)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再次,教學方法應有梯度。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和不斷創(chuàng)新,達到寓教于情、寓教于樂,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愉快活動過程。
參考文獻
《課堂教學技能知與行》孔凡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中國師德手冊》葉小媚、劉國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0
篇5
一、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使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較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教師要有與學生平等的角色意識,努力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一進入課堂,教師就要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消除學生的拘謹心態(tài)。同時,教師在設計導入新課的學習活動時,要照顧到班上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水平,盡量讓大部分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不能一開始就把學生問倒了,一開始就把學生難住了。學生一開頭就碰了壁,要讓他再進入積極參與的狀態(tài)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教師借班執(zhí)教觀摩課,上《鸕鶿》第二課時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師:同學們,今天有這么多老師聽課,大家的心情有點緊張吧?老師帶大家來做幾次深呼吸,把這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帶學生做深呼吸)怎么樣,心情平靜下來了吧?(學生點頭)我們四年級同學的心理素質真不錯!下面哪位同學把剛才自己心理變化的過程簡單地說給老師聽聽?
生:上課了,有很多老師坐在后面聽課,我的心情很緊張。后來,老師帶我們做了幾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靜下來。
師:誰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鸕鶿》這一課中的一個詞語?
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復了平靜。
師:(板書“恢復”)非常準確!你能說說“恢復”的意思嗎?
生:就是回到原來的樣子。
師:能不能根據(jù)“恢復”的意思,說說你的心情剛才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生:上課前,我的心情是平靜的,上課后我的心情變得不平靜了,現(xiàn)在又變得平靜了。
生:現(xiàn)在又恢復了平靜。
師:說得很好!《鸕鶿》這一課最后一句說“湖面恢復了平靜”,從這句話中你能不能推想一下剛才湖面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上述片斷中,教師把導入新課與“課前預熱”有機地結合起來,針對有很多老師聽課,學生心情有點緊張這一特定情境,找到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言語交際訓練”,并巧妙地抓住了“恢復”這一關鍵詞,課始就營造了一個小小的教學,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輕松的氛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較好的體現(xiàn)。
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
一位特級教師曾經(jīng)這樣說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是演員與觀眾的關系,而是導游與游客的關系。教師只是引導,大好的風光還得由學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賞。因此,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給予足夠的參與時間,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使學生一開始就能進入一種狀態(tài),整堂課能始終保持一種亢奮。
一位教師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不好?
生:好!
(師用手帕蒙住兩個學生的眼睛,分別讓他們來“貼鼻子”。結果,一個學生把鼻子貼到了嘴巴上,另一個則貼到了眉梢上。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課堂上樂成一團)
師:現(xiàn)在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他倆都貼錯了?
生:因為他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
師:對!他倆的眼前是一團漆黑,什么也看不見,當然貼錯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為什么能自由地飛行呢?飛機在漆黑的夜里為什么能安全地飛行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師的問題上,有部分學生已偷偷地打開課本)
師:這堂課我們學習《蝙蝠和雷達》,課文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這位教師的導入設計很有價值。首先是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來喚起學生的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這一焦點上,有利于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戲,巧設懸念,先聲奪人,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欲探尋究竟,教師揭題,水到渠成。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表面上只是字面上換了個位置,而其實際意義何止于此。
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力度
語文教學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導入新課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落腳點也在這里。當前,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存在著程式化的傾向,好像語言文字訓練只是新授、鞏固階段的事,導入部分則不用擔此責任而且也難擔此責任。其實,只要把握教材特點,精心設計安排,導入新課階段同樣能把學生主體的語言文字訓練落實到位。請看一位教師教學古詩《山行》的導入設計:
第一步:教師在黑板上出示了《宿新市徐公店》、《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梅花》這三首古詩的題目,要學生背誦這三首古詩。
第二步:在學生背誦古詩的基礎上,教師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回答:這三首古詩分別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學生沉思片刻后紛紛舉手回答。(生答略)
第三步:教師出示《山行》全詩,范讀以后,要學生想一想:《山行》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古詩,很快便理解了全詩的大概意思。
篇6
【關鍵詞】中職語文 美學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B-0075-02
有些中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水平較低、文化素養(yǎng)較差、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成就感缺失,容易出現(xiàn)思想紀律、行為紀律等方面的問題。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美育來引導學生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和欣賞美,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是教師應有的責任。中職語文教學是美學教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融入更多關于美的教育,從各個方面來對中職生進行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美的塑造等教育,讓他們除了學好專業(yè)課程,努力提高他們在人格、心智、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水平,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榮耀與自信。
一、依托課文內(nèi)容滲透美學教育
中職語文教材不乏“美”的課文,如自然美、人性美、社會美、愛情美。美的主體通過語言的形式來展現(xiàn),表達手段多樣化,表達情感多元化,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性,這是語言文字表達的功效。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從這些文字的表面,看到其深層次的內(nèi)涵,去了解什么是美。例如,朱自清的《匆匆》:“時光匆匆,日子一天天地在我們洗手吃飯的時候過去了,我能留著些什么痕跡呢?”《少年行》:“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高樓縱飲,瀟灑不羈,這是一代少年游俠的快樂生活,“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活出自由,活出自信,活出自我。教師應該在教學的第一課就強調(diào)這一點,抓住時間這一匹奔騰的飛馬,不要讓自己的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休閑中,要么縱橫四方,云游天下,做個瀟灑的“唐朝少年郎”;要么埋頭于一隅,做個從從容容、踏踏實實的耕耘者。對中職生而言,就是要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抓緊時間,努力學習,掌握真正的技術本領。正所謂“美是生命”,生命之美在于讓自己活出精彩。
在“美”的眾多看法中,還有一種叫做“美也就是善”。在中職語文教材詩歌《千萬別擠》中,狄更斯說:“不要把善良從心靈深處擠走,更得嚴防丑惡偷偷潛入你心底。給道德應有的地位,給每一件好事以恰當?shù)墓膭睿蛔屆恳惶斐蔀橐豁棁谰挠涗洠鎸λ銘攩栔疅o愧。”《善良》中,王蒙對善良的詮釋是“善良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wěn),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樂觀。”“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屬于人,她屬于歷史屬于文明,屬于理性屬于科學”——善良,何其偉大何其美!中職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這種善的美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使學生在心靈深處養(yǎng)成善良的美的意識。
生活的美處處都有,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木屐》的父愛、《履痕》的母愛、《飛船即將隕落》的蘇聯(lián)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對祖國的愛……這種愛就是生活,這種愛就是美。“美是生命”、“美是善”、“美是生活”……美實際上就是人們所理解的種種積極向上的東西。讓學生了解了美,領悟了美,體驗了美,就能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深處那種美好向上的情感,使他們向善、向真。如在教學《雪花和櫻花》這首詩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從詩中感悟一種高尚的“美”,雪花本是白色的“冷血”之物,在此詩中,它是邪惡的象征,它的寒冷就是一把刀,任何生命都抵抗不了它的摧殘,但面對這種邪惡,有沒有一種愛可以包容它呢?“熱情的櫻花吻著冷酷的雪花說:‘我要教會你學會愛’。”包容是一種更高尚的品質,面對敵人的冷酷、殘忍和暴力,我們更需要大度和寬容,用高尚的寬容之心,讓冷酷的雪花融化,“融化在櫻花的花心里”。以花心喻人心,櫻花的包容乃人心的包容,使學生明白:包容不等同于懦弱,包容是愛,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大愛。讓他們領悟了這一點,就是領悟了愛之美、生活之美、善良之美和生命之美,從而激勵他們端正態(tài)度,認真學習,樹立建設祖國、報效人民的正確人生觀。
二、在教學中輔以課外讀物拓展美學視野
在教學中,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篇目,可以拓寬學生的美學視野。我國文學浩如煙海,世界文學更是如繁星璀璨,文學能陶冶人的心靈,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語文教師應盡可能帶領學生走進我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殿堂,讓他們盡可能地接觸我國的名著: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魯迅的《狂人日記》《藥》,鐵凝的《哦,香雪》《麥秸垛》,張賢亮的《靈與肉》,莫言的《豐乳肥臀》;外國的名著如《簡·愛》《哈姆萊特》《基度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文學名著具有最經(jīng)典的美及教育功能,如在鐵凝的《哦,香雪》中,山區(qū)女孩香雪和她的伙伴們甚至父輩們從來沒有走出過她們所住的大山。有一天,火車通到了他們那里,大山與外面的世界聯(lián)通起來了,香雪和她的伙伴們通過火車與外面的世界溝通起來了。香雪的形象其實就是那個時代整個中國人的形象,等來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大家的思想解放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了,美的思想回歸了,人格的魅力就提升了。從中職生的角度來講,在他們的心靈里,這樣的文學形象是有滲透力的,文學力量的潛移默化能夠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靈洗禮。從某種角度來講,甚至可以說能夠重塑他們的靈魂,讓他們曾經(jīng)貧乏的靈魂重獲生命。適當補充這些課外篇目,讓中職生從這些文學形象中審視、剖析中國歷史,從而增強歷史使命感,這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是很有幫助的。其他文學名篇如冰心的散文詩《繁星》和《春水》中思想的教育性和哲理性,也是從生活、社會各方面給讀者以不盡的美的啟迪和感悟;魯迅的《狂人日記》、鐵凝的《麥秸垛》、張賢亮的《靈與肉》、莫言的《豐乳肥臀》等都以各種手法從各個角度來揭示社會的真、善、美,龐大的容量及深刻的思想,對中職生來說,這些都將是十分有益的與“美”有關的教育。“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職生如果在提高精湛的專業(yè)技能之外再擁有比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一定可以成就其魅力無窮的人生。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美學欣賞習慣
中職語文教材內(nèi)容少而簡單易懂,中職學校語文教師要從這些少而簡單易懂的課文內(nèi)容中挖掘出其深層次的美的東西,讓學生自覺地感悟和品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美學欣賞習慣。“曾幾何時,黑云掩沒了月色,雨雪紛紛地襲來,胡馬長嘶,觱篥哀鳴,狼煙在山頭升起,矢刃在石間摧折;當將軍戰(zhàn)死,燕姬自刎,旌旗橫倒,死尸相撐,戰(zhàn)場上的一切聲音沉寂之后,只有紅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誰家的春閨夢里人了。”這是一段描寫殘酷戰(zhàn)爭場面的文字,前幾句寫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天空有月色還被黑云淹沒,暴雨肆虐還裹挾白色的雪花,黑的云、白的山、黃的月,一系列沖突的色彩,渲染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恐怖環(huán)境,再輔以“胡馬長嘶,觱篥哀鳴 ”這樣的悲涼之聲,從聲、色兩方面來襯托下文“將軍戰(zhàn)死,燕姬自刎,旌旗橫倒,死尸相撐”的殘酷場面。毋庸置疑,這段描寫關于戰(zhàn)爭場面的文字,是有色彩、有力量、有震撼力的,這也是一種美,一種富有力度的美,能喚醒人內(nèi)心的正義力量,能夠激發(fā)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熱愛人民的情感。“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舒婷在這首詩里表達的是一個普通人對祖國的愛戀之情,凌霄花是美的,鳥兒的歌聲是動聽的,泉源是可貴的,高山上的險峰是莊嚴的,作者在這里以反說正,“不像”、“不學”、“不止”以否定之詞,讓這些具體的意象更強烈地烘托自己對祖國的一片癡愛之情。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是體現(xiàn)在他活得有多瀟灑、有多富裕、有多少權力,而是在于他為社會、為大眾做了多少事和多少貢獻。中職生因為文化底子較薄,文學素養(yǎng)普遍欠佳,缺乏比較高尚的審美觀,學習目標性高度不夠,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也不容易有成就感,人生價值指向性不是很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要努力從思想上,從美的、有意義的事物上給予中職生引導,挖掘有思想、有意義、有美感的文學作品來給他們閱讀。美的文字能表達美的情感,美的情感能夠陶冶美的情操,激發(fā)學生向美的高尚追求,讓他們目標明確,情趣高尚,行為脫俗,從而成為一代真正有文化、有思想、有魅力的新一代高技術人才。
四、陶冶美學情操
語文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在語文教學中體驗到的美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教師要通過多搜集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找到切入點,引導學生自覺去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從而陶冶美學情操。文本教材《木屐》中的父愛其實就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父愛,《履痕》中的母愛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母愛。中職生(包括一切學生)往往觀察不到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點滴之愛,他們接受了別人(如父母、親友、師長等)之愛,卻不知道感恩。美的教育就是要喚醒他們的善良之心,讓他們潛移默化,也盡快成長為一代有愛心、懂得感恩的新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父母之愛的體驗人人都有,當學生看到那些以深沉的文字表達出來的令人難忘的愛時,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會再次翻起愛的漣漪,愛的美麗能讓他們的心靈更加純樸、真誠。
在文本教材《月是故鄉(xiāng)明》中,作者筆下的“月”,“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起來了。”故鄉(xiāng)的月亮不見得與別處有什么不同,但如果包含了情感,月亮就各有各的不同,故鄉(xiāng)的月亮總是明亮的,因為故鄉(xiāng)是每個人心中的最美,月亮美是托詞,故鄉(xiāng)美才是真的!學生們自己心目中故鄉(xiāng)的月亮如何?不妨讓他們回到家鄉(xiāng),在屋門上凝望天空,當一輪新月出來時,讓他們?nèi)ハ胂耄枢l(xiāng)的月亮是不是特別明亮、特別美麗。中職生正處于心智逐漸成熟的人生階段,他們所面臨的生理、心理問題往往涉及性的成熟、人性的迷惘、交友、戀愛、社會及家庭的責任等。教師是他們身邊的長者,給予正確引導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引導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引導他們學習、娛樂、生活和審美等,在教學中,從美的教育開始,教會學生什么是美、如何熱愛生活美、培養(yǎng)學生學會欣賞美等,相信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愛護一棵芨芨草,因為每一棵芨芨草都曾為大地的繁榮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欣賞他們的美,給予他們關注,從而讓愛從他們的心靈中升起,逐漸擴大,溢滿心扉。因為發(fā)現(xiàn)美而學會愛,因為學會愛而尊重友誼、尊敬師長、尊敬父母、熱愛祖國。
【參考文獻】
[1]蘇占先.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8
[2]萬福成,李戎.語文教育美學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智杰.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及其作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4(4)
[4]萬瀟瀟.論語文美育與人格塑造[D].揚州大學,2004
[5]楊辛,甘霖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打破 運用 結構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九年義務教育的這套初中語文教材,有不少老師認為難教,教時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專家錢夢龍說的:“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所以,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我始終較為重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并嘗試運用“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課時輕松,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淺見。
一、“三結合”,即是從備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課后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
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yōu)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xiàn)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nóng)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fā)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
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nèi)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yǎng)成習慣。
2、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nèi)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guī),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huán)節(jié)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書、板書和《中學生助學叢書》
1、利用工具書:工具書是“自學的好幫手”。教師離不開工具書,何況學生。學生的主要工具書是字典和詞典。課文里的生字詞,要教會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而且必須養(yǎng)成習慣,這就是一種能力。在課文“預習提示”里有使用工具書的要求,在課后練習題里也有不少訓練題。要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首先給學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使用工具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fā)使用工具書的興趣,同時還要落實使用工具書的任務。
2、利用板書:板書的設計,要做到科學、規(guī)范、簡明、美觀,這是教師的共識,但實施卻很難。我在設計板書時,首先精心考慮內(nèi)容的科學,文字的規(guī)范簡明,書寫的美觀。
在突出“訓練重點”的“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教學時,則板書優(yōu)美詞句以體現(xiàn)“生動”;“有條理”則板書第一段體現(xiàn)時間順序的“春、夏、秋、冬”四個字和第二段以農(nóng)事活動為順序的“耕、種、割、插”四個字。
總之,精心的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要簡明而美觀,要體現(xiàn)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學的重點。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途徑
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語文,因為語文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開放性思維,它是人內(nèi)心的展現(xiàn),是人德育的展示,從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是現(xiàn)在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對新一代人提出的要求,不要忘本。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德育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真正地從
內(nèi)心領會到其中的含義,就要從小抓起,將這種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這門課程中,讓孩子從學習交流中明白道理,再從生活中去體會德育的真諦。以下是幾種滲透的途徑:
1.精心設計編排教材
既然通過課本這種方式傳播,選材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還是小學生,思想還不是特別成熟,最好多選擇一些人物記敘文,不要遠離現(xiàn)實,通俗易懂。比如說《和時間賽跑》,外祖母去世一直讓“我”耿耿于懷,通過父親的點播,讓“我”明白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要珍惜眼前的事物,通過人物內(nèi)心的獨白讓孩子們可以假設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身臨其境,更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的深刻意義。
2.從實踐中去履行、領會
任何理論都是為實踐準備的,課堂上所學的《和時間賽跑》,課后就應該知道趁著父母都健在,要好好對待他們,要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不要等到最后才知道后悔。把自己所學到的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德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從小學語文中就要培養(yǎng)良好的德育對其教學的深度、廣度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種滲透既豐富了學生的德育內(nèi)容,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只有意識到了重要性,才會愿意去接受這種方式的滲透。
小學的時候都是我們最單純的時候,很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在這個時候去教育孩子是一個機會,因此,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各方面的德育資源是一種明智的決定,有利于孩子以后人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建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學周刊:B,2011(11):52.
篇9
一、以情導入,融情于課。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文學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情。那么,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有很多課文本身就是“情感大戲”,則以情導入是非常合適的,并且,要將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對課文中人物的情感傾向等等融入課堂之中。這樣,在合適的、張弛有度的、貼近教學內(nèi)容的課堂引入下,學生能將注意力轉移到老師即將展開的教學內(nèi)容上來,從而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進行《雷雨》的教學時,導入語就可以是抒情性強的,以此來將情感貫穿在教學之中。《雷雨》作為戲劇名篇,其中情感糾葛復雜,但是卻也扣人心弦,因此,導語就可以是:“當天邊的悶雷想起,當凄清的驟雨尚未停歇,穿越歲月的蒼茫,唯有那一場仿佛來自遠古的哭泣,化為我心中,久經(jīng)不息的嘆息。”在語文課堂上,應該時刻抓住一個主線,那就是發(fā)揮語文的人文價值,這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思想涵養(yǎng)的重要方面。而情感,是實現(xiàn)這些教育價值的重要因素,在導語中凸顯情感的主導作用,能夠有效地運用語言的力量給予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愛與情緒的傳遞,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藝術的震撼與力量的陶冶。這一段導入語,不僅能夠抓住作品所包含的內(nèi)容和悲哀情感,而且在老師入情入境的語言藝術激發(fā)下,學生進入《雷雨》的情景會更快,更能緊扣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他們賞析作品的興趣。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是美育。文學名著在美育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它會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意識和生命之中。《雷雨》這樣的作品具有的藝術沖擊力,更是強大。
二、多維導入,生動課堂。現(xiàn)在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很多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能給教室的教學提供更為便捷、多元的教學條件。就語文課來講,有很多文學名著,既有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也有朗誦、話劇等多種形式。所以,如果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將音樂、畫面和故事情節(jié)等有機結合起來,也是一種重要的課堂導入方式。比如,蘇軾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作者曾被貶黃州之時,在三國古戰(zhàn)場寫的一首詞。這首詞借著對三國赤壁之戰(zhàn)及其英雄人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仕途的失意。但是,作者沒有沉淪于悲觀之中,而是表現(xiàn)了自己曠達與灑脫的精神氣質。這首詩境界雄闊,視通萬里,思接古今,把三國赤壁之戰(zhàn)的激烈戰(zhàn)爭情形融于自己的筆端,巧妙而自然地將歷史大事件和歷史英雄人物進行了貼切而精到的描寫,也表達了自己的豪放派詞人的人生觀和歷史觀。而《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在中國很多電視臺輪番播放過,其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在楊洪基那有獨特聲音和情感表達中,也成為大家熟悉的歌曲,且在風格上與蘇軾的詞又極為貼切。所以,就用多媒體播放這首曲子,讓學生看《三國演義》的序幕,老師隨即導入新課:這首激越雄渾的歌曲,讓我們的腦海中又浮現(xiàn)了一個個三國英雄豪杰那個性鮮明的形象,隨著大江東去、歷史遠遁,面對這千古江山和英雄人物,他們的功過是非不斷被后人評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一次千古江山和歷史英雄人物的心靈對話和交流,是一次關于人生的終極追問,那么他到底在追問什么呢?我們一起來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走進蘇軾和他的心靈世界。多媒體的形象畫面、熟悉而雄渾的音樂,教師的激情和演講,激發(fā)起學生洞察詞人內(nèi)心豐富世界的欲望,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進入詩詞獨特的意境之中,讓學生瞬g有了適合學習這首詩歌的心理狀態(tài)。
三、名言名句,切合課堂。我們有很多的名言名句,和文學作品一樣具有很高的傳頌度。所以,在教授某些文學名篇時,用名言名句導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比如,關于李白的詩歌,我們可以這樣導入:大家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咱們唐代的絕代雙驕,同為詩人的余光中先生這樣評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三分釀成了劍氣,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一種怎樣的豪情和才氣?那么,我們一起去《將進酒》中欣賞酒仙太白、詩仙太白!學生是審美主體,一定要激發(fā)他們的能動性才能讓他們自覺而主動地去領略文本中的美。然后,才能從表層的意義探究深入到隱藏于文本中的深層意義的體悟。這樣的導語簡潔而清楚地給學生展現(xiàn)了詩人的性格特征和才情氣質,而且是用詩人的評價、詩人的語言,這也給學生一種美的熏陶,對他們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言,無疑是具有推動性的。
篇10
目前,英語教育界對于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已經(jīng)形成共識,但在如何進行文化導入等方面尚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很不利于文化導入的研究與實踐。本文將在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文化導入的原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豐富文化導入的理論研究,指導文化導入的實踐。
一、已有的對于文化導入原則的研究
我國學者魯健冀(1990)、趙賢洲(1992)、束定芳(1996)、鮑志坤(1997)、王英鵬(1999)等從教學材料選擇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文化導入的原則,大家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基本觀點相似。這些原則是:實用性原則(或相關性原則)、階段性原則(或層進的原則)、適合性原則(或規(guī)范性原則)和系統(tǒng)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與學生所學的內(nèi)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階段性原則要求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現(xiàn)象到本質。適合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要有廣泛的代表性,應屬于主要目的語國家中有代表意義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根據(jù)不同的導入目的注意文化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系統(tǒng)性原則是針對大綱而言的,它要求有關部門應該根據(jù)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詳細的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各階段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原則、方法以及要求學習者所要達到的水平。這些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材料的選擇而言的,它們對選擇和編排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具有指導作用。
二、教學原則的內(nèi)涵及要求
根據(jù)現(xiàn)代教學論的觀點,教學原則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教學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原則作為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也應有整體性的特點。因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學原則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又是教學過程的總調(diào)節(jié)器。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的組織形式等教學活動。有效的教學需要完整的教學原則體系的指導,即有針對教學過程的目的、內(nèi)容、活動和結果諸成分的系統(tǒng)原則,對教學全過程提供有效的指導。正如蘇聯(lián)的巴班斯基從四個方面所提出的九條教學原則一樣,每條教學原則都要按邏輯順序同教學過程的每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及其主導因素相符合。這樣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都有調(diào)度它以發(fā)揮最優(yōu)作用的原則。以往的文化導入原則雖然可以對文化導入教學材料的選擇起指導作用,但從總體上說,是不夠完整的,未涉及教學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本文擬從教學原則的整體性要求出發(fā),針對教學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提出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有序性原則、對比性原則、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完善文化導入的原則體系,從而有效地指導文化導入的教學實踐。
三、文化導入的原則
(一)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是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該“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最終目標”(曹文,1998)。文化知識的導入只是文化導入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是指學習者對文化間差異的敏感性,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礎。文化理解是指學習者能夠以客觀、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理解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并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以得體的行為方式與非本族語者進行交往。這一原則是由教學受制于社會需要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當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這已經(jīng)是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文化理解是國際間交往的橋梁,沒有對自身及彼此文化的正確理解,就不可能實現(xiàn)國際間,即不同文化間的順暢交流。沒有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正確理解,英語學習者就不可能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此原則對教學有如下要求:1•在實施文化導入教學時,不應過分強調(diào)知識的灌輸和行為的簡單模仿,應通過對目的語文化的分析和解釋等手段使學習者認識到目的語文化與本族文化的異同以及異同之淵源和生成的原因;2•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側重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共情能力(empathy),而不應強調(diào)他們對非本族文化的排斥或接受情況。比如,在講授美國人對老年人的態(tài)度時,就不應以中國人對老年人的態(tài)度為標準去衡量美國人的行為。中國人尊老、敬老,并認為老年人由于經(jīng)歷的事情比較多,閱歷豐富,因而在處理問題上,一般經(jīng)驗較年輕人多些。我國的俗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語“姜還是老的辣”和“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等就充分反映了人們的這種認識。然而,在美國這樣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里,“老”是一種可怕的現(xiàn)象,因為“老”意味著精力衰退,生存能力降低,因而,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害怕說老,避免說老,在美國,老年人常被稱作seniorcitizens。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老年人的不同態(tài)度與中美文化中深層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不同的社會現(xiàn)實等因素有關。因而,在教授這一文化現(xiàn)象時,就不應簡單地判定哪一種是正確的,哪一種是錯誤的,而應該從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淵源上了解其生成的原因,從而理解其存在的現(xiàn)實。
(二)有序性原則有序性原則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文化導入內(nèi)容的編排要體現(xiàn)文化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及其系統(tǒng)性;其二是指文化導入的教學活動要結合文化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和英語學習者的身心發(fā)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期使學習者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全面理解目的語文化。有序性原則是文化知識本身系統(tǒng)性的要求,也是教學制約于學習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反映。文化知識像其他科學知識一樣,也有其自身的科學體系。學習者學習文化知識就必須參照其邏輯順序,掌握其基本結構,否則,難易顛倒,雜亂無章,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序性原則要求:
1•在文化導入內(nèi)容的選擇上,既要注意各個層次文化知識內(nèi)部的系統(tǒng)性和序列性,如價值觀體系內(nèi)部的系統(tǒng)性和序列性,又要注意各個層次文化內(nèi)容之間的相關性,如寬泛的文化環(huán)境知識和情境文化知識或價值觀體系和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相關性;
2•在文化導入內(nèi)容的編排上,要根據(jù)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地安排不同學習階段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學習者的身心發(fā)展,尤其是智力的發(fā)展,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過程。學習者的認知發(fā)展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粗到精,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要經(jīng)歷一個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再到辯證思維的過程,記憶也要經(jīng)過由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等等。根據(jù)學習者智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內(nèi)容的安排要從簡單、具體的文化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題,最后才應是對目的語社會的全面理解。相應地,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目標要求也應根據(jù)不同學習階段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從以感性體驗、感性認識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理性認識和理解為主。
(三)對比性原則在以往的文化導入研究中,有些學者將對比作為一種導入方法。本文將其作為一條原則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1•在學者們以往提出的導入方法中,幾乎每一種方法的實施都離不開對比,也就是說對比幾乎蘊涵在每一種方法之中,正如陳光磊在其《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一文中所說的,“文化背景比較法是其他一些方法運用的基礎,具有方法論的意義”;2•文化導入這一教學策略的實施涉及到至少兩種文化,因而,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或具體的教學過程,都離不開對比,它不僅是導入方法的基礎,也是文化導入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正是基于此,筆者將其作為教學原則。首先,選擇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要遵循對比性原則。我國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特點,它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學習具有正遷移的意義。個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
筆者認為,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個性是文化導入的重點,而共性與個性的確定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比如,在詞語文化的研究中,有些學者提出詞語文化在兩種語言中的分布可分為如下三種情況:1•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內(nèi)涵意義也相同或大致相同;2•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內(nèi)涵意義不同;3•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在一種語言中有內(nèi)涵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內(nèi)涵意義(胡文仲,1999)。另外,還有些學者將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語文化分為四種或五種情況。這些分布情況就是通過對比確定的,有助于我們決定什么需要介紹,什么不需要介紹。又如,有些學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重點導入稱呼、問候、道謝和告別等言語行為的文化內(nèi)涵。他們之所以能確定以上言語行為作為導入的重點,也是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我國的學習者在這些言語行為上易犯文化錯誤。因此,對比是我們確定文化導入項目的依據(jù)。其次,進行文化導入教學要貫穿對比性原則。例如,我們在教授稱呼(formsofaddressing)這一言語行為時,就可以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稱呼在兩種語言中不同的實施方式及其蘊涵的不同文化意義。中國文化規(guī)約中的長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稱呼是很講究的,對長輩、上級的稱呼要用一定的稱謂。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即使是在稱呼自己的長輩、上級,在多數(shù)情況下,也可直呼其名。稱呼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是兩種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中國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權勢”(power)在中國起著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超級秘書網(wǎng)
而美國社會重視平等的人際關系,“一致性”(solidarity)在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導致了兩種語言在稱呼及其他言語行為上的差異。通過比較,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習者認識到稱呼這一言語行為在兩種語言中實施方式的不同,而且還讓他們明白了言語行為上的差異是深層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從而使他們在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的同時,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四)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要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設法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培養(yǎng)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將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既符合知識學習的規(guī)律,又符合文化導入的要求。因為知識的學習需要經(jīng)過選擇、領會、習得和鞏固四個階段,它以掌握為目的,以應用為結果。知識的學習過程是掌握,但是僅有掌握是不夠的,學習者還須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不會運用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掌握,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縱知識的力量去行動。杜威的“從做中學”和“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實踐出真知”等都說明了實踐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語言學習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是向學習者傳授文化知識,而不給他們提供練習或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他們還是難以獲得正確運用文化知識進行實際交際的能力。就像語言形式教學不能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樣,單純的文化知識教學也不能夠培養(yǎng)學習者的社會語言能力,這是過去文化導入的失誤之處。過去的文化導入過分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將文化和交際分割開來,文化導入以文化信息的輸入為主要教學形式,結果是學習者雖然擁有很多文化知識,記憶了很多文化事實,但卻仍然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交際中,仍然會經(jīng)常地犯文化錯誤。事實上,介紹和傳授文化知識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傳授而傳授,而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文化導入中,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外語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學習過程應經(jīng)歷以下四個步驟:學習文化知識,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釋,親身體驗(曹文,1998)。
比如,在教授中英文化在話題選擇方面的差異時,首先應向學習者說明兩種文化在話題選擇方面的差異,即中國人經(jīng)常談論一些諸如家庭背景、婚姻狀況、個人收入等涉及個人情況的話題,而英美人卻把這些情況視為個人隱私;接下來應向學習者解釋這一差別是由中國的群體主義價值取向和英美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之間的不同所造成的;然后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英語角或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交談的情景,讓學習者練習話題的選擇,以鞏固他們對這方面知識的掌握,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其運用這一方面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真實的交際奠定基礎。
四、結語
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研究雖然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仍有很多問題未得到解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經(jīng)驗上,文化導入都需要我們繼續(xù)研究,比如如何制定系統(tǒng)的文化導入教學大綱,如何編寫既能促進語言學習,又適合文化導入的教材,如何設置更合理的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的課程,如何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如何在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習者人格的全面發(fā)展,達到外語教學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日趨多元化的天培養(yǎng)學習者的國際意識,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英語教育界、語言教育界的同仁及關心外語教學的各界人士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界,1997,(1):7-10.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10-14.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19-3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賈玉新.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1):37-45.
[8]束定芳.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