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0:0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國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育托起中國夢,教育是百年夢想實現的基礎。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最新精神,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廣大教師教育教學的實踐和理論水平,由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中國文聯出版社、《學校教育研究》雜志社等相關單位共同舉辦“中國夢•全國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大賽”。大賽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旨在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和發表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平臺。本大賽在原來成功舉辦十五屆的基礎上,繼續面向教育系統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征稿。具體事項如下:
征稿對象 各級教育行政科研部門、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學研究人員、廣大教師。
征稿內容 征稿分為以下五個部分:一是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二是教育行政管理與教育教學管理;三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四是教材教法研究與教育教學經驗總結;五是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以上范圍僅供參考,來稿可自行確定選題和內容。
征稿說明 1.征稿時間:即日— —2016年12月31日
2. 稿件要求:稿件限5000字以內或2500個字符左右,可以是公開發表過的,也可以是新撰寫的;稿件一律打印(網上投稿除外),自留底稿;稿件末尾注明作者詳細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郵編、工作單位等信息。
評獎及發表 1. 活動將評出壹、貳、叁等獎和優秀獎,頒發榮譽證書。
2. 獲獎稿件征得作者同意后入選國家級雜志《 學校教育研究》(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3-0348,國內統一刊號:CN 13-1351/TN)或大型教育文獻《中國當代教育指導全書》。該雜志是各類教育部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文獻,也是單位學術科研成果和個人晉級晉職的重要依據。
組稿編委/ 本活動歡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負責人和學校管理工作者擔任組稿編委,組稿20篇以上的優秀單位或個人將獲得組織獎榮譽證書。.. .
相關網站 / 七、稿件投遞
統一收稿郵箱:
投稿主題: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工作單位(個人)
組稿人姓名+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篇數
如:王一 《淺談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陜西省榆林高新區第一中學
王一 陜西省榆林高新區第一中學 158xxxxxxxx 32篇
網絡不發達地區可投遞紙質稿件:
地 址:北京100085信箱45分箱 郵編:100085 大賽組委會收
聯系人:王老師 萬老師
篇2
抓好視聽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
四川省德陽市第一小學 江山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筆一畫,都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手段,盡量使得教學情景化、直觀化。這樣不僅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視聽手段,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的感官作用,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比如:教師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課外也盡量使用英語,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英語環境。每節課老師讓值日生用英語作簡單的值日報告,使每個學生都有開口說英語的鍛煉機會。值日報告可以是多種多樣。如:獨白、對話、問答、介紹等,讓學生自由發揮并給予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教學中適當設置一些英語游戲,能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松弛,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他們的想象力。游戲包括表演、猜謎、繞口令、畫畫、唱歌、各種比賽等等。比如:在學習動物類詞匯“cat, dog, bird, fish, chick, rooster, cow, duck, rabbit、…”時,抽幾個學生即興表演動作或發聲,讓其他學生猜,用英語說出其名稱,并給予鼓勵。如果是學習實物類詞匯“pear, apple, pencil, car, ship, ruler, cap, box、…”時,由老師或一名學生用英語說出實物名稱,抽學生上黑板或準備一張紙,讓他們畫畫,畫對的,畫得好的給予展示和鼓勵。通過游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知識,增強記憶,促進聽說訓練,也做到了寓教于樂。
使用電化教學設備進行教學,是強化視聽訓練、增強聽說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錄音、投影、錄像和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聽錄音能為學生提供標準的發音和語音語調,對培養學生的聽力極為重要,它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不斷增強學生的聽力。我每次在介紹完新的語言點以后,就讓學生聽一遍錄音,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聽一遍錄音后,回答問題。這樣學生可以專心致志地聽錄音。同時還要求學生在家里抽時間多聽錄音,使學生的聽力提高很快。
篇3
一、我國證券稅收制度的現狀及問題
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其政府都無例外地利用證券市場為人們提供籌資和投資場所,充分利用有價證券融資特點,集中社會資金,優化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由于證券稅法具有強制性、固定性等特性,大多數國家都注重利用稅收手段對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行為進行調節,使證券市場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稅收對證券業起著導向作用,因為稅收開征與停征、稅收減免、稅率的升降對證券業風險性、投機性起著高與低、擴張與抑制的影響,可以增強股民的風險意識和投資意識。
通過在一定范圍內選擇不同的納稅方法等鼓勵性或限制性措施,可以達到促進或抑制證券市場的目的。如果對公開上市公司股票的資本收益免稅或減稅,對公開上市證券投資的個人或企業所分得的股息、紅利實行低稅率,能起到鼓勵個人或法人購買證券的作用。從證券發行角度來看,還本付息是在稅前支付或在稅后支付,對證券供給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還本付息是在稅前支付,就可將它計入成本,在籌資成本(與銀行貸款相比)相同情況下,企業就會大量發行股票和債券,增加證券供給。從證券轉讓角度來看,如果證券交易的稅負較重,投資者寧可長期持有,減少轉讓頻率,從而減少證券的供給。相反,證券的供給就會增加。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稅收調節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
(1)我國把有價證券作為一種法定權益證書列入印花稅的征稅對象,用征收印花稅來取代證券交易稅。1990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在股價暴漲時,為適度調節炒股收益采取了向賣方征收6‰的稅收。后來,參照香港的作法,借用我國印花稅法的產權轉移書據稅目對股票交易雙方各征3‰的印花稅。1991年上海參照深圳經驗,對股票交易課征了3‰的印花稅。1992年國家稅務局和國家體改委聯合發文肯定了上述做法,從而建立了我國股票交易的稅收制度。
印花稅是以商業活動和產權、特許權的轉移行為所立書據,以及使用、領受的憑證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可見,印花稅是憑證稅,用其代替證券交易環節的行為稅,顯然是不科學的;再有,我國利用印花稅代替證券交易稅,且對證券買賣雙方都征收3‰的稅,不利于國家利用稅率作為經濟杠桿,抑制不法分子投機行為,規范證券機制順利運行。因此,我國應停征印花稅,采納國際通常做法,征收證券交易稅。
(2)1994年國家宣布股票轉讓所得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我國現階段在對個人股民的股票交易不納稅的情況下,用印花稅來補充所得稅的空白。免收股票交易所得稅從宏觀上看,有鼓勵投資者參與股市的一面,但也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我國現行證券稅制中對證券投資征收的稅種只有證券投資所得稅(主要是股息、紅利征稅)和印花稅,且互不交叉,彼此缺乏有機聯系,難以發揮調節資金流量和證券結構的作用。
(3)我國現行證券投資所得稅法對企業所得僅規定了對企業債券所得利息征稅,對各種國債、金融債券及重點企業債券免征利息所得稅,并且允許企業將貸款利息列入成本,貸款與國家銀行或儲蓄于國家銀行所取得的利息一直是免稅的內容。對從事國庫券交易所獲得的增益及國庫券交易行為也都沒有納入稅收政策中,使稅收在個人投資中缺乏有效的調節作用,對金融資產多樣化也同樣缺乏適當的引導。
(4)我國現行證券投資所得稅主要體現在對股息、紅利征稅上。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五條規定: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征收33%的比例稅率。《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規定,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實行源泉課征;對股息、紅利的征稅沒有與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相銜接,出現重復征稅。實際上,股東得到的股息、紅利是企業稅后純利的分配,但按現行稅法規定,股東在取得這部分收入的同時,還應再繳納所得稅,這顯然是有悖稅收公平原則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國際上證券稅制,我們發現各國一般通過征收證券交易稅,證券交易所得稅、證券投資所得稅這幾種手段來發揮稅收對證券市場的調節作用。試分述之并提出針對上述我國有關問題的建議。
二、證券交易稅
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各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國家認為既然是交易,就應與一般商品流轉一樣課稅;有的國家則從鼓勵資本流動的角度出發免予課稅。
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意大利、瑞士、西班牙、阿根廷、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都征收證券交易稅。在日本,有價證券交易稅是由資本利得的形式轉化來的,原來的出售股份所得金額的5.5‰降至3‰,可轉移公司債券和附認股權證的公司債券的轉讓稅收則從原來銷售金額的2.6‰降至1.6‰;在韓國,對股票出售者按銷售額的0.2%征收證券轉讓稅;我國臺灣從1987年開始開征了證券交易稅,稅率為6‰;新加坡、泰國等一些國家則對證券轉讓者征收印花稅;在英國,對證券購買者征收1%的交易稅;在德國,對交易雙方征收0.8%的交易稅;美國在證券市場形成初期,開征證券交易稅,目前業已停征。
可見,證券市場發育初期,各國為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理和引導,征收交易稅是很普遍的現象,而且很多國家的證券交易稅都存在過較長時間,如美國、英國等,只是近幾年才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而逐步取消。目前發達國家多采用證券交易稅名稱(或證券轉移稅、證券周轉稅),很少征收證券印花稅。而即使少數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國家和地區也不再征收證券交易稅,二者只居其一。
我國把有價證券作為一種法定權益證書列入印花稅的征稅對象,針對這種情形,有關專家建議改成“證券交易稅”。取消或替代征收印花稅,認為有利于證券市場公平競爭和合理監管。
筆者贊同這種觀點并認為我國應停征印花稅,開征證券交易稅.凡是上市交易的股票、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家債券,都應征稅。各國開征證券交易稅都是以證券交易額為基稅,而稅率一般比較低,如日本從0.1%到3%,比利時股票5.5%,債券1.4%。我國證券交易稅的稅率采用復合稅率,即根據不同的交易對象規定不同的納稅比率,股票交易投機性大且收益也大,債券交易投機性小收益也較小,因而股票交易稅率要高于債券交易稅率,股票交易稅稅率可考慮定為2‰,債券稅率為1‰。納稅人既可以是經批準從事有價證券出售業務的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也可以是在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及信托投資公司從事有價證券出售業務的單位和個人。證券交易稅由賣方交納稅,而證券承銷商、證券經紀人、受讓人負有代扣代交義務。
三、證券交易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因其收入的數量和在財政稅收政策中的意義被譽為“稅中之后”。現代意義上的個人所得稅最早是1799年在英國產生的。從各國所得稅法的理論和實踐看,應稅所得可界定為:法人和自然人在特定時間具有合法來源性質的并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純所得,從總體上可概括為經營所得、財產所得、勞動所得、投資所得、其他所得五類。財產所得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動產所得和動產所得,另一類是因財產包括各種動產和不動產的轉讓過程中所產生的溢余收益,這類所得通常稱為資本利得。當股票轉讓時,轉讓值與持有值會發生差異,當轉讓收入大于持有成本時,便產生收益;反之,出現損失。從稅收理論上講,對收益征稅屬于所得稅范疇。但它是否是一種盈利。如果征稅,是征收“普通所得稅”還是“資本利得稅”?目前除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香港、南非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征收了證券交易所得稅或資本利得稅,但對其征稅的具體規定又各有千秋。
有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在稅收結構中沒有單列資本利得稅這一稅種,而是把它看作是普通所得的一部分直接課征所得稅。
有的國家在稅法中作了明確規定,轉讓證券增益屬于資本利得范疇,與普通所得稅一樣征收所得稅或資本利得稅,美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即如此。如美國規定將其與土地、建筑物等不動產一并列入資本利得課稅,并依其持有期間長短分為長期資本利得(1年以上)和短期資本利得,在稅率設計上,個人長期資本利得視同一般所得,稅率為28%,短期資本利得為38.5%。此外,如果長期與短期資本損失大于資本增益時,其損失可全部沖抵一般所得,但減除額不得超過3000美元。日本對自然人取得的這部分資本利得采取兩種繳稅方式,納稅人可任選一種:一是在取得銷售收入時按銷售價繳納1%的稅收;二是按正常程序在提交納稅申報時按凈資本利得繳納26%的所得稅,對居民公司分配的股息征收20%預提稅。法國對個人因出售股票而取得的資本利得中超過28.1萬法郎的部分征稅,稅率為16%,對公司則分短期(2年以內)、長期分別征42%和15%的資本利得稅。
還有一些國家由于在政策上不傾向于把資本利得和經營利潤等同起來,而對其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稅收征免規定。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所得稅的比重將逐步高。美國著名現代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在60年代曾對近40個國家的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間接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負相關,而個人所得稅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正相關。即隨著一國經濟的增長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間接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將相應下降,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比重將相應上升。從我國現實看,近幾年來,特別是1994年以來,我國個人所得稅都保持了很高的增幅(年均遞增50%以上),這充分說明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源潛力巨大,我國目前已具備提高個人所得稅收入比重的經濟基礎。與此同時,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一份課題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面尚不足總人口的1%,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負亦不足1%,遠遠低于世界各國平均水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個人的收入會朝多樣化、復雜化、多渠道的方式發展,可以將資本所得、超勞動報酬所得、股票交易收入納入征收范圍,以拓寬稅基。
我國要不要征收證券交易所得稅,始終存在贊成和反對兩種意見。
贊成說認為:(1)從稅法理論上講,居民和企業的這部分買賣價差收益應作為個人收入征收個人或企業所得稅,凡是有收益就要征所得稅;(2)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國家理所當然地要利用稅收杠桿來緩解收入分配懸殊的矛盾,縮小市場機制可能帶來的兩極分化的消極作用。
反對說認為:(1)在證券市場發育初期,由于資本利得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投資風險,降低了居民投資信心,因而不宜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2)資本利得稅的征收,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具體操作中的可行性,若盲目開征,不僅增加課稅成本,而且還可能出現大量逃稅現象,最終導致稅收調節目標的失敗。
我國目前沒有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采取列舉的方式,將個人應稅所得分為11項,有關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問題,新個人所得稅法在外延上大大擴展了原個人所得稅法所定義的“存款、貸款及各種債券的利息收入及投資的股息、利息收入,它不僅包括因現金債權、股權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而且還包括了個人因持有實物債權而取得的這類所得。為了適應我國股份制和證券業的發展,新個人所得稅法增加了對”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房屋、機器設備、車船等所得“的財產轉讓所得的規定。這是一個進步。
筆者認為應完善企業證券交易所得稅,試點征收個人股票交易所得稅。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是順應國際潮流,符合所得稅原理,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和國家宏觀調控證券市場的能力。課征證券交易所得稅對于公平收入分配,引導投資結構合理化,防止大戶操縱證券市場均有積極功效。
現在我國試點開征對全社會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和十分合理的。非金融機構和個人的證券(股票)行為一直免征營業稅,促進股市造就出的百萬、千萬富翁,其股票交易收益如果對所得稅不征收,這種影響是負面的。從稅源的角度看,個人證券交易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稅源。美國證券行業吸引的資金約占全國資金三分之一,銀行業占三分之二。如果將我國銀行業和證券業發展來比較,可以看出證券交易行業的發展加速度更快。我國證券業資產總額中的個人資產,高的時候可能達到7500億,少的時候也會在3800億元。銀行資產總額雖然更大,但總體經營效益不好,信貸資產形成呆帳過多。相比之下,證券交易的收入是現貨交易,即時清潔,記錄完整,電腦處理業務的自動化程度高,所得稅計算和操作比較容易。
征收股民個人股票交易所得稅的最大顧慮是影響市場的個人參與。個人股民的資金與銀行的個人儲蓄有直接聯系,個人儲蓄多,銀行貸款增多,反之,個人股民入市的多了,銀行儲蓄就要下降,銀行工商企業貸款就相應減少。從國家金融市場總額來看,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只是不同市場不同資金的轉換。另外股票轉讓個人所得稅,目前還是集中在小部分人身上的一種所得稅,參與證券交易的“股民”不會超過1500萬人口,占我國總人口不到1.17%,對全國經濟影響不大,不象銀行個人儲蓄那樣大眾化。
股票投資正日益成為個人證券投資的重要渠道,但是我國股市尚不規范,多數上市公司利用股市賺錢的動機極為強烈。在投資回報方面,他們更熱衷于送紅股、股分拆細甚至配股,而不是實實在在地派發現金紅利。投資者對現金股利這一投資回報的期待已逐漸轉化成對新增股分走出填權效應的期望,這樣投資者就可以通過拋出股票獲利。可以說在我國,股息紅利與股票轉讓收益相比,在多數情況下是微不足道的。
從現階段看,我國試點征收個人股票交易所得稅的外部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一是隨著多年來大張旗鼓的稅法宣傳,稅收知識的廣泛普及,公司納稅意識已有很大提高,隨著利息所得稅的開征,公民對稅收的心理承受能力進一步加強,不至于排斥和抗拒個人股票交易所得稅;二是經過20年的個人所得稅征管實踐,我國已積累了豐富的個人所得稅征管經驗,稅收征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穩步推行的稅收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為個人股票交易所得稅的科學征管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三是從1999年10月1日對居民身份實行終身號碼不變制,以及2000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存款實名制,是科學地掌握納稅人收入來源,防止稅收流失,提高征管效率的有效保障;四是我國法律制度和會計制度進一步健全,并與國際慣例接軌,亦有利于個人股票交易所得稅這個國際化稅種的征收。
當然,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水平相對較低,征管手段還相對落后,但西方發達國家較為完善的個人所得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經歷了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構建證券交易所得稅時要立足于現有的條件,并在實踐中逐步加以完善。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對證券交易或轉讓的增益所得也是一種廣義資本所得,對證券資本因買賣而發生的增值所得或資本利得,是由證券資本價格波動的結果,是一種不能預期的利得,其出發點是投資,如果濫加征稅或稅負過重,將導致對原有資本的剝奪,所以,國際通常采用低稅率的資本利得稅,加之我國證券市場剛起步,急需國家扶持。因此,其稅率要從低,并規定一定數額的免征額,我們可以考慮把其稅率定為3%。為了促進證券市場穩定發展,在稅收政策上應把長期投資和“短線操作”區分開來,對其分別適應不同稅率,以達到鼓勵投資,制約投機行為的目的。
第二,由于證券資本的增值包含不可預期所得,包含通貨膨脹的因素,它是一種投資承擔風險成功的報酬,所以對這種資本增益應給予較寬的優惠,規定適當的免稅額或扣除額,可以參照我國目前開征特許權使用費征稅的做法。對于買賣國家發行的公債所得可以按實際常規給予免稅待遇。對于中長期證券交易所得給予稅收優惠,如對賣出持有兩年以上的證券所得可以減半或減少一定比例交納所得稅。應規定凡是年從事證券交易收益在3萬元以下者免征。
第三,各國立法皆規定了納稅人在納稅后的一段時期內,如證券交易出現虧損,可以申請一定的稅收抵免,返還部分稅金。我國證券市場正處于初級階段,采納這一國際慣例,對于證券市場健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
四、完善證券投資所得稅
綜觀各國所得稅法,公司與自然人無不為獨立的納稅主體,這樣,在實踐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即作為納稅人的公司其所得在依法征收公司所得稅后,稅后利潤中的一部分以股息形式分配給股東時,股東是否還要納稅。
對此,各國所得稅法實踐中曾經有基于兩種不同理論。
一種是“法人實存說”,該理論認為,法人是一個獨立于它的股東而實際存在的經濟實體。對法人的所得,向法人征稅,對股東的所得,向股東征稅,是兩個不同納稅人的事情,并不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日本在1950年以前,法國在1965年以前,就是持這種理論,它們對法人和股東分別征收所得稅。
另一種是“法人虛構說”,該理論認為,法人不過是一種法律上的虛構物,它僅為股東所得提供渠道。如果對法人的所得征稅,那么,就應該完全排除對股東的股息所得征稅,否則,就屬重復征稅,違反公平稅負原則。美國在1935年以前就是持這種理論,它對股東取得的股息所得是不課稅的。
隨著各國所得稅法與公司法的發展和完善,對法人和股東雙方分別征稅,已日漸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財政利益之所在。各國逐步折衷調和而趨向大致統一.即對分配股息的法人,仍就其未分配股息前的全部所得征收所得稅;對取得股息的股東,原則上將從法人已稅所得中分配的股息所得計入總所得予以課稅,但可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以消除或減輕對公司股息重復課稅因素。
證券投資所得稅是根據投資者所獲得的股息、紅利、利息收入來征收的。由于證券投資所得稅充分體現了稅負公平原則,各國幾乎都利用它來調節投資者的收入水平,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對證券投資所得予以征稅,但各國征稅方法不盡相同。
美國稅法規定,個人所獲得的股息、紅利屬于“任何來源的所得”范圍,列入毛所得內,在計算凈所得時允許扣除借款利息;對公司所獲得股息、紅利,則作為公司所得稅的應稅所得額計列,計征公司所得稅。據德國個人所得稅法第20條規定,相對于工作收入的是資金財產收入,這是來源于資金財產的托付而取得的盈利。它可分成三類,其中包括盈利來自于參與資本公司以及工商的經濟團體,如股息,紅利。
我國所得稅法對股息所得在實踐中有三種作法:一是對內資企業的股息所得不作任何扣除,計入其所得總額中按33%稅率課稅;二是對外商投資者從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利潤(股息)和外籍個人從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分得的股息、紅利,免征所得稅;對持有B股或海外股的外國企業和外籍外人,從發行該B股或海外股的中國境內企業所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三是對中國公民取得的股息所得并不適用工資薪金所得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而是一次性地適用20%的比例稅率.
我國應當允許股份制企業扣除分配的股息,僅就余額部分征收企業所得稅,以消除由于對分配股息部分既征企業所得稅又征個人所得稅而產生的重復課稅現象。
篇4
19823710 高等教育強國:本質、要素與實現途徑 瞿振元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12700字
19823711 論職業教育中的利益與權利均衡——淺析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社會維度 李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700字
19823712 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戰略思考 顧坤華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8期 7900字
19823713 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劃分:理論與框架 周明星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7期 8100字
19823714 論職業學校存在的合理性——福斯特“職業學校診誤論”引發的考問 路寶利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600字
19823715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背景與目標體系研究 周志剛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16 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經濟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 丁金昌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1300字
19823717 不同經濟基礎省份間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差異的實證分析 孫凱 等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10200字
19823718 北京市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 王海平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19 融入行業產業鏈和區域經濟圈的高職辦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張蘊啟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9800字
19823720 人才培養模式、勞動力市場與大學生就業 馬廷奇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500字
19823721 基于“前店后校”的能力本位高職教育 樓錫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7000字
19823722 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的高職校企合作研究 崔永華 等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23 職業教育集團產權改革與實現形式 郭靜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24 改造與優化 建設高職院校質量管理平臺 魏中林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5期 4900字
19823725 高等職業院校戰略管理要義 劉蘭明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726 論我國股份制高職院校的組織治理與發展 王安興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7400字
19823727 職教集團組建模式與高職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適應性 羅汝珍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9期 7800字
19823728 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的若干關系梳理 張菊霞 《職教論壇》 2013年第7期 5600字
19823729 中高職銜接語境下的中職學校辦學定位 喻忠恩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8期 7900字
19823730 高職院校國際化競爭力指標及權重體系構建 王群 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8期 6600字
19823731 我國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 梁燕 《職教論壇》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373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視域下的專本科銜接研究 劉松林 《職教論壇》 2013年第9期 8200字
19823733 校企合作的四川高職物流人才培養新模式探討 李康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700字
19823734 淺談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劉世權 雷裕禎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9期 5280字
19823735 頂崗實習學生勞動權益保護研究述評 伍飛霏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600字
19823736 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情況調查及分析 黃華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1500字
19823737 職業高等教育“雙型”課程模式特征探析 周文根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1300字
19823738 高職院校專業理論課過程性評價研究 屈玉霞 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3期 10100字
19823739 社會對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訴求研究:基于大四工科畢業生的調查 崔軍 汪霞 《中國大學教學》 2013年第3期 10800字
19823740 高職教育課程觀的多元解析 張健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6600字
19823741 浙江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預警系統構建 項建斌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5100字
19823742 基于專業群的高職“平臺+模式+方向”課程體系開發 周勁松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6800字
19823743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主觀社會地位狀況與差異分析 周慧梅 呂霄霄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1600字
19823744 論教師培訓的核心要素 朱旭東 宋萑 《教師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4800字
19823745 本科層次高職教育問題研究綜述 陳寶華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6500字
19823746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指標體系研究 曹國亮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5200字
19823747 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芻議 姜大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8200字
19823748 困惑職校教師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 朱孝平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49 高職院校兼職教師隊伍特點與分析 趙定勇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6700字
19823750 農村職業學校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關曉會 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6600字
19823751 勞務經濟視角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 吳格娥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9期 7900字
19823752 城市圈圈層聯系與農民工技能培訓供需匹配度研究——以湖北省77個區縣為例 柳勁松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53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析 劉建玲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5期 6000字
19823754 成人教育在“村轉居”新市民角色轉換中的作用 盧美芬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6800字
19823755 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存在問題及建設的思考 馬建富 等 《職教論壇》 2013年第9期 14700字
19823756 獨立學院五年過渡期政策述評 王建華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5期 8600字
19823757 轉觀念促轉型 發揮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張渤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5期 7300字
19823758 “社區發展需求導向型”課程開發模式研究 杜君英 《職教通訊》 2013年第7期 8200字
19823759 論我國社區數字化學習的形成與發展 宋亦芳 《職教論壇》 2013年第9期 12100字
19823760 終身教育發展研究:價值追求與現實比照——以長三角教育數據為例 沈佳樂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2300字
19823761 整體性創新:我國繼續教育的戰略性轉型 陸漢棟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6期 6100字
19823762 論民辦高校的公益性與營利性 潘懋元 別敦榮 石猛 《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17600字
19823763 我國民辦教育產業戰略研究——基于境外上市教育機構的SWOT分析 成剛 《復旦教育論壇》 2013年第2期 11300字
19823764 經濟人假設與獨立學院的邊界治理 魏訓鵬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11000字
19823765 以區域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共享共建——對廣州數字化學習港實踐成果的思考 謝巍 等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第5期 9500字
19823766 職校生職業決策困難的職業指導 施霞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6500字
19823767 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研究 王長江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7000字
19823768 國外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黃曉赟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8期 10500字
19823769 建構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與路徑 崔景貴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8期 6800字
19823770 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歷史邏輯探析 朱雪梅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9期 6600字
19823771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與培訓 侯威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900字
19823772 “整合與銜接”理念下的美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探析 鄭堅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7期 10500字
19823773 嚴而有序的德國高校學位課程認證:實踐與啟示 趙凌 《比較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8400字
19823774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社會伙伴關系述評 楊麗波 等 《外國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9500字
19823775 日本職業能力開發政策探析 宋慶清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6期 9100字
篇5
19823574 我國中職教育免費政策的合理性危機與調整 王星霞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8600字
19823575 理性的視角:走出高等教育“適應論”的歷史誤區 展立新 陳學飛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3年第1期 22000字
19823576 上升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及其制度創新實踐 徐平利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577 整合:職業教育應然的思維方式 張健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78 “職業教育共同體”理論探究 趙軍 馬慶發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579 中等職業教育資助體系的歷史沿革 丁留寶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9800字
19823580 21世紀初我國高職教育政策范式變遷——從技術理性到政治理性 黃文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81 高職教育類型定位的政策意蘊 楊旭輝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2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 和震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83 我國省際間高職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基于生均經費支出指標的分析 戴文靜 《高教探索》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584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及機制創新 張濤 等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585 職業教育生源分析與對策研究 黃文科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586 珠海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吻合度研究 鄧佐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587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研究 顏瑋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588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性研究 李志剛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9 發揮天津濱海新區資源優勢 探索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實踐案例 姜媛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4600字
19823590 高職院校長質量文化領導力及其提升路徑 王振洪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91 企業一線骨干人才培養途徑探索 武蘊馥 董文達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1期 6100字
19823592 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遷的制度分析 張孝理 陳宏圖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7600字
19823593 創新企業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型 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秦祖澤 等 《中國大學教學》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594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聯盟:意蘊、屬性及培育 董海燕 等 《江蘇高教》 2013年第1期 5700字
19823595 探微與創新: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 鄭若玲 朱賀玲 《復旦教育論壇》 2013年第1期 9500字
19823596 抗爭與彷徨:高職教育層次命題的時代境遇 張衡 《現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1期 15000字
19823597 基于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觀 錢乃余 王家敏 《職教論壇》 2013年第2期 6100字
19823598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研究 趙志群 莊榕霞 《職教論壇》 2013年第3期 8100字
19823599 技術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尋求特色發展之路——技術本科教育發展論壇綜述 易麗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600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及其構建 崔發周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601 職業教育應對城鎮化發展的理念及實施策略 蔡朔冰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2期 7900字
19823602 校企雙主體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問題研究 范路橋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900字
19823603 改革開放30年來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政策分析 查吉德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4 高職生職業適應障礙現狀分析及教育策略 方翰青 譚明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5 高職院校“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 潘望遠 王旭東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5300字
19823606 高職高專院校生源變動趨勢實證研究 高凡修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607 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 吳康寧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400字
19823608 高等職業院校實踐性課程評價 肖鳳翔 馬良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09 高職院校專業與市場對接模式研究 許秀林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000字
19823610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職教師資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 張天蔚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8600字
19823611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專業性與教師責任 盧乃桂 王麗佳 《教師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612 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 孟慶國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8100字
19823613 中職教學質量管理政策綜述 董麗英 孫二喜 《職業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614 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內涵及內容架構 孫翠香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15 運用六西格瑪工具完成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的銜接 趙昊昱 薛敘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16 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趙文平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7000字
19823617 改革征地制度與發展農業職業教育 彭干梓 《職教論壇》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618 社會轉型時期農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探析 孫小會 沈亞強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3期 5400字
19823619 江西省城市與農村中職學校專業設置情況調查分析 蔚麗娟 曹曄 《教育與職業》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620 當代成人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學習質量縱論 郭荔寧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11400字
19823621 成人教育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 王美田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2期 4200字
19823622 論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條件 朱亞飛 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623 信息化環境下繼續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李家強 《繼續教育》 2013年第1期 6300字
19823624 社區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張永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5 民辦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研究——以海南省為例 李倩 湯光偉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6 遠程實踐教學:理念·環境·創新 方志剛 《中國遠程教育》 2013年第1期 17000字
19823627 建立健全服務體系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方偉 《中國高等教育》 2013年第2期 7300字
19823628 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微型企業實踐研究 楊波 馮悅旋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29 職業心理資源開發: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理念 劉星期 等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5200字
19823630 文化管理視域下的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迷失與重建 葉小明 周紅莉 《中國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1 高職生社會支持的特點研究 楊莉萍 劉甜芳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32 楊衛玉職業教育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3 中美兩國中高職銜接機制比較研究 臧志軍 石偉平 《教育發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4 國外企業大學E-learning對我國企業大學的啟示 宋艷平 秦發盈 《職教通訊》 2013年第1期 6600字
19823635 瑞士職業教育體系與管理體制 周紅利 周雪梅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36 新加坡“勞動力技能資格認證體系”述要 王祥 《職業技術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7 波蘭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的特點及啟示 柯政彥 朱迎春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6000字
篇6
19825985 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高校智庫知識供給范式轉型 張宏寶 《教育發展研究》 2017年第3期 10800字
19825986 論教育倫理視域下的教育公正 糜海波 《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 9600字
19825987 基于本科轉型視閾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研究 周建松 《中國高教研究》 2017年2期 7700字
19825988 供給側改革戰略推動下高職院校質量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劉家樞 張淼 《職教論壇》 2017年第4期 13500字
19825989 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論略 吳興富 何學軍 《教育與職業》 2017年第3期 9100字
19825990 論現代學徒制的實施背景、現代性及實施條件 呂玉曼 《職業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 8500字
19825991 關于完善地市高職教育經M保障機制的思考 朱愛國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第6期 8200字
19825992 面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職業教育大眾化發展框架 張弛 《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第4期 8800字
19825993 民族地區中高職銜接的要素差異與合理路徑 藍潔 《職教通訊》 2017年第4期 8400字
19825994 臺灣職業教育產學合作政策變遷:基于倡議聯盟框架的分析 索磊 《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第4期 8800字
19825995 基于“三力并舉”目標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劉興星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第2期 8200字
19825996 智慧云環境中的“師徒制”藝術傳承教學模式研究 袁莉萍 曹育紅 《高教探索》 2017年第2期 7000字
19825997 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制約因素與提升路徑 彭志武 《大學教育科學》 2017年第1期 7400字
19825998 企業員工職場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探析 朱蘇 趙蒙成 《職教論壇》 2017年第4期 9900字
19825999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歷程 黃寶印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7年第2期 7000字
19826000 慕課助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發展探索 羅三桂 施潔 《中國大學教學》 2017年第1期 6800字
19826001 不同類型院校中課程學習評價的影響研究 郭芳芳 史靜寰 《教育學報》 2017年第1期 14600字
19826002 高校教師長聘教職制度:權利博弈與制度變遷 李志峰 江俐 《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2期 13800字
19826003 構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量化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朱盤安 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 8800字
19826004 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困境及有效對策 陳丁瑋 《教育與職業》 2017年第3期 6600字
19826005 高職院校企業兼職教師考核與評價體系構建 劉曉寧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第6期 9800字
19826006 職業教育教師的職業技術能力及其培養 謝莉花 王建初 《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第4期 8800字
19826007 人力資本視角下農村留守婦女職業教育培訓研究 呂莉敏 《職教通訊》 2017年第4期 6800字
19826008 中國成人教育基本理論的雙重構建 李叢 《中國成人教育》 2017年第3期 9200字
19826009 我國中高齡人群學習需求及偏好調查研究 許競 李雅慧 《開放教育研究》 2017年第1期 16500字
19826010 國際終身教職研究的熱點主題與知識基礎探析 任增元 張麗莎 《現代大學教育》 2017年第1期 16900字
19826011 國家開放大學學習者學習需求調查 王迎 孫治國 劉述 《中國遠程教育》 2017年第2期 12200字
19826012 職業教育“協商治理”說辨正 孫長遠 龐學光 《教育發展研究》 2017年第3期 9000字
19826013 抗戰前夕職業學校發展困境研究 吳啟琳 《職教論壇》 2017年第4期 9200字
19826014 英國《16歲后技能計劃》:背景、內容及啟示 劉育鋒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第6期 9800字
篇7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可以使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價值,對醫學生樹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生命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生將要承擔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的工作,如何加強醫學生生命觀教育,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是當前醫學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生命觀是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就是教會醫學生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使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醫學生從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接受了大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品德的養成上和學業的精進上,不自覺的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解讀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貴生”的思想。教育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識
1.1醫務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業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的基礎上,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基礎是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綜合” “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實踐對自我、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意義的自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醫學生未來從事拯救生命事業的基礎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維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生命在人的價值體系中有著最高的地位,沒有生命一切就無從談起。生命的最大特點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過,萬古無輪回之時;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呂坤
其次,醫學生將來要承擔的是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醫學生就要學會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以應對未來艱苦的工作。最后,做為醫學生將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無助、處于死亡恐懼中,外界任何一點觸動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脅。醫務工作者對待自我生命的態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病人對待生命的態度,醫務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發病人珍愛生命的欲望,所以,培養醫學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對病人生命的極大負責,也體現了醫學拯救生命的終極意義。
2培養醫學生崇尚“仁愛”的思想,學會善待生命
2.1培養醫學生仁愛的思想情懷,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愛思想是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義是“心中想著人的身體”,孔子講“仁者,愛人”,“唯仁人,為能愛人”《大學》。我國古代著名醫者扁鵲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亂于和氣者,病也;理于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要方·食治》),“醫乃仁術”,醫家應為“仁人之士”。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推崇的仁愛思想與醫學的最高宗旨仁愛救人,赤誠濟世是相通的。
仁愛的思想對于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未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處于痛苦甚至危機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給醫務人員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種利益來喚起醫務人員的情感,作為“仁人之士”的醫者,能做到“仁者,無不愛也”(《孟子.盡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對自身生命與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醫務工作者身上,如果醫務工作者無視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醫學教育中培養醫學生大仁大愛的思想情感,“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誠善的感情給予病人無限的關愛,把患者看做自己的親人,把自己對親人一樣的愛給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顆仁愛之“大慈側隱之心”(孫思邈《大醫精誠》)善待病人。醫學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醫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應該愛人,不僅愛護、救治病人,還必須通過治病,將仁愛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將來在醫療工作中,才能對患者一視同仁,普同一等,極端負責,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龔廷賢《醫家十要》)。
2.2培養醫學生博愛的思想情感,善待珍愛實驗動物的生命
仁愛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愛,醫學生不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愛所有的生命特別是實驗動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對于我來說充滿了意義,我身邊的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須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動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開端在內。”醫學生在學校學習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醫學實驗。在醫學實驗中,有些學生對動物表現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藥還沒打,兔子已經被輔助按壓的助手按死,上課不聽講,做起實驗全憑感覺,做完實驗不管動物的死活隨便拋棄的等。這就給我們醫學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珍愛動物的生命對于醫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
為了科學,我們不得不犧牲他們,所以,在醫學院生理及藥理實驗教材的開始都寫著:我們必須感謝那些為了人類文明,作出犧牲的動物。實驗結束后,我們要以最快的方式,結束它們的生命,結束它們的痛苦。對于實驗動物,人類最樸實仁愛之情遠比那些深奧復雜的理論更加有力,醫學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護生命,以尊敬之心對待動物的生命。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珍愛動物生命的論述,《孔子家語·論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孟子講“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茍子也指出“夫義者,內節于人而外節于萬物者也。”(《茍子·強國》)。古代名醫孫思邈日“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皆有理。自家知得萬物均氣同體。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非其時不伐一木,不殺一獸,不殺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語類》卷十五);明代高攀龍曾告誡家人:“少殺生命,最可養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間,何等苦惱我卻以日用口腹”(《藥言》)等等這些思想告誡我們,醫學教育要培養的醫學生要對生命、痛苦和死亡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動物生命,關系到醫學生的內心情感,觸及人性深處的悲憫之心。培養學生對生命的關愛之情,面對動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養醫學生的仁人善心,面對動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們將來做醫生最可寶貴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遺體,尊重器官捐獻的家屬的意見,以嚴謹的學習態度對待每一個遺體,認真做好尸體的保護和善后處理,做到情理兼顧,使死者家屬感到關愛和慰藉,也是醫學生生命觀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3教育醫學生“君子學道以愛人”。博學多識,提高生命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不僅要珍惜生命,還要讓生命綻放異彩,讓生命具有更高的價值,在孔子看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陽貨》是對生命的最大褻瀆,“仁而不知則愛而不別也;知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仁而且智“君子學道則愛人”《陽貨》才能提高醫學生生命的價值,實現“赤誠救世”,“仁愛救人”的抱負。《素問·著至教論>要求醫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后世,可以為寶。”唐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論>中告誡:“學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明代徐春甫在說:“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他要求醫生應該博覽群書,刻苦好學,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則便會貽誤病人,明確指出醫術高超的重要性。為了施行仁術,醫生不但要刻苦學習,而且要有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態度。中說:“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讀儒書,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審,失于不信,失于過時,失于不擇醫,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藥”等,這些論述都說明從醫者掌握豐富知識的重要性,所以,醫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精勤不倦,博學多識為將來從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自己生命的價值。
4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舍生取義”的高境界。教育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
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最終目的使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作為醫學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識,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學的知識外還必須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醫學生認識到人的生命價值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價值更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于禍難之事……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的價值比萬物有突出的優勢,人之生命在世界萬物中具有最高價值,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與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倫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人的生命價值的高貴之處就是能夠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醫學生樹立濟命扶危、保衛人類生命和維護人類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國傳統文化佛教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禮記·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拯救生命的事業因其是“贊天地之化育”的偉業,才彰顯出其崇高的價值。最后,“志不堅者,智不達”(《墨子>),醫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充滿艱辛,具有很大風險性,疾病的侵襲,災難的發生都要求醫務工作者沖在最前面,只有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理想,才會在生存、利欲與理想信念發生沖突以生死來做抉擇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做到舍生取義,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
篇8
各分支機構,各教育改革實驗區、實驗學校;
各單位會員,有關學會、協會:
各教育科研單位,師范院校。中小學校: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更好地交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經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學會擬于2010年11月舉辦第23次全國學術年會,主題為“完善多樣化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經研究,定于5月初10月底開展學術年會論文征集和評選活動,請各單位積極做好報送工作。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
1.論文形式: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實驗報告等。
2.論文分類、論文登記表(詳見cse.省略)。
3.論文報送方式:①電子版論文通過中國教育學會論文申報系統hap:Hcse.edu.crdedoas2/huiyuan/index.lwjsp(復制粘貼本地址即可直接進入申報系統)在線報送。②紙質論文郵寄至:北京西單大胡同35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學術室收(郵編100816),請在信封正面左下角注明“第23次論文征集”字樣。
4.論文報送要求:①符合年會論文主題,緊貼教育教學實際,觀點鮮明,邏輯嚴密,案例典型,結論合理。②每人最多報送兩篇論文,報送者必須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③網報論文須為word文檔,文檔不得大于1兆(MB),紙質論文請打印在A4紙內。文章字數限3~5千字(A類論文字數可適當放寬)。④“學科分類”欄目請參照附件一中的分類法填寫相應代碼(A、B、c…)。⑤論文摘要應包括目的意義、方法、結果或結論三個部分;正文引用他人學術研究成果請列出參考文獻。
5.注意事項:(D關于學術年會論文的一切事項均以中國教育學會網站通知為準,如有疑問,可通過郵件或電話與我們聯系,中國教育學會網址:cse.省略;郵箱:cse@moe.省略;電話:010-66010070/66051217兼傳真)。②兩種報送方式任選一種即可。紙質論文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網上報送論文如有重大修改并再次報送,請一定通過電子郵件告知,以防誤刪終稿。③在線報送論文者請將系統自動生成的論文序號和作者姓名填寫在匯款單附言欄中(請注意一定要填寫作者本人的姓名)。多人共同匯款的,請將名單和聯絡員的聯系方式傳真或E-mail至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學術室。④請參照附件二中的樣例詳細填寫作者單位和聯系方式。⑤嚴禁抄襲,否則一經查實,取消評獎資格。
6.論文報送截止到7月20日(網上報送截止至7月20日17點整,紙質論文以寄出地郵戳為準)。
7.參評費用:每篇論文需交參評費人民幣80元。匯款地址:北京西單大胡同35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辦公室收(郵編100816)。聯系電話:010-66018003。
二、論文評審
1.評審由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負責,評審委員會主任: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副主任:談松華(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2.獲獎等級分為:一、二、三等獎。
3.報送查詢、結果公示與證書寄送:論文與評審費寄出1個月后,即可在中國教育學會網站查詢是否已經送達,如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評審結果將于11月揭曉并在學會網站上公示15天。公示無異議,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將郵寄獲獎證書至論文第―作者,未獲獎論文不另公布。
4.獲獎論文宣傳與推薦:中國教育學會將在網站上公布獲獎名單;《中國教育學刊》和《中國教育學會簡報》也將擇優刊登部分獲獎論文或摘要。
篇9
一、會議主題
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體系(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繼續教育與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二、會議時間
2005年8月中、下旬。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三、會議地點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
四、會議組織機構
1、主辦單位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
中國人民總裝備部繼續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繼續工程教育中國教席
2、承辦單位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
聯系人:吳志勇 電話:010-62796381
五、參加人員
全國各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科技進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訓工作的負責人;各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院、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部隊及軍隊院校主管繼續教育工作的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有關負責人;政府機關教育培訓機構有關負責人。
六、會議形式
將根據會代表構成況,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作主題報告,介紹國內外繼續教育發展理念、形勢、政策和趨勢;交瀕口討論政府、高校、企業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經驗和熱點問題;并請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在大會上宣讀論文。會后組織部分代表考察俄羅斯遠東地區高校的繼續教育,并洽談有關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時間為2005年7月1日,請將應征稿件書面文稿及電子文檔郵發至《繼續教育》編輯部。聯系人:張彥慶、王,聯系電話:(010)66366874(地),(0201)366874(軍);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繼續教育》編輯部;郵政編碼:102206; E-mail:jjZhx_bjb@sina.com。
(二)應征稿件處理方式:《繼續教育》雜志將設“21世紀繼續教育論壇”專欄擇優發表部分應征文章,同時,對其他優秀應征文章將出版《21世紀繼續教育論壇論文集》。
(三)年會征文題目(參考)
1、繼續教育與學習型組織建設(學習型城市、企業、社區、軍營、農村等),2、繼續教育與建設小康社會:3、繼續教育與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4、繼續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創新5、教育培訓項目研發與市場推廣(理念與案例),6、繼續教育在國家終身學習體系構建中的地位與作用;7、現代教育技術對繼續教育發展的觀念、體制、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沖擊牙嘭響;8、繼續教育與社區教育的關系及學習化社區建設;9、國外繼續教育資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繼續教育及繼續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11、市場經濟環境中繼續教育課程的開發、推廣與品牌戰略的實施;12、市場經濟環境中繼續教育項目管理與運作過程中的資源整合,13、繼續教育產業化方略探討,14、繼續教育成功案例剖;15、行業學會等科技社團開展繼續教育的理論與實踐;16、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繼續教育的理論與實踐;17.高等學校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繼續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18、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19、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繼續教育創新機制研究;20、繼續教育與職業競爭力的提升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21、產業結構調整及職業變化趨勢與繼續教育;22、軍事任職教育與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23、軍校與部隊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建立良性互動的繼續教育資源共享和管理運行機制;24、繼續教育質量評估管理體系的構建,25、繼續教育培訓基地(管理隊伍、師資隊伍、教材等)建設方略。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
中國人民總裝備部繼續教育中心
篇10
開設欄目
教育論壇、高教研究、信息視點、教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文教育、音體美、職業教育、素質教育、教學探索、治教方略、熱點研討、名師論壇、管理天地、教育動態、教壇廣角、特殊教育、班主任天地等。
征稿范圍
1.有關科教興國戰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方面的理論研究;
2.有關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教改研究方面的論著;
3.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科研,教學中的經驗總結體會和方法等;
4.教育改革與發展,熱點問題的討論與爭鳴,人才培養模式、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實踐;
5有關育人工程建設及學校的行政管理研究,治校方略和師資隊伍建設等。
征稿要求
1.文章要求選題新穎、內容健康、觀點鮮明、資料真實,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實用性。
2.文章要求:來文請在題目下寫明作者的姓名、單位(省市縣學校)、郵編;正文前面要有“摘要”(一般在100字以內)和“
關鍵詞 ”(3~5個)。文中如有引用
參考文獻的內容,應在文末設“
參考文獻”項,按照引用的先后順序標注出引用
參考文獻的作者姓名、引用文題名、出版單位或刊物名。
3.文中涉及計量單位的,一律用國際標準計量單位名稱;文中能用文字說明的,盡量不要用圖表。
4.本刊編輯有權對文稿進行刪改,不同意刪改的稿件必須來函注明。
5論文按來稿先后順序刊發,請提前來稿,收到稿件后1個月內出刊。
6文章不得抄襲,文責自負。由抄襲引起的一切法律糾紛,我社不負任何連帶責任。
注:請務必將電子稿件投入投稿郵箱:zgjsyjyjy@126. com(電子稿收稿專用)
紙質稿件請寄到:北京市海淀區北京郵電大學220號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