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感受范文
時間:2023-03-22 05:5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入學感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懷揣的一種忐忑,來到了這里,校園一片喧嘩。每到一處都感覺很新鮮,好奇。報名過后,家長離開了校園,孤身一人在學校里轉悠,第一次來就要接著住兩天,心中好不舍。
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陌生的教學樓、陌生的樓梯、陌生的課桌、陌生的床。一切都才剛開始,我沒有感覺到溫馨快樂,一切都是冷漠和孤獨。炎熱的晚上,我的心中卻是寒冷的,在陌生的環境中,我還沒有適應過來,仿佛連空氣的味道都變了,心中一股攪動。
每當夜晚無眠的時候我就會想家。
想家,這是每個學生的心情,就算沒有說出來,沒有表現出來,但這也是肯定的。來到學校,才突然發現家是那么的溫暖,每天舒舒服服的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吃著零食,現在,那已經成為歷史了,洗漱上床睡覺,還要以最快的速度,不然就熄燈了。每個人都說,不適應不適應,是呀,第一天誰能適應過來呢?
篇2
一、化學教學需要“美”的引導
在中國美學中,莊子和惠子在濠上對于“游魚之樂”的辯論是兩種思維方式的碰撞,莊子的看世界是一種會通萬物的思維,而惠子看事物是理性的邏輯思維,莊子強調“感”,惠子強調“知”,其實這兩種思維在初中化學的內容中都有體現,例如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就考慮到了“感性”和“理性”,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特別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強調化學教學中要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這其實就是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強調了美學上的“感”.美學不是單純視覺、味覺、聽覺上的享受,而是真正的心的悸動.沒有美學上強調的“感”,也就不存在“美”,也不存在心靈的滿足.
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需求不同,所以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各自有一個美的概念,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來選擇、決定自己對事物的態度.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美的概念都不會相同,也正也是因為這個不同,世界上才能存在這么多種的美,也會存在那么多的態度和方式.對于一個初三的學生,他們如果不能看到化學這門學科的美,那么他很難從心底里去認可、喜歡化學,如果他們不能看到化學這門科學的美,那么他的人生會缺少一份美的感受,他的思維里會缺失一部分化學思維,這對他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大的損失.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美的感受,沒有樂趣,那么我們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二、美學在初中化學科學探究中的體現
在美國某科技館的墻上寫了這三句話:“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過了,就知道了;我做過了,就記住了!”科學是探究過程和知識結論的統一,學習科學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科學”,也就是科學探究.
例如,化學小組同學在課外讀物中看到:“Na2O2廣泛應用于潛艇的呼吸供氧和CO2的去除.”他們決定探究CO2與Na2O2反應的產物,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如下圖所示裝置(部分夾持儀器已略去)進行實驗,請將下圖裝置進行連接.
學生在解決這個探究的時候,利用已有的試劑和裝置,根據實驗原理,運用流動的觀點,將裝置連接起來.在連接好裝置,將裝置運用到實驗室,達到實驗目的的時候,學生同樣也感受到了化學的“美”、探究的“美”.
在中國傳統美學中,無言之美,被作為最高的美、絕對的美.化學學科中的美,沒有清朗的語音語調,但是化學有它獨特的語言,它的語言沒有聲音.所謂“大美無言,妙契無言”,對于化學來說是完全契合的.在化學的科學探究的“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搜集證據”三個過程中,完全是思維的力量在支撐著探究的進行,不需要過多的語言描述,完全可以利用化學語言來描繪.例如“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們可以設計一整套裝置,在裝置的起始位置開始“進行實驗”,隨著物質的無聲的流動,達到實驗效果,同時在“搜集證據”環節完全可以用眼睛去觀察、用天平去稱量等無聲的方法去搜集.即使在“解釋與結論”環節也可以部分采用化學獨特的語言:化學式、方程式來完成.
三、化學科學探究的教育需要滲透的美學知識
化學的“美”,是無言的.如果要用語言描繪,以上幾點絕對是不全面的.科學探究本身就是美妙的科學行為,但是科學探究的教學設計如果不能將化學美表現出來,那么學生很難自主體會到美感,那么在學生眼里的科學探究就只是很多“興趣小組”無聊的實驗或者就只是題目,那么我們的科學探究的課堂就變成了習題課,就達不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了.學生在化學考試的時候,探究題得分不高,有一部分是基礎不扎實,有一部分是探究能力欠缺,于是就會有老師把科學探究的教學分裂開來,分成基礎知識課和解題技巧課.這對學生成績的提高有短暫的效果,但是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起到扼殺作用的.
1.探究過程設計講究“適度美”.美麗的事物不是空中樓閣,美妙的探究就是因為它的實用美、邏輯美,才接上“地氣”,探究的基本功是觀察和記錄、表達,這些都是“無聲的美”的表達形式;探究的核心是分析和得出結論,這也體現了邏輯美和創新美;探究的關鍵是提出問題和方案設計,這也是和諧美、流動美、嚴謹美的表達途徑.不同的探究環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美”,美的前提是符合“適度美”,不同的環節難度不同,不同的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不一樣,對于不同的課堂要適度安排探究活動,將教師引導和學生探究分配合理,只有這樣各層次的學生才都能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探究的“美”.
篇3
【關鍵詞】小學生 感知 認識 數學美
一、讓小學生認識數學的統一美
統一性是指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和諧、協調。沒有哪門學科有象數學這樣的嚴謹與統一,就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借助于通分化歸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而化歸為整數(分子)的加減法來實現的。復合應用題是通過適當的分解化歸為若干個簡單應用題來解的。組合圖形的面積是通過割補法等方法化歸為簡單圖形的面積來計算的……這一系列都說明了數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因此,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讓學生感到,學數學就象走樓梯一樣,只要一步一個腳印,是很容易學的,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讓學生明白數學的簡潔美
數學的簡潔性是指數學理論體系結構和表達形式的簡潔,并不是數學內容的簡潔。例如乘法是加法(相同加數)的簡化。 A+B=B+A則簡潔的表達了加法的交換律,比起語文的背誦課文,是多么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啊!
古希臘數學家普洛先斯說過:“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阿拉伯數字符號,可以說是當今世人共識的最簡潔的語言文字,用這10個有限的符號能寫出無限多的數。
用字母表示的數量、數量關系、公式、運算定律也具有簡潔美,例如:姐姐比弟弟大4歲。
弟弟1歲時,姐姐1+4=5(歲)
弟弟2歲時,姐姐2+4=6(歲)
弟弟3歲時,姐姐3+4=7(歲)
……
這里的每個式子只能表示出某一年弟弟與姐姐的歲數的關系。若用a表示弟弟的歲數,姐姐的歲數用a+4表示,就能簡明地概括出任何一年他倆的歲數關系。
三、讓學生探究數學的對稱美
對稱性是指整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的勻稱和對等?,F實世界中到處都體現了對稱性。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生活中的各種動植物的形體,許多建筑的設計,更有祖國大好河山中漓江山水的到映等等,數學的美融入了整個大自然。這也同時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而其他學科往往也要借助數學中的道理來解決問題。
對稱是指整體各部分之間的相稱、平衡或相適應。它是美的重要特征。在千姿百態的自然界中,從各種動物的形體到眾多的植物花朵枝葉;從小到肉眼難以看見的原子結構到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具有奇妙對稱性的物體比比皆是。小學數學也同樣如此,存在著許多對稱美。
例如,加法交換律a+b=b+a,乘法交換律,ab=ba,體現了等式兩邊對稱平衡的美。再看下面的“金字塔”之花。
1×1 = 1
11×11 = 121
111×111 = 12321
1111×1111 = 1234321
11111×11111 = 123454321
111111×111111 = 12345654321
……
它顯示了一種有序、對稱、和諧的結構。
四、讓學生表現數學的直觀美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涉及到許多圖形和算式。是學生接觸得最多和最頻繁的。數學的美無處不在,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努力開發它,讓我們的學生覺得快樂,覺得它的重要性,從而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如數學活動中的拼組圖形可以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一方面加深對圖形的感性認識,并初步認識這些圖形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圖形之間的神奇變化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七巧板組成五彩繽紛的造型,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拼擺活動中受到數學審美教育,并初步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實踐證明:憑借直觀教學,是在數學教學中進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豐富學生感知認識和情感體驗的有效途徑。因此,高度抽象的數學知識,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享受到喜悅,產生美感,教師就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盡可能的選擇一些直觀教學手段。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利用計算機課件的鮮艷色彩、旋轉的畫面、直觀形象地把兩個三角形通過旋轉、平移等一系列動感的畫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圖像生動逼真地顯示了圖形的剪拼、旋轉、平移的過程,活躍了課堂氣氛創設了美的情境。真是一幅動感畫面激起千層浪,使同學們自然而然地展開了聯想和討論。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已呼之欲出,同學們已經進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之中,強烈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已然寫在臉上。同學們的拼圖方法層出不窮,最富有創意的是有的同學拼出了正方形,有的拼出了菱形。
五、讓學生去創造美
篇4
一、從身邊的環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資源引入美術課堂
《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藝術源于生活”,如果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那將使藝術失去原本應有的魅力,將成為“無源之水”。我們倡導“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擇活動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手工制作中,我們會有意識的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動手動腦,在制作材料上也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品,讓學生從平凡中發現,且創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現藝術的材料。各種各樣的紙是手工制作中應手的最廣泛的材料,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小東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現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殼貝殼、蟹殼都是很好的裝飾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數不勝數的藝術材料,順手捏來就可以進行藝術制作。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裝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圖案、文字設計,在教學中利用身邊的文化資源補充課堂教學,是非常有益的嘗試,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授《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一課時,我動員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丟棄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裝袋等,把它們清理干凈后帶到課堂中來,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生活用品作為欣賞素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同時,我還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廣告畫,并把它們引入到《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一課課堂教學中來,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并讓學生參與某某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另外,我還教學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裝紙折成了五顏六色的小五角星、紙鶴、小花傘、紙花等手工作品。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調動了學生的極大的參與性,教育了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會了學生對廢棄物的利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在社會上是有用處的,能體會到學習的價值。
二、從生活中尋找材料.創作作品
“藝術源于生活”,如果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那將使藝術失去原本應有的魅力,將成為“無源之水”。我們倡導“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擇活動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手工制作中,我們會有意識的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動手動腦,在制作材料上也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品,讓學生從平凡中發現,且創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現藝術的材料。各種各樣的紙是手工制作中應手的最廣泛的材料,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小東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現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殼貝殼、蟹殼都是很好的裝飾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數不勝數的藝術材料,順手捏來就可以進行藝術制作。 生活是藝術表現的源泉,在兒童的眼里,生活中有著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F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類廢棄物越來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些廢棄物設計成可以欣賞的作品,如將牛奶盒作為材料設計成“儲蓄罐”可以幫助孩子們了解原本生活廢棄的東西,經過我們的“小巧手”可以變化成一種有用的小物品,潛移默化中滲透了“環境保護”的教育,從而也使許多學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從生活中尋找材料,是我們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常事,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只“百寶箱”,專門收集各類材料,可以是一些廢舊材料,比如各類塑料瓶、化妝品瓶(盒)、糖紙、舊筆桿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材料,這只“百寶箱”就是學生進行手工創作的源泉。這些材料是學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們在頭腦中進行構思將他們進行藝術創作,然后老師只需稍加點撥、提示,學生就能創作出有個性、充滿童心和靈性的美術作品。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帶進美術課堂
詩人柯勒律治說,“大自然對兒童的熏陶遠遠高于學校對兒童的教育影響”。孩子們對世界的認識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觀察,引導學生們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創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們用雙眼認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賞建筑藝術時,除了可直接讓學生到校園中走走,要求他們自己分析、評述校園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學中,我還將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圖片,然后做成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提高學生的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為進一步引發學生學習探究的好奇心,我還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自發到鄉村等地實地考察、寫生,品味家鄉古建筑基石紋樣上線條的美感。有的學生試著用紙蒙在瓦當上描摹,有的用速寫本寫生家鄉的古建筑,還有的用手撫摸,感受石刻紋樣的凹凸變化,體驗古人用線條表現物象的手法。學生對家鄉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從來沒有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它,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學會了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又使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達帶入美術課堂
篇5
關鍵詞:快樂體育;趣味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體育教學的主要渠道,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之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鞓敷w育是指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氛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健康發展。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
教師在進行體育理論教學時,應認真備課,在課堂講授中做到語言精煉、生動有趣、板書工整、圖文并茂。充分利用體育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豐富生活的特點,通過生動有說服力的事例和數據向學生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并結合體育史及歷史典故,講解籃球運動的產生、馬拉松的起源、足球運動的發展,奧運會、亞運會簡況、小型球類比賽的組織方法等,讓學生掌握更廣泛、更深入、更全面的體育理論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體育的目的、任務,提高學習體育的興趣、帶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正確的學習動機上好體育課。定期進行考核,引起學生重視。體育教師對學生定期進行理論考核,全面了解學生掌握體育理論知識的情況,以便更好地促進教與學的配合。
二、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快樂指數
(一)教學安排要具有一定彈性。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自由發揮,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既要預設,又不要拘束于預設。教學過程中的隨機生成有時比預設的活動更加有趣,教師應避免在課堂教學中的各種練習,時間安排得太嚴。每個學生都應該有一個目的性不強,自由發揮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保持自由發揮,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實踐,根據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世界。有時我們要放慢教學進度,而不能機械地按照教學計劃組織教學,以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寓教于樂。傳統的小學體育中,田徑教學也許是最為枯燥的教學內容。其教學效果最不理想,既影響了教師教學發揮,又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跑、跳、投這些基本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改造,把枯燥、單調的練習融入趣味性的游戲中,這樣教材便顯得新穎些了。比如,許多人認為玩不是技術,現在祖國的民間體育中“滾鐵環”,它們都需要有技術,許多體育游戲,如:障礙跑、十字跑等也有特定的技術,即使再簡單的游戲活動,只要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用于體育活動,便認為它是運動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使教師喜歡教,愛教,學生樂學,使學生與教師和諧發展,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了運動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注重教玩結合,提高學習趣味性
小學體育教學,創新是必要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提倡“教學”和“玩”有機結合,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樂,從而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實現教學目的。如教學二年級的《投擲:持輕物正面投擲》時,可以設計三個“玩”的環節。首先是小游戲:打龍尾。其次是熱身操:泡泡操。最后是游戲:“急送雞毛信”。學生上得非常開心。再比如,跳繩是小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結合跳繩教學,通過“以繩練跳”,使學生掌握多樣化的跳繩方法,就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繩子進行多種形式的跳繩練習,如短繩的前搖,向后搖、臂交叉的單腳跳、并腳和交換腳跳以及雙飛跳、雙人跳等,長繩的單腳跳、穿梭交叉跳、集體跳等。
教學中讓學生自由選擇,盡情展示自我,展示技術技能,該方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組,以一個游戲的形式,使學生達到練習“跳”的目標,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此外,教師應注重創新,將繩子的多項功能發揮出來,“以繩代桿”。在跳高教學中,也可以將繩的兩端請兩個學生握住,在合適的高度,以代替橫桿,這樣使“繩桿”更安全,攜帶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實踐中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可以用繩設計階梯,寬度從大到小,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階梯”實踐,提高學習興趣,增強信心。
四、讓學生在體育課上戰勝困難,體驗成功樂趣
篇6
[關鍵詞]學生資源;錯誤;操作;發現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4-0066-01
數學學習中,學生會出現思維卡殼的現象,聽了教師或者同學的講解后,他們常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感嘆,此時學生已經意識到自己不能解決問題的真正原因,教學便成功了。
一、捕捉學生的錯誤,讓學生頓悟“原來如此”
教育學家桑代克的嘗試錯誤理論認為:“當動物或人類面對新的情境,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應付時,便會運用日常所采取的方法,運用已有的經驗去不斷嘗試……經過多次嘗試,反復練習,逐漸淘汰錯誤的或無用的行為,保留正確的行為,最后達到學習成功。”
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時,學生在不斷的錯誤和改正過程中內化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知識。
(出示題目:幼兒園購進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個。一共有多少個?)
師:請你讀一讀題目,然后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
師:大家是怎么列算式的呢?
生:12×24。
師:我們第一次遇到兩位數乘兩位數,你的結果是多少?
生1:48。
生2:288。
生3:280。
師:看著這些答案,你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
生4:48這個答案肯定是不對的,因12乘4已經等于48了。而12乘24的個位一定是8,不可能是0,所以280這個答案肯定也是錯的。
該教學片段中,教師主動關注學生的錯誤,讓學生經歷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并且有效地借助同伴之間的數學思維幫助錯誤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思維短板,讓他們頓悟自己錯誤的真正原因,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組織操作,讓學生感嘆“原來如此”
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為研究某一問題而開展的自主的、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的表象。
如教學 “軸對稱圖形”時,我這樣引導:
(課件出示一組圖形:)
師:請仔細觀察,你覺得哪幾個是軸對稱圖形?
生1:我覺得全部都是軸對稱圖形,因為都可以通過對折使兩邊重合。
生2:第六個不是軸對稱圖形,它無論怎樣對折都不能發生重合。
生3:我覺得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沿著對角線就能把這個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師(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老師這里有一個平行四邊形,請生3上來按照你剛才說的折一折,看看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3沿著對角線對折平行四邊形,其他學生觀察)
生3:我剛才的想法錯了,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因為無論怎么對折都不能讓這兩部分重合。
該教學片段中,教師先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去判斷,對于有爭議的地方肯花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親自發現它不是軸對稱圖形,教給學生“動手實踐可以證明事實”的道理。
三、善用學生的發現,讓學生理解“原來如此”
數學課堂上會出現很多的意外,需要教師運用專業的教育教學知識將這些“小插曲”轉化為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力。
如教學 “認識時間”時,我發現了學生理解幾時幾分的不同想法。
師(時鐘的分針指著數字1):你們知道現在是幾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分針指著數字1是5分,因為分針走1小格是1分,那么走了5小格就是5分。
師(時鐘的分針指著數字2):那么現在是幾分呢?
生2:10分。分針指著數字1是5分,指著數字2就是2個5分,用乘法口訣“二五一十”就可以知道是10分。
師:大家知道生2用的是幾的乘法口訣嗎?
生3:5的乘法口訣。
師:看來用乘法口訣可以很快地計算出是幾分。
該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小結時能夠善用學生的發現,讓大家感受到鐘面知識“原來如此”,肯定了發言學生的新發現,讓其他學生獲得計算時間的新方法。
篇7
關鍵詞:培養學生;色彩感受;能力
在當代,我國對美術教育的研究只局限在理論領域內,并沒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一些舊的教育觀念仍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常規的教學模式沒有使美育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色彩課程是美術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學會感知色彩現象,并能從中體驗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感受和運用色彩的能力。
一、讓學生了解色彩之間的關系和變化規律,講清色彩原理
色彩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同時也相互影響和制約的。在繪畫過程中,學生往往只觀察物體的固有色而忽視了光源色,而環境色對物體色彩的影響直接表現在了學生的繪畫當中,讓物體的固有色受到了影響,這是因為學生對色彩關系和變化規律掌握不準所造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色彩感受能力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條件的物體形成的色彩關系來進行繪畫,從中理解到它們之間的關系,然而,也不能忽視光源色和環境色對物體的影響作用。只有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色彩之間的關系和變化規律,才能在繪畫中將準確的色彩關系表現出來,這也是為培養色彩感受能力打下基礎。大部分學生沒有美術基礎,對色彩知識欠缺,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確大自然中色彩產生的原因??梢圆捎醚菔镜榷喾N教學方法讓學生指導“光是色彩產生的原因,沒有光就沒有色彩”,五顏六色的色彩都是光發射的結果。搞清楚光與色的關系,為進一步學習色彩奠定好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多種藝術形式開拓學生審美觀念
藝術的范圍是很廣博的。音樂、舞蹈、繪畫是三位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和繪畫的關聯性給了色彩教學很好的啟示。音樂的節奏、節拍、旋律和繪畫的線條、色彩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把握住這一點來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感受色彩是有較好的作用的。音樂和繪畫有著相同的審美功能,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音樂以音響的形式表現,繪畫則以色彩的形式表現,在同一空間、同一光源的條件下,就讓音樂和色彩之間具有關聯性,利用音樂來培養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僅是繪畫能力,審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三、通過藝術作品提高學生對色彩學習的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多老師會忽視為美而教的教育觀念。在色彩的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就必須先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利用展覽帶領學生用專業知識來欣賞組品。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欣賞的順序,還要結合藝術作品來對色彩關系進行分析對比,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隨著感受的豐富提升感受能力。黨學習融入活動時,學生的心理接受力得到放大,興趣得到激發,有利于色彩感受力的培養。
四、走進自然讓學生感受色彩
大自然是一副美麗的畫,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過于強調色彩的對比關系而忽視了物體固有色的表現,豐富多彩的自然界能讓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感受自然界色彩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外光色彩的規律性,在具體應用中通過選擇、感情等表達來對外光色彩進行選擇性的取舍。在實踐教學中,帶領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色彩斑斕的世界,領悟色彩跟我們帶來的審美愉悅。同時教師需要注重讓學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時學會用自我的表現方式來表現色彩,讓色彩成為一種思想的表達、感情的抒發。
五、色彩教學法的介紹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去感受色彩
在教學中,除了一些外在的途徑,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掌握一些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分步驟示范,這是當前在教學中用的最多的方法之一,多以教師示范為主,通過“構圖―畫出明暗色彩關系―局部深入―整體調整”的過程來實現,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需要在示范的時候把理論知識融入實踐,通過在示范中感受色彩。階段教學法,在教學中將內容分為不同的階段,教師可通過示范、修改、講評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在掌握不同點的基礎上形成面的能力,對學生的色彩整體認識能力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圖示教學法,簡單的說,就是利用素描明暗關系的表現手法,用到色彩上來,唯一不同的是表現方法不同,但對學生的積極性有重要作用。分層教學法,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分層教學法在教學中也逐漸廣泛的應用。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而進行不同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對于學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養方法,不僅僅限于以上所述,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為主體,將理論學習、專業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去領會。
篇8
一、聆聽音樂,培養音樂感受力
學生用聽覺直接感知音樂是感受、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多聽音樂,因為音樂是以聲音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學生在聽音樂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旋律的美,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求知欲具有重要意義。如六年制小學音樂教材中《洗手絹》這首歌,學生在學前教育中就已經學會,但有些遺忘,在教學這首歌時,就盡量讓學生多聽,邊聽邊哼唱,同時教師加以提示,從而讓學生再完全學會這首歌,更能深切體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勞動的。又例如,我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時,首先讓學生對歌曲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我為學生請來一位“老師”――錄音機,在優美的歌聲中,學生一邊欣賞,一邊陶醉在神往的意境中。欣賞之余,我便讓學生講講自己在欣賞歌曲時想到什么。學生踴躍舉手,暢所欲言。有的說:“聽著聽著,我們仿佛也是少先隊員中的一個,在海上劃起了小舟?!庇械恼f:“我腦海里浮現出廣闊的海洋,蔥綠的樹林,雪白的塔樓,點點的白帆……”還有的說:“這首歌曲太完美了!”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老師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辨析節奏,掌握基本的技能
學生的聽辨能力是感受音樂的重要條件。在讓學生反復聽音樂的同時,還可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區分音樂的表現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在音樂活動中,學生要感受聲音高低、強弱、長短及不同音樂等特點,音樂旋律、節奏、力度、速度、形式等基本手段,要完成一定的音樂記憶,想象和創造美的任務,要培養學生較強的音樂能力,吸引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聽覺、記憶、語言、想象等能力,從而使其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如六年制小學音樂教材中《我向黨來唱支歌》就要讓學生弄清此歌的各種表現手段,如這是一首變拍子的歌曲,要掌握“×××× |×× × × |”變拍子的節奏和強弱規律,又如音程明顯變化,要唱準四度、八度音程,再如演唱這首歌時,速度稍快、熱情、奔放,還有要正確理解襯詞“賽羅賽”相當于“哎嗨喲”在歌曲中起著使情緒更為熱烈的烘托作用等。通過聽與辨的練習,學生的感受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我在教學中還通過按節拍拍手、拍腿、跺腳,按指揮圖示劃拍等練習,結合歌曲、練習曲的旋律,幫助學生掌握節拍的強弱規律,因為旋律本身包含了節拍的強弱因素,當伴隨旋律進行訓練時,能跟據旋律的性質和表現情緒,自然的,有感而發地拍擊鏗鏘有力,或是輕快柔和的節拍強弱,不僅更富有韻律感,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節拍和節奏在音樂表現上的意義和作用上的理解。例如,我在給學生講授拍強弱節奏訓練時,首先教他們認識節奏型:× × | × × | × × |,弄清強位和弱位后,告訴他們強拍雙掌合拍,弱拍右手指指頭拍在左手心中,然后教師示范動作,學生模仿擊拍。除此之外我還教學生強拍合掌拍,弱拍拍在雙腿上,或強拍合掌拍,弱拍跺右腳。運用這樣的強弱節奏訓練,使學生掌握拍的基本方法,然后結合歌曲《祖國、祖國多美麗》進行練習,邊唱邊拍,趣味無窮。在教授“三拍子的節奏”時我先讓學生看圖,使學生懂得在拍子中,每小節有三拍,× × × | × × × |,第一拍是強拍,第二和第三拍都是弱拍,進而明確在三拍子曲調中,是按照強弱弱的規律循環反復地進行的。然后教會學生運用擊拍的方法,即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右腿,第三拍拍左腳,來感受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增強了音樂感受力。
三、自制簡易樂器,變知識為能力
器樂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也是感受和理解音樂的一條重要途徑。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不僅是傳授音樂知識和學唱歌曲,還應將已學過的知識技能進行帶有某種程度的創造性和求異思維的訓練,以鞏固所學內容,拓展多層次的思維空間,培養創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八月桂花開》這首歌曲時,進行配樂練習唱。首先,我將學生自制的簡易樂器分類,打擊樂器一類,響鈴一類,同時也將人聲分為兩類,女聲一組,男聲一組。女聲唱男生配樂,男聲唱女生配樂,然后男女聲合唱,各自使用自己樂器邊唱邊配樂。再變換各種方式進行訓練,整首歌曲形成了非常熱鬧而又層次清晰和弦音樂,課堂活躍極了,大家沉浸在自娛自樂的氛圍中。
篇9
【關鍵詞】 護理干預;低收入;高血壓??;治療依從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7年2月――2012年9月門診收治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共132例.其中男72例,女60例,年齡27-96歲,平均年齡66±7.12。根據他們的血壓水平以及并發癥的情況進行危險度的分層。其中低危15例,中危41例,高危41例,極高危34例。
1.2 方法
1.2.1 護理干預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熟悉患者家庭的基本信息,同情和理解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經濟負擔等。建立健康檔案。給每一位入選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包括首次就診時個人基本信息和病史信息,每次復診時血壓、脈搏、治療方案和給藥天數等。②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和家庭成員:熟悉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并發癥、危害性和控制標準。按時服藥、改善生活方式和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為習慣等非藥物治療措施,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戒除煙酒、限制食鹽和脂肪的攝入,以及減輕精神壓力和增加體力勞動等。③督導遵醫行為。及時提醒和督導患者遵照醫囑服藥、飲食調整、運動和改變生活方式,并要求患者及時復診。
1.2.2 藥物治療和復診 選取費用低廉(0.3-1.5元/d)且符合藥物配伍原則和患者能耐受的藥物治療并發癥和合并癥。血壓達到目標(
1.2.3 依從性判斷 以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天數大于總天數的80%為依從性好,
1.2.4 統計學方法 平均隨訪時間62.4 個月,分別于1,3,5年進行療效統計;失訪病例不統計。采用x2檢驗,P
2 護理干預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指導患者了解高血壓相關知識。③服藥干預。④對患者家庭的干預。⑤生活行為的干預:a、飲食指導;b、戒煙限酒;c、運動。⑥心理指導。
3 結果
132例患者治療1,3,5年分別失訪2,6,5例;死亡數分別是1,4,8例;不依從病例分別是15,18,21例。不依從患者到第5年,低-中危組比例從治療前的43.2%下降到38.1%,高-極高危組比例從治療前的56.8%上升到61.8%。治療不依從的患者大多數居住在鄉鎮或以下的農村,女性和50歲以下人群占多數;不依從前2位原因分別為經濟因素和自以為病情好轉而藥物減量,后者大部分患者是舍不得將藥物服完,而自行減少服藥次數或劑量。5年心腦血管事件總發病率9.1%,共計12例,其中不依從治療病例7例占58.3%,5年總死亡病例8例占6.1%,因心腦血管疾病事件死亡4例占50%。
4 討論
132例患者中有73.5%的患者治療依從性滿意,該組數據比有些報道的依從性高,可能與本研究的護理干預措施得當和醫生所用的藥物價格低廉有關。由于高血壓病的預防和治療是長期的甚至是終身的,只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熟悉患者的治療方案,建立健康檔案和督導醫囑行為,才能增加患者接受治療、護理的依從性。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有效方法,護士要明確教育的最終目標―建立健康行為。通過健康教育,既要讓患者明白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和高血壓病是終身慢性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需終生治療,又要讓患者明白只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合理用藥、活動和飲食就能減少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對工作生活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應該變被動治療為主動治療,向患者傳授非藥物治療知識,讓患者學會在生活和工作中克服不良習慣和行為,積極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在藥物的配合治療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挑選價格低廉的藥物,使血壓能降到最理想的水平,讓患者認識到來醫院就診比他們自己按廣告宣傳從個體藥店購藥所花費用更低,治療效果更好。
5 結論
通過對本組高血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有效地提高高血壓的治療率和控制率,降低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值得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使患者的血壓控制在一個適宜的高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10
學生作文的毛病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外傷”,一種是“內傷”。外傷屬于“技巧”層面的,可以通過諸如“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首尾呼應”之類的技術性指導予以解決。而患了“內傷”的作文看起來“四肢健全”,讀起來卻是味道寡淡,無精打采――這多半是由于作者對事物理解認識程度不夠或缺乏真情實感所致。因此,感受力低下是部分學生作文能力差的關鍵原因。
所謂感受力,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獨特的感知與理解。感受力強的人,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眼中處處是風景,且易見景生情,善于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內涵與意義,俯拾之間皆是寫作素材。感受力弱的人,對顯而易見的事物也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故而下筆無物;即使勉強寫,也是或空洞膚淺,或人云亦云,缺乏對事物獨到深刻的領悟。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感受力是習作能力的水之源,木之本,是外部世界通向心靈的橋梁。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感受力?
首先,根植于日常生活,常做一事一物的剖析,建立孩子們的“注意”意識。誰總是家中第一個起床的?早餐桌上那豐富可口的飯菜要準備多久,意味著什么?小區門口的那個環衛工人今天竟然換一個怪怪的大掃帚,一掃一大片,一定是她自己發明的,真是聰明的人!今天課間們班被表揚了――服裝整齊,動作整齊,太牛了!快一個月了,班級窗臺上的月季還沒有開……所有美麗的元素和令人感動的音符,都蘊藏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只要肯留心,多觀察,生活中的美就會像花朵一樣盛開在每個人的眼中心中。所以教師要常以一事一物為例提醒學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自己的心靈敏感起來。
其次,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與性格特點,喚醒他們的感悟能力。
恬恬家境優越,自小養成了任性、愛哭鬧的性格。她不喜歡父親抽煙,結果父親真的為她戒了,有時都叼到了嘴上,看看女兒又放下了。她卻毫無感覺,依然經常對父親發脾氣――這是她媽媽給我講的。我放學后約她坐在校園的長廊里,談父親打理生意的辛苦,談長期吸煙的人體內尼古丁含量突然降低時會有的難受反應,談父親把煙叼在嘴上又放下的堅強毅力與對她的話的在意……她哭了,如果不分析這些事情背后的涵義,她真的意識不到父親對自己那份濃濃的愛。此后,她筆下的文章開始逐漸富于一個女孩子的細膩。
小宇父母離異,與爺爺生活在一起。他內心孤獨憂傷,還充滿著自卑與怨恨。他每周五放學后都要去少年宮補習英語。爺爺怕他餓,就先給他送點吃的,然后在教室外面等他。冬天走廊里很冷,老人在塑料凳上鋪張報紙,伴著陣陣的咳嗽,一坐就是一個半小時。下課了,趕緊接過孫子的書包背在肩上。小宇則一個人低著頭走在前面,不與爺爺說一句話。一個黃昏,教室里只有我們兩個人。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只是換了主人公,我讓他幫我分析老人在送飯時、在教室外等候時、在接過孩子的書包時都會想些什么?這個孩子有沒有能力讓這個同樣孤獨的老人快樂起來?甚至因為孫子而驕傲起來?此后與小宇還有一些類似的交流,他的變化,同樣是明顯的。這樣的孩子,他們不是沒有感受能力,他們的感受力在沉睡,需要被喚醒。特別是在他們的性格還未形成的階段,他們是容易被引導與改變的。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與性格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關注身邊的事物,使他們明白每個人都不應該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還應該與周圍的世界互動起來。
最后,讓學生的感受力在閱讀中得到鞏固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