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2:1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鄉教育論文

篇1

1、受體育教育觀念對比盡管城市中,學生受升學壓力影響較大,但就師生對于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視度還是遠高于農村地區。對于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了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實施情況,尤其在學校寒暑假放假期間,95%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會投入到籃球、輪滑、網球、舞蹈、跆拳道、戶外攀巖等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中去,而農村地區青少年卻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新興的體育項目,體育消費更是被認為是一種奢侈。

2、結論城鄉體育教育的不均衡發展是制約我國教育、體育協調發展的因素之一。無論是從客觀因素還是從主觀態度上來看,城市的體育教育發展的總體狀況都明顯的好于農村地區,要實現城鄉體育教育的一體化發展,就要加強對農村體育教育事業的重視。

二、加快城鄉少年體育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建議

體育教育是我國體育事業和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城鄉差異,如何使城鄉體育教育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是當代中國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發展中,需要重視和處理好的問題。

1、政策的傾斜與轉變自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城市優先發展”的政策,使得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尤其是競技體育在國際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這一政策卻也使得農村的體育教育事業落后了下去。在當前,“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的,因此,由“優先”向“一體化”的轉變,才能更符合新時期的國家體育教育發展。因此,在政策上,國家應當加大對于農村體育教育體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轉為城鄉并重,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的全方位發展。

2、加大農村體育教育投入農村體育教育事業的滯后性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農村地區的投入不足。在促進城鄉體育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還應當將重點放在加大農村地區體育教育事業的投入之上,完善農村地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與體育設備擁有量,實現城鄉體育發展的物質公平。

3、專職體育教育師資優化專職體育教師承擔著對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職責,專職體育教師其師資力量的優劣程度,關系著學生體質、素質教育的發展。農村專職體育教師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農村體育教育發展出現滯后。要適應新農村教育的時代需要,就應當解決農村專職體育教師的優化問題,讓農村體育教師結構優化、專業優化——優化體育教師的年齡層、性別層、學歷、職稱等,提升其體育專業知識與教育水平,完善專職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農村專職體育教師隊伍的數量、質量及水平。

4、統籌區域特色結合本土優勢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的先天匱乏,充分開展體育教育事業仍然舉步維艱,在此種情況下,就更應當結合當地特色,提高體育教育課程的區域性與推廣性,并發揮本土優勢,使體育教育與當地先天自然條件相結合,適用替代性教學模式,并可將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發揚地區優勢,達到體育教育的目的。

5、轉變教學觀念提升體育教育地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體育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因此,要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就需要從多方面來加強體育精神文化的軟環境建設,尤其是轉變農村地區的體育教學觀念,重視體育精神的培育和體育活動的開展。改變體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輕體育”的思想,以及體育課經?!氨徽加谩爆F象,把學校的體育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體育教育發展放到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體育教育的地位。同時,還需要秉承現代的“科技體育”、“人文體育”、“綠色體育”三大理念,進一步促進城鄉少年體育教育事業的均衡、一體化發展。

三、結語

篇2

(一)師資力量城鄉差距巨大

農村小學生師比為平均為13.6,縣鎮小學生師比為14.9。農村學校因學生不足、班額小,師資數量相對縣鎮而言較為缺乏,特別是部分學科教師,如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配備不全。從教師職稱和學歷結構反映的師資水平,縣鎮學校遠遠高于農村。據調查,惠民縣第一實驗小學教師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萍耙陨?6人;高級職稱及以上29人,中級職稱及以上72人,中級職稱以下91人?;菝窨h辛店鎮中心小學教師中本科學歷11人,大專學歷16人,中專學歷7人。可見,縣鎮小學師資水平的人員配備、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均遠遠好于農村小學。

(二)教學條件城鄉差距明顯

惠民縣教學資源配置農村小學均落后于縣鎮小學,小學教育整體投資水平較低,城鄉差距顯著。縣鎮和農村學校生均圖書蔵量分別為14.0冊和8.3冊,農村學生生均圖書為城鎮學生的58.8%;縣鎮和農村學校生均固定資產總值分別為3751元和1774元,農村學生生均固定資產總值為城鎮學生的47.3%。體育用場面積、理科實驗室儀器,縣鎮所有學校全部達標,達標率100%;農村小學達標率分別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鄉鎮差距較大

惠民縣小學校舍總建筑面積為17.30hm2,小學在校學生6.28萬人,生均校舍面積2.75m2,遠遠低于7.43m2米/生的全國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積不達標,校舍存在安全隱患,農村地區尚有部分小學亟待新建、改建、擴建、遷建,學生宿舍及其配套設施、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嚴重不足,教學技術裝備落后。

(四)農村生源流失問題突出

惠民縣城鄉小學發展不平衡,導致農村小學生源流失十分嚴重。根據惠民縣教育局提供的資料,惠民縣全縣小學正常轉入44人,轉出96人,分別占全部小學人數的0.11%、0.24%;初中階段轉入164人,轉出276人,尚有輟學125人,分別占初中階段學生總人數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農村中小學校面臨許多困境,尤其嚴重的是部分學校面臨著無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縣農村小學空間布局特征

(一)農村小學分布密度差異顯著

惠民縣農村小學空間分布不均。各鎮小學數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鎮16所小學,其次是石廟,全鎮13所小學,還有李莊、何坊,全鎮各有10所小學。小學數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鎮僅4所小學。全縣共有小學114所,平均每個小學服務的區域面積為12km2,服務的自然村數量為11.3個,服務的人口數量為5629.9人。除縣城外各鄉鎮每個小學服務的區域面積為11.75km2,服務的自然村數量為10.67個,服務的農村人口數量5110.9人。縣城小學服務人口數量最多,達11308.6人。各鎮辦中,麻店鎮小學服務人口數量7522.3人,李莊、魏集、大年陳、辛店、皂戶李等5個鎮小學服務人口數量超過5000人,胡集鎮小學數量最多,每個小學服務人口數量最少,為3750.9人。每個小學服務的區域面積和自然村數量比較,姜樓最多,分別為26.6km2和23.6個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別是8.6km2和5.9個自然村?;菝窨h縣鎮學校規模比較大,在校生人數多;鄉鎮學校在校生人數少,特別是某些村級教學點規模偏小。有的小學只有1個年級或2個年級,如桑落墅鎮的明德小學只有一年級55人,蘇堡小學只有五年級和六年級共60人,徐家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共83人;胡集鎮的于橋小學四個年級僅63人,白橋小學四個年級76人;李莊鎮大周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136人;石廟鎮奎星劉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共73人,九龍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共33人;淄角鎮大魏小學只有六年級13人。惠民縣村級學校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校生源嚴重不足,個別小學或教學點的學生不到20人,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農村小學與村落空間分布不協調

惠民縣小學達到了4.8km的全覆蓋,其中距離小學1.2km以內的村有600個,占47.73%;1.2~2.4km的村莊有529個,占全部村莊的42.08%;距離小學2.4~3.6km的村占9.22%;距離小學3.6~4.8km的僅有12所。可見,惠民縣小學集中分布在距離村莊2.4km以內??傮w看來,惠民縣農村小學能滿足大部分村莊學生就近入學的要求,但部分村莊上學距離偏遠,如大年陳鎮的西南部、石廟鎮與皂戶李鎮交界處、皂戶李鎮與淄角鎮交界處、辛店鎮與麻店鎮交界處等部分村莊。

(三)農村小學空間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縣小學主要設置在鄉鎮中心駐地附近的村莊,圍繞鄉鎮中學駐地出現聚集趨勢。以5.25km為半徑,孫武鎮大孫小學鄰近村莊最多,有25個;其次是何坊街道辦小學鄰近村莊24個,大年陳鎮孫家中心小學鄰近村莊21個。鄰近村莊最少的小學是清河鎮中心小學,只有1個鄰近村莊;其次是胡集鎮東西屯小學,有3個鄰近村莊。桑落墅鎮明德小學、魏集鎮中心小學、清河鎮學區小學各有4個鄰近村莊,有11所小學鄰近5個村莊。個別鄉鎮小學數量過多,部分區域小學存在過度聚集。如桑落墅鎮的徐家小學附近的村莊可以被桑落墅鎮中心小學和蘇家堡小學、韓龍章小學覆蓋;李莊鎮聶家小學、大周小學、蔡馮小學三所小學處于聚集現象;石廟鎮的梁家小學和老關趙小學存在聚集現象等。

三、惠民縣小學教育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建議

化解城鄉教育差距必須從單項制度的改革轉化為整體教育環境的改善與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鄉教育一體化?;菝窨h城鄉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農村教育落后問題,因此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關鍵是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具體措施主要有:

(一)調整城鄉小學空間布局,優化資源配置

針對惠民縣農村小學校布局存在的問題,應在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做好學校的合理規劃,本著“學生就近入學,學校均衡布局,適度向鄉鎮所在地集中,教學點跨村聯辦”的布局調整思路,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為前提,科學合理地調整農村小學的布局。從農村小學生的身心條件來看,低年級學童單程徒走上學的時間,平原地區以不超過30分鐘、行程約1.5公里為宜;高年級以不超過40分鐘、行程約2公里為宜。如以上述標準考察惠民縣的農村小學,則以低年級學生的體力和身心條件,惠民縣所有鄉鎮的小學數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級的身心條件,則有姜樓鎮、麻店鎮、辛店鎮、大年陳鎮、皂戶李鎮等高年級小學數量偏少,其余鄉鎮小學的服務半徑均能符合小學生步行的距離要求。對于小學相對聚集的區域,如桑落墅鎮徐家小學、蘇家堡小學、明德小學,李莊鎮聶家小學、大周小學、蔡馮小學,石廟鎮的梁家小學、老關趙小學等,應在不違背學生就近入學原則的條件下,將小學在校生人數少、規模小的學校合并到鄰近的小學。但對于小學數量本來就偏少、學生入學距離遠的區域,如大年陳鎮的西南部、石廟鎮與皂戶李鎮交界處、皂戶李鎮與淄角鎮交界處、辛店鎮與麻店鎮交界處等,則應考慮增設學校,以滿足學生就近入學的要求。

(二)增加農村小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小學的校舍條件和各種教育設施條件,是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根本保證?;菝窨h是山東省典型的農業縣,財政收入少,難以保證農村小學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縣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在本縣經濟甚為落后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扶持?;菝窨h必須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滿足城鄉教育一體化對財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進一步向農村小學傾斜,促進惠民縣城鄉中小學校硬件設施均衡配置,進一步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設施的規模和質量。

(三)發揮名校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教師流動

篇3

(一)課程相關因素分析在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中,高職學生總共需要學習兩個學年的《大學英語》課程,除了大一年級起開設的《實用英語》課程之外,大二年級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還一并開設了《實用英語口語》課程,該課程共教學兩個學期,每個學期32學時,采用的教材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

(二)課程項目設置介紹以《實用英語口語(二)》為例,教材中的授課內容見表1,教師在每一個單元設立一個小項目,稱為五級項目,也可以稱之為單元項目,每3個或4個單元設置一個單元組項目,也稱為四級項目,該項目主要是強化復習之前的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全部結束后會有一個三級項目,且以三級項目的考核代替課程考核,占整個課程總成績的40%,其余60%為形成性考核,分布在每一個項目成績當中。按照單元授課的內容,筆者設置了3個單元組項目和1個三級項目,對應關系見圖1。

(三)課程項目的整個實施過程從第一次授課開始,教師參考《實用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個人意見進行人員分組,小組成員為異質群體,即按照英語能力優差結合,具體的操作流程見圖2。

二、CDIO項目教學在高職英語口語課程中實施的意義

第一,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使學生明確了課堂學習的目標,令課堂教學效果直觀。CDIO工程教育理念強調“學中做”、“做中學”,是以項目為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楚。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圍繞項目主題進行集體構思、設計、實施及運行,在老師的指導和組長的協調下,每個小組成員都分配到與自己英語水平較為匹配的任務,得以將課內所學知識應用到課堂展示中,在“學中做”、“做中學”的過程中,身為課堂組織者、指導者、鼓勵者、協助者和評估者的教師能夠更加直接地把控課堂教學的效果。第二,通過異質小組的組合,團隊合作式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提升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伊始就形成的異質小組實現了優勢互補,課程項目得以按照個人能力來分配任務,保證任務對個人能力的適當挑戰性,兼顧了高、中、低不同水平間的差異,使學生有個滿意的課堂學習效果,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英語口語學習的內在動力,提升了教學效果。第三,一體化項目教學設計有利于追蹤一體化的教學效果。由于衡量口語教學效果的尺度在大多數高校間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組織所有學生參加同一種口語水平的測試也不現實。一體化項目教學設計注重了考核的梯度性,課程的三級項目是各個單元四級項目的融合,且三級項目考核代替課程考核囊括了學生平時所學的內容,一體化項目教學設計與一體化課程考核相結合更有利于準確追蹤教學的效果。

三、CDIO項目教學在高職口語課程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篇4

為了獲得準確、有效的信息,先在小范圍內發放問卷,進行預調查,然后確定調查問題項,確定問卷。為了使問卷對工科各專業都具有普適性,將國家頒布的30余個本科專業按其專業特點和關聯性,組合成12個專業類別,然后向各專業類別的專家學者發放問卷,調研對象基本涵蓋了工科的各個專業。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從學歷結構來看,調查對象涵蓋了從學士到博士等學歷。其中部分人員為一線從事教學和科研的老中青學者,職稱較高,對本專業有較深入的認識,這樣就保證了調查所得信息的準確性。本問卷通過互聯網、高校辦公網絡和校際間協作渠道向全國(不含港澳臺)共發放1500余份,得到有效答卷樣本181份。

2問卷的結果統計

2.1大學物理實驗在工程教育體系十分重要,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對《大學物理實驗》在現代工程教育中的地位進行了問卷調研,見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工科專業中,認為《物理實驗》十分重要的為61.9%,比《普通物理》高出12.2個百分點(同時進行了關于普通物理課程的問卷調查,在該調查中,認為普通物理課程十分重要和重要的樣本分別占總樣本的49.7和38.1)。認為《物理實驗》十分重要和重要的總和占總數的93.4%,這表明《物理實驗》在工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在國內的工科院校,一般學生的課程比較繁重,且學生有大量的實踐環節,使得學生普遍存在對《物理實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種情況普遍存在。這表明學生對《物理實驗》的地位及具體作用是不能做出十分準確地評估的,這也說明以各領域的專家為調查對象更能準確地給出關于《物理實驗》各方面的信息。從本項問答可以明顯的看出《物理實驗》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學生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從而使《物理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一點正是工科院校中《物理實驗》教學中亟待解決的矛盾。要解決上述矛盾,就必須使學生認識到本課程的重要性。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改革教學模式,使學生能真切的體會到《大學物理實驗》和他所學以及以后所用到的知識密切相關。(2)制定嚴格的《大學物理實驗》考核方式,促使學生認真對待該課程。(3)設一些和專業特色有關聯的實驗內容。

2.2《大學物理實驗》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上的作用從表2問卷結果來看,關于《物理實驗》教學方面,認為“實驗技能訓練”和“實驗思想”最重要的比例分別為36.5%和35.4%,二者相差不大。關于對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方面,認為《大學物理實驗》中“能力培養”和“實驗技術”都重要的達49.7%,單純選“能力培養”的為36.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多數專家強調《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兩個基本功能:對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這同時也說明了《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基礎性。關于《大學物理實驗》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方面選項最多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這反映了《物理實驗》不同于理論課的獨特作用,這也是其單獨設課的原因所在。此外,這也說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學生以后發展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在很多院校由于學生不能對物理實驗有正確的認識,以致在實驗過程中有一些抄襲、篡改數據的行為。這就需要一線教師一方面給學生闡明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并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原始數據、獨立完成報告。

2.3關于《大學物理實驗》中分層次教學的調研根據2008版《理工科類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劃分,物理實驗可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四個層次。分層次教學同時受到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同,目前,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教學模式比較成熟,而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實踐模式還處于發展的階段。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實踐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關于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廣大一線教師形成的共識是這兩類實驗應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表3是分層次教學調研結果。從表中看出關于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開課方式,選擇“實驗室開放學生自由選題”的占64.1%,說明這是多數專家認可的開課方式,這有可能源于該開課方式能最大限度的照顧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這兩種實驗的開課方式還受到諸多條件比如課時量、實驗資源的制約,因此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開課方式在各院校不盡相同,注意到,也有部分老師選擇“獨立設置選修課”和“在物理實驗課程學生選題”,這表明對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開課方式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目前基于網絡的物理實驗教學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在本次調查中,關于網絡教學方面,選擇對“所有學生”和“基礎好的學生”的比例分別為45.9%和27.1%,這表明了專家們對虛擬網絡實驗的重視和對公平教育理念的堅守。

3結束語

篇5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基本理論知識重新構建,按照其內在邏輯進行有機篩選、組合在一個或幾個項目之中。學生通過對項目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哪些是已學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學生在努力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對子任務、子項目的學習和掌握,逐層遞進為分角色輪崗的綜合項目開發學習,教學過程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學習,培養學生軟件設計、數據庫設計技術、軟件編程調試和軟件測試的職業能力。雖然項目做完,但存在對知識掌握還不很牢固的現象,需要做最后總結評估。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表達分享自己,都學會了哪些知識;同時找到自己理論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項目活動實施過程的最大收獲與體會;然后教師要在評估中指出項目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通過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提出困惑、討論、交流,從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陧椖康倪^程學習培養學生實際軟件開發能力、創新能力和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編程習慣和團隊協作精神。

2項目教學法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2.1項目的確立

將項目教學法應用于《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項目。例如選取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學生選課管理系統、通訊錄、訂單管理系統等,以項目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和所教授的內容。再把此項目分解成幾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可分解為若干個任務,學生通過完成各個任務、子項目,直至最后完成整個項目,來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應用。項目與任務的分解可以參照表1。這樣設計教學環節,把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項目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既使學生有興趣動手編程,又能與理論教學內容相結合,把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過程由枯燥的單方向接受變成愉快的探索之旅。例如,在C#的教學中,可以將整個項目分解為幾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分解為若干任務[2]。

2.2項目的實施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與協作學習相結合。由每個小組負責完成自己所選定的小項目或班級大項目中的一個任務模塊,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按照軟件工程的思想,把每個項目分解為幾個任務,探索或發現的信息和材料為全體組員所共享,甚至為全班所有成員所共享[3],小組內或各組間的同學相互學習和借鑒。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隨時點評,即通過隨時觀察學生編程進展情況,進行實時提示、指導,指出問題所在與解決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完善項目的開發,師生按照“學習-改進-總結-提高”的過程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運用計算機語言編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在面對不同的觀點時,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對編程問題的見解,學會聆聽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注重團隊合作的配合和溝通。由此,學生可以看到編程問題的不同算法和實現途徑,從而對編程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2.3項目的總結與考核評價

項目成品的效果演示是一個組的成員分享勞動成果的時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的欲望,更明確學習的目標??己朔绞揭彩遣捎靡孕〗M為單位的考核方法,每個小組的項目負責人陳述本項目的主要功能構成、設計流程、開發過程,重點介紹原理和方法,以及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怎樣解決,等等。小組其他人員進行現場演示和補充說明,并共同回答教師以及其他小組成員的提問。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任務完成、陳述情況結合在項目確立階段制定的項目完成的評價指標和標準,給出學生項目成果的考核評價。教師要對項目完成步驟及如何提高項目的解題思路作總體性的概括,同時可對教學知識點的遺漏進行補充,也可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擴展。編程語言的項目教學評價重在鼓勵學生探究、創造、實踐,激發學生探究編程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重視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編程知識與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在探究和解決問題中所獲得的編程體驗??傊?,其評價應充分體現項目教學中學習目標的達成。

3結語

3.1取得的效果分析

項目教學法在C#程序設計教學過程的應用,是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重新描述;使教學過程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了充分的發展空間。項目教學法可以促使學生將軟件工程的思想和項目管理的方法應用到具體的任務實踐中;使學生在學習程序設計的同時能按照軟件工程的思想,對任務進行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集成和測試,養成良好的程序設計習慣,提升程序設計素養,為以后就業以及參加實際項目開發做好鋪墊。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教學評測,包括學生的問卷調查、教學督導的觀摩、企業同行的參與等環節,均取得了良好的反映。

3.2需要注意的問題

篇6

關鍵詞:教育公平互助共同體階層差距

長期以來由于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因素,如分級管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多渠道籌措經費等政策以及發展觀念落后,對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本質聯系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了我國教育發展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階層差距、城際差距,而且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例如進城民工子女由于戶籍制度等原因,無法享有與流入地兒童同等質量水平的教育,農民工子女只能就讀于條件簡陋的學校或者需要交納一筆高昂的借讀費才能入讀較好的學校。這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弱勢群體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造成教育起點上的不公平。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觀,導致了長期以來城市學校獲得資金優先投入,城市重點學校獨享優質教育資源,造成城鄉以及經濟發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間的教育發展嚴重失衡,主要體現在人均教育經費、師資水平及就業率等方面。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很不均衡,雖然政府已經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農村傾斜,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其財力差異直接造成了區域教育資源的差異化。學校之間的重點、非重點劃分和有增無減的擇校費又導致了富校愈富、窮校愈窮的校際差距。近年部分學校實行民辦公助或公辦民助,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傾向于將資金投向富裕地區,而貧困的農村地區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資,進而擴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并且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更加明顯。

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以人為本,以農為重,要求我們真正解決失衡的城鄉教育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問題。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為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而努力,政府作為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應承擔起主要責任。和諧社會既是物質生態、制度結構的和諧,更是人的和諧,而和諧人群的形成依賴于和諧教育。我們應該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與增長,以現代公平理念為指導,重視教育立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社會公平及社會和諧發展?,F代教育公平理論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弱勢補償。

2006年9月我國實施的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將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要求寫入國家法律。在差異性極大的現實中,必須依靠政府補償性的傾斜政策對弱勢地區、弱勢人群予以特別關注。同時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根源在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在新興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低技能勞動力的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直接導致他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難,成為新經濟窮人。只有實現城鄉教育的統籌發展,使農村教育得到充分發展,才能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通過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可以為國家節約大量的資金,取得更大的辦學效益。同時通過城鄉學?;ブ貙挳數剞r民的視野,轉變落后觀念,促使學校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以期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我國人口結構來看,農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設新農村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我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以舒樂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源也是資本,是廣義資本的一部分,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資本積累不僅包括物質資本、貨幣資本的積累,也包括人力資本積累,人口素質的改進主要通過教育進行,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為此我們應該繼續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后勁。我們在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和實施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時,可以將它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地位,通過增加農村教育投資的途徑解決受到世貿組織限制的農產品補貼問題,讓農民得到實惠,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努力推進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健全教師管理機制,加強對教師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膽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牽頭建立一個充滿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員儲備庫,改變農村學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現象。學校之間定期舉辦研討會,交流和學習各校先進的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管理經驗,每年互派管理人員到雙方學校進行掛職鍛煉,實現共同發展。同時發揮特色名校的引領與輻射作用,將其優質資源向城鄉、區域學校進行輻射。

同時轉變辦學觀念,進行新課程改革,增強辦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其次,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強骨干教師的培訓,分層次培養青年教師,形成合理的師資隊伍梯隊。教師的素質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農村學校師資隊伍的培訓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通過政策鼓勵城市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推進教師交流制度,派出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掛職,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傳送給農村學校,開展課題示范,進行教學專題研討,提升偏遠地區農村教師滯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網、遠程教育等手段,達成教師備課、學生練習、音像資料等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帶動薄弱學校共同發展。并且通過校際團隊研課、教師上課、專家點評,充分發揮城區學校的帶頭作用,城市優秀教師與農村學校青年教師結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應鼓勵教師參加學歷培訓,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應努力改善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放寬評聘職稱條件,穩定農村教師隊伍。針對農村學校舉辦的優秀活動設立專項基金予以鼓勵。

農村教師普遍缺乏,師生比例過小,教師很難改善教學質量,為此應加大師生比例,切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強學生相互交流,共享現代文明成果。運用師生結對、生生結對等多種手段扶困幫貧,每年幫扶一定數量的農村貧困學生。城鄉學?;ブ餐w內部制定結對互助計劃,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形成合作互動的發展團隊,通過學校間的互動機制,共同參與信息互遞、教研觀摩、師生活動?;ブ鷪F體內部以科研為龍頭,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師生結對互助,規范學校結對互助行為,確?;ブ袨榈目沙掷m性。建立專項基金獎勵生活困難、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構建城鄉一體化德育網絡,讓城鄉學生都受到教育。同時加強農村學校文化建設,樹立其文化個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進農村學校布局的結構調整。通過相對集中的教育投資,能夠提高農村學校的建設標準,又可集中農村可貴的優秀教師,改善學校的師資結構,增強學校的師資力量

。逐步撤銷規模過小、布點分散的學校,推動學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規模效益和整體辦學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資分散等諸多弊端。

參考文獻

[1]王斌泰.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J].求是,2003(19)

[2]趙澤碧.從構建和諧社會高度探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J].教育探索,2006(3)

篇7

(一)差距增大帶來的不平衡心理問題

城中村改造后,隨著財富的倍增,村民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被放大了,因此村民之間階層分化明顯。有少數人由于改造前地理位置優越,又有經濟頭腦,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改造后又憑借補償款做生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有部分村民沒有什么技能,文化程度低或缺乏做生意的頭腦,僅靠一點補償款維持生計,生活水平逐漸下降;還有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介于二者之間。這種階層分化,極易造成村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社會隱患。

(二)素質障礙帶來的不文明行為問題

為獲得城中村村民文明行為現狀的第一手資料,筆者對衡水市前里馬村和青楊樹村的部分村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兩個典型特點:城中村村民在對市民文明素質認知和行為層面具有較大的差距。城中村村民在文明行為的過程中,明顯的存在著公共意識不強的問題。

二、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問題分析

(一)自我價值感低,理財能力不足

拆遷暴富后的非理性消費,其實質是一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因為自我價值感比較低,需要通過買好車、買高檔服裝等最直接、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展示自己的財富,炫耀外在的價值。如果僅是如此,還不至于造成對社會的巨大危害。但是人在沒有更高的價值需求時,低級的需求會表現得更強烈,極易滑向犯罪的深淵,而且這種不適當消費,助長了一些人的消極人生觀,從長遠看,其淪為無業人員甚至返貧的情形將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因此,應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知識技能短缺,主觀進取缺乏

知識技能短缺,是造成差距增大的客觀原因。據調查,衡水市前里馬和青楊樹村村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0%左右。雖然改造前也存在這種情況,但因為那時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為出租屋,因此知識技能的短缺對收入的影響沒有明顯顯現出來。而改造后,火爆的出租屋經濟消失,村民需要其他的收入來補充,所以這就與他們的職業相關,而職業又與知識技能相關。知識技能的不足使得他們難以獲得之前的收入,社會經濟地位逐漸下滑。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則是造成差距增大的主觀因素。城中村出租屋經濟使得許多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既不勞動也不讀書,成為主觀剩余勞動力。

(三)教育效果不佳,監督制約不力

城中村村民不文明行為特點的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宣傳效果不佳。在對城中村村民群體的走訪中發現,目前關于村民的教育僅僅是停留在零散的宣傳教育上,并沒有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規范教育。監督制約不力是村民文明行為有失偏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村民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生活行為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習慣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就需要必要的制度懲罰措施,不斷對他們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負強化,從而消除新市民的不文明行為。

三、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對策及建議

(一)反面警示,正面引導

對于拆遷暴富帶來的非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大量直觀的事例促其警醒。采用多種宣傳渠道,比如故事欄、露天電影、社區舞臺宣講眾多暴發戶在短時間內敗光家產的故事。并對作為消費主體的年輕村民進行重點教育,使其明白他們的富裕與勞動、智慧無關,純粹是搭上了城市拆遷改造的“快車”,帶有某種偶然性與僥幸。另一方面,要加強正面引導,幫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打理財富。昆明市聯盟路街道開展的“立志工程”就十分有效。他們聘清專業理則師給村民們講課,深入淺出地教村民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村民是最實在的人,看到哪家哪戶賺了錢,自然就會跟著投資。

(二)務實培訓,轉變觀念

為解決村民知識技能短缺的問題,應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培訓。首先,要了解培訓對象。政府可通過調研,詳細了解城中村人現有的文化程度,就業意愿與就業傾向,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引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其次,要突出實效性。重點開設了計算機操作、電了裝配、電焊工、鉗工、園林綠化、家政服務、縫紉洗燙、小區保安等培訓班,做到急用先學,學以致用。在培訓的同時,要引導村民轉變觀念。

(三)專門教育,多樣懲罰

篇8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特點決定了其應在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上發揮獨特的作用。重視人文教育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熱點,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人文精神教育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文章從思想政治理論課需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指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人文教育問題,主張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關人文教育的課程內容,并闡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人文教育的途徑。

[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教育途徑

[作者簡介]曹小軍(1963-),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宮春艷(1971-),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吉林長春13 011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0-0049-0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應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通過教學使大學生懂得積極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同時,我們也要根據時代實踐發展的需要,廣泛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深刻認識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現實價值,才能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而對于傳統文化,也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正確引導大學生們主動接觸、了解傳統文化,有效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將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課程改革增添活力,對大學生良好品質和修養的養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富有普世價值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突出普遍真理和普世價值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創新精神等良好的思想品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人文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不應只是知識方法的傳授,而應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要求我們善于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把握大學生情感脈搏,不僅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更要引導他們追求崇高健康的人生觀,通過明理、動情、導行來幫助大學生實現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以實際行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人文培養與情感培養的過程

加強人文培養與情感培養是大學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要求。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思想走向成熟和穩定的關鍵時期,確立以大學生為本的思想,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培養大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要求高校教師以育人為本,立足于大學生思想實際,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讓大學生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尊重大學生樹立自我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同時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情感體驗,以及道德修養與人格養成。通過教育,使他們既能掌握知識和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成為既會工作又懂生活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他們走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人文教育問題

(一)忽視人文教育

忽視人文教育、追求功利目標已成為教育的世界性問題。當代中國,同樣存在強調知識學習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將政治價值與經濟價值作為教育的主要價值,尤其在經濟實用主義氛圍下,以金錢為中心,信息成為商品,教育變成產業,大學生成了消費者。在一些高校,由于受到原有教育體制和機制的影響,認為人文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情,由社會大環境來制約。高校和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專業教育與教學工作,而把參與人文教育實踐活動視為時間和精力上的一種浪費,常常忽視人文教育,甚至把人文教育邊緣化,這是造成當今大學生人文精神貧乏的直接原因。

(二)課程設置重視自然學科,忽視人文學科

課程設置重視自然學科,忽視人文學科,是現代大學人文教育匱乏的主要原因。傳統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最主要是依靠自然科學的發展進步,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文科是藝術,“重理輕文”的觀點一度影響了一代人。具體反映到當前大學傳統的課程設置上,在課程門類、學時數、學習要求、課程建設等方面,就是重視自然學科,忽視人文學科。由于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價值觀已被打破,新的適合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價值觀尚未建立,在相應的配套措施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種極端個人主義思想乘虛而人,對缺乏成熟理性思辨能力的大學生必然會造成消極影響。

(三)泛政治化思維方式突出

泛政治化思維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泛政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常常把教學內容、理論、目的都抹上政治色彩。如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很多內容陳舊僵化,更多意義上是理論的說教,缺乏實證支撐。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中過分突出說教價值,必然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及受教育者個人發展價值的實現。這些問題的出現,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缺乏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離開人文精神談人文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社會本位遮蔽人文關懷

傳統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本位的價值定位,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所內含的人文關懷價值,是教育實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教育的社會本位要求我們在制訂和實施教育目標時,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把滿足社會需要作為現代教育的最終目的,并通過教育,把社會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傳遞給大學生,使受教育者能夠盡快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種社會本位教育思想認為,作為成人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以大學生行為規范和教學活動中的權力秩序形態來約束大學生言行的,我們一方面明明知道給大學生過多過嚴的約束不利于大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卻總是擔心放松了管束會使大學生無法無天,因而仍舊抱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古訓不放,上課時教師依然要不茍言笑,舉止嚴謹,大學生必須得正襟危坐,不可亂說亂動。這嚴重壓抑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束縛了大學生的自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人文教育的路徑

(一)挖掘人文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和主課堂。從教學內容看,它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和多個領域。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就必須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使之成為影響大學生自律的行為,促進大學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質的提高,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等人文態度。不過,接受了這種教育,不等于大學生就具有人文精神,就形成了人文素養。從教育實踐看,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中還必須深刻領會和把握教材,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實際,努力回答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疑點問題,通過人情入理的分析,讓教學真正深入人心,并通過自學自講、對話教學等形式,尊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區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讓大學生有“說話”的權利和自由,真正洞悉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引導大學生有所思考、有所領悟,從而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順利實施教學任務的基本保證。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知識灌輸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大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自然容易使大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加速,必然使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產生重大變化,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師生關系注入了新的內容,打破了以往以老師為主導傳授知識、大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育模式,變教師的“教”和大學生的“學”為師生互教互學,即師生共同參與教育,從而使教育的教學指向與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趨于一致,變大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達到經濟、快捷的教育效果,使大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展現自我,超越自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內化教育,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開展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不斷深入觀察和體驗真實社會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要環節。為此,教師不僅在課堂教學中要強化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還應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參與社會,參與實踐,才能使大學生走出自身狹隘的認知世界,才能培養大學生身居校園、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操和社會責任感。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不斷地解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讓他們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大學生能在更深層面上認同和社會主義,并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和時代的要求努力充實自己,形成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四)創設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

創設合理的以人為本評價機制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和制度保障。而當前我們的高校評價體系仍然把大學生獲得的各科分數作為評價判斷一個大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從而忽視了大學生適應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必然造成高分低能的情況,知行嚴重脫節。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對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及提升,更可能使其缺失做人應有的誠實、忠誠等品德,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應創設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把考試只作為了解大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側面,評價不僅要看結果也要側重過程,既注意大學生的課堂表現,又參考大學生的課外實踐,讓大學生在過程中體驗探究的艱辛、合作的快樂、成功的樂趣,逐步達到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

(五)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發揮大學生特長、培養大學生高尚情操、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有責任為大學生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具體可以通過加強校園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方面來實現:一方面,加強硬件環境建設,使大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耳濡目染,形成美好的、內蘊豐富的道德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加強軟件環境建設,各高校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各自的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打造出具有符合本校實際和特點的校園文化,如“為人師表,勤奮創新”等,使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直指大學生的內在情感,給予大學生日復一日的熏陶,不斷提升校園軟實力建設。

[

參考文獻]

[1]杜時忠.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何齊宗主編.現代外國教育理論流派述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篇9

關鍵詞:傳統思想文化 傳承 思想政治教育 精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眼前仍然晃動著許許多多茫然的眼睛。沒有生活的目標,沒有目標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確的道路,沒有正常的人生規律,這是現代人們的悲哀!雖然,人人都在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這些道路上,荊棘叢生,暗礁遍布,陷阱隱匿,法網環繞。很多人就在這個路上打圈圈、繞彎彎,直到死,也沒有走上康莊大道,也沒有弄明白這一切。這也是現代人生的悲哀!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力。傳統思想文化對中國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思維方式、道德規范、人生理想等,都處于支配地位。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傳統的思想文化已經牢牢占據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起到主導作用。當然,如何借鑒、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資源,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養等內容,還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需要

多年來由于人文主義的不被重視,加之西方一些外來思想的不斷涌人,對思想活躍的學生們思想產生很大的沖擊,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使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教育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的獻身精神;以“仁、義”為本,點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為先”,傳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格守的傳統美德。學生作為傳統文化的承擔者、體現者,必須擺脫盲目的自在狀態而提升到自覺自為的水平。對于傳統文化主動去接受、舉一反三地接受、創造性地發揮;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劇,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這個機會對我們的思想進行西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學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陣地,利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引導全學生、教化學生,激起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愛國、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社會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對這一優秀傳統要進行認真研究,在大學生的教育中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終身報效祖國的理想,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3.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通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淀而保存下來的歷史精華,已經深深植根于我們炎黃子孫的心底,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遺傳基因”,如果缺乏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就很難有一種廣闊的境界和胸懷。創新教育內容,注重學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講是非、辨善惡,更是核心之一。凡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較重視人的行為自我規范的。這種態度重視人的道德價值觀念,對現代教育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廣博而深遂,有很強的哲理性。以德治國,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協和各邦的寬容精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人道主義精神。正確的繼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將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要發展就必須將理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互補,才能更好的解決新時期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才能有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1.開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課程

完善課程設置,豐富學生知識結構。要改變現有的課程結構,強調歷史傳統、文化和藝術傳統的教育;要設置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采取措施保證這些學科的學習質量。如舉行中國古典文學水平達標測試、設置雙學位制輔以多種形式的選修課;舉辦有關學術講座、書評會、辯論會等,以引導學生接觸古典原著,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要建立一支從事人文素質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以保證教學落到實處。在文化道德素質教育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程,作為必修課讓學生們進行學習。了解與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其中的辯證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們的思辨水平。

2.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習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在學校內開展一系列以弘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目的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對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的學習、實踐列為重點并貫穿在一切活動之中,以一種潛在的作用影響著學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著重大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每個場景、每個細節,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顯得尤為必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有利于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內化。

3.開展經典傳統思想文化導讀活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傳統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系統,強調在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實踐??梢詫⒂嘘P傳統文化的書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便于學生閱讀和接受。倡導學生讀有關經典思想的經典名著,使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各種文藝的方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表現出來,以提高宣傳的效果。

四、 結束語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的傳承與發揚是現代人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必然,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繼承、創新、發揚的過程。學生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時期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要全面實現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使精神文明不斷升華發展、社會和諧進步,就需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我國的各院校更應該從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入手,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觀念、敬業和奉獻精神等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因此,我們吸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并把它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把兩者結合起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段麗君.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華勵志網[J] 2013,6;

[2] 劉軍漢.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 2011,7;

篇10

關鍵詞: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財政政策

近年來,我國城鄉義務教育的發展差異顯著,突出表現在辦學條件、經費投入、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這種差距加劇了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失衡,阻礙了義務教育目標的實現。2005年5月25日,教育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把今后義務教育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逐步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這表明我國義務教育政策將發生轉變,從忽視農村教育發展轉為優先向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傾斜;從集中優質資源打造重點學校、培育精英的教育轉向面向大多數人的教育,重視基礎教育的公共性、公平性。義務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它作為一項公共支出,理應由國家承擔,政府提供。本文從財政的角度,提出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

一、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必要性

(一)義務教育機會均等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組成部分,而義務教育的權利平等和機會均等,則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在現代社會里,人的基本教育權利,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作為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的合格規范教育,保障的是人的基本人權和發展權利。所以,為所有兒童提供平等的義務教育權利和機會,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職責。為此,無論兒童出生于城市還是鄉村,政府都應該為各地區提供均衡的經費,使他們接受相同條件和水準的義務教育。

(二)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手段。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必將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水平如何,關系到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必然造成農村文盲增多、勞動力素質下降,使其陷入“落后—貧困—教育水平低下—更落后”的不良循環。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投資就是生產投資,通過接受教育,人們的經濟決策效率得到了提高,人們的獲利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農村,初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是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手段。

二、促進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財政政策

(一)加大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確政府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全部責任方。其一,中央政府要下決心壓縮其他開支,確保國家教育財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并在2010年達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嚴格按照新修改的《義務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確實做到“三個增長”,年初看預算,年終查決算。人大要加強對同級人民政府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法律監督。其二,各級教育投入既要解決總量投入不足的問題,也要解決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明確政府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全部責任方。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要對農村義務教育給予更多的政策照顧和傾斜,真正縮小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Adz的差距。

(二)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分擔責任。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是實施“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以最困難的縣鄉兩級財政為主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相當部分縣鄉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僅依靠縣鄉的財力是很難保證的,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必須在強化縣級政府作為管理主體的管理責任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分擔責任,加大縣級以上各級政府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主體責任,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梢愿鶕骷壵默F實財政能力,對東、中、西部三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的各項經費的初始來源和責任作出明確合理的分工,對教師工資、公用經費、危房改造等義務教育所需要的各項教育經費,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分別由各級政府財政來分擔。建議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承擔主要責任,對中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承擔部分責任;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省級政府也應承擔本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部分經費。通過明確各級財政主體的投入責任,為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提供可靠的經費保障,真正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體系。(三)同一區域內,以學生數為標準,實施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撥款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可以不區分城市和農村,以學生數為標準,實行義務教育均等化撥款制度。以北京為例,200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財政局重新修訂了《北京市普通教育事業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新標準對滿足教學所必需的正常運行經費做了明確規定,不再分為城鎮、農村標準,實行統一的公用經費標準。市級財政還專門設立了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資金,規定每年至少投入一億元重點支持農村小學布局調整、改善辦學條件、消除危房、信息化建設、教師培訓等項目,為“城鄉統一標準辦學”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制度保證。

(四)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財政“低?!闭摺4_保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國家義務教育財政“低?!笔侵竾覍αx務教育階段學校完成國家規定教育目標所需的辦學條件的最低經費投入的保障,主要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要求。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制定出臺各地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最低保障線,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學校的“基尼系數”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從義務教育均衡推進與政府財政能力的關系來看,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均衡僅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央政府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在義務教育“低?!敝贫认?,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所轄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尤其關注對本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范圍內的非均衡問題,負責協調、均衡義務教育階段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建立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預算,以預算的形式確保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財政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