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8:0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挫折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因此,對今天的兒童少年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練,使他們懂得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困難,從而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強的革命意志,對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對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實施抗挫折教育必須遵循科學規律。
要制訂科學的實施計劃,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分步實施。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現千奇百怪,情況千差萬別,對學生實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準病情把準脈,區別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必須充分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了解其行為的特征,破譯其內心的密碼,根據不同對象,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比如,有些學生各方面都比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長處,經常受到表揚,成長比較順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低。他們自身顯露出的“光芒”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別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視他們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點或不足,他們往往難以接受,更經不起挫折和磨難的打擊。因而,對于顯示出這樣那樣“光芒”的學生,可以故意設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揚,不肯定某些優點,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練,以彌補他們心理鍛煉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學習較差的同學往往比較多地表現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強,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往往表現為無所適從。要提高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須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從而使他們建立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
二、實施抗挫折教育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教材中有關不怕困難,戰勝挫折的內容,采用講明道理、直觀引導、設置障礙、模擬訓練等方法,啟發學生懂得每個人在成才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必須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氣餒,敢于奪取勝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抗挫折意識。在實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是必要的,它對矯正學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確施教,培養學生的優秀心理品質是不可缺少的。
三、活動課程和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是實施抗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都喜歡參加課外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確定切實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內容和抗挫折目標。定時間、定地點、定輔導教師、定輔導內容,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磨練意志。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利用板報、墻報、廣播的形式滲透抗挫折教育。重視環境氛圍的教育作用,努力營造抗挫折教育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氛圍。如在櫥窗里設立抗挫折教育專欄,展示學生戰勝困難的事跡圖片;在班級墻壁上掛上名人戰勝挫折的警句等,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接受教育。
四、要把抗挫折教育納入德育范疇,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的抗挫折教育立體網絡。
首先要發揮教育委員會、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請老、老八路講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請著名勞模、企業家介紹他們的創業之路,使學生從小培養艱苦奮斗,不怕挫折,敢于競爭的精神。其次,要把抗挫折教育的內容納入家長學校教學和研究范疇,使家長在家庭中有意識地創造抗挫折教育的氛圍及和諧的家庭環境,配合學校實施抗挫折教育。第三,要設立家庭勞動崗,通過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實施抗挫折教育還需要目標適度。
篇2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挫折教育 滲透
挫折教育又叫“磨礪教育”,是指在困難的環境中經受鍛煉,擺脫困境,培養出一種迎難而上的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練學生的意志,增強體魄,以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現代的高中生中很多人都有爭強好勝、個性十足卻又經不起任何挫折的脆弱的“蛋殼心理”,一旦遇到挫折的環境,或受到批評,往往會采取過激的行為:或攻擊,或自責,或冷漠退讓,或放棄追求,甚至出現輕生行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對高中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西方教育家也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認為“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1]所以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巨大魅力,而且應利用語文課涉及文化、道德、社會、人生方方面面知識的有利條件,進行心理健康滲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除了品味優美的文字,還可以獲得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辯、歷史探究、心靈叩問。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用語言的魅力來健全學生的人格。
一、教學中的教導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教導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資源,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教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敢于面對挫折、戰勝挫折。不論哪種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教材讓我們有了與偉人對話、觸摸人類文明史上偉大靈魂的機會。
1.運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經歷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教這類課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與偉人的心靈碰撞為設計重點。如教《史記》,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走近司馬遷,知道其人其事。在《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中都有這樣一段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歷盡挫折才立書著說而名垂千古,司馬遷堪稱典范。把《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合讀,則可見司馬遷的坎坷經歷、遠大志向和執著精神。司馬遷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壯游,繼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辯解,草創未就,橫遭宮刑,囚禁獄中。“最下腐刑極矣”,它是個大辱,污及祖先,見笑世人。司馬遷“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幾乎斷送性命。他“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受盡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負重,幽而發憤,最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雙腳癱瘓,從一個正常人變成殘疾人,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心情苦悶,精神絕望,甚至想到死亡,但他終于站了起來,參悟透了生命的價值,成了著名作家。在《我與地壇》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作者的挫折、苦難,以及如何面對苦難來展開。扣住文中“荒蕪―并不衰敗―生命律動”的景物,讓學生思考討論這些景物與作者的關系。解讀景物就是解讀苦難、解讀生命,文中的景物盡管卑微卻生命依然頑強,人生亦如此。作者從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著的活力,重新獲得了生存的勇氣。史鐵生用自己的苦難,以及對生命的真切的感悟提高了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激發苦難是命運的造就,是聽憑偶然,不能因為苦難而選擇輕生,關鍵是人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苦難及承受苦難的能力。“痛苦是所沒人愿意報考的大學,然而畢業出來的都是強者”。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笑對厄運,以一顆火熱的心珍愛著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
成功人物的成功史,幾乎無一例外是他們與苦難和厄運斗爭的歷史,他們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氣概永遠激勵著我們。
2.充分運用作品蘊含的哲理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運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語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唐宋家散文選讀》中,王安石游褒禪山悟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參知政事,幾番浮沉,離任回老家途中經過褒禪山,處在人生低谷,仍強調一個“志”,從而達到了非常之觀的境界。王安石就這樣堅韌不拔地挺進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輕易趴下,成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家之一。
在《現代散文選讀》中劉亮程的《寒風吹徹》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組織學生充分討論、挖掘,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的一生都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面對貫穿一生的寒風,卑微的生命個體在殘酷的現實中有點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苦難。面對人生的凄涼與悲苦、孤獨與無助,我們需要一點溫暖,只是這溫暖來自我們自己。
《唐詩宋詞選讀》中,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人生風雨,一個“輕勝”,一個“任”,坦然、曠達胸襟頓出。
各類教材中均有許多這樣富有思辨色彩的點睛之筆,是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難得的素材。
二、教學中的疏導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疏導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寫隨筆、作文,以及感受自然美等方法使之排泄釋放不良情緒,并借此了解學生思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預防線”。“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積的情感不能及時宣泄、心中郁積的問題不能解決而形成的心理問題。寫作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社會的認識,達到心與心的交流。而欣賞自然、融入自然,同樣能排遣郁悶,從而獲得美感。
1.通過命題或材料作文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2004年全國卷高考題《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挫折,辯證分析挫折與痛苦的關系;《非走不可的彎路》、《那個冬天》、《面對紅燈》、《獨自面對》等都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培養學生鍥而不舍和挫而彌堅的進取精神……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寫作練習同時也是心理的歷練,能使學生對人生、挫折有更深的認識。
2.指導學生堅持寫隨筆,建立學生心理保健的一條“綠色通道”。
學生在隨筆中可抒寫心靈自由、內心獨白,為自己的心理通暢開了“綠色走廊”。學業上的沉重壓力,考試前后的緊張焦慮,師生、同學及與父母間的沖突與摩擦,社會適應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變化而帶來的困惑和躁動,使得他們“心有千千結”,內心充滿了許多困惑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在隨筆中宣泄內心的喜怒哀樂,遷移情緒,升華情感,可以有助于他們克服消極心理狀態,完善自我人格,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教師也可通過隨筆這扇窗口,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線索。
3.引導學生崇尚自然、回歸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宇宙觀的中國古人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情感世界。處于物的擠壓下的現代人渴望返身大自然去尋求精神撫慰之所。自然永遠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是人類永久的審美領域。我們應置身自然,“把自己完全沉沒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沒到自我里去”,達到物我交融與統一,[2]陶冶性情,在自然中釋懷。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體現自然美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體會自然美,回歸自然。曹操在《觀滄海》中描寫了大自然壯美的景色:“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莊子在《秋水》一文中寫道:“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邃狙鬧間,不辯牛馬。”體現了莊子“天地有大美”[3]的觀點,揭示了自然景物能使人在欣賞中獲得精神愉悅的審美特性。蘇軾謫居黃州,泛舟游江,在清風、明月、無窮的大江上感悟人生、宇宙,“物與我皆無盡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成了作者身處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因而獲得了超脫,超脫生死、榮辱、得失、壽夭,人生苦難得到釋懷,得大自在。著名作家史鐵生自癱瘓后,十五年來泡在地壇,靜靜地坐在園子一角,看四季輪回,聽大地之聲,聞落葉芬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徜徉其間,觀察、聆聽、感受、思索,與時間和歷史、自然和生命進行交流。地壇成了作家的精神家園,與作者有著物我合一的精神默契,它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了解脫,得到了靈魂的皈依。
感受文中的自然美,能讓我們獲得內心的澄凈、灑脫,繼而增強生命的硬度。
三、教學中的引導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引導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利用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特點,把語文課堂作為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建立起積極樂觀、頑強拼搏的人生觀。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課本與社會人生的大教科書聯系起來,融課內課外于一體,熔社會、學校于一爐,是走出個人小圈子,健全人格的關鍵環節。在語文主題實踐活動中,如果教師巧妙地輔之以適當的抗挫折教育的訓練,則會使抗挫折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起效。
1.組織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形式是多樣的。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進行自我教育。名言警句閃爍著真理的光芒,體現著豐富的哲理,閱讀摘抄這些名言警句,令人回味無窮,既能啟迪智能,又能增強學生的耐挫意識。教師也可點評新聞,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開展一周人物回顧、一周話題綜述、時事點評等活動,如對玉樹地震、西南旱災、波蘭墜機、校園血案等談自己的觀點和感想,并展示、交流、評選閱讀成果;對好的話題如“生命因磨煉而美麗”“一切困難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強大”等除展示外,可組織學生演講,在演講中鍛煉學生的膽識,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挫折教育起到促進作用。教師還可讓學生寫觀后感。我每年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學生在文章中表示要做生活的強者,可見受到了很好的挫折教育。
2.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交流討論活動。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赫爾曼?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指出:“獲得真正的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學生在科學的引導下進行經典名著閱讀,可以跨越時空的鴻溝,吸收全人類的文化精粹,擴充知識經驗,改變觀點認識,升華思想情感,提升思想境界,提高綜合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接受人類智慧的洗禮。
如閱讀《海倫?凱勒的傳記》《老人與海》等,書中的故事可以感染學生,主人公自強的人格力量會震撼學生,使學生悟出作為一名肢體健全、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有無窮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讀書活動不僅要讀,而且要進行討論交流。通過交流,學生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魅力、作品的精華,又可以培養相互合作精神,避免孤僻、自我中心,忌妒等性格的形成。
《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高中語文教學滲透挫折教育,對于每一位高中教師來說,都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同時也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為教師才華的施展提供了廣大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歐文.人類思想和實踐中的革命.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42.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 生命倫理教育 現狀
一、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的意義
在現行的高校教育中,學校普遍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這種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而忽視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氛圍,導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倫理觀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學生對生命倫理問題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現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心態,甚至出現自殺、傷人、傷物等嚴重不良行為。
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對部分高校學生的調查表明:“大學生自殺率近幾年呈上升趨勢,比全國自殺率高出一倍,這已成為大學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來,我們頻繁在媒體上看到大學生自殺的消息,這些大學生們正當青春年華,卻因為各種理由,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同時大學生傷害他人生命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他們的行為完全是嚴重扭曲的心理產生的,是對生命的漠視。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些事件發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些傷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為,反映出了大學生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嚴重歪曲的心理。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環境的影響,有其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缺乏對大學生生命倫理觀的教育,是導致大學生輕視生命、漠視倫理規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當今高校應該重視生命倫理觀教育。
針對當今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思想問題、價值取向問題,利用專業知識綜合分析他們的各種問題、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途徑,引導他們走出心理誤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努力成為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用人才,切實有效地開展生命倫理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國內外關于生命倫理教育研究的現狀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倫理學的概念被引入中國。1980年,邱仁宗教授在《醫學與哲學》創刊號上發表了《死亡概念與安樂死》一文,首開了生命倫理學學術討論的先河。隨后,有關生命倫理學的相關問題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與關注。三十多年來,有關生命倫理的論文、論著、譯著不斷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年5月出版的專著《生命倫理學》,它標志著中國生命倫理學的萌芽。
1、國內研究現狀
在臺灣地區,20 世紀初,生命倫理教育從日本由民間團體引進并推廣,少數學校開始增設相關課程,但并未成為主流。直到1997年臺灣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生命倫理教育才被重視起來,大批專家學者參與研究與討論,發論文、編教材、學術討論等,推動了生命倫理教育的普及與發展,逐步提高了生命倫理教育的影響力。與臺灣地區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區生命倫理教育的推進與發展,是由社會福利團體、義工組織、宗教協會等民間組織進行推進和發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別重視生命倫理教育的推進與培訓,各種學習培訓、課程設計、實踐體驗等如火如荼地進行。但總體來說,香港雖然十分重視生命倫理教育,但真正具體、科學的生命倫理教育課程體系還未完全形成,作用發揮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相比較而言,大陸的生命倫理教育起步較晚。教育部提倡素質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我國生命倫理教育的開始。各個學校也開始重視生命倫理教育,以此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并權威報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生命倫理教育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2004 年遼寧啟動“生命倫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學均開設生命倫理教育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生命倫理教育。但是全面整體看我國的生命倫理教育現狀,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生,大學生的生命倫理教育還不夠,理論的研究成果不多,實踐教育成果不強。因此,我國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和升華。
2、國外研究現狀
1915年,德國哲學家施韋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對“生命”范圍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對動物的限定,擴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為后來倫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1937年,美國政府提出要普及學生的死亡教育,使學生領悟到生的真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20 世紀中期,加州的阿南達學校實施生命教育體驗計劃,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提高學生生存質量。1976 年,美國大部分中小學開設了生命倫理教育的相關課程。20世紀90 年代中期,美國的生命倫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內容包括生命挑戰教育、情緒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國的生命倫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會組織,經過十余年的發展,90年代在學校已基本普及,生命倫理教育課程被認定為跨學科重要課程。2002 年,生命倫理教育課程被認定為必修課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廣。日本的生命倫理教育起源于1989年新修改的《教學大綱》,為了解決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殺、殺人、污染環境等現象,明確提出了生命倫理教育,重點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態度、重視生態保護等領域。近年來,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熱愛生命,選擇堅強”為主題的“余裕教育”,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通過教育與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到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從而堅強地面對挫折,珍愛生命。總之,國外的生命倫理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生命倫理教育的對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學生身上,對大學生的生命倫理研究和教育則相對較弱。
總結國內外關于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的研究現狀,通過對中國知網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關于在高校開展生命倫理觀教育的文章較少。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對在高校開展生命倫理觀教育的研究仍是一個有待深入的領域。
三、大學生生命倫理觀教育的簡要述評
從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從社會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學生自身三個層面去探尋大學生中消極生命倫理觀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探索相應的解決辦法,引導大學生用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去豐富自身生命意蘊,回歸倫理道德本色,實現個人最終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縱觀現實,年輕大學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自殺或者殺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縱自己、忽視生命價值和倫理道德要求的同時,迷失于生命的價值和倫理道德的追尋中。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從同情、惋惜、關愛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開展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義,對大學生的生命認知、生命態度、生命責任、生命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真實了解大學生生命倫理觀的基本現狀,并根據當前高校教育和學生生命倫理需求實際,進一步探索符合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實際的內容、原則和途徑,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
1、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決定教育出路,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應該關注大學生個體性格的發展,尊重其獨特性,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層面和精神層面,并結合大學生遇到的現實生活困境、學習困境,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他們愉悅的生活和學習。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處理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會排解各種不良的情緒,學會去領略生命的美好,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內容
一是應該立足于生命存在的價值的教育,應該使學生意識到人發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應該是不斷的進步,不斷向前發展的,任何人想要實現什么樣的人生什么樣的夢想,都必須要有生命的存在作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無比重要并具有無比價值。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應該用一種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個生命,關注每個生命的價值。二是高校應該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強大學生對生命中挫折的認識,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挫折,并指導他們如何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從而戰勝挫折獲得人生的繼續前行。要教導學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為更有效,使他們從心理意識上去正確對待挫折,更好地戰勝挫折,鍛煉自己不斷成長。三是大學生的生命倫理教育應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的意識,并同時要樹立對他人、對整個社會負責的責任觀。應該教育大學生在生活中,沒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剝奪另一個人或生物的生命,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他人的生命,這是一種最起碼的善良,這也是一個人所必備的道德品質。
3、整合社會資源
大學生所接觸的環境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共同構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過實施生命倫理教育來改變現狀之外,還必須整合一切社會教育資源。大學生目前對生命狀態的認識,迫切要求社會廣泛地宣傳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種傳媒的作用與影響。現在是個全民信息傳播的年代,網絡、博客、微信、視頻等各種傳播媒體應堅持正確的傳播導向。特別是在發生一些負面事件時,在真實報道的同時也要選取適當的視角,向全社會、向大學生傳遞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大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進而熱愛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參考文獻】
[1] 潘玉芹:當代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
[2] 邱仁宗:生命倫理學的內容和特點[N].現代醫院報,2005-01-13.
篇4
關鍵詞:高中音樂 課堂教學 策略運用
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精華,是人民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是增強人們精神交流與溝通的橋梁。高中音樂教育是音樂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中學生理解音樂、欣賞音樂的主要途徑,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是一個重視音樂,有著深厚音樂文化底蘊和發展史的國度,是一個尊重樂教,了解音樂價值的民族,如果沒有了自己的音樂,就仿佛沒有了國魂,沒有了構成生命意義、文化意義的高等價值。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在當前音樂教育被邊緣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樂教育中,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讓45分鐘的課堂繽紛多彩,讓音樂真正的觸動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成了高中音樂教育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之上,因此對高中音樂教師而言,要充分發揮運音樂的教育功能,就必須制定好的教學策略。下文將對幾個常用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從精神層面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如前所述,音樂是人類精神的體現,是生命的交響曲。人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徑。一個具備較高音樂素養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會以平和的心去面對各種挫折,把人生和學習的坎坷當成一個個跳躍的音符,當作音樂的高低音調,當作音樂那快慢、張弛有度的旋律,這是一種精神高度。同時,對于大部分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是他們人生所面臨的重大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壓力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在重壓之下,學生的心靈感到疲憊那就在所難免了。而音樂正是緩解人緊張情緒,是疏導人心理壓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音樂這兩方面的作用,并抓住這一特點,從人格精神的高度對學生進音樂教育,將音樂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發揮出來。如可以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音樂天才,但是也是命運坎坷,但是憑借著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他毅然面對命運的安排,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這正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即讓人的心靈感動,讓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由欣賞,然后雜志音樂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諦。同時,要求學生發表個人感言,闡述自己對《命運交響曲》的理解,并談談音樂對人精神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精神層面得到很好的教育,發揮出音樂的教育功能。
二、從音樂與表演的關系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理解能力
音樂,是拿來欣賞的。音樂是聽覺的享受,是感覺的升華。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音樂行為。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個看不見的音符,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行為。任何音樂,都是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源泉的,沒有生活資料,也就沒有音樂內涵。因此,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還需要對音樂背后的生活內涵進行挖掘和闡釋。高中音樂教育也應該從欣賞著手,挖掘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還原生活的原貌,即將音樂與表演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從音樂聲中感受到的生活場景展現出來。通過音樂與表演的聯系,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樂,更好的深入音樂,從中得到更多的體會。還是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分組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體驗到的音樂內涵和精神,進行相應的表演。以《命運交響曲》為音樂背景,學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舞蹈表演,將樂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為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在進行舞蹈的同時,也可以融入音樂節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
三、從音樂與影視的關系著手,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音樂與影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作為高中音樂教師,為了更好的將音樂的抽象性具體化,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音樂的精神內涵,可以通過影視片段播放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既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樂的抽象性和具體性進行結合,是教師闡述音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學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紹我國各地的特色音樂時,教師可以把相關的影視作為教學輔助資料,讓學生通過影視片斷中的音樂,結合影視畫面,來感受音樂的本質。如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以把《黃土地》等影視片斷作為材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西北地區的音樂特質,抓住音樂的本質。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引導,不能讓畫面取代了音樂,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四、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
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首先可通過對樂譜的分析、對比,做引導性、示范性的剖析音樂元素及內在結構,并為學生建立某個想象的空間或設定一個聯想的范圍。這樣,便于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音樂音響的形象特點、領悟音樂情感內涵,并有助于豐富他們對音樂的表現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假設根據四種三和弦的音響色彩差異,將四種三和弦比喻為四季,以便于學生對于三和弦的感知從抽象到具象,最終到達“想象”的境界。對于高中生來說,帶著這樣的“想象”來進行音樂學習、表演甚至創作等行為,較有利于他們更加準確地掌握并使用這四種三和弦。筆者認為,像這樣具有想象性、引導性的音響色彩分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養音樂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這一手段的應用強調了邏輯智能――音樂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養音樂感知能力的基礎。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分析能力,才能對音樂表象進行拆分、肢解,了解樂思、樂匯的進行規律,理解音樂內在的含義,并對其形成聯覺、加以想象。這樣,十分有助于學生建立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
總之,高中音樂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也是培育學生多方面思想品質的重要途徑。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將音樂的教育功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策略,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篇5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識地利用和設置挫折情境,通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預防挫折、正視挫折,增強對挫折承受力的教育。①挫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受挫能力,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奠定心理基礎。隨著我國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逐步深入,國內學者開始傾向于把受挫能力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將其視為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維度。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有利于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社會化和人格的健全發展;有利于提高學校日常教育工作的績效。
一、 加強挫折教育是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一方面必須從大學生挫折教育發展現狀出發,另一方面應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為重點,充分認識受挫能力培養在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高校挫折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需要
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受挫折能力不僅是現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我國當前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我國已將挫折教育的內容納入心理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當中,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受挫能力不容樂觀,很多學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獨立解決時,不會沉著冷靜下來思考問題和克服困難,而是采取一種消極回避的對策,這樣往往會使他們產生悲觀、失望、埋怨和畏難等負性情緒,對挫折進行不恰當的歸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進一步惡化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就必須重視學生受挫能力的培養,而挫折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
(二)挫折教育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重大教育決策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相繼出臺了有關加強挫折教育的文件:(1)1998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2)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培養學生的挫折承受力。上述文件,為學校開展挫折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標志著青少年挫折教育決非學校和個人的行為,而是國家規定的素質教育行為,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三)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需要挫折教育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在人生的各個發展階段中,大學時期也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究其原因主要為:
1.大學生自身生長發育成熟,加劇了心理的變化
隨著各種生理機能的變化和成熟,必然帶來很多心理問題,缺乏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的大學生,往往難以應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和問題,常常處于矛盾之中。比如由性成熟產生的性需要同性道德的沖突:一方面,性生理成熟的沖動使得他們對性問題感興趣,向往異性;另一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受中國“談性色變”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大學生的性向往、性探索和性嘗試等可能出現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指導,甚至一概持否定的態度。
2.學校、家庭不當的教育方式可能加劇他們的心理問題
如學習就業壓力和師長過高的期望值,使大學生承受著超負荷的心理負擔,加之家庭和學校溺愛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獨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變得更加弱不禁風、不堪一擊。
3.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高要求,使尚未步入社會生活的大學生面臨激烈的競爭
比如當前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知識經濟帶來的日趨加劇的競爭,使得大學生本來就不穩定的心理出現失衡。這些都會導致缺乏社會適應和應變能力的大學生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適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及時消除,輕則出現偏執、逆反、冷漠,產生孤獨感、挫敗感,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重則產生自棄、逃避和自殺等極端行為。
二、高校挫折教育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
盡管目前挫折教育在各高校已蓬勃開展,方興未艾。但由于挫折教育操作起來專業性較強,對大學來講又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活動,我們在開展挫折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加強操作的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因此,挫折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弄清以下問題:
(一)挫折認知教育問題
對大學生進行挫折認知教育是進行挫折教育的首要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開展,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以下三點:
1.正視挫折的客觀存在
“沒有危機就沒有成長”,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人在生活和成長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危機與挫折。這種危機與挫折在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成長的契機。人們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發揮潛力,學習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
2.辯證地看待挫折
“挫折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給人帶來痛苦與不幸,也可以使人在與困難的斗爭中獲得經驗與信心。挫折教育并不是教人如何去回避困難,而是教人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在挫折中成長。三是樂觀的挫折心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生活的磨煉,是很難對生命的頑強與偉大有真正的認識。如果他能在挫折中奮起,那將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二)受挫行為訓練問題
受挫力的強弱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素質水平。耐挫力的增強除靠學生在生活中磨練之外,高校也可以通過有計劃的目標性訓練來進行,如:建立勤工儉學或社區服務基地,鼓勵大學生自力更生,掙錢養活自己;組織大學生到貧困山區社會實踐,與當地農民一起住,一起勞動,體味生活的艱辛;組織豐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以磨練意志,加強合作。發展個性為目標,對個別學生可以進行挫折想象訓練,即假設一個挫折情境,引導學生,找出解決挫折的方案等等。但是,在開展挫折教育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適度問題、適量問題和適時問題,確保挫折教育取得實效。②
(三)受挫心理調適問題
受挫心理調適問題是決定挫折教育成敗的關鍵,在挫折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學生的挫折防御機制。挫折防衛機制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如果運用得當,它能夠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激勵個體克服困難、排除障礙。如果運用不當,則可能出現退縮與恐懼,陷人更大的挫折或沖突情境之中。所以,教育學生正確運用挫折防衛機制,對調整挫折后的心態具有重大的意義。其次,教育學生面對挫折進行自我調適。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的挫折都是學生運用自我調適的方法化解的。具體的方法包括:及時校正不合理的認知態度;冷靜分析,以進取態度改善挫折情境;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和技巧,減輕心理負擔;等等。最后,鼓勵學生放棄偏見,主動尋求心理咨詢。許多學生基于傳統偏見,覺得入大學心理咨詢室“丟面子”或“有病”。其實“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最終鑄成大錯。
三、 科學實施挫折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積極開展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理咨詢是一項給來訪者以心理指導和幫助的專業工作,它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傾訴內心積淤的場所,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帶來的焦慮和痛苦,為大學生實現心理發展,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提供具體指導。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時間不長,但已經顯示出其獨特作用,心理咨詢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要大力提高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建立一支具有優良素質的心理咨詢工作者隊伍,建立系統的可操作的大學生心理檔案,及時發現問題并矯正。通過廣播、宣傳欄、校刊等多種途徑宣傳心理咨詢的性質和作用,解除學生疑慮以主動尋求幫助,開展定時、定點和有專人負責的心理門診咨詢,學校要為門診咨詢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當然,“心病還得心藥醫”。最好的心理醫生就是運用心理學技巧發掘自身心理潛能,解決心理沖突和矛盾,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自我錘煉的過程,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因此,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保健,讓他們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個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樂觀、坦誠、豁達、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二)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教學活動是學校工作的中心任務,既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從教學活動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要做到:
1.學校課程設置多元化。增強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識的含量,將學科知識學習與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
2.教育者布置給學生的活動或任務的難度要適度但又不能過度。按照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教學“最近發展區”的觀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給學生任務的難度體現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多動腦、多動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獨立性,將這種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漸內化為自身堅韌的意志品質,增強他們承受挫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3.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接受式教學,提倡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的發現式和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
4.改變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力求做到評價方式多樣化,克服答案單一化和標準化。此外,教師面對有挫折情緒反應的學生時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應對挫折和戰勝挫折,常用的教育方法有鼓勵法、轉移法、對比法、宣泄法、補償法、暗示法等。
(三)教育學生對挫折應對進行自我監控
青少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存在問題解決的自我監控,同樣,青少年在應對挫折和戰勝挫折的過程中也存在對挫折的自我監控。自我監控就是青少年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將自身正在進行的實踐活動過程作為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計劃、監察、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過程。它對于個體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③有關青少年挫折應對自我監控的實驗研究認為,挫折應對需要評價挫折源的意義,控制或改變挫折環境,緩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緒反應的認知活動和行為,挫折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對挫折應對進行自我監控。④青少年在進行挫折應對自我監控訓練時,必須首先圍繞挫折知識、挫折應對知識的講解和挫折應對方式以及策略的訓練來展開。其次,要訓練學生挫折應對的自我監控技能。再次,要加強學生挫折應對的自我監控體驗。最后,應組織學生進行挫折應對的自我監控實踐訓練。實驗研究表明,挫折應對的自我監控訓練需要經歷自我認知—動情曉理—策略導行—反思內化—形成品質的環節。⑤
(四)聯系本地實際開展挫折教育研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挫折教育的方案設計得如何,是否富有成效,這還要將理論納入到具體實踐中去。挫折教育研究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需要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為挫折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建議。挫折教育研究一定要緊密聯系本地區、本校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精心選擇課題,精心設計,科學實施,為解決本校開展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服務。通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開設專門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場所,提供兒童與同伴交流的機會以及開展行之有效的科技發明創造活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中使他們對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有切身的體驗,最終將外在的挫折行為內化為自身穩定的心理健康素質。
注釋:
① 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② 張騫,張大均.加強學校挫折教育,健全學生心理素質[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1).
③ 董奇,周勇,陳紅兵.自我監控與智力[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篇6
在集中培訓的二十天中,我認真地聆聽了黃建國、喻金水、譚少虞、邱偉華、王金瑞、胡銀泉、黃宗侖等十多位專家的講座,聽取了李保偉等多位優秀教師的經驗介紹以及觀摩了多節優質課等等。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集中培訓中我掌握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級的科學課,在教學中我能夠將集中培訓中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去。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萬安縣城實驗小學實習一周。在實習期間,我能夠虛心向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積極地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并認真上了一節匯報課。經過一周的實習,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累,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在課余時間,我能堅持記錄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小小的進步,經過近四個月的努力,寫出了我的教育論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
經過這近半年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我對小學科學課程有了新的認識:
一、思想有了大轉變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質,特別是骨干教師,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對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科學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事情具有較強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需要、興趣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堂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
第三、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應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教學觀念有所改變,教學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學觀念的改變。以前我們總認為教師是權威的象征,學生要絕對的服從,特別是教學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是容納知識的容器。通過培訓學習,我深深地認識到而科學課程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是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的。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
2、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手段,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教學自然會成功的。通過培訓學習,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學探究法即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為主,相對而言是適合科學課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并從中體驗到成功喜樂。
參加了這次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意味著我們將帶著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方法率先走進課堂,同時也意味著帶著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方法率先和影響周圍的其他教師。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充滿困難、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會有更多的新經驗、新發現以及新的飛躍。
智慧不是靠灌輸獲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準備的基礎之上的。本次培訓通過專家們的“點化”和“引領”,使本人受益匪淺, 今后,我會一如既往,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于科學教育事業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個骨干教師的作用。 共2頁,當前第1頁1
篇7
關鍵詞: 中學作文評價 作文文體教學 駕馭文體能力 內容效度 效標效度
一
高中語文人教版“表達與交流”模塊對高中寫作教學無疑具有指揮棒的作用。由五本課本中“表達與交流”內容編排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材注重什么淡化什么。具體為必修一: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必修二:直面挫折學習描寫,美的發現學習抒情,想象世界學習虛構。必修三: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理論的角度,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必修四: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現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于思辨――學習辯證分析。必修五: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謳歌親情,學習寫得充實;錘煉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注重創新,學習寫得新穎。
不管從標題上,還是從篇目內容及課后練習上,認真分析比較,我們都可以歸納出“表達與交流”的三大內容:一談如何寫好記敘,描寫,抒情,議論,二談“虛構”與真實,側重虛構,三談好文章的四項指標――深刻、充實、文采、新穎。沒有涉及它們與文體的相關,更沒有涉及文體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指導。必修教材的“表達與交流”忠實地執行了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國《語文課程標準》并不特別強調文體,小學以敘述文為主;初中有明確的文體要求:“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普通高中只要求綜合運用記敘、說明、描寫、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方式,并沒有明確的文體規定。這反映出《語文課程標準》淡化文體意識的價值取向。
美國高中作文教學卻與我們不同,文體教學在美國高中作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在作文教學的幾大模塊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如在作文教學綱要和指導觀念里,實用文體的寫作訓練和寫作基本能力訓練與表達方式的訓練共同組成美國的寫作教學的三大內容。這三大訓練有多種訓練體系,有單向的也有綜合的。“文體”意識和實際指導在這些體系中隨處可見,如“思維―表達訓練體系”主要進行思維和文體寫作的訓練,其他還有一般文體寫作訓練體系、實用文體寫作訓練體系。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寫敘述文、文學評論、研究報告、勸說文、技術性文章及常用應用文,對每一文體都有明確規定。
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文體教學得到了同樣的重視。
如三冊《美國語文》(2004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美國語文―――美國著名中學課文精選》,以下簡稱《美國語文》)是中國大陸第一套系統引進的西方著名中學語文教材。文體類型(除編譯時由于篇幅關系刪去的戲劇、詩歌外)統計如下:
文體類型具體類型舉例:
(1)小說:短篇小說、科幻小說、長篇小說;
(2)散文:分析散文、諷刺散文、說明散文、思考性散文;
(3)其他類:日志、神話、傳說、故事、敘述文、布道、自傳、勸說文、演講、格言、書信、通告、游記、回憶錄等。
課后寫作練習文體訓練類型舉例:
(1)想象、娛樂、感受類:神話、短篇小說、科幻小說、電影情景、人物傳記、日記、續寫、改寫、廣告、網頁制作、格言等;
(2)通告、闡釋、描述類:通信、通告、新聞報道、報告、描述性信件、摘要、訃告、課程描述、競賽公告等;
(3)勸說、建議、說明類:說服性的短文、給校長的建議、建議專欄、收藏者指南、提議、有說服力的信條等;
(4)分析、評論類:文學分析、社論、批判性回應、說服力評價、比較研究等。
與淡化文體教學對應的是中國作文評價標準是面向文學性、詩意和哲理性很強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的通用標準;與注重文體訓練對應的是美國評價標準鮮明地體現為分文體定標準。這種分文體制訂評價標準的做法是較為嚴謹的。它能充分反映評價學生駕馭不同文體的能力,較之抽象地評價內容充實否、結構完整否、符合要求的“通用”標準否,更能起到實際的評分指導與規范作用。
我認為美國作文教學對文體教學的重視,是美國作文教學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在美國教學中最令全球教育界驚奇的事就是美國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只要受過普通教育的美國人,都能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在紙上且表達清楚,同時盡可能遣詞造句,使意義更準確。而這種情況,反映的正是美國高中作文評價有相當高的效度。
美國作文教學之所以卓有成效,注重文體教學和注重效標效度的分文體制訂評價標準的作文評價功不可沒。這樣的結論不是主觀臆測,而是通過客觀分析得出的。了解美國文體教學與分文體制訂評價標準的作文評價,并對評價效度進行分析,我國作文評價的效度問題亟待解決。
二
怎么改進甚至改革高中作文教學呢?作文成績與寫作能力是否成正比呢?
舉個比較絕對的例子,假如高中作文教學只有新詩教學,作文練習與測評題只有新詩形式的測評題,有這么一個可能結果,老師抱怨作文難教,學生抱怨作文難學難寫、沒東西可寫、太多束縛不自由……還有一個可能結果是,作文測評成績不錯的高中畢業生在社會上不會寫讀書筆記,不會寫文學評論,不會寫報告,不會寫社論,不會寫計劃書,不會寫基本的商業策劃,不會寫比賽公告……作文測評成績不好的高中畢業生在社會上卻成了新興作家或者公司的文案高手……于是作文教學改革呼聲四起,興起了半命題寫詩、話題寫詩、材料寫詩、漫畫寫詩、不定題材寫詩、生活化寫詩、心靈化寫詩、學生詩作互評、多就少改詩、總評詩、面評詩、每日一詩……
當然,上述是一個較為絕對的例子,可事實是,這個絕對例子與當下高中作文教學內容的關系只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高中作文教學中并未有更多樣的文體介紹和指導,在大部分學生的腦海中,他們知道的文體就只有文學性質的記敘文、散文、論點論據論證式議論文、詩歌和戲劇,就在這有限的三四個文體中選擇,較之于事實上豐富多樣的文體而言,“文體不限”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文體不限么?腦海中根本就沒有多少文體概念知識,何談文體不限的選擇呢?在記敘文、散文、論點論據論證式議論文、詩歌和戲劇范圍內分文體定標準的作文評價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分文體定標準作文評價呢?如前文所示美國中學文體訓練類型涵蓋了工作崗位上大部分的文體寫作,培養了美國人而不是美國學生普遍良好的寫作能力,而大部分接受過高中作文教學的中國高中畢業生,在進行工作崗位上基本的文案寫作時一般都是初次接觸,能力匱乏。這不僅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文體教學缺失造成的后果,還反映了對應于淡化文體教學的淡化文體評價的作文評價的低效度。
任何測評都涉及效度。效度是指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容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在作文教學中或者在升學考試中指作文測評的分數反映學生作文真實能力的程度。在判斷作文測評是否有效性時,在考慮到測評的內容效度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效標效度。
內容效度最容易理解,它關心的是測量的內容。比如某一個學段進行詩歌寫作教學,內容效度就會考察詩歌寫作測題是不是與這個學段教授的詩歌寫作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正相關。
效標效度稍微復雜些,是指當前一項測驗結果與作為效標的資料或數量之間的相關程度。效度的高與低,需要有一定的參照點加以考查,尤其是能力的測試。實際上能力都是無法測量的,因此我們只能確定一個或幾個能反映能力的標準,然后做間接的比較。這種人為確定的效度標準簡稱“效標”。效標效度關心的是測量結果和另外一個效標(criterion)的符合程度。比如,據說微軟公司招人的時候會考一些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像“紐約有多少個水井蓋”之類。考察者并不真的關心答題者是不是真的知道紐約有多少個水井蓋,他關心的是答題者以后的工作業績(相當于效標)。那么考題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工作業績呢,或者說這些考題和工作業績的相關程度到底如何呢,這就是效標效度。比如,在美國高中作文教學進行的同時,進行多種文體的訓練與測評,這個測評,除了關心測評題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程度外,更關心學生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能力及發展。測題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寫作能力呢?或者說這些測題與日后的寫作能力的相關程度到底如何呢?這就是效標效度。
內容效度和效標效度的區別首先是調查者(investigator)的觀察的取向(orientation)不同。使用內容效度的調查者,關心的是測量的得分。比如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測驗,那么學生在這張試卷上的得分正是教師所關心的。使用效標效度的調查者,他關心的是效標的得分。比如上面舉的招聘的例子,公司并不真正在乎你在招聘試題上的得分,他在乎的是你以后的工作業績(相當于效標),上面舉的作文測評的例子,教師還關心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能力(相當于效標)。
這是兩種效度在觀察重心上的區別,另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推論(inference)的程度的不同。對使用內容效度的測量者來說,基本上不存在推論。還以作文測題為例,作文成績高分就說明這學生作文能力好,教師不需要進行推論,作文成績得分直接說明問題(如果要引申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是在進行推論了)。在效標效度的例子里,推論是很明顯的。招聘試題上的得分真的能預測將來的工作業績嗎,詩歌寫作成績好真的能預測將來生活和工作中的寫作能力嗎?局限于記敘文、散文、小說、論點論據論證式議論文和詩歌的寫作成績好,真的能預測將來的寫作能力嗎?這時候推論的意味已經很強烈了,實際上效標效度就是用來衡量這種推論的可靠性的。
測量者關心的是測量得分時,用內容效度;測量者關心的是效標得分時,用效標效度,也許還需要解釋一下,這兩種效度并非只能用于不同的作文測題,而是取決于測量者如何使用作文測題。比如,同樣是一套或一系列作文測題,兩種效度都可以用來考核它,這取決于施測者如何使用這套或者一系列作文測題。如果施測者只想從中知道學生對相關的寫作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那么他應該關心這套或這個系列作文測題的內容效度如何;如果施測者想以此推斷學生將來工作生活中的寫作能力,那么他應該關心這套或者這個系列的寫作測題的效標效度如何。
在關注效標效度時,不能忽略了同時效度和預測效度。它們是在時間上對效標效度進行的分類。它們的區別是時間上不同,同時效度的效標和原測量工具是同時施測的,而預測效度的效標是在原測量工具之后施測的。比如學習期間正式進行的作文寫作測驗的同時效度的效標是與這些測驗并行的學生寫作練習成績和老師觀察評價等,而預測效度的效標則可以是期末考作文成績,高考作文成績和生活工作中的寫作能力。
前文已經說道,效標效度的使用者真正關心的是效標上的結果,因而待檢驗的測量工具其實是作為效標的替代物出現的。為什么要使用替代物呢?其理由在預測效度這里很明顯,效標是作用于將來的,我現在要知道結果就必須使用替代物。比如要知道學生在將來正式高考時的可能成績,那么我們需要使用有較高的預測效度的模擬試卷。又或者要知道學生將來寫研究報告的能力,那么教學時應該使用有較高的預測性的作文測題;這兩個例子里的模擬試卷和寫作測題都是為了實現預測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替代性的測量工具。
結合以上關于內容效度和效標效度的分析,我國作文教學和作文評價的現狀如下:高中作文教學模塊“表達與交流”有三大內容:一談如何寫好記敘,描寫,抒情,議論,二談“虛構”與真實,側重虛構,三談好文章的四項指標――深刻,充實,文采,新穎。作文評價對應于這三大內容的評價標準。那么從理論上說作文評價已有了較高的內容效度。可是內容效度高并不代表作文評價的效度高,并不能真實反映作文教學的成效如何,是否科學合理。在作文教學中,文體教學的嚴重缺失,文體意識嚴重匱乏導致學生日后生活中自由寫作思維極為狹隘,沒有可供自由選擇的文體寫作,駕馭文體能力相當乏弱導致學生日后無法快速應對豐富多樣的文體寫作,這反映了我國高中作文教學評價相當低的效標效度。
事實上,高中畢業后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開始社會生活、走上工作崗位后,沒有多少人會繼續進行我國高中作文類型的寫作,例如寫文學性、詩意、哲理性很強的記敘文、散文、議論文,反而是當下高中作文教學所淡化的形式規范性很嚴格而且思維能力要求各具特色的其他文體寫作特別是實用文體寫作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寫作,可是在作文評價過程中,忽視對效標效度的分析,并沒有把駕馭這些文體的寫作能力當做預測效標來分析和重視。缺少這種效標效度分析的作文評價就無法發現當下作文教學成效低微,學生應對生活與工作的實際寫作能力低弱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
[1]黃全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問[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陳文中.外國大學入學作文考試的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2004(4).
[3]周鸞飛.近五年我國高中教學作文評價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
[4]賀義廉.高考備考作文訓練的現狀與誤區[J].當代教育論壇,2008第5期.
[5]王選遨.構建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寫作教學新思路[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2005(3)
[6]朱曉斌.西方寫作教學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科學,2001,VOL24(4).
[7]張娟.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及評價回歸生活的訴求[J].教育測量與評價,2008.9.
[8]黃全愈.“高考”在美國[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9]瞿寶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論文摘 要】本文從淺析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入手,闡述了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的意義及措施,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意義重大。第一,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當前高校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通過對其進行教育引導,有助于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關心家人,朋友,服務社會,感恩祖國。第二,重視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和加強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全社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有助于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三,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素質,還有利于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感恩教育,使獨生子女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得到提高,使其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和諧的氛圍為我們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提供了條件,當前加強對獨生子女感恩意識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感恩的環境是孕育感恩品質的前提和保障,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良性引導。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一方面,全社會要注重對感恩教育的宣傳,輿論上倡導感恩,通過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如近幾年國家和社會非常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通過“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評選出一批道德品質高尚的模范,向人們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動中原、感動中國的謝延信,他的事跡向人們宣傳著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用他的行動呼喚美德,用他的行為向人們講述著他的感恩。通過這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感恩的氛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使獨生子女大學生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覺的加強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識。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要提高判斷能力,主動摒棄錯誤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個人道德素養。要正確認識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對個人思想的危害,主動摒棄這些腐朽頹廢的觀念,繼承和弘揚中華名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感受中國歷來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感恩社會。
二、轉變學校教育模式加強感恩教育
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學校教育是關鍵。獨生子女進入大學,遠離家鄉,學校是其成長學習最重要的環境,學校應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負起這個重要的責任,重視和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轉變教育模式,學校教育應從單一的注重專業技能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上來。受社會功利化的影響和學生就業前景的考慮,高校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非常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雖然設有德育課,但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影響,不能很好的達到預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應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培養一批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學校應根據獨生子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制定教育計劃,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其感恩意識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養。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實際參與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將道德思想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實際的感恩行動,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
其次,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獨生子女大學生是大學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還沒有實際建立起針對該群體的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著重注意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的教育,研究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其進行有針對的教育和引導,特別要加強對該群體的感恩意識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導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強獨生子女大學對學校和社會的感恩教育。
轉貼于
最后,營造良好的感恩校園環境,多種方式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獨生子女大學生生活在校園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園文化環境,和諧的文化氛圍,更好的營造出一種感恩的校園環境,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受到熏陶,從“耳濡目染”到最終的“潤物細無聲”,感恩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動員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用真情表達對家人、朋友、社會的感恩。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重視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奠基性教育,是對人影響最廣的教育,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首先,要轉變觀念,注重對子女道德修養的培養。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之外,更應該注重對孩子道德修養的培養,片面強調學習忽視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
須明白孩子要全面發展,德育與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師長,愛護同學,關愛社會,感恩祖國,教育孩子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感恩的心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更好的與人交往,全面發展。
其次,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和個性的培養。很多獨生子女進入大學以后,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無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這與自身的性格和習慣有關,而這些又與家庭教育關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不能過分寵愛孩子,要對其進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強其承受挫折的能力,養成自立、堅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響其對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作為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自身的感恩行為,對孩子進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關心社會,通過耳濡目染,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識。
四、加強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質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主動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覺改正自己錯誤思想和行為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長中摸索,體會做人的道理和原則。獨生子女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自我教育法,主動自覺地參與感恩活動,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到自省和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學習他人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學會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過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之情,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2004年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新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張瑞芬.談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5]陳琦,楊鮮蘭.大學生感恩意識探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4月.
[6]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1期.
篇9
近年來,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通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程”,即樹立一個理念,堅持兩個“必須”,實行三級管理,開展四方面的工作,促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推進,心育課程進入課堂,心育場室不斷建立,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陸續開展,一批廣東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和達標學校不斷涌現。順德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逐漸形成,在推進順德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造和諧、陽光校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其科學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
一、以正確理念為先導,制定全區心育工作規劃
正確理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學校整體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健康發展、工作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條件。基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和《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等國家政策與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順德提出了“全心全育,共建陽光校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全心全育”即通過在順德區中小學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充實傳統德育的內容,豐富傳統德育的方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陽光校園”即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師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平等、友好的人際關系,奮發、刻苦的學習精神,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使中小學師生學習、生活在和諧、樂觀、開放、積極、充滿陽光的學校氛圍中。以此理念為引導,順德確定了從管理機制、師資培訓、活動開展、心育教研、等級達標等方面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程”,全面推進了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堅持二個“必須”,促進心育工作健康發展
要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就必須糾正過去在部分學校中存在的兩種錯誤觀念。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脫離學校中心工作,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視為心理咨詢。鑒于此,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順德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過程中明確地提出了堅持“兩個必須”的原則,即: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為學校中心工作服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教書育人服務。根據《綱要》精神,應對學生進行良好性格的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從而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應對挫折、處理危機的能力等。這些都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也服務于學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和教學。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發展性教育為主,補救性教育為輔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的未來,以發展性教育為主。而對于只占學生群體少數的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幫助,是十分必要的,但這決不能成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建立三級管理機制,加強心育工作的管理與指導
要科學、規范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組織管理和專業的業務指導是必要的保證。順德于2002年成立了“順德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局領導擔任主任,下設“順德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對全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業務指導,由順德區教師進修學校負責管理,形成了由教育局行政主管與中心專業指導相結合的管理機制。2005年,根據新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的需要,相繼成立了順德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組和各鎮(街)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組,形成了區、鎮(街)、校三級結合的、上下聯動的教研管理與指導網絡。這一舉措有效地整合了全區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強化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加強了對普通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指導。不僅改變了過去多數學校只配備一名心理教師,力量單薄,無法組織教研活動,難以開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被動局面,而且由于區、鎮兩級教研組成員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和達標學校的骨干教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相對較好,可以對本鎮(街)中小學,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的學校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指導,使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目前,順德已經初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網絡,從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兩個方面強化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推進四方面工作,開創順德心育新局面
(一)開展全員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心育水平
教師素質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全心全育,共建陽光校園”目標的關鍵。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2002年起,順德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既包括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全員培訓,同時也包括對針專職心理教師的崗位培訓。
一是針對順德全區中小學教師開展培訓。培訓得到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的大力支持,參與培訓的教師范圍不斷擴大,由最初僅針對骨干教師逐步擴展為對班主任進行培訓的目標,最后達到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的目標。截至目前,順德已有13000多位(約90%)教師取得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證,2000多位教師取得B證,100多位教師取得A證。另有400多位教師已報名參加A證培訓。
表1 2010年順德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教育證書類型分布情況
二是針對專兼職心理教師進行崗位培訓。隨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順德各學校都配備了專兼職心理教師。為了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研能力,2007年順德舉辦了首屆中小學專兼職心理教師崗位培訓班,對180名中小學一線專兼職骨干心理教師進行了為期七天的崗位培訓。結合參訓教師實際需求,在課程設置上側重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如設置了教師心理素質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規劃及軟硬件建設、心理課程設計與實踐、心理咨詢技巧與實踐、心理危機干預等課程;在培訓形式上,注重培訓方法與方式的多樣性,主要采用專家講授、案例分析、實踐體驗、實地參觀、小組研討、優秀成果展示等方式,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性。由于注重了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訓過程的操作性和體驗性,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員們普遍感到耳目一新,收獲頗豐。
(二)開展心育活動,全面推進心育工作
自2001年順德第一次在全區舉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場會開始,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開。到目前為止,基本構建了多層次、多途徑、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模式,形成了區中心、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格局。
1.定期舉辦全區心育觀摩活動
舉辦全區心理健康教育觀摩活動是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推進的重要手段,具有規模大、影響大和引領性強等特點。從2004年起,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每年定期舉辦全區心理健康教育觀摩活動,至今已舉辦了六屆。這項活動逐年創新,影響漸大,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參加發展到近期四百多人參加,成為全區一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盛會。通過活動,搭建了全區心理健康教育展示平臺,引領了全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方向,促進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總結與交流,有效地推進了全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均衡發展。
觀摩活動開展注重內容的豐富性,每年所選主題和側重點各異。如第一屆注重發揮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的輻射與引領作用;第二、三屆主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引進團體輔導模式;第四屆重點促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五屆開展“生命教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競賽,吸引了參賽優質課教案、說課稿200多份,參賽優質錄像課100多節,16位中小學老師現場角逐一、二等獎。第六屆觀摩國家、廣東省關于加強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將職中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培養作為觀摩活動主題,全區13所職中的150多名教師觀摩了三節示范課,并聆聽了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與教授的現場點評和專題講座。如今,順德心理健康教育已由原先的“高中一枝花”發展到現在“高中領頭,初中漸強,小學新銳,職中迎頭趕上”的良好局面。
2.各校心育活動精彩紛呈
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最為重要的地方。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立足于校園,加之領導重視、機構健全、組織到位、學校主動、教師積極,使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開展,各所學校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在此基礎上,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采用心理活動周、心理活動日、心理健康教育節、心理手抄報、專家心理講座、心理廣播、心理咨詢、心理網站建設等多種形式,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此外,各學校還特別重視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例如,容山中學開展的中學生學習品質培養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順德一中開設的《電影中的心理學》《心理學實驗探究》等校本心理課程,深受學生喜愛;鳳城中學的“心靈紅茶館”備受初中生的青睞;羅定邦中學的“心育主題班會系列化”的研究,提升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容桂中學開展“念親恩”親子工作坊并推廣到社區,密切了親子關系;祥勝小學開發心理主題班級文化,各班自創班歌、班徽,使學生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班級;順德中專、技工學校開展了“構建校園的生命樂園”的主題班會活動等。
3.社會各界的輔心育活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營造順德心理健康教育大環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合力,顯得尤為重要。順德中小學普遍設立了“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家長會和親子活動,力爭家庭的支持。此外,社會各界也努力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部分鎮(街)或社區也成立了相應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大良街道教育組成立了大良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建設了咨詢室,開通了心理熱線;順德團委開辦了“順德青少年心聲熱線”,同時不定期舉辦“熱線進校園”活動,到各中小學舉辦現場心理咨詢活動;順德義工在各鎮街開展一對一幫助社區弱勢青少年活動等。
(三)開展心育科研,促進心育科學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諸多活動開展的實踐層面上,而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科研,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的持續、健康發展。順德為了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學、規范發展,注重以科研指導實踐,積極鼓勵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順德已獲得廣東省指導中心“十一五”立項課題13項,兩百余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獲得國家級獎勵,三百余篇獲廣東省、市級獎勵。此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效明顯。例如,容山中學廣東省“十五”立項課題“中學生學習品質的結構和培養研究”獲第六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鳳城中學有24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在“第五屆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展示”中獲獎;順德一中在廣東省級以上教育雜志上公開發表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十多篇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朝著縱深的方向發展。發展促進研究,研究進一步推動了順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四)創建心育示范、達標學校,提升順德心育整體水平
順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達標學校的建設,通過創建各級各類示范與達標學校,促進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自2001年開始,順德中小學積極參加廣東省、佛山市兩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和達標學校的創建活動,紛紛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校園硬件設施建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場室。在不斷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也不斷加強軟件設施的建設,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既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規范化,又注重結合本校實際,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順德共有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9所,佛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2所、達標學校26所,此外,還有多所學校被評為“全國學校心理輔導特色學校”“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示范學校、達標學校的創建,不僅大大提升了創建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為其他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榜樣,作出了表率,有效地推動了順德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五、結 語
幾年的堅持和努力,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初顯成效,并在全廣東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誠然,所獲得的成功經驗,需要不斷總結推廣。在未來的十年中,順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任重道遠,需要不斷強化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更深入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探索,力求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推向全面普及。
篇10
教育教學論文2600字(一):中職舞蹈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探究論文
【摘要】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向觀眾傳達情感,分享內心想法的重要藝術形式。觀眾通過舞者的動作神態感受到了舞者的情感態度,這樣的舞蹈才是具有內涵和靈魂的舞蹈。因此,本文積極響應中職舞蹈教學號召,致力于構建具有情感深度和溫度的中職舞蹈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職舞蹈;情感教學;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07
舞蹈教學是中職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中職學校舞蹈生眾多,但是真正能夠通過肢體動作抒發個人情感、升華舞蹈感情的學生卻并不多。很多學生對舞蹈的認識過于淺顯和單一,認為只要動作做到位就達到了標準,因此忽視了舞蹈最本質的核心情感要求。基于此,中職舞蹈教師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指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傳達情感,并借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具體探究過程如下。
一、中職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學生抒感的需要
一方面,抒發內心情感、分享個人感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訴求和欲望,而有效的情感抒發途徑和媒介就顯得至關重要。中職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較為規律單調,缺少多樣化的手段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內心的壓抑,不良情緒的累積,給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在學業上經歷過失敗,遭受過挫折,所以往往比其他普通高中的學生情感體驗更為豐富,負面情緒的累積也較為嚴重,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也遠超他人,因此,中職學生群體中焦慮、不安、自卑和緊張情緒較為常見。而教師以舞蹈教學為媒介,結合對情感的探討,對內心的剖析,對意志的強化等教學任務,則能夠給廣大中職學生創造抒發個人情感,釋放不良情緒壓力的有效途徑,富有情感的舞蹈教學課堂能夠安撫學生的情緒,并通過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將學生帶入到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用舞蹈滋養精神,從而獲得內心的釋放,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打造課堂文化的需要
中職教育不僅僅重視職業技能教育,對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同樣有著較高的要求,并致力于培養學生綜合的素質和審美情趣。而在打造校園文化氛圍這一過程中,舞蹈教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沒。但是,僅僅只是舞蹈本身的教學也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很多教師忽視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使得學生將舞蹈學習當作強制性的任務,學過就算過,而無法將舞蹈學習真正轉變為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重要環節。因此,中職舞蹈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透過舞蹈的外在形式,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與心靈對話,讓舞蹈學習的精神滿足超出身體的疼痛和疲憊。這樣,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地認可舞蹈學習,并積極在課外進行舞蹈練習與表演,打造多元校園文化。
二、中職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正確認識情感化教學,構建素質教育課堂
中職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工作落實的第一步必須要先從教師做起,先從優化教師教學理念做起,正確認識和接受情感化教學,打造具有情感深度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成人”為目標,帶領學生在審美、道德、精神、意志等多個方面獲得成長與進步,不僅改善學生的形體,提高學生的動作標準程度,還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品質,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打造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素質化教學課堂。
(二)善用經典舞蹈作品輔助教學,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感知力
學生對舞蹈情感的發掘,對舞蹈情感的抒發不足,很多時候是由于學生積淀不夠造成的,學生缺少對舞蹈情感的豐富認識,自然也就無法形成自己對舞蹈情感的個性化理解。因此,廣大中職舞蹈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時候要積極彌補學生這一缺陷,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和素材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舞蹈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從而為學生舞蹈情感的豐富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當根據舞蹈教學的實際需要,提前借助多媒體和互聯網為學生收集相關的經典舞蹈作品,并重點關注舞蹈作品中對情感的抒發和展現,由簡入難,逐步帶領學生認識多樣化的舞蹈情感。比如在表現人與自然相處時的態度與情感時,教師可以選擇楊麗萍的孔雀舞為展示素材,并配合專業人員對舞蹈表演的點評和對舞蹈情感的評價進行展示性教學,幫助學生不斷豐富自己對舞蹈藝術的情感理解,從而逐漸形成獨特的舞蹈情感感知、抒發和表達方式。
(三)保持情感體悟,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光,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
人們對于情感的體悟往往不是憑空產生的,更多的時候需要建立在個人經歷、生活閱歷、具體事物等基礎上,通過判斷其中的美與丑,對與錯,善與惡而逐漸構建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的時候,也必須要以舞蹈本身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對人,對物,對生命進行感悟,對日常生活,對個人經歷進行反思,發現細微之處的藝術之美和舞蹈之美,繼而收獲豐富的情感。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成長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或者一次經歷,從中發掘情感并將其編為一支舞蹈,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分享細微的情感,展示自己對美的感悟和認識,讓舞蹈真正與情感相連,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
(四)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將情感教育與表演實踐結合
藝術來自生活,情感源于實踐是不變的真理,對中職舞蹈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同樣有指導意義。教師積極為學生創造舞蹈表演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走上真正的舞臺,面對真實的觀眾進行表演,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收獲對舞蹈情感的不同認識,并不斷豐富學生個人的內心情感,提高學生舞蹈情感的抒發表達能力。如為了加深學生對不同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認識,教師應當安排學生到不同的環境中進行舞蹈表演,近距離感受人、自然、社會情感與舞蹈相聯系的切入點,即從中獲取豐富的情感,展現學生自身較好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總而言之,正是因為有了舞者傾注的心血和情感,有了舞者對舞蹈動作背后內涵和情感的挖掘才使得舞蹈擁有了靈魂,舞蹈表演擁有了感染力和影響力。舞蹈教學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教學,更是對美的分享和熏陶,對情感的浸潤和共鳴,因此,教師必須要構建具有情感深度的舞蹈教學策略,不僅要培養學生用舞蹈動作抒感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挖掘舞蹈背后深層情感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感知力。
教育教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藝術素質教育與舞蹈教學的思考論文
摘要:藝術素質是學生綜合修養重要方面,舞蹈作為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素質教育融入舞蹈教學,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在當前的舞蹈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立足于素質教育的背景,分析了傳統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當前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教師要有掌控教學的專業度、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延續性、與多學科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性。
關鍵詞:藝術素質教育;舞蹈教學;創新;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種通過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的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舞蹈教學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創造性的、啟發式的舞蹈教學應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其教學目標、教學形式以及教學過程上應逐步規范化和系統化,這就需要我們舞蹈教師不斷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積累和總結,站在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方式與學生展開教學對話,加強學生的舞蹈實踐能力,落實素質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要求。
一、傳統的舞蹈教學
舞蹈課程目前一般是納入高中音樂課程,是音樂課程的一部分。從教學形式來看,主要分為這幾部分,首先是教師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其次是教師對舞蹈動作、基本的動作進行演示,然后是學生實踐練習,最后教師來考核學生學習的效果這樣一個過程。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因為這樣的課程是非升學考試的內容,所以學生的課時較少,一般是一周一節,所以學習的內容不多。因為需要學習理論,所以在練習方面課上的時間是比較緊張的,需要學生進行課下的練習,但實際上學生課下練習的不多。從學生參與度來看,女生更喜歡一些,在動作練習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為興趣度不夠,所以在理論學習中就往往不太積極,導致動作僵硬。到學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學生舞蹈動作展示為主要考試形式,基本上沒有統一的考試標準,所以學生也比較容易通過,這往往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視程度不夠。總體上來看,學生還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學考試的學科上,極少數藝術特長生因為升學專業考試的需要,專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當前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缺乏變化。誠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實施,新的評價機制正在推進,特別是國家提倡要重視藝術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從現實來看,可能是長久舞蹈教學課程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變化,方法比較單一,缺乏變化,一般還是在堅持原有的教師講理論、示范動作,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這樣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師在主宰著課堂,學生被動參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溝通少;學生興趣度往往不高,學習積極性不足,這樣的現實不僅僅影響了課堂教學氛圍,而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這與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也是背離的,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度不夠。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是主體,各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也就是適應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其終身成長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就是一個重要內容,而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流程,重視學生的體驗式學習,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來。而就舞蹈課來看,學生確實是也在參與,但是這種參與并不是發自學生內心,是被動的。同時,在舞蹈課上,有些教師的要求過于嚴格,給學生自己創造或者發揮的空間不大,缺乏對學生的鼓勵,課堂氛圍也影響了學生在課上的發揮。這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性會受影響,學習的動力也會不足。
3.考試與評價機制有待完善。考試與評價是舞蹈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考試和評價能夠直觀地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措施。然而,當前的舞蹈學科的考試和評價機制有待完善,考試形式單一,缺乏創造力,對于學生素質的呈現不夠。評價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更多,并沒有把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納入其中,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對于學生的影響就會下降。同時,考試與評價更多側重于結果,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關注不夠,對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評價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問題。
三、藝術素質教育對舞蹈教學的啟示
1.掌控教學的專業度。教師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專業水平是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一個“度”,既要塑造一個容易和學生溝通的、讓學生認同的師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為舞蹈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控場能力使學生信服。在教學中不能走極端,如果教師為了和學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隱藏自己的專業能力,在教學中設置過多的游戲和有意思的活動,或者盡可能做一些學生容易模仿的動作,雖然能使學生顧忌較少地進行嘗試肢體活動,但是也會產生負面效應,不僅使學生對于教師的專業性產生懷疑,也不易于促進學生動作質量的進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為了收獲學生的認同而一味地向學生示范“高、精、尖”動作,雖然能打消學生對教師業務水平的疑慮,但是容易使學生心存抵觸,產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讓學生感到“我永遠也達不到那種水平”,從而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去摸索和嘗試,既要及時樹立起權威和專業的典范,引領學生沉浸于舞蹈,也要與學生形成平等的會話狀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考,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動。
2.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延續性。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不能止步于課堂中,教師要有足夠的魅力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至課堂外,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延續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校的教育環境中,特別是藝術課,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興趣,很難投入地去學,更不用說進行課外的拓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該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在課堂中要善于捕捉學生和發現學生的興趣,善于創設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和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盎然的興致中迅速自然地進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給學生展示的平臺,使學生在課堂中積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種成功的體驗能使學生感受到舞蹈帶給他的快樂,從而發展成一種巨大的潛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學習中。學生只有對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詮釋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靈氣。
3.與多學科的融會貫通。《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拓寬音樂的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各學科的課程資源共享能為舞蹈教學帶來豐富的源頭活水,藝術素質教育下的舞蹈教學的課例設計和具體教學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與多學科進行對話交流,通過交叉吸收和跨領域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點,不僅豐富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收獲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領域的知識,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藝術。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必須科學、合理,不能過于牽強,其內容必須圍繞舞蹈以及相關內容展開,融合過程要以“舞蹈”為載體,不能喧賓奪主,偏離舞蹈藝術的主旨。這種融合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表現,舞蹈與多學科的碰撞,有利于豐富舞蹈課程內容,從而發現創新點,提升協調各學科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4.提高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性。“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創新,舞蹈也是。學生在練習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訓練外在形象,也是對事物的認知和創造力形成的過程,藝術素質教育下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舞蹈視頻,讓學生對于美的東西融會貫通,使之從中獲得靈感,從而促進知識、技能和創造力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可以采取“以賽代訓”等方式,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舞蹈比賽,鼓勵學生自己創編舞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舞臺感覺,提高自我表現力,還能提高學生對舞蹈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現自己的舞臺,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嘗試,加強藝術實踐。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善于創設民主和諧、有利于創新的學習氛圍,學生不能一味地模仿教師的舞蹈動作,應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只有自己學會創新,才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創造出更多表現自己思想和個性特點的舞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