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職能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10:38: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管理職能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管理職能論文

政府管理職能研討論文

【摘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綱領性文獻中提出“公共管理”這一國際通用新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行政體制改革的認識又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由傳統公共行政向現代公共管理的轉變,是當今世界各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項基本內容,這一思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為今后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提供了根本思路。本文通過引入傳統公共行政與現代公共管理這兩個概念,闡明現代公共管理提出的根源以及與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本質區別,分析實現這一轉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探索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途徑,提出必須從多層次、寬角度來實現這一歷史性飛躍。

【關鍵詞】傳統公共行政;現代公共管理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公共管理”。這是第一次在黨和國家正式的綱領性文件中引入這個國際通用新概念,標志著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分析傳統公共行政與現代公共管理的區別,認清實現這一轉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從而進一步探索基本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現代公共管理對傳統公共行政的沖擊

傳統公共行政實質上就是具有廣泛影響的“官僚制”政府的職能,它最顯著的特征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強調公共事務及公共服務的官僚獨占模式,認為政府組織才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基本形式。其二是注重官僚制組織機構的層級和嚴格的規章制度,以保證組織運轉的效率。應該說,傳統公共行政是與一定的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它的主要功績在于把公共行政從一般政治活動中分離出來,使公共行政專業化,特別是它注重行政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加強行政和效率研究,從而強化了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它解決了人民當時希望解決的問題,如社會穩定、社會基本保障和公平、社會公共物品的供給,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當代社會,傳統公共行政的模式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缺陷。例如,在信息社會,刻板、僵硬的規章就成為追求效率、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公共需求的最大障礙。同時,由于傳統模式下的政府壟斷和權力集中,導政公共管理領域效率低下。

公共管理理論的興起作為對公共行政的沖擊,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這一時期,許多英國學者都努力通過應用決策理論、組織理論以及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的發展,來增強對英國中央和地方行政的分析。而在美國,公共管理的出現是對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學者不滿的產物。認為:進入新經濟時代,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這種官僚化組織顯得行動遲緩而且程序煩瑣,不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如美國政府于1993年發表了《全國績效評估》報告,對官僚制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并提出“重塑政府”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強調“從人人為遵守規定而負責的體制轉變為人人為取得成果而負責的體制”。從公共行政的發展歷程來看,它之所以面臨諸多“危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無法有效地回應日益增多的公眾需求。而現代公共管理著眼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公共管理的顯著特征表現為:政府主要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不提供私人產品,不干預私人領域的活動;政府負責執行市場經濟法律,對市場秩序與市場運行進行平等的監管與公正執法,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實現公共政策;除了必要的社會管制和經濟管制之外,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活動,不采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運行。它的理念包括:

查看全文

財務管理職能研究論文

一、

一直以來,對財務管理職能的論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觀各種觀點,不難發現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集中到一點,就是沒有從“人”的職責作用角度,僅就財務管理甚至財務活動談財務管理職能,使這種職能缺乏活性與靈性,以及財務管理職能應用上的不人性。因此,克服和糾正這些不足,就需要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財務管理的人文光環和人性光輝。

“以人為本”中的“人”應是集合名詞,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具有各種社會關系,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著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由所有個體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社會有機系統。其“本”則是事物的根本、基礎,社會歷史的主宰、主體、主人,指導思想和行動的準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價值標準、尺度,以及哲學上的本原、本質,經濟學的本位,等等。財務管理不論如何定義,財務管理職能不論怎樣論述,都不能脫離其中有“人”起作用、有“人”在作用這個根本因子;都必須明確財務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所需之“人”為“本”的根據何在?所有“本人”如何分擔、履行和發揮相應的職責?在這方面,已有許多學者研究提及,如裴伯英、干勝道、湯谷良等人認為企業可以大致分為股東大會、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三個層次,并且區分了所有者財務的職能和經營者財務的職能;王斌、張延波(2002)的企業財務分層管理體系也指出財務管理職能由出資者財務職能、經營者財務職能、財務經理財務職能組成。由此而論,財務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價值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參與者不僅包括會計人員、財務分析人員和管理層,還包括工程技術人員、銷售人員和廣告宣傳人員等(歐陽令南,2005);財務管理職能發揮好壞,既涉及企業及其成員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方面人員充分履行好其職責。據此,筆者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直接涉及的“人”類就可區分成所有者、管理層類經營者、財務經理和企業員工四個不同利益主體和行為主體(即企業內部關系人,本文不考慮與企業財務管理間接利益相關的外部關系人);相應地,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也就可劃分為所有者財務管理的職能、管理層類經營者財務管理的職能、財務經理財務管理的職能和一般員工財務管理的職能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的職能又因“四類人”在財務管理的財務活動管理、財務關系管理、財務活動與財務關系的共管之職能不同而有所差異和側重,從而使得財務管理職能層次特色更加鮮明和“人性”。

二、所有者財務管理職能

所有者財務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業資本,監管資本的營運,并對其資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進行調整的財務管理行為,目的在于確保資本投放和營運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職能主要如下:

1.在財務活動管理中的職能

查看全文

現代工商管理職能透析論文

1端正工商管理意識

1.1增強服務觀念,提高拓寬職能作用認識為國企改革和發展服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在市場監管執法中,既要嚴格依法行政,又要為國企改革和發展服務,這既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工作的落腳點、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關系中,歸根到底還要靠經濟的發展。有人認為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支持國企改革和發展,但對解決國企發展的難題是無能為力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我們要在實踐中,把職能管理與服務經濟,把宗旨與手段融為一體,運用好,拓寬職能服務作用,更好地為國企改革和發展服務。

1.2增強創新觀念,提高開拓發展務實認識在促進國企改革和發展上,要繼續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有人認為我們支持國企改革搞了多年,制定了若干個支持政策措施,做了許多實際工作,過去該做的基本都做了,現在也沒有更好的招法,因而一段時間內對支持國企改革和發展工作停滯在一般水平上,主動采取實際步驟介入不多,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也不多。我們要改革這種思想狀態,認真落實《決定》精神,進一步轉變觀念,深入實際,搞好調研,根據新的形勢任務和情況變化,完善支持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實實的多做實事,幫助企業排憂解難。

2發揮工商管理職能

重點搞好三個方面工作

2.1關于市場主體準入資格。主要是支持促進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新空間和新增長點,在符合基本條件的情況下,對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的條件及程序、名稱、經營資格、出資方式、投資比例等一些具體問題,從扶持培育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不搞機械的死扣條款。

查看全文

稅收管理職能失效規避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稅收執法風險的成因分析;防范稅收執法風險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家稅收風險的存在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稅收執法的法律依據不完備,給執法帶來風險、稅收法律級次偏低,權威性較差、稅收程序法有些規定過于原則,不利于操作、稅收計劃管理體制誘發執法風險、稅務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執法風險意識亟需加強、執法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執法道德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和諧因素、建立健全稅收法律體系,保證稅收執法依據的可靠性、完善稅收計劃管理體制、提高稅收執法人員素質、建立納稅服務機制、切實提高稅款使用效率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文章從稅收法律、稅收計劃管理體制、人員素質和社會環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稅收執法風險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同時也對構建化解稅收執法風險的長效機制提出了建議。

【論文關鍵詞】稅收執法風險成因防范長效機制

近十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增幅超過國民經濟增長,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我國稅制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斷顯現,增值稅轉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調整都增加了我國未來稅收收入增長中的變數。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納稅人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各種名目的稅收籌劃方興未艾,最終都會沖擊稅收收入的增長。網絡經濟、地下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對政府部門的稅收征管水平提出了挑戰。因此,國家稅收風險的存在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而其中,執法風險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

稅收執法風險主要是指在稅收執法過程中,因為執法主體的作為(主要指不當)和不作為可能使稅收管理職能失效以及對執法主體和執法人員本身造成損害的各種不利后果或不利影響。

一、稅收執法風險的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現代項目管理職能特性探討論文

摘要:在現代項目管理知識要點中,項目的組織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要素之一,一個項目的組織形式是項目經理工作的基礎,也是項目能夠成功實施的組織保障。本文采用對比的方法,分析不同項目組織形式的優劣勢,進而說明項目組織結構在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責任項目管理組織結構模式

任何組織都是由許多要素,按照一定的聯接形式排列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一個組織,除了有形的物質要素外,在各構成部分之間,實際上還存在著一些相對穩定的關系,這包括縱向的等級關系及其溝通關系,橫向的分工協作關系及其溝通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無形的構造——組織結構,它涉及到組織管理幅度的確定、組織層次的劃分、組織機構的設置、各單位之間的聯系溝通方式等問題。岡此,組織結構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組織形式,這種形式是由組織內部的部門劃分、權責關系,溝通方式構成的有機整體。項目組織結構的不同,項目經理的職責和權利也就不同,其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下面采用對比的方法,對幾種不同的項目組織結構模式及其優劣勢進行探析。

一、職能式組織形式

各職能部門派人參加項目,參加者向本部門領導報告,跨部門的協調在各部門領導之間進行,沒有專職的項目經理。這種做法是在基于職能的組織結構中最常見的項目組織方式,執行主管實際上承擔了項目經理的角色,權利集中在執行主管人,他有權向各個分部下達指標和任務,各部門的職能主管負責項目的某組成部分,項目核心團隊就是職能主管加上執行主管,這樣的組織結構有以下幾個特點。

1.1優勢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職能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論文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也可能發生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并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曾經發生的三次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社會主義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區別,社會主義經濟危機應如何避免等。

[關鍵詞]:我國、三次、危機

[論文]: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否也發生經濟危機問題,現在理論界中爭論不休。本文擬就我國曾經發生過的三次經濟危機,談一點淺薄看法。

一、問題的提出

斯大林同志在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在資本主義國家那里所發生的經濟危機、商業危機和財政危機,都只是觸及個別資本家集團。而在我們這里卻是另一種情況。商業和生產中的每次嚴重停滯,我國經濟中的每個嚴重失算,都不會只以某種個別危機來結柬,而一定會打擊到整個國民經濟。每次危機,不論是商業危機、財政危機或工業危機,在我們這里都可能變成打擊全國的總危機。”①斯大林所說的情況,無論在蘇聯,還是在中國都曾經出現過,只不過危機的形態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同。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踐的時間還很短,建國40年來,雖然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受的挫折也很大,走了不少彎路。我們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地找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引為鑒戒,才能加快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此,對于我國何時曾發生過經濟危機,危機的表現如何,其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認識等問題的探討,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危機的表現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職能設計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政府的產生源于人民的公意達成和公意授權,這就決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務性質。21世紀,服務將是行政管理職能的必然選擇。為公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將是行政服務的主要對象;而效率與效益,將是行政服務的價值取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判斷行政服務的標準,則看其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國家的綜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終依據將是用“人民是否滿意”這個尺度來衡量。

【關鍵詞】行政管理/服務/衡量尺度

21世紀,以服務為方向的中國政府職能選擇將成為一種必需和必然。政府將按照企業化的方式努力為公民、為國家、為社會服務,并自覺把“效率”和“效益”作為自身服務水平的內在評判尺度,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外在的評判尺度。

一、服務:21世紀中國行政管理的職能設計

管理在本質上就是服務,服務理所當然成為政府職能的必然選擇。21世紀中國政府必然也應樹立“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理念,進行職能的再設計。

1.管理就是服務管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本質上管理與服務是統一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主體產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眾組織(包括國家),各組織內部及各組織之間都存在著嚴重的利益沖突,各組織成員為避免無謂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換取最大利益,相互訂立契約,把自身的一部分權利讓渡出來,形成公共權力,由全體成員選舉的少數代表掌握。掌握權力的少數人根據其成員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務,維護組織及其成員的利益。同時,各組織之間也基于同樣原因簽訂盟約,把部分權力交給凌駕于其他組織之上的組織(國家政府),管理全體社會的公共事務,維護社會秩序,進而維護整個社會的利益。管理的實質,就是利用組織及其成員賦予的權力為公眾利益服務。因此,從本質上講,管理就是服務。

查看全文

教育行政管理職能策劃論文

摘要:本文在對加強教育行政管理職能策劃進行詳細論述的基礎上,對如何轉變教育管理行政職能這一課題給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教育行政管理職能策劃

一、加強教育行政管理職能策劃

職能的策劃與設計在組織設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這里的“上”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戰略任務和目標,“下”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結構的框架,即承當各項管理職能的各個管理層次、部門、職務和崗位。

1.加強計劃職能策劃,增強管理的預見性

計劃工作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職能,是各級教育行政管理者為有效地使用資源條件、把握發展方向所進行的預測未來、設立目標、決定政策、選擇方案的連續程序,是制定計劃的管理過程。具體而言,計劃職能策劃的步驟可以分為七個步驟:①估量機會;②建立目標;③確定計劃的前提;④確定抉擇的方案;⑤評價各種方案并擇優;⑥制定派生計劃及相應的預算;⑦計劃的執行。

查看全文

人事管理職能價值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人力資源管理事實上存在著兩種職能,分別是行政職能和戰略職能、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將企業中的員工視為非常重要的資源、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價值,是通過提升員工的效率和組織的效率來實現的、策略是“以軟件為主、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強化優質服務”、在人力資源部的人員配備、培訓經費、咨詢費用、員工薪資福利調整方面予以保證、人力效率的組織體現,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深層職能、經理層也逐漸了解到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人力資源部門效益的定義和衡量不如其他部門那么容易和直接等,具體請詳見。

近年來,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高層經理也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企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無法說清人力資源部門到底是干什么的,無法說清“人事管理”(PersonnelManagement)與“人力資源管理”(HumanResourcesManagement)有何區別。這種混沌看法對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來說既是一種傷害,又是一種警示。它提醒我們思考的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和價值到底是什么?

“人事管理”之所以演變成“人力資源管理”,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人力資源管理事實上存在著兩種職能,分別是行政職能和戰略職能。

從行政職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多屬于戰術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組織招聘員工、新員工培訓、基本技能的培訓、工資的計算與發放、考勤管理、組織文體活動、人事檔案管理等等。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稱之為“人事工作”。由于這部分工作幾乎無法從本質上對企業的核心價值產生影響,在一些發達國家,有些公司已經將這部分職能轉交給社會上的專業服務公司或顧問人員。

從戰略職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將企業中的員工視為非常重要的資源,是企業價值的重要體現,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就是將這些資源加以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使之成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推動力。其常規工作包括制訂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協助企業進行改組和業務流程的設計、提供公司合并和收購方面的建議、參與提供業務信息與企業競爭、制訂人才保留計劃、幫助業務人員提升解決難題的能力等等。令人遺憾的是,不少人力資源管理者僅限于履行其行政職能,而忽略了戰略職能。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價值,是通過提升員工的效率和組織的效率來實現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只有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相結合,并將日常工作融合到業務中去,才能創造自身工作的價值。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必須為企業的增值服務,為直接創造價值的部門努力創造達成目標的條件,才能贏得相應的尊敬。下面我把自己在這方面的一點兒體會與大家分享。

查看全文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對策分析論文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重大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分析我國社會管理的現狀,借鑒國外政府社會管理的經驗教訓,切實強化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深入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理論大體經過了產生、發展與反思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中葉,在西方社會矛盾加劇、社會沖突頻繁發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會和諧、社會均衡為目標的社會秩序理論的產生,是西方社會建設理論產生的標志。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反思,以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理論與福利國家理論獲得了重大發展,使西方社會建設的理論逐漸走向成熟,西方國家采用了成功應對社會危機的社會政策手段,為西方經濟持續增長與社會相對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應對新興工業國家發展的國際競爭壓力,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福利國家建設的理論,出現了重視教育、就業培訓、科技與知識投入的“第三條道路理論”與“社會投資型國家”理論,這標志著西方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理論進入了反思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重大實際影響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理論主要是社會秩序理論、福利國家理論、第三條道路理論等。

——社會秩序理論。社會秩序理論是一些著名社會學者提出的整體性社會學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將社會看做一個有機整體,認為社會整體的和諧表現為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促進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團結。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會秩序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整體性的社會研究視角。他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規律的結構;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與要素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這種普遍的和諧的根基在于人性;社會整體的和諧性表現為社會秩序,不和諧則表現為社會沖突,因此,社會秩序是社會最基本的整體性特征。孔德提出了“重建秩序”的構想,即社會秩序的原則:崇尚科學與自然法則,擴大人類自然擁有的博愛的傾向;協調家庭、等級、行會、地方團體、教會、國家等組織和群體的關系,社會分工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本性、教育、地位與專長,各得其所;要增強政府權威與調節,建立“開明政府”;要建立復合性的政治權威,所有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有物質基礎、思想指導、道德制裁和社會控制。此外,涂爾干還提出了社會團結理論。埃米爾·涂爾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