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23:2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職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物流管理高職教育論文
關鍵詞:物流管理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模塊
摘要:物流管理高職教育應以物流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建立教學—科研—企業間穩固的關系。根據培養目標,將課程體系劃分為不同的模塊,建立模塊實習基地,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對物流管理職業技術人才的有效培養.
一、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
(一)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分為企業物流與從事物流的企業兩大塊。不同的企業其物流有不同的特點:如零售企業中的百貨店、專賣店、專業店、大賣場、連鎖企業,對崗位的要求都不相同。某些特殊行業的物流還需要有專門的知識技能,如藥品物流、危險品物流等。從事物流的企業是指專門承攬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和實施物流系統集成服務的第四方物流,具體崗位涉及儲存、運輸和調配、保管、分裝、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裝箱管理、報關、結算、貨運、管理軟件編程與操作、物流服務管理等。
(二)建立校企聯合行業組織。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各物流企業的聯系,通過各種渠道,借助政府和社會各方力量建立行業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和企業保持經常的聯系,一方面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基地,另一方面對企業的管理與再造提供解決方案。形成教學、科研、企業間的穩固聯系。例如在美國,各商學院都不遺余力地確保教授們在企業中發揮作用并獲取豐厚的回報。他們定期地向大公司提供咨詢,學生們從教授的親身經驗中受益,公司們對此也十分歡迎,因為他們才是最終的受益人。因此,我國高職院校有必要建立校企聯合行業組織。
二、物流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
建設和諧師生環境推動高職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構建和諧;高職教育質量;師生關系
論文摘要: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教育的過程和結果,凡是缺乏教師關愛的地方,學生的品德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發展。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高職院校要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正確理解和諧師生關系的內涵、標準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意義,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高職教育的水平,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教師和學生是整個高職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也是高職教育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忽視了師生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相互作用,勢必會影響整個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師生關系,也是社會關系體系中一個多因素的關系體系,既反映了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關系,又包含有為達到教育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教與學的關系,也有情感行為的心理關系。在農業、工業經濟時代的大部分時期,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是教學主宰,是權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關系必然體現著“師道尊嚴”。到了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已日益強烈,教育途徑的不斷拓寬,教育治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舊的師生關系遭受了一定的沖擊和破壞。
從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現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和諧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教育的過程是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和發展提高的過程。師生關系作為學校教學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
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規模發展迅猛,經過10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相應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規律的研究、專業發展研究、社會適應性研究、政策研究等相對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在:
(1)高職教育教學理論還沒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很多仍然是舶來品,有的甚至與國情還不相符。
(2)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下設的分支學術研究機構,雖然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科學研究質量、服務高等職業教育科學決策、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組織國際間學術交流與人員培訓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
(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雖然從宏觀上把握各個專業領域的發展方向,向教育部提出建議,為廣大高職院校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咨詢與服務,指導學校的專業建設與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為人詬病的地方仍然不少。
(4)教育部、各省市及高校創辦了一批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如《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高教探索》、《江蘇高教》、《中國大學教學》、《復旦教育論壇》等14種期刊己成為高等教育類核心期刊;《教育與職業》、《職業技術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10刊物已經成為職業技術教育類核心期刊,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刊發了一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成果,它對推動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關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方面的論文則相對偏少,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更少,中國高教研究2013統計,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有關的論文不到10%,發文院校數只占高職院校總數的13%,作者主要集中在華中、華東地區,80%多的高職院校一篇文章也沒有。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認清差距,果斷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協同創新,才能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使之與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相適應。這是因為:
科學發展觀高職師生評價論文
摘要:發展觀是系統科學中一個滲透著人類價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領域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首先必須明確其中的“人”主要應指參與教育教學雙邊活動的實踐主體一一教師和學生。在當前高職教育實踐中,源于學術性和職業性價值取向的錯位,導致人們對高職師生的評價方面存在不少誤區,背離了“以人為本”發展現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現為偏重以學業為導向的學生評價機制.視高職生為“低素質”學生;崇尚以科研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扭曲“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內涵。
關鍵詞:以人為本;評價機制;學術性;職業性
發展觀是系統科學中一個滲透著人類價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學原則的是科學的發展觀,違背科學原則的是非科學的、甚至反科學的發展觀,體現在具體問題上就會有一些認識誤區。科學發展觀一直是指導我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執政理念,當前我們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來都倡導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管子.霸言》就從治國安邦的高度認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智者普羅泰戈拉則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哲學命題。在我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①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深刻.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發展等不同領域出發,對其中“人”的要素的具體解讀是不一樣的。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其中的人不僅指在教育活動中居主體地位的學生.還包括教師、管理者和其他與教育活動相關的人員,但主要的是從事教育教學雙邊活動的教師和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實踐的主體。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在教育領域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首先必須確定教育語義中的“人”的主要涵蓋范圍.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一一教師與學生的根本利益為本。我們的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促進人的發展的實踐活動,不僅要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也要關注培養人才的教育者的發展需要,因為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②高職教育是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語義中“人”的多元屬性,其主體也是學生和教師。要真正發揮好師生在高職教育實踐中的主體作用.首先必須以科學發展觀認識高職師生的群體特征,明確其利益和發展需要,才能把師生的利益作為高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優質的教育服務不斷滿足這部分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并促進高職人的全面發展,這是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必然內涵。然而在當前高職教育實踐中,源于學術性和職業性價值取向的錯位,導致人們對高職師生的評價機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學發展觀的誤區,背離了“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本文擬從如下方面做簡單剖析。
一、學術性和職業性價值取向的錯位影響評價機制導向
發展觀是人類價值取向在判斷事物發展狀況上的一種體現。高等教育固有的兩種價值取向則是“學術性”和“職業性”,“學術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對理性、學術與知識等目標追求的一種傾向。而職業性則是與學術性相對的,指高等院校對高等教育職業功能偏好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為滿足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③兩者是一對缺一不可的矛盾統一體.確定其價值取向的關鍵在于如何根據教育實踐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目標,把握好學術性和職業性在高等教育不同類型或階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謀求兩者的融合。從高職教育的名稱來看,我們不妨說“高職”是高職教育和高職人應有的復姓。高職領域中的一切活動和要素都必然帶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烙印,并且在學術性和職業性的價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科學發展觀教師評價論文
摘要:發展觀是系統科學中一個滲透著人類價值取向的概念。在教育領域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首先必須明確其中的“人”主要應指參與教育教學雙邊活動的實踐主體一一教師和學生。在當前高職教育實踐中,源于學術性和職業性價值取向的錯位,導致人們對高職師生的評價方面存在不少誤區,背離了“以人為本”發展現的根本要求。主要表現為偏重以學業為導向的學生評價機制.視高職生為“低素質”學生;崇尚以科研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扭曲“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內涵。
關鍵詞:以人為本;評價機制;學術性;職業性
發展觀是系統科學中一個滲透著人類價值取向的概念,一般而言,符合科學原則的是科學的發展觀,違背科學原則的是非科學的、甚至反科學的發展觀,體現在具體問題上就會有一些認識誤區。科學發展觀一直是指導我國革命和建設發展的執政理念,當前我們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中西方文化自古以來都倡導的理念。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管子.霸言》就從治國安邦的高度認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智者普羅泰戈拉則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哲學命題。在我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①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深刻.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發展等不同領域出發,對其中“人”的要素的具體解讀是不一樣的。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其中的人不僅指在教育活動中居主體地位的學生.還包括教師、管理者和其他與教育活動相關的人員,但主要的是從事教育教學雙邊活動的教師和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實踐的主體。人的素質的提高、人際關系的升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在教育領域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首先必須確定教育語義中的“人”的主要涵蓋范圍.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一一教師與學生的根本利益為本。我們的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促進人的發展的實踐活動,不僅要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也要關注培養人才的教育者的發展需要,因為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②高職教育是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人”自然也具有教育語義中“人”的多元屬性,其主體也是學生和教師。要真正發揮好師生在高職教育實踐中的主體作用.首先必須以科學發展觀認識高職師生的群體特征,明確其利益和發展需要,才能把師生的利益作為高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優質的教育服務不斷滿足這部分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并促進高職人的全面發展,這是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必然內涵。然而在當前高職教育實踐中,源于學術性和職業性價值取向的錯位,導致人們對高職師生的評價機制方面存在不少非科學發展觀的誤區,背離了“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本文擬從如下方面做簡單剖析。
一、學術性和職業性價值取向的錯位影響評價機制導向
發展觀是人類價值取向在判斷事物發展狀況上的一種體現。高等教育固有的兩種價值取向則是“學術性”和“職業性”,“學術性是指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對理性、學術與知識等目標追求的一種傾向。而職業性則是與學術性相對的,指高等院校對高等教育職業功能偏好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于為滿足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③兩者是一對缺一不可的矛盾統一體.確定其價值取向的關鍵在于如何根據教育實踐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目標,把握好學術性和職業性在高等教育不同類型或階段中的最佳比重和介入方式,謀求兩者的融合。從高職教育的名稱來看,我們不妨說“高職”是高職教育和高職人應有的復姓。高職領域中的一切活動和要素都必然帶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烙印,并且在學術性和職業性的價值取向上偏重后者。
職校人文教育強化策略
1人文教育的內涵
杜時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論》中指出:“人文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是一種以主體的體驗、理解為基礎的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方法。”[1]擴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體的學科教育內容,也可以代表一種教育改革舉措,比如通識教育、人文素養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標都是完善人格、促進個性發展、注重實現和促進個體身心和諧發展。因此,人文教育實質上就是旨在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1]。與人文教育這一概念相對應的是科學(職業)教育。進行科學(職業)教育,目的是傳授給人科學技術和職業技能,使其獲得具備社會生產的能力和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能力。如果我們簡單把人文教育概括是關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觀”的教育,是不斷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學(職業)教育就是關于“做事”的教育,是解決“方法論”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職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價值與時代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職業技能與人文教育二者統一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上指出,“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內容應“突出強調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能力的教學方面的改革,培養工作中的創業態度和革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面向生產和勞動世界。”[2]高職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國教育家的日益關注,使人們意識到高職教育不僅只是傳授某種技能或生存手段,為就業服務,更是為了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對人的人格心靈的“喚醒”。[3]因此,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才會使高職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高等教育學領域研究
盡管目前還有人在討論,高等教育學是學科還是領域,甚至還有人在說,教育學還不成熟,還是領域。然而,不管高等教育學是學科還是領域,就高等教育學研究的策略而言,也應該重視領域研究。因為不管是把高等教育學看成是學科還是領域,都能夠劃分出多個甚至若干領域。高等教育學若是學科,自然有很多領域;高等教育學若只是領域,也可以劃分出很多小領域。總之,高等教育學需要研究的領域確實很多,并且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與積淀,許多研究領域已經產出了一大批豐碩的成果,出現了朱九思、潘懋元、張楚廷等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理論家,形成了若干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的高峰。在今天,如果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開花,要想在高等教育學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和突破,難度很大。但如果講究策略,盯住高等教育某一個或兩個領域,也未必不能搶占制高點。就科學研究和學校發展的一般規律看,也應該首先是點的突破,然后由點及面。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校長、著名華裔科學家田長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曾經說到:“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學校,都是在一兩個領域首先取得突破。”
[1]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值得注意的問題,也是我閱讀熊華軍教授、史志剛同學的《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的可視化分析——基于12種CSSCI來源期刊載文數據》和陳昌蕓同學的《共詞可視化視角下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領域構成及發展趨勢》兩文后首先意識到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到要談談對高等教育學領域研究的認識與看法。熊華軍教授和史志剛同學的文章,是關于高等教育學大領域研究情況的可視化分析。通過對2010-2013年12種教育學期刊刊載的高等教育論文作者進行可視化研究,總結了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的發文規律,揭示了作者間的知識交流機制與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表現出了明顯的地域差異,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部屬大學引導、鼓勵和組織學者開展高等教育跨學科研究,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主要來自教育學,多受到省級和部級的基金資助,彼此之間合作規模較小,合著強度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圍繞高職教育、高等教育理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質量、高校德育、大學教師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八方面開展研究等結論。這些研究,數據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說服力。陳昌蕓同學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視化分析的方法,不過,關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領域中教學服務型大學小領域研究的問題。華中科技大學以劉獻君教授為代表的院校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領域是院校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子領域。這個研究領域,也是由劉獻君教授在2007年開啟的,現在隨著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實踐的逐步推進,也產生了一批理論研究成果。陳昌蕓同學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認為當前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文獻主要涉及教學服務型與其他大學的區別和聯系、具備的特征及價值和功能、建設主體、建設路徑、具體問題探討五大領域,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未來需要注重學科發展,著力特色研究;重視社會服務,推進合作研究;關注人才培養,突出創新研究;強調多維審視,多視角研究。關于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五大領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趨勢的提出,為進行教學服務型大學領域研究提供了參考。
這里選編的兩篇文章都對其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進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單。熊華軍教授和史志剛同學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高產作者有王建華、張楚廷和王洪才等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張應強和劉獻君等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國、王建華和劉克勤是綜合網絡中影響力較大的作者等數據。陳昌蕓同學的文章得出了在發表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文獻的50種期刊中《銅仁學院學報》刊發了14篇、《浙江樹人大學學報》13篇,核心作者有劉獻君、侯長林、羅靜、陳明、徐緒卿、魏鋼焰、陳瓊英、沈云慈等結論。這些數據和結論,既是對相關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強化了高等教育學的領域研究意識。銅仁學院能夠在全國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團隊近幾年來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學服務型大學這個領域的研究上,沒有對教學服務型大學領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國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中的影響。因此,高等教育學的領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領域,可大可小,具體要視研究者個人或研究團隊的研究能力和興趣而定。能力強、水平高,又有興趣者,其研究領域可以不斷拓展,直至滿足研究需求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領域可以小一點、窄一點,小和窄到能夠把握得了的領域為止。研究領域大小、寬窄的確定,關鍵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一旦確定,就要在一段時間之內,甚至比較長的時間之內,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見成效。之所以有“專家”的稱呼,不就是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某一點研究的結果嗎?關注某一點的時間長了,研究的問題深了,積累的東西多了,也就自然成為了專家。其實,也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學等理論研究需要專注于某一領域,文學創作也是如此,也有領域意識,比如陸文夫的“蘇州小巷”、劉紹棠的“運河灘”、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堅守在一定領域中進行文學創作的典范。所以,選定了高等教育學的研究領域,就要盡可能將其領域中的礦石挖掘出來,并逐步占據該領域的制高點。占據了高等教育學某個領域的制高點,就是對高等教育學科的貢獻!
作者:侯長林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小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摘要:高職教育自創辦以來,一直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構建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從人文素質教育體制機制、人文素質師資隊伍水平、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環境等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對其價值進行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決策者和被評價者,使他們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進行改革與完善,以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效果。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作為了21世紀的高職生,除了應具備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人際合作能力和公共協調能力等。高職院校要培養和提升高職生的這些素質和能力,就必須構建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開設人文課程,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開展校內外的人文實踐活動。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構建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對其價值進行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決策者和被評價者,使他們能夠制定更好的教育決策、教育或學習計劃,促進教育改革,完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效果。
一、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的內涵
教育專家顧明遠認為,素質教育的內涵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具有國際視野、德智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學者徐涌金認為,人的素質是個體內化了的具有深層意蘊的品質特征,是蘊藏在人自身的尚需開發出來的身心潛能,并可通過人的言行舉止得到外在的表現。
教育評價就是對教育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評價,主要是指高職院校、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在系統、科學、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質教育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所實施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否符合高職人才培養需求,是否符合高職生個體需求作出價值判斷的活動過程。
教務處副處長個人工作總結
主要工作成績和存在問題
一、新環境、新起點、新目標、新角色
新的起點,必須要保持長期一貫的敬業奉獻精神,堅持和發揚勇于吃苦、做事干練、悉心全面、有張有持,在總結提煉中有所創新的養成性工作習慣;堅持團結合作、踏實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補臺的做事做人原則;立足本職、兼顧全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工作之道。基于這樣一種心態,基本圓滿地完成了工作目標和交辦的其它臨時性工作,無以權謀私和徇私舞弊的行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1、負責對新進教師進行有關教學管理制度文件的學習指導,并對新教師學習情況進行驗收。
2、組織了系部教學檔案的檢查工作,對檢查情況進行了匯報反饋,并提出整改建議;
教務處副處長個人工作小結匯報材料
一、新環境、新起點、新目標、新角色
新的起點,必須要保持長期一貫的敬業奉獻精神,堅持和發揚勇于吃苦、做事干練、悉心全面、有張有持,在總結提煉中有所創新的養成性工作習慣;堅持團結合作、踏實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補臺的做事做人原則;立足本職、兼顧全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工作之道。基于這樣一種心態,基本圓滿地完成了工作目標和交辦的其它臨時性工作,無以權謀私和徇私舞弊的行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1、負責對新進教師進行有關教學管理制度文件的學習指導,并對新教師學習情況進行驗收。
2、組織了系部教學檔案的檢查工作,對檢查情況進行了匯報反饋,并提出整改建議;
3、針對信息類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中的具體情況,進行《關于信息類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相關分析》,力圖從全局的角度、行業的視角,在對比分析中立足學院實際,把握我院專業建設的關鍵要素;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職會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