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06:04: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初中德育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總結
教師,是學生走向社會、通向科學寶庫的引路人。傳播文明,塑造人格,是教師的神圣職責。有人說,教師好比是海上的燈塔,百花園中的園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崇高的職業、神圣的稱號、光榮的使命,要求教師必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學識淵博的人,真正成為一個為人師表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我在教育工作中認真學習,積極探索,尋求適應新形勢下塑造人類靈魂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用愛作橋梁,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教育方法收到較好的效果。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熱愛學生。因為,愛是教育的橋梁,愛是教育的鑰匙,愛是教育成功的種子。師愛是一種無私的愛,愛得深沉、持久。學生對老師的愛往往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寫出一篇好作文得到老師的褒獎,解開一道數學難題受到老師的贊揚,碰到困難和挫折老師伸出援助之手,犯了錯誤老師及時給予中肯的批評和誠摯的鼓勵,一樁樁,一件件,都能在學生心靈中經久不息地泛起清純的美麗的漣漪。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建立人格平等的師生關系;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努力發揚學生的閃光點,尤其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任何情況下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吏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偏愛差生。公務員之家:
例如,七年級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上畏難,心理上自卑的弱點,針對此情況,我經常利用休息及課余時間,采取個別談心和征詢意見的辦法,鼓勵他們進步,還發動三人小組的同學熱情關心他們,為他們的進步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以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當經常欠交練習的同學依時繳交練習時,盡管練習是錯誤連篇,但我還是把它看成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在課堂上公開表揚,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課后再找他們個別談話,嚴肅指出他們練習存在的問題,增強學習的責任感,并不厭其煩地輔導他們改正錯誤。
當這些同學再次欠交練習時,我首先問的是他們對完成練習有什么困難,需要教師什么幫助。因此欠交練習的現象明顯減少,對于接受能力弱、基礎差的學生,教師的著眼點首先是在課堂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簡單的問題多讓他們回答,稍復雜的問題則由優生回答后讓他們復述,堂上的板演練習優先照顧差生,加強對后進生堂上的巡視輔導,及時掌握反饋信息。對后進生練習也面批面改,只要他們能依時改正錯題的,每次練習仍然可以評定100分或優。同時在批改學生練習時,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寫上一句帶鼓勵性的評語,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如果你再認真計算,成績一定會更好”;“你進步這么快,老師感到很高興”;“繼續發揚”,等等。由于教師處處為后進生的轉化創設了有利條件與環境,給他們更多的“偏愛”,換取了后進生對自己的信任,逐步形成了一個“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的良好氣氛。
初中德育思考與實踐
德育為初中教學階段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而初中德育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因此,初中教師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考慮這一特性,運用更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質量。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且德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對初中德育的具體方法和實踐進行探討和淺析。
一、初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階段教學的重點內容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學的過程中素質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但是卻無法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發展形成正面的影響。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發展均未成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初中教學階段教師不應該僅僅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也應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涵養,讓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同時,初中德育的實施也讓學生樹立了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提高學生是非的判定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由此可見,初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生德育的實踐
(一)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指的是初中班主任以及普通科任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這一德育實踐將素質教育與德育進行了一個有效的整合,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應該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品德修養,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反思,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思想覺悟。例如,教師在講解“感恩父母”這一教學內容時應該將德育的內容與教學進行緊密的結合,教師在文化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對父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進行講解,讓學生初步形成一個感恩父母的思想。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德育的內容,讓學生知道感恩父母的重要性,逐漸地形成一個良好的思想狀態,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德育質量的目的。(二)開展德育主題班會。德育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是在實踐的同時初中教師也應該認識到課堂才是德育的基地。教師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會的形式實施,通過對優秀品質和品德的宣傳來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讓學生在班會上認識到自己應該具備哪些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的自我反省和提升,讓初中德育工作更好地實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質量。例如,教師在對“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這一教學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開展德育主題班會,教師在班會上應該對一些經濟條件落后地區學生的生活進行視頻播放,讓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分析出自己是否喜歡攀比、愛穿名牌、亂花零花錢。通過這樣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讓學生進行自我反省,以達到德育的目的。(三)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道德具有很強的實踐精神,一個良好和完整的道德品質不僅僅是學出來的,同時也要進行實踐。初中教師應該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際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更加生動和具體地對相關的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相關的德育內容,增強學生的實踐精神和能力,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質量。例如,教師在“愛護地球保護環境”這一內容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比較安全的地方去撿人們扔在地上的果皮、空瓶等物品,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愛護地球、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掌握德育的內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德育質量的提升。
總而言之,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性時期,教師在實際的德育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將德育與日常的教學活動進行緊密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新型人才。
初中德育中存在問題及方法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讓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們的德育教育,德育的教育,對于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和成長具有一定的意義。初中階段的學生們正式世界觀、人生觀以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所以重視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們價值觀的形成,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德育的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德育教育實際的發展現狀,總結教學經驗,改變教學觀念,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初中階段德育教育的教學手段,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教學效果實現初中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德育;問題教學方法
初中階段是學生們的思想成長時期,在這個階段的思想觀念會為今后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加強德育教育,對初中生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糾正他們這個過程中錯誤的思想觀念,完善他們的思想價值體系,為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我國初中基本上受到應試教育以及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使得初中的德育教育很難發揮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初中生只空有德育的理論,沒有德育的行動,可以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1初中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存在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初中的道德教學中只注重了“教”而沒有注重“想”。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的就是傳統的灌輸教學,只是片面注重了“教”的過程,忽略了學生們有沒有理解消化這些知識,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們進行恰當的引導,學生們也只是“聽”了并沒有深入的去“想”,沒有思考就不會有行動的,我們應該適當的引導學生們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斷,把自己的想法和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然后融入到實際的生活過程中去,這樣才能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好。其次就是脫離生活,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將德育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德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起來就是這門學科無論將來你從事何種行業、任何崗位,都離不開的一種終身式教育,但是在實際的初中德育教育中教育者更加注意的是說教,只注重簡單口頭訓練以及條件反射式的基本訓練,在根本上忽略了學生們對于道德理性的深入思考,剝奪了學生們對于道德的獨立判斷權利以及自由選擇的機會,這也就讓學生們養成了言行不一的不良習慣。
2德育教育中教學方法創新的有效措施
人文教育在德育教育的運用
摘要:初中階段是塑造學生人格以及培養學生品德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初中德育教育的不斷深入,新時期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教育中也得到了全面滲透。文章簡析人文教育對于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運用人文教育因素的原則。同時,就如何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因素提出個人見解,希望能為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 ;人文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 滲透
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人文教育對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出來。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這一舉措顯得尤為必要。總體來講,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能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品德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一、人文教育對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從中國歷史來看,“人文”來源于《周易•賁》“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其中的“人文”是指人類社會制度和各種文化現象,可以引申為真善美;“精神”指神志,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心理狀態等。從西方歷史來分析,“人文”這一詞匯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反對以神為中心,提倡人的本性,主張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諧與現實的幸福。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因素,可以引導學生努力實現個人價值,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塑造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促進中西方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和諧發展。此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因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無形中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這種大環境下,教育教學要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更多具有思想覺悟高和品德修養好的人才。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因素,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實踐能力是大勢所趨,在德育教育中的運用人文教育因素不僅符合當代德育工作的發展需要,而且有利于初中生對德育理論的實際踐行。
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運用人文教育因素的原則
以人為本理念初中德育開展策略
摘要: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人為本理念是德育的核心指導思想。文章從以人為本理念內涵切入,分析了初中德育開展的意義,最后提出以人為本的德育可從情感化、實踐化、學生評價多樣化等方面展開。
關鍵詞:以人為本;初中教育;德育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在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中的“人”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本”即是根本、基本,其內涵是一切發展都要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再通過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使發展惠及全民。將以人為本理念遷移到教育領域,即是教學應以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識水平出發,不斷尋求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方式方法與順應學生個性發展的德育手段,踐行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發展人才的教育理念。當前,以人為本理念逐漸滲透到初中德育中,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學校應重視德育,通過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加快以人為本的德育深入發展。
一、開展初中德育的意義
1.順應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初中學生在生理上處于青春發育期,神經系統快速發育且日益成熟,語言表達能力大幅提高,并逐漸產生獨立性與批判性思維,自我意識也逐漸完善。因此,初中階段是學生接受知識技能、培養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德育,能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初中生的情感意識逐漸強烈,需要以德育引導其正確對待“情感萌芽”,使其明白情感萌動是青春期的正常情況,并學會自我調節,理智控制情感沖動。2.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上充斥著海量信息,而初中生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的信息,由于缺少社會經驗,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因此,學校要加強德育,讓學生逐漸養成全面的思考能力與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分辨信息真偽,防止學生在接受不良信息后產生錯誤的思想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3.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傳統教學在“分數論”的影響下注重知識的傳遞,課堂教學“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的情形并不少見。這種做法只重視知識,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導致教學效果欠佳。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遵循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培養相統一的教學原則,即要求教師從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堅決避免因唯知識論造成的忽略學生個人情感、缺少思想教育的現象。李振西教授曾指出:“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不是人和物的關系,是人和人的關系,是心靈和心靈的關系。”因此,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動向,以人為本做好德育,用好“三面鏡子”,即發現學生優點的“顯微鏡”、平等對待學生的“平面鏡”、長遠發展的“望遠鏡”,促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4.個性化教學的需求。《教育的智慧》指出,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未來,無論是杰出者還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勞,都是我們的驕傲。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工廠產出標準化產品,是其生產的成功;而學校若培養出模式化的“人才”,卻是教育的失敗。因此,教師應該秉承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個性化教學。只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開展以人為本的教學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德育應包含人類的終極關懷,要能夠喚醒學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和創造力。
二、基于以人為本理念開展初中德育的策略
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的實踐
摘要:我國最早關于茶的記載要追溯到神農時期,茶文化是中國寶貴的歷史財富,經過長時間的傳承與發展,茶元素在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讓傳統采茶、飲茶等行為,逐漸成為我國優秀的文化象征。本文主要探究了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實踐應用,希望能夠改變傳統的初中德育教學形式,努力實現初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標,培養出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需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茶文化;初中德育教育;實踐探索
茶飲中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我國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開發茶道、茶德等在我國德育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影響,茶文化在教育事業的有效應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優秀歷史背景,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探究中國博大精深的茶道藝術。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教學發展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流程,加強學生對德育品質提升重要性的認識。
1茶文化促進初中思想道德教育
初中教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初中生存在許多思想道德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學生能夠通過電子設備,接觸到更加龐大的網絡信息資源,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初中生的心理意志不堅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團隊競爭意識,能夠自動進行網絡信息篩選,由于初中生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存在著虛榮心、自尊心過剩的現象。教師對初中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了解不足,許多學生片面地將個性與叛逆混為一談,對學校建立的行為規范有著抵觸心理,現代的初中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將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應用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文化內涵經過幾千年的思想洗禮,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釋家的思想精髓,在飲茶、品茶的過程中信奉儒家中庸之道的調和思想,將苦辣酸甜的味蕾感受比喻為人生中的不同感悟。同時,中國茶藝講究樸實無華、寧靜致遠的優秀思想內涵,是學生勤儉節約日常行為養成的重要渠道,茶文化禮儀講究禮讓長者,結合歷史上的名人故事,讓初中生明確茶文化中的待客之道,培養學生謙遜守禮的道德行為,在品茶的過程中糾正學生的價值觀。茶文化在傳承發揚的過程中,能夠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唯一性,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借助沏茶、品茶的過程,讓心態逐漸平和,在反復清洗茶杯的過程中排解內心的憤懣知情。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寧靜平和的藝術氛圍,讓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到煮茶的過程,通過“鳳凰三點頭”的倒茶禮儀,引導學生觀看茶葉在杯中慢慢舒展的狀態,隨著茶香的逐漸滲透,反省自身的行為特點,找尋內心真正的自我。在品茶過程獲得身心愉悅的享受,明確未來的人生方向,品茶的過程是精神升華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飲茶習慣,通過內心思緒的排解,讓學生真正的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2茶文化與德育教育的有效結合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對策分析
摘要:初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的階段,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現在,初中學生的教育正在不斷的深化與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德育方面的教育,我們國家的初中教育要求大部分初中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來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而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當前積極探索學生特點的教育方法和對策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對策
“學校教育,以人為本”,承擔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是班主任,班主任是溝通家長與學生的紐帶和橋梁。班主任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紀律、日常生活衛生等方面進行管理,可以說這是復雜而又重要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班主任的核心是德育工作,現在學生的思想道德觀不容樂觀,分析其中的原因,積極探索方法與對策,是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所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班主任工作盡管復雜多樣,但應該將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為首。
一、初中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階段,學生從小學畢業之后步入初中的校門,從生活和學習上漸漸地減少了父母看護和管理,但是還沒有達到高中生甚至大學生能夠完全自己進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調動班主任隊伍對于德育工作的積極性,采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種以初中生為主體進行參與其中的德育教育方式,才能實現德育觀念的轉變,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二、德育教育問題的提出
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
摘要:德育滲透是初中語文教學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將思想品德教育加入其中,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德育滲透是知識學習和育人相結合的體現,是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規范和要求之一,讓知識技能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提高語文課堂德育的效果。文章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德育滲透的意義,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資源所在,總結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給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滲透;改進措施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簡稱,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知識,更高的要求是德才具備,因此進行全面的德育工作至關重要。初中學生思想正逐步成熟,剛剛脫離小學時期的迷茫期,“三觀”處于一個漸漸養成的階段。《中央關于改革和強化中學德育工作綱要》中要求:在初中成長過程中要尤其看中教育工作,在初中學生教育工作中更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1]究其一生來說,一個人在初中時期形成的觀念和養成的習慣對其今后的發展乃至一生的影響都十分巨大,可見對初中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近年來一些初中學校語文老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干擾,主要注重于語文知識的提高,傾向于工具性的語文教學,在授課中可能更加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教育。因此,開展對初中語文教育過程中德育滲透藝術的研究,查找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有助于切實發揮初中語文教學“既教書又育人”的作用。[2]
一、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滲透的意義
初中教學中德育是指對廣大初中生開展政治、心理、品德、法規的教育,最終目的是把廣大初中生塑造成文明禮貌、樂觀向上、自立自強、樂于助人、愛國、愛家、愛社會的社會青年。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滲透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有助于提高初中生道德水平。中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接班人,他們道德高低關系到全體國民的整體素質,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現在是媒體時代,學生每天都會從各式媒體中看到各種不公平的現象,各種不幸的事件,各種悲慘的遭遇,那像課本里面所言的公平何在?[3]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在日常的學習中反復錘煉,促使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履行良好的道德行為,塑造優秀的道德品質,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二)有助于養成初中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市場化,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公民道德素質的深思。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德育滲透有助于廣大學生養成客觀、積極的價值觀。[4]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加強思想道德理論知識的滲透,啟發學生的思維,端正學生的思想,使得學生有著傳承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的意識。(三)有助于提升初中生法律意識。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因發育年齡提前、家庭教育缺失、沉迷網絡游戲、模仿犯罪等原因導致的青少年犯罪現象越來越多,手段之殘忍、后果之嚴重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這些犯罪的青少年中,有一大部分屬于不懂法,沒有接受系統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淡薄帶來的結果就是“無知無畏”。通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領會觸犯法律、自食惡果的嚴重性,維護法律的莊嚴,進而不敢違法、不會違法,成為講規矩、守法律的好公民。
二、初中語文教材中德育滲透的主要資源
“互聯網+”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徑選擇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上,以篇名“德育滲透”與“網絡德育”進行模糊檢索,在2013-2017年間,可分別獲得期刊文章2576篇與1218篇,可見,不管是德育滲透還是網絡德育,都是國內許多專家學者或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高頻詞匯。但如果選擇文獻分類目錄為“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檢索條件為“主題”類別,以“網絡德育”詞頻并含“滲透”詞頻再進行精確檢索,在2013-2017年間,僅獲得期刊文章16篇,其中,以高校為研究背景的有9篇,以學科滲透為研究背景的有3篇。可見,如將“德育滲透”與“網絡德育”進行合并研究,既有時代意義又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與空間。德育,作為人格教育、人性提升和精神建構的一種人類重大的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其主要表現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方面,而隱性教育形式則主要表現為德育的滲透。從與德育載體論關系出發來界定德育滲透理論,即指教育者的意圖通過載體對被教育者的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它通過借助載體、建構氛圍去感染、陶冶教育對象。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滲透載體包含環境、學科、教師、管理、新聞媒介六大方面,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聞媒介載體具有傳遞迅速、覆蓋面廣、滲透力強的特點,更為人們接受且行之有效。從與德育灌輸論關系出發來界定德育滲透理論,即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與空泛說教,而應借助科學方法將德育有關內容與具體知識糅合在一起,創設一定的情景環境,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與優良品質。此外,還有學者從教育模式,以及從學科教學等方面出發來界定德育滲透理論等,可謂百家爭鳴。但總體而言,德育滲透理論應包含三個內容,這基本已經形成共識:一是一種方法、途徑或原則,核心就是“不知不覺”;二是有載體;三是豐富了傳統德育,拓展了德育時空。在現實教育中,初中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初期與性格叛逆期,不善交往與表達,對外界敏感,尤其是對互聯網信息與自媒體極富好奇心,學習能力強,其性格特點與行為特征都說明“互聯網+”德育滲透研究具有廣闊的空間,也必將取得顯著效果。
二、“互聯網+”初中德育滲透新取向
1.德育實踐范圍:從現實世界延伸至虛實交織“互聯網+”德育,融合了“真實+虛擬”,整合了“一般道德社會+虛擬網絡道德世界”,構建了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新型德育模式。有別于傳統德育,“互聯網+”所創設的虛擬場域更為寬廣、更加復雜,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虛擬場域將繼續呈現出波浪式多時空向度擴展,生活其中的初中生將有更寬廣的時空維度、更便捷的知識素材、更個性的表達手段去傳遞訊息、表露情感、闡述觀點以及碰撞思維。當然,這種虛擬場域所呈現的信息并不都是規范、正面、健康向上的,其中也充斥著各類消極、迷幻、失范的有害信息,對此要學會辨別、有所取舍,而這正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現實世界加強引導,做好“鋪軌”,時刻防范初中生認識錯位,甚至人格扭曲。2.德育主體身份:從教師傳授延伸至師生共育在傳統教育中,教師通過自身學習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德育知識,相較于其它任何人或組織,只有教師堪當德育重任,是德育中的主體。而在“互聯網+”時代,德育主體不再以師為尊,相反,學生作為主體的地位逐漸上升,師生關系也不再受限于“師傳生受”的傳統模式,互聯網信息的豐富性與新穎性、網絡德育的多元性與動態性、網絡傳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等,都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新新世界,學生主體對于道德素養和道德能力養成的重要價值逐步確立,學生從德育的“接受者”正逐步走向“挑選者”。當然,德育主體從原先的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并不能說明教師德育從此可以退出歷史舞臺,德育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共謀事業,兩者缺一不可。“互聯網+”德育,使學生的自主性凸顯,學生可借助互聯網習得道德,并于現實中顯現。但學生在“自育”的同時也離不開“他育”的引導,“自育”不加引導與規范則容易走偏,甚至誤入迷途,教師“他育”是“指路明燈”,其引導與啟發作用也不可小覷,故“互聯網+”德育,則更應強調師生共育。3.德育手段方式:從理性教育延伸至情感交互一直以來,傳統社會都把理性作為判斷道德的唯一尺度,在引導學生追求道德崇高理想的同時,都忽視了生活世界的道德的豐富性,忽視了學生置身社會生活之中所獲得的樂趣,這樣的道德教育很容易被退化成為一種機械的、單調的道德知識傳授與行為訓練模式,這種以犧牲心靈自由成長而達到某種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標的道德教育,是違反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應該說,生活中理性與感性相互交織,既要有理性的總結、提升與“質的飛躍”,又要有感性體驗、陶冶與“量的積累”。感性活動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承載物,脫離感性談理性,只能是空中樓閣,是無源之水。因此,在初中德育過程中,不能為德育而德育,還得讓學生接觸到德育工作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這土壤,就是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網絡生活就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4.德育目標內容:從傳統價值延伸至現代共融傳統社會中,人們對善惡是非、道德倫理所形成的一致性評價標準在如今網絡社會不再同步,兩者正分別呈不同的向上拋物線進行同向運動。網絡文化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新的時空展開,文化的開放態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造成了現實道德標準的多元化與道德評價的多向性,同一事物由同一群體或個體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判,所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大相徑庭,這必將影響到新時代的學生,具體體現為:一方面,學生對其遇到的一些事物的道德寬容度增大,善惡分界線模糊;另一方面,其個人主體意識開始彰顯,個人價值、民主與自由訴求要求得到社會關注等。但即使如此,“互聯網+”時代,將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多元化價值觀完全割裂開來也并不可取,“互聯網+”更需要呼吁融合,傳統價值觀對現代多元價值觀所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現代多元價值觀又拓展了傳統價值體系,兩者相輔相成。
三、“互聯網+”初中德育滲透路徑選擇
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師范大學數理信息學院黎加厚教授認為,“社會網絡化、信息化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讓學生離開網絡是不現實的,也是錯誤的。而信息時代的德育創新,應著力引領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可見,如何利用網絡社會助力初中德育已變得愈發緊迫與重要。1.生活化而非書面化———基于社會學角度。根據社會學理論,人的社會化對其個體而言也是一種內化活動,即經過日常生活,把外界事物,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實踐,轉變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規范的過程,而德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生活大環境對于學習者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活動的客觀存在,而這里的“教育”與德育一脈相連。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影響生活,重塑百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網絡即生活”,網絡德育不再是線下德育的補充,而應理解為網絡時代的德育。傳統德育單一的呆板的書面化的教育方式受了極大沖擊,在現今“無網不成生活”的社會背景下,德育主體無一例外都身處其中,脫離網絡生活講德育以及死抱書面教條講德育都是不可想象的。2.碎片化而非陣地化———基于建構學角度。建構學,即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其核心思想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其重要思想就是認為知識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是通過學習者的個體主動性而予以內化吸收并完成學習,這無疑與網絡德育境況不謀而合。在網絡海量的信息里,包含著無盡的德育素材,它們透過某個圖片、視頻、某段文字或新聞事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不自覺無意識的情況下,緩慢而切實地影響了其思想與情感,隨著學生年齡與知識的增長,進而形成個人特有的道德品質。這與傳統德育采取的課堂集中灌輸,高密度頭腦風暴,陣地戰式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3.立體化而非單一化———基于教育學角度。教育學主要研究如何科學教育,其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科學的教育模式。在網絡社會,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主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已發生變化,各種各樣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訴求既紛繁雜陳又生活活潑,呈現出立體化多元文化結構,拓寬了德育工作的渠道,這有助于澄清價值,更新觀念,為學生理解與深層次把握各種道德觀念提供了很好地幫助,對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內在驅動力,同時也對傳統德育的保守性與單一化提出了挑戰。對于學校德育工作者來說,不能再采取單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進步,利用網絡資源,構筑立體化的教育模式,學習借鑒新方法新途徑來創新德育形式,讓互聯網豐富的資源擴展學校的德育內涵,在思想政治課、各學科課堂教育、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的基礎上開辟新的德育途徑。4.私密化而非公開化———基于心理學角度。在心理學上,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個體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身上的表現,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撞”“對著干”。傳統德育都是以正面灌輸、教育者以一對多集體式的單向性教育為主,容易給正處于性格叛逆期的初中生造成反感,尤其以公開地說教式的德育方式讓學生被動接受,往往會因為學生的自尊與“面子”而大大降低德育效果。相反,網絡環境下的德育過程則具有雙向交互性與隱密性,在教育主客體之間營造出獨立空間,在德育主體“反省”“反思”、同伴互動、情感陶冶的情景中完成德育目標,這有利于德育主體消除顧慮、暢敘問題疑惑,德育效果顯著,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自由、充分、和諧地健康發展。
初中德育教育問題及創新型對策分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犯罪現象也日益增多。造成這個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在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缺少或者被忽視。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如果能夠有效進行,就能夠培養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思想意識,促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身心健康的人。因此,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十分必要,學校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在當前的初中教育教學中,德育教育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將探討初中德育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創新型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德育教育;問題;創新型對策;初中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所形成的思想、人格和品行等將關系著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情況。并且在這個階段,學生比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因此,我們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最為合適的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按照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按照立德樹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強初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中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頗大,教師和家長往往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讓許多思想不夠成熟的學生,得不到正面的、積極的引導,從而做出一些有悖于道德要求的事情。因此,我們作為現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處理好德育教育和學習知識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的綜合型人才。
一、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當前,傳統的應試教育對教師的影響還是比較深的,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還沒有被完全落實。首先,部分教師仍然只注重學生成績的提升,即只注重發展學生的智育。即使現在,國家提倡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但某些初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仍然是以讓學生考入重點高中為教學目標,而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較少。其次,某些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雖然開始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但是其教育教學方式卻不夠新穎。這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德育理念。最后,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師所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只存在于表面,導致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有效開展。這些都是因為教育工作者嚴重忽視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長此以往,教師的德育教育不能有效開展,使學生無法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1](二)德育教育的目標脫離實際。德育教育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成為積極的、向上的身心健康的人。然而,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有些教師的教育目標嚴重脫離了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顯得十分陳舊和單薄。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所引用的案例,往往是一些以前屢屢用過的十分老套的例子,對于具有新聞性和生活的真實案例卻很少。這種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顯現出那些教師的德育教育目標不符合實際生活。(三)教育方式顯得太過于形式主義。在初中的德育教育過程中,首先,有些教師重視德育教育知識的輸出,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教育和一些良好的德育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型對策分析凌伯新(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沙埔中學廣東廣州511338)習慣的培養,導致德育教育太過于形式化,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有些教師的德育教育方式太過于古板和單一,不夠靈活。這樣就很容易讓學生出現逆反心理,甚至可能會造成學生今后在思想和行為上出現嚴重不一致。這些情況的出現,都嚴重地阻礙了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創新型對策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