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查分析報告
時間:2022-07-30 04:20: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調查分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是以行政縣(市)為區域范圍,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經濟系統,是我國國民經濟中基礎層次的行政區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縮小城鄉差距、夯實發展基礎、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商洛不斷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下發后,市委、市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實施意見》,確立了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一化促兩化”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著力發展現代中藥、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生態旅游和勞務輸出五大主導產業,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74.04億元,gdp總量比的100.16億元增加73.88億元,按可比價年均增長12.6%,其中一產增加值完成44.58億元,比24.61億元增加19.97億元,年均增長6.7%;二產增加值完成67.88億元,比32.6億元增加35.28億元,年均增長15.1%;三產增加值完成61.58億元,比21.31億元增加40.27億元,年均增長13.9%。財政總收入14.25億元,比5.15億元增長176.7%,年均增長4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82億元,比2.46億元增長177.2%,年均增長4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長51.9%,年均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長58.7%,年均增長16.6%。以來,柞水、商南、鎮安、商州、洛南5個縣區先后獲得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獎。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主導作用日益顯現。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124戶,比101戶增加23戶。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79.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71億元、工業稅收3.2億元,相比分別年均增長34.8%、21.5%、22.0%。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加快,策劃并實施了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啟動建設了劉灣產業項目區、柞水盤龍醫藥園區、洛南黃龍鉬業小區、柞水小嶺工業區、山陽中村釩業小區、鎮安云東釩業小區等16個縣域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76戶,園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2.85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68.8%。
(三)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45萬畝、核桃板栗建園達到404萬畝、優質茶園達到15.4萬畝、畜禽養殖示范小區達到48個、大場大戶6317戶,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18萬畝,認定“三品”基地113個、產品59個。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68家,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12家、市級24家,打造出了“金絲源”等40多個特色品牌,創建省級名牌產品3個。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全市設立各類勞務中介機構176個,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勞務基地23個,全市勞務輸出49.7萬人,收入達到22億元。
(四)生態旅游蓬勃發展,第三產業繁榮活躍。近年來多方籌措資金6億多元,重點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絲峽、鎮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陽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鳳凰古鎮、山陽漫川古鎮、牧護關度假區、仙娥湖休閑園等一批生態和人文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長廊和山鎮柞原生態兩條精品旅游線路50多處旅游景點,全市旅游接待人數453.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0.5億元,比分別增加379萬人次和9.0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83.8%和93.0%。新興服務業快速興起,市場消費日趨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3億元,比36.6億元增加24.23億元,年均增長18.5%。
(五)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發展后勁顯著增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64.65億元,比37.2億元增加127.45億元,年均增長64.2%;爭取中省項目支持資金11.43億元,比3.7億元增加7.73億元,年均增長45.6%;招商引進項目130個,總投資208.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8.66億元,是5.85億元的6.6倍,年均增長87.6%。以公路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強,繼西合鐵路、西康鐵路建成通車之后,西柞、藍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堅實。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雖然近年來商洛縣域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省內其它地市相比,無論從整體水平、經濟規模,還是從人均發展水平情況來看,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全市6縣的平均gdp為18.71億元,與全省83個縣42.25億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強縣”126.26億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縣為30.34億元,與全省第一位的神木縣290.58億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人均最高的柞水縣為11897元,與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縣107674元相差幾乎8倍。二是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全省83個縣、24個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商州區位居24個區的第22名,六縣中沒有一個進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鎮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陽、丹鳳,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整體靠后。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區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縣16075元低50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鳳縣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縣6028元低3411元。四是財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個百分點;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個百分點。五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少、實力不強,帶動力較弱,相對具有一定優勢的中藥材、畜牧、核桃、茶葉等產業規模小、加工層次低,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完善、不穩固;六是縣域工業化水平低。縣域重工業比重較大,工業結構不優、產品單一,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較弱,全市工業化水平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個百分點。七是縣域城鎮化水平較低。全市城鎮化率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個百分點,縣域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城市功能不夠完善,轉移農業人口的作用不明顯。八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縣域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企業多數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個百分點。
經過認真分析思考,制約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基礎薄弱。七縣區均屬國定貧困縣,由于歷史原因,在所有制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相對滯后,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始積累較少,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較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仍然突出,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二是發展資金不足。七縣區均屬于資源型財政,支柱財源不強、新興財源不多,縣域財政收入總量小且很不穩定,加之歷史負債較高,用于建設和發展的財政資金有限,主要依靠轉移支付維持正常運轉,縣域經濟缺乏發展的內生力。三是人才嚴重匱乏。由于受政策、環境、待遇等條件的限制,近些年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域企業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造成人才斷茬、青黃不接,直接影響了縣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四是科技帶動力弱。縣域科研機構體制機制不活,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程度低,科技對主導產業的支撐力不足。五是對外開放不夠。縣區發展環境還不夠優化,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縣域經濟的外向度較低、活力不強。六是行政效能不高。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根本消除,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還比較薄弱,少數領導和干部作風不實、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與措施
(一)增強“四種意識”,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一是增強敢想敢闖的意識。敢想敢闖敢干是一種魄力、一種膽識,也是領導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必備素質。各級各部門要堅決克服習慣等待,等領導,等支持,等政策,等資金,不敢求新變異、不敢打破陳規、不敢搶在人先的錯誤做法。要在全市干部群眾中倡導敢想敢闖敢干的風氣,鼓勵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摒棄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解放思想,大膽嘗試,創新思維方式,創新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措施,推動縣域經濟突破發展。
二是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機遇是戰略資源。當前,商洛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諸多良好機遇:中央把保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商洛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陜南突破發展,等等。要牢固樹立并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意識,善于洞察時展的大趨勢帶來的機遇,潛心研究各種挑戰和困難中蘊含的機遇,在搶抓各種機遇中爭取更多的政策、項目、資金和人才支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是增強發揮優勢的意識。加快突破發展其實是一個不斷發揮后發優勢的過程。商洛的生物、礦產、旅游和勞動力資源得天獨厚,生態優勢和人文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很大,尤其是隨著高速公路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到“十一五”末商洛將成為全省第一個縣縣通高速公路的密集區,這些都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先決條件。要認真分析自身發展的資源與潛力、優勢與劣勢,善于審時、順勢、造勢,敢于競爭,善于轉換,挖掘潛在優勢,發揮現有優勢,創造新的優勢,利用后發優勢,最終把各種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是增強循環發展的意識。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的發展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商洛既是礦產資源富集區,又是國家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區,長期以來礦產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們要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環境保護最優和經濟效益最佳的目的。
(二)做好“四篇文章”,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一是突出工業主導地位,加快推進工業化。縣域經濟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諸多矛盾的根本之舉,也是經濟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基本規律。推進商洛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一是要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大投入為重點,進一步做大做強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和礦產建材等優勢主導產業,打造富有縣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二是要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縣域工業化的主攻點,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的“洼地”效應,使園區成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增長極。三是要扶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各縣區要結合本地資源狀況、區位條件、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堅持在政策、資金、人才上加大扶持力度,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型、協作配套型、循環經濟型、節能減排型、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型、“專精特新”型企業發展,著力培育扶持一批有實力、有潛力、有帶動力的骨干企業,提高市內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四是要著力解決企業污染問題。堅持建管并舉,一方面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采用清潔技術,實行循環生產;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監管和環境執法力度,促進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商洛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3.6%以上,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走以工促農的發展路子。一是要繼續按照“穩糧、擴經、興藥、優果、強牧”的思路,以一村一品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選準特色、發展特色、提升特色,重點抓好丹北生豬、河谷川道蛋雞、山鎮柞板栗、洛南商州核桃、高山洋芋和低山茶葉等六大特色產業帶建設,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二是要加快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對農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擴大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要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
三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縣域經濟拓寬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城鎮帶動戰略,遵循城鎮發展規律,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加快城鎮化進程。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洛中心城市規劃和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心城市要按照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區和宜居宜業城市為目標,結合舊城改造、新城開發,盤活城鎮資產,加快丹江景觀帶、南秦河景觀帶建設,尤其要抓好仙娥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等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以丹江兩岸大道為發展主軸的現代城市景觀群,把中心城市建設成為融山、水、城為一體的現代化中等生態園林城市,成為連接西北與華中地區干道上的重要城市。要改革和創新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多渠道加大對城鎮建設的投入,下大力抓好縣城和中心鎮、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抓好一批邊貿重鎮、產業大鎮、工業強鎮、旅游名鎮的示范化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要把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專業市場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各類企業向縣城和中心鎮匯聚,加快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增強城鎮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
四是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加快推進縣域經濟民營化。民營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要堅持經濟民營為主、企業民有為主、投資民間為主、事業民辦為主,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一要鼓勵引導全民創業。積極引導群眾打破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文化觀念,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激活各類創業資源,努力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二要切實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中放手、放開,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三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同縣域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新上項目、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結合起來,鼓勵支持民營經濟與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結合起來,著力培植一批、壯大一批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向科技化、外向化、規模化發展。
(三)打造“四大基地”,壯大縣域經濟產業基礎
一是打造現代材料工業基地。去年以來,我們成功策劃并啟動建設的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已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工業園區,包括劉灣生態工業園、沙河子現代材料工業園、留仙坪化工建材工業園,涉及光伏產業、鹽化工與水泥、氟材料、鋅及鋅合金材料、鉬材料、釩材料與新能源鎂材料、鋼材料、煤電等10個循環產業鏈45個項目,并與園區外47個項目之間構成循環發展、鏈條延伸、產業互動、關聯配套的格局,到2020年共需投資1208.13億元,全部建成達效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128.97億元。目前,比亞迪、延長、陜西投資集團等大企業、大集團已入駐園區發展。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抓住這個機遇,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強化礦產資源整合,推進環保型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礦產業由采掘向深加工轉變,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現代材料工業基地。
二是打造秦嶺最佳生態旅游基地。堅持立足于秦嶺,依托于秦嶺,按照“政府指導、財政引導、企業主體、市場為主”的思路,積極引進戰略伙伴,合作開發旅游景點,突出抓好十大精品景區和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加快金絲峽國家5a級景區、木王和牛背梁4a級景區、天竺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進度,著力建設金絲峽——天竺山——木王——牛背梁生態旅游圈,積極開發旅游新產品,主動融入全國旅游大循環,努力把商洛打造成為全國的生態旅游名城。要搶抓高速公路開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劇增的機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促進物流、金融、保險、信息、中介、家政、物業等新興服務業在縣域城鎮發展,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
三是打造優質綠色產業基地。積極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真做好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商標注冊、品牌建設、產品包裝、市場銷售等工作,提高商洛農特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努力把商洛打造成為面向西安、輻射全國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圍繞發展丹參、黃芩、桔梗、連翹、五味子“五大商藥”,扎實抓好商洛道地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著力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堅持“招引”與“整合”相結合,扶持發展農產品龍頭企業,推動核桃、茶葉等優勢產業整合,打造一批商洛綠色特色產業品牌,力爭到2010年商洛綠色產業的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2012年達到100億元。
四是打造勞務輸出品牌基地。堅持按照“培訓農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要求,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大產業來抓,積極整合勞動、扶貧、教育等培訓資源,認真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轉移培訓,搞好“訂單”培訓和“定向”轉移,做到“先培訓、后輸出、持證上崗”,形成商洛勞務的品牌和特色。加快駐外勞務輸出辦事機構建設,切實做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工作,提升勞務輸出的組織化、規模化水平,推動全市勞務輸出數量和收益穩步提高。
(四)抓住“四個重點”,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源動力
一是狠抓項目建設。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靠項目帶動、投資拉動。要緊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以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工業技改、社會事業項目為重點,搞好項目爭取和項目建設,特別是今年全市安排的100個重點項目,要強化協調推進力度,加快建設進度,力爭早日投產,形成現實生產力。要按照全市啟動400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的要求,每個縣區都要謀劃一批上規模、帶動性強的項目,充實和完善縣域項目庫,尤其要重點抓好西合、西康鐵路復線和西商二線、榆商、商柞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比亞迪太陽能電池、延長氟化工、中金黃金開發、商洛發電廠、柞水大西溝菱鐵礦開發、西部鑫興鉬業深加工、五洲公司釩業深加工等重大產業項目的前期工作,確保全市重大項目有序銜接、投資穩定增長。
二是擴大招商引資。堅持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是推動縣域經濟突破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對外競爭與合作,推進全方位開放,借助外力促發展。要緊緊抓住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依托資源優勢,搶占“地利”先機,吸納和承接更多的轉移資本、產業和企業。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擴大內需等重大政策機遇,積極“進京跑省”,極力爭取國家投資和省上支持。要繼續抓好投資環境建設,重點要在“政策比別人活、措施比別人新、辦法比別人多、服務比別人好”等軟環境上下功夫,努力營造促進發展的大氣候、大環境,形成自己的區域比較優勢,增強縣域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快研究制定科技帶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和推廣普及,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把新型適用科技成果積極運用于縣域經濟的開發領域,努力增強科技成果在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第三產業中的轉化、推廣與應用效果。積極推進科技體制創新,探索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加強與省內外大型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他們來我市建立分支機構或科研基地,引導市內企業搞好自主研發,形成一批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動重點領域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四是深化體制改革。改革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自我完善,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抓好農村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搞好農村服務體系和種子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企業改革,通過兼并和相互參股等多種形式,加快推進企業重組,鼓勵市內企業與省內外大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進一步搞好財政改革,整合財政事業性投入,打破部門和條塊分割,集中力量辦大事;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無論是哪項改革,必須堅持立足實際,積極穩妥地推進,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五)強化“四項措施”,完善縣域經濟發展保障機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要解決好四個問題:首先是金融支持問題。健全金融體系,增加信貸額度,引導民間資本向創業和發展領域流動,切實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難問題。其次是財政投入問題。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逐步建立以貼息、擔保、參股和風險投資為主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資金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投入。第三是人才保障問題。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不拘形式地吸引外地優秀人才,尤其是緊缺人才和高技術人才,定期定向對行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第四是土地供應問題。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盤活存量土地,對長期閑置土地要通過收購、租賃、參股等形式重新啟用,以緩解建設用地與土地緊張的矛盾,確保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二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抓住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契機,調整優化政府組織機構,理順職責關系,強化權責一致,加快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分開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
三是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圍繞開展“工作落實年”活動,切實抓好政府機關效能建設,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提高素質能力為基礎、創新體制機制為根本、改善運作方式為關鍵、強化責任追究為保證,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不斷優化服務方式,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制、服務承諾制、辦事限時制,全面提高抓落實工作效率,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四是完善考核工作機制。根據縣域經濟特色和發展水平,設置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年度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正確運用縣域經濟考核結果,使考核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公務員之家:
- 上一篇:企業財務風險及對策論文
- 下一篇:裂縫控制方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