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管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2-24 02:31:00
導語:文化市場管理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形成了文化市場并逐步發展起來。作為改革的物,從70年代至今,得到了及其迅猛地發展,本文主要從我國文化市場發展的歷程中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形成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文化市場發展歷程中存在的市場方面的問題
(一)初創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從1979年到1990年。
我國文化市場的初創和起步最早從1979年*東方賓館出現國內第一家音樂茶座的興起,緊接著歌廳、舞廳、錄像放映廳等娛樂場所的相繼面世,并迅速從我國的南疆向北推移,從沿海向內陸延伸。從此,人們參與文娛活動逐漸成為時尚。但是,文化管理層的覺醒是滯后的,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縛,對新興的文化市場一時顯得手足無措。這個時期的文化市場管理主要表現為干預、限制、甚至禁止,處于被動保守的態勢。到1987年2月,由文化部、公安部、國家工商局聯合發文,解除對營業性舞會的禁令,賦予文化活動以合法地位:1988年又有文化部、國家工商局第222號文聯合《關于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文化市場的科學概念,并由此開始注重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而此時文化戰線上的人有原來被人管轉變到來管理人,一時也摸不著頭腦。從這一時期的發展來看,文化市場的管理主要依靠大量的臨時性“紅頭文件”用行政手段來管理。
(二)急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大約從1991年至1996年。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及1993年黨的十四大的召開,確定市場取向的改革方向,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帶來了空前機遇,文化市場的容量迅速擴大,內容也日益豐富。逐步形成幾大市場。如:娛樂市場、音像市場、印刷市場、書報刊市場等。藝術培訓、文物市場也應運而生。文化市場的急劇擴張、發展,也帶來不正當競爭,制黃、販黃、庸俗的色情表演、賭博等;文物市場的地下交易,使我國許多珍貴文物流往國外等等。文化市場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以山東省為例:1991年山東省文化廳以魯文市(1991)第1號文《關于組建文化市場稽查隊和發放文化市場稽查證有關事項的通知》,在省及以下各級建立文化市場稽查隊,加大對文化市場管理隊伍建設;1992年9月山東省政府第35號令頒布了《山東省文化娛樂市場管理條例》,《條例》的出臺雖說有法可依,但跟不上時展的潮流,在現實中不是很好運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只有采取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門聯合檢查,來遏制文化市場的各種非法活動。但是,在聯合檢查執法活動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除了缺乏強有力的法規依據外,每個部門都有上一級業務部門制定的管理法規,這些管理法規角度尺度不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給文化市場留下空白和死角。
(三)調整規范階段:這一階段從1997年至今。
1998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同時,國內經濟進行“軟著陸”的調整,文化市場發展環境已不如以前,行業自身經營管理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20*年3月2日河南焦作市音像俱樂部發生重大火災而釀成74人死亡的慘劇。造成這樣的安全問題,一方面是經營者只顧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消費者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從管理者角度來看,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可依,執法不嚴。一直被別人管慣了的“文化人”從思想上還沒有轉變過來。截至目前,國務院已頒布了《電影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業管理條例》、《互聯網上網經營場所管理條例》等多個行政法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文化市場管理體系。但幾十年來,強調文化屬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性較強,法制觀念和認識較弱,行政管理取代了法制管理。以微觀管理為主,宏觀調控能力差。在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依法治文的認識有所加強,但由于前期法制建設的薄弱,以及多頭管理使文化市場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建設問題,成為這一時期的突出問題。
1999年,國家對專職文化稽查隊伍進行政策調整。停止征收文化市場管理費,實行費稅改革,使文化市場管理隊伍建設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對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山東省為例:至1998年低,全省有文化管理186個,其中117個是市場行政管理機構,69支專職文化稽查隊。至2000年上半年已有55個停發存在工資。稽查隊的編制不落實,人員身份不明等問題普遍存在。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尤其薄弱,鄉鎮以下沒有專職管理人員。農村的文化市場管理幾乎處于一種松散狀態。
綜上所述,在文化市場發展的歷程中,存在著法制不健全,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管理機構不健全和管理隊伍建設參差不齊的問題等。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轉型時期,文化市場管理在由微觀管理為主向宏觀管理為主,由行政手段為主向依法管理為主的轉軌過程中所出現的這些問題,已經不容忽視,它困擾著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及時分析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對癥下藥”,使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走上科學化法制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二、形成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方面的原因
在改革開放發前,我國提出“以階級斗爭為剛”,使我國的經建設基本停滯不前,甚至到了快崩潰的邊緣。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中心時代,以政治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各個領域,雖然沒有導致全域政治化,又走向了泛政治主義和政治萬能論的歧途,“十年”是典型的例證,也是典型而又慘痛的教訓。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要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的方面事業都要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但是在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在一些人尤其是管理層的思想認識上,又出現了經濟主義和經濟萬能論的苗頭,認為只要經濟建設搞好了,其他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輕視甚至忽視了文化市場建設和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這是造成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
過去我國一直以物質經濟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干線,并且認為只有滿足了人們物質生產部門才創造財富,創造價值,只有滿足了人們物質需要的活動才屬于經濟建設領域,甚至狹隘地認為,流通領域和服務勞動都不創造價值,只有創造具有具體的物化形態的產品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因此,長期以來的世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我國為社會主義國家使用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即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把整個社會帶動分為物質生產領域和非物質生產領域兩個部分,首先計算物質生產領域創造的物質產品成果,同時計算國民收入在非物質生產領域創造的再分配,但不將其看作創國民收入的產業因而不能真正反映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價值創造情況;而西方國家使用的是國民經濟賬中體系。一直到了1985年我國參照國外的理論和作法,按照“三次產業分類法制分產生部門并納入國民經濟的統計范疇,才在繼續進行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統計的同時,開始建立國民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統計體系。其實現化經濟早已突破了物質經濟的狹隘概念。
走向“大經濟”的廣闊天地在大經濟范疇里,不僅物質產品可以具有價值,而且服務產品也可具有價值;不僅物質生產創造的物質產品可以具有價值,而且精神生產創造的精神產品也可以具有價值。因此同,當文化產品和服務為載體進入消費領域通過交換演變為商品,就形成了文化市場,它可以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要。只有確立了大經濟的觀念,才能使文化市場進而建立發展成的文化產業在經濟建設的原野上找到了立足之地。過去那種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經濟的觀念已經過時了。精神經濟與精神產業地位正在上升。文化經濟與文化產業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并且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經濟和文化已逐漸融合,但不會主動的融合,需要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去大力推動,物質經濟搞上去了,并不會主動帶動精神經濟自動上升,并且大力發展文化市場。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進而使文化產業化。提升其經濟功能,使文化產業及早成為以經濟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具體到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就要大力加強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設,完善立法,保障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
有的管理者認為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能統一,或者犧牲社會效益去追求經濟效益,或者犧牲經濟效益去追求效益去追求經濟效益,前一種觀念造成了在實際管理中失之于寬的現象,即執法不嚴,對經營者“網開一面”,認為只要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就可以少管或者不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保護主義或部門保護主義,一方面說明管理者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管理者隊伍建設的良莠不齊,他們的政治業務素質需要很大幅度提高。
有的管理者過分夸大市場的自發調節功能,主張政府采取無為式管理,任由市場自生自滅,因此它們不愿健全管理機構或者根本不去健立管理機構。對于這種觀點可以說并未完全否認政府干預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該說在尊重市場規律,市場調節的前提下,綜合運用法制;行政經濟輿論等多種手段,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建立健全管理機構使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與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書”共同發揮作用,來保證文化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
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偏頗,市場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越來越明顯。文化市場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新興市場,它超出了部門、地域的限制。雖然文化市場的經營主體在現階段即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可以屬于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部門。但市場管理主體應該也必須是唯一的。否則,很容易造成法出多門,多頭管理而使職責交叉,權限不清,導致文化市場管理的混亂。目前文化市場管理體制的現狀是:一是市場管理不統一,各管各的,二是管理權限不明,幾個職能部門彼此交叉,三是管理能力和管理權限不一致。有執法隊伍的無法管理,沒有隊伍的卻管理一塊市場。四是上下錯位,五是本位主義,即仍以部門,地區來劃分管理權和管理范圍。一個地區一個樣。一個部門一個樣。
以上思想認識管理體制和管理理念,三個方面分析了形成問題的原因,以下試從“原因”下手提出改進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建議。
三、對策及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破除舊觀念
在經濟活動中增加文化的建設也應同樣注重社會效益一經濟效益的統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文化的互相融合與協調發展、將文化市場的建設與管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來對待,把繁榮和發展文化市場作為培育產業,促進消費,推動內需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任務,促進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二)轉變管理理念
在尊重市場規律市場調節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鑒于現實情況,對文化部門來講,其中法制手段是主要的管理約束手段,因此建議盡早制定全國性文化市場管理大法。提高方法層次,加大執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場法治體系,使法制建設具有適當的超前性;同時綜合運用行政的、經濟的、輿論的手段,同時,要客觀面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水平,掌握這樣的政策標準,允許文化市場經營者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但前提是不可損壞社會效益,鼓勵經營者尋求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實現兩個效益的最大化。在具體操作上,應明確不損壞社會效益的一個最低標準,在此標準以下的經營行為應當禁止,在此標準以上,但違背道德準則的應予限制。
(三)創新管理體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管理機構專門化
文化市場有著自己行業的特殊性。要求經濟效益于社會效益并重。因此需要一個專門的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于一體的機構,來研究文化市場的特殊性和客觀規律。制定出適合文化市場的管理法規,方式和措施,并負責監督執行。完善和建立專門的文化市場管理機構,可根治多頭管理缺乏統一意志的弊端,合理調配人、財、物力資源,平衡地區之間的發展,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使管理組織和管理本身日趨科學化,規范化。
2、管理職能明確化
現階段,文化市場管理職能的劃分較含糊,文化、新聞、公安,工商等職能互相交叉,都管又都不管,導致市場管理出現空白死角,文化市場渣滓,精神垃圾不時泛起,明確著管理職能,意味著對不同部門和單位進行法律上的明確,界定。清晰分工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管理,要奉行即分級又統一的原則,既適當分級,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對重點項目統一審批,統一辦證,真正實現市場的強化管理,共同發展。
3、管理人才專業化。
管理者的素質,能力,精神狀態和業務水平將直接影響文化市場管理的質量和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進行文化市場管理,需要大批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除了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政策水平外還應具備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管理技能,必須嚴格挑選文化市場管理人才,不斷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隊伍及其思想業務的建設,和法規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4、管理方法多樣化
在文化市場管理中,管理不實現自己的作用必須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隨著社會法制的不斷健全,文化市場管理應越來越依靠法律手段,嚴格依法管理。但是,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面對紛繁復雜的管理對象,在法律手段之外還應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方法,靈活多變的處理各類具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適應市場管理對象的復雜性。
- 上一篇:學生教輔材料管理辦法
- 下一篇:市義務教育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