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辦學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7 08:24:00
導語:集中辦學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我國農村小學總數的比例相當高,廣大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敗。農村小學由于生源減少、居住分散、學校點多面廣,與優化辦學條件、實行規模辦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因此農村小學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難點,要解決這個重點和難點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調整學校布局,整合教學資源,實行集中辦學。
一、我縣當前農村小學的現狀
去年,我縣農村小學有小學生27912人,核定小學教師編制1650名,師生比為1∶16.9,遠遠高于上面規定的核編標準(1∶23),多定編制402名,但縣教育局還不滿足,說編制定少了,教師不夠用,課開不下去,學校領導多次找上門,強烈要求增加編制、增加教師。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何在?為了全面詳細了解掌握真實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捷徑。今年5月份,我們結合學校核編,對缺編的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調查。調查結果是:全縣25個鄉鎮、351個村,有農村小學252所,學生26578人,其中中心小學24所,學生9365人,村完小52所,學生9418人,初小107所,學生7242人,23人以下的教學點69個,學生895人,平均一個教學點13人。這些學校中,學生在100人(含100人)以下的有162所,占農村小學的64.3%,其中50人(含50人)以下的有115所,占45.6%;班額在35人(含35人)至23人之間的190個班,學生5513人,平均班額為29人,班額在23人(含23人)以下的522班,學生7470人,平均班額為14.3人。如柏林鎮人口3萬多,是我縣第三大鄉鎮,地處省道S212兩旁,交通便利,全鎮有小學生1565人,其中中心小學878人,村小和教學點12所,可學生只有687人,學生少于100人的就有10所,其中少于50人的有7所,5個教學點學生僅有73人,可班卻有10個,平均班額7.3人,最少的一個教學點4人,這12所學校中共41個班,平均班額16.8人,其中班額少于23人的33個,占80%,平均班額13.6人。上述數據足以顯示出學校布局分散的程度和班額過小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教育在辦學體制上一直沿用鄉鄉辦初中、村村辦小學的布局結構。這種教育布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合理的,但近年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狀況急劇變化,農村不足百人的微型學校、不足23人的袖珍班越來越多,再加上不少家長外出務工或進城經商,又舍不得放下孩子的學業,只好自己辛苦一點把孩子帶在身邊就近入學;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嫌村小辦學條件太差,不少家長想方設法往條件好的中心小學送、城里擠。這樣,生源外流現象嚴重,村小學生銳減,村辦小學的生源越來越少,原來較大的完小變成了較少的初小,較小的初小變成了教學點,甚至出現了一些“空殼校”。這種布局分散、學校越辦越小的格局已暴露出很多問題,帶來諸多不便,亟待解決。
二、分散辦學帶來的問題
現行的鄉村小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依據建制鄉、建制村而設置的,存在著人口少,生源不足,規模小,教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不高等許多問題。優化辦學條件、實行規模辦學與生源減少、居住分散、學校點多面廣、班額過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苦了孩子,又累了教師,還虧了財政。主要弊端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時間難保證,學生的素質難全面發展
一是課程開設不全,教學任務難完成。在村級小學,一名教師往往要教不同年級的學生,擔任多種課程的教學任務,不少村小雖然從課程表上看,所有課程都開齊了,而實際上上課時只上語數兩門課程,其它課程全憑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很多學科專業教師配備不齊,甚至根本配不了,造成了這些學科的荒廢。多數上雜課時是安排學生自習或提早放學,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難完成,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提高。
二是教學秩序難維持,學習時間難保證。就學生而言,農村學生居住分散,一般距學校有2~3里路,遠的有5~6里,甚至7~8里,每天來回就得花1~2個小時,這樣學校為了等到學生基本到齊,不得不推遲上課,為了保證學生在途中的安全,就得提早放學;就教師而論,學校的教師相當部分是轉正后的民辦教師。而這些教師普遍年齡偏大,多數是家住本地的半邊戶,一半精力在學校,一半心思在家里,一到三收農忙季節、遇到紅白喜事,或是校長開會,教師請假,就是正式教師請代課教師,代課教師請臨時人員,一旦請不到就放假。這樣學生要趕路,教師要顧家,正常的學習時間難保證。
(二)學習環境差,學生的學習興趣難激發
一是硬件設施差。一些學校只有一塊黑板一個講臺,幾張桌子幾間校舍,沒有其他任何教學設施,更沒有條件教孩子英語、計算機等課程。難怪有人說:“現在的村辦學校是黑屋子,土臺子,培養出來的都是土包子?!?/p>
二是教學軟件差。由于多數村小一個班僅10來個學生,而學生最多的時候也僅僅只有20名,如靠在城邊的城郊鄉整個中心小學只有141名學生,平均每班23.5人,大家坐在一間教室里上“復式課”。學校冷冷清清,哪有天真活潑的學習氣氛,與其說是一所學校,倒不如說象座廟,大和尚在念經,小和尚在打坐。鄉下的孩子對枯燥無味的教育環境的厭煩越來越影響著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學生的學習興趣難激發。
三是家庭環境差。有的家長常年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托給父母或親戚朋友代管,這些人只管一日三餐,哪管學習一二三;有的家長整天泡在桌子上賭錢打牌消磨時光,只管桌子上的輸嬴,哪管學習上的好壞。當今的農村雖然經濟發展了,條件改善了,但賭錢打牌舍得,給小孩買紙買筆卻舍不得,很難找出幾家置有專門的書桌、專用的臺燈供小孩在家學習,更談不上專用的書房。家長是管在嘴巴上,停在行動上,家長不會管,學生不愿學,學生放學回家書包一甩,白日是滿天跑,晚上電視不得飽,哪有心思放在學習上。
(三)教師素質差,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由于受到編制的限制,我縣基本上沒有新進教師,要進也是進高學歷的補充高中,小學教師沒有得到及時更換,年齡普遍偏大?,F在流行一句話說: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這些“爺爺奶奶”是身帶數班,身教數課,有的是一個教師包班,甚至是一個人包校,缺乏監督激勵機制,缺乏上進心,沒有管理制度約束,沒有同事之間的互相學習,不能相互促進,難以彼此提高。特別是邊遠學校的教師相當部分是民辦教師出身,多數是附近的半邊戶,既要管學校的教學,又要兼管家里的農事,交通稍微方便的學校的教師普遍是“住通學”,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學校由于普遍是包班,有限的時間都放在課堂上,備課、修改作業得靠擠,至于改革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課題調研更是無暇顧及,教師知識難豐富,自身素質難提高,教學水平難提高,教學質量難提高。
(四)學校與世隔絕,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千沖鄉板橋村有一位教師要求調走說明理由時講了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從那個學校走到鄉里搭車脫了短褲可以走半天,可見那學校的偏遠、閉塞。農村小學由于布點分散,地理偏僻,交通不便,與世隔絕,一來學生與外界的接觸少、交流少、勾通少,信息閉塞,只是從電視上、課本上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沒有臨境體驗,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就更顯現出學生氣質差,見識差,活動能力差,缺乏朝氣,活潑不足,憨厚有余。二來教師不安心工作,學校也留不住好教師,稍有活動能力的呆不了幾年就拜拜走人了,剩下的多數是老實巴交的“爺爺奶奶”,教出的學生在社交方面是可想而知。鄉村走出的孩子一時很難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管理難上水平,辦學效益難提高
村小由于規模小,管理對象少,管理者就更少,自己管自己,管好了沒有明顯的效益,管不好也沒有多大的差距,自己不想管,也沒有精力管,上面想管,鞭長莫及管不了,工資統發后,工資直接打到個人賬戶上,也不好管。一些規章管理制度只是開學時抄在紙上,平時掛在墻上,檢查時念在嘴上。沒有管理,哪來的管理水平;沒有規模,辦學效益無從談起。
(六)資金難集中,辦學條件難改善
農村小學由于規模小、學生少,辦學經費更是少得可憐。有的連買粉筆、黑板刷都成問題,有的是老帳未清,新帳又在增。并且,由于校點分散,投入也相對分散,投入越大,浪費越大,政府投入是得不償失,群眾集資是杯水車薪,也不現實,一來政策不允許,二來群眾也負擔不起。所以要改善村小辦學條件是難于上青天。
(七)教師編制偏緊,師資力量薄弱
中編辦和省編辦文件規定,農村小學師生比為1∶23,而班額小于23的比例相當大,就是教師包班,課程也無法安排。由于每個村小都是一個年級一個班,教師每上一堂課,就得備一次課,不象中學教師備一堂課可以上幾個班的課,節約時間,新的《教學大綱》要求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和英語課,這樣教師顯得更緊缺。
(八)學校布點分散,教學資源浪費大
農村學校大多規模小,有的村小一個年級只有4—5個學生,但也得編一個班,教師給學生上課就好象教授帶研究生似的,對教師資源是極大的浪費,教育成本很高。校點過多需要的教師總量也多,造成師資力量的巨大浪費。
三、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的意義
調整學校布局,實行集中辦學可以帶來教育資源的整合、教師隊伍的優化、學校管理的規范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可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一)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符合農村人口總體減少的發展形勢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思想意識的不斷轉變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加之農村人中不斷流向城鎮,農村學齡兒童數量逐年減少。隨著形勢的發展學校布局過于分散、生源不足產生的不良效應也逐漸顯現。上世紀80年代,人口出生達到高峰期,全縣年出生人口超過了15000個,進入90年代中期,年出生率逐年減少,直到94年、95年全縣人口出生率跌入低谷。年出生人口僅為5000個左右,全縣252所小學(含教學點),除了城內小學和中心小學班額大一點,其他農村小學每個班只有10來人,象千沖和城郊兩鄉全年的人口出生僅僅30~40人,全鄉的學齡兒童一個不流失,也只能開一個班;龍形市、七甲、大布江、洞口、香梅、金龜、太和、塘門口、洋塘人口出生不到100個。面對生源不足的實際,有相當一部分學校被迫實行隔年招生,辦復式班。過去曾過分強調小學生不出村,初中生不出鄉,中小學生都能就近入學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做法雖起過積極作用,但無法適應當今人口形勢的發展。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符合生源數量減少的人口發展形勢。
(二)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是符合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在原來低水平分散辦學的情況下,由于師資力量的薄弱,教育經費的拮據,辦學條件的限制,城鄉的差別等原因,課程設置不全,學科教師短缺,儀器設備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條件設備也難以保證教學的需要,素質教育在廣大農村還停在口頭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變成一句空話。而集中辦學以后,可集中資源,配齊專任教師,開全學科,開足課時。克服分散辦學存在的弊端,義務教育得到均衡發展。同時,學校規模擴大了,教育教學環境得到改善,學生的學習、活動空間擴大,各種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增加,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意志品格、行為習慣的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順利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三)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辦學條件的改善,是符合整合教育資源的需要
學校布局過于分散,使本來就有限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更加分散,學校數量多、費用開支大,除了解決教師的工資和其他辦公經費外,所剩無幾,辦學條件長期無法改善,文、體、美等教學活動根本無法開展。有的村小連買盒粉筆都成問題,學生學電腦不敢想,教育發展無從談起。多數學校沒有專業學科教師,學校儀器、圖書、設備缺乏,不能開足、開齊課程,管理上隨意性大,保證不了正常的教學時間,難以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加之辦學條件又很差,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專業特長難以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激發。教育質量不高,素質教育難以落到實處。實行集中辦學,辦學點減少了,投資便可相對集中,發展有規劃,投入有重點,使有限教育資源實現合理配置,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
(四)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孩子的茁壯成長,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學生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當前農村小學突出表現為“四差”,即辦學條件差,教師素質差,學校管理差,教學質量差,家長很不滿意。要想解決好這些問題,除了加強各學校的管理、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外,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調整學校布局,實行集中辦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集中辦學,學科多,課余活動多,環境優越,對孩子心理產生積極影響,厭學、棄學的學生大量減少,能改變學生不好的生活習慣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培養鍛煉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能從寄宿制辦學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社會經驗得以進一步提高,經過集中辦學訓練的孩子,不怕苦,不嬌慣,勤奮好學,不怕困難,自制力強,會生活、愛學習、懂禮貌。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培養更有利。集中辦學后,孩子吃住在學校,過著集體生活。從小就受到集體主義的熏陶,養成愛集體、愛勞動、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學生生活在這樣的集體環境中,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講衛生、貪小便宜、生活懶散、動不動就耍嬌、一切依靠家長的壞毛病逐步得到改變,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強上進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十分重視養成教育,而集中辦學這種模式恰好為孩子們的養成教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優越環境和載體。況且,孩子住校后,家長再也不必為孩子的衣、食、住、行的繁瑣事操心,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外出打工、經商或從事專業生產,這不僅可以解決農民子女享受優質教育問題,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五)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的需要
由于辦學網點分散,相當一部分授課教師都包班或包校,甚至是一師多班,教好教壞無人管,上不上課無人問,“一支筆,幾本書,事前不備課,課堂盡翻書”。教師在講臺上現買現賣,憑的是老本,唱的是老調。至于教學大綱要求,教學進度安排,根本不能實施。集中辦學后,由于辦學規模擴大,任課教師相對集中,各項制度健全。一方面有利于教師互相學習,相互監督,教師思想素質、組織觀念、專業水平相對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結合教師的特長,崗位的需要,擇優聘用教師,使之各盡其能,發揮各自特長,使教師隊伍結構得到優化,教師隊伍相對精悍。正常的教學秩序開始建立起來,教師從繁忙的課堂上擺脫出來,教師參加學習、培訓、聽課、教研的機會增多,隨之,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也開始被提到教學日程。通過教改教研的活動開展,不但能強化教師科研意識,培養教師的科研能力,而且,能促進整體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六)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優化教育資源,是符合稅費改革的要求
過去“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已不適合目前經濟體制運行的需要。鄉鎮除保正常運轉外,對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這種“窮鄉辦大教育”的現象導致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特別是稅費改革以后,鄉鎮一級財政收入無增收渠道,更無力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如果按“平鋪式"的方法投入辦學,有限的資金既不能發展小規模的農村小學,又無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將導致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通過集中辦學能夠緩解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和部分鄉鎮教師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能夠集中使用財力,節約資金,加速改善辦學條件的進程,盡快提高辦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
(七)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提高辦學水平,是改革學校管理體制的需要
實行布局調整,適度集中辦學,人、財、物、事全部集中,可以加強教育行政管理,徹底打破原有的狀況,進行新的結構性調整,改革內部管理體制,配備專人管理,便于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教師實行全員聘任制,學校實行結構工資制、崗位責任制。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責任心、危機感和緊迫感,對不勝任的教師進行轉崗培訓或分流辭退,對各學科教師進行梳理調整,對缺編的進行調劑充實,使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提高。
(八)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有利于改善教師的生活環境,是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
教師要教好書,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環境和愉快的心情。但當前的現狀是:村小教師是所有國家干部中工作到最底層的、生活最艱苦的,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最差也是到鄉鎮一級,工作一段時間后,都陸續往城里調,而村小教師轉來轉去還在村里,按他們的話說:同樣是學校畢業參加工作的,同樣是拿國家工資的,但他們就始終擺脫不了穿鞋的還讓打赤腳的管的命運,始終跳不出村級這個圈子,心里難以平衡,心情難以舒暢。一開學報到就令人心煩,叫人發愁,住校難,不住校也難。住校嗎?拿到錢買不到菜,放學后沒人講話,生活孤獨、寂寞,日子難熬,社會治安不好的地方更讓人擔憂,有一個教師一個學期沒完,就失了幾床被子;不住校嗎?天天要風里來,雨里去,穿梭在鄉村小道。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不僅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還有利于改善教師的生活環境,是滿足人們教師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
綜上所述,調整農村學校網點布局,適度集中辦學,的確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失為農村辦學的發展方向,應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有步驟、有計劃、有區別地改革實施。
四、當前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面臨的困難
雖然分散辦學已不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問題處處可見,但要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
一是孩子住校負擔重。目前,農村經濟尚不夠寬裕,學生住校負擔增重,家長怕多花錢,舍不得孩子住校。
二是撤消村小阻力大?,F有的村小是群眾一分一厘好不容易集資建起來的,凝結著老百姓的心血和汗水,現在要撤消,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別是宗派觀念強的地方,阻力更大,需要做許多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
三是集中辦學責任大,學校領導怕擔風險,對集中辦學有顧慮。實行集中辦學,小學生全部住校,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學校既要管學生的衣食住行,又要管學生的接送,白天要管學習,晚上要管睡覺,一天24小時時時刻刻都要管,來不得半點松懈,責任重大,最怕學生傷風感冒,擔心有什么三長兩短。
四是改善辦學條件困難大?,F有的中心小學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村小改制而成的,辦學條件、辦學規模有限,現要全部集中辦寄宿制學校,住宿不夠條件,教室也不夠用,需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在當前基層財政普遍吃緊的情況下,是最頭痛的一件事。
五是群眾認識不足,領導重視不夠。一些群眾認為辦了幾十年的學校好端端的,撤消干什么,農村的小孩讀完小學讀初中,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就差不多了,反正是鄉下的獅子鄉下舞,再說現在是讀不起的書,進不起的醫院,讀得出也送不起,何況有幾個讀得出,就是讀出了工作也難找。而一些領導認為,集中辦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財政又那么困難,集資又不允許,群眾又不大樂意,“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錢今朝用”,現在財政保工資、保運轉都有困難,又何必去惹它,自找麻煩,還難得省神,沒有引起高度重視。
五、加快小學布局調整,早日實行集中辦學
實施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走向新世紀的抉擇,是歷史的使命,勢在必行。如何破解阻礙農村教育發展的這一難題,通過深入調研,大家深深的認識到:要發展,要提高,就必須走改革之路、創新之路,發展農村教育的關鍵在于調整農村學校布局,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大膽改革,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調整學校布局,實行集中辦學。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調整農村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的作用和意義
調整學校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是適應人口發展趨勢、提高教育規模效益的一項積極措施,是改革農村教育,徹底扭轉當前村村辦學格局下的不利局面的必然選擇,有著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主管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組織鄉(鎮)村兩級及有關部門認真學習中央、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要深入鄉、村及學校,做好學校師生及家長的思想動員工作,宣傳小學集中辦學的重大作用和意義,為推進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二)明確目標,制定方案,把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擺上議事日程
我國農村小學總數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也都在農村小學。廣大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敗。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增強加快布局調整,實行集中辦學的緊迫感,擔負歷史的使命,把調整學校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擺上議事日程,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內容。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做好規劃論證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出臺配套措施,對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明確目標,認真組織實施,確保調整工作穩步推進,取得實效。
(三)分步實施,試點開路,加快農村小學布局調整、實行集中辦學的步伐
推行集中辦學,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有利于建立農村新型辦學機制,有利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有利于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四個有利于”原則,找準調整的突破口,既要統籌規劃,積極推進,又要防止形而上學,生搬硬套。
一是試點開路,典型引導。先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鄉鎮作為試點,以中心小學為主體,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辦出水平,辦出效益。當群眾看到經過集中辦學訓練的孩子,不怕苦,不嬌慣,勤奮好學,不怕困難,自制力強,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時候,再向社會推廣,集中辦學便水到渠成。條件成熟一個,調整一個,集中一個,個個突破,不搞一刀切,一轟而起。
二是分步實施,逐步集中。采取先兩頭、后中間的辦法,先把高年級的班撤消,停招一年級的新生,學生全部集中到鄉鎮中心小學,過不了幾年,村小自然撤消。另一辦法就是對人口較多、一時難以全部集中的,可先分片集中到1~2所村完小,待中心小學條件改善好后再全部轉移到中心小學。
(四)采取措施,克服困難,把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落到實處
集中辦學雖然困難重重,但意義重大,形勢逼人。應及時采取果斷措施把調整小學布局,實行集中辦學落到實處。
一是合并中小學,整合教學資源。這幾年初中入學處于低谷,其學生數僅為高峰期的三分之一,有許多教室、寢室閑置,中小學合辦,既可擴大辦學規模,解決中心小學集中辦學教室、寢室、課桌緊缺等問題,又可緩解中學教師因生源減少而面臨分流的問題。
二是追加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從中央到地方,每年財政預算時都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村集中辦學,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同時動員社會各界人士捐資助學,發動群眾在自愿的基礎上集資辦學。
三是修改定編政策,擴大師生比例。核定農村小學的教職工編制應根據人口密度大小不同,其師生比在1∶15~23之間取舍;對集中辦學的小學,應增加保育人員、生活輔導人員、宿舍管理人員、食堂管理人員等后勤工作人員編制,增加圖書管理、電教設備管理、實驗儀器管理等輔助教學人員編制和英語、信息技術專業教師編制。
- 上一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交流
- 下一篇:機構編制審核經驗交流